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分析数字气象站

2024-07-30

气象分析数字气象站(17篇)

1.气象分析数字气象站 篇一

自动气象站故障实例分析

从自动气象站故障实例出发,分析了故障原因,并排除了故障,解决了自动气象站数据不能正常写入Z文件的问题,以期指导自动气象站维护及故障排除工作.

作 者:王时引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气象局,山东枣庄,277148 刊 名:现代农业科技 英文刊名:XIANDAI NONGYE KEJI 年,卷(期):2009 “”(6) 分类号:P415.1+2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   故障   排除  

2.气象分析数字气象站 篇二

一、数字化处理确定文件存档格式

档案在数字化后转换成新的存档格式, 随着气象档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对数字化档案存档格式进行新的规范, 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处理要考虑档案的存储模式, 既要考虑数字化处理档案保存的安全性, 真实性, 永久性和存储容量, 还要考虑全国气象档案综合管理系统一定要支持的数字化档案文件存储格式, 选择JPG, TIFF, PDF等存档格式, 不仅能够长期保存, 还能在数字化档案检索利用时保证气象档案拥有原纸质气象档案的效果。

二、数字化处理之前做好档案鉴定工作

气象历史档案数量庞大, 档案数字化处理是一个漫长而又细致的工作, 在短期内不可能将全部气象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 有一部分气象档案保管期限较短, 因此, 在数字化处理之前必须对馆藏纸质气象档案进行认真鉴定, 做好数量统计工作。

三、数字化处理一定要界定其范围

纸质气象档案种类多, 规格大小不一。每日都在生成多种纸质气象档案, 因此, 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处理前, 应从档案的使用价值, 利用价值, 保存价值 (年代) 等方面出发, 鉴定哪些需要数字化处理, 哪些无需进行数字化处理, 认真确定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处理的顺序, 这是气象档案数字化处理前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气象档案形成时间早, 影响范围广, 使用价值大, 利用频率高, 保管期限长的气象档案, 以及字迹模糊, 破损严重, 极其珍贵的气象档案资料, 应优先安排数字化扫描, 尽早提供数字化服务, 这样可以减少对这类纸质气象档案借阅次数, 有效解决纸质气象档案反复借阅利用和档案保管的矛盾, 最大限度的对纸质气象档案进行保管和保护, 确保档案实体完整, 安全。

四、做好纸质档案数量统计工作

由于纸质气象档案种类多, 数量大, 规格不统一, 档案数字化处理不能一步到位, 因此, 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应每年有计划地进行, 要详细做好统计纸质气象档案种类以及各类档案的总数量。根据馆藏实际情况科学的估算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的速度和每年处理的数量。认真安排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人员的工作量, 机器配备, 预算费用。明确责任, 落实到人, 合理安排工作任务。这项工作一定要切合实际, 不能盲目的定进度, 定数量。

五、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存在的问题

1. 安全保密问题

纸质气象记录档案数字化处理过程中涉及多个方面, 由于气象科技档案资料是国家八大保密档案资料之一, 鉴于它纸质气象档案的特殊性, 重要性和保密性, 是绝对不能公开的。在进行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过程中, 档案保密意识不强将产生安全隐患, 使纸质气象记录档案在整理、扫描、录入、分类等环节都存在泄密、毁损和遗漏的可能。

由于气象纸质档案馆藏年代长、保存环境条件较差, 许多档案的纸张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 字迹变淡, 图像模糊等。在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过程中, 也有可能出现人为因素再次造成纸质气象记录档案的破损、断裂、污染等, 这就对纸质原始气象记录档案造成更大的威胁。

2. 实时监控管理问题

制定和实施纸质气象记录档案数字化处理过程中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 从而会给气象记录档案数字化处理带来一定的风险。纸质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时间紧, 任务重, 工作时需要加班加点, 需要数字化处理档案数量庞大, 存在质量问题的图像文件也很多, 而档案管理人员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忙于纸质气象记录档案的分类、清点、出入库登记等工作, 数字化处理后的成果检查速度落后于数字化处理速度, 无法进行实时检查数字化处理后的气象档案, 档案数字化处理的质量难以实时监控。在管理方面也会出现规定不全面, 突发问题考虑不周, 忽视数字化处理实施过程中的监督, 影响数字化处理的质量和进度。

六、质量问题

纸质气象档案数字化处理工作人员一定要精益求精的做好纸质档案录入、扫描、映射等工作, 不能片面的追求数量, 造成质量不过关。对于那些年代较长, 纸张破损严重, 报表渍迹斑斑, 图模糊不清等纸质气象历史档案, 应该先修复, 后进行数字化处理, 否则会直接影响档案数字化处理的质量。

七、结束

3.通城气象站站址变动气象要素分析 篇三

关键词:站址 区域一致性 均一性

中图分类号:P4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010-03

1 引言

通城国家一般气象站(以下简称通城站)始建于1959年1月1日,1965年迁至于通城县隽水银城西路103号,占地面积6094.5m2,自迁站之日起,承擔观测任务已有49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现址从原来的城郊变成了城区,探测环境开始变化,气象资料“三性”受到影响[1],如:蒋国兴等研究了贺州市气象观测环境城市化造成气象要素发生跳跃性变化的影响[2],刘勇等研究了安徽省气象观测环境的变化对温度序列的影响[3],卢绮玲研究了揭阳市探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记录准确性的影响[4]。但是,就通城站气象资料受探测环境变化影响特征分析还没有,为此,本文通过对通城站的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气象要素进行区域性和均一性分析,揭示与周边气象站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科学评估,为迁站提供理论依据。

2 资料及分析方法

选取通城站周边100km范围内未迁过站,现址工作时间年限长,气象探测环境属于一类的临湘、属二类的嘉鱼和崇阳站作为参考站,考虑资料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选取其三站1960~2010年的逐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2min平均)的观测资料取平均值形成资料序列,采取差值比较、趋势比较法分析该站资料与参考站资料的区域一致性;计算参考站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2min平均)与通城站的相关系数进行均一性分析。

3 观测资料序列区域一致性和均一性分析

3.1 观测资料序列区域一致性分析

3.1.1 差值比较

计算通城站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风速(2min平均)与参考站序列的差值,并分段计算每5年的平均差值和每10年的平均差值(差值=通城站的值-参考站序列的值),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1)气温

由(图1)可以看出,通城站与参考站的年平均气温差值自1960年以来至2010年呈波动变化,变化范围在±0.5℃以内(除1983年差值达到0.7℃),一次迁站并未对整个序列产生较大影响,与参考站数据变化的一致性较好。通城站现址从1965年1月1日开始观测,通过分析5年的平均差值和每10年的平均差值,得出5年平均差值和10年平均差值变化趋势比较一致,迁站和城市化没有带来明显异常变化。(5年的平均差值和每10年的平均差图略)

(2)降水

由(图2)可以看出,通城站与参考站的年降水量差值序列无明显异常,迁站和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均不明显,可以认为通城站与参考站的年降水变化基本一致。分析降水每5年的平均差值和每10年的平均差值发现变化趋势也是基本一致。(5年的平均差值和每10年的平均差图略)

(3)相对湿度

由(图3)可以看出,通城站与参考站的年相对湿度差值序列无明显异常,迁站和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均不明显,可以认为通城站与参考站的年相对湿度变化基本一致。

(4)风速

由(图5)可以看出,通城站与参考站的年平均风速差值存在明显的正负反相,1992年之前差值为正,表明通城站风速大于参考站,1993年以后差值为负,通城站风速小于参考站;图6的年代际变化也表明在1993年后风速随时间变化而减少。这与城市的发展和周边探测环境改变有关,结论可以认为通城站现址受城市化影响较大,与参考站的一致性较差。

3.1.2 趋势比较

对通城站和参考站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平均相对湿度和年平均风速(2分钟)序列分别求取线性趋势,分析结果如下。

