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英语教学反思:Unit 1 My new teachers

2024-07-14

五年级英语教学反思:Unit 1 My new teachers(精选18篇)

1.五年级英语教学反思:Unit 1 My new teachers 篇一

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我校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好多不足之处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氛围。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四)、存在的问题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需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尽早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语文。

3、学生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4、还需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借以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5、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能使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6、加强写作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2.五年级英语教学反思:Unit 1 My new teachers 篇二

一、认识1 L与1 mL

1.认识1 L, 感受1 L的实际意义

(1) 让学生描述1 L水有多少。

(2) 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 mL清水的量筒, 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 L水, 并描述1 L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 L, 与1L差不多, 比1 L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 1 L大约有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 L的水刚好倒满1 dm3大的盒子里, 说明1 L=1 dm3。

2.认识1 mL, 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1) 在第三个500 mL量筒中出示1 mL蓝色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生1: (很吃惊的样子) 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 L水太少了, 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 用针筒抽出1 mL蓝水,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3) 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 mL的水, 并把1 mL的水放在手心, 放入1 cm3正方体小塑料盒中, 并说出感受与想法。

生1:1 mL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 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 mL的水刚好能放入1 cm3的小方盒中, 说明1 mL=1 cm3。

3.展示1 mL到1 L的变化过程

(1) 指导学生用1 mL的针筒抽出10个1 mL的水, 注射到杯中, 仔细观察, 再说说感受。

(2) 把10个学生抽出的10mL水都倒入一次性透明杯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中的100 mL水有多少?

(3) 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 mL的10杯水一起倒入1 dm3 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 说说感受。

4.反思与分析

(1) 在单位认识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 L的水倒入1 dm3透明塑料盒, 建立1 L的表象, 学生初步感受1 L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 mL的蓝水, 通过1 L与1 mL的比较, 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1 mL的表象, 感受1 L比1 mL多得多, 1 mL只有一点点而已。这样既强化1 L的表象, 又初步建立1 mL的表象。然后, 学生通过针筒抽出1 mL的水,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1 mL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 mL水、把1mL水放入手掌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2) 在单位沟通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 L的多少后, 把1 L的水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 沟通1 L与1 dm3的联系;同样把1 mL的水注射到1 cm3的小方格中, 沟通1 mL与1 cm3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 dm3与1 cm3的知识, 迁移到单位容积1 L与1 mL中, 帮助学生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3) 在变化过程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 L与1 mL后, 又用针筒抽出10 mL, 倒出100 mL和1 L水, 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 如1 mL大约是一个手指头大小, 10 mL是一瓶双黄连的容量, 100 mL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 1 L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过程中,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 真切地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二、倒一倒, 喝一喝

1.倒水活动, 量化1 L与1 mL

(1) 指导学生先倒1 mL水, 再用针筒抽一抽, 来验证1 mL, 并说说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 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 少了点, 于是又倒了几滴, 现在刚好是1mL水。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 也用针筒验证, 结果相反, 多了点, 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 现在也是1mL水。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 结果与1 mL差不多……

(2) 指导学生倒10 mL, 并用针筒验证。

(3) 指导学生倒满100 mL, 并用量筒验证。

(4) 指导4人学生小组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 L的水。

2.喝水活动, 体验1 L与1 mL

(1) 引导学生喝杯中1 mL矿泉水, 并谈谈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 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 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 mL的水就是喝1 cm3的水……

(2) 引导学生喝杯中10 mL矿泉水, 再谈谈感受。

(3) 引导学生喝杯中100 mL矿泉水, 也谈谈感受。

(4) 引导学生设想喝1 L矿泉水的感受。

生1:那太多了, 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 要喝1 L水, 也就是5杯水, 有点多。

生3:喝完1 L水可能肚子胀得难受……

3.反思与分析

(1) 通过倒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显然,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中, 通过倒一倒的活动, 学生按“1 mL, 10 mL, 100 mL, 1 L”的要求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多少水, 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原有的不确切的认知原型, 在观察中建立1 mL, 10 mL, 100 mL, 1000 mL (1 L) 的表象, 体验单位容积量, 深化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喝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知过程中,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既有助于感知的全面与精确, 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从而促进思维与记忆。

能在数学课上喝水是令学生开心的事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 从喝1 mL, 10 mL, 100 mL, 甚至试想喝完1 L水。在喝水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 认识到喝1 mL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 mL的水刚好是一口水, 像是喝双黄连一样;喝100 mL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 mL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 L的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理解1 mL与1 L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教师演示时机恰当, 学生操作到位, 感悟深刻, 回答精彩。这样的教学实践得益于整堂课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量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8) :85.

[2]徐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21.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 2007 (4) :41-44.

[4]陈承伟, 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 2007 (4) :30.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9 (5) :30.

[6]金召霞.浅谈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4) :74-75.

[7]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 2008 (8) :66.

[8]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11) :41-42.

[9]劳合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35.

3.数学五个环节有效的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 数学 教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19-01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所以,对这五个教学环节正常教学还不够,还要对这五个教学环节的进行反思教学。

一、课前备课预习中进行反思

1. 课预习中进行反思。(1)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或预习目标时,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做什么,完成什么,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便于学生的操作。只有在明确的预习目标的指引下,学生才有可能去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目标,在自己预习时,做到有的放矢。预习有利于学生弄清定义、例题、公式、性质等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与质疑听课,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有了明确的预习目标,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学生进行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先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义、公式、性质及证明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具体任务是:①复习、巩固和预习有关已学的旧知识,找出新课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把理解不透的记下来。②初步弄清新课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些知识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什么,并找出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③预习时要做到看、思、做结合进行。看一般是把新学习的内容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的重要内容。需要查的就去查一查;需要想的就应该认真想一想;需要记的就应该记下来。思指有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

2. 备课的过程是教师对教材自我理解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以一种参考提示性的形式出现,给教师与学生展示多样化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资料。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是教材的建设者,教师应立于教材之上,而不应被教材所束缚。故在备课过程中的反思是对教材的反思,是对学生学习情况预设的反思。对教材的反思可以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重新安排中。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对于“上课”这一环节的反思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及时反思,就是对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的及时应变。及时反思讲求的是时效性,抓住学生一闪而过的解题灵感或证明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也从侧面不断地增强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信心,最终形成自己的合理思维方式。二是深度反思,这是课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生反馈等的全方位反思。而深度反思是为今后再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积累经验和方法,为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做铺垫。

三、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作业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检验,是学生对当日课堂掌握情况的反馈和对新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是教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作业的反思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对作业的反思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作业内容的选择反思,二是对学生作业错误的反思。作业内容应关注量和质两方面,作业题量上做到少而精,选择兼具有基础性、典型性和发展性的作业。由于作业性质的不同,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性地完成作业,这样就做到作业分层,还使每位学生都有了个性化的作业,促使他们独立自主地积极完成作业。而要完成这样的作业设计教师必须是跳进题海的那个人,参阅大量的参考书籍是一个好方法。有了精心设计的作业,那么对于学生的错题反馈就能更深层地反应教和学两方面的问题,便于双方的改进。在初中阶段的几何论证学习中,学生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不思考,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因此,教师在反思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

四、对学生个别辅导中进行反思

不同的学生水平不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所要的时间和理解的深度也不同,个别的辅导就成为必须。辅导过程中的反思主要就是对不同学生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收集整理,然后找到适应学生的方法加以教学,而不同个体的辅导过程都可以成为教学的个案。

五、数学教学评价中进行反思

反思数学教学评价就是探究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在教学评价中应对有关教学的达成度、教学过程合理性、教学方法有效性等方面做出评价,根据教学评价反馈的信息,教师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中恰当地选取和适度地变换教法,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必须建立起教学测试评价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五年级英语教学反思 篇四

和同组老师交流之后,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三个不同的班级上课,第二班的效果总是最好的,因为在第一个班并没有完全的理清思路,到了第二个班思路清晰,知道了改进的措施,到了第三个班由于总总原因总是不及第二个班,因此,在今后的上课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每个班的课,虽然每个班的课都是同一天完成,但是可以适当改变进度让每个班都有“第二节课”可以上。

