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2025-02-13

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精选4篇)

1.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篇一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1、知识方面,划分为四个教学单元:

《生物与环境》单元,通过对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的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引领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只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结实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学内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地形地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光焕发分为四部分,让我们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太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拭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2、能力方面

实验能力:实验操作方法,对比实验,模拟实验.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制作能力,创造能力.3、德育方面

(1)通过讲述我国的珍稀生物,我国古代在天文科学方面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通过自然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可以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各单元都要求学生亲身经历过程,这一过程也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四、相关措施

1、根据自然学科的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自然课仍然要加强直观,重视课本上的图画和实践操作.2、重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3、不同的课型用不同的教学思路。如探究各种自然变化规律,原因的采用“问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题――观察实验――思考――结论――应用”或”“问题――假设――观察实验――结论――应用”的结构;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多采用“认识构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复练习”的结构。

4、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

5、注意发展儿童智力,培养能力。

6、注意与其它年级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五 基本活动: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第一课 根里的“抽水机”

教学目的:1.了解根的形态。2.知道直根系和须根系。3.了解根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根的形态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你们见过叔叔阿姨种小树苗吗?为什么那些小树苗的根部都包着一些泥巴呢?根有这么重要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根里的“抽水机”》(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观察植物的根

根是植物体的一个重要器官。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都具有这一器官。不同植物的根,其长短、粗细、形态各不相同,请仔细观察根和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根的特征。植物的根可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板书:根系分为: 1)直根系 2)须根系

直根系的特点是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而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都是不定根,根的粗细、长短相近,看上去就像一把胡子。还有哪些常见植物的根属于直根系或须根系?

下列植物的根分别属于哪种根系?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课文四种植物的根系分别是:稻——须根系;蒲公英——直根系;洋水仙——须根系;芝麻——直根系。

(二)观察根系的分布

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主要是依靠根系从土壤里吸收的。根系分布得越深、越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就越强。

大多数植物的根系分布得很深、很广。

(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出示大风吹,树枝摇的图片。

植物能牢牢地“站稳”在地面上,确实是根的功劳吗?(板书)根的作用:1)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四)毛茸茸的根尖

出示根尖的放大图,介绍哪个部分是根尖,根毛长在什么地方。这些毛绒绒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根毛可以增加植物与土壤接触的面积,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向茎和叶子输送,供给植物生长所需。

(板书根的作用):2)根有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作用。

(五)不同环境里植物的根

出示课本图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图。

这是一幅典型的草原植物的根系分布图。图中植物通过根状茎连成一片,根系的分布浅而密,构成了密密的网状。

这是沙漠植物的两种典型的分布图。图中左侧的是骆驼刺,根系深深扎入地下;右侧的是仙人柱,根系虽然很浅,但扩展得很宽。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点? 归纳总结:

植物的根系生长特点与其生长环境有关。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联成一个网状,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而在沙漠中,由于沙子松散又缺少水分,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发达,有的尽可能往地下伸长,有的尽可能向周围扩大,既可以较好地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三、教学后记:根长得越深,分布得越广,植物就越不容易被大风刮倒。同时,植物生长需要的水分和各种矿物质,因此根系的分布范围越广越深,才能保证从土壤中获得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由此说来,植物的根系越发达,对于植物的生长越有利。我们常说“根深叶茂”,正是这个道理。

第二课 茎里的“运输网”

教学目的:1.了解茎的形态。2.了解茎的一般结构。3.探究茎的作用。重点难点:茎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活动指引

琪琪发现折断的茎的断口处有水滴出来,那水是哪儿来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茎里的“运输网”》(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 白花染色实验

在课本上介绍的实验里,我们能在浸泡在红颜色水里的姜花茎的横切面上看到许多小红点。这说明了什么?

红颜色是从植物的哪个部分传输到植物的茎部呢?引导他们发现茎能运输水分这一功能。

(二)探究茎的其他作用

植物的茎除了能运输水分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1)出示课本图,观察图中各种类型的茎。

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茎,归纳出茎还有支持植物体的作用。2)出示一些图片,有被剥皮的树干、树干的断枝缺口处等。出示有关茎运输养分的资料。归纳出植物的茎还有运输养分的作用。

(三)树干和枝条记录的秘密

植物的茎可以包括哪些部分呢?(树干、树枝、藤等)茎在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茎周长的变化;茎长度的变化;树皮颜色的变化。

三、教学后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茎,植物的茎有三个作用:1)运输水分的作用、2)支持植物体的作用、3)运输养分的作用。

第三课 叶里的“加工厂”

教学目的:1.了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2.理解没有太阳、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生命。重点难点: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引导页的图片。

观察植物的叶子生长的情况和特点。阳光能照射到每一片叶子吗?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师: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植物通过叶片来接收阳光。叶片怎样才能接收更多的阳光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叶里的“加工厂”》(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观察叶子的排列情况 观察叶子的排列,从中发现规律。

叶片有互不遮蔽的规律(叶镶嵌),叶片这种排列规律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排列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地吸收更多的阳光。

(二)绿叶的作用

叶片的排列有利于叶片尽可能地吸收更多的阳光。植物为什么需要阳光呢?

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气,同时吸收二氧化碳。指导阅读课本上的卡通虚拟情景图片,简要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三)讨论:植物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如果没有植物,自然界会怎样? 植物没有阳光照射会怎么样?

没有植物,自然界会怎么样?植物对人类极其他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1)制造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数量是非常巨大的。人类和动物的食物也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

(2)转化并储存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储存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利用这些能量作为生命活动的能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中所含有的能量,归根到底都是古代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起来的。

(3)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绿色植物广泛地分布在地球上,不断地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从而使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着相对的稳定。(4)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后记:光合作用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因此,光合作用对于人类和整个生物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课 花里的“育婴房”

教学目的:1.了解花的结构。2.探究花的作用。3.了解花的其他特征。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重点难点: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些花的图片一。说说花的名称。二 三 四

这些美丽的花藏有什么秘密呢?不同植物种类的花,结构是否相同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花里的“育婴房”》(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解剖花

自然界花的形状、颜色、大小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却有共同之处。请同学们通过解剖花来了解花的基本结构。

把花朵由外向内一层层解剖,相同的部分放在一起,然后观察各部分的形态和数量,做好记录。

通过解剖活动,学生会发现有的花四部分结构都齐全,而有的却并不齐全,引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定义:

像白菜花一样,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组成的花,属于完全花。缺少其中某些部分的花,属于不完全花。

生活中常见的完全花有:木棉花、白菜花、萝卜花、油菜花、茄花、蚕豆花、梨花、桃花、柑橘花、牵牛花等;不完全花有:百合花(缺花萼)、南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黄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丝瓜花(属单性花,缺雄蕊或雌蕊)、鸡蛋花(缺花萼)、柳树花(缺花冠)等。

(二)寻找花里的“育婴房”

这些花的雄蕊在哪里?雌蕊呢?(让学生指出来)剥开雄蕊的花药,剖开雌蕊的子房,了解这些结构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们观察雄蕊顶端的花粉和雌蕊的子房。如观察花粉是否容易脱落,雌蕊的柱头是否有黏性,子房里是否有胚珠(将来能发育成种子)等。然后根据观察到的事实,证明“子房是植物的育婴房”

归纳总结:雌蕊里的子房就是植物的育婴房。植物的种子就是在这里发育成长的。

(三)讨论:花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 一朵完全花由花萼、花冠、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1)花萼是花的最外一层,由一定数目的萼片组成,有保护幼花的作用。

2)花冠由数片花瓣组成,可以保护雄蕊、雌蕊。在虫媒花中,花瓣鲜艳的颜色起着吸引昆虫来传粉的作用;而在风媒花中,花瓣很小或退化,以利于接受花粉。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3)雄蕊是花的雄性生殖器官,上端有花药,里面有花粉。

4)雌蕊位于花的中央,是花的雌性生殖器官,内有胚珠,发育后成为种子,子房发育成熟后即为果实。

(四)给花建档案

1)教师出示课前做好的几种“花的档案”。你喜欢哪份“花的档案”呢?为什么? 2)“花的档案”一般应有哪些内容?

教材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花朵档案卡的样本,同学们可以仿照这个形式自行设计档案卡。3)每组设计一份“花的档案卡”,并制作出来。

4)出示做好的“花的档案卡”,学生与师生之间相互点评。

教学后记:能了解花的结构,探究花的作用,了解花的一些其他特征

第五课 果实里的新生命

教学目的:1.了解果实的结构。2.探究果实的作用。

重点难点:了解果实的结构,探究果实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青葱的丝瓜架下,孩子们对着一个个刚结出来的小丝瓜感到很好奇:小丝瓜是由花变成的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果实里的新生命》(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观察结果的过程

课本选择了几幅丝瓜开花结果过程典型阶段的图片,帮助学生观察植物从开花到结果的变化过程。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发现开花结果的现象:花瓣、雄蕊在慢慢地枯萎,子房在不断长大,最后发育成果实。把我的发现填写在p24“我的发现”里 小结:果实是由花的子房发育形成的。

(二)果实里藏着什么? 1)出示苹果或梨子的实物。

苹果属于植物的哪一类器官呢?(苹果是果实。)2)你知道果实里面藏有什么呢?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呢? 学生解剖苹果,并观察苹果的内部构造。苹果的构造由哪些部分组成?汇报和交流。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3)其他的果实也有相似的构造吗? 再解剖其它一些常见的果实。汇报其它果实的构造。

4)归纳小结:果实是由果皮与种子构成的。

(三)寻找植物园的果实

在哪里可以找到植物的果实?(社区或郊外)

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郊外进行寻找植物的果实,并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做好观察、解剖记录,以达到认识更多果实的目的。在观察后,可让学生描述一种最喜欢的果实,强调作出全面的描述。各组汇报计划,教师点评。

(四)讨论:……果皮和种子各有什么作用?

课本上出示的果实分别是:四季豆、苹果、西瓜、板栗、柠檬

果实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其中主要的是果皮。果皮有保护种子的作用,种子则起传宗接代的作用。有些果实的果皮坚硬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种子;有的果皮肥厚多汁,这是果实吸引动物食用,然后帮助它们传播种子的一种构造。

(五)网上学:有趣的果实

以论坛交流的方式,用文字或图片展示一些有趣的果实,将自己知道的果实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并了解他们介绍的果实,拓宽对果实世界的了解,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同时,通过寻找植物果实的活动,比较不同植物的果实,丰富学生对果实的认识,了解植物的果实是千姿百态的,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后记:了解了果实的结构。探究了果实的作用。

第二单元 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第六课 酸奶秘密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

2、能够画出自己做酸奶的心情曲线并与同伴交流;

3、能够收集有关细菌、病毒的资料并参与讨论。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发酵而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微生物;

3、认识到细菌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造福,另一方面又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4、知道病毒也是微生物中的一类;

5、了解病菌的一些传播途径。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享受动手制作的快乐,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鲜牛奶、白糖、酸奶、勺子、保温杯等。教学过程设计

一、自己动手做酸奶

1.谈话:你吃过酸奶吗?知道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供给学生每组一份空的酸奶瓶,让学生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他们会有所发现)3.学生自己动手做酸奶。(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教师为学生提供煮好的鲜牛奶若干。

(具体是:在电饭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并将煮好的鲜牛奶分发给每个小组)

②学生自带消毒过的保温杯和勺子。(事先要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④保温几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2)学生自己制作酸奶。

①测一测:我在制作酸奶时,放入的酸奶与鲜奶的比例是____:____ ②教师讲述:大约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便制成了。

③提醒:自制的酸奶不要存放太久。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

二、认识细菌,解释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 1.谈活:做酸奶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

2.提问: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3.学生思考回答,引出酸奶中的乳酸菌,从而引出细菌的概念。4.学生交流课前收集来的有关细菌的资料,资源共享。5.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上的资料——细菌和酸奶。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6.教师小结:

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细菌的种类

细菌的繁殖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

7.讨论并交流:你还能举出哪些有用或有害的细菌?

三、认识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5.学生交流。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7.教师小结: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病菌,许多传染病由病菌引起。病菌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

四、了解病菌是如何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第七课 发面的学问

教学目的:

1.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2.调查生活中的真菌(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重点难点

霉菌和食用菌种类及生长环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什么使面团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发面的学问》(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发面团

出示发面团的制作材料。

向学生演示发面团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观察面团发酵前后在颜色、大小、气味等方面有哪些不同。讨论

制作过程中,你认为使面团发大的最关键一个步骤是什么?把自已的猜测写下来,并汇报交流。

小结:原来是酵母菌的使面团发了起来。

(二)认识酵母菌

在干酵母粉里,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酵母菌。酵母菌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可以把面粉中的一些淀粉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酵现象。

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到哪里去了?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起来,我们看到发起来的面团里面有空隙,这些空隙就是发酵时产生的气体(二氧化碳)占据的空间。

(三)霉菌生长的环境

(出示书中图片)这些橘子和柿子发霉了,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这种现象,说说看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发霉,这些物体上面的“霉”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一组霉菌的放大图片,简要介绍霉菌的特点。通常在什么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温暖、潮湿、阴暗的环境下物体容易发霉。小结:霉菌生长环境的共同点:潮湿、温暖、阴暗。

(四)蘑菇

蘑菇是一种大型的真菌。

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常见的食用蘑菇及有毒蘑菇。几种常见的食用蘑菇及毒蘑:

食用蘑菇:金针菇、香菇、鸡枞、竹荪、猴头菇、羊肚菌、银耳等。有毒蘑菇:毒伞、白毒鹅膏菌、臭黄菇、毛头乳菇等。

(五)网上学:细菌和真菌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参加网上讨论,把自己找到的细菌与真菌的图文资料贴到讨论区,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的能力。比较细菌与真菌,了解它们的利与弊。

第三单元

奇妙的电与磁 8 电路的研究

教学目的: 1.认识简单电路。2.知道开关的作用。

3.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4.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重点难点

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开关的功能,并能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师:如果小金属环碰到金属丝,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灯泡就会亮起来,因为小金属环碰到金属丝后,电池、导线、灯泡组合成为一个电路,灯泡就会亮起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八课《电路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新课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一)让灯亮起来

1)利用课本图中的材料,让灯泡亮起来。请学生尝试动手连接电路,使灯泡发光。同时,在书上“我的连接图”框中画下电路连接简图,小结:这样一个闭合回路就是一个简单电路。

2)如果要让两个灯泡同时亮起来,应该怎样连接?有多少种不同的连接方法? 把你的连接方法用图画表示出来,记录在p46面的“我的发现”里。

(二)开关加在哪里?

1)电路中的开关就是用来接通或切断电路的,是电路中不可缺少的控制部件。开关加在哪里?

先画个电路图就会显而易见,把你的连接图记录在p47面的“我的连接图”里。2)你还见过哪些种类的开关?

指导学生阅读p47最后一段。

(三)判断容易导电的材料

演示:在一个带开关的简单电路中,拆下开关,把橡皮等物体接在开关原来的位置,灯泡还会发光吗?用其他物体替换又会怎样呢? 把实验结果记录在p48面的“实验记录”里。

小结:能令灯泡发光的材料是容易导电的材料,而不容易导电的材料不能令灯泡发光。

(四)制作数学游戏机 出示课本图。

1)数学游戏机背面应该怎样连接线路,才能让它能正常使用? 2)根据电路原理和公式的连接需要,设计连接方式。

(五)安全用电

指导学生阅读p50面,了解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了解为什么要注意用电的安全,并且养成安全用电的好习惯。1.身体不要触及电器的带电部分。2.电线霉烂或电器破损时,应停止使用。3.不用湿手触摸电器,清洁电器时要先断开电源。

4.遇见不正常的放电或触电事故时,应先断开电源。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有趣的磁现象

教学目的:

1.知道磁铁都有磁性和两个磁极。2.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3.知道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重点难点

磁铁的两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擦窗器为什么隔着玻璃还能相互吸着呢?里面是不是有磁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有趣的磁现象》(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磁铁能吸起什么? 实验得出:

磁铁能吸引铁及由铁制成的物体。

(二)磁铁哪个部分磁性最强?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磁铁的两端有很强的吸力,这里的磁性最强。磁铁中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用“S”表示;磁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用“N”表示。这是因为“北”的英文单词是“North”,“南”是“South”,所以国际上通行磁铁指北的一极标字母N,指南的一极标字母S。

(三)两块磁铁的探究

磁铁能吸引一些东西,那么在两块磁铁互相靠近会有什么现象呢?

把磁铁吊在绳子上,用一块磁铁的N极对着另一块磁铁的S极,然后让它们慢慢接近,突然它们吸到了一起;让两块磁铁的S极互相接近,这时磁铁产生排斥而扭向两旁;再将两块磁铁的N极互相接近,这时磁铁也产生排斥而扭向两旁。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通过观察可发现:相同的两个磁极(如S-S,N-N)靠近时会互相排斥;不同的两个磁极(如S-N,N-S)靠近时会互相吸引。

小结:磁铁同性极互相排斥、异性极互相吸引。

(四)擦窗器的结构

出示实物(擦窗器,并演示使用方法)。分析擦窗器用到了磁铁的哪些特性? 里面可能有几块磁铁?

(五)隔物吸铁的探究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隔着什么物体吸铁,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磁铁隔着较薄的物体能吸铁。

(六)研究磁力的大小

磁力的大小相同吗?

磁铁可以隔着多厚的纸(或木板、布块……)吸铁?想一想为什么再厚些就吸不住了呢? 小结:磁力有大有小,磁力的大小是不会改变的。

(七)哪里应用了磁?

哪里利用了磁?

磁的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很广泛,如电冰箱门封、磁性跳棋、塑料笔盒的盒盖、箱包的磁吸锁、铁皮黑板上压图片的小磁铁、打靶玩具中的磁性飞镖、门后防风磁吸、冰箱磁铁装饰、皮包或钱包上的磁铁扣、扬声器里的磁铁、磁性擦窗器、磁性胸针等。

(八)磁铁游戏 出示课本图片。

你能仿照波波的设计,也设计一个利用磁铁的游戏用具吗?

你的磁铁游戏是怎样玩的呢?你用了哪些材料、怎样制作?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些材料制作呢?

学生分组设计并讨论设计的合理性。把你的设计填写在p57面的“我的设计”里。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指南针

教学目的:

1.初步感知物体间的磁化现象。

2.利用磁铁能指示南北的性质,制作简易指南针。3.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重点难点

制作简易指南针。

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讲述彬彬他们郊游的故事。为什么指南针能告诉我们方向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课《指南针》(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小磁船的探究

教师做“小磁船”的演示,得出:磁铁能指示方向;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制成的。

把你的结论填写在p59面的“我的结论”里。

(二)制作指南针

除了书上介绍的制作方法外另外介绍以下两种制作方法:(1)浮力支承式指南针 制作方法: ①

用永磁铁对两根钢针进行磁化。②

把一小块2厘米×2厘米×2厘米的硬泡沫塑料做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底面呈一个正方形(2厘米×2厘米),上一半用刀片切成棱锥状,把磁化好的钢针水平地穿在棱锥上。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③在碗里盛满水,然后把做好的装置放在水面上。钢针和硬泡沫塑料就能在水面上自由转动,当它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泡沫塑料块可以用塑料瓶盖或软木塞代替。也可用玉米秆的芯制作。(2)悬挂式指南针 制作方法: ①

把两根磁化好的钢针平行穿在黄豆大小的硬泡沫塑料块上。

② 在塑料块上穿一根细线,悬挂在圆珠笔芯的一端。圆珠笔芯的另一端用对折的小纸片夹紧,纸片插在竖立的书的装订线一侧,紧贴装订线,作为支架。使塑料块连同钢针能在水平面内自由转动。钢针在静止时,就能指示南北方向了。神奇的电磁铁

教学目的:

1.知道电能产生磁。2.探究电磁铁与磁铁的异同。3.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4.了解电磁铁的应用。5.学会制作电磁铁。重点

知道电能产生磁。难点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教具准备

铁钉、漆包线、大头针、电池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电磁起重机图片。

看了这张图片后,你想到了什么?或者你想知道些什么?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神奇的电磁铁》(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电磁起重机为什么能吸铁? 出示图片(电磁起重机的内部装置),观察电磁起重机的吸盘结构

能不能利用电池、导线、铁钉这些材料做个模拟电磁起重机呢? 学生分组制作电磁起重机,并尝试用它吸起铁制的大头针。知道电磁起重机通电产生磁性,所以可以吸铁。

(二)电磁铁与磁铁

出示磁铁和电磁铁。电磁铁与磁铁一样,都能吸引铁。电磁铁是否也像磁铁一样具有磁性? 设计一个实验,研究电磁铁是否也有磁极。

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发现填写在课本的实验记录表里。小结:像磁铁一样,电磁铁也具有磁极。

(三)让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更大 电磁起重机的力气有多大?

出示电磁铁、一盒回形针。观察电磁铁能吸起多少回形针。如果要增加电磁铁的磁性,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尝试增加线圈匝数来增强磁性。尝试增强电流的方法增强磁性。

尝试同时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来增强磁性。

小结:电磁铁的磁性可以通过增加线圈匝数、增强电流、同时增加线圈匝数和增强电流三种方法来增强。

三、总结:今天,电磁铁已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像各种家用电器、各种车船、飞机、飞船、火箭、人造卫星等等,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它了。

第四单元

各种各样的能量 能量及其形式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教学目的:

1.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重点: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难点:知道电、光、热、声、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很多美丽的小村庄里有着各种大大小小的水车,大家知道水车为什么会转动吗? 不流动的湖水也能够让水车转动起来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课《能量及其形式》(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是什么使下图中的物体动起来的?

四幅图分别为自行车、太阳能汽车、电气化火车和风车。骑车的人利用双脚蹬动自行车踏板提供能量使自行车运动起来;

太阳能汽车是利用太阳的能量转化成电能后,使车里的马达运转起来,使车向前进; 电车利用电能让车动起来;风车叶片的转动是由于风的能量驱动的。通过充分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是能量使物体动起来的。

(二)让小车动起来

可以有多种方法使小车动起来: 1)

利用帆架在车上,使车可以利用风能使小车动起来; 2)

把气球吹胀,放在车尾,然后把气球放气,气球吹出的气流形成的反冲的能量使小车向前运动; 3)

用钉子把橡皮筋固定在桌子上,另一头固定在车上,牵动小车,把橡皮筋拉长,放开手,橡皮筋的弹力(储存在橡皮筋里的能量)会使小车前进; 4)

把橡皮筋的一头固定在车上,另一头卷在车的车轴上,橡皮筋的弹力(储存在橡皮筋里的能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量)也会使小车前进。

(三)在下面的这些现象中,存在着哪些形式的能量?