(1)气温

由(图7)可知,通城站与参考站气温随时间变化均为比较一致的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分别为0.2℃/10a、0.2℃/10a。1986年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通城站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上升趋势落后于参考站,与参考站的线性趋势的一致性发生偏移,区域一致性发生了变化。

通城站和参考站年降水序列线性趋势平稳,略有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23.1mm/10a、29.8mm/10a,二者相差不大。(具体图略)

(2)相对湿度

通城站与参考站相对湿度随时间变化均为减小趋势,减小速率分别为0.6/10a(%)、0.9/10a(%),通城站相对湿度减小速率小于参考站,随着时间的变化,与参考站线性趋势偏离的程度越来越大,1977年后表现更加明显,这表明通城站现址1977年开始与参考站区域一致性差。(具体图略)

(4)风速

通城站与参考站风速随时间变化均为减小趋势,减小速率分别为0.2/10a(m/s)、0.1/10a(m/s),表明通城站受城市化影响更加明显,与参考站区域一致性较差。(具体图略)

3.2 通城站观测资料序列均一性分析

基于通城站详实的历史沿革记录,挑出了迁站、仪器变更、观测时间或统计方法变更、台站环境变化等有记录的时间点(见表1)进行针对性的t检验,其中,气温和湿度资料采用差值序列进行t检验,降水和风资料采用比值序列进行检验。

以(表1)所列可能引起序列非均一的时间点为假设的断点,应用t检验方法(显著性水平0.05)进行该时间点前后时段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1999年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检验结果显著,原因是受探测环境变化影响出现1~2不连续点;年降水量检验结果不显著,不存在不连续。

以断点个数的多少反映该站历史均一性的总体状况。对通城站最终保留的不连续点进行统计,根据《站址分析技术要求》规定,对不连续点数量进行分类,发现通城站观测资料序列均一性较好(具体结果见表2)。

4 结语

(1)4个要素中,除年降水量外,通城站现址其它3个要素与参考站差异较大,现址观测资料区域一致性较差。

(2)通城站年降水资料序列连续,未出现断点;受探测环境变化影响,1999年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出现一个断点,平均风速出现两个断点,通城站观测资料序列的均一性较好。

综上述,受城市化和探测环境的改变,通城站现址观测资料序列的区域一致性较差,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受到影响,可以考虑迁站,虽然迁站会影响地面观测资料的连续性[5],但迁移后的台站探测环境好,可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为更好地做好气象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气象局[编].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气象出版社,2003.

[2] 蒋国兴,刘碧琴.气象观测环境城市化对气候资料准确性影响情况分析[J].广西气象,2006,27(增刊):71-77

[3] 刘勇,王东勇,田红.气象观测环境的变化对气温序列的影响分析[J].气象科学,2006,26(4):436-441

[4] 卢绮玲.气象观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记录准确性的影响情况分析[J].广东气象, 2003,24(2):37-39.

4.气象雷达数据分析论文 篇四

1.系统的设计

系统主要实现软件的模块话设计,包括反射率数据分析模块、速度分析模块、天线运行稳定性分析模块以及雷达组网数据分析模块。

1.1反射率分析模块

反射率的大小体现了气象目标的降水粒子的密度分布及体积大小,在实际气象技术中长期用于表示气象目标的强度,在工作上采用dBZ单位表示。对于空管气象雷达图,数据显示采用PPI(PlanPositionImage)显示方式。该方式决定了一张气象雷达图由圆锥俯视平面上分析空间的回波构成。在设计上简单介绍其设计流程,首先必须读取原始数据,并判断是否首次读取,若为首次读取则对其进行预处理,否则进行坐标转换;其次进行图像绘制并判断是否需要改变仰角。此处需要关注的关键是如何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在实现上,对接收的数据进行反射率信息结构体赋值。当然该结构体包括了记录实际仰角角度、数据文件路径存储、雷达波段判断以及相关数据的偏移。通过扫描上述结构体可以实现对雷达数据的预处理。

1.2速度分析模块

多普勒雷达采用了速度退化模糊技术以扩大其对径向风速测量不模糊的区间。结构设计主要考虑数据显示的径向方式,流程设计则与反射模块类似。当然在界面设计上,系统将提供对颜色配置的`定义,使其人机交互更为快捷。

1.3天线稳定性分析模块

天线是雷达数据采集的关键部位,长期以来是影响雷达运行的主要关键点之一。其依赖于底下的电机进行旋转,目前大多数进口电机可以保证24小时安全运行。而运行时仰角提升和转速的平稳性直接影响雷达数据的采集。为此,我们通过在径向数据上采用方位角及仰角进行扫描实现曲线图监控。通过选择基数据再进行预处理后绘制相关曲线实现对天线运行状态的评估。其中,曲线图的绘制需要的参数为:纵坐标为气象雷达实际运行的每层仰角均值;横坐标为范围角:0-360°。

1.4雷达组网分析模块

按照民航局的总体规划,未来空管将实现多气象雷达覆盖,在这过程,多个气象雷达的组网将成为气象雷达数据的主要来源。这种模式将使得数据覆盖面更大、数据安全性更高、数据准确性更强。而与此同时带来了雷达数据融合组网的技术难点。设计上,首先模块将定义雷达站点配置信息,并与此同时提供组网雷达可选数据;其次对选择雷达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再之则对雷达数据进行统计平均并做坐标转换;最后进行拼图处理。在这过程中,需要对雷达数据的强度进行自适应调整、显示范围自适应调整。与上述同理,系统核心在于预处理。在C#中定义List数据列表,并在定义其结构为[站点标示][距离][方位角],对于数据读取时,需要进行插值算法处理,此时的单时数据拼接分析可以实现不同仰角和方位角的筛选。为了控制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可以在前端定义雷达数据方位角表,根据表进行映射处理。通常如若出现非连续数据可以在预处理上对其进行差值补偿。在C#上可以采用反差圆补偿方法。

2.结束语

5.气象影视广告分析和制作实例 篇五

本文主要阐述了气象影视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作用,介绍了PHOTOSHOP软件在气象影视广告制作过程中应用的经验和体会,并以实例进行详细分析.

作 者:李田 谢晓然 作者单位:李田(吉林省气象影视制作中心,长春,130062)

谢晓然(黑龙江省气象信息中心,哈尔滨,150030)

6.气象分析数字气象站 篇六

对7月发生在陕西中部的两次雷暴系统产生阵风锋的多普勒雷达观测和自动气象站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阵风锋位于雷暴前部10~50 km处, 呈弧状;阵风锋的水平尺度为50~100 km, 宽度3~5 km, 回波强度15~25 dBz, 生命史1~5 h;阵风锋的典型速度为10 m・s-1;阵风锋过境时地面温度下降, 风向转变、风速突增的现象明显;阵风锋的.强度取决于雷暴的强度, 雷暴群产生的阵风锋生命史更长;阵风锋对近距离的单体雷暴有显著的负反馈作用, 对雷暴群的负反馈作用不明显;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对阵风锋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作 者:刘勇 王楠 刘黎平LIU Yong WANG Nan LIU Li-ping  作者单位:刘勇,王楠,LIU Yong,WANG Nan(陕西省气象台,陕西,西安,710015)

刘黎平,LIU Li-ping(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

7.气象分析数字气象站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气象观测的资料取自头道湖气象站和乌斯太气象站的气象年报表, 资料包括气温、气压、降水量、相对湿度、风等要素及各种天气现象, 数据均经过了质量控制, 剔除了不正确观测数据。资料主要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2]。

2 气温的对比分析

迁站前7年 (2001~2007) 的年平均温度分别为:9.2℃、9.1℃、8.8℃、8.8℃、8.6℃、9.4℃、8.7℃, 平均8.9℃, 迁站后7年 (2008~2014) 的年平均温度分别为:9.3℃、10.0℃、9.6℃、9.2℃、9.0℃、10.8℃、10.3℃, 平均9.7℃。

