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学管理的思考

2024-09-23

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学管理的思考(精选15篇)

1.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学管理的思考 篇一

关于四川农村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周彦作1,卢 清2

(1.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2.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摘要:发展幼儿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目前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体状况让人堪忧,主要存在着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为了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本文就四川农村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地区;幼儿教师;教师队伍建设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的方针。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是改革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根本大计,是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先导性措施。

一、四川农村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四川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凸现,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学前教育,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加强四川农村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对解决好四川大批“留守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目前我省农村地区幼教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够高,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师资数量不足表现在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不合理,幼儿园的数量、幼儿园的班级数、在园幼儿人数的增长与幼儿园教职工人数的增长不同步,这些都严重的、直接的影响了幼儿教育的顺利开展。

长期以来,我省大部分地区主要是通过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职业高中来培养幼教师资,这导致了幼儿园中专学历、职高学历师资居多的现状。由于发展的限制,我省幼儿园教师职前学历层次普遍比沿海大城市和发展地区要低较多,职后培训提高也未形成制度。在我省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的质量就显得更为薄弱,专业师资力量也十分缺乏,幼师等师范类毕业生还占不到1/2,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大量存在,他们不仅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幼儿教育教学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加之农村地区学前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尚未真正形成等原因,致使我省农村地区师资力量显得十分的薄弱。另外,我省农村地区一直都是高出生率的地区,最近几年“留守儿童”数量激增,从总体上来看,当前我省农村幼儿师资在数量上也出现绝对数量的不足。

二、影响四川农村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因素

1周彦作(1981—)女,汉,四川南充市人,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原理研究。联系电话:0817-2928052,***,邮箱:vivian52777@126.com 2卢

清(1966—)女,汉,四川平昌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原理的教学和研究。

(一)政策方面的因素

尽管《教师法》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是指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师”,也就是说,国家已经把幼儿园教师纳入到了中小学教师行列,这其中当然也就包括农村幼儿教师。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幼儿教师是否是“教师”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到现在农村幼儿教师既不是正式的公办教师,也不是民办教师,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代课教师,这种被严重边缘化的尴尬地位,极大地伤害了幼儿教师的自尊心,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动摇了他们献身农村幼教事业的信念。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产权制度改革在不断推开,四川各地区也实行了幼儿园体制改革,这无疑给幼儿教师又一次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主要表现在:1.幼儿园产权属于个人后,原来在幼儿园的正规幼师毕业的公办教师,迫于低工资的压力,大多离开了改制幼儿园;2.幼儿教师与园主形成的聘用与被聘用的关系。大多以口头协议来维系,没有书面的正式合同,教师的合法权益难以保障;3.一些园主为了争抢生源,一味迎合家长的不合理的要求,要求教师在幼儿园实施“小学化”教育,使教师无法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4.由于老教师的待遇低,且工作不稳定,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再进入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了。

(二)管理方面的因素

农村幼儿教师的管理是由教育局和乡镇负责。但是在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上,两方往往会发生偏差。主要表现在:

1.幼儿教师的准入关一直把得不严。虽然教育局三令五申要求幼儿教师持证上岗,但有些乡镇政府无视有关规定,把人情户、关系户的亲戚朋友安排到幼儿园代课,这使得农村地区幼儿园师资力量质量不高,也无法形成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和骨干梯队。

2.业务管理的针对性不强。一是由于缺乏互动的机制,区级的培训和辅导中往往注重传授上级的新的信息,而忽视教师实践中所产生的新问题,使得农村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二是在培训和辅导中,往往注重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而忽视在实践中帮助教师不断反思和调整,使得教师保教实践水平相对提高得较慢;三是教师的培训和辅导往往注重整体,而忽视不同类型的对象和不同个体的发展,因人而异的针对性活动较少。四是对教师的培训和辅导注重时段性而忽视连续性和周期性,缺乏长效管理的机制,不利于教师树立良好的学习意识;五是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不问农村幼儿教师的优劣,同薪同酬,不利于教师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

3.落实教师待遇方面缺乏监管力度。农村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很差,没有任何福利待遇,既没有医疗保险,也没有养老保险,更不要说住房公积金之类的了。加之一些农村幼儿教师的退养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一直得不到妥善解决,大大影响了影响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

(三)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

一是幼儿教师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在农村幼儿教师中,有不少人认为在幼儿园里主要任务就是看好孩子,保证孩子安全就行,忽略了幼儿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看轻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也就缺乏了自身发展的意识和动力。虽然这么多年来,农村幼儿教师的学历要求不断在提高,使得幼儿教师一直处于学习之中,但有不少幼儿教师只是为了获得学历,对于新形势下自己如何更好的从事这份事业考虑不深,更谈不上通过相关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了。

二是缺乏钻研业务的进取心。与小学教师相比,农村幼儿教师在钻研业务方面缺乏足够的进取心。认为没有幼儿教育没有升学和考试的压力,所以在保教工作上只求得过且过,不求精益求精,致使业务水平多年停滞不前。

三、对四川农村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目前解决幼儿教师问题的宏观环境还是非常有利的。学前教育事业在联结教育和社会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必将不断被社会认知,并被纳入建设和谐社会的工程中。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提高保教质量,要根据“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幼教理论与农村实际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提高其专业水平。

(一)切实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条件,提高待遇

首先,认真落实政策法规,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要认真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严格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工资待遇,给予贫困农村地区的教师一些优惠政策。其次,确定合理的工资结构,增加劳动报酬。改革现行幼儿教师工资制度,建立符合教师劳动特点的工资制度。最后,各级政府和主办单位要努力解决好幼儿教师的后顾之忧。针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工作量大、待遇差等情况,为稳定农村幼教师资,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标准配备教师和设置班额,适当增加农村幼儿教师编制,减轻他们的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研究业务、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并将幼儿教师纳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之中,保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妥善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就医、子女入学、职称评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等实际问题。

(二)重视农村幼儿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

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的落实都要依靠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完成。建立和保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具有专业的技能,即应具有教育技能、教学技能、艺体技能,这些技能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通过规范的幼师学习训练而形成。在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欠缺已是很难改变的情况下,对这些在岗的农村幼儿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则成为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培训教育应着重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教育的技能技巧等。要帮助农村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能够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的规律,选择切合本地农村幼儿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在培训内容上注意多样化:不仅要举办文化业务专业知识学校的培训班,也要办幼教理论讲习班;不仅要办教材教法培训班,也要办技能技巧培训班不仅要办综合类的培训班,也要举办单科知识技能学习的培训班;不仅使他们能弹会唱、善舞蹈、会绘画,而且要让他们掌握幼教新技能、新方法,学会创造、学会发展、学会更新。同时,还应改变教师的消极思想,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乡土资源,丰富农村幼儿的学习内容。参考文献:

[1] 尹坚勤.江苏幼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回顾与展望[J].早期教育,2005,12:12-13 [2] 王剑兰.师资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教育,2003,1:25

[3] 潍坊市人民政府.切实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J].山东教育,2000,4:13-14 [4] 张木英.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四个关键词[J].湖南教育,2006,7:19 [5] 梁建风.皖南山区幼教师资队伍建设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1996,3:30-31 [6] 罗华.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江西教育,2006,7:37-38 Commen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eachers in Sichuan

ZHOU Yan-zuo, LU Qing

(The center department for Development Researching of Sichuan Education, Nanchong, Sichuan, 637002)(Education Science College, China West-Normal University, Sichuan, 637002)

Abstract: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however,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is not so good, there are insufficient number of teachers, irrational structures, the low quality of the contingent of instability and many other issues.In order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the paper want to give some suggestion.Key word: rural areas;pre-school Education Teachers;construction

2.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学管理的思考 篇二

德育工作从整体上来说是一个长远的工作目标, 若要取得预想的成绩, 达到预期制定的目标, 必须有一个完整的德育治理计划。肓目的实施并不能保证长久的工作活力, 这就要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的完善德育工作的发展, 工作进度事半功倍, 收到实效。所以实践中首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目标要求、内容、办法、措施、步骤等要点。计划的拟订要体现长期性和阶段性。长计划就是总体设想, 短安排就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具体安排, 如:以德育内容为例, 小学1~6年级德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社主义教育、时事政策教育) , 品德教育, 纪律教育, 法制教育, 自我教育, 自强自立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等, 这就可以根据内容并且结合学校当地的文化特点做出总计划, 这就是长计划。每学期为了把这些内容落到实处, 要开展哪些活动, 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运用什么方法, 步骤怎样安排, 用文字逐一具体化, 这就是短安排。制订德育目标, 也要有长目标和短目标, 短目标为长目标服务。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主旋律

德育内容很丰富, 可开展的活动也很多, 但爱国主义教育是主旋律, 它应贯穿德育工作全过程, 要用爱国主义这根主线, 把多姿多彩的内容和富有教育意义、富有情趣的活动串起来, 实践中可以充分发挥少先队职能。江泽民说:“爱国主义是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情感的高尚精神。”在平时工作中, 应将这种精神渗透到少年一代的血脉里, 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且世代传下去。在具体实施中, 可采取下列形式:一是参观活动。现代学生的爱国意识淡薄, 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不了解, 学校要为学生建立德育基地, 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名胜古迹, 让学生明白祖国的发展史, 特别注意近代史, 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尊意识。二是观看影视活动。中国有许多优秀的爱国历史影视片, 片中无不生动形象的显示出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 爱国将士的精神影响到观看的学生, 使学生感知祖国的伟大。热爱中华民族英雄人物和爱国志士, 更加明白今天的生活和学习机会条件来之不易, 从而更加珍惜并更加刻苦为祖国的明天努力学习, 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三是开展读书、绘画、书法、歌咏、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 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文学艺术, 陶冶学生情操, 增强爱国主义的吸引力, 启迪他们发愤学习, 开拓进取, 以树立伟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还可以建立校外辅导员联系制度, 帮助学生今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

