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上册听课记录(10篇)
1.小学上册听课记录 篇一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听课记录
课时:一课时 课 题:认识分数 听课地点:第一小学 班级:三年级 课堂教学纪要
一、谈话导入。去野餐,相机播放图片
师:图中有什么? 生:他们准备了什么?
师:一个蛋糕每人分一份,两瓶矿泉水每人分一瓶,怎样分?师:四个苹果用什么数字表示?
生:4。
二、新授。
1、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2、请学生拿出圆纸片,折出1/2(2份)板书:1/2 写上(分数线、分母、分子)
师:这个2表示什么?生:表示有两个人。师:对吗?同意吗?生:不同意。生:把一个分成2份。
3、强调平均分成。
4、师:1又表示什么呢?
生:两瓶矿泉水每个人一瓶
生:把蛋糕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是。
5、齐读1/2,读作二分之一,师写读作二分之一。
二、即时训练: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出示习题
请学生先说说每一幅图表示的数,强调先读分母再读分子。
2、完成第二题:再次强调平均分(看图说出哪个是1/4)
三、互动:
1、把圆片折出1/2,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虚线。
2、再折出1/4
3、比较1/2和1/4,哪个大?
4、师:怎样折出1/8?生:对折对折再对折,请学生上前台演示。
5、板书:1/2﹥1/4﹥1/8。师:观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1是相同,是分子相同。
3、分子相同,分母越小,分数就越大。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小学上册听课记录 篇二
二、游戏体验:
1、(教师准备两把椅子,请上2位学生,学生说不公平)怎么办?(又增加4名学生)增加一个游戏:闯关晋级,后上来的四名学生猜拳决定一个人胜出玩抢椅子游戏。
2、3人抢两把椅子 2人抢一把椅子
3、掌声送给谁?请参加游戏的7位同学起立,接受掌声。(6人起立)谁没起立?还差一人。猜拳几人?抢椅子几人?一共几人?(4+3=7人)
三、深入体验:
3.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篇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题质疑,生齐读课题《朱德的扁担》提出问题。二.授新课
1.讲解“朱德”“扁担”的读音与字体、偏旁。2.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纠正轻声的读音。3.先点名读第一自然段,再齐读第一自然段。
4.提问:从第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朱德是什么人)
5.齐读第二自然段,解决问题:朱德的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挑粮食)6.欣赏朱德同志条粮食的图片,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7.齐读描写朱德形象的句子,你从“满满”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8.阅读课文,想一想:
(1)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2)从这个“藏”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3)后来,战士们为什么又不藏了? 9.引导学生逐个解决问题,齐读课文,边读边解决。
(由朱德同志与战士一起挑粮,同甘共苦,同时教育班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
10.总结课文,学生在课前对课题的提出质疑,现在解决:
(1)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朱德记”?(2)朱德为什么要挑粮?(3)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带领队伍和毛泽东同志会师?
三、总结课文
生齐读课文,师总结朱德同志身上的优良品质。
四、布置作业
回家把朱德的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板书:
战士藏扁担尊敬热爱 朱德找扁担以身作则 同甘共苦
听课反思:
4.小学语文听课记录 篇四
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己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34-67-8
读了课文,你明白是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能够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这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明白什么?
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
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
生:读
师:我们一齐读读好吗?(老师读第一个“哗”,女同学、男同学分别读第二第三个)
五、学习第一段: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现象,默读1-3小节
1、默读:找找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2、交流:云――压
结合写“压”:你写的时候会注意哪点?---竖撇点
老师示范,点明写字的要求:抬头
(老师示范的时候学生自己在写,没有到达示范的作用。呵呵,还要明确一点任务)
写好的同学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记住?
(怎样写,怎样记最好一齐教,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记。但是这是小节。)
怎样的云压下来了?(黑沉沉)
你能读一读吗?我觉得不够黑啊!
满天的乌云,说明什么?很多
学生:还有厚厚的云
师:很多、很厚、黑沉沉的云压下来,这时候是多么的闷呀?
出示:蝉为什么一点也不叫呀?(太闷了)
3、还有哪些也变了?――风
树枝会怎样乱摆?――摇来摇去歪了飘呀飘
大风还会吹到什么?――灰尘蜘蛛
学习“蜘蛛”
(训练学生的说话潜力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低年级这很重要。会连贯的表达,自然语文潜力就得到了提高。)
学习:垂――想象一下,蜘蛛是怎样逃走的?