从气温的观测数据可以看出, 迁站前气温较迁站后气温偏低0.8℃, 这与乌斯太气象站海拔高度偏低89.4米有关, 因海拔高度变化造成的温度差异可按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0.65℃/100米来估算[3], 高度相差89.4米可使迁站前后温差相差0.58℃。迁站前后年平均最高气温相差无几, 迁站前较迁站后的年平均最低气温偏低2.2℃。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前后的温度差异符合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基本趋势, 但差值的大小说明温度差异不仅是由海拔高度变化而引起的, 也与地理位置和周围探测环境的改变有关。

3 风速、风向的对比分析

经过观测数据分析得出, 迁站前后的年平均风速变化不大, 而且14年的年平均风速都比较接近。迁站后年平均大风日数增加了19天。

年平均沙尘暴日数迁站后较迁站前降低了3天, 主要是由于迁站前后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 根据全盟其它各站沙尘暴日数统计, 全盟沙尘暴日数后7年较前7年均有减少趋势。

迁站前的最多风向为ESE, 出现频率为17.4%, 其次风向为SE;迁站后的最多风向为SSE, 出现频率为18.9%, 其次风向为SE。迁站前后风向变化受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较大。

4 其它要素

4.1 气压

经过分析得到, 年平均气压迁站后较迁站前升高了7.9百帕, 这与气压总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有关。在近地面层中, 高度每升高100米, 气压平均降低约9.5百帕, 因海拔高度变化造成的气压差异, 可按平均气压垂直递减率9.5百帕/100米来估算, 高度相差89.4米可使迁站前后气压相差8.5百帕。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前后的气压差异符合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的基本趋势, 但差值的大小说明气压差异不仅是由海拔高度变化而引起的, 也与地理位置变化有关。

4.2 降水量

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前后年平均降水量基本持平, 迁站前7年平均降水量为149.5毫米, 年最大降水量为219.4毫米 (2007年) , 年最小降水量为76.4毫米 (2005年) , 最大月降水量为77.5毫米 (2007年6月) 。迁站后7年平均降水量为158.8毫米, 年最大降水量为198.7毫米 (2014年) , 年最小降水量为124.4毫米 (2011年) , 最大月降水量为79.5毫米 (2012年7月) 。迁站前后的月降水量变化一致, 主要集中在6~9月。

4.3 相对湿度

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后相对湿度略高, 迁站前相对湿度45%, 迁站后相对湿度39%, 主要由于地理位置的变化引起, 阿拉善盟地处沙漠边缘, 常年干旱少雨, 全盟各站年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不大。

5 结论和讨论

(1) 台站迁移对乌斯太气象站的资料产生明显的影响, 气温、风向、风速、气压等对台站的迁移比较敏感, 而对降水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并不明显;大风、沙尘暴日数也受台站地理位置的变化较大。

(2) 乌斯太气象站新旧站址的地理位置差异、海拔高度落差是造成迁站前后资料差异的主要原因。迁站后, 年平均气温偏高0.8℃, 年平均气压增加了7.9百帕。

(3) 建议在迁站时应尽量选择新旧站址地理环境相似且海拔落差较小的地方, 减轻气候资料序列的差异性。

(4) 落实好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 (2012年12月1日起执行) , 对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现状进行全面评估, 建立探测环境基础资料数据集, 对探测环境进行客观、定量评价, 建立保护体系, 保护测站周围环境, 有助于减少资料的差异性[4]。

摘要:通过对乌斯太气象站迁站前后14年观测资料对比分析, 阐述观测资料产生差异、变化的原因, 为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科学研究、气象服务和城市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迁站前后,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气象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学珍, 石瑞玲, 陈传宏.宁夏石嘴山气象站迁站前后20年观测资料对比分析[J].应用科技, 2014 (30) :295.

[2]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往, 2004.

[3]张红娟, 李亚丽, 曾英.佛坪站址迁移对气象要素均一性的影响[J].陕西气象, 2010 (04) :32-33.

8.气象分析数字气象站 篇八

随着章丘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章丘市气象局站址探测环境正逐步受到影响,我单位拟将章丘国家基本气象站(地面、高空、风廓线雷达)进行整体迁移。

关键字:章丘;气象站;比较分析

近年来,随着章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快速扩大,气象站周边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20年前地处城郊的气象站,已处于城市的中心位置。特别是章丘市城市总体规划于2006年通过专家评审确定,并报经省政府于2011年正式批复执行,且此规划已经无法更改并开始逐步实施,该规划在气象站周围规划建设有高层住宅小区和研发中心等。为确保获取准确的气象资料,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申请将章丘国家基本气象站、探空站进行整体迁站。一、章丘国家基本气象站基本情况及历次站址变动情况说明

章丘国家基本气象站(区站号:54727,位于117°32’32 E,36°41’12 N,以下简称“章丘站”)现位于章丘市绣水大街3866号,占地面积28,7亩。该站始建于1957年1月6日,位于章丘县临济区前营村,承担地面气象观测任务。该站先后经历了3次迁站,分别为1962年1月1日、1984年1月1日、1995年1月1日。拟迁新址位于章丘市双山街道白泉村南瓦山,距离现址约4100m,117°30’55 E,36°39’12”N,拔海高度263.0m。

二、章丘现址周边站网分布情况及现址和拟迁新址周边气象探测环境分析评估

1.章丘站现址周边气象台站分布情况。章丘站周边200公里范围内共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98个,其中基准站4个,基本站9个,—般站85个,现址工作年限大于等于30年的有24个。临近的基准站有惠民、泰山、莘县、莒县,基本站有陵县、垦利、济南、沂源、兖州、潍坊、费县、泊头、黄骅。拟选新址和现址与周边最近的国家基本气象站济南站的间距比为0.92(拟选新址距济南站45.7公里,现址距济南站49.9公里)。

2.现址和拟迁新址周边环境分析评估。章丘市位于东经117°11’~117°44’、北纬36°26’~37°4’之间,南北长70公里,东西宽37公里,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章丘市气象局始建于1957年,现址位于章丘市贺套村南,建站之初,观测场周边地势开阔,四周为一般农田,地形为丘陵,土壤为壤土。章丘市城市规划2011年经省政府批准,该规划在气象站周围1公里内有东城花苑、华港世纪城、城中村改造等18到31层的高层建筑群,气象探测环境难以维持。拟选新址位于章丘城区南部,具备较好的建站条件,能够代表章丘普遍的环境状况,具有良好的气候代表性。新址周边属于丘陵,土壤类型是壤土。规定范围内无影响气象探测环境的建筑物、构筑物,符合气象探测环境要求,有利于气象探测环境长期保护。通过对比,拟选新址地形、地貌、土壤、植被与现址基本一致,距离现址约4100m,处于同一气候区,因此,拟选新址能够代表现址所代表区域的天气气候特征。

三、章丘站观测资料序列完整性、区域一致性和均一性分析

1.章丘站观测资料序列完整性分析

建站以来观测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2分钟)按照月值来统计缺测率均为0,数据缺测年月分布状况,完整性较好。根据缺测统计结果,按照标准对各要素的完整性进行分类评估。6个要素缺测率均为0,分类结果均属l类,各要素完整性评估结果均为序列完整,因此认为章丘站现址观测资料序列完整。

2.章丘站观测资料序列区域一致性分析

参考站选择

根据参考站选择标准,在拟迁站现址周边半径为200公里左右范围内,选区邹平、惠民、青州三个临近站点作为参考站,参考站及拟迁站的一般信息见表3.1。

由表3.1可见,3个参考站年平均气温相差0.1-0.8℃、年降水量相差0.4-80.3mm,参考站与拟迁站均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资料长度均达50年以上,序列完整性好,参考站被选用的时段探测环境评分均在79分以上,经调查参考站周围建筑物较少,多年来探测环境变化不大、较稳定:参考站受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较小。以上各站满足参考站的一般要求。为了保证资料一致,各参考站均截取1965~2014年观测资料,对参考站观测资料求平均,形成参考站序列。将拟迁站资料序列与参考站序列进行对比分析。

