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路上学会感恩

2024-06-29

在成长路上学会感恩(共18篇)

1.在成长路上学会感恩 篇一

暑假里的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我和妹妹在家里玩耍。这时爸爸回来了,一手提着一个大西瓜。我和妹妹欢呼着迎了上去,接过爸爸手里的西瓜。

我们把西瓜放在桌上,爸爸拿来刀,切开了第一个西瓜。哎,这个瓜外表好看,可还没成熟,瓜瓤泛白,瓜子也是白嫩的。“真扫兴!”我和妹妹失望地皱了皱眉头。爸爸心疼地望了望那个生瓜,笑着说:“没关系,还有一个。”爸爸边说边切另一个西瓜。“哇!”妹妹惊喜地叫起来,口水都流出来了。鲜红的瓜瓤,乌黑饱满的瓜子,诱人的汁水往外渗着。“快吃呀!”爸爸说。妹妹连忙拿起一块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也拿起一块尝了一口,“真甜哪!”我忍不住赞叹道。我几口就把这块瓜吃完了。当我正准备吃第二块时,看见爸爸正在吃那个生西瓜。他咬了一口,嚼了嚼,慢慢地咽了下去。我说:“爸爸,你怎么吃生瓜不吃这个呢?”爸爸说:“生瓜也能吃,不吃浪费了。这瓜你和妹妹吃吧!”

我再也吃不下去了,觉得手上的瓜有千斤重。望着那鲜红的瓜瓤、诱人的汁水,泪水在我脸上划出了一道痕,心里一阵难受。我做出了一个决定:把瓜给爸爸吃。我把手中的瓜塞给爸爸,爸爸笑了,我也笑了。我终于学会了感恩。

2.在成长路上学会感恩 篇二

血气方刚初出时

刚抽到赛讲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时, 我感到十分迷茫, 因为这节课虽然篇幅较短, 但讲好十分不易。既要让学生通过课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又要让学生体会到小说体裁和它的讽刺性, 还要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想要把这些知识点都讲解清楚, 课容量一定很大, 时间一定很紧迫……在我不知所措的同时, 学校领导、同事们的电话纷至沓来, 给了我鼓励和信心。经过和备课团队的一次次梳理,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渐渐清晰起来。而此时我的思维却是混乱的, 不知该何去何从……大家看到我状态不佳, 于是让我回家静静心, 自己思考一下。在回家的路上, 看着道路两旁的商铺已经关门, 马路上也没有平时车水马龙, 只有零零星星的出租车和路灯与我为伴, 我眼前浮现出了竖着两根手指的严监生, 他是为了那两茎灯草?还是在向我挑衅似的宣战?回到家, 我的心情竟然没有先前的慌张, 我想起了严监生, 觉得他的执着精神也是可取的, 还有三天时间呢, 于是倒头便睡。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我最不缺乏的就是激情和活力, 但毕竟初出茅庐, 经验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真所谓“血气方刚初出时”。

苦心孤诣为追求

第二天是周六, 我并没有按照大家给我的思路去梳理课文, 其实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我想尝试独立处理这篇课文, 自己探索一下。我一遍一遍地朗读, 脑子里想着学生读完会有什么感受, 会有什么想法, 进行了很多种预设, 我渐渐地陷入了深思, 到底要给学生讲些什么?是否可以超出教学目标大胆创新?是否可以借助原有初中教学的基础?于是我从小说的设置悬念入手, 中间穿插方法的指导,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设计课堂讨论学习卡, 精心准备课件, 可以说干劲十足, 经过一天的努力, 我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但是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我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小学生, 他们对于悬念的理解还不是很深, 这样做大大偏离了教学目标。

周日, 我满怀信心地去试讲, 但学生的表现让我大失所望, 而且讲下来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否定。因为平时大家的关系很好, 直来直去, 说了一大堆问题。我也及时地进行了反思, 我是站在了学生的角度, 但我的教学目标设置大大超出了学生现有知识能力的范围, 所以他们有些茫然, 使课堂不那么融洽。这样, 只好把我的设计全盘否定, 一切从零开始。而此时, 离大赛只有一天时间了。中午, 大家顾不上吃饭又坐在了一起……庆幸, 我此时头脑还比较清醒, 于是在我们激烈的讨论中时间不知不觉到了晚上。随着海量信息的涌入大脑, 我的系统全面崩溃了, 我似乎已经从一个参与者变成了旁观者。当大家拿着讨论好的结果问我怎么样时, 我说明白了, 但让我写我却什么都写不出来, 这让大家很是无奈。回到家我用冷水洗了洗脸, 静了静心, 继续思考。夜深了, 我仍奋笔疾书。功夫不负有心人, 虽然忙到很晚, 但思路又一次清晰了。最终我顺利地走上了讲台, 信心满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大赛折磨着我, 也折磨着我的团队, 但最终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 敲定了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 我想, 我们这两天的经历真可谓:苦心孤诣为追求。

柳暗花明成“正果”

“柳暗花明成正果”中的“正果”是加了双引号的。我觉得不论这次大赛结果如何, 正果也好, 歪果也罢, 经历了柳暗花明的蜕变, 我想我已经成长了一大步, 但愿我的努力和大家对我的帮助能让我真正修成正果。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 不论是环境、情节还是各种表现手法, 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而服务的。所以, 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在平时, 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抓环境描写来品味人物

例如, 在五年级下册《桥》这篇课文中, 就是通过雨越下越大, 河水越涨越高等环境描写来体现老汉山一样的老党员形象。

2.抓人物描写品味人物

例如, 《临死前的严监生》《草船借箭》等课文, 都是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与此同时, 我最大的收获是:逐渐明白了一节好课是怎样磨成的, 也明白了一个年轻教师的成长意味着什么。

我认为, 要想讲出一节好课, 首先要准确地把握教材, 制订出全面、具体、可测性强的教学目标, 这一点太重要了。只有做到这一点, 在讲课时即使心情紧张但课一定不会乱。其次, 学生能真正参与其中, 思考互动, 真正动起来。以上两点, 都在本次大赛的评分标准中得到了体现。第三, 目标达成度要高。基本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第四,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素养的积淀, 通过高超的技能来适应课堂。最后, 就是这节课能给学生留下终身的印象。试想, 如果在20年后, 学生仍然能回顾起这节课的精彩环节, 那么这节课一定是一节好课。

通过这次大赛的经历, 我清楚了一个年轻教师的成长靠的是:

团队智慧才能博采众长

磨课历练才能彰显本色

精读细研才能勇往直前

相信每一位青年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都会成长起来。我把这句话送给我自己, 也送给每一位青年教师: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3.感恩——成长路上重要的一课 篇三

我们感谢太阳,因为它给我们送来了温暖,带来光明;我们感谢闹钟,因为它准时提醒我们,让我们懂得时间的珍贵;我们感谢花草,因为他们滋润了空气,发出芬芳的气息;我们感谢书本,因为它们给我们带来了知识的甘霖、智慧的启迪……

“感恩的心,感謝命运……”这首歌早已深入人心。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人默默地付出。拥有感恩之心的我们,应该天天向上,回报老师;作为子女,我们应该让家庭快乐,报答父母……

《乌鸦反哺》这个故事,大家一定已经耳熟能详了吧!乌鸦尽心尽力把自己的儿子抚养大。渐渐的,自己老了,羽毛不再光鲜,爪子不再锋利,失去了觅食能力。昔日的小乌鸦,而今已经羽翼丰满,它不但没有嫌弃老乌鸦,而且以浓浓的爱意来照顾老乌鸦,直到老乌鸦去世。动物尚且知道感恩,何况受过文明熏陶的人们呢。随着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有些人却离这种“反哺”现象背道而驰。城市里,“空巢老人”数量急剧上升,是人们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够吗?显然不是,现在的年轻人中有不少是博士甚至博士后,但金灿灿的文凭并不能掩盖他们道德的泯灭。有些年轻人不顾老人的感受,嫌他们脏,怪他们啰嗦,硬是将老人留在家中或送入养老院,这难道就是“感恩”?答案当然是响亮的“NO!NO!NO!”