三、针对性、时代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是关键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是2l世纪教育的主要内容。21世纪是高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信息高度密集的时代, 要使学生明白:踏入社会, 如没有高深知识, 没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很难在未来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很强的动手能力相结合, 这是新时代的人格要求, 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全力促成这特征形成;第一, 要从学生的思索、言行、学习、身体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第二, 要有学生感兴趣的崭新时代的信息, 包括现代科技信息、经济信息、教育信息、管理信息以及新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来充实学生的头脑。这既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 又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还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可组织学生看科幻片、新闻片、参加科技知识讲座会、形势与任务指导会、演讲会、故事会、读书会, 组织参观、游览、调查等, 这些活动都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以表扬为主, 批评为辅是有效方法

在新一代儿童的身上, 时代色彩很浓, 求知欲旺盛, 好奇心强;同时由于他们当中大多数人身上还存在严重的弱点, 如心理承受能力差, 遇事感情脆弱, 经不起失败和挫折, 吃苦耐劳性差, 集体观点淡薄等。因此, 要教育好他们, 必须注意教育方法, 坚持正确引导, 以表扬为主, 批评为辅的方法。表扬应经常化, 对每一位学生的每一微小的进步都要肯定。批评尽量少, 在一定条件下, 还可撒一些美丽的谎言, 如一位学生语文成绩本来到数第一, 可在一次测验后, 语文教师却说:“你好像还不知道, 其实你有很强的语文天斌。”之后教师对他无微不致的关怀, 到期未时, 成绩跃至全班第一, 后来考上了大学, 就读中文系。这一事例说明老师的微笑, 让一个人拾起了丢失的自信。只要实事求是, 公平处理, 用心说服, 注意批评万万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更不能侮辱人格, 这样可使学生邪气下降, 正气上升, 同学之间团结得更紧, 班风自然会良好形成。

五、完善的德育检查表彰奖励机制是保障

新时代的德育, 既要面对现实, 又要面向未来, 不仅要着眼于提高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 还要着眼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 要有一定的德育机制作保证, 学校应加强德育工作管理, 设置领导机构, 注入一定资金, 建立德育检查表彰制度, 不仅要制度化, 要透明、适度。表彰奖励不仅要制度化, 还要分层分级化 (即校级、班级、级段) ;表彰要到位, 要像表彰智育素质优异的学生那样有声势, 有分量。

3.关于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篇三

一、农村高中历史教学不良现状产生的原因

1.从学生角度看

学生整体水平不高,这些学生一直在农村求学,他们与城里学生的差距由来已久。而且,在农村高中就读的学生又是初中毕业考试中排名靠后的一批,他们大部分求知欲低,对历史学习自然也没多大兴趣。

夸美纽斯曾说:“知识的获得在于求知的志愿,这是不能强迫的。”学生对历史科学习意义的认识不足更加强了他们对这一学科的低求知欲。这些学生眼中的“历史”是历史故事,是初中非专业老师指导下画线部分的时间、地点、人物、影响等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是入高中后教材模块史编写方式和课件中图片、材料的大量补充带来的严重混乱。“学历史没用”,即便有学生历史成绩优异也难得有其他同学歆羡。

2.从教师角度看

历史教师专业知识存在较大缺陷。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是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教师改进的方面,也正是众多历史教师的薄弱环节。老教师在课改面前就是走过场,“满堂灌”还很常见。年轻教师教学热情相对高,但教学经验不足导致对课堂的控制力差,历史角色饰演、情境模拟与体验、合作探究等课堂活动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

历史教师道德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上历史课睡觉的多,缺交历史作业的多,课堂上回答问题哑口无言的也多,教师面对这些情况的处理方式或者简单粗暴,或者不闻不问,作为科任教师很少去倾听学生的声音。

历史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差。在城市,高中学校的集体备课和研讨已成为教学开展制度化的组成部分,而在农村高中这项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家习惯于各自为战,认为互联网和各种教参专家学者提供的教学方式、方法绝对超越这个小集体的智慧。偶有的探讨也是形式主义,因而实践中的教学问题得不到突破。

3.从各级管理者(部门)的角度看

学校和基层教育管理部门的不重视带来了不利影响。湖南省高考文科一本录取分数线连续五年在550分以上,在以高考成绩反映教学质量,以教学质量决定农村中学命运的大是大非面前,重文不如重理科有保障,包括历史在内的文科科目成为农村高中教学发展中的瓶颈。

上级运用的评价机制带来了不利影响。分数评价机制地位最高。评价数据来源于学校组考的学生成绩,对于处于高一、高二阶段的历史考题难度不大,试卷的本身就给学生缺失考场诚信提供了可能,历史科成绩较其他科目可信度更低,如此一来,对学生和教师的认定显失公正,评价功能被扭曲。即便评价数据的可信度接近于理想值,它还是囿于分数评价机制中,不符合新课改中“多元评价”的倡导,势必影响对师生的激励。

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对历史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学业水平考试的历史试卷以测试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为主,得60分为合格,理科生参加完考试之后无需继续学历史。农村高中重理轻文是通病,理科生多于文科生是几乎所有高中学校的现象。笔者所在的学校有60%以上的学生学习历史的目标就是水平考试打60分,这个分数只要背就行,无需课改。

4.从物质条件方面看

农村高中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建设严重滞后,学校周边也缺乏类似的公共机构,学生缺少获取史料和历史学术研究成果的途径,教师也缺少开展探究性学习可倚重的资源。

除上述几大方面外,农村家长对本科目的轻视甚至无视,社会上功利的价值观从大环境上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的开展。

二、改良建议

历史教师应使自己具备优良的专业道德和过硬的专业知识;爱岗敬业,尊重、爱护学生;积极学习,读史、研史、关注学术动态,主动与同行交流探讨以扩充历史学科的本体知识;扩大阅读面、了解社会热点、拓展生活圈以增进一般性文化知识;加强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因材施教,于小范围内尝试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年轻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以丰富教学经验。同科目教师间通力合作,为活跃教学做好具体细致的工作:布置贴近教材、贴近生活的开放式作业,让学生能写;结合高考、水平考试的要求编写课堂教学预案,在不同年级开展不同层次探究技能与方法的训练,尝试解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两难,把搞好成绩与发展能力统一起来。

呼吁各级管理者(部门)转变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态度,并尽快提供必要的支持:制订对历史教学新的评价方案,迫于高考需要,暂可将考试成绩继续作为主评依据,另应引入反映学生情感意志和能力操作领域的评价依据,对教师的评价还应看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个人发展状况;改革湖南省水平考试制度,如有些省份的历史科水平检测就是以开卷的形式进行的,可借鉴;注入教育经费用于校内历史资料库的建设、教师培训、历史校本化研究和第二课堂的开展。各级管理者(部门)重视了,社会舆论环境也将逐步转变,农村高中历史教学良性发展可期待。

如今,无论城市农村,教育本质一样,观念新、路子对、劲头足、保障到,农村高中都也能打造出有特色、有活力、有效益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 湖南省娄底市杨市镇涟源三中)

4.关于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四

和县国土资源局朱文亮

(此文刊登在《中国土地学会2009学术会议入选论文集 》)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较以往有了新的提高,不少农民在富足起来后,纷纷将手中闲置资金投入到房屋建设和改善自己原有居住环境中来,或批地建房,或拆旧重建,或扩建装修,农村建设领域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由于农村建设行为点多面广,国土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力量有限,在农村村民建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仍比较多,矛盾也比较突出。在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新形式下,亟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如何完善探索农居民建房用地管理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实现农村村民建房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是我们广大国土工作者思考的地方。

一、农村建房的基本情况

下面是对我国中部省份H县为例的农民建房的调查。资料数据显示,2008年H县共有农业人口562363人,农村居住建设用地面积为156830.1亩,人均占地186平方米,高于新农村建设人均120平方米55%。大部分村民仍然居住在旧房(多数是土木、砖木结构)里,这种状况仍将长期存在。而“娶媳妇、建新房”是农民一生中的两件大事,农村村民建房是历代农民孜孜追求的心愿。仅以H县S镇为例,每年申请建房户约有500户左右,其中占用耕地建房约为300户,而符合条件被批准的约为建房总数的10%左右。预计今后每年约有3千户村民需要建房,更多的村民需要改善居住条件,农村村民建房管理现已成为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及难点工作之一。从总体上说由于我县高度重视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成效是明显的。但因历史遗留原因,在农村村民建房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仍比较多,矛盾也比较突出。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连年增加,加上近几年是城镇商业开发,工业园区兴起,道路等级提升,卫生饮用水的推广以及有线电视的普及等,农民对住房的要求和居住环境的改善日趋强烈,表现为两大特点,一是新建数量多,每年约有3000户建房;二是更新周期短,除了原有“斗子墙”房屋不断更新外,很多八十年代初建的简易二层楼房也进入翻建期。据了解,近年新建的农民建房,除县城和县工业园区拆迁农民有少数统一规划建房外,普遍存在农村住房建设缺乏规划引导,农村住房布局零乱,大量农民建房的背后存在着严重的无序状态,有的占 1

