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2024-09-02

强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共4篇)

1.强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篇一

人民解放军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人民解放军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首位,注重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官兵头脑,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铸造不变的军魂,确保广大官兵始终凝聚在党的旗帜下,确保军队始终在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下行动,确保全军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的各项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能否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能否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是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一直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江泽民主席从新形势下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反复强调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1999年,中共中央批转《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队思想政治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确定了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使命是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不变质”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中央军委先后实施一系列重大措施,确保广大官兵的政治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全军各大单位和武警部队普遍举办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委书记培训班,并组织机关团以上领导干部下基层指导学习教育活动;各部队认真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以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思路审视部队各项工作,研究解决部队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全军部队广泛深入开展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教育;大力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自上而下、分期分批进行了“三讲”集中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团以上党委班子认真研究制定在新形势下贯彻“十六字”方针,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办法和措施;批转《总政治部关于加强军队高中级干部教育管理的意见》和实施《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的意见》,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军队的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抓好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一大批能够继往开来、担当重任的优秀治军人才进入各级领导班子。

全军和武警部队把理论武装作为战略性任务。总政治部制定《军队高中级干部学习规划》,编印《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军队院校形成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新的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从党的十四大到2001年,全军部队共举办理论轮训班近万期,每年参加轮训的团以上干部达85%以上。各级把学习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理论武装的重要内容,广泛深入地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5·31”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关于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中央军委批转《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军队院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意见》,总政治部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深入开展爱国奉献、革命人生观、尊干爱兵和艰苦奋斗教育中,各部队以抵御“酒绿灯红”影响为突破口,狠抓思想作风纪律教育整顿,并在领导干部中进行革命气节教育。

全军各部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开拓新领域。着眼军营生活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官兵接受信息更加广泛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军地共教共育活动和群众性自我教育活动。积极开发信息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开通全军宣传文化信息网,不少部队还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局域网。为积极稳妥地开展心理疏导,总政治部编印《心理科学知识读本》和《士兵心理指南》,具有我军特色的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主,政治工作系统和医疗卫生系统相结合的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在部队逐步建立。发挥军营文化的熏陶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军人道德组歌》迅速在大江南北、边疆海岛的军营中唱响。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部队各项建设。广大官兵高举旗

帜、维护核心,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10多年来,全军部队涌现出以徐洪刚、李国安、柏耀平、邹延龄、李向群、许志功、范匡夫、叶景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革命军人。在基层部队广泛开展“争创先进连队,争当优秀士兵”活动8年来,全军共评出先进连队6万多个(次)、优秀士兵360多万人(次),全军基层建设出现了协调发展、整体进步的局面。

2.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篇二

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内核”,是我军官兵最重要的政治品格。长期以来,敌对势力大肆鼓吹“军队非党

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企图挑拨和离间党与军队的关系,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进而颠覆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近来,有的人以西方国家体制为参照系,在涉及军队与政党、国家、人民等重大关系问

题上散布所谓“公器公用”和“文明社会规则”等观点,贩卖的还是“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

那一套。因此,有必要深入、系统地给予批驳,以正本清源,释疑解惑,进一步强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军魂意识,净化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人文环境。本报从今日起推出“„三个为什么‟系列解答”。

“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是意识形态领域引人注目的错误政治观点,也是敌对势力

对军队渗透破坏的一个纲领旗号。其中,“军队非党化”处于首要和核心位置,“军队非政治化”和“军队国

家化”都是在不同方面对这一问题的延伸。“军队非党化”否定军队与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内在关系,进而

否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深入剖析和深刻认识“军队非党化”的实质及其严

重危害,对于坚持人民军队性质宗旨、保持我军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军队非党化”掩盖了政党与军队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极其荒谬和虚伪的军队和政党都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军队必须接受政党领导,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

历来认为,政党和军队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一定的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组建的政治组织和武装组织

。政党是阶级的领导力量,军队是阶级的暴力工具,军队只有接受政党的领导,才能保持自己的阶级性质,并成为维护本阶级利益的有效工具。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来都不隐瞒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公开声明自己代

