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2024-08-15

关于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11篇)

1.关于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篇一

关于加强我县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1 基本情况

1.1 机构管理。2005年我县开始建立乡镇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全县设乡镇动物防疫站22个,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独立法人独立运行,核定编制138名,人员编制不到人,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一年一聘,实行县乡两级共管,以县级畜牧部门管理为主。2011年增加了茶场管理区防疫站,全县防疫站为23个,编制140名,现有专职防疫员151名。

1.2 福利待遇。我县财政预算经费以2010年为例:各乡镇专职动物防疫员人平1.85万元,23个乡镇动物防疫站平均工作经费6.8万元。我县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工资待遇低。乡镇专职动物防疫员工资普遍偏低。防疫员的待遇除工资全额拔付到位之外,生活补助财政只预算60%的60%,差额部分靠自己弥补,而强制免疫疫种都已取消收费,资金无法到位,防疫员待遇低。

2.2 劳动强度大。乡镇专职动物防疫员主要从事动物防疫、动物检疫、养殖业技术推广、畜牧水产生产调查、统计上报、能繁母猪保险、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地域广,一般每人3-5个村,散养户多,家禽养殖量多,畜禽免疫病种、免疫品种多,还要承担产地临栏检疫,劳动强度特别大。

2.3 工作经费短缺。乡镇专职防疫员每年防疫用针头、注射器械每人不少于200元,摩托车燃油和车辆折旧费每年不少于3000元,防疫、检疫电话费每年不少于2500元,不计算乡镇动物防疫站年办公经费、车旅费、招待费、宣传费等,人平每年短缺2500元左右。

2.4 整体素质差。基层动物防疫、动物检疫员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正规教育偏少,大部份子承父业,知识老化,缺乏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等问题。

2.5 设备陈旧简陋。基层动物防疫站使用的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原畜牧兽医站站房,产权不清晰,站房占地小,面积不大,全部没有常规化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因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基础建设的改、扩建,普遍存在原兽医对产权的归属有争议和纠纷。

2.6 动物检疫主体不合法。《动物防疫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本法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检疫”,而实际操作中,乡镇动物防疫员不是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人员,也没有官方兽医资格,但均承担动物产地检疫,也都不是动物卫生监督所委托或委派,其执法主体不合法。几点建议

3.1 全额预算。乡镇动物防疫站应纳入地方财政全额预算施范畴,由公共财政足额保障人员工资和日常运转费用,其依法收取的检疫费一律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3.2 公开选聘人才并进行定期培训。通过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择优选聘人才,及时补足动物防疫人员,通过短期的专业培训、专业院校深造,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加快人才更新。

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基层动物防疫人员的通信、交通、工作服等装备,特别是要装备快速检测设备,培训技术检测人员。

3.4 健全管理体系,明确职能。修改动物防疫法实施办法,制订统一的乡、村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及相关管理制度,通过明确职能,整全、精简现有机构,建立起一支职能清晰、责任明确的防疫队伍。

2.关于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篇二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经费不足。近年来, 我国用于农村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逐步增长, 但是对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业务经费的投入仍然严重不足, 一方面是我国幅员辽阔, 农村所占比重较大, 但城乡差距较大, 平均到基层的文化经费数额有限;另一方面, 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基层政府投入为主, 大部分乡镇的财政吃紧, 再加上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缺乏规划性和联系性, 导致农村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投入自己非常有限, 有些偏远地区的农村, 公共文化建设甚至没有列为财政投入的范围。此外, 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支持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多不足, 导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撑。由于缺乏基本经费的保障和缺少资金投入的途径, 导致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受到了阻碍。

2.公共设施不足。在我国的广大基层, 大部分的乡镇没有对农村的文化基础建设有足够的认识, 很多乡镇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本地区的总体发展规划中, 而且对健身场所、娱乐场所、文化宣传阵地等基础设施缺少统筹安排安排, 缺乏规划性。因此, 不少农村缺乏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和必须的基础设施, 即便有的农村建设了一些基础设施, 也因为缺乏规划性、整体性, 导致公共文化设施的设计和建设不科学、不规范、不平衡, 这样自然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农民群众文化生活贫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提高, 但是当前农村的文化活动比较单一, 多是组织看电影、跳广场舞等形式, 而且参加活动的以中老年妇女为主。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内容乏味导致大部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不高, 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

4.农村文化人才匮乏。一直以来, 我国基层文化工作者基本上是由机关人员兼职, 而且年龄较大, 学习能力不足, 再加上缺少必要的业务培训, 所以他们的业务素质较低。另外,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待遇不高、人员流动频繁, 无法吸引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 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尤其是缺乏创作型的人才。

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措施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第一, 建议国家继续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 可以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乡镇政府要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到财政预算中, 不断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使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到文化活动中。第二, 农村文化活动室创建后, 县级和乡镇文化部门要投入一定的经费, 加强对这些基础设施的管理, 可以聘请村文化管理员, 并给予一定的补助, 这样能够保证农村文化活动阵地正常开放, 并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三, 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基层部门要多鼓励民办企业等捐建农村文化活动阵地, 通过多种渠道将社会资金引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

2.要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县级文化部门要遵循“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精心布置、功能互补”的原则来建立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使文化馆、图书馆、广场等基础设施能够实现互补、互享。乡镇政府应当继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强化乡镇文化站、村级图书室、村级健身室等基础设施的功能, 同时要因村制宜, 建设一些方便群众就近参加活动的分散的文化设施, 以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如此, 便能够使县市、乡镇、农村三级文化资源实现共享, 并交流互动, 互相提高。此外, 基层文化部门应当多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 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 并使其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

3.要大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内容建设。一要加大送文化下乡力度。宣传文化部门要采取“菜单”方式, 根据农民需要, 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和服务三农等系列文化活动, 定时组织有关专家到农村作专题讲座。二要推进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主题文化活动, 引导当地文化团队唱响主旋律, 发出好声音。引导当地团队充分利用文化广场资源, 开展活泼多样的文化活动。创造条件, 进一步挖掘和保护好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赋予新的内涵和精神。以农民为主体, 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农业节会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三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基层群众文化部门应当鼓励群众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 要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创办文化活动, 同时要在政府政策、民间社会力量的扶持下, 深入挖掘优秀的民间文化资源, 如民间技艺、民间艺术等, 在传承这些优秀民间文化的同时要创新活动形式, 通过丰富多彩、新颖多样的文化活动来激发群众的参与意识, 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4.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公共文化队伍是使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 因此,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重视培养高素质的文化队伍。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文化管理队伍建设, 首先, 加强乡镇文化员培训, 经常性开展文化干部业务培训, 打造“又好又专”的干部队伍。其次, 建好村级管理人员队伍, 明确专人负责村文化工作,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提高他们的待遇,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二是抓好文化表演队伍, 文化表演队伍是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力量, 必须加大对各类表演队伍的投入、培养和扶持力度。上级文化部门要定期组织文化系统老师下乡进行业务辅导, 使农村文化内容、形式与时俱进, 文化创作技能不断提升。

总之,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将会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但是, 作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 应当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同时要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尽量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史大波.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民营科技, 2009 (1) .

[2]付春.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其基本思路[J].农村经济, 2010 (4) .

