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共17篇)
1.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 篇一
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青岛市崂山区宁真海尔希望小学
姜红艳
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正确运用信息技术是学生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能使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借用信息技术真正有所收获,我的做法如下:
1、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时,列出145×12=后,我先利用课件盖住“145”中百位上的“1”,只留下45×12,引导学生从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入手,简要回顾笔算方法,接着谈话: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算一算145×12吗?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地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并引导学生结合课件中笔算过程,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使抽象的算理具体化,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教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如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上,而是让学生利用课件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两次比较中,学生的知识不断得到整理重组,知识网络得以不断充实与完善。
2、在教学小数乘小数时,当学生列出53.5×0.5时,我适时提问:应该怎样计算?试一试。学生独立尝试。我收集几种有代表性的做法,通过实物投影直接演示:(1)按整数乘法的方法计算,但结果是267.5;(2)按整数乘法方法计算,结果是26.75;(3)按除法来做53.5÷2=26.75。当出现这几种方法后我通过多媒体出示:(1)这几种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2)你还有哪些疑惑?在这里通过将几种方法同时呈现,让学生判断几种方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找出正确的做法并进一步明确算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创新,同时又一目了然,让学生体会到自我学习的乐趣,从而建立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
3、在教学利息一课时,设计教案前我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是,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没有到银行存(取)过钱,对储蓄方面的知识一知半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时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注重通过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篇不仅很快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课的开始,我通过让学生观看银行工作人员工作情况的录像,了解储蓄的知识,从而引出课题,使他们感到要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
(2)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数学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首先通过看书学习,使学生对存款中的有关知识和常识有进一步的了解,接着让学生结合学习中的体验开展交流活动。在汇报时结合实物投影把自己的想法清楚地展现给大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观察,大胆交流,不但对存款的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对存款中的有关专用术语也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同时,也理解了计算利息的方法。
(3)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在本节课的练习中,首先,让学生帮助小朋友计算利息和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学生通过运用公式计算各种情况下的利息的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其次,在实际运用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填写存款凭证,实际计算应得利息,获得了存款的实际体验。
4、在讲“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容积。通过课件出示: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7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700毫升;有的说1.7升;有的说1700毫升;有的说1又7/10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幅图中水的容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通过直观图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
5、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大胆质疑,不仅启发学生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的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而且注重让学生通过剪、拼、摆等动手操作的活动来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在学生讲解完后,我又及时运用课件形象直观的把推导演示给同学们看,这样学生能深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背后所隐含的知识结构的提炼,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总之,数学知识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培养数学兴趣要把数学教学同信息技术相联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有关内容和情境,加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培养,把它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完成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2.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 篇二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信息进步,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教学工具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信息技术具有便捷、智能、高效的特点,能为教学带来更多形式变化,使教学变得更生动丰富,学生借助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变得更乐于学习,并且有更多精力和时间投身到实践性、探索性活动中。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推广和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 )发挥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优势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应达到200多万字,但是现实情况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远远不足,甚至相差太远,而且初中生的阅读意识很薄弱。针对这种情况,发挥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优势就显得尤其重要。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班级数字图书馆,以便发挥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开始之前,提前一周通知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利用数字图书馆查找课堂即将学习的相关资料,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正式上新课时,学生就可以利用已经查找到的资料与教师进行学习探讨,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当学生与教师产生意见分歧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与其共同查找更详细的资料, 以便达到统一认知。让学生使用数字图书馆查找资料,有利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阅读能力,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优势,是教学资源的有效扩展。
(二 )有效的课程导入
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适合进行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声情并茂的课堂环境,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及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教学《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时,在正式学习文章之前,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北京申奥成功的相关视频, 让学生体会申奥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爱国主义感情。接着开始进入正式授课环节,教师提出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课文。接下来教师可以轻松地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划分文章层次,再结合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借助多媒体展示作者的人生历程、故事背景及文章主旨等,进而让学生带着思考学习课文。
(三 )利用网络开展专题讨论
学完每节课,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布置一些课后思考,可采取网络课堂或者班级QQ群展示课堂总结,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学生可从多个角度入手思考问题,例如:从文章标题入手、从文章写作特点入手、从文章基调入手,等等。对待同样的问题可以利用不同知识看待,例如:从历史角度、从文学角度、从现实角度,等等。学生将自己的看法发布在网络平台上,便于师生间沟通和交流,有利于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通过这种共享的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透课文内涵。
二、教育信息化助力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
教育信息化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
(一 )教育信息化促进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更新
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首先学会运用各种搜索引擎,比如:百度搜索、谷歌搜索,等等,对于教师利用互联网寻找教学资源具有莫大的帮助。对教师知识方面的更新主要用到实践法、交流法、学习法及反思法等,像Web2.0网络技术,主要包括博客、百科全书、网摘、教育网站、教室网联等技术,可以很有效地帮助语文教师进行知识更新和交流。还可以加入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校园论坛,或者加入语文教师组建的QQ群,都有利于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
(二 )教育信息化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技能提高
信息技术整合应用于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合理安排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制作PPT进行语文教学,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在文字编排、图片插入、视频链接及音乐导入过程中,极大地锻炼语文教师的信息化处理技术,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条件,从而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 )教育信息化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态度养成
信息化技术能否使用得当彰显出教师能否提高教学效率,熟练的操作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节约教学时间,减轻工作负担,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劳动创造性。在相对轻松、愉悦、有趣的教学环境中教学,语文教师才能更有时间和精力为增强教学效果想办法,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更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当做一辈子愿意追求和奉献的事业,达到教学专业的顶点。
总而言之, 教师专业化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成为全世界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叶澜教授曾说:“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 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其实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相同的道理,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那么学生的自主发展也无从谈起, 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学全面使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培训上应用信息技术获得效果和效益, 为今后持续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学校发展寻找一条出路。
摘要:现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在全民广泛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进入学校对教学效率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推广和运用,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教育信息化对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课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语文课,信息技术,校园网络
参考文献
[1]徐忠恕.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7).
[2]刘明.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3]杨秋枫.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中的妙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6).
