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2024-07-11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精选6篇)

1.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篇一

读你文化提醒你:以下考点常出现于材料分析题中,材料分析题有3小题,共42分。其中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职业道德和文学作品会各出一道材料分析题,分布于30~32小题。

一、必背知识点

(一)教师职业理念 1.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其含义: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

基本含义: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基本含义:学生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1)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2)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3)因材施教。5.现代教师的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6.现代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基本要求: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基本要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基本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基本要求: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基本要求: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文学作品鉴赏

1.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方法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概念的隐含意义;(2)理解概念基本意义,辨别不同义项;(3)理解概念间的关系。2.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推断材料中句子的准确含义;(2)根据不同文体特点理解重要句子;(3)运用逻辑知识来判定理解正确的句子;(4)结合背景材料理解句子。3.归纳内容要点应注意的问题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归纳。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得不准确。(2)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4.现代文阅读涉及的表达技巧

归纳起来说,有三方面:(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叙述的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联想、烘托、反衬、铺垫以及人称的变化等。(3)布局谋篇的技巧,如线索设置、过渡以及前呼后应等。这类试题往往从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技巧鉴赏等方面来命题。5.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方法(1)具体分析。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际,具体分析要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有力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2)客观评价。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应给予客观而公正的评价,用唯物辩证法为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特有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3)准确全面地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二、答题万能模板

(一)教育观

考点:四个关键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实践”。

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错误)的;符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1)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材料中某老师……符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2)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材料中某老师……符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3)素质教育观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质疑的精神以及动手能力。材料中某老师……符合(违背)了素质教育观的要求。

(二)学生观

1.试运用所学学生观的知识对这一事件进行分析。

该教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错误)的,遵从(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1)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连续不断发展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具有巨大的潜能。材料中……遵从(违背)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2)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对单个学生的发展而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材料中……遵从(违背)了学生是独特的人的学生观。(3)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是独立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材料中……遵从(违背)了学生是独立的人的学生观。

2.因材施教(很少单独作为材料分析的考点,一般是可以添加到学生观之中)需要把以下几点回答出来:首先,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的特点,学生自身的个性以及家庭情况;其次,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引导;最后,要多引导我表扬。

(三)教师观

该教师的做法是正确(不正确)的,符合(违背)素质教育下教师观的要求。1.教师观强调,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材料中……

2.教师观强调,教师要从课程的忠实实践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必须要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材料中…… 3.教师观强调,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倡导教师在教学中改进、研究和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在材料中……。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4字规范要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该教师的做法是正确(错误)的,他践行(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1)教师践行(违背)了“爱国守法”的职业道德。爱国守法要求教师热爱祖国和人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材料中……

(2)教师践行(违背)了“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材料中……(3)该教师践行(违背)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严慈相济、保护学生安全,关爱学生健康,不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

(4)该教师践行(违背)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材料中……

(5)该教师践行(违背)了“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要求教师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关心集体,尊重同事,尊重家长,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材料中……

(6)该教师践行(违背)了“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终身学习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勇于创新。材料中……

三、真题示例

高二下学期,班上陆续有学生年满18周岁。有些“小寿星”想隆重庆祝自己的“成人礼”,邀请我参加生日聚会。

面对学生的邀请,我思考了很久:学生邀请我,说明他们把我当朋友,是对我的信任。去参加,他们肯定很高兴,可是,这样会不会引发学生的攀比、浪费?拒绝学生,会不会让他们伤心?

反复思考之后,我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庆祝生日。我发动班干部,组织了“18岁,我们成人啦”主题班会课。在班会上,全体学生给“小寿星”们进行了简朴的庆祝,而后我引导学生们构想十年之后自己的生活。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要做科学家,有的说要做企业家,有的说要和家人一起过幸福的生活。我跟学生们分享了自己读大学、工作以来的经历,启发学生认识到要实现梦想,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积极锻炼身体,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次活动之后,学生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小寿星”们把原本计划请客的钱凑起来,买了一台饮水机放在教室里,给大家带来了方便。本来有些同事觉得我组织这个主题班会是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看到效果后,也纷纷效仿开展了类似的活动。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参考答案】材料中该教师的行为体现了以下教师职业理念:

(1)该教师的行为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教育要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材料中该教师发动班干部组织主题班会,让全体学生给“小寿星”们进行了简朴的庆祝,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育,这是该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表现。通过班会 活动教育,学生们的学习劲头更足了,师生关系更融洽了,这说明教育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教育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根据学生18岁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们构想十年之后自己的生活”,“启发学生认识到要实现梦想,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积极锻炼身体,提高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行为都说明该教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3)体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化。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2.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篇二

教育观知识架构模拟试题

本卷共分为1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是目前我国家园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A.开放日制度 B.家长接待日 C.家访 D.电话联系

