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计划及教案(14篇)
1.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计划及教案 篇一
初中语文教学及作文教学经验小结
西华营镇一中:高金凤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十多年了,这些年来我始终热爱着我的语文教学工作,并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我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一个快乐的语文老师是我一直以来努力奋斗的目标。
下面我想把我这些年来在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中积累的一点不成文的经验与大家共享: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我开办了“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在每节语文课前上台展示才艺:朗诵,讲故事,讲笑话,猜谜语,唱歌…..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平时在语文教学上,我非常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每学完一单元我都会先让学生每人出一份基础测试题(我给他们先定出题范围和题量),让同学来做,做题人做好后,交给出题人批改,然后再发到做题人手中,将错误彻底纠正,上交老师检查。每学两单元,我还会亲自为学生出一份试题,亲自批改,并奖优罚差,计入班级量化分。
字体是一个人的门面,更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我非常注重对学生字体的训练,除平时的言传身教外,我每周都给学生布置
练字作业,督促学生练字,并将好作业在教室内展示。每周给学生补充一首课外著名诗文,要求学生背诵,并展开背诵比赛,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虽然做了这么多工作,但我依然觉得自己不是个称职的语文老
师,因为在作文教学方面我一直缺乏良策。我不知该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不知如何尽快地把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上去。我学生时代时最怕写作文,从教后也很少写东西,单单给学生的作文下几句批语,就已让我大伤脑筋。绞尽脑汁写出来的那几句话,也老是词不达意,感觉自己词汇贫乏,语言表达能力太差。
为了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更为了提升自身语文素养,争取做一
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我决心在作文教学方面采取点措施:准备和学生一起“下水文”。批改作文的方式也准备加以变革:先让学生互批,然后我再“审批”,并借鉴魏书生老师的方法,给学生定下一些批改作文的“条条框框”。
说了要干,定了要算。新学年开学第一天,我就郑重其事地向
学生承诺:本学期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一起写作文。每次评讲学生作文前,老师先范读自己的下水文,请同学们监督指正。
凡事说说容易,坚持做很难。有时候实在不想写或写不出,但
一想到自己在学生面前信誓旦旦的承诺和学生期待的眼神,又只得硬着头皮“支撑”下去。没想到时间一久我也能下笔千言了,感觉写作文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痛苦了。更多的时候,我把写作当作一
种倾诉的途径,写自己的童年往事,写自己的求学经历,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教学体会。不料想我的学生还很喜欢我写的作文呢。说我写的作文语言朴实,很有真情实感,好像有一种特别打动人的力量,有几个学生还在他们的作文中宣称要做我的“铁杆粉丝”。学生的话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而且我还惊喜地发现我们班同学从此对作文好像也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学生最喜欢上的课竟然是作文课,要是哪一次作文课我说不写作文了讲课吧,学生肯定严重抗议。
当然让学生爱上作文,并不仅仅是因为我能“身先士卒”,愿
和学生“同甘共苦”。每次作文课,我喜欢让学生上台范读自己的作文,我认为这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自豪感。起先是我把我认为比较优秀的作文挑出来让学生范读,读的时候连同同学和老师批语一并读上。后来就是自愿,把自己感觉比较满意的作文读给大家听,然后老师和同学再作点评。我还把学生的得意之作全部打印出来集结成册,在班里让同学传阅。看着自己的作文变成铅字,对学生也是一种无形的激励。
总之,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对学生进行训练,那么学生就会建立起学习语文的广泛而浓厚的兴趣,在考试时考出好成绩那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以上就是在语文和作文教学中一点个人经验,希望能给我的同仁们带来一点点启示。
2.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计划及教案 篇二
(一) 作文教学模式陈旧
当前, 在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 部分教师往往先让学生进行范文阅读, 并讲授优秀范文中的写作技巧与关键手法, 并未注重作文教学的艺术性与层次性, 使得教学内容变得单调乏味, 难以调动课堂气氛, 学生写作兴趣也难以得到激发。此外, 现今初中作文教学仍旧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教学中, 教师重点讲授如何写作才能获得高分, 教学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缺乏递进性, 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系统写作能力的提升。大多数初中生在完成3 年的写作学习后, 作文水平依旧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写作文更多的为了应付作业和考试。
(二) 作文中“教”与“学”的颠倒