3.信息技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三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无形为有形。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抽象为直观。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象,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最后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相,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3.静止为运动。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无一例外会用《几何画板》来演示“圆幂定理”,即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鼠标一动,结论立现,效果相当好。其实像“垂经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都可用《几何画扳》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些题目,不经意用鼠标移动一个点,图形变化了,结论仍然成立,比如:图形中移动C点或E点始终有CE∥DF。
4.繁琐为简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串。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60个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二、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e】
4.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 篇四
因特网上有许许多多收费或免费的资源,为教师及时获得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资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例如,对于那一道题的答案或解法有疑问可以把该题通过网络搜索,获得许多人的解法或看法,开拓了自己的思路非常方便。再如,利用我校订购的教学资源网站,可以获得大量的教案、习题、和高考信息,为我们的备考、组卷和及时获得最新的高考信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还有,对于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老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文章进行下载学习或在线学习和培训,像我们现在进行的网络在线培训在传统的教学时代是无法想象的。总之,通过网络这个海量的信息来源使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平均化,它尤其使偏远落后地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2.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ppt、电子白板、实物投影,加快了课堂的推进效率,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活动更多是信息。例如,在高三复习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一些比较复杂的实验题的图展示在白板上,进行讲解或讨论,这样清楚规范的装置图比学生看着自己的试卷或老师画在黑板上效果要好的多。再如,在物质结构的教学中,利用三维立体图像或三维动画观察物质的微观结构的特征,要比看着课本讲解效果好许多。还有利用ppt虽然不能完全替代板书,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的写量,节省了时间,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还有,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特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和保留自己在教学中的各种资料。
5.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 篇五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江家店初中
刘延海
美术课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德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在农村初中,上美术课时,因缺乏教学资料,或图省事,教师有时候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比较呆板,使本来是学生喜爱的美术课变得失去学习兴趣。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教育要实现改革,首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态要变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教学,改善教学环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在美术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利用其容易搜集资料和图文、声像等图文并茂的优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效率,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非常好的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浅谈几点感悟。
一、信息技术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求知的源泉,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重要条件。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们对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最感兴趣。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农村学校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过程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搜集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教材中的呆板的展示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学习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例如初中美术课本第十三册第一课《在美术世界中遨游》,介绍的是美术的不同种类和表现形式,“中国画《出水芙蓉》”“油画《父亲》”“雕塑作品《马赛曲》《家庭组》”等。用信息技术制作成美术课件,一一展现在大屏幕上,再配上文字说明和优美动听的轻音乐,美术的分类和表现形式一目了然,不但使学生更容易认识和理解美术这门学科的内容,而且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另外,在利用课件上课时可以展示更多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或展开讨论,画面上各种美术的表现形式,会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热烈的争论,比照本宣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美术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农村学校在没有开通远程教育网络前,美术课堂比较单调无味,教师没有更多的教学资源可运用,学生也缺少学习美术必备的材料,美术课多半不能正常开展。随着远程教育网络的开通,农村美术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其教学信息显示方式包括有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利用这种优势,农村学校就改变以往单一的美术课本为教学资源的模式,能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做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感情上的满足体验。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到自主积极的学习当中去。尤其是对于农村美术教学来说,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三、信息技术将音乐融入课堂,诱发学生良好的情绪,唤起学生的情感
积极的学习情绪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总会投入更大的热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激发这种情感。音乐是活的,他与美术具有天然内在的联系,信息技术可以将音乐融入美术教学课堂。音乐除了形象特征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情感特征。音乐具有感情性,情感具有感染力。相对与美术作品而言,音乐更容易打动人,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例如在欣赏初中美术课本十五册《墨与彩的韵味》时,可以制作动画课件,以班得瑞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中国画中墨与色相互交融的旋律的变化。再加上课件中动画生动的演示,使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画中浓和淡、色和墨、干和湿之间的关系,名家作品的展示更加加强了学生对于中国画的认识,提高了审美能力。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学生身心都享受在医生之中。
四、改变实践方式,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美术教学如果还是走“老师教,学生练”的老一套,学生势必始终处在被动的接受、被动的学习,生搬硬套的状态,与当前的教育改革格格不入。因此,只有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对新知识自主学习,并根据学生在自学时遇到的困难,及时通过问题提示,让问题引路,这样,就能把学生引进主动学习、自主探索的轨道上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课堂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参与活动,才会发展为自主学习。如在上《居室的色彩搭配》一课中,因为学生都生活在农村,他们的家庭很少有豪华的装饰,生活体验少。学生一看书上的居室图片都感觉新奇而又困惑,不知道怎么去进行色彩搭配。如果这时候要他们去设计居室的色彩,那就是一种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学生的热情、灵感都处于沉寂状态,学习效果也非常差。我先从网络上下载了一款居室色彩搭配软件,把居室的设计图用黑白效果展现,各种色彩放在一边,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操纵鼠标,选择他们喜爱的颜色拖放在居室的不同部位。拼出不同的居室彩色效果图。这样一来,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在设计的时候还互相做讨论指导,效果很好。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他们对学习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积极的参与进去,又能及时的反馈,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必定能事半功倍。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的能力
美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塑造形象,生动地再现现实生活,以及再现这一现实生活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美术作品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天文的、地理的、人文的、自然的无所不容。其中,以反应历史事件作为主要表现内容的情节性美术作品,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内容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这是一幅比较抽象难懂的立体主义风格作品,学生欣赏有一定难度),教师先剪辑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杀害平民的影视资料片段,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明确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背景。再展示毕加索为了创作《格尔尼卡》先后画的六个草图,介绍画中具体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画面。通过片段学生不但对作品的内容容易理解,而且对其形式美的认识也会达到一个更深的层次。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6.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 篇六
乐平市礼林中学 程卫华、洪应德[摘要]: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的建设,农村中小学也有了多媒体教室,接收下载了不少多媒体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教师也开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引起教育工作者深思。
[关键词]:积极意义、整合方式、创新能力、创造思维
我是农村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也是学校远程教育管理员。作为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课堂教具的贫乏,课前往往绞尽脑汁自制一些简陋的教具。加上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难怪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身为数学教师也不得不苦思瞑索,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而当今社会知识信息的激增和“减负提素”工作深入开展,使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下面本人就中学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积极应用。
一、 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积极意义
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是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手段。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如: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具有代数计算,数据处理,几何作图,视频、音频及媒体流播放等多种功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特别是当多媒体计算机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软件(如:翰林汇多媒体课堂)或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Flash、Powerpoint、几何画板等软件,制作诸如:情景导入、概念教学、练习指导和学法辅导等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显示工具和演示工具,大大提高教学质量,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信息技术正在引发数学教育的一场革命,它将极大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理念。教师不是被计算机替代,而是用新的方式工作,从新的视角考虑问题。
二、多媒体及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方式
1、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数学教学:
它是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或补充由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征进行常规的运算、作图、列表及模拟一个动态过程等,从而达到辅助教师教学的目的。
①、显示工具,增加课堂教学容量
