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县级党校工作的几点思考(精选13篇)
1.转型时期县级党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一
一、研究转型时期我国失业问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这样一个国度进行改革与发展,本身就是世界史上的最大实验,潜伏着巨大风险性。而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的失业人口与日俱增,就业矛盾异常尖锐。据初步测算,我国农村目前剩余农业劳动力已达2亿多人,每年大约有1000多万人要求转入城
市产业部门就业。而城市本身就业压力也很大。除每年新增就业人口800多万人需要收纳之外,目前国有企业大约有3000多万冗员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面临下岗、失业的威胁。所以,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遇到了来自城市失业人口的激烈竞争。与此相联系,我国农村流动就业人口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张。
种种情况表明,当前我国存在的失业剧增和就业压力极大现象已经成为摆在理论界和决策层面前,亟待从理论上作出分析、从现实中加以解决的“难题”。
有鉴于此,中共十六大报告把“增加就业”作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主要目标之一,同时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足可见高层决策者对现阶段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从理论上讲,研究转型时期我国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由于中国具有自己的现实国情和“本土化”特征,因此任何国外的“失业理论”对中国来说,均只具有借鉴作用,而不具备“完全替代”功能,中国需要构建符合本国实际的失业理论。目前理论界对转型时期我国失业理论和就业问题虽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与思考,但是并未形成理论上的突破,更别说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了。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失业理论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与盲点。因此,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对转型时期我国的失业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从现实的角度看,解决就业压力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其现实意义自不言待。
二、如何对待既有的“失业理论”?
1、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就是因为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在中国,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无不体现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鲜明时代特征。
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就是,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样,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问题上,也要采取坚持与发展的态度。
马克思失业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具体而言,其要点主要包括:劳动力商品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论;资本积累与相对过剩人口论。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有权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其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也没有其它生活资料来源,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资料。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亦即资本增殖的根本条件。
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而这必然会导致两种对立趋势的出现: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劳动力的供给迅速增加的趋势。其结果,必然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产物,而它反过来又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条件。因为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需要有一支庞大的失业大军,即产业后备军。
构建转型时期我国失业理论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为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其进行发展与创新。
当前,理论界在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的问题上还存在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观点与看法。在习惯于用传统方式思维的人看来,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因为一旦承认了社会主义劳动要素的商品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后界限就不存在了。其实,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单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讲,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差别也许仅仅在于发达程度不同。这一点,小平同志早有精辟论述,“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市场经济中,不仅消费品的生产、交换和分配要借助于市场机制的调节,而且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的配置,也必须借助于市场机制的调节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点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概莫能外。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并不在于是不是市场
经济,也不在于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是不是商品,二者的根本区别恐怕还在于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不同。
由于理论上否定劳动要素的商品属性,在实践中,劳动资源长期以来一直由国家通过单一的计划实行统包统配。即使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后,旧的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依然起步缓慢;与其它生产要素相比,劳动资源的商品化进程要缓慢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其实,既然承认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也就应当承认劳动资源的商品属性。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产品的生产和交换要依靠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来实现供求平衡,而且劳动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生产和分配作为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统一体的组成部分,也必然要借助市场微观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共同发生作用,才能使各种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不仅如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劳动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商品化,正是产品商品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生产要素的价格理顺了,整个产品的价格体系才能合理;只有当生产要素按比例分配时,整个社会生产才能按比例进行。因此,开放劳动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价格调节劳动资源的合理流动,是深化分配制度、劳动人事体制、解决我国就业压力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主张劳动要素非商品的人所持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是生产资料和社会的主人,如果劳动要素成了商品,岂不否定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其实,劳动者当家作主与劳动要素成为商品,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根本不构成一对矛盾。这里所说的是劳动要素成为商品,而不是劳动者本身成为商品。劳动要素是劳动者所具有的一种能力或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者能够出卖自己的劳动产品,为什么就不能出卖自己的劳动这一生产资源呢?实际上,劳动者亲自生产和出售某种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而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另一种商品,这与他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取得一定的货币工资并换回相应的商品没有本质的区别。况且,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通过他们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并实际占有生产资料所带来的收益而实现的,劳动者的社会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民主和公民权利而体现的,这与劳动者是否把自己的劳动资源作为商品出售并没有直接的本质联系。
概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与劳动要素商品化是可以并存和统一的,我们不妨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体制变革等三个层面来加以阐述:从政治制度层面上讲,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其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行使民主和公民权利来体现的;从经济制度层面上讲,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劳动者是公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其作为企业主人翁的地位是通过参与企业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凭借公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占有相应的资产收益来得到体现的;从经济体制层面上讲,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目标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劳动要素的商品属性,即不仅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商品,而且诸如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同样也是商品。
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劳动力同样也是商品,这是不容争辩的客观事实与真理。
2、借鉴和吸收西方失业理论的有益成分
由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一般比较发达,因此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失业理论相对较为成熟。这些理论对于构建我国转型时期的失业理论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西方经济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失业理论主要包括: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古典主义失业理论、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理论、奥肯定律、现代失业理论、蒙德尔开放经济失业理论、发展经济学隐蔽失业理论、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失业理论等。
虽然西方国家与我国国情不同,且市场经济发达程度差异较大,但是西方失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同样可以用来解释我国的失业现象。在我国,可以比较清楚地观察到失业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替代关系。失业与经济增长周期关系密切,高增长率和低失业率相伴随,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相伴随是一般的经济现象。有关实际增长率和失业率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被称之为奥肯定律。按照奥肯定律所估计统计结果,实际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一个百分点,失业率会下降半个百分点。
尽管奥肯定律是对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间长期内在关系的一种表述,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在我国,GDP增长率的峰顶与失业率的谷底遥遥相对,表现出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与较低的失业率之间也存在比较稳定的替代关系。
与奥肯定律略有不同,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痛苦的经济“滞胀”时期以后,有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理论已经被修正,从长期看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已经得到了证明。但从中国目前的情况看,二者之间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相互替代关系。这一方面是源于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发达,预期对于总供求均衡的影响还不够显著;另一方面我国现在出现的比较严重的失业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有持续压力,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及体制问题在近年来比较集中地释放出来。
三、构建我国转型时期失业理论框架的主要设想
构建转型时期中国的失业理论体系,应当立足中国国情和“本土化”特征,同时还要借鉴国外既有和相对较为成熟的失业理论。这种理论体系应当是涵盖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多门类、跨专业的综合性、系统化的“大理论”,因此其难度和复杂性可见一斑。
基于此,我们认为,以下内容是构建我国转型时期失业理论框架应当予以重点关注的:
1、转型时期中国失业问题面临的背景因素
转型时期我国失业问题面临的背景因素主要包括国内背景、国际背景以及时代背景等,分析、研究我国失业问题必须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
——关于国内背景分析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这意味着我们肩负“转型与发展”的双重任务,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遇到的矛盾相当尖锐、问题异常复杂,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与就业压力空前艰巨、十分棘手。