作文教学与普通知识性课程不同, 作文教学更侧重于作文能力的训练, 而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单只是靠教师的讲解就能实现的, 更多的是靠学生亲自实践而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学生教学主体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新时期下初中作文教学不再以教师为教学主体, 而应以学生自由发挥为主, 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当前, 我国初中作文教学中却依旧存在“教”与“学”主次颠倒的情况, 一是表现在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 理论性的知识讲解过深, 学生容易对作文写作产生畏惧的心理, 降低写作兴趣, 从而影响了作文教学效率的提高。二是表现在, 教师进行作文指导时, 会出现不恰当的用语, 如“应该怎么写、不应该怎么样”等等指令话语, 使得学生的自主思维以及创新意识得不到自由发散, 养成了学生随波逐流, 盲目跟从的习惯, 使得作文写作变成了一种应付式的训练。
(三) 作文写作脱离阅读与生活
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 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无法写出真实的作品。初中生长期处于一个封闭的学习状态, 缺少对生活的感悟与体会, 更难以在生活中挖掘写作文素材, 所以造成了初中生的写作逐渐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因此, 要想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 应准确事物认知与发展的规律, 有意识地让学生更亲近生活, 增强其对生活的认知与感悟, 并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而教师则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给予学生一个宽阔的平台, 让其充分表达自我的感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
二、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 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革新, 填鸭式教学与应试教育必然会遭淘汰。对初中语文教师而言, 作文教学也必要创新教学理念, 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作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全面转变以往单一、古板的教学模式, 不对作文的形式、结构、写作技巧以及写作主题有过多的硬性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开放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的写作思路得到有效拓宽, 充分发挥起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让学生写出具有自己特点的作文。其次, 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还应注重教学的层次性与递进性, 对初中学生的作文教学进行整体规划。七年级的学生, 应鼓励其自由写作, 不应给其太多的束缚与限制;八年级的学生, 应开始对其作文写作进行规范, 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讲授一些规范的写作方法;九年级的学生,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写作兴趣,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写出具有个性特点的作文。如此一来, 作文教学层层推进, 尽可能让每位学生在作文写作时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让其真正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二) 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自主创作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 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应给学生提供宽广的写作空间, 积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与自主创作。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觉得印象深刻、新奇有趣以及感触颇深的内容, 弱化文体意识, 打破传统的教学束缚, 让学生大胆写出自己的感悟与见闻;二是倡导学生进行观察笔记、生活笔记以及随感笔记的写作, 随时随地的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 让学生做到写自己所想, 写自己所爱。三是减少命题作文的写作, 倡导自主拟题, 扩大写作范围, 增加学生的写作选择性, 将教学主体地位真正的还给学生。
(三)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素材与写作灵感的来源。在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关注生活, 留意自己身边的日常事务。教师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内容着手, 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务进行观察与体验, 并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例如, 在写作《夏天的图画》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教师开始观察, 一直延伸到校园, 校园内有许多景色, 教师可引导学生先从细微处开始观察, 进而扩展到全面的观察, 并鼓励学生重点描绘自己认为最具特色的景色, 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的来描绘出校园的夏天。此外, 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与生活相贴近的写作, 例如让学生将初中生活的感受或暑假的见闻以作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只要经过学生的亲身体会, 其写作才会不显空洞, 才会具有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张锦伦.如何处理好初中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J].经营管理者, 2011 (6) .
[2]吴菲菲.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初中作文教学序列性策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教育版) , 2007 (2) .