在现实数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常常遇到一些比较费时的活动,如大量的板书内容,而这些活动并非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但为了达到所需目标又不得不经过这些活动,在课堂45分钟内,如仍采用传统的板书,则消耗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如不板书而口头说明,则往往会词不达意。这时候,如采用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显示功能,不仅能解决课堂内大量板书的问题,还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容量,高效的使用课堂时间。例如,在学生学习《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课时教师必须要经过列表和作图比较繁琐的两步,而这是非常费时间的,教师几乎很难分出更多一点时间去讲解函数的性质。而把多媒体技术作为显示工具后,利用计算机则可以很快给出函数值和画出函数图像,就可避免在课堂内书写大量的板书,节省大量的时间,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在这种应用中,教师还可以把多媒体计算机与电视、投影仪、幻灯机等其它信息技术设备接在起使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②、分层显示,引导学生系统学习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例如:在数的分类、多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以及三解公式复习等都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这特别适宜于学生自我复习。
③、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演示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如: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就要引导学生用代数中因式分解、不等式有关性质等知识来解或用一元二次函数图象来解。又如:求过两点直线的解析式时,也有一般式、顶点式、两点式等多种解题方法。
④、控制模拟,体现数形结合效果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例如:一元二次函数中的各参数与其图象的关系,圆与椭圆关系,方程、不等式与有关函数图象关系,锥体与柱体的关系等等。通过带控制性的模拟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体现数形结合效果,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数学。
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改进教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①、情景导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时,老师运用课件展示一组生活中呈轴对称的图片,以设问的形式导入新课:下面一组生活中常见的图片,看看有什么特点?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调动了,这时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思索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实践去拓展知识的范围。你想知道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今天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借助电脑教学,自然有趣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②、动画模拟,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以扎实的基础和自学能力等为前提的。在中学数学中,概念、法则等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运动变化的东西,新鲜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中学生的注意。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动”的特长,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行探索、创造,认识新知识。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轴对称的有关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使满足轴对称条件的一个或两个不同色彩的轴对称图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图形轴对称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又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再如:学习“角”,投影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蕴含了角的定义及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又如:“圆”的认识中利用荡秋千的轨迹引出“曲线、圆心、半径、直径”,在用动画展示了画圆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这样,利用多媒体演示功能把复杂的概念分解为直观形象的简单信息,利于学生自行探索,展示思维,归纳概念,理解概念。
在平行四边形性质教学中,以动态演示画面使学生生动形象准确地理解“对边相等”这一特点。而“对角相等”这一特点,可启发学生自学中创造。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独立探索获取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行探索能力和创造力。
③、精心设疑,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这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如果照以往方法,让学生用纸剪拼一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推出梯形面积公式。这节课学生的探索一般到此,接下来就是对公式的应用。这样无疑是把学生的思维紧框在课本上,学生的创造性就受到束缚。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刚开始,老师可设问:“你有什么办法能求出梯形的面积?”这节课可采用电脑里的工具,让学生利用电脑对图形可切割、移动、旋转等特点,可探索出多种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因为电脑中图可多次使用,有的学生自己能探索出八种推导方法。通过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可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④、辅助练习,熟练形成解题技巧
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向学生出示一组难度渐增的练习题,让学生作出回答,计算机会及时给予评判和指导。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固定出题,也可以是随机出题,根据教师所给的课目,章节,题型,难度灵活出题,增加练习的智能性,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计算机会自动给出必要的提示或辅导,从而巩固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熟练形成解题技巧。
利用计算机辅助进行练习,不仅意味着学生要有必要的问题求解知识,而且还需要学生会对相应软件操作技能,而对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就是学习数学事实、概念和原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计算机帮助学生学习这种应用的过程主要是学生和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它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控制教学的局面和消除了教师的主观意志的影响,增强出题的客观性,能够更加真实地检测教学的实际情况,节省大量的时间,把教师从传统教学的出题,编题,批改作业,课外辅导等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创造。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育教学领域是必需面对的一个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应以新的姿态去迎接这场挑战。应该注意到的是计算机手段与传统媒体教学完美地结合显得十分重要。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的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究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媒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媒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浅谈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与数学教学的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媒体》: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4、《多媒体辅助教学 有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数学教育交流站
5、《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数学教育交流站
7.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 篇七
1 “个性化”创设故事情境, 激活信息技术课堂
兴趣是开启智能的钥匙。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合理地组织教学, 就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情境中去, 自主思考, 以保证后续教学中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以下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第一节课《信息及其特征》中创设故事情境的实例:
师:先给大家播放一段广告, 大家请看视频。
( 视频大致内容为:一个酷男骑着摩托车在美国西部的大马路上飞驰, 突然摩托车坏了, 这时他掏出手机打了个电话求助, 不一会, 一个农民赶了一辆骡车一声不吭地把摩托车拉走了, 这时话外音传来:“摩托再好也要骡拉, 摩托罗拉, 随时随地传递信息。”)
师:这个男子是怎么脱离困境的?
生:是手机, 是农夫, 是骡车……
师:大家说得都对, 但是大家想一想, 如果有手机但是没有信号或其他的原因不能用, 那农夫怎么知道这个男子遇到困难了?怎么能这么快就知道?又怎么知道用骡车而不是自行车去解救这个男子呢?因此, 真正答案是信息, 就是这个男子通过手机传递给农夫的信息。
通过故事使得这节课的开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的问题促使了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的解答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这样不仅激活了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氛围, 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2 “个性化”制作动态网页课件,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传统的课件通常是运用PPT软件制作文稿、用投影的模式演示给学生看, 通过文稿内容传递给学生。这种传统的课件教学法与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相比, 除了节省教师板书时间、增加课堂容量以及凸显多媒体直观、高效的特点以外, 并没有特别之处, 仍然不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个性化”的课件制作, 是通过制作动态的网页课件, 来实现“交互性”课堂的目的,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动态网页课件的制作是借助信息技术教室的局域网, 利用ASP、JSP、PHP等编程技术制作网络平台完成的。通过这个网络课件的平台可以实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借助其交互性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在这种动态网页课件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利用此动态课件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料、讲授教学内容、布置教学任务、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组织教学评价, 等等。学生先通过课件平台直接获取到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和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然后在教师的动态课件中通过视觉、听觉接受信息并获取知识, 根据教学提示主动地参与学习、思考、辨析等。此过程中, 学生遇到问题可以直接向教师咨询, 教师也能及时地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 并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此外, 学生还能够参考其他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出建议和意见, 同时改正自己的不足。在这个平台上完全实现了教学中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 教师只是起指导作用。通过这种依靠网络平台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 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构成了一个“交互式”的信息技术课堂,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 “个性化”选择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基础性课程, 笔者认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是这种教学法的关键在于“任务”的选择与设计。首先, 教师要正确认识“任务”的含义。由于“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的是让学生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情境中完成任务, 从而获取知识、获得能力最终形成技能, 因此, 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必须注意任务的情境性和可操作性, 只有这样, 才能使任务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行之有效。其次, 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 学生打好基础非常重要, 因此, 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注意任务大小要适当、内容容量要适度、知识要求要具体、任务之间有知识的衔接联系。通过衔接构成任务链, 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根据任务链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制定一系列基于教学内容却不同于普通类型的教学任务, 作为对教材的补充和拓展, 以满足高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4 “个性化”实践表现性评价,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展现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是检测学生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提升情况, 并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笔者所说的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的评价, 其中主要形式包括资料收集、演示操作、实验演说、书面报告等。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除了要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之外, 更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技能培养、信息素养、综合能力的评价, 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绪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胡新强.基于学习过程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J].希望月报, 2007 (7) .
