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新思想

2024-06-09

对于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新思想(15篇)

1.对于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新思想 篇一

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新模式

时间:2012-2-13 15:22:30

来源:十堰日报

【我要报料】

十堰日报十堰晚报秦楚论坛25度生活十堰家园网秦楚微博

■赵哲

中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对各级党委政府顺应社会转型期的时代变化,从源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执政理念和工作方法的创新要求。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 “建设幸福十堰”打下坚实的基础,已成为位于城市核心区的茅箭区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找准切入点显得十分重要。从其它地区先进做法和十堰城区社会管理需求特点来看,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加强城区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扁平化服务,推进社会服务管理提质增效,解决城管、民生、治安、人口等现代社会管理难题。

一、科学划分网格是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首要基础。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现的是管理手段和过程的精细化,而实现精细化的条件是管理范围微观化、管理单元具体化和管理对象明晰化,因此,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把科学划分网格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来抓,实践中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一是网格的确定。在坚持现有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按照 “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以社区(村)所辖范围为基础,综合地理布局、道路走向、无缝拼接、工作量等因素划分基础网格。网格边界必须明确,确保不遗漏、不交叉,要将网格内市场、学校、医院、景点、景区等驻地单位及楼栋、小区、院落等全部纳入网格管理之中。

二是网格管理员队伍的建立。网格管理员是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骨干队伍。按照 “一格一员、综合履职”的要求,由政府进行招录,实行统一购买服务、统一薪酬待遇、统一综合标准、统一考核管理,经过培训后分配到各个社区网格。网格员在社区中担负 “信息采集、综合治理、劳动保障、民政服务、计划生育、城市管理”六项职责任务,为社区居民提供面对面的服务。

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之中。要求每个社区内所有行政、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小区物业公司明确一名社会管理联络员,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选配楼栋长组成志愿者队伍协助网格员做好信息采集、服务和管理工作。

二、依托信息化手段是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重要支撑。信息化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更具效能、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具体要抓好三个方面建设。

一是四级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市、区、街办、社区(村)四级信息平台建设,市、区建立信息监管中心,市、区相关部门同步建立社会管理综合信息专门指挥平台、街办建立信息处理平台、社区网格管理员配备无线数据采集终端设备,相互对接联网,形成各司其职、上下联动、综合监管的工作机制。市、区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硬件包括大屏幕、电脑以及相应的桌椅等办公设备。街办、社区(村)配备必要的电脑设备,接入PVDN专网便可进行信息收集处理。

二是信息集处系统建设。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处理系统具体包括人口、房屋两大基础信息系统和综合服务管理信息、专业服务管理信息两大应用系统。依托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和房屋基础信息系统,形成社区、网格综合服务管理信息应用系统和专业服务管理信息应用系统。通过构建以两大基础信息系统和两大应用系统为基础、开放兼容共享式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为相关各方及时准确掌握社会动态、推进服务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奠定坚实的信息支撑。

三是信息更新机制建设。社区网格管理员在所划分的网格内巡查,对网格内发生如常住人口、暂住人口、出租屋、治安信息、社会矛盾、计划生育、特殊人群、城市管理等信息,通过电话、表单、照片、录音和地理信息快速定位等手段及时采集上传至乡镇街办社会信息平台、区监管中心、市监管中心,通过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三、转变工作方式是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关键所在。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对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及方式的完善和更新,更好地体现 “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实现第一时间知晓社情民意,第一时间实施管理服务,第一时间满足群众诉求,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具体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部门管理由 “被动”向 “主动”转变。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发现、处置两个 “提速”。发现提速。网格化通过地理编码技术,实现城市部件、社会事件数字化准确定位,其管理空间的无缝划分和管理单元的无缝管理,使问题发现后几分钟内就能反馈给职能部门,很多问题能够被迅速解决在萌芽状态。处置提速。推行网格化管理,围绕 “监督”、“指挥”两个工作轴建立统一的资源调度和协调机制,各职能部门实现协同运作,并通过管理流程再造,将部件、事件精确定位到各职能部门,实现行政履职效能提升。

二是基层服务方式由 “间接管理”向“直接服务”转变。将城市服务管理的关口前移到社区、网格、楼栋,实现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社区网格员提供的便捷和全面服务。同时,整合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组织和企业,各司其职,从以前坐等群众上门的 “营业厅”式转变为主动服务的 “宅急送”式便民服务。整合政务服务与监管中心共用同一个信息资源平台,由政务网涉及的微博、民生热线、论坛以及民生领域的咨询、投诉、建议等各类信息,经统一收集后进入中心处理,统一调度民生需求。

三是督办考核机制由 “主观印象”向“客观评价”转变。推行网格化管理,基于系统实时生成的大量基础数据无形中建立的监督评价体系,形成全程监控、关口前移,对各责任部门的综合绩效评价由过去凭主观印象演变为以客观数据评价,“透明清晰,一目了然”。群众通过市、区监管中心门户网站,也可看到自己所反映问题的处置情况,有利于促进社会组织和公众对城市管理事务的参与和监督。

2.对于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新思想 篇二

1 何为“治未病”

“治未病”一语出自《黄帝内经》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原文是:“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它包括未病先防, 既病早治, 已病防变, 愈后防复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 更要防病, 不但要防病, 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做好应对之策, 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 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从中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 已成为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重要思想。

中医“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 预防疾病发生。如《灵枢·逆顺篇》:“上工, 刺其‘未生’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 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以“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 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 天人合一”, 积极消除致病因素, 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 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二是“见微知著”, 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如《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 下工救其已成。”表明疾病的发生、发展, 确有征象可见, 要求医生仔细观察, 仔细检查, 及早作出判断和治疗措施。三是“已病防变”, 防止疾病发展。如《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 中工治已病……见肝之病, 不晓相传, 但一心治肝, 故曰治已病也。”根据五行生克理论, 在治疗肝病时, 如能掌握传变规律, 先充实脾胃之气, 所谓“先安未受邪之地”, 则“无令得受肝之邪”。既病防变, 治在发病之初。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 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 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四是“愈后防复”, 是指疾病刚痊愈, 正处于恢复期, 采取各种措施, 防止旧疾复发。或者是对疾病的症状虽已消失, 但病根未除, 潜伏于体内, 受某种因素诱发, 致使旧病复发者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一般来说, 大病以后, 正气尚虚者, 除慎防过劳以外, 每以补虚调理为主, 若余邪未尽而复发者, 应以祛邪为主, 或根据正气之强弱, 两者兼顾之。

2“治未病”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体现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中西医并重, 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治未病”工作有助于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更好的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医疗保障中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接面对广大社区居民, 开展“治未病”工作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通过黑板报、健康讲座、与居民体验活动、定期义诊等形式, 开展“治未病”的科普宣传教育, 使“治未病”这一积极主动的健康观念被广大居民所理解、接受。我们中心成立了由各科高年资医务人员组成的“健康讲师团”每月定期至各个居民小区进行健康宣教, 有饮食调养、合理膳食、四时调摄、预防疰夏、冬令进补等内容, 还定期组织居民传授太极拳、八段锦、练功十八法等保健操。我们中心还与二、三级医院、医学院校搞联动、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每周聘请专家、教授跟小区居民进行健康体验互动活动, 进行心理疏导及咨询, 指导、传授一些养生保健知识。

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组织辖区居民体检, 建立了6万余份完善的个人及家庭健康档案, 并与1万五千余户居民签订了家庭医生责任制协议。如居民遇到医疗、保健等卫生方面的需求时, 可通过电话、短信、微博等方式及时与自己的签约医生沟通。家庭医生每年定期走访自己的签约居民, 指导健康生活方式, 并不断完善居民个人健康档案。通过家庭医生制度的平台, 我们可以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观察和规范管理。通过体检, 及早发现并防止疾病传变, 做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表明, 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已超过7亿[3,4]。针对社区亚健康人群我们中心医生对其进行体质调理, 优化、改善亚健康状态, 防止其向疾病转化, 根据不同的“亚健康人群”的体质类型, 开出不同的健康处方, 如形神共养方、调理脾胃方、清肠排毒方、益智健脾方、消脂轻盈方、安睡甜梦方等, 倡导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 预防“亚健康”的根本方法。针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 如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居民, 我们对其进行网格化、阶梯式管理, 专人定期上门随访, 实时监控, 指导其对疾病的治疗, 防止其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针对社区特殊疾病患者, 如精神疾病患者、结核病康复期居民等, 我们中心有专人定期指导其康复治疗工作, 并定期给予疗效评估, 制定下一步康复治疗方案, 防止疾病复发。

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已开设“治未病”工作室, 将本中心医疗、康复、保健、预防等资源有机整合, 通过门诊、病房、中心各服务站点的平台更好的为居民服务。同时本中心通过专家来院培训授课、委派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定期学习交流等形式加强我们中心医务工作者“治未病’的意识和技能, 使其成为医疗康复、防病保健的辅导员和督导员, 转变思想观念, 从单纯的疾病治疗中解脱出来, 从“治人的病”转变为“治有病的人”, 做好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为居民的健康护航。

3 结语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的“治未病”的防病养生谋略, 是中医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提出了一种较高的医学境界, 被后世历代医家所继承和发扬[5], 至今已被越来越多的各国卫生组织所接受。《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中已明确提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 坚持预防为主, 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相结合[4]。“治未病”健康管理模式将推动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 向以人的健康为目的、实现个体化诊疗的新医学模式转变。不仅给当前正在进行着的医疗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 也给当代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 健康观念的变化、健康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医学目的的重大调整, 在实施进程中的“治未病”将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 其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老年医学等紧密融合, 使“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前沿的理念, 又注入了新的内涵, 焕发了新的生机, 产生了新的成效。而社区健康管理作为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者, 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将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供需矛盾,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延长寿命, 提高生存质量, 更好地为人们健康保健事业服务。

摘要:“治未病”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防病治病理念的精髓, 其未病先防, 既病早治, 已病防变, 愈后防复的理念在医疗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是解决当前日益突出的医疗卫生供需矛盾有效的社区健康管理新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治未病”工作, 有其独特的优势及可行性。

关键词:“治未病”,社区,健康管理

参考文献

[1]向楠, 黄江荣, 杨帆, 等.中医医院创建治未病中心模式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 2008, 28 (5) :7-8.

