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共17篇)
1.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篇一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教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数学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加强探究性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我试图改变“教材”指挥“教师”的被动局面,切实发挥教师作为教学决策者的作用,将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视为平等互动的关系,有目的地对教材部分内容及呈现形式进行调整,加强体验性学习内容,弱化一些经验性的学习内容。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一张的年历,然后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 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 ”等等,接着让学生圈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随后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平年和闰年的判定”,最后教学“用拳头来记认天数是31或30的月份”,用歌诀记住有31天的月份“以及”计算平,闰年一年的天数。这样的内容和呈现形式,使得学生学习认知的心理机制只能是“同化”,无论在教学方法上怎样变化,都难以引起学生主动的思考。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我运用PowerPoint重新整合了教材资源,上课一开始,一幅“生日快乐”的精彩画面随着旋律优美的乐曲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亲切地说:“同学们,你喜欢过生日吗? 能告诉大家,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吗 ?让我们同唱一曲《生日快乐》歌,共享快乐的时光,让我们借助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自己生日这一幸福而美好的日子。”这样,把对孩子极具吸引力的`“生日”与数学新知的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孩子们进入快乐的数学园地。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当学生说出一年有365天或366天后,教师问:“真的吗? 同是一年还会有不同的天数 我不大相信,你能不能举例证明给老师看看! ”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拿出自己从网上搜集下载或从杂志中剪出的不同的年历及有关资料进行探究,他们在收集信息,观察计算,相互交流中,已经感受到一年有12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以及2月份有28或29天。实质上已经自己学习和掌握了新知。在课的最后,教师又这样问:“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天,明年有多少天吗?平年和闰年有没有规律, 有怎样的规律 ?”学生根据课上收集的数据进行讨论,他们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了规律。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把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发现,探究等活动凸显出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数学教学时空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间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也使老师改变了传统观念,给教学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把从19到的年历全部放入这个课件中,教学时能根据学生提出的哪一年的年份,直接用文本输入法,调出这一年的年历来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用红色的背景来显示这一年中有31天的这几个月,用黄色的背景来显示这一年中有30天的这几个月,并加以闪烁。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不管是哪一年,这一年的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和12月,每月都有31天是大月,每年有7个大月;而4月,6月,9月和11月,每月都有30天是小月,每年中有4个小月。但2月份比较特殊,有时有28天,有时又有29天,我再把从1989年到20的2月份全部放在一个屏幕上,加以比较,启发学生找出2月份是29天的分别是哪几年,说明2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也用红色的背景加以显示并加以闪烁,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同样在教学“每四百年又一闰”时,又分别把1100年,1200年,1300年,1400年,1500年,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的2月份加以比较,学生才能真正清楚地加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样的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双向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化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探求自学,交流的新形式,改善接受性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接受性学习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的变革不仅要加强探究性学习,还应改善接受性学习,探索接受性学习的新形式。然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注入了时代活水,它蕴藏的教学资源是浩如烟海。通过Internet,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的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听百家言语,看百家思想。例如,在教学一些概念性的新内容之前,我采用放手让学生先自学课本,自己再上网查找一些与该内容有关的数据或课外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有的学生还下载一些相关题目考同学,考老师。这样,学生带着“任务”主动,积极地进行自学,然后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来弥补因阅读学习可能造成的内容缺失,最后通过全班的学习整理,勾勒出知识的线条。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自由的探索,自学,发现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在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同时,要关注接受性学习的改善和创新。同时,要善于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宽广,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坚信:信息技术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把数学知识“用”起来,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精彩起来!
2.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篇二
●●通过整合, 把“被动学习”改变为“自主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信息工具所营造的认知环境中, 学生可以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去认识物理概念的本质, 理解物理规律的含义。
我校初二某班级在年级中比较“出名”, 除了少数几个学生能坚持正常学习之外, 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学习成绩在年级中垫底。我接手了这个班的物理教学, 开始阶段教学效果很差。一个月后, 我利用他们喜欢上网的心理特点, 布置了学习《水循环》资料查找任务, 内容是各小组分别搜集有关水循环方面的知识, 并在下次的物理课上找代表发言。结果各小组代表的发言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因为他们搜集的资料不仅广泛而且还更加深入, 能用很多现象来解释, 我及时表扬了他们, 赞扬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为小组争光的责任心, 在这之后大多数学生就慢慢地喜欢上了物理课, 现在他们已经习惯利用网络进行物理资料收集、课前预习、课后论坛交流等等, 利用网络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走向了“自主学习”。班级的学习成绩正处于上升轨道中。从某种角度上讲, 网络既为这些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也为他们的合作能力发展提供了契机。
●●通过整合, 把“个人学习”改变为“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与交流, 因为只有与他人交流才能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才能打破原有不合理的知识结构, 建立更新更合理的知识结构, 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进行交流,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学习成绩。但是, 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都是由教师来布置家庭作业, 要求学生独立去完成。同时由于学生作业负担太重, 学生完成作业之后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探讨。再者, 由于学习任务繁重, 学生很少去花多余的时间进行同学间的交流, 在这种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普遍存在交流障碍、惧怕交流和恐惧。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尤其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 学生可以打破地域与时间的限制, 相互进行讨论与交流。例如:对物理科学家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 第一堂课安排在网络教室, 有一个环节就是查牛顿资料, 他们把学生分组, 先通过网络、数字图书馆等查阅资料, 整理搜集信息, 这种小组合作整合资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分工与合作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 还培养了他们利用网络、图书馆进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加强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扩大了他们获取知识的空间, 同时培养了他们走向社会, 与社会交流的能力。通过该事例可进一步说明, 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
●●通过整合, 把“接受式学习”改变为“探究式学习”
与探究学习相对的是接受学习, 传统的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 而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 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它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探究式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阶段, 即确定问题情境, 提出解决方案, 搜集资料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信息技术的参与, 使抽象的内容变成了模拟实验的课件呈现出来, 比如将电流推动电灯工作类比成水流推动水轮机工作的动画, 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电流的兴趣, 这样的课不胜枚举。可以利用虚拟实验, 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开放型环境, 如光学中的一些实脸, 颜料的混合、色光的混合, 学生只能去做有限的两三种色光和颜料的混合, 而通过相关实验教学软件可以使各种色光都能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 学生的兴趣更浓, 内容也更具有科学性。如在模拟力的合成, 凸透镜的成像等实验中将现代传感技术引入到实验, 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在虚拟世界中的真实体验, 让学生在实验室中接触现代科技, 丰富物理课程资源。同时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科学探究过程中, 要教会学生会问、会猜、会做、会想以及相互合作。可以看出, 信息技术不但为学生的认知、思考、交流提供了工具, 而且还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整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21-01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下面就我在数学学科在与信息技术整合中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我在教学《不等式》时,从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引入,激发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参与《不等式》的学习活动。用多媒体出示跷跷板,称重等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出对不等式的思考。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数学建模。这堂课一开始的这样设计,就将同学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同学们内心的需要。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例如:要想全面了解函数中的三个系数a、b、c对其图象的影响,可以在几何画板中任意输入不同的a、b、c,观察图象的变化,通过大量的演示结果,学生非常容易的得到一般二次函数的图象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一改过去令许多学生头疼的、枯燥的理性阐述,像是在做有趣的理化生实验,又像是在做游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率,成功地形成了应有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其功效也数倍于传统的语言描述与原始的板演,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提高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作用。这样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一般方法,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新课标》中也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平移和旋转》这课中,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是本节课的一个重难点,我就通过了一个动画故事:两只小鸟发生争执。用这个学生感兴趣的事来突破重难点。
在整个课中,使用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色彩鲜艳的动画画面将学生带进欢快与于愉悦的学习环境中,随着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深入认识平移和旋转。
四、巧设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在教学《平移和旋转》这课中,我在学生已认识和掌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方式的基础上,又设计了“闯关游戏”以及“拼搭七巧板游戏”,通过学生帮金鱼找食物的游戏,利用七巧板拼图形的活动,使学生更好的巩固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学生对这样的数学游戏十分欢迎,并真正达到了寓学习于娱乐之中。
4.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篇四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信息呈现多媒化、信息流通多渠道、信息反馈多样化等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粉笔十黑板十一张嘴”的单一的信息呈现和流通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又能实践个别化(因材施教)、协作等方式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课堂模拟演示
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的。各种信息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形象的、抽象的、直觉的、逻辑的、情感的;也可以是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的。它们又往往交叉组合在一起。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多样性、非线性网状信息,符合人类知识记忆的规律,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它能较好地组织情景、突出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使他们得到充分的感知。模拟演示教师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在常规教学手段的条件下,教师的示范或某个操作的演示往往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而运用电脑模拟演示功能却能很好地实现。
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条边长短有关”的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认识,我们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一组两个角相等而边长不等和两个角的两条边长相等而角度不相等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70%的学生非常肯定地得出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判定。此时,我并没有立即否定,而是要学生以四人一组一起讨论,学生们在一起通过画、比、量、议等多种方法验证,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时,为了学生更进一步直观验证,展现认知过程,利用电脑屏幕,显示一个高亮度的“角”,要求学生注意这个角的两条边变化时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们目睹着两边慢慢地延伸而角的大小没有变化,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观察明白了道理,统一了认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二、在线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教学模式在常规的教学中也经常用到,但往往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
(一)、教师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无法根据每一学生的具体需要去做出有效的辅导。
(二)、师生交流的方式极其简单和单一,并且辅导的范围也非常窄小,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辅导。这样就会使个别辅导教学走向两极分化--学习成绩有余力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一定的辅导,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而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就能很好地做在线个别辅导。
例如: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直角,学会了画直角后,我们设计了一个拓展题:经过屏幕上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射线可以在屏幕上任意旋转),要求学生用鼠标拖动、旋转两条射线,利用电子直角三角板工具,能画出多少个直角(无数个)?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直接操作,也可以通过网络控制平台与教师直接交流,教师也可以在网上实时监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老师的辅导,因材施教也就落到了实处。
三、自主探究,网络协作研讨
5.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篇五