8.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篇八
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信息的综合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获取,而且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知识的应用。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门中学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难怪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身为数学老师,也不得不苦思瞑索,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值得数学教师积极推广。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经验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特别是创新教育。计算机为教师提供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手段和教育方式,以此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改善了他们对自己及学习的态度,使其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和自我实现者,是从黑板与课本转变为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和构建知识体系的催化剂。它也更新了教师与学生在传统教育中的角色:教师从教学转向了知识的组织,教师在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将教学过程从以课程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从个人任务到协作工作,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例如,在几何教学中,我曾经在讲《相似》这一节的起始课时,为如何引课而煞费苦心,最终就是利用计算机来帮助我解决了这一难题,我让学生看屏幕上的一行小字,但由于字太小,学生无法看清,所以有些学生便想出放大字号,从而看清了这一行特别有趣的话,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引出了相似。
还有一次,我讲《平移》的示范课,需要把其中的一些线和图形进行平移变换,这时计算机中的《几何画板》这个软件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利用《几何画板》在剖析问题的实质时,就可以使学生清楚了解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比较传统教学,它能形象直观的反映问题,去掉那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对学生的干扰和误导,引导学生轻松地得出结论,避免绕一些不必要的弯路。同时,就学生思维上的跳跃,引导学生能多角度地去观察、研究这个问题,给出多个解决方案并比较得出最简方案,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图形平移这种变换,为将来画平移图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们都非常乐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运用《几何画板》如何研究问题、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最终将问题圆满解决。有些学生还不满足于此,往往能加入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再如,数学中的代数部分,通常都需要作大量的习题加以巩固,这时计算机大容量的优势又会得以体现。记得有一次听一位老师讲《二次函数的图像》这节课,她就是利用计算机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几个点来画图像,接着逐渐增加点的个数,从而发现了图像的趋势,进而引出了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如此复杂的操作,如果让学生都动手来画的话,是很难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的,再由于个体的差异,有很难能画得准确,所以用计算机和动手画相结合的方式就使得本节课非常精彩。同样在《统计》章节中,可以用到计算机的知识点就更多了。
9.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论文 篇九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教学;应用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有关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为丰富,且研究结果对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提升有着显著作用。但是,当前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学理分析,对案例分析不够,鉴于此,本研究尝试结合相关教学案例,探求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转变观念,精确理解
观念层面的转变,对于微课能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得到有效应用至关重要,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微课的应用效果。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自身观念,充分认识到微课教学的显著优点,将其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观念的.改变只是一个阶段,更为重要的是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精确理解微课教学的内涵,认识到微课教学知识点的零散性,充分掌握微课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的灵活性、便捷性,更要着眼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特点,在其中更为深入地理解微课的含义。例如,我在教学中,起初更为偏向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并未将微课作为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但是,我很快发现了教学所呈现出来的一些问题,如课堂内学生难以完全理解的知识点、课堂时间“不够用”等,鉴于此,我借助微课开展了自身教学,获得了一定教学成效,有效弥补了这些问题。在“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等这些章节知识点的讲述中,我将微课融入其中,尝试更为深刻地理解微课,认识其重要性、有效性,理解其设计原则、实施步骤等,经过实践检验,发现微课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二、着眼实际,重视设计
学生实际情况、教学实然状态,这些作为客观事实,既对微课教学开展的顺利性、有效性起着重要影响,也对微课教学设计的开展有着重要指向。因此,教师在微课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着眼于实际。具体来讲,不同学生在知识水平等多个方面均存在差异,这种情况对于教师而言,就需要在教学设计层面加以重视,用更为吻合学生需求的方式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借助各种条件,妥善开展微课设计,注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时间等各个环节的合理化。我在进行“信息的基本特征”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运用上述理念进行设计。在这一课时教学开始之前,我先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了基本调研,发现班级内部大多数学生信息素养停留在操作层面,在理论层面了解并不多,这就是学生在进行计算机操作中“会做,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在这一情况下,我将微课教学目标确立为“让学生了解信息基本特征,并学会如何从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结合于此,我设计了微视频等后续环节。实践证明,这一方式有效促进了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开展成效。
三、注重字幕,把控时间
微视频的制作,是微课教学的核心环节,其在较高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微课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微视频的制作。本研究认为,除了微视频知识点的设计之外,还需要注重微视频字幕和时间的把控。字幕是微视频必须配备的,以帮助学生更为清晰地学习知识点、认识知识点;时间在微视频中也有着重要影响,最佳时间一般为五分钟,不可过长更不可过短。例如,我在进行“信息安全问题”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就紧密围绕“信息安全”这一核心主题,结合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制作了微视频。我结合微视频中的语言,配备上了字幕,以为学生呈现更为明显的学习提升。同时,我结合实际情况,将微视频的时间控制在了5分16秒,这一时间长度较为吻合教学需求和学生身心特征。最终,该微视频获得了良好成效。
四、高效开展,多元评价
微课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除了微视频制作这一重要环节之外,还需要在课堂上给予补充和完善。教师要将学生在课后学习微视频中所遇到的困惑进行汇总和整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集中讨论,这就是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此同时,还要着眼于这一实际情况,对微课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进行多元评价,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学生评价,要将多元指标融入学生评价中,如学生课后微视频学习效果、课堂研讨表现等。本部分以我所进行的“合法下载网络中的文件”教学为例,进行简要说明。在这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课前制作的微视频,为学生讲解了“文件及其类型”“合理的下载途径和方法”“合理合法下载文件的重要性”等知识点,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知识点,但也对“合理下载途径和方法的选取”等知识点存在疑惑,我将其作为课堂讨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最终解决了问题。同时,在学生评价中,我将学生自学情况、课堂表现都纳入到了评价体系中,做到了多元评价、公正评价。
总之,微课对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这种作用,并在理念上积极转化,将其融入自身教学实践中,采取多元举措,革新信息技术教学,利用好、发展好、发挥好微课自身所带有的效能,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成效。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教师的积极努力、学生的密切配合、学校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苏剑峰.高中信息技术“微课”设计的“三性”[J].中学教学参考,(26).
10.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 篇十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下面,笔者谈谈信息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那么就不需要教师监督,学生也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可以说,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然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注意力较差,容易被课堂外的事物吸引,而且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但是当使用信息技术把音频、视频、图像和更有吸引力的文字表达方式呈现在课堂上时,更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壮美的风景,也可以带领学生穿越历史,看看千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中,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传统的备课方式需要教师查阅大量工具书,耗费大量的时间。但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地查询信息,更加节省时间,更加便捷。举例来说,以前在备课时,教师需要查询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资料,以及与文章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这些都需要教师耗费大量的时间慢慢翻查纸质资料。但是,随着信息技术普及以后,教师只需上网输入关键词,就能找到原本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找到的资料。此外,信息技术也方便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使教师们能取长补短,极大地完善了教学方法。所以说,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备课工作质量有了极大地提升。现在,有的教师进行电子备课,这更加方便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讨论。
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利用信息技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举例来说,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笔者就利用了信息技术。首先,笔者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了陆游所处时代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大概了解了陆游的生平经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仅讲述了《示儿》的内容,还根据陆游的个人发展,向学生介绍了陆游的许多千古名句,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僵卧荒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不仅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他们在课后主动上网搜索关于陆游和《示儿》的知识。于是,笔者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查询到的资料。这样一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能够积极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充实自己,革新思想观念,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入地开发性研究,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顾德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J].中国远程教育,2002,(6).
[2]田笑霞.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8,(5).