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明确宣示工人阶级政党在夺取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中,必须建立和牢牢掌握自己的军队

。早在苏联红军创建时,针对当时资产阶级所宣称的武装力量应当是“独立的”、要“置身于政治之外”、实

行“非党化”等错误言论,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军队不可能而且也不应当保持中立。使军队不问政治,这是资产阶级和沙皇政府的伪善的奴仆们的口号,实际上他们一向都把军队拖入反动的政治中”。尽管随

着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不同国家的阶级关系、政党关系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但马克思主义关于军队从

属于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政党这一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观察和认识政党与军队关系的基本思

想武器。

“军队非党化”是西方资产阶级关于政党与军队关系的理论,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念和思想主张。

“军队非党化”的核心理念是强调军队应与政党分离,不归某一个政党直接领导。在近代以来的政党政治中,资产阶级政党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但为了竞选和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它们往

往以全民利益代表的面貌出现,不仅不愿承认其政党的阶级性,也不愿承认其军队的阶级性。由于资本主

义国家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政治制度,执政党总是处在经常性的更替轮换当中,这也客观地决定了军队

不能为某一个党派所直接掌控。

在实行政党政治的国家里,根本不存在所谓“非党化”的军队。政党政治是通过政党来掌

握国家政权、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一种政治统治形式。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条件不同,当今世界的政党政治有一

党制、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领导多党合作制等多种类型。军队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接

受执政党的领导,只不过对不同国家和政党政治类型来说,其具体的领导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实行一党制

或一党领导多党合作制的国家,由于不存在其他党派的竞争和掣肘,执政党往往直接领导和指挥军队。而

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国家,尽管从表面上看军队不属于哪一个政党,执政党也不能直接领导和指挥军队,但实际上,不仅执政党可以通过国家权力机关,运用相应的行政权力对军队实施领导和指挥,就是那些

在野党,也可以通过议会等平台,通过参与有关军队的人事任用和政策制定等事务,来对军队施加一定影

响。因此,在实行政党政治的国家中,执政党领导军队是一个普遍规律,军队与政党具有必然联系是一种

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不能被掩盖抹杀的事实。有人推崇美军的所谓“非党化”,殊不知美军的最高统帅——总统,就不是党外人士,仅有“驴”与“象”之分而已。

把“军队非党化”作为“文明社会规则”和“普世规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十分错误和荒谬的。人类文

明发展多样性的历史表明,世界上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党政治模式,同样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

皆准的党军关系模式。政治制度决定军事制度,政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党军关系的差异。不同的党情、国

情和军情,必然会派生出不同的党军关系模式,把“军队非党化”作为“普世规则”,用来衡量和评价不同国

家和民族的政党政治和党军关系,甚至试图把它强加给其他国家,不仅理论上极为荒谬,实

践上也是站不

住脚的。

宣扬“军队非党化”的实质和要害是要军队脱离共产党领导,最终目的是改变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所谓“军队非党化”,就是军人没有参加党派组织的权利,军队中不能建立任何党派组织,军队不对任

何党派负责,不接受任何党派的领导和指挥。在当代中国,针对我军宣扬“军队非党化”,直接目的就是要

“军队非共产党化”。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有着休戚与共的紧密关系。党创建了人民军队,并

依靠这支军队夺取了全国政权;党的正确领导,保证了我军不断发展壮大和从胜利走向胜利。党在军队各

级建立起严密的组织,通过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作用,实现对军队思想、政治、组织上的领导和

直接有效的指挥。除了中国共产党和她的助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外,不允许其他任何党派和团体在军

队中建立组织和开展活动。这些制度措施,有力地保证了军队的团结统一和纯洁巩固,保证了军队牢牢置

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形成了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国内外敌对势力宣扬“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其指向性十分明确,那就是要军队中不能有中国共产党党员,不能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说到底,就是妄图使我军脱离党的领导。

从更深意义上分析,宣扬“军队非党化”,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政治模式决定

着党军关系模式,党军关系模式反过来又体现和影响着政党政治模式。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一直实行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是我们国