用农田建房,有的倚路建房,有的在水塘架空建房,更有甚者填占水体堵水系建房。农民建房的无序,造成自然村落的一小二散,无法形成集居,使得道路、给水、排水等整体配套难以形成,普遍存在路不硬,水不清现象,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电线乱拉,管道乱铺,“脏、乱、差”十分突出。“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比较普遍,既影响了农村的形象,也阻碍了农民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解决农民居住问题,并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村村通”工程等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二、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农民建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一是违法占地严重。一些农民混淆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的区别,把土地看成私有财产,误认为集体分给自己的责任田,想拿来种田就种田,想拿来建房就建房,谁也干涉不了。一些干部混淆了减轻农民负担与严格依法管理土地的区别,放任农民占地建私房。有的村甚至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非法买卖承包地和集体土地建房。

二是土地浪费严重。近几年来,农民建新房的越来越多,很多农户都有两处或多处以上的宅基地或房屋。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在建新房屋时不考虑实际的需要,建房往往选在公路旁,建在大田中,一味图大求宽,又不拆掉旧房。有些村庄整个旧房形成的老垸闲置着,又在耕地和基本农田上建新房。农村宅基地面积普遍超标,宅基地非法交易有增无减,宝贵的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使农村耕地逐年减少。

三是村庄布局散乱。农民原来建房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选址多数选择在自家的自留地、承包地或交通较为便利的村道两侧,绝大多数的农民新房建设见缝插针,哪里地势好、“风水好”就在哪里建,造成新房旧宅斑驳错杂,房子大小、高矮参差不齐,极为混乱。既影响了村容村貌,又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

这些问题的存在和继续,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严重流失,给节约、集约用地带来严峻的挑战,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

三、农村建房存在违法问题的主要原因

客观地说,农村村民违法建房究其原因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生产生活观念上的原因,也有法制和经济利益方面的原因。从目前的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耕地保护意识淡薄。按照国务院土地调控政策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应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但是各地方基层政府,尤其是一些乡镇、村主要负责人没有把握耕地保护的重要意义,片面的把此项工作理解成一般性的业务工作和部门工作。甚至有的镇、村把对农民占地建房特别是占耕地建房的收费看作是集体的“小金库”,完全脱离了县、乡财政预算管理,为了自身利益,乡镇、村二级默许甚至鼓励农民占用基本农田建房,在交通要道边占用耕地建房比比皆是,“空心村”、“村外村”现象越来越多,造成土地大量浪费。正是因为基层政府己收费同意,国土执法监察部门制止违法建房时,农民抵触情绪相当大,从而对耕地保护和占补平衡工作构成了严峻挑战。

(二)农民建房管理乏力。一是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缺乏力度。虽然现行的《土地管理法》、《村庄和集镇建设管理条例》等,都对农民建房的法律管理作出了规定,但对违法的处理却因牵涉部门多,管理层次多而难以落实。二是部门执法管理乏力。县建设、土地部门以及乡镇政府虽都设有相关部门负责农民建房管理,但缺乏执法人员、执法经费,执法精力(尤其是乡镇无执法人员,其管理人员又大都另有中心工作任务),面多众多的农民建房管理明显力不从心。三是乡镇党委政府管理乏力。或因重视发展当地经济、集镇基础设施而疏于农民建房管理,或因村民自治,农民自建而放松农民建房管理,或因当前实施的土地使用政策而无力进行农民建房管理。

(三)农民建房的法制意识淡薄。一是村民自身的原因。在建房问题上存在只顾自己,不顾整体:有的只图方便,路修到哪,房建到哪;有的只图自己享受,老宅不用,选取好的环境另建新宅等等。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有的占用农田,在自家承包田建房,把个好端端的成片农田弄得支离破碎;有的紧挨路边建房,使得今后道路拓宽、街道改造难上加难;有的压占水体建房,造成水系不畅直接影响农业排灌。至于厕所、猪圈等辅助设施建在沟塘旁边,更是比比皆是。二是村官自身的原因。多数是亲情人情大于乡情县情,现在村官三年一选。民选海选,正直管事的村官很难得票当选,这也片面助长了亲情、人情,放任村民建房自主。村民自治大于国家法制,有的村官片面认为自治就是自管,无视国家法律,无视上级部门审批。

(四)农民规划建房的扶持政策不够。一是现有法规对村庄规划用地的法律规定不够,没有明确的用地定位,新增用地预留比例,以及用地调整等。在一、二轮土地承包中,耕地承包殆尽,村庄规划的土地调整和使用面临法律难题,客观上加大了农民建房的随意性。二是政府的指导政策不够,缺乏村庄规划的研究和指导,缺乏村庄规划用地的政策扶持,缺乏村庄规划前期基础设施的投入,缺乏村庄规划典型引路的激励。

(五)村庄建设规划缺乏规范。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大都是在八十年代由村里自发进行的,每户占地多少由村里说了算。虽然后期提出中心村建设的想法,但由于用地指标和当地村民习惯等原因没有执行下去。

(六)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难。一是农村建设用地调剂难。因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导致农户承包的规划建设留用地、待置换用地调剂难。二是闲置宅基地流转难。由于缺乏有效的可操作的政策和措施,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难。三是空置住宅拆除难,“空心”村、“空壳屋”整治难。长期以来,“一户一宅”政策未执行到位,“一户多宅”现象普遍,空置住宅难拆除,农村宅基地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难。

(七)法律法规不完善。一是无论是国家土地管理法,还是地方性法规,对村民占用集体土地都是无偿使用,加剧了村民超占面积建房的欲望。二是村庄建设规划缺乏法律地位。国家规定村庄建设每户占地不得突破160平方米,缺乏约束机制,目前规划体系在许多地方尚未建立。三是对违法行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制止,但有哪些“权”并没明确赋予,更没有赋予土地行政执法部门强制执行权。当前农民盖住宅,突击建设没几天就可以封顶,土地管理部门对其违法行为下达停工通知书,违法者不停工,土地管理部门一点办法也没有。法律法规规定对农民违法建房不能罚款,只能拆除和恢复原状。等到走完法定程序,将其移交法院强制执行,房子早盖好了,人也住进去了。且农民建住宅倾其多年积蓄,一旦拆除,便会激化矛盾,因此法院接到这样的申请强制执行案,往往是难执行而不了了之。国土资源部《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办法》虽然规定可以查封施工设备,但在实际工作中作用不大,土地管理人员你前脚走,违法占用土地、违法占地建房他后脚又进行。

(八)建房审批难。农民建房的正常审批程序,由农民向村民小组提出申请,村组召开村民(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由行政村签署意见送到乡镇国土所,乡镇国土所现场勘察后符合建房条件的再由乡镇政府审查后送到县国土局审核,县国土局审核后报县政府审批。从建房用地申请到审批,需要很长时间。由于条件严,程序繁,时间长。如在耕地上建房,因无用地指标县政府难审批,致使一些农民不愿按照要求办事。尽管目前对农民建房不准乱收费,实行零收费的政策,但建房不报批现象屡见不鲜,违法建房多有发生。

四、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工作的建议

农民不靠国家投资,自己解决占农村人口90%的住房问题,应该说是有利农村稳定,有利三农发展,有利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的大好事,尽管点多面广、难以管理,但只要政府关心,领导用心,部门倾心,村民留心,好事就一定会办好。

(一)加强立法,完善制度。

1、有关法律对农村宅基地的规定少而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只有第六十二条提出对农村村民宅基地实行“一户一宅”的规定,《物权法》对农村宅基地的立法也仅仅只有四条。国家应当加快对农民建房及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立法工作;

2、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出台农民建房具体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建房条件、土地使用政策、审批管理办法、优惠政策、处罚措施等,并结合管理制度的出台,加大宣传报道力度,组织人力对村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尤其对非法占用耕地的违规违法建房依法进行严厉查处,以起到对违规违法建设行为的震撼作用;

3、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市(县)、乡(镇)和村三级对村庄建设和农民建房的管理职责,充分发挥乡(镇)、村民委员会包括村民小组的作用,在建设和管理上充分体现“乡镇引导、村民自治、法制规范、典型引路”的思路;

4、是建立和完善县、乡、村、村民小组农民建房管理体系,以乡镇为单位,成立执法管理巡查队伍,加大对农村居民建房的日常管理,以使农民建房依法有序进行,真正造福农民自己。

(二)认真做好村庄建设规划。加快村庄规划编制步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本着适度集聚、节约土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进行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建设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村庄布点规划一是以人口集聚为原则,撤小村并大村,使人口向大的自然村和集镇转移,规划取消基础条件差、居住人口少的小居民点;二是以集约土地为出发点,充分利用丘陵山坡地、利用河湖边缘地、村庄空闲地等,布点规划或扩大建设新的自然村;三是适度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根据目前农村经济条件和现状,优先考虑在基础设施条件好、交通相对便利且空闲地较多的地块规划建设新村,以期较少的投入能较快地树立典型。四是要加大对中心村建设的力度。每年挤出一部分用地指标用于中心村建设。五是要建立一些推进和保障规划实施的配套措施。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用以积极扶持和引导地方政府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并通过这项工作的推进换取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支持地方各项建设;二是通过必要的土地小调整、小流转,为农村居民集中建房提供必需的土地空间。

(四)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当然,这项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集体成员同意,必备条件是要有完善的法人结构、公平的分配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措施。通过农村宅基地实行有偿使用,第一,能够协调农村宅基地分