11.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 篇十一
现在的职业学院里面的学生大都对学习英语感到厌恶、排斥, 甚至是害怕。但是他们又不得不去强迫自己去学习英语, 处于国际化的时代, 英语无处不在, 如果一点英语都不懂, 会影响未来就业。例如热播的综艺节目叫《花样姐姐》, 组成团队去国外旅游, 随时都需要用英语和外国人进行沟通。其中一个姐姐不太会说英语, 看见自己喜欢的物品, 没办法和买家交流。当然并不是说, 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出国, 现在英语是世界语言, 在我们国家也随处可见, 工作中更是少不了。学好英语很有必要。问题来了, 学生们想学好可是却因为英语太过枯燥, 大家都很是厌烦。所以, 多媒体的出现, 使得英语教学课堂一改往日的枯燥乏味, 变得丰富多彩, 生动活跃。它的灵动性带给学生们一种兴奋和激动,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利用多媒体, 将形、声、光、色、影等表现手法并用, 制造出生动形象的、活泼有趣的、绘声绘色的学习环境, 这使得学生们心中不再排斥、抵抗, 反而尽情享受其中, 让自己与英语世界零距离。这样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 提高了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这便是打开了第一步, 让学生们愿意去学。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在职业学院里面的学生, 英语很烂, 关键原因就是脑海单词容量太少了, 缺乏积累。这是由于老师在课堂上永远就是黑白地字体呈现出一个个的单词, 让学生枯燥去记忆。这种模式只会让学生越来越讨厌记单词。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制作PPT, 在里面设置一些好看、吸引学生的图片和学生感兴趣的素材, 让学生们在伴着那些可爱的有趣的背景下去读精彩的、吸引他们的英语内容。对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他们不懂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就想去弄清楚, 而且深深地记在脑中。另一方面, 学生们的口语和听力十分差, 有时候老师都不一定读的精准, 这时候更加需要多媒体的帮助, 通过它, 课堂上老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各种语音、甚至是英语歌曲和视频, 让学生在英语环境下, 锻炼听力并张高自己的口模仿, 不仅真正地学习到如何去正确地发音和锻炼到听力, 而且也让他们更加觉得英语的有趣。在这有趣的环境下, 学生们可以提听说能力, 更有利于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教学, 拓宽视野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以简短的话题导入正文, 然后学生们开始互相探讨, 接着老师逐步解释, 最后结束。很直白, 但是缺少一些精彩的环节。老师可以利用网络查阅文章的背景资料, 插入相关图片或是视频在PPT中, 创造一种自然的英语气氛, 让学生们很快进入主题, 拉近与文章的距离。同时也拓宽学生们的视野, 让他们不仅仅学习到课本的知识, 而且了解更多新的知识, 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图片、短片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引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而且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四、丰富教学内容
因为加入了多媒体技术, 英语课堂可以开展更多形式的教学内容, 就可以不只是单单的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着一个又一个的单词, 老师可以在PPT的辅助下安排一些情景模式, 让同学们组合来进行相应的情景对话, 举个例子来说, 在教《新视野英语读写教程2》第一单元The First Mcdonald’Restaurant时, 老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在肯德基或者麦当劳的动态图, 让同学自己组队上台来进行情景对话。首先, 这些情景是同学喜爱的事物, 他们会十分有兴趣,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 自己组织语言来进行的英语对话会让同学印象深刻, 而且同学也是享受其中。并且同学们在英语的口语及组织语言方面会有很大帮助。这种方式使得课堂更加活泼, 不是那么死气沉沉。可组织观看英语相关的电影, 让同学们在电影中学习新的词汇, 锻炼更为正宗英语口语和听力, 相信同学们会乐在其中。另外可带领大家学习唱英文歌曲, 在快乐的学习中, 大家就会越来越爱英语。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职业学院的教学方式不再是像初中、高中那样强制性的, 更多的是需要同学们自觉、自主地去学习。老师起引导作用, 想要真正地去学习, 还是必须靠学生自己。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 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多媒体、网络, 学生们可以找到需要的资料, 以自己快乐的方式去学习。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介绍一些精彩的, 优质的英语电影或者歌曲, 让学生们下去后欣赏。之后, 老师可以采用抽查的方式, 了解学生们学习的情况。学生们在多媒体、网络的支持下, 最大限度的自主学会学习英语, 而不是老师步步紧逼。
六、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式实现整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的结合
以前的英语教学模式很难兼顾优生和差生, 教师也相当无奈, 教学手段单一, 对于这一问题无能为力。但引入现代信息技术, 结果会得到很大改善。老师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 为学生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多途径的自主学习和练习的环境。一种练习的内容, 可以分为多个层次, 学生们可根据自己英语基础去做相应的选择, 将自己最薄弱的地方补救起来。
七、结语
以前的英语教学模式基本上是, 一位教师, 一支粉笔, 一个黑板, 一本教材, 一个音响和一群学生, 教师教学手段十分局限, 他们也不愿意看到学生们上课无精打采, 他们也希望可以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但是面对现实情况, 他们也无能为力。但是, 如果充分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福利, 结果又会不一样。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视听和声图并合, 动静相宜的表现形式, 将原本单调的教学内容变得活灵活现、生动形象, 扩宽了学生的视野, 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调动了课堂的气氛, 充实丰富了教学的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打开学生们的求学的心门, 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和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 不再对英语的学习仅有厌烦, 他们爱上英语, 而且努力去学好它。所以, 希望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学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 来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泽芬.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得与失[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
[2]李艳平.信息技术与大学外语课程整合中的主要变量关系研究—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 2010 (10) .
[3]刘奇, 田治兰.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 (14) .
[4]王照亮, 杨晓琴, 刘世清.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 (12) .