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计划及教案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困难 对策
初中语文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应用也关系到学生平时语文知识积累的书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作文叫雪儿进行多方面的把握和分析,找出学生作文学习中的困境,找出教学中的困难所在,最后提出教学对策。基于此,本文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困境及教学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分析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的陈旧
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关注力度不是非常强,尽管作文表面教学看起来不是非常的复杂,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非常大的困难性。作文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不能代替学生,因此很多教师对于这样的情况不知如何下手,只是在课堂上采取给学生默念作文的形式,让学生去听,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被压抑,学生也会在课堂作文学习中出现困顿的情况。一般来讲,作文都是为了应付教师完成,按照既有的规范性格式进行写作,出现抄袭作文的现象也非常多,学生自己亲自创建的内容比较少。例如,在叙事性作文中,学生们使用的基本都是同样的一个例子,都是同一种语言形式,表达上也很少出现修饰的成分,并无新意可言。最后对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没有创新所导致的。
(二)学生作文态度消极
学生的写作状态包含了写作人员的心理状态,也包含了作者自己所处的环境状态,从当前的教学和学习情况来看,很多初中的语文作文学习中,学生的态度都比较消极。教师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态度一定要严肃,也要足够认真,但是这样无疑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非常不利,让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大大的减弱,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在一般性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给学生传播,写作的重要程度,将写作的内容也看成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事情,给学生一种禁锢的框架。这样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就是教师布置什么题目,让怎么写就怎么写,几乎开头,中间和结尾都已经固定。这样的课堂形式不够轻松,学生会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过于紧张和凝重,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束手无策,常常感觉到一种厌倦和抵触的心理,对于学生的学习影响非常不利[1]。
二、初中语文教师摆脱作文教学困境的对策分析
(一)创新作文的教育教学方式
在初中生作文教学中,要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不能过于循规蹈矩,因材施教,吸引学生的暮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语文作文学习更有兴趣。教师的作文教学可以使用情景教学的方式,也可以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动态的教学环境下对语文作文有更多的感悟和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的潜能[2]。
(二)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作文永远离不开素材的积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以及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积累素材和资料,鼓励学生找到更多的写作素材。例如,针对一个题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搜集相关的素材,经过自己的语言和思维的组织,在语文作文上显现出来。其中不仅仅可以使语文的课内积累,也可以使语文的课外部分积累,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千篇一律的问题,才能让学生的写作更加突出,和生活之间有更多的联系性。传统的写作可养上教师给学生进行教学的指导,也给学生的作文设置了更多的条条框框,但是这样对于学生的思维具有严重的束缚性,学生的真正能力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来,非常容易产生抄袭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和创新,不能束缚学生的思想,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有更多的话要讲,才能让学生冲破固有思维的局限,对于自己的写作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对写作内容进行积累[3]。
(三)增强教师队伍的素养
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语文作文的效果,让教学更具有时代性,不落后,就要不断的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增强教师的专业性,让语文作文教学更加合理,其中不仅仅是对年轻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上的培训,还需要年长的教师进行新知识和新思想接纳方面的培训。例如,学校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安排教师进行学习,掌握更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初中课堂语文的教学更加轻松更加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拓展,课堂交流越来越多,在取长补短之中共同进步,不断的提升教师的作文课堂教学效果。除此以外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上注重思维的拓展,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能够自由自在的写作,减少束缚性条件,只要保障作文的内容是积极的健康的即可,作文评价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困境以及解决困境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中,第一部分是对教师作文教学困境的分析,主要有两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方式的陈旧、学生作文态度消极。第二部分是初中语文教师摆脱作文教学困境的对策分析,其中创新作文的教育教学方式、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增强教师队伍的素养。作文能够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的作文教学还需要和生活之间有更多的联系性,让学生在作文中体现生活的哲理,在生活中找到作文的灵感,希望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武玉龙,张丽萍.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探微[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11(1):168-169,165.
[2]裴建成.浅论初中语文作文技巧[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14(7):100-100.
[3]孟丹.浅论初中语文作文的个性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2(11):57-57.