差值比较

(1)气温。由图3-1可看出,拟迁站与参考站的年平均气温差值自1965至1984年呈下降趋势,1984至2004年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后又呈现下降趋势,整体呈波浪式变化,波动较大;这与城市的发展和周边探测环境改变有关,结论可以认为拟迁站现址受城市化影响较大,与参考站的一致性较差。

(2)降水。由图3.2可看出,拟迁站与参考站的年降水量差值基本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可认为城市化对降水有一定影响,拟迁站与参考站的年降水变化一致性越来越差。

(3)相对湿度。由图3.3可看出,拟迁站与参考站的年平均相对湿度差值自1989年以来呈负变化趋势,而且差值越来越大:每5年平均相对湿度差值变化和每10年平均相对湿度差值年代际变化也表明,1989年以后负差值越来越大。经分析与城市的发展有关,而且随着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大。可以认为拟迁站与参考站的年平均相对湿度随时间变化一致性越來越差。

nlc202309090946

(4)风速.由图3.4可看出,拟迁站与参考站的年平均风速自1984年后差值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拟迁站风速大于参考站。可认为拟迁站现址风速与参考站的平均风速差值较大、一致性较差。

综合分析

根据差值比较和趋势比较两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均表明,4个要素中,除气温区域一致性一般外,降水、相对湿度和风速受城市化综合影响,区域一致性均较差。综合结论可认为拟迁站(章丘)观测资料区域一致性较差。

3.章丘站观测资料序列均一性分析

(1)对章丘站建站以来观测的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2分钟)等要素的年值序列进行均一性分析。按照参考站的选取原则,选取邹平、惠民、青州三个站点,并分别计算与章丘站的相关系数,序列长度为50年,均能通过显著性检验(a=0.001)。取三个参考站的平均值作为参考序列,气温和湿度资料,采用差值序列进行检验;降水和风速资料,采用比值序列进行检验。基于章丘站详实的历史沿革记录,挑出迁站、仪器变更、观测时间或统计方法变更、台站环境变化等有记录的时间点进行针对性的统计检验,判断在该时间是否存在不连续点。以可能引起序列非均一的時间点为假设的断点,应用t检验方法(显著性水平0.05)进行该时间点前后时段的显著性检验,如检验结果显著,则认为该点是不连续点。(2)章丘站观测资料均一性综合分析.绘制章丘站历史观测资料序列均一性检验结果,得出结论:章丘站观测资料完整性好、区域一致性较差、均一性较好。

四、结论性意见

1.气象探测环境与站网布局方面。章丘站拟选新址与现址距离较近,下垫面与现址建站初期基本一致,气象探测环境好,且与现址处于同—气候区,能够代表现址所代表区域的天气气候特征。拟迁新址和现址与周边最近的国家基本气象站济南站的间距比为0.92。拟迁新址与现址距离较近,对站网布局影响较小。

2.现址观测资料分析。通过分析,章丘站现址观测资料完整性好。受气象探测环境变化的影响,1984年后风速区域一致性较差,1989年后相对湿度区域一致性较差,2004年后温度区域一致性较差。现址观测资料的均一陛较好。

3.综合分析结果。综上所述,章丘站拟选新址与现址地处同一气候区,下垫面基本一致,能够代表本地天气气候特征。迁址后站网空间布局变化不大。站址迁移不会影响本省气候评估业务、气候预测业务、天气预报(包括数值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决策服务。若该站迁至新址,气象探测环境有利于得到长期保护,其观测资料的区域一致性将明显改善,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对观测资料进行订正,从而满足气象业务服务需求。

9.气象分析数字气象站 篇九

[摘 要]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提高,气象预报借助信息科技使得观测数据更加的准确,为人们生活与农业生产提供了参考性意见。地面气象观测、云观测将气象预报推到了更高的水平。作为基础的气象业务,地面气象测报是较为普遍的存在最为长久的观测方式。其观测系统非常完善,经历了观云测报、高效测报与信息数据化处理几个阶段,同时管理上亦做了高要求。笔者根据工作经验,结合观测而来的气象信息,简要分析气象测报地面信息化处理技术。

[关键词]气象测报;地面信息化;处理数据

中图分类号:A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9-0276-01

气象预报是人类把握自然规律,掌握天气变动的重要方式,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从传统的“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人力观测,到后来借组科技的力量实现了卫星云图的观测,展示出人类的进步。气象预报给社会生产、人们生活巨大的方便,为农业劳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性。我国气象预报历经观云测天、高效探测、信息化数据的综合处理几个阶段,并向着更广大的空间前进。但是,技术不可能万无一失,其缺陷固然存在,但总有办法处理、解决。

一、人工审核A文件,处理疑误信息

(一)处理与审核能见度、云、天气现象

1.记录分析处理

人工审核A文件出现的疑误信息,多由以下原因造成:天气现象的漏记,比如出现雷暴的方位被漏记;记载的天气现象的顺序不正确,比如在阵雨与雷暴间记录闪电;气象表封底备注被多记、错记或漏记,比如为备注缺测;控制质量密码不正确。关于记录云状,常常出现未记录有多少云量或关于云状的记录加上了雷暴,但没有配合对流性云状。、2.注意点

第一,云。在记录云时,要对云的概念做熟悉,关于形成云的原因、云状特点与伴随而来的天气情况等。云状的演变、顺序应该正确记录,以及雷与云是否合理配合等也要准确记录。第二,能见度。在记录能见度时,不可忽略记录时的天气现象,如果存在10.0km》能见度,那么要对扬沙、雾、烟等情况做好记录;如果存在1.0km》能见度,那么要对烟雾、沙尘暴、雪与雾等做好记录,同时要做好最小能见度的记录。第三,天气现象记录。记录天气现象也有相关的规范。如果为雨天,关于降水开始与停止时间,自动测站与虹吸自记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出现视线障碍天气现象,比如浮尘、雾霾或阴霾,降水与风的记录必不可少,以便于判断。

(二)人工审核的另外注意点

当前,国内自动气象业务系统尚需完善的部分较多,想要实现高精度的智能化自动记录还比较困难,同时也存在功能缺陷,数据文件是否合法是其常用的检查功能,而非定量信息,如封面信息、气象概况与备注等,自动气象业务系统还不能轻松的完成。为此,人工审核是常见的主要的办法。

(三)处置质量控制码信息疑误

参考规范,三位整数是质量控制码的表达,站台级为百位,省级为十位,国家级为个位,正确用0代表,未采取质量控制用9代表。工作人员在现实情况下,要着重注意是否存在格式错误的情况。

二、计算机审核A文件,处理疑误信息

(一)处理台站参数信息疑误

信息化处理时常碰到台站参数信息疑误的情况,表现为台站参数表和文件首部存在差异,主要因自动气象站型号、文件首部观测项目所以和其要素存在方位差异的情况。可通过提示观测对象变动或早转换文件格式时注意当前时间以及将要转换到什么时间,确保基本参数的正确。

(二)处理缺测文件整点记录

按照规范,如果分钟数据可在非正点获取,那么位于前后整点10分钟且与整点最接近的记录替代之。即如果数据于正点前10分钟被观测,那么在该时间范围内中与正点最邻近的数据为记录值。若前10分钟内缺失数据,则以后10分钟范围内的与整点相邻的数据代替之。若分钟数据无法获取,或时间范围内的数据也存在缺测,可以补测值或平行人工观测值替代。如果补测与人工观测也缺失,那可结合地表温度、气象站气压、相对温度等要素做内插处理。

三、计算机审核J文件,处理疑误信息

(一)处理分钟数据的缺测

在做机审J文件时,缺测正点气温可能出现,进而造成不能与A文件有一致的正点值。在更换传感器、校准采集器或雷击中采集器时,就极容易出现此种情况。如果正点的分钟数据与自动站测得的整点数据不同,同时,在判断分钟数据的确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则正点值即可替代。