一方面,在现有体制、现有技术状况下,农业已有2亿富余劳力,工业中也有几千万下岗、待业者;另一方面,改革的推进与深化势必要进一步使城市和农村释放出更多富余人员;再一方面,我国总人口还在上升,每年的新增劳动力数量亦很可观;由此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和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所有这些均表明,增加就业、减少失业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关于国际背景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是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历史新阶段。它不仅使大部分国家融入世界经济的整体运行之中,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作为发展中国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步开始融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中。
加入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在一定时期和某个阶段,我国国内那些竞争力不强的行业和企业将会受到较大冲击,随之而来的便是失业人数剧增、就业压力加大。
这种开放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非对称冲击”现象(即大量国外商品蜂拥而至和我国劳动力无法大量输出,进而使我国失业问题更趋严重)应当引起各方的关注。
——关于时代背景分析
世纪交替之间,人类社会迎来了又一次全新的产业革命时代——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这里的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IT)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经济。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历史又行进到了一个新的交汇处。
目前,在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大环境中,我国面临的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的问题,这是我国新经济起飞的基本条件。
然而,发展高科技与庞大的劳动力供给之间形成了一对非常明显的矛盾,如何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结合点,同样也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亟需作出回答的问题。
2、转型时期我国失业问题的阶段划分
1978年以前,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的是“刚性就业”政策,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失业”问题。但随着我国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这种“大一统”式的刚性就业格局被逐步打破,其所隐含的风险随之得到释放,“刚性就业”的后遗症也逐步显现出来。因此,在对转型时期我国失业问题进行阶段划分时,不应忽视对传统计划体制下的“刚性就业”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1978年以来,根据转型时期我国失业率的变化情况,可将我国失业问题分为以下阶段:
1978—1989年,在这个阶段,我国经历了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两次失业高峰期。
1989—1992年,是我国失业转缓阶段。
1992—1997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失业率快速上升时期,1997年底城市登记的失业率已达3.2。
1997—至今,我国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未来五年,我国将进入新生劳动力增长的又一个高峰期。“十五”期间我国城乡将有1.9-2.1亿人需要寻求就业岗位。从劳动力需求情况看,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估计,按目前的就业弹性,如GDP年均增长7-8,每年大约能提供560-700万个就业岗位,五年共提供2800-3500万个就业岗位;“十五”期间,企业自然减员腾出的就业岗位大约有4000万个,两项合计总供给为6800-7500万个岗位。由此可见,“十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3、转型时期我国存在的主要失业类型
根据造成失业原因的不同,可以将我国转型时期的失业大致分为以几种类型:
——转型性失业,即由于经济体制转型(传统计划经济转为现代市场经济)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由粗放性经营转为集约性经营)所造成的失业现象。这种类型的失业主要集中在城市部门、国有企业等。
——隐蔽性失业,是指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时的就业,亦即由于人多地少的国情产生的一部分劳动者从农业中撤出而不会使总产量减少,这部分被撤出来的劳动者就是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此类失业一般主要分布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而造成的失业。一般地,这类失业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的农业和第二产业的工业等领域,而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则是吸纳失业人员和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场所。那些面临产业升级的传统行业同样存在较大失业压力。
——摩擦性失业,这是指由于社会流动性增强所导致的找工作需要时间而产生的失业现象。此类失业更多反映的是社会转型与变迁。
——追浪性失业,这是指由于人口自然增长对本已高企的失业率形成逐波推高之势(就像大海起潮时出现的一浪高过一浪的“追浪”现象),使得失业问题更趋严重。
只有对产生失业现象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进而作出类型划分,才能对症下药,采取相应举措加以解决。
4、转型时期应对我国失业问题面临的几对矛盾
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本土化特征”决定了在解决转型时期的失业问题时,不可避免要遇到如下几对矛盾:
——失业理论的滞后与失业问题日益严峻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在失业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受传统观念束缚,人们对劳动力商品属性、劳动力市场、劳动要素配置、就业、失业、再就业等基本概念的认识模棱两可、含混不清;虽然理论界对转型时期我国失业理论和就业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与思考,但是并未形成理论上的突破,更别说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理论体系”了。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失业理论目前在我国还是一个空白与盲点。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严峻,失业规模逐步扩大,失业层面不断加宽,治理失业的难度更加明显。
由此,失业理论的滞后与现实问题的严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与对比,这应当引起理论界的高度关注。
——政府管制壁垒与劳动力市场化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大一统”式的刚性就业制度,劳动力一般是不能自由流动的,只能通过计划调配。尤其是不同所有制之间劳动力的流动更是壁垒森严。在不同行业、企业、事业、行政部门之间的劳动力流动不仅要受到国家规定的政策和条例的限制,而且还要受到许多部门和单位自行制定的“土政策”的限制。
进入转型时期,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目标决定了我们必须建立较为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对劳动要素和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配置。而目前我们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共事业部门实行的人事制度、劳动管理制度明显滞后于就业体制改革步伐,这对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或劳动力单向转移的矛盾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着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具有的一个典型特征,即“二元经济结构”。在这种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的市场化是与工业化联系在一起的,面临着市场化与工业化的双重转型。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我们不仅存在发展经济学描述的“现代的”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而且还存在着与这一经济结构交错在一起的“二元社会结构”。户籍制度以及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造就了整个社会“农业”和“非农业”的人口结构,它在实际上使农村和占70以上的农村人口被排斥在了现代工业文明之外。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化是以人口城市化为标志和动力的,而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率缓慢,一方面城市经济不仅难以有效带动农村发展,而且其自身的结构升级也受到严重制约;另一方面,在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中,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与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始终难有大的突破。因此形成了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或劳动力的单向转移,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而这种转移是与经济转型同步发生的,这就意味着,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中的工业涌来时,工业中对劳动力的需求已经由于其本身开始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并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实现增长而逐步下降了。换言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是与工业中技术、资本对劳动力的排挤同时发生的。
这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转型的同步化,无疑加剧了我国失业问题的严峻性和复杂性。
——全方位对外开放与国内大量劳动力被“拒之门外”之间的矛盾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国外商品的大举进入,我国面临着进口扩张的极大压力,国内那些竞争力不强的行业和企业将会受到较大冲击,失业人数趋于增加。
与此不对称的是,由于国外劳务市场并未对外承诺“全方位开放”,因此我国国内大量剩余劳动力相应被“拒之门外”,这种开放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非对称”冲击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与思考。
——人口自然增长与经济增速减缓之间的矛盾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已使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基本控制,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仍在1300—1400万之间,这使中国原本沉重的人口包袱更加沉重。而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劳动力数量同样也是世界第一,并且增长速度一直很快。据统计,2000年我国劳动力数量为6.77亿左右,比1995年净增4800万,年均增加960万,到2010年将达7.52亿左右,比2000年净增7500万,年均增加750万。
然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已从高速扩张转向近年来的自发收缩态势,经济增速明显减缓。而我国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又对保持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提出了渴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把经济增长与解决就业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考虑。
5、转型时期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
首先,要廓清理论认识上的模糊概念。
当前,必须要廓清理论认识上的模糊概念,明确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只有摆脱理论上的束缚与羁绊,我们才能按照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劳动要素和人力资源,从而更好地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失业人数剧增和就业压力过大问题。
然后,确立“就业优先增长”的宏观政策目标。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今后我国应当确立“就业优先增长”的宏观经济目标。
第三,在农村和城市之外开辟和拓展“就业新空间”。
由于我国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而城市自身尚有为数较多的下岗、失业人员以及新增就业人员,这就形成了农村和城市失业人员之间的“互相拥挤”、“相互排斥”现象,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农村和城市之外开辟和拓展“就业新空间”。
现在看来,大力发展小城镇不啻为一条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城镇,既可以容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也能够吸引一部分城市失业人员。这种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一旦形成规模,其就业吸纳能力和就业容量同样是十分可观的。
第四,建立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
加入WTO后,我国面临进口扩张的极大压力,因此出口规模必须以较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选择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的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这不仅符合我们的现实国情,而且有利于扩大就业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最后,选择和开发适用先进技术。
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而资本相对短缺,这就决定了我们应当选择那些使用劳动多、资本少的技术进行生产。这些适用技术主要包括: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进行外围改造,即在辅助操作(如材料处理)中尽量使用劳动力;从国外引进劳动相对密集但对发展中国家仍然适用的技术;大力开展乡土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这样可以逐渐减少对国外以资本密集型技术为特征的进口资本品的依赖。此外,我们还应把开发和推广适用技术与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结合起来,因为这些企业一般都使用劳动密集型技术,它们的发展,既可以促进收入水平的提高,又可以大大增加就业机会。
主要参考文献:
1、江泽民,200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11月8日。
2、周雪飞,2002,《转型时期我国经济改革中的“淮桔成枳”现象与“本土化”特征分析》,《财政研究》第1期。
3、谷书堂主编,2000,《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5、余永定,张宇燕,郑秉文,1997,《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6、何平,华迎放,2002,《中国何以应对就业危机》,《经济学动态》第1期。
2.转型时期县级党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二
关键词:新时期,县级电视台,节目,思考
1 国家重视县级电视台基础建设
2016 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做好2016 年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中央投资申请工作的预通知》,拟安排中央投资13 亿元支持新闻出版广电影视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广播电视台等播出机构的老化采编播设备进行更新,投资200 万元购置采集、编辑、播出设备,提升制播能力。这是县级电视台首次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为贫困县电视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 传输方式多样化为扩大受众面提供了可能