还有什么表现?――闪电越来越亮(用竖线表示)
雷声越来越响(用圆圈表示)
大家能读出来吗?
(这个创意很搞笑,对于调节课堂的氛围很有好处。)
训练:把“渐渐”放到下面的句子中:
天黑下来了。
粉红色的花儿开放了,真美呀!
太阳像个大火球,浅水洼中的水干了。
4、积累:学习下雨的词语:乌云密布等
六:下课
总体感觉:
1、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明晰
2、能够注重学生各方面潜力的培养。如:说话、想象等
3、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指令明确
推荐:
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是不错的,但是缺乏“主体性”:学生自己的学习、创造性的表现,这一类的东西很少。为什么?因为老师引导、指引、指令性学习行为过多了。也许这和低年级课堂教学特点有关。
在情景的营造上,学生是被动理解的,是不是能够创造一种互动的、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更快乐的学习。
5.小学听课记录 篇五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二、复习旧知:
1、这些词语还认识吗?(钓鱼、从未见过、允许、遵守规定、铭刻)
2、回忆课文写了什么?你能这些词语说出来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钓鱼”、“放鱼”)
三、进入新课:
第一板块:
1、由学生的回答开始,教师:钓鱼和放鱼的孩子的此刻的情景吗?
2、引导读课文一到四小节:
a、(出示课件:汤姆——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他设计的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日前……)他在理解采访时他对父亲让他放掉……表示感激)我们就来看看这位设计师……
b、引导读读课文一到四小节。学生读课文。(要求自由读)
3、读书交流:一到四小节,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踊跃)
1) 课文写……
2) 我感受到那里景色很美;
3)你明白涟漪是什么意思(教师不经意的随便问),我们把“涟漪”能够读得再美一些,齐读“涟漪”这一句;
4)我读懂了他们高兴:两个感叹号。
5) 我读懂了他们钓到的鱼很大:弧形(读出“大”来),还有谁明白这
条鱼很大?(大家伙)并且是大鲈鱼。
6) 引导读:“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三人)
7) 此时,传来了爸爸的声音。我们来读读课文中爸爸的语言。(学生读书)
a。 出示课件:父子的对话:爸爸:“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b。 引导学生朗读这些话语:a、分主角;b、抓重点词语;
c。 汤姆为什么要很不情愿地嚷起来?
d。 汤姆不肯放鱼的原因是什么?(听课疑问:孩子们,别人回答问题时,你静静坐着脑子里在想什么?)
e。介绍“规定”,问:“明白了吗?”
f。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朗读,强调语气(斩钉截铁):“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先分别指读,之后邀请男子汉齐读; g。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用“不管……都……”说说生活中的事情。(学生表达,教师评价)
四、小结板书:自觉遵守规定。
第二板块:
五、相信爸爸的这句话对大家的启发必须很深,我们一齐来读这句话:“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当遵守规定。”(齐读)
六、引导学生分主角读课文,其他学生做评委(第五小节开始—— “规定”)引导学生提提议:读得怎样样?
七、出示没有提示语的对话,要求学生把刚才的提议“用起来”;
八、提出新的要求:“加入动作、表情、道具”增强表达效果;出示课件配合,师生配合
九、爸爸和小汤姆争论的结果如何?此时的心境如何?(邀请数名学生回答)
第三板块:
十、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从“后悔”过渡到下文。
十一、讨论:后悔吗?(要求学生帮帮忙)
十三、教师总结全文,出示课件:“转眼间……不出所料……道德只是个很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是实践起来却很难……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十四、同学们,……出示课件:“是取失去的是一时的利益,得到的美德是一生的财富。”要朗读求学生这句话;
6.小学听课记录 篇六
1、大家一齐齐读课题——“秋思”预备起。
2、“秋思”是什么意思呢?——思念家人
二、生字词
诗中哪个字是多音字——“重”(chong)
三、进入新课
1、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2、讨论中有什么问题
(学生):“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什么意思?
(教师):哪个同学能够帮一帮他
除了这句不懂,还有什么不懂?好,都懂了,我来考考大家。
3、逐句品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讲的是哪个季节?——秋天。秋天来了,用你的话来描绘一下。
“见”是无形的,把它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比如:叶子在瑟瑟秋风中悄然飘落
“行人临发又开封”,如果你是张籍,你会对捎信的人说什么?
张籍,请问你在信中写了什么?