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与这一制度相联系,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根本建军原则,党

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和直接指挥,是基本的党军关系模式。这一政治制度和党军关系模式,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各种敌对势力出

于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竭力鼓吹“军队非党化”,实质上就是要改变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这一根本制度,把西方那一套多党竞争的做法搬到中国来,在中国推行多党制,使中国丧失自己特有的政治优势,最终变成西方的附庸。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由其特殊的国情、党情、军情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的。近代以来,中国曾效仿西方实行过议会政治和多党制,但结果都以失败

而告终。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也是曾经饱受灾难和屈辱、又正在亲历国富民强的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在当代中国,不存在多党轮流

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容许实行多党轮流执政。“军队非党

化”缺少基本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背离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没有任何推行的理由和价值。

“军队非党化”,将严重危害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古今中外的历史告诉我们,“兵权之所在,则随之以兴;兵权之所去,则随之以亡。”近代中国政权衰微、军权旁落、军阀四起、连年混战,给国家

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放弃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与军队关系的基

本原则,在失去军权的时候也丧失了政权,造成了令人扼腕的历史悲剧。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不顾本

国的国情条件和发展阶段,盲目引入西方国家包括“军队非党化”在内的政治制度,结果导致经济衰退和社

会动荡。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尽管遇到了种种风浪考验,但始终巍然屹立,不断

走向繁荣昌盛。邓小平同志曾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国家所以稳定,军队没有脱离党的领导的轨道,这很重

要。他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

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对此,我们应该有十分

3.强化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篇三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革命军人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和精神境界,是我军精神支柱的核心,是确保我军履行新的历史使命的重要政治保证。作为预备役官兵要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忠诚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永恒不变的军魂,高扬理想的旗帜,砥砺奋斗的精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作出积极贡献。

一、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道路决定前途,道路维系命运。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3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这条道路,扎根神州大地,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人民意愿。在当代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路,能够解决中国发展进步的问题,我们决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能走这条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

辉煌成就印证正确的历史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各项建设事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从1978年到2010年,经济保持年均9.8%的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万亿元,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达到2.8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9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同时,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机场、港口、高速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华夏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截止2009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增长到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长到5153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万。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吃穿住行用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目前,我国已与17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参加近300个国际条约、150多个国际组织,在解决诸如反恐、防核扩散、气候变化、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等问题上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赞誉。

——国防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军兵种结构逐步优化,一体化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一批信息化水平较高的新型作战平台研发成功,新型主战装备、电子信息装备和保障装备协调发展、形成体系,“神舟飞天”、“嫦娥探月”梦想已经实现,“北斗导航”、“天河一号”等陆续问世,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逐步走开,我军已经发展成为一支诸军兵种合成、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并开始向信息化迈进的强大军队。事实无可辩驳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

——预备役部队进一步壮大。随着军事变革的步伐不断迈进,我们预备役部队的任务和职能不断拓展,在传统只有陆军单一类型模式,空军、海军、二炮等预备役部队也相继成立。2010年,新修订的《预备役军官法》颁发,今年《预备役部队政治工作规定》第一次出台,预备役部队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壮大,各项建设取得不断进步,瞄准打赢的战斗力不断提高。预备役部队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积极参与遂行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在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为战时应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又为平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特有优势提供可靠的胜利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但得到了中国人民的高度认同,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成为热议的话题。可以预见,随着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加彰显社会主义巨大优越性。

——科学的理论体系作指导。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形成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有着鲜明的实践特色;深深扎根中国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有这样的理论指引方向、凝聚力量,我们就能够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中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先进的制度体制作保证。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成功地进行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深刻变革,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各方面的制度体制,为社会主义的巩固发展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比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国家经济具备了应对重大风险的防范能力,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有效保障人民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有利于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