2.幼儿在3—4岁年龄阶段中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能大方地()。A.表现出来 B.感兴趣 C.与人打招呼

3.被尊称“乐圣”的是。A:肖邦 B:李斯特 C:莫扎特 D:贝多芬

4.《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讲:以()为基本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A.园本课程 B.户外活动 C.区域活动D.游戏

5.“爱幼儿园、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是幼儿园()领域的教育内容。A.健康 B.语言 C.社会 D.科学

6.在饮食中与胡萝卜相克的食物有()A.菠菜 B.土豆 C.山楂 D.羊肉

7.《阿细跳月》这部舞蹈是下列哪个民族创作的? A:苗族 B:傣族 C:彝族 D:白族

8.幼儿园的课程和教学应该以()A.老师的个人经验和教材为基础 B.幼儿园现有条件为域限 C.幼儿家长的要求为导向 D.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兴趣为基础

9.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相结合的原则。A.保育与教学 B.教育与教学 C.保育与学习D.保育与教育

10.好奇好问、活泼好动是幼儿()。A.气质特征的表现 B.能力特征的表现

C.性格的年龄特征的表现 D.思维特征的表现

11.《指南》共有多少学习和发展目标?()A.24 B.32 C.40 D.42

12.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幼儿明是非的教育方法是()A.情感陶冶法 B.说理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实际锻炼法

13.关于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论述,不正确的有。A:幼儿园社会性教育就是品德教育在幼儿园中的体现 B:幼儿社会性教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所需要的 C:幼儿社会性教育应该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

D:幼儿园社会性教育要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进行

14.我国的()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这是科学的、符合世界幼儿教育发展趋势的决策。

A.《幼儿园教育纲要》 B.《幼儿园工作暂行管理条例》 C.《幼儿园工作规程》 D.《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

15.《指南》健康领域里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高兴时能较快缓解,是()年龄段幼儿特点。

A.3―4岁 B.4―5岁 C.5―6岁

16.下面哪个用语不适合对幼儿讲()A.你真棒 B.你太好笑了 C.勇敢的孩子 D.你想的真周全

17.是否为实现目标做了有效的服务,材料的准备可以怎样调整,材料的准备是否充分,材料是否适合全体幼儿等属于()A.反思目标 B.反思准备 C.反思过程 D.反思方法

18.“玉不琢,不成器”说的是()对心理发展的作用。A.生理成熟 B.自然环境 C.遗传因素 D.社会环境和教育

19.下列成语,不是来源于项羽事迹的是。A:胯下受辱

B:无颜见江东父老 C:霸王别姬 D:破釜沉舟

20.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A:17世纪 B:18世纪末 C:19世纪末 D:20世纪末

21.宋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A:张择端 B:顾闳中 C:顾恺之 D:阎立本

22.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A.亲近自然 B.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C.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D.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

23.学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为()A.托幼机构 B.家庭 C.社区 D.社会.24.是贺绿汀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A:《旗正飘飘》 B:《可怜的秋香》 C:《牧童短笛》 D:《送别》

25.《指南》健康领域里能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高兴时能较快缓解,是()年龄段幼儿特点。

A.3―4岁 B.4―5岁 C.5―6岁

26.以孤篇享誉全唐的诗人是。A:陈子昂 B:杜甫 C:张若虚 D:李白

27.幼儿园教育要与()岁儿童的保教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街接。A.3—6 B.0—3 C.6—7 D.0—6

28.他的去世标志着巴洛克音乐的终结。同属于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是。A:海顿 B:莫扎特 C:贝多芬 D:亨德尔

29.游戏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A.集体 B.个别 C.全面发展 D.个体发展

30.在社会领域,幼儿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的年龄阶段是()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31.自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经济活动的不断拓展,对资本这一概念在使用中产生了不同理解。一种是继续把“资本”作为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阶级属性概念,用来研究资本主义的运动;另一种是把资本作为商品经济学中的一个自然属性概念,即单纯的经济概念,用来研究“货币生出更多的货币”这一客观经济规律。后者称为现代资本概念。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20世纪的“资本”这一概念是指。A:不断拓展的政治经济学概念

B:阶级属性概念让位于单纯的经济概念 C:世界范围内的现代资本概念 D:阶级属性概念与自然属性概念

32.成人往往按照自己习惯设计的蓝图去要求、塑造儿童,使儿童的天性得不到发展,这是因为在制定学前教育目的时未考虑到()。A.社会发展的需要 B.教育方针 C.教育政策 D.学前儿童的需求