在一些常见的现象中,是存在着不同的能量形式的。例如有:声能、光能、电能、热能、磁能、潮汐能等。

除了以上的能量形式外,其他形式的能量还有:风能、机械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

(四)能量普遍存在,假如缺少某种能量,世界会怎样呢?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城市如果电能供应不足,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工厂要停工,商店要关门;我们的家里就不能开灯,家用电器(电风扇、空调机、电冰箱、电视机、音响等)就不能使用;大楼由于没有电,电梯不能运行,蓄水池不能抽水而蓄水,电话没有电流……可以说,没有了电,城市的生活就会被破坏了。

三总结:各种各样的能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它了。能量的转换

教学目的:

1.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2.知道水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重点难点

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引导页的图片。

他们在参观什么地方?为什么水冲下来就会产生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三课《能量的转换》(板书课题)。

二、新课

出示水电站的课本图,观察水电站的内部构造。

发电原理:水流的能量被传递给涡轮机里的涡轮机叶片,涡轮机叶片的转动带动传动轴转动,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使发电机转子转动产生电磁感应,从而使发电机发出电。有了涡轮机和发电机等设备,就能发电了吗? 我们来制造一个水电站的小模型进行研究。

(一)让小水轮转起来

制作一个小水轮所需要的材料包括一根轴、一个安装叶片的轮轴和六片叶片。安装小水轮的步骤如下:

(1)把六片叶片分别插入轮轴中的凹槽中;

(2)把轴穿过轮轴中间的小孔。这样一个小水轮就做成了。

如何用水流让小水轮转动起来?可以把做好的小水轮架在水槽上,用一个下部带孔的容器装上水,让水流在一侧的叶片上,小水轮就会转起来了。水流的能量变成了小水轮转动的能量了。

怎样可以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因素主要有三个:水量、水位落差、水的冲击点。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加大水流的高度,加快水流的速度,加大水流的流量、水倒在叶片的边缘等都可以使小水轮转动得更快。

(二)发电的实验

水轮的转动,会带动发电机的转子旋转。发电机转子转动起来就能产生电吗?(1)用一条较长的棉线紧紧地缠在小发电机的轴上。

(2)把发电机两端的接线口连接一个灯泡形成一个闭合电路,发电机相当于简单电路里的电池。

(3)固定好发电机整个装置。首先可以用手先转动一下发电机的轴,看是否能让灯泡亮起来;然后再快速地拉动棉线,使发电机的轴高速转动。观察灯泡的亮度与用手转动轴时的亮度有什么不同。这个活动说明,发电机轴的转动是可以使发电机产生电的,并且轴转动的速度越快,发电机产生的电就越多。

结合两个活动,尝试描述水电站将水流具有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过程。

(三)讨论:水力发电站利用水力来发电,它能把水流具有的能量转换成电能。下面的发电站,是把什么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你知道更多不同类型的发电站吗?

除了水能可以转换成电能外,还有核能、风能、热能、太阳能等都可以转换成电能。你还知道更多不同类型的发电站吗?

发电的原理实际上是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变为电能,那除了水流的能量、核能、风能、热能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和太阳能以外,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形式的能量?这些能量是否可以转换成电能?

(四)抽水蓄能电站

发电厂发出的电,如果没有被用户用完,那么剩余的电,会到达哪里?是继续循环利用,还是浪费了?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就是当发的电超过需要(用电低谷)时,利用多余的电力把处于低地势的下水库的水抽到高地势的上水库里储存起来(把电能转化为势能);待需要增加发电量(用电高峰出现电力不足的情况)的时候,再把上水库的水放出来进行发电(把势能转化为电能)。

(五)讨论:请说说课本77页的图中从光能开始,最终转换成声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能量形式的转换?

光能被植物转换成生物能贮存在植物体内,生物能通过果实被孩子(波波)消化后转换成身体内的能源物质(如脂肪)储存起来。然后,脂肪释放出化学能,转换成物体运动的动能(踏脚踏车),带动发电机。发电机把动能转换成电能传给电热炉,电热炉把电能转变成热能,热能把水壶里的水烧开,水蒸气冲出水壶的壶嘴,转换成声能发出声音。

三、课外作业;网上学:太阳能利用的调查

第五单元

变化着的地表 14 大地的变迁

教学目的: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2.了解化石的作用。重点难点

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本图片。

同学们,小伙伴们结伴去郊游,他们在哪里发现了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出示贝壳镶嵌在岩石里的照片。海里的贝壳怎么会出现在山上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大地的变迁》(板书课题)。

二、新课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一)探究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 1)猜想与假设 指导阅读p82图文

把我的猜想和其他同学的猜想填写在课本p82“我的猜想”上。2)寻找证据

A.在高山上发现的古代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

B.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一座山(图上的岩层是海底的颗粒沉积物)。C.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菊石化石。D.喜马拉雅山的某些山峰每年会长高几厘米。3)思考与结论

把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尝试作出合理的解释。(地壳变化的现象)

(二)漂移的大陆 指导阅读p84图文

通过对世界地图的观察研究,发现南、北美洲东海岸线和非洲西海岸线形状相似,像拼图一样,可以拼合起来,科学家认为,2.5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连在一起的,以后逐渐分开,漂移到现在的位置。这就是大陆漂移说。

三、总结:大地的变迁是地壳运动变化的结果。大地的震动

教学目的:

1.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2.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重点难点

了解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教学过程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一、导入

四位主题人物参观地震知识宣传栏。琪琪对地震威力发出的感叹和彬彬提出的问题:“地震的危害真大呀”“万一发生地震,我们应该怎么办?”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五课《大地的震动》(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地震有什么危害? 出示大量地震后的图片。

学生在简单了解了地震的成因后,通过资料搜集的手段对地震的危害展开探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地震引发房屋倒塌;

②地震致使公路和铁路扭曲,变形; ③被震裂的大地;

④地震引发的海啸(以印度洋海啸为例)。

(二)假设地震突然发生,我们该怎么办? 指导阅读p88-89 讨论:下面的这些避险方法中,哪些较合理?哪些不合理?为什么?

1)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无法逃出室外的情况时,躲避到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可避免被室内震落的砖块等砸伤。2)

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无法逃出室外的情况时,迅速躲到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家具附近、墙根等。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且在建筑物倒塌时三角空间里有一定的自由空间。

3)这种避险方法不合理。在地震发生时,应迅速逃到空旷平坦的地方,不应跑回大楼里。4)这种避险方法不合理。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遇震不慌。切忌跳楼,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5)这种避险方法合理。地震发生时,在室外应避开高大的建筑物和小巷,迅速逃到空旷平坦的地方

(三)设计紧急避险方案

在地震发生时冷静、有序地撤离就能避免或减少地震中由于挤踏而造成伤亡。

以学校为例,要考虑这些问题:撤离的人数(高年级、低年级的人数……);楼层(高年级、低年级学生所在的位置……);路线的选择(最终的撤离目的地选择;各楼层学生撤离的次序、校园内撤离的次序……);撤离时的注意事项(靠右行走,不能拥挤,不携带书包杂物,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尽量带上饮水食物……)等。

三、总结

地震的威力是巨大的,地震是地球能量的一种释放,是无可避免的。因此学会在地震时的避险方法和知识很重要。

当地震发生时要沉着冷静,多动脑筋,遇震不慌就能从地震中顺利脱险。火山的喷发

教学目的:

1.了解火山喷发的一些现象。2.了解火山对人类的影响。重点难点:火山喷发对人类的影响。

一、导入

出示火山喷发前、中、后的大量图片。火山喷发是怎么样?给人类造成了什么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六课《火山的喷发》(板书课题)。

二、新课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火山的现象及危害。

(一)火山喷发过程

课本用图片的形式简单介绍了火山喷发的过程。一般来说,火山喷发的过程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在距离地面以下200千米的地球内部的温度大约有1500℃,这里的岩石处于高热状态,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由于岩浆的温度比周围的岩石高,密度也较小,所以它会向地表上涌,而且在浮升过程中再熔化掉一些岩石。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2)岩浆沿着隆起造成的裂缝上升。当岩浆的压力大于火山口的岩石顶盖的压力时,就会随时向外迸发。这时,会先喷出浓烟,部分熔岩也从缝隙中流出地表。

(3)一旦岩浆找到通达地表的途径(排放口),它就会立刻喷出地表,形成熔岩。喷发时,炽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突然冒出。火山喷出的物质主要是气体,但是像渣和灰的大量火山岩和其他固体物质也喷了出来。这些物质堆积在开口周围,形成一座锥形山头。“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的洼陷,开口处通到地表。锥形山是火山形成的产物。讨论:与同学们交流,谈谈自己对火山现象的感受

(二)火山的利与弊

火山爆发危害强度非常之大。著名的维苏威火山爆发导致庞贝古城彻底毁灭,是典型的实例。除此之外,火山喷发还常常伴随或诱发地震、海啸、爆炸、火灾、崩塌等灾害,更加剧了对建筑物、道路、桥梁、农田、森林和城市设施的毁坏程度,从而造成严重的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是,火山也会给人来带来有益的“礼物”:火山活动还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可以形成温泉(课本图中一群猴子在雪地温泉里取暖),可见地热温度之高。

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好处:由于岩浆在地壳内部不断移动,也会结晶出含铁、铅、锌等的各种金属矿物来;活火山在周期性喷发时,火山灰落到地面,可以使农田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在印度尼西亚就有这样的例子。地表物质的迁移

教学目的:

1.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2.知道流水具有搬运的作用。重点难点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岩石风化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奇特地貌的图片。

如澳大利亚西部海登城附近的波浪岩、我国云南石林的“阿诗玛像”等。这些岩石为什么这么奇特?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你还在哪里还看见过这样的奇形怪状的岩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七课《大地的变迁》(板书课题)。

二、新课

(一)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 1)模拟实验

归纳小结:在自然界中,虽然气温的变化不会像实验中模拟的情景那么剧烈,但长期的日夜温差变化,还是会使岩石逐渐崩裂而发生风化。

(二)观察岩石风化的现象

指导阅读p97图文

介绍岩石的风化现象及其原因

物理风化作用(气温的变化、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结冰时体积增大使岩石胀裂)生物风化作用(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使岩石破裂)化学风化等

(三)泥沙怎样“搬家”?

模拟流水搬运作用的实验:

1.用一个倾斜的长木槽,在一端堆放小石块、砂和泥土混合物,形成“小山包”。2.利用一个废旧的塑料饮料瓶,在瓶盖扎出数个小孔,让水从小孔中成细线缓慢流出。3.缓慢地用流水冲刷“小山包”的“山峰”。

通过实验可证明流水使地表物质发生了迁移,有搬运的作用。观察

木板上的泥沙在不同位置上留下的物质有何特点。

讨论:根据上、中、下游的特点,推断这些石头应该出在哪里,说出你的理由。

指导阅读课本p99图片中上、中、下游河段水流的特点:上游水流湍急,中游水流趋缓,下游水流缓慢。

通过对课本三幅图的观察,让学生根据图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分布在河流上游的通常大些,棱角较分明;越往中下游,体积会越来越小,越来越没有棱角,最后会形成圆滑的卵石。

岩石风化初期,体积一般较大,且有棱有角,极不规则。而在水流的冲刷摩擦下,它们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从形状、大小的情况,可判断课本三幅图分别表示下游河段、中游河段和上游河段的石头。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拓展)石笋的形成

溶洞里的石笋、钟乳石和石柱都是石灰岩沉积物形成的。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钟乳石是当渗流水流入溶洞洞顶后,因温度、压力的变化,二氧化碳逸去,水中的碳酸钙过饱和沉淀而形成小突起附在洞顶,以后逐渐向下增长,具有同心圆状结构,形如钟乳而得名;溶洞溶顶下滴的含碳酸钙的渗流水,在洞底发生溅击作用,一些水分蒸发掉,二氧化碳逸去,碳酸钙发生沉淀,形成由洞底自下而上生长的石笋;石笋常常由钟乳石滴下的水形成,有时候两者相接,成为从洞底到洞顶的被水冲下来的圆滑小石头体积稍大、较圆滑的石头棱角分明、高低不平的大石块一个完整石柱。

三、总结:如果说火山、地震等是大自然对地形地貌的大刀阔斧,那么本课所述说的力量则是大自然对地形地貌的精雕细琢。

地表在不断变化,大自然的力量是难以想像的。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在奇特的地形面前不禁让人肃然起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四、作业

网上学:不断“长大”的岛屿网络课程

——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借助网络这种开放性平台,帮助学生学会搜集人类对地表影响的证据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交互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特点和跨地域性和即时性的特性,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就同一主题进行探究。重点难点:搜集资料、整理与思考。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几千年以来,人们开荒拓地、修路移山、填海造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地球上建起了人类的家园。今天,我们就通过网络课堂来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二、新课

指导阅读p102图文

人类很多方面的活动都会对地表变化发生影响,我们要探究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就要选定一个主题,如“填海造地”,然后“搜集资料”,再“整理与思考”,最后是“表达与交流”。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现在,我们就选定一个主题:如“填海造地” 1)填海造地 2)搜集资料: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各项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国家收紧土地“闸门”的情况下,一些沿海地区把寻找土地的目光瞄向了大海,“填海造地”之风日甚。75年间胶州湾缩小35% 在今年青岛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一份关于保护胶州湾的议案在青岛引起强烈反响。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的调查,在短短75年的时间里,胶州湾的面积缩小了35%,1928年,胶州湾的海域面积为535平方公里,而目前,胶州湾的总海域面积仅为367平方公里。

据专家分析,围填海是胶州湾缩小的主要原因。我国著名海洋工程动力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侯国本认为,人为的、无度的围填海工程是胶州湾缩小的决定性因素。据不完全统计,仅2002年以来,青岛市各级政府在胶州湾内就审批了近20个用海项目,填海面积达16平方公里。环胶州湾高速公路附近较大的填海工程就有两处,围海面积分别达到了4000亩和1500亩。这使得原先的一些海中孤岛因填海造地成为了陆连岛。

在我国南部北部湾,目前国内大企业争先恐后在北部湾抢滩,兴建重化能源项目。这些大项目普遍采取“前港后厂(库)”的模式,填海造地解决用地问题。据湛江市环保局局长李丕学介绍,因为填海造地没有征地拆迁、补偿等“麻烦”,一些沿海城市招商引资时越来越多地把用地盯在填海上,但目前填海实际是填港,为了某个项目把港湾填掉,大大降低了港口资源的利用价值。而国外许多城市,更普遍的是挖港,很少有填港的。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域处处长辛荣民介绍,由于国家实行了最严格的土地制度,陆地发展空间受限,一些地方把眼光盯向海洋,填海造出的地都是紧邻大海的好地段,比较值钱,近些年,在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了一股填海热潮。几乎在各个沿海地区都有规模不

一、大大小小的填海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不断地蚕食着我们的“蓝色国土”。3)整理与思考:(1)警惕大自然的报复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司长孙书贤指出,围海造地是人类海洋开发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程,是人类向海洋拓展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早在汉代就开始围海,但围海造地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主要影响包括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加大了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破坏了海岸生物多样性,影响了海岸与海底的自然平衡状态,破坏了一些珍贵的海岸景观和历史遗迹,如红树林、珊瑚礁海岸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专家对胶州湾生态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研究表明,20世纪40年代前,31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由河口等处注入的泥沙及工业“三废”等物质,通过潮涨潮落,水体交换,几乎全部被携带到湾外,胶州湾的水体自净能力较强,海域环境状况良好。而胶州湾海域面积的缩小,直接导致海湾纳潮量减少,现已由1935年的11.822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7亿多立方米,减少了近40%;对气候与环境调节的能力降低,使海域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中科院院士文圣常指出,胶州湾海域是许多鱼类重要的洄游栖息地,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造成了那里地形和水流的变化,已经影响到了鱼群的栖息环境和鱼类的洄游规律。加上污染的影响,胶州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物种类锐减。20世纪60年代河口附近生物种类多达54种,70年代减到33种,80年代只剩下17种。原有的14种优势种仅剩下1种,东岸的贝类养殖已不复存在。

湛江市环保局局长李丕学指出,填海会削弱水体对城市的净化和调节温度作用。港湾对城市粉尘的净化效果比树木大得多,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尤为明显,有关测算表明,城市绿化面积达30%,可以调节温度1-2摄氏度,而同样面积的水体可以调节的温度达3-4摄氏度。”曾从事过18年海洋地质勘查的李丕学说,纷纷兴起的填海工程,反映出“概念”上的错误,只把大海当做索取的对象。“如果不严格评估和控制,填海得不偿失,可能填掉的是城市自身的发展环境。”

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调查,围海造地也使得珠江口面临严峻的地质问题:近年来,广州、东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大规模填海造田,其结果是河口日益变窄,水位抬高,一方面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及水文地质环境;另一方面,由于填海规划工作的不完善,沿岸留下许多水坑洼地,日积月累,蚊虫孽生,大大影响了周围的生态环境。而下游的围垦造地、抛石促淤等活动又使上游水泄不畅。一旦遇上降雨较多,就会造成洪水泛滥。(2)依法治海 科学用海

去年底,备受关注的中国“填海第一案”在北京宣判。法院判决山东荣成海达造船公司必须执行国家海洋局的处罚,把他们未获合法批准填海生成的57亩土地还原成海洋。海达公司在未取得海域使用权证的情况下,自行填海,准备在新地上建设码头和滑道,最终尝到了苦果,这也给那些盲目填海者敲响了警钟。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监总队副队长王仁堂介绍,违法填海有几种情况,一是无证填海,不办海域使用权证就自行填海;再是办了使用证,但办的是10亩,却填20亩,超面积填海;还有一种是边审批边填海,因为从报批到论证有一个过程,有些单位为赶工期就采取这个办法。

目前国家和山东省正在严控填海造地,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域处处长辛荣民介绍,一次填海在50公顷以上的,要经国务院批准,50公顷以下的,要经省政府批准,市县一级政府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漳州台商投资区龙江小学 Z Z T S T Z Q L J X X

无权批准。填海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要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司长孙书贤认为,填海造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布局的原则。我国海岸线长、港湾多,各个岸段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开发利用状况及潜力各不相同,必须因地制宜地考虑各个岸段的条件和特点合理布局。

二、坚持深度、高附加值开发为主,高效利用的原则。除淤长型淤泥质滩涂外,围海种植应严格限制。应重点保证港口、旅游和工矿企业建设及必须临海的工程和防护工程等用海的需求。

三、坚持集约经营、节约使用和综合利用的原则。以“炒海皮”为目的的围海造地原则上不能审批;围海造地规模应限制在尽量小的区域内。四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保护好海洋生物、保护好海岸防护工程等。4)表达与交流

把自己的思考撰写成文,与同学们交流,或者直接传到网上与大家交流。

漳州台商投资区

角美中心龙江小学

2.鄂教版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篇二

1我们的身体

第一单元 走进树林 1林中的树 2树木中的纹路 3蘑菇 4林中的鸟 5谁吃谁 6茅草与锯子

自由研究

第二单元 池塘群落 8 鱼 9 蛙 10 龟和鳖 11 池塘中的植物 12 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 13 做个小生态瓶

自由研究

第三单元 公路 14水泥与沥青 15盘山公路 16桥

17车的运动 18自行车

自由研究

第四单元 农田 19常见的农作物 20农作物与土壤 21农作物与化肥 22大棚蔬菜 23防治病虫害

自由研究

1我们的身体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1课)

教学目标

1.知道青少年时期,人的身体在不断生长变化。不同的人生长情况有差异。2.知道男、女生的生长情况有差异,女生从10岁开始,男生从12岁开始生长速度加快。

3.能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科学预测自己今后的生长变化情况。4.能通过实际的测量来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发现规律。5.乐于与同学合作,善于在交流中与同学分享研究成果。6.在测量和分析过程中具有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体重身高测量仪(或体重秤),皮尺,学生三、四年级体检表等。

2.学生准备:近期全身照,三、四年级生长情况数据记录表等。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近两年来自己身体外部特征方面的数据、照片或其他资料,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1.导入,交流一年来的身体变化情况。2.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生长记录卡。

(1)回顾四年级时对身体进行生长情况测量的项目和测量方法。

(2)分小组进行合作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3)交流测量数据,分析自己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4)制作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可以根据教材上提供的图表完成自己的记录卡,也可以在科学笔记本上自我设计。

3.搜集整理3~5年级的身体测量数据,研究自己的身体变化。

(1)“我们测量了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后,通过研究数据就可以发现自己长高了,体重增加了。”引导学生从数据变化的角度来观察身体的变化。

(2)提问:“你们有什么好的研究方法呢?”引导学生设计表格,整理完成三、四、五年级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

(3)分析数据记录表,发现问题。4.比较分析男、女生生长情况的差异。

(1)整理男、女生对比分析数据表。

(2)讨论:男同学和女同学在两个时期内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

(3)科学预测自己未来一年的身体变化。5.课外拓展。

(1)继续搜集关于自己身体变化的数据、照片等资料,检验自己的预测是否科学准确。

(2)查阅资料,了解五年级学生生长发育的特点。林中的树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1课)

教学目标

1.植物所需的主要养料不是来自于土壤,而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2.解绿色植物能在阳光下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同时释放出氧气。3.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和细胞中的叶绿体。

4.能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植物养料的来源作出假设,能根据已知结论进行推理。

5.具有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尊重证据、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6.敢于提问,乐于交流。

教学准备

1.一盆天竺葵(或月季花),两张大小相同的黑色卡纸或锡箔纸(大小根据所选植物叶片的大小而定),曲别针。

2.显微镜(每小组一台),用韭菜叶下表皮制作的植物细胞装片。3.光合作用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问题导入。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如:动物要吃食物,植物靠什么生存呢?(学生可能给出许多答案:植物需要水,经常浇水植物就可以生存;植物需要养料;植物还需要阳光照射等。)

出示单元主题图:走进树林,树木郁郁葱葱,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养料从哪里来呢?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1.了解海尔蒙的实验。(1)讲述:在300多年前,有一位科学家也思考了这个问题,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通过谈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2)阅读海尔蒙的实验研究的故事。思考:①海尔蒙是怎样猜测的?他的实验是怎样做的?从海尔蒙的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海尔蒙是怎样思考和实验的,以及怎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②海尔蒙的探究过程给你什么启示?根据海尔猛实验中的发现你什么进一步推测?(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结论进一步推理:海尔蒙在完成了实验之后,他推测植物生长的养料是从雨水中得到的,你同意他的推测吗?在学生思考提出观点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陈述理由,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2.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演示实验:课前将一盆生长良好的天竺葵带进教室,选择一片生长良好的叶,用黑色的卡纸将这片叶正反两面严严实实地遮盖,然后将整株植物放在教室向阳的窗台上。

(2)讨论并推测:几天之后,叶片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把自己的推测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下节课一起来观察实验结果,看谁的预测是正确的。)

(3)课外活动:①保护好教室里的实验植物。②自己在家里和父母合作也做一做这个实验。

第二课时

1.继续探究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的方法。

(1)交流分析实验现象。

①请在家里做了实验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发现。

②观察课堂实验的天竺葵叶发生了什么变化,看看自己在实验前的预测是否正确。

③讨论:这片叶子可能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与什么有关系呢?(期望学生能分析出问题的结论是不现实的,但是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去寻找相关因素,让他们意识到变化是有原因的。)

(2)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和叶绿体。

①指导学生认识显微镜的构造,讲解使用方法。

②分小组观察植物叶片细胞,并描述细胞的样子,指导学生认识叶片细胞中的绿色颗粒叫叶绿体。③讲解: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最小单位。

(3)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师利用挂图或者多媒体资料,形象讲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交流并明确以下问题:

①植物在体内制造养料需要什么条件?