我们现在虽然还没有长大,但也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应该以“乌鸦反哺”的精神来报答这个社会。看到盲人过马路,你应该伸手去搀扶;看到广场上有垃圾,你应该弯下腰,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发现有人在爬树,你应该上前制止。尽管这些只需要举手之劳,微不足道,如果这样的事每天都在你、我 、他的身边上演着,就是对社会最好的感恩。

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感恩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感恩是维系家庭的情感纽带,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情感基础。

学会感恩吧。世界,会因为感恩而美丽;人生,会因为感恩而美好;生活,会因为感恩而幸福。

指导老师:倪叶倩

(荣获第十一届“校园文学杯”一等奖)

4.感恩的花开在成长的路上作文 篇四

“宝贝来,吃饭了。”妈妈温柔的笑容与话语让我立刻跑到她身边,看着香喷喷的饭菜,把嘴张得大大的“啊——妈妈喂。”我用肉呼呼的小手搂住妈妈的胳膊,抬起头吃那已经被妈妈吹的温温的饭,满脸幸福的砸着小嘴“还要还要!”这是,妈妈在一旁看着我,眼睛里充满了慈爱。

晚上。“宝贝,别玩了,该睡觉了。”我恋恋不舍的放下玩具,用小手抓住妈妈温暖的大手,摇来摇去,奶声奶气的说“妈妈,今晚好黑,你陪我睡吧。”这时妈妈就满脸溺爱的看着我“好吧,但就只有今天一次哦!”

长大一些后,我跟妈妈的关系是这样的

“吃饭了,别玩了。”妈妈略略生气地看着正沉迷于游戏中的我说道。“好了,知道了,再给我五分钟就好。”我蛮不在意的回答她。一会“好了没,该吃饭了,都超过五分钟了。”“哦,等等着。”

在饭桌上,我只想着游戏,妈妈叫我也不注意听,导致在整个吃饭的过程中我都没说一句话,妈妈生气地说:“今天别玩游戏了。”“为什么,我不!”

晚上,已经很晚了,我还在津津有味的看书,一点也没有要睡觉的意思。“已经很晚了,睡觉吧,要不到明天起不来了!”妈妈不耐烦地催促道。“哦,等等就去。”不一会儿,妈妈有催促道:“别等了,该休息了,不然明天会不精神的!”“等等,等等,我看完了不行吗,我又不是不睡觉。”

现在,回想之前与母亲的一步步变化,设身处地得为母亲想想,这些年,我还这是不懂事。

长大后,我与母亲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

“妈,该吃饭了,今天做了你最爱吃的饺子哦!”我将最后一盘饺子端上饭桌,转身去端粥,“我去吧,我现在还没老呢!”说着,母亲把粥端过来,我们对视了一下,笑了。

小时候,最想长大,恨不得今晚睡着,明天早上就会变得妈妈那般大,那样,就会帮妈妈分担些家务了;大一些后,最不想长大,因为长大后就样像妈妈那样,面对一些大人们要面对的世纪难题;现在,最想一天天陪着母亲,用自己全身心的爱来陪伴她,照顾他,就像她对小时候的我那样,一直陪在她身边。

5.感恩的花,开在成长的路上 篇五

母爱是什么呢?母爱——每天早晨,都有烘烤的暖暖的衣服;走到洗手间洗漱时早已调好的水温;餐厅里早已做好的、散发着香气的早餐。妈妈看着我狼吞虎咽的吃饭,为我打理好书包,耐心教导我,絮絮叨叨地交代我:要多喝水,在学校里注意安全……这就是母亲!

父爱也许就是:每个考试的夜晚,书桌上削好的苹果;每天早晨喊我起床的温馨话语;每晚在寒风等待我放学时的坚定身影。告诉我做人大道理的是父亲,从小到大保护我,没有让我受委屈的也是父亲,考试考砸时,耐心安慰劝说的,还是父亲。

从小到大,我们只懂得以为的接受他人的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他人、感恩他人、回报他人。

6.感恩的花开在成长的路上作文 篇六

有一天我读了个故事,故事的内容是: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一个家庭殷实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在一起,然后拿出一个装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一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之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拿一个面包。”

瞬间,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拥了上来。他们都想得到最大的面包,在一场“战争”之后大家都走了。可是,面包师很失望,因为并没有一个孩子和他说了“谢谢”。就在这时,有一个小女孩走了过来。拿起最后一个小的可怜的面包,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表示感谢后离去了。

第二天,面包师把面包放到篮子里,可目光却盯着昨天唯一和他到了谢的女孩子。依旧做了和昨天一样的事之后回家了。但,当她的母亲切开面包的时候里面掉出了银币,她母亲惊叹到:“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面包师揉面时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但当女孩把钱还给面包师的时候,面包师摇摇头说:“不,这没有错。是我放的银币,为了奖励你的善良。回去吧孩子这些钱是你的了。”

7.在成长路上学会感恩 篇七

1.《呐喊红宝石》的故事梗概

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的母亲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 离开了无能的父亲, 把两个孩子放在了孤儿院的门口。从此, 这对双胞胎就开始了在孤儿院长达十三年的悲惨生活。他们吃的东西像是割碎了的厚纸板和绞碎的树皮, 身上是穿上就痒的破衣服, 住的是阴暗、低矮、不透气的房间。但是, 这就是他们能称作“家”的唯一的地方。在这个家里, 他们被上百个“不许”的家规监禁着, 任意被打骂, 任意被惩罚, 任意被禁闭在充满老鼠蟑螂的黑暗地下室里。他们的精神被任意践踏, 心里充满了无限的自卑和对未来的恐惧。他们一次次被领养, 一次次被“退货”。生活的磨难使的这两个孩子对大人的世界充满了不信任, 大人成了这两个孩子最想避开的东西。

谛乐和赛蕊是两位年过六旬的夫妻。他们厌倦了平淡如水的生活, 想要去寻找自己年轻时候的梦想。他们需要两位同伴陪伴远行, 于是在孤儿院选择了达拉斯和佛罗里达。在点滴的生活中, 谛乐和赛蕊用爱心、耐心、包容、平等和理解取得了双胞胎的信任, 教会了他们如何去爱, 如何去面对现实。他们让这两个孩子找到了自我, 勇敢地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同时, 这两位老人也完成了自我的又一次心里成长。

2. 以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为基础来分析主人公的性格形成原因

《呐喊红宝石》中的主人公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对世界充满恐惧、对成人不信任、对未来迷茫、对自我否定。佛罗里达叛逆、多疑、脾气暴躁、现实、悲观和心里脆弱;达拉斯温顺、轻信别人和因为过于幻想而封闭在自己不现实的世界里。他们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以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为基础来分析一下主人公的性格形成原因。

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婴儿期、幼儿早期、幼儿晚期、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早期、成年期、老年期8个阶段, 并对每一阶段的特点和心理危机进行了分析。每一个阶段的心理危机能否顺利解决, 直接影响人的性格和心理健康。