5.关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五

中川镇赖家坡小学张荣

摘要:本文就当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调查。笔者认为“兴趣”是小学英语成功的关键。小学英语教师素养的提高是小学英语成功的保证。

关键词:小学英语;兴趣;衔接;评价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小学开设英语课,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符合语言学习的习得规律。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小学生进行外语训练,能最有效地促进其外语水平和母语水平的同步提高。小学英语对一个人的英语学习、终生学习及思维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当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以及小学英语教师的自身修养等方面谈几点认识和思考,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1、小学英语教师的困惑

(1)开课不足

目前,就我区小学英语课时安排来说英语开课达不到要求。周课时仅为两节。从人的遗忘规律来看,这样的安排是不科学的。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来看,如此稀疏的开课形同虚设,效果可想而知,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小学英语一旦开设,就应该让学生每天都接触英语,以防止遗忘。

(2)工作量大

由于小学师资严重不足,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的工作量普遍比较繁重。其后果是导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深入钻研教材教法和精心备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兼任课多

众所周知,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其他学科转行的,而其中大部分教师又“身兼数职”。另外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英语课只是“副业”,他们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 “本职”上,无法真正把心思投放到英语教学上来。

(4)环境缺乏

对于语言学习来说,语言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我们的学生,英语是外语,而非第二语言。除了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课外接触英语的机会极为有限。这就使得我们的英语教学效率很低,效果不理想。老师们很为之担心,但又感到无能为力。

鉴于上述情况,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该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师资队伍建设,二是课程建设,使学生能真正有效地学好英语。

2、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1)两极分化提前

在小学未开设英语时,英语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时间基本上在初中二年级。因为在初一刚开始学英语时,学生对英语有新鲜感,兴趣普遍较浓。学习的内容也相对简单,因此学生成绩普遍较好。但到了初二,由于英语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随之增加。同时,由于初二开设的课程增多,部分学生的兴趣转移,部分学生的精力受到牵制,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学习。但在小学开设了英语后,这一现象就提前到了小学阶段。

(2)进入初中后无优势

由于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提前,一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这对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带了不小的难题。有关研究资料也显示,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相比在总体英语能力方面并无明显的优势(束定芳、庄智象,1996)。除了教学质量原因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小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严重脱节,其中主要是重复学习(程晓堂,1998)。

(3)书写不规范现象严重

尽管写得一手漂亮英文的学生大有人在,但也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英文书写十分糟糕。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学生握笔姿势不正确,有的学生课桌上书籍过多,以至于无法以正常的座姿进行书写。在这个问题上,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的教师本身的书写就存在问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书写不够重视,放任自流,致使部分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书写习惯,结果难以纠正,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2、专家的观点:兴趣是成功的关键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时,就可使学生在学习时集中注意,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的、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表现出喜悦和求知欲(徐晔,2003)。培养、维持学习兴趣可增强学习的动力。

有专家认为,小学英语教育最大的成功在于让孩子对英语保持较大的兴趣,并使绝大多数学生一直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到了中学还很乐意学英语,那样方算是成功的小学英语教学。因此,小学英语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钱晓霞,2002)。

三、小学英语的着力点

1、小学英语成功的条件

经验告诉我们,要成功地开设小学英语课须具备四个条件,即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合适的教材、合格的教师并解决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问题(刘道义,2001)。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有合理设置的课程作保证,不然就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材料,合适的教材应既保证语言地道、趣味盎然,又能比较符合我国教学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小学英语教师是启蒙教师,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教师不但应具备语音、语调、口语等基本功,还要掌握小学英语教学的技能,更要领会《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使自己的教学实践符合教学的规律。小学英语要能使绝大多数学生一直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进入初中后仍能顺利地继续学习英语,才算是成功的。另外,小学英语还应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这是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一种保障。

2、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的衔接

小学和中学英语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小学英语是初中英语的基础,初中英语是小学英语的延续。所以,小学英语教学应力争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过早出现两极分化,为自然地向初中英语过渡创造条件(夏侯富生,2003)。为顺利实现这一过渡,首先应从教法上进行衔接。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在听说领先的基础上要尝试进行适量的读写训练。其次从兴趣活动上进行衔接。小学高段英语教学要特别避免一些无益于语言能力训练的兴趣活动,加强游戏和实践活动的目的性。知识上的衔接可考虑将小学阶段教材中机械重复的内容进行整理编排,合理地向初中过渡。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英语应加强与中学英语的交流,以便互相借鉴。

3、小学英语教学的评价

实践证明,小学英语如果不考试、不评价,那么学生、教师乃至学校领导都不会给予足够的重视。评价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形成性评价,一类为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它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综合和分

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着眼于学习潜力的发展(左慧芳,2003)。终结性评价通常与优劣、等级联系在一起,容易引起评价对象(包括教师在内)的焦虑。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可起到提高学习质量的动机作用,更何况终结性评价也是检测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较好地反映教学效果。所以,终结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评价必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教学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己,激励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师改进教学的反馈方式(钟颖,2003)。

四、教师素养:小学英语成功的保证

1、授人以渔

对学生而言,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钟颖,2003)。小学阶段除了让学生学会一定量的词汇和句子以外,还应该让学生掌握一些外语学习中很有用的技能,如国际音标,书写规范和英语学习词典的使用等。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应使学生做到大小写、笔顺、连笔、词距、标点和格式正确,并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学会国际音标有利于学生自己拼读生词,避免因使用汉字注音而造成的发音错误。在音标教学中,把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进行对比教学,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邰霞,2002)。词典是无声的老师。小学生学会英语学习词典的使用,就有利于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反之,小学生只能鹦鹉学舌般地模仿老师或语音材料,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束缚。因此,小学英语教师有责任把英语学习中常用的工具性技能传授给学生。

2、学习借鉴

汉语和英语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但作为思维的工具,两者是有相通之处的,因为人类的思维存在着共性。英语教学在英语国家里就是“语文”教学,与我们的语文课相同。小学英语教学既是言语教学,更是“语文”教学。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之间必然有着相通之处,有许多值得小学英语借鉴的地方。小学教师应该主动地向语文教师学习取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经验也是值得小学英语教学借鉴的资源。另外,小学英语教师有必要与初中英语老师进行经常性的交流,互通情报,共同探讨,了解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为成功地做好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创造条件。

3、科研促教

确保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小学英语教师应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充实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自身教学能力,进一步

适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此外,小学英语教师还应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如教育心理学等,并积极投身教学科研。相对于中学英语而言,小学英语起步较晚,因此有着更广阔的研究空间。参与教学科研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品位,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同时,随着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也必能相应提高。

五、结束语

6.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学管理的思考 篇六

一、学校现状:

临嶂小学是一所东西湖区偏远地区、规模很小的农村学校,有六个教学班,在校生75个,在岗教师14人(其中代课教师2人)。全校约80%学生均为外来租地农户子女,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家庭的学习氛围差,学生的学习活动最主要靠的是在校时间。从而造成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更累,教学中的无效、低效现象比比皆是。

二、我的思考:

作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我是多么的渴望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一批优秀的生源,但是现状总是事与愿违的,生源不可改变,只有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地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这就需要在教学管理上下功夫,在教学管理的有效性上做文章。

三、几点想法:

(一)抓实课堂教学活动,实现“有效教学”。

1、教研活动

学校各年级没有平行班,所以在教研活动时,只有分学科进行教研活动。通过落实教研活动,使教师从教材解读、目标预设、重难点确立、环节设计、课堂实施等方面谈自己的设想和反思,形成了“说——听——思”的教研氛围。

2、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反思才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会寻找解决方法,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

3、月流程检查

教导处应坚持月流程检查制度,每月底对教师各项业务进行逐一检查,并及时反馈总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农村小型学校学生本身见识面不广,家长对学生学习不如城市家长那么重视,如果学校和老师也没有去培养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倦怠的心情。因此必须做到:

1、走进学生。要求教师教学前要充分调研,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基础及心理发展水平,设计出适合学情的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课堂。

2、走进教材。要求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充分合理预设,又高度关注生成,超越教材,从而促进“教材”向“学材”的转变。例如:窦桂梅老师。。目前的导学案。。

3、走进课堂。教师设身处地深入课堂实际,关注不同学生的表现,蹲下身子倾听花开的声音,为学生的发展做拐杖,当人梯。

(三)探寻管理方法,做到“有效管理”。

学校应从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入手,明确管理的目标,然后寻找管理的突破口。学校教学管理干部,应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精细化“备、教、改、辅、考、评、研”等各个环节,求实创新,切实做到“有效管理”

7.关于农村图书管理的再思考 篇七

一、当前农村图书工作的现状

自2008年以来, 山西省人民政府对发展农村图书事业提出了加大投入力度、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普及农村图书室工作方略, 把农村图书室做为农村群众文化宣传的主要阵地。这样从农村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和面临产生的新课题来说, 其现状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

三多:即其一, 国家对农村图书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多。就山西省晋中市昔阳县而言, 仅从2008年以来, 国家支持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投影仪133台;农村图书书柜556个;图书20多万册。这样的投入力度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 确实为农村图书室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二, 是农村图书室的数量逐年增多。昔阳县过去曾做为全国文化县, 山西省文化先进县, 晋中市文化县, 农村图书室的普及程度基础很高。但随着国家对农村图书事业投入的加大, 村村都有图书室已经变成了现实, 仅2009年就一次性资助农村图书室203个。其三, 是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逐年增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事关农业农村工作的战略性发展方向以来, 农业信息在农村产业化发展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及时掌握信息, 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是农民致富的共识, 他们迫切要求有更多的致富信息和农业科技到农村, 变成财富。