②植物主要用什么器官制造养料?

③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是什么?

④植物制造养料的原料从哪里来?

⑤人们常说: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1.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

(1)讨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为自己制造了营养物质,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哪些物质?

(2)交流分享讨论结果。2.总结与拓展。

(1)小结本课学习的收获。

(2)课外收集有关树木生长的资料。

3树木中的纹路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2课)

教学目标

1.知道树木的横截面上有年轮,观察年轮可以知道树木的年龄。

2.知道树木的年轮可以告诉我们树木生长情况,年轮的变化可以反应树木生长的环境、气候等多方面的信息。

3. 能对观察对象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4. 能通过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5. 具有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愿意与人合作。

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纹路的木版,每组三种不同的树的横截面,观察记录表,有关年轮的图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带纹路的木版,提问:你们从木板上看到了什么?这些纹路从哪儿来?你还在哪儿看到过树木中的纹路?我们把树木中的这种纹路叫什么?(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交流学生已知经验的过程,通过交流导入新的探究过程。)2.观察树干横截面,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块用树干锯成的横截面,学生分组观察。要求小组在观察中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和疑问。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记录表发给小组,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2)交流发现,提出问题。3.观察其他树的横截面。

(1)给每个小组再提供两块树的横截面,小组观察:有什么新发现?你还有什么疑问?

(2)交流与质疑。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随堂板书,引导学生整理问题:看一看,这些问题中,哪些我们可以在刚才的观察中找到答案?哪些可以同学们互相解答?把已经解决的问题做上标记。然后给剩下的问题进行分类。4.了解年轮的形成。

(1)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思考:年轮是怎样形成的?年轮跟树木的生长情况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段资料中又解决了哪些疑问?

(2)交流。

(3)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5.了解更多的来自年轮的信息。

(1)观察年轮图,估算树的年龄。(五年级的学生一般都知道通过数年轮的圈数可以知道树的年龄,如果只是简单地去数数意义就不大了,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怎么数、为什么数出圈数就是树的年龄。)(2)观察:同一个年轮的宽窄都是一致的吗?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一样吗?

(3)讨论:同一个年轮的宽窄不同,不同年轮的宽窄、颜色不一致可能与什么有关?

(4)记录讨论结果并交流。

(5)你还知道年轮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6. 课外拓展。

(1)继续观察伐木留下的树桩或者锯下的树干截面上的年轮。

(2)收集有关树木年轮的资料,读一读,把学到的知识与同学交流。

4蘑菇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3课)

教学目标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认识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4.能通过观察发现蘑菇的特点,比较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5.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6.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看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准备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察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2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1.导入。

(1)教师可以采取实物导入的方式:看一看,实验桌上放着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会生长蘑菇?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知识? 2.观察蘑菇。

(1)观察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式全面、细致地观察。

(2)用小刀把蘑菇纵向切开,用放大镜观察切开的菌盖、菌盖上的菌褶、菌柄。

(3)交流,描述观察发现:从整体看,蘑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我有什么重大发现等。

(4)整理观察到的蘑菇的特点并记录下来。4.认识蘑菇属于真菌。

(1)小组研讨:蘑菇与动物和植物有什么不同和相同?(引导学生从外部形态特点、获取营养的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

(2)交流,整理意见。

(3)讲解: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4)你还知道哪些是真菌生物?

(5)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5.认识食用菌和毒菌。

(1)提问:吃过蘑菇吗?我们平时吃哪些蘑菇?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吃吗?

(2)观察教材插图(或实物、挂图),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和毒菌。(3)学生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食用菌和毒菌的知识。(可以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6.课外调查:小组或者独立调查: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用菌?要求学生记录食用菌的名称、颜色、形状,还可以了解它的主要营养成分等。

第二课时

1.了解细菌和病毒。

(1)猜一猜。教师展示一幅细菌或病毒的彩图,这是什么?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猜?

(2)交流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病毒的知识。

(3)观察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的照片。谈一谈: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如果不知道它们是细菌和病毒,我们也许会认为它们很美丽,但当我们明白了它们是什么之后,我们可能觉得它们很可怕。)

(4)阅读教材上的小资料: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病毒也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小结:细菌和病毒也是生物,它们因为十分微小,用肉眼看不见,被称为微生物。现在,你知道生物家族有哪些成员? 2.展示食用菌调查成果。

(1)小组交流、展示。

(2)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展示调查成果。

(3)制作食用菌名片。(为一种自己感兴趣的食用菌设计一张名片,内容包括:名称、特点、外形图、主要食用价值等。)

(4)名片展示与评价。

5林中的鸟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4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更多生活在林中的鸟。2.知道常见的鸟的翅、喙、爪的特点,知道这些外形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是相适应的。

3.能仔细观察鸟的外形,并能分析外形与它的习性及生活环境的关系。4.能在观察的同时,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有做观察记录的良好习惯。5.能积极地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成果。

6.能意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有爱鸟护鸟的意识并能落实到行动中。

教学准备

1.啄木鸟、鹰、鸽、燕等鸟的飞翔状态的图或视频资料。2.啄木鸟、麻雀、猫头鹰等鸟的图或实物标本。3. 鸟类在林中栖息、捕食的视频资料。4. 鸟类与人类关系的视频资料。

教学建议

1.师生交流导入新课。

(1)提问:你认识哪些生活在树林里的鸟?向同学们介绍你认识的鸟。

(2)出示几种常见的鸟的图片,交流:这些鸟以什么为食?它们的羽毛、翅有什么特点?它们的喙、爪有什么特点?

2.观察鸟的翅、喙、爪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与环境及生活习性的关系。(1)观察鸟的翅。

①观看不同的鸟飞翔的视频资料(或者挂图),提问:这些鸟是怎样飞行的?它们的飞行方式相同吗?你认为它们的飞行方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②观察描述鸟翅的特点,认识鸟翅的四种类型。

③小结:鸟翅的大小和形状不同,适于飞行的方式也不同。

(2)观察鸟的喙和爪。

①观察啄木鸟、麻雀、猫头鹰等鸟的标本:这几种鸟的喙和爪各有什么特点?(观察的时候给学生提供标本,有条件的也可以提供活的鸟,学生在观察中可以看,甚至触摸,总之,尽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②整理观察记录,小组交流。(虽然观察的重点是鸟的翅、喙、爪,但在交流中可以不局限于这三个方面,鼓励学生表达其他发现。)

(3)研讨:鸟的翅、喙、爪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及习性的关系。

①观看鸟在树林里生活的视频资料(或教材上的插图),提问:鸟儿在林中怎样飞行?怎样歇息?怎样捕食?

②讨论:鸟的翅、喙和爪,对于它们在林中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③交流与小结。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知道鸟的这些外形特点都是与树林的环境和自己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④拓展:你还知道哪些鸟的外形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及习性相适应的例子? 3.爱鸟护鸟,从我做起。

(1)师生交流:喜欢鸟吗?为什么喜欢?

(2)播放鸟与环境和人类关系的资料片,提问: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3)讨论:为了鸟类的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4)小结。5.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以爱鸟护鸟为主题的小报,或者设计一幅爱鸟护鸟的宣传画。

6谁吃谁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5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 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4. 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1. 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2. 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3. 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4. 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5. 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茅草与锯子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6课)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了大量仿生的发明创造。2.具有认真观察和探究仿生的兴趣。

3.初步具有模仿生物的构造或功能进行发明和创造的意识和能力。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运用创造性想象和“原型启示法”提出一些小发明的思路。

5.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6.意识到动物、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

1.供课堂观察用的茅草的叶、苍耳的果实(或其他植物),放大镜等工具。2.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 导入。

(1)讲述:鲁班发明锯子的故事。

(2)提问:鲁班为什么能发明锯子?(发现茅草——观察茅草——产生联想——大胆尝试——发明锯子)

(3)交流:我们在树林、在野外有过类似鲁班的经历吗?哪些植物容易划破和刺伤我们?哪些植物容易粘在我们的衣服上?

(4)我们也像鲁班一样,来认真研究我们身边的这些植物。2. 观察容易划破和刺伤人、容易粘衣的植物的特点。

(1)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份观察材料和必要的观察工具。

(2)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观察发现。

(3)交流。

(4)讨论:我们观察了这些植物的特点,能产生哪些想法呢? 3.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完成的发明。(1)讲述: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发明了许多物品。你们知道这样的例子吗?

(2)用课件或图片展示:鸡蛋与薄壳结构屋顶、鸟与飞机、鱼鳍与船桨。

(3)小组讨论:图中这些新技术分别是在什么生物的启示下研制出来的?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

(4)根据以上发明的实例,你认为在生物启示下进行发明创造要经过怎样的过程?

(5)讲解:在生物启示下的发明创造,通常要经过以下过程:

明确需要:在生产或生活中,为了完成某种工作,需要具有什么功能的工具或设备。

寻求启示:通过观察或在无意中发现,某种生物的构造或功能与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很相似,在这种生物的启示下提出发明的设想。

设计制作:根据发明的设想精心设计,根据设计试制出我们需要的工具或设备。

实验定型:经过反复实验、修改,完成发明。

4.课外活动。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构思一件科技创新作品。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根据某种生物的特点,提出创新设想。

(1)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画科技作品设计图。

(2)交流、展示:我设计的是什么?它是仿造什么生物的特点研究的?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

(3)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设计可能很富有想象力,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要鼓励和保护,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完成一件科技小作品除了有创意之外,还要考虑实用和可行性。)

(4)向学生介绍一些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小发明作品,供学生学习借鉴,讲解常见的创造发明方法。2.指导学生完善科技作品设计方案。

(1)修改完善设计方案。(2)组内交流方案。3.制作科技作品。

一件科技作品的制作往往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继续探索、完成自己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得到来自教师和家长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8鱼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池塘群落第1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

3、能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测,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晰准确地描述鱼类的外形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研究结论。

4、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逻辑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6、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外形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准备

1、池塘鱼类的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一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搜集信息资料

(1)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同学们,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

(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3)各种鱼的大小、形态、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可为什么人们把它们都叫鱼呢?关于鱼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2.提出研究问题

⑴教师出示并简介鱼类活体,安排学生观察鲫鱼的外形特点,为下一步研究活动做准备。

师述:鲫鱼是鱼类的典型代表,它在外形上具有什么特点呢?请各小组认真观察鱼的外形、身体表面长有什么、鱼鳃的形态等。同学们若对鲫鱼其它外形特点感兴趣也可以进行观察,观察之后将结果记录在“我们的发现”表格里

⑵分小组进行观察、讨论、记录。

⑶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

⑷教师小结,然后出示图片、展示课件或让学生对照水槽中的鲫鱼阅读课文26页上图内容,认识鱼的各种鳍。

⑸你能根据鱼的外形特点,对鱼如何运动、怎样呼吸和运动,大胆做出自己的推测和设想吗?怎样证明自己的推测? 3.制定研究方案

⑴教师出示并简介各种学具,告诉学生这些学具主要用于观察研究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

⑵各学习小组制定“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研究计划和步骤,预测研究结果。

⑶各学习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和预测,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4.开展科学探究 ⑴分小组按照研究方案先进行“鱼靠什么游泳”、“鱼如何呼吸”的观察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在“我们的发现”表格中。

⑵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

⑶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第二课时

1.(接上节课)开展科学探究

⑴你对鱼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用什么办法研究解决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表述进行板书)。

⑵根据实际,各小组选择一项大家都感兴趣的研究项目,同时制定研究计划和步骤。

⑶分小组汇报研究方案,相互质疑、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⑷分小组对选择的研究观察项目进行研究,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⑸小组汇报实验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统一意见。2.总结与交流

(1)分小组归纳整理:“作为鱼类代表的鲫鱼在外形和生活、行为方式上有哪些特点?”

(2)拿鲤鱼与草鱼、团头鲂、鲶鱼等家乡水池中常见鱼类进行对比,看看鲤鱼有什么特点是它们共有的?

(3)分小组汇报“鱼类共同特点,”各小组进行交流、辩论,将大家共同的观点记录在课本空框中。3.应用与实践:

(1)出示各种水生生物图片实体或展示课件,辨别出其中的鱼类,并能分析说出其中原因。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点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自然水域中生活着许多动物,有的名称中还有一个“鱼字”,如甲鱼、鲸鱼、鳄鱼、娃娃鱼等,可它们不是鱼类;有的名称中没有“鱼”字,可它们属于鱼类,如泥鳅,海马等)。

(2)课外在家长的带领下观察家乡池塘中各种鱼类的生活情况,看一看除了课堂上所了解的鱼类特点外,还有哪些特点是鱼类共有的?与此同时通过现场观察、比较、取回水样研究、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等方法,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详见课本41页),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

9蛙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池塘群落第2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识别蛙和蟾蜍。

2.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并归纳两栖动物在外形、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方面的共同特点。

3.能将两栖动物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知道两栖动物的外形、生活方式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语言、文字准确描述两栖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方式和个体发育过程。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两栖动物类别及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1.两栖动物在种类、外形特点、生活方式、个体发育等方面的挂图或课件。2.水槽(或塑料缸)、塑料袋、毛巾或卫生纸。3.青蛙和蟾蜍活体。

4.各种其它动物(不一定是两栖动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搜集关于蛙的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⑴出示蛙的图片或播放关于蛙的课件,让学生仔细观看后回答:你从中知道了一些什么?关于蛙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此处可以将青蛙的种类、青蛙的外形特点、行为方式、个体发育的相关图片或课件一次性展示(播放)完,展示(或播放)过程中,除了背景音乐外,教师可以不对学生作任何讲解)。⑵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用词组或短句板书在黑板上。(此处不要求学生能正确表述关于蛙的知识结论)。

⑶提出研究问题:蛙类具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它们呢?

2.制订观察研究方案。

⑴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⑵小组汇报活动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了解蛙类共同特点,我们选择青蛙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它的外形特点,研究它的捕食、游泳方式,了解它的生长发育过程。(研究方法按课堂上学生的表述灵活处理)。3.开展科学研究。

⑴各小组在讲台前方自主选择观察研究的青蛙活体及相关实验材料,按照活动方案有组织地观察青蛙的外形特点、如何游泳,做蹼足作用的实验,比较蝌蚪与幼蛙的不同。

⑵各小组汇报观察研究结果,集体交流订正。

⑶填写“我们的发现”表格。

⑷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讲评。

第二课时

1.指导认识了解蟾蜍。

⑴教师出示图片指导看书或播放课件。

⑵学生观看后讨论回答“蟾蜍的身体有什么特点,它的生长发育过程是怎样的,蛙和蟾蜍有哪些共同之处?”

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将要点作为主板书板书在黑板中央。2.总结与交流。

⑴蛙和蟾蜍具有如此多的共同之处,因此生物家将它们归为了同一类动物。那么它们与鸟类、鱼类等其它动物相比较,有哪些是它们独有而其它动物不具有的特点呢?

⑵分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其主要特征。总结出一条就在课本上规定地方画一面小红旗。⑶小组汇报,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讲评本课学习情况。

⑷学生将其共同特点填写在31页课文中间的空框中。3.应用与实践。

⑴看书31页下图或由教师出示图片,播放课件,让学生辨别其中的两栖动物。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

⑵课外在家长陪同下考察家乡农田、草地、森林、池塘、小溪中的两栖动物,研究其外形特点、生活方式、生长发育过程等并作好考察记录。

10龟和鳖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池塘群落第3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识别龟和鳖。

2.通过观察,记录并归纳爬行动物在外形、行为方式、繁殖等方面的共同特点。

3.能将爬行动物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知道爬行动物外形、行为方式等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语言描述爬行动物外形及行为方式特点,能归纳填写信息记录表,并通过比较了解爬行动物共同特点。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6.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爬行动物类别及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1.有关龟和鳖的种类、外形特点、行为方式、繁殖等相关的挂图或课件。2.水槽和水、筷子或木棒、毛巾或卫生纸。3.龟和鳖的活体。

4.各种其它动物(不一定为爬行动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1.搜集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⑴出示龟和鳖的图片或播放龟和鳖的相关课件,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回答:你从中知道了一些什么?关于龟和鳖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此处可将本课所涉及知识的课件一次性展示(播放)完,展示(或播放)过程中,除了背景音乐外,教师可以不对学生作任何讲解)。

⑵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⑶提出研究问题:龟和鳖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它们呢?

2.制订观察研究方案。

⑴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⑵小组汇报活动方案,教师小结:龟和鳖的特点包括外形特点、如何爬行和游泳、受到惊吓时有什么反应以及它们如何繁殖后代等方面,研究方法按照同学们的意见执行,研究结论由学习小组长有条理地进行记录,最后总结归纳。3.开展科学研究

⑴各小组在讲台前方自主选择观察研究所需的龟和鳖活体及相关实验材料,按照活动方案观察龟和鳖的外形特点、如何爬行和游泳、受惊吓时的反应等。⑵各小组总结归纳观察研究结果。4.总结与交流。

⑴各小组汇报观察研究结果,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讲评各小组学习情况。

⑵学生在课本33页中间表格中填写观察研究获得的信息。

⑶检查学习效果:生物学家为什么把龟和鳖归为同一类动物,并且起名为爬行动物?

5.应用与实践。

⑴看书33页下图或由教师出示图片,播放课件,让学生辨别其中的爬行动物。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⑵课外在家长陪同下,考察家乡的农田、草地、池塘、小溪、森林等地方的爬行动物(城市学生可以参观动物园的爬行动物馆,请教管理员或抄录动物介绍,有机会到农村旅游、参观、走亲访友时做有心人),观察研究其外形特色、生活方式,如何繁殖等并作好记录。(提醒学生千万注意安全。)

10龟和鳖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池塘群落第3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并识别龟和鳖。

2.通过观察,记录并归纳爬行动物在外形、行为方式、繁殖等方面的共同特点。

3.能将爬行动物特点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知道爬行动物外形、行为方式等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能用语言描述爬行动物外形及行为方式特点,能归纳填写信息记录表,并通过比较了解爬行动物共同特点。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6.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爬行动物类别及行为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

1.有关龟和鳖的种类、外形特点、行为方式、繁殖等相关的挂图或课件。2.水槽和水、筷子或木棒、毛巾或卫生纸。3.龟和鳖的活体。

4.各种其它动物(不一定为爬行动物)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1.搜集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⑴出示龟和鳖的图片或播放龟和鳖的相关课件,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回答:你从中知道了一些什么?关于龟和鳖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此处可将本课所涉及知识的课件一次性展示(播放)完,展示(或播放)过程中,除了背景音乐外,教师可以不对学生作任何讲解)。

⑵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⑶提出研究问题:龟和鳖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它们呢?

2.制订观察研究方案。

⑴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⑵小组汇报活动方案,教师小结:龟和鳖的特点包括外形特点、如何爬行和游泳、受到惊吓时有什么反应以及它们如何繁殖后代等方面,研究方法按照同学们的意见执行,研究结论由学习小组长有条理地进行记录,最后总结归纳。3.开展科学研究

⑴各小组在讲台前方自主选择观察研究所需的龟和鳖活体及相关实验材料,按照活动方案观察龟和鳖的外形特点、如何爬行和游泳、受惊吓时的反应等。⑵各小组总结归纳观察研究结果。4.总结与交流。

⑴各小组汇报观察研究结果,集体交流订正,教师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讲评各小组学习情况。

⑵学生在课本33页中间表格中填写观察研究获得的信息。

⑶检查学习效果:生物学家为什么把龟和鳖归为同一类动物,并且起名为爬行动物?

5.应用与实践。

⑴看书33页下图或由教师出示图片,播放课件,让学生辨别其中的爬行动物。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增加一些相关内容供学生辨别。

⑵课外在家长陪同下,考察家乡的农田、草地、池塘、小溪、森林等地方的爬行动物(城市学生可以参观动物园的爬行动物馆,请教管理员或抄录动物介绍,有机会到农村旅游、参观、走亲访友时做有心人),观察研究其外形特色、生活方式,如何繁殖等并作好记录。(提醒学生千万注意安全。)

11池塘中的植物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池塘群落第4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池塘常见水生植物。

2.观察植物外形,了解其生活环境,能将观察结果与它们的生活环境建立联系。知道其外形及生长方式与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3.了解更多植物种类,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

4.能利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能利用语言描述水生植物外形及生长方式特点,能通过观察、实验了解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依存关系。5.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6.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指导生活。8.知道外来物种的引进有时会严重影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环境改变和经济损失。

教学准备

1.有关池塘植物的挂图、课件。

2.种植了池塘水生植物的生态缸(瓶)、毛巾或卫生纸。3.挺水植物标本。

4.供学生观察、实验的水生植物。

教学过程

1.搜集事实材料,提出研究问题。

⑴出示池塘中水生植物图片或播放相关课件,让学生仔细观赏,然后回答:你从中看到了一些什么?关于池塘中的植物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⑵学生独立回答问题,教师将重要信息或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⑶提出研究问题:关于池塘中的植物,有什么问题你最希望了解?要了解池塘中水生植物的外形特点,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2.制订探究方案,开展科学探究。

⑴分小组制订活动方案。

⑵小组汇报研究方案,教师小结:为了便于相互合作与交流,大家最好选择同一种植物进行了观察和实验,大多数小组在教师带来的植物中选择了菱(也可以是别的植物),因此下面的观察就以观察菱来展开,各小组在观察时要按一定顺序对植物器官逐个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观察记录表”上。

⑶各小组领取植物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

⑷小组汇报观察记录结果,集体讨论订正。3.对假设作出推断与猜想。

⑴提出假设,让学生推断事实结论:把菱(也可以是别的水生植物)种在陆地上的土壤里,你认为它会发生什么变化?怎样观察记录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⑵小组交流讨论,对假设作出合理推断。

⑶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⑷老师布置课后实验任务。4.应用与实践。

⑴有的物种在改变环境后不仅没有生长不良,反而大量生长繁殖,使原来生活在这里的植物生长不良或死亡,动物无法生存,甚至引起物种消亡,成为了具有极大危害的物种,教师出示图片(展示实物)或播放课件。

提出问题:池塘里凤眼莲生长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引进外来物种引起生态灾难的事例?