(请四五个同学回答,并加分)
四、总结
本诗用了什么手法——借景抒情
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
7.小学英语听课记录 篇七
听课评议:
1,话题导入新课接近生活,引起学生兴趣,符合教学生活化要求。老师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发言,练习学生口语。
2,板书与PPT结合,并且有扩展,例如:cartoon---cartoonist
3,本课为听说课,很好的把握住了课本要求,但是可能外研版的课本较难,词汇量较多,单词有些偏难。
4,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效率。
5,应用三种不同听力方式,首先合书本带着一个问题听,第二次打开书本多个问题带着听,第三次跟录音机边听边读,层层深入,逐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特别是跟读,可以纠正学生语音语调,提高口语能力。
6,四人小组讨论,不仅可以拂去阅读时的沉闷,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能力。
7,男女生背诵小竞赛,并要分角色背诵,不仅可以在课上检查出学生学习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展示学生风采和老师驾驭课堂能力的表现,这节课精彩之处一。而且可以促进学生预习课文,但不会影响素质教育减负的要求,这个形式可以推广
8,这一课是一次精品课,教师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基本功,不仅扩展学生知识,也完成教学任务
Step1:Lead-in
Free talk: ask 2 groups of students to answer “what’s your favorite carton story?” by turns. (7minutes)
Step2:Speaking
Task1: show 6 pictures by PPT and ask students to answer what they can see in the pictures quickly .(2minutes )
Task2:learn new words and ask students to use these words to make sentences .(5minutes)
Step 3:While -listening
Task1: ask students to close the book and listen to the tape with a question. (2minutes)
Task2: ask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tape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2minutes)
Task3:ask students to answer the 7 questions shown on the PPT.(3minutes)
Task4: ask students to read sentence by sentence follow the radio. (3minutes)
Task5: ask some students to answer the 7 questions on PPT .(3minutes)
Step4:Post-listening
Task 1:Discussion
Ask students to read text and role playing (3minutes)
Task 2:consolidation
After reading loudly, ask students to recite the text in different roles and make a competition between boys and girls.( 6minutes)
Task3: ask student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part4 (3minutes)
Step 7: Homework
Ask students to finish the rest of questions in part4 and part5 after class
这节课属于任务型教学,整节课老师与学生关系融洽,互相配合,默契度非常之高。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老师熟悉新课标标准,面向全体同学,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让不同学生有不同发展,同时也以学生为中心,整节课利用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的配合课程。
这节课属于任务型教学,这节课属于任务型教学,整节课流程流畅,任务直接斜街非常好,学生清晰明白老师的教学流程,学习任务。可见老师的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也看出老师的教学专业素质高。
8.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 篇八
一、美丽的小兴安岭(一)导入:(8:00)
1、欣赏一幅小兴安岭森林的图片,请同学说一说“图上的树木多不多?”(学生回答“千千万万”“数不清”“像绿色的海洋”)
2、连续欣赏几幅图片说说怎么样板书美丽的小兴安岭。
3、观看录象资料。(8:09)(二)学习课文
1、集体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并与同学交流。(8:13)(2)投影出示文中的词语,检查朗读。
(3)指名朗读描写春天的部分,其他同学画出所描写的景物。找出文中描写很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指导理解“抽出”
(4)总结本段的学习方法。(8:18)
2、小组学习其余部分(1)投影出示学习要求。
(2)分小组学习描写夏、秋、冬部分的内容。(8:20)
3、交流讨论
(1)指名回答夏、秋、冬描写的景物。(投影出示表格,添表)。(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3)如果要去小兴安岭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三)朗读课文。(8:35)一人朗读,配乐,其余同学观看动画。(四)深入理解课文
1、板书花园、宝库
2、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花园、宝库?(五)作业: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点评:
这节课老师通过图片、录像、课文等多种形式来使学生认识美丽的小兴安岭,使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景色、物产有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先带领学生一块分析描写春天的部分,并总结出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分小组来学习课文的其余部分,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课过程中还设计了几处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选择会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旅游等环节,都体现了老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感悟,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导入部分的录像资料只是让学生看了一遍,看完就过去了。我觉得这个地方应让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联系录象资料来说说小兴安岭有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然后再去理解课文。在第三个环节配乐朗读并让学生观看动画课件时,课件的内容并不能和课文完全相符,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这里可只留背景音乐,让学生边听朗读边去想象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在最后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和感悟上,还缺乏进一步的提升。小兴安岭向人们奉献出了丰富的物产,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热爱之情,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进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9.小学三年级语文听课记录:西湖 篇九
一、录像导入,引导入境。
播放一段西湖的录像。教师配以优美的语言:西湖三面青山,宛如镜框,一泓碧水恰似明镜。亭、台、楼、阁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犹如一幅秀美多姿的画卷。