33.幼儿园的主题环境通过()来探索墙饰与课程、教学、幼儿以及家长之间的互动,来实现在环境创设中和家长、幼儿的“对话”。

A.互动墙饰 B.园所环境 C.班级活动 D.班级环创

34.我国学前教育中特有的一条教育原则是()A.独立自主性原则 B.保教结合原则 C.发展适宜性原则 D.综合性原则

35.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中发展起来的。A.想象 B.读书 C.写字 D.运用

36.一个身穿工商行政管理制服的人从集贸市场走出来。根据以上陈述,可作出下列哪项判断? A:这个人一定是该市场的管理人员 B:这个人一定是上级派来的检查人员 C:这个人一定是来买东西的市场管理人员 D:这个人可能是其他市场的管理人员

37.幼儿与别人讲话时,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A.说话声音 B.讲究语言 C.礼貌用语

38.请找出下列作品中表现技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幅是。A:《向日葵》 B:《风景》 C:《星月夜》 D:《日出·印象》

39.()进一步提出了我国幼儿园的各个领域的目标可以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A.《幼儿园教育纲要》 B.《幼儿园工作规程》

C.《幼儿园机构管理条例》 D.《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40.以下哪项不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 A:《罗密欧与朱丽叶》 B:《睡美人》 C:《天鹅湖》 D:《蓝色多瑙河》

41.活动法是一种以幼儿的()为主的教学方法。A.自由活动 B.操作活动 C.实践活动 D.交流活动

42.反映幼儿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的是()。A.有意识记忆的发展 B.无意识记忆的发展 C.机械记忆的发展 D.意义记忆的发展

43.1844年,第一所日托中心在哪里开设?()A.纽约 B.巴黎 C.勃兰根堡 D.芝加哥

44.在儿童的游戏中,“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等各种游戏属于()A.移情训练 B.角色扮演 C.模拟活动 D.玩耍活动

45.《长生殿》的作者是我国清代的。A:关汉卿 B:孔尚任 C:洪升 D:李渔

46.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活动法、直观法、()。A.形象法 B.观察法 C.演示法 D.口授法

47.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服务的。A.健康成长 B.智力发展 C.独立生活 D.全面发展

48.3—4岁幼儿能快跑()A.10米 B.15米 C.20米 D.25米

49.加强冬季锻炼,要充分利用()等自然因素,以及本地自然环境,有计划的锻炼幼儿肌体,增强身体的适应和抵抗能力。A.雨水、阳光、地势 B.教室操场 C.日光空气水 D.太阳空气水

3.高中地理必背考点 篇三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4.高中政治生活必背考点 篇四

1.国家性质2.权利3.义务4.原则5.民主监督6.民主决策7.有序参与政治

围绕政府的问题

1.国家性质2.政府性质3.职能4.宗旨5.原则6.行政7.决策8.监督9.权威

围绕共产党的问题

1.国家性质2.地位3.性质4.宗旨5.作用6.执政方式7.执政理念8.指导思想

围绕国际社会的问题

1.构成2.国际关系3.世界多极化4.外交政策5.时代主题(障碍)政治生活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一、国家

1.产生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节的产物 2.本质:阶级统治的工具 3.属性:

1).阶级性(根本属性)2).主权性(最重要属性)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 1.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意义。2.人民民主专政:

1).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2).特点:对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3).人民民主内容:民主与专政结合 4).人民民主特点:

A.广泛性(民主主体广泛性、民主权利广泛性)B.真实性(制度保障、法律保障、物质保障)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5).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因:

A.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B.人民民主专政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保证(政治保证)。*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三、政治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条件:

A.中国国籍的公民 B.年满十八周岁 C.未被剥夺政治权利

2.意义: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2.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3.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四、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3.遵守宪法和法律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五、参与政治应遵循的生活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六、政治生活 1.政治生活内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2.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谈谈你对网络民主的认识 积极:

1).政府与公民的互动,体现了政府在积极转变职能,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

2).有利于促进决策科学民主和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3).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言论自由和监督权。消极:

1).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要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3).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不得干扰正常公务活动; 4).有序参与民主政治

七、民主选举 1.选举方式:

1).直接选举 2).间接选举 3).等额选举 4).差额选举

*人民代表选举方式:县级以下直接选举,县级以上间接选举

八、民主决策 1.民主决策方式: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推进决策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2).专家咨询制度

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4).社会听证制度 2.民主决策的意义:

1).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2).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九、民主管理

1.民主管理方式: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

*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主要途径:自己选举当家人。3.民主管理的原因:

1).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2).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4.发展基层民主的重要意义:

1).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和公共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3).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4).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调动公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型。

5).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和谐社会。

十、民主监督 1.民主监督方式:

1).信访举报制度。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3).舆论监督制度。

4).民主监督的新形式(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2.如何进行民主监督:

1).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监督权。

2).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3).不能干扰公务活动。3.民主监督的意义:

1).有利于改进被监督者的工作

2).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十一、如何有序参与政治

1.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提高政治素养。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十二、政府

1.政府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家的行政机关,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人民受政府管理,政府为人民提供服务。

*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目的: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服务的的能力和水平。2.政府的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4).加强社会建设。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3.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4.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5.如何做到对人民负责: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6.求助投诉的多种途径:

1).热线电话 2).信访部门

3).建立行政裁决制度

十三、政府的权力 1.必要性:

1).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2).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意义:

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政府的权威;

3).有利于防止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进程。

十四、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一)权力监督与制约

1.政府权力需要制约的原因:

1).国家性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2).权力是把双刃剑。

A.政府权力运用的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B.权力一旦滥用,超越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败贻害无穷。

2.关键:健全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体系。3.政府监督:

1).政府内部监督:上级政府、监察部门、审计部门、法制部门

2).政府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协,社会与公民,国家司法机关、中国共产党、4.意义:

1).政府接受监督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 3).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 4).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清正廉洁;

5).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二)政务公开

1.内容: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政府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2.意义:

1).有利于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

2).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便于公民监督政府的工作,维护自己的权益。

十五、政府的权威 1.决定因素:国家性质

2.有无权威的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3.如何树立权威:

1).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3).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十六、人大代表

1.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

2.产生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

*每届的任期--五年。3.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4.义务:

1).协助宪法和法律实施

2).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3).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十七、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权利: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组成: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1).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 2).其他国家机关对人大负责 3).其他国家机关受人大监督

十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一)政权组织形式

1.我国政体、根本政治制度、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活动准则: 民主集中制

1).含义: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2).体现:

A.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

B.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C.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决定因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2.基本内容:

1).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3).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种职权 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准则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动员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3).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 制度

2).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 3).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十九、我国的政党制度(一)中国共产党 1.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 2.性质:

1).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

2).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作用: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4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原因

5.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6.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7.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依法治国依法执政

1.总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2).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3.关键: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三)坚持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1.内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邓小平理论

A.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阶段的总路线 C.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科学发展观

A.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B.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D.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

1).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关系: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前提、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政治领导: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3).基本方针: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根本活动原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机构:政治协商制度

6).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 7).主题:团结、民主 8).职能:

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9).优越性: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B.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C.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D.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二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民族关系

1.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二)民族关系原则 1.原则:

1).平等(首要原则)*政治上已完成,经济文化上存在不平等。2).团结(重要原则)3).共同繁荣(根本原则)(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2.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国家:

A.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B.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宗教性仰自由的政策 C.坚持依法治国,打击民族分裂活动 2).公民:

A.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B.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C.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坚持党的领导,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4.前提、基础:国家统一 5.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二

十一、宗教政策

1.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我国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二

十二、国际社会(一)主权国家 1.种类:

1).按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 2).按经济发展程度: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2.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3.表现

1).对内: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 2).对外: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自主性 4.权利:

1).独立权 2).平等权 3).自主权 4).管辖权 5.义务:

1).不侵犯别国 2).不干涉他国内政

3).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二)国际组织 1.分类:

1).政府性和非政府性 2).世界性和区域性 3).一般性和专门性 2.作用:

1).积极:

A.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B.协调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关系

C.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2).消极:国际组织受大国控制 3.联合国

1).性质:世界性政府间的世界组织

2).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他国内政 4).中国地位: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 5).中国对联合国的作用:

A.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机器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B.中国在世界裁减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国际关系

1.实质:利益关系

2.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 3.形式:竞争、合作、冲突 4.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5.国家合作基础:共同利益 6.冲突根源:利益对立

7.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国家利益(四)坚定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原因: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这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2).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正义的 3).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脚点 2.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坚定的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2).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3).必须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4).公民:

A.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B.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C.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 D.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二十三、世界和平1.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3.不和平的原因: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恐怖主义 4.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南北发展不平衡 5.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6.怎么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二十四、世界多极化趋势

1.突出特点: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2.国际竞争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3.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广大发展中国家。二

十五、我国外交政策 1.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决定因素:国家性质、国家利益

3.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5.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意义:

1).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符合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根本利益。

2).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7.怎么做

5.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篇五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主观必背题

一、简述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

1.原始社会的教育还未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实现原始状态下的机会均等;

3.原始社会的教育,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因而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十分简单。

二、简述古代社会的教育特征

1.古代教育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相分离;

4.古代社会由于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高了教育职能。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读呆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 6.形成官学和私学并存的教育体制;

7.形成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育组织形式。

三、简述近代社会的教育特征

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 2.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3.教育逐步确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的兴起,教育内容日益丰富;

4.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

5.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6.教育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走向世俗化; 7.重视教育立法,实施依法执教。