埃里克森的婴儿期是0-1.5岁, 是孩子对世界、对他人建立信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将贯穿人的一生, 是人与世界、人与人最基本的心灵纽带。信任感的建立会直接影响人对世界、对他人的看法, 形成人的性格基础, 所以是人生阶段最基础、最重要的时期。孩子从出生发自内心信任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 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了父母。父母承担了在这个阶段帮助孩子建立信任感的重要任务。《呐喊红宝石》中的主人公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在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遗弃在孤儿院门口, 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 对父母信任感的严重缺失导致了他们对大人世界的不信任, 对他人的多疑。当老夫妻谛乐和赛蕊对他们微笑时, 他们告诫自己不能被这张和颜悦色的脸蒙骗了;当他们终于拥有了自己漂亮的房间时, 他们不是感到幸福, 而是悲哀地想:“他们想干吗?想把我们像糖果屋里的小兄妹汉生和葛雷特那样喂胖了以后再丢进烤箱里吗?”「1」当他们犯了错误, 老夫妻不处罚他们反而教会他们如何补救的时候, 他们称老人是怪异的傻瓜和神经病。在这对孤儿的世界里, 大人就是魔鬼、巫婆。孩子对世界和他人的信任感彻底缺少。

幼儿晚期是对孩子主动性的培养。儿童期是6-12岁, 是孩子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自信心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两个时期, 孩子的主动性和勤奋努力都需要得到外界的鼓励和关注, 而过多的压抑、排斥和否定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自我否定心里。我们小说中的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从小住在孤儿院, 他们的生活是被成千上万个“不准”、“不许”的规则桎梏着。他们没有自己自主行动的机会, 没有被人鼓励和关注的幸福, 没有自己成功的体验, 没有自我表达的机会。他们的自我意志一次次被摧毁, 他们的自主思考和行动一次次被践踏。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们对自己形成了习惯性的自我否定和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甚至以为自己真的太坏了, 不配有个真正的家。

青年期是12-18岁, 是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建立同一感和角色认同、避免出现同一性扩散和角色混乱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对自我本质、信仰和一生中的重要方面前后一致且较完善的意识, 即个人的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整合与协调一致。”通俗来说就是青少年不断对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认同和探索的过程。随着身心的成熟发展, 青少年期的他们开始思索人生, 关注自我。他们经常会提出的问题有:我是谁?我是个怎样的人?我为什么存在?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的梦想和未来在哪里?没有获得自我同一性的青少年, 就无法融于社会和群体, 会产出疏离感、孤独感、自卑感和严重的心理困扰。

《呐》里的主人公双胞胎13岁, 正处于青年期这个阶段。他们刚刚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年期, 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危机非常严重。他们从小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 不知道自己的生日确切是几号。他们就像那个在孤儿院中死去的孩子, 临死前还喃喃地问“我是谁?”他们“好像无法招架自己的过去, 不知要往哪里去, 也不知道自己会变成怎样的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大人们都不喜欢他们。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只计划着有一天他们可以偷偷跳上火车, 让火车带他们去一个美丽的、和平的地方。但是, 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他们被社会边缘化了, 家庭和社会归属感严重缺失。这导致了主人公对未来迷茫, 对生活悲观抵抗, 以至于生活在自己幻想的封闭世界里。

3. 主人公的引路人

巴尔特斯的毕生发展观认为“发展是贯穿一生的、经常伴随着获得 (成长) 和失去 (衰退) 的过程”。「2」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都在成长。每个人的成长不是自己孤立完成的, 它要受到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影响。朝着正方向引领你成长的人就是你的引路人。

双胞胎达拉斯和佛罗里达的重要引路人就是老夫妻谛乐和赛蕊。他们的温柔、平等、宽容、信任和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一点点赢得了孩子对大人的信任。当双胞胎砍到了谛乐心爱的树, 给谷仓开了个洞的时候, 在恐惧中等待惩罚。谛乐和赛蕊却感谢孩子们砍倒了树给他们更多生活的空间, 谷仓的洞给谷仓带来了光明。他们教会了孩子们如何理解和包容别人的错误。谛乐和赛蕊的特别食谱“不再想孩子卤肉”和“适应小孩儿卤肉”教会孩子如何积极乐观地适应生活中的家庭变化;“请接收我道歉派”让孩子懂得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 任何人犯错误时都应该主动沟通和好;充满爱心的“不再当孤儿饼干”让晚上偷偷逃跑的双胞胎感到了真正的家的温暖和父母的爱;“欢迎回家卤肉”最终让孩子找到了自己一直梦想偷偷坐着火车远去的地方——温暖的家。

谛乐和赛蕊的秘密教会了孩子如何去爱、去珍惜自己的亲人。谛乐和赛蕊分别为对方秘密存了“石下基金”。开始, 双胞胎不理解老人们为什么要为对方秘密存钱。后来达拉斯“觉得自己现在懂了, 也许拥有这个秘密是个保障吧, 万一对方出事时的一点儿保障, 好让活下来的人至少有个东西可以抓在手里。”学会了爱的达拉斯和佛罗里达也秘密的为对方存了“石下基金”。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成长啊!

双胞胎是他们彼此的引路人。达拉斯和佛罗里达的性格相辅相成, 相互鼓励, 相互指引, 俨然就是人的两个方面——内心的自我和外在的自我。佛罗里达叛逆、多疑、脾气暴躁、现实、悲观和心里脆弱, 但是做事果断、勇敢、积极面对现实。达拉斯温顺、容易相信别人和因为过于幻想而封闭在自己不现实的世界里。但是, 达拉斯的乐观总是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佛罗里达, 给她温暖, 给她希望。佛罗里达的做事果断和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指引达拉斯走出梦境, 活在现实。就像故事里说的, “她不要跟达拉斯分开, 她觉得这么久了他们没变窝囊或成了少年犯, 都是因为有彼此的缘故。”这对双胞胎用他们性格中的正能量互相指引着对方走向成熟。

4. 暗示主人公成长的隐喻

隐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是指用一种事物暗指另一种事物, 是用一种形象化的语言来展示一种崭新的意义。“生命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必须经历诸多的磨难与考验才能真正成熟。由此, 从自然的个体的生命存在转化为属人的社会化的生命存在。”「3」这就是成长小说中的成长隐喻。儿童或者青少年作品中, 大量使用隐喻使文本生动活泼, 具有吸引力, 充满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 运用隐喻推进情节的发展, 展示成长的心路历程。

《呐》中最为明显的隐喻是佛罗里达的金鸟、达拉斯的银鸟和火车。鸟是自由的永恒象征。达拉斯的银鸟是家、是梦、是希望也是自由的象征。文本开头, 达拉斯看着一只神奇的银鸟划过天空, 他想它应该飞回家了吧。在达拉斯的梦里, 银鸟出现了, 指引他去一个什么事都很美好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哪里呢?在故事结尾, 在达拉斯的梦里, 银鸟指引着达拉斯找到了梦里的那个地方——呐喊红宝石。银鸟展示了达拉斯寻找家、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佛罗里达的金鸟象征着妈妈。开始, 梦里的鸟对佛罗里达说“你看到了我的宝宝了吗?我好想念我的宝宝。”故事结尾, 鸟对佛罗里达说“你是我的宝宝。”佛罗里达高兴地答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金鸟对佛罗里达是梦, 是想念妈妈的梦。金鸟说佛罗里达是她的宝宝, 暗示了佛罗里达找到了妈妈, 得到了家的温暖, 有个安全感和归属感, 最终找到自我。小说中一条隐含的主线就是双胞胎一直想着有一天偷偷坐上火车, 到一个美好的地方去。火车就成了两个孩子驶向梦想的工具和希望。

5. 结语

《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清新干净的文字向我们徐徐道来主人公思想和心理寻找自我的成长过程, 在实现自我同一性的台阶上迈出了一大步。其成长主题中体现的爱、宽容、理解和信任为每一位阅读者开启了心扉, 送去了爱的阳光!参考文献:

摘要:美国女作家莎朗·克里奇的《呐喊红宝石》于2003年获得卡内基文学奖, 但目前国内对其的研究仍比较匮乏。本文以精神分析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为依据, 分析了青年期的主人公达拉斯和佛罗里达的性格成因。根据小说的具体内容, 分析了引领主人公走出困惑的引路人和文中的成长隐喻, 展现了主人公不断对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探索和认同的成长过程, 最终找到自我, 成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

关键词:《呐喊红宝石》,成长,心理发展理论,成长引路人

参考文献

[1]莎朗克里奇.呐喊红宝石[M].天津:新蕾出版社, 2007.1, 78.