张百湾镇中心校 韩伟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培养高科学素质的人才,教育部提出了“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响亮口号与明确要求。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地位愈来愈显重要,教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多媒体技术则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美术教师,我们应尽快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学媒体、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时代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面临21世纪高科技的挑战,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教学过程的组成不再单纯是教师、学生、书本、黑板及粉笔的简单相加,要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和师生的良好互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媒体。电脑作为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多媒体作为教学媒体,是目前较先进的一种教学手段,无论在绘画造型,工艺设计,作品欣赏还是综合探索方面都能很好的发挥其独特作用,下面是我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实践的个人之见。
一、创设虚拟情境,营造视听氛围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直观形象能满足学生好奇、好新、好仿的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而多媒体图像清晰、色彩逼真,展示过程、显兴现内容十分简便,有刺激感官的作用。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境,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和世间万象,运用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和声像技术突破传统美术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为美术审美和情感体验提供条件和环境;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成为学习的动力。
二、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可使课堂教学更为直观生动 过去要上好美术欣赏课,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幻灯片或录像带,并且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因此,不少教师把上好美术欣赏课视为畏途,本来应该非常生动直观的美术欣赏课,变的非常乏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借助电脑多媒体信息技术,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大为改观,当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背景资料就会出现在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空的界限,跨越古今,驰骋中外,在艺术的长廊漫步,在想象的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在欣赏其他种类的美术作品时,如雕塑、工艺美术等,教学效果同样是显而易见的,概而言之,美术欣赏课借助电脑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有机结合,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再者,可以打破“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
三、运用多媒体,提高美术教学效果,调动学生掌握新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学生教育教学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所以,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现代化教学,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造型艺术。要上好每一节美术课,美术教师要做许多的工作:要善于积累大量的美术资料,包括图片、绘画、范品、实物、音像资料、优秀的学生作业等,在课堂教学中以展示、观察、传阅、讨论、放映等各种方式呈现给学生,进行感知和探究活动。在常规教学方式下做这些是非常烦琐的:资料图片难找,课堂展示不能面向全体学生等。如今利用网络传播资源的共享性,只要登陆一些网站进行图片搜索,需要的图片很快就可以找到。而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可以通过声、光、电的结合,为学生展示文字、图形;播放声音、动画,用更直观、形象、生动的方法替代教师传统板书和挂图展示等手段,为学生传授美术知识。通过大量展示中外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优秀美术作品,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美术的魅力和增强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正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美术教学变得轻松,加大了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学化难为易,形象解决课本的重难点
在美术教学中,很多的内容仅仅用讲是学生很难理解的,就算是讲的很详细,讲的在生动,而学生的知识面窄,对于一般的讲解根本是无法理解,要想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会这些知识并且能够记牢这些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手段要新颖独特,而能够承担这个责任的,也只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了.比如在《中国古代雕塑欣赏》这一课中,学生有的对于雕塑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寻找了大量的资料,用课件一一展示,学生象看电影一样饶有兴趣,开阔眼界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并对美术有新的想法。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到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占有资料充分,吸收了当代大量的崭新信息,拓展了艺术视野,学生的设计思路开拓、思维活跃,而且学生还能在电脑上进行创作。
五、激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电脑美术设计操作灵活多样,可塑性强,有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作业完成后产生成功感自豪感,对于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尚低的小学生来说,运用电脑设计可以弥补手绘基本功的不足,可以加强创意,想象,欣赏,评论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教育。而且我认为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对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起学习的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岂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
六、在多媒体教学中反思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从前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应用多媒体不能使人机对话而代替了师生对话,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是比较具体的形象教学,应用多媒体教学不能以形象思维代替了抽象思维。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落到实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科学的美术新理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它的科学性,也只用通过实践才能使它确立,所以必须科学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以后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应利用多媒体,上好每一节美术课,但也要做到恰当利用,恰到好处,这样才能为美术教学锦上添花。
6.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篇六
一、立足当前实际,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时代教学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现代信息技术,一般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这些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在于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当前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目前,我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各种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方式与自主学习方式的变革不仅十分必要和迫切,而且发展空间巨大。在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指导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自主、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把握三个关键,应用信息技术着力转变教师“教”的方式
(一)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多样,教学过程更生动有趣
多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为老师们的备课、授课提供了便利,例如:同一个知识点我们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讲授,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更直观的理解、掌握新知。而利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直观地呈现的教学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一些特技效果的使用以及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互作用的体现,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种新颖的学习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能增加感知深度,提高学习效果。
(二)使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在备课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增强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面对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和素材,是不是每个资源都可以被应用到课上,都有利于课堂教学呢?这就需要老师们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上都要经过精心研究和设计,这样经过反复地推敲,认真地研究,使已有的教学原则,认知规律,教育教学的经验和理论最大限度地贯彻其中,从而优化了课堂资源,使学生能在有限的45分钟之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例如地理课《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教师可以从网上寻找有关地球面貌的图片和资料,运用Frontpage和Flash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制成网页或电子动画。使学生感受到地球原本是多么美丽、多么迷人。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地球变得满目疮痍,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深深感受到地球对我们人类是多么慷慨,而我们带给她的却是巨大的伤痛。从而优化了教学。
(三)使教师更有效的控制课堂上知识点的讲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对于某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以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也可以根据课堂知识点讲授的情况,有效控制课程进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资源中的试题、练习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为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满足他们的个别学习需要。
三、依托四个载体,应用信息技术切实改变学生“学”的方式
(一)拓展学习空间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和工具。但它不可能是学习的唯一资源。教材上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他们渴望从多方面去主动获取学习信息。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搜集与所学课程有联系的资料和信息。在学生自我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他们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信息意识。在这个搜集学习材料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培养自主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方式也单一。教师不是授之以渔,而是授之以鱼。当前,社会发展变化速度加快,各种信息日新月异,需要学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单一的教学培养学生局限的思维,这将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加会学习。
(三)组织探究学习
7.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篇七
转变数学学习方式, 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和措施能否实现,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科学地把握, 有效地实施。
一、多创机会,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就是有指导地开展小组教学, 通过让学生在一起学习、合作, 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优化。新课改以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认知途径。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完成以下过程:
1.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及教学内容设计课程目标及学生的任务, 然后按需要将学生合理分组, 分配任务。
2.向学生解释学习任务, 便于学生了解要达到的目标, 从而有目的地合作探讨。
3.检查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的效果, 并不时地提供帮助 (例如回答问题、传授完成任务的技巧) 和提高学生的人际和小组合作技巧。
4.对学生的成绩作出评价, 协助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彼此合作的情况。
事实上, 完成以上教学过程并非难事, 但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却不太容易。在课堂上如何让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 真正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进去, 有效地发挥其最大的优势, 还是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合作学习中做到人人有岗, 人人有责。在课堂合作学习中, 要想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并不难, 而要真正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去思考教师抛出的问题, 达到教师预想的学习效果就很难。所以, 小组合作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教师要确保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
2.在合作学习中注重总结学习成果。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 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 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 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 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
3.注重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如果因为合作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就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也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所以教学过程中, 教师提出问题后, 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形成“统一”意见后,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 逐步形成正确认识, 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快乐。
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 学生一旦“学会”, 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 便会强化学习动机, 从而更喜欢数学。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及学习兴趣, 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 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变教师灌输为师生共同体验
在实施合作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不同的阶段, 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学生自我感知时, 教师不仅仅是布置自学材料, 提出学习要求, 而是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与学生共同发现规律, 共同提出问题, 和学生一起产生疑惑, 感到欣喜, 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组内合作时, 教师也不是作旁观者或直接干涉、包办代替, 而是深入到学习小组内, 以小组一员的身份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讨论、交流, 及时了解各小组的学习过程和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始终是学生的合作者;在组间交流时, 教师不是刚开始就倒向哪一方, 也不是对各组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 而是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讨论, 甚至争辩、讨论, 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性引导, 在水到渠成之际为所学知识作出科学的归纳和总结, 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在合作与交流中, 学生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互相提问, 互相启发, 互相商讨, 互相激励, 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 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而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总之,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 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 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复, 章飞.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东北师范大学.