[2]盛增秀.充分发挥民间养生保健方法在“治未病”方面的作用[J].中国民间疗法, 2008, 16 (8) :3.

[3]Yang GY, Betz AL, Chenevert TL, et al.Experimental intracerebral hemonhage:relationship between brain edema, blood flow and 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in rats[J].J Neurosurg, 1994, 81 (1) :93-102.

[4]张晓天.中医“治未病”进社区的理论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0, 18 (7) :589-590.

3.对于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新思想 篇三

关键词社区共管;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21-0214-01

1自然保护区传统管理模式分析

1)自然保护区传统管理模式的特点。传统的自然保护模式假设,正是人的存在使野生动物被赶尽杀绝,植被遭到破坏。因此,传统的自然保护政策的核心理念即是限制人的活动,希望通过行政界限割断人与自然的联系。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强制式模式。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保护区管理模式是以官方为主导和主体,为此设立了庞大的林业局、保护局等机构,配备了大量的人员和设备。这一管理模式的主导思想蕴含着不相信当地村民具有管理本地自然资源的能力,不仅导致管理效果不理想,一些地方还因保护与利用发生当地管理者与村民之间的冲突,实践要求我们必须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上做出新的选择。

2)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78年,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其生态系统为主要任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陇南地区文县白水江以南及武都县团鱼河流域,南与四川省平武、九寨沟、青川3县相邻,全区总面积223671hm2,其中核心区面积97329hm2。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变化复杂,多样的栖息环境养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想场所,被WWF列为A级(最优先)保护区。

白水江保护区自1978年建立以来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遏制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保护模式及社会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管理的有效性不足,因而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破坏问题依旧存在并呈恶化态势。调查显示,社区的居民低成本地大量使用保护区森林资源,居民户均消耗薪柴15000公斤。虽然保护区在所有的村子里聘请了护林员,可是微乎其微的收入及更多的形式正义因素使得护林工作效果不佳。另一方面,随着保护区越建越多,国家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从而使社会运行成本也越来越高。

2更新理念,引入社区共管模式

2.1社区共管的基本涵义

共管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一般泛指在某一具体项目或活动中参与各方在既定的目标下,以一定的形式共同参与计划、实施及监测和评估的整个过程⑴。社区共管术语源于社区林业,是社区林业在森林资源和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体现。目前,对该术语亦有不同的叫法,如“森林共管”、“社区共管”、“参与性管理”、“合作管理”、“协作管理”、“伙伴管理”等等。但其基本内涵是相同的,即要使森林资源或自然保护区得到有效的管理与保护,就必须要考虑居住在林业或保护区内及其周围的社区村民对这些资源的依赖和需求问题,否则就事与愿违。

2.2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

1)社区共管模式的引入。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香港乐施会的资助,在保护区内的铁楼藏族乡、刘家坪乡进行大熊猫栖息地森林资源社区共管示范项目,其目的是通过参与式项目评估,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建立社区发展和自然保护相协调的关系。一方面使社区在发展中能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帮助社区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使社区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协调,并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2)社区共管模式的实施。①社区共管示范村——阳尕山村的背景介绍。阳尕山村海拔较高(1800-2000米),耕地面积350亩,其中火烧地150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洋芋,经济作物为党参、花椒。由于常年阴雨,粮食占有量为150公斤/年-200公斤/年。从入户调查中可以看到,家家户户都要靠砍料盗伐来支撑生活。一年偷木料10m3,折算成15-20cm圆木60根,要跑80趟才能完成投料的过程。算下来一年中有1/4的时间在运料。除去砍料盗伐外的其他收入主要来自种植业,如核桃、花椒、党参。阳尕山村属藏汉杂居村落,共42户171人,其中劳动力80人,外出打工者14人,年人均收入约为500元。②社区共管的实施情况。为了达到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目标,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成立了社区共管领导小组,成立了项目管理科,协调、决策保护与发展重要事宜。近几年,在保护区扶持下,社区进行了行之有效的社区小额信贷,并帮助村民引进经济项目,发展了饲养母猪,饲养牛,栽植花菇等项目,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资助村民改建节柴灶,既减轻了村民的生活负担,又减少了薪柴的消耗,到2006年底,全村各户都已使用节柴灶;保护区聘请县协调员,协调与社区的关系,在社区参与过程中与村民交流感情,密切社区关系,顺利解决了多年的遗留问题。

3白水江社区共管取得的主要成效

1)改善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自2006年白水江全面启动社区综合管理计划以来,不仅大大缓解了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矛盾,而且偷砍盗伐及林政案件大大减少,村民参与森林管护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使收归“两山”的植被得到有效地恢复。

2)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职责和职能发生了重大改变。为了吸收居住在保护区周边的社区村民积极参与保护区的管理,使保护区内被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真正得到有效的管理与保护,开展社区共管后,保护区管理部门需要将保护区周围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区纳入保护区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因此,不可避免地使保护区管理部门的职能从原来单纯的巡山护山、监督执法等扩大到巡山执法、社区服务、社区山林的管理和社区发展等工作,同时,重新调整了保护区管理系统内部的职能及分工,由原路线保护区管理局直接承担的巡山护林和执法工作下放到各管理站和社区护林员,县级管理局则主要负责执法监督、调解纠纷、周边社区技术指导服务和部门协调等工作。

3)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改进保护区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保护区管理人员的观念,关心和解决周边社区村民的生产活动,决不意味着放松保护区的管理和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相反,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保护区管理的有关制度和规定。自当地社区参与保护区管理项目正式启动后,在县政府、县林业居的督促下,保护区管理局辖区内的各片区和管理站与当地社区村民共同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与保护区及周边社区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及利用相关的规定和制度,包括:①建立了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定期检查、巡护及走访制度;②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基层护林员的护山登记制度;③建立健全了有关林政处罚和奖惩制度。

4)社区居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社区群众通过参与性意识教育和各种项目,逐渐意识到他们作为主人翁的地位;意识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对于国家、地区以及周边社区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就是保护区最忠实的依靠者、保护人。

5)资源消耗明显减少,经济收入显著增加。经调查,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实施社区环境行动计划项目时在阳尕山和刘家坪两村修建的节柴灶已见成效,周边地区管理计划中的部分项目也相继实施,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将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3:1—108.

4.对于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新思想 篇四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从五个方面部署 18 条举措,提出经过三至五年努力,促进新型消费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到 2025 年,培育形成一批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和领先企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显著提高,“互联网+服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及并趋于成熟。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今年的中国经济经受了严峻考验。在全民“战”疫的过程中,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新型消费市场潜力得到释放,新型消费业态不断丰富,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外需不足,成为内需极具活力的增长点。新型消费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消费扩容提质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 5G 商用的不断推进,新型消费领域必然会进一步拓展,市场潜力巨大。

与此同时,一些短板也制约着新型消费的发展。《意见》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举措,值得关注。

一是着力补足新型消费的信息基础设施短板。新型消费的最大魅力就是方便,随时随地可以购买商品和服务。一部手机搞定吃、穿、住、用、行,消费者不仅省时省力,交易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让消费者越来越方便的企业,必然能够赢得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受信息基础设施的制约,“方便”也会遇到天花板。《意见》提出的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大力推动智能化技术集成创新应用等举措,着力提升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将为新型消费的“方便”提供更多方便。

二是着力补足新型消费的信息安全短板。在新型消费中,消费者非常关注信息安全。不少新型消费方式,消费者之所以不敢尝试、不敢消费,就是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带来财产、名誉等方面的损失。对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加以保护,是发展新型消费必须提供的“公共品”。针对信息安全问题,《意见》提出,“在健全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上,依法加强信息数据资源服务和监管”,“出台互联网上网服务管理政策,规范行业发展”等举措,努力让消费者没有信息安全的后顾之忧。

三是着力补足新型消费中商品和服务的质量短板。新型消费利用网络进行商品和服务的购买、消费,相对于卖方而言,消费者处于信息劣势。商品质量究竟如何,只有在收货之后才能知道;服务质量究竟如何,只能在消费之后才能明白。商品和服务质量问题也制约了新型消费量的增长。《意见》提出,“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实现线上线下协调互补、市场监管与行业监管联接互动,加大对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虚假宣传、价格欺诈、泄露隐私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

要产品追溯等机制,提升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等举措,有助于让用户放心大胆消费。

5.致力打造社区党建新模式 篇五

为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工作部署,街道近期就新时期加强社区党建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在总结提升街道党建工作主要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打造“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推动社区党建工作更上新水平,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135”党建模式即:围绕一条主线,创新三种模式,实行五步工作法。围绕一条主线就是:要坚持一个核心(党支部),依托一个平台(社区建设),运作一个机制(共驻共建工作机制);创新三种模式就是“三加三促”:支部+社区,党建带社建,社建促党建;支部+“两新”,党建拓领域,引领促发展;支部+支部,党建聚合力,共建促和谐。实行五步工作法就是“五事五心”:一是坚持支部决策定事,提出目标要得天时服务党委工作中心;二是坚持党员大会议事,制订措施要顺民意以人为本符合民心;三是坚持务实为民办事,推进工作要合地利务实创新处处用心;四是坚持社区群众评事,服务群众要明白办事办实事事出公心;五是上级考核问事,工作效果要耐检验双向定责问责任心。

街道在努力探索完善“135”社区党建模式的过程中,积极打造三个品牌。一是品牌项目,全面启动“书记创新项目”,推动“书记抓、抓书记”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促进党建工作的务实开展。二是品牌支部,进一步深化“一居一

6.开创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新模式 篇六

孙炳耀①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与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协会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探索有特色的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模式。2012年11月1日至6日,来自河北、河南、吉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贵州、山西12家农民组织的30名学员来到蒲韩社区,完成了5天的课程,开始为期一年的学习。课后,他们将结合家乡的情况,制定行动计划,由专家及培训师跟进咨询、指导,在实践中持续学习。

为什么开展这个培训项目?