3.关于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篇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都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沿海发达地方的城市现代化水平确实已经接近国外先进水平。但同时,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还没有完整的建构,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许多人的价值观出现了混乱。对金钱、地位、权力的追逐远远超过了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种迷失现象在得到大量土地拆迁款的群体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没有精神层面上的追求,物质再丰富也不能给人带来满足,对整个社会而言也是非常危险的,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非常不利。再者,没有核心的价值体系,缺乏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又拿什么去加强城镇化建设呢?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正确意识形态的引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笔者以福建厦门海沧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例,提出粗浅的建议和看法。

一、实施“三个一”行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就农村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如厦门海沧许多村落每年都举行的蜈蚣阁、送王船龙舟、祭祖等民俗活动,成了凝聚、整合村民的力量。

城市化进程必然伴随着这些村落的搬迁和消失,许多村民离开了滋养他们成长的土壤,离开了原来的生活群体和生活环境,变成了社区居民,他们居住到统一规划、环境优美的社区,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着优质的卫生和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怀里还揣着政府发放的拆迁补偿款,从表面看,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由于这些居民原有的知识程度和阅历,使他们无法马上接受城市文化,融入城市生活中。一个村庄搬迁和消逝带走的不仅是古老的村落,还会带走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与沉重的记忆。伴随着大量村落的消失,他们所寄托的“根”文化也随之消失殆尽,他们变得茫然、无所适从,这种社区所居住的群体徘徊在城市社区边缘地带,造成了村不村、城不城的“伪城区”现象,“六合彩”、“赌博”等不良的黑色文化趁机而入。对传统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实施“三个一”行动有助于“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本“书”。开展拆迁村落民俗文化调查、搜集,为每个拆迁村落编辑一本书。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民俗志资料都不够详尽,有些地区还缺乏一般性民俗调查,对拆迁村落进行民俗文化普查是保护工程不可缺少的基础。只有开展普查,我们才能对村落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给予全局和整体的把握,才能比较、鉴别来认清保护的重点,制定出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普查的重点要放在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事象上,主要是指在基层民众生产生活中现时传承、演变、遗留或尚为老人们清楚记忆的各种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具体可以参照非遗普查的线索,如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医药等类,但在调查中应避免对民俗做机械的分类,要从实际出发重点选择代表地方特点的事象。要注意发现民俗事象之间的实际关联,同时注意了解当地历史和典型传人的生活经历,构成内容比较完整的调查个案。

调查结束后,编撰拆迁村落民俗志丛书,这不仅为即将消失的村落留下可供追忆的材料,也将为今后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雄厚的资料宝库,其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难以估价。厦门海沧区选派文化馆非遗工作者为拆迁村落编辑“风土海沧”系列丛书,拆一个村,出一本书,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和高度的赞赏。

一座“民俗博物馆”。因地制宜,建立村落博物馆,每个自然形成的村落都会有自己的故事和文化,有不少值得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在拆迁重建过程中,可以通过制定针对性鼓励方案,动员村民把自己家里具有历史意义的东西捐献出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现代储存记录手段等方法保留下来,实现“一村一馆”,至少是文化遗产丰富的村庄建立一个博物馆或纪念馆,让子孙后代可以通过这些浓缩的精品穿越时光,了解祖先的发展足迹。厦门海沧就建立了“海沧区非遗展厅”、“海沧区生态展览馆”等等,其中海沧非遗展厅就按照海沧原居民居住的红砖古厝形状来设计,展示海沧人家农耕渔猎的生活状态,展物大多是居民自愿捐出的珍藏多年的传统的生产工具以及生活用具,村民到了非遗展厅,就能找寻祖先的足迹。

一座宗祠。宗祠和家庙是村民缅怀祖先的场所,也是他们举办民俗活动不可缺少的平台,政府部门要尊重民情及地方民俗文化。在拆迁旧的村落和建设新社区之前,要深入基层,加强调研,征求被安置居民对新小区的建设要求,充分考虑和尊重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乡土乡情及传统的民俗活动,对于传统姓氏比较集中的村落,要科学规划和合理安置村民祭祖的宗祠、家庙,为村民寻根谒祖和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

这种做法一举多得,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体现政府对村民的一种人性的关怀,让村民有强烈的文化归属感。

二、加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制度建设健全完善

政府各部门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高度重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把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维护居民利益,保障居民文化权利来抓。要明确体系建设责任,分解工作任务,形成各级政府共同参与、共同推进工作格局。制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方案》、《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评价办法》、《重大文化项目工作目标考核办法》等工作制度,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经费投入长效保障

建立公共文化投入长效保障机制,将公共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设立公共文化建设专项经费,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每年对文化建设投入不低于财政的增长幅度,有力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扎实推进。

(三)设施建设便民利民

坚持以人为本、文化惠民政策,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层次分明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要布局合理,在居民居住的集中区建设服务网络,让居民在10分钟的生活圈里能有合适的场所可以活动。如厦门海沧,在区行政中心建有全省最大的文化中心,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均为国家一级馆,镇(街)综合文化站均达到建设面积500平方米以上,正在建设的东孚镇和新阳街道文化中心面积均在6000平方米以上。全区村(居、场)文化室均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其中海发社区、洪塘村等文化活动室近2000平方米。

(四)服务供给不断提升

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实现重心向下、资源下移、服务下移,让城镇新居民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如厦门海沧,“美在海沧”系列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在新社区持续深入开展,全年下乡文艺演出近百场、送各种流动展览几十场。区图书馆在基层建立图书分馆和流动服务点,每到周末,海沧区居民都可以在离家门口不远的文化中心欣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精品,为他们演出的都是来自厦门歌舞剧院、专业歌仔戏剧团等的“大腕”。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面落实免费开放,常年面向社会组织开展各类文艺辅导培训。实行“五步曲”形式,送服务到基层,为市民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组建更多的特色文化队伍。(五步曲:第一步,深入了解基层文化站的工作现状及计划,了解基层文化站对师资的培训需求;第二步,针对需求开展文艺骨干培训;第三步,文艺骨干推广;第四步,文化馆专业教师下乡指导;第五步,举办赛事,以奖代补。)

(五)人才队伍持续加强

加大公共文化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公共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组建文化志愿服务队,设立“文化志愿者之家”,举办文化志愿者专题培训。每个社区文化活动室配备1名以上专职文化协管员,并结合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在全省首推并实施专职文化协管员网格化管理。同时培植民间文艺队伍,挖掘新社区民间艺人,加强对民间艺人的关心、引导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创新新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鼓励居民挖掘和传承原有的乡村民俗文化,扶持民俗文化的开展,做好原社区与社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构建公共文化事业、文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创新文化活动内容,改进和提高文化活动形式。促进新居民从农村到社区文化活动的过渡,逐步培养新社区自身文化的造血功能。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积极研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和方式方法,引导社会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合理流动,拓宽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并形成可持续、有实效的社会参与机制。如厦门海沧,一是与厦门歌舞剧院合作打造“美在海沧”系列群众文化活动,与厦门海投集团合作打造广场文化演出活动,与海沧旅游投资集团合作打造青礁慈济宫民俗阵头表演;二是联手厦门书香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行图书统一配送流动服务模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常态化,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4.关于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篇四

一、调研背景及意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社会调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全会做出的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这是提升思想认识的途径和机会。

其次,目前山东大学正阔步走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这所百年学府,自其诞生之初就以“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为办学宗旨。山东大学110年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与民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她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立足于国内外大学之林。这次实践活动是山东大学培养其具有山大特色的本科生的典型体现。

当然,在实践活动中,调研团队可以零距离地接触社会,锻炼交际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同时,团队收集到大量真实资料,对调研对象形成了深刻的主观和客观的认识。从而为相关部门建言献策,培养了当代青年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存在问题

虽然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总体而言,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在诸多领域,文化的发展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在此次社会调研中,我们发现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不少问题。