8.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篇八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使学生感受到成功之路的喜悦,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民主的课堂中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参与兴趣浓厚,“要我学”也就变为“我要学”了。学生从感兴趣的动画画面中,体验和理解相关的解题方法,将同学们的求知欲完全调动了起来,新知的学习成了同学们内心的需要。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先通过课件展示等长(底)等宽(高)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方格图上,一个方格代表一平方厘米,不满一格按半格算,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长(底)、宽(高)分别是多少,填在表格上,然后对它们的长(底)、宽(高)和面积进行比较,暗示这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学生比较容易发现两个图形的长与底、宽与高和面积分别相等。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根据你的发现你能想到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联想、猜测的能力,同时为学生进一步探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供思路。根据上面的研究提出假设,不用数方格,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来计算出它的面积呢?接着学生动手实验,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教师注意巡视和进行个别指导,小组讨论,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1)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2)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3)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要求学生叙述出自己的推导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示,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从左边平移到右边,注意在演示过程中显示平移的方法。边演示边推导: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动画演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这堂课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更乐意学数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已知的长方形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而且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是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倡导体验和参与,学会如何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终身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进行观念转变和角色转换。在信息社会,获取知识有多种途径,并非只有教师才能担当这个职能,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一个能给人思想以熏陶,能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与学生一起交流学习的民主型教师。教师要拥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善于与学生合作,更要注重与学生互动,与学生协商制定计划、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学生发展而非塑造他们。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9.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果论文 篇九
【摘 要】当今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新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很好地贯穿于教学当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方式;课堂效果
当今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新的教学理念,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把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很好地贯穿于教学当中,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下面就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切身体会,望与大家啊商榷。
1.化学课堂教学中,谁该是“质疑”的主题
所谓“质疑”,其实就是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救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的应用,而一个新问题的提出,需要创新思维。可见,提问、发问式创新的开始,缺乏质疑精神的学生,是不可能具备创新精神的。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上预先设计好种种问题让学生回答,渐渐丧失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最终与具备创新精神无缘。
有一些学生善于质疑,但老实回答他们问题的态度挫伤了他们的质疑精神。我们从教中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我所教的学生中不乏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新奇好问之人。他们经常在课上就老师讲诉的某各类内容差话题问,一节课有时能踢好几个问题,通常对于最初的问题我还能认真细致的讲解,但提的多了,时不时的打断我的讲课思路,甚至有时问题提得漫无边际,我就有些不耐烦了,认为这就是对教学的干扰,因为回答他们的问题就会占去一定的时间,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又可能完不成了。于是,我往往会武断的给出了是否的结论。不久我发现,原先爱提问的学生,提问渐渐变少,最终不再提问了,课上的表现也不像原先那样精力集中了。我开始反省自己,不正是自己在回答学生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武断和漫不经心,才挫伤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不敢再提出自己的疑问了吗?
在课堂上一道学生学习新知识,需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教师要耐心的听取学生的质疑,及时的解释。还可以尝试让别的学生呢个来释疑,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有疑必质、有问必释的氛围,使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在化学课堂学习中培养合作精神
当今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大凡有这唯我、自私的心理倾向。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实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尤为重要。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艾伦?黑格、艾伦?马克迪尔及日本科学家百川英树在研究导电塑料领域跨国几十年合作,最后成功摘取了“诺贝尔奖”的桂冠,充分说明在当今高度开放的信息社会里,团结协作是取胜的法宝。
2.1 实施合作学习的目的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为学生迎造一个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环境,全面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
2.2 如何运作
2.2.1 明确考核内容:从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成员间的合作、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考核。
2.2.2 合作学习方式
①同组成员间互相交流学习方法,互帮互学、互助出进,
②互查作业完成情况
③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都可按合作学习小组来完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水平。 ④队小组的评价
队小组取得成绩的优劣、取得成绩所做的努力、合作学习的协调性做出适当的评价,评价可放在一次测验后、一次试验后或一次活动后。
2.3 合作学习的成果
通过合作学习的尝试,班级的化学成绩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语言交流等诸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实验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做“氨分子的扩散”实验时,同学们按照教材的要求,在滤纸上每隔1.5M―2M处滴一滴酚酞试液,滴好后把滤纸条放在试管里,在试管口塞一小团棉花,在在棉花上滴浓氨水,,结果学生发现最终滤纸上变出的红色都连为一体,不能很好的观察到酚酞变红的先后顺序。学生提出此问题,我就让他们积极的思考,想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合作组经过讨论,提出这几种原因:
①滤纸的吸液性太强
②芬太实业的浓度太大
③所滴酚酞试液的量太多。我们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想法,接着又引导他们,现在老师只准备了这一种滤纸,而且酚酞试液的浓度也已确定,那咱们怎样才能克服上述实验的缺陷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出要减少滴在滤纸上的酚酞试液的量,我们有就怎样具体实施向他们发问,思考片刻后,学生提出以下改进方案:
①将占有酚酞试液的滴管在滤纸上点一下,不要挤出一滴来;
②改用较细试管滴酚酞试液。为了证明方案的可行性,同学们又按该进方法重新操作了一遍,结果实验非常成功,课堂上,和彩声连成一片。
10.浅谈班主任教育方式的改变 篇十
思想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的进步,必然引起学生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对此,班主任工作要实现其目标,就急需摆脱某些旧的教育方式的束缚,在创新中求得实效。
(一)摒弃“灌输式”,开创“启发式”。
“灌输式”的主要特点是“我讲你听”的单向强塞硬灌和“我打你通”的居高临下的武断教育。时下的学生主体意识、民主与平等观念增强,他们反对教师把现成的理论强塞给自己,厌恶强制性和被动性的教育形式,总希望在平等、民主的气氛里,有自己思维参与到双向思想交流的过程中,去吸取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信息。可见,现代学生对教育的接受性明显地表现为一个自我选择和内化的过程。正因为如此,班主任在教育方式上就要朝着耐心启发、双向交流、细致引导的方向转化,在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启迪疏导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体性,从而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构建学生的良知系统,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分析能力,促其健康成长。
(二)剔除“说教式”,追求“务实式”。
“说教式”的特征是“空对空”,人们称它为“空洞的说教”。这种教育方式,表面看似乎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实际上却很难触及学生思想深处;教师虽然苦口婆心,但总解决不了学生思想实际问题,教育往往事倍功半。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班主任工作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培养、引导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显然,班主任教育学生应该建立在尊重、关心、热爱学生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是班主任工作的宗旨所在。唯有这样,师生感情才能融洽,此时,教师的表扬,学生会当作是鼓励,教师的批评,学生会看作是爱护,教育效果就能事半功倍。
(三)抛弃“唯我式”,开辟“自我教育式”。
现代学生,信息面广,知识面宽,机会均等和竞争法则已成为他们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接受教育的渠道多,自我表现愿望强烈,参与意识浓,视行重于言。在这样的现状下,班主任如果仍然唯我独尊,事事靠“教训”,时时当“长者”,师生感情就疏远,教育难奏效。鉴于此,班主任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正确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善于解剖自我,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在不断的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管理和自我修养中,达到自我完善。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既是学生个体的自律过程,又是学生群体的自治过程,也是班主任正确引导的过程。所以,班主任要切实处理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四)丢掉“高调式”,确立“适度式”。