一开始的the shapes song还是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能集中精力地听一首歌并且准确地说出其中的图形,而且要求再听一遍,我当然愿意为他们play it again。为了部分学生不厌烦,我提了一个问题,What instrument do you know from this song?后来的课堂我意识到学生能从歌曲里听出有什么乐器吗?不如这首歌结束了直接问Do you like to sing a song?多问几个学生然后直接板书I like to sing a song进而引出play the guitar play the piano,在讲到语法知识时,我让学生在书上记了这样一笔,“乐器前面要加the,球类前面不加the”以前的课堂上几乎很少让学生记这样的知识点,基本上是说一说,自从上次和同事沟通过之后,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基本的英汉互译要有,基本的书写要有,课上不能只注重课的形式和乐趣,学生该会的必须要求会。而我也发现了学生也喜欢记录这样的小知识。所以,课堂就该扎扎实实地学习知识。

课文第二部分的歌曲学生并不是特别喜欢,一遍过后,只有4—5个学生在跟着哼唱,也许是曲调不上口,也许是时间太短,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对于歌词的不熟悉,所以,要想学会一首歌,必须先过歌词关。

5.五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 篇五

五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反思

一、融于生活——春雨润物细无声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在生活中的交流和沟通。在教学中应基于教学内容,尽量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兴趣所在和生活实际,创造适当的生活情景,多给学生开口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情景中加深对新知的理解与运用,以求达到交际的功能。“what do you have for „ today?”是本课的重点句型,也是难点,为引导学生自然地说出这个句子,教师先以“今天老师起得很早,为什么呢?因为我吃了一顿美式早餐。”勾起学生的求知欲,听到这个american breakfast,学生们的思维马上打开了,都迫切想知道老师的早餐到底吃了什么,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慢慢地运用新句型“what do you have for „ today?”来向老师提问。老师则先不作答,揭开美式早餐的真面目后,出示“i have „.”句型,请同学们帮助老师来回答,于是很顺利地,同学们在浓厚的兴趣驱动下,很好地掌握了这一问一答,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只可惜我在前面复习环节有些拖沓,复习的内容未经斟酌,将“what would you like for „? i’d like „.”这一与本课内容无多大关系的句型也放进来,还设置了chant,占用了过多的时间。

二、溯本求源——水到沟渠自然成

语篇是语言学习材料,也是教学与生活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要想让学生学得轻松、到位,就得学中用,用中学,学用合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多为学生创设与主题一致的、真实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在本课的对话教学中,笔者尽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努力在情景中实施教学,让他们进行语言交际,以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课文的对话是发生在mike和sarah之间的,但没有设置对话发生的具体时间和情景,也未配上相应的插图,初读这篇对话时,让人觉得有点困惑,“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究竟问的是还没吃过午饭还是已经吃过的午饭呢?mike和sarah又是在怎样的情景发生这样的对话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又细细地将课文多读了几次,从“i’m hungry.”这句话中猜出对话可能是发生在下午四五点钟,mike肚子饿了,sarah问他午饭吃了什么,抓住这个线索,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四年级下册刚刚学过的what time is it?单元的内容,在课文呈现之前先铺设了对话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使得孩子们在初听录音时就能快速地理解课文的大意,并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将对话复述出来。接着,老师将时间挪后一小时,mike已经放学回家,在提供一些句型支架的情况下,让同学们现学现用,马上来编一个mike和爸爸之间发生的对话,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课外延伸——其乐融融趣味浓

6.五年级《桥》教学反思 篇六

因为我自己现在任教五年级,所以我一开始就选择了《桥》这一课。选这一课时,我已知道这课书在大大小小的教研活动上都有老师上过,可我依然不怕对比。因为我知道,拿着同样教学设计去上课的两个老师,上出来的课都不可能相同。明知比的结果是输,可是又怎样呢?真正能找出自己跟别人的差距的方法,就是跟别人比一比。

课文一样,教学内容并不会是一样的。大概记得有这么一个案例:于xx老师给某学校作课,于老师选是在上课班级的学生在二年级时就学过的文章,带班老师惊讶并善意提醒于老师,于老师却说:“你以为我是在教课文?”。果然,于老师不是在教课文,他在课上着重于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学生再学这篇文章,学的是全新的知识。所以,我坚信,课文永远只是一个载体,我们只是用它来承载我想给学生的知识。借助一篇文章我们应该给孩子们什么?任何一个语文老师都可以如数家珍般慢慢数来,这些内容可以涵盖小学生应该掌握的所有语文知识。只要深入教材去挖,那么内容是就是无限的!老师选了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课自然就不一样了。

我在备《桥》这一课时,我发现,不想把课文上成了品德课,课上完了,学生知道了老党员把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为老村支书的伟大行为而感动,感受到老村支村的形象是多么的高大等等,那又怎样?我不想给孩子这些,因为这都是假的。所以,我这节课只从文章的体栽入手,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小小说”,然后通过课文内容逐步引导学生感受这篇小小说的特点是“语言简洁”,加入“环境烘托”以及最后还“设置悬念”。整节课,基本是围绕小小说这种文体来展开。当然,环节设置和教师引导上有很多的不足,使得这节课,并不是一节精彩的课,甚至不是一节好课。

评课时,听课老师们提出了很多建议,有的对于改进这节课很有帮助。但有一些,我现在还在思考,我如何兼顾?如整节课下来,老村支书的形象依然不够高大;为什么要以“桥”为题目并没有解决;学生还没有感受到党员全心为民的党性等。这一些,我备课时已经想到,可是已经舍去的东西,听课老师们却很“执着”,有老师认为这是一节很难上的课,在市里的一次教研活动中争议很大,党性和人性之争使很多人对这篇课文争议很大。的确,如果把这些都考虑进去,那的确是一篇很难上的课,内容很政治化,很艰涩了。

7.五年级英语教学反思:Unit 1 My new teachers 篇七

一、五种基本句型的成分认识与使用过关

所有复合句的变化都离不开基本句型结构,无论主句还是从句都必须满足五种基本句型中的一种。因此,教学好基本句型是学生学好复合句的基本保障。

1.S+Vi (主+谓+<状语>)

Marry can swim well.

这一结构中的谓语动词为不及物动词,类似的词有go,live,die,talk,swim,stay等,本身能表达完整的意思,后面不需跟宾语,后面可以跟副词、介词短语做状语。笔者调查发现,在新课标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或者教材均没有给学生灌输句子成分,学生对什么能做主语或谓语都是一无所知,故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不及物动词。否则,再说一切也是无济于事。

2.S+V+P(主+系+表)

The food tastes delicious.

句子谓语动词是连系动词,必须加上一个表明主语身份或状态的表语构成复合谓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类动词叫做连系动词。如be,look,seem get,grow,become,turn等,在句子中起连系主语和表语的作用。

3.S+Vt+O(主+谓+宾)

He stopped singing.

此句型中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有实际的意义,必须跟一个宾语,才能使句子意思完整,宾语可由代词、名词、动词不定式,动名词,在复合句中还由一个完整的句子来充当,而宾语成分的多样化使这一结构异常复杂。

4.S+Vt+IO+DO(主+谓+间宾+直宾)

I bought my father a gift last weekend.

此句型中的谓语动词必须有两个宾语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这两个宾语一个是动作的直接承受者(多指物),另一个是动作的间接宾语(多指人)。若要先说出直接宾语,后说间接宾语,则要借助与介词to或for.

5.S+Vt+O+Oc(主+谓+宾+宾补)

He heard somebody knocking at the door.