1、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存在地区间不平衡问题

调查发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山东东营市市政府驻地、胜利油田基地、山东济南、浙江宁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备。文化基础设施投入较多,建设水平较高,既能突出地方特色,又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服务周围居民。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特别是,乡镇、行政村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落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缺乏,公共文化服务类型单一。

当然,其中亦存在特殊情况。如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虽为一行政村,但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相对同类型村庄而言存在明显的先进性。这主要是其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因素影响所致。

2、同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同文化资源配置间存在不平衡问题

首先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文化硬件配置比文化软件配置先进。文化广场、文化大院、文化书屋、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明显多于和高于文化活动组织、文艺表演奉献等。

其次,在文化硬件资源中,以图书馆为代表的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数量较多,而新型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建设数量较少。

再次,文化活动存在“欣赏水平式垄断”。部分文化艺术活动仅仅为少数人提供文化服务,而多数居民因欣赏水平有限既无兴趣也没能力参与其中。

3、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与居民文化需求间存在不对称问题

在部分乡镇、村庄,居民对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需求迫切,但是这些文化服务因存在分散性、流动性、和规模小等特点而不被重视。相反,相关部门为居民提供的网络、无线电视等现代化信息服务却存在利用程度低的问题。

在市区,因人口众多,需求各异,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因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有限而不能满足居民文化需求。很多公共文化活动虽持续几个月甚至是半年时间,但群众参与度仍然很低。

三、对策和建议

实现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同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力、引领力,提升基层公共文化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实践团队全体成员经过讨论分析,就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满足城乡居民文化需求提出以下建议。

1、增加投入,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普遍看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建设,这体现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薄弱,服务设施网络还不健全,服务水平还比较低下且缺乏文化人才储备,而增加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是改善现状的必要条件和支撑。地方财政应当统筹兼顾,适当倾斜,逐步提高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比例,并且建立有效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基层文化之供给。

2、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分布的不平衡,导致文化资源存在各个层面上的不平衡,城市优于农村、东部优于西部的情况普遍存在。要统筹发展,必须在保证城市文化功能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基础上,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向西部倾斜,使公共文化走向田野中的千家万户,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具体而言,在农村基层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惠民工程、加大农村“文化大院”和“乡村少年宫”建设力度,广泛开展文化“三下乡”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从而满足村民经常、就近和有选择的参加文化活动的需求。

3、确保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应对群众口味、满足群众需求

实现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在“以人为本”的思路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在城市,建立有层次的文化服务体系,在基础建设完成的前提下,提高群众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同时促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拓宽文化建设场所。在农村,做好规划,以科技下乡为核心,以文化大院为阵地,以优秀民间艺术为媒介,保护民间文艺作品,繁荣民间文艺舞台,最终让村庄成为有文化的“新农村”,让农民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新村民”。

四、结语

“文化@基层”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团结协作,发挥跨学院、跨专业的优势,制定了科学的调研实践计划,安排了了详实的调研任务,在山东东营、山东济南、浙江宁波等地深入社区、街道村庄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实地采访调研,收集了真实的数据,形成了详细的社会实践报告。该调研团队的活动旨在通过调研相关地区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居民文化需求现状来了解基层文化建设取得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从而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为社会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繁荣贡献我们山大人的一份力量。通过全体队员的共同努力,活动顺利开展,并完成了活动任务。

参考文献:

5.关于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篇五

【发布日期】2001-11-09 【生效日期】2001-11-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计委、文化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文化厅(局):

公共文化设施是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场所,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建设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工作蓬勃开展。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准的制约,我国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较为薄弱,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将“十五”期间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上升到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度来认识,进一步突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生活质量”的目标,对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决心。当前,搞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对于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对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十五”期间,各地要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作的领导,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将其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认真组织实施。要狠下决心,真抓实干,力争到“十五”末期,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

二、合理规划。增加投入

公共文化馆和图书馆,是服务于全社会,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公益设施,地方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建设的主要责任。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相适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设施的规模和标准。在建设方式上,要因地制宜,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规模较大的县,可以分别建设文化馆和图书馆,经济发展水准不高,人口规模较小的县,也可以合并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方案既要经济适用,又要具有时代气息,充分考虑当代科技发展,特别是计算器网络技术发展对未来文化事业带来的影响。同时,要兼顾不同群体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辟相应的活动空间。要提倡勤俭节约,反对贪大求洋,盲目追求高标准。

各地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安排必要的建设资金,确保这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要开拓思路,拓宽筹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支持两馆建设。考虑到贫困地区的实际困难,“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增加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力支持,帮助这些地区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其它地区也要努力增加投入,保证完成建设任务。

三、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一)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分批建设。有关领导要做到责任落实,任务落实,一抓到底。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规定要求,认真施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和招投标制,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

(二)努力落实配套资金。必须使每一个项目做到资金落实,不留缺口,保证开工后在合理工期内竣工。要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专项补助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足额用到每一建设项目。对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要严肃处理。

(三)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已经建设完成的文化馆和图书馆,要加强管理,确保公益文化设施用于公益文化事业。利用不充分的,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利用率。挪作它用的,必须坚决收回。要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性质,减少直至杜绝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要积极推进先进文化的传播,组织科学、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动,把广大群众吸引到文化馆、图书馆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使两馆成为满足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文化艺术活动场所,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阵地。

(五)团结协作,确保两馆建设目标的实现。各地计划和文化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通力合作,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把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早见成效。

国家计委 文化部

2001年11月9日

6.关于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篇六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课题组

为促进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规定的贯彻落实,今年4月至6月,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雅棠率领下,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邀请部分市人大代表,开展了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文化广电局的专题工作汇报,深入到万州、黔江、沙坪坝、南川、綦江、垫江等6个区县的部分街道、乡镇和村,对当地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听取了6个区县政府专题汇报。同时,还委托渝中、大渡口、北碚、江津、潼南、璧山、城口、丰都、武隆、奉节、巫山等11个区县人大常委会就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了调研,提交了调研报告。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和成绩

(一)市级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按照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要求,我市积极推进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目前,市级重点文化设施有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重庆大剧院和红岩魂陈列馆。正在建设的有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重庆川剧中心、重庆自然博物馆、国泰艺术中心、重庆国际马戏城、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大足石刻陈列总馆。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有重庆广播电视发射塔、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园、重庆工业博物馆、重庆抗日战争遗址博物馆、重庆市少儿图书馆、广播电视监测台和重庆艺术学校搬迁(见附件1附表1)。

(二)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提质提速

1.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

该工程从1999年开始实施,至2003年全市3393个已通电行政村全部看上电视。2005年,有线广播电视信号通达全市6099个50户以上自然村。2006年实施了10323个20户以上自然村、31个站台的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2009年实施直播卫星工程,第一批为244567户发放安装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第二批将安装441826户,目前已完成97196户(见附件1附表2)。

2.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从2006年开始,已建成重庆市分中心、市分中心少儿部、40个区县(自治县)支中心和32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结合,建成7500个村级基层服务点(见附件1附表3)。

3.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从2006年开始,全市规划建设914个,已经建成822个,在建92个。有13个区县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在内容建设方面,完成321个,还剩下593个。从今年开始,全市启动街道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建设161个,其中主城9区81个、远郊31个区县(自治县)80个。今年主城9区启动实施40个(见附件1附表4)。