4.初中语文七年级作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借诗歌来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综合素养。
2.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悠远意境。
3.借助诗歌精炼的语言来抒发真情实感,抒写生活感悟。
教学重点:
1.学会用想象与联想来创造意境。
2.借诗歌语言抒发真情实感、抒写感悟。
教学难点:
如何将哲理融入诗歌写作之中。
教学创意:
诗歌是诱人的玫瑰,大多数人都喜欢诗歌,有时候还触景生情有一种写诗的冲动;但真正认识诗歌的同学相对较少,知道怎样写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要将诗歌写作教学设计得通俗易懂,具有可操作性,可触可摸可感。在品味诗歌时领悟方法,从而掌握诗歌写作的基本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并自觉灵活地迁移到作文实践中。
实施过程:
一、导入。
学生齐声诵读古诗《枫桥夜泊》,继而欣赏歌曲《涛声依旧》导入,提示学生注意歌词内容;出示课件1:诗歌《枫桥夜泊》内容;播放歌曲《涛声依旧》视频;出示歌曲歌词。
导入语: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它由歌手毛宁在央视1993年春晚上演唱之后就红遍大江南北。请同学们再读歌词,看看它和那首《枫桥夜泊》有没有联系?(生答)对,其实,一首好歌的歌词就是一首好的诗歌,同学们想不想自己也能写一首好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诗歌的写作,那就是“常怀一颗好奇心”
教师板书课题:常怀一颗好奇心
二、佳作赏读。
1、教师出示课件2:《春雷》(诗歌见学案)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3、请学生自由对诗歌进行品评。请学生用“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好在……”的句式作出评价。教师示例: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好在全诗自始至终使用了比喻、你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春雷具体可感的形象和先驱者的情感。
4、教师予以总体评价。
这首诗选取春雷为意象,避开其破坏力,讴歌其感召力,立意高远;选取春雷之声为“点”,通过联想与之相关的物象构筑一幅幅画面,具有图画之美,切入点小;层层推进,卒章显志,结构精巧;用第二人称呼告抒发感情,真挚热烈,又用比喻、拟人手法贯穿全诗来塑造形象,鲜明生动,具有形象美、意境美,手法巧妙;同时注重了用韵,如“章”、“行”、“盼”,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韵之美。
三、教师归结诗歌写作的基本方法并指导学生课堂练笔。
过渡语:那么,在学会欣赏一首好的诗歌之后,我们该怎样学着去创作一首诗歌呢?
1、教师指明写法之一:学会想象与联想,让诗歌的内容具体可感,读者阅读之后能够在脑海里闪现出一幅幅画面或者故事,这就是诗歌的图画之美。
教师板书:想——图画美
2、以具体诗歌为例,具体解说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出示课件3:流沙河的诗歌《理想》的部分诗句;联想的几种方法——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
3、指导学生进行诗歌中的想象能力训练。
如:看到屋舍的瓦顶,如何进行想象——可以想成妈妈的洗衣板;看到屋旁的大树轻摇——可以想象它正在搓洗自己的绿衣裳;看到天空中的白云——可以想成洗衣服时产生的白色肥皂泡……也许你正在楼上自己的房间做作业,心中却渴望出去玩,你又可以想象,天上有孩子吗?他们在干嘛呢?于是,我们可以把它写成诗句。(出示课件4,诗句内容见学案)出示课件5:小练笔——想象能力训练。
“秋风与秋叶/正在划拳赛酒/渐渐地/风醉了,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然后展示,师生互评。
过渡语:除了要学会通过联想或者想象让诗歌具有图画美之外,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在进行诗歌写作时注意的呢?
4、教师明确写法之二:要注重抒发真情实感,感情要真挚动人,感悟要切合实际,这是诗歌意境美的一种体现;但是诗歌不同于表白,抒发感情、抒写感悟时不能过于直白,否则就算不上诗歌了,应该要借助一些具体的形象、情境,自己内心的情感才能感动他人。教师板书:情——情感美
出示课件6:张锋《化石吟》第六节。
明确:诗中作者将赞叹之情和“远古”的具体情境——恐龙、猛犸象、林木等结合起来,赞叹的情感就有了依托,远古的情境越是勾画得逼真、丰富,赞叹之情就越是抒发得真挚、强烈。
5、指导学生进行诗歌中的抒情训练。
出示课件7:一次考试失败了,你心情沮丧,你如何抒情?
示例1:考试失败/我不敢对妈妈讲/只有独自/独自品尝忧伤
示例2雨帘中穿飞的燕子/如果你快乐/就请到我开着的窗前/背了我湿漉漉的心/一起去飞 教师点评:示例1中作者的感情抒写出来了,但感染力不够,因为其中没有具体的形象,读者也无法融入作者的感情里去;示例2中,我们就借助雨帘、燕子、开着的窗、湿漉漉的心等具体的形象、情境看到了作者的忧伤,是不是更能感染读者呢?