从2012 年起,电视台与广电网络传输分离,县级电视台的工作重点是一心一意搞好新闻宣传,办好自办节目,工作重点从发展节目传输走向单一制作自办节目,使节目制作质量大大提升,影响力日趋扩大。节目逐渐形成了广电网络、互联网、微信平台同时传输的局面,网络覆盖面越来越广,网络所带来的影响力也日益突显。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受众人数不断上升,很多电视台开始把自己的节目上传到网络平台,不仅拓宽了节目的收视范围,而且方便与观众沟通互动,并可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改进不足之处,提高节目质量。如永靖电视台的新闻和《永靖视点》等栏目,通过广电网络播出的同时,在永靖电视台官方微信平台、政府网站和各行业网站转播。观众可通过电视、手机、电脑等随时收看,并进行评论与互动。
3 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吸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县域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县城的带动功能日益增强,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加大。加之大城市就业难,部分人才选择到县城和基层就业,这为县级电视台吸引相关人才创造了机遇。由于县级电视台发展的需要,县政府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的同时,从人才队伍建设上也给予了一定倾斜,大量新闻专业、影视制作专业、播音专业的人才报考或调入,使县级电视台的人才结构得到了优化,为制作较高质量的节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社会资源的利用和公众参与丰富了自办节目内容
近年来, 县内各单位、 各乡镇非常重视加强宣传工作,购置摄像摄影设备,甚至许多单位配置了编辑设备,派送人员到县电视台跟班学习,培养行业和单位的宣传专干。这类人才对本单位、本行业的知识信息非常了解,采写报关的新闻和信息有一定的深度,不仅缓解了电视台记者紧张的压力,而且提高了行业新闻的质量和时效性。另一方面,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网络媒体、个体影视制作室也纷纷发展起来,并不断创新,组织各类活动。如永靖视点传媒在网络上举办的《永靖好声音》、黄河三峡艺术团举办的《周末大舞台》等节目,由于广大民众的参与,成为永靖电视台自办节目中关注度较高的栏目。又如永靖电视台开设的《不文明行为暴光台》,广大市民利用照相机、手机、摄像机拍摄日常人们的不文明行为,经电视台证实和筛选后进行匿名曝光。这档节目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大家积极参与,倡导做文明人、建文明县。
5 立足本地实际,凸显本地特色是县级电视台自办节目的优势
对一个县的广大民众来说,及时了解本县的新闻信息,及时了解本县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和各种活动,成为民众的重点需求。县级电视台自办节目从“敲本地锣,打本地鼓”的思想出发,发展具有当地特点的采、编、播风格,力求做到实在实用,走出自己的路。
县级台的从业人员方便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调研和采访,了解农民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群众的利益和诉求,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节目内容的安排上,始终坚持为广大观众服务的思想,为经济建设,为农村发展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并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具有格调清新和乡土味浓的特点,让观众感到可看、可信、可亲、可用。因地制宜,以当地文化为创作基础,制作编排出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同时,运用适当的包装,把当地特色的文化通过节目包装的方式展示给观众,既传承当地优秀文化,又创新县级台的节目。采用“请进来”的方式,让众多普通观众参与到节目中,说出他们的真心话,增强节目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使观众感到亲切、自然、生动、喜闻乐见。主持人和播音员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求用生活化、大众化的语言,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参考文献
3.转型时期县级党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三
必须坚持规范工作程序。近些年来,由于信访工作程序不尽规范,引起信访量有所攀升,重复上访、久访不息的问题时有发生。实践证明,人大的信访工作必须坚持完善工作程序,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和改进办事效果,促进信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保证信访工作的连续性、有效性,从而提高信访工作的社会认可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因“势”制宜,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办法,保证信访工作制度不断完善,要敢于尝试和创新,努力提高工作质量。
必须依靠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在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信访部门必须紧紧依靠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形成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定期向常委会汇报的制度,畅通信访工作同常委会议事相结合的渠道,保证常委会各位组成人员及时、准确、全面了解信访案件。个别重大信访案件应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汇报,充分发挥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作用。开展常委会组成人员定期接待上访制度,实现信访工作与常委会工作的紧密结合。
必须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人大代表是做好人大信访工作的一支主要力量。人大代表是信访工作的“活性碳”、“催化剂”,人大代表在解决一些重大信访案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信访工作者应建立人大代表资料库,细致了解和掌握人大代表的自然情况,增强广大人大代表对于重大信访案件的警惕意识和防范意识,及时消除可能诱发群体上访案件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人大代表在信访工作中的作用,提高人大代表参与信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努力构建经纬交织的工作网络。近年来,逐级上访、越级上访的数量呈增加的趋势。因此,必须加强上下级、同级人大信访工作之间的联系,主动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与帮助,构建全国信访工作“一盘棋”的大格局。要实现省、市、县三级人大信访网络化,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人大信访工作的实力,改进工作效果。
4.转型时期县级党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四
县级行政监察机关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监察组织,又是县级政府的重要组成部门,承担着大量的具体的行政监察工作,特别是纪检监察机关合署办公以来,行政监察工作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深入,行政监察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所拓展,但难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对监察机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在新的反腐倡廉形势下,根据政府工作的特点充分发挥县级行政监察机关的工作职能,推动政府机关的廉政勤政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县级行政监察工作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总的看,合署办公以来,我们对新体制下开展行政监察工作的认识比较到位、思路比较明确、措施比较具体,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也应该看到,行政监察工作在思想认识和工作机制、工作方式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对一些新的领域和问题还缺乏应有的研究和关注;履行职责的思路有待进一步拓宽、手段有待进一步改进,等等。随着依法行政的深入推行,为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保证政令畅通,监察部门参与的工作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招拍挂、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及人事招考招聘等等,监察部门都须参与监督。诚然,监察部门的参与监督为保证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必须加以重视。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才短缺,职能弱化。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后,真正履行行政监察职能的内设机构主要是监察综合室、执法监察室和纠风室、投诉中心,受编制限制,每个室仅有1-2人。近年来,不要说参与政府的中心工作,仅监察机关自身的廉政监察、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纠风治理等“规定动作”,每年就多达三、四十项,加上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经费短缺,办公条件落后,县级监察机关人少事多的矛盾十分突出,不能很好地履行综合行政监察职能,提出针对性强的监察建议,因而监察质量无法保证,只求能够完成任务。
二是事事参与,疲于应付。当前许多部门的很多工作,为体现合法依规、公平公正都要求监察部门参与,以致于监察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大部分精力都忙于其中,并奔波于各有关部门之间。主要表现为“四多”,即参加的领导小组多、会议多、配合的工作多、参与的监督检查多,哪项工作都重要,不去又不行。为此牵涉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人员调配不开,工作疲于应付,从而使得监察部门自身工作任务无暇顾及,工作无重点。这是当前一个带有共性的普遍问题,而且在短时期内很难改变。
三是表面参与,其实难清。从工作的参与程度来看,许多工作在有关部门的要求下监察部门都派员参与了监督,但实际上此前(包括其后)的不少工作都是由有关部门在场外完成的,有些工作监察机关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程参与和全程监督,只是在实施的部分环节参与监督,而且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县级监察机关所能左右的。此间工作的合法性、合理性监察部门难以把握,而且不少违纪违规行为是在场外发生。况且许多技术性问题,有的甚至陷阱性的瑕疵,既使监察部门参与了,也难以发现。
四是全程监督,替人蒙垢。有些工作,监察部门在组织实施单位的安排下,参与了所谓的“全程监督”,但由于某些原因,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这时,组织实施部门往往以监察部门参与了全程监督为由,而把责任推到监察部门,拿监察部门当“挡箭牌”,使监察部门陷于被动。这方面的事例我们经历了很多,尤其是在建设工程招投标和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公开选拔中反映较为突出。
二、原因剖析
造成上述问题和困惑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一是机制不顺。许多重要工作都会成立以县(区)领导为组长,包括监察部门在内的若干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通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有关职能部门,其工作基本上是由“办公室”来组织实施,监察人员也就在“办公室”的领导下,按照布置的任务开展工作。二是角色不清。监察机关是政府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公务员等实施监察。而在参与许多工作中,监察人员又往往被视为一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从事一些具体事务,导致监察人员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三是形式不妥。许多工作,监察部门都是“全程式”的现场监督,而一些隐蔽性的行为却难以甚至无法发现,况且在“办公室”领导的机制下,发现了问题也难以得到纠正,从而使得现场监督流于形式,而且授人以柄。四是操作不易。虽然《行政监察法》是一部程序法,但是,目前从上到下,各行各业,有关监察机关参与监督其他部门的工作,至今也没有形成比较统一、规范、可行的操作程序和具体办法,各地操作难免失全,执行难以到位,监督难免缺位,从而增加了监察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责的难度。
三、几点思考
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充分发挥监察机关的职能作用。《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的意见》也提出了开展行政监察工作“六个坚持”的总体要求,这就是:坚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履行行政监察职能;坚持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发挥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综合效能;坚持依法监察,严格规范行政权力;坚持以监督促管理,促进政府行政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坚持把行政监察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部署,形成党政监督的整体合力。这“六个坚持”既是行政监察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做好今后行政监察工作应该遵循的总体要求。
作为县级行政监察机关,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必须要把握好下面“四个”问题。一是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主动抓好行政监察工作。行政监察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监察部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自觉把行政监察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谋划,紧贴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整体进程中来推进。当前,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开展廉政监察、执法监察、效能监察和纠风工作,确保中央和地方政府政令畅通。一要想党委、政府所想,急党委、政府所急,围绕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围绕本级党委、政府每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找准行政监察工作为大局服务的切入点,认真解决各级行政机关廉政勤政方面妨碍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突
出问题,严肃查处违背科学发展、阻碍破坏经济发展的行为,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提供纪律保障。现阶段,监察机关尤其要对中央和地方扩内需、保增长重点项目的规划、立项、审批、建设以及资金管理使用等,及时进行跟踪问效,全面监管,确保不出任何问题。二要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行政监察工作的着力点。特别是在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增多的情况下,要高度关注民生,下大力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着力解决就业、收入、社保、住房、医疗、教育、扶贫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使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增强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为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三要充分保障民权,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坚持“纠建结合、惩防并举”的方针,围绕民生民忧民盼的难点、热点,加大执法监察和纠风工作力度,严肃查处各类坑农害农、与民争利等侵犯群众利益的案件,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是充分发挥“两个”优势,增强行政监察工作合力。纪检监察两项职能是两种优势,决不能把两者简单地割裂开来,也不能机械地叠加在一起,更不能用一种职能取代另一种职能。实践证明,提高行政监察工作水平和效能要充分利用合署办公的优势,使两项职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要善于借助纪委组织协调的优势,依托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调动和发挥政府各部门的积极性。只要有利于改革和发展,有利于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在两种职能和手段的使用上根据实际情况,或交替,或并用,或有所突出,做到灵活掌握,综合运用,用足用活。目前,为进一步加大行政监察工作力度,有些地方规定,监察机关主要负责人列为同级政府党组成员,参加政府党组会议,列席政府常务会议,此举虽好,但级别没有上去,作用有限。建议将县(区)级行政监察机关负责人高配为副县级,这样名正言顺,对加强监察工作十分有利。