四、简述教育学学科的特点

1.教育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和平凡性; 2.问题界域的恒定性和回答的不确定性; 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

4.理论类型的多元化和学科路径的多样化; 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

五、简述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教育学的研究问题不断拓展;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4.教育学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六、简述教育学的价值

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七、简述教学的特殊作用

1.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传授人类经验,使教学活动具有良好的秩序与节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育效率;

2.教学内容的传授是经过科学选择,依据知识的逻辑顺序以及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进行教材编写,作为学生认知世界的媒体;

3.教学是在教师引导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 4.教学能够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的本身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九、简述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影响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进程和速度;

3.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是潜移默化的; 4.社会生活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十、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高度的组织性;

3.学校教育是通过一支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队伍担任培养人的工作;

4.学校教育能够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辩证地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作用

1.学校教育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2.学校教育对人发展的指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十一、简述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2.主观能动性通过活动表现出来。

十二、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要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目的;

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学校课程的设置和内容;

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十三、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继/传的条件;扩大;高效率)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十四、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和决定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机会和程度;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

十五、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选拨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为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

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

十六、简述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 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 3.社会文化具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

十七、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十八、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2.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 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十九、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十、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3.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的独立性表明:

1.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特品格; 2.教育必须对社会有所批判;

3.教育必须要对社会的适应有所选择。

当然,教育的独立性毕竟是相对的,既要反对抹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又要反对把这种独立性绝对扩大化的历史唯心主义。教育与社会具有紧密联系,我们既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同时又要回归教育自身和教育内在。二

十一、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要使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4.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培养受教育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二

十二、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1.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 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相结合。二

十三、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素质教育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教育根本目的,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改革。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二十四、简述素质的内容

1.政治素质教育 2.思想素质教育 3.道德素质教育 4.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5.身体素质教育 6.心理素质教育

(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二

十五、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能动性的人; 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 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二

十六、简述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1.生理成熟期提前; 2.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

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5.心理问题增多。二

十七、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由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决定)2.创造性

教师需要因材施教,需要重组和再造教学内容,需要一定的教学机智,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之意。(教学机智:是一种突出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

3.示范性(教师劳动最突出的特点、教师劳动与其它劳动最大的区别)4.时间上的连续性与空间上的广延性 5.长期性、协作性、艰巨性等 二

十八、简述教师的专业素质

1.崇高的职业道德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合理的专业知识

A.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本体性知识)(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B.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本体性知识)(大学教育,既贵专精,尤贵宏通)

C.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条件性知识)(学者未必是良师)4.精湛的专业能力 5.强壮的身体素质 6.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十九、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新教师入职辅导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专业情感、专业技能、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三

十、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理论(四阶段)

教学前关注阶段;早起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2.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涯挫折阶段;稳定与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退出阶段 三

十一、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

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路径)

3.以日常教学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完善

A.日常教学反思 B.个人行动研究 C.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 D.同伴交流与合作 E.跳出教育谋发展

十二、简述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途径:

1.课堂教学活动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首要途径 2.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补充 方法: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教师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和尊重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学生1.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2.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自律、自爱、自尊、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3.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三

十三、简述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趋势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5.实行终身教育

十四、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3.内容上的灵活性与广泛性 4.过程上的实践性

十五、简述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思想政治活动 2.科学技术活动 3.文学艺术活动 4.体育活动 5.社会公益活动

十六、简述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

(特点:规模大、时间短、人数大)

(活动类型:集会活动、展览、表演和竞赛活动、学科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游览活动、文体活动)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形式)(小组活动类型:学科小组,文艺小组,体育小组)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3.个人活动(课外活动的基础)三

十七、简述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

1.明确的政治性、方向性和教育目的性; 2.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3.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4.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5.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条件。三

十八、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 2.面向学生生活 3.注重学生实践 4.强调活动综合

十九、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三级管理课程。(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十、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过程

1.确定课题 2.查阅文献 3.设计研究 4.收集资料 5.分析资料 6.得出结论

十一、简述教育研究的意义

1.提高教育质量 2.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3.丰富教育科学理论 4.增强教师自身素质 四

十二、简述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究。四

十三、简述教师的成长及其培养

(一)教师成长的因素:个人因素、情绪因素、系统过程

(二)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

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2.微型教学 3.教学策略的训练 4.教学反思 5.行动研究

十四、简述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 2.选择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十五、简述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一)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要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 2.充分利用无意识的规律组织教学; 3.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加以具体化; 4.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

(二)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

3.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进行适当的超额复习(150%)

十六、简述在教学中如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培养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3.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

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四

十七、简述注意的品质特点

1.注意的广度;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2.注意的分配; 3.注意的稳定性; 4.注意的转移。

