《答谢中书书》教案范文

2024-10-21

《答谢中书书》教案范文(11篇)

1.《答谢中书书》教案范文 篇一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花园九年制学校

卜俊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意。

3.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通过揣摩 ﹑品读,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2、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品味山水之美的高雅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很美的山水小品文,篇幅短小却很有意蕴。对于学生来说也很好理解,文章的重点在于美字,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去品味美。在课前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并自主的理解课文大意,这样在理解课文上就变得简单一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识陶弘景

1、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2、走进作者陶弘景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 写给谢中书 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 初读课文,走进美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2.、听课文录音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朗读,也是理解文意、品味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不仅能掌握文章的字词及停顿,同时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注意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1、重点字词:

四时(四季)歇(消散)鳞(鱼)自(从);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2、小组合作解释划线的字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翻译下列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注释,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自己找问题共同解决的方法,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老师一人讲解的效果要好。

四、与陶弘景一起赏景 欣赏图片朗读课文,品味山水之美

(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哪一个字总领全文? 明确: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教师小结: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2 短文中的山水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出现怎样的画面?用“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明确: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你看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教师小结:全文短短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全文无一字之虚,无一字之冗。体会感情

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明确:自豪,得意之情。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感受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所以所设置的问题很关键。我所设置的问题连贯,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让每一学生都能理解 动以学生为主体,设置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主发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背诵课文

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咱们一起背诵《答谢中书书》。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背诵的情境,再次体会文中美景,及作者志趣,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陶弘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他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设计意图:小结时再一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特点,并对学生进行了情感培养。

八、作业

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及语言,描绘自己认为最美的一处景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来发现美,描绘美。

九、板书:

答谢中书书

仰视:高峰入云 山水相映之美 俯视:清流见底 四季 色彩搭配之美平视:两岸石壁

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

动静相衬之美 夕日欲颓

得意,自豪之情

热爱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的板书让学生对课文有清晰完整的印象。

2.《答谢中书书》教案范文 篇二

1、积累文言词句, 理解课文内容, 背诵全文。

2、品味本文层次美、意境美, 学习写景的方法。

3、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 体会作者的情感, 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思路:

本节课以“读”贯穿整节课, 采用“一线串珠”式的教学方法, 我设计了“一读课文通文意, 二读课文理层次, 三读课文品意境, 四读课文悟情怀, 五读课文诵经典”这五个环节, 层序递进, 预期在“三读课文品意境”环节达到课堂教学高潮。

三.教法学法:

1、诵读法;2、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山水美景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了庐山的雄奇壮丽, 苏轼用“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 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墨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美景图。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答谢中书书》, 去欣赏这首流动的山水诗。

2、板书并解题。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题目, 说说课题的意思。

3、心中有目标, 学习更高效。在进入文本之前, 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 牢记心中。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一) 一读课文———通文意

1、轻松听一听

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 听准字音, 听清节奏, 圈点勾画生字词。

下面, 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配乐朗读)

2、大胆试一试

来, 哪位同学愿意读一读全文?

(读后找学生点评)

3、快乐译一译

同学们, 要想把课文读得更顺畅、更明白, 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句的含义, 请大家四人一小组, 边读边口译课文, 借助我们已学知识和文下注释, 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 做上标记。

全班交流后教师提问检查。

(二) 二读课文———理层次

有人说《答谢中书书》是一幅清丽的画, 是一首流动的是诗, 真是美不胜收啊。老师觉得课文之美美在层次。

建议大家这样实践:读成两个段落 (描写议论相结合) ;读成三个段落 (总起一笔, 描绘一笔, 议论一笔) ;读成四个段落 (总起一笔, 描写静景, 描写动静, 议论一笔) 。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 感受本文缜密的结构之美。

(三) 三读课文———品意境

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 来引导学生进行佳句赏析:

我发现了文章_________之美, 请听我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词语示例: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写法之美、意境之美等。)

让学生在品中读, 读中品, 体会课文的意境美和写法美。

(四) 四读课文———悟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描写中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 体会作者的感情才能和作者心灵契合。请同学们回读课文, 说说本文作者借美景抒写了怎样的情怀? (多媒体出示背景资料。)

(五) 五读课文———诵经典:

这样美的景色, 这样美的语言, 这样美的课文, 就让我们齐声背诵吧。 (根据提示的关键词背诵全文。)

3.《答谢中书书》教案设计 篇三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一)导语: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多媒体显示)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检查预习:

1、词语解释。

①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颓,坠落。(太阳快要落山了) ④沉鳞竞跃:争相跳出。(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三、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写作技巧: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4.答谢中书书教案 篇四