出示课件8:小练笔——将情感融入具体恰当的形象与情境中去。
表现满足、闲适之情示例: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何其芳《秋天》)
学生训练。
表现轻松、愉悦之情:
学生展示,师生互评。
过渡语:诗歌仅仅抒发感情,即便真挚动人,也会让人觉得没有深度,比如我们读朱熹的《观书有感》时,总会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而掩卷深思,诗句给了我们哲理的启示,因此,诗中还应该写出一些生活中的道理,即诗中之理,这样我们的作品才会令人深思,才会让人回味无穷。
6、教师明确写法之三:要抓住事物某方面的特点,或褒或贬,入情入理,用比喻或拟人手法来写出隽永凝练的语句,就是哲理诗,要注意写出有价值的诗句,就必须运用反常的思维,言人所未尽之言,说人所未透之说,这也是诗歌的一种意境之美。切忌把哲理写得明白入画,也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或情境来表现。
教师板书:理——哲理美
7、指导学生进行诗歌中抒写哲理的训练。
出示课件9:有哲理而形象的诗句。示例:
筷子——哪怕尝尽酸甜苦辣,却还是那么正直。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王家新《在山的那边》)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流沙河《理想》)
课堂小练笔:请根据给出的食物,作理性思辨,写一两句诗。
竹子:荷花:石头:泥土:萤火虫:红对勾:学生当堂训练,自由展示,师生互评。
8、小结。
小结语:其实,诗歌中所抒发得感情和抒写的哲理,在我们创作的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构成了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师板书:意境美。
过渡语:有了画面、意境,是不是诗歌就算完美了呢?当然不够,好诗还需要让读者琅琅上口,就是要讲究音韵之美。
9、出示课件10:张锋《化石吟》第一二节。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学生齐读。
教师提问:你感受到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了吗?请你说说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一是注意了押韵,如“巴”、“牙”、“花”、“话”,二是连用四个“最早的……”句式,重叠复沓,让我们读起来琅琅上口,乐感十足。
教师板书:读——音乐美
10、教师指导学生训练诗歌的音乐美练笔。
明确:音乐之美需要通过高声诵读才能体味到,我们在进行诗歌写作时,务必要加以诵读,注意运用好相同的句式写作,同时还要尽量押韵。
11、出示课件11:诗歌音乐美小练笔。
请揣摩下面诗句,补上诗中所缺的词语或句子,要求含义恰当,音韵和谐。
(1)课间,在黑板上/我们将老师的形象细细描画/老师来了/快擦/快擦/擦去一副眼镜/擦去几条皱纹/呀,来不及了/情急中/丢下一缕
(2)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
上学后/母爱学生当堂训练,展示,师生互评。
四、出示课件12:教师下水作品,教师朗读。
露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在睡眼惺忪的花心里
没有对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我自生有自灭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我就是我一滴单纯的露珠
少人注意,我不抱怨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明媚的清晨
我会变成洁白美丽的云朵,升起
教师自评:这首诗用拟人手法,让露珠自述,写露珠在草叶尖上、花心里,不声不响,不引人注意,但纯洁、澄澈,自生自灭,“在阳明媚的清晨”变成“洁白美丽的云朵,升起”形象可感,而且符合实际;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抒发了对露珠的赞美之情,又以实写虚,赞美社会上那些默默无闻做出贡献的人,同时,“变成云朵,升起”又能启人心智,情中寓理;也采用了一些相同的句式,注重押韵,有了些许的音韵之美。
五、课堂总结。
总结语:要写出好的诗歌,首先要学会联想和想象,让诗歌具有图画之美;其次要通过具体的意象,抒发感情,抒写哲理;最后还要注重诗歌本身应有的音韵之美。
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读诗就是沟通感情,写诗就是重塑情感,热爱诗歌就是热爱生命!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人世间最美的诗行吧!
六、布置写作训练任务。
请你捕捉生活中的诗意细节,试写一首小诗。内容自选,主题自定,题目自拟。要求内容形象具体,意境优美,具有音乐美。
附:板书设计
常怀一颗好奇心
想——图画美
情——情感美
意境美
理——哲理美
5.《摆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教案 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读出“作家”的感情变化。
2.理解人们对“最宝贵的东西”的不同观点和态度。
3.理解“摆渡”、“彼岸”在文中含义的变化,领悟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4.学习重点是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像,感悟“摆渡”的比喻意义。
【自读程序】
1.自读课文,加深理解。第一遍自由读,要求读音正确,感知故事情节,试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第二遍默读,要求划分层次,画出关键语句,揣摩故事的寓意。第三遍在小组里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情,思考:为什么说“创作同摆渡一样”?