——坚强的组织领导作支撑。我们党作为一个拥有7700多万党员、37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大党,掌握着全部国家机器,在人民群众中拥有崇高的声誉和威望,特别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具有治党治国治军的高超政治智慧和卓越领导才能,完全能够驾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航船,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这些年来,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有效应对汶川、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妥善处理台海危机、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等等,根本在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英明领导、科学决策。只要坚持党的领导,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社会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30多年改革开放的特色实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问题。对此,部分同志关注和议论比较多,存在的疑虑和困惑也不少,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善于运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联系的观点去观察社会、分析形势、认识问题,坚持在科学思辨中解开“扣子”、统一思想。

正确看待就业难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城镇青年就业难、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难等问题依然突出。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我们有些同志心生困惑,为什么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越来越好,人们找工作却越来越难呢?还有的同志对个人今后转业退伍安置存有担忧。到底该如何看待就业难这个问题,我们应当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复杂的经济形势来认识分析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并且正值适龄人口劳动高峰期,加之我国长期面临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碰头”局面,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突出,这是其他国家不曾有过的。根据人口结构测算,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而在经济正常增长条件下,就业岗位每年只能安排1200万个左右。此外,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800万-900万人。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大量农民工包括青年农民工,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技术工人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却相当紧缺,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这些都增加了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应当看到,我们党和政府对解决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国家及时推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措施:实施“岗位拓展计划”,拓宽大学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的主渠道;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对大学毕业生创业实施创业培训、项目开发、小额担保等一体化动作和服务;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公共服务;举办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就业服务月专项活动,等等,这些政策措施越来越细、越来越实、越来越成体系,为就业提供了多种渠道和重要保障。在促进农民工就业方面,国家实施“五缓四减三补两协商”等措施,引导企业尽量不裁员、少减员,稳定在岗农民工就业岗位,同时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发展,增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并组织实施了“春风行动”、“阳光工程”等各种农民工就业服务活动。2009年“春风行动”期间,全国送岗下乡活动提供岗位370多万个,组织招聘会8000多场次,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农村劳动者实现就业377万人。据统计,近5年来,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5000万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截至2009年底,全国外出务工农民总数达1.45亿人,就业形势总体趋于好转。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不容易。在解决退役军人就业问题上,党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先后修订出台《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暂行办法》、《士兵退役安置条例》、《士官退出现役安置办法》等法规政策,对军人退役安置工作提出明确具体的指标要求。对退役士兵,国家和各级政府坚持体现优待优惠、保障权益、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原则,采取以扶持自主就业为主,发退役金、安排工作、退休、供养等多种方式予以安置。近年来,为提高退役士兵的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地方各级还积极抓好退役士兵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拓宽就业门路。我们坚信,随着国家促进就业各项政策和退役军人安置办法的深入落实,就业难的问题必将得到进一步缓解,军人退役安置也会越来越好。

正确看待看病难问题。现在,人们对就医问题的反映比较强烈,到大医院看病难,挂专家号难,农村居民看病难,医药费用负担重的现象带有一定普遍性。出现这个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呈“倒金字塔”型,70%左右的卫生资源在城市,广大农村只拥有30%左右的卫生资源,而且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条件差、技术力量薄弱,导致患者纷纷涌向大城市大医院。另一方面是部分公立医院趋利化。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公立医院公益性淡化,形成了“以药补医”的模式,导致医院和医生倾向于开大处方、使用大设备,使患者的医疗费用大幅攀升。再一方面是药品价格虚高。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之监管不到位,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特别是部分厂商利欲熏心,虚报成本、肆意加价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药品价格居高不下。为解决看病难问题,2009年3月中央作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明确了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任务和实施办法,以此为标志,新一轮医改拉开了大幕。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去年对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比上年增长50%,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了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到2011年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以及新农合参保率将达到90%以上。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和供应保障体系,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用三年时间完成5000个乡镇中心卫生院、2000个县医院以及2400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目前,中央已投入200亿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在岗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一年多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为3038万名15岁以下人群免费补种乙肝疫苗、为175万名农村妇女免费检查宫颈癌、为21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做复明手术等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到2011年,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提高公共健康管理水平,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20元。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目前,已在16个城市开展试点,2011年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将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明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俗话说:“健康是福。”国家医改方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远景: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那时,人人都能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必将得到明显提高。

