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对策(精选8篇)
1.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一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赵惠东
目录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3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4
(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4
(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4
(四)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5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5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6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稳定带来的挑战。....................................................6
三、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策略。...........................................................7
(一)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7
(二)加强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和快速融入国际市场。................................................8
(三)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8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它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同时它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它给我国国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同时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和我国政治稳定提出了挑战。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这种趋势下,我国也必须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强对外开放力度、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经济法制改革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策略。
全球化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化的动力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革命,这为全球化提供物质手段;二是生产关系和制度,资本为了获取更大、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浪潮,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综合起来说,全面客观地看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效应就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搞好了会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搞不好则会遭到挫折和损害。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20 多年的发展之后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我们不断扩大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并通过这种开放的联系成功地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应该说首先是利于我们,是我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吸取国外经济及发展的好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和利用技术、资金等国际资源,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素质。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的,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压力和风险;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实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同发达国家所主导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包括各种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条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我国底子薄,人口多,科技落后。这就决定了我国发展经济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而关起门来搞建设只会越搞越穷。我国要使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必须实行对外经济开放。事实上,在对外开放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质量显著提高,对外经贸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二)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
改革既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又要与国际接轨,遵守国际规则和惯例。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从解决原有经济体制僵化封闭的弊端入手的,经过放权让利、全面改革、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等几个阶段后,现在进入了解决棘手问题的攻坚阶段,所以一些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对我国的贸易加以封锁和限制。参与经济全球化就要按世界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遵守国际规则、惯例和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与世界各国发展正常的贸易关系,从国际规则的遵守中获得利益。因此,在改革的攻坚阶段,一定要解决改革中积攒下来的棘手问题。
另外,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外在压力,也会变成改革的内在动力,因为这种压力有助于我们实现政企分开,机构精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深化改革,完成改革攻坚阶段的任务是个良好的机遇。
(三)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相对封闭和较为落后的状况。产品市场主要依托国内,也可称之为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国经济的自我封闭,促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其进出口贸易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只要发达国家不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而采取保护主义的强硬政策,不对贸易自由设置阻碍,只要能够建立起资本流动的合理规定──保护生产性投资,预防如投机之类的负面影响,那么,经济全球化完全有可能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我国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除了有赖于国内经济体制的转变外,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竞争的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此外,在贸易保护的条件下,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可以享受到许多来自政府政策上的优惠,实际上进行的是不平等竞争,使国内企业对提高自身素质缺乏紧迫感。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相互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必然带来国外有竞争力的商品和服务大量涌入,从而对我国国内同类商品和服务行业带来冲击。为了把这种冲击减至最低程度,政府、行业和企业都要抓紧时间,做好充分准备,利用世贸组织允许的过渡期,实现结构优化和素质提高。
(四)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能够学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搞市场经济,我们还缺乏经验,这就要通过对外开放,在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和接触中,考察和总结各国活生生的实践,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上各种经济体制的优点和缺点,各种市场经济模式的利弊得失,从而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可以借鉴和选择的经验。8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体制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今天,我们已经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等同于社会制度的思想束缚,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应当向搞了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有用的知识和经验,汲取别国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但是我们不允许也没有必要从传统的市场经济开始,沿着西方资本主义老路慢慢地发展到现代文明、有序的市场经济。