学生回答,教师结合本地经验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讲小结。

⑵课外或双休日,在家长陪同下,观察家乡的池塘、水库、湖泊中生长的各种水生植物,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生长方式与环境的关系,并作好相应记录。

12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池塘群落第5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普遍联系的眼光看待池塘中生活的各种生物,初步形成池塘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进一步明白食物链的含义,知道池塘生物除食物联系外,还存在更为重要的其它依存关系。

3.了解生态平衡对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意义。

4.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推断和解释。

5.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的研究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6.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用语言准确表述所观察的自然现象和自己要表达的观点。

7.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准备

1.池塘生物图片(或课件)、池塘生物水族箱(内养生物活体)。2.反映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3.反映池塘生物依存的课件。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1.对上一课安排布置的实验记录和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总结。

⑴上一节课课后,大家将水生植物种在陆地土壤中,通过观察研究你们都有什么发现,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⑵学生分组汇报,统一观点,教师小结。2.复习已学知识,提出探究问题。⑴复习已学知识:在前面的第一单元第6课《谁吃谁》中我们学到了几个新的科学名词,如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⑵提出问题:树林中的生物之间存在食物联系,那么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有怎样的食物联系呢?这些池塘生物中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教师引导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并播放相关录相(课件)。3.开展科学探究。

⑴学生观赏池塘生物水族箱,欣赏池塘生物食物联系的录相(课件)后,回答问题,相互质疑,教师指导。

⑵分小组针对上述所见所闻写出池塘生物之间的食物链,能写多少写多少。同时讨论:“在食物链中,如果某个链环上的生物灭绝了,会对整个食物链产生什么影响?”

⑶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⑷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

第二课时

1.(接上一节课)开展科学探究。

⑴池塘中的生物之间,除了食物联系之外,还有其他的依存关系吗?教师播放相关课件,学生观赏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报告单”上。

⑵学生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订正。

⑶学生根据集体订正结果填写课本38页空框。2.总结与推断:

⑴引导学生在小结“池塘中的动物和植物存在着哪些联系?”的基础上推出“池塘群落”定义。

⑵假设与推断:在池塘中,如果植物或动物灭绝了,将会出现什么现象?(本环节可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也可由学生讨论回答)。

⑶师生共同学习和理解关于“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学习、理解过程可结合池塘、森林等生物实例进行讲解说明。3.应用与实践:

⑴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明白关于“沙漠群落”、“海洋群落”、“森林群落”等其他生物群落的含义。⑵课外选择一块草地,观察一下“草地生态群落”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⑶课外查阅资料或上网了解“沙漠群落”、“海洋群落”、“森林群落”等生物群落中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4.单元“自由研究”检查与指导

对学生“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的进度、困难及解决办法等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13做个小生态瓶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二单元池塘群落第6课)

教学目标

1.能与小组同学合作制作简易的科学探究所需的生态瓶,并对生态瓶中生物关系作出科学解释。

2.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正确修订自己的探究方案。

3.实际生活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所遇到的现象作出判断和解释,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生活水平。

4.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尊重事实、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1.生态瓶(缸)样本(或相关图片、课件)。

2.供学生实验所需的小型水生动植物及玻璃或透明塑料容器。(教师课前准备小型水生动植物,学生自备容器。农村学校可在教师带领下到浅水池塘或水沟现场采集水生动植物。

3.清洁砂、水、水槽、毛巾或卫生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提出探究问题: ⑴复习引入:池塘生物群落是怎样保持生态平衡的?

⑵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模仿自然界的池塘做一个简易的小生物瓶,要如何选择水生生物种类?

⑶让学生拿出自备的容器,如果让你用手中的容器做一个小生物瓶,你认为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⑷出示生态瓶(缸)样本,如果将生态瓶放在教室的讲台上,你认为动植物能正常生长吗?为什么? 2.制订活动方案

⑴学生根据刚才所见的生态瓶样本,分小组讨论制作小生态瓶应该准备什么材料,按照什么步骤进行制作?

⑵小组讨论,将所需材料名称填写在39页空框中,制作方法和步骤记录在草稿纸上。

⑶小组汇报。阅读课本39、40页制作步骤,与自己选用的材料和步骤进行对照,补充遗漏的材料,更改不科学的材料。

⑷小组讨论课本上提示性语句所反映的问题:为什么生态瓶内要装沙?为什么要选择无污染的河水或池塘水,城市学生用自来水做实验为什么要放置24小时以后才加入生态瓶内?生态瓶中的小动物为什么要选择小型健康的动物? 生态瓶制作完成后还应注意哪些方面因素来保证生态瓶中生物正常生长。

⑸分小组展开讨论。

⑹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集体订正、教师小结评讲。

⑺学生将讨论结果记录在课本40页空框内。3.绘制生态瓶制作图

⑴学生根据所学,初步设计绘制小生态瓶设计图。

⑵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小生态瓶设计图,相互交流经验。

⑶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4.课外参观实践

学生参观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销售店,向专家请教,查阅书籍或网络资料,对自己小组绘制的小生态瓶设计图进行修改完善,将小生态瓶设计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第二课时

1.分小组制作小生态瓶。

⑴学习小组各成员讲述参观实践活动所见所闻。发表自己修改设计图的意见。

⑵教师展示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相关图片或播放录像(课件)。

⑶小组讨论修改设计图。

⑷各小组汇报修改小生态瓶设计图的内容和原因,相互取长补短。

⑸各小组有秩序地在讲台前方不同位置领取不同的材料。

⑹分小组按制订的方案和设计图有步骤地制作小生态瓶,教师巡回参与制作活动,对有困难的小组适当指导。2.交流和讲评。

⑴做好了的小组展示给大家看,大家认为合格者,该小组所有同学可以在课本上规定地方画三面小红旗。评选小生态瓶设计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小组,该小组所有同学可以画四面小红旗。

⑵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要小结和讲评。3.课外实践活动安排。

每位同学由家长陪同,在家乡池塘采集小型健康生物活体和无污染水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生态瓶,保证水生生物存活一周。4.安排准备“自由研究”课堂教学

对学生“了解池塘水质对池塘中水生生物有什么影响”、填写“自由研究”调查表的进度进行抽查,要求学生下一节课将“自由研究”调查表带来。

14水泥与沥青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公路第1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3.能在水泥与沥青变化实验中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和细致地观察。能够有根据地预测并体会到与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少量的水泥与沥青,烧杯,水,计时表,小铁锤。教师可另备酒精灯、坩锅、坩锅钳。

教学过程:

一、引出问题

先介绍在铺路架桥等活动中,人们通常会使用到水泥与沥青,然后请学生说说关于它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并仔细留意学生讲到的各种已有认识,有些学生已经说到的可能会在后面的教学中用到。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在生产中是如何使用它们的也谈一谈,从而引出后面的教学。

二、开展观察和实验

第一步:教师提供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教师出示为各组准备好的观察材料及工具,了解水泥与沥青本来的“真面目”。

第二步:以水泥为例,研究加入水之后的变化。可以先让学生预测水泥在加入水搅拌后可能出现的情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完善,重点是引导他们在不同时间段如何观察水泥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第三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对实验中不同时间段水泥变化的观察,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积累的对干燥后水泥的认识,或出示教师课前制作的水泥块,展开讨论:干燥后的水泥还能回到原来的粉末状水泥吗?

三、认识可逆变化过程与不可逆变化过程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沥青的加热过程:固态的沥青被加热后,会改变原来的形状,形成可以流动的液体,待温度降低后,它又会还原成原来的固态。从而比较这种变化与前面水泥的不同。在此基础上,给出可逆变化过程与不可逆变化过程的基本概念。

接着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与水泥和沥青变化类似的例子,并说说人们是怎样利用的。在学生列举时,教师应不满足于学生仅仅讲出事例本身,而是要求他说出更加细致的变化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在物质的变化过程中,有的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化后生成了新的物质。最后,要求学生按这两类给列举的变化分类。

15盘山公路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公路第2课)

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斜面在生活生产中的使用。2.进一步学习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并自觉地在实验中做到与同学默契配合。3.通过辨析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到科学原理无处不在。

教学准备

关于盘山公路和教学图片、资料。各实验小组准备测力计或橡皮筋、长短不同的木板、带有牵引小环的物体、四方的木块(或字典,用于搭建同一高度斜面)。

第一课时

一、认识盘山公路,提出问题

先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盘山公路的特点。从山底到山顶,没有直接修成一个直线的斜坡,而是在山间绕来绕去,形成“盘山”之状,谓之盘山公路。

自然地,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为什么要修成这个样子?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通常学生都会谈到涉及坡度(不一定是用这个说法)的理解,教师则可以适时地介绍坡度的概念,为后面的教学扫除理解、表达上的障碍。

如果学生理解盘山公路这个“变形”的斜面有困难,就及时引出第二个生活中的事例,利用搭起的斜坡往汽车上搬运重物。要通过寻找更多的例子作支撑,帮学生理解。

二、研究斜面

首先,要让学生推测斜面的作用。通过对利用斜面往汽车上运输重物,更好地帮学生推测斜面的作用。必要时,可以通过制作课件演示,把盘山公路“拉直”,就可以得到一个坡度更小的、从山底到山顶的斜面,从而区别直接由山底到山顶的斜面。然后提示学生把推测结果记录在书中的相应位置。其次,小组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要根据实验室现有的材料,或要求学生自备的材料,设计不同坡度的斜面,并明确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如怎样做实验记录表;做直接提升重物的实验,看测力计的读数;做坡度不同的斜面(固定斜面的最高点,使用不同长短的木板搭建),做沿着不同坡度斜面提升重物的实验;如何读数等。实验方案不明确,就会影响到后面展开的研究。

但是,正如教材说明中所述,本课的实验材料在组建斜坡时有多种组合方式,如果学生提出来,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如果探究的充分,一节课的时间显然不够。这样,教师就应该按照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课时的划分做灵活安排,不要过于拘泥于原有教学设计。

各小组开展研究时,教师应放手让他们自主实验,随时了解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三、分析讨论斜面的作用

先组织学生分析各组研究得到的实验数据,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在分析实验数据时,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直接提升重物与使用斜面提升重物作比较,一是使用不同坡度的斜面提升同一重物的比较。

如果出现个别组数据与其他组分析的结论不吻合,则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做法,让其他小组用自己在实验中的经验进行解释,必要时可以让这个小组重新演示。

四、分析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先让学生解释盘山公路以及利用斜面往汽车上搬运重物的理由。然后让学生对生活中运用到斜面的事例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斜面的相关内容已经基本完成。开展第二课时的教学,主要是想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增强对斜面原理的形象理解。

比如体验直接登上约1米高的平台,然后用木梯搭成斜面,到达同样的平台,比较有什么不同。又如使用木梯到达同一高度的游戏,把木梯按照坡度大小不同设置成几组游戏,让学生体验用力的情况。或者教师设计包含有斜面原理知识在内的目标游戏。

16桥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公路第3课)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形状的桥梁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在承受力、特点等方面并不相同。

2.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体会到模型的制作在生活生产中的积极意义。

3.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体验造桥的艰辛和快乐; 4.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桥的模型。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桥的图片,每小组准备两个木墩,6张左右硬卡片纸,一次性杯子,若干围棋子。制作桥的模型时,学生按自己的设计准备相应的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激趣

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展示的各种各样的桥,让学生讲一讲对桥的认识。然后提示他们说一说家乡周围有哪些桥,这些桥都有什么特点和用途。通过生动丰富的学习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感受到栩栩如生的桥的不同结构和特点,感受到桥梁的美。

在学生讲过所见到桥的情况后,请大家思考:如何给这些桥分类,认识这些桥有哪些相同与不同。最后引到认识桥有着不同的形状与结构上来。

二、研究桥承受力

直接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不同形状结构的桥承受力会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猜想各种桥的构造可能有哪些科学道理。

这些预测是否正确?需要组织学生制作桥的模型进行验证。在各组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后,学生自由实验,验证自己研究的桥。教师参与学生实验研究。最后汇报研究情况,实现资源共享。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桥的观察、分析比较、整理,归纳认识不同形状与结构的桥在承受力方面有什么异同。

三、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进一步利用所学知识,思考:已经对桥的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各种结构的桥的受力情况及它们的科学性,你能运用你学到的科学知识设计一座新桥吗?

第二课时

本课主要是制作桥梁模型。让学生设计制作桥,是及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先组织各小组交流自己的设计方案,同时让其他组对他们的方案进行质疑和建议。如果有学生在课前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了桥的相关知识,也不妨让他们讲一讲。

接着,让各小组按设计的方案制作桥的模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行探究科学的精神,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试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最后留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展示、评价。不仅是对桥的承受力进行检验,还要兼顾制作的工艺、美观,以及小组间相互合作的情况等。因此,教师和学生研讨、制定一个怎样的评价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17车的运动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公路第4课)

教学目标

1.通过以玩具汽车为载体的学习,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等。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玩具小车的运动,并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与评议。

3.在描述玩具小车运动时,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玩具小车,记录表。教师另可准备用于讨论公路汽车运动的动画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组织学生观看公路上汽车繁忙往来的录像片,或安排几个会骑自行车的同学在球场上按“剧本”模拟演绎,让其他学生进行观察。然后布置观察任务:“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才能使别人准确地了解某一辆汽车或指定的某一位同学的运动情况?”

然后组织学生回答,并提示他们把主要的描述内容记录在书中的空格处。

二、小组研究

教师直接指出,本课将利用玩具小车来模拟车的运动,并学习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的物体。

各小组先讨论准备怎样开展研究,教师重点提示两个问题:一是观测前的准备,一是准备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应有意地突出这两点。有两种方式进行“游戏”可以选择:一是小组的全体同学一起做、一起说;二是把组内同学分成两组,一部分同学设计、控制车的行进,其他同学描述,然后交换角色。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应该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接着在全班进行交流,描述小汽车的运动。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他们交流的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供后面的讨论所用。

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刚才同学们在交流时所站的角度、观察对象、运动情况都不一样,但描述其运动时,主要都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的呢?让学生从黑板上板书的记录要点中寻找共同点,从而梳理出描述运动物体的一般要素。

三、总结、运用

再次组织学生观看公路上汽车繁忙往来的录像片,或安排几个会骑自行车的同学在操场上骑自行车,再来描述,比较与课前描述的差异,体会到学习的成果。

18自行车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公路第5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自行车的齿轮原理,知道齿轮是轮轴的变形,使用齿轮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2.知道杠杆、斜面、滑轮、齿轮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机器是由这些简单机械组成的。3.能在探究活动中提出大致思路,认识到齿轮有不同的咬合(或连接)情况,知道齿轮间不同的咬合(或连接)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4.通过对自行车所包含的相关机械的分析,体会到对事物的分析常用到“部分-整体”或“整体-部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机械实验盒,自行车实物,实验记录表。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一、提出研究问题

先组织学生谈谈对自行车各部件的认识,如自行车车把利用了轮轴的原理,自行车把手利用了杠杆的原理。然后重点让学生谈谈对自行车齿轮的认识,并推测它在自行车的运动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尤其是齿轮齿数不同所起的作用。学生通常会认为它主要起到了传动的作用,却不会意识到由于齿轮数的不同,可以灵活地改变其转速。

二、研究齿轮

第一步是了解学生对齿轮的认识。先让他们回忆还在哪些地方见过齿轮,并比较它们与自行车的齿轮有哪些相同与在不同。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齿轮的用途,包括齿轮间存在相互咬合与用链条连接的组合,这样可以为课的最后分析,体会齿轮的作用峁┧夭摹T谘枋龅墓讨校氐阋妓侨鲜兜较喙亓某萋滞萋执笮〔煌佣鲜兜匠萋值某菔煌竺嫜芯砍萋值南嗷ス叵档於ɑ ?/SPAN> 第二步讨论实验方案。首先要根据材料确定是研究齿轮间相互咬合还是链条连接的情形,或者两种方式同时采用。小组讨论方案后,可以在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注重引导他们明确以下细节:在实验中如何确定两个齿轮的不同齿数,如何确定两个齿轮转动的圈数,如何在记录表中进行记录,记录哪些方面等。

第三步是动手实验。实验中,教师要及时捕捉他们的发现,提醒他们把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有些发现学生可能自己并不会意识到),促进他们完成完整的实验,但不要过多地影响他们的自主研究。先完成实验的小组,应当提示他们把实验的发现进行整理和初步的分析,为后面的讨论作好准备。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可以让各组把实验结果统一反映出来,如实物投影仪或通过黑板上的全班记录表等。

三、讨论实验发现 教师可以选择在组内先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沟通,或者直接在全班进行交流,这主要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来确定。

学生在交流时经常会出现只谈结论或只谈发现的情况,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教师都应当及时提示学生把实验的发现与所思考的结论间的联系讲出来,以便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并发现其中的精彩与不足。有的小组在交流时,可能还会提到本组实验发现的其他情况,对于这样的小组教师要肯定。

如果实验只做了相互咬合这样一种情况,则还需要简要地帮助学生分析如果采用链条传动又会是怎样的情形。相互咬合的情形,可以很方便地计数两个齿轮转动的齿数。链条传动则不再是直接计数,而是通过链条这一中介,间接地推算出两个齿轮转动的齿数。如大齿轮转动一圈,通过链条经过了30个齿,这30个齿的变化体现在小齿轮上,也应该经过30个齿,如果小齿轮只有20个齿,则说明小齿轮要转动1.5圈。从而很好地理解两个齿轮转速间的关系。

四、分析自行车的齿轮及其他简单机械

有了实验中对齿轮原理的认识,再回到自行车的情形当中,引导学生分析隐藏在自行车的其他零部件所涉及的机械原理,如自行车的踏脚用到了杠杆原理。以飞轮的轮轴为支点,用较长的铁杆来转动链条上的飞轮,可以省力。踏脚飞轮上用到了齿轮,以防止链条打滑。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观察研究自行车,尝试对它进行改进。

改进自行车通常会采用发明创造中的某些方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变一变、缺点改进法、优点迁移法等。

一、让学生提出自己关于改进自行车的设想

可以先让学生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对自行车的认识,给它“挑刺”,列举自行车使用中所暴露出来的缺点,并陈述自己的理由与看法。也可以对自行车能具有其他更多功能谈自己的想法,并说明初步的解决方案。再从全班学生的众多设想中,优选出比较有价值且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展开研究的问题,教师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供学生小组研究。有的可能只是完成一些设想或改进的建议,教师应当灵活处理。

二、学生动手研究

教师提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前面讲到的某一方面,进行方案的细化,包括对材料、工具的选择,研究的步骤,还需要得到的帮助,或者只是一个设想等。之后就开始小组活动。

三、交流 各小组在全班把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建议等,最后总结全课。

自由研究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三单元公路之自由研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研究任务

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的研究重点是制作两个齿轮,且满足一个要求:一个齿轮转1圈,另一个齿轮转3圈。

二、小组活动

先是讨论活动方案。除了教材提供的几个提示需要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明确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给学生提示如下要求:制作齿轮需要考虑到材料、工具及操作的安全性,制作的主要步骤,设计图纸,同时使齿轮的各齿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即各齿要均匀地分布。正式动手活动之前,教师还可以设定某些奖励措施,刺激学生更专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然后是小组制作。在小组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到动手能力相对薄弱的小组中去,鼓励他们自己动手,但教师直接参与的不要太多。

三、交流展示

让各组轮流在全班进行研究成果的展示,让大家根据完成的质量好坏、工艺的好坏进行评定,兑现活动之前承诺的奖励。

19常见的农作物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农田第1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家乡常见的农作物,并知道1--2种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2.能通过查阅图书、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2--3种家乡的农作物生长习性的资料。3.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资料,并积极参与研讨活动。

4.知道各种不同的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不同,农作物生长习性各不相同。

5.体会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感受植物生长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收集不同农作物的图片或实物,不同农作物的生长习性资料。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常见的农作物,研讨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

一、引入学习

教师可以采取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常见的农作物:“你认识哪些农作物?能说说它的样子吗?它们一般生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上市?”

学生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描述,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描述完整。例如,学生描述白菜时,应引导学生描述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开花,什么时间成熟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也可能有些地方说不清楚,这实际上就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了不一致,就产生了新的问题。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形成注意倾听的习惯,有了倾听,学生才会知道其他同学描述的还有什么不完整的地方。

二、汇集资料

1.在学生描述它们认识的农作物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关于这些农作物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是一样的吗?它们成熟的时间又相同吗?谁知道?学生可能了解部分农作物的播种和成熟的时间,但对多数农作物,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收集相关资料。

2.提供常见农作物播种和成熟的相关资料:你想知道哪些农作物播种、成熟的时间?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看谁收集的资料多。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整理已经收集的资料,一方面促进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促进学生形成守时惜时的习惯。

三、研讨交流

1.学生汇报、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农作物的播种时间、成熟时间。

2.先引导学生对这些农作物进行比较:这些农作物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到许多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这些农作物播种的时间一样吗?成熟的时间呢?

学生通过交流的资料就会发现,这些农作物播种和生长的时间并不一样。3.研讨: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为什么不一样?这些农作物的播种期与什么有关?学生通过阅读农作物生长的资料,会发现,不同的农作物播种时间不同,是因为不同的时间气温不同、降雨量不同,不同的农作物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农作物都是同一天播种,会出现什么现象,由此体会到自然界的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四、课外拓展

课后收集资料:

1.调查收集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思考: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都一样吗?

2.调查搜集本地区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的资料,思考:本地区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知道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各不相同,研讨本地区适宜什么农作物的生长。

一、交流引入

1.提问:你搜集了哪些农作物,它们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它需要什么生长条件?

学生可能收集到很多全国各地的农作物,有些是本地区没有的,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交流几种常见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如小麦、棉花、大豆、高梁、红薯、水稻等。

2.大家说的这些农作物,哪些是我们这里没有的?

各个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也各有不同。教师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提前搜集本地区没有的农作物品种,了解这些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二、研讨

1.思考:为什么这些农作物在本地不能生长?这种农作物生长需要什么条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推测,这些农作物为什么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预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查阅这些农作物的生长习性。2.讨论:本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条件,和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这些农作物不能在本地生长的原因。

3.除了我们知道的本地区的农作物外,你推测,还有哪些农作物可以在本地区正常生长?