[2]小野寺敦子.发掘孩子潜能心理学[M].南海出版公司, 2012:13.

8.成长,在路上…… 篇八

第一次远行,是大学毕业时,带着纯真梦想的我投笔从戎,志愿到雪域高原从军。也正是那时,我与共青团初次结缘,我在部队机关从事组织宣传工作并先后当选机关团委副书记、书记,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经受着成长的历练。

光阴荏苒,还来不及品味成长的味道,我就结束十年的军旅生活回到地方工作,并有幸再次当选为机关团委书记,被组织选派到团中央挂职锻炼。

再一次远行,来不及和亲人朋友一一告别,匆匆踏上飞往北京的航班,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挂职生活。

记得来北京之前,同事和朋友问我,你一个兼职团干部,共青团工作又不是你的主业,你去挂职做什么?我刚开始也反复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挂职,挂职究竟要做些什么,挂职结束后要留点什么?如今转瞬挂职期满,回忆一年来的点点滴滴,似乎有了答案。

挂职经历是成长路上的加油站。初到法制处,正赶上2014年“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团中央层面集中活动的冲刺阶段,人员邀请、领导讲话、主持词、会议短片、重点发言、调研报告等等,事情千头万绪,处里同志起早贪黑,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个人用。

上班第一天,迎接我的就是三项重点工作任务:团中央书记处领导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大会发言、个人提案和“面对面”集中活动主持词。时间紧、任务重,又从未接触过权益工作,曾自诩文字尚可的我,顿感本领恐慌。一周多的连续奋战,查阅大量资料,每天加班至大楼锁门,数易其稿,总算是按时完成任务。

而体会最深的一次,是撰写团中央第一书记秦宜智同志在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推进会上的主报告。

为写好这个重要讲话,我参阅大量工作资料,深入西藏、四川督导调研,提前整理分析全国1085个县级地区的相关数据和工作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初稿拟定后又花费近半个月的反复修改。一个多月的付出总算没有白费,讲话稿送到书记那里后,只字未改得以一次性通过。

挂职是人生中弥足珍贵的财富。一项又一项重点工作接踵而至,全新的工作领域、繁重的工作任务,逼着自己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以最快的速度熟悉青少年权益工作,在权益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这一年,耳濡目染身边领导和同事们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对共青团事业的执着追求,对青少年群体的大爱无疆,厚厚的一本“挂职日记”记录着我每天的新感悟、新收获。从团的十七届二中全会胜利召开到五年发展纲要深入实施,从开展“走转改”活动到建立基层联系点制度,从不灭的“10号楼灯光”到“我身边的榜样”,我情不自禁地对这群年轻的团干部们肃然起敬,是他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团结带领全国各族青少年,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

挂职是岁月中难忘的美好回忆。这一年的挂职岁月,挂友们都把它形容为“又上了一年大学”。年纪相当的30多个兄弟姐妹们齐聚“潜艇”(我们戏称地下室为“潜艇”),同吃、同住、同娱乐,交流思想、感情和挂职体会,“潜艇”里每天都满溢欢声笑语和盎然诗意。

这一年,我们是青春的21挂!

这一年,我们相伴成长,奔跑在奋斗路上!

这一年,我们不说再见,因为我们不曾分别!

2015年,我们继续在路上……

9.在成长路上学会感恩 篇九

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当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就要感恩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当我们牙牙学语,连路也走不稳时,是父母用那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胖乎乎的小手,满是宠爱地注视着我们一步一步向前迈。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学会了走路,勉勉强强能叫出“爸爸,妈妈”。

父母也陪伴着我们共同成长。当我们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我们哭着闹着不愿意上学,他们也很心疼,但为了让我们慢慢成长起来说道:“学校里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儿多好啊!”经过反复劝导,我们终于愿意上学了。每天回家后,都和爸爸妈妈分享学校里的一点一滴,我们笑嘻嘻地望着他们。父母看着我们笑得那么灿烂,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渐渐地,我们长大了上初中了。时间过的很快很快,每天都过得很紧张,父母觉得我们很辛苦,但又常常对我们说:“现在努力点辛苦点,长大了就轻松了”。父母总是不断地为我们付出,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越来越自私自利之心,不断索取,好像父母为我们付出是应该的,但他们从不抱怨,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啊!没有父母,你还能向谁索取?感恩那个让你丰衣足食的人,感恩那个为你付出无怨无悔的人,感恩那个总在背后默默支持鼓励你的人。

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学会感恩,感恩这世界一切事物,不论是美好的事物还是不好的事物。我曾看到过一句话:感恩美好的事物是很容易的,但感恩不好的事物是困难的。比如感恩挫折,感恩失败。对挫折也心存感激的人才能变得更加强大。

10.在成长路上学会感恩 篇十

成长道路上布满荆棘,稍一松懈,便会触及危险地带,鲜血淋漓,但是,在这条倒刺丛生的路上,有一朵感恩之花开的格外灿烂。

父母不仅给予了我生命,更给予了我幸福的生活。因为我的出生,他们从此多了一份责任,一份牵挂,他们用心,用爱呵护我长大。现在,虽然我和爸爸妈妈相距甚远,不经常见面,但是他们每周都会从老师那里了解我的学习情况,电话里,父亲的声声教导,母亲的每一句柔声叮咛,都是他们对我的关爱啊!乌鸦尚有反哺之义,小羊也有跪乳之恩,更何况我们呢?父母之恩,唯有认真学习,好好做人,才能不负他们所望。也愿这深秋的风儿能将我的思念与感恩带给我远方的爸爸妈妈,希望他们永远健康、快乐!

老师在我的`人生道路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我要感谢我所遇到的每一位老师,他们与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我成绩进步了,他们开心,我退步了,他们比我还着急,找我谈心,了解情况,帮我制定学习计划。他们用爱温暖过我离家孤单的心灵,抚慰过我成绩失利沮丧的心情。啊!老师,你们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指引着我走向正确的方向。因为你们,我不再惧怕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因为你们,我有勇气披荆斩棘;因为你们,我懂得了爱与责任。谢谢生命中的每一位老师!

同学之情,至纯、至善,虽然我有换过学校,换过班级,但每次都能遇到一群可爱的同学们。教室里,我们一起学习;操场上,我们一起玩耍;成功时,一起分享喜悦;失败时,互相加油打气,相扶前进。感谢我的同学们,与我一路风雨同舟,这一份情,已嵌进我生命的年轮里,永远都忘不了。

还有那陌生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帮助,素未谋面,却也在某个时刻温暖过我的心灵,感恩,因为这些温暖,让我觉得生活是这么美好,自己是这么幸运!