第一,我们看到,在城市,社区工作者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职业。北京等多个省、市近几年陆续颁布了“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对其任职条件及待遇做出明确的规定。城市社区建设已从设施建设、服务拓展、组织建设深入到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阶段。有高素质的人才,才有社区组织的活力,才有更好的服务。

第二,我们还看到,农村社区设施、服务不足,社区组织发育迟缓,人才短缺严重。乡村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较艰苦,待遇较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问题更为尖锐。乡村不能简单拷贝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经验,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探索。

培养农村适用人才

乡村社区工作者首先应当是本土人才,培训班招收学员,把这一条列为基本条件。这批学员都是农民身份,土生土长,热爱家乡,有志于建设农村。其中有的曾在外打工多年,最终回归家乡发展。他们在思想、感情、生活、社会关系上扎根本土,熟悉当地社会,开展工作比“外来者”人才更有利。他们珍视乡村社区工作者职业,为“乡工”这样的称呼而自豪。乡村社区工作者是受薪职业人员而不是选举任命人员。他们主要在农村合作组织任职,也有的在社会团体、非营利组织任职。这批学员均有数年工作经历,把社区工作当作自己的长期事业来做。村民自治组织干部虽然在乡村社区建设中作用明显,但受任期影响,并没有形成职业。

本项目从适用人才角度选择乡工培训的内容。国家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强调农村适用人才,将其与党政领导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并列为六大类人才之一。在服务、经营、管理、组织、政策、制度、理论知识谱系中,适用人才偏重于低端。因此乡工培训的内容强调实务技能,强调基于实务经验总结出来的知识。他们不是专业技术人才,也不是专业社会工作者,没有条件也无必要系统学习各层面特别是高端层面的知识。

蒲韩社区的发展为乡工培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十多年前,乡村教师郑冰在经营农资时发现农民需要技术,于是动员组织起来一些妇女,请专家来给她们做培训。由此形成一个团队,互相激励,不断创新,成长为功能较全面的社区组织。如今蒲韩社区拥有53位全职工作人员(其中8名为大学生),三千多户会员,以永济市蒲州镇寨子村为中心,辐射周边三十多个村庄。蒲韩社区体现了综合农协的功能——唱歌跳舞,体育活动,传统手工艺,环境治理,社区养老服务,妇女、儿童服务,农业技术推广,社区教育,社区文化,以及二十多种产品的专业合作社。此外,蒲韩社区还与富平小额贷款公司合作数年,开展农村小额信贷,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在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合作服务。学员若能了解、掌握、应用蒲韩社区的经验,则足以在家乡开创社区工作新局面。①孙炳耀,首期“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项目主任,北京农禾之家咨询中心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与学员特点及教学内容相适应,培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包括课堂学习、参观学习、入户访谈。在课堂上,多采取案例讲解和互动教学方式。来自蒲韩社区的工作人员为学员讲解了一些典型的案例。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互动,每个学员都有较充分的参与,通过分享各自的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学员反馈表明,他们对经验层面的知识和技能较容易接受,体会较深,认为有实用价值。

为“乡工”量身定做课程

课程设计没有从学理、书本出发,而是基于蒲韩社区的经验,量身定做,兼顾实际经验和学理框架,以经验为主。培训共开十六课,在课程结束之后,根据学员的反馈进行改进,现拟合并、调整为十一课,分为乡工职业、社区发展与乡工技能三大类。

关于乡工职业:

第一课由北京农禾之家咨询中心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杨团主讲“乡工定位”。先放映介绍蒲韩社区发展的录像,里面出现各种人物,让学员对当地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接着提问学员判断录像中谁是乡工,理由是什么,启发学员独立思考。接着从理论上分析乡工的几个特点,包括本土人才,受薪专职人员。而后请当地两位工作人员介绍自己一天的工作,给学员以具体的实感。

第二课由蒲韩乡村社区理事长兼总干事郑冰主讲的“乡工素养”。她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讲了多个故事,涉及乡工的价值观、职业理念和情商。包括生活目标,热爱乡村,幸福观,自励自强,团队合作精神,持续学习精神,人际关系,家庭与事业,等等。这些故事十分动人,很有说服力,堪称典范。之后由来自北京安定医院的心理咨询专家刘凤琴介绍沟通与情绪管理的知识,以拓展学员的视野。

关于社区发展:

郑冰介绍当地的社区组织,解剖蒲韩社区成长的经验。内容包括激发每个人的潜能,制度化的学习、交流,做好小事而不追求做大做强,事业的可持续性,对外来资源的态度,社区意识,等等。堪称组织发展秘笈,耐人深思。

蒲韩社区的韩磊和李金绒讲解了当地生态农业项目的情况,包括有机棉花的发展,当地自然农耕传统技术的重新发现、试验、应用、推广。内容令人耳目一新,感叹其理念之先进,工作之细致,方法之多样。

在社区服务方面,蒲韩社区的周朝阳介绍一个儿童夏令营项目,以及年轻妈妈学习班。蒲韩社区的任淑列讲解妇女活动团队的形成,通过学习成长,发起多项事业。并重点介绍了垃圾分类服务和社区照顾服务项目,包括开展义务清理垃圾,动员农户出资开展家庭垃圾分类处理、利用。目前这项服务已扩展到三十多个村庄。以及为缺乏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照顾,建立社区支持网络。这些服务令人印象深刻,值得仿效。

农禾之家的樊俊总结湖北建始开展的儿童夏令营经验,讲解儿童社会服务的知识。来自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任小平从社区经济角度分析社区发展。

关于乡工技能:

蒲韩社区的王变娥基于自己参与小额信贷的工作经验,讲解农户工作特别是入户访谈的要点。事例细致生动,效果明显,多有独到技巧。学员分组到农户进行访谈,然后回到课堂分享经验,进行讨论,细致体会访谈技巧。包括观察、情境判断、招呼、话题切入,等等。

农户工作是蒲韩社区全部工作的基础,也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协会工作人员分片包几十上百户不等,密切与农户的联系,了解基本情况,建立农户档案,为开展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更深入细致的农户工作由专项服务人员去做,不同项目的服务人员以及分片农户工作责任者之间有制度化的信息交流机制,及时发现农户需求,提出具体的工作任务。受其启发,学员深感农户工作之重要,同时也意识到自身在这方面的不足,找到一个努力和改进的方向。

农禾之家石远成讲解团队文化和团队建设的知识。樊俊略为讲解乡工文案工作,包括一些业务表式的介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孙炳耀围绕社区活动,讲解社区工作项目策划和评估知识。先介绍外地的一些社区活动;接着学员分组讨论家乡开展得较好的项目,相互启发;然后是各小组的课堂分享,以开拓学员视野。内容包括如何界定、分析问题,进行需求评估,确定项目目标,找到适当的干预措施,制定工作方案,进行项目总结评估。

外部人才与本土人才相结合新的培训模式来源于城市人才与乡村人才的结合。杨团与郑冰有多年的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孕育了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的思路。多年来我们感到,一些由高校学者主导甚至包办的培训,效果不够明显,可持续性差,受项目周期及人员变动影响很大。因此必须要有“扎根理论”,找到本土人才的生长点。蒲韩社区也需要进行经验总结和持续改进,拓展视野,了解外部世界。他们基于乡村发展及公益理念,乐意为同行贡献自己的经验。

农禾之家委派樊俊负责课程开发。她具有专业社会工作硕士教育背景,掌握相关学理框架。她多次到蒲韩社区,了解当地情况,发现教学素材。与担任培训任务的工作人员沟通、研讨,确定教学内容,制定系统的教学方案。这个事例充分体现了外来人才如何与本土人才相结合。

我们发现,乡村本土社区工作者人才已经在实践中开始成长。农民组织的发展,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新的土壤。蒲韩社区的实践走在前沿,人才成长也快些。这启发农禾之家开始探索“乡村社区工作者”职业评价工作。这次认定10位乡工,他们是:郑冰,韩磊,周朝阳,张景龙,李金绒,王变娥,任淑列,王淑亲,牛淑琴,王爱琴。其职业定义为:“乡村社区工作者是农民合作组织内全职受薪的工作人员,是坚持乡村建设的理念,以农民共富、集体发声为目标,促进乡村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综合发展为职业的农村适用人才。”基本资格条件包括:由农民组织推荐;为该组织所在地区的本土人才;在该农民合作组织连续服务3年及以上;接受过乡村社区工作者相关培训。