此句型中谓语动词除了跟一个宾语外,还需跟一个补充成分来补充说明宾语,才能使意思完整。而该成分的可由不定式、名词、分词、形容词来充当。

二、复合句的教学引导与过关

熟练地掌握了基本句型的运用,复合句教学与学生正确使用就不是什么问题了,复合句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来合成一个较为复杂的句子,但无论有多复杂的句子,都源于简单句的结构的演变。

1 . 状语从句的教学学生在写句子时总是会丢掉一些成分,更多时候谓语动词都没有,这样就没法构成复合句,故教学中要加强引导。

2.名词性从句的教学。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句子:

而主从句的主语为you,谓语为said,what引导主语从句在从句中还充当着said的宾语,无论是主句还是从句,都满足了基本句型的条件。学生一看就一目了然,思维也清晰了。

3.定语从句的教学。定语从句的教学是学生学习复合句过程中感到最为头疼的事,在运用到写作上错误百出,常写出主从不全的“句子”,事实上,问题在于教师如何作出正确而有效的引导。定语从句须要求学生能正确的选择关系代(副)词,而对关系代(副)词的正确选择取决学生对句子成分是否能作出正确判断。当然了,这一切又回归到了五种基本句型的结构。例如:

从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主句为主+系+表,关系代词指代先行词the man在定语从句中充当谓语动词saw的逻辑宾语,由此,主从句分别又满足了五种基本句型的结构成分了。

8.小学五年级英语分层教学实践研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五年级;英语;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老师以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为基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教育。现在,我国小学英语老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总是在课堂上不分层次地传授所有知识。甚至还有很多老师总是担心没有把知识点讲全,不停地大量地把所有知识点讲给学生听。学生在这种课堂中,只能不停地记笔记,没有思考的时间。还有一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加快课堂进度。在这种课堂中,很多学生还来不及消化旧知识就要学习新知识,最终只能选择死记硬背。随着新课改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分层教学应运而生。下面,本文从分层教学、合作互助、学生自主选择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分层教学

老师应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老师除了要分析学生的智力水平,还要分析学生的情感、行为、心理等,这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核心步骤。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因材施教”,这类教学能够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学生也不例外。分层教学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才。根据观察,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英语基础较差,学习缺乏自觉性;基础一般,但是具有一定的潜力;基础较好,英语能力也比较高。老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策略。学习“Cinderella”一课时,老师可以播放“Cinderella”的童话电影。对于学习缺乏自觉性的学生,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自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掌握简单的单词用法。针对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加大教学难度,除了要让他们掌握why,because,put on等词汇的具体用法之外,还要让他们发挥适当的想象,利用这些词汇进行简单表述。针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老师可以提高对他们的要求,让他们尝试模仿这首童话故事的写作手法,综合训练他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二、合作互助

一般情况下,老师不可能为每一位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老师把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获得进步。老师可以分析学生的水平,让英语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带动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在小组中,老师可以指定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然后再让具有一定学习潜力的学生担任副组长,每位小组长负责一到两名副组长,然后再由副组长负责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副组长无法解决学生的问题,就可以求助组长。如果与组长合作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就可以请教老师。在“Cinderella”一课中,老师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之后,可以让小组成员彼此合作,制定情景剧或者让学生按照所学到的知识,编制一个简单的情景故事剧。每位学生都应该担任不同的角色,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担任一些比较简单的角色,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担任主角。这就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为小组的成绩作出贡献。随着学生成绩的不断变化,进步显著的学生在小组内转换角色。因此,老师可以定期根据学生的变化适时调整小组成员。

三、自主选择

近年来,“最近发展区”的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最近发展区是指略高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但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老师在实施分层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把教学目标制定的过高,学生通过努力无法达到,就很容易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把教学目标制定的过低,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就没有帮助。因此,老师应该要认真分析每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和方式等,让每位学生都能够通过“跳一跳”来提高英语能力。在“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中,老师可以制定三个教学目标:第一,懂得moon,street,near等单词的基本用法;第二,懂得一些日常用语;第三,学会tr在单词中的读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挑战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完成每一低层次的学习任务之后,还可以挑战高层次的任务。

总而言之,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接受小学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小学五年级基本处于大班额教学制度下,这就要求老师可以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张谧.浅谈小学英语分层教学的意义及实施策略[J].课程改革,2013(1).

9.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篇九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第五单元第一课。在本次活动中,我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把学生“拉”进熟知的生活情景中,极大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新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去积极体验和探索,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认识和科学素养的宗旨。我设计的本课三个主要活动是这样的:

1、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首先让学生对桌上的材料进行预测。根据学生的预测和实验结果进行板书。让学生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进行自己的初步判断: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大的物体会怎样,重的物体会怎样等。

2、实验: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有关吗?请学生再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验证,汇报时,教师再次把学生的实验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对比,结果学生得出:物体的沉浮跟大小、轻重又无关的结论。

3、再次进行实验验证跟大小、轻重的关系。控制一组变量,(轻重)研究大小,控制一组变量(大小)研究轻重。 最终得到结论:轻重一样的物体,沉浮跟大小有关,在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大小一样的物体,沉浮跟轻重有关,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从这三个活动的安排上来看,第三个活动是第二活动的发展,第二个活动又是第一个活动的发展。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所开展的活动是按学生的思维发展循序渐进地展开,有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思维的发展,这个活动的价值就比较高。

整个教学活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入繁,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达到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之成效。探究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通过讨论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物体沉浮和物体本身大小、轻重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尊重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养成严谨求真的习惯,经历了“发现――否定――再否定DD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达到了科学探究的目的。

在本次活动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也给本次活动带来了不少的遗憾。比如语言不够简洁、精彩;板书不够整洁规范;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多样,不够精彩;还有个别之处活动不够充分,有些急于求成等等,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另外通过此次活动,我也深有感触,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生动、精彩的科学探索活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敏锐的应变能力,否则我们所组织的活动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遗憾,所以在平时我们要多下功夫,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的磨练自己,才能不断成长进步。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反思

上节课,忽悠了学生一把,觉得挺过瘾。不过,也为这节课埋下了隐患。你问什么隐患?这不是明摆着吗――上次说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无关,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重要就是研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的关系,出尔反尔!得,不怕,咱是谁,咱是肩负着科技兴国的科学教师,别的没有,有的是办法。

师:“还记得上节课的学习吧!物体的沉浮和轻重大小有关系吗?”

生:“没有!”

师:“老师这里有四个圆柱体,它们的形状大小都一样,不过是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分别是用‘铁、铝、塑料和木头’,谁能来辨认一下。”

让个别学生辨认四个圆柱体,并对它们的轻重进行排列,随机在黑板上板书和简画。铁块和铝块的轻重是比较好区别的,可是塑料和木头谁轻谁重就不是那么容易区别了。学生提出要用天平,晕,这节课研究的是沉浮而不是质量,当然不能在这个环节浪费时间,我告诉学生不要着急,等一下把它们分在水中,就有办法区别。

该让这些圆柱体下水了吧?没,还有个重要的事没做呢?先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这四个圆柱体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把这四个圆柱体放入水中谁沉谁浮?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在学生的回答后板书物体沉浮和轻重的关系,并完成作业本第一个表格中的部分内容。

放!很简单,铁块和铝块沉,塑料和木头浮。仔细看一下,木头和塑料相比落出水面的部分比较多,说明木头最轻。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大小相同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估计同学们很难找到这样一组形状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物体,没事,学具袋里有一个沉浮子(类似胶囊)和三颗小弹珠,我们用它们再来做做这个实验。空的沉浮子放水中,浮的;在沉浮子里面放入一颗小弹珠,浮的;在沉浮子里面放入两颗小弹珠,还是浮的,不过大部分在水中;在沉浮子里面放入三颗小弹珠,沉了。分析一下吧,在这个实验中,沉浮子的体积不变,重量改变后沉浮的状态也发生了变化,说明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既然物体的沉浮和轻重有一定的关系。那和大小呢,是不是也有关系?我们再来做第二个实验。书上提示用一组轻重一样大小不同的物体,但是这个器材不是那样好找的。我还是用刚才用过的学具沉浮子。

在沉浮子里面放入三颗弹珠,盖紧,沉的;把沉浮子的两个部分拉开一点,体积变大,还是沉的;再拉开,沉,不过竖立起来了;当差不多拉到最大限度的时候,终于浮了。分析:在这个实验中,物体重量不变,改变的是物体的体积,沉浮状态也发生了改变,说明物体的沉浮和体积大小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再利用课件讨论一下潜水艇的原理,最后概括本节课的收获:大小一样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轻重一样的物体,小的容易沉大的容易浮;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备注:这节课的关键是准备好实验器材,分别是大小相同轻重不同和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两组材料,但这样的材料不是那样好解决的。我采用的是古老“沉浮实验盒”和学生学具的材料结合,才勉强完成这两个实验。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反思