本地的气候和土壤环境也许适合有些农作物的生长条件,但是由于没有进行种植和实验,在本地还没有引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推测,并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进行实践活动。

三、课外实践

1.访问有关农学专家,了解本地区农作物的种类。

这一活动意在让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的农产品,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

2.种植实验:找一种本地未种植,但是本地区的生长条件又能满足其生长的农作物,进行栽培实验,做好记录。学生在进行种植实验时,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农作物与土壤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农田第2课)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生长不同的农作物。

2.能给不同的土壤进行编号观察,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3.能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土壤,知道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是不同的,并能根据土壤中含沙和黏土的多少给土壤分类。

4.能和同学合作,制定豆苗在不同土壤里生长情况的实验方案。5.能坚持持续观察和记录,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沙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品;烧杯,玻璃棒,花盆,放大镜,记录表,黄豆苗等。

2.学生准备:沙土、黏土、壤土的土壤样品;烧杯,玻璃棒,黄豆,培养皿等。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观察研究土壤的成分,认识沙土、黏土和壤土。

一、引入学习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土壤的知识,也有学生接触过土壤,但是学生对于为什么某些农作物能很好地生长某一类土壤中,并不一定清楚。教师在课前可以安排学生分别到菜地、坡地和稻田里采集土壤样品。也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土壤样品。

教师可以从以下问题入手展开本课的学习:你是在什么地方采集的土壤样品?你采集的土壤有什么特点?什么地方生长有哪些农作物?

学生分别从菜地、坡地和稻田采集的土壤样品,种类是各不相同的。学生会说出土壤的一些特点,但并不完善;对于土壤里生长的农作物,学生知道,但并没有思考为什么这些农作物会生长在这种土壤里。水稻为什么不能长在坡地上?花生为什么不长在稻田里?这些土壤是不是都一样呢?这些经验将激发学生观察和研究土壤的兴趣。

二、制定、完善观察计划

我们怎样来观察土壤?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会提出用自己的感官和用观察工具等方法来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就如何有序观察进行研讨,在学生制定好观察计划后再实施观察。

第一,要给土壤样品编号。为什么要编号?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编号可以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有序。

第二,要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观察,先是用眼睛来观察,看土壤的颗粒大小,颜色是什么样的;接着用手来捻一捻土壤,看看土壤的颗粒大小,水分含量的多少;然后用鼻子闻一闻,土壤有什么气味。第三,利用工具来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什么观察工具来进行观察活动,学生很容易想到放大镜。在放大镜下,土壤里还有什么,又有什么发现。

第四,用实验观察的方法来观察。这一活动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怎么放土壤,如何搅拌,怎么静置。

这四个观察活动是有序进行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观察计划,然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开展观察活动并做好记录,也可以把四个观察活动分步实施,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这一活动对学生有些难度。

三、观察实验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自主观察活动。在学生观察活动中,教师应巡回指导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四、交流汇报

1.分小组描述观察的土壤样品的特点,其他小组可以补充。2.总结三种样品土壤各自的特点,并用文字归纳在课文的方框里。

五、拓展活动

各小组分组交流汇报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关于三类土壤的资料。在阅读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沙土都一样?所有的黏土都一样?沙土里含沙多,但是多的比例又有所不同;黏土里含黏土多,多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希望学生初步形成的辨证观点。

第二课时

一、引入学习

1.预测:豆苗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

学生在上节课中已经认识了三种土壤,当教师提出豆苗这一典型的农作物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的问题后,学生会很自然底联想到把豆苗种到不同的土壤中生长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预测。2.怎样才能知道豆苗适合在哪种土壤里生长?

在前面,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做对比实验,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希望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用实验中获取的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

二、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1.讨论: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哪些条件不变?改变了哪些条件? 本课中,学生通过再次设计对比实验,增强实验能力。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并完善实验方案。

2.交流:你们打算怎样设计这个对比实验?你们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描述实验方案,并指导完善。比如:你们的花盆放在什么地方?放的土壤一样多吗?黄豆种多深?每天什么时间浇水?每个花盆浇多少水?怎样控制浇水量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将帮助学生完善实验计划,进行更加科学的实验观察活动。

三、学生实验

在完善实验计划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提供花盆,并现场指导学生进行种植活动。

1.为花盆编好号,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沙土、壤土、黏土; 2.用一根筷子扎同样深的小洞,把黄豆植入花盆中; 3.把每组的三个花盆放置在同一个位置; 4.制作豆苗生长记录表;

5.确定每组负责浇水、观察和记录的同学,并提醒学生注意,每天同一时间浇水,浇同样多的水。

四、激励评价

1.评价每个小组在制定实验计划和进行种植实验过程中的突出表现。2.鼓励学生坚持认真观察,培养好自己的豆苗。

本次观察实验活动持续时间比较长,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及时观察和记录,还要注意和其他老师的协作,争取取得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的支持和协助。在种植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挑选颗粒饱满、生命力强的种子,也许有的黄豆种子因为一些原因而不会发芽,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帮助学生作出合理的解释。

在豆苗生长发芽后的一段时间,教师要利用一些时间组织学生总结交流豆苗的生长情况,指导学生对豆苗的生长的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的农作物适合在什么样的土壤里生长?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农作物与化肥

(鄂教版科学五上第四单元农田第3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化肥的作用,认识化肥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2.能经过小组合作,制定尿素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的实验方案。3.能持续观察,并及时认真做好记录。4.能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自己的结论。

5.意识到化肥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不当施用会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师提前培育一些玉米苗,尿素,装同样土壤的花盆三个。

学生准备:实验方案记录卡,观察记录表,每组装同样土壤的花盆三个,化肥施用情况调查表。

教学建议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制定尿素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的实验方案,并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一、提出问题

1.问题:你知道农田一般都施用哪些化肥?关于化肥,你都了解哪些事情? 学生可能知道农田里一般都施用一些化肥,具体到是什么化肥,学生不一定清楚。也有部分学生知道一些化肥的作用,这个问题和学生的已有经验发生了冲突,必将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尿素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怎样才能知道?

关于尿素,学生可能知道它是一种化肥,会促进农作物生长,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见过尿素是什么样的,更没有真正给农作物施用过,因此即使知道一些也是仅限于书本知识或听他人的介绍。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去做,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这样获得的认识比老师告诉他们的要深刻得多。要知道尿素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就必须做对比实验。因为有了前面做土壤对比实验的经验,学生知道,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尿素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

二、制定实验方案 1.讨论制定对比实验方案。

经过小组的讨论,学生会比较容易制定出一个实验方案。在指导学生制定对比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应注意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设计实验。小组完成实验方案后,教师应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方案与其他同学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对比实验的方案。具体来说,这个对比实验需要改变的条件就是施肥,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实验方案简单地写到黑板上,供学生研讨和参考。

2.制定观察记录表。

引导学生就观察项目进行讨论,制定观察记录表。可以就怎样记录、每天记录还是隔一天记录、记录什么内容、还有什么项目等进行研讨,并达成共识。

三、进行实验 1.种植玉米苗。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方案,现场示范种植玉米苗,在种植的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及时完善实验方案。

第一步:学生挑选大小一致的玉米苗,小心种植到花盆里。

第二步:给三个花盆浇同样多的水。

第三步:给三个花盆编号。

第四步:给1号花盆施用1汤勺(约20克)尿素,2号不施用,3号施用4汤勺(约80克)尿素。施肥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施用尿素合理?是直接施到在土上面,还是埋入土下?是施放在花盆中间,还是施放在花盆边上?施肥地点离玉米苗多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想法。

在每一步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注意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先自己讲述怎么做,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提出建议和意见,让全体学生共同完成实验。2.分组种植玉米苗。

教师提醒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种植,特别要强调每一步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3.放置花盆。种植完成后,学生可能会忽视怎样放置花盆的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每个小组的三个花盆放置在同一种条件下。4.记录。

种植完成,对本组的玉米苗进行身高的测量,并做好记录。每组确定一名学生为主要观察记录员,其他学生在自己的观察日记上做记录,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别的小组交流玉米苗生长的情况。

四、小结评价

1.学生自主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2.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突出表现进行评价,并及时表扬。

3.提醒学生每天观察记录玉米苗的生长情况,鼓励学生把自己小组的观察发现与其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主要内容是整理分析收集到的实验资料,调查当地施用化肥的情况。

一、汇集事实

学生交流花盆里玉米苗的生长情况。小组在交流汇报时,教师应引导其他小组注意倾听。

二、整理分析各组玉米苗生长的数据资料

1.比较各小组玉米苗生长的共同特点。每个小组种植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都会有所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没有施用尿素的玉米苗生长的比较慢一些。2.比较每个小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实际上由于每个小组的花盆放置的位置不同,管理的时间不同,管理的方法不同,可能形成这样的事实:施用1汤勺尿素的玉米苗生长情况不同,施用4汤勺尿素的玉米苗生长情况又不同,没有施用尿素的玉米苗的生长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3.有些玉米苗可能因为施用的尿素过多而“烧”死,教师要利用这一事实,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施用过量的尿素会导致农作物死亡?如果学生不能解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施用过量的尿素的玉米苗,一般是因为土壤中水分渗透压的不同,导致玉米苗体内缺水而死亡。

3.五年级上科学全册教案 篇三

Lesson 1 Get Ready 1.猜谜游戏

教师出示一些不完整的职业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和联想,猜职业、说词汇。T:Guess.What job is it? 2.思考并讨论

(1)出示Get Ready 中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所看到的人分别从事什么职业,然后呈现四个单词卡片,并带读。

T:We know song jobs.Let’s look.What does she/he do? Ss: She/ He is a/ an„

(2)引导学生将以上图片、词卡进行搭配。

(3)出示Ann和Wang Ling谈话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她们说话的内容,呈现人物对话,可以让学生跟读。

(4)师生就上面四幅图片中人物的职业开展问答活动。T: What does she/he do? Ss: She/ He is a/ an„

Enjoy the Story 1.导入故事

呈现故事第一幅图,引导学生思考并说明故事人物和地点。

T: Look at the picture.Where are they? Who can you see? Guess, what does Miss White do? How do you know that? 2.学习故事

(1)完整播放故事动画,或者学生看连环画,讨论主人公们遇到了几个人以及他们的职业,并形成板书。

T: Who do they meet? What does she /he do? Ss: She is a teacher./ He is a doctor/ vet.(2)带领学生一起看图1,引导学生讨论Mocky和朋友们在做什么。T: Do the go to school or go home?(3)带领学生看图

2、图3,引导学生说一说Mocky看到的人是什么职业,并判读Mocky是否喜欢杂耍,以及他是否会杂耍。引导学生看图5,说说在Mocky受伤之后,朋友们的反应是什么,此时Mocky的身体状况和情绪如何。T: Does Mocky like juggling? What happens? What do Ann and Ken do to help Mocky?(4)引导学生看图

6、图

7、图8,说一说赶来的几个人的职业分别是什么,并猜一猜他们是否都能帮上忙,原因是什么。

T: Who comes to help? But can the doctor help Mocky? Who can help Mocky? Why?(5)让学生观看图9和图10动画,说一说Mocky的状况。3.模仿表演

(1)学生再次完整看故事,集体跟读对话。(2)学生朗读人物对话,内化故事情节和语言。

(3)借助板书,教师通过串讲故事情节,采用问答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和语言。

T: Where are they? What does the woman do? Is she a doctor? What can the vet do?(4)利用PPT呈现故事主要情节图图

1、图

2、图

4、图

6、图

7、图8,引导学生给图片排序。

(5)利用PPT呈现故事中人物的图和句子,让学生判读。例如,呈现插图2和句子He’s a vet.引导学生判读并改正。(6)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读故事。

(7)引导学生学习评价故事中的人物,如:What do you think of Ann and Ken? Are they good friends? Why?

Lesson 2 Get Ready(1)呈现故事图

1、图

2、图

4、图

6、图8,教师以提问问题的方式串起整个故事,引导学生说出主人公见到的职业或人物。

T: Who do they see at school? What does she do? What does Mocky want to do? Who helps Mocky? At last, how is Mocky?(2)学生四人一组朗读或表演上一课的故事。T: Let’s act out the story in groups.Learn to Say 1.呈现情景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2)让学生读一读Ann和Mocky的对话,猜猜Ann和Mocky在讨论什么。(3)教师呈现小图,让学生看看Ann向Mocky介绍了哪些职业。2.学习词汇

(1)让学生看看大图中都有哪些职业,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2)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教师重复对话。结合对话内容引导学生指一指、说一说相应的职业,教师呈现相应的词汇。注意引导学生区分nurse与doctor。

(3)让学生扮演Mocky,模仿对话提问,教师呈现新的职业名称。可以让学生指相应的插图,模仿跟读词汇。

(4)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对话,指插图、模仿对话。3.练习运用

(1)教师出示职业类词汇图片,让学生看图说名称;出示职业词汇卡,让学生看单词认读。

T: What other people can we see at school/ in a hospital? What can the doctors/ nurses do?(2)把职业词汇卡片贴在黑板上。教师扮演Mocky,学生扮演Ann,采用问答方式引导学生介绍不同的职业名称。(3)学生两人一组模仿、练习问答。(4)Guessing games.教师描述,学生猜测职业,如She works in a hospital.What does she do?或出示图片的一部分让学生猜测。

Match and Say(1)呈现Match and Say中的图片,带领学生看图说故事人物对话。(2)呈现Match and Say板块中的句子让学生认读。

(3)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和读句子,将句子和相应的图片进行匹配。T: Can you match the sentences with the pictures?(4)核对答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Let’s Sing(1)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一首新的歌曲,让学生听一听这首歌曲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说说能够听到哪些职业名称。

T: Today we’ll learn a new song.What is it about? And what jobs can you hear?(2)教师播放两遍歌曲,鼓励学生模仿跟唱,给学生说明歌曲大意。(3)再次播放歌曲,学生跟唱,并注意歌曲的节奏。(4)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边唱边做动作。(5)引导学生根据家人或自己理想的职业改编歌曲。

Lesson 3 Get Ready(1)演唱本单元歌曲。

(2)做游戏让学生根据工具猜职业。用PPT出示不同职业人群的用具(如听诊器、草帽、粉笔等),学生通过观察猜职业名称。

(3)做游戏,让学生根据动作猜职业。请一个学生做动作,其他学生猜测他所扮演的职业。教师可以先和一个学生示范。T: What do I do? Ss: Are you a / an„? T: Yes, I am./ No, I’m not.Listen and Number(1)呈现听力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插图中的人物分别从事什么职业,并猜一猜可能会听到哪些内容。

T: What do they do? Guess, what can you hear?(2)播放录音,学生根据听力内容为图片排列顺序。(3)再次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检查,全班一起核对答案。(4)学生听录音跟读。

Talk Together 1.呈现情景

呈现插图,让学生看一看插图表现的情景,并猜一猜图中人物在做什么。T: What are they doing?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2.学习对话

(1)播放对话录音,让学生看对话,说一说Ken模仿的是什么职业。(2)再次播放录音,学生听录音跟读。(3)学生在小组中朗读或表演对话。(4)学生看下面的四幅插图,说一说都有哪些职业。3.练习运用

(1)请一个学生选择一幅插图,做动作,其他学生猜是什么职业。

(2)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个学生表演动作,另一个学生猜职业。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表演。

Show Time(1)呈现故事主要插图,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给图片排序。(2)教师通过提问题,逐图帮助学生回忆故事内容。T: Where are they? What does he / she do?(3)呈现故事人物对话的文本,学生根据提示补全人物对话或进行图文匹配。(4)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材提供的插图尝试表演故事主要内容。(5)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

Uncle Booky’s Blackboard(1)告诉学生下面要玩一个游戏。教师在黑板上画出3个房子。准备黑板板块中所有问句的纸条,让学生抽出3张纸条,分别贴在三个房子里。如:What does he do? What does she do? What do you do?(2)教师准备答句的纸条,让学生抽纸条贴在相应的房子里。(3)全班一起朗读这些句子。

Lesson 4 Get Ready(1)师生分角色表演故事。逐一出示故事中的主要插图,教师扮演Mocky,学生扮演其他角色。

T: Dear children, let’s act out the story.I am Mocky.You are his friends.(2)让学生四人一组,看故事主要插图,练习对话。(3)组织“头脑风暴”的游戏。用PPT呈现各种工作场所,让学生说一说相应的职业,教师将单词卡片贴在黑板上。出示职业图片,让学生匹配图片和单词。

Let’s Chant(1)先让学生观察歌谣插图,猜一猜歌谣的内容。

T: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 carefully.Can you guess what is the chant about?

(2)教师播放歌谣,引导学生结合插图说一说歌谣的大意。T: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chant?(3)教师播放歌谣,让学生听歌谣,鼓励学生用动作配合歌谣。

(4)学生分组练习,学唱歌谣。可以请几名学生随着韵律边说边做动作。(5)可以准备不同职业人物和工作场所的图片,引导学生尝试改编歌谣。T: Look, there are more pictures.Can you make a new chant?

Let’s Find Out(1)采用问答方式,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父母的职业。T: 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2)引导学生看这一板块的插图,读一读人物对话。告诉学生接下来他们要相互调查父母的职业。

(3)请一位学生和教师一起做示范,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借用投影设备展示利用表格记录的过程。(4)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做采访游戏。(5)请几组学生展示,汇报他们的调查结果。

Let’s Read(1)让学生先看这一板块的图,说一说图中的人物是谁,猜一猜这些人物与旁边的小男孩是什么关系。

(2)让学生安静地阅读,找出小男孩叫什么。

(3)再次引导学生阅读,关注Jack的家人分别是什么职业。(4)让学生看页面下方的内容,将人物和文字连线。(5)可以引导学生介绍Jack的一家人和他们的职业。

Lesson 5 Get Ready(1)播放课件,学生一起说唱本单元的歌谣。

(2)玩猜词游戏。教师出示首字母或字母个数,让学生猜单词,复习职业词汇。

Listen and Check(1)让学生看教材上的图片,说一说图片的内容。告诉学生接下来听录音,判读听力内容与图片内容是否一致。(2)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检查。(3)播放录音,学生检查。

(4)再放录音,每次一句,教师重复。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的人物分别从事什么职业,全班一起核对。

(5)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对未来职业的畅想。T: What do you want to do in the future?

Look and Write(1)让学生先看插图,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图中人物的职业。(2)让学生看插图下方的问题,写出相应的答句。

(3)让学生尝试仿照第一幅图的例子写出第二、第三幅图的答句。(4)让学生看第四幅图写出问句和答句。(5)全班一起核对完成情况。

Listen and Repeat(1)教师呈现cat和cake的剪影图片,引导学生猜测并说出单词。让学生听音跟读,说一说这两个单词中字母a的发音是否相同。

(2)让学生尝试根据cat和cake中字母a的发音,朗读其余的单词。(3)放录音,让学生跟读。

(4)用同样的方法带领学生回顾含有字母i, o和e发音的单词,并根据发音给单词分组。(5)播放课件或教师带读,学生跟读,引导学生体会字母a, e, i, o或字母组合ea, oa在单词中的发音。

(6)引导学生根据发音说出更多相关的词汇。

Match and Say(1)让学生看这一板块的图片,尝试读出单词。

(2)告诉学生根据阴影部分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将上下两组单词连起来。(3)让学生朗读单词,根据单词中元音字母或字母组合的发音给单词连线。(4)教师朗读,让学生跟读,全班一起核对完成情况。

Read with Uncle Booky(1)让学生根据所学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尝试读一读教材中的四组单词。(2)播放课件,学生跟读。(3)学生朗读单词。

Lesson 6 Get Ready 让学生演唱本单元的歌曲或说唱歌谣。

Find the Words in the Puzzle(1)组织猜词游戏。教师提供文字描述、图片或某些职业特定的工具,引导学生猜测职业单词汇。

T: She works in a hospital.She helps the doctors.Guess, what does she do?(2)出示职业词汇,学生认读单词。

(3)让学生看书上的字谜,独立圈出相应的单词。(4)利用PPT课件进行全班反馈。

Look and Write(1)教师播放Uncle Booky’s Blackboard的课件,学生跟读。

(2)出示四幅图中人物旁边的物品,引导学生猜一猜哪些职业需要用这些物品。

(3)出示人物图片,让学生结合物品图说一说他们分别是干什么的。(4)让学生看图,参照第一幅图的提示,独立写出其余的句子。(5)让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句子,全班一起核对答案。

Group the Words(1)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职业词汇。

(2)说出一个工作场所,让学生说说哪些职业的人在这里工作。

(3)让学生读一读这一板块提供的职业词汇,把这些词汇写在不同的方格内。

Fact File(1)引导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哪些医疗、消防或报警的紧急求助号码。(2)让学生看图片,说一说图片表现的分别是什么情况,图片中的号码是用来干什么的。

(3)引导学生分享知道的其他国内紧急求助号码。

Self-assessment(1)让学生说一说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2)让学生读自评表,判读是否达到评价表上的要求。(3)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

Uncle Booky’s Storytime(1)呈现第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谁,猜一猜他们在哪里。(2)让学生看看故事中的小朋友遇到了哪些不同职业的人,说一说这些人都在做什么。

T: Who do they see? What are they doing?(3)让学生独立读故事,结合插图理解故事主要内容。(4)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朗读故事。

Unit 2 Animals

Lesson 1 Get Ready(1)教师出示猴子、老虎、兔子和熊猫四种动物的耳朵,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动物,(2)教师出示猴子耳朵的图片,学生猜对后,再出示猴子的单词卡,带领学生集体读或个人朗读。

(3)用以上方式认读老虎、兔子和熊猫三种动物。然后,教师将动物图片贴在黑板上,请学生把单词卡分别贴在相应的动物图片旁。(4)教师询问学生是否喜欢这些动物。T: Do you like monkeys?

Enjoy the Story 1.导入故事

(1)出示故事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人物是谁,让学生说说他们在什么地方。

T: Look!Who are they in the picture? Where are they?(2)师生通过看图,互动问答,了解故事发生的场所。教师板书故事题目,让学生预测接下来主人公要做什么。2.学习故事

(1)教师播放整个故事的课件,引导学生说一说故事中Ken和Ann 遇到了那些小动物。

T: Who do they meet? Who are Bobby’s friends?(2)出示图2和图3,引导学生说一说Ken和Ann首先遇到了什么动物,然后找一找这些动物在哪里。

T: What animal do they meet in the forest?(3)引导学生观察Ken和Ann的表情,让学生猜测Ken和Ann是否喜欢松鼠。教师带领学生朗读squirrels。然后利用贴在黑板上的松鼠图片,帮助学生理解Come and meet the squirrels.的含义。T: Do Ken and Ann like squirrels?(4)出示图

4、图5,引导学生说说Ken和Ann又遇到了什么动物。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

4、图5中Ken和Ann的表情,并与图3中人物的表情做比较,猜测他们是否喜欢蛇,说说为什么。T: Do they like snakes? Why?(5)出示图6,引导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动物。让学生自己朗读句子,并通过模仿人物动作理解句子的意思。

T: What animal are Bobby, Ken and Ann looking at?(6)出示图

7、图

8、图9,引导学生说说故事结尾他们遇到了什么动物。教师带领学生练习朗读foxes。

T: What animal do they meet at last? Do they like it?(7)学生四人一组模仿图

7、图

8、图9的内容朗读,体会人物语言和动作。最后让学生说一说Bobby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8)回顾故事主要内容。把松鼠、蛇、兔子和狐狸的图片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说一说Bobby, Ken和Ann先后遇到哪些动物,他们是否都喜欢这些动物。教师写出like, don’t like,并分别用笑脸和哭脸表示。让学生讲动物图放到笑脸或哭脸旁。3.模仿表演

(1)利用动物插图,呈现故事主要情节发展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故事中的人物对话。

(2)呈现故事的主要插图和对话,学生进行图文匹配。(3)学生看连环画,独立阅读故事。(4)播放录音,让学生集体跟读。

(5)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朗读故事。

Lesson 2 Get Ready 教师用问题串起上节课的故事内容,带领学生回顾故事。T: What animals do they meet? Do they like these animals?