二、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减少,贸易和投资不断自由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想在一国范围内保持我国经济的自给自足已经不可能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处于世界经济的普遍联系之中。我国的原材料、技术、劳动力和市场的供求状况都有国际因素的影响。我国对国民经济干预权的削弱正在成为普遍现象。同时,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这种冲击对一些产业来讲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此外,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竞争优势等都使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巨大的压力。虽然中国的轿车工业可以作为幼稚产业进行保护,但保护的时间也只有五年左右,充其量十年。那些规模小、成本高、技术水平落后的企业将难以生存。汽车工业进入大规模资产重组将是大势所趋。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挑战。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的互相依赖空前加强,任何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都会反映为外部失衡,进而很快影响到与其有紧密联系的国家,最后极有可能世界各国陷入失衡和危机的境地。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有个最好的例证。这就要求我国务必提高经济管理智能,防范经济波动和金融风险的发生。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较为灵活的汇率安排是减轻失衡和外部冲击的有效手段。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际经济组织的挑战,一是跨国公司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对诸多的贸易、投资等问题,哪个国家也无力单独解决,不得不求助于国际组织。这就使国际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时也意味着原来主权国家部分经济管理权利的消失或转变。
(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的稳定带来的挑战。
政治稳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稳定的威胁和挑战加大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为西方的干预主义提供了很多的借口。美国一直奉行干预主义。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美国更以各国利益的相互依存为借口,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子干涉别国内政。美国的一些政客和学者宣称,在冷战后的世界里,国家内政与国际问题之间的区别一直在减少,推广民主、对付动荡及非人道主义、建立集体安全是美国对外政策目标的三项内容。美国必须帮助那些“没有能力保护本国少数民族、种族和宗教的政府”履行其职责。北约就是以民族问题为借口,对南斯拉夫动武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许多民族和宗教问题,还有诸如台湾问题、西藏问题等等需要处理,如 果解决方法失当,就有可能成为西方干涉我国内政的借口。
2.为西方的经济政治化倾向提供了方便。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集团出于对抗的需要,为了笼络住盟友,将政治问题经济化,竞相对集团内部的成员实施经济援助。如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给欧洲和日本进行大量的援助和贷款,帮助它们恢复和发展经济。苏联也用同样的办法使一些东欧国家与它靠近。冷战结束后,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加剧,经济成为最大的政治。发展中国家把经济的发展作为政治成功的标准,发达国家把经济问题政治化,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比如,西方国家为了制止波黑战乱,通过安理会对南斯拉夫实施经济禁运;为了消除伊拉克的军事和政治威胁,迟迟不解除对伊的经济制裁。在与中国的关系上,多年来西方更是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压迫中国就范。1989年中国发生政治**后,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经济制裁。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西方文化日益明显地呈现出一种霸权化的趋向。西方意识形态正有计划有步骤的侵入我国,一些有害的文化价值观念也随着经济交往的频繁愈来愈多地被输入我国。这些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极其严重地动摇着中国人传统的思想价值观念。
三、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策略。
应从总体上明确,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不能也不应有任何的动摇。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就必须继续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际,我们决不能采取消极退缩的做法,而必须以积极进取的态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因此,在这里,我们的策略关注点也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大力推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信息网络化是当今全球化四大潮头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动力。全球体系得以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是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而推动的信息工业的蓬勃兴起,微电子计算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的运用,将使世界进入一个信息革命时代。如今,国际互联网络已扩大到155个国家和地区,它使几万亿美元的贸易、投资和金融业务片刻之间就能在国际间完成,这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加速了经济全球化高潮的到来。
(二)加强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和快速融入国际市场。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对外开放的体制环境发生变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政策性开放变为体制性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是全球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是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基础,市场经济规则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各国必须遵守的规则。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使资本、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变得越来越快,对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影响深刻而频繁。适时开放市场,只有市场开放了,才能成为世界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能马上无条件地全面开放,而是要有条件、有步骤地在适应自身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开放,这样才能产生对贸易双方都有利的效益。
但中国虽然拥有高储蓄率,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流进了私人企业,流入高科技公司的储蓄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方面,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竞争力还处在劣势,因此在准入领域和准入时间上一定要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相适应。我们要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地进行案例研究,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专家学者要深入到企业里,总结中国企业的经验,然后上升到理论。
(三)努力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必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知难而进的顽强斗志,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经济发展战略应注意将以下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固然要借助于全球化而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尽可能地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力求实现某种程度的“跨越式”的发展;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急于求成,要在增强经济发展的坚韧性上下功夫,要认识到我们得要面对的压力和冲击力会是很大的,只有依靠坚韧的努力,才能站稳脚跟,才能以此为基础而寻求发展,寻求“跨越”。这两个方面应该是一致的和统一的。21世纪,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将会更加激烈,与国际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还很脆弱;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的优势有限,信息化整体水平还很低; 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我国也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我们必须立足现实,正视差距,直面困难,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从差距和困难中找到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 2 ]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 ]李勇军。全球化浪潮———中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挑战与抉择[M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二