11.河南足球:走在成长路上 篇十一

这不仅是习主席的愿望,也是众多足球人和足球爱好者的共同梦想。要想实现中国足球的崛起,就必须重视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完善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机制。正如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所说:“提高足球水平,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只有从青少年足球发展入手,才能最终帮助中国足球提高水平。”河南作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足球运动的普及对于中国足球至关重要。这几年,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和河南足球事业发展基金会在青少年人才培养方面做了诸多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河南足球运动的发展。

职业俱乐部与学校联姻,打造体教结合完美平台

8月,正是夏季酷暑难耐的季节,骄阳炙烤着大地,空气中流淌着躁动,地表升腾着热气。烈日下的航海体育场,一群少年正在草地上训练,一张张黑黝黝的脸庞带着稚气,个个满头大汗,汗水浸透了球衣。这些孩子都是河南建业从全省的网点学校选拔出来的足球苗子,他们当中最小的还不到9岁,最大的也不过13岁。尽管年龄不同,但他们的心愿却一致——总有那么一天,我要成为一名职业球员,代表中国走上世界杯的赛场。

从2010年开始,河南建业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网点学校,目前全省共有16所小学挂牌“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青少年训练基地”,郑州7所,洛阳5所,开封1所,许昌3所。对于每个基地,俱乐部提供训练装备和器材,并定期举行教练员培训。同时,建业还从这些网点学校里选拔出优秀的足球苗子,组成U9、U11、U13梯队。平时,这些队员都在自己的学校里面,跟其他的孩子一样,每天上课,下午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踢球。到了周末和假期,俱乐部就把他们集中到一起进行训练。小学毕业以后,他们会被直接送到郑州中学,这也是俱乐部U15梯队的所在地。

因为训练和比赛一般都会安排在周末和假期,所以一年下来,这些孩子和教练休息的时间屈指可数。

家住郑州富田太阳城的赵文卓今年12岁,是建业U13梯队的一名队员。为了训练,他每次都要乘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前往郑州市中原区特色实验小学,训练结束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但是对足球的热爱一直激励着他不断走下去,他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名职业球员。

孩子们的这种坚持让建业青训的负责人陈文杰颇为感动。2010年,陈文杰开始负责建业的青训工作。这几年来,他几乎没有假期。为了建业的这些网点学校,他更是走进全省40多个学校去考察调研。

“体教结合是最科学的足球人才培养模式。”陈文杰说,“毕竟职业足球是一个高淘汰率的运动,在学校踢球,孩子们如果能够成才,那么他们可以选择职业道路。如果不能踢出来,那么他们在校学习,接受高等教育,一样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以,这些孩子一般都会在高中毕业以后才在俱乐部专职踢球,而那些没有能够入选职业队的球员,会去上大学。不少球员在上学期间就会成为国家一级或者二级运动员,有些球员能直接被保送上大学,俱乐部也会联系一些高等体育院校,帮助球员寻找好的出路。”

陈文杰表示,下一步,俱乐部还将扩大网点学校的数量。“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另一方面,俱乐部的选材范围也会更加宽泛,这样有助于选拔更多更好的足球苗子。”

另外,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近距离地观看建业比赛,培养他们对足球的兴趣和热爱,推动河南足球的普及与发展,俱乐部在每个主场比赛,都会向这些网点学校免费赠送500张球票,而球队比赛时的球童也都来自于这些网点学校。

据了解,建业开创的这种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在全国还是首例。建业的这些探索对河南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对多渠道、系统化培养人才,挖掘更多优秀足球苗子,对河南足球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足球普及为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除了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庞大的足球群体做基础。为了推进足球深入广泛的普及,河南足球事业发展基金会携手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开展了一系列的“足球进校园”活动,通过公益足球,促进足球的全民参与、社会推广和普及,为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2013年2月,基金会组织全国五甲联赛河南五人制足球队的球员在荥阳开展了十期“足球进校园”活动,与孩子们互动游戏,为孩子们提供足球指导。

在儿童节,基金会主办了“快乐六一,阳光足球”微笑成长活动,基金会形象代言人、河南建业队队长陆峰和建业队球员与110名少年儿童近距离交流互动,通过足球体验以及有奖游戏等活动,宣传阳光、快乐、健康的足球公益理念,树立足球从娃娃抓起的人才培养理念。

今年上半年,基金会还先后走进了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并且与河南大学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计划通过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足球教练及裁判员培养、足球赛事合作等多种形式交流合作,互相支持、资源互用,共同服务河南足球事业发展。基金会还组织河南建业预备队与学校的足球队进行了友谊赛,将精彩的比赛带给了在校的老师和大学生们。

基金会理事长杨楠表示,希望通过“足球进校园”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到河南足球蓬勃发展的氛围,壮大河南足球发展的队伍。“足球进校园,满足了当代学生身心共同发展的需要和对足球运动的热情与渴望。与球星的近距离接触,吸引了更多的青少年,激发了他们对足球的兴趣。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学校关注河南足球事业,携手更多学校共同推动河南足球的发展。”

另外,由基金会首次资助的第三届郑州高校业余足球联赛在今年上半年结束了全部比赛。河南工业大学队在决赛中以4:1战胜易斯顿国际美术学院队,获得冠军,易斯顿国际美术学校队获得亚军,郑州轻工业学院队东风校区凭借最后一分钟的绝杀球以4:3险胜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队获得季军。赛后,基金会向获得冠军、亚军和季军的球队分别捐助奖金3000元、2000元、1000元,并且向进入决赛的四支参赛队伍提供建业主场比赛球票。

此次比赛,是河南足球事业发展基金会首次参与捐助高校业余足球联赛,为广大热爱足球的高校学子提供了一个一展球技的舞台,既提升了团队精神,又提高了参赛学子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也让更多人感受到足球带来的快乐,同时充分展示了河南足球的新风貌。落后、扳平、逆转、追平、绝杀,在比赛中上演,激烈拼抢后,对手之间互相礼让、致歉,参赛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文明比赛的宣言和拼搏进取、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

公益足球孕育河南足球新希望

近几年,随着多项足球公益活动的开展,河南的足球氛围逐渐浓厚,尤其是在青少年足球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去年10月,建业的网点学校郑州市郑上路小学在“奥体杯”全国首届青少年校园足球冠军杯赛中获得季军。今年2月,在全国青少年男子足球训练营中,河南建业U13梯队在主教练王斐的带领下取得了骄人战绩。在7人制比赛中6战全胜,进球46个,失球2个;在5人制比赛中3战全胜,进球24个,失球2个;同时9场教学赛全部获胜。其中不乏大比分赢球,15:0胜河北足协,11:0胜恒大U13B队,8:0胜北京足协,8:0胜辽宁宏运。建业队韩东共进25球,被评为最佳射手。西班牙皇家马德里青训部技术总监费尔南德斯看过比赛后认为建业梯队的技战术水平已接近或达到欧洲这个年龄段的水平。今年5月,建业U13梯队又在“鲁能杯”U13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中以5胜2平的不败战绩,获得“鲁能杯”冠军。

今年6月19日,在中国足协公布的第三期U15国少队选拔名单中,建业梯队的牛梓屹、王鸿楠、王一凡三名小将入选,其中来自郑州中学的牛梓屹已经是第二次被征召,这也让他离正式成为国少球员更近了一步。

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中国足球大环境并不乐观的情况下,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和河南足球事业发展基金会在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对河南足球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孕育了河南足球的新希望。杨楠说:“河南喜欢足球的孩子不少,也有不少优秀的足球苗子,我相信,只要将这种培养体制长期坚持下去,未来几年,河南足球一定会上一个台阶。”

【编辑:杨子】

12.张强:在感恩中成长与前行 篇十二

会议结束后, 张强风风火火地来到了我们约好的会议室。寒暄两句之后, 便开始了正式访谈。他语速很快, 偶尔会有青海当地的口音, 看得出来, 他是个直率、坦诚的人, 在提到青海省人民医院时, 他的语气中不时流露出感恩之情:“很感谢这个平台, 医院是我不断成长的沃土。”