12.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二
1.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授课质量
多媒体课件是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的一种新型教学辅助手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教学媒体可实现立体模拟、平面模拟、语言声音重现、静态实景重现、呈现动态过程以及促进教学双方进行交互作用,克服了过去老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更是易如反掌,尤其是多媒体课件有着很强的直观性,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甚至部分自己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思想,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示范出来或表现给学生看,这样就帮助学生看清楚动作技术的细节,使学生更快、更全面的建立起整个动作表象,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缩短了泛化学习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对教师讲解的思想内容的掌握。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授课质量。
2.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统一规范技术动作
体育教材有田径、体操、民族传统体育、韵律体操与舞蹈、足球、篮球、排球、游泳等项目,内容繁多,新内容、新规则、新教材层出不穷,不断向体育老师提出新课题、新要求。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的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示范能力,否则很难把示范动作做的很规范,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个失败的示范还会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另外,体育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完成动作的能力也在不断的下降。
教师要上好体育课,必须做正确标准的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这就使教师的现有水平和教学的客观需要产生矛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一矛盾,运用现代网络视听媒体,把世界优秀运动员的先进规范技术,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完整的技术动作概念,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
3.有助于教师结合动作边讲解、边示范,突出技术动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些难度较高的体育教材,在一瞬间要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田径跳跃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技巧的滚翻,单杠的回环动作等。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老师过多的重复示范、讲解还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动作表象,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使教学有浅入深,由易到难,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过程。
13.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篇十三
静边镇一小 林琼
“信息技术教育既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标的教育,其内涵是由信息技术教学和与其他课程整合两大部分组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 21 世纪需要、”美术作为一种视觉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与劳动者。艺术,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文化必修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种种可能,这里,仅就信息技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改变了把美术课上成绘画课的状况,更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往的美术教学,教育者习惯于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学生也约定俗成地致力于绘画技法的临习、绘画技能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易于管理,易于评价,易于学生“学有成效”--人们习惯于有形的 “有形”成为一种依据,而其他潜在的评价,一幅画、一件手工作品,体验和尝试往往被忽略,这对于学生来讲,无异于是多种学习机会的丧失、多种创意的扼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教师改变了以往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改变了“一味听,只会临”的学习习惯,教师既可以最有效地实现程序化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新的教育思想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比如《适合纹样》这节课,我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系列的图片,需要学生用心观察,找出规律,发挥创意,动手尝试,理解含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以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计算机操作获得直接经验,又在自己设计制作过程中使思维纵横驰骋,间或还会有意外的效果让人惊喜,既巩固了电脑的应用技能,又有丰富的作品诞生,对于学生来讲,这样的美术课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新鲜的、生动的、自由的,而电脑的魅力还在于,它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这是避免教师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知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不仅会导致小学美术教学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而且还会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乃至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带来冲击。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基础教育的改革走向
更深的层次的一条新路。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创设了有利的环境,提 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经过多年进行教育工作的实践,国内外专家不断总结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作用,不断深化对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专家们认为:包括视听、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内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是教育领域里进行信息革命的最有代表性的产物,标志着为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在教育领域进行新的一次教育革命的开始。任何一个教学模式,都会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其教学效果,在实践中证明它是否正确,而且也会在时间和研究中逐步建构出反映本学科教学特点和规律的教学模式。与过去的教学模式相比,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另一方面随着教学模式本身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也要求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例如《适合纹样》这节课,学生在可选的诸多待加工的图片面前,可以通过电脑自由发挥,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纷繁的色彩、意象的形体、巧妙的组合等,是一种自觉的、主动探究,也是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感受,其优势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
三、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增加了美术教学的文化含量。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一种视觉艺术,作为艺术门类,它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在教学中却体现得微乎其微,或是以往的教育教学导致,使人们对该门类的认识也无法深刻,尤其小学,特定的智力发展阶段使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形式上显得很匮乏,而忽略了文化内涵的教育教学便显得太苍白,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媒体软件不但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容量,更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质量,如美术欣赏课,古代绘画艺术图文并茂,系统连贯的展现了艺术的源远流长,这是文化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更是一种人文素养的渗透和积累。图片、动画、音响等情境代替教师口干舌燥的讲解,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兴趣,更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的记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不断推陈出新,人们对它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对它的学习探索的需要也在不断加强。
四、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更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教 学中的双边关系,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
用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划时代的影响,计算机的应用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鲜明的标志,教师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成为一种自觉的、迫切的需要,美术学科也一样。美术教师的素质决不能单纯以绘画水平作为衡量标准,不能以专业素质的尺度评价美术教师。美术教师首先是教师,教师则必备师之素质,在此基础上,另具备美术专业素质,唯专业素质论者教学也往往唯专业,而小学是儿童期与少年期特征典型的阶段,学生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较弱,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素质、语文素质、学科素质,具有应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能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感召力和对事业的热情。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自己首先就得跟上时代,适应社会需求,有自学能力,有研究问题的能力。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加强自身素质、自身修养,切忌固步自封,保守僵化。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创造、能动地积极地对待美术学科,对待其他学习,乃至对待生活。我经常感叹于学生活跃的思维,学生大胆的创意,辅导电脑绘画过程中,学生对计算机“金山画王”软件的熟练程度让我意识到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重要性,而教师要树立自己的威信,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但是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计算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机在教学中的应用,更证明了这一点。,教师也有未知的领域,而学生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适时以学生为师不但不会有损教师的形象,还可能同时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促进,孩子敏锐的 那种接受能力让我深深的体会了力不从心,“敲山震虎,拍桌子吓唬猫”的方式只能是情急之中的下策,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师可以摆脱重复性劳动,而把精力用于更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去,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使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14.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 篇十四
“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是高中《地理第二册》中的重点内容,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目前高中学生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很少。笔者以前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列举的教学案例几乎都是课本上罗列的,对学生而言,案例没有可选择性。教学中,笔者往往直接告诉学生有关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学生以听、记等方式被动学习,常常听起来似懂非懂,记起来死记硬背,用起来生搬硬套,导致有知识无能力,有理论无实践,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学效果不佳。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计划组织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理论知识,避免学习中死记硬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收集、处理、分析、应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了解、关心家乡农业发展,树立热爱家乡的情感。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有关农业方面的内容为:“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该标准还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即“结合所学知识,判读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上述标准都强调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强调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学·地理·2》 (2009年第3版) 第三章第一节专门介绍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并引导学生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布局及其变化的区位因素。该章末尾“问题研究”部分也要求学生搜集本地气温、降水和光照的基本资料以及适宜在本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名称。