正确看待房价过高问题。住房是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而现实中,“蜗居”、“房奴”、“蚁族”这些热词的流行,表明高房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承受之重”。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住宅平均价格涨幅达25.1%。2010年1-9月份,济南市新建商品房平均售价,比前两年同期上涨了43%。房价过高的症结何在?究其原因,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投资推动。随着人民收入增加,投资需求日益旺盛,但目前投资渠道偏少,银行存款利率偏低,加之近年来房价持续走高,使很多人认为买房只赚不赔,纷纷加入“炒房大军”,住房消费严重存在着投资和投机的倾向;另一个是地价助推。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增加收入、拉动经济,2009年沿海地区有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达1200亿元,是地方财政收入的2.3倍,这样造成了“地王”频出,地价与房价相互影响、交替上涨;再一个是制度原因。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史只有10多年,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比如,房地产市场存在不少权利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竞争不充分的问题,面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欠账过多,造成住房供应的结构性失衡非常严重,等等。此外,房价过高还与城镇化快速发展有关,今后5年内,预计城镇每年增加1500万人,每年新增家庭500万户,其中大城市人口聚集效应更为明显。房价问题不单是经济问题,也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2010年4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4月17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提出五方面十条政策措施,被称为“新国十条”。这次调控措施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广、针对性之强,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态度和决心。各级坚决认真地贯彻“新国十条”,普遍出台了具体调控措施,下大力抓好落实。一是“明问责”。对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实行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建立约谈、巡查和问责制度。二是“抑投机”。实行更为严格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严格住房消费贷款管理,坚决抑制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上海、重庆等城市目前正在研究出台引导个人合理住房消费和调节个人房产收益的税收政策。三是“增供给”。增加居住用地的供应,依法加快处置闲置房地产用地,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四是“促保障”。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仅去年就完成了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的任务,2011年将建设1000万套,到2012年年底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城市和国有工矿成片棚户区改造的目标。五是“严监管”。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地和融资的监管,严格查处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对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行为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等等。我们应当相信,在中央有力的宏观调控下,通过各级政府积极落实调控政策,房价的过快上涨一定会得到遏制,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会得到更好解决,“住有所居”的目标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正确看待分配不公问题。去年新华网开展“你最关心话题”网络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分配不公问题在18个选题中位居第一。为什么我国现阶段会出现分配不公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目前我国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有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同时由于不同地区、领域、行业改革推进的先后和力度不同,享有的机会、占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就会导致利益分配的差异。另一个方面是由于相关政策不完善。比如,受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政策的限制,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劳动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基本社会保障欠缺等诸多问题。再一个方面是由于分配制度改革滞后。比如,个人所得税征收存在“逆向调节”的现象,2009年6300多亿元的个税中,工资、薪金项目占40%以上,工薪阶层成了实际的纳税主体;对某些“灰色”和非法收入也缺乏有效的约束监管,等等。党和国家对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高度重视,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去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强调,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现在,国家在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上,概括起来就是十个字:“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提低”,就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通过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解决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收入偏低的问题。2010年以来多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其中广东、山东、宁夏、吉林、福建等省(区市)平均涨幅都在21%以上。“扩中”,就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等,让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调高”,就是有效调节过高收入,通过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等,使其一部分财富通过税收等形式上交国家,用于二次分配。“打非”,就是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通过治理商业贿赂,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打击以权谋私、走私贩私、偷税漏税、制假售假等经济犯罪活动,切断违法违规收入渠道。“保困”,就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使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上得起学、看得起病。通过以上这些措施,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缓解目前过大的收入差距充满期待。