急性子的神经外科医生

在医院基本建设这个圈儿里, 众多故事总是惊人地相似。

与很多医院基建管理者一样, 张强原本也是一名医生, 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当然, 现在他仍然是。1991年, 他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分配到了青海省人民医院从事临床神经外科工作, 一干就是20多年;2002年, 他被任命为科主任;2008年12月, 被任命为副院长。

在这20多年的工作经历中, 他的职位有过变动, 工作内容也有所调整, 但是他坦言, 最喜欢的还是做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他认为医生这个职业是人文艺术与医疗技术的高度而完美的统一。

多年的临床工作和他严谨的性格让他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天早上5:30准时起床, 6:30来到病房, 7:30看完ICU、神经外科两个病区的100多名患者。他对记者说, 对于住院的100多名患者的病情以及病情发展的动态情况, 他必须了如指掌, 因为这是一个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的素养。

不知是急性子的人适合做神经外科医生, 还是神经外科的工作造就了急性子, 无论怎样, 张强觉得自己的性格特点与神经外科工作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这个科室的工作性质, 有急诊是家常便饭;在救治患者过程中, 例如脑出血这种必须尽快处理的情况会经常出现, 人命关天, 不着急不行啊”, 他以极快的语速诉说着对职业的感受, 仿佛在他面前正有一名急危患者需要救治, 或是出现了某种紧急情况需要及时处理。

虽然他性子急, 但工作上他绝对分轻重缓急, 做事非常有条理, 这已经是他工作的方法。他会很耐心地听别人表达想法, 也很诚恳地将自己的想法如实地告诉别人, 无论是他涉足的医疗纠纷监管和后勤管理, 还是后来的医院基本建设, 都是如此。

严谨细致的医疗纠纷协调者

被任命为副院长之后, 张强的工作从管理一个科室增加到负责医疗纠纷、后勤中心、基础建设等。

记者猜想, 之所以让他负责医疗纠纷, 多半是因为他管理的神经外科多年以来在防范与避免医疗纠纷方面表现突出吧。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 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必须要考虑民族问题, 医疗纠纷更是不例外, 这也给他的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增加了新难度。

自从2002年张强担任科主任以来, 虽然科室里偶有医疗纠纷发生, 但是从未有医疗赔偿, 他的“法宝”是什么呢?很简单——做好术前谈话, 时时宽慰患者及家属。

张强说, 避免医疗纠纷应从严抓医疗质量开始, 因为医疗质量出现问题往往就会出现医疗纠纷。而医疗质量的保证则是从各项核心制度落实入手, 为此, 医院专门制订了“三级预警、四级架构”的医疗纠纷管理机制, 从而营造一种人人有责、人人负责的良好监管氛围, 保证了管理机制的落实。

在制度的执行方面, 张强身体力行, 并且总结出了一套非常实用的办法:首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位患者, 包括他们的家庭条件、身体现状、期望值、病情的动态发展, 必须认真、严谨地做好病情诊断、预后评估, 同时, 还要努力做好规范化治疗和个体化治疗的相结合, 最后落脚点是保持与患者及家属良好的沟通, 这就是他的“和谐医患”三部曲。



说起医疗纠纷, 很多人认为是因为制度不完善和流程的不畅通。张强却有他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医学必须是人文艺术与医疗技术的完美统一, 所以医护人员的责任心更为重要, 如何把“枯燥的”制度变为“温暖的”安慰?不仅要有医者的“妙手”, 更需要一颗医者的“仁心”, 他的“和谐医患三部曲”就是“妙手”与“仁心”的完美统一。

运筹帷幄的后勤管理者

接管后勤管理工作后, 张强以一个管理者的眼光认真观察, 细细思考, 经过十几天的“把脉问诊”, 他找出了后勤工作滞后的症结所在——对临床工作认识不足, 缺乏主动性。

找到了症结所在, 他开始“对症下药”, 接下来, 便是在工作方法上下功夫。在接管后勤部门后的第一次会议上他便提出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首先是从转变后勤员工的理念入手, 让后勤人员清晰地了解后勤与临床的关系, 深刻认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他对后勤人员说, 后勤工作是为临床工作服务的, 跑冒滴漏看起来是小事, 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科室来说, 如医学生殖中心、ICU、病案室等, 如果出现跑冒滴漏是不得了的, 所以, 要用医生看病的方式, 主动“查房”, 及时发现, 主动整改, 并将问题按照轻重缓急逐一解决。

其次, 张强总是能够认真聆听每个人的话, 在与后勤工作人员交流的过程中, 他的原则是“不会因其言废其人, 也不会因其人废其言”, 提倡并鼓励每名后勤工作人员积极建言献策、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及建议。

张强清晰地认识到, 整个后勤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大盘管理, 每年的后勤工作要有重点, 同时要有相应的计划和预算;二是“急诊”处理日常琐碎问题, 因为青海省人民医院有87年建院历史, 一些建筑陈旧, 管网陈旧老化, 跑冒滴漏时有发生, 管道更新困难重重, 即“缝缝补补”之类的工作。这样一来, 原本纷繁复杂的后勤管理工作现出了清晰的轮廓。

为了及时发现问题、不产生遗漏问题、不出现严重问题, 张强对后勤工作人员说, 所有人绝对不能隐瞒问题, 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做到当天的事当天办, 紧急的事紧急办, 复杂的事情计划办。

勤学善思的基建管理者

说起刚开始管理基建时的感受, 张强用“两眼一抹黑”来形容。医疗和基建,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 但天生有一股西北人“倔强”性格的他以小学生般谦虚的学习态度, 咨询专家, 翻阅资料, 不出一年时间基本掌握了基础的建筑学常识。

说到这里的时候, 就已经能充分感受到他的真实, 他的血性, 他的谦和和他的担当。他的思维模式和他从医的经历密切相关, 所以他看到的永远是问题, 而想到的永远是如何解决问题。

张强有一种观点:万物皆通, 也就是隔行不隔理。做医生诊病, 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 做基建工作也是同理。他的勤学善思让他在基建工作中喜欢刨根问底。在外人看来他已经是基建专家了, 但他始终给自己定位为基建新手, 因此他为自己定下了工作标准和行动准则——“保证工程质量, 保证人员安全”。

医院新建的住院综合楼是青海省第一栋深基坑建筑, 在一次地基施工过程中发生了透水事故, 张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汇报情况, 咨询专家, 多方协调, 精心分析。他认为主要问题是找到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于是, 他组织团队从技术层面开始分析问题, 梳理问题, 并且邀请相关专家共同把脉。经过不断追问、研究资料、认真分析, 张强和同事们找到了原因并立即上报, 最终及时化解了这次危险。

他一直认为, 问题并不可怕, 关键是要正视问题, 分清轻重缓急, 把问题弄清楚, 并找到解决办法。他的勤学善思让他在基建管理中喜欢直面问题, 刨根问底, 并且帮助团队及时发现问题, 努力保证项目质量, 保证建筑工期, 节省资源, 造福群众。

铭记感恩的普通员工

无论是做神经外科医生, 还是管理医疗纠纷、医院基建, 他都认真面对, 一丝不苟。

采访过程中, 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责任大于天”, 他认为, 任何工作, 如果要做, 就必须要做好。基于这种简单朴素的想法, 他形成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树高千尺, 不忘感恩。医院是一棵大树, 为员工搭建了成长的平台, 让他人尽其才便成为了人才, 所以他今天得到的一切都源于医院的给予, 他始终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 不管多么辛苦都是责无旁贷的。