效益观念的深化,务实精神的追求,导致了学生越来越反感教育中的“高调式”。班主任工作实践表明,教育采劝吹牛皮”、靠“闪光的语言”,只会引起学生的不接受心理和逆反情绪,教育终无实效。“适度式”的教育,一是指教育中要坚持说实话,实事求是,无论是鼓励还是处罚学生,都要把握住其中的“刺激度”;二是要掌握好教育调子上的“度”。事实一再告诉我们,教育调子低,学生得不到鼓舞和激励,教育也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教育调子太高,则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其效果便会适得其反。
(五)轻“言教式”,重“身教式”。
“言教式”的特点是把教育停留于“言传”上,教育者言行不一、说做不同,对学生对自己要求有别。学校生活说明,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上的“向导”,也是学生为人处世的“引路人”。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以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尤其是班主任给学生的影响更大。可见,班主任注重身教,自觉地有意识地用自己的品行去影响学生,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六)多“鼓励式”,少“惩罚式”。
在班主任工作中,强化激励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所谓强化激励,就是指班主任通过对学生反复施加肯定或者否定的某种影响,从而诱导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的教育活动,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班主任经常性地运用期望、赞许、表扬、奖励等形式,及时肯定学生已初步形成的正确思想行为,以促进其巩固,谓之为“鼓励式”的正强化。而教师通过预防、反对、批评、处罚等形式,及时否定、制止学生的错误思想行为,并促其改正,便是“惩罚式”的负强化。班主任工作中,多运用“鼓励式”,少采用“惩罚式”,这是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教育原则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宏观要求。
11.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篇十一
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会略有不同,但这种不同并不仅仅局限于我们大脑处理颜色和光的不一致。最近发表于《实验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表明,人类头脑中所储备的知识会左右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以阿拉伯语字母认知为内容,将实验人群分成两组,一组为阿拉伯语专家,一组为从未接触过阿拉伯语字母的人,向他们展示2000对字母,每次一对,辨别是否相同。结果发现,新手队伍回答得很快,但专家队准确率很高。但当字母变得复杂时,两队的辨识速度就产生反转。这表明一种语言的预储知识影响着视觉上的相似性处理。
(编译自“科学前哨战”网站)
太空体验有点酷 脚踏“仙履”来漫步
一种可以让人感受宇航员漫步月球失重体验的新型运动鞋近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这款名为“月球漫步者”的鞋虽然样貌普通,但材质不俗。外表选用了柔软、透气性好且相当耐磨的合成纤维织物,内里是用于航空建设的合成聚乙烯,鞋底则是完美贴合穿鞋者足形的记忆绵。之所以能够产生太空漫步的效果,奥秘全在记忆绵中的两个夹层,每个夹层内嵌有12至13块N45型磁铁,且磁北极相对排列,产生排斥力,进而在两个夹层间形成了一个力量场,也就是一个空隙。当用力踩上去时,空隙就好似一个软垫,使穿鞋者产生太空悬浮的感觉,鞋子承受的最大重量则为183公斤。
(编译自“Oddity?Central”网站)
科学家打造“生物计算机” 材质革新极具意义
计算机运算如果彻底摆脱现今的数字电路的技术又将如何呢?加拿大、德国、瑞典等国的科学家联合研发,采用生物中介“蛋白丝”来代替传统微芯片中的电子功能,将生物计算机的发展理念向前推进了重要一步。如果将这种蛋白芯片放大,会发现里面遍布着复杂的网络。蛋白丝就是嵌入电路中的微小管道,并由三磷酸腺苷提供能量。这种化学物质有助于生命有机体的细胞层面进行能量转移。研究人员称这种芯片优点多多,不仅体积小而且节能效率高、散热效果好。虽然这只是早期的生物计算机产品,但却是未来超级计算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能与传统的硅型机相融合。 (编译自“科学前哨战”网站)
咖啡形态新变换 便捷安全口中含
如果您因为时间紧而无法冲泡一杯香气四溢的咖啡,但又难以抵御那浓郁的感觉时,一种全新的固态“咖啡块”是您一解“燃眉之急”的好办法。这一咖啡界的新成员是由美国旧金山的两个商人为咖啡迷们特意打造的。这种对咖啡革命性的消费方式可以提高使用者的记忆水平和警觉程度。每个咖啡块由咖啡因、维生素B6(提升认知)和茶氨酸(减少由咖啡因而引起的焦虑)组成,分原味、拿铁与摩卡三个味道,而且价格换算下来也比同等剂量的液体咖啡要便宜许多。关键是里面的比例、浓度等数据都来源于专业的同行盲审期刊,保证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发明者的初衷就是要给那些爱喝咖啡的人一种集美味、便捷、实惠于一体的新体验。 (编译自“Oddity?Central”网站)
太空一年收获多 拍照、种植还“长个儿”
美国宇航员斯考特·凯利(Scott Kelly)结束了为期近一年的太空之旅,于今年3月份回到了地球。他在空间站的340天里不但种植物、执行宇航操作、拍摄那些让人大开眼界的照片,而且还有意外收获,那就是身高长了2英寸。其实凯利在空间站中的很大一部分任务就是观察人体在微重力的环境下如何变化。宇航员“长个儿”很可能是因为脊柱在重力较小的状态下被拉伸的缘故。但遗憾的是,这种身体的变化可能是短暂性的,当在返回地球一段时间后(具体时间还有待科学家测定),重力还会将其变到原先的身高。美国航空航天局从2013年就开始启动这方面的研究项目,至今还有很多相关课题在进行。 (编译自“科学前哨战”网站)
服务“细化”惹异议 “便利”生活遭反思
现代社会的便利让人类逐渐忽略了生活中的那些在过去习以为常的繁琐细节,使人们蓦然反思其对未来可能引发的各种影响。近日,美国加州高端超市Whole Foods的一项“便民”举措就引来了不少的批评之声。原来,超市将橙子剥皮后放在塑料盒内进行销售。此举一出,立刻嘘声四起。有人质疑:如今的人真的懒到连橙皮都无法剥离的程度吗?还有的指责这种做法使用了大量塑料会污染环境,而这恰恰与Whole Foods超市秉持的环保理念背道而驰。超市方面也出面回应,他们的做法确是出于顾客的方便着想,但方式还欠考虑,并且已经将商品下架。有趣的是,同样包装处理的菠萝和香蕉却能被人们接受。
(编译自“每日邮报”网站)
碳水化合物摄取要谨慎 肺癌风险困扰人
科学已经证明过多摄取碳水化合物对于人的腰围控制是十分不利的,不仅如此,科学家们又通过研究警告人们,过多摄取碳水化合物对肺器官也是有害的。如白面包、硬面包圈、玉米片、爆米花等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物,一个重要共性就是血糖指数很高,过多摄取会提升患肺癌的风险。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专家表示,通过观察发现,每天摄取血糖指数较高食物的人要比摄取较低血糖指数食物的人在患肺癌风险方面增加49%。多吃全麦面包、燕麦片等低血糖指数的食物有助于降低患肺癌风险,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吸烟的人群。研究还表明,患肺癌风险与摄取的碳水化合物的平均质量有关,而非数量。 (编译自“每日邮报”网站)
球场发挥不得意 原因或许归“空气”
在最近于英国布赖顿举办的皇家经济学会年会上,来自德国的三位科学家发表了一篇19页的报告,其通过分析1999年至2011年间德甲足球的比赛状况,同时参考当时场外空气质量的相关数据,认为专业足球运动员的表现会受到空气污染水平的影响。研究团队考察了12年间32个如柏林、慕尼黑等不同城市足球场中举办的2956场比赛,计算了每场比赛的总传球数,比较了开球时球场的空气污染水平。结果发现空气中颗粒物浓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传球的次数就会下降2%,而这种短期效应对于超过30岁的球员来说影响尤甚。同时,这项报告也为高污染环境对从事低技能农业、工业劳动的人们产生负面影响的研究提供了补充。 (编译自“每日邮报”网站)
移植排斥不用慌 退敏治疗回正常
对于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而言,寻找到合适的器官是一个颇费心力的漫长过程,降低器官排斥的风险是移植过程的重要医学考虑。以肾脏移植为例,往往符合要求的只有亲缘家属的肾脏,范围很窄。现今,一项开拓性的技术让任何捐献者的肾脏都能够为被移植者所用,极大缩短了患者等待合适器官的时间。这种技术叫做退敏治疗(desensitisation),其原理就是在患者的免疫系统上做文章,也就是从根本上重启患者的抗体网络,让其接纳新器官。这一技术的首席研究员、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多利·赛杰夫(Dorry Segev)表示,现在你不需要考虑是否匹配,只要有活体捐献者就行。虽然这一技术还有很多待验证的过程,但其应用前景还是相当看好的。 (编译自“科学前哨战”网站)
切莫轻视一尾鱼 情绪意识或兼具
几个世纪以来,人类以外的动物是否具备情感和意识是很多人争论不休的议题。很多人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意识层,而其他生物不会有情绪的体验,例如鱼。但也有人从生理构造以及行为的复杂性上证明鱼应该具备意识和学习功能。但最近科学家们通过实验从“情绪升温”这一指标入手,进一步阐释了鱼的情感意识问题。所谓“情感升温”就是肌体在感受压力的状态下体温升高的表现。科学家将斑马鱼放在水箱的网中,15分钟后,将其放出,其会游到水箱中水温更高的地方。由于鱼是冷血动物,当它们体温升高时会寻求与自己体温相同的周围环境,因此可以判断鱼有2°C 至4°C的“情绪升温”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情感意识。 (编译自“BBC”网站)
12.改变教学方式 开展数学实验 篇十二
一、数学实验教学的特点
数学实验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自行观察、实验、动手实践,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 发现数学新知的教学活动。与物理化学实验相比, 数学实验更需要动脑, 思维量更大。数学实验可以是实物操作、思维推理、计算机模拟实验等模式。
二、数学实验教学符合新课程理念
数学家G·波利亚说过:“数学有两个侧面, 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德式的严谨科学, 从这方面看, 数学像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看, 创造过程的数学看起来像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它的两个侧面, 既重视数学内容形式化、抽象化的一面;又要重视数学发现和创造性进程中的具体化、经验化的一面。”根据新课程理念, 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 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新课程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 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研究, 勤于动手”,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教学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动手,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从而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验证猜想, 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三、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畏难心理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 逐渐抽象概括, 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很多学生对学习数学有畏惧心理。通过动手实验, 让学生在“做”中学, 把抽象变得比较直观, 把深奥的理论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 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
在平时教学中, 会发现一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认识不够, 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 在教学中不仅要有定义、性质方面的讲解, 还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 提供实际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 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例如, 在“圆的定义”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取一根绳子, 把一端固定, 另一端绑一支铅笔, 拉紧绳子旋转, 可以画出一个圆来。通过实验, 引导学生明白数学中的圆是指一条封闭的曲线, 而不是生活中的一个圆面, 并且让学生感性理解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 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的性质。
3. 数学实验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 通过实验, 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 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 了解它的变形与发展以及和其他的问题的联系。
例如:用铁丝编下列图形:
如果每个小三角形都是边长为10厘米的正三角形, 那么第100个图形共需用铁丝多长?
学生在计算时可能会无从下手, 或者计算时会重复、遗漏, 可以让学生用火柴捧代替摆出图形,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第一层有1个三角形, 第二层有2个三角形, 第三层有3个三角形……那么这些三角形个数有 (1+100) ×100÷2=5050个, 每个小三角形周长是30厘米, 共需铁丝30×5050=151500厘米