十八、简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1.尽量减少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 2.要在学生内部状态上下工夫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1.明确目的、任务和意义,以引起有意注意; 2.给予信号,适时提醒; 3.提出问题,强制注意; 4.提出批评,给予警示。

(三)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规律 四

十九、简述教师感染力在教育中的作用

1.教师的感染力是吸引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2.教师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教师稳定的情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4.教师的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五

十、简述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获得锻炼意志的直接经验; 3.充分发挥集体与榜样的教育作用;

4.引导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加强自我锻炼; 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五

十一、简述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1.婴儿时期(0-1岁),或得信任感而克服不信任感的阶段; 2.婴儿后期(2-3岁),或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的阶段; 3.幼儿期(4-5岁),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的阶段; 4.儿童期(6-11岁),这是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的阶段;

5.青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6.成人前期(18-25岁),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是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的阶段;

7.成人中期(25-60岁),这是获得创造力感而避免自我专注的阶段;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8.成人后期(60岁以上),这是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的阶段。

(二)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五

十二、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 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避罚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

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好孩子取向)、遵守法规取向)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普遍伦理取向)五

十三、简述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首先要了解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

2.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水平发生冲突; 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他们认识到采取下一个阶段的判断方式是否合理; 4.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的目标。五

十四、简述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一)家庭教养方式

1.权威型:接受+控制 父母理解与尊重子女(爱他管他)2.专断型:拒绝+控制 父母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不爱他但管他)3.放纵型:接受+容许 父母放任自己的孩子(爱他但不管他)4.忽视型:拒绝+容许 父母对子女缺乏爱(不爱他也不管他)父母教育方式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心理健康、个性特点产生影响。

(二)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方向和基本质量。

(三)同伴群体

1.同辈群体能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成就感)

2.为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 3.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十五、简述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的影响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智力的影响

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智力不影响学习是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3.认知结构的影响

教师应从认知结构变量和内容方面来把握。内容方面,应该先传授包摄性广、概括性高、说服性强的知识;还要注意学习的渐进性。结构方面,奥苏泊尔提出了促进新旧知识练习的两个原则:逐渐分化原则(逐渐增加难度/减少难度)和整合协调原则(并列结合学习)五

十六、简述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启示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当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当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五

十七、简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一)学习观

1.儿童心理发展经历了从依赖刺激到减少刺激以来的过程; 2.学习是主动认知的过程,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3.强调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4.重视学习过程;

5.提倡发现学习。(作用:提高智慧潜力;使外来动机变成内在动机;学会发现;有助于对所学知识保持记忆。)

(二)教学观

结构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半理解;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

(三)发现教学模式

特点:

1.教学围绕一个问题情境而不是某一个知识点展开; 2.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 3.教学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

十八、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说对教学的启示

1.重视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 2.重视发现教学法。五

十九、简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3.知识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六

十、简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2.学习具有社会互动性; 3.学习具有情境性;

4.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六

十一、简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将学生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知识经验生长为新的经验;

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3.要重视合作。

十二、简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六

十三、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1.以正常人的心理为主要对象;

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且具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

3.尊重个性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

4.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间是截然分开的。六

十四、简述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启示

(一)提出一些具有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

1.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 2.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培养团队精神的合作学习4.推崇人性中心课程 5.提倡情感型师生关系

(二)构建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3.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

十五、简述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一)内部条件

1.原有知识背景 2.反省认知发展水平3.学生的动机水平

(二)外部条件

1.训练方法 2.变式与练习

3.有一套明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

十六、简述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一)有效的指导与示范(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1.指导与发现的比较 2.指导与内容的影响 3.指导方法 4.示范

(二)练习(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1.练习时间的分布

连贯的动作技能分配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而对于不连贯的动作技能而言,则集中练习优于分配练习。2.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

学习简单的动作技能最好采用整体练习法;学习很难掌握的比较复杂的技能最好采用整体——分部——整体练习法;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低,其学习的训练水平达不到一定水平时,采用部分练习法较为合适;反之采用整体练习法较为有效。3.心理练习

决定心理练习有效性的关键是学习者要对练习的任务熟悉,从未进行过身体练习的动作。4.练习中的情境干扰效应

(三)反馈(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六

十七、简述反馈在动作技能中的运用

1.反馈的信息功能;

2.反馈与学生觉错能力的形成;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3.建立稳定清晰地动觉。六

十八、技术心智技能的培养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六

十九、简述态度的学习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 4.受教育程度

十、简述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外部条件

1.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 3.社会环境 4.大众传播媒体

(二)内部条件

1.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 2.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

十一、简述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

1.选择阶段:①不自由选择②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选择③充分考虑后进行选择

2.赞赏阶段:①喜欢自己的选择②愿意承担和乐意让别人知道 3.行动阶段:①实践②反复加以实践 七

十二、简述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1.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和基础,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首要阶段。)