现如今, 追求时尚、展现自我、发展个性逐渐成为人们的时尚消费需求和美好愿望。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由单纯从对商品的物质性需求转入对商品的精神性需求, 追求商品的精神和形象效用, 人们需要满足的已经不仅是生理需要, 还有实现自我的精神需求, 从而寻找感情的寄托、心灵的归宿。新的品牌需表现出该品牌持有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及生活情趣、个人喜好与个性和品质。在这种情况下, 消费者对商品的情感性、象征性及符号性价值的精神要求, 超过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及适用价值的物质需求。
二、产品性能日趋同质化与品牌优势竞争的矛盾
随着市场竞争和技术规范的严密, 产品的性能十分接近, 消费者对它们进行性能上的区分意义越来越小。虽然有的产品可能因为拥有先进的使用性能而风靡一时, 但这种优势往往十分短暂。在超额利润的驱动下, 竞争者纷纷加入竞争行列, 同类产品竞相投放市场。而且, 随着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动, 同类产品的物质差异性越来越小。当企业间的竞争在技术、成本、质量、服务等因素上费尽心机, 再难有大的突破时, 品牌便自然而然走上了竞争的前沿。然而当品牌竞争成为一种企业的流行文化之后, 企业却发现品牌效应递减的规律, 即品牌淡化。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公司实现过度的品牌化, 也就是说, 它们使品牌变得大规模化、多样化, 导致原来的目标意图都被冲淡了。
三、打造企业品牌的整体核心竞争实力
品牌的集中战略对正处于建立期的品牌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集中战略是指集中企业的资源对品牌进行建设, 包括集中定位、集中营销、集中宣传、集中渠道力量等具体策略, 集中战略可以使品牌获得巨大的支持、确保品牌的成功。这一时期品牌尚未取得消费者的认同和接受, 品牌资源占用率高、风险大, 企业应该着眼于品牌的长远发展, 克服短期行为, 在品牌的质量、功能、技术含量、设计等基本要素上下工夫, 注重品牌的管理、营销、传播、服务、维护的基本环节, 切忌将品牌知名度与品牌美誉度、忠诚度等同起来的“品牌大跃进”。可以节约品牌推广成本和品牌运营成本, 使企业得以将资源用于建立品牌的核心价值。在品牌的成长期, 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强化顾客对品牌的核心价值和品牌个性的理解是这一时期品牌战略的重点。企业往往通过强化与消费者的关系来建立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并针对某些自己拥有竞争优势的目标市场进行营销、定位。其目的都是为了缩短品牌成长的平台期, 加快品牌发展。
四、推进多品牌集中战略发展优势
集中战略在品牌的成长期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品牌虽然已经渡过了风险最大的创建期, 但市场地位仍不稳定, 行业竞争和来自替代品的竞争日趋激烈, 品牌的知名度尚未有效转化为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 集中战略能有效凝聚企业实力, 继续保持品牌的发展优势。强化品牌与消费者的认知关系, 提升品牌的美誉度, 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感, 进而实现品牌价值, 具体策略是整合品牌传播渠道, 塑造品牌形象, 改善信息沟通, 通过服务体现价值等。随着品牌实力的增加, 企业为保护、突出自己的核心品牌而引入副品牌来保持品牌发展势头、丰富品牌线、占领细分市场的战略。而多品牌战略是指企业采用多个不同的品牌通过对市场的细分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要求。多品牌战略要求企业具有强大的实力, 包括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和强大的资本运营能力。多品牌战略能够实现的前提是完善的渠道、强大的宣传、准确的细分市场和丰富的品牌内涵。采用多品牌战略的好处是品牌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通过完善品牌线来实现高出行业平均的利润率。
五、提升品牌的国际化优势发展策略
品牌的国际化战略即品牌的全球化扩张战略, 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 进行生产、营销、宣传、渠道运营, 并树立全球品牌的战略。品牌的国际化, 首先, 应是品牌产品物质属性的国际化, 包括品牌产品的品质、技术、服务、营销、的国际化标准。离开产品物质属性的品牌国际化战略, 必定是无水之源。其次, 品牌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是相统一的, 国际化必须适合本土化的需求, 国际化的品牌价值必须通过本土文化来体现, 从这个意义来说, 往往越是国际化的也越是本土化的。而且, 品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必须以独特、明确的价值主张去充实品牌的文化内涵。最后, 品牌的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还必须建立在品牌的核心价值相对稳定的基础之上, 当然, 可赋予不同的文化形象来传。
六、拓宽营销渠道的商业化竞争策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营销渠道越来越体现出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经济的早期, 商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生产商由于能为社会提供稀缺的商品而在渠道内处于支配地位。但是, 随着竞争加剧使市场格局的变化, 导致营销渠道系统内权力由生产商转向零售商, 零售商逐渐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 由于零售商处于渠道的最前沿, 最能够接近和直接影响目标市场顾客, 因而成为产品流向市场的最重要的终端环节。其次, 零售商的集中程度大大提高, 零售商实力的日益壮大增强了他们与供应商讨价还价的结构性优势, 使厂商在整个价值链系统中日益处于严重不利的地位。
3.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 篇三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正面影响
1可以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步建立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发展对外经贸合作,这有利于消除我国目前经济管理体制中的弊端,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增强经济发展活力,进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有利于我国经济加快发展。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相对短缺,而且资本、技术和人才也相对不足。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了最大可能,它带来的国际分工的大发展、产业的大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大流动,对于弥补我国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缺口,迅速实现产业演进、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3有利于我国建立现代经济结构。一国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现代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变革。而参与经济全球化,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机遇,可以直接利用最新或较先进的科技成果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经济,绕过传统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弯路,发挥“后发优势”,在建立现代经济结构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有利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知识创新战略。在全球高新科技蓬勃发展、知识经济在西方发达国家悄然兴起的时候,我国制定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并着手拟定知识创新战略。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实现以上战略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可以依托和开发自身的人力资本,充分利用人类知识、技术、信息资源,打破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在未来知识经济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但不可避免地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因素和风险。
1经济全球化可能诱发国内金融风险。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加快,尤其是国际“游资”,以很快的速度出入于各国的资本市场,在给各国带来巨大资本供给的同时,也给各国的金融市场带来很大冲击,甚至诱发金融风险。在当前我国经济总体实力不强、资本市场不完善、政府金融调控机制不健全、资金周转不灵活的情况下,如不加防范,国际游资的冲击就可能给经济带来严重的后果。
2对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如接受发达国家扩散的低层次产业,就会形成与其高层次产业的垂直分工,因产业结构的单一性、纯属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会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
3对市场占有的负面影响。伴随着跨国公司的“侵入”,市场更多地被外资所占有,国外市场已被发达国家所瓜分,发展与发达国家凭目前的经济实力抢占国内外市场,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危害。
4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把高污染、高耗费、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把危害人体健康的工业废料倾倒在穷国的土地上。其结果是一方面强化了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发展中国家虽然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得到较大发展,但资源浪费严重,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主要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而把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广大发展中国家除了继续作为原材料、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外,还成为工业品的生产基地。发展中国家经济和高新技术落后,不得不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后发效应”。