三是充分运用“三种”手段,全面履行行政监察职能。《行政监察法》赋予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开展廉政监察,建设廉洁政府;二是开展效能监察,建设高效政府;三是开展执法监察,建设法治政府。廉政监察是监察部门依法对监察对象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察、惩戒,解决的是一个低层面的问题。执法监察是解决中间层面的问题,即作为一个行政机关、作为一个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仅仅只是取得履行公共职责的资格还不够,还要正确履行职责,如何确保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公共职责的正确履行就是执法监察的内容和任务。效能监察解决的则是最高层面的问题,除了是一种监督的再监督外,主要的还是一种管理的再管理,是最高层面的监督和管理,就是说,一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具备了履职的资格,履行了职责还不够,还需要优质、高效率地履行职责,这就是效能监察的任务。随着行政监察的工作内涵和范围不断充实和拓展,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和执法监察不同的着眼点、侧重点,更有针对性地综合运用各种监察手段,全面履行行政监察职能,在推进政府机关廉政勤政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是正确处理“四种”关系,拓宽行政监察工作思路。一是处理好纪律检查与行政监察的关系。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是既互相区别、互相独立的两项职能,同时又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一个有机整体。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我们要准确、合理地运用纪律检查和行政检查两种职能,对行政机关的党员干部,可以采取纪律检查的手段进行查处,对党政机关及
企事业单位中的非党人士,要科学地运用行政监察的手段进行查处,增强行政监察工作能力,以提高行政效能,规范行政行为。二是处理好向纪委常委会负责和向政府负责的关系。既要按照纪委常委会的分工要求和反腐败的工作部署,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工作,又要自觉接受政府的领导,加强请示汇报,积极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认真完成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三是监察局长办公会和纪委常委会的关系。合署办公后,要在纪委常委会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纪检监察工作重大事项、重大问题由纪委常委会讨论决定,有关行政监察工作的组织实施由监察机关领导班子办公会按职权处理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监察局长办公会议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范围,完善议事规则,防止出现纪委常委会替代甚至取代监察局长办公会的倾向。监察局长作为纪委副书记要自觉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当好参谋助手,主动向纪委书记汇报工作,主动把行政监察工作纳入纪委常委会的领导,局长办公会研究的议题要及时向纪委书记汇报,重要议题要提请纪委常委会研究。纪委书记要经常听取行政监察工作汇报,交任务、压担子,全力支持监察机关依法依纪履行职责,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监察机关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监察机关最大限度地履行好职责。四是处理好履行职责与发挥职能部门作用的关系。监察机关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一起开展专项工作时,应定位在通过监督检查,督促他们履行好职责,而不能替代他们履行职责。对我们牵头的工作任务,要发挥主导作用,搞好组织协调,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对需要我们督促落实的工作,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履行好监督管理的职责,依法监察,找准定位,做到牵头不包办,督促不替代,协调不越位,工作不错位,监督不缺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5.转型时期县级党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五
----中共得荣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安真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如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创新群众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此,本人就如何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
群众工作反映干部的能力和作风问题。提高做群众工作方法是衡量一个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问题,作为我们每个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愿不愿意做群众工作,是否真心诚意做好群众工作,则是工作态度和工作理念的问题。真心做群众工作和被动做群众工作是有根本区别的,真心做群众工作就会主动去研究群众工作,就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不民所谋,就会从群众愿望最迫切、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着手,在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工作就会成绩斐然;反之,被动做群众工作的,要么是迫于上级的压力,要么则是出于政绩的需要,大多都是应付了事,工作的出发点不一样,工作的态度不一样,感情投入也不一样,其效果也切然相反。
切实关心群众疾苦,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是要要经常深入到群众中间问寒问暖,到群众有困难的地方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多听取群众意见,多为群众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对
1新时期群众工作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一定要善于总结经验,要带
领群众抓生产发展,抓经济建设,不断引导群众找到建设小康社
会发展路子,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切实
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这样才
能真正盈得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二、做好群众工作关健是要发自内心
群众工作的核心是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发自内
心去做群众工作就会和群
众产生真感情。真情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常言道
‚亲朋好友只有常走才亲,越走越亲‛,平时多一句问
县委常委、统战统战部长安真(右二)在基层调研候、多一点走动,远比临
时需要时才走动要好得多。党员领导干部对群众感情的最高体现
就是对人民群众怀有一颗赤诚之心,‚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
所急‛,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特别是要善于认真听得进群众的各
种反面意见,带着真情去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带着真情去引领群
众加快发展。
做群众工作相对较为清贫、辛苦和艰苦。目前,一些干部在做群众工作上,习惯于以会议进行安排,不善于深入群众,即使
偶尔‚深入群众‛也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看似落实,实则落空。发自内心的群众工作,就是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权
力观、政绩观,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置,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是要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从小事做起,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是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多深入
群众,进百姓家门、吃百姓家饭、察百姓家情、解百姓家忧,切
实为群众谋福利。
新时期,我们有必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再教育,使他们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认真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时刻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始终把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基石。
三、做好群众工作的保证要坚持清正廉洁
‚廉者,政之本也。‛廉洁,标识着公正、公道、正义、朴素、勤俭等内涵,是为政之基,也是成事之基。‚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党员干部清正廉洁,是坚定政治意识,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时代所需,是树立和坚持正确权力观的生动体现,是为政做人的第一底线。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能够在干事创业中做到刚正不阿,秉公办事,从而以良好的作风和人格魅力,凝聚各方力量,成就一番事业。
胡锦涛同志指出:‚反腐倡廉是长鸣的警钟,时刻警示为政者清廉从政。‛作为共产党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职务大小,都必须廉洁自律,这是干部必备的政治素质。古人讲:‚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党员干部要始终把清正廉洁看成自己必备的政治素养,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把清正廉洁自觉地养成习惯,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清正廉洁,自觉做到‚三慎‛:‚薄礼‛面前‚慎微‛;‚隐贿‛面前‚慎独‛;‚放松‛面前‚慎欲‛。既要志存高远,上善若水,宠辱不惊;又要时拘小节,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说到底,就是要坚持用党的先进理论武装头脑,保持独立的人
格和头脑,不随波逐流;就是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金钱和美色的诱惑,自觉接受组织的教育,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多思考群众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锐气;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增强简扑作风,时刻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做一个情操高尚的人,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中共得荣县委统战部
6.时期医院共青团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六
余 杨
【摘要】 新时期,如何在医院团员青年中开展好共青团工作,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推动医院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是值得我们共青团组织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医院;共青团;工作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都处于进一步深化的攻坚时期,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以科技和人才为主体的竞争空前加剧。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方式多样化等等,对青年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事业进入了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青年人是国家、社会发展的未来和支柱, 当代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确立而发生着深刻变化。
我院现有在编职工850人,35岁及以下青年302人,占36%,共青团员61人,占20%,保留团籍的党员41人,占14%,团员青年是医院职工队伍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年轻而不容忽视的群体。如何在团员青年中开展好工作,调动和激励其工作积极性,提高其整体综合素质,培养一支与医院现代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青年队伍,造就一批能担当医院改革发展重任的青年人才,是值得共青团组织思考的问题。
一、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加强团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共青团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着团组织必须把思想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我院共青团组织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作为教育团员青年的指导方针。结合医院的文化内涵,按照建设“学习型团组织”的要求,以建国、建党、建团等重要纪念日为契机, 推进“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我以祖国共奋进”等主题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进一步掀起团员青年学习成才的热潮。
医院文化建设同样要与青年职工的道德观、价值观融为一体。在青年职工走上工作岗位之初,就要帮助他们认清形势,找准定位,了解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受到良好的医院文化熏陶,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将规章制度演变成一种行为规范而不是一种约束。
深化团的主题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要内容,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广大团员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开拓进取,立足本职岗位奋发有为。
二、围绕党政中心工作,打造共青团品牌活动。
新时期下,共青团组织应以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变革为要求,以变应变、与时俱进,围绕党政工作要点,开展团的工作和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活动。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 这为共青团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方向。几年来,我院共青团围绕服务卫生事业发展、服务人民健康的宗旨,积极开展义诊服务、助学助残、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青年志愿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团员青年的主人翁思想,树立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理念。而“青年文明号”活动则是青年职工展示职业文明的窗口、学习岗位技能的课堂、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青年文明号集体在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的同时,引导和鼓励广大团员青年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示范性和辐射性。目前医院已有省级青年文明号2个,即心血管内科和胸外科,有省直机关青年文明号1个,即重症医学科。