安排了两个实验操作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明白把同一块橡皮泥作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之后,它的重量没有变,体积没有变,那么它在水中的沉浮也不会发生改变。这个实验活动涉及到测量橡皮泥的体积,为后面测量排开的水量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学生通过测量五种不同形状橡皮泥的排开的水量,并从测量的数据中发现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浮的排开的水量大,即浸入水中的体积大。从而得出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大。可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小组得出的数据是沉的排开的水量比浮的排开的水量大,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让测得这样数据的小组重新测量。我发现:第一,这些小组的橡皮泥放进水中有一部分就化了,当他们再用这块橡皮泥做实验时,橡皮泥的重量已经发生变化了;第二,每次把橡皮泥取出,有一部分水会被带出来,这就影响下次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第三,用来测量的刻度杯上的刻度不是很精确,学生读出的数据存在很大的误差。以上因素都会得出不科学的数据。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在了解了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以及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之后,怎样才能使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小船,能够装载更多的货物。在学生认识物体的排水量的基础上,动手自己制造一艘小船。对此,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1选择材料,学生们所选择的材料,都是人才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例如:泡沫塑料,饮料瓶、硬纸板、一次性筷子,等等,应有尽有;

2想象丰富,船型各异,有竹筏、木筏、帆船、货船、军舰等等,囊括了各种船型。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制造一艘小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既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在动手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10.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十

《发面的学问》是《无处不在的微生物》这一单元的第二课。以生活中发面团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引出“小小的面团为什么会发得那么大?”的问题。教学中设计了“面团发酵条件”对比实验,使学生认识了酵母菌。“酵母菌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发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

接着,课文通过调查和阅读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其生长环境;通过资料收集和网上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对人类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丰富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体会微生物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本课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是很容易掌握。大部分学生只懂得细菌的不利的一面,对好处认识不够。

11.论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效率 兴趣学习

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已是热点的话题。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充满了渴望,对于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而学生对知识的求知若渴,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率就要发挥到最大,但仅课堂教学是不能满足于学生,也要发展课外学习,课堂也是学生解惑、求知的重要场地。语文课堂的活跃,让我们反思,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课堂的教学率是否发挥到最大呢?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提高呢?对其进行以下分析。

一、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授的方法。在现在课堂中,虽然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大多数的讲课方法还是比较单一、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让学生的学习有些被动。这样课堂的效率就不能完全的发挥最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也就降低。

(2)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禁锢。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中倡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为辅。但语文课堂中,教师预先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对答案固定,让学生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心中的问题及答案,由此使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也就随之降低。

(3)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忽略。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培养。没有兴趣的学习,犹如枯竭的泉眼,老师教授时也是比较费劲的,这样语文就比较呆板,让学生对之失去兴趣,课堂的教学率也就降低。

二、创建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1.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了老师,也是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激励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而学习氛围在学生学习时,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和热情。所以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心理下,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如在学习《童年的发现》这一课,我走进教师时,拿了一组动画影片,同学看见我拿到影片,好奇的问我:“老师,你哪影片干什么呢?”“这个影片和要学习的知识有关吗?”等一些问题,我只是神秘的一笑,等会上课你们就知道了。在课堂上同学们看过动画后,我提问到“同学们是不是会做和动画上一样会飞的梦境呢,知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吗”,学生惊奇的看着我,开始讨论自己曾做过哪些梦。这样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就变的轻松,愉悦。我在学生的讨论中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书中主人公是怎么来解读自己的梦。一节课就这样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渡过,这样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也就乐此不疲,对语文世界也充满了好奇。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被动化为主动,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2.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引导,是很多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教学过程中,要以“趣”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在语文授课中,还要培养师生之间的交流和默契,使学生对老师教授的科目有期待的心情。语文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认知新事物,其表现在好奇、好动、思维发展,对与教师给予的表扬和鼓励是很期待的,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热情。如在《珍珠鸟》先给学生放映一些鸟的图片进行观看,告诉学生要认真的观察放映的映像,首先让学生写下看到鸟儿的特征,并让几个平时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对所看到的鸟儿进行描述下,对学生的描述进行评价,表扬学生观察的仔细。在接下来的讲课中,并让学生积极的提问,并进行解答,让学生表演“探”这一词,对于发言的学生,给与鼓励让学生以后继续努力;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以后争取课堂发言。这样学生对所表扬自己的老师就会产生好感,并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答题。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

三、通過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语文在学习阶段中是最基础的科目,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的科目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语文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使用性,所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能力。所以在学生学习语文时,不仅要通过课堂教授知识,还要学生通过课外活动,亲身感受身边的语文环境,去体验和应用,真正感受知识的存在。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让学生善于观察,体验获取新知的愉悦。如在讲到《落花生》这节课前,让学生提前收集一些花生的播种、生成、结果、收获等关于花生的资料,强调学生要认真收集资料,并观察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汇总资料。在课堂中,讲到落花生一词时,让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理解,教师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并让学生提出在课外收集资料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一一解答,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学习不全是老师教授,也可以自己主动学习。这样的调查将语文课堂与课外学习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并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选择合适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加自己语文的功底,融会贯通所学的语文知识。

课外活动的方法,不仅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也有所帮助。在实践中学生发现问题,对于不能的解决的问题,就会寻求答案。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看下课本或询问老师。这样小小的提醒,会让学生在疑惑时阅读课本。这样使学生初步养成了预读的习惯,其后进行加强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外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的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不同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探索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阅读语文书籍,循环渐进,学生就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12.五年级英语教学反思:Unit 1 My new teachers 篇十二

笔者认为, 教师只有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理解新教材特点, 对两套教材知识体系进行梳理, 思考突破新知识的方法, 才能做好两套教材的衔接工作。

一、理解新教材的特点

(一) 站在教师的角度理解新教材

通读教材后不难发现北京版教材无论是故事人物的设定, 还是教学内容的编排, 都突出体现了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1 . 教材除了一些练习板块, 每课时都包括两个重要的板块:Listen and say和Listen, look and learn, 这两个板块均是针对主要功能句型和词汇的学习, 功能结构非常明显, 重点比较突出, 同时每课仅有两幅背景图的设计, 这就要求教师要自主收集或创编一些补充性的教学资源, 为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提供了更为发散、创新的空间, 体现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2 . 教材融入了很多中西方文化的内容, 这是师大版教材相对少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教育部2011) 。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素材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对话内容, 拓展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 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新教材

1. 新教材为多轮对话形式, 整体篇幅较短, 相对于师大版教材来讲, 呈现的内容量减少,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2. 学生的原有认知并不是空白的, 经过四年北师大版教材的学习, 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 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 形成了一定的能力, 这些基本知识经验和方法, 为学生适应和学习本册教材提供了良好的储备。

3. 同为板块的编排模式, 但是两套教材学习内容不同, 各版块的学习要求也不同。师大版第一课时的故事对话, 要求学生理解、朗读、表演和尝试复述, 但这是在整个单元学习完了之后的要求, 而京版教材每个单元分为4 课时, 每个课时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所以学习目标的课时性体现得更为明显些。如果在教学中, 有些课时的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有难度, 教师在力求课时达标的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单元的课时之间内容的递进关系和复现率较高的特点, 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量, 帮助学生在达成课时目标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单元目标。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开学的第一节课, 出示学习板块的目标, 让学生带着目标前行, 学习就有了方向。

二、梳理知识体系

为了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 教师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 还要把北师大版教材1~4 年级 ( 程晓堂、王蔷2005 ) 和京版教材 (胡壮麟2013) 五年级上册的所有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 围绕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将五年级的教学任务按照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分成两大类, 并把未知分为学生的易知和难知。现将学习单元见 (见表1) 按照话题、功能句型和词汇进行了梳理。