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工程。从

2003年至今,全市新建和改扩建20个文化馆、18个图书馆。目前,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均各有一个文化馆,达到国家等级馆的有15个,其中一级馆5个、二级馆2个、三级馆8个。全市有图书馆41个,达到国家等级馆的有22个,其中一级馆6个、二级馆8个、三级馆8个。从建设面积看,全市区县图书馆应建面积228400平方米,已建139618平方米,文化馆应建167000平方米,已建139031平方米(见附件1附表5)。

4.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2006年9月开始实施。目前,已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651个,配备数字放映设备532套。全面实现行政村“1村1月1场”和农村中小学每年放映6场电影的目标。2009年,全市共放映农村电影181629场次。2010年前二季度已放映93876场次。目前,电影放映数字化率达91%。5.农家书屋建设工程

2006年,我市开始建设村文化室。2007年,按新闻出版总署的决定,我市在村文化室的基础上建设农家书屋,规划建设9986个。目前已建成村文化室7060个,农家书屋1400个。每个书屋配送2286册图书、30种报刊、123张(套)电子音像制品,并统一配置标牌、制度牌、消防器材(见附件1附表6)。

(三)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积极开展以“唱读讲传”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全市各级政府组织开展了红歌大赛、讲故事比赛、读经典演出活动、短信传播比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有的区县还通过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2009年,全市累计开展红歌传唱活动8.1万场,参与市民超过5486万人次;《读点经典》出版12辑,发行量达520万册,其中市外发行40万册,覆盖21个省(区、市),《读点经典》中小学版出版4本,发行量达73万册;举行一定规模的故事会3.7万场,讲述故事11.86万个(次);全市手机用户转发箴言9101万余条次,评选优秀箴言1.4万余条,参与用户10745万人次。开展全市性“唱读讲传”综合文艺晚会28场。

从2006年开始,我市实施“渝州大舞台”城乡文化互动工程,2009年共送戏下乡1035场,农村文化进城18场。从2007年开始,每两年组织一次重庆文化艺术节。2009年组织了第二次文化艺术节,开展了6大板块17项主题活动,推出新创剧目15台,推出10名舞台艺术新星、10名舞台艺术新秀和35名获奖歌手。2009年,我市承办了第十一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全国60支老年合唱团近4000人来我市参赛。国庆节期间,全市开展了“红十月”文化活动,集中展演电影10000场,组织文艺演出600场。今年春节期间,共举办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1890场,放映电影7281场,参与群众470多万人次。

(四)保障措施逐步完善

一是积极出台政策措施。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2008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08〕17号),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广电局等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下发了关于认真落实渝委发〔2008〕17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乡镇文化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渝委宣〔2008〕134号)。2009年,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作出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提出了“到2012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建立城乡文化协调发展机制,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镇„15分钟文化服务圈‟、农村„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初步形成”的总体目标。会后,各区县(自治县)围绕市委提出的总体目标,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出台了有关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2008年全市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总额为25928万元,2009年为31545万元,201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预算经费为19687万元(由于工程建设已逐步完成,新建任务减少,故预算减少),全部用于工程建设和设备购置。

三是强化队伍建设。通过招聘、培训等措施,不断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2009年,市文化广电局组织培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关人员1950人次。其中,中国图书馆学会主办、重庆图书馆承办的“志愿者行动——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1期50余人次;组织开展文化馆活动乡镇文化专干培训8期共800人次;组织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培训3期200余人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800人次。各区县(自治县)也根据实际情况,加强了对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按照渝委宣〔2008〕134号文件精神,充实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见附件1附表7)。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是以行政推动为主,即市里下达建设目标任务,各区县按照要求组织实施,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有的基层领导同志仍存在着重经济工作轻文化建设的观念,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工作中的“配角”,是花钱的事业,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导致有的区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配套资金不到位,重大工程建设进展缓慢。有的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是组织唱歌、跳舞、搞活动,存在着完成任务的思想,没有放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高度去认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长远的规划。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不健全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硬件设施建设、文化服务内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制度建设方面仍然不足,没有形成相应制度保障体系。一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认识不统一,除五大工程建设外,全市各区县(自治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解不一,在资金投入、活动开展上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二是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市主要是依靠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建设和管理,没有形成系统化、长效化的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用的发挥和进一步发展。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仍显不足

从我市2008年、2009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来看,都是对于工程建设和设备购置的投入,没有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转经费纳入预算。有的区县除人头经费外,基本上没有公共文化活动经费,开展活动需要单独申请或挤占办公经费,导致开展活动积极性不高。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少管理、维护和运行经费,特别是农家书屋,除建成时所配送的图书、报刊外,基本上没有新的补充,受财力的限制,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也难以落实。

同时,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国务院关于“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和《中共重庆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中关于“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消耗的水、电、气,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电、气费价格标准”的规定在很多区县没有得到落实。

(四)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缺乏

一是仍有少数区县未按照渝委宣〔2008〕134号文件要求,配齐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二是基层文艺创作、展演、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三是基层文化工作者身兼多职,人员借用现象突出,据市文化广电局反映,乡镇文化站人员挪用率达70%以上;四是村社(社区)爱好文化活动者多,但缺少文艺专业人才和文化活动带头人、组织者。

(五)基层文化阵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建设、轻服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发挥文化阵地作用还不够重视。一是区县图书馆藏书量少、借阅者不多;二是区县文化馆没有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一些开放的文化馆由于文化活动不多,且缺少组织,群众参与不积极;三是乡镇综合文化站除广场外,其他设施如图书室、练功房,因图书量少、设施不全、缺乏活动组织者或经费等原因,少有群众使用,且很多乡镇综合文化站都建在政府办公楼旁边,客观上导致主要是乡镇干部在使用,群众使用不方便;四是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数外出务工,留守的基本上以儿童、老人为主,农家书屋使用者少,从查看到的借阅记录反映,在很少的借阅者中,主要是村社干部和村小老师;五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的乡镇基层服务点、村级基层服务点使用率不高。

三、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按照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结合调研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思想统一到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关于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上来。一是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结合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财政、建设、教育、民政、文化、体育、广电等部门协作,各区县(自治县)政府配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推动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考核中的比重。目前,我市对区县(自治县)党委政府的工作考核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文化事业考核中,没有单列。建议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单列,今年和明年重点对硬件建设情况、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工作人员配备情况、运行和管理制度建设情况、活动开展情况等进行考核。以后,重点对硬件设施的维护和更新、运行和活动经费的保障、专兼职人员配备、服务功能发挥及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考核。建议将考核结果作为区县、部门年终工作综合考评和领导干部年终述职考评的依据之一。

(二)健全制度,完善措施,规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破理论和制度设计瓶颈,文化部已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启动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工作。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市实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有的实践做深入细致研究和分析,总结经验,通过制度进行固化。同时,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财政投入机制、运行保障机制、人员培训机制和服务管理制度,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进一步加大投入,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行 一是将图书馆、文化馆、村村通设施设备、农家书屋的管理、维护、运行经费,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将图书馆、农家书屋图书、报刊购买经费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保证各区县(自治县)图书馆每年能新增一批图书,农家书屋图书每年能得到一定的补充,报刊能及时更新。二是在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引入民间资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政府购买、企业服务、广大群众享受的方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相对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问题。尽快落实“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单位消耗的水、电、气,执行当地居民生活用水、电、气费价格标准”和“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定。

(四)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各区县(自治县)要及时配齐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加大招聘专业文化人才的力度,提高专业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队伍中的比例;要通过出台政策,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投身基层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积极性;要通过培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从业人员业务素质,造就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培养一批文化活动热心人,要做到村、社区有文化活动骨干,农村居民聚集点有文化活动组织者;要积极引导、鼓励文化人才到农村、到社区开展文化活动。

