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膀下的风(精选3篇)
1.翅膀下的风 篇一
夕阳下的翅膀作文500字
我曾养过一鸟,鸽子。
它灰白相间的,咕咕鸣叫时,脖子一颤一颤的,怪讨人喜欢的。就像是天空飞行的船一般,船头高昂着,胸脯像是船底,是坚韧而又不失轻般的.灵动;爪子似浆,在空中划动着一块块彩云,和着阳光,又似在漫游着,而我却不把那尾巴当作飞船的一部分了,就似用羽毛做的折扇,显得更轻捷,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天使。
而这般绚烂却是在雨中滋生的。我家住在七楼,那天刚好出门搬东西去楼顶仓库,正瞧见它停在梯子上,外面正下着大雨,大概它是跑进来躲雨的吧。我是个爱鸟的人,见它似一只孤苦伶仃的野鸟,便捉回了家养起来,但我知道它终究是要回归自然的,却不忍放手。
而接下来的日子,它仿佛也顺从人意似的,安安分分,不像别的鸟之嘶叫,乱飞,大概是报答我对它的恩吧。渐渐地就算不用鸟笼也不怕,它会时时刻刻伴随我左右,我也开始对它的“训练”。
记得有一次吧,我将它从七楼窗户投出去,这可是很冒险的做法哩,而它,在我抛出它时瞬间飞了起来,在空中盘旋了几圈后像回旋一样飞了回来,平稳地降落在我手上,我不由得为它这一表演赞不绝口,而它也好像谦虚似的低下头啄我的手心,很痒却很舒服。之后,我们便是时时刻刻在一起玩耍,好不惬意。
而之后的几天里,我又发愁了,是不是应该让它回归自然呢?它毕竟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就别说它是受伤了,现在好了,难道我应该一直将它束缚下去吗?第二天下午,我决定将它放飞。
那天,在做好一切准备之后,我将笼子提到楼顶仓库放着,当我再去找它时笼里已是鲜血淋漓,仿佛被什么东西吃掉了,我愤然地诅咒着这个不知名夺走我所珍爱伙伴的东西。我提着笼,愧疚地走下楼梯,已是黄昏,光照在笼子上,一片羽毛悄然飘落。我默想着,却不希冀在脑海中留下它的样子。
它飞了,飞向天空,却那么耀眼,照亮了天边的一片阴云。
2.翅膀下的风 篇二
一、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性,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提供主观环境
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
首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例如同样是写作文,同样是运用曹雪芹的例子,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为自己的独立创见服务。
其次,鼓励质疑,允许有错,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敢创新。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如讲《荆轲刺秦王》时,如何看待荆轲的行为,有人说他大义凛然,勇气可嘉,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当然,也有同学提出,荆轲认不清历史的潮流,是一种逆历史潮流的一介勇夫。
最后,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激发每位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有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现在已经是教学中的常用方式,合理地使用,可以让学生开拓视野,举例来说:某堂课,笔者和学生就“同学关系”的主题展开讨论,待充分讨论后,我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了一篇网上单士兵先生发表的文章《“复旦投毒案”应唤醒的人性共鸣》。
对此,笔者提出:
首先,课堂教学方法要多变。要因教材、学生、时间、地点而灵活改变。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练习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
其次,课堂有效、充分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幻灯片、录像、多媒体等来辅助教学。
三、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运用灵活的作文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的创新重在作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