(二)处理分钟数据异常的跳变值

若某阶段的分钟数据记录中存在某分钟数据的跳变,在参考人工站要素前提下,以自动站记录的数据与自记迹线对比,若的确存在野值,数据内插必不可少,但要除开降水量、风。

四、备注信息文件

在处理与修改信息化资料中存在的不正常情况之后,备注及其必要。备注工作要做到:首先,备注内容的选择性。内容应记载影响记录的说明或重要的气象探测事项。比如,更改站名、迁移站址、改变海拔高度与经纬度、观测仪器、观测方法、观测项目、仪器性能状态、台站四周环境变动、安装仪器是否正确等。其次,填写备注应该坚持内容简明扼要、条例清晰合理。比如影像数据、统计方法、不正常的数据记录时间、处理数据方法、引起状况出现的原因。例如,若仪器更换时,那么要记录仪器生产商、型号、号码与有效的检测日期等。第三,如果备注内容类型相同,要做归纳整理。第四,备注应合乎一定的规范,台站变动历史或常见的备注事项为记载类型。常见备注内容指的是某些可直接影响气象观测水平的缘由或台站四周出现的环境变动等。

五、结语

在气象监测级数进步的基础上,气象监测数据的资料更加的繁杂,量越来越多,疑误信息在实际操作中经常的出现,这要求审查人员不仅要提升自己的操作技能,同时也应了解熟悉地面气象监测的一些规则,确保准确性、完整性的记录气象信息化数据资料,努力建设信息化的气象监测。

参考文献

10.气象分析数字气象站 篇十

兴安盟气象台站探测环境现状分析及建议

文章通过对内蒙古兴安盟8个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调查评估结果的分析,指出了影响台站探测环境的主要因素和形成原因,对改善和保护探测环境提出了建议.

作 者:李忠慧 董玉秋 孙艳富 包玉荣  作者单位:兴安盟气象局,内蒙古,乌兰浩特,137400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 “”(16) 分类号:P41(226) 关键词:探测环境   障碍物   兴安盟   气象  

11.气象电子设备的防雷效果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气象电子设备;防雷措施;气象部门;通信系统

中图分类号TM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1-0199-01

目前,我国气象部门所现有的主要电子设备为办公系统、对气象数据进行采集、传输以及处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大气进行探测时所应用的探测器以及传感器等各种设备,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的数据采集器、气象探测器以及气象传感器等设备都被安装在了比较容易遭受到雷击的空旷露天地带,并且这些设备本身都有大量的传输通道和放置于室内的计算机网络处理系统相连接,当有直击雷发生,或者是在附近的区域有雷击发生之时,所有这些被安装在空旷露天地带的电子设备不仅仅容易遭受到直击雷的直接性袭击,而且由于雷电放电所引起的雷击电磁脉冲以及暂态过电压波也同时会通过电子设备与室内计算机网络处理系统之间的各种传输通道而袭入这些室内的计算机系统,从而对气象电子设备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就目前而言,气象电子设备的防雷措施主要是应用接闪、分流、电磁屏蔽、等电位连接、滤波以及有效的接地等各项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措施来共同对气象电子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进行有效的防护,本文就气象电子设备的主要防雷措施做如下初步探讨。

1外部防雷措施

气象电子设备防雷措施当中的外部防雷措施主要是针对直击雷而进行的防护。外部防雷措施的防护原理为,将大部分的雷电流应用接闪器引下导体以及接地体而泄入于大地,因而,要对气象电子设备采取有效的雷电防护措施,就必须要先依据《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QX4-2000)以及《气象信息系统雷击电磁脉冲防护规范》(QX3-2000)对于防直击雷装置的安装要求来合理的进行气象电子设备防雷装置的安装,以确保所有的气象电子设备均处于LPIO8防雷区域范围之内,从而避免气象电子设备遭受到直击雷的侵害。

2内部防雷措施

近些年以来,由于气象电子设备的内部防雷措施没有得到较好的完善,气象电子设备当中的微电子设备的绝缘强度比较低,对于电磁的干扰比较敏感,而且对于过电压以及过电流的耐受能力比较差,过电压以及过电流可以通过电源线以及信号线等感应通道而对气象台(站)的通信串口、气象传感器、HUB、UPS、MODE、路由器、通信卡以及交换机等电子设备造成危害,通过等电位连接、滤波、屏蔽、过电流、过电压电涌保护器等各项有效措施,可以较好的减小以及防护在气象电子设备所在的空间范围内的雷电流电磁效应,从而有效的避免上述事故的发生。

1)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是指应用等电位导体,将分开的导电装置与各类的电气以及电子信息设备相连接,以尽可能的减少由于雷电而产生的设备与设备之间的电位差,在气象电子设备所在的建筑物的内部,将各类的水管、空调以及取暖管道等各类金属管道与电缆的外层做等电位连接,位置可以选取建筑物的入口处,和建筑物在一起组合的门窗等尺寸比较大的金属器件一起连接,并且与室内的接地母线排做较为可靠的电气连接;在进入建筑物内部的信号线以及电源线等线路上加装SPD,之后同室内的接地母线排进行连接接地,以此确保各项设备之间能够达到等电位的连接状态。

2)电磁屏蔽。由于电磁波的辐射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也是在气象电子设备的防雷过程当中要必须要引起重视的一个关键因素,由于雷电电磁的干扰,往往会影响到气象探测器等相关性设备对数据的采集,并且还可以导致计算机系统死机状况的发生。因而对于气象电子设备的地磁环境要进行积极的改进。对于所有的引入到室内的不同数据传输线,都应当使用屏蔽电缆进行引入,并且要将屏蔽層的两端做等电位连接,而对于没有使用屏蔽的电缆而言,则应当将其敷设于金属管道之内。

3结语

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大量的先进微电子设备也随之被逐渐的应用到了气象部门的业务、办公系统以及通信系统当中,而这些先进的微电子设备在促进现代气象部门的业务、办公更加科技化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安全性方面的问题。由于这些微电子设备的绝缘强度比较低,对于电磁的干扰比较敏感,而且对于过电压以及过电流的耐受能力比较差,因而一旦受到了雷电的直接袭击,或者是受到其附近的区域所发生的雷击电磁脉冲袭击,都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轻度的损坏可以致使微电子设备失去正常的工作状态,重度的损坏则可以导致微电子设备的永久性的失灵,无法恢复设备的正常工作,严重之时可以对人身的安全构成威胁。所有的这些微电子设备的损坏,同样都会对气象电子设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在2000年的一场自然暴雨雷击中,某气象台80%以上的正在运行过程当中的气象电子设备被击坏,经过空军第七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实地勘察后分析得出,气象台的避雷针架设符合标准,地线敷设以及接地电阻也都符合相关的要求,气象台在雷电来临之前关闭电源的措施也是恰当的,而造成此次绝大部分气象电子设备损坏的原因是气象台遭受到雷电的直接袭击。通过专家的结论可以得出,传统的避雷针所具备的防雷能力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雷电可以通过多方途径来侵袭气象电子设备,从而使得气象电子设备失去正常的运行状态。因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加强气象电子设备的防雷措施,将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措施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其共同对气象电子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进行有效的防护,以此更好的加强我国气象部门的电子设备以及通讯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滕钢,姜建平.防雷器件响应时间与地网防雷响应探讨[J].辽宁气象,2010,15:236-237.

[2]辛吉武,陈尚德.气象防雷工作的知识结构和工作面的开在浅析[J].甘肃气象,2010,1:70-72.

[3]田兆运.电子信息系统如何防雷——电子工程防雷专家应洪正谈[J].科技潮,2010,8(25):168-169.

[4]王德言,邬烈辉,电子防雷器及其应用[J].国外电子元器件,2010,7(19):15-17.