笔者在教学中将教材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和本章末尾的“问题研究”合并到一个课时中,教学程序为:提出问题—学生探究—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即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农业生产实际,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当地农业生产的问题,并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要求各学习小组课前进行调查研究,探究相关课题,各小组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教师加以启发或点拨。本课时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 通过对家乡农业生产的探究学习,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所有区位因素及其主导因素或限制性因素;认识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3种基本方法—综合分析法、重点分析法、动态分析法。 (2) 通过各小组课余时间的自主研究学习,以报告形式介绍小组研究成果,使学生更多、更深入地探究家乡农业的基本概况及其形成的区位因素,了解家乡农业生产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提出农业发展的可能性方向及理由;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 (包括搜集、梳理、甄别、解释、应用、交流、公布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 (3) 通过开放式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自觉应用课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分析地理问题。
二、教学活动实施步骤
1. 组织学生探究有关农业区位的课题
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自由成立地理学习小组,每组5~7人。各小组自由选择学习课题。这些课题是笔者根据学校所在地区 (广东省肇庆市) 的农业生产实际特点拟定的,具体课题如下:
(1) 肇庆市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影响其牛奶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 (2) 肇庆市四会砂糖橘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近十年来其生产规模有何变化?为什么? (3) 肇庆市农业生产都有哪些类型?其产值构成比重怎样? (4) 肇庆市的粮食作物有哪些?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主导因素是什么? (5) 珠三角地区的基塘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有哪些?近年来其生产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6) 肇庆市水产养殖的主要对象有哪些?成立于2002年的高要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近几年迅速成长壮大的原因有哪些? (7) 对自己感兴趣的本地或外地其他农业生产现象进行分析。
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习课题或自己确定一个与农业有关的课题后,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周末、自习课等时间,走访肇庆市农业局、肇庆市统计局、肇庆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高要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等单位或企业,查阅相关报刊书籍资料,浏览相关网站,如肇庆市农业信息网 (http://www.gdzqagri.gov.cn/gover govera.asp) 、肇庆市统计信息网 (http://61.146.213.162artYear/ac36) 、肇庆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 (http://baike baidu.com/view/5092666.htm) 、高要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 (http://xiaofang99.foodmate.net/introduce/) 等有关网站,收集有关信息,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筛选整理并输入计算机,小组成员充分讨论,结合课本有关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论,得出相关课题的可能结论,并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及结论制作成课件,最后面向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汇报课件可以采用微软办公软件Office,如Microsoft Excel, Word, Powerpoint,也可以采用网页设计软件,如FrontPage等。对于难度较大的软件,如Authorware, Director以及方正奥思、几何画板、课件大师、Flash等,往往会浪费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会喧宾夺主、弱化研究课题,所以除非个别学生比较擅长,否则不提倡使用。整个课题研究及课件制作过程,除了课余时间外,笔者还安排了一节地理课,让各小组在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完成。
2. 进行课题研究的汇报讨论
通过2~3周的探究学习,本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正式开始。首先是各小组全部或3~5名学生在讲台上以课件的形式介绍小组对所选课题的研究过程、信息获取途径、信息处理过程、针对课题问题的结论。在进行课题汇报时,全体学生都可以随时提问,质疑信息的真实性、方法的科学性、结论的科学性等,被质疑小组必须及时回答。在每个小组汇报完以后,教师对他们的研究或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或肯定他们的优点,或指出研究中的不足。
我校2014届高一 (3) 班第四小组的研究比较成功。该小组选择了第二个课题,即“肇庆市四会砂糖橘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近十年来其生产规模有何变化?为什么?”他们通过上网查询,走访果农、农艺师和生物教师,了解到砂糖橘的生理习性,得知砂糖橘在肇庆市四会广泛种植的原因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温度、降水、光照、湿度) 、土壤条件 (母岩性质、pH值、有机质、交换性盐基、氧化还原电位等) 、地形条件 (海拔低于500 m的低山缓坡、山谷冲沟) 、坡向坡度条件 (南坡25°以下) 、灌溉水源条件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交通、劳动力、市场、生产技术及种植经验、地方政策支持等社会经济条件。同时,该小组调查得知了肇庆市2001~2011年各年度的砂糖橘总产量,从2001年的五六万吨上升至2011年的30多万吨;该小组还了解到四会砂糖橘近十年的市场变化,10年前砂糖橘主要销售地是珠三角地区,而目前已经建立了全国性的产销衔接网络,市场涵盖全国大部分省区,但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份量仍较小 (占总产量的5%) 。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具体案例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课题研究伊始,笔者向学生强调探究式学习的重点是将课题研究中的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即运用课本上有关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论解释课题中的农业生产现象。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死记硬背,进而实现学以致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真正理解并掌握课本知识。仍以上述小组为例,他们根据获取的信息,在课题汇报时对课题问题进行了解答,报告精彩之处有三: (1) 以四会砂糖橘生产为例,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很多,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各不相同,但大致都对应于课本的农业区位因素图 (课本第42页的图3.3) 。 (2)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四会砂糖橘的市场需求近十年来不断扩大,使其生产规模也相应扩大。 (3) 影响农业生产的众多区位因素中往往有一个是最关键的,即主导因素,如近十年四会砂糖橘生产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待全部小组汇报完后,教师要特别肯定那些运用课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小组,并结合各小组的汇报,启发学生理解课本中农业区位因素理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基本能结合课本总结出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3种基本方法—综合分析法、重点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各小组在课题研究中基本是参考教材而不是死扣教材。对于各小组汇报课件的格式笔者没有特别要求,只要有基本的课题内容、信息获取途径、相关信息汇总处理和结论即可。
三、教学活动反思
笔者利用学生身边的、学生自己选择的案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强化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独立思考,强调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侧重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把信息技术与具体的地理理论、个别学习课题、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有机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基本达到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空间的目标,使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并深刻掌握了地理规律。
从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来看,所有学生作为探索者参与学习,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探究的能力、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课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绝大多数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并要求在今后的学习中多采用这种模式。从学生完成对应检测题的效果来看,选择题的正确率和综合题的解题能力较往届学生有明显提高。笔者在后来的教学中也不断运用这种方式教学,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也迅速提高。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会耗用学生较多的课余和课堂时间,但笔者认为这是值得的。另外,在学习中要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地理学习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永远是为学习服务的,而不能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宋贺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 (8) :58.
[2]张军.P P T课件实现“交互”的技巧[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8 (9) :43.
[3]李瑾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4]陈澄.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15.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 篇十五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为英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英语教育即将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多媒体的介入给英语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一定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互相交互、互相整合的“一体化”历程的逐步深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浩瀚而又绚丽的前景。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对英语教育变革的方向,促进英语教育尽快走出纯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误区,加快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实践证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就英语教学而言,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艰巨任务。因此,英语教师应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 信息技术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1.1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以往信息并不发达,初中教学的课件制作没有太多的变化,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使教学越来越向更开放的形式发展。教材也由单一变得日益丰富和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基础教学的需要,借助课本学习知识;也可以通过开放性的网络,借助各种虚拟手段,共享适应初中生学习的英语知识。教师可以对网络中获取的内容进行信息整合,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借助信息技术,初中教学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使抽象的英语知识具象化,变成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使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学生理解。这种方式的教学,使得信息得到极大的扩充,知识范围也更为广泛,课堂的结构则更趋向开放。
1.2 教师在课程整合中所扮演的角色
初中教师如果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继续以前的教学角色,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话,很难想象教学质量怎样才能提高,怎样才能使初中学生成为综合型人才。以前,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往往沉醉于知识的传达,较少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信息技术发展下的教师需要转变角色,适应自己在课堂中指导者的新角色,借助各种教学手段的创新尝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进行转化。
因此,教师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者,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信息意识,自主学习更多的现代信息技术,熟练掌握各种教学软件的应用,了解更为便捷的网络搜索方法,从而为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课件。教师要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创造条件。
1.3 学生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所担任的角色
学生在传统教学工作中一直处于“被”学习的角色。学习本该是主动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使大部分初中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初中英语的教学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况。初中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服务对象或者是服务中心,是学习中的主体对象。在初中语言课堂中,学生要能够利用课堂所创设的英语学习环境,来构建知识的认知过程,达到语言运用练习的作用。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特有的声、光、图片、色彩、动画、影像等一体化的效果,让学生通过感官刺激,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因此,科学技术与实际的教学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2 运用信息技术的媒体平台,为英语教学提供多