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初步培育并使用本土的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师,效果很好,增强了开创乡工培训新模式的信心。为此,农禾之家开始探索本土“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师”评价、聘任工作,在蒲韩社区探索聘请了5名乡土培训师。他们是:郑冰,韩磊,李金绒,王变娥,任淑列,聘期3年。其定义为:“本土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师是经由农民合作组织推荐的优秀乡村社区工作者,依托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农民合作组织进行相关培训的农村高技能人才。”基本资格条件包括:系农民合作组织的乡村社区工作者;具有所授课程5年及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经由农民合作组织推荐,并经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考察认可;接受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有关培训师的管理规则。

我们看到乡土培训师的魅力,也觉察到其不足,需要不断提高。他们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技能,对学员很有吸引力。学员反馈显示,乡土培训师讲的内容更易懂,更有用,更能引起共鸣。但他们学理知识不足,需要对经验进行提升,归纳整理,形成有学术话语色彩、概括程度较高、表现力更强的概念和观点。用观点带材料,可以使知识逻辑结构更清晰。

为此,我们将进一步推进乡土培训师智力支持工作。总结这次培训的经验,农禾之家将协助蒲韩社区的五位培训师改进、完善课程,支持他们为学员提供跟进咨询、指导。我们还意识到,外部人才要有一个新的角色定位,不仅要从服务提供者上升到培训者,更重要的是

上升到培训培训者,即为乡土培训者提供帮助。外部人才可以到乡村去给他们讲课,或为他们提供远程支持网络,协助他们持续改进。还应当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到外部机构进行访学。除蒲韩社区外,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在其他地区发现、培养、认证更多的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师。

我们还在探索建设乡村社区工作者培训基地,提供新的平台,融合本土力量与外部力量。为此,确定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为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第一个培训基地。其基本资格条件包括:为践行农民共富、集体发声的理念,走向综合农协发展道路的农禾之家联盟会员;该组织成立8年以上;该组织有支持培训的条件;该组织有本土化的培训师;该组织有完整的服务系统。任小平有感于蒲韩社区的经验,称农民组织已经成为乡村的“人才孵化器”。培训基地不仅完成课程任务,还要提升到人才孵化层次,例如接受来访实习、进修、研学。学员离开之后,孵化过程还可以继续,提供远程教学服务。随着农民组织的发展,我们将在其他地区设立更多的培训基地。

7.对于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新思想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居住在我社区内的3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 其中男205例, 女147例, 年龄50~80岁, 平均年龄 (69.1±12.4) 岁。以上患者均已经确诊为高血压, 分级为Ⅰ~Ⅲ级, 高血压病程2.5~26年, 平均病程 (12.3±4.5) 年, 无其他脏器严重功能障碍。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35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为干预组, 共计176例, 另一组为对照组, 共计176例。两组老年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干预组的患者进行社区健康管理干预, 包括: (1) 知识宣教。让医生走进社区, 与干预组老年高血压患者面对面的进行相关知识的讲座和普及, 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同时, 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 帮助其克服紧张、焦虑的情绪, 告知其稳定的情绪对控制血压的重要性, 指导其乐观积极的配合治疗。 (2) 饮食指导。对干预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调查了解, 针对不同患者做出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指导患者对盐的合理摄入, 限制高盐饮食, 推荐其使用高钾低钠食用盐, 告知其酱油、蘸酱、咸蛋等也属于盐分, 应减少摄入。对于有饮酒习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 应劝告其家属帮助其戒酒或适当减少饮酒, 这对于高血压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3)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让老年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及时足量的用药对于患者病情的重要性, 高血压的用药剂量要严格遵循医嘱, 切不可随机增加或减少, 更不能认为病情得到控制而停止用药。 (4) 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 对于肥胖的高血压患者要通过运动的方式帮助其适量减少体重, 以达到稳定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其余患者可通过适量的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对照组患者的生活方式等不进行社区健康管理干预, 两组患者均连续观察6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的血压情况分别进行测量, 计算其平均值并进行比较。通过评估试卷、走访调查等方式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相关影响情况进行分析, 包括患者对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是否达到低盐、戒酒等合理饮食;能否做到谨遵医嘱服药;是否能坚持运动、控制体重等。统计两组患者进行干预6个月内出现的高血压并发症情况, 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脏衰竭, 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的检验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情况

对两组老年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进行血压的测量, 计算其各自舒张压及收缩压的平均值, 并进行比较。两组老年患者干预前舒张压及收缩压情况无显著差异 (P>0.05) ;干预后, 干预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注:1mmHg=0.133kPa。

2.2 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干预前、后相关影响情况

对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分别于干预前、后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的方式对患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合理饮食、按时服药及合理运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干预前, 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知识知晓、合理饮食、按时服药及合理运动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干预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知识知晓、合理饮食、按时服药及合理运动情况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升 (P<0.05) 。见表2。

2.3 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干预半年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分别统计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干预6个月内出现高血压并发症的情况, 包括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脏衰竭等, 并进行比较。干预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干预半年内发生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脏衰竭的并发症情况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 (P<0.05) 。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年递增趋势, 也是导致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首要因素[3~5]。高血压的并发症主要涉及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 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的死亡。目前对于高血压的治疗, 仍以控制患者病情, 稳定血压为主[6]。高血压的治疗是一个需要长久坚持用药的过程, 这对患者是否能服从医嘱、严格用药是较大的考验[7]。社区健康管理是规范现代化社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符合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8]。健康管理的内容包括让医生走进社区, 与患者面对面进行沟通、讲座, 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健康指导干预, 真正发挥社区的重要作用, 高效利用社区资源[9]。

由结果表明, 经社区健康管理干预后6个月, 干预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健康管理中的用药指导, 帮助患者更好的坚持用药, 恰当的沟通交流使患者由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主观控制病情, 这对于稳定患者血压具有重要意义[10]。同时, 由问卷调查和走访等了解到, 干预后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相关知识的知晓、合理饮食、遵循医嘱用药及合理运动等方面均好于对照组, 说明社区健康管理对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较大的改变, 使老年人的生活更为健康合理。又由结果表明, 干预半年内干预组的老年人发生高血压并发症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社区健康管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控制患者的血压, 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命质量。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社区健康管理干预对于降低社区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效果情况。方法:将我社区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干预组, 另一组为对照组。对干预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健康管理干预, 包括知识宣教、饮食指导、遵循医嘱用药及运动指导等。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及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及6个月内发生高血压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干预后, 干预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知识知晓、合理饮食、按时服药及合理运动情况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升;干预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干预半年内发生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肾脏衰竭的并发症情况低于对照组老年患者 (P<0.05) 。结论:社区健康管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社区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有助于控制患者血压情况, 对稳定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区健康管理,高血压并发症,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王雪松.高血压患者社区健康管理综合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 2010, 26 (8) :620-621.

[2]陈旸, 刘明江, 叶志君.成都市双楠社区高血压综合干预治疗现状调查[J].中华循证医学杂志, 2009, 9 (11) :1169-1172.

[3]孟秀焕.社区健康管理对高血压并发症发生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0) :398.

[4]安志宏.体重与高血压相关性分析[J].北方药学, 2012, 9 (6) :87.

[5]沈序英, 史玲, 王路昌, 等.高血压患者全科团队式社区健康管理效果评估[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8) :873-874.

[6]陈维云.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 13 (26) :308-309.

[7]冯娟.大量饮酒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7) :583-584.

[8]金淑梅, 庞巍.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及降压药物的选择[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6) :147-148.

[9]施勇.吸烟对初诊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0, 39 (18) :2504-2506.

8.对于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新思想 篇八

【摘要】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有关教学模式的探讨和思考。翻转课堂实现了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的颠倒 ,通过围绕翻转课堂的起源、理念与特点的分析,在对国外教学实践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搭建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并解析了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我国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活动设计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20-02

“翻转课堂” 起源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发起于一线教师教学,它的提出真正结合教学实际,成为教育改革研究者们最为关注的热点。

“翻转课堂” 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 高中。2007 年春, 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 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 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1]为了帮助更多的教师理解和接受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方法,他们于2012 年1 月30 日在林地公园高中举办了翻转课堂“开放日”(Open House), 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来观看翻转课堂的运作。[2]令他们意外的是, 在课堂中已经听过课的学生也会通过这些在线资源去重温课程。后来,两位教师就尝试颠倒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提前观看教师已录制的视频,课堂时间用来完成作业,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翻转课堂”模式。

“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转换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的。按照这样的教育流程,学生无法及时了解自己到底掌握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长此以往,问题如大山般积累下来。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巧妙地将教师为主的“教”转变为学生为主的“学” [3]。在进入课堂前,学生已对本节课有一定的基础性学习,在课堂上,可对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产生创造性学习,相比传统的被动式学习,学生更愿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在过程中给予帮助,以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入地理解。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伴随着教师身份的转变,教师迎来了发展新的教学技能的挑战。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需要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策略达成这一目的,新的教学方法需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但不能干预学生的选择。教师通过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4]。在学完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该单元所学到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 这样会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需重新策划课题内容及重新分配课堂时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并将要讲的内容几乎分配到整节课,在课堂中留给学生提问或思考问题的时间几乎很少,使得学生成为了配角并使得学习的态度很被动。而翻转课堂的特点是在课堂中减少教师的讲授时间,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这些学习活动应该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并且能够让学生在交互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将原先课堂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下,在不减少基本知识展示量的基础上,增强课堂中学生的交互性[5]。最终,该转变将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此外,当教师进行基于绩效的评价时, 课堂中的交互性就会变得更加有效。根据教师的评价反馈,学生将更加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翻转课堂通过将“预习时间”最大化来完成对教与学时间的延长。其关键之处在于教师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利用课堂中的时间,来完成“课堂时间”的高效率。