2.形成问题表征 3.选择并运用正确的策略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4.评价反思

十三、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一)客观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外界环境

(二)主观因素

1.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2.认知结构 3.智力水平

4.动机强度(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5.定势(定势是指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6.功能固着

十四、简述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思考。

十五、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 4.重视非逻辑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和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性策略 16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1.发散性思维;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十六、简述影响迁移的因素

1.学习对象的相似性; 2.原有的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十七、简述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七

十八、简述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一)影响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点;

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4.学生的志向水平与价值观; 5.学生的焦虑程度。

(二)影响学习动机的外表因素

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2.教师的榜样作用。

十九、简述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3.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4.设置榜样;

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八

十、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上课);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布置作业);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学习反馈、奖惩)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归因)八

十一、简述标准化的优点与劣势

(一)优点

1.客观性 2.计划性 3.可比性

(二)劣势

1.不能促进学习

2.使用条件非常严格,难以预测个体情况 3.未必公平公正

十二、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特殊意义

1.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2.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

3.给学生提供了观察和模仿的良好榜样; 4.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5.有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八

十三、简述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

1.教师的干预 2.组织的干预 3.社会协同支持

十四、简述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一)教师的自我调适

1.进行身体锻炼; 2.改变行为方式; 3.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

(二)学校的管理改革

1.注重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

2.根据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进行管理; 3.注意优化学校人际关系。

(三)社会的协同支持

1.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2.正确实行改革;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3.帮助提高教师的形象。

十五、简述德育的一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关系:对立统一)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教育和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长期和反复提高的过程。八

十六、简述德育的途径

1.品德课和其它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共青团和少先队教育 4.学校教育工作 5.班级教育活动 6.家庭工作 7.心理咨询

十七、简述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3.长善救失原则;

4.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八

十八、简述师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根本 3.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载体 4.关爱学生(师德教育的灵魂)——灵魂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支柱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动力 八

十九、简述新时期师德规范的特征

1.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3.倡导性要求和禁行性规定相结合; 4.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十、简述师德教育的途径

(一)职前教育的师德教育

1.通过师范院校新生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2.在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中增设必修性质的师德教育课程; 3.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渗透师德教育; 4.在教育实习中增加师德教育内容。

(二)职后教育的师德教育

1.在工作职场中践行和内化师德规范; 2.通过拜师学习提升师德境界;

3.加强自我修养以完善师德境界。(反省 慎独)

十一、简述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3.知识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

1.学制 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十二、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1.传授基本知识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九

十三、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九

十四、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教学活动应以直接经验为主; 2.教学应当以学生的间接经验为主;

3.教学应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有机结合,并防止两种不同倾向。20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1.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应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并防止两种不同倾向。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的发展智力的基础,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2.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四)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

十五、简述教学机智的特征

1.情境性 2.复杂性

3.实践性(基本属性)4.个性化 5.创新性

十六、简述新课程提倡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

(一)教学过程的课程的创生与开发;

(二)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

(三)学科结论的过程价值;

(四)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十七、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最常见的是主题班会)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九

十八、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三)协同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 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3.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十九、简述教育法的特点

(一)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

1.教育法具有国家意志性 2.教育法具有强制性 3.教育法具有规范性 4.教育法具有普遍性

(二)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

1.教育法律关系成立的单向性 2.教育强制措施的柔软性

强制措施: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

3.教育行政管理管理方式的指导性(区别于其它社会规范和法律的)4.教育法规具体内容的广泛性

一○○、简述教育法的功能

1.规范功能 2.标准功能 3.预示功能 4.强制功能

一○

一、简述教育立法的程序

教育立法的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或废止教育法规的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法定步骤和手续。

1.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 2.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

3.教育法律的通过(决定性意义的步骤)4.教育法律的公布

一○

二、简述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事件

1.有损害事实的存在(物质损害,精神损害,人身损害)2.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

3.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要有损害发生)

所谓过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中,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 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教育综合必备主观题(附录)

一、简述20世纪后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加;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拥有前所未有的新手段; 6.教育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开放性; 7.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8.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9.不断变革是现代教育的本性和存在方式。

二、简述教师的基本角色包括哪些

1.学习者和研究者; 2.知识传授者;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 6.学生的朋友。

三、简述终身教育的主要观点

1.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 2.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3.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 4.无所不包的学习内容;

5.终身教育的目标——完善的人和和谐的社会

四、简述思维品质的主要特征

1.思维的敏捷性; 2.思维的灵活性; 3.思维的深刻性; 4.思维的独创性; 5.思维的批判性。

五、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智慧技能(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2.认知策略 3.言语学习4.动作技能 5.态度