2.讨论寓意,各谈感悟。
①故事中的五个人对“最宝贵的东西”的看法各有什么不同?
②为什么说“作家没有真情实意,是应该无路可走的”?
③作家为什么改行去摆渡?为什么说“创作同摆渡一样”?文章末尾的“摆渡”和“彼岸”的含义与开头有什么不同?
3.表情朗读,读出韵味。畅谈感受后,全班分角色朗读,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自读点拨】
高晓声(1928-1999),男,江苏人。当代作家。《陈奂生上城》获198o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通过“漏斗户主”(揩常年负债的穷苦农民)陈奂生进城卖“油绳”(一种油炸的面食)的经历,反映改革开放之初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落后与进步的矛盾对立,对“国民性”进行反思,写出了传统文化的压抑性,带有“文化批判”的性质。其后高晓声以“陈奂生”为主人公,写出了一系列小说。先后出版的小说集有《七九年小说选》《陈奂生》《高晓声小说选》《高晓声小说集》等。
2.把握体裁
教科书“自读提示”说,“这是一篇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现代寓言”,但“现代寓言”似未形成独立的文学门类。本文多被收入《十年散文选》、《名人小品》等散文集中,似应看作哲理散文。从另一角度说,本文又是对作家和文学作品社会功能的一种认识,不过是用“故事”的形式来表达的,因此看作作家的“创作谈”亦无不可。
3.理清思路
课文共16段,按故事情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摆渡的等价物:钱、力、权。写摆渡人要求分享渡客“最宝贵的东西”,作为摆渡的等价交换物,有钱人给钱,有力者以暴力相威胁,有权人以权谋私。而作家无钱无力又无权,摆渡人不让他上船。
第二部分(11-13段),作家最宝贵的:真情实意。写作家走投无路望河兴叹,不料感动了摆渡人。摆渡人认为作家最宝贵的东西是“真情实意”。作家过河后自忖:作家没有“真情实意”,应该无路可走。从一正一反两个视角说明了作家最宝贵的是真情实意。
第三部分(l4-16段),创作如同摆渡:把人渡向彼岸。写作家自动去做摆渡人,并感悟到“创作同摆渡一样,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前面的彼岸去”。
4.理解寓意
①不同的价值取向。故事中四个渡客、一个摆渡人,价值取向各不相同。‘“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有钱人认钱,大力士使力,有权人用权,作家自己认为“最宝贵的就是写作”。但摆渡人认为作家的“唱”,既不如有权人“说”的好听,因为“说”的很“实惠”;也不如本人的“叹”好听,因为“唱”的是别人的词,别人的曲,并非发自心声。而仰天长叹发自肺腑,表达的是“真情实意”。可见摆渡人认为“真情实意”最宝贵。这一段隐喻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这五个人正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②作品的文化功能。文学是人学,不管是反映客观现实,还是表达主观情意都应该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而不能说假话、大话、空话。因此,文学的生命在于以、情实意去感染、感动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共鸣。
③作家的社会职责。作家自动去做了摆渡人,他“不受惑于财富,不屈从于权力;他以真情实意待渡客,也愿渡客以真情实意报之”。并从中悟出了摆渡与创作的相似点:摆渡是把人的躯体运送到对岸去;而创作是以文学作品陶冶人的精神,使之提升到更高尚、纯洁的境界。末段的“彼岸”就是比喻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
6.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计划及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
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教学准备】
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3.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1.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开展思维,要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一切都有赖于对文本的充分阅读。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势必由老师来包办代替,也势必导致语文教学满堂灌的结果。因此,设计中,让学生多次阅读课文,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
2.课文教学重在培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在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从课内走向课外。
3.“学而不思则罔”,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教学的思维轨道上来。)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
2.学生介绍有关收集到的“社戏”的知识。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学生轻声跟读,熟悉课文内容。
(提供相关材料,有利于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主题。有条件的在课前发动学生自己获得有关材料进行学习,这可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学生的概括大意符合即可)(2)学生细读课文,指导学生圈点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以便帮助理清文章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
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
(演示)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详写3、4、5 略写1、2、4、7(本文篇幅相对较长,内容也较丰富,学习这类文章,首先理清脉络,分清主次,这是很重要的,也是基本的学习方法。)2.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
思考:本文课题《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又不多,我们是否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你同意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感悟。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以平等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根据学习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迁移的一个基本前提。探究、对话、交流、提高。教师适时点拨,充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这里比较关键的是教师要视具体情况来点拨,既非灌输包办代替,更不是强加给学生,而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一种指导。)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师:认真阅读你认为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读时可先概括这部分内容;其次看看它在整篇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想想这一部分美在哪里,语言表述上有何特点,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阅读前的指导十分重要,充分体现学习重在掌握学习方法,教书重在“授之于渔”的教学理念。)2.学生在个人精读的基础上分组,按写景的与写人的分若干组,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概括,得出供学生参考的结论:《社戏》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
(在此环节,学生从“粗读”到“细读”再到“精读”,由粗到细,从浅到深,完全合乎阅读的规律。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对话,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疑问的能力,也培养了通过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自然美。
[左右都是碧绿的豆田,河流,淡黑的起伏的远山,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水面前“仙山楼阁”般的戏台,“大白鱼”似的航船,无不给人以生命的鲜活,给人以美好的向往。] 背景音乐:舒缓、抒情的《田野的风》。