三、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转变

与传统课堂相比,在翻转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核心,他们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各种形式来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师作为学习的者引导和课程的设计者,需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协作式学习的需求, 鼓励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完成到“学习中心”角色的转变。

学生通过主动学习,从而进行自我知识延伸的时代。学生也可以通过发达的科技技术,利用网络资源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学生可以指定个性化学习计划,自由支配学习的时间, 可以对所学习的内容、学习量进行把握。在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学生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互,以扩展和创造深度的知识。因此,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学生便是这个课堂的主角。

四、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通过笔试的传统测试来完成并进行评教。但以纸质笔试的传统测试方式是无法测试出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全部的学习效果,因为,翻转课堂还涉及到学生的组织能力,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对个人学习时间的管理能力。为此,教师必须转变评价方式,主动选择更为体现学生能力。此外,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评价,评价方式的改变需要学校在政策体制上的支持。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学生的实际考试成绩或作品分数,二是对经过翻转课堂教学的学生主观态度的调查。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中依然使用传统课堂的评价准则,例如对学生提交的作业的评价、学生技能水平的测试等终结性的评价,很少有关于课堂协作活动、课前学习活动的过程性评价[6]。

五、结语

翻转课堂(fl ipped classroom)起源于美国,是一种由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或课外观看视频讲解,然后再回到课堂中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相互之间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形态[7]。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因其突破传统课堂局限、重构教学结构、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等优势,开始在全球盛行堂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组织(网络自学、视频录制、个性化指导、协作学习、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8]。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突破教学局限、重新构建教学结构、提出新的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优势,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方法[9]。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诸多优势[10]。中国教育研究者将翻转课堂应用于教学实践。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和协作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2]The Flipped Classroom: Online Instruction at HomeFrees Class for Learning, Education [EB/OL].[2013-03-15].http://educationnext.org/files/ednext_20121_BTucker.pdf.

[3]王小彦.基于翻转课堂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6:12-15.

[4]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46-51.

[5]黄阳,刘见阳,印培培,陈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00-106.

[6]王玥. 翻转课堂实证研究的总结与评价[J]. 郑州师范教育,2014,02:15-19.

[7]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46-51.

[8]朱宏洁, 朱赟. 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 电化教育研究, 2013 (8): 79-83.

[9]董黎明, 焦宝聪.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应用模型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4(7): 108-114.

[10]教育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 - 2020 年) [EB/OL].http://www.edu. 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

9.对于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新思想 篇九

目标,在全镇推行了农村社区建设,整合了农村各种资源和力量,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了农村工作中的诸多难题,**县农村社区建设由此拉开了序幕。

**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经历了调查研究、试点、总结推广过程,历时5年,取得了一定成绩,促进了基层民主发展,推动了新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加快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开创了农村社区建设新路子,形成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具有较强生命力、创造力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一、我县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加强对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指导,我县各乡镇先后制定出台了《“十好社区”考核办法》、《关于对社区公路建设的奖励办法》,建立了对农村公益事业、经济发展等社会各项事业的以奖代补政策,确立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出台了《关于对村支两委干部实行“两票制”民主评议管理办法》,把村干部的工资待遇、任免去留置于理事会的评价之下。这些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村民自治的热情,从制度上保障了农村社区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二、推行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动因

一是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的指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完善村民自治,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县的做法是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解决当前村民自治存在问题的一种尝试。

二是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是农村社区事务管理的需要。农村税费改革合村并组以后,村组范围扩大,农村出现了利益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的倾向,以村为单位组织村民代表讨论决定某一事务意见难以统一,形成公共事务难管,公益事业难办等难题。“撤组建社”模式划小了自治单元,使村民自治的形式和方式更加灵活,效率更加快捷高效。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虽然保障了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利,但不可否认的.也形成了生产资料分割的局面。农民长期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进入市场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农村增产不增收,减负不增收情况突出。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整合农村优势资源,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市场竞争力。三是正确引导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民收入的增长,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权利和利益。必须要建立一种适应时代要求,让农民真正成为农村主人的新模式来适应这种需要。**桥模式建立了社区内自治、社区间联合自治、以村为单位整体自治的三层自治架构,从体制上适应了农村改革和发展要求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要求。

践证明,只有把共同利益的群众组织起来自主决定办自己想办的事,才是村民自治的活力和源泉。

三、我县农村社区建设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运行效果

(一)解决了村民自治的体制缺陷。传统村组设置模式,村组行政化倾向浓厚,以对上负责为主,在体制上缺少一个不受上级干扰,真实反映农民意愿的自治组织。农民“直选”产生的农村社区理事会,则是完全意义上的群众自治组织,社区内要办什么,不办什么,怎样去办,都由农民说了算。“撤组建社”,解决了传统村民自治模式的体制缺陷。

(二)解决了村民自治的机制障碍。在村民自治的决策机制上,通常必须要以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才能表决。这种方式导致一方面

由于利益多元化难以形成决策,另一方面又有一部分没有达到影响全村的事被忽视,进入不了全村自治的范畴。以农村社区理事会为平台,“议事恳谈、一事一议”的决策机制,使每个农户的不同利益得到了尊重和满足,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三)解决了村民自治的制度缺失。在当前的村民自治框架下,村委会处于强势地位,单个农民个体的维权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制度性保障。农村社区理事会把农民的意愿以整体的形式反映出来,提高了农民在农村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增强了和村委会对话的实力,有利于促进村委会的工作,使其不仅要对上负责,还要对下负责。

(五)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社区推行“一社一品”运动,生产资料统一采购、生产技术统一把关、产品销售统一市场,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农民收入得到明显增长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10.对于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研究 篇十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关系;空间

企业的所有者不能对企业生产经营直接制定出计划,这使得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对企业信息掌握的程度对一致,为了能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出台了新会计准侧。新会计标准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规定:“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与移动平均法,原先使用这两种计算发放的企业,对其存货成本的结转由的影响很大。利润的增减以当期产品的价格变化来决定的。”该规定对企业业绩基本上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2)《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长期股权投资》中规定:“新会计准则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在小于被投资企业的净资产相对应的份额时,可计入当期的损益中。”该规定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业绩的增长。(3)《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固定资产》中规定:“固定资产首先应考虑被弃置的费用,这样能够增大固定资产最初确定的资金额度。弃置的费用资本化后能够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计算,对资产的使用期限采取摊销的方式,提高年度内正常的这算资金,可降低会计的利润。”该项规定在个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业绩。(4)《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无形资产》中规定:“新会计准则并没有对明确固定摊销的年限,企业应对使用寿命内的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摊销,不确定年限的无形资产不应予以摊销。”这项规定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因此对企业业绩造成不利的影响,降低了企业的业绩。(5)《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借款费用》中规定:“借款费用扩大了企业资产化的符合范围。会给生产周期长或是房地产制造业公司的有效业绩产生正面的影响。”该项规定,由于借款费用对企业资产的扩大造成了有利影响,因此,促进了企业业绩的提升。

1.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1.1新会计准则制约着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侧的实施,是为了阻止因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由于信息掌握的不一致,产生操纵会计信息的恶性行为。日益完善的新会计准则中以下五点准则,缩小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空间:

1.1.1新会计准则取缔了后进先出的存货计价法

原本的会计准则可运用“后进先出法”,但此法的运用使得存货的价格不断上升时,提高产品的销售成本,利润的总额度下跌;当存货的价格不断下降时,利润的总额度将会被太高。因此在旧的会计准则下,企业可依据自身的境况,随意的选择适合计算方式,对盈余进行管理。但是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束缚了企业因存货价格的波动而随意更改计算方式,达到企业自身盈余的处境,抑制了企业随意使用盈余管理的尺度,缩小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空间。

1.1.2新会计准则规定不得回转企业资产减值中的损失

原本的会计准则中有规定,后期的资产损失金额如在前期确认的损失范围之内,可相应的回转,不被记录到目前的损益中,增加了企业盈余管理空间的灵活性。新会计准则有严格规定,不得在回转企业资产减值中的损失,缩小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空间。新会计准则从两方面抑制企业借用资产减值盈余管理进行操纵,第一是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企业在对计算、提取资产减值做准备的条件,需有确切、客观的凭证,证实企业的资产发生了减值,才允许企业对资产进行计提;第二是新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企业前期一旦确定了资产减值的损失,在后期除特殊原因外不得回转。

1.1.3新会计准则限制企业采用公允价值,企业的盈余管理受到一定抑制

基本上只要采取公允价值计量法,都需按照规定把产品成本作为计量基础,且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可使用此计量法,由于条件太过苛刻,在我国并没被大范围的使用。谨慎的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法可抑制企业借用该法对盈余进行管理。

1.1.4新会计准则改革了对企业合并的传统处理方法,束缚了企业对盈余管理的空间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需从合并之日开始,把合并方确认的账面价值作为计算的基本数据,需注意一点,计算的账面价值并不需要合并方与被合并共同确定。这种处理方式可有效的控制在进行合并报价时,公允价值遭遇多数人为干预,缺乏真实性。新会计准则的这一规定可使企业的盈余管理更加规范,提升企业的利润可信度。