二、初读课文,正确读词
请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再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西湖的美。读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学生可借助于每小节后的小花所连接的词语FLASH,扫除朗读障碍。
三、再读课文,媒体解难
请学生再读课文,这一次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读时,碰到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看看相关的连接;读不好的句子,点点小喇叭,听听电脑中的朗读。
四、质疑问难,学习文首。
播放悠扬的琴声,让学生借着《春江花月夜》这首优美的曲子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并鼓励学生读后质疑。
五、感情朗读,理清脉络。
西湖这颗明珠一景一物,无不突显出它独特的美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景读给大家听,要求读出它的美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了文中的美景。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配上音乐选上一景来读一读。
六、学习生字,体现自主。
请学生点击生字FLASH,自主学习左右结构的生字,了解生字的书写笔顺,并想想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
七、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结束本课之前,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西湖的兴趣,鼓励他们通过自己浏览网站,去领略西湖的美景,以及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课特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网络教学也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断发展。本课,我尝试利用网络使第一课时也出彩。
一、新课导入――教学伊始的第一个高潮
课伊始,利用一段西湖的录像导入,让学生从录像中,亲自体验西湖的美,孩子们一边看,一边轻声地赞叹着,浑然一个旅游者的角色。录像的介入渲染了气氛,使学生对所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较快地进入情境,为下面的学习作了一个铺垫。
二、读通课文――不经意间所蕴涵的兴趣
学生要读通顺课文,首先要读准读好生字组成的词语。当学生知道点击每小节的后面的小花里藏着难读的词语时,都想试上一试,朗读词语的兴趣浓厚。而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或一些常识性的词语,我在文中做了许多的连接,有图片的,有视频的,也有网页形式结合图片、文字的。这些视频和画面为学生提供了鲜活的表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当他们碰到学习障碍时,就能点点相关连接帮助扫除障碍,理解词语。
三、自主学字――无形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10.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篇十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从日常生活中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商店的冰箱里有两种香芋冰淇淋,圆柱形冰淇淋每支3元,圆锥形的
冰淇淋每支0.8元,已知这两种冰淇淋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你认为
买哪一种冰淇淋比较合算?。
3.导入:那么,到底谁的意见正确呢?透过这天这节课学习圆锥的
体积计算之后,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二)、动手测量,大胆猜想
1.我们已经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的名称,下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测量一下你们手中的圆柱和圆锥,看看能发现什么?(按四人小组动手测量)教师巡视学生测量方法是否正确,不对的给予指导。
2.量后交流发现,得出结论:每个组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等底等高的。
3.大胆猜想: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与这个圆柱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可能是这个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给学生充分猜想的时间和机会)
(三)、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谈话:下头请大家利用你们手中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验证一下
你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先在小组内商量好办法)
2.学生分组做实验,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
(1)你们小组是怎样做实验的?
(2)透过做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师相机板书: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4.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
教师出示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让两学生上台操作实验。
提问:透过这个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仅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提问:那么我们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板书: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先让学生试着写一写,然后师板书,学生进行对照)
6.提问:要求圆锥体积需要明白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
7.练习(口答)
(1)一个圆柱体积是27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个圆锥体积是150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运用公式,拓展训练
1.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报答案,共同评议。
2.做“练一练”第1题。
(1)指定2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群众订正。
3.决定
(1)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
(2)圆柱体积必须比圆锥体积大。
(3)圆锥的底面积是3平方厘米,高是2厘米,体积是2立方厘米。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做第2题的思路?
②计算圆锥体积时要个性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八第2题。
(1)学生尝试做题。交流解答方法。
(2)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12÷3”能够直接得到答案?
(3)做实验加深理解。
6.考考你
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半径是6厘米,高12厘米。要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形,削去的木料体积是多少?
7.此刻你能回答本课开始时那个问题了吗?
(五)、课堂总结
【小学上册听课记录】推荐阅读:
小学听课记录08-29
听课记录小学数学07-05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07-17
小学体育听课记录12-13
小学语文听课笔记记录09-27
小学语文上册练习03-14
小学语文上册期中试卷07-01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07-06
小学上册作文400字07-15
小学二年级上册英语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