两项活动多年来已成为医院共青团的品牌活动。医院团组织鼓励团员青年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发挥医院青年优势,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医院的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通过青年文明号的创评工作,充分展示基层团支部和科室的文化建设工作,形成富有特色的团支部文化和科室文化,从而体现出百花齐开、百家争鸣的医院文化特色。
三、坚持党建带团建,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
坚持“党建带团建”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加强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领导,是推动党建工作和团建工作同步发展的有效载体。共青团是始终跟党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并一贯坚持和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在党的领导下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联动作用,从而增强了团组织 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我们通过扎实开展“青春彩云南,创先争优促发展”活动,不断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选树青年优秀典型,宣传青年先进事迹,引导他们在学习成长、争创佳绩、服务青年、遵纪守法、弘扬正气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团员青年当中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带动广大团员青年以一流的态度、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作风,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在推动医院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同时,做好“推优入党”工作是基层共青团组织的基本职责,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团组织按照党的要求培养青年,从职工中吸收表现优秀的青年,对其加强引导和培养,不断为党补充新鲜血液。这些在团员中树立起来的先进典型,影响并带动了一大批团员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四、发挥共青团作用,营造和谐医院氛围。
实践证明,优秀的医院文化就像一种“粘合剂”,可以把医院青年职工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共青团组织与医院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面向青年,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才能有效地增强凝聚力、号召力。青年职工是医院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在医院文化建设工作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医院文化建设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源泉。共青团组织则是青年参与活动的有效平台,作为这一载体,应充分调动广大青年职工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组织的服务和助手职能,通过有效地4 参与,推动医院文化建设事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医院的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建设是医院竞争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医院的文化顺应发展潮流,适应社会要求,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效益。医院要形成自己的优秀文化,就要将医院文化逐渐灌输给每个人,融入每一次服务中,融入每一次管理中。青年职工是医院在未来竞争中的中坚力量,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富有进取精神和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青年人才,而优秀的医院文化能为青年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机遇。为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共青团组织必须在建设医院文化品牌上花功夫,才能不断扩大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医院文化品牌。
7.转型时期县级党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七
一、当前县级党校教育教学存在的不足分析
1.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新形势下,党校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师资队伍力量呈现出明显的不足,不能够适应全面开展党员干部培训工作的需要。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师资团队构成呈现不均衡,年老的多、年轻的少,低学历的多、高学历的少,讲理论的多、实战经验传授的少。经相关人员的调研中发现,几乎县级党校的专职教育教师占教师的15%左右,甚至有些地方的县级党校没有配备一名高级讲师。其次,师资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在教学中,由于师资队伍知识不合理,就不能进行学科分工,在教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随意性和拼凑性,特别是很多基层教师自身党性教育知识储备不足,在教课过程中无法让党员干部深刻领会,更缺乏相应的社会认知和经验传授。最后,县级党校的师资团队与党员干部培训和当前社会发展相脱节,很多党校的讲师都是老一辈党员干部,他们对过去的事了解的多,对当下的事知道的少,呈现出明显的与时代不符。
2. 教学内容呈现脱节化
县级党校属于基层党校,在进行党员干部培训时表现出明显的培训内容与党员干部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简而言之,就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存在差距,这样的培训效果很容易让接受培训的党员干部认不清时代发展需求,培训的针对性不强,自然取得的培训效果不尽如意。特别是有一些培训的理论知识与培训对象所处的环境、面临的实际发展问题严重不符,而这些理论知识也不能吸引培训对象的注意力,更谈不上给人启迪、发人深思。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专题无法满足基层党员干部的实际需求,更不能满足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需求,这样的教学内容表现出的实际作用也比较小,不利于县级党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 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在县级党校教育教学中,很多党员干部都有着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多年的基层工作中,他们明白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也能认清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前进方向,这些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在党校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下,形成基层党员干部的发展体系。但是,党校教师的理论丰富,实践经验却不足,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表现出明显的教学模式单一化,单纯的理论讲授很容易使学员产生厌倦和困顿心理,呆板、枯燥的讲课方式更是影响党员干部的培训质量。县级党校这种严重缺乏创新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和学员间缺少互动交流,造成整个培训过程都严肃、死板,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县级党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探讨
1. 强化培训意识,树立培训观念
新形势下基层党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要认清社会发展现实,重视基层党校的培训质量。常言道“上面千条线、地下一根针”,基层党员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执行者和落实者,基层党员干部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影响到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稳定发展,也关系着党组织事业的兴盛。所以,重视基层党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防止党委政府对党校工作的“表面化”,县委政府的各级领导要重视县级党校的建设,在资金投入、人力支持以及学员吸引上给与更多帮助,让各级基层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培训观念,充分发挥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从而形成全党充分关注党校教育教学培训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2. 丰富教学内容,创新培训形式
基层党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多贴近于目前基层工作的实际现状,县级党校是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主阵地,对引领党员干部转变思想、加强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县级党组织培训中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县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参考制定。强化法制教育,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对基层普法工作的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引导农村制定完善法律公约,完善基层法治建设,注重基层的民生基础建设。总之教学内容要面向基层,在教学工作中落实“新、深、精、实”的教学原则,注重县级党校属于基层党校这一特殊性和针对性,做好教学内容和对象上的特殊性,贴近县级领导干部面临的基层情况,充实授课内容。创新的教学手段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教辅手段能够克服基层党员干部文化水平的自身限制,同时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借鉴情景模式教学、案例教学、学员论坛、户外拓展训练等教学方法,或利用信息手段实施远程视频教学、多媒体技术、校园信息网络等诸多教学模式,增强党校教育教学时效性。
3. 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基层党校作为基层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主要经费来源是靠财政的拨款,但财政拨款预算并未考虑到科研经费,很多拨款经费在实际运作中就有缺口,都需要党校自筹经费,这样的状况给党校建设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基层党校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了改变党校资金不足现状,加大财政对基层党校的资金投入,改善党校教师教学条件以及科研环境,提高参与党校培训学员的教学满意度,增强学员自主学习、激发学员理解培训内容的能动性,一定要更新党校教学设备,建立起现代化、信息化的新型党校培训模式,为教师的调研、学术交流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并促进基层党校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基层党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县级党校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时效性。
三、结语
党校作为党的“三个阵地,一个熔炉”,对党员干部进行理论教育和政策学习,提升党员干部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我国党组织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切实提高县级党校教育教学质量,县级各级领导要重视党校的建设和发展,从强化培训意识、提高师资水平、丰富教学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等四个方面做出改进,在各级党组织领导、地方政府、党员干部的配合下,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去提升基层党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我国基层党校培育优秀党员干部作出努力,著有成效地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建立健全我国基层党组织构成体系,不断地推进党的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培培.关于提高县级党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青春岁月,2012,(14):197.
[2]许竹梅,陈剑宁.关于提高县级党校教育质量的思考[J].求实,2002,(S1):233-234.
8.新时期做好拆迁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八
一、房屋拆迁现状调查
拆迁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难度大,也是城市建设中直接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矛盾最集中、最容易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环节。
(一)政府在拆迁中的行为及职能方面存在一些“错位”现象
一些政府部门没有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拆迁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吸引城市投资,给予房地产开发商诸多的特权和优惠,不尊重普通群众的财产权和基本利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够重视,处理不及时;有些部门不能依法行政,在未经拆迁当事人申请、缺乏公开的听证程序下,滥用行政裁决或擅自实施强制拆迁。
(二)法律法规存在缺位、不完善问题
1. 对城市房屋拆迁项目性质未作实质区分。修改后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增加一条:“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国家可以征收国有土地上单位和个人的房屋,并依法给予拆迁补偿,维护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征收个人住宅的,还应当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条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它在法律层面上给城市房屋拆迁戴上了公共利益的“紧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以及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但何为公共利益是个非常抽象的问题,是个不甚明确的条款。造成在涉及城市拆迁这样的重大实际问题时,我们仍然需要与物权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重新面对如何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的困难问题。
2. 城市拆迁相关配套法律出现缺位现象。随着《物权法》的实施和《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暂停执行,一方面因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房屋及其他不动产。另一方面对城镇国有土地上的单位和个人房屋的征收与拆迁的权限和程序尚无法律规定,造成一些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为实现快速拆迁的目的,往往避开司法机关的审查,自行其是,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强制拆迁行为。