(1)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月夜行船,月下归航”的语段,速度稍慢。其他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其语言的流畅和表现的自然美。
(2)听后想想,这段写景从哪几个方面,结合着哪些事物来写的,起到了怎样的表达的效果。讨论后齐读,加深体会,再放音乐。
(优美的乡村景色,在音乐的陪衬下,通过个人、集体的多种朗读,拉动想象,来体会自然美,能悟出许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人性美。
[小伙伴们那善意的嘲笑,偷豆的举动,对付六一公公的幼稚方法,将船划得飞快的英姿,无不体现了孩子们毫不雕饰的纯净之美,体现着人的率真、自由与活力。](1)请男生齐读第10节少年朋友们开船的动作描写,圈出动词,揣摩语言的准确。
(2)分角色朗读偷豆时人物鲜明的个性化语言。*情感美。
[小朋友得到特许来伴“我”钓虾、游戏,母亲再三嘱咐与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船中,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无不洋溢着爱的温情。]
五、体验反思
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通过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六、拓展延伸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
《社戏》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教学设计: 以品读体验为主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记述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体验,在品读中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于景的,同时联系生活,在品读体验中揣摩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童年引读。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亿深处/放声歌唱……
同学们,我们的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小说《社戏》,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
(情境创设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力求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童年生活的回忆中融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l.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例:惮 踱 颇 归省 行辈 撺掇 凫水 潺潺宛转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3)看戏后(3l一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讨论明确:“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倘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这是还未当家的已嫁女儿的一般情况;“那时我的祖母虽然还康健,但母亲也已分担了些家务”,母亲的情况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儿,“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只得在扫墓完毕之后,抽空去住几天”。清明扫墓完毕之后的天数,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当在春末夏初的时令,所以能够看到“春赛”、社戏,吃到罗汉豆。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村中居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小村庄)
讨论明确: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
3、“我”在平桥村有哪些乐事? 讨论明确:“我们”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钓钩,“伏在河沿上去钓虾”,“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照例”,表明钓得的虾总归“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们也都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我”看着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被钓上来,自然乐趣甚浓;吃着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钓来的虾,更会甜在心里。
“我们”还常一同去放牛。黄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诗经,“全都嘲笑起来了”。这嘲笑是善意的,实际是鼓励“我”大胆些,勇敢些。“我”怕牛,还因此而被嘲笑,却还跟着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远远地跟着,站着”,是多么愿意和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这放牛被嘲当中,更表现出彼此的亲密。“我”跟着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种很浓的乐趣。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多方表现乐趣,铺垫赵庄看戏)
讨论明确: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更乐趣无穷。这样,就为写最大乐事――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读下去。
(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四、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2、体验拓展: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第二课时
一、再述乐事,导入看戏。
(生活乐事的叙述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对看戏部分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默读看戏,梳理过程。
(一)默读第二部分看社戏的全过程。并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讨论明确: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语文美,在探究中发现语文的思想美,在诵读中体验语文的情感美。)
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讨论明确:看社戏前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时叫不到船,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担心等,还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扫兴。然而,这些“困难”又逐一地被小伙伴们解决了: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岩。
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讨论明确:“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讨论明确:“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 心急生误 两误曲折 更现心急)。
4、“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讨论明确:“我”望到“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那缥缈月夜空间的戏台,使“我”疑心是“画上见过的仙境”,深被吸引,无限欢喜,更全神贯注地一直望到“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无限欢喜、兴奋之情。
5、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好看。
①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却没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戏不好看?