4. 数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新课程强调“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 应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 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例如, 可以带学生到操场测量旗杆的高度, 学生采用测影子、测角度, 利用相似, 解直角三角形等办法都可以用数学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丰富的数学知识, 从而形成学好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13.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篇十三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师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指导学生开展语文阅读实践活动。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中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运用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应充分、有效地运用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使现代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信息技术有着其独有的作用,合理使用将在学科教学中起到较好的辅助和促进作用。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合作学习、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和途径。尤其可以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阅读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克服学习困难。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所体现的先进性,得以广泛应用于小学教学的各个学科之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更突出了它的优势。但是实践证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中还存在盲目性、形式主义的现象,甚至将语文阅读教学课变成了教师课件制作水平的展示台。没有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辅助、促进作用。
四、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的策略和产生的相应效果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体现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毕竟只是辅助学习的一种手段,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和度,要让课堂锦上添花,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因此,只有根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深入研究使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方法,才能发挥这种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产生相应的效果。
(一)启其所感,导其所难
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合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帮助教学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
1.筛选具体形象信息资源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皮亚杰(J.iaget)的构建之一:理论形象的学习情境,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能够表现思维的复杂性,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起学生持续探索的兴趣,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
【案例1】人教(实验)版小学第四册中《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描绘了我国首都北京那灯光灿烂迷人的夜景,展示了北京这座文化古城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首都北京的热爱、赞美之情。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在于词语句子的理解。
全文六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灯光夜景写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为了表达北京城的迷人景色,文章运用了很多四字成语。如:夜幕降临、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绚丽多彩、川流不息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和发散性思维还很弱。对于抽象的事物,还无法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课文中比较抽象的字、词的理解能力还很薄弱。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可见具体形象的直观作用不容质疑。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字、词的意识,为理解句子和课文内容打好基础,只有将抽象的事物转换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而信息技术它不仅能将大量的知识信息快速地反映给学生,而且还能将抽象的事物通过具体的画面变得通俗易懂。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学生真正能感受到课文所描绘的北京夜晚的辉煌、亮丽。
例如:理解“金碧辉煌”“绚丽多彩”和“光彩夺目”这三个词,学生对于三个词语理解还是模糊的,甚至将三个词语的意思理解为同一个意思。
1.1首先收集相关的图片资源
1.2 接着根据词语的意思进行选择
【解释】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
【解释】光彩夺目:光彩极为鲜明,令人眼花缭乱;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其中夺目:耀眼,形容鲜艳耀眼。
【解释】金碧辉煌:碧:翠绿色。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还如【解释】华灯:雕饰华美而光辉灿烂的灯。
根据需要选择了几张简单的图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解决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体会到词语的运用方式,为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在许多类似的课文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借助图片帮助学生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2. 合理运用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保尔?朗格朗说过:所有教育和教学不能逃避支配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那就是兴趣……
语文文本教材中提供的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某些字词理解等学习困难,但是一个静止的画面图像,产生视觉效果比较差,对于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不大。而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教学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再现课文内容,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神经,调动情感,激发学习的欲望,产生良好的视像效果。
【案例2】“当北京夜幕降临时,北京城就成了灯得世界,光的海洋。”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教学中利用flah视频,展示太阳渐渐西沉,幕布缓缓拉下,太阳放射出的余晖被遮挡了,天色逐渐暗下来,北京城陆续点亮各色灯光的场景。具体形象的视频效果,吸引了学生的视觉,集中了学生的听觉,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产生共鸣,帮助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如《趵突泉》这一课,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环境下,只有借助书本的文字、图片帮助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人的认知发展规律显示: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单靠静止的图无法更深刻体会趵突泉的特点。如:“三个水柱都有井口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怎样冒?晶莹、活泼、不知疲倦是怎样的?图片远远不能体现它的意思,只有凭借信息技术视频效果,展现趵突泉永不停息往上冒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动态效果中与文本产生共鸣,感受到趵突泉的独特。
又如“有的要隔一会儿才冒出十来个气泡,只见气泡轻快地往上蹿,好像你追我赶似的。有的半天冒出一个气泡,那些气泡比较大,大多扁扁的,一边往上升一边摇晃,碰着水面就碎了。在阳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本段文本,描写了趵突泉冒水时的形态,体现了它的美。如果单通过对文本分析、讲解,学生无法感受到趵突泉“你追我赶”的特点,更体会不到“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的深刻含义。就算教师的讲授生动、形象,学生的感受也是颇浅。如果根据小学生尤其是低中年级学生的生理特点,合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收集或制作一个“灿烂阳光下的趵突泉五颜六色的泡泡,在阳光下一个接一个连接在一起,就像一串珍珠。”的动画视频。可以更大程度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调动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视频中由衷的发出赞叹之声,体会到趵突泉的美。可见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对解决教学难点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发挥运用信息技术作用,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环境。
二期课改中崭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开放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体系。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已经列入小学学习阶段,每间学校都配备了一间电脑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有的资源,组织学生到电脑室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案例】小学语文综合实践:了解祖国的文化生活
过程:先明确目标,接着成立活动小组,然后上机收集资料,最后小组根据目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类和推荐汇报代表。
活动的整个过程主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目标的获得到目标的实现都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完成的。
《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如果教师直接把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效果是有限的,学生的阅读和思维的发展是事倍功半的。而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学校的局域网阅读提供的关于本课的资料,到网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甚至可以根据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上别的网络寻找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共同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在信息技术的指引下学生的心逐渐走进文本,走进海底世界,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动物、一种种姿态万千的的植物、一座座奇异的山峰、一朵朵盛开的珊瑚,就那样真切地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因此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汇报的丰富程度是始料未及,对海底世界美德感受和海底物产丰富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信息技术的作用是无法估量的,特别是丰富的语言文字、引人入胜的图片、视频,在以语文文字为基础的语文学习环境下,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教学条件,为学生打开了知识的殿堂,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的发展搭建了平台,主要在于教师合理的运用,让其发挥更大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李国兴《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第15期)
4.陆雪珍《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教研》第3期