(三)被拆迁人的补偿要求越来越高,拆迁工作社会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不少被拆迁人对拆迁安置政策意见较大,即使对在政策范围内较为偏向被拆迁方的补偿方案仍然不满意,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甚至“漫天要价”、“无理取闹”、“无理上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推进及社会风气。同时,不少被拆迁人将拆迁当作解决困难问题的平台,不仅要求解决拆迁补偿安置问题,还希望能通过拆迁解决其生活困难、私房落实政策以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给拆迁协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拆迁个体矛盾更加突出,个别拆迁户对抗情绪严重
几年来,虽然通过宣传引导、做细工作,拆迁信访量大量减少,但是仍有个别“钉子户”、“抗法户”对抗和上访、拒不搬迁,甚至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影响了社会稳定。
(五)群众对《物权法》的理解有失偏颇,动迁难度加大
随着《物权法》出台,许多群众对拆迁工作存在着一定的模糊认识。特别是不少被拆迁人认为《物权法》规定了“公有私有财产平等保护”的原则,就认定私人财产同公共财产一样神圣不可侵犯,以后拆迁只能走协商途径、不能再进行强拆,普遍存有要挟心理和抵触情绪。忽视了《物权法》规定的为公共利益的需要,政府拥有的最后强制权。
(六)被拆迁人钻法律漏洞,套取补偿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拆迁户利用房地产开发商急于实施项目而迁就的心理,为获得更多的拆迁补偿,突击搭建违法建筑,增加属于补偿范围内的附属物,套取补偿。另外,专发拆迁财的“房虫”购买一些拆迁户的房屋产权,充当拆迁户要求对自己进行补偿和安置,在安置房建好后,“房虫”们再将其以当时的商品价出售,以达到赚取中间差价的目的。
二、对房屋拆迁存在问题的思考
(一)科学定位政府职能,合法、合理、高效地推进城市拆迁工作
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拆迁问题的解决同样离不开政府,为有效推动城市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应在宏观层面加紧构建城市拆迁的制度化和法制化运行环境。一方面,坚持市场化、社会化的改革方向,促使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到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工作中,改革政府大包大揽的模式,对那些通过市场可以调节、通过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可以解决的事项,都应当从行政管理职能中剥离出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指导和协调作用。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协调政府与拆迁人、拆迁评估机构、拆迁执行单位、被拆迁人以及拆迁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规范房产开发商和拆迁公司的行为,建立正常的拆迁秩序。
(二)完善城市拆迁的法律法规
由于拆迁事关被拆迁人的主要经济利益,虽然《物权法》强调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但它是对宪法条义的适用和具体化,并且囿于物权法本身的法律性质,对征收中的“公共利益”和“补偿标准”等规定仍然比较原则,因此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城市房屋拆迁法律、法规尤为重要。
(三)以人为本,依法行政,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拆迁工作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拆迁工作中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从拆迁决策、政策制定及建章立制到工作落实,从拆迁全过程到各个环节,严格做到依法依规、阳光透明、合理规范,不得超越法定权限和违反法定程序,提高拆迁透明度和公开度,确保被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宣传和引导,充分发挥基层“两委”班子的作用
城市房屋拆迁涉及千家万户,要确保顺利推进,就要加强对拆迁政策的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要加强对《物权法》和《河南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澄清群众对“公共利益”和“合理补偿”的模糊认识。同时充分发挥村委和街道办干部的作用,发挥骨干分子的示范作用,做好拆迁户的政策宣传和思想工作,解决拆迁户与业主、开发商和政府之间的矛盾。
(五)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强对拆迁活动的监管
政府拆迁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拆迁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尤其是加强对拆迁人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检查,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惩拆迁领域侵犯公民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行政违法行为。同时对那些故意阻碍拆迁工作的不法行为进行有效打击,对个别为了经济利益,无视法律、法规和规章,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讹诈政府的拆迁户要打击其不法行为,对于情节严重的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切实保护拆迁双方的合法权益。努力完善最低保障措施,充分体现人性化拆迁。通过保证住宅房屋的拆迁安置最低面积套型以及住宅房屋的拆迁补偿最低保障标准来解决“低收入居民”买房难、住房难的问题。加快廉租房建设,完善廉租房机制,解决最困难被拆迁人的安置问题。
拆迁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基本的切身利益。作为政府部门,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指导城市建设和房屋拆迁工作,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开发建设力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房屋拆迁规模与实际安置能力的关系,真正做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9.新时期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九
蠡园开发区
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老干部工作也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要做好新形势下的老干部工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保老干部工作在实践中加强,在加强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在工作指导上重视
老干部大都经历过经受过艰苦斗争的磨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炼就了坚强的党性,在群众中威望较高,在社会上影响较大,是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过去,在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个全党工作大局中,老干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改革难度大,发展任务重,保持社会稳定遇到的问题很多,要完成这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更离不开老干部作用的发挥。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做好了老干部工作,就会使老干部帮助党和政府工作,自觉为单位分忧,主动去做一些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群众工作,带动一大群,影响一大片。实践也已证明:改革要深化,离不开老干部的理解和支持;经济要发展,离不开老干部的帮助与参与;社会要稳定,离不开老干部特有的威望和影响。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事关大局的高度清醒地认识到,老干部工作不是小事,而是大事;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不是中心,却影响中心;不是大局,却牵扯
大局。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老干部工作,就有利于稳定人心,稳定干部队伍,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进而促进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二、在工作方式上创新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老干部工作人员不能墨守成规,坐等‚红头文件‛,而要发扬‚三勤‛(口勤、腿勤、手勤)、‚四心‛(接待来访热心、听取意见虚心、宣传政策耐心、解决问题诚心)、‚五种精神‛(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忠诚老实的求实精神)的工作作风,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一要多参谋。做好老干部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而各级领导对老干部工作的重视与老干部工作部门和老干部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地当好参谋密切相关。因为各级领导工作千头万绪,他们对老干部工作即使满腔热情,但对一些具体问题有时难免考虑不细致、照顾不周全、处理不恰当。作为老干部工作部门和老干部工作人员既不能怨天忧人,又不要畏难退缩,要千方百计地利用一切机会,为领导当好参谋,努力做到上级会议精神及时汇报,有关重大问题及时请示,外地先进经验及时介绍,本地具体做法及时提供,让领导能够经常对老干部工作作指示、提要求,切实做到领导开会时当面汇报,会上汇报不行会下汇报,口头汇报不行书面汇报,一次汇报不行再次汇报,直到问题解决为止。二要常检查。做老干部工作,会议开了,文件发了,政策规定了,任务布置了,但不等于工作落实了,问题解决了,这就要求老干部工作人员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老干部家中检查,并做到在单位了解的情况,要找老干部本人核实;找老干部了解的情况,要找单位核实,随时了解和掌握准确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三要勤调研。在当前深化改革中,老干部有什么问题要解决,怎样解决比较妥善,老干部工作人员要心中有数。因此,要经常深入基层脚踏实地地开展调查研究,不断了解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提出新建议,尽量做到调查研究的结果,符合老干部工作实际;总结的经验,具有推广价值;提出的建议,具有可行性,积极主动地为领导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真正起到领导‚智囊‛的作用。四要会协调。老干部工作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对亟需领导决策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应事先疏通各方面的关系,为领导决策创造条件;在组织实施决策过程中,更要尽可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消除阻力,即使跑断腿、磨破嘴,也要使决策落到实处。
三、在工作任务上主动
老干部工作涉及面很宽,跨越干部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两大领域,关系老干部晚年生活的各个层面;老干部工作问题也是多方面的,只不过有大小、轻重、难易之别。当
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老干部工作抓什么,如何抓?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这为全党全社会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尽管各级各部门为老干部养、医、教、学、乐、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现行的老干部工作政策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体系、服务管理体系和科学工作体系诸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进一步完善老干部工作制度,从机制上保证老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当前老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尽管各地因情况不同,老干部工作的重点、难点不完全一样,但绝大多数还是老干部两个待遇落实问题,其中又以‚两费‛落实为重中之重。在老干部‚两费‛落实中,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地方财政补贴等途径,现已基本解决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费的问题,但因目前建立的医保机制存在统筹基数低,资金缺口大;征缴手段软,资金到位难;财政压力大,支持能力弱;自付比例高,个人负担重等问题,按规定实报实销医药费则成了更难的。因此,各级各部门要下大力气尽快完善既适应新形势需要又符合本地实际的老干部医疗保障机制。
四、在工作力量上加强
老干部工作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社会事业,不仅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相当大的财力,而且涉及到党和政
10.对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十
伴随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步入攻坚阶段,国有企业党的先进性建设工作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适应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面对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开拓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实现体制机制的新转变,是当前国企改革发展和党建工作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一、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单一型的“纯”国有资本企业,转制为国有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及参股的资本多元化“混合型”企业,致使企业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
(一)党建工作的组织架构关系发生了新变化
企业党组织由原来与企业行政或经营层之间的单一关系,变成了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多角关系,从而提出了党委应如何理顺和处理好与董事会决策层的制衡关系、如何理顺和处理好与监事会之间对决策管理层的监督关系、如何理顺和处理好与经营层之间的工作关系等,这是改制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党建工作的内容和运作行为发生了新变化
企业股份的多元化,使原“纯”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企业的就业模式、岗位设置、收入分配方式、内部组织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员工的自主择业、人才的自由流动、企业对员工实行岗位聘用、企业根据岗位的重要程度及技术“含金量”实行的分配方式、企业根据市场的变化自主调节员工的去留等等,使员工与企业的经济关系和市场行为显现化,党组织的政治关系出现了微妙性“衍化”。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党建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与运作行为如何创新,是党建工作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三)党员群体的变化带来日常教育管理新问题
随着企业改革改制力度加大,下岗分流自谋出路的党员和离退休党员占有较大比重,流动党员增加,党员教育管理出现许多问题。一方面,困难企业面对大量矛盾和问题,受经费、人员等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企业根据党员的分布状况,将分流党员的组织关系转至党员居住地,但由于企业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协调衔接不够等原因,有的街道、社区党组织不愿接纳“外来党员”,即使接纳,也不积极履行管理职责。另一方面,外出务工党员流动性大,党组织难以找到得力措施进行管理。有的流动党员主要精力放在重新就业、忙于生计上,或是长期外出务工,与组织失去联系;有的流动党员受市场经济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负面影响,价值观发生偏移,逐渐丧失党性原则,认为“温饱都不能解决,还搞什么学习教育”;有的流动党员在非公有制企业另谋职业,不愿暴露或无人知其党员身份;有的企业有关职能部门教育管理滞后,没有及时根据党员分布状况调整党组织设置,导致下岗分流和离退休党员成了无组织管理、无活动经费,不过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的“两无、两不党员”。