Learn to Say 1.情景引入

引导学生观察对话场景,教师可以说明Ann和Bobby正在看动物主题的海报。然后让学生自主看海报,说说海报上有什么动物,猜一猜Ann和Bobby在说什么。

T: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2.学习词汇

(1)播放课件,学生跟读。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对话中的Do you like„? 并将Yes, I do./ No, I don’t.的回答分别呈现在黑板上。

(2)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否喜欢狗,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练习对话。T: Do you like dogs? Why?(3)让学生说说对话中提到了狗的哪两个特点,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他们认为狗还有哪些特定。

(4)让学生说说海报中还有哪些动物。然后教师拿着这些动物的图片分别问学生是否喜欢这些动物并说明原因,引导学生说出funny, clever, beautiful, interesting等形容词。教师将这些词条贴在黑板上,引导学生理解并朗读。T: Do you like dogs/ cat/ monkeys/ foxes/ elephants/ snakes? Why?(5)学生打开书,看Learn to Say中的词汇,跟教师朗读。(6)播放录音,让学生听,指插图、模仿。3.练习运用

(1)学生两人一组,看动物图片,说一说他们认为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2)把形容词卡和动物图片随意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两人一组到前面进行问答练习。回答的学生一边说,一边将形容词卡与动物图片进行匹配。

Match and Say(1)学生打开书默读故事,回顾故事的主要内容。

(2)教师出示图1,挖空Ken的话语,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补全对话,然后朗读。

(3)用以上方式复习图

2、图

4、图

5、图6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补全对话。

(4)学生看书认读Match and Say中的语句,将语句与相应图片连线。(5)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全班核对完成情况。(6)让学生两人一组模仿对话表演。

Let’s Sing(1)教师呈现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几只猴子、它们在干什么。T: Look at the pictures.How many monkeys are there? What are they doing?(2)让学生自己阅读歌曲内容,播放歌曲,让学生认真听。(3)播放歌曲,结合插图说明歌曲的大意。

(4)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尝试跟唱,边唱边用手势做相应的动作。(5)全班一起跟随录音唱歌。

Lesson 3 Get Ready(1)播放本单元歌曲,学生边唱边用手势做相应的动作。

(2)玩“猜剪影”的游戏。教师用PPT分别呈现熊猫、兔子、狗、狮子的剪影,让学生猜是什么动物。T:Look!What animal is it? Guess.Listen and Match(1)呈现教材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片中有哪些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2)认读所给的形容词,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形容词可以形容图片中的哪些动物。

(3)完整放一遍录音,让学生根据录音指相应的动物。(4)再放录音,让学生将插图与形容词连起来。

(5)全班一起核对答案。放录音,每次播放一句话,学生重复录音内容。

Talk Together 1.呈现情景

学生观察图片内容,结合插图让学生说一说Li Ming和Eric在玩什么游戏。2.学习对话

(1)出示兔子的长耳朵,引导学生说一说这种动物的外貌特征。在问答中,将学生说出的关键词板书,如long ears, short tail, jump等。(2)教师出示兔子的图片,问学生是否喜欢这种动物,并让学生说说原因。T:Do you like rabbits? Why?(3)学生阅读对话内容,理解对话的意思。(4)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模仿。3.练习运用

(1)教师给一位学生看手中的动物图片。然后让这位学生给全班同学描述看到的动物,其他学生猜测是什么动物。

S1: It’s big.It has a big mouth.It can swim but it can’t climb.What animals is it?(2)让学生询问全班同学是否喜欢这种动物,并简单说明理由。

(3)让学生看对话下方的图,说一说这些动物的特点。学生两人一组,选择动物玩猜谜游戏。

Show Time(1)教师把故事中播放图片打乱顺序,让学生回忆故事内容并给图片排序。(2)让学生回忆每个场景中的人物对话,教师说其中的问句,学生说答句,也可以让学生说明图片的内容。(3)播放故事录音,学生边听边做动作。(4)学生选择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

(5)学生分成小组表演故事。提醒学生注意模仿人物的语音和语调,鼓励学生表演时用自己的话。

Uncle Booky’s Blackboard(1)将黑板板块的句子呈现在黑板上,请一名学生扮演Uncle Booky拿着小棒上台提问,全班学生回答问题。Uncle Booky: Do you like rabbits? Ss: Yes, I do.I like them a lot.(2)播放录音,学生跟读。(3)学生两人一组,练习一问一答。

Lesson 4 Get Ready(1)播放本单元的歌曲,让学生一起唱。

(2)猜卡片游戏。叫一名学生拿一张图片放在背后,然后简要描述这种动物的特点,其他同学根据描述猜测是什么动物。

S1: This animal is big.It is black and white.It gives us milk.What animals is it?

Let’s Chant(1)让学生先看歌谣的插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动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歌谣的内容提问题,进行适当的铺垫。

(2)播放歌谣的录音,先让学生完整地听,注意歌谣的节奏。教师可以结合插图解释歌谣大意。

(3)再次播放歌谣,鼓励学生跟唱并结合内容配一些动作。学生不用理解歌谣中的每一个单词,会说会唱即可。(4)可以分小组或个人说唱歌谣。Let’s Find Out(1)告诉学生,接下来要通过采访了解其他学生喜欢什么动物。教师扮演成一名记者,手持自制的纸话筒,采访一名学生喜欢什么动物以及喜欢的原因。(2)采访之后给学生汇报自己的采访结果。T: Bob likes monkeys because they are clever.(3)教师出示插图下方的表格,引领学生看列出的提示who, what animal, why, 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轮流扮演小记者做采访。(4)学生相互采访,然后就采访的结果填入表格。(5)请两组学生分别展示自己的采访结果。

(6)教师将What animal do you like? Why do you like„? 呈现在黑板上,带领学生朗读。

Let’s Read(1)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内容,看图中都有哪些动物,说一说这些动物有什么特征。

(2)学生默读小短文,说出文中提到了哪些动物,找出描写动物特征的句子。(3)告诉学生接下来判读一些语句是否正确。让学生读短文下面的句子,然后再读一遍短文,可以让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并标画出来。

(4)让学生判读这些语句是否正确,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原文在什么地方有相关的信息,然后集体阅读。学生逐一判读每个句子的内容与原文是否一致,一致的选择Yes,不一致的选择No。

(5)教师写出big cats,让学生结合插图和短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动物属于“大型猫科动物”。

(6)学生再次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大意。

Lesson 5 Get Ready(1)教师拿出马的图片,但是不让学生看到,用语言描述该动物的特点,请学生猜测是什么动物。

T: They are big and tall.They can run very fast.What animals are they?(2)学生猜对后,教师出示该动物图片,让学生说说是否喜欢这种动物,并说出原因。

Listen and Check(1)告诉学生接下来进行听力练习。请学生观察图中的动物,预测录音内容。(2)播放录音,学生听录音并判断。(3)再次播放录音,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

(4)请个别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师生共同核对答案是否正确。

Look and Write(1)闪卡游戏。教师分别快速出示scary, cute, funny, clever, interesting, beautiful这些词,学生快速读出单词。用此方式复习学过的形容词。(2)让学生看第一幅图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Mocky看到了什么动物?它露出了什么样的表情?

(3)教师让学生根据图片内容说说Mocky是否喜欢这种动物,并说明理由。然后学生认读第一幅图下面的例句。T: Does Mocky like crocodiles? Why?(4)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通过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判断Ken和Ann是否喜欢这种动物。

(5)学生模仿第一幅图的例句,将第二幅图的句子补充完整。(6)学生独立看第三、第四幅图,根据插图提示写出语句。(7)让学生朗读他们写出的句子,全班一起核对完成情况。

Listen and Repeat(1)教师呈现嘴巴、小偷和数字13的局部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猜测词汇。(2)播放课件,学生跟读。

(3)让学生读书上第一排的单词,注意体会字母组合th在单词中的发音,然后让学生说一说th在这组词中发什么音。(4)用同样的方法学习feather, mother, father。

(5)引导学生判断字母组合th在两组单词中的发音是否一样。(6)教师任意拿出两张单词卡,学生判断其中th发音是否相同。Listen for Sounds(1)播放Listen for Sounds录音,让学生只听录音,注意字母组合th在单词中的发音。(2)播放第二遍录音,让学生判断,每组中哪个单词不含字母组合th的发音。(3)再次播放录音,每播放一个单词暂停一下,让学生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4)集体朗读单词并核对答案。

Read with Uncle Booky(1)让学生看单词,尝试自己读一读。(2)播放录音,学生跟读。

(3)再次播放录音。每次播放一个单词,学生跟读。可以引导学生归纳两组单词中th的发音。

(4)教师带读单词,学生跟读,注意单词的重音和字母组合th在单词中的发音。

Lesson 6 Get Ready 1.唱歌谣

教师播放第四课时的歌谣,让学生跟唱。学生可以做动作、唱歌谣。2.复习故事

教师播放故事课件,不显示文本,让学生根据画面说出故事人物对话。3.做游戏

(1)教师出示scary, cute, funny, clever, interesting, beautiful等卡片,学生看单词朗读。

(2)教师从中任意抽取一张(不让学生看见)。教师呈现能体现该形容词的动物图片,学生根据图片中动物的特征猜测是哪个单词。Think and Write(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哪种动物及原因。

(2)让学生读一读前两个语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写下相应内容,补全句子。(3)让学生说一说不喜欢哪种动物,原因是什么。(4)找几个学生读一读他们写出的句子。Look and Write(1)教师出示scary, cute, funny, clever, interesting, beautiful的单词卡,让学生认读。

(2)让学生看第一幅图,说一说图中是什么动物、图中人物的表情分别是怎样的。

(3)请学生说说第一幅图的内容,然后全班齐读例句。

(4)教师带领学生模仿第一幅图的例句,说说第二、第三幅图的内容,然后写出相应的语句。

(5)让学生看第四幅图,根据插图提示独立写出语句。(6)让学生读一读他们写出的句子,一起核对完成情况。

Group the Words in Your Way(1)让学生指读动物单词,并想一想这些动物的外貌特征。

(2)学生看方框中的形容词,说一说以上哪些动物属于这一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动物单词写到相应形容词的方框中。

(3)让学生读出每个方框中分别有哪些形容词。可以鼓励学生想一想,是否还有其他符合这些特点的动物。

Self-assessment(1)告诉学生,接下来一起回顾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以及个人的学习情况。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本单元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或新学到了什么,例如语音、词汇、如何表达个人的喜好,以及如何询问别人对某些事物的喜好等。(2)让学生看书上的自评表,独立完成自评。

Fact File(1)教师出示熊猫的图片,问学生熊猫来自哪个国家。T: Where are they from?(2)教师出示中国国旗,将其放在熊猫图片的旁边。(3)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熊猫的信息。

(4)用以上方式了解an eagle, kangaroos, a robin三种动物分别代表哪些国家。

(5)教师可以事先收集有关国家与代表动物的资料视频或图片等展示给学生。

Uncle Booky’s

Storytime(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描述动物的外貌特征,为学习故事做铺垫。(2)播放故事课件,让学生说一说主要人物是谁、她们在干什么。

(3)再次播放课件,让学生说说故事中提到了哪种动物,这种动物有哪些特点。(4)学生独立阅读故事。

请学生两人一组,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说关于熊的其他知识。

Unit 3 Clothes

Lesson 1 Get Ready 变魔术

(1)教师拿出一顶塞有衣物的帽子,告诉学生这是一顶神奇的魔术帽。教师变出出T-shirt, trousers, cap, shoes等衣物。

(2)教师在变出衣物的同时,引导学生说出相关的名称。

(3)教师出示衣物词卡,示范朗读,让学生将这些词卡与黑板上的衣物图片进行匹配。(4)引导学生关注衣物上的价签,采用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每件衣服的价格。(5)教师出示clothes一词,让学生理解。

Enjoy they Story 1.导入故事

(1)教师询问学生平时在哪里买衣服,让学生说一说。T: Where do you buy clothes?(2)教师继续询问学生,买衣服的时候都会关注什么,例如价格、尺寸等。(3)教师呈现故事第一幅图,请学生观察图片,说说是什么地方。2.学习故事

(1)教师请学生预测Ann, Ken和妈妈将要做些什么。(2)教师播放故事录音,学生初步感知故事。

(3)教师就故事第一、二幅图与学生进行交流。结合图片中服装的标价,引导学生理解 expensive和 cheap的含义。

(4)教师播放图3-6的课件,学生观看动画并回答问题。

T: What does Mom buy? What size/color are they? How much are they?(5)教师请学生阅读 图7-9,思考以下问题。

T: What does Ann buy for Mocky? What size/How much is the cap?

(6)问学生为什么Ann 没有给自己衣服,而是给Mocky买了一顶帽子,渗透朋友之间要相互关爱的教育。3.模仿表演

(1)教师播放故事动画,学生跟读人物对话。(2)学生自己看连环画、阅读故事内容。

(3)呈现主要插图,删除部分人物对话,让学生根据提示选择相应的文本补全人物对话。(4)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故事。

Lesson 2 Get ready 教师根据故事内容提出问题,在引导学生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复现故事中的衣物词汇trousers, a cap 和询问价格的句型。

Learn to say 1.呈现情景

(1)教师请学生看图片,说说这是什么商店,商店中都有哪些衣物。T: What store is it? What clothes are there?(2)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两个人是谁以及Ann想买什么。T: What is the man doing? What does Ann want to buy? 2.学习词汇

(1)教师播放录音,请学生说说Ann想买什么,多少钱。T: What does Ann want? How much are they?(2)教师播放第二遍录音,问学生在表达想买什么东西时,Ann是怎样说的。(3)教师请学生扮演 Ann和售货员,分角色朗读对话。

(4)教师出示衣物图片,带领学生学习词汇 shorts, shoes, trousers, dresses, shirts, sweaters, skirts, socks等。教师示范,学生跟读。3.练习运用

(1)教师出示单词卡,请学生认读词汇。(2)教师请学生将单词卡与图片匹配。

(3)教师将衣物的词汇图片贴在黑板上,装饰成服装商店,请学生两人一组,尝试运用所学语言进行购物。

Match and Say(1)教师呈现故事插图,引导学生给图片排序,回忆人物对话。T: What store is it? Are the clothes nice? Are the clothes expensive?(2)让学生看插图,读图中间的语句,让学生选出与图片匹配的语句,然后给图和句子连线。

(3)学生两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Let’ s Sing(1)让学生看教材上的插图,说说这些人都是谁,他们在干什么。T: Who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的每件衣物的名称,结合插图引导学生理解wash socks, iron shorts, clean shoes的含义。

(3)教师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指歌词。(4)教师继续播放歌曲,让学生尝试跟唱。(5)学生小组之间练习演唱。

(6)鼓励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增加动作,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改编。

Lesson 3 Get ready 1.唱歌曲

教师播放本单元歌曲录音,学生演唱。2.说一说

(1)老师就衣物话题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不同的季节他们分别穿哪些衣物。将学生说到的图片贴到黑板上。

T: What do you wear in summer/ winter?

(2)教师出示单词卡,学生全体认读,然后再与图片相匹配。

Listen and Check(1)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看看是什么商店,说一说商店中都有哪些衣物。

(2)教师请学生看左边的插图,告诉学生,这些衣物商店中有些有,有些没有,需要他们根据录音做判断。

(3)播放录音,学生独立做判断。

(4)播放录音,每次一句,学生重复,教师和学生一起核对答案。

Talk together 1.呈现情景

(1)让学生看插图,说说这是什么商店,图中的两个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2)让学生看Ken要到商店买什么。2.学习对话。

(1)播放对话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找到Ken要买的衣物。

(2)教师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找到有关袜子的具体信息,如尺寸、颜色及价格。(3)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对话。

(4)放动画,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3.练习运用

(1)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表演。

(2)将学生分成小组,利用下方的图,替换对话中的衣物、尺寸、颜色、价格等内容扮演售货员和顾客模拟购物。

(3)请一组学生演示购物的过程和对话。

Show Time(1)教师把故事中的部分图片打乱顺序,请学生回忆故事内容并给图片排序。(2)老师请学生回忆Ken裤子的尺寸、颜色及价格。(3)教师播放故事动画,让学生跟读、模仿,提醒学生注意模仿人物的语音和语调。(4)学生分小组练习,在小组中分角色朗读或表演。(5)教师提供人物面具和道具,请几组学生表演。

Uncle Booky’s Blackboard(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故事中Ken等人询问或说明衣物的尺寸、颜色及价格时,他们是如何进行问答的。

(2)老师引导学生回忆评论衣物大小,价格贵贱的表达。(3)让学生找出以上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4)让学生看Uncle Booky’s Blackboard 中的句型,带领学生朗读。

Lesson 4 Get ready(1)教师播放本单元的歌曲,学生一起跟唱。

(2)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衣物的一角,请学生用Is it a shirt? Are they trousers? 进行猜测,直到猜出正确的名称。

Let’s Chant(1)教师呈现歌谣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方,图中都有哪些衣物。(2)教师播放歌谣,请学生听一听顾客都想买什么。(3)教师再次播放歌谣,请学生关注他们问了哪些问题。

(4)教师第三次播放歌谣,鼓励学生跟唱。学生不用理解歌谣中的每一个单词,会说会唱即可。

(5)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说一段歌谣。

(6)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跟唱、展示。

Let’s Find Out(1)告诉学生,接下来玩一个选购衣物的游戏,每个人可以有一个服装店,店里衣物的种类、尺码、颜色、价格等都由他们自己决定。

(2)学生在教材提供的表格里填写衣物的种类、尺寸、颜色,以及准备出售的价格等信息。(3)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大组,请他们在小组中根据各自确定的内容,完成衣物买卖活动。

(4)活动完成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购买的衣物以及尺寸、价格、大小等相关信息。(5)最后可以让学生展示汇报。

S1: I buy a sweater from X X.It is small.It’s yellow and it’s 20 yuan.Let’s Read(1)请学生看短文的两幅插图,通过人物的动作及女孩提的灯笼,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日子。(2)告诉学生接下来要读短文。让学生看短文,说一说这是谁写的信。(3)让学生读信内容,找出信中出现的人物。

(4)让学生把信再读一遍,老师就信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T: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is story? What are their names?(5)让学生根据信的内容,将图片与人名相匹配。

(6)全班一起核对答案,学生根据连线结果描述人物的衣着。

(7)教师问问学生,在春节的时候会不会穿上新衣服,然后请他们尝试说一说,去年春节时自己穿了什么。

Lesson 5 Get ready(1)教师播放本单元歌谣,学生一起和着节奏跟唱。

(2)教师说出不同颜色的词,学生找出教室里穿这种颜色衣服的同学,并且说出完整句子,如Liu Ming is wearing a green T-shirt.Listen and Number(1)教师让学生看插图,指着第一幅图,询问学生。T: What is this?(2)教师请学生看其余的图片,然后说一说图片中的衣物是什么。(3)播放录音,让学生根据录音内容给图片标序号。

(4)教师再次播放录音,每次一句,让学生重复,全班一起核对答案。

Read and Write(1)老师让学生看第一幅图,问问学生Ann正在做什么。

(2)指着第一幅图中的对话框,请学生读一读对话内容,然后描写浅色字体的句子。(3)请学生独立完成后面三幅图中句子的书写,教师提醒他们利用插图中人物的表情及答语等提示。

(4)让学生朗读他们写出的语句,全班一起核对完成情况。

Listen and Repeat(1)教师出示单词 white,让学生读出单词。

(2)让学生说说还学过哪些含有 wh字母组合的单词。

(3)让学生看这一板块的图,试着读出词汇。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跟读。(4)教师示范,学生跟读,注意 wh的发音。(5)教师请单个学生朗读单词,检查发音。

Listen for Sounds(1)老师呈现此部分图片,让学生尝试说出相应的单词。

(2)告诉学生接下来听这两组单词的录音,需要找出每组中不含/w/音的单词。(3)放录音,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指出读音含有/w/的单词。(4)再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在读音中不含有/w/的单词图片上打叉。(5)播放录音,全班一起核对答案。

Ready with Uncle Booky(1)教师让学生尝试读读本板块的几个单词。

(2)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核对自己的读音是否正确。(3)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模仿朗读。

Lesson 6 Get Ready 1. 复习词汇

利用教学卡片复习本单元的词汇。教师依次拿起卡片,学生说出衣物的名称。2. 找一找

(1)教师告诉学生接下来玩一个游戏,游戏中学生要根据教师说的话找出对应的人物。(2)教师说提示,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找人。

T: I spy with my little eye someone who is wearing a yellow dress.(3)继续这个游戏,用其他颜色和衣物进行替换。Choose and Write(1)教师呈现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哪些衣物。(2)让学生看旁边的单词,试着读一读这些单词。

(3)请学生根据图片选择相应的衣物词汇,并抄写在横线上。(4)全班一起核对答案。

Look and Write(1)让学生看第一幅图,观察Ann的穿着,说说有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2)让学生看插图下方的句子并朗读。

(3)让学生自己看其余的三幅图,判断图中衣物的尺寸、价格等是否合适。(4)学生独立书写句子。

(5)让学生朗读他们写出的句子,全班一起核对完成情况。

Group the Words(1)让学生说出本单元所学的服装词汇,教师把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2)让学生将这些衣物进行分类,夏天穿的衣服归为一类,冬天穿的衣服归为一类。(3)让学生读单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判断,然后将相应的单词抄写在横线上。(4)全班一起核对完成情况,应注意答案不唯一。

Fact File(1)告诉学生,很多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让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传统服饰。(2)教师出示教材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是什么服饰、分别是哪些国家的传统服饰。教师可将相应国家的国旗贴在图片旁边。

(3)请学生说一说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服饰是什么。

Self-assessment(1)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教师提问,让学生说一说喜欢本单元哪些活动。还可以问一问学生学到了什么,例如本单元的单词、购物用语、歌谣、字母组合wh的发音等。