三、思考突破新知的方法

梳理后, 教师会发现, 每个单元都有新知, 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传授新知的方法, Unit 3、Unit 5 两个单元的话题学生在之前师大版教材中从来没有接触过, 同时每个单元又容纳了很多新词汇, 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障碍点, 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设计好这两个单元的教学策略。

Unit 3 的话题为festivals, 主要谈论了Mid-autumn Festival, Double Ninth festival和Halloween三个节日, 谈论了各个节日相应的When, activities和special food. 同时还涉及到了Spring Festival, Lantern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Thanksgiving Day, Easter, Christmas等6 个节日, 这6 个节日编者安排在这里是为了复现, 是在京版的低中年级教材中出现过, 但对于学了四年北师大教材的五年级学生来说, 这9 个节日全是新知。另外, 谈论这些节日所涉及到的月份词、序数词和季节词, 是新教材作为已知内容呈现的, 而对于这些学生是未知的。教师如何能在有限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帮助学生填补这一部分的information gap成为了急需思考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Unit 5 中涉及了大量关于国籍和很多地理、人文性的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而且生词很多。这些都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花心思、巧突破的难点:

(一) 针对语言知识的学习难点

对于学生未知的序数词, 月份和季节三类词的学习, 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遵循语言学习循序性和渐进性的原则, 教师可以采取提前渗透, 集中学习, 课后归纳的几个步骤突破难点。

1. 提前渗透, 分散难点。 从学期初开始, 采取歌曲呈现的形式, 每天的英语课堂导入环节, , 可以播放有关此类知识的歌曲或歌谣, 让学生反复听唱来突破难点。还可以采取课上口语交际的形式。如:What’s the date? It’s ...在9 月11日开学时, 每节课的口语交际中逐步渗透序数词和月份词, 并每天把日期写在黑板上, 让这些难点反复和学生见面, 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 这样不断地复现就能把陌生的变成熟悉的, 熟悉的就是简单的, 等到学生学到这个单元时, 就不会感到吃力了。

2. 集中讲解, 突破难点。教师还可以借鉴北京版三年级第五册的有关节日、月份、序数词的学习板块来集中学习, 再次突破难点。集中学习这些词汇, 能够很好地与本册教材实现对接。

在课堂中巧设活动, 如可以模仿北京台状元榜节目, 组织开展“单词联想“活动, 例如给出几个相关的单词, 让学生根据单词之间的联系, 猜是哪个月份、季节、节日等。

(1) rain, hot _________ Which season is it?

(2) knock on the door, trick or treat __________

Which festival is it?

3. 后期学习, 归纳总结。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把有意义的归纳词汇。像月份、季节、节日词汇类。如:常用的There be句型。

(1) 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They’re...

(2) There are 12 months in a year.They’re...

节日词汇的归纳还可以借助用思维导图的学习形式, 帮助学生建立脑图, 教师上课时的板书就可以用思维导图形式呈现每个节日。这样便于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特点, 脑子中既有了如何描述一个节日的概念, 又为12 课的读写课做了充足的准备。另外, 思维导图的学习更是学生今后学习的好方法。

(二) 针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难点

Unit 3、Unit 5 两个单元除了要处理未知词汇的学习, 还要适当补充和渗透节日文化和地理文化背景知识。

1. 渗透节日文化背景知识

(1) 在Unit 3, Lesson 11 的Listen and say板块中, Mike和Maomao谈论万圣节的情景。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 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很显然这幅背景图片不能为学生提供可以理解对话的信息, 针对处理文本信息与图片信息差,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氛围, 提供视频和图片来支撑本节课的文字信息, 帮助学生理解对话。

(2) 关于节日单元的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把课堂变得灵活和开放。首先, 全班按照中秋节、元宵节、重阳节、端午节、春节、万圣节、感恩节、复活节、圣诞节分成9 个组, 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汇报介绍这些节日。 (做PPT、手抄报、表演等) 然后全班一起汇报, 交流。另外, 还要注重活动的后续安排, 让学生的思考留下痕迹, 让学生把关于节日的信息整理好或是制作节日年卡, 翻开节日年卡, 一年的所有节日及节日介绍一目了然;或是做成节日贺卡, 在对应的节日送给家人老师和同学, 学生也会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2. 渗透地理文化背景知识

在多年使用北师大版教材过程中, 教师都积累了不少教学资源, 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 适当整合这些教学资源, 把所熟悉的北师版教材中学生喜欢的, 有效的活动迁移到现在的课堂中, 以旧带新, 用学生熟悉的话题去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如:歌曲、故事、课件。

(1) 本册教材中第五单元的功能句型并不难, Lesson 15 课中的Where are you from? 的功能用语是学生在北师版教材二年学习过的。教师可以直接导入呈现学生已有的知识, 自然进入到本课的学习, 还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引入课堂教学:例如全世界瞩目的足球世界杯, 2014 年刚刚结束的南京青奥会, 在这些体育赛事中国旗就是国家的象征, 情境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收到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2) 利用班级文化墙, 建立地理知识的积累库。五单元的学习中涉及了国名、国旗和大洲, 学生对于这些内容都是比较陌生的, 对于地理和文化知识缺乏的学生, 课上自然难以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为此, 教师可以收集拓展相关的教学资源, 相信会对本单元的教学有所帮助;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 这些为教学注入了新的能量。

另外, 在走廊或班级里建立这样的地理知识库, 一张中国地图和一张世界地图, 看下面的小袋子里是“太平洋地理知识库”“大洋洲地理知识库”等, 内容可以是这个国家的动物、植物、风土人情, 也可以是这个国家的特殊节日、矿产资源等, 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就可以看看, 这样学生们就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 拓宽学习渠道的同时, 提高了其学习效率, 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总之, 教师可以进一步开发教材, 将原有教材的内容或呈现形式更生动、更充分地用起来。所谓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种性格, 同样的教材内容, 因为每位教师解读的角度不同, 处理的方式也可能千差万别。但最终目标是用好教材, 做好学段的英语教学衔接工作, 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程晓堂, 王蔷.2005.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英语 (供一年级起始用) 二年级上下册[T]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程晓堂, 王蔷.2005.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英语 (供一年级起始用) 三年级上下册[T].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程晓堂, 王蔷.2005.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英语 (供一年级起始用) 四年级上下册[T].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胡壮麟.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 (一年级起点) 五年级上册[T].北京:北京出版社.

13.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篇十三

考虑到光是学生日常生活最常见的物体之一,因为太熟悉,一般的情境不能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学时用谜语小诗开头,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同时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缤纷绚丽的色彩。利用这个活动,产生情境。引出学生要研究、也能研究的问题---光源。

学生有光沿直线行进这个前概念,只是不够清晰。因此,我运用对比的方法,先观察抛出物体在空中的运动路线。接着,回忆水波纹的扩散路线。然后提出灯光如何画?从而引出光在空气中可能是沿直线行进的。这样设计让学生的思维有梯度,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动手之前先动脑”这是路培琦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体现了科学课的重要意义。在教学环节的第三部分,验证光的直线行进,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之前,我安排学生先进行讨论: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学生在汇报实验方案时,重点让学生说出实验时硬纸板应如何摆放?在实验中要注意:三个纸板平行,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纸板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些都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所在。

解释小孔成像是个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画出燃烧的蜡烛的火苗。接着,观察通过小孔看到的蜡烛火苗是什么样的?学生发现是倒立的。然后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就解释出小孔成像的原因。同时强化了光是沿直线行进的这一概念。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要带着更深刻的问题走出课堂。所以在课程的结尾,我提出问题:如果小孔变大,还会看到小孔成像现象吗?相信会引起学生更深刻的思考,与最积极的行动。

教学存在的`不足与改进:

1、概念建构思维无深度。学生举出各种发光物体后,我出示了光源的概念,接着分类,这样做学生的思维无深度。改为:学生举出各种发光物体后,先分类,再出示概念。这样学生就会把本身发光的物体分在一起,把反光的物体分在一起。然后教师出示光源概念,这样学生在分类时才会有深层次的思考,会在潜意思中建立起光源的模糊概念,然后教师出示概念,学生才会产生醍醐灌顶似的顿悟。