媒体支持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据资料显示,让人识别事物时,采取的手段不同,所需的时间也不同。语言描述需2.8秒,线条图画需1.5秒,黑白照片需1.2秒,彩色照片需0.9秒,而直接观看物体则只需0.4秒。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形、音频、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于一体,使语文教学音画同步刺激学生,其效果是最佳的。
如教学“Biggest, Longest, Widest”,利用多媒体首先出示世界之最的图片或是视频短片,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找出文章中对应世界之最的描写,再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让其清晰准确地了解世界之最。在这些综合信息帮助下,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读懂课文,这样,阅读过程由他自己完成,他的理解会更深刻。
3 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教师要善于“取舍”,积极“巧用”信息技术。在设计整合课课件时应对教学内容和收集到的资源作充分分析,如现有的图片是否适应教学内容,是否能最佳地突出教学重点,是否易于观察;录音材料是否朗读清晰、到位,是否能最佳地表现文章中的角色与要表达的情感。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弃之,切忌将所收集的资源全归于课件,以至CAI变成“回收站”。事实上教师应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讲解技巧和朗读水平,力求语言流利准确,声情并茂,并辅以一定的体态语言。
教师大可不必停留在“非使用信息技术不可”的阴影中,强求使用一些毫无价值的文字图片课件等,而应在深入研究教材、学生和教法的前提下,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并与传统教学模式优化组合。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网络上收集现有课件,依据以上原则,取精华、去糟粕,扬长避短,把他人的变为自己的,以符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切忌照搬照抄,否则又会让自己的教学陷入形式化的误区。
4 要重视其他教学媒体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计算机多媒体可替代其他一切教学媒体,如教学图片、简笔画、录音机等。多媒体教学应该发扬传统教学的精华,切不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抛弃优势方面,只是为了赶时髦、摆花架子,顾此失彼。
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师授课的教学手段之一,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它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只有多种教学媒体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另外,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教学手段更可以使教师的喜、怒、哀、乐及情绪、情感对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形成具有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情绪、情感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师生产生感性共鸣。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窝洛沽中学)
16.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 篇十六
[内容摘要]本文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探讨,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要立足普及学生电脑知识,树立信息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能,能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应用“建构理论”来指导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是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中学生中不仅要开好必修课,同时也要开设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要求,培养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技术人才。中学信息技术课要建立灵活的成绩评价体系,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
[关键词]教学探讨,普及知识,教学模式,选修课,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教育已列为中学必修课,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并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和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这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下面就如何开展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谈几点做法,欢迎指正和批评。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要立足普及学生电脑知识,树立信息意识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较为不足,对计算机的理论和原理仍感到很高深莫测,我们的教学如果重理论而轻应用,结果只能是学生害怕电脑。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立足于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电脑知识,树立他们的信息意识。
教育部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也绝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为一个模式的专家人才,从现实上说,中学生刚刚在打基础,也不太可能就成为专家。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增强信息技术意识;着眼于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着眼于让学生掌握文字、图形输入、输出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安全忧患意识、合作意识等。
二、改革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同时,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是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模式来教学,更不能采用“机灌式”来教学。信息技术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一定不能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和动手,要大胆让学生去探索、去操作,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熟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才能为学生将来步入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工作、生活和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影响一代人的成长。
例如,对“Windows98中的文件系统及其管理”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向学生讲清“文件、文件夹、剪切板”的概念和作用即可,其余的知识和操作都必须让学生上机操作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的反馈。又如在高一年《几何画板》选修课里,也只需花上一至二节课的时间,介绍《几何画板》的作图功能(如点、线、圆和由线组成的各种图形)和实现动态效果、追踪、量度等功能,并展示一些由《几何画板》创作出来的作品(我准备有物理学中“力的合成与分解”、“光的传播”和“物体的运动”等作品),精采的作品早就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按耐不住,随后就该让学生去创作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速度、学习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学生创作出来的不少优秀作品都成为了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多媒体课件。
三、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
我们承认学生发展是不平衡的,学习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兴趣也是各异的。从社会需要的人才来看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行业部门计算机的用途也是不同的,如果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性能和计算机强大功能充分的结合起来,那还有什么会学不好和做不好呢?因此,中学信息技术课不仅要开好必修课,而且也要办好选修课,来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也是充分体现素质教
育的要求。
必修课的内容应是一些基础的共性的知识、方法论的知识,它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和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选修课的开设是必修课的一种延伸,是充分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和志向的差异而开设。做为选修课则要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空间余地,尽量使学生都能朝着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方向发展。多年来,我们在选修课程设置中,提供了许多跟学生兴趣相结合的学习软件,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如与美术结合的有图形图象处理软件;与音乐结合的有音乐编辑创作软件;与影视结合的有视频、动画编辑创作软件;有多媒体创作软件;有网面设计软件;有程序设计语言软件;有数据处理软件等。现在的应用软件都很庞大,功能也很强,每一个应用软件都可以成为一门专业,学一学期是不成问题的,然而有句老话说得好“师傅引入门,修行在个人”。选修课的教学中宜多采用探索式教学,学校仅可能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教师要起点拨和指导作用;现在的软件都有自身强大的在线帮助功能,可引导学生自行探索并掌握相应软件的使用,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要建立灵活的成绩评价体系
17.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 篇十七
时代告诉我们,现代的老师光靠“一支粉笔两本书”的旧式教学已成为过去时了,沉浸在这种旧式教学中的老师很快就会被现代教育教学淘汰,至少会让出生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们不认同,不喜欢,不爱戴。只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才可以走在教育改革的前面,才有机会成为教育家式的教师。所以目前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提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入整合”的研究者和实践者。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定义有很多,但我最喜欢这样的定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这让我明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是在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基础上的教学改革,这种改革不可以改变他的学科性,不能因为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把课上成信息技术课,更不能因为媒体手段的丰富多彩,而抹杀了学科特点,把课上的四不像。
通过学习和实践研究,也查阅了很多资料,知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的特点很多,但这一点最重要,就是在信息技术提供的新的沟通机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网上课程与远程学习)和丰富资源的环境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造思维、合作精神与交际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就是说“整合”是信息技术功能特点和学科基本规律意义上的整合。“整合”的结果,既以信息技术优化了课程教学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学科智能水平的提高。
这个特点说明了上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首先,上课的老师必须具备本专业、本学科基本素养。平时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的提高,形成专业经验,养成良好的基本品质、基本态度,才能为上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奠定学科基础。如果一个老师,学科教学还不能得心应手,整合就无从下手。
其次,教师还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同时还能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授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体开发技术、媒体传播技术和教学系统的设计技术,提高实施“整合”研究和实践的智慧和能力。
第三,教师还要有实践性和创新性,才能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的整合在一起,“整合”是把两个以上的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整合在一起,不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推理就能实现的;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去实验、探求和总结,才能发现“整合”的本质和规律,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这次参会看了很多节不同学科、不同地区的老师的课,真的是差距很大,很多教育发达地区的教师,基本上都在电子白板、互动电视、电子书包等环境下进行教学,而我们带去的课还仅仅是ppt、动画、视频等,这种硬件建设上的差距太大了,教育发达地区是普及,而我们仅仅是条件好的学校在试点。
他们的设备先进,但很多教师的课并没有让技术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辅助作用,和我们的课所采用的媒体手段,所要达到的效果没什么大的区别,说明我们的教师已将现有的媒体手段发挥到了最优化的水平。
【信息技术对中学学科教学的作用】推荐阅读:
浅谈信息技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06-09
探究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12-02
谈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1-14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11-28
浅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12-21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中学10-14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计划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