正确看待反腐败问题。近年来,随着一桩桩大案要案被查处,一个个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广大群众对此拍手称快。但也有部分同志提出了这样那样的疑问:腐败年年反、月月反、天天反,为什么反而不绝?腐败问题仍然是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少同志认为反腐败的工作和成效不尽人意。这说明,在看待腐败现象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上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否则,很可能会产生消极悲观情绪,甚至影响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信念。正确看待反腐败斗争现状,必须破除三个方面的模糊认识。一是破除腐败现象是共产党“***”必然结果的模糊认识。有的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一党执政容易产生腐败,而资本主义国家有多党相互制约,不容易产生腐败。对此,首先必须澄清的是我国实行的不是“***”,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近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聘请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特约人员、参加党风廉政建设的检查,使民主监督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力度不断加大,有力地促进了反腐倡廉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之所以出现一些腐败分子,纯属在社会大变革、体制大转轨、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理想信念不坚定者的个人行为,与所谓共产党“***”没有关系。从总体上看,我们党是当之无愧的廉政为民、廉洁自律的先进政党。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多党制并不能有效解决腐败问题,20世纪以来,执行多党制的西方国家虽然在制度、道德等层面作了规定,但并没有解决政党与当政者以权谋私行为,像1992年意大利“米兰贿赂丑闻”涉及2000多名政要,2006年美国“游说门事件”牵扯国会议员达296名。在有关国际组织提出的2008年世界上最腐败的10个国家与地区中,9个实行多党制。事实表明,西方多党制不可能有效解决腐败问题。二是破除反腐败是“雷声大雨点小”的模糊认识。有人对反腐败形势有这样一个比喻,就是“反腐败像雷阵雨,雷声大,雨点小”,实际成效不明显。其实这种看法并不符合事实。我们党不但高度重视反腐败,而且是雷厉风行、坚决打击,不但是“雷声大”,而且“雨点也很大”。2009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4504件,结案132808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38708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5366人,还对7036名领导干部进行问责。特别是严查深挖抓“老虎”,2010年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孙善武等12名省部级贪腐高官被判重刑,正如一位网友在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被查处时的留言,“经济有特区,反腐无特区”。这说明我们党反腐败一向是动真的、来硬的,绝不姑息养奸。三是破除腐败是不治之症的模糊认识。有人讲,现在的腐败分子是前“腐”后继,腐败问题已成为一个无法根治的“毒瘤”。这是一种悲观的论调。应当看到,一方面,随着我们党思想政治建设不断加强,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自觉遵守党纪国法,维护党的形象,搞腐败的只是少数人。另一方面,我们党和政府已经建立健全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它像一张严密的“天网”,把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统一起来,打出“组合拳”,使“不想贪、不能贪、不敢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我们从源头上根治腐败提供了科学思路和有力抓手。事实证明,腐败绝不是什么不治之症,随着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腐败现象滋生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腐败分子正在逐渐失去立足之地。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有日益健全的各项制度和机制,我们一定能够遏制腐败现象,并逐步根除产生腐败的土壤。正确看待社会诚信问题。近几年来,社会“诚信危机”呈上升趋势,假文凭、假学术、假新闻屡见不鲜,假冒伪劣商品、坑蒙拐骗现象时有发生,连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都敢造假。不少同志认为现在社会是无诚信可言,什么都靠不住了。应当看到,诚实守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然是当前社会主流和良好道德风尚,不能把少数不守诚信、秩序混乱的典型案例看成是整个社会“诚信大堤”的垮塌。当前社会上之所以诚信缺失比较严重,一个是,市场经济的利益诉求激发了人们的求利心理,一些人利欲熏心、金钱至上,为了获得利益违背良知、不择手段;另一个是,社会信用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不少企业和个人不以失信为耻、反以为荣,失信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或者承担的成本很低,造成失信现象较为普遍。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对完善信用体系、规范信用秩序的要求越来越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这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种种失信现象的必然选择。近些年,党和政府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道德建设,增强社会信用意识。广泛开展对《民法》、《合同法》等各项法规普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采取媒体曝光、文艺宣传、行业示范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引导,在全社会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环境,不断强化言必信、行必果的信用意识。二是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奠定社会信用基础。先后颁布实施了《知识产权保护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产权主体对各种产权客体的所有、支配和使用关系,使产权归属清晰并且得到有效保护。三是加大执法力度,给信用以强有力的法律保护。把信用纳入法制轨道,不断加大对各种制假贩假、失信违约行动的查处打击力度。2010年,国务院专项部署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违法犯罪行动,公安部会同国家版权局等5部门挂牌督办37起重点案件,成功破获了广东“1•21”非法光盘生产线案等一批大案要案;全国各地共查处食品药品安全案件165297件,给予党纪政纪或其它处理17329人。四是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信用交易行为。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国情的企业及个人信用管理法律制度,对各类企业和个人的社会整体信用进行评估、登记,建立数据库并向社会开放,逐步形成“守信者褒、失信者惩”的信用机制。像北京市启动“不良行为警示记录管理系统”,上海市开通建立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和“大学生信用档案”,对企业和个人信用行为进行监督、约束,收到了较好成效。可以预见,随着公民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信用制度不断健全,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将会失去藏身之地,重承诺、讲信誉、守信用将日益成为全社会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正确看待环境污染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低碳生活”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大家更加渴望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优美的环境。然而,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全国有五分之一的耕地受到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和农药污染,长江、珠江、淮河、黄河等七大水系中四类、五类和劣五类水质占到60%左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环境恶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就我国来讲,主要与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直接关系,也与人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关。面对严峻现实,我们党和政府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来抓,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力的整治措施: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二是坚定不移地抓好节能减排工作。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十一五”期间,依据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在各个省市区及14个中央企业实施了节能减排目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仅去年下半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就公告了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其中涉及水泥、造纸、印染等2087家企业,规定9月底前务必关闭。三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通过强化污染减排和治理,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党、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每名官兵也责无旁贷,要自觉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养成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的良好习惯,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三、展望“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美好前景