三少:其一是农村图书室的管理人员少。农村图书室要能真正发挥作用, 重在管理, 贵在管理,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 对农村图书室的管理, 不是会计代管, 就是家庭托管, 没有一个专门专职的管理人员, 致使图书的流失、设备的挪用现象十分严重, 农村图书室也空有其名。其二是对农村图书管理人员的培训少。有些农村图书室尽管配备了专门的图书室管理人员, 但是他们没有相应的管理知识, 在读好书、用好书, 让图书为特色农业服好务的功能方面无能为力, 很难实现让农民走进图书室, 了解图书室, 利用图书室, 扩大图书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的影响力。其三是对农村图书室所发挥财富效应, 社会效应的评估少、总结少。昔阳县的农村图书室先进典型春芽书屋, 当时在全省影响很大, 吸引了省内外众多领导、专家前来考察, 但是真正对其财富效应和社会效应的评估、总结工作做的很少。由于地域和自然条件的不同, 产业特色和经济结构的不同, 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不同, 因此, 对农村图书室的管理方式、阅读对象都会有所不同, 缺乏必要的评估和总结, 势必容易产生文不对题和不能持之以恒, 使农村图书室难以坚持。

总之, 我们对当前农村图书室的管理不容乐观, 造成了国家投入的浪费, 造成图书资源的浪费, 很难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对农村图书室管理的思考与对策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随着交叉学科的日益增多, 随着农村青年对知识的多元素求, 农村图书室的作用越来越大, 对图书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真正发挥农村图书室, 为农民提供思想道德服务, 提供针对性的文化娱乐服务, 提供产业化的经济特色服务, 提供文化信息共享服务。我认为应注重以下五个方面:

1、区域化设点, 扩大规模。

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村图书事业的大力度投入, 应该选好点, 定好位, 在相对行政村, 农村人口集中的地方建设几个中心农村图书室。中心图书室从设施、设备、管理、资源等各方面加以倾斜, 使之成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的信息中心。不要把有限的财力, 有限的资源撒了胡椒面。看似村村有, 实则村村无。失去了国家投入的初衷。

2、信息化管理, 创新机制。

信息化建设将是农村图书室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很多信息的发布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因此在农村图书室管理上, 很有必要利用信息采集、分类、编目能力, 对纷繁复杂的信息通过筛选提供给农民。实现农村图书室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出的目标。目前在昔阳农村30%的青年农民家庭都上了网, 针对这种情况, 农村图书室要大胆创新机制, 在传播有用信息服务上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子, 想读者所想, 急读者所急, 帮读者所需, 千方百计满足读者要求。

3、经常化培训, 提升水平。

实践证明, 只有靠农村图书室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文化行政部门的领导, 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 清醒地估计和把握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趋势, 清醒地估计和把握现代化知识更新周期流程的发展趋势, 清醒地估计和把握农村图书室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的发展趋势, 通过经常化的业务培训, 打造一支业务强、作风硬、服务优的高素质农村图书室管理人才, 为发挥农村图书室作用提供人才保障。

4、网络化流通, 挖掘资源。

农村图书室绝对不能仅靠国家支持和自己购置的那点图书资源去维持生机, 现在农村信息需求量很大, 这就要求农村图书室纵向要和省、市、县、镇图书馆室建立合作关系, 互通信息有无。横向要和周边农村图书室形成资源共享关系, 力求丰富全面, 满足农民的信息要求, 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图书网络, 为科技兴村、科技兴业、发展农村经济献策出力, 为农村图书事业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5、人性化服务, 注重实效。

农村图书室作为农民接收先进科学技术、社会信息、党的政策, 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 面对新时代的呼唤, 面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农村图书管理人员要不断解放思想, 充分发挥主体、主导、主力军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 以美育人, 以情感人, 以知富人”, 提高人们对“文化力”的不断认识。人性化服务, 要落实在人上、事上, 以实际效果做为唯一的考核标准。真正让农村图书事业成为农民自己的事业, 成为农民乐于奉献的公益事业, 通过农村公共图书室带动一批农民私人藏书和私人图书室, 鼓励农民自觉地投身到农村文化事业中, 让农村图书事业不断繁荣发展。

8.关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工作思考 篇八

关键词 农村公路 管理 养护 对策

一、前言

农村公路不仅方便了农村居民的出行,也促进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由于农村公路的使用极不规范以及项目分散涉及面广。基层和一线技术力量管理力量都比较薄弱,且在养护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较多资金投入也受到限制。乡镇的养护机构正值建立初期。养护管理部门的设置还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对道路的使用寿命和服务质量阻碍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快对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积极筹集乡村道路养护资金,加强对乡村道路养护管理的领导,加快农村交通建设步伐。对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必要性

农村公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适应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需要,搞好农村公路养护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民脱贫致富的基本条件之一。

要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观念。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质是巩固来之不易的大规模建设成果。提高路网整体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建设投资效益。没有农村公路建设的成绩越大,养护管理工作任务就越重,越需要得到加强。仅靠当地政府或沿线村社投资、投劳管护,其路况质量可想而知。

三、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特点

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和养护工作与高等级公路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应根据农村公路特点进行,才能使管理养护工作更有效。概括而言,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有以下特点:

1.两大面广,区域间差异大

农村公路就像人体的毛细血管分布在广阔的农村,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就有农村公路。全国每年新改建农村公里30余万公里,目前部分地区村级公路不但“通村”,而且通“社”、通“队”,因此农村公路分布区域大,管养工作量大。

农村公路涵盖了县乡村三级,区域间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工作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就使农村公路的专业性管理养护难以实现。

2.公路等级低,简易养护比例大

农村公路一般等级较低,村级公路占了相当大比例。大量等外级公路往往承担很小的交通量,其养护工作主要包括除草、清理边沟、路面保f吉等,这些工作虽然简易,但是保持农村公路正常发挥使用性能的必需。

3.缺乏專业化的管理养护队伍和设备

由于农村公路面广量大,专业性管理和养护难度极大。目前,部分地区乡级公路由农村公路养护站(所)承担养护任务,实现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半专业化。然而,对于绝大部分的村级公路,仍由农民自己承担养护工作,甚至还未健全完善的养护制度。另外,目前农村公路的专用养护设备十分缺乏,高等级养护设备难以直接应用于农村公路。

4.经费紧缺,区域间差异大

农村公路建设任务繁重,经费相对紧缺,主要来源于中央、地方各级财政和农民集资、捐款等。而对于长期的养护管理工作,资金缺口更大,已经严重影响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农村公路的建养经费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东部地区较富裕农村的地方公路建养经费相对充足,建设标准往往较高;而西部地区,尤其是自愿匮乏,缺乏支柱产业的农村地区公路建设经费都十分紧张,养护管理资金更是难以保障。

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对策

1.提高认识,将农村公路使用质量纳入考核指标

如前所述,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工作对于保障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延长农村公路使用寿命,保证农村公路交通安全,实现农村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目前主要以农村公路“通达”和“通畅”里程作为相关建设管理部门的业绩考核指标,造成对管理和养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足,远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因此该将农村公路建设里程、使用性能、使用寿命等均纳入考虑范畴,以此推动农村公路建设部门统筹安排建设、管理和养护资金,提高农村公路的综合效益。

2.立足于农村公路的公益性特征,建立管理养护的长校机制

农村公里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路是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其公益属性决定了不能采取收取通行费的方式筹措管理养护资金。因此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应坚持实行“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资”的原则。

应该立足于农村公路的公益性特点,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合理协调农村公路建设者、管理者、使用者等各方利益,建立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长效机制。只有责、权、利的协调统一,才能真正保证建立起的养护管理机制长期的良好效果。

3.立足于农村公路特点,推荐分级管理和养护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不同区域的同级别道路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应依据不同级别道路的不同性能要求,开展分级管理和养护。对于县道,由于公路等级较高,承担的交通量大,对道路性能要求相应较高,因此应建立专业化管理养护队伍,保证管理养护的专业化。对于乡道和部分交通量大的村道,应努力创造半专业化的管理和养护。而对于交通量很小的村级公路,则应以“政府培训、农民承担,定期指导”的方式开展有效的管养。只有合理分配有限的养护管理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管理养护才能保障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效益的最大化。

4.建立农村公路档案,开发实用的农村公里管理系统

由于农村公路分布区域广,基层单位技术力量薄弱,农村公路普遍缺乏完备的路况资料。然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已建道路经多年使用后性能衰减,养护维修工作量会逐年增加,占用资金也会越来越多。因此,应建立农村公里档案,逐步完善路况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可以率先开展农村公里管理系统的应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农村公路维修决策的科学性,能够合理的时机采取合理的养护措施提高道路使用性能,使农村公路有限的管理养护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五、结语

9.关于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九

摘要:

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形式表现在电影、电视、幻灯等方面,通过优美变幻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动听的解说,把一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而生动形象的内容,它用声、像、色、形等强烈地吸引着幼儿,对提高教学效果有明显的作用。这一变化对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提出几点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多媒体教学迎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园教育的对象年龄一般在2――6岁,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思维具体形象,兴趣广泛,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幼儿这些特点使得他们难以理解接受比较抽象的事物,难以对学习的任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学习,所以其根本点是促进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这些依托于把图像、图形、文字、声音、和视频结合起来的高质优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开发幼儿智力潜能的重要途径。相比较与简单抽象的说教,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丰富多彩赢得了孩子们的亲睐逼供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使时空合一,开阔幼儿视野。