2、实验材料的准备缺乏结构性,小孔板的孔都开在中心。换做:小孔板的孔开在三个不同部位,这样学生在实验设计与操作中思维才会有深度,只有把三个小孔放在一条直线上,光才会通过小孔,使学生的体验更强烈,光是沿直线行进的。

14.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十四

在本课的授课环节中,明显地体现出一名第一次开始戴尔教学的教师尚未成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学生自己查找中英学校的不同的活动时,学生兴趣很高涨,很积极参与了这次活动,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叮嘱自己,时刻注意孩子的兴趣,设计孩子喜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在这节课上,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使用新句型,在使用中学习使用和巩固本模块句型,把文化知识切实的融入到真实的英语课堂中,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语法知识,教师也要做到及时的引导,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听课,不断的严谨自己的教学态度,认真备课,更加细致地备学生。

其次,课堂用语的准确性以及环节之间的导入语,都给学生自然的过渡。让学生真正在英语的氛围中学习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我要不断深化自己专业化的思想,强化自己专业化的语言,在自己不断走向专业化的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一个专业化的氛围。

以上就是我在这节课中比较重点的感悟,感谢这次授课机会,让我有了这样的感受与反思,更感谢为此付出很多辛劳与汗水的孙士奇老师。就是他们使我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望得更远。

15.五年级英语教学反思:Unit 1 My new teachers 篇十五

近两年来,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于是 “灵动课堂 ”便应运而生 。 “灵动课堂 ”是什么样的课堂 ? 对于理想的灵动课堂,有这样一段描述:灵动的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就是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 完善学生人格的智慧课堂,是一种激情与智慧相伴、科学与人文相随、充满活力和创造的课堂。 在不断深入的研究中,逐步有了一些“灵动课堂”模式,这样一些词语成为了 “灵动课堂 ”的时髦词 :质疑问难 、聚焦沸点 、自学合作 、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 怎样才能紧扣学校研究的主题并在学校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满足学生更多的需求, 上好一节有实效的高年级阅读汇报课呢? 基于话题接近生活和高年级英语阅读能力欠缺这两点, 我选择了课外阅读课My dream job进行了教学设计的研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相连, 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阅读技能和策略的指导,突出信息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听说技能,发展读写技能,在教学中以旧引新,降低学习难度,不断循环复现,帮助学生积累巩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案例描述

1.课前准备

让学生听 与本课学 习内容相 关的歌曲Be what you wanna be, 配有国内外各个行业著名的成功人士的滚动图片,学生们能跟在后面哼唱,缓解了学生们紧张情绪的同时,也为free talk一环节作铺垫。 因为很容易跟唱,节奏非常明快, 学生乐于跟唱, 对于后面的课堂教学作为引子, 既有联系又烘托气氛, 从而学生能够轻松地进入课堂。

紧接着由跟Job有关的竞猜游戏,学生小组得分,为后面讨论理想中的职业做一个预热。 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渗透学生对dream job的理解。

T:What can you hear in that song?

T:They’re all about jobs. At first,let’s play a game about jobs.

T:When I was a child,I wanted to be a teacher. So teacher was my dream job.

T:So 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about our dream jobs.(教学dream job)

(学生学习课题 )

接下来再教学文本中人物的自我介绍, 为了避免机械的读,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采用了Listen and tick the informations about Jill.的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任务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听这种形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获得更多自己想要的信息, 培养其英语听的能力。 之后再让学生模仿Jill自我介绍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

问题引领,预测信息。 通过Jill的自我介绍,猜一猜What does Jill want to be when she grows up? 让学生根 据实际情况进行猜想, 并在预测中运用文本中的生词和句型,扫清阅读的障碍,帮助学生降低阅读难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是为了不教 ”,因此在教学第二段文本时 ,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师教学活动, 而是观看图文结合的听力材料,视听结合。 然后,教师示范如何根据问题去找到相应的信息,给出提示,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教给学生寻找关键信息的方法。 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搜集并获取具体信息画出关键词,回答相关问题,将阅读推向深入。

T:Jill has a pet dog. She wants to be a zookeeper. What does she often do with her dog?

T:Let’s listen to Jill. What does she often do?

S:She often...

(示范两个信息,给出首字母,小组合作找出其他信息)

T:It’s your turn. I give you the first letter of the key phrases.I think they can help you.Go!

通过Look,match and say的方式, 让学生再次对阅读内容进行梳理,学生先完成Work sheet上面的内容,然后小组间相互进行叙述,When the dog is dirty,she ...; When the dog is bored,she...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而不是储存。 在巩固阅读文本这一环节中, 我没有让学生读文本或者复述阅读内容这样的常规训练,而是设计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是朗读Jill写给他的pet dog的小诗, 内容包含了所有Jill为pet dog所做的事 ,学生能有节奏地朗读 。 第二个是让学生利用刚才所学的阅读方法了解Jill的四个好朋友的情况以及他们的理想职业是什么,在后面的汇报中,学生又操练了句型文 本中需要 掌握的句 子结构He/She wants to be... when he/she grows up. 另外 , 教师先示范其中一个朋友Danny的信息 ,给出提示句子让学生小组合作获取另外三位朋友的信息并交流,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而且有利于突破本课重难点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活跃思维,给每个人的空间更广,展现的机会更多,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 :英语课程的学习 ,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的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英语课程所倡导的 “任务型”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 、实践 、参与和合 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 的目标 ,感受成功。

因此在最后的拓展环节中, 为了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来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我选择以学生自己的理想职业作为话题来进行讨论。 我设计了一个夜空装盘,每位学生是星空中最璀璨的星星,鼓励学生成为最亮那一颗,并勇敢地表达自己。 在巩固文本中介绍人物的方式的同时, 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可以说的范围, 也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为什么想要这样的职业或者能成为这样的人,等等,这有利于打开英语水平相对较高学生的思维, 培养其英语语言能力。

T:Boys and girls,we have talked about Jill and her friends’ dream jobs. Do you have dream jobs?

T:OK,this time please discuss in your groups.

T:You can talk about your names,your hobbies,your appearance ( 外貌 ),your character ( 性格 ),your dream job, the things you do...

在学生小组合作练习的同时, 我鼓励所有组员必须参与,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说,能力相对弱的可以少说, 这样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自尊, 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避免好学生唱独角戏的局面。 另外,在互动中巡视各组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科学合理地调控能让小组合作学习互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文本的情感生成,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职业,引导学生说一说:要实现我们的梦想,我们现在可以做些什么? Work hard! Don’t give up! Try my best...

三、教学反思

课标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关注了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有计划向自己的目标前行。

为了保证 阅读的基 本因素 : “Reading for pleasure. Reading for information. Reading for language.” 我始终以

激发学生真实的阅读兴趣和真实的学习动机为目标,通过知识的唤起、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再生、知识的运用将阅读教学推向深入。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首先,我用Guessing game引出课题,巧妙地带领学生愉快地走入本课的学习,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我引领学生听阅读内容,利用Listen and tick、 Say to Jill让学生听说同时训练 , 然后带着自己的答案去理解阅读内容,把文字阅读变为印证活动。

鲁子问教授说:“在阅读教学中, 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策略,以读促想,以读促写,就要让学生自己走,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要先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其主动自觉性。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与他人一起合作解决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所以在第二段阅读内容的处理时, 我让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在老师的引领下自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解课文大意, 找出关键词和中心句, 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有深入的了解。 然后,我继续引导学生细读短文, 通过听、读、练、说多种感官参与的方式达到巩固语言的目的。 为了提高阅读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 采用阅读与演说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基本的框架支撑, 只给出范围提示词逐步提高, 根据一定的句法和语言规则,让学生进行短文再创造的训练。 在情感教育这一块, 来不及让每个学生进行自我介绍,可谓遗憾。