(四)党员群众所反映问题新变化
在企业改制过程中,由于利益重新分配与调整,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较多。有的改制企业对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问题未能有效解决,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有的企业管理层实行年薪制,而一线员工的收入水平较低,收入差距明显过大。有的职工群众对国有企业的腐败现象反映较大,主要表现为在企业改制资产变现、重要岗位人事安排变动、重大工程招投标、大额度资金使用、大宗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转磨账”等方面的“权力寻租”,以及利用职务之便为个人捞取经济上的实惠,为亲戚朋友提供发财机会,等等,职工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五)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发生了新变化
在一些改制企业里党建工作出现了滞后情况,其工作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五化”现象:党建活动简单化;党建工作执行机械化;党建工作遇到企业内部矛盾回避化;党员教育形式套路化;党建活动机关化。党建工作在旧体制下形成的某些方式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进行,“创新难、难创新”仍困惑着不少党建工作者,少数企业党建活动缺乏吸引力、感召力,活动质量亟待提高。
二、新时期国企党建工作新对策
在加强国企党建工作中,必须实行观念、思维和思路的新转变,实现体制、机制、制度和人才的新突破,构筑工作内容、组织方式、活动载体和运作格局的新模式。
(一)创新党建工作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创新是整个创新活动的起点,它决定着党建工作思维和思路的创新。首先,从“纯”国有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份的有限责任公司,这种观念上的更新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明确了这个前提,才能有效强化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者的市场意识、改革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提高党建工作者自身素质。改制企业的发展对党建工作者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企业党委应从企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对企业党建工作者的选拔、使用和培养,拓宽选人渠道,以“党建工作者也是人才”的观念为新人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注意培养、挖掘和树立党建工作中的创新典型,善于发现并敢于启用创新人才。其次,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党建工作的创新能力。改制后的企业要提高党建工作的领悟和拓展能力,精通对事物进行理论归纳并概括出规律、道理、做法,创造性地贯彻上级精神;提高党建工作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当好企业上下内外关系的协调畅通使者,成为内精党建、外通生产经营管理的多面手;提高党建工作的规范和激活能力,运用有效制度和载体,科学规范党员行为,提高运用有效激励手段,促进党员最大地释放出工作能量;提高党建工作的策划与提升能力,运用党建活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活动,对企业形象的提升予以谋划,不断通过策划党组织的活动,推动企业形象的改进与升华。
(二)加快党建工作重心的转变
要使党建工作植根于企业生产经营这块“田”上,为企业党组织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必须找准企业党建工作的方位和重心。企业党建工作必须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心,及时调整及转换思路,由过去单纯靠完成所谓上级党委指示、命令和依赖企业行政支配合为主线,向以市场为中心和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主导的方位转移。与此同时,变党建工作的“切块式”为“融合式”、“渗透式”,使企业的党建工作紧密围绕生产经营全面展开,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难点作为企业党建工作的重点,形成思想上时刻想到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工作中处处围绕这个“中心”,检验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必须依据这个“中心”,把党建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的深层次环节之中,“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以新的姿态和全新的工作方式,取得党建工作的主动权。
(三)切实解决职工群众实际问题
一是有效遏制国有企业的腐败问题。要通过体制改革、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管理规范等方法,建立健全不想腐败、不敢腐败、不能腐败的体制和机制。二是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充分发挥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营销人员的积极性,重视生产一线广大普通工人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尊重职工群众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首创精神,采取有效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式,引导和发动职工群众在《公司法》、《劳动法》和《工会法》等法律框架下,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己,真正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三是千方百计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切实关注困难群体,关注特困职工、双下岗职工、一家几代人同时下岗以及老、弱、病、残、遗属等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努力做到精神上给予慰籍、感情上给予关怀、生活上给予照顾。四是强化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群众的就业和再就业能力。通过采取筹措技能培训基金、建立培训基地、组织培训考核等措施,向下岗职工发布、传递就业信息等途径,帮助职工提高竞争能力,使之竞聘能上岗、在岗能增收、转岗能适应、下岗创业能成功。
(四)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按照“依托实体,分块集结,以变应变,逐步规范”的原则,理顺管理机制,改进管理方法,建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体制。对流动到党组织健全企业的党员,实行再就业企业管理,由所在企业党组织负责接纳管理;对流动到个体工商的党员,实行行业归口管理,由工商等行政职能和行业管理部门党组织进行管理;对离退休党员和下岗党员流动到社区的,实行社区管理,加强企业党建与社区党建的协调衔接,街道、社区居委会要主动接纳流动党员,履行好教育管理职责;对外出经商、务工的下岗党员,原企业党组织健全的,由原企业党组织管理,原企业党组织无法正常管理的,可实行属地管理,征求党员意见后,开具临时组织关系由所在地党组织托管。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国有企业广泛开展的“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使流动党员异地有“家”,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这种方式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
(五)进一步理顺党建工作内部“关系”
在改制后的企业中,党组织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格局应该是:在某些方面既超越法人治理结构,又植根于法人治理结构。所谓超越法人治理结构,就是指要保证国有控股企业生产经营的既快又好的稳健发展,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所谓植根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就是要维护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确保员工的合法权益。失去前者,就会使党对国有控股企业的政治核心地位落空;失去后者,党组织就会失去在企业生存的根基,党建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党委主要领导成员要通过正常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决策层,从权力运作上保证对人才的决策和重大问题及全过程的参与,推动党建与经济工作有效地融合,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改制企业中的政治推动作用。
(六)拓展党建工作的载体
11.转型时期县级党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 高校校务 工作 思考
一、高校校务公开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校务公开的意识不强。广大教职员工和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参政意识和民主监督意识都不强,对校务公开工作的漠不关心或消极应付。
第二,校务公开的观念不新。对校务公开的认识过于简单化,造成校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程序等方面的过于简单化。
第三,校务公开的机构无保障。在校务公开工作中,各高等院校都在校内设立了规模不等,级别不一的校务公开机构,但很多机构职责不明,人员无保证,工作制度不健全。
第四,校务公开的责任不到位。由于机构设置的重复性和工作制度的不健全,各级机构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界限并不清楚,哪些事项可公布,哪些事项可不公布,应该如何公布,没有一定的约束,导致校务公开工作的随意性较大。
第五,校务公开的手段不先进。现在很多高校将校务公开的方式仅仅局限于办张贴栏、办墙报或公示栏、办校报或杂志等方面,而没有考虑到信息社会应该尽可能利用一切先进工具和手段来为学校校务公开工作服务。
第六,校务公开的机制不活。如何将校务公开工作由一份自发的工作变成一份自觉的工作,真正将校务公开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程序化,是当前高校校务公开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建立一种充满活力和效率的高校校务公开机制,鼓励职工广泛参与,促成各职能部门主动积极公开各种事务,将广大职工的监督职能与各职能部门的自觉行为有机结合起来,推动校务公开工作的持续健康进行。
二、推进高校校务公开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建立高校校务公开工作的领导机构和执行机构。首先,应建立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各项校务公开工作的开展。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应该实行校长负责制,同时,应有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及纪律检查、监审和工会等部门负责人的参与,保证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的权威性;其次,应建立校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的校务公开工作执行机构,负责有关校务公开的日常工作的开展,这个执行机构应由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组成,由校(院)长办公室全面协调和统筹。
第二,加强高校校务公开工作的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没有制度,也就没有高校的校务公开工作的正常开展。高校校务公开工作必须建立一整套相关的制度,从校务公开的对象与范围、校务公开的内容与程序、校务公开的机构和职能,到校务公开的责罚与监督,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并严格按照这些规定执行,从而有效避免校务公开工作的随意性、不确定性和低效性。
第三,创新高校校务公开工作的机制。建立一种有利于各机构自觉进行校务公开的高效运作的机制,就要求必须做到:首先,学校在校务公开工作方面,应变以前单纯的行政命令手段为激励手段与行政手段综合运用,一方面,保障行政命令的权威性,另一方面,积极提高各职能部门进行校务公开的自觉性;其次,变以前校务公开为各有关职能部门个别的事为广大教职员工共同的事,提高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学校校务公开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保证广大教职员工在校务公开工作中的利益;最后,要建立校务公开行政首长“首问制”,对于关系到广大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校务公开问题,必须由各部门负责人专门负责。第四,应将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行政负责人的政绩考核与校务公开工作挂钩,直接将校务公开工作成绩作为其晋升、提拔的一个重要条件;第五,对教职员工参与校务公开工作进行表彰,并将其中的优秀分子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使其进一步发挥在校务公开工作中的作用。
第四,完善高校校务公开工作的技术和手段。高校校务公开工作必须要有较高的技术作保障,尤其是必须强调信息技术在高校校务公开工作的广泛运用:首先,应积极建立学校校务公开工作的网站,通过网上发布各种信息、建立网络信息反馈系统等方式,保证各项重大事务职工早知道,有关重大事务的反馈信息学校早清楚;其次,推行无纸化办公系统,节约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扩大公文覆盖面;再次,建立“数字化”校园,增强学校管理的数字化水平,必要时以“校园一卡通”作为辅助手段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以纸质媒体、声音媒体和图像媒体等作为辅助校务公开手段,提高校务公开的效率与影响面。
12.转型时期县级党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一、档案信访工作的基本特点
1. 涉及档案的来访数量不断增加, 各地信访工作发展不平衡。据统计, 我省各级档案部门2005年受理档案投诉143件;2006年受理档案信访228件, 比2005年增长59.4%;2007年受理群众档案投诉359件, 比2006年增长57.5%。其中省档案局、哈尔滨市档案局和齐齐哈尔市档案局受理的信访案件比较集中, 占全省档案信访量的90%以上。
2. 信访当事人趋于多元化, 以弱势群体为主。上访人员中有农民、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也有一大部分退休人员、复员转业军人和下岗职工。
3. 信访内容趋于复杂化。既有维权类, 又有监督类。主要包括因档案涂改导致的农村土地纠纷和企业涂改、毁损、丢失职工档案, 还有个别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自身职能过程中因办事拖拉、推诿扯皮而造成的服务效率低下, 这也成为群众上访投诉的热点。
4. 信访形式趋于多样化。除了个人的来信来访, 越级上访、重复上访数量也逐渐增加。
二、档案信访案件数量上升的原因
1. 相对于诉讼、仲裁等救济途径, 信访是一种低成本的选择。档案信访当事人往往都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对于他们来说, 选择维权或救济的途径, 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成本, 而不是需要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因此, 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档案部门上访案件数量的增加。
2. 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却又朦胧的法律意识既推动又影响着档案上访。一方面, 随着普法工作的展开, 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也不断增强。另一方面, 由于普法工作宣传力度尚不到位, 许多群众的法律知识还不是完全清晰, 分不清各个部门的执法权限, 本应由其他部门来处理的却一味要求档案部门解决。而且, 一部分当事人存在着信任上级机关不信任下级机关的心理, 片面认为要想使自己的案件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 就得找上级领导, 于是不走正常的程序, 而是一步就越到上级部门上访。