12.气象分析数字气象站 篇十二

关键词:迁站,气象资料,对比分析,浙江平阳

由于城市现代化发展,气象探测环境面临严重威胁,温州平阳气象站于1956年12月建站,并于2013年1月1日由鸣山站址(北纬27°41′,东经120°33′,以下简称旧站)搬迁至东门山顶(北纬27°40′,东经120°34′,以下简称新站),2个站址位于同一气候带,水平直线距离为2 700 m,2012年1—12月在2个站址进行了平行对比观测,新站获取了1年完整气象资料。本文试图利用1年的对比观测资料,对旧站与新站观测数据差异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得出新、旧站观测资料差异大小的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新、旧站址资料应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正确地运用历史气候资料提供参考。

1 对比观测期资料分析

于2012年进行了新、旧站址全年对比观测,对比观测项目为自动观测气温(包括最高、最低)、降水量、相对湿度、风向和风速[1],2个站所用自动气象观测站均为ZQZ-CⅡ型。

1.1 差值及标准差统计

利用对比观测资料进行如下统计分析,设对比观测次数为n,则差值的平均值x軃为:

根据公式(1)和(2)分别计算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降水量、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的差值,并统计求取月、年差值平均值和差值标准差(表1、表2)。

1.2 气象要素变化分析

1.2.1 气温。

气温差值为负值表明,新站气温低于旧站,新站年平均气温、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均比旧站低1℃以上,其中冬半年(10月至翌年3月),新站比旧站月平均气温平均偏低1.3℃,夏半年(4—9月)平均偏低1.7℃。从各月温度看,各项指标均偏低旧站,与总体平均情况一致。气温差值标准差表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标准差接近,最低气温标准差相对较大,最低气温数据相对不够稳定,最高气温标准差最小,数据最稳定。

1.2.2 降水。

降水差值以正值为主,表明新站降水量多于旧站,年降水量差值平均多1.0 mm,差异不大。大部分月份新站降水量多于旧站,只有7月、9月降水量少于旧站。降水差值标准差相对于其他要素较大,仅次于相对湿度,数据相对不稳定,并集中在多雨月份,这体现了降水的局地性特点,这种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1.2.3 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差值正负变化基本相当,月季变化明显,表明新站相对湿度较旧站变化大,年平均相对湿度偏大1%,差值较小。相对湿度差值标准差相对于其他要素最大,数据相对最不稳定,受局地降水和风速影响,产生这种差异是合理的。

1.2.4 风速。

风速差值均为正值,表明新站风速大于旧站,年平均风速偏大1.7 m/s,冬季12月、1月和夏季8月偏大最为明显。主要是因为旧站处在平原郊区,而新站位于海拔高度254 m的东门山顶。由于摩擦作用,风速会随高度增加而有明显增加[2],因此造成新站所测风速大于旧站。而在冬季南下冷空气和夏季台风影响时期风越大差异越大。风速差值标准差相对于其他要素较小,数据较为稳定。

2 降水量累计相对差值

设对比观测次数为n,Ai为旧站某观测要素第i次观测值,则降水量累计相对差值:

根据公式(3),计算新站对旧站的降水量累计相对差值(表3)。新站对旧站的降水量累计相对差值表明,年降水相对差值11%,差异不大,7月、9月新站降水少于旧站,但数值较小,接近0,其他部分月份多于旧站,其中8月、11月和12月均超20%。这与高山局地降水偏多有关。

3 风向相符率统计

根据要求,只有观测风速大于0.2 m/s时,才统计风向相符率。新站与旧站风向角度差小于22.5°,即认为两者相符。

旧站与新站年风向相符率只有42%,最大相符率在1月,只有53%,最小相符率在4月,仅34%,可见两站风向一致性较差,说明旧站受周边城市化影响较严重,风向受局地环境影响较大(表4)。

4 新旧站址资料的显著性检验

新站积累了1年的完整观测资料,其是否与旧站所获资料具有连续性,是否来自同一总体,资料能否代表当地自然气候,需要对新站所取得资料与旧站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

显著性检验即用于试验处理组与对照组或2种不同处理的效应之间是否有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否显著的方法。选取平阳站近20年气象观测资料为比较对象,认为该时段各要素能反映该站总体气候特征。对新站2012年观测的平均气温F、平均相对湿度RH、平均风速F、降水量RR资料进行均值显著性检验。实践证明,这些资料序列总体属正态分布[3,4,5],同一要素方差相同,可以采用t检验法进行均值显著性检验。假设X为新站观测期的某要素月(年)平均值,假定样本容量为n月(年),这n年旧站观测的相应要素月(年)平均值的序列为x1,x2,…,xi,…,xn(n=1,2,…)。

对于显著性水平α,假设H0:μ=μ0,H1:μ≠μ0,(μ0=x軃n)

统计量=,从文献[6]中可知,由预先给定的信度α=0.05,n为自由度,查t分布表得到tα。如果|t|≥tα,则拒绝原假设H0,接受H1,说明差异显著,新站要素平均值与旧站有本质的区别;如果|t|≤tα,则接受原假设H0,说明二者平均数间差异不显著,新站要素平均值与旧站并无本质区别。

采用t检验,显著性水平0.05,对旧站近20年的观测资料的平均值和新站的平均值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要素包括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月值和年值。结果见表5。

注:显著性水平0.05的标准值为2.09。

从表5可以看出,4个要素中,平均气温6月和8月,降水量1月和12月,平均相对湿度10月超过临界值,差异显著,其他均为差异不显著,表明新站此3个要素资料可与旧站资料续接合并使用。而平均风速因为新站迁移至东门山顶,风速变化大,显著性差异大,不能与旧站资料续接使用。

5 结语

新站气温低于旧站,平均偏低1℃;降水新站降水量多于旧站,只有7月和9月降水量少于旧站;年平均相对湿度偏大旧站1%;风速新站大于旧站,年平均风速相差1.7 m/s,各月份均偏大旧站;风向相符率只有42%左右。新站和旧站气温和风速差异随季节不同程度不同,其中气温偏低明显,特别在夏半年差异相对较大,风速在冬季和夏季差异相对较大。在气候业务中可根据不同月份进行订正。这种差异的季节性变化更证明了旧站受城市化影响十分严重,而新站更具有气候代表性,无城市化影响。新站和旧站降水量、相对湿度一致性最差,表现出明显的局地性特点;风速一致性较好,观测数据较稳定;风向相符率只有42%左右,与观测场周边状况不同有关。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差异性不显著,表明新站此三要素资料可与旧站资料续接合并使用,而平均风速因为新站迁移至东门山顶,显著性差异大,不能与旧站资料续接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指南[M].中国气象局,译.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3]吴慧.海南省降水量的正态分布特征及正态化变换[J].广东气象,2005(2):12-13.

[4]赵佩红.新会气候资料的正态分布检验及正态化处理[J].广东气象,2007(1):27-28.

[5]何健,杜尧东,蔡玲玲.徐闻气象站迁站前后气候资料序列的均一性检验[J].广东气象,2009(4):14-15.

13.气象分析数字气象站 篇十三

NetFlow技术在广东气象网络流量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该文分析了NetFlow技术的基本原理, NetFlow协议的.功能、用途、交换特点及NetFlow数据报文格式.作为NetFlow在网络测量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基于NetFlow的流量测量系统的架构,详细介绍了NetFlow技术在广东省气象局网络流量监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NetFlow技术监测网络流量非常有效,在实际业务应用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NetFlow技术适用于大型网络的流量采集分析.