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由于习惯的力量, 我们总要看眼已经停了摆的钟,似乎它还在走。 ”“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种性格。 ”的确如此,作为教师,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教了学生什么,而是教会了学生什么,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这才是让学生受益终身的。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 摄入大量的语言信息。 为了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语句等必备的语言知识,在我们学校,经过英语组研究决定,三、四年级的学生一周两到三篇课外阅读,五、六年级一周五篇阅读。 在选择阅读的材料时, 老师给出一定的建议, 内容遵循有趣、有价值、有意义的原则,学生可以在家长及老师的帮助下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 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或者觉得有用的词汇和语句, 都可以通过摘抄或剪贴的形式摘录其中。 对于高段学生,应教会他们阅读的技巧与方法。 阅读时如果不加以积累运用, 就收不到好的效果。 因此,在阅读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好阅读后记。 如在阅读时让学生们记下他们认为优美的句子,精彩的对白,甚至是有趣的单词。 老师可以安排适当的机会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 如课前一分钟、 早读时间等。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文字信息中获取事实、观点和信息;如何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如何欣赏语言和艺术,如何做出相应的、合理的评价, 等等。

16.浅谈小学五年级语文写作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学科;五年级教学;写作教学;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多半都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为目的,然而随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教育观的提出,教学的多元化和生活化越发地成为教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尤其是针对高年级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巧妙地利用教材,学习文章写作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教学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根据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针对五年级小学生的语文写作教学提出几点想法。

一、创设情境,进行写作教学

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有很大一部分就取决于学生的教学兴趣,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其学习兴趣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发展。尤其是针对语文写作教学来说,更加考验學生的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对写作教学的开展更是十分有利。比如在讲解《新型玻璃》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首先进行时下的玻璃样式的观察和研究,想一想现在我们所用的玻璃有什么特别之处,你希望改进成什么样子。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选一种新型玻璃,用第一人称“玻璃的自述”,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作用,将自己推销出去。这样的写作要求,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考范围和想象空间,从而更好地诱导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提升和完善。

二、提出问题,进行集体讨论

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提问艺术”,知识的学习正是通过这一过程的完整实行才能够被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效利用课文的特点,科学地设置问题,并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例如:在《慈母情深》的段落中有一段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及动作的语句,在反复阅读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作者这样写作的优点在哪里?为什么要写母亲的眼神和动作呢?大家可不可以也用这种方法来写一写自己的妈妈?由此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以此完善自己的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综合表达能力的水平。

另外需要教师注意的一点就是,由于语文的写作教学不仅考验学生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更是会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所以说,教师要针对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讨论,分享写作经验,谈一谈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提升写作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善用想象,发散思维

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童心,进行适当引导,引导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提升写作能力。最简单也是有效的方式就是,能够进行留白的补充,也就是故事的扩写。让学生在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课文的延伸,用学生浪漫美好的想法去进行故事的扩展,用他们的所感所悟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对于学生来说,既能加大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掌握,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比如教师在讲到《珍珠鸟》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文讲解完毕之后,进行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问一问学生,如果自己养了一只珍珠鸟,会和它之间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假如个别同学对于珍珠鸟没有什么了解,那么就想一想自己家养过的其他的小动物,它们和我们的感情怎么样呢?让学生将这些故事和想象流于笔触,表达出来。通过让学生进行这样的锻炼,学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情感的真谛,完善写作教学的形式。

四、善用多媒体教学

当今社会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利道具。教师可以选择性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图片,就这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通过给学生放送网上其他教师的教学视频来相互提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讲到《慈母情深》时,我们就根据身边的真人真事和网络上的相关视频进行教学,让学生不仅能看到课文中的文字,更能体会出真挚的感情。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教学的基础,随着年级的不断提升,到了五年级的阶段,正是写作教学的重要转折阶段。这不仅需要教师多年的经验进行探索,更需要教师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写作教学是语文综合运用的最终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学习程度的好坏,直接反映在写作的成绩上。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善于利用教学文本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写作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尽可能地让小学生主动地进行写作,而不是将其看成是一种负担。

参考文献:

[1]高丽英.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J].安徽文学:文教研究,2007(1).

[2]邹淑敏.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式[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33).

17.五年级古诗教学反思 篇十七

1.教学效果(思效)

课题质疑,善于联系,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我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摘录几首陆游的诗歌或南宋时期有关爱国的诗歌,感受那个时代志士们忠怀忧国,关注国家命运的时代精神。上课开始,我让学生从课题质疑,联系其他诗作,串联起来,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明白诗人为什么会在即将天亮的秋夜走出家门吗?”学生联系《示儿》中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以明白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教学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时,我设疑:“为什么南宋朝廷不去解救那些饱受欺凌的遗民呢?他们在做什么呢?”学生沉默时,我加以点拨:“能从《题临安邸》一诗中找到原因吗?”学生恍然大悟,不禁吟诵起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从而体会到“遗民”“南望王师又一年”而不得,“泪尽”的痛楚。通过联系,新旧知识互相沟通,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学生读解能力的提高。

2.教学收获(思得)

创设情境,有效导入。

教学《从军行》时,学生没学过边塞诗,对边塞诗了解不多,不能充分感受边塞的凄凉、粗犷。教学开始,我以“边塞”一词导入,引导学生欣赏王维的边塞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接着欣赏独具特色的边塞图片,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边塞诗的兴趣以后,引出诗人名字,并揭示课题《从军行》。再出示唐朝疆域图,简要介绍《从军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边塞这个地方的位置,并且为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做铺垫。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喜悦的心情时铺垫做得不足,以致学生对情感体会平面化了,并没有立体起来。

4.改进措施(思改)

18.五年级上教学反思 篇十八

本课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再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学生可能是刚开学,学习情绪很高涨,都能够根据教师的讲解阅读本诗。我想本课教学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学生们对于新字词达到了会写,根据上下文也能理解。

2、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达到了会背。

3、对修辞手法的教学很成功。如:诗中:“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学生们根据以前的经验基础知道它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加深印象,我还让他们进行练说。我想如果我们继续这样学习的话,相信我们的作文水平会在不知不觉中有一个新的提高。

另外,在教学中我也有失误的地方,那就是对文中的个别字的读音上。比如:诗中一句:溪水在温风中晕皱中yun四声,而我却教给学生读一声,教学后通过我与老师们请教分析,觉得读四声比较合适,于是我又弥补了这一过失。

通过教学本课,我想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误,只要我们是认真教了,改了,那么我们的效率就一定能提高,因为我们也是在探索中求得真理今后我会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走向完美,让成功永远伴随着我,让失误推动着我。

《 匆匆》教学反思

《匆匆》是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诗歌般的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足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提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全文语言优美、内容趣味性强,运用了大量对比、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具体。

这一节课,我认为有几点较成功的地方:

1、我扩展了读书领域。学习语文,是学生接受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教育,同时也是提高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过程。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为了扩展学生的读书深、广程度,我扩展了读书领域,上课时,课件播放有关朱自清的图片简介,配画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如诗如画的散文境界中,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课后,收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进一步感悟时间的珍贵。

2、反复诵读,积淀感悟。朱自清先生说,“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此篇散文最为感人的地方,一是其语言的优美,二是其情感的浓厚,引导学生深入地读,富有个性地悟,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去读、去倾听,倾听作者的彷徨,倾听作者的无奈,倾听作者的伤感、、、、及对人生的思索。让学生在阅读中揣摩,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领悟,在交流和讨论中说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这节课上也有较好的体现。

3、利用课件,回忆我们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并仿写。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驱动学生灵动的心,飞扬他们智慧的语言,从而达到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如:1.个别学生参与不够主动,依赖小组其他成员。2.还有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没有形成系统,表达不够明确,有的地方支离破碎。3.还有的学生不能认真地听别人的发言。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师一篇很让人感动的文章,还没有上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眼睛里,文章师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我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的确很感人,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他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因此,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