1.1.5新会计准则使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要求更为完善,使企业会计信息透明化

具体的准则都会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要求做出优化,这些要求要能为使用信息的工作人员提供决定性的数据,可有效的预防企业利用盈余管理,为真实的财务情况进行掩饰。

1.2新会计准则给予盈余管理空间

1.2.1改变了无形资产开发费用的处理

新的会计准则将企业的研发分为两个阶段。只要企业研究阶段内的支出是在发生期限之内被纳入计算损益,将可在进入开发程序后,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的要求,就能将研究阶段的支出转为资本化。企业可利用研发的两个阶段,对利润进行操纵,扩展会使降低小型资本化或费用的使用金额,实现企业的盈利管理。除此之外,新会计准则不再固定摊销的年限,给了企业对会计期内无形资产的摊销额的填空空间。

1.2.2政府出台一系列补助准则

新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政府的补助政分为两种:一种是与资产有关的政府补助,是企业用于和取得的构建或其他方法所形成的长期资产得到的政府补助;另一种是与收益有关的政府补助,是除了与资产有关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

与资产有关的政府补助,有相当于一种递延式收益,在资产使用期限内进行平均分配是纳入当期损失内的,但用名义资金来计量的补贴是直接的被纳入当期损失中的,增加了企业的利润,让企业能有机可乘,随意操纵损失,过大了企业盈余的空间。

1.2.3可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年限计算

企业固定资产的折寿计算,是会计估算的变更,企业能够利用变更的估算,随意变动各期折旧的费用带来的利润,进行盈余管理。

2.规范盈余管理

2.1提高会计准则体系的质量

企业需提高会计准则体系的质量,从根本上抑制盈余管理的空间,新会计准则对部分盈余管理的空间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但又为盈余管理的空间开启了一扇大门。因此,需不断地完善新会计准则。

2.2优化企业的管理结构

想要有效的控制企业盈余管理,需优化企业的管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对各个部门进行监管。

2.3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

企业需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理论水平,为企业对外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可靠地信息数据,能区分企业内部会计造假和盈余管理。

3.结束语

企业因过于注重最大利益化,盈余管理的问题不断地以各类出现,新会计准则虽是控制了部分盈余管理情况,但还是为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生长空间,需不断地完善新会计准则,才能有效的减少对市场造成重大影响。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研究工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建霞.基于新会计准则的盈余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2]刘大芳.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

[3]姜丽.会计准则变迁对真实和应计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11.对于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新思想 篇十一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一、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

首先,要想创建新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就必须要对高中物理的结构特点和学科特点有着充分的认识和了解。那么我们就分别研究一下高中物理两方面的特点:

1、结构特点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保持原有课程框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为了构建注重基础、综合性强的课程结构,对物理课程进行了部分调整。新课程标准将物理知识体系进行了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的划分,使之分为了必修与选修两大板块。

必修模块是高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学生通过对运动学、动力学、抛体运动、机械能守恒等物理核心内容的学习,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为接下来选修部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选修模块则以物理核心内容为切入点,运用基本的物理规律去解决较为复杂的物理问题,并更加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联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物理的选修模块对于高中生的自学能力和拓展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2、学科特点

(1)对于基础知识的注重

首先,物理是一门非常重视实验的科学。因此,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许多重要而又基础的定理和规律,由此可见物理对于基础知识的重视;其次,高中物理重视知识的建构过程,所以也就更加强调以生活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最后,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同样对基础知识给予了高度重视,在高考试题上也侧重于考察基本物理定律的使用。

(2)给予了不同类型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在课改后的高中物理课程中,编者对物理课程结构进行了精心设计,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为物理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很大便利。在物理课程的设计中,每个系列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个性特点,突出了系列特色,为高中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这些都充分的说明了新型高中物理课程更加注重多元化发展的教学理念。

(3)体现了物理学科融会贯通的特点

一方面,高中物理课程中渗透了物理学科各方面的内容,融合了近代物理学与经典物理学的最为核心与重要的知识,同时也加强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运用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高中物理课程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对科学知识、物理教学内容与社会观念进行了完美渗透。

二、新课改后高中物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对于高中物理结构与学科特点的分析,我认为新课改虽然大大加强了课程的灵活性与广泛性,使得学生对物理学这门课程更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其中很多物理教学上的“顽疾”和可能产生的新问题仍然急需我们去解决。

首先,新课改后,物理课程的拓展范围变大,物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开始变大;因此,对于物理教师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教师如果对物理学史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物理知识的把握不够细致,则会对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产生极大的影响。另外,新课改后,看似降低了物理教材的难度,实则在各类配套习题以及高考试题上并没有降低难度,很多题目都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极为复杂的计算。这些都对高中生学习物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创建新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针对于当前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的精华与糟粕,以及结合着对于高中物理课程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我提出了几种新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1、实验教学:“真实——模拟——真实”的教学模式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要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出物理规律,但很多实验学生的观察常常比较被动,而且相对滞后,有些物理现象瞬间消失,或者不清晰、可视性较差,学生的观察比较困难。“真实——模拟——真实”的模式,带学生感知实验情景,再用课件重现物理过程的细节,最后再让观察实验,方便学生形成概念,充分认识规律。例如在学习平抛运动时,教师可先使学生观看飞机投弹的视频,达到真实直观的视觉效果。接下来通过实验仪器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得到最终正确的结论。

2、概念教学:“讲解——使用——拓展”的教学模式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后的简化表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行将物理概念的来龙去脉进行详细讲解;然后让学生通过表层感知、观察思考、具体使用等一系列活动,自行获得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已有方法重新认识加工、思维整理、内化重构,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弹力的概念教学时,首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向学生讲解弹力的概念,在讲解后,及时布置与本节课相应的配套习题。学生讲练习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则针对学生的错误及时补充说明弹力概念的理解需要注意的问题,不断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和延伸。

3、规律教学:“实验——讨论——推导——运用”的教学模式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对象的本质属性,反映出事物发展和变化趋势。与概念相比,规律是人们对物理对象进一步认识的产物,是理性思考的结果,物理规律可以加深人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引导人们思考发现事物的更多属性,形成新的物理概念。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实验——讨论——推导——运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的掌握物理规律和运用物理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进行动能定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使学生先产生一个感性上和客观上的认识;接下来,结合着实验的结果,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动能的变化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在学生们得出初步结论后,教师通过公式推导得出动能定理的标准形式。最后趁热打铁,迅速用配套的练习题让学生们加深记忆并学会运用动能定理。不仅是动能定理,在库仑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物理规律的教学上运用此方法都能收到上佳的效果。

四、总结

总而言之,教无定法,重在得法;物理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千变万化、层出不穷;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为之变化者,谓之神”。教学中作为准物理教师,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在有朝一日成为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

参考文献

[1]王昌辉.新课程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141-142.

[2]朱琴.浅析高中物理教学的尝试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0,3(3):30-39.

12.对于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新思想 篇十二

(一) 由于境外融资成本较低和境内融资困难等因素的影响, 外商投资企业倾向于借用人民币外债

2012年, 在人民币外债发生额管理的限制下, 大连市外商投资企业借用人民币外债需求依然十分强烈, 全年新增人民币境外融资登记金额36.94亿元, 实际融资金额34.26亿元, 其中境外借款股东贷款提款19.31亿元, 境外金融机构借款提款9.54亿元。主要由于:一是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促使借入人民币外债的意愿增强。当前大连市已借入人民币外债中短期借款平均借款利率3.7%, 中长期借款平均借款利率4% (1) 。远比境内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6.15%和5年期以上6.55%要低得多。二是境内借款困难, 境外融资相对容易。由于境内通货膨胀压力较大, 流动性趋紧。另外随着人民币回流政策放宽, 境外人民币希望回流获取更高收益, 因此企业在短期资金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会首先考虑借用人民币外债。

(二) 当前人民币外债“发生额”管理相对外币外债管理更加严格, 无法满足企业短期流动性不足的要求, 长期来看还会收窄企业的境外融资渠道

出于对人民币升值、境外融资成本低的考虑, 大连市企业借用人民币外债的需求日益强烈。截至2012年12月末, 大连市人民币外债余额74.01亿元, 其中长期借款15笔, 51.34亿元, 借款集中在几家大型制造业企业, 主要用于扩大产能, 增加固定资产投入。短期借款28笔, 22.68亿元, 占比30.6%, 借款主体较多, 主要用于弥补流动资金不足, 且大多发生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明确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操作细则的通知》 (银发[2012]165号) 文件下发即总行明确人民币外债按照“发生额”管理之前, 文件下发后企业大多转向借用外币外债, 大连市仅1家企业办理了人民币短期外债业务, 共借债约2 300万人民币, 借债原因是该企业误以为人民币短期外债按“余额”管理, 目前该企业可借债额度已全部被占用, 无法再借入任何外债。

“发生额”管理源于国家外汇管理部门对于外债的管理模式, 是相对于“余额”管理来说的, 是指外债业务一旦发生, 外商投资企业可借用外债额度即被扣减, 无法恢复并循环使用。目前跨境人民币外债采用的就是“发生额”管理方式, 既无论外商投资企业借用的是短期的还是中长期的外债, 均为一次性借款, 无循环使用额度的可能。从短期来看, “发生额”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机”资金流入, 能够控制国内通货膨胀。但从长期看来, 借用人民币外债还会收窄企业境外融资渠道, 阻碍人民币资金流在境内外的有效循环, 进而会影响人民币“走出去”的整体进程。