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落实乡镇党委、政府分管领导责任制,逐步解决综合文化站人员兼职过多,专干不专的问题。

(五)完善服务,丰富内容,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建设任务已经完成80%,今年将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今后,工作重心要转移到丰富文化内容、提升文化服务、加强文化管理上来,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和服务管理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针对主城和远郊区县、城镇和农村等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有针对性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

要管好、用好现有文化设施,对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在图书借阅上,要探索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平台,建立市级图书馆和区县级图书馆互通借阅网络,读者能通过网络就地借阅和归还全市区县级以上图书馆的书籍,并逐步建立区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共享机制,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免费对外开放,以“唱读讲传”为载体,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主动邀请群众参与;农家书屋要根据当地情况,调整开放时间,加强服务和管理,通过开展活动,吸引农民群众走进农家书屋;要针对偏远农村地区群众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重点解决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送电影下乡要调整放映内容,针对农村群众的爱好,播放寓教于乐的电影。

7.关于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篇七

(一) 村级文化建设的概念

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而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也是推动我国农村乡风文明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因此, 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性, 以百姓的文化需求为主体, 大力开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活动, 培育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民,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更多的力量。

(二) 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 提高村民技能

村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 加强村级文化建设能够增强村民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种专业技能, 也是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 维护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为了继续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必须重视我国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也是缓解社会矛盾, 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进而维护国家的长久稳定。

3. 丰富村民生活

大力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可以进一步的丰富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 不断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文化意识。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一) 基本观念建设

1. 转变落后观念

要使公共文化活动持久地发挥作用, 必须帮助广大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如利用知识讲座、电影下乡、科技展示等活动, 帮助村民破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学, 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2. 加强传统文化宣传

木偶戏、布袋戏、皮影戏, 各种手艺、口技等技艺都体现了我国五千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坚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重点抢救濒危文化遗产, 保证民族文化被保留和继承。

3.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我国的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农村民间文化发掘和保护, 同时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冲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 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的文化品牌, 深入学习科学的发展观, 同时借鉴国外的经验, 统筹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速度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等, 制定详尽的未来发展规划, 使传统的文化产业和现代的文化市场协调发展, 成为地域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 基础设施建设

1. 增加建设资金投入

(1) 增加政府资金投入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 必须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 加强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 进一步完善文化建设的政策体系, 强化各项政策的引导、扶持和保障, 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社会各方的共同支持, 尤其对于我国经济条件落后的地区, 应该出台相关的扶贫、扶助政策, 只有齐心协力, 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的文化建设水平。

(2) 增加社会资金投入

必须拓宽投入渠道, 多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和资金投入, 加强社会各界参加村级文化事业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引导大中型企业对于农村文化建设进行公益性捐助, 形成以企业扶持文化, 以文化促进企业发展的多元化运行机制, 全面推进村级文化建设事业。

2. 扩建文化服务设施

(1) 建设村民文化站

相关政府部门只有贴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 结合当前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的特点, 建设符合群众文化需求的村民文化站, 才能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 经营农家书屋

经营农家书屋, 免费或者优惠向大众开放, 鼓励村民读书, 有效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 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积极引导社会大众的力量为我国的公共文化建设事业服务。

(三) 基层队伍建设

1. 培训文化服务队伍

科学的制定培养方案和专业技能的培训项目, 不断深化和改革用人机制, 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对做出贡献的文化骨干进行表彰或者奖励, 挖掘更多的人才, 真正的建设一支技术水平高的文化辅导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需要。

2. 规范组织人员制度

为了使基层群众真正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 必须要规范组织人员制度, 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 加强督促检查, 以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 确保文化改革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四) 基层活动建设

1. 举办文娱活动

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农闲、节假日、纪念日, 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民众生活的文化娱乐活动, 鼓励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文艺工作者、教师、在校学生和具备文艺专长的村民参加文化志愿者队伍, 同时引导当地农民自己组织起来,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 将文化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让文化惠民活动落在实处, 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 进一步促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

2. 开展体育比赛

体育运动总是伴随着辛劳的汗水或激烈的竞争, 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因此它不仅有助于强身健体, 也可以培养村民的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精神。定期举行村与村之间的、村民间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友谊比赛, 可以凝聚人心、传递文化, 增进友谊。因此, 我们应该让公共体育活动实实在在地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使其成为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农民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结论

只有充分意识到村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努力建构服务型政府, 倡导服务行政的理念, 积极探索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才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 一定能够实现我国村级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柯炳生对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与认识[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6 (03)

8.浅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篇八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现状不容乐观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县级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乡村“农家书屋”却是人员严重不足。以郧阳区为例,好多年人员只出不进,人员老化越来越严重,乡镇文化站人员更是严重不足。表面上看,郧阳区20个乡镇每个乡镇都配备了一名文化助理员,但是部分乡镇文化助理员有名无实,他们往往身兼多职,只能服务于乡镇的中心工作,而无力搞好自己的专业。347个乡村每个村都成立了农家书屋,但是却没有专门的农家书屋管理人员或没有建立完善的书屋管理制度。这些农家书屋一般由村干部代替管理,这就造成了有的乡村农家书屋成了摆设,失去了农家书屋的作用。这些与乡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极不适应。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文化素质不高。目前各乡镇文化站长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文化站长第一学历大专以上的几乎没有。郧阳区20个乡镇的文化助理基本上都是由各个乡镇80年代原文化站直接转移过来的,文化水平整体不高,几乎清一色的老初中,高中文化以上的不多。这部分人员思想相对僵化,文化水平不高,工作热情不够,创作激情没有,专业知识不足。这些人搞好本职工作已经不易,如果再让他们工作创新,搞创作,或搞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就有难度了。

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现存问题形成的原因

地方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匮乏,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几个方面:

1.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待遇差、地位低。在基层,特别在农村,老百姓一般把那些会吹拉弹唱,会写写画画的人称为文化人才,这也算是我们所说的基层公共文化队伍。这些人只有在红白喜事、节假日才会被人想起,平时无关疼痒、地位不高。我们通常把那些分管文化工作的或者从事文化工作的具体人员称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这些人以基层文化站为主体。他们是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而这些人平时待遇很低。经济待遇差,地位低,是基层留不住文化人才的原因之一。

2.基层文化建设缺乏吸引优秀人才的机制。一方面,在基层,特别在广大农村,文化需求大,文化建设工作千头万绪,而具体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员又非常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严重不足与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矛盾。郧阳区20 个乡镇每个乡镇配有一个文化助理员,每个乡镇也只有这一名文化助理员在具体从事文化服务和文化建设工作。这些人员中大部分身兼多职,一部分有名无实,没有在岗,可以想象平时的文化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人员严重不足是基层文化服务队伍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大量优秀人才却不愿意到基层从事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因为在基层从事文化建设工作不仅经济待遇低,政治待遇更是无从谈起,许多人一踏进文化领域很可能就是一辈子的职业了。现在许多从事基层文化工作的人员一辈子就是一个小职员,想晋升比登天还难。

3.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基层,特别在乡镇,只要经济发展好了,经济指标上去了,其它的像公共文化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完全是可有可无,只有在上级检查文化方面的事情时,才会想起文化服务人员。