作 者:肖文名 郎洪亮 陈晓宇 Xiao Wenming Lang Hongliang Chen Xiaoyu  作者单位:肖文名,陈晓宇,Xiao Wenming,Chen Xiaoyu(广东省气象信息中心,广州,510080)

郎洪亮,Lang Hongliang(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北京,100081)

刊 名:应用气象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18(6) 分类号:P4 关键词:流量分析   NetFlow技术   网络监测  

14.气象的诗句-气象的古诗 篇十四

关于气象的诗句_关于气象的`古诗,古人总结了一些关于气象的经验和感触写成了古诗,流传至今,让我们遇到特别的天气就想到一些诗句。

关于气象的诗句_关于气象的古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一竹外桃花三两技,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一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桑麻深泡泡花,燕雀半生成。

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杖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 盘庚上》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周易 乾》

池之竭矣,不云自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诗经 大雅 召F》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诗经 邶风 北风》

风马牛不相及。《左传 僖公四年》

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战国 楚 宋玉《风赋》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w,谷以卑安。 晋 葛洪《抱朴子 广譬》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唐 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唐 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乾坤有精物,至宝无文章。雕琢为世器,真性一朝伤。唐 韦应物《咏玉》

花落未须悲,红蕊明年又满枝。宋 晏几道《南乡子》

15.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分析与排除 篇十五

1 区域自动气象站基本情况

蕲春县地处湖北东部, 大别山南麓, 长江中游北岸, 地势北高南低, 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光照充足,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四季分明。因受三角山和长江的影响及县域地貌岗地与平原的差异, 县内气候分东北山区、中部丘陵区、西南平原区。县内有各类水库逾150座, 总库容5.7亿m3, 5 km以上河流75条, 总长973.7 km, 流域面积2 682.2 km2, 是水资源大县、药材生产基地, 也是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水患易发区。综合考虑该县地形和气候特征, 在长江及河流堤干边、水库、药材生产基地、旅游景区、地方政府等地均布设有区域站。全县共有区域站25个, 其中单要素 (雨量) 4个, 双要素 (雨量、温度) 2个, 四要素 (温度、雨量、风向、风速) 18个, 六要素 (温度、雨量、相对湿度、气压、风向、风速) 1个, 其中雨量计全部采用上海产SL3-1型雨量计。从整体来看蕲春县的区域站建设分布较为合理和科学, 同时具有蕲春县地方气候代表性, 能充分反映当地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和主要受灾害点的天气情况。然而有少数区域站存在重复性, 如管窑镇、蕲州镇、漕河镇在较近的位置建有2个站, 造成资源的浪费。

2 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分析与排除

2.1 故障统计

在日常管理中, 定期通过湖北省自动站网查看蕲春县区域站运转情况, 或通过每月制作区域站报表, 总结和发现问题。具体数据信息能较为直观地显示出现故障的时间和问题, 为维护人员提供初步判断依据, 如果只是出现短时的数据不上传, 可考虑为信号原因;若出现长时间的数据不上传, 则需考虑具体设备故障, 到现场进行检修。

近2年, 蕲春区域站发生各类设备故障30起, 其中:风杯不转故障6起;电池故障3起, 其中2起由于电池使用时间过长, 使电压达不到采集器工作的额定电压, 1起由于采集箱漏水, 导致电池接口处生锈, 接触不良;人为将保护围栏和雨量计损坏, 剪断数据线, 随意焚烧周边野草导致数据线被烧3起;雨量计传感器故障18起, 占区域站故障的60%, 其中干簧管损坏1起, 雨量数据线与采集器处接触不良1起, 雨量计堵塞故障16起 (承水器处1起, 漏斗处2起, 汇集漏斗处11起, 出水孔处2起) , 占雨量计传感器故障的88.9%, 占区域站总故障的53.3%[1]。

2.2 雨量计堵塞分析

统计2年故障实例, 得出造成雨量计堵塞故障的原因有2方面:一是蕲春县境内林木较多, 大风天气较为频繁, 同时鸟类夹带, 导致承水器处堆满树叶、飞絮、松籽等杂物发生堵塞, 承水器处堵塞会导致雨量数据与实时雨量不对应, 导致数据异常, 其中发生完全堵塞导致无雨量数据的频率较低, 一般为高海拔的山区区域站。二是蜘蛛进入雨量计内织网、产卵、尸体或尘埃聚集引起雨量计堵塞, 尤其在雨后, 极易导致杂物聚集, 引起堵塞。

经过6个月的试验对比观测, 发现润滑脂具有粘稠性, 伴有刺激性气味且不易挥发, 可以避免虫类从出水口处进入雨量计, 取得了良好效果。选取6个易堵塞的区域站翻斗雨量计进行验证, 2个雨量计内放入樟脑丸, 2个雨量计将润滑脂涂于混凝土基座靠近雨量计出水口处、出水处旁边和雨量筒内壁, 2个雨量计不采用任何措施, 经过跟踪观察, 放入樟脑丸的雨量计和不采取任何措施的雨量计都发生了2起堵塞故障, 而涂抹润滑脂的雨量计没有堵塞故障发生。但是由于降雨和高温, 有少量润滑脂被冲走和挥发, 为了达到最佳效果, 涂抹频率宜为6个月1次。

2.3 其他故障排除

在排除其他故障时, 熟练掌握工作原理和硬件系统配置, 并利用他人经验, 如胡珀等[2]提出了利用数字万用表较为便捷的检测出SL3-1型雨量传感器干簧管损坏;刘竞雄等[3]研究了风向风速部分故障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及时做好维护维修的记录, 不断总结经验, 进行定期巡查, 才能高效地完成区域站的维护维修工作。同时加强宣传教育, 在区域站设备上张贴“气象探测设备, 受法律保护”的警示标语防止人为破坏气象设备的行为。

2.4 区域站保障措施

县级气象部门在人员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应该寻求高效、易实施的区域站保障措施, 同时努力争取县政府对区域站建设的重视和资金投入。就现有政策, 气象信息员已遍布全县各个村委会, 建在当地政府大院、学校、果林厂、茶厂、药材和农作物种植基地等地的区域站应与所在地的气象信息员或者政府人员、教师、农户等进行合作, 组织简单的维护区域站的培训, 让他们进行不定期地巡视和上报并进行简单的维护, 气象部门则为其提供免费的天气预报服务。如2013年3月10日在清水河药材基地建立四要素区域站, 并与药材基地负责人达成协议, 药材基地负责人对区域站进行不定期巡视和雨量计的清洁工作, 气象局利用“三农”服务项目为其争取电子显示屏和大喇叭提供气象服务。该区域站全年未出现雨量计堵塞故障, 出现1起人为剪断数据线故障, 当天进行上报, 维修人员当天及时解决, 确保了区域站的安全和数据的完整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 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分布应该均匀、合理, 代表当地地区气候特点[4,5]。翻斗式雨量计堵塞是区域站最主要的故障, 采用涂抹润滑脂法可有效防止堵塞。设备维护需在区域站维护手册的基础上积累经验, 准确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6]。区域站建在当地政府部门大院、学校、果林厂、茶厂、药材和农作物种植基地等地, 并进行合作, 实现互赢。

区域站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是繁重而富有挑战性的, 县级气象部门在人员、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应熟练掌握工作原理, 不断总结经验技术并建立起切合实际、运转高效的区域站技术保障体系, 确保区域站资料准确、及时地收集和传输, 这样才能发挥区域站在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分析蕲春县区域自动气象站近2年的故障实例, 得出雨量计堵塞是最主要的故障。通过对全县25个区域站进行6个月的对比试验观察, 发现在雨量计内涂抹润滑脂 (俗称黄油) 可防止昆虫堵塞仪器。同时总结区域站建设、管理和维护方面的经验, 指出气象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气候, 社会需求及设备稳定和安全进行建站;建立定期巡视和维护机制,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加强与站点所在地政府或农户合作管理、维护区域自动气象站, 实现互赢。

关键词:区域自动气象站,翻斗式雨量计,故障分析,排除,维护

参考文献

[1]上海气象仪器厂.SL3-1型遥测雨量传感器使用说明书[S].上海:上海气象仪器厂, 1999.

[2]胡珀, 胡世明, 李克.SL3-1型雨量传感器干簧管易坏原因及其维修[J].湖北气象, 2012, 31 (2) :45-46.

[3]刘竞雄, 刘应明.区域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与处理[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09, 22 (2) :98-100.

[4]范从文.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判断与处理技巧[J].科技信息, 2010 (11) :836.

[5]周青, 梁海河, 李雁, 等.自动气象站故障分析排除方法[J].气象科技, 2012 (4) :567-570.