5.孟令全《漫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
6.欧阳芬 徐小平 郭联发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培养与提升》 (新华出版社)
7.沈龙明、丁莉、郁琼蕊、顾利平等《小学语文使用课堂教学艺术》
8.韦朝英《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9.王倩《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探究 》(《当代教学论坛》20第5期供。)
14.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篇十四
成都美视国际学校
纪岚
***
【关键词】信息技术;拼音教学;识字教学;
随着学校申报的省“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研究进程的深入,随着自己再次沉浸在小学语文一年级教学实践探究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信息技术带给语文教学的震撼力,这种力量促使我们在教学的理念、方式上都要进行变革,从而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主动参与,才能收获快乐;让家长们意识到对于孩子而言培养自主创新意识是多么重要,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学习,理解学校老师的教育教学,并与教师达成一定的共识,让孩子们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正如市课题研究管理组的朱华瑞老师在我们做培训的时候提到的“随着信息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的内容、方法乃至教学的模式带有更强的新颖性、变化性、刺激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学习空间,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多媒体声、文、像、图一体的优势,让多元的信息与语文学科进行对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让一年级的语文学习过程生动起来。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拼音教学与孩子的互动
拼音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初涉语文学习就要面临的一个难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尝试着让孩子参与到拼音学习的过程中,与拼音朋友进行“亲密接触”:
(一)读复韵母与拼读训练中,强调示范,感受规则:
在学习单韵母的时候,学生在学前已有的基础上能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这时候,多媒体辅助主要体现在带调读的巩固练习中。而进入复韵母的学习,依靠信息技术力量,老师设计了动感的课件来帮助孩子感受复韵母的读法。在《字与拼音
(四)“ai”》的教学中,老师首先设计了“妈妈挨着丁丁坐的画面”,让孩子看图说“挨着坐”——“挨”后,老师出示复韵母“ai”请孩子试读。然后,请孩子再看图感受“妈妈慢慢走向丁丁挨着丁丁坐下。”这一过程后,再次练读“ai”。接着,图片的内容变为单韵母“a”向“i”慢慢滑动并列为“ai”,此时,示范读音“ai”响起,让学生们一起跟读。在不断得到确认的发音训练中,学生们自然而深刻地感受到了复韵母的“滑读”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轻松有趣的基础。不仅如此,在音节的拼读练习中,老师利用图像变化与同步发音的结合而制作的教学课件,帮助孩子们在两拼音节“两音相连猛一碰”和三拼音节“声轻介快韵母响”的拼读中,能较快地感受规则,掌握要领,在反复强化练习中获得独立拼读的成就感,逐步形成独立拼读的能力。
(二)拼音复习中,自主挑战,感受成功:
每一个拼音学习的阶段结束后都会有一定的复习设计,而抓住时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枯燥的拼音学习不再乏味,而成为孩子不断体验成功的机会。例如:在第一册拼音总复习里《拼一拼,认一认》的练习。这是一个自己拼读动物名称的练习。
在原有的配套光碟的基础上,老师做了改进:当学生自己选择音节拼读正确后,不仅出现了相应的动物,还响起了动物的叫声或者动物奔跑声或者活动的声音,以此作为鼓励。同时,老师适时让孩子就这个动物说一句话。这样,每个音节词不仅有声音、有图像、还有具体的涵义,令孩子感受到拼音的学习很有意思也很重要,自己能学得很棒。
当然,拼音教学的方式是多样的,运用信息技术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从我们的实践中体会到,适当、巧妙的运用会令孩子对拼音的学习少些畏难情绪,多点自信,能早点闯过拼音这一难关。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创设多样的识字教学情景
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尤其在一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要闯拼音关,又要过生字关,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很有压力的。如何帮助这些刚适应小学生活的孩子走好学习生字的第一步,是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同步思考并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一)图画与识字结合,易: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在北师大课本里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这一理念的体现。大量的生字学习都放在系统的、以生活为背景的主题单元里了。例如:一年级下册的《车的世界》单元。单元主旨在于: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常见车的具体用途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还在此基础上认识并积累汉字。
老师借助网络找来丰富的素材并进行加工:给课文中部分车名配上图像与声音;制作出关于车的演变资料片并配上注音词语;家用轿车简图配上注音的部件名称……
这样,走进车的世界的孩子们,也就走进了语言文字的世界,也走进了巩固拼音识记汉字的世界。直观的图像与声音刺激令孩子在识记生字时,联想到了具体的、熟悉的事物,生字也就同时留下独特的印记。
当然,孩子们年龄小,需要反复才能留下痕迹,因此,及时巩固是非常必要的。
(二)画面与词意结合,美: 正如前文提到的,音节词有具体涵义,而这些涵义可以图像化。同样,生字组成的词语也有具体涵义,并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让词语的意思更加直观明白。例如:一年级上册的《早操》一文的教学中,老师为这个词语“滚来滚去”制作了极具动感的课件。当孩子读通语句后,老师需要引导感情读的时候,就出现了图片:在绿油油的叶片上闪着亮光的露珠,有的位置高些,有的位置低些,有的已经滑到了叶尖上正要滴落下来……在观察训练过程中,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说出着眼前的情景。然后,老师请孩子们在文中找到一个词语来描写作者眼中的小露珠——“滚来滚去”……理解了“滚来滚去”,小露珠可爱、活泼、快乐的形象就建立在孩子的头脑里了。这样再读书,情感就通过文字传达了出来,孩子们也就能读出感情了。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丰富学生的阅读与说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由于信息技术的参与,令学生对需要阅读的文字便于理解,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想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视听与文字携手,让孩子快乐阅读:
这是基于我们教学实践的深刻认知:对于课本内的阅读材料,一定要用好配套光碟,并对其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重组,以形成自己需要的课件辅助阅读理解。对于课外阅读的拓展,尤其是诗歌的拓展阅读,就要借助网络的海量信息,整理出适合孩子们欣赏的诗歌(古代、现代)配上音乐与图像,帮助孩子们阅读积累。
例如:一年级两册书中语文天地里出现的古诗,除了观察配套的单幅图进行理解,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关于诗歌背景故事的图画,给诗歌配上音乐朗读,制成PPT系列片,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对于优美的儿歌、童话、故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利用声像优势,引导孩子进行片段欣赏,或是表演,或是分角色朗读,都会令孩子的读书过程轻松而快乐。
(二)从简单到复杂,让孩子有话可说:
一年级上册的口语训练安排从最初的听故事到看图讲故事,注意了照顾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刚入学的孩子正在逐步学习规范的说话,起步要求不能太高。用普通话说完整的句子,是第一学期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说话要求,就连回答问题也是如此要求。
当孩子们渐渐有强烈个性表达意愿时,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从简单句过度到复杂句的表达,从一句话到几句话的描述。例如:《妈妈,你看》这篇多幅图的看图说话材料的教学设计。
1、用好单幅图。这里的“单幅图”已经不是课本上的那一张图片了,而是一段动画表现这幅图的内容而已。借助动画,孩子们能在原来一句话:“妈妈,你看!我能跳过小河了。”的基础上,加上小猴子动作的描述:“小猴子摆动手 臂,用力一跳……”这样,孩子们可以看到的图像拓展了可以表达的内容,让他们的说话更准确、更丰富。
2、对比多幅图。把不同的画面在同一张PPT上展示出来,孩子们很清楚地看出来它们不同的差异:地点变化了。“不同的地点,谁,做什么?”既是这次观察的重点,也是此次说话训练的要点。孩子们在对比的同时,用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再一次让孩子锻炼规范说话。
3、强调标点。故事的结尾很有味道,只是一个惊叹的“!”带着一个字“啊”。课件的图画下面,这个标点的后面增加了一条线,让孩子们看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习惯的表达方式补充出“!”会引出什么话?不同的句子,表露出孩子们多样的理解,丰富了感叹号“!”的内容,也丰富了故事的涵义,更丰富了孩子们的语言。
一次多幅图的观察训练,也是一次口语表达的训练,让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信息技术的客观帮助下,发挥自己主观学习的能动性,学会说话,愿意说话,最终达到说“精彩的话”。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让孩子扎实而快乐地“闯关”
从事低段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一年级的教学具有以下“特色”压力:时间太紧、任务太重、学生太小。我们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让游戏与练习携手,引导孩子快乐“闯关”。
巧设单元“闯关”:作为单元检测的参考成绩,让那些聪明却不够踏实的孩子找到得分点。
归类设计“闯关”:把搜集资料、书写、朗读、摘抄等学习能力分类设计为挑战关卡,做到任何一项也能获得半期检测的相应得分点。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收获。
挑战自己也“闯关”:当一个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带领孩子盘点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参考语文书上的阶段回顾),只要自己后半期比前半期有进步,也算成功“闯关”,也能获得得分点。
这样,同样做练习,调整一定的“度”,让孩子们扎实而快乐地掌握知识。让孩子们从小对语文的学习就充满着探究的兴趣,无疑是一切教学任务中最重要的。
作为教师,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改变一种方式,变换一种策略,都是有趣又有益的尝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以不同的尝试来诠释着自己对孩子的爱,对自己价值的追求。
【参考文献】
陈至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资料
15.改变英语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篇十五
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
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较强。在组织教学时,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 以人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有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 要有明确的为学生服务的角色意识。为“学”而“教”,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 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 使其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 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 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师生关系民主化。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创造出一种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能够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 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否则, 他们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 学习热情也得不到激发, 更谈不上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
2. 善于创设情景, 使教学内容情景化。