录像教学是幼儿教学中常常采用的手段,它不仅可以达到声形并茂的效果,而且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意选择所需的画面、有目的地剪接,选取所需教学内容。我们经常给孩子们播放外国风光片,祖国大好河山等录像教材,使幼儿观察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这样不但加深了幼儿的印象,而且也激发了幼儿的爱国热情并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我们还把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大风车、小制作、动画片等中的电视节目录制成适合幼儿观赏的录像片,从不同角度开发幼儿智力。在教学中,对比较抽象和不易被理解的难点部分,可反复呈现或作定格处理,如故事《小狐狸画春天》随着优美动听的艺术语言“春风轻轻吹着,吹来一场春雨,雨停了,金灿灿的太阳照得大地暖洋洋的,小树长出了嫩绿的叶芽,一点一点的,就像一串串的珍珠;草地一片绿油油,就像一条绿色的丝带;迎春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来,甜滋滋的。”同时画面呈现出小树伸出嫩绿的叶芽,小草渐渐变绿了,五颜六色的花儿开放了,孩子们宛如身临其境,置身于洋溢着春天气息的大自然中,感受小动物辛勤劳动的结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帮助幼儿理解和感受故事内容。

三、多媒体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有推动幼儿去为之发挥内因,增加内驱力,引发大脑皮层兴奋的重要因素。而电化教学有刺激幼儿感官的作用。幼儿看到真切的画面,听到有声的示范,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我们曾用多媒体制作了散文诗《萤火虫》、儿歌《五个好朋友》、故事《胆小先生》等课件。在教学中这些课件充分展现出声、像、色、形等方面的优势,逼真、生动、有趣的画面深深吸引着幼儿,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提高特别快,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特别是散文诗《萤火虫》,我们根据散文诗的内容编制成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课件,如;“远远地、远远地飞来了一只萤火虫”这一句,画面到运行层萤火虫就从远到近、从小到大慢慢飞入画面,“那是一盏会飞的灯”这一句,一点鼠标萤火虫闪着光在夜空中飞来飞去等,画面生动有趣,老师随着画面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深深地吸引着幼儿。之后,老师提问,幼儿通过直观的感受,很快说出散文诗的内容,活动中幼儿的学习情绪高涨,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很高,在愉快的氛围中,幼儿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充分体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

四、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让幼儿主动参与。

电教媒体以形象、表象等表达教学活动内容,把教学内容创设为情景,化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幼儿通过感知获得丰富的感情素材。由于电教媒体具有形声画文并茂、视

听结合、动静相宜、画面逼真、感染力强等特点,使孩子们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人人主动参与,个个在情景中提高的氛围。如:在教学《几何娃娃过生日》的活动中,第一环节:观察认识几何图形,屏幕上分别出现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半圆形,幼儿观察。然后,幼儿动手操作鼠标,找出彼此想像的图形。找对了,图形娃娃会跟着鼠标来到指定地方;找错了,则不予理睬。第二环节:几何图形娃娃“捉迷藏”。幼儿拖动鼠标,找出隐藏在大的图形里的小图形娃娃,并说出是什么图形,有几个。第三环节:给图形娃娃送生日礼物。幼儿拖动鼠标,用各种几何图形娃娃拼摆出各种物体作为礼物送给图形娃娃。活动中,由于情景逼真,幼儿个个动脑参与,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学习、操作,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

五、多媒体教学使声画同步,调动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幼儿语言的学习包括对一系列声音的识别再认和重现,加深对语言规则的理解。而多媒体软件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识别、再认和重现的机会,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传递方式在不同程度上使幼儿萌发学习语言的动机,变原来画面单调、缺乏变化的挂图为声画同步、图文并茂、富有动感的各种形象,从而调动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我在大班教学《秋天的图画》活动中,先投放出一幅有大树、蓝天的投影片,然后覆盖的叶子往下落,大雁在空中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的抽拉式幻灯片,同时播放《秋天的图画》朗诵带,创设了秋天活泼、高远的气氛。我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图文对照,相互融洽,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图像内容,在浓厚的氛围中,幼儿觉得自己仿佛在美丽的秋天里玩耍,激发出强烈的表达愿望。然后我让幼儿结合此景进行描述,幼儿说得极其生动真切,不仅说出了秋天的美丽,更说出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而其他幼儿也听得津津有味,并且记忆深刻,提高了幼儿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

六、多媒体教学能适应幼儿注意力发展特点,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幼儿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住,有意注意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且年龄越小幼儿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就越占主导地位,形象鲜明、活动变化的新异性刺激物能够引起并较长时间的维持幼儿的注意力。针对幼儿年龄越小,注意的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品质都相对较差的特点,多媒体技术以其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态画面及声音的配合能有效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对于某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或者较为抽象的内容都可以借助于形象生动的画面、声音和图象来实现,简化了教学过程,增添了教学兴趣,提高幼儿主动性,在兴趣中学习。

幼儿注意容易疲劳、容易受无关刺激干扰而转移,多媒体教学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了现实,再现生活物景,把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枯乏知识趣味化,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以其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犹如身临其境,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产生情感共鸣,让兴趣驱走疲劳,让更有效的学习刺激永占主导,使幼儿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幼儿兴趣,陶冶幼儿情操,提高幼儿求知欲望,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学习。例如,中班音乐欣赏《春季细雨》,音乐欣赏教学对于幼儿来说往往比较抽象,使幼儿难以理解,在运用多媒体技术后,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细雨从天空中落下来,春天的大门被徐徐打开,一朵朵美丽的鲜花盛开了,小草偷偷的从泥土中钻出来,树叶变绿了。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中,幼儿的注意力更集中,兴趣更浓厚,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审美享受。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有着浓烈的形象、生动性,使幼儿能进入自觉的学习状态,爱动脑筋,积极回答问题,甚至连平时表现内向的幼儿也变得活跃起来,这种效果往往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七、多媒体教学符合幼儿思维发展水平,直观情景优化活动过程。

多媒体可创造直观、多变而又新异美妙的教学情境,时空变幻的流动美、视听兼备的立体美、景色物态的色彩美、语言表达的音韵美、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尽韵于多媒体教学的设计中。这种情境能把学习的内容在动和静、虚和实、远和近、快和慢、大和小之间相互转化,引导幼儿在短暂的时空之间,通过师幼、人机的和谐互动,幼儿的思维将与多媒体教学材料的呈现融为一体。例如通过动画技术表现生活中某些幼儿无法亲自感受的事物:猫头鹰的各种形态,了解猫头鹰的生活习性,以及在捉老鼠时的不同动作方法,将猫头鹰的整体形象融于幼儿意识之中,增强教学密度,节省教学时间,减轻了幼儿学习时的负担,优化了教学过程和效果。在中班科学《有趣的齿轮》一课,其难点是让幼儿掌握齿轮之间的运转和相互关系。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逼真的模拟,并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并能清楚、准确地表现出运转的情况。用清晰、动感的画面来帮助幼儿发现规律,理解关系,建立表象,化解难点,使幼儿获得了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知识经验,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八、多媒体教学有效提高幼儿社会化发展,滋长幼儿信息素养。

10.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学管理的思考 篇十

数学是一门系统、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而幼儿年龄比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差。在数学活动中,比如,数的认知方面要让幼儿清楚地理解数概念,而数字对于幼儿来说,相对是抽象、枯燥的,所以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学习教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景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读数字5”的教学活动,我以“水果联欢会”引出课题,通过让幼儿目测不同排列的水果,提高他们按群计数的能力。游戏中的水果都是他们熟悉并喜爱的苹果、西瓜、香蕉、桃子、草莓,这些水果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孩子年龄特点,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游戏主要有以下类型:情节性的教学游戏、操作性的教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中班幼儿由于自身年龄特点,适宜开展各类游戏。例如在“学习分类”中,我设计了“玩具找家”的情景游戏,最后通过谁最先找到家的竞赛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分类。

在开展数学活动中,我尝试将音乐、美术、体育与之结合。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有一名幼儿没有座位,这时我就引导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在数学游戏化教学中,要讲究策略。从中班活动目标出发,设计各种游戏材料。为数学游戏化提供物质保证。在进行“认识数字4、5”的教学中,为让幼儿正确感知5以内数量,我为孩子准备了数卡、印章以及做球用的皱纹纸,孩子们通过“给数卡排队”以及“按数卡做实物”,很快理解了数字所表示的物体的数量,体现了材料为数学游戏服务的宗旨。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创设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比较6、7两数关系”的教学时,我设计了“小兔吃萝卜”的游戏情景。当我出示了“菜地”,又把6根“萝卜”放入“菜地”,然后出示7只“小兔”后小朋友立即进入了小兔要吃萝卜的游戏情景中。此时,我提出问题:小兔有几只,萝卜有几根,它们一样多吗?怎么办?幼儿立刻议论开了。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探索,轻松获得知识。

此外,我们还要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把教学活动从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的对幼儿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我在幼儿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观察、询问、交谈,对幼儿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及时、准确地反馈、调整。比如“目测数群”活动中,我会对以下情况进行观察:幼儿是不是对游戏材料感兴趣?幼儿有几种方法可以得到数量?正确有几种?错误数法有几种?有代表性的幼儿是怎么数的?幼儿错误数的原因是什么?在幼儿操作活动中,我一般通过交谈对幼儿进行启发、暗示、进行指导。在情景性、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中,教师一般以角色身份进行组织与指导,在操作性、竞争性的游戏中,教师主要以评价者的身份进行启发和发现。