3. 社会处于转型期, 新的问题不断出现。随着人才流动的加快、企业兼并重组等变革的出现, 企业职工档案存放、保管不当造成的丢失现象尤为严重。有的企业几经撤并转制, 档案的管理出现了漏洞, 对档案内容补充不及时, 缺件、少件的情况比较普遍;另外, 有的企业为了谋取私利或不履行应尽义务, 故意甚至恶意涂改、损毁职工档案。
4. 个别档案信访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有的工作人员在接待群众反映问题时缺乏必要的耐心和热心, 对群众的正当要求不尽量满足、不作合理解释说明, 使群众不满而上访。还有的信访工作人员在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时, 调查不全面或者虽作调查, 但对查出来的问题处理不到位, 从而使矛盾升级扩大, 导致当事人重复上访。
5. 部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执法不到位。一方面, 有些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 无法保证正常的执法力度, 将突击性执法方式作为主要的执法手段。这种运动型的执法容易草率行事, 忽略了必要的调查取证工作, 经不起质证的检验, 并且使一些本应在平时能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从而引起信访案件数量上升。另一方面, 有些档案部门在执法中只重视文书档案检查, 忽视对人事档案和专门档案的执法检查, 出现执法漏洞, 酿成档案信访案件。
三、加强档案信访工作的几点建议
1. 各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信访工作的重要性, 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指出:“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强党风建设尤其是干部作风建设, 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档案信访工作的内容千变万化, 但服务人民、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宗旨是唯一的。在工作中, 我们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对重大案件和涉及全局性、敏感性的案件, 及时召开专题会议, 集体研究处理意见并督促落实,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做到让政府放心, 让群众满意。
2. 依法加强信访, 提高信访工作质量。首先, 档案部门的信访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 规范行为, 依法解决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对信访案件, 按属地原则, 及时公正地予以解决, 将矛盾解决在基层, 尽量减少复访的发生。对具有典型的或集体性的信访案件, 要详细记录处理过程, 解决后要进行追踪, 认真调查, 确保矛盾彻底解决。事后还要认真研究, 总结经验, 以有利于今后处理类似信访问题。同时, 要落实承办人责任, 确保查办的质量和效率。其次, 档案部门要深入宣传信访知识, 依法引导群众逐级有序上访, 使公民形成依法信访的良好意识和规范的信访行为。引导他们在反映问题时要以事实为依据, 检举、控告时线索应尽量具体, 准确说明违法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参加人、事件起因等内容, 以便于信访问题的调查核实。
3. 实行常态执法、为民执法。一方面,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快档案队伍能力建设, 确保有机构执法、有人员执法、有手段执法、有能力执法。通过实行常态化、规范化执法, 将大量的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源头上减少档案信访投诉的数量。另一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档案管理的手段越来越先进, 特别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 档案执法的要求与服务的要求都会发生改变。档案管理部门必须抓住机遇, 将严格的执法与高质量的档案服务结合起来, 在充分发挥档案工作的职能作用的同时, 有效提高执法效能。
4. 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妥善解决档案信访问题。档案信访工作涉及面广, 政策性强, 有些案件不是档案部门能够单独完成的, 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才能使各类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因此, 在处理信访工作时, 各级档案部门要主动与其他职能部门沟通协商, 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例如, 企业职工档案损毁、丢失案件, 就需要劳动部门与档案部门联合制定《企业职工档案丢失、损毁补办办法》。在查处制止企业故意、恶意丢弃、损毁企业职工档案行为的同时, 使企业职工档案得到及时补办, 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
5.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档案信访工作人员素质。首先, 档案信访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 不断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综合协调、化解矛盾和理论政策研究的能力。其次, 档案信访工作人员对来访者要热情接待, 耐心听取意见和要求, 能当场解决的尽量当场解决, 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向来访者说明情况, 增加群众的信任度。
参考文献
[1].王学军.信访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新经验.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2].许斌.马鞍山市全力做好涉法信访工作.安徽信访, 2003.8
13.转型时期县级党校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十三
按照公司工会的统一安排,我于2007年上半年参加了在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的集中培训,通过学习,增长了做好工会工作的新本领,也促使我对如何做好新时期下企业工会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下面,我根据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工作,谈一下粗浅认识。
一、新时期企业工会面临的机遇及存在的问题
油田重组改制后,公司按照《公司法》和《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章程》依法经营、规范运作,劳动关系的契约化和企业目标的效益化,使工会工作环境、工作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给企业工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从机遇方面来说,公司成立后,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构建了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等内外部环境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无疑给工会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现阶段,企业工会所拥有的条件更是得天独厚:政府“十一五”规划关于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主线,着力推进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大政纲要,油田公司创建百年油田宏伟目标的实施,都为工会工作提供了政治保证,创造了良好条件,营造了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企业职工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队伍非常稳定,素质显著提升,生产积极性日渐高涨等等,也为企业工会的蓬勃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
从工会当前面临的问题来说,主要表现在:一是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企业中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侵害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情况还依然存在;二是少数工会干部的创新意识不强,工作因循守旧;三是履行“维护”职能不到位,维权职能的发挥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工会工作创新势在必行。
二、新时期下企业工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面对形势发展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问题,面对服务员工群众、服务百年油田的责任,企业工会工作如何适应企业创建百年油田的新形势,有效激发员工为百年油田建功立业,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通过培训学习,我认为主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准确定位,进一步明确工会的维权主体
劳动关系的企业化已经使职工由原来的国家职工变为企业职工,国家、企业、职工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工人阶级内部也因此形成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劳动者两个阶层。在这种劳动关系中,从工会的性质上讲,它应该代表和维护的只能是企业劳动者这个阶层的合法权益。因为,相对于国家和企业来说,企业劳动者的被管理者身份,使他们处于一个弱势地位,他们只有组织和团结在工会之下,才可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体现他们主人翁地位的一种方式。榆树林公司目前共有700多名职工,除去中层以上管理干部100多人,普通职工是600多人,而这600多人构成了我们单位工会的维权主体,也是工会维权的重点。因为,相对于管理干部,无论从经济收入上,还是政治地位上,他们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虽然中层管理干部也是矿上的职工,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普通职工、对国有资产有管理和支配权,决定了他们的强势地位。这也不是说工会就不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了,当中层管理干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公司工会同样也要积极维护。因此,中层管理干部作为企业的职工,处于工会维权的次主体地位。
2、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会整体工作水平
作为工会干部,要正确判断和处理层出不穷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知识素养。这就要求工会干部要不断地给自己补充营养,汲取新知识,不断提高“五种能力”,即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能力,组织职工、动员职工、依靠职工和服务职工的能力,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构建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能力,工会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工作创新的能力。通过这“五种能力”的提高,最终把工会干部培养成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协调劳动关系的专家。同时,还要重视对职工素质的培育,建设一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高新技术在现代企业中的广泛应用对职工素质的新挑战,大量新兴力量加入工人阶级队伍的新变化,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新要求以及目前油田公司“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基本功训练”活动的蓬勃开展,说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已迫在眉睫。工会在培训教育职工,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方面要有所作为,也大有可为。
目前榆树林公司职工队伍呈年轻化状态,又加上客观因素,我们的职工流动性较大,造成新工人较多。新工人不仅对油田业务的熟悉程度有限,对我们公司这样一个现代化公司所采用的新设备、新工艺就更加陌生了。因此,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对维护职工的生命权益、经济权益以及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了我们工会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我公司工会在培训部门加强对职工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积极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如劳动竞赛、技术比武、科技创新、岗位大练兵等等,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的综合素质,满足企业发展和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
3、转换职能,进一步做好“两个维护”
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是代表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工会的科学定位,是劳动关系发展对工会的呼唤,也是工会组织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言者和维护者,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工会的领导,另一方面要敢于理直气壮地履行“维护”的基本职能,要通过民主协商,参与协调劳动关系,有效维护广大职工的利益,充分调动和保护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安全生产;要通过发挥工会的基本职能,巩固和加强工人阶级同党组织的血肉联系,既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又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职工队伍的稳定。在实际工作中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维护好职工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强化工会的维护职能;
二是依法贯彻落实劳资双方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有效机制,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稳定职工队伍,努力为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办实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近几年,榆树林公司工会十分注重加强党同职工的血肉联系,把依靠职工办企业同关系职工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通过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切实维护职工的政治权;通过集体合同制度,切实维护职工的劳动权;通过建立工资平等协商制度,切实维护职工的经济权;通过积极开展职工素质工程,切实维护职工的发展权;通过创新劳动保护监督检查职能,切实维护职工的生命权;通过开展群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和为职工免费体检,切实维护职工的健康权;通过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切实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权;通过推进工会与党政召开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开展双向交流,真正起到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转型时期县级党校工作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浅谈新时期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几点思考10-05
关于新时期做好道路交通警卫工作的几点思考07-09
新时期下司法警察参与案件执行的几点思考07-21
做好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三点思考09-08
关于新时期乡镇统战工作的思考与探究09-21
关于财务转型的思考09-16
关于太原城市文化转型发展的思考06-08
关于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发展转型的思考07-02
新时期教育惩防体系建设思考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