二、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要对策
让中国经济走向全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大机遇。我们应该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应该注意采取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是首要任务。全球化首先是金融自由化问题,所以加强我国对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加大国家对金融运作的监管力度,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二)加快国有经济改组步伐,增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国有资产过分分散,1995年中国500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和总利润还不及美国500家大企业的前3家,中国为数众多的轿车制造厂,迄今还没有一家达到当代技术所要求的最小经济规模,由于存在如此巨大的差距,使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的问题。目前世界排名前500名的跨国公司,已有200多家来华投资,且技术水平较高,项目规模较大,在对外开放和外资进入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特别是在日用化学、饮料、轮胎和部分机械电子行业中,国内企业受到严重冲击,面临生产萎缩和被挤垮的危险。
(三)培养大型跨国公司,这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目前我国的跨国公司无论在数量、质量上,还是在经营规模、国际地位上都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因此,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通过企业重组和联合兼并,培育我国大型生产性、综合性跨国公司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政府应给予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的支持,使我国企业更多地加入跨国经营的行列。
(四)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科技进步。全球化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创新、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占有和运用越来越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国家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已从过去以资源和成本为主转向以技术和管理为主,谁在科技上占有优势,谁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因此,世界上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不惜投入巨资进行技术开发,有资料显示: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在138%以下,与世界上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有很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国际竞争力。
4.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四
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而新时期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希望能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全球化下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借鉴。
一、全球化经济情况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将世界各国联系在一起,世界文化互相交织,相互影响,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而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我国,更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吸收国际高等教育中的有益营养,为我所用。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断加强与世界优秀文化的沟通与学习将有助于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增添新的教育活力,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有益因素,促进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向世界各国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高等教育管理理念,从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此,高校应当积极建立更具针对性的教育专业,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培养更多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2)经济全球化发展下,对于高精尖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程度不断加强,这就推动了世界各国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格外重视,也自然使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加快大众化的推进。但就目前来看,发达国家掌握着众多高素质人才的资源优势,并依旧呈现出高素质人才大量涌进,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却人才缺失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发达国家能够提供给人才更丰厚的物质条件、相对科学先进的设备资源、良好的科研环境,甚至用是一些优惠政策,待遇倾斜等策略来笼络世界各地的留学人员。这样发达国家拥有了更加充足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发展中国家则因人才后备力量不足,高等教育发展停滞不前,最终呈现出两个极端的现象,造成恶性循环。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我国,面对日益全球化的人才竞争机制,应当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改革发展,为高素质人才提供良好的就职选择与国内环境,应对种种机遇与挑战,将国际人才争夺的压力转化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动力,创造自我价值空间。
(3)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首先确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创造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吸取国际优秀教育理念,立足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大方向,开拓国际视角,选择适应性的教育发展策略将有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我国应当充分认识到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应充分利用好世界经济、教育资源的流动性特点,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促进高等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2、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教育市场竞争激烈
有限的教育资源,受到世界各国的强烈竞争,都希望能够在高等教育人才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教育市场的竞争更显得尤为激烈。一方面体现在国内市场,人才的广泛流动,范围不断拓展,人才素质参差不齐,跨国办学招生此起彼伏的现状使我国教育市场的地位受到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体现在国际教育市场,为掌握更大的人才资源优势,世界各国不断拓展市场范围,划分市场空间。要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个相对安全且积极的优势地位,就需要正视我国所处的市场环境与国际地位,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将与发达国家间的教育差距不断缩小。
(2)思想教育面临考验
经济全球发展,西方意识形态强力涌入中国,以文化产品如影视作品等载体为依托,在中外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的差异下产生强烈冲击与影响,使得高校大学生在接触世界各国多元文化的同时,思想意识也受到极大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是为我国提供优秀社会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资源的,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3)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方式与手段都有了新的形式与改变。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挥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优势,实现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密切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但众所周知,发达国家本就处于经济、人才、资源分配的优势地位,无论是信息科技的发展,还是人才市场的份额比例都优于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中居于主动性地位。而发展中国家恰恰相反,既没有优势地位,教育资源又相对欠缺,并持续以拉大教育差距的趋势发展。这样的不利情况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各方面发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对策
1、完善市场体制