16.气象分析数字气象站 篇十六

关键词:100kVA变压器雷击事故分析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M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108-01

每到雷雨季节,城市郊区、农村地区配电变压器经常遭受雷击,影响正常供用电,经济损失很大。自动气象站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观察和测定,为气象预报、气象信息、气象科学研究和气象服务提供重要的依据。自动气象站的设备大都采用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这些设备普遍存在着绝缘强度低、过电压和电流耐受能力差、对电磁干扰敏感等弱点,并且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中。在运行过程中较容易遭受雷电的侵袭,雷电过电压、过电流和脉冲电磁场的侵入将会严重影响自动站设备的正常运行

1 情况调查

2008年7月间,受恶劣天气影响,某新建观测站100kVA变压器,变压器高压阀式避雷器,值班室低压电源避雷器,值班室内计算机等被雷击损坏。经现场调查该观测站位于地势较高处,其变压器安装在北面的山角下,海拔落差有80多米,从变压器低压侧电源线路采用架空引入位于山顶处的观测站,架空距离有200多米,变压器高压侧安装有高压氧化锌阀式避雷器,低压侧无防雷措施。值班室屋面安装有避雷带、避雷针,其室内安装有四级电源浪涌保护器通流量分别为80 kA、40 kA、20 kA、10 kA,经测试其接地电阻均小于4Ω。

2 雷击事故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情况,与外部信号线路连接的路由器,计算机网卡等均未损坏,排除雷电波由信号线路入侵造成值班室内设备损坏。引入值班室接地线与其外部防雷引下线未在共用地网同一处进行连接,值班室地网与观测站地网实现两点等电位连接,可以排除因地电位反击造成设备损坏。

从损坏的设备情况以及值班室室外架空线路不难看出,由变压器低压侧至气象站值班室低压架空线路在值班室避雷针、避雷带或观测场避雷针接闪时,雷电在架空线路周围落地时,都有可能会在低压架空线路上感应很强的雷电波,雷电波延架空线路分别进入值班室内及变压器低壓侧,由于变压器低压侧无任何防雷措施,雷电波未被削弱进入变压器低压侧线圈,通过正、反变换在高压侧产生很严重的过电压造成变压器的损坏,严重的过电位同时也让高压阀式避雷器无法承受而爆掉,变压器在遭高压侧严重过电压损坏的同时,通过反变换在变压器低压侧产生严重的过电压延架空线路进入值班室内,依次损坏值班室内的电源避雷器、计算机等设备。

3 改进措施

通过此次雷击事故的分析不难证明,造成该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变压器至值班室的低压架空线路无任何防雷措施,同时安装的避雷线增大了低压架空线路感应雷电波和遭受直接雷袭击的概率。通过总结历年其它地方变压器遭受雷击损坏的案例结合本文中的案例,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3.1 直击雷的防护措施

在变压器旁边设独立避雷针保护变压器本身。因靠近架空线路安装了一些独立避雷针会是要增加在架空线路上产生感应雷电过电压的频率。避雷线就不是这样,避雷线不增加产生感应雷电过电压的频率,而能降低感应雷电过电压幅值,故在变压器低压架空线路增设避雷线,避雷线两端接地,接地电阻小于等于4Ω。

3.2 感应雷击的防护措施

3.2.1 变压器低压架空线路的防雷

在变压器低压输入端和输出端各安装一套通流量为80 kA的电源避雷器,作为低压架空线路的防感应雷装置。

3.2.2 电源线路的防雷

在进入值班室楼层处安装一级电源避雷器,在UPS前面安装二级电源避雷器,两级距离要于20m(主要用于补尝一级电源避雷器的响应时间),若实际距离不够,可把电源线曲折敷设。根据自动站用电容量,一级防护选用通流量为40kA的电源避雷器,二级防护选用20kA的电源避雷器。在值班室内设铜板汇流排,铜板规格为300mm×40mm×3mm。

3.2.3 信号线路的保护

自动气象站的信号线一般为网络线,其防护选择通流量为5kA(8/20μs),插入损耗≤0.3dB的信号避雷器。避雷器的接地线要尽量短,一般应小于1m。同样,如果有条件的话,网络线在进户前,最好能穿金属管埋地敷设,金属管两端要做好接地,埋地长度≥15m。

3.2.4 数据线路和防护

数据线路是指从室外感应器、采集器传输数据到室内的线路。应避免架空敷设,宜穿钢管埋地引入,钢管直径一般为100mm。钢管设在电缆井1/2的高度上。每金属管两端要可靠接地,管井处两钢管要用Φ10mm的镀锌圆钢进行电焊跨接。观测场内数据线宜敷设在电缆沟内的金属线槽里,金属线槽要做有活动盖,便于打开维护。线槽架空在电缆沟内的横担上,线槽每距离10m要有一处可靠接地。

4 接地装置

17.气象局世界气象日活动总结 篇十七

一、创新活动方式,早规划、早部署。

为了做好今年的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新余市气象学会早行动、早部署,紧紧围绕20xx年世界气象日“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的主题,精心策划,精心组织,并且专门制定了《纪念“3.23”世界气象日活动方案》,明确活动内容、时间地点、活动准备、宣传方式、参加人员各事项,对宣传各项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通过报纸刊发“3.23“世界气象日宣传主题、摆摊设点、发放宣传资料和现场咨询等形式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指导茶农春茶采摘和茶树种植;通过进校园开展雷电防护知识讲座,使学生们更多地懂得防雷避险知识。这一系列活动,全方位多渠道地深入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及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工作,旨在努力提高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1.报纸刊发“3.23“世界气象日宣传主题——在3月23日的《新余晚报》头版刊登“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气候知识服务气候行动“字样,提醒广大读者关注”3.23“世界气象日。

2.摆摊设点科普咨询——为进一步加强农村气象科普宣传,服务百姓福祉安康。3月24日,新余市气象局、渝水区气象局、渝水区水北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联合在渝水区水北镇农贸市场开展“3.23”世界气象日科普咨询活动,吸引了近千名农民朋友。活动现场散发《中国气象报》“3.23”特刊、《春耕春播专题服务材料》、《科学认知雷电》、《气象科普知识》小报等,为农民朋友送去了春耕春播生产服务指导和气象科普大餐。

分宜县3月19日上午,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双林镇,通过设立咨询台、悬挂宣传横幅、发放科普材料、灾害避险指南手册、知识读本、避险挂图及赠阅中国气象报和气象知识讲解等多种方式向群众大力宣传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等气象常识,“零距离”感知气象,并散发气象科普手册1000余份,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好评。

3.直通式气象服务到田间地头——3月24日,江西省新余市气象局和渝水区气象局的气象专家联合在水北镇三八茶场了解茶叶的生长情况。眼下,春茶相继开采。为服务茶农,市、区气象局为茶场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为茶叶专业合作社提供茶叶开采期间的天气预报,并在茶场开展“知农时、懂农事、察农需、接地气”调研活动。3月26日的《中国气象报》、CMA网站报道。

分宜县气象局邀请农技专家,深入农业合作社,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针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分宜县的天气发展趋势,提出具体的田间管理意见和病虫害防治措施。江西卫视3月23日新闻节目报道。

3月17日,渝水区局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罗坊镇山田村水稻种植示范基地,提供面对面的为农气象服务,实地了解春耕春播的气象服务需求,受到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 据悉,渝水区局坚持气象为农服务“早动手早见效” 的原则,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切实做好春耕春播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4.气象科普进校园——正值雷电高发季,3月19日,新余市气象局科普志愿者结合“3.23”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走进新余高新一小校园开展防雷科普知识讲座。气象专家从雷电的形成、主要危害、预警信号以及防御办法等方面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们讲解,并通过提问、抢答、齐声朗读等方式和同学们一起互动。

参加讲座的是该校五、六年级各班选派的10名学生共计120人,气象志愿者给每人赠送一本《中小学防雷避险知识读本》和《气象科普知识》小报及防雷科普宣传彩页。通过讲座,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气象防雷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们的防雷避险能力,受到学校师生的好评。3月23日的《新余晚报》报道。

上一篇:现代大学精读英语1课后答案(外语教学出版社)下一篇:效果评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