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情景。通过情景化的教学向学生展示语言知识, 并让他们在一定的语境中加以运用, 培养其语言运用能力。如教学生动作词汇时, 笔者叫一些学生表演, 如Play chess, play basketball, fly a kite, etc.让这些动作立体交叉进行, 然后向学生介绍这些动作词汇, 最后让他们用英语表达这些动作。如在教学生长相词汇时, 笔者特地买了一个棕色的道具卷发, 并让一位女生戴上它, 然后向学生介绍:She has brown curly hair.She has big eyes.etc.另外, 还让一些学生扮演“模特”, 让其他学生来描述他们的长相。有时指导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整合, 自行创设情景, 把课文的内容以课本剧形式表演出来, 或根据所学的对话编制类似的商务英语对话并表演。通过创设这些直观教学情景,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让学生身临其境, 学得轻松。
3.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 变单向传播过程为师生共同探索求知的双边活动过程。通过多种教学形式,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听、说、读、写不同的角度展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适时开展小组活动, 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表演节目等灵活多变的形式, 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二、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1. 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承担者。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把自己真正置于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体性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 要改变传统教学中课堂由教师设计并负责组织实施。在课堂上, 教师的自主权明显大于学生的自主权, 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要求完成学习过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中, 我们提倡师生互动, 使学生成为教师的合作者。
2. 开展突出语言运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
相似论原理认为:技能、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大量的练习和实践。在外语学习中, 语言知识学习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语言能力的发展依赖于足够量的语言实践。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知识传授比重较大, 语言实践不足。英语课程标准特别体现语言的实践性特征, 强调“英语课程的学习, 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 教师要设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 创设丰富的实际活动情景, 增加语言的真实感, 并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促进学生语言技能的发展, 进而逐步获得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交际的能力。
3. 以多媒体优化组合, 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方式。
多媒体优化组合的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大量而又合乎实际的直观材料, 通过视、听觉等感官, 促进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开始自己的认识过程。多媒体优化组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所学的外语文化背景、语言情景, 通过录象、投影、电脑等都变成了具体的形象, 使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变得新颖而引人入胜, 使学生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教材。外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课, 现代外语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学实践性的大大加强。而多媒体组合更为教学实践、训练语言技能提供了大量的视、听、模仿语言材料, 并且通过具有审美载体、形象生动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 建立科学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的课堂教学方式。
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实施对英语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在英语教学中, 要求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进行持续性的评价, 不仅评价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 更为重要的是, 要为他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 要求以学生自评为主, 小组、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在评价方式上, 通常采取建立学习档案袋、课堂学习活动评比、自我评比等方式。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考勤、课堂表现、参与活动情况、测试情况等。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来评价学生, 关注学生的进步。通过评价,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教师要提升业务水平
课改, 面临最大挑战的是教师。因此,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包括指导学生的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研制开发课程能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把握先进的外语教学思想; (2)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3) 加强合作,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 加强教法研究, 优化新教材资源; (5) 加强学法研究, 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教学效果; (6) 加强教学反思, 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16.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式方法 篇十六
关键词: 有效学习;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发展,传统的简单的教学评价越来越不适宜当前的教育发展,尤其是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运用陈旧的评价方法不利于课堂的有效开展,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方式,以期能起到导向与激励的功能。
一、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1、精讲多练。讲课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做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去操作练习。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
2、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多媒体课件以其声像俱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观,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演示教学过程。为了让课堂处于一种比较宽松和谐的状态,更好地建立“师友型”的师生关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也是个好办法。单一传统的“讲授——接受”式课堂教学模式,对于信息技术课并不适合,应采取“示范——模仿”式教学,教师一边做示范一边讲解,让学生进行模仿操作,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很好。
二、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1、把握备课的重点,提高目标达成的有效性。高中信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把以下三点列为备课的重点。首先,教师要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处理与交流的能力;其次,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综合的分析,分析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掌握重难点,克服困难;最后,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探究任务和体验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尝试在学习情境中探索、思考、理解,把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使教学目标更有效地达成。
2、通過课堂上的有效教学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有效教学是通过有效讲授、有效师生互动、有效激励等实现的。有效讲授的原则是清晰明了、有吸引力、掌握节奏,提供鼓励性的即时反馈,注重引导学生的体验等。在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分析和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研究教法,编选与组织精要的学习内容,用最精练的语言讲授,还要懂得用具体形象的例子描述抽象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意因素不仅对认知活动起着推动、强化和调节的作用,其自身的发展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追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情意激发策略,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意力量,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3、通过学生的尝试学习来实现有效学习。尝试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师没有讲解知识之前,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自己独立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尝试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并且逐渐形成适于自己的学习风格,灵活选择运用各种学习方法、策略。“自主、探究、合作”这三个关键词为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从三个方面界定有效学习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生的尝试学习,从以下方面来实现有效学习。
首先,尝试学习是自主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保证尝试学习有效性的基础;其次,合作是尝试学习成功的保障。尝试活动前,教师要认真准备尝试问题,结合课程目标研究学生发展的实际,设计能够促进学生敢于尝试、乐于尝试并取得尝试成功的尝试问题。
三、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新科改提出,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将素质教育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育融入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认识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并能自主将信息技术知识融入于其他各种学习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之中。培养人认知、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各种表征形式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课堂本身的长度是有限的,只有把信息技术的知识融入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信息技术的课程知识才会被更加有效的被学生掌握,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也才会更加主动。
教学评价是全面而真实地促进全体学生进步的工具,它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潜能,新课程改革也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结合起来进行总评,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地点评,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
17.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篇十七
活动目标
1.通过综合性学习, 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
2.了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学习提纲:、材对我们的总的要求是什么?