高等教育培养的社会型人才将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其强大的社会性服务功能也是被世界各国重视的关键因素。而市场调节则是有效衔接高等教育所发挥的经济价值与社会实际需要的重要手段与桥梁。为此,我国高校应当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高等教育市场体制改革,发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进行高等教育内容与方向上的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层次,还要在形形色色的多变的市场需求下找准位置,明确办学特色以及教学目标,形成立体独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化品牌专业。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应对市场大潮的激烈竞争。此外,还要建立国际型的品牌高校,以在国际教育领域中占有先机,获得全球教育的最新动态。
2、加强知识管理
第一,充分利用高科技信息载体,通过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将高校的教育信息、教学资源传递到网络终端,达到信息化与数字化,既便捷了人们对于教育知识与相关信息的提取利用,也能为及时把握国际教育市场的信息动态提供有利服务;第二,教育共享,学习共担;第三,明确高校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确立师生共同努力达到的教育任务,增强高校全体师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将对大力提高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知识创新能力起到重要意义。
3、集中领导与分级管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管理进行宏观调控,也应及时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让高校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除此之外,还要善于利用市场调节的有效作用使高校服务功能得以提高。从而达到政府宏观上的集中领导,高校、社会、市场等参与分级管理的目标。
4、调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机制
5.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篇五
首先,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在全球化竞争中,体制竞争是第一位的。要建立有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体制软环境,政府职能转变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这就要求我们以加入WTO为契机,把企业应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尽快地归还企业;把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来,加快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和完善。目前,中国现行的政府管理方式和政策手段,在许多方面还不适应这个要求。包括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没有完全确立起来,一些地方、部门保护主义比较严重;政府职能定位不够清晰,缺位和越位现象并存,行政管理体制、方式在许多方面不符合应对全球化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缺乏法律规范和保障,经济运行和管理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调整、清理和解决,将严重制约中国企业应对外部竞争压力的能力。因此,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体制的转变,建立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在未来5-8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其次,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建立新的产权结构。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要求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就是要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现阶段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又要求所有制结构是开放的,在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坚持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外资企业到国内来投资办厂,并且会同更多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组成各种形式的合资企业。因此,只有不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保持所有制结构的开放性,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外国企业到国内投资的需要。实际上,包括外资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有利于加快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也要有利于支持、鼓励和引导民营、个体以及外资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为各类企业的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环境。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要由国家控股外,鼓励非国有制企业、个人和境外投资者以适当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 再次,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建立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在全球化环境中,进一步加强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及相关立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避免无序恶性竞争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防范经济、金融风险。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更大、范围更广、任务更加艰巨,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要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确定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宏观调控手段,防范和化解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对国内经济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保持宏观经济的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促进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后,参与经济全球化还要求建立和完善同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制,使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又有利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市场经济的差别,主要在于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除了基本经济制度的不同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其他市场经济在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多共同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而且要按照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建立同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规则,便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需要中国担当
全球化如今又成热门话题。英国“脱欧”、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数度发表反全球化言论,令全球化这个曾经的发展潮流,引来诸多讨论。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世界也关注中国声音。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召开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对全球化推动中国开放作出积极评价,同时呼吁让所有民众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并直言当下全球化遇到的问题和困境,希望为解决全球经济问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全球化的讨论之所以又成为热点,乃因近期逆全球化趋势抬头。即便美国这个曾经主导全球化的国家,其当选总统特朗普未上任即大打贸易保护牌,一方面声称要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以此为理由征收45%的防御性关税。他还痛批德国难民政策,并扬言要对德企宝马施加惩罚关税。另一方面,特朗普重新审视美国既定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包括退出TPP(跨太平洋(5.06 +0.40%,买入)伙伴关系协定)、重新谈判或退出NAF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及认为北约已过时。不论这些言论能否付诸实施,未来一段时期内美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拥趸毋庸置疑。
的确,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渐大,“蛋糕”不容易做大,导致增长和(91.40 -0.33%)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突出。不过,全球一旦回到贸易保护主义,国家之间大打贸易战,无疑会将世界经济拖入进一步下滑的泥潭,绝非明智之选。同时,反全球化的呼声也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不足,值得重视和深思。
此时,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在推动世界经济步入发展正轨上,理应有所担当。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的最新预测,中国20xx年经济增速预期为6.5%(+0.3%),预测中国20xx、20xx、20xx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3.1%、3.4%和3.6%。习近平亦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