4.市县、乡镇的考核体系不健全。很多地方对公共文化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考核体系,对文化站的建设、运营、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都处于缺失状态,导致文化站的功能得不到发挥。由于缺少监督机制,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没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工作上。文化专干不专,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5.文化专干配备不到位。很多文化馆,文化站尤其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严重缺乏文化专业管理人员。同时由于缺乏培训经费,许多基层文化工作者长期得不到专业的文化艺术培训和辅导,整个基层文化队伍专业素质得不到提高,无法辐射和带动村级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搞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搞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不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的一环,更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搞好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笔者以为,搞好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逐步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待遇。首先适当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其次适当提高他们的政治待遇,让他们觉得在基层工作大有作为。这样既能够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又能够稳住文化服务队伍。

2.努力改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工作环境。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以及文化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加大对基层文化站的投入,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来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工作环境舒心,从而留住他们的心,以利他们更好地为基层文化服务。

3.政策倾斜,让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来。近年来,各地一般都是要求新进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逢进必考”,但录用新人数量有限,对改变现有队伍文化结构作用不大。笔者以为,可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适当放宽招录条件,定期专门为基层招聘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同时出台一些政策措施,以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镇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

4.加大对农家书屋的投入和管理,确保农家书屋有人管,不流于形式。对农家书屋的管理是基层公共文化的一部分。农家书屋管理好了,最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也就后继有人了。目前各地几乎都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很多地方都是由当地村干部兼管的,要积极探索农家书屋管理人员新路子。

5.逐步建立健全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考核机制。各级政府在每年的年终考核中逐步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考核力度,逐步健全考核机制,使基层公共文化队伍不断壮大。

四、结语

搞好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服务队伍。目前,各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的缺失与不足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种情况会及时得到改善,我们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一定会得到壮大。

参考文献:

9.关于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篇九

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州委办公室、??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发„20??‟?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提高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一)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省、州各级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2量。重点解决民族地区及贫困山区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等问题,实现全县20户以上已通电的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以上,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

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充实完善设备配臵,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和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逐步具备向农村群众提供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的能力。各级党委、政府要统筹规划,使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和村村通电话工程相结合,以共建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实现资源互联互通共享。到 “十二〃五”末,基本实现所有乡镇和行政村有基层服务点,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大部分农村的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整合现有资源,建设集图书阅览、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培训、党员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以村级现有的党员活动室等场所为基础,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移‘、“万村书库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科技培训工程”、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等宣传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大力推进集“党员之家”、“妇女之家”、“青年之家”、“民兵之家”、“科普之家”等为一体的村文化活动室建设,配备必要的电视、图书、计算机、桌椅、音响、灯光、乐器等设备,明确基本职能,完善管理办法。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流动文化服务。“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家对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规范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县级“两馆”建设,积极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化建设工作,力争实现图书馆、文化馆建设达标,乡镇综合文化站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村村有多用途文化活动室。

加大农村电影放映专项资金投入,改善放映条件,有效解决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做好基层流动放映管理工作,切实保障放映补助经费发放到位。积极开展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完善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网络,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按照政府资助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与农村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等相结合,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每个农家书屋应拥有一定数量的党报党刊和适合农民阅读的经济、科技、法律、卫生、教育、文化类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力争在“十二〃五”末,将农家书屋覆盖到每个行政村。

(二)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设施的基础作用。落实相应的经费保障,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长期免费向特殊社会群体开放。文化馆、图书馆要发挥综合功能,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要发挥宣传、文化、信息中心的作用,辐射和带动农村

6系,提高旅游的带动辐射功能。

(六)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推动作用。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庆和集市,组织开展乡村文化艺术节、庙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竞技、体育比赛等文化活动。指导、支持部门、乡镇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和“农村”晒场文化活动。深入开展文化先进乡(镇)、村的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创建活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创建“和谐文化村”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诚实守信、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推动和谐农村建设。鼓励和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辅导群众文化活动;提高活动质量和水平。文化部门要定期组织送戏下乡演出,配臵更新演出必需的设备和交通工具,充分发挥文艺演出小分队的作用,带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采取多种形式,丰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制定保护规划、健全名录体系、建立档案数据库、命名保护区等措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播工作。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命名工作,鼓励建立固定的传习场所,资助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整体性保护,系统发掘和整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重要项目、重要作品、重要技艺,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机制。实施农村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打选一批名镇、名村、名人、名品。

四、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

(一)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机制创新。按照增加收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文化馆做好农村文艺的创作、辅导、编排和送戏下乡等工作。乡镇综合文化站履行宣传政策、信息服务、文化能人培训、科普培训、协管农村文化市场、活跃群众文化等职能,其业务由文化部门指导,日常工作由乡镇主管、文化主管部门协管。调动和调整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必须经县文化主管部门同意。

(二)稳步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创新。根据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公司、???等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实现转企改制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公司以

10化和法制化。

(二)落实有关部门责任。要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建立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各项目标的实现。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认真组织实施,搞好综合协调,总结推广经验。发展改革、财政、扶贫等部门在拟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扶贫攻坚计划时,要充分听取宣传文化部门的意见。财政、监察、宣传文化等部门对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重点文化工程,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团体要努力发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项目和先进典型。

10.基层公共文化建设 篇十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胡总书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政策,根据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强省的要求,我县各级党委、政府充分认识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其主要成就具体体现在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文化产业逐步繁荣等几个方面。但对于财政收入刚刚过亿元的粤北山区县,不可否认,我们始兴的基层文化建设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主要存在问题

1、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因受经费欠缺的限制,很多工作开展得不尽人意,如 文化惠民的“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工作,政府未拨出专款,没有列入县财政预算,经费明显不足,这些工作的开展非常艰难。

2、各乡镇领导对文化事业建设的认识和支持存在差异,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有的乡镇较大,有的乡镇较小,发展极不平衡。

3、文化活动场所太少,乡镇的文化办公楼大多数被挤占、挪用,文化站形同虚设,全县大多数乡镇和社区没有建文化广场;严重制约了文化工作的开展和普及;大多数村委会没有设立图书室和阅览室,不能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活

动场所。

4、乡镇文化站的功能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负责辖区内党委和政府关于文化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落实,受主管部门的委托,协助管理辖区内的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工作。其具体职能是:对广大群众进行时政宣传和政策法制教育;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组织电影放映活动;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培训班、科普讲座、农村知识讲座;辅导和培养文艺骨干;开办图书室,组织群众开展读书活动;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促进乡村特色文化的发展;指导和辅导村文化活动室、俱乐部和文化中心户开展各种业务活动;做好文物的宣传保护工作;受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委托协助管理当地文化市场。上述这些职能,各乡镇文化站很难体现出来,基本上只是起到向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反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的作用。

5、乡镇文化站人员没有纳入财政统拨事业编制,工资补贴不是财政全额拨给,因此工作不能专职从事文化工作,而是身兼数职,顾此失彼,很难一心一意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发挥作用。

6、镇、村文艺宣传队演出的文艺节目题材少、体材少、数量少,较难起到活跃、促进农村文化生活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的制约因素

1、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跟不上文化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使文化发展的步伐滞后。

2、体制改革还不够到位。文化工作者和基层文化站人员的待遇跟不上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导致一些工作想做做不好,要做做不来。

3、有的乡镇领导对文化事业建设重视不够,对文化站的办公、活动场所当作可有可无,使文化站工作开展受限。

4、乡镇文化站人员属乡镇管理,身兼数职,工作不专一,对基层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感到力不从心。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1、我县10个乡镇,每个乡镇文化站只设站长一人,全部是兼职工作,没有专门的经费。乡镇文化工作、文化设施依附于政府而存在,其附属性质决定了唯上级而不唯现实,难以真正服务于社会。而个体文化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加上在农村文化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的特定时期,这就为个体文化的快速发展留出了较大的空间,甚至为一些不良文化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村文化生活质量。乡镇文化设施“造血功能”本来就不强,政府又缺乏强有力的扶植措施,面对文化阵地的激烈竞争,必然处于弱势地位。由于政府对农村文化工作、文化设施的正面教育引导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迟缓。