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学生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达到“一树梅花万首诗”的效果。逆向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
第二方面:写作文的方式要多样、作文的形式要创新。
首先,作文要常写。每周二至三篇写在周记本上,每周发给学生稿纸,要求学生按照正规的格式抄写好:练习本上的简单改,稿纸上的仔细改。较好的就张贴在教室后的学习园地上,再好的就装入信封寄出去;差的要多鼓励。
其次,写和课文内容有联系的练笔。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使学生进行了多体裁的练笔。
再次,试用“各自写———集体改———各自改”的作文课模式。这样针对性强,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效果良好。
最后,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
四、语文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2009“熊市”下的风投变局 篇三
然而,一片萧条之下,并非毫无生气,中资机构的表现逆势上扬。本届ChinaVenture2008年度中国创业投资机构Top10中。中资与外资机构分庭抗礼,各占据5席;而在2007年,中资机构仅有1家入围。
深创投、达展创投等这些中资机构的佼佼者,开始释放数年积蓄的能量,撑起投资行业的半壁江山。尤为可贵的是,深创投近几年表现非常稳定。从2005年开始,深创投每年都保持一定数量的退出,即使在2008年的恶劣环境之下,也取得5个IPO的不俗表现。
“稳定退出”取代“明星退出”
翻开深创投的成功履历,普遍是市值数十亿元的高成长中小企业,真正意义上的大企业少而又少,投资回报率达到数十倍的个案更是鲜见。
“稳定退出”还是“明星退出”?直到2009年,这个选择题才终于摆在所有投资机构面前。之前,绝大多数投资机构都在追求“明星退出”。都在追求下一个百度、阿mFDE。然而,时至今日,当初百度、阿里巴巴等“明星退出”背后的投资机构仍然位列第一梯队的又有几家?
在基金平均规模不超过1亿美元的时代,一个“明星退出”能够演绎一段基金神话;在基金平均规模近2亿美元的今天,这种退出策略的持久性恐怕难以维持。
或许,追求“小而美”的“稳定退出”也是一种选择。科大讯飞、海陆重工、宇阳控股……正是众多投资回报率在数倍的小案例支撑起深创投、联想投资等超过30%的内部收益率。投资机构都将“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奉作投资真理,然而这句话又何尝不是退出真理?
“稳定退出”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下,更显得弥足珍贵。LP目前普遍遭遇危机,抛售基金权益屡见不鲜,能在这个时候创造稳定现金流的投资机构将在行业复苏时争取到更多优质LP资源。
所幸的是,大部分投资机构已经主动或者被动地开始追求“稳定退出”。并购、MBO、同行出售、借壳上市,除IPO之外的其他退出渠道都已经纳入投资机构视线。
在这当中,中资机构优势更加明显,其投资企业均为国内法律架构,各种交易形式政策畅通。外资机构当初精心设计的海外架构,现在反而成为其退出的绊脚石。中资机构与外资机构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特别是在VC领域。
中资机构崛起团队稳定成为关键
此次VC榜单中,中资机构上榜达18家,占比36%(见图);而在2007年,中资机构仅上榜7家,占比14%。前10名中,中资更是与外资机构分庭抗礼。占据5席;而在2007年,中资机构仅1家入围前10名。
2008年,中资机构依靠深圳中小板顺畅的退出渠道迅速崛起。根据ChinaVenture投资数据库统计,彩虹精化(股票代码:002256)为中科招商、东方富海、松禾资本带来近350%的投资回报率,厦门安妮(股票代码:002235)为同创伟业带来超过200%的内部收益率(IRR)。一批高回报案例,大幅拉升了中资机构整体排名(见表)。
2009年,相比外资机构的募资艰难,中资机构管理资金相对充沛。挑战只在于如何保持“稳定退出”。然而,2009年深圳中小板重现昔日辉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现金比母亲更重要”的警示下,中资机构必须思考更多退出的方式。中资机构能否维持上升势头,继续追赶,甚至超越外资机构将成为今年一大看点。