13.在成长路上学会感恩 篇十三

成长的路上,记录着悲伤,也镌刻下欢乐。沿着成长的足迹,一步步,我们走向成熟。当蓦然回首时,才发现一路上那么多的阳光、雨露,关爱和帮助都是因为有你们一直陪伴在我身边。感谢你们——我的亲人和老师。

记不清多少次,当看到我趴在书桌前学习累了的时候,妈妈都会端着牛奶和水果走过来,不禁心疼地说:“学累了吧,那就再多休息一会吧。”外婆也会轻手轻脚地走进我的房间,对我说:“不要把自己身体学坏了呀,赶紧出去玩一会儿!”说完,收拾起我的房间来,临走时顺手把我的脏衣服带了出去。电话铃声响了,我急急忙忙地跑去接电话,哦,原来是老师打过来的。“你这次考试虽然不理想,但不要气馁,只要仔细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我相信你在下一次考试中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的,好好加油啊!”我认真的.点点头,面前浮现出那一双或是温柔的、或是慈爱的、或是严厉的眼睛。有了你们的陪伴,我消极的心会积极起来,郁闷的心会开朗起来,彷徨的心会坚定起来,那种感觉真是美妙至极!

无论顺境、逆境都不要抱怨生活或是身边的人。当我们怀揣着真正的感恩之心去生活,我们就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感恩亲爱的父母给我们做的早餐;感恩大自然给予的阳光和雨露;感恩老师教会了我们知识和道理;感恩朋友帮助我们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甚至感恩我们的对手,让我们取得了进步。正如歌中唱道:“感谢那些事,感谢那些人,感谢那一段段无悔的缘份。”

14.成长路上,我学会坚持 篇十四

初一

(二)班 王玲玉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慢慢长大,回头看看,一个个脚印连成串,我们走得越来越稳了,学会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学会了面对困难,懂得了坚持。

小时候,每当不小心被绊倒时,妈妈告诉我不要哭,鼓励我试着自己站起来,一次又一次,直到成功为止。

上了小学,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向我袭来,我怕冬天早晨去上学时黑乎乎的天,我怕夏天午后轰隆隆的雷声,可我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困难一个个解除了,原来它们并不可怕,我明白了只要坚持,困难终究是可以战胜的。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做练习,忽然有一道数学题难住我了,我问大家,谁都说不会做,我就拿出本子,一次一次地算,总是错,好奇心驱使我必须算下去,我就一直算,算到快要下课了,也没有耐心的时候,脑子里忽然蹦出一道算式,试了一下,结果总算对了。那时,我很开心,我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

上了中学,大家都在谈自己的梦想,我从小就有一个梦,希望自己能当一名军人,从小时候起脑子里总闪出这两个字。在上中学的第一个星期,学校进行军训,在炙热的太阳底下站军姿,练习走正步,我觉得自己的梦仿佛真的实现了,尽管很苦很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来。有好几次我也想歇会,可一想到自己的梦想是军人,就坚持下来了。

也许你们会嘲笑我,但这是我的梦,有梦便有动力,我会坚持我的梦想,永不放弃。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积累了一句名言----“贵在坚持,成在坚持,难在坚持”,只要坚持到底,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15.教科研路上,我在成长 篇十五

岁月如流,蓦然回首,三尺讲台已陪伴我度过了二十三个春秋。二十三年来,我在教育园地里执着、勤恳地耕耘。教学路上,我真的是老教师了。二十三年的教龄,老不老?很多年一成不变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老不老?但是,作为一个年级组的教研组长,一名小学语文老教师,学校青蓝工程对子的一个师傅,学校教研工作的协调组组长,学校领导的信任,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使我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不足。我深深感到,只有通过教育科研才能提升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境界。既然决定一生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辛勤地耕耘,播洒希望的种子,收获幸福的明天,在教科研道路上,就需要不断地思考、实践,不断地进步、成长。一路走来,教科研改变了我,让我经历了一名老教师的成长,让我收获了许多故事。

一、科研是教学的指路明灯。

刚刚成为老师的时候,满腔热血,一脑子热情。早来晚走,课间或是放学后留下学困生,不知疲倦地指导、辅导,真的不收费啊。除了“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的想法,没有其他。我的描述,相信很多同行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那时候的指导思想是勤劳,像农民伯伯一样勤劳。可是,后来我就想,为什么袁隆平的水稻产量就远远高于农民呢?因为他除了有农民的勤劳,还有更高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研究呀!教学也是一样的,从前我的每一节语文教学课,模式都是一样的,导入新课——复习旧知——检查预习——教授新知——复习巩固——拓展延伸——总结升华。不管什么课,都这么上。随着对教科研的深入接触和研究,我明白了为什么语文教材要分单元,那不是简单的归类,针对每一个单元安排的内容,我们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关键是我们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通过每一篇课文,对学生进行书写指导、朗读训练、写法研究、思想教育、修辞分析等等面面俱到的训练是不正确的,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课堂时间不够用呢?老师和学生同样疲惫,一个努力教,一帮努力学,效果却不好。比如:这个单元安排的是写景色的文章,我们就要大胆的取舍,多拿出时间来进行朗读、鉴赏、积累语言的训练,其他方面减小比例。通过这一个单元的教学,使学生在朗读、鉴赏、积累语言方面切实得到集中的、有效的指导和训练,得以真正的提高,在其他类型的单元中,进行巩固和进一步持续提高。我的成长除了使我的教学有了方向,我想,孩子們更是教科研的受益者。

二、科研是教师的成长之本。

我相信,每个人都期待自己的进步,也就是我说的成长,我也不例外。当初,刚刚见到白板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东西高科技,那一定很难,我一个老教师,没什么必要学,也应该学不会。所以就一直不会。学校安排会用的老师讲解、演示,我还是不会。事实上,不是学不会,是内心的排斥,自我的否定。直到学校举行了白板课件制作大赛,我还是基本不会的水平。但是,既然学校要举行比赛,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全员参加,我怎么办?学!也就一周的时间吧,反复观看视频教学,反复观看优秀课件,反复琢磨练习课件制作,比赛结果,我获得了白板课件制作一等奖。这件事使我很受触动,我发现了自己的潜在力量,原来对我来说,老教师只是懒惰的借口。后来,学校又给我提供了学习微课制作的机会,说实话,学习的过程很累,不容易,付出的辛苦现在想起来已经没什么感觉了,经常的加班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为了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而制作的微课,为了高质量的完成微课学习的结业作业,夜里十一点多钟才和乔晓晶老师离开学校已经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现在能熟练地制作微课,为自己的教学服务,为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在努力做一名与时俱进的老师,感到深深的值得!放假前,又很幸运的参加了大庆师范学院多媒体大师赵秀华老师的三天多媒体知识集中培训,学习了13版PPT和喀秋莎的使用,微课和慕课的制作,受益匪浅。当我们为自己插上高科技和科研的翅膀,我相信,我们会飞得更高。

三、科研是教育的核心力量。

从“十五”国家实验课题开始,直到今天的十三五,我一直在积极参加。从开始的参与者到今天的实验课题主持人,优秀实验教师,课题研究先进个人,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研究》中,教学设计《桂林山水》被评为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海底世界》,在全国创新学习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荣获优秀教案二等奖,我撰写的论文《关于创新学习教学实践收获》,被全国学习科学研究会创新实验中心学术委员会评审为一等优秀科研成果。一次次获奖的同时,我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思想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教育行业的一线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性质最特殊,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成果的长期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今天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可能要到很多年以后才能体现出它的弊端或是造成的教育教学后果,这是很严肃也是很严重的问题。那么,为了避免问题的出现,我们就要有赖于科学的指导,要做教育教学研究,要做科研型的教师。“十二五”的课题立项时,我还是有些盲目的,思路也不够明朗。今年的“十三五”课题的立项,就明显感觉自己的思路清晰,有很强的探究和实验的渴望。我想,这主要得益于平时自己对教学的更多更深的思考,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学习、培训时更多的见识和积累。教科研,从理论到实践,从学习到印证,助我成长。