中国无疑也是经济全球化受益者,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对世界出口额增量的贡献率为15%(美国为6.63%),对世界进口额增量的贡献率为11.86%(美国为8.53%),出口一度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同时中国更是全球化的贡献者,除了大量进口外,中国居民境外消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在近年发展均十分迅速。
因此,中国要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并利用自身优势与力量,积极推动全球化和带动其他国家一同发展。
继续开发方面,要减少外资准入限制,坚持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国务院日前也印发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创造更加开放、便利、透明的营商环境,积极吸引外商投资以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而与其他国家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无疑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提出至今三年多,已和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合作协议,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到500多亿美元。今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
6.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 篇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冲击。
而就法律领域而言,经济全球化发展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
★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
★ 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研究
★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 循环经济下的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研究论文
★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若干伦理问题的思考
★ 经济快速发展下数字化城市管理
★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伦理观的新向度
★ 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
★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论文
7.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七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由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西方国家受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而先后陷入衰退, 再加上美元汇率的变化、国际债务、战争等因素的严重制约, 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连年下降, 而且波动较大。总的看, 整个20世纪90年代国际贸易将处于一个新的增长期, 其发展速度可达5%左右, 不仅超过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还将明显高于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水平。国际商品市场对机电产品、运输设备、计算机、有色金属、石油、石化产品等的需求大幅度增长, 价格上扬, 其中制成品贸易将进一步扩大。初级产品贸易亦有明显好转, 其绝对贸易额将不断增长, 但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却呈下降的趋势, 下降幅度将小于20世纪80年代同类产品的水平, 这种态势在今后几年内还将继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 国际贸易的基本走势是初期缓慢增长, 中后期增速加快, 其推动力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但是与产业结构变动直接关联的技术大周期正处在上升阶段, 还没有重大突破,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等因素的制约, 国际贸易出现大幅度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2 新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新趋势
第一, 国际贸易在结构上出现软化趋势。
首先, 高技术产品贸易比重越来越大。新经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智能化、高技术化。知识含量高的高技术产品必将成为世界产品市场的主体, 传统的初级产品以及一般技术的制成品将让位于高技术产品。新经济时代, 国际贸易中高技术产品贸易的比重将越来越高, 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他产品。其次,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崛起。工业经济时代, 服务贸易异军突起, 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据IMF统计, 1970—1980年, 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长率为18.7%, 与同期货物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大体持平;在20世纪80年代, 国际服务贸易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 超过货物贸易8%的平均增长率;在人类渐入新经济时代的同时, 服务贸易仍然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发展, 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引擎”。
第二, 国际贸易在交易方式上出现网络化趋势。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国际贸易方式和手段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网络经济的逐渐形成, 使国际贸易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网络贸易是指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直接进行在线交易, 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有关部门有机连接起来, 实现从浏览、洽谈、签约、货到付款等全部或部分业务自动化处理。简而言之, 即交易各方借助互联网完成商品订购和销售。
网络贸易是国际贸易手段的创新, 代表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它一经产生, 就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当前网络贸易如此迅猛发展是因其具有传统贸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贸易活动中的交换信息、磋商交易、订立合同、转让货物、报送商检、进出口代理、付款交付等综合贸易及服务功能都能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传输和处理, 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销售网络和用户资源, 为贸易商寻找买主, 得到订单, 销售产品, 从而降低成本。
第三, 国际贸易在贸易规则上出现规范化趋势。
国际贸易自从产生就不断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随着全球化和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知识型服务贸易、网络贸易和网络税收等新事物不断涌现, 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更需要协调一致的贸易规范, 各国对国际贸易规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这就使得国际贸易规范化向着更全面、更完善的方向迈进。一方面, 新经济对国际贸易的流通主体的影响已经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以货物贸易为主的局限, 信息技术转让等知识型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活动的主要内容。为了适应这一要求, 乌拉圭回合中加入了有关服务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谈判, 并在历时8年后达成《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协议》, 奠定了新经济时代国际贸易法规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 WTO的成立更加有利于确定和监督各国的贸易行为是否规范化。目前, WTO正在就环境问题、劳工问题和网上税收问题进行新一轮的磋商谈判。可以肯定, 国际贸易规范化的发展将越来越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 世界贸易的发展也必将越来越规范化。
3 国际贸易具有不同于国内贸易的特点
第一, 交易双方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 在洽商交易和履约的过程中, 涉及各自不同的制度、政策措施、法律、惯例和习惯做法, 情况错综复杂。稍有疏忽, 就可能影响经济利益的顺利实现。
第二, 国际贸易的中间环节多, 涉及面广, 除交易双方当事人外, 还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车站、港口和海关等部门以及各种中间商和代理商。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 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另外, 在国际贸易中, 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 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 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