1、知识目标:反复朗读,结合注释能翻译课文。

2、潜力目标:能赏析一些词语的妙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作者陶醉于山水美景的自得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赏析一些词语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题,指名学生朗读,然后解题:(书:书信)

2、介绍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二、整体感知:

1、美读课文。

⑴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教师范读

⑶美读指导(读出层次、读出景的壮美和秀美、读出作者的陶醉)⑷录音朗读

⑸指名朗读

⑹齐读

2、翻译课文。

⑴出示重点字词的翻译:

①五色交辉:那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②四时:四季。③歇:消散。④颓:坠落。⑤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⑥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⑦与:参与,那里指欣赏。

⑵学生自己来翻译课文

全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秀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阿。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那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阿。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品味赏析:

1、示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乱”字,有什么妙处?

2、类似词语还有“交”、“将”、“欲”、“竟”等。你能学着赏析一下吗?

3、学生交流。

四、小结:

5.《答谢中书书》优秀教案 篇五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 四字骈句

↗ 山水相映 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6.《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 篇六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 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 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 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 “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 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21世纪教育网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 颓(tuí) 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 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5、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6、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21世纪教育网

(四)深入文本,理清结构

1、老师提问:本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文章 的诸多景物是用精巧的布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总分总的结构。

2、老师边板书便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

总领——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四时

写景— 青林、四时 美21世纪教育网

晓雾、猿鸟 晨昏

夕日、沉鳞

抒怀——仙都、未复

( 五)研读品析,领悟感情

1、老师提问:这短短的几句话到底蕴含着哪些美呢?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说一说(多媒体出示要求):

本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感受到哪些美丽的画面呢?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

“这里有 之美,你看 ”

例句: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 云,清流见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镜的溪流清澈见底。

2、让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描绘自己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3、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许多角度描绘了头脑 中的课文画面,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见解也很独 特。刚才有同学说到“动静结合之美”,那么,哪些句子是写动景的呢?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些句子?

4、让学生对以下两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将原文中的加点词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蹄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跳跃

5、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高度凝练生动的特点,特别注意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6、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展示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而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正是这样一位遁隐山林的文人雅士。虽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但却因看透混浊的人世而不愿在朝为官。但国家有重大事情却常常咨询于他,所以他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退隐山林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学生明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以及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

7、再次朗读全 文。

(六)欣赏画面,当堂成诵

1、欣赏图片,试在文中找出与画面相配合的句子;

2、学生试着看图片背诵;

7.《答谢中书书》教案范文 篇七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德育目标 1.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2.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教学难点 1.《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2.《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所学的文章,找出所学过的描写月色的语句,并学着仿写,提高学生的比较、写作能力。【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用音乐《月亮代表我的心》引入,设置感情基调。

列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名句,体会在文人笔下的“月之情,夜之意”

二、预习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简介作者,老师再简单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三、正课 1.朗读

朗读课文后,把握节奏,师生互读,相互品评。然后学生找出写月的词句,并赏析,比较。2.赏析写景的妙句 重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结合本册的所学的课文,试找出写月的语句。◇《芦花荡》:

“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核舟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析:用水的清,夜的朗,反衬月的明)3.分析课文,把握重点字词,深入了解 时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月色入户 叙事叙述

人物:“我”与张怀民欣然寻乐 缘由:月色入户 月色:空明月光如水 写景描写

水中:藻、荇→竹柏倒影天地一色 夜——--闲时贬谪的悲凉 欣然——闲游自我的抚慰

抒情心境:闲忙议论赏月的欣喜 步——--闲情排遣的达观 吾两——闲人远大的抱负

★让学生代入苏轼的角色,用自己的话或用日记的形式复述课文。4.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时间、缘由、地点、人物、写景、抒情)5.小结

突出苏轼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学习他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四、反馈

▲搜集古今中外咏月的诗文

(让学生在书签上写下喜欢的咏月诗句送给自己的好友)

▲仿写(如所学过的课文《春》最后的三段,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月亮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不紧不慢地梳理着白花花的月光。月亮像一个新娶来的媳妇儿,羞答答地钻进树叶子里藏起来。

月亮像一个含羞的少女,一会儿躲进云间,一会儿又撩开面纱,露出娇容。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象,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让学生闭眼用心去感受“山青、水秀、天蓝、地暖”的景致画面,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陶弘景的简介、“书”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读,并提示朗读节奏。【重点:品味四字句的节奏,再让学生朗读】 ★多媒体显示课文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常景俯瞰--------清流见底

写景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抒情----------------欲界之仙都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文中的画面,并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的同学补充、评价;然后,老师用多媒体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象(归纳: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澈见底