宏伟蓝图昭示光明的发展前景。回顾过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一个个建设奇迹;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去年10月份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根据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国际国内新形势,对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规划部署,进一步开启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篇章。

发展目标鼓舞人心。五中全会深刻总结“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成就和经验,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国内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从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结构调整目标。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目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目标。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目标。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发展思路科学明确。全会提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重点落实好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社会建设等十大任务,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这一总体思路,贯彻了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体现了顺应时代与立足国情、着眼当前与放眼长远、统筹全局与把握重点的有机统一,抓住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全局性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在世界经济结构深刻变革的大趋势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在新一轮的国际经济格局调整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英明之举,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发展举措务实有力。为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全会就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这些举措针对性操作性很强、力度很大,只要全面抓好贯彻落实,我们就一定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新成就、实现新发展。

四、自觉做改革发展的坚定拥护者实践者捍卫者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给贫穷落后的中国带来富强的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涌动改革春潮的中国注入强大活力,也必将指引中华民族阔步迈向伟大复兴。我军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为人民理想而奋斗,是使命所系、职责所在。我们作为寓军于民的预备役官兵,是军中民、民中军,既是平时地方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实践者,又是战时战斗行动的指挥员、战斗员,双重职责、任务双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来追求,作为科学真理来坚信,作为正确道路来坚持,切实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应有作用、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要强化“听党指挥”的军魂意识,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事不过硬,一打就垮;但政治不过硬,就会不打自垮。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日益加剧,借助文化产品、大众传媒,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和社会矛盾对我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影响价值观念,抹黑党的形象,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企图动摇党的领导地位,搞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内一些人打着反思改革的旗号否定改革开放,鼓吹民主社会主义,等等。预备役部队寓军于民,军民兼容,能否永固“听党指挥”的军魂意识,更显重要。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部队建设的首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大力培植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加强军魂教育和战斗精神培育,进一步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用阶级的立场、政治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旗帜鲜明地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想的侵蚀影响,切实认清“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等错误观点的反动本质和险恶用心,旗帜鲜明地进行批驳抵制。确保部队在各种考验面前高举旗帜不动摇,政治坚定不含糊,头脑清醒不迷向,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定不移地听党的话、跟党走,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军队建设发展的强大力量。