(2)让学生看书上的自评表,给学生时间根据自评表的内容独立完成自评。教师可以对自评情况进行检查。

Uncle Booky’s Storytime(1)教师告诉学生接下来要读一个小女孩和旧裙子的故事。(2)让学生独立阅读故事。

(3)教师指第一幅图,让学生说说小女孩和妈妈在哪里,出现了什么问题。(4)教师指第二幅图,询问小女孩和妈妈在哪里,她们要做什么。

(5)播放动画,让学生观看。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小女孩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继续播放动画,每次一句,让学生跟读。

Unit-4-Position Get ready(1)教师呈现一个空口袋,告诉学生接下来要变个魔术,教师假装吹气,借助讲台的遮挡,拿出准备好的另一个装有松鼠玩偶的袋子。请学生摸摸袋子,猜测袋子中有什么物品,然后老师呈现松鼠玩偶。

T: What’s in the bag? Can you guess? Ss: It’s a squirrel.(2)教师将玩偶再次放入袋子,询问学生玩偶在哪儿。呈现词卡in the bag,学生认读。

T: Where is the squirrel? Ss: It’s in the bag.(3)教师将松鼠玩偶放到袋子前面,询问学生玩偶在哪里,然后出示词卡in front of。T: Where is the squirrel? Ss: It’s in front of the bag.(4)按照上面步骤,分别将松鼠玩偶放到袋子的上面和下面,引导学生认读词卡 on the bag, under the bag.(5)教师呈现表示位置的四组词卡,带学生读。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将词组与图片连线。(6)让学生先自己读读Talk about the Pictures中的句子,然后两人一组分角色朗读。逐一说明每幅图片的内容。

Enjoy the story 1.导入故事

(1)询问学生是否喜欢魔术。告诉学生接下来要看一个魔术表演。T: Do you like magic shows? Now let’s watch a magic show.(2)呈现图1,让学生观察:图片中有谁? 他们在做什么? T: Look, Who is in the picture? What is he doing?(3)让学生观察桌子上的东西是什么。T: What’s on the table? 2.学习故事

(1)呈现图2,询问学生现在兔子在哪里。T: Where is the rabbit?(2)呈现图3,让学生说说发生了什么,然后预测兔子会在哪里。T: What happened? Where is the rabbit? Guess.(3)教师播放故事图1-6的课件,询问学生Mocky 的猜测分别是什么,呈现in the hat, under the table词卡,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4)教师呈现图6,询问学生Mocky 的问题是什么。T: What does Mocky ask the magician?(5)教师播放故事图6-8课件,让学生说说魔术师有没有把兔子变回来。T: Can the magician get the rabbit back?(6)学生自己读故事图9-11的课件,回答问题:兔子到底能不能变回来?兔子到底到哪? 教师出示词卡behind the table和 under the umbrella, 教师带读,学生跟读。T: Where is the rabbit? 3模仿表演

(1)学生看连环画,独立阅读故事。(2)播放录音,学生集体跟读。

(3)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分角色朗读。(5)(6)

(4)教师呈现与故事主要情节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判断正误。(5)教师呈现图1、4、5、8、11,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给图片排序,然后读一读。(5)呈现图8、9、10,删除问句子,让学生补全对话。

Get ready(1)TPR活动。教师发出口令,学生按照要求站到正确的位置。

T: Stand in front of the desk.Stand behind the desk, Stand in front of the blackboard.(2)教师快速呈现第一课时Get ready和故事中的方位词词组,学生快速读出词组。然后,教师呈现故事图4、5、9、11,让学生将图和词组匹配。

(3)回顾故事。教师用问题串起整个故事。例如,可以询问学生兔子是否在桌子下面、是否在桌子后面、是否在箱子里,以及最终兔子在哪。

T: Where is the rabbit? Is it under the table/ behind the table/in the box?

Learn to Say 1.呈现情景

让学生看插图,询问学生:图中有谁?这是哪个房间?能看到什么物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词卡desk, box, door, window, bed, floor,教师带读,学生跟读。T: Who is in the picture? What room is this? What can you see? 2.学习词汇

(1)教师请学生评价房间是否整洁。T: Is the room tidy?(2)教师播放课件中鹏鹏的朋友提出的问题,学生看图回答。T: The room is untidy.Pengpeng’s friend can’t see things clearly.(3)教师呈现图中的物品图片(帽子、球、猫、袜子、书、雨伞),询问学生这些物品都在哪里。

T: Look at these things.Where are they in the picture?(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词卡on the desk等,教师带读,学生跟读。(5)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跟读。3.练习运用

(1)学生两人一组,分角色扮演鹏鹏和他的朋友,练习询问、说明图中物品的位置。(2)告诉学生,鹏鹏的房间物品摆放不够整齐,让他们帮他整理一上,学生两人一组一个学生说出建议,另一个学生根据建议将物品摆在图中的相应位置。

Match and say(1)教师呈现这一板块中的五幅故事图,请学生看图回忆故事人物对话。

(2)学生两人一组,教师将句卡发给小组。要求学生先一起读卡片上的句子,然后挑选句子补全图片中的对话,最后两个人一问一答,读出对话。(3)教师呈现补充完整的图片,学生逐图分角色朗读句子。

Let’ s Sing(1)告诉学生接下来学习一首歌。呈现小猫图片,让学生看第一幅图(遮住小猫),让学生猜测小猫在哪。

T: Where is the little cat? Ss: Is it under the table?(2)按上个步骤分别呈现第二、三幅插图,让学生猜测小鸭、小鸟在哪里。(3)播放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指插图。(4)播放录音,让学生跟唱。

(5)播放录音,每次一段,让学生跟唱并表演小动物。(6)播放录音,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练习演唱。

Get ready(1)播放本单元歌曲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演唱歌曲。

(2)TPR活动。老师说指令,学生按照指令将文具放在相应的位置。

T: Put your pencil in the desk./ Put the book on your head./Put the ruler under the pencil box./ Put your hand in front of the desk./ Put your bag behind your body.Listen and Number(1)学生看插图,自己说说图中兔子的位置。教师任意说出其中两只兔子的位置,让学生指图。

(2)告诉学生接下来听录音,按照听到的顺序给图标序号。(3)播放录音,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边听边指图。

(4)播放录音,每次一句,让学生根据录音内容标序号。

(5)播放录音,每次一句,让学生重复句子并指出图中相应的兔子。(6)全班一起核对答案。

Talk together 1.呈现情景

让学生看图片,猜猜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猜猜她们在找什么。T: What are they looking for? 2.学习对话

(1)播放课件,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对话:女孩是否找到了帽子? 帽子在哪?

T:Where is the cap?(2)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对话。

(3)学生说说女孩都到哪些地方找了帽子,并读出相应的句子。3.练习运用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跟读对话。(2)学生两人一组,分角色读对话。

(3)教师呈现一幅完整的客厅图片。教师指图并询问学生图中物品的名称,教师呈现词卡,学生跟教师读词,然后学生将词卡和物品匹配。

(4)学生两人一组,一个学生扮演奶奶,另一个学生扮演Lisa寻找物品。由学生商量决定需要寻找的物品和物品所在位置。

Show Time

(1)呈现Show Time插图,让学生回忆每幅插图中人物的对话。(2)教师播放故事课件,让学生跟读、模仿,注意语音语调。(3)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故事

(4)教师提供人物面具、魔术道具,请几组学生表演。

Uncle Booky’ s Blackboard(1)让学生找出故事中所有询问和说明位置或处所的语句。(2)教师呈现黑板上的问句,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出示答句的句卡,让学生将问答句子匹配。(3)播放录音,学生逐句跟读。Get ready(1)教师快速呈现本单元物品词汇和方位词,学生快速认读。

(2)教师告诉学生,自己将一支钢笔藏在了教室中,让学生猜一猜藏在哪里了 T: I hide a pen in our classroom.Where is it? Can you guess? Ss: Is it„?

Let’ s Chant(1)让学生看看插图,询问学生这是哪个房间,猜猜小男孩为什么很着急。T: Which room is it? Why is the boy worried?(2)播放歌谣,让学生先完整听一遍,询问学生小男孩找不到什么物品了。(3)播放歌谣,鼓励学生跟着说。

(4)播放录音,让学生边听歌谣边表演动作。(5)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说一段歌谣。

Let’ s Find Out(1)教师呈现教材上的两幅图,告诉学生接下来要进行一个比赛。让学生根据图的内容提问或回答问题。

(2)让学生看图,然后合上书,凭记忆提问或回答问题,可以分成小组,一个小组问,一个小组答。

(3)学生两人一组,每个人分别提问一幅图,另一个学生回答。然后交换角色。

Let ‘s Read

(1)告诉学生接下来要读一段介绍房间里物品的短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房间里有什么物品。

(2)告诉学生,有些短文提到的物品并末在图中画出来,让学生读短文,找出所缺的物品。(3)询问学生文本中提到了desk, 图中是否画出来了。教师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关于desk 的信息,用波浪线画出方位in front of the window。然后示意学生在图中画出桌子。(4)学生依照上面的方法独立阅读短文,补全图片内容。

(5)呈现学生的作品,请学生说一说他们补画的内容。如 There is a desk in front of the window Get ready(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说唱上一课的歌谣。

(2)播放故事动画,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故事主要情节。

Listen and check

(1)教师呈现故事图1-2,让学生看图说说人物或物品的位置。(2)学生自己看图说说其余图片中人物或物品的位置。(3)学生听录音,独立判断正误。(4)再次播放录音,学生检查。(5)全班一起核对答案。

Look and Write(1)教师呈现图片,示范说明图中小鸟的位置,然后将例句写在黑板上。(2)学生自己看图,说明图中其他动物的位置。(3)让学生独立完成句子的书写。(4)全班一起核对答案。

Listen and Repeat

(1)老师可以将本板块中的这几个单词串成一个故事,在讲故事、学生猜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出示图卡和词卡,带读单词。教师呈现一个小男孩的图片,告诉学生他叫Mark。让学生看他的手臂受伤了(呈现词卡arm)。让学生听汽车的声音,猜单词(呈现词卡car)。告诉学生Mark 乘车去了好多地方。Mark 先去了农场,教师呈现农场一角(呈现词卡farm),然后又去了公园(呈现 park),接下来,Mark在公园里看表演,一个魔术师拿 一个星形(呈现 star)和心形(呈现词卡 heart)的魔杖,在水中变出了一条鲨鱼(呈现词卡shark)。(2)教师指单词,和学生一起朗读。让学生注意阴影标出的字母组合 ar/ear在单词中的发音,可以让学生试着说出发音。

(3)教师呈现短文,让学生边读边标出字母组合 ar 发音与arm相同的单词。

The boy is Mark.His arm is hurt.His mom takes him to a farm in a car.And then they go to a park.They watch a magic show.The magician has a star stick and a heart stick.At last people see a shark.(4)任意抽出两张单词卡片,让学生朗读并判断其中的 ar的发音是否相同。

Listen for sounds(1)呈现本部分图片,让学生尝试自己看图说出单词。

(2)告诉学生,接下来听这两组单词的录音,每组都有一个单词的发音不包含 /a:/,请学生找出来。

(3)播放录音,让学生完整听一遍,可以边听边指图片。(4)再放一遍录音,让学生自己完成练习。(5)播放录音,一次一句,全班核对答案。

Read with Uncle Booky(1)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的字母组合ar在单词中的发音,尝试读一读本板块的单词。(2)播放前两个单词的录音,让学生跟读、模仿。然后让学生试着读出后面的四个单词。(3)教师播放录音,学生核对自己的读音是否正确。(4)播放录音,学生跟读。

Get ready

6(1)教师通过投影设备随即呈现故事中的图片,请学生根据问句或者答句把图片对话补充完整。

(2)请几个学生把图片按照故事顺序贴到黑板上。

Find the Words in the Puzzle(1)教师呈现图卡,让学生说出单词。(2)教师快速呈现词卡,学生读词。

(3)让学生看字谜,教师示范圈出door一词。(4)学生自己找出字谜中隐藏的单词。(5)核对答案。

Look and Write(1)教师呈现图1,询问学生松鼠在哪儿。

(2)学生自己看图,说出每幅图中松鼠的位置。(3)学生自己根据图片补全句子。(4)全班反馈答案。

Complete the Dialog(1)教师呈现对话,学生自己读。(2)教师询问学生David在找什么。

(3)教师呈现图片,让学生观察图,尝试补充问句和答句。(4)核对答案。

(5)学生说说图中其他物品的位置。

Fact File(1)教师呈现图片,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都是什么表演。(2)教师呈现四种表演的名称,带着学生读。(3)请学生将图片和名称匹配。(4)询问学生还知道哪些表演。

Uncle Booky’s Storytime(1)教师告诉学生接下来要读一个城外老鼠去城里偷吃事物的故事。(2)让学生看看插图中的老鼠,猜它们进到城里后都会去哪里。(3)播放完整故事。询问学生最后老鼠在哪里。(4)学生自己完整读一遍故事。

(5)播放录音,每次一句。学生逐句跟读,模仿语言语调。(6)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

Unit 5 Places Lesson 1 Get Ready 1.欣赏图片

教师播放一些地点或建筑物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名称。2.想一想,说一说

(1)教师出示火车站图及四个单词 a zoo, a post office, a supermarket, a train station,引导学生找出与火车站相匹配的单词。

T: Where is it? Can you find the word?

(2)老师运用以上方式依次出示邮局、动物园和超市的图片,并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单词。

(3)教师将地点单词放入地图中,并尝试用Is there „near here?进行询问。T: Look at this map.Is there a supermarket near here?

(4)播放Talk about the Pictures课件,学生跟读。

Enjoy the Story 1.导入故事

呈现故事第一幅插图,让学生看插图,说一说Ken, Ann 和Mocky在干什么,并将故事中的地图贴在黑板上。

T:What are they doing? Why they are looking at the map? Can you guess? 2.学习故事

(1)播放故事动画,让学生说一说故事中提到了哪些地点。(2)出示第二幅图,问学生Mocky等人在什么地方,将train station贴在地图上。T: Where are they?

(3)播放图3-5动画,让学生边看边想:

Ken, Ann和 Mocky遇见了谁?他想去什么地

方?怎样去呢?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将相应的地点名词 supermarket, post office贴在地图上,并结合地图说说路线,学习go down, next to 以及问路句型 How do I get there?(4)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关注Mocky等 人要去哪里及怎样去。

T: Where are Ken, Ann and Mocky going? How can they go there?

(5)播放图6-9动画,让学生边听边试着画出路线图,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between 和toilet 和意思。

(6)播放图10动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Mocky的表情,让学生推测 Mocky的感受。

3.模仿表演。

(1)播放录音,让学生指人物对话文本,跟读对话。

(2)让学生独立阅读故事。

(3)呈现故事主要情节的插图,删去部分对话文本,让学生根据图片和语言提示,补全对话。

(4)把学生分成小组,朗读对话。

(5)结合故事情节内容,借助地图,让学生说一说Mocky等人的路线。

Lesson 2 Get Ready

(1)教师呈现故事图,让学生回忆故事中主人公都去了哪些地方,找出故事中提到的地点名

词。然后让学生说出它们的位置关系,并把地点名词卡片贴在地图中。

(2)让学生运用故事在有关指路和问路的语言,说一说主人公是怎么到达目的地的。

Learn to Say

1.呈现情景

告诉学生Mocky 的朋友Bobby初次来到Mocky所在的地区,Bobby想去图书馆,但它不知道图书馆在哪里。

2.学习词汇

(1)呈现现情景图,让学生找到library的位置,看看library离哪人地点最近。

(2)播放 Bobby 和Mocky的对话,学生跟读,在对话中学习这两个地点名词。

(3)让学生扮演 Mocky,向 Bobby 介绍地图上的地点。结合学生的问答逐一呈现词汇,如

train station, lake, supermarket等。(4)播放课件,学生跟读地图中的地名。

3.练习运用

(1)教师放录音,让学生听对话,指相应的地名。

(2)学生分角色练习对话。

(3)教师呈现本地区地图,尽量包含所学的地点或处所,让学生看图说地名或看地名指出图

中地点。然后,教师询问不同地点的位置,学生回答。

(4)学生替换地点名称,两人一组表演对话。

Match and Say

(1)逐一出示插图,让学生根据提示回忆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

(2)出示故事对话文本,让学生尝试独立朗读文本。

(3)让学生结合图片内容和文本提示,选择恰当文本进行搭配。

(4)核对答案。

(5)全班朗读对话。

Let’ s Sing

(1)让学生看插图,说说图中都有什么,他们在哪儿。

(2)播放歌曲,让学生尝试自己读歌词。

(3)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跟唱。(4)让学生边唱边做动作。

(5)分段播放歌曲,鼓励学生在小组中演唱。

Lesson 3 Get Ready

(1)播放本单元歌曲,学生在歌声中轻松进入课堂。

(2)借助人物面具和地图,让学生表演故事内容。

Listen and Match

(1)呈现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地点名称,并猜一猜这些人物会在什么地方。

(2)告诉学生接下来听录音,播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初步了解听力内容。

(3)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将人名与地点匹配。

(4)播放录音,每次一句,让学生重复录音内容。

(5)全班一起核对答案。

Talk Together

1.呈现情景

呈现Talk together 的插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建筑,猜一猜图中的两个人物分别是谁。

2.学习对话

(1)出示对话中的主人公,让学生看图猜一猜Tom想去哪里。

(2)播放对话录音,让学生听对话,并尝试在插图中画出路线。

(3)教师在图中画出路线,帮助学生理解 go straight。

(4)让学生跟读对话内容。

3.练习运用

(1)呈现对话下方的四幅图,老师指图,让学生说出地点名称。

(2)让学生在不组中分别扮演警察和Tom,询问、说明如何去上述四个地方。

(3)让学生在全班展示对话

Show Time

(1)教师把故事中部分图片打乱顺序,让学生回忆故事内容并给图片排序。

(2)让学生回忆每个场景中的人物对话,教师说问句,让学生看图片补全对话。鼓励学生用

自己的语言回答。

(3)让学生在小组中表演、创编故事。

Uncle Booky’ s Blackboard(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归纳故事中出现的指路、问路的语句,并出示在黑板上。

(2)学生朗读黑板上的句型。(3)播放课件,学生跟读。

Lesson 4 Get Ready

(1)做“猜地名”游戏。让学生看单词首字母,猜地名;或看局部图片,猜地名。(2)让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表演故事。

Let’ s Chant

(1)让学生看歌谣的插图,说一说插图中有哪些人物,然后看插图,读文字。

(2)教师播放歌谣,请学生欣赏歌谣。

(3)教师再次播放歌谣,学生尝试跟唱。

(4)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小组内练习

(5)播放录音,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跟唱、展示。

Let’ s find out

(1)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有哪些建筑物或场所。

(2)让学生在图中画出从Peter 所在的火车站去Tom家的路线图,并尝试说一说。

(3)让学生独立读文字内容,根据路线补全文本。

(4)全班结合线路图和文字内容核对答案。

(5)让学生将终点更换为其他的地点,再进行练习。

Let’ s Read

(1)利用课件出示 E-mail的主页,让学生了解这是一封邮件。

(2)学生观察邮件,找出写信人和寄信人。

(3)学生通读邮件,找出邮件中的地点,并在图中找出来。

(4)再次阅读邮件,找出邮件中提到位置关系的单词

(5)学生读邮件,找出提到 library和 school的语句,并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来。

(6)核对答案。

Lesson 5 Get Ready(1)播放课件,学生一起演唱本单元歌谣。T: let’ s chant together.(2)做游戏。让学生看地点名词卡片,读地名,然后从中抽走一张,让学生再次读单词,找出缺了哪一张。

Listen and Check(1)让学生看教材上的五幅图,说说都有哪些地点。

(2)让学生描述每幅图中地点的位置关系。学生

(3)让学生听录音,初步判断录音内容与图片是否相符。

(4)再播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做判断。

(5)再播放录音,每次一句,核对答案。

Write the Questions

(1)让学生观察第一幅图,说说图中有什么地方。然后老师出示答语It is in the tree.引导学

生说出问题 Where is Uncle Booky’ s house?

(2)让学生观察第二幅图片,说说图中是什么地方。引导学生说出bus stop 和train station。

然后结合答句It is near the train station.让学生想一想问题会问哪个地方,引导学生说出 Where is the bus stop?(3)以同样的方式完成第三、四题。

(4)让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核对答案。

(6)让学生两人一组互问互答。

Listen and Repeat

(1)呈现circle, bird, shirt, girl的四张卡片,让学生先读一读,然后说一说阴影部分的字母组 合ir发什么音。

(2)呈现nurse, purse, turtle, 让学生先读一读,然后说一说阴影部分的字母组合ur发什么音。

(3)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边听边指相应的图片。

(4)让学生说一说这几个单词中阴影部分字母组合的发音是否相同。

(5)再次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单词。

Listen for Sounds

(1)告诉学生接下来听两组单词的录音,每组中有一个单词的发音中不包括/ a:/。放录音,让学生先听一遍。

(2)播放录音,让学生找出发音与其他三个单词不同的那个。

(3)继续放录音,每次一个单词,让学生跟读单词,体会发音,找出发音不同的那个。

(4)全班核对答案。

Read with Uncle Booky

(1)让学生根据字母组合ur和ir的发音规律,尝试跟读两组单词。(2)播放每组前两个单词的录音,让学生跟读。

(3)让学生试着读出每组后两个单词。

(4)教师播放录音,让学生核对自己的读音是否正确。

(5)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Lesson 6 Get Ready

(1)让学生说唱本单元歌谣。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复习、表演故事,可以选几组学生展示。

(3)组织学生开展看首字母猜地点名称的游戏。

Find the Words in the Puzzle

(1)将教材中的六幅图同时呈现在课件中或黑板上,让学生看图片说单词。

(2)让学生在复习单词的基础上,迅速找出字谜中的单词。

(3)核对答案。

Write Three Sentences about the Town 让学生观察图片内容,说说其中有哪些建筑或场所。让学生仿照例句,根据图片内容写三句话。

让学生朗读写出的句子,全班一起核对完成情况。

Fact File

让学生欣赏世界著名建筑的图片,问问学生是否认识这些地方。

T: Do you know these places?