对文化工作应坚持把握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切实保证综合文化站的正常运转经费,是县、乡镇人民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县、乡镇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事业建设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抢占文化阵地。要按照国家每年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拿出1%的政策投入文化建设。

2、要把发展文化事业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一个内容,从而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视程度。在人员配备、资金投入、工作安排等跟上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保障制度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乡镇综合文化站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10个乡镇文化站人员要列入财政拨款事业编制,全额拨付工资和享受应有的待遇,使在职人员安心在基层文化站工作,保证乡镇文化站人员能专心从事文化工作。

4、要加大农村文艺队伍的建设和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农民迫切需要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但在计划经济形成的农村文化体系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只有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才能从根本上搞活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村文化生活质量。要建好村文化室、图书室、电教室等各类文化特色场所,才能使农民的文化活动有场所、有器材。因此,政府要对农村的文艺队伍培养、演出道具等和文化用品、器材如电脑、图书等提供一定财力和物力支持。

5、县政府要严令各乡镇腾出被挤占、挪用的文化办公楼,保证乡镇文化站有办公、活动场所。各乡镇文化站要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和场所,广泛开展农民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要通过固定设施和流动设施,采取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让农民群众就近、便捷、定时、定点在文化服务点享受文化服务。要保护好农民的自发热情,通过组建农民艺术协会等形式,使农民自我娱乐、自我欣赏、自我教育,真正融入新农村文化建设大潮,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人。

11.关于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基层公共图书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 G25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5-0070-05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gral Modern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at the Basic Level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The values of modernity, integration and holistic governance are emphasized.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at the basic level, you can see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is fragmented because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cultural station system and public library system, and its root lies in the county and township cultural govern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l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at the basic level needs organizational change.

Key words Modern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public library at the basic level; Integration; cultural governance

1 问题的提出与限定

在过去十几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要求。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特别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整合性等整体化特性。

由此,对于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子体系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也提出了整体化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要求,对其发展状况的分析不仅有利于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也有利于认清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局势。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上述整体化要求中,关于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这一项,从国家层面已经由文化部牵头于2014年3月19日牵头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协调组将制定公共文化服务基本保障标准、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在3~5年内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实现各级政府保障责任和义务的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工作评价的标准化[2]。所谓“上有千条线,下有一根针”,协调组力图解决千条线的协调问题,但最终要落脚在基层如何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这一根针上面。要打造好这根针,对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化状况客观认识很有必要。

本文关于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化状况研究主要限定在基层,试图通过对县区级以下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化状况的分析,认清当前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化态势。

县区级以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两条实践路径:一是综合文化站体制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公共图书馆专业化延伸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本文试图从这两条路径的实践探索、冲突与整合的现状分析,指出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化的时代要求。

2 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文化站体制

综合文化站体制是我国县区以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体制,它承接各种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开展公益性文化服务活动,图书馆服务也是其中一部分,但并没有完全按照公共图书馆理念建设基层公共图书馆及其专业化服务,且往往被虚化和碎片化。

我国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伴随着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的历史进程跌宕起伏、曲折前行[3]。农村的综合改革使得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渐形成,国家一系列文化发展规划、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得以持续蓬勃发展。而到了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国家进一步提出了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

2005年11月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文化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村文化活动室可‘一室多用’,明确由一名村干部具体负责”[4]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最初构想,规划建立一个多功能的整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阅读是其重要服务内容。

2006年发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为国家重大文化建设工程。要在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2.5万个左右综合文化站,配备必需的设备,完成对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5]。

2007 年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认真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职能,其业务由县(市)、区文化部门指导,日常工作由乡镇管理。”[6]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性质和职能做了初步的设定。同年 10 月,《“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从建设原则、功能定位、建设标准和投资安排等几大方面,详细地为我国新时期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了规划[7]。

2009 年 10 月文化部发布《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性质和管理体系、规划和建设、职能和服务、人员和经费、检查和考核等文化站日常运转的方方面面,为今后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的规范化、体系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通过上述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十一五”的建设,完成了中央安排的预算内投资39.48亿元,补助了全国2.67万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带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改善了农村文化工作的整体面貌[8]。在我国基层公共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县区有两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的建设模式。

从这一模式来看,在县区级,公共图书馆与文化馆相对独立发展,而到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被整合到综合文化站,它不仅要发挥公共图书馆与文化馆的服务功能,还要行使农村公共文化管理功能。由于县区的两馆、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分属于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综合文化站的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分散化的单一机构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所以其实是形成了在县(区)域内的一种分散化公共服务提供模式。《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规定,文化站是公益性文化机构,其基本职能是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9]。公共图书馆服务只是其中一部分,其中书刊阅览室仅保留了图书馆图书借阅场所的功能,其他典型功能都被分散于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其它功能模块之中,被虚化和碎片化,失去了图书馆服务应有的专业化特性。

图书馆服务的碎片化主要表现在服务对象、资源、功能的虚化、碎片化和非专业化管理状态。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1)乡镇政府习惯于行政管理,使综合文化站表现为行政性机构,重管理轻服务,服务被虚化;(2)功能繁杂、多头管理,项目众多、分头建设,资源分散、效益低下;(3)专业人员匮乏、资金短缺、专业化基础设施薄弱,服务难于专业化管理。

3 公共图书馆专业化延伸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

乡镇有综合文化站体制下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设计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但是并没有完全按照公共图书馆理念建设的农村公共图书馆及其专业化服务,因而呈现虚化和碎片化状态。针对这种状况,图书馆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在理论上,图书馆界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解读,明确了把图书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图书馆体系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农村图书馆发展总方向;明确了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农村公共图书馆发展总要求[10]。

在实践上,各地图书馆建设者结合自身实际,按照上述“总方向、总要求”通过联合建设、总分馆建设、服务网络建设,形成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图书馆发展建设模式。经济发达地区有市(县)馆与乡镇政府合作建设乡镇分馆的苏州模式[11-12];市、区、乡镇三级政府联合主导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嘉兴模式[13-15];市、镇两级投入联合建设的江阴模式[16];依托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农村图书馆的诸城模式[17]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以政府为主体、县镇合办、镇办县助、双重领导、社会捐助建设的遵义模式[18];政府主导、统筹城乡、标准化建设、制度化保障、总分馆管理、文化站协同的平桥模式等。

这些模式被于良芝、邱冠华、许晓霞等概括为:自下而上的全委托、半委托式总分馆体系和自上而下的全委托、半委托式总分馆体系,以及完全(纯粹)总分馆体系等几种类型,并分析了各种模式的利弊,提出:“适当上移其建设主体,整合建设主体和管理单元,实现图书馆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及资源和服务的整合共享,在农村地区应以县级政府为建设主体,保障县域所有图书馆的运行经费(含购书经费、人员经费、设备更新经费等),设置专门的职能机构负责全县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管理和协调,以县图书馆作为总馆,其他图书馆作为分馆,形成资源和服务高度共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19]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思路,这一思路已包含了整体性治理的因素。