第三, 国际市场广阔, 交易双方相距遥远, 加之国际贸易界的从业机构和人员情况复杂, 故易产生欺诈活动, 稍有不慎, 就可能受骗上当, 货款两空, 蒙受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四, 国际贸易易受政策、经济形势和其他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 尤其在当前国际局势动荡不定、国际市场竞争和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以及国际市场汇率经常浮动和货价瞬息万变的情况下, 国际贸易的不稳定性更为明显, 从事国际贸易的难度也更大。
可见, 国际贸易具有线长、面广、环节多、难度大、变化快的特点。因此, 凡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 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与方法, 而且还应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 以确保社会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这样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讲授专业知识, 培养合格、优秀的外贸专业人才。
4 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 加大科技投入, 鼓励技术发明与创新。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的生产与创造, 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又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因此,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竞争能力高低的根本性因素, 这也是我国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国际贸易的关键。第二, 进行科学技术的吸收和应用, 加快我国产业的升级换代。第三, 推行网络贸易, 开拓国际市场。第四, 政府给予适当支持, 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第五, 与国际贸易关系协调, 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 企业因技术的改变和创新所导致的无形风险日益增加, 国际贸易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会产生一系列的国际贸易矛盾与纠纷。因此, 我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贸大趋势的同时, 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协调, 这是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国际贸易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保证。
参考文献
8.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八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化;成都会展业;对策
经济全球化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国家、地区、城市的发展必然要面向世界、融入世界,会展作为经济交流、贸易合作的重要平台,也将面临巨大的市场前景。在成都大力推进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新时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会展业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矛盾,研究经济全球化对成都会展业的影响,以及成都会展业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对提升国际化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会展业呈现的新特点
(一)国外知名会展机构纷纷抢滩中国市场
与欧美会展市场受经济形势影响相对发展缓慢相比,中国会展市场发展势头良好,2004年中国颁布《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规定》后,国际展览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国际知名会展机构进入中国会展市场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咨询机构或代理机构,二是投资参与会展场馆建设,如德国汉诺威、慕尼黑、杜塞尔多夫三家展览公司直接投资参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建设,获得了50年的场馆管理权,三是将品牌会展项目移植到中国,扩大其品牌知名度,目前已有汉诺威信息与通信博览会等国际知名展会移植到了上海,四是与中资建立合资展览公司,如英国励展博览集团出资获得中国医药集团下属国药展览有限责任公司50%的股份,成立了国药励展展览公司。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会展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中国会展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二)会展项目经营日益注重专业化和品牌化
品牌会展规模大,专业性强,影响力广,成本低,效益高,能够给商家带来高回报。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会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政府和会展公司都很重视品牌培育。而专业性展览会具有针对性强、参展观众质量高、参展效果好等特点,代表了品牌会展发展的趋势。近年来,综合性展览会举办数量不断减少,许多综合性展览会都被分为若干个专业展,如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就是由若干个专业展(如机器人展、自动化立体仓库展、铸件展、低压电器展、灯具展、仪器仪表展、液压气动元件展等)组成的综合展。同时,关于同一主题的展览会也被细分为许多小的专业展。如世界著名的慕尼黑国际电子元器件和组件贸易博览会,已经分化出国际电子设备贸易展、国际应用激光技术贸易展、国际信息技术和通讯贸易展等。
(三)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项目运作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网络会展由于克服了参展参会人员与会展举办地的空间限制,成为展览展示的新方式。网络会展指借助网络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进行的贸易交流和展览展示,由于不受场地空间和展出时间的限制,相对于实物会展有诸多优势,网络会展越来越受到会展主办方的青睐,被更多的参展商所接纳。自2003年我国网络会展兴起以来,已有诸多实体会展项目和会展公司开设了网站,介绍会展项目情况,开展网上会展业务,如网上广交会、网上西博会等网上会展,以及中博展览网、阿里巴巴网站、中外会展网等会展资讯网站。同时,网络信息技术还被应用于展会信息发布、参展商信息采集、采购商信息采集、展位预订、网上调研、参展商及观众统计信息发布等领域。
二、经济全球化对成都会展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经济全球化带来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新的运行规则,对成都会展业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对成都会展业带来的机遇
国际产业跨梯度转移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全球正兴起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此轮国际产业转移呈现“跨梯度”特征,发达国家的产业跨越我国沿海地区而直接向内陆地区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或新型产业直接布局于拥有良好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的相对落后的中心城市,成都作为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较好、市场腹地广阔并具备内陆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城市,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的理想选择,为会展业发展提供了题材和支撑。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引进世界先进的会展发展经验和高端会展人才。会展业是一个壁垒较少的行业,随着德国、美国等会展强国市场的逐步饱和,中国庞大的市场容量以及中国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业中心的潜在发展前景,驱使国际知名会展机构向中国拓展会展市场,知名会展机构的进入为成都等城市提供了学习和引进其成熟的行业体系、娴熟的组织能力、丰富的办展经验、专业的高端人才等机会,知名机构办展方式也利于促进成都会展业形成于国际接轨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会展发挥高端平台功能。会展作为产品、市场信息的展示平台,具有推动资金、技术、产品、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流动的功能。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以及各地区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成都等内陆城市参与国际竞争,需要通过会展的平台走向世界。成都处于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可发挥文化、资源、产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培育独特的会展品牌,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形成更广泛的影响力。
(二)经济全球化给成都会展业带来的挑战
网络会展的兴起要求成都创新会展展示方式。网络会展作为对传统会展的突破和创新,具有不受场地空间和展出时间的限制、成本低、效率高、受众面广、贸易机会多、信息交流便利等优点,对传统实物会展带来了压力和冲击,也对以传统展示为主的成都会展业带来了压力。要求成都会展业抓住市场机遇,抢占先机,增加信息技术在实物会展中的应用,发挥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和同时性,实现实物会展与网络会展的完美结合。
nlc202309011606
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使成都面临更趋激烈的行业竞争。国外知名会展公司进入中国会展市场,凭借其成熟的行业体系、畅通的营销渠道、熟练的组织能力、丰富的办展经验抢占市场份额,势必加剧会展企业的市场竞争,造成会展业的供求矛盾,对于目前处于成长阶段的成都会展业来说,面临的竞争更趋激烈,生存环境更加严峻。
会展市场的日趋成熟对成都会展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会展市场的日趋成熟,举办会展活动已不仅仅是提供会展场地,邀请参展商参展参会,更需要提供更多的服务,形成更多的附加值,满足会展主办方、参展商和参展观众的各方需求,展会竞争力也将逐步转移到依靠提高会展服务质量和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等方面,这将势必要求成都会展业拓展会展服务链,以国际服务标准为各方提供服务,建立规范的服务标准,形成先进的服务理念。