(三) 当前人民币外债管理与总体制度设计理念相悖

人民币外债虽与外币外债本质上一致, 但其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从微观层面上看, 人民币外债可以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在当前劳动力成本高企的情况下, 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经营压力。另外, 借用人民币外债可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切实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从宏观层面上看, 人民币外债不涉及外汇占款、币种错配等问题, 可有效舒缓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是人民币在境内外循环的主要渠道之一。另外, 由于国家经济实力较强, 人民币的偿债能力也毋庸质疑。因此总体风险是可控的。当前人民币外债管理过于严格, 这与跨境人民币结算管理优于外币结算管理的制度设计初衷相悖。

(四) 当前人民币外债管理缺乏完整的管理法律法规, 业务开展存在风险点

当前人民币外债管理在业务操作环节也不尽合理, 业务开展依然存在风险点。一是多头管理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和统计数据混乱。针对此问题, 2012年, 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市中心支行出台了人民币外债“一点管理”制度, 率先在全国初探本外币一体化管理, 有效解决了外债多头管理的问题, 打消了银行和企业的政策顾虑。二是缺少银行审核业务办理时对于关键细节的规定。比如, 如何判定企业是否需要借债, 能否借债的问题, 在企业提交申请时是否需要企业必须说明资金的用途等内容。近期大连市一家外资银行刚为一家已要清算的企业办理了借用人民币外债的业务, 实际上该企业已不具备偿债能力, 但当前政策没有限制该种情况的发生。三是易发生道德风险。当前的人民币外债市场化管理,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后续监管体系和有力的监管处罚手段作风险保障, 商业银行在为企业办理人民币外债业务时容易出现道德风险。

二、调整人民币外债管理模式的思考

人民币外债与外币外债本质相同, 互为补充, 但二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同, 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应充分考虑本外币债的特征, 争取做到既能发挥其各自的优势, 又能有效控制风险。

(一) 在制度设计上, 人民币外债应纳入外债统计范畴, 分层次核定本外币外债余额的总指标

根据我国现行外债管理的有关规定, 有借外债资格和外债额度的企业在从境外借款时能够借的币种没有限制, 可以是美元或者欧元、日元等, 境外的人民币也属可借的币种。且目前国际通行外债统计标准为本币外债原则, 即把本币债务纳入外债统计体系, 这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口径。如国际收支 (BOP) 、国际投资头寸 (IIP) 均将本币外债纳入外债统计。因此, 人民币外债毋庸质疑应该纳入外债管理。这既是适应对外经济发展、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 也是与国际统计标准接轨的需要, 更是完善外债统计、防范外债风险的需要。

在具体管理时, 人民币短期外债按“余额”管理, 中长期外债按“发生额”管理, 银行的本外币外债指标应该分开核定。企业的外债指标仍按当前的“投注差”管理, 在其额度内企业可以自行决定借用外债的币种, 但应明确借债币种与还债币种不可交叉。

(二) 在业务操作上, 加强流入管理和用途管理, 在借用外债的原因和用途方面加强管理和审核, 并在关键细节上进行明确规定, 制定定期非现场、现场检查机制, 设置一定处罚手段

明确外汇指定银行的真实性审核义务。比如, 发挥银行更贴近客户, 更了解客户的优势, 明确要求银行需要审核企业的财务报表等相关材料, 实地考察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以判断企业是否需要真正借用外债, 将“热钱”从源头上把控住。为防止银行出现道德风险, 则需要一定的检查和处罚的手段, 仅采用定期通报批评的力度太微弱, 不足以起到震慑银行的作用。

在资金用途上, 当前规定非常到位, 可以用于偿还境内外贷款, 短期用途为经营范围规定的内容以及日常开支, 长期用途可为扩大产能、购买固定资产等。但当前逐笔登记RCPMIS (都是手工录入系统) 、逐笔留存单据的办法给银行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 可以规定相应额度, 在一定额度以上的需要企业提交相应材料并将相关信息录入系统, 一定额度以下的不需要录入系统, 但需要银行做好相应记录以备查。

(三) 在政策协调上,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 形成监管合力

一是建立统一高效的人民币外债资金数据采集、监测、分析和预警体系, 实现外债统计监测系统与人民银行反洗钱信息系统、支付结算系统、跨境人民币统计监测信息系统等对接。通过各系统资源共享, 实现人民币外债资金流动的全口径监测分析, 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提高监管效率。二是协调当前跨境人民币业务与外汇管理政策冲突部分, 尽快研究制定统一的人民币外债管理办法, 以便更好地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和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三是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模式, 人民银行、银监会、外汇管理局等多个部门应形成监管合力, 共同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健全科学、宏观审慎的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框架。

(本文获2013年全国商务财会论文评选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刘冬梅.人民币外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华北金融, 2012, (2) .

13.社区调查:美国人口统计新模式 篇十三

流动的社区快照

美国社区调查,是美国普查局进行的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年度调查,旨在每年及时了解全国、州、县和县以下区域的人口、住房、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社区调查不计算人口数量,而是通过提供反映居民生活状况的多方信息帮助各级政府做出正确规划,进而影响到美国居民的生活。因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人们便把这项全美最重要的,可以记录、反映社区变化、成长的调查比喻为“流动的社区快照”。

发展过程:二十年磨一剑

总体而言,美国社区调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至1993年是提出社区调查理念和论证其可行性阶段。

第二阶段,1994至1999年是社区调查的试点阶段。起初只在全国选取了4个郡为试点,至1999年试点范围已扩大到全国31个郡。

第三阶段,2000至2004年是社区调查面向全国的推广阶段。截至2005年,美国社区调查的样本量已从最初80万增加到300万,并已覆盖全国人口在6.5万及以上的所有区域。对于6.5万以下的区域则每三年进行一次社区调查。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是社区调查发展的成熟阶段。2005年美国普查局将“集体”概念引入社区调查,开始对学校、军营、监狱等群居人群进行调查。2010年起,美国普查局依据社区调查数据对全美所有地区提供未来5年发展趋势预测。

调查意义:兼顾时效与全面

美国社区调查旨在及时、准确地反映社区发展全貌和居民生活变化。调查汇总的各类信息为政府和社区领导者的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例如,联邦政府可以根据问卷中的收入信息比较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分配社区开发资金;美国住宅与城市开发部可以通过对收入和住宅问题的问卷回复,评估残障人士和低收入群体的住宅协助需求;社区领导者可以根据相关数据规划社区项目及项目位置,如老年人项目、童子军项目及医院、银行项目等。

工作目的:衡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

美国社区调查是人口普查数据的有力补充,其数据具有连贯性和时效性。两项工作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工作目的不同,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数人”,由此划分选区并确定各州议员席位,而社区调查的目的则是衡量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

基本操作流程

美国社区调查抽取住户所使用的抽样框是“美国综合地址码库”,它是美国普查局与美国邮政服务部门合作开发用以获得美国家庭和集体地址信息的系统,每年更新两次,主要利用“美国邮政服务投递系统库”进行更新。

样本选取

自2005年起,美国社区调查通过滚动抽样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每月调查一批,月和月之间抽取的样本不重复。具体做法为:普查局在全美范围内每月抽取25万个家庭,约60万人口,抽样比为1/480。依此累计每年可抽取300万个家庭,约720万人口,抽样比达到l/40,那么到2010年人口普查时,普查局已累计调查了全美的1500万个家庭,约3600万人口,累计样本量的抽样比为1/8,约等于历届人口普查中原有长表的抽样比例,这为人口普查的“弃长”和社区调查的有力替代提供了理论基础。

问卷内容

为通过有限的问题展现一定时期内美国人口、住房、社会和经济发展全貌,美国社区调查主要关注四方面信息:第一类为社会指标,即调查住户个人基本情况,如:婚姻情况、生育情况、使用语言、教育程度等;第二类为经济指标,即调查住户基本经济情况,如:家庭收入、职业、职位、工作地点等;第三类为房屋指标,即调查住户住宅的基本情况,如:产权或使用权(租赁)、户型、管道以及厨房设备等使用、取暖与照明、电话、租金等;第四类为人口统计指标,如:年龄、性别、种族、家庭关系等。问卷内容涵盖全面,可以完全取代往届人口普查中的长表。

问卷送达与回收

为最大限度获得被调查者的支持与参与,美国普查局制订了一套人性化的居民信息获取程序,即采用“邮寄问卷、电话访问、入户登记”这种依次递进的数据搜集方式。

在美国,邮寄问卷不仅是调查成功的关键,更是最“烧钱”的阶段。在此阶段每个被调查者会收到3至4封信。

第一封为普查局局长亲自署名的告知信,告知该户居民已成为本次社区调查的被调查者,希望其做好相关准备。

第二封信会在寄出告知信当月的最后一周寄出,信件包括告知被访者有义务填写并寄回问卷的法律文书、调查问卷、填写问卷指南,以及一个空信封,需要居民将填好的问卷寄回普查局。接下来普查局将在寄出第二封信后的第三个工作日,再寄出一张有普查局局长签字的明信片,以提醒居民将填好的问卷寄回。而第四封信只是针对那些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寄回问卷的家庭,普查局将在寄出明信片三周后寄出这封信,仍旧以局长的名义敦促居民尽快寄回问卷。