以上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贯穿着依靠公共图书馆专业化延伸建设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但实践途径各有不同,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乡镇综合文化站体制的窠臼。一是以市、县(区)馆为总馆建立总分馆体系,与综合文化站体系平行向下延伸,同时对综合文化站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进行专业指导,如岭南模式、嘉兴模式、苏州模式都属于此,保证了公共图书馆体系的专业化延伸,但是没能整合综合文化站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资源;二是依托社区或乡镇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包括综合文化站体系)延伸公共图书馆专业化服务,如诸城模式即是如此,其能够提升综合文化站体系中公共图书馆专业化服务水平,但是难于形成真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专业化服务体系;三是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建设乡镇公共图书馆,并以其为核心整合综合文化站体系中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资源、项目、人员,如平桥模式是一种探索,形成了公共图书馆县、乡、村三级总、分、支馆专业化服务体系设计,同时为综合文化站体系中相关内容提供了实体性的整合平台,但是体制融合难题尚未妥善解决,缺乏完善可行的制度设计。

4 建设整体化的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时代要求

应该说近年来我国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其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但由于诸多因素,特别是体制性障碍、协调合作机制与监督机制的不健全等,造成“碎片化”的现实困境,制约了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县区有两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体制本身就是分散化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它在管理层面和治理层面的极端化必然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碎片化”,而这种“碎片化”所带来的困扰也必然对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提出整体化的要求。

(1)综合文化站体制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图书馆专业化延伸体制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观念冲突与矛盾困扰着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两种建设体制的观念冲突与矛盾在于,公共图书馆专业化延伸体制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观念强调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内涵、价值意义与专业化,并且能站在全县(区)共同的公共图书馆事业上;综合文化站体制下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观念由于各乡镇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对公共图书馆事业认识也有所差异,各自为政,听命于乡镇政府,缺乏对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内涵、价值意义与专业化的认识,也很少关注跨乡镇的公共图书馆问题。这种冲突与矛盾的存在有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方向,以及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总要求。因此就要求在发展模式上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观念。

(2)县区文化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治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机构的设置、规范等体制性障碍困扰着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县区文化主管部门治下的公共图书馆机构设置和运作规范都是按照业务部门或总分馆制确立的,按照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内涵、价值意义开展专业化服务;乡镇政府治下的综合文化站机构设置和运作规范都是按照功能空间和行政管理体制设置的,既开展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也实施指导基层和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两者在机构设置和运作规范上难于融合对接、协调合作。这种体制性障碍的存在有悖于建立健全包括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总目标。因此就要求在管理上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体制。

(3)县区文化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在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治理上协调合作的机制欠缺困扰着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县区文化主管部门在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治理上多要求按照专业化管理机制推进业务工作,并视全县(区)情况有向下延伸的意愿,有些地方推进了总分馆建设和通借通还;乡镇政府在综合文化站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治理上多要求按照行政命令和项目管理机制推进文化工作,以本乡镇工作为主,不会主动与相邻区域和文化主管部门进行相应沟通,对相同的公共图书馆服务问题所付出的成本不同、难易程度有差异,各乡镇政府对协调合作的认知不同,对跨域跨部门治理的认识不足,各自为政,忽视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合理性认识的缺失,导致出现诸多公共性问题。县区文化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在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与治理上缺少信息通报机制、资源与项目分配协调机制、联合评价反馈机制等机制建设,这些缺陷距离建立健全包括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总目标有很大差距。因此就要求在治理上建立一种整体性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机制。

(4)基层图书馆与综合文化站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活动开展不足困扰着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图书馆与综合文化站之间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相互间合作的随意性与分散化,增加了合作成本,降低了合作开展活动的效率,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人力资源分配上,基层图书馆多数依靠事业编制安排人员,由于编制限制,加上主管部门借用占用,常显得人员不足,而综合文化站多数靠乡镇政府聘用安置或公务员兼职,由于经费不足,乡镇政府经常借用占用,更是显得人员不足;第二,在财政资源分配上,基层图书馆主要依靠县区财政支持,多数只能支撑县区馆生存,难于向下延伸服务,而综合文化站主要依靠乡镇政府财政支持,常常显得捉襟见肘;第三,在财物资源分配上,基层图书馆主要建设县区图书馆馆舍与设施,向下延伸服务的服务点与设施难于配套,而综合文化站相关图书馆服务的房舍与设施常被其他功能空间挪用挤占,难于形成专业化服务设施;第四,在信息资源分配上,基层图书馆主要建设文献信息资源,对其他信息类型收集不足,而综合文化站收集当地文化发展信息、传递文化管理信息、承接基层文化信息惠民工程,多头建设、分头管理、缺乏整合。这种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资源效益难于最大化,影响基层公共图书馆活动的开展。因此就要求在资源整合上开展整体性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专业活动。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回应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化的时代要求,明确了全面深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总方针:

(1)总目标是建立健全包括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2)总方针是:①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明确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协调机制,完善评价和反馈机制;②整合文化惠民项目,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服务标准化、均等化;③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管理与建设。

这些精神强调了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整体化特征(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整合性),体现了“整体性治理”思路。

所谓基层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化的思路,强调了整体化的概念,试图借助整体性治理理论进行制度设计,解决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与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体制的冲突,协调县区文化主管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权力与利益,形成功能、资源、项目、人员整体化管理、全方位服务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在实践中,信阳市平桥区开展的“政府主导、统筹城乡、标准化建设、制度化保障、总分馆管理、文化站协同的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以及苏州吴江开展的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中心、乡村图书室四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中心”建设等,都是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化的初步尝试,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总之,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碎片化的现实要向整体化发展是时代的要求。首先要在组织变革理论指导下自觉进行组织变革,构建整体性组织,然后按照整体性治理理论对整体性组织进行整体性治理,自觉从观念更新、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活动开展等方面推进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4-07-2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 /c_118164235.htm.

[2]黄维.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今天成立[EB/OL].[2014-08-27].http://culture.people.com.cn /n/2014

/0319/c1013-24682122.html.

[3]王宏鑫.我国农村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的流变[EB/OL].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2,(8):18-22.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EB/OL].[2014-02-13]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932875.html.

[5]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4

-02-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htm.

[6]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2014-02-13].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

6/207393/13304562.html.

[7]“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EB/OL]. [2014-02-13].http://www.sdpc.gov.cn/zjgx/t20071016_

164970.htm .

[8]张林林. 关于全国“十一五”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实施情况的报告[EB/OL]. [2014-02-13]. http://www.ccnt.gov.cn/sjzz/sjzz_cws/dcyj/201309/t20130902_389845.htm.

[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EB/OL].[2013-01-27].http://59.252.212.6/auto255/200909/t20090915_20868.html?keywords=.

[10]王宏鑫.公共图书馆建设应从文化建设向社会建设拓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7):36-39.

[11]沈红梅,吴荇.长三角地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发展启示[J].图书馆建设,2008,(9):16-19.

[12]潘丽敏.吴江市整合农村信息服务资源的探索与展望[J].图书与情报,2011,(3):91-93.

[13]李超平.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嘉兴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6):10-16.

[14]李超平.嘉兴模式的延伸与深化:从总分馆体系到图书馆服务体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3):12-19.

[15]刘修兵.“嘉兴模式”让乡镇图书馆活起来[N].中国文化报,2009-05-10(002).

[16]陈蓉,谢旗.江阴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初探[J].图书与情报,2010,(2):103-106,126.

[17]臧运平,宋桂娟,郑满生,等.我国农村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诸城模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5):4-16.

[18]黄文忠.乡镇图书馆发展模式述评[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2(6):211-213.

[19]于良芝,邱冠华,许晓霞.走进普遍均等服务时代: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4(3):31-40.

上一篇:大客户渠道销售的岗位职责下一篇:做好事做善事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