三、成都会展业参与全球化现状
成都自1987年首次举办全国春季糖酒商品交易会以来,会展业经历了25年的发展,目前已处于中西部前列的发展水平。2010年,成都市提出了会展业发展三步走发展战略,即2015年建设成为中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中国会展名城,2030年建设成为亚洲会展名城,2050年建成世界会展名城,在此战略引导下,成都会展积极参与全球化,处于会展国际化的初期阶段。
成都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会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2011年,成功举办国际会议35个(按照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认定的参会天数3天以上、参会人员50人以上、三国国籍以上人员参会的统计标准),举办国际展览23个(按照国外参展商占参展商总数20%和国外专业观众占专业观众总数5%的国际国内通行统计标准),形成了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成都国际家具展览会、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全球汽车论坛等自主品牌展会和外来定点展会,已经承办和即将承办《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国际核工程大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术会议、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等国际性重大会展活动。在国际合作方面,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有限公司与汉诺威米兰展览(上海)有限公司自2006年开展合作,共同承办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国际知名会展机构的介入为展会注入了国际化的元素、理念和模式,也提升了展会的品质和知名度。
但成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展会数量还较少,国际性会展活动数量远远落后于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国内会展发达城市。同时,国际化会展企业和专业人才也较为缺乏,全市仅有会展旅游集团、新东方展览公司等少数会展企业实力较为雄厚,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离国际性企业还相差甚远,会展从业人才也大多未受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真正精通会展策划、展览设计,了解国际会展规则,富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极其缺乏。
四、成都会展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一)加大对国际化会展项目、机构和人才的引进力度
1 加强国际性会展项目的引进与品牌培育
一是与各类国际性行业协会、学会、理事会等国际会展举办主体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强与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全球展览业协会(UFI)等国际会展组织的联系,积极招揽各种国际性会展活动。二是实行“会议大使”制度,聘请成都优势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国际性会展项目举办地选择有较大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人物为会议大使,充分利用会议大使的影响力,为成都招揽国际性会展活动。三是建立联合申办国际会展机制,充分发挥成都产业优势,由成都会展主管部门联合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优势产业领域的主管部门,共同申报以优势产业为主题或题材的国际性会展活动。四是整合会展与旅游的资源,充分利用知名景区对会展主办方和参展商的吸引力,将国际会议、展览项目的申办与成都旅游的海内外宣传促销有机结合,形成会展与旅游的良性互动模式。五是争取国外品牌会展项目移植到成都,整合国际展览品牌资源,联合打造中外合作的展览品牌。六是争取已在成都举办过的流动展会在成都多办几次,借鉴新加坡“再来一次”、“再次造访”活动,通过采取奖励措施,鼓励已经在成都举办过的大型国际性流动展会再次来成都或定点成都。七是加强自身品牌培育,开展优质展会的评估工作,鼓励成都会展项目按照ICCA和UFI的标准进行运作,争取成都会展品牌通过UFI和ICCA认证。
2 引进国际知名会展机构,提高本土会展企业国际化运作水平
重点引进国际上的专业会议服务公司(PCO)、目的地管理公司(DMC)、国际知名展览公司、场馆管理公司以及广告策划公司等,在保证成都会展业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外资进入组展、场馆建设与管理、配套服务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引进会展机构来蓉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国外会展公司与成都会展企业组建合资、合作会展企业等形式,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促进成都本土会展机构学习外资会展机构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高本土会展机构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
3 重视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会展业是一个服务行业,会展项目的质量很大程度上由服务提供者的素质决定,复合型国际化会展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会展知识,还需要国际语言、文化、法律、贸易等多学科知识。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自我培养与外来引进相结合,正规的学科教育、职业培训和国际化实践锻炼等多领域并重。同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机制,广泛引进掌握国际惯例、富有会展运作经验的会展专业人才。
(二)通过“走出去”战略广泛开展国际化业务
1 鼓励成都会展企业和生产企业参加国外会展
发挥成都会展主管部门和市贸促会的作用,针对成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组织相关生产企业参加国外会展,扩大生产企业的商务接触面,促进其开辟海外市场和寻求海外客户;同时,鼓励成都会展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参加国际性会展,学习国际性会展在运作、展台搭建、现场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nlc202309011606
2 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性会展宣传与推广
针对成都的产业优势和城市特质,做好会展市场定位,并锁定目标市场,针对目标市场专门设立会展市场专员,进行细致的市场营销,吸引目标市场会展主办方、相关生产企业等来蓉参展参会。探索多形式、多渠道的会展宣传与推广方式,把握ICCA年会、UFI年会等行业内年会的举办契机,开展成都会展业的宣传与推介;在双流机场悬挂成都会展宣传图片,利用国际航班上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刊物等媒介,宣传成都会展城市形象和重点会展活动;在主要会展客源市场树立与亚洲会展名城、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相匹配的会展目的地形象。
(三)提升场馆载体的国际化水平,建立并完善国际化的会展服务体系
1 加快国际化会展场馆建设
在成都全域范围内构建“一主多副多馆”的场馆格局。推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的开工建设,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国际商品展览展示与交易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国际商务中心。加快城南世纪城会展综合体建设,推动新世纪环球中心和新世纪当代艺术中心会议中心建设,争取2013年8月前建成投入使用,满足2013年世界华商大会和全球财富论坛的举办需求。加快城西会议综合体规划选址和建设,尽快形成新的会展副中心。在各区(市)县规划建设中小型展馆、高端会议型酒店及节庆赛事场地作为成都中小型会展成长发展的孵化地。
2 建立并完善国家化的会展服务体系
加大行业间各相关企业协作联动力度,建立由与会展活动举办密切相关的航空公司、会展场馆企业、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行社、广告策划公司、公关公司等组成的“会展服务联盟”,在会展活动招揽、举办中形成合力,发挥联盟的整体联动效应。在海关、物流、商检、交通等方面上力争与国际惯例接轨,着力打造遵循国际惯例的政务服务环境,简化国际参展参会人员来蓉审批程序,完善展馆指示标识和国内外客商报到服务系统,提高展会组织服务水平。继续完善“一站式、专业化、人性化”,“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城市”的成都会展服务模式,进一步增强成都办展办会环境的核心竞争力。
(四)注重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在会展业中的运用
完善成都会展网的网络平台,制作成都会展网中英文双语网页,展示成都及国内外重大会展活动信息,便利国内外会展信息流动和会展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在展览展示方式上,采用实物会展与网络会展融合发展的模式,实物会展期间辅以网上会展,会展组织者在举办实物会展的同时,与专业网络公司合作创办网站,既解决传统实物会展的时空限制问题,又提升实物会展的层次,实现网络会展与实物会展的完美结合。
鼓励会展组织企业在展会各个环节增加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展前建立展会的互联网商务平台,发布展会信息,建立包含多重功能的大型数据库,进行展会推广、展会招商、展位预订、服务预订、参展商信息发布、网上观众预订、网上调研等;在展会期间开展网上现场新闻报道、信息发布、图片直播、摄像直播、现场观众登记统计分析、观众信息识别管理、参展商及观众统计信息发布;展会结束后,对数据库展会信息进行资源整理、展会信息资源详细统计分析、展会成效成本统计分析等。
【经济全球化的对策】推荐阅读: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分析范文07-19
浅谈经济全球化的利弊08-07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11-17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精神09-11
经济全球化发展07-06
经济全球化爱国精神06-18
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06-22
经济全球化教学设计10-29
从经济全球化到文化全球化论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