六、简述克服遗忘的方法

1.采用复述策略; 2.采用精细加工策略; 3.采用组织策略; 4.组块化编码; 5.适当过度学习; 6.合理进行复习。

七、简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小步子

2.要求学生做出积极反应 3.及时反馈 4.学生自定步调 5.低错误率

八、简述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提供反馈 2.提供信息 3.激励学生 4.衡量教学效果

九、简述德育方法

1.说服法(最广泛,最基本)2.陶冶法 3.榜样法 4.锻炼法 5.奖惩法

十、简述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

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 2.实施者对课程改革的清晰程度; 3.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二)学校内部因素

教师招聘备考资料

1.校长(课程改革的排头兵)2.教师(最直接参与者)

(三)学校外部因素

1.社区和家长的影响; 2.政府部门的影响。

十一、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和任务

2.依据课程性质和教材内容的特点

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生理、心理、认知等)4.依据教师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5.依据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

十二、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效扩大教学规模,促进学校教育的普及; 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4.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相切磋交流。缺点:

1.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3.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4.缺乏真正的学生之间的合作。

6.高考历史必背考点主要的大国关系 篇六

一、特点:

①在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英法关系曾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它们争夺殖民霸权、海上霸权和欧洲霸权的斗争十分激烈;

②英国对欧洲大陆一贯坚持势力均衡政策,一切以英国的利益为转移;

③20世纪以来,英法在对德问题上有合作也有矛盾,二战后法国奉行独立外交政策;

二、演变:

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帝国争夺霸权和欧洲市场,最后打败了法国;

②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俄国;联合侵略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一战中,英法军队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西线成为大战的主战场;

④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主张削弱德国;英国则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不愿法国独霸欧洲;

⑤英法操纵国际联盟,极力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⑥20世纪30年代,英法对德意法西斯侵略扩张共同采取绥靖政策;

⑦二战后,英法都先后加入北约、欧共体,20世纪90年代共建欧盟。

法德关系

一、特点:

①两者是争夺欧洲霸权的老对手,双方长期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

②在长期的对立和争霸斗争中,双方互有胜负,几度起落,由于实力相当的受国际关系的制约,双方都没有达到最终目的;

二、演变:

①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德国成为欧洲大的最强国;

②19世纪晚期,法国力图向德国复仇,德国则想进一步削弱和遏制法国,法德矛盾十分尖锐;

③20世纪初,两国分别加入协约国与同盟国,双方均加强军备竞赛;

④一战中,英法军队在西线联合对德作战,西线成为大战的主战场;

⑤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主张削弱德国,会议鉴定了《凡尔赛和约》,部份实现了法国的愿望;

⑥20世纪30年代,英法对德意法西斯侵略扩张共同采取绥靖政策;

⑦二战后,法和联邦德国共建欧共体,在经济上建立伙伴关系,20世纪90年代共建欧盟。

英美关系

一、特点:

①一战后,美国地们上升,英国地位下降,双方有合作也有冲突;

②二战中,两国合作,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英国跟随美国;

二、演变:

①美国独立战争,使美国摆脱英国赢得民族独立;

②一战后期,美国参战,与英法协同抗击德国;

③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实现经济全世界的野心,英国则力图保持海上霸权,英美矛盾尖锐;

④美国企图控制国联,英法极力反对,美国没有参加国联;

⑤华盛顿会议后,美国取得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英国从此丧失海上霸主地位;

⑥一战后,英美在武装干涉苏俄、德国赔款问题上采取相同或相似的政策;

⑦二战中,美英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密切合作,协调行动,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⑧二战后,美国取得了世界霸权,打着反对殖民主义和旗号排斥英国势力;英国依靠美国援助恢复经济,政治上也成为美国的附庸,加入北约组织。

美苏关系

一、特点:

美苏关系主要集中表现在二战前后,从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整个国际关系围绕美苏关系而展开,美苏争霸成为美苏关系的核心;

二、演变:

①二战前,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美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起对苏联进行武装干涉和敌视;

②二战中,由于法西斯侵略严重损害英美利益,美英逐渐改变了对苏的敌视政策,转而采取援助苏联,同苏联合作的政策,美苏关系走上了战时合作的道路;

③二战后,美苏经济军事实力的对比进一步发生变化,美苏两国战时合作关系破裂,美苏冷战对峙,两极争霸。

近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中国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动进入近代国际关系体系中,直到20世纪初,作为落后国家,一直是列强瓜分、掠夺和欺凌的对象,毫无国际地位可言;

②一战中,中国取得战胜国地位,但由于是弱国,根本无法保证自己的车际权益;即使在反法西斯中,列强放弃在中国特权后,中国的主权依然经常遭到侵犯;

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始在国际舞台上产生强大影响;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等标志着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高;

上一篇:校本研修的制度下一篇:水政监察大队执法巡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