16.成长的路上,感恩的花作文 篇十六

自从我上了初中以后,学业就开始变得越来越繁重起来,每天学习到很晚,睡得也很晚,但每天都有一个人在默默地陪着我——那个人就是我的好妈妈。有时我写的太晚了,她工作了一天也很累,便在旁边稍微打个盹儿,但时间过了不久她就看看我在不在写。但在那一天我才知道她为什么那么做,都是为了我。

那天晚上我写完作业后,看了一会儿书,我隐约听见了妈妈的打鼾声,我还以为是我听错了呢,但我离近一些去听确实是呀,但声音非常小,而且还时有时无。我很惊讶,感到很奇怪,平时我写作业妈妈都陪着我,今天怎么睡着了,可能妈妈今天上班太累了。原来,她在我写作业时并没有真正睡觉,而只是趴在那里而已,一直在默默地陪着我,使我在漆黑而寂静的夜晚不在感到孤独,让我感到温暖。

后来我向她提起这件事时,她笑了笑说并不是那样的,说她真的是困了。但我觉得她那样说只是为了不让我担心而已,是为了我才那样做的。

17.在成长路上学会感恩 篇十七

——题记

窗外,夕阳西下,大地上映着两个影子,一高一低,有说有笑。一阵清风吹来,吹皱我思想的涟漪。

那年,您已经33岁,作为一个高龄产妇依旧坚持生下我,您眼中充满母爱的光,使我感到温暖。

那天,我回到家中,告诉你我好像发烧了,你听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真的,我没记错,真的一秒也没耽误,你摸摸我的额头,着急,很是着急,你送我到医院后,关心照料我,您那黑发中夹有的银丝,眼角的鱼尾纹。让我感到,您老了。

还记得,刚上初中那会儿,每天晚上都与你通电话,您总问我在学校过得怎么样,老师讲课听得懂吗,有没有生病等。其实学校离家也就几站路那么远,况且每周六我都会回家,您依旧放心不下。我总嫌您唠叨,您总是笑着待我说完,之后,您又继续询问。您问了我那么多,关心了我那么久,而我却从没有问过你最近还好吗。

从我出生到如今,您一直照顾、关心我。您总是在我心情低落的时候鼓励我继续前行,在我骄傲自满时提醒我不偏离生活的道路。

记得有一次学校月考,我有一门学科考得相当差,心情也差到极点,您对我说:“没关系,这次考差了,你要反省自己,是哪些知识点不懂还是粗心大意,在下次月考的时候就要更加努力。”我通过反省,发现是自己写完试卷不去检查,有些题目在某些不必要的地方失误。在第二次月考中,我仔细做题、检查,终于获得一等奖,很是自豪,您却提醒我,不要太自满,要保持谦虚谨慎。您总是在我即将偏离正常的生活道路的那一刻提醒我,让我回到正确的道路。

您说,您特别喜欢与我在黄昏的小路上散步,那时,您牵着我的手,看着我一天天长大。我很享受那个时光,可当我快高过你的头时,我才发现,您已经老了,身体已不再挺拔。

当我发现您的黑发中藏有顽皮的银丝,时光也在您那充满活力的脸上留下沧桑时,我多希望时光能慢些走,不要让你变老,我愿用我的一切换回您永远年轻;我又希望时光能快些,我能快快长大,能够报答你。

18.在学会反思中成长 篇十八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是的,我们总在努力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而实际上课堂有“遗憾”很正常。课堂出现失误并不可怕,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对待错误的态度。忽视问题,漠视失误,只会产生永久的遗憾;发现问题,反思失误,才能消除遗憾。

去年我有幸到凯里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观摩课的交流,受益的同时产生了一个疑惑,课堂教学按照自己的思路完成教学就行了吗?

这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引发了参与者智慧的碰撞,长善救失,取长补短,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看着台上的老师尽情的演绎自己的教学,我以为自己亦能如期冀般完成,谁知却未能如愿。导入新课后,我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大部分学生未按照导学案展开预习,是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还是顾虑学生实际展开教学?按照教学设计走就有一个完整流畅的教学过程,顾虑学生实际就会就有可能无法完成预设,无法凸显设计的闪光点。最终我选择顾及学生,这节课寂寞落幕。

观摩课,一定要套路完整、环节齐全、流程连贯、起伏跌宕、高潮突出、精彩纷呈吗?过分追求完整、完美、精制、华丽、辉煌,符合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常态吗?同课异构的平台搭建还有意义吗?我个人认为,观摩课也罢,优质课也罢,应该尽量贴近教学常态,尤其要关注学情。我们的教学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演变成仅仅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相对完整地展示教学思路和过程,过分追求形式热闹,会直接误导教学。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学情基础上对教学设计有机的展开,“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要关注两个环节:其一,备课;其二,授课。

备课环节需要做到:一、教学目标的设计符合学情——关注学习能力。教学目标的设定固然要根据教学任务而定,但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标准,却不能忽视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异和兴趣的多样。因此,同一篇课文,同一所学校的不同班级,同一班的不同个体,教学目标都应有些差异体现。相同的是语文考察中针对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共同能力,不同的是可按语文能力层级的不同发展等级呈现梯度,让语文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二、教学问题的设计符合学情——关注逻辑思维层次。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在分析课程、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策划有利于激发、启迪学生思考、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境或状态,并由此产生的学习方案。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智慧特征将知识点转化为探究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问题应贴近学生的思维生成和发展,问题应该是能引起大家共同兴趣、共同思考、共同探究、共同解决的问题,应该是能引起学生自由思考、自由阐述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应直接体现课文中心,从解读文章重难点的角度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有一定难度,而不是能轻易解决的;有一点灵活,富有情感性和趣味性,解决的过程能带给学生某种启示。

授课环节应该做到:一、教学情境的设置符合学情——关注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或者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景,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思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决问题。语文课堂特别需要创造氛围,调动兴趣,激发潜能,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引入文本,融入文本,使学生的生命意识得到体验,所以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过远,学生无法体验;过近,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要拿捏好尺度,明确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在于启发引导学生缘理明情。二教学环节的展开符合学情——关注学习探究能力。不同学段的学生都有特定的年龄特征和身心特点,需要教师真正做到设身处地,站在不同学段学生的角度缜密的构思每一个教学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交流互动,完成教学任务。每一堂课不能只有一种模式,应根据课文的体裁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有机的调整课程实施步骤。例如诗歌教学,通俗易懂的我让学生先朗读,再背诵,最后鉴赏。有难度的就按一般授课模式展开,讲作者,讲背景,析内容,理情感,赏手法。对于领悟能力较好的文科班,我放手让他们自由赏读,互相交流,然后给与评价与指导;对于分析能力较强的理科班,我则注重问题的设置,突出问题的方向性和覆盖面,引发学生讨论质疑。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教师,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都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和做法,不应该把这些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变成僵化的教条。

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真切地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及其发展变化,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进而调整教学的宏观思路和具体策略,教学活动才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得到落实。我们关注学情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的实效,才能创建有效的课堂,才能开展有效教学。只有教师用心的、精心的为学生服务,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质疑,强化问题意识,不断提高思维品质,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A0941班文明班级申请下一篇:七年级第三次月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