4.加强党对协会的领导[范文] 篇四

加强党对协会的领导,推进农村协会健康发展

“支部加协会”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专业协会为载体,以富民为目的,通过支部抓协会,协会带农户,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的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工作模式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新形势,较好地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农村协会的经济优势,解决了群众自发经济组织自身难以克服的许多问题,加强了党对农村工作特别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领导,促进了农村经济与党的建设的同步发展。

一、我县农村行业协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最近几年,在认真总结经验和积极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县在部分乡镇试点“支部 协会”这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模式,先后在马铃薯、奶牛、肉羊、白鹅、紫皮蒜等产业组建了10多个专业协会,党组织通过领办创办协会,依托协会把分散经营的农牧业生产组织起来,打造了宝石马铃薯、宝石羔羊肉、六户干豆腐、溪柳紫皮蒜、太和小米、太和笤帚蘼子等一批知名品牌,打开了市场,增加了收入,扩大了影响。永安镇敖牛村奶牛养殖协会则随着奶牛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合作经济形式——奶牛专业合作社。可以说,“支部 协会”工作模式,比较有效地使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方式由直接决策变为出谋划策,由直接指挥变为引导服务,由直接创办经济实体变为创造生产发展条件和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水平,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推进

了全县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学田乡金星村养殖协会的做法和经验颇具典型性:

1、支部创办协会。2003年4月,金星村35名党员和26名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组建了养殖协会,由村党支部书记律春祥任协会秘书长,支部带领和引导村委会、村民小组及群团组织,积极参与协会建设,指导帮助协会完善内部组织体系。

2、支部服务协会。为进一步扩大协会会员的养殖规模,发挥协会的带动作用,协会成立之初,由村党支部出面协调,当年落实养殖业专项贷款80万元,解决了会员发展养殖的资金问题。利用村党员活动室搞养殖技术培训,二年完成各类培训700多人次,全体会员每人都至少接受了3项以上的养殖、种植技术及市场经济知识培训。协会还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与乡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站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3、发挥党员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协会还注重发挥党员会员的典型示范和榜样带头作用,2004年,支部书记种了3亩胡萝卜(用作奶牛饲料),纯收入2176元;党员陈芳养殖白鹅320只,当年获利6200元,且不误大田农活;魏殿波夫妇搞规模养猪,2003年出栏110头,纯收入万元,2004年出栏120头,纯收入万元;村长带头养奶牛,秘书带头养绒山羊,显著的经济效益让对协会心存观望和怀疑的村民们彻底消除了疑虑,2年时间,协会会员发展到目前的300多户,占该村总户数的80以上。

4、党建与经济共同发展。在协会的带动下,金星村41名农民党员全部站在了发展农村经济的最前沿,村两委班子成员进一步转变的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初步掌握了示范引导、提供服务和说服教育的工作方法,提高了党组织在农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党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金星村经济

建设也实现了大跨越,2004年,金星村全村规模养殖户达到366户,新增奶牛130头,肉羊3000只,獭兔10组,养殖白鹅9000羽,基本上实现了家家养畜、户户增收的目标。

(二)存在问题。

我县农村专业协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支部 协会”形式比较单一,绝大多数都是村党支部成员兼任协会领导,村支部与协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在工作中存在两种不良趋势:一方面协会对村党支部的依附性越来越强,协会行政色彩越来越重,不利于协会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自主经营”,另一方面,个别支部过多强调协会的经济职能,不能理直气壮地加强对协会的领导,忽视了对协会党员的教育管理;二是大部分协会规模较小,往往局限于一村一屯,幅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为会员服务的面窄,且难以发挥自律、协调作用;三是农村行业协会总体数量过少。从全县来看,比较成熟的协

会每个乡镇也就一两个,覆盖村数不足10,覆盖农户数不足7,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过低,与当前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不相适应;四是协会在经营中经常遇到土地流转、农民培训、完善服务设施及资金筹措方面的困难,仅靠协会自身力量实在难以解决,有的协会经营管理不规范,运作机制不健全,协会经营风险较大,群众利益难以保证。

二、影响”支部 协会”模式健康发展因素分析。

从我县农村协会情况看

上一篇:面试游戏下一篇:电视专题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