此外。建立稳定的团队也是中资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联想投资、IDGVC等连续2年进入前10名的外资VC机构都拥有稳定的团队架构。联想投资董事总经理级别从未发生人员流失,IDGVC核心骨干合作时间也已近10年。由此可见,团队稳定对于中资机构的重大意义。
PE榜单“新面孔”众多老牌机构胜出
此次PE榜单中,新上榜机构达10家,即1/3机构是“新面孔”。去年的前10名中,仅有6家维持了前10名地位,有1家甚至跌出前30名。昔日的外资投行。多数已经从榜单上消失。由此可见,中国PE行业充满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性,主要源于PE对于IPO退出渠道的严重依赖。此次PE榜单前10名,仅有霸菱亚洲、英联2家机构通过并购获得退出,而VC榜单前10名中,有4家机构通过并购获得退出。相比之下,PE将所有赌注都押在IPO上,二级市场一旦下滑,都面临着无从退出的难题。
在2007~2008年资本市场繁荣时期,PE机构投资企业市盈率经常达到两位数,这无形中已经把并购等其他退路堵死。随着市场走低。IPO幻灭,市盈率回归到个位数,对此,一些PE机构无所适从。通过其他方式转让股权,则意味着亏损。
另一方面,一些机构成功地保持了连续、多元化的退出,成为2008年的胜者。凯雷集团自2005年起,连续4年都拥有退出,而且在这4年共计9起退出中,并购退出占5起、IPO退出占3起、同行出售占1起。
可以预见的是,2009年仍将继续考验各PE机构的退出能力。PE机构管理基金规模动辄数十亿美元,如果在流动性匮乏时期无法为LP创造现金流,其后续基金募集工作将变得异常艰难。
Vc机构项目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此次评选中,VC机构的项目管理能力得分普遍不高,多数机构此项得分均低于6分,前10名中此项得分低于6分的更是达到5家。比例为50%。在当前市场不明朗的态势下,VC机构普遍放慢投资步伐,并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投资企业管理上,以帮助企业度过冬天。
项目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VC机构对于企业提供的附加价值,或是促成优质合作伙伴,或是引进大客户资源,或是改进管理运营流程。目前,国内VC机构项目管理有三种模式,合伙人负责制、投资经理负责制、管理团队负责制。
1、合伙人负责制:合伙人等高层人员对于投资项目进行管理。
此模式适合人员规模不大、10人左右的VC机构。合伙人等高层人员负责掌控整个投资流程,从前期项目判断,到项目投资,再到项目管理。在合伙人负责制模式下,高层人员拥有充足精力辅佐投资企业,并能够充分调动资源配合企业发展。
然而,由于国内优质企业的行业、地域分布都极为广泛,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发现这些优质企业的人力成本极高。可以说,项目挖掘已经成为机构生存的第一等大事。在此种环境下,投资经理负责制应运而生。
2、投资经理负责制:投资经理对于其投资项目进行管理。
该模式主要被投资项目多、投资经理多的机构所采纳。仰仗众多投资经理铺设的项目渠道,该类机构项目挖掘能力很强,但人员增长必然加大合伙人日常管理成本。台伙人只能选择大级别项目着重管理,而中小项目则由投资经理负责,并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加强投资经理对于投资项目的管理。
但是,这种项目管理方式的成败更多取决于投资经理的个人能力。面对企业,投资经理只能依靠自身能力为企业铺路搭桥,难以将机构的资源优势引入企业,为企业带来的附加价值着实有限。为了改善项目挖掘和项目管理二者的平衡性,管理团队负责制也被引入机构。
3、管理团队负责制:机构内部设有专门团队对于投资项目进行管理。
此模式提高了项目管理在机构内部的重要程度,小部分拥有丰富企业运营经验的团队专职进行项目管理,一方面凭借自身的管理经验为企业出谋划策,一方面调配机构资源为企业提供深度服务。
然而,相比合伙人负责制与投资经理负责制,此模式资金成本最高,也会使原本简洁的机构组织架构变得略显臃肿。
如今,多数中资机构都采取投资经理负责制,对于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远低于项目挖掘。本次vC榜单前10名中,中资机构项目管理能力平均得分仅为4.02分。如何提升项目管理能力,是2009年中资机构的重中之重。也是赶超外资机构的一大要素。只有如此,在资本市场回暖之时,中资机构才能迅速抓住机会,率先获得退出。
变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