11.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学管理的思考 篇十一

一、教学方式传统,缺乏观念更新

许多山区教师都说:“教学作文难,学生写作更难。”教师怕上作文课,学生怕写作文,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原因是农村教学条件比较差,没有什么设施,缺乏活动和体验,教师就苦于教学无门,找不到好的渠道来教作文。教学作文的普遍方法是教师先讲作文方法以及可以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出示同步作文选里的范文让学生模仿。也就难怪学生写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文来了。有的教师甚至讲也不讲,直接让学生自己写,所以叶圣陶大师曾说:“现在学生能够看书,能够作文,都是他们自己在暗中摸索,渐渐达到的;他们没有从国文课程中得到多少帮助,他们的能看能作,当然不能算是国文教学的成绩。”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从教师着手,教师只有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才能迎来作文教学的春天。

二、作文批改缺乏因材施教

作文批改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刚毕业出来那几年,我也沿用我的小学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来批改学生的作文,首先对全文圈圈点点,把不好的地方找出来“批”,然后写一大堆的评语,都是先说优点再说一堆不足之处,批改一篇作文至少要15分钟,甚至更久,教师那个累自不用说了。学生一看到发回来的作文,像泄了气的皮球,顿失信心。为什么呢?学生上交作文时基本上都是满怀期待,自信满满的,结果被教师评得总是缺点比优点多,所以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以为在教师心目中很差劲。渐渐地就越来越害怕写作文,更别说有写作热情了。这就是教师缺乏对学生心理细致考虑造成的。茅盾上小学时,教师在他的《宋大祖杯酒释兵论》的文末,写下这样的批语:“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在他的《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的文末,该教师的评语更为精彩:“目光如炬,笔锐似剑,洋洋千言,宛若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很少直批缺点。我想:矛盾能成为大作家肯定离不开他教师的评语吧?于是,我开始在批改作文方面改变自己的做法,尽量多说优点少说缺点,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促进学生写作。具体做法是:

1.批改要有灵活性

对优秀生的作文,教师的评语只要多鼓励就行,如“老师很喜欢你的文笔,继续加油!”“把这篇文章投到广播站去吧。”对中等生的作文也要找出闪光点来组织批语,如“你这里如果……就更好了!”“对!老师跟你的看法一样。”“你的选材真好,见解也很独特,但你能不能使语言更生动形象一点呢?”“如果内容能更充实丰富一点就完美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加工修改。这样的评语通常都是令学生兴致蓬勃、主动积极地去写得更好。对少数学困生,批改的要求就要适当降低,只要能写对题,段落分明,内容完整就行了,而且要尽量面批面改。

2.讲评要有层次性

教师在讲评时不应只盯在少数几个优等生的作文上,也不能总是拿优秀生的作文当范文来讲。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些平时成绩落后的学生,或许会在某次作文中技高一筹,或者他的某一段落、某一句话写得很好。所以讲评时要拿典型的作文或者进步最大的作文,也或者是某一段落写得很精彩很有特色的来当范文。然后让学生本人上台介绍自己的写作目的和过程,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样,各层次学生的作文也许都有机会成为范文,讲评的面也就广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不仅要进行教法改革,而且批改作文的方式也要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农村小学生由害怕作文到愿写作文,再到热爱写作文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德镛,《作文批改中的因材施教》,《教师之友》,1997

2.黄建永,《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12.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学管理的思考 篇十二

一、教学方式传统, 缺乏观念更新

许多山区教师都说:“教学作文难, 学生写作更难。”教师怕上作文课, 学生怕写作文, 已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呢?原因是农村教学条件比较差, 没有什么设施, 缺乏活动和体验, 教师就苦于教学无门, 找不到好的渠道来教作文。教学作文的普遍方法是教师先讲作文方法以及可以运用的修辞手法, 然后出示同步作文选里的范文让学生模仿。也就难怪学生写出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文来了。有的教师甚至讲也不讲, 直接让学生自己写, 所以叶圣陶大师曾说:“现在学生能够看书, 能够作文, 都是他们自己在暗中摸索, 渐渐达到的;他们没有从国文课程中得到多少帮助, 他们的能看能作, 当然不能算是国文教学的成绩。”所以,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从教师着手, 教师只有更新观念, 改变教法才能迎来作文教学的春天。

二、作文批改缺乏因材施教

作文批改是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刚毕业出来那几年, 我也沿用我的小学教师批改作文的方法来批改学生的作文, 首先对全文圈圈点点, 把不好的地方找出来“批”, 然后写一大堆的评语, 都是先说优点再说一堆不足之处, 批改一篇作文至少要15分钟, 甚至更久, 教师那个累自不用说了。学生一看到发回来的作文, 像泄了气的皮球, 顿失信心。为什么呢?学生上交作文时基本上都是满怀期待, 自信满满的, 结果被教师评得总是缺点比优点多, 所以会觉得自己很失败, 以为在教师心目中很差劲。渐渐地就越来越害怕写作文, 更别说有写作热情了。这就是教师缺乏对学生心理细致考虑造成的。茅盾上小学时, 教师在他的《宋大祖杯酒释兵论》的文末, 写下这样的批语:“好笔力, 好见地, 读史有眼, 立论有识, 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 勉成大器!”在他的《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论》的文末, 该教师的评语更为精彩:“目光如炬, 笔锐似剑, 洋洋千言, 宛若水银泻地, 无孔不入……”很少直批缺点。我想:矛盾能成为大作家肯定离不开他教师的评语吧?于是, 我开始在批改作文方面改变自己的做法, 尽量多说优点少说缺点, 以鼓励为主, 批评为辅, 促进学生写作。具体做法是:

1. 批改要有灵活性

对优秀生的作文, 教师的评语只要多鼓励就行, 如“老师很喜欢你的文笔, 继续加油!”“把这篇文章投到广播站去吧。”对中等生的作文也要找出闪光点来组织批语, 如“你这里如果……就更好了!”“对!老师跟你的看法一样。”“你的选材真好, 见解也很独特, 但你能不能使语言更生动形象一点呢?”“如果内容能更充实丰富一点就完美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加工修改。这样的评语通常都是令学生兴致蓬勃、主动积极地去写得更好。对少数学困生, 批改的要求就要适当降低, 只要能写对题, 段落分明, 内容完整就行了, 而且要尽量面批面改。

2. 讲评要有层次性

教师在讲评时不应只盯在少数几个优等生的作文上, 也不能总是拿优秀生的作文当范文来讲。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些平时成绩落后的学生, 或许会在某次作文中技高一筹, 或者他的某一段落、某一句话写得很好。所以讲评时要拿典型的作文或者进步最大的作文, 也或者是某一段落写得很精彩很有特色的来当范文。然后让学生本人上台介绍自己的写作目的和过程, 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样, 各层次学生的作文也许都有机会成为范文, 讲评的面也就广了。

所以, 我个人认为, 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不仅要进行教法改革, 而且批改作文的方式也要改革, 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农村小学生由害怕作文到愿写作文, 再到热爱写作文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德镛, 《作文批改中的因材施教》, 《教师之友》, 1997

13.关于农村风俗问题的思考 篇十三

申育林

 2012-08-27 10:15:34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4期

摘要:农村风俗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农民生活质量,造成铺张浪费的重大问题。从农村风俗现象入手,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风俗,现状,问题,对策 农村风俗的基本现状

本来中华民族有很多传承文明的礼仪风俗,如礼尚往来等,对建立良好的亲朋好友关系、邻里和睦共处有重大作用。但是近几年来,农村请客送礼歪风肆虐,消耗民力,败坏风气,这股歪风邪气让广大群众怨声载道。

1.1 请客的花样不断翻新

原来像结婚生子、老人去世等传统项目请客,现在项目越来越多,如升学宴、乔迁宴,任何一个生日都可以作为请客的理由。恩施宣恩县一个网友写了这样一首歌控诉请客送礼:“修个牛圈也整酒,挖个茅坑要整酒,钉个大门要整酒,母猪下仔要整酒„„人情见血封喉,谁能把我保佑,让整酒从此休。”该歌迅速在网络论坛上受到热捧,网友对歌曲的关注,体现了对整酒行为的痛恨。

1.2 请客的范围越来越大

以往请客庆贺只请有礼尚往来的亲朋好友,现在请客普天同“请”,只要是认识的,能请得到的,全请,街坊邻居、同事、同学、甚至只要有一面之交的熟人也请,让广大群众躲避不及。

1.3 请客的时间长,参加的家庭成员多

以往请客有传统的习惯程序,现在,在新情况新条件下创新发展了。如:湖北随州市,过去对老人亡故,有这样的习惯,三天下葬,入土为安,现在后人们对老人悼念时间延长达一周之多。例如万店塔尔湾街上去世了一位高寿老人,乐队、鞭炮、喇叭齐鸣达一周之久,把街坊邻居吵得苦不堪言。据调查,随州市万店镇某村一年吃酒开销平均每户6000元至15000元,吃酒30至60次,对农民造成沉重的负担。导致农村风俗问题的原因

导致农村风俗问题的原因有这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条件比以往好转了,农民收入高了,有闲心闲功夫闲钱搞庆典了;二是攀比虚荣心作怪,互相影响,比规模、比气派、唯恐落后;对自己的私事重视,你请我,我请你,圈子越来越大。一边骂别人请客,一边自己请。三是敛财,做事请人送礼有钱赚,而且请的客人越多赚的越多,即所请规模效应,特别是有职务的农村干部。解决农村风俗问题的对策