2、是综合性学习?
3、建议中提出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4、活动时,我们可以参考哪些资料?怎样去获取这些资料?
三、制定活动计划,根据活动建议及本班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哪些活动。
1.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
2.让学生回顾并讨论活动计划的写法。
3.班上交流活动计划的写法,师引导并明确其写法。(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展示活动成果的方法等)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
一、目标:
1.流利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2.了解古代和现代社会有哪些传递方式
3.比较古代和现代传递信息方式的不同
二、提纲:
1自由阅读《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说说古人是靠哪些方式传递信息的呢?(古代采用烽火、人报信、漂流瓶的形式传递信息)
2.你还知道哪些从前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呢?
3.读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并结合上一个故事,看看人类历史上从远古到当代信息传递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远古:口耳相传或借助器物。
古代:靠驿差长途跋涉。
近代:依靠交通工具的邮政系统。
现代:电报、电话。
当代:计算机网络
再将两篇故事连在一起读一读,并思考:比较古代和现当代的不同传递方式,古人的方式有什么缺点?
4从古至今传递信息的方式的发展变化,你有什么感受?(人类在追求高效率信息传递方式的步伐从未停止过)
5再读读《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的第二段,比较一下,因特网和所有的传递方式比,其优越性在哪里?
四、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用过哪些信息传递方式,你比较喜欢用哪一种呢?为什么?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
目标
1.能通顺流利阅读材料,知道主要内容。
2体会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
3.体会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4.亲身体验多媒体的神奇。
一、《神奇的电脑魔术师》
读一读《神奇的电脑魔术师》,说说你了解到多媒体电脑有哪些功能呢?
(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集成编辑,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量,传输的信息也更加丰富)
1.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二、《网上呼救》
1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
2网络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越来越广泛了,和你的小伙伴讨论讨论你所知道的网络应用吧。
(比如,银行用网络实现在ATM机上存取款,邮局用网络快速汇款,医生利用网络给在家中的病人看病,观众在家中通过网络观看演出„„)
网络是多么神奇呀,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好好利用强大的网络,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吧!
《把握自己》 目标
1.学习短文《把握自己》,进一步学习讨论新《守则》、新《规范》。
2.通过对网吧危害的讨论和认识,让孩子们从思想上和行为上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传播。
3.呼吁社会、学校、家庭整合教育力量,为未成年人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信息空间。
一、学习提纲:
1、读准字音,读通短文。
2.边读边思考,这篇演讲稿给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把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勾出来多读读,体会体会,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二、展示网络预习成果
1.小组交流并整理收集的资料情况。
同学们,网吧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我们青少年自身的控制能力弱,好奇心强,难以自我抵制网络游戏以及有害信息的诱惑。特别是当前不少“网吧”的恶性竞争,一些经营者违规经营,不遵守未成年人不能进入等规定,造成一部份青少年沉迷于“网吧”,而这,对于我们的身心,甚至是生命都造成了危害!通过网络,你们都收集到哪些不良网吧对我们的危害?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然后展示。
三、对照自己的生活,想想办法,对症下药
1.如今,未成年人进网吧的现象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不少青少年由于长时间泡吧而导致身体虚弱,造成营养不良,甚至威胁到了我们幼小的生命;不少曾经成绩优秀的好学生也毁在网吧游戏里;还有的为筹钱上网不惜偷窃家中财物„„诸如此类的现象在媒体频频曝光,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的事例,你们发现了吗?
3.人们常说,“网络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是啊!没有正确的引导,我们难免会受到错误信息的引诱。对于这种痴迷于网络的人,大家分小组讨论讨论,看看有没有好的办法来帮助他?
四、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愿望
五、制定网络文明公约
1同学们,“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要自觉遵守新《守则》、新《规范》!我们要以实际行动来拒绝网吧!自己的思想,自己管。让我们一起制定网络文明公约,大家共同遵守。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做到:快乐上网,健康上网!远离网吧,拒绝网吧!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一、收集资料
了解了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大家都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确定了研究报告的主题。现在各组根据你们选择的主题,拟订一个简单的计划。
1.明确计划内容:要讨论清楚需要搜集什么资料和到哪儿去搜集资料。
2.搜集的资料应当和研究课题有关,尽可能多一些和全面一些,正面的反面的都要。
3.介绍搜集资料的方法:可以自己调查、访问、记录,可以从有关的书籍报刊上摘录,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
二、学生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去搜集信息。
提供建议:小组内的同学分好工,每人负责搜集某一方面的资料,或根据自身优势,每人负责从某一种渠道搜集资料。允许学生请家长或其他人帮助去搜集资料。
第二 整理信息
一、各组分别汇集所搜集的资料。
二、浏览和筛选材料。
筛选的标准是:
①是否与研究的课题有关。有关的保留,无关的删除。
②这个资料已有还是未有。未有的留下,已有的删去。
③要注意资料中是否与自己有不同的看法,要把不同的观点保留
下来。
第三 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一、撰写研究报告的基本要求。
1.问题明确。
2.方法恰当。
3.资料比较充足并有合理的分析。
4.结论清楚(有的还不清楚可以写明准备继续探讨什么)。
二、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一种应用文,有约定俗成的格式。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是:
1.标题。研究报告的标题常常直接采用研究课题的名称,这样,显得精确、明了,使别人能对所研究的问题一目了然。
标题下是署名。一般应写明研究人员所在的单位,如,××学校××班。
2.前言。报告的第一部分,常常以前言的形式简要地
说明下列内容:(1)课题提出的缘由;(2)研究这一课题的意义;(3)该项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人直接以“问题的提出”作为这部分的标题。
3.研究方法。介绍研究是怎样进行的,主要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研究的方面、资料的搜集和处理等。
4.结果。这一部分将研究结果作为客观事实呈现给读者。主要包括对资料加工分析和由分析得出的结论。
第四
活动内容
目标:
1.交流简单的研究报答。
2.评价本次综合性学习成果。
汇报撰写的研究报答。
1.小组内成员交流本组撰写的研究报答。
2.在全班交流, 汇报。
①小组内派一名同学对本组的研究作简单的汇报。
②组内其他同学对汇报进行补充或发表不同的意见。
③听众提出疑问,请汇报人或组内其他同学解答。
④听众对汇报作评价。
(写的研究报答格式正确,提出的问题恰当,研究方法各式各样,结论客观、正确,是比较规范的研究报告)
要求: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搜集信息, 不断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经常浏览报纸、杂志、书籍,关注感兴趣的信息随时保存有价值的信息,尝试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如:剪报酬、资料本,并进行归类、整理,以便以后查找。
【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07-15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讨11-02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小结07-07
信息技术教学导入创新08-10
信息技术实验教学10-24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录11-05
浅析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论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