当第四封信寄出一段时间后,对于那些仍旧没有回应的家庭,普查局会依照其家庭地址及联系方式,对其进行电话提醒。美国普查局设有三个全国性电话中心,总计拥有经过系统培训的电话专员约650人。一般情况下,电话专员们会在第一封信件发出5周后开始工作。如果电话专员对某一家庭两次致电均遭拒绝,电话中心将把该居民的信息转交下一部门,由调查员对其进行登门拜访。登门拜访是回收问卷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后一次努力”。此项工作由分布在全国的12个普查分局组织完成,全国共有此类调查员3500人。经过专业培训后的调查员几乎可以处理拜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形,其工作目标就是尽最大努力取回被访者填报好的问卷。

最后,美国邮政服务局将收到的所有问卷转交给普查局,普查局使用“图像扫描捕捉系统”对问卷进行扫描、审核、汇总,从而使一份份问卷转化成电脑中的一行行数据。

统计产品与发布

当数据回收工作完成后,普查局将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将原始数据“生产”成各类统计产品,包括:数据表、数据图、报告、文件压缩包、以及映射在地理信息系统上各式各样的主题图等。以数据表为例,由美国社区调查问卷所衍生的各类细表就多达600余个。此外,公众或其他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普查局官方网站上的相应工具,自行选定区域并提取数据。

在统计产品发布方面,除了将数据直接上网之外,每一年美国普查局都要发行当年度《美国社区调查年鉴》,并免费派送到分布在全国的数以万计的公共图书馆中,供使用者免费查阅与使用。

14.对于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新思想 篇十四

日期:2003-3-14 新闻来源:学工部 作者: 新闻阅读次数: 26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社区公寓的建设工作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福建师范大学于1985年与毗邻的仓山区万里村联合首次创办万里大学生公寓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以万里大学生公寓为主的学生公寓楼群,共接纳各类学生4500人。在学生公寓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进公寓、进宿舍的途径,努力做到社区学生公寓建到哪里,思政工作覆盖到哪里,坚决不留思想政治工作的空白点和薄弱点。

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之际,学校又推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区学生公寓的新举措。以社区公寓学生党员示范岗的形式,让党旗飘扬在社区学生公寓,促进社区学生公寓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把公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实、做细,把社区公寓学生党员示范服务岗建设为学生党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强化党性教育的一个基地,成为展示新时期青年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个窗口,通过学生党员的沟通、引导和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材服务。

学校在社区公寓管理部门的支持下,在社区公寓建立了学生党员示范服务岗,由33位工作能力强、协调能力好的学生党员组成社区公寓学生党员组成。示范岗的主要职能是“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每晚学生党员在服务岗值班,接待来访学生,从中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学习生活实际情况,架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沟通桥梁,做到小事即办、大事即报。实行党员与社区公寓学生宿舍定点联系制度,他们主动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同学、帮助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和实际中的困难,辅导新生适应公寓学习环境,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让公寓学生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学生党员以宿舍为阵地参与学生的政治学习、理论探讨等,把思想政治工作向宿舍延伸,把宿舍作为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每一位学生党员做到走访前有准备、走访中有记录、走访后有反馈。他们组织同学深入社区开展各种文体、公益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氛围,通过公寓学生“三个代表”宣讲服务团、业余电器电脑维修小组等,让学生深入社区,服务社区,了解社区,把校园的良好文化环境向社区延伸,不断优化社区环境。

学生党员示范服务岗成员实行挂牌上岗制度和一句话承诺制,让党员的言行在学生的监督之中,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和服务能力。“这就好象是把组织建在连队一样,示范岗是展示党的战斗力和先进性的一个舞台,我们在服务同学中过得更加充实,人生的价值、入党的誓言都在忙碌的节奏中体验。”一位党员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这样说。

党委学生工作部负责指导和协调公寓学生党员示范服务岗的具体运作,做好上岗学生党员的工作管理、考核和工作指导,建设一支服务意识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良好团结协作精神的学生党员示范服务队伍,使其成为以服务为主、具有指导、管理、协调等综合职能的党员服务示范工作站

通过一段时间实践,我们感到在社区学生公寓设立学生党员示范岗形成了“多赢”的局面,每一个示范岗的党员就象一面的流动的党旗飘扬在社区公寓学生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他们的言行中闪现,团结了同学,凝聚了人心,优化了环境。

15.对于社区物业管理模式新思想 篇十五

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它不仅是居民生活、休憩、居住的地理场所,更是一个企业凝聚人心、共谋发展的人文空间。其管理状况、服务水平不仅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发展。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和企业社区的深化改革,职工群众、居民百姓思想观念上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反映到社区中来。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首当其冲成为当前促进社区建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重要措施和必要手段。由此可见,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当前社会、社区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针对这些问题略表如下浅见:

1 新形势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变化

当前,随着社区工作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形势下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人,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点,成为企业社会功能的主要承载者。纵观当前社区的工作现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变化。首先是企业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变化:从原来的企业职工、家属,变为现在除单位职工、家属外的外来务工人员、无业居民、未成年人、贫困群体,特别是还有老年人和移交社区管理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等等比例的上升,由于这些人员的工作性质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等,使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差距明显凸现,加上他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不尽相同,使当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和需求更呈现出层次化的特点。这些都给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其次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重心的变化。一方面,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使单位员工的流动性相应加大,人们在社区活动中的空间增大、时间增多。再加上部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保障等职能需要社区来承担,同时,就业岗位和方式的多样化使原来“计划经济”下的“单位”意识开始淡化,因而与此相对应的社区作为每个人必定的生活区域,作用也日渐突出。原来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般依托单位进行,现在社区承担了更重要的作用、更主要的职能,并将以新的方式展开。

2 新形势下开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采取的新方法

在十多年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中,笔者总结提炼出了社区思想政治“三点工作法”,即:“找准切入点、抓住立足点、寻求突破点”,以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企业社区的稳定发展。

2.1 将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为社区和谐稳定鸣锣开道

社区服务是搞好社区工作的基础,只有将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作为功入点,才能真正推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以解决居民群众生活实际问题为重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笔者所在社区干部把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帮扶解困作为社区切入点和落脚点的工作,从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出发,构建社区居委会—管理员—片长—楼长—单元长五级网络管理模式、自主设计居民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一站式社区服务厅、发放便民服务手册、给老家属党员送教上门、“九九”重阳节给行动不便的老年家属送慰问款到家、建立“一帮一”弱势群体帮扶机制、让社区低收入或无收入家庭“应保尽保”……将企业矿山社区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解决了许许多多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深受广大居民的好评。

2.2 将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立足点,为倡导先进的社区文化奠定基础

社区的繁荣和发展除了依靠社区领导及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外,更与广大居民的支持和配合分不开。为此,笔者所在社区把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上了日程,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文化建设、道德教育,大力弘扬特色“社区文化”:

抓载体。在各个小区建立了“社区文化活动”,设有棋牌室、乒乓球室、台球室、阅览室等活动阵地;以“四进社区”活动为载体,在社区内建立了“未成年人之家”、开设了“居民学校”,开展了“文明和谐家庭、文明互助单元、文明行为楼栋”评选活动,设立了“以案说法”、法制大课堂等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弘扬新人新事新风尚。

搭舞台。建立了文化排练厅,给居民、职工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提供了场地。充分发掘蕴藏有艺术特长的居民,成立了老年合唱团、女子秧歌队、集体健身操、美术书法协会等业余团体,自编自演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精彩的文艺节目,并将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编成众口快板书、方言三句半等,在小区内进行巡回演出,活跃社区氛围,提升居民素质。特别是在社区居委会的组织协调下,一批热爱社区工作、爱好音乐文艺的社区工作者成立了女子音乐队,为矿山安全生产擂鼓,为居民婚庆嫁娶助兴,成了矿山社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塑形象。首先熔炼出了社区居委会管理服务“六点三做到”:微笑多一点、态度好一点;责任强一点、效率高一点;理由少一点、行动快一点;接待要做到微笑、大方;沟通要做到亲切、诚恳;服务要做到热情、周到。在此基础上,积极倡导社区居民的绿色行为:崇尚绿色生活方式,选择绿色消费行为;关心环境质量,监督环境执法,参与政策制定;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从身边的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家庭、社区、单位、学校等场所,以绿色的行为自律。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的环境权益。

2.3 将解放思想、创新思维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点,为企业社区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首先,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党员八小时以外在社区的作用。党员在八小时以外要与居民党员共同发挥“党员旗帜”作用,建立社区责任区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其次,创新方式,加强交流和沟通。这就要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平等地与工作对象沟通,以真情换真心。只有与工作对象心贴心,心融心,成为工作对象的知心朋友、可信赖的人,工作对象才愿意向思想政治工作者掏心里话,思想政治工作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另外,还要创新载体,为社区特殊工作服务。笔者所在社区通过民事调解厅这一载体,建立民调网络、规范民调程序、收集信息反馈、整理民调卷宗、形成典型案例,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新形势下开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获得的新体会

通过多年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获得以下几点体会,与大家共享:

1)首先要找准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社区发展下功夫、做文章。当我们的管理服务工作遇到困难时,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发挥指导作用,主动为其鸣锣开道。只有找准定位,有所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得到干部职工的认可,也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2)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我党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对做好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社区要积极转变观念,从以前的“以单位为本”转变为“以人文为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落脚点应当放在管理服务上,及时掌握社情民意,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目前,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分析这些矛盾就可看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仍然是思想观念滞后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干部职工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旧的传统观念、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激发蕴藏在干部职工中的首创精神,从而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推动社区快速发展。这是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

摘要:分析了新形势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变化,阐述了在企业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提炼出的几点新方法,交流了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中获得的新体会。

上一篇:高三生物下期工作总结下一篇:经济管理毕业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