播放课件,逐一展示每一幅图片,并询问学生Which city is it in?让学生回答。

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国家的著名建筑。

Self-assessment

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写出自己经常去的地方和不经常去的地方。

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找出本单元中自己最喜爱的课时,并评价自己本单元的学习情况。

Uncle Booky’s Storytime

教师呈现插图1,让学生说一说图片中有哪些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

让学生独立阅读故事,找出小偷的位置和白猫警长的位置。播放故事动画。让学生说出小偷先后去了哪几个地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大家要称赞白猫警长。

Unit 6 Review

第一课时

一 teaching aims

理解认读学过的单词及词组。能书写重要的单词和词组。二 teaching important 1能书写重要的单词和词组。三 course

revision the words.2 look and say.3 read it in pairs.4 write on the exercise book.第二课时

一 teaching aims can read the story.can write the words.二 teaching important.1.can write the words.三 course 1 read the story one by one ask in pairs.3 act out.4 write the words on the exercise book.5 check.第三课时

一teaching aims

能理解并掌握单元课后练习题。能掌握基本功能句的用法。二 teaching important

1能理解并掌握单元课后练习题。三 course 1 复习语法知识。做练习题。功能句复习。运用功能句做对话。

第四课时

一teaching aims

能理解总复习练习题中的语法知识。能根据发音规则掌握听力题的技巧。二 teaching important

4.六年级科学全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3、知道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教学难点: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教学用具: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工具、启瓶器等。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从而引导到需要些什么工具上。

二、教师提出问题

1、生活中常常需要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说一说我们曾经使用过哪些工具,用它们做了些什么事情?

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好记录。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2、我们是怎样使作这些工具的? 学生自由描述再当众表述。

3、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 分组记录:(表一)

工具名称使用方法可心以完成的工作

二、试用工具

1、试一试,要将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起出来,选择什么工具会更加方便省力?(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并解决问题,再分组表述及演示)要求:用不同的工具来做这件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发现了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打开油漆桶

2、打开一瓶饮料

(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它能帮助我们工作。杠杆都有三个点。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3、通过观察着重让学让认识这几个点并形成印像。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工具名称

使用方法

作用

特点 剪刀 榔头

钉锤 ·

[六上]1-2.杠杆的科学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还有其他方法吗 ?

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

6、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

[六上]1-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

[六上]1-4.轮轴的秘密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 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 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

[六上]1-4.轮轴的秘密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学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每组钩码1盒、2段棉线、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一个轴(简易机械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我请一位同学来拧开这个水龙头;(出示阀门式水龙头)

出示水龙头图片,并指出轴、轮所在位置;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那么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尝试回答)

2、请学生尝试拧开去掉轮的水龙头,然后说一说轮的作用。

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书本P10),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 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

戏。

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他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

[六上]1-5.定滑轮和动滑轮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2、3、4、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

[六上]1-6.滑轮组 ·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教学重点】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教学准备】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a)

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b)

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c)

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

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

[六上]1-7.斜面的作用

·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像搭在汽车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过程与方法:制订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并用实验的数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1块搭斜面的平木板,4个不同高度的小物品(橡皮等)、钩码、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结合影视导入新课

播放学生喜爱的《头文字D》动画片的赛车过盘山公路的录象。

提问:虽然动画片很精彩,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山上的公路和平地上的公路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这样修建?”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提出一个简单任务:老师要把这个大木桶搬到讲台上来,有什么好方法?(学生拓展思维:滑轮组吊、杠杆撬……)

今天老师就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机械叫斜面。(示范用木板把木桶滚上讲台)

2、斜面概念引入:像这样搭在高台边缘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3、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我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吗?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实验要求:

1)

指导如何用测力计测斜面上的拉力。(拉动中,当测力计处于匀速运动时,读出其读数)

2)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反馈交流实验方案。3)

分工提升不同的物体(每人一次,每次操作3遍)

4)

在操作员操作的时候,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并取其正确的值,做好记录。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发现同一物体从斜面拉上用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所以斜面可以省力)

三、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

1、提问:刚才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和其他组的数据相比较,你还发现了什么?(发现每个组的用斜面拉上去所用力的大小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小组坡度高,有的小组坡度低)。那么坡度不同对于沿斜面拉物体所用的力也不同吗?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一下?

2、分组设计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和记录分析工作

1)制定实验计划表(教师准备)

2)交流计划中的要点,并进行相互修改。

3)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提醒: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表中P17)

4)观察数据表格,讨论发现数据规律,进行总结。

三、巩固与拓展

1、现在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2、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斜面工具?(螺丝、大桥……)

用纸片演示螺丝的斜面。

·

[六上]1-8.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最好能变速)【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最好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1、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2、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

观察内容 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自行车部件 简单机械类型 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

1、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

2、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3、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1.、教师提出问题:

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那厚的纸呢?

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

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

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

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2)

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3)

表格设计:表1

纸的厚度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

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教学后记:

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控制条件:跨度不变,回形针放的位置不变,弯曲程度一样(或都放一个重物,看弯曲程度的不同),纸的宽度、长度和质地一样,放的手势一样。

2、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过程与方法

2、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3、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

4、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5、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

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3、拱形的力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过程与方法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4、找拱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过程与方法

2、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3、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4、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

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

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圆形

拱形

环形 贮油罐、电灯泡 塑料瓶

肋骨、头骨、脚骨

龟壳、贝壳、蛋壳

5、做框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过程与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研究简单框架

1、实践体会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 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哪一个容易变形?

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

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 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制作的原则

做成的形状

稳定 承压大 用料少

6、建高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过程与方法

2、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3、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3、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4、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 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2、实验证明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

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

怎样做,使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3、学生分组解决问题。

4、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三、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比一比谁做的塔又高又稳定。

2、分组操作 测量高度,哪组的塔最高? 并测试叧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的搞风能力与框架结构的高塔有什么不同?

四、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塔为什么不容易倒?看看我们先前的猜想,哪些得到了证实?哪些需要修正补充? 板书设计:

塔不易倒的秘密

底部越大越不易倒 底部越重越不易倒

空体比实体抗风能力更强 地基陷于地下越多越不易倒 教后反思:

请一部分到沙坑实地进行实验,一部分在沙盘中实验,比赛谁的发现更多会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7、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2、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

3、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4、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5、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吸管或竹片、粗线。

为全班准备: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自己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

二、美丽的彩虹桥-拱桥。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各有什么优点?(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1、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2、(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拉索桥

1、观察拉索桥,它们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

2、以实际例子说明(可结合我们家乡的太平桥作说明)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拉索桥究竟有什么优点?

3、实验:模拟做一个拉索桥(这个由老师做演示实验)在实难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当演示完成后回答。

(1)

两人同时用力拉绳把“桥”吊起来。我们朝什么方向用力?(2)

把绳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觉用力有什么变化?

四、结合我们的生活自己来制作桥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让学生分组完成也要以独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评定其水平。

让学生说出自己设计和制作桥的想法和原理是什么?

自己设计的桥有什么特点,请做得好的学生演示讲解,从而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知识。板书设计:

拱桥

拱的高度不同 拱的两边推力不同

拉索桥

教后反思:

拉索桥的实验材料应该提早准备好,教师可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模型或图片,请学生本堂课带来以供研究。

8、用纸造一座“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计和建造桥需要综合考虑许多因素,如造桥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数量、形状和结构等。过程与方法

2、历设计、制作、介绍交流的过程,体会设计的重要性。

3、用形状结构的知识及经验设计和制作。情感、态度、价值观

3、展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4、展尊重他人、认真倾听、敢于发表意见的品质。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旧报纸一张、胶带、剪子、尺子。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合作带来的各种桥模型,请学生按照展览要求先报名,再统一在讲台前参展。

二、请各在座的评委检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统一,然后讨论分别从几个方面去评价这些不同形状的桥模型?教师提出要求,板书如下:我们的桥展示评奖大会——最佳作品奖,最佳评委奖。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较分、承重分,总评分。单项奖:省料奖、美观奖、实用奖、参与奖。

三、准备怎样介绍自己的桥?下面的内容可供参考: 设计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出示设计图或设计过程。应用了哪些形状方面的知识。

应用了哪些结构方面的知识。

我们的桥哪里受压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哪些地方限于技术,做得不够好。哪些地方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预计能承多少重量。

板书设计:

单元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执教:杨绍春

1、电和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

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板书课题:电和磁)

(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

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学生活动

3.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 4.学生活动

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

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1.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 2.学生活动

3.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

4.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 板书设计:

2、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大头针、透明胶

2.教师准备: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电能够产生磁”。那么我们如果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板书课题:电磁铁)

(二)制作铁钉电磁铁

1.阅读P50制作铁钉电磁铁的部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

(3)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电磁铁做好了没有?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注意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4.电磁铁做好以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吗?为什么?(介绍磁化现象)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你们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哪里比较强?哪里比较弱?怎么知道的?

2.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实验方法。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那一端? 6.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1)比较磁极位置不一样的小组的电磁铁(注意电池的接法要与汇报前一致),找出2者之间的差别。

(2)讨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3)交流发现。板书设计

3、电磁铁的磁力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过程与方法:

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

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作检验假设的实验。【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大头针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直到学生看P52图片)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它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造而成,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你们知道磁力这么大的电磁铁是怎么做成的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作出我们的假设

1.上节课我们制作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的磁性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 2.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

3.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指导填写P52表格。

4.全班交流,教师简要板书。

(三)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1.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

2.以研究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磁铁的线圈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线圈的圈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 3.看书P53表格,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4.全班交流小组填写的研究计划。5.根据计划,各小组开始实验。

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板书设计

4、电磁铁的磁力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能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 2.板书课题

(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2.3.4.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填写P55表格。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各小组验证假设。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2.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制作强力电磁铁

1.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 2.大家动手试一试。板书设计

5、神奇的小电动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过程与方法:

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玩具小电机、橡皮筋、一次性塑料杯、一号电池、透明胶 2.教师准备:导线、磁铁、电池盒、开关、铜质粗导线、大头针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

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二)小电动机里有什么

1.让我们先拆开小电动机,看看里面有什么? 2.学生活动。

3.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介绍电动机内部构造。)4.猜一猜小电机里面的这些零件都有什么用?

(三)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1.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吗?怎么验证?如果老师没有大头针和指南针给你们,只给你们一块磁铁,你们可以验证它是电磁铁吗?为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按照教材P59制做实验装置。并实验。

4.讨论:小电动机内部的零件和结构,对于它的转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6.电能和能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的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小实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分析常见能量转化的例子。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铁丝

2.教师准备:电扇、电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电可以产生磁,小电动机的转动就利用到了这个原理,那么在生活中电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些什么?

2.看来“电”的能力很强啊!我们把电的这种能力叫做电能。(板书:电能)在生活中还有像电能这样可以使不同的物体“工作”起来的能量吗?(板书:能量)

(二)电能和其他能量

1.打开书P60,阅读内容,提出问题。(1)蒸汽火车利用了热能(2)风车利用了风能

(3)激光和声音详见书上的解释

2.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

3.有没有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的?举例说明。4.人的运动也需要能量,这些能量从哪来?

(三)电能的转化 1.教室里有电灯和电扇,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用电器”。谁来说一说,它们用电能干了什么?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

2.在我们的家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用电器”,请大家讨论一下它们把电变成了什么?并填写在表格里。

3.电能经过用电器之后,可以被转变为风能、热能、光能……等等,这说明“用电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电能转化器”。

4.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化成其他的能量形式,那么像光能、热能也能这样转化吗? 5.拿出自备的铁丝,反复的弯折铁丝的一个位置,然后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6.观察教材P62图画,分析这里是什么能量之间的转化? 7.在P62最下方图画中连线,表现出能量之间的转化。

板书设计

7.电能从哪里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者光能转化成了电能。电能是由其他能量转化来的。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 2.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1.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

2.看书P62,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的电是什么能量转化出的呢? 3.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

1.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演示发电。2.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

3.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4.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 5.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6.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

7.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四)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

1.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2.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这些发电站都是使用什么能源发电的? 3.介绍三峡发电站 板书设计

8.能量与太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知道老师手中这块黑色的岩石是什么吗?(煤)它来自哪里?怎么形成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2)我们可以证实你说的这些吗?可以怎么做?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2.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为什么它们可以变成煤、石油和天然气,而与它们埋在一起的其他的东西,比如石头、灰尘却不能?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出示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情况资料。

2.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板书设计

单元反思

六年级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执教:杨绍春

1、校园生物大搜索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过程与方法

2、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3、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2、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四、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

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五、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 为整个班级准备:校园常见生物的照片。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意图: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引发学生调查兴趣)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

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

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

A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 B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

C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D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E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

F要爱护动植物

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

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 板书设计:

2、校园生物分布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过程与方法

2、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具有合作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教学难点】会利用分布图整理信息,展示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为全班学生准备:两张大白纸、记号笔。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A4纸。【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各小组调查的结果怎样?现在来交流和汇集我们的调查资料

二、整理分析调查信息:

1、各小组整理上节课调查的动植物,(注意:整理时按树木、花草或其他标准将植物和动物分类,最后统计出共发现了多少种动物、多少种植物。)

2、各组汇报交流:学生边汇报,师边记录,把各小组的调查汇集成一个全班的调查表。

3、总结:在校园里搜索到哪些动植物?一共有多少种植物和动物?它们各自生活在什么地方?(意图:在通过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4、思考:我们校园里的生物是不是校园生物的全部?为什么?(不同时期生物种类不同)

三、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

1、师: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共同来制作一幅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现校园生物大家庭。

2、小组研究制定校园分布图方案,在制定中师点拔:

思考:在制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用什么办法解决?生物分布是立体的,而生物分布图是平面的,如何区分地下、地面、地上分布的生物?(预设: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生物种类较多,分布图面积有限,如何最大限度的将校园生物种类记录上去可用编号的方法;可以将画的生物图剪贴在分布图旁,用箭头指出它的位置;要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制作生物分布图。制作中可借鉴校园平面图)

3、分组制定校园生物分布图

4、各组汇报制定的校园分布图,对制定好的组加星

5、分析与讨论:观察校园生物分布图,我们发现校园哪些地方的生物种类较多?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生物种类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调查的范围扩大,生物种类会有多少?

生物分布会有什么特点?

四、拓展性活动:

1、认识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吗?他们各自生活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并把它们填在相应的图上

2、你还知道我国哪些珍稀的动植物?它们生活在哪?目前数量怎样?(认识我国的珍稀生物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危机。)

五、课外延伸:

查阅资料,了解世界珍稀动植物和它们的分布的地方,制作世界珍稀动植物分布图

(意图:一方面可以了解珍贵动植物资源,另一方面进一步体会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意义。)

板书设计:

3、多种多样的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植物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2、不开花植物包括蕨类、苔藓和藻类植物等。过程与方法

3、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

4、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2、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植物的多样而美丽。【教学重点】

知道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能用自己确定的标准给植物分类。【教学难点】

理解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准备】

教学用幻灯片:不同种类的植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植物种类,我们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植物?生长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在公园,花卉市场等)

二、自主探究:

1、下面这些植物,你们认识吗?说说它们长在哪?有什么特点?幻灯片放映书中11种植物

2、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以上这些植物分一分类(意图:让学生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等不同的类别,在这一类别中再确定新的标准还可以继续往下分,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

2、总结:通过共同探究,可把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落叶植物和常绿植物等

3、观察开花植物:说说它们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预设:开花植物身体分为:根、茎、叶、花、果、种子)

4、看书P76页,说说不开花植物有哪些

(预设:不开花植物有蕨类、藻类、苔藓类、菌类)

三、拓展活动

比一比哪一组认识的植物多,样式奇特。教师可以以组为单位组织竞赛活动:各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知道的植物名称,比一比,看哪一组写的多?(意在渗透植物的多样性教育)

四、课外延伸:

找一找校园里常见植物中哪些是常绿植物,哪些是草本植物,哪些是开花植物,哪些是水生植物,哪些是不开花植物?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4、种类繁多的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1、鸟类、鱼类、昆虫、哺乳动物都具有各自的身体特征。过程与方法

2、利用给出的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

3、能够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能够说出一些脊椎动物的名称。【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给出的标准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教学准备】

为全班同学准备:鱼、鸟、兔的骨骼标本(或图片)。为每组学生准备:一组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的动物图片,不同的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等动物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除了校园里的动物,我们还认识哪些动物?生活在哪?(充分让学生由发言,体现动物的多样性)

二、自主探究:

1、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吗,让我们自己确定标准给下面的动物分一分类,讨论分类标准,并说说分类方法(预设:根据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水中游的、空中飞的、地上走(或爬)的;根据它们生存的方式可以分为野生的和家养的;根据它们的身体特征可以分为鸟类、鱼类、哺乳动物、昆虫和软体动物等;根据它们的食性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等等)

2、比较动物的骨骼

观察比较鸟、狗、鲤鱼的骨骼有什么共同特征,摸一摸人的骨骼有这样的特征吗? 总结: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三、给各类动物增添成员

1、说说鸟,兔子,金鱼,蚂蚁身体分为哪几部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根据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根据此标准把动物分成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哺乳动物,鱼类,昆虫?

四、拓展性活动:

播放动物世界短片,欣赏并感受大自然因动物的多样而美丽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5、相貌各异的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2、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过程与方法

3、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4、发展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教学难点】

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貌轮廓图。

为每组准备: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为每个学生准备:白纸、记号笔。【教学过程】

一、引入:

猜猜老师描述的这是班级中哪位同学?为什么会毫不费力猜测到?

二、自主探究:

1、观察我们的不同

1)小组内选择2个人,观察它们的眼睛、鼻子、嘴、眉毛,看看互相之间相貌有什么不同? 2)通过观察我们有什么发现?(预设:通过观察比较我们会发现就某一个相貌特征而言,人与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比如某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

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

1)与同学合作,对照下图,观察我们的眼皮,前额发际,耳,下颌等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把调查的结果填入下表中,先小组内互相观察,统计,再汇总成全班表格

性状人数性状

双眼皮 单眼皮

有耳垂 无耳垂

前额V发尖 前额平发际

下颌中央有沟 下颌中央没沟

舌头能向内卷曲 舌头不向内卷曲

2)讨论: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把单、双眼皮,有、无耳垂相貌特征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

3)每个人的以上表中性状等征是不一样的,如果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情况呢?组合成多少种人?

4)如果考虑更多的相貌特征,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我们班级里能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全世界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人吗?

三、拓展性活动: 猜一猜描述的是班级的哪一位同学的特征?(根据眼皮,前额发际,耳垂,下颌特点进行猜测)

四、课外延伸:

回家观察父母及亲人的外貌特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动植物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殊身体结构。

2、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与方法

3、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

4、利用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

5、具有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推论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所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能够根据动植物的特殊身体结构推断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教学难点】

能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及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测。【教学准备】

具有特殊形态结构的动植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纸鱼、水盆、水。【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知道许多生物都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如骆驼的驼峰,鸟类的翅膀,仙人掌退化的叶子,这些特殊结构,使得生命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是什么使得它们与众不同呢?

二、自主探究:

1、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1)观察浮萍,小草,玉米的根,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形态结构?(浮萍根系退化,只有一根较细的根;小草和玉米都有庞大的根系,与生活的环境有关)

2)观察仙人掌,松树,香蕉树的叶,它们是怎样的?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形态结构?(观察的结果:仙人掌叶子退化成刺状,茎绿色、肥厚多汁;松树的叶为针形,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有利于保持身体温度;香蕉树叶子宽大,更有利于蒸发体内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

形成的认识:植物叶的形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3)你还能说出哪些植物的特殊形态结构?说说它们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形态结构?

2、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1)观察生活在水里和在空中飞行的动物,比较它们的身体特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分别写出金鱼和鸽子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身体特征。这些特征对它们有什么意义呢?

动物名称生活环境身体特征我猜想的功能

金鱼

鸽子

2)设计实验想办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

四、拓展性活动:

观察图中的生物器官有什么特点?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些生物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猫的脚有肉垫,在地上跑时发出的声音较小,不易被捕食对象发现;带钩的鸟爪,容易抓住树干,适宜生活在森林中,并有利于捕抓小动物;鸭的脚有蹼,可以用来划水,适宜生活在水中;苍耳种子上有刺,在陆地上生活容易被动物携带传播种子;莲子有较硬的外壳,可在水中漂流;蒲公英种子上有毛,容易随风漂移,传播种子。)

五、课外延伸:

观察生活中的动植物的外形特征,想一想与什么样的环境有关联?人为什么分为黄人种、黑人种、白人种,它们与什么环境条件有关?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谁选择了它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2、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3、了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过程与方法

4、利用资料研究问题,寻求有关问题的合理解释。

5、运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

6、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点】

知道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知道环境发生变化,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

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教学准备】

图片,幻灯片

为每组准备:2个大小不同的球形烧瓶、1个与大烧瓶体积相近的长颈玻璃瓶、3个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曾经称霸地球的恐龙家族消亡了,而同一时代的小小的螳螂却仍然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是什么决定着地球生物的命运呢?

二、自主探究

1、青蛙的去与留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只青蛙,观察图中的两只青蛙,它们可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将你们推测的它们可能生活的环境用彩笔画出来。

2)为什么绿色的田野和黄色的沙漠中生活的青蛙颜色不同呢?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3)、推测黄色青蛙形成原因:分析图中提供的资料,阅读图下的文字,说说黄色青蛙是怎样形成的?

3).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生物?并说说是怎样形成的?

2、大自然选择了它们

1)导语:刚才我们了解到许多种类的生物都是因环境发生变化而出现的。我这里有一组狐狸的照片,有人了解这几种狐狸吗?

观察这几种狐狸,它们有什么不同?

2)阅读书中左侧文字: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命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同一种生物生活在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形体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我们能根据生物学家的发现推测这三种狐狸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吗?

3)北极狐狸生活在寒冷的北极,它们圆而大的体形真的有利于保温吗? 用实验验证我们的想法吧!

4)提供材料,分组做保温模拟实验

3、选择改变着生物

导语: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也就是环境)改变着生物。事实上在大自然改变生物的同时,人类也在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着生物,丰富着生物的多样性。看书中P86图片,说说人类是怎样把野生的变成家人工培育的? 提问:大家还能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吗? 总结:人工选择也在丰富着物种的多样性

三、拓展性活动:

收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生物特征的资料,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具有意义。

2、生物多样性对于其他生物的生存具有意义。

3、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地球环境具有意义。

4、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生活的环境。过程与方法

5、用图表、文字或小论文等方式阐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

6、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教学重点】

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其它生物生存的意义。【教学难点】

能用图表、文字或小论文等方式阐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几张大白纸、几支记号笔。

为每组准备:不同主题内容的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保护的打印资料、几张A4纸。【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自主探究

1、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关系

1)一天中,我们会做哪些事情?看图说说其中有多少是与生物有关的? 2)组织学生分主题收集资料阐明生物的多样性与发展的关系

A、讨论生物的多样性与我们人类有怎样的关系?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

(预设:根据学生兴趣分成调查植物组,调查动物组,生物多样性与健康组,调查具有药用价值和欣赏价值的组)3)各组汇报调查结果

2、生物多样性与其它生物的关系

讨论:花朵是为我们人类而美丽的吗?花与虫媒花之间什么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家乡有哪些珍贵的生物资源;调查家乡曾经发生过哪些破坏生物资源多样性的事件;提出保护家乡生物资源从保护家乡环境做起的倡议。

上一篇:生态笨鸡养殖下一篇:美丽的痛苦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