我的设计是这样的:用音乐渲染激情,上课出示课题前,我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教什么名字?引入课题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质疑:你最想了解什么?随着学生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就让他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课文朗读,以及让学生将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我用重组的方式,把文章的4、5自然段作为中心,讲到“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这一句,就用这句话带出文章的第一小节,随即让学生积累描写环境优美的词语;讲到“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这一句,就用这句话带出文章第二自然段,体会师父对阿炳的影响,讲到“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机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想象阿炳失明后的生活是如何的,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热爱。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也用到了音乐,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让学生找描写“泉声告诉人们什么”的句子,学生的齐读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课后自己吁了一口气,感觉很顺利。

其实不然,一位音乐老师道明了她对《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理解,曲子中不同的音乐代表了作者不同的心声,赞叹、思念、思索,表现这些不同的情感的音乐也是不同的。仔细一想,对啊,我最初用音乐不就是想为课堂烘托气氛,让学生更快的进入文章吗?回想一下,音乐用对的地方似乎只有第一课时一开始,将学生带入氛围中,定下了感情基调,而在第二课时,我很多地方都重复用了一段音乐,此时的音乐对学生理解课文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了,因为在文章第五自然段描写的是作者激动的内心,此时的音乐应该是激昂的,而我却用了一段抒情的音乐做铺垫,感情基调渲染错了。虽然大部分学生可能辨别不出来,但是,音乐老师说的对,既然用了音乐为什么不用在刀刃上?后面犯的错误更大,当学习到: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学生学的也不错,于是指导朗读了,为了让学生读得更到位,我采用配乐的方法,用的是乐曲一开始部分,接下来的怀念师父,思索自己的人生道路,我都用了一样的音乐辅助学生朗读,此时的音乐仅仅是作秀了,并未将文章的情感和音乐对应起来,因此是失败的!

《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课前我让同学们查找历史资料,尤其要了解长征,以便为更好的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性强。文前有阅读提示,我让同学们按照阅读提示自学课文。并和同学交流,汇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再让同学们把感受最深的部分有感情的多读几遍,并勇敢的读给大家听。我适时的进行指导,并范读以激起情感上的共鸣。拓展。以讲解员的身份,向来参观革命烈士纪念馆的人讲解“金色的鱼钩”的故事。遗憾之处:本课我采用了多种方法让同学去读,例如:分角色朗读时,生生分角色、小组之间分角色、我和同学分角色,而且,我觉得这篇课文很感人,还多用了一些时间。可是效果不是很好。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思想感情不深刻,读的欠缺感情,看来,还要加强朗读训练。

《唯一的听众》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这节课的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穿插过多。

1、“小夜曲”这一名词上节课已经讲过,没有必要在课上播放“小夜曲”,在课前播放,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直接导入新课。

2、关于“我沮丧的心情”应该在上一课时完成,不必大段地穿插在对第一句话的讲解中。此处的安排完全是为了让听课的老师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我”有多沮丧,为理解下文中老妇人对我的鼓励使我恢复自信作铺垫。

3、关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练习应该去掉。这完全是陷入了公开课要有练习的误区。

二、教师牵引过多,没有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本学期在平时的课堂上,我通常讲得比较多,绝对不打乱段落的顺序,总担心分析课文能力弱的同学听不懂,一步一步领着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很少放手给学生探究、思考。

三、巨细无遗,太多细节。

太多的细节想让学生理解,从词到句,到人物的思想情感。结果课文无法在一课时的时间内完成。教师讲得再多,学生也不可能全部记住。讲课就像写作文,不可能每一个细节都讲到,课时不允许,太过陷入细节也会令课堂支离破碎,减弱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所以讲课要舍得删!删掉不必要的细节。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学反思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语言优美、境界开阔的文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教学这些文章时,要想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须让学生入“境”。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恰当的情境。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文中所写的事学生无法亲身感受。课前我指导学生用多种手段搜集有关资料;课上,在学生理解邱少云在烈火中仍然严守纪律的基础上,播放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的感人情景,再现那感人肺腑的时刻,把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中。当学生们亲眼目睹大火吞噬着邱少云的身体以及英雄那坚毅的神情的时候,每一个同学都被邱少云严守纪律,为了革命不惜献身的崇高精神所感动。此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让同学们怀着对英雄邱少云的敬佩之情放声朗读。这时,同学们动情的朗读,饱含着他们对英雄无比崇敬之情,同时也感受到了文中语言的魅力。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是梁衡同名散文的节选,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让学生充分的品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句子、写感受,从多个方面逐步深入的交流“美丽”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的发言几乎都抓住了所有的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谈出理解,谈出感受,有理有据,情真意切。同时我有意识的带领同学们将自己的理解、感受还原到朗读背诵之中。最后落脚到排比句的作用的领会上。实现了读中思、读中感、读中悟。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和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我大胆的放手让学生交流“最让自己感动的美丽是什么?”老师没有画圈子,设框框。学生联系文中的语句谈得比较充分,比较到位,把理解语言与受到感染、激励融为一体。《最佳路径》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尽可能感受到世界大师的风采和独特思考。一是给予了学生“自由”,自由是世界上最大的创造,引导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地品读、讨论、感悟课文,让学生深深体悟到:世界大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原来闪光的独特的思维就是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产生的,原来如此简单!并体会到:我们在自由轻松的状态下,也会像大师一样闪现智慧的火花。二是告诉学生重视思考所遇到的一些现象,学会建构,善于思维。三是遇到问题怎么办?遇到问题,不要随便放弃,要学会用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语文是工具性很强的学科,我想这种工具在学习这篇文章中也有所体现。今天学习这课,给予学生一种积累,就是告诉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寻求解题方法,哪怕是一种放松、玩,也可能解决把非常难的问题解决掉,学会延伸,学以致用。四是灵感需要马上记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抓住灵感,处理思考灵感,经常随身携带笔记本,及时记录脑子里闪现的智慧火花。结合课文的主题,我也特别提出要学生尽量利用星期天让家长带他们去郊游、踏青,在自由放松的状态下更好地感受语文学习。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

《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根据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中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等问题读读议议。接着再读课文,读中感受形象。最后组织学生讲讲猴王出世的故事,并适度拓展,开展语文活动。孙悟空,学生大都比较熟悉,帮助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想、做等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明地树立起来。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对称、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本单元把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本单元学生主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要点: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会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一、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现象。“轴对称图形”中的剪纸,“镜子中的数学”中的镜子,“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称、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在课中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三、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中我们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从而初步开成以简驭繁的思想。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我们明显感到学生爱学数学了,学习气氛也浓了,学习效果也好起来了,再一次证明了“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的四则运算扩展到了小数。虽然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仍然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能力,观察、分析、判断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 本节课作为一节计算课,应用题的比重稍大了些。

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索运算顺序,以应用题导入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但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应用题的重量显得有些重了。

2.学生的计算量不够。

由于对应用题的分析和练习时对运算顺序、方法的分析过多,学生真正去做题的时间不太多,计算得练习量不够。

3.教学中要多给学生精彩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不够。对于精彩的发言,老师给与了肯定,但是语言应更加丰富些,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改进措施:

1、加强学习,积累经验。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向老师们请教,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使内容更加合理;提高课堂调控能力,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课堂信息,处理突发事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要学会不断的总结、积累。

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备课和教学中,及时记录和总结,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对科学探究提出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教学中,应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大胆进行猜想,鼓励学生设计多种实验方案,选择有针对性的实验进行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形式,它不仅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条件,而且实验本身就能很好的展示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怎样去设计观察实验活动及认识热的传导这两个主要教学任务。我把这节课的设计为导入、基本活动、扩展活动三个部分,也是逐步推进的三个层次。

在我介绍了凡士林,并让他们观察了热在铁棒中的传递后,也就是解决了观察的方法之后,提出:观察铜棒的一端被加热时,铜棒的其他部分变热的情况,并作详细描述。这是一个实际观察、描述层面的认识。在这一层中,需要他们自己设计出实验去观察热在铜棒中是如何传递的。在这里我并没有直接做演示实验让孩子们观察,而是分步出示模型,让孩子们参与进来,去猜测实验的结果,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

最后孩子们研究了热在铜棒中传递等多个活动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的特点,概括出: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在一定数量的观察活动基础上,形成对传热──热的传导的认识

重视学生间的互相评价

上一篇:班车管理制度下一篇:田径理论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