意境美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林沉醉山水愉悦之情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五、小结

突显课文“文中有画,画中有情”的特点,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8.答谢中书书 篇八

《答谢中书书》教学反思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对于文章的美,主要采用“读”的方法来使学生体会,以“读”赏“美”,以“美”品“读”,两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品析文章的美句时,挖掘文本不够深入,给人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

在让学生品析美句时,几个学生都选了“晓雾将散,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磷竞跃”时,在有学法指导的前提下,学生大多局限于 “这里是以动写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的理解上,应该引导学生而深入挖掘,这里的‘乱鸣”是一种嘈杂的声音吗?这时学生也该明白,这是一种随意的声音。接下来就趁势引导,作者在这里是不是只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种大自然的随意的和谐的声音呢?结合陶弘景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这种真实的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的这种声音不是为了名、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情怀:淡泊名利,喜欢真实的洁净的大自然,自己居身其中的欢快愉悦悠然自得的心情。

在教授过程中虽然注重了学法的指导,但学生并没有在具体的赏析中实践运用好,反而局限了他们的思维,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师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做得不够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多做多练的。

9.《答谢中书书》复习 篇九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二、重点词语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三、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的.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

(3)语言美。言简意赅,骈散结合。修饰性贴切练。

四、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

10.答谢中书书 教学反思 篇十

感谢领导和老师们给我这次讲课的机会,也感谢办公室老师对我的帮助,通过这次讲课,我获悉匪浅。

首先,初次来到承德七中,初进班级,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好习惯,坐姿笔直,读书干净利落。并且,回答问题,语言规范,十分有礼貌。每一个为自己的回答提出疑问或者给予补充的学生,都会得到一句谢谢。仁义礼智信,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礼,这一方面,学生们做的很棒。语文的课堂,我看到老师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知识,也教会学生该如何做人。以上的这些表现,一定是教师在平时就细心的要求,习惯,在一点一滴中养成,也在一举一动中体现。

另外领悟到的一点就是老师精美的幻灯片。比如赵老师的红字标注,给学生以提示,并且每一幅幻灯片,都有一个很美的名字,配《答谢中书书》这篇优美的小品,真是相得益彰。李老师更是注重斟酌每个环节的题目,“含英咀华”这个成语作为题目一出现,顿时让我心生敬佩之情,语文课都带有着浓厚的语文味。

最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生的倾听习惯。我上课的时候,当有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或者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时,他们便会打断别人,立刻表述自己的观点。这种习惯不仅让课堂显得乱,同时打断别人也是种没有礼貌的表现。倾听,是一种美德。以后我也要养成这个好习惯,从我做起,学会倾听。

总之,一次讲课让我成长许多,希望以后还会有这样的机会,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11.《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教案 篇十一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 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 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 “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21世纪教育网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 颓(tuí) 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 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5、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翻译,让学生与自己的翻译进行对比,从而领略文章写景的美丽。

6、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带着充沛的感情朗读课文。21世纪教育网

(四)深入文本,理清结构

1、老师提问:本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思考回答,明确文章 的诸多景物是用精巧的布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从而引出文章的结构特点—— 总分总的结构。

2、老师边板书便引导学生分析明确文章的结构特点:

总领——美

高峰、清流

两岸、五色 四时

写景— 青林、四时 美21世纪教育网

晓雾、猿鸟 晨昏

夕日、沉鳞

抒怀——仙都、未复

( 五)研读品析,领悟感情

1、老师提问:这短短的几句话到底蕴含着哪些美呢?请同学们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说一说(多媒体出示要求):

本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感受到哪些美丽的画面呢?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

“这里有 之美,你看 ”

例句: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高峰入 云,清流见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霄,明镜的溪流清澈见底。

2、让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描绘自己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3、老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从许多角度描绘了头脑 中的课文画面,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见解也很独 特。刚才有同学说到“动静结合之美”,那么,哪些句子是写动景的呢?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些句子?

4、让学生对以下两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将原文中的加点词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晓雾将歇,猿鸟蹄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日欲颓,沉鳞跳跃

5、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语言高度凝练生动的特点,特别注意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感情。

6、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展示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而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正是这样一位遁隐山林的文人雅士。虽然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但却因看透混浊的人世而不愿在朝为官。但国家有重大事情却常常咨询于他,所以他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退隐山林的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抒发了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学生明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与热爱以及娱情山水的得意之情。

7、再次朗读全 文。

(六)欣赏画面,当堂成诵

1、欣赏图片,试在文中找出与画面相配合的句子;

2、学生试着看图片背诵;

上一篇:第十四督导组第一环节工作总结下一篇:政府招商人员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