3.1 政府干预,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基层政府各级部门要全力治理请客整酒行为,纠正不良风俗。首先,县级政府要重视民风民俗问题,建立“正风肃纪”活动办公室,抽专门人员治理请客整酒风;例如恩施来凤县就成立了“正风肃纪”办公室,专门负责刹“整酒风“。2012年2月19日,“正风肃纪”活动办公室接到举报称,该县文体系职工雷某将于下午五时在某酒楼为其小孩满周岁庆生。举报人要求马上对此予以查证制止。当天中午,该县文体局负责人电话反馈,称已经给当事人做好工作,当事人答应取消整酒。然而,相关部门掌握的情况却是,当事人并未取消整酒,只不过改变了整酒地点,将酒席从酒楼改在了自己家中操办。2月21日,来凤县文体局被全县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扣减综合考评分2分。该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被诫勉谈话。涉事职工将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收缴全部礼金。“正风肃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其次,制定文明的村规乡约,把不文明请客整酒、铺张浪费、封建愚昧行为列于制止之列,制定健康、节俭、文明、科学的风俗。再次,政府组织乡干部、村干部到乡村广泛宣传违法整酒禁令,张贴狠刹违规请客整酒通知书,与农户签订禁止请客整酒承诺书。例如,在恩施宣恩李家河乡,组织乡村干部分赴到全乡40个村,与农户签订禁止违规整酒承诺书850份,规劝取消整酒6户。

3.2 政府大力宣传请客整酒、铺张浪费的危害,提倡文明节俭的民风民俗

例如利川市府在逸园广场举行“狠刹违规整酒风”万人签名活动,倡议全市人民自觉抵制大操大办和违规整酒行为。利川市委常委为此讨论通过了《利川市违规整酒问责实施办法》。此后市委市政府深入巡查暗访,加大查处力度,迅速遏制了这股不正之风的蔓延。在签名活动上,利川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狠刹违规整酒风”倡议书,市民代表发言表示积极遵守。此后,市领导、各单位干部职工以及广大群众纷纷签名拒绝违规整酒。

3.3 各级政府官员要带头移风易俗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近来年,不正常的人情风之所以滋生蔓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少数干部也在无事请客整酒,在某种意义上讲,党员干部整酒请客,既败坏了党风,又带坏了民风。因此,抓好乡、村干部队伍和农村党员的管理,让他们带头移风易俗对整治农村整酒歪风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4 疏赌结合,制订领导、一般干部、党员、群众红白喜事的管理办法

如提倡干部去逝开追悼会,举办集体婚礼,制定对喜事奖励的办法,规定喜事操办的范围和规模等。对普通群众要把村民整酒行为同农村的各种扶持补助等优惠政策结合起来,形成村规民约,如评选文明户、危房改造、农村低保等,一旦违规整酒,即实行“一票否决”,取消享受资格。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为农村遏制“整酒”风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全社会形成合力,解决农村风俗问题,逐渐形成文明节约健康科学的风俗习惯。

14.关于农村党建工作的思考 篇十四

农村基层组织是我们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各项工作都要通过基层组织来落实。尤为重要的是,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现代化建设,我们都不能脱离这个基本国情。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我们更应高度重视。既要正视它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又要看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它带来的机遇。

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组织中人员流失严重,后继人员缺乏。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方面:

1、农村生活条件艰苦,发展空间狭窄。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他们竭尽全力考大学,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模式。因此,他们大学毕业后不再愿意回村工作。站在父母的立场上,父母坚决反对孩子回村。父母认为,孩子走出农村,留在城市,是件可以光宗耀祖的事情;再者,现代化的都市也确实给孩子提供了意想不到的发展契机。因此,由于升学农村流失了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2、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吸引力使得农村青壮年大批外出。为了改善自己的家庭生活,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或经商。农村所剩人口中,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所占比例相当大。而老弱病残和儿童又没有精力或不具备领导和处理村里事务的能力,一些妇女虽然有领导才能和领导能力,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妇女参政几率低,即便是有幸参政,她们也难以有全局事务的决策权。因此,农村基层组织中男性青年党员所占比例较小,妇女党员则是少之又少。

(二)老龄化严重,整体素质不高,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农村基层组织成员中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生活在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受传统观念影响严重,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另外,农村基层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狭窄,得到信息的速度较慢,信息量相对少的多。而且,长期以来,在很多村子,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缺失,造成一些党员党性原则不强、组织观念、纪律观念淡化。他们对待上级的政策、命令不严肃,执行中扭曲和失误现象时有发生;带领群众致富意识薄弱,与人民群众关系输远;有的甚至参与农村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组织涣散,凝聚力不高、战斗堡垒不能有效发挥的松散联盟,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不良形象。

(三)农村基层组织的权责不对应与权力运行的矛盾冲突。

这一现象体现在两方面:

1、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实行的是一元化领导,经济上实行的是公有制,农村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这种政治经济体制就决定了,长期以来在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牢牢控制着村庄的管理权,对村内的政治经济资源享有直接决策、收益和分配的大权,成为村庄的实际掌权者。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主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出台,村民民主自治就成了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村民自治的主要任务就是自下而上地选举村民自治委员会。村民自治委员会的诞生就使农村的政治权力关系和权力结构由一元化向二元化转型,出现了两个权力主体——村党组织和村委会。从理论上说,这两个权力主体都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能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但是,由于两个政权的来源不同,导致两个权力主体在实际运行中矛盾与冲突不断。

2、农村基层党组织任务重、责任大,而权力小,手段缺,制约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比如,在村里,一些靠教育和行政手段解决不了的群众纠纷只能是上推或积压,群众怨言越来越多,基层领导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日益下降。

(四)农村基层待遇偏低,滋生腐败现象。

不少地方由于财政困难、集体收入渠道日益变窄,导致基层干部的工资和补贴很低,而且还经常延误,有的村拖欠半年,甚至是一年,基层干部生活困难,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基层干部为了能使基层工作正常运转,乡镇或是村私自增加公粮征收数目,或是私自征收一些杂税和附加税。久而久之,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也就习惯了这种不合理的运行方式,这种病态的运行又使许多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变本加厉,二者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一)加强农村发展力度,加快农村发展步伐,提高基层待遇水平,改善基层办公条件。

近几年来,农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青壮年越来越多,农村青年党员大幅度减少,基层组织后继人员缺乏。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发展水平低,没有吸引力。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中国农村的发展向前跨了一大步,但是,农业为主,工业、手工业为辅的格局依旧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农业的劳作技术。农业的劳作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样的劳动量所需劳动力大大减少,农村闲散劳动力越来越多,日益增多的闲散劳动力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逐步发生了转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农村就应该选拔有领导能力、有创新意识的带头人,根据自身的地域特色、抓住机遇,发展壮大已有产业,开拓创新新兴产业,靠发展和优惠政策提高基层干部待遇水平,改善办公条件,留住农村原有人才和吸纳外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比如:华西村就成功的实现了这一点,成为新兴农村发展的典范)。同时,国家也应该实行政策导向,鼓励高层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通过这多种招纳人才的渠道实现基层干部的年轻化,从而打造一支有活力、有创新精神的村官队伍。

(二)开展经常性教育活动,促进党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们针对基层党组织成员素质不高、党员意识不强的问题,在基层构建农村党员学习培训机制,开展经常性教育活动。在教育内容上,应该包括中国革命史、中国改革史和中国建设史,应该包括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方式上,应该注重灵活性。要改变过去那种拿着报纸、拿着文件念一念的形式主义的做法。可以选择进行现代化远程教育,可以选择技术人员下乡做科技讲座,也可以选择种植示范等多种形式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培训对象上,应该改变传统的“女子不参政”的封建观念,全面调动农村有才识的妇女学习和参政的热情,壮大完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三)更新基层党建工作理念。

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一伟大构想的实现,就需要基层当组织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为政治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组织基础,为文化建设提供更加科学的导向。鉴于此,当前形式下,必须调整农村基层党员工作理念,围绕发展抓党建,突出“和谐”、“为民”。重点开展村干部“带头创业、带领创业”为主题的活动,同时,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努力创建学习、服务、高效、创新、廉洁的五型机关。

(四)改革基层组织设置形式,拓宽基层民主渠道。

15.关于农村幼儿园教学管理的思考 篇十五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青州经济开发区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好的只占9%。调查中发现, 由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 父母外出务工期间, 其子女的教育、生活基本都由长辈负责, 学龄留守儿童都能就近上学, 无失学、辍学现象。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近年来, 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对劳务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 全县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 留守子女越来越多。

2.家庭原因。

农民工在经济收入与子女之间取舍失衡, 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 往往选择前者。

3.学校原因。

由于城乡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差别, 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选择在市区租房或买房让孩子上学, 由年老的长辈照顾饮食起居, 孩子的父母则留守在农村务农。

三、存在的问题

(1)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 (2)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 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 祖辈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 教育孩子力不从心; (3) 行为习惯不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容易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4) 负担过重。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不仅自身得不到有效监护, 而且还过早地承担起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

四、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 家长自身因素。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不注重孩子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导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 对学习、生活和生理变化问题得不到及时解答; (2) 监护人自身因素。一是责任意识不强;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 (3) 其他因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 留守儿童在心理成长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

五、对策及建议

上一篇:假期应急预案下一篇:现场问题分析与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