文中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孩子的神态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
6、既然戏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赞成回去了。课文中月夜归航这一部分写得也非常精采。但为什么没有写沿途所见的景物呢?
讨论明确:因为前面第11节已着重写了两岸景物,所以这节略了这部分内容。
7、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讨论明确:孩子们认为背着大人摘豆吃是不应该的,所以直言不讳地说“偷”。可是他们不是窃取别人的东西来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劳动果实奉献给伙伴享用;“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些话足以表现出这群农家孩子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8、由此,我们想—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1)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2)小伙伴们更在乎的是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小伙伴们真正感兴趣的不在社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四、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讨论归纳:
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领略了江南水乡的夜景。这段描写,从感觉入手,描绘了豆麦、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闪亮的渔火、宛转悠扬的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写得有声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写连山,以动写静;写笛声,以声传情;写渔火,由远及近。这样写,既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之感,又将社戏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给读者。同时也表现了我急欲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
3、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4、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要求同学与上面的写景比较,讨论明确:
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让学生在品读赏析中体会自然之美和语言之美,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五、总结存储,归纳特色。
1、总结存储:这是一段优美清丽的自然环境描写,它写出了农村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与景有机的交融在一起。
2、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特色: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情于景,才能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具体地说:
1、景物描写多侧面。《社戏》在描绘农村自然景物时,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2、景物描写多层次。这里所说的层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间位置,《社戏》中能清晰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
六、片断仿写,体验拓展。
1、找出描写山、戏台、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进一步体会体会。
2、按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仿写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
第三课时
一、复述偷豆,交流感受。
请同学复述偷豆情节,交流感受,导入课文。
(因为这段很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通过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二、体验角色,把握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同学们的角色体验中,在人物动作、语言的分析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好客。)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描写的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公公。双喜:看戏前,当“我”因为看不到戏感到沮丧,人们都叹息地表示同情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提得恰到好处,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双喜马上表示“写包票”,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至使“我”能去看社戏。航船出发了,双喜“拔前篙”,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这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专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当大家都不想继续看戏时,双喜说“还是我们走的好罢”,他了解大家的情绪,俨然像一个兄长一样。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双喜考虑周全。
(对这个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要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这补偿对“我”的歉意,他还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
阿发:建议小伙伴们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淳朴,好客。
(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勾画得颇为准确、生动,也要认真领会。)
三、合作探究,梳理详略。
1、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 教师投影七个故事情节,然后请同学们梳理明确: A 赵庄看社戏 B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 看社戏前的波折 D 看社戏归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 F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1)情节顺序是:G、F、C、B、A、D、E(2)详写的是: A、B、C、D(3)略写的是: E、F、G
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讨论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豆行动,更表现了乡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这种详略结合的灵活运用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学习。)
四、归纳主旨,体验反思。
1、归纳主旨: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体验反思: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讨论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2、拓展延伸:
(1)做课后练习题第三题。
7.初中语文随笔训练及作文教学研究 篇七
关键词:初中语文,随笔训练,作文教学
近年来,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重视语文写作教学。但现实中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很难获得实质性的突破, 进而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也很难获得大幅提升。为实现写作教学水平的真正提升, 写作教学教师要不断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一、初中语文写作随笔训练的特征
1. 体裁比较灵活
同传统的写作训练方法相比, 随笔训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作为重要的语文写作形式, 随笔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传统的作文写作方式, 不但可以议论事实, 还可以观景抒情。随笔训练的文章篇幅和文章字数要求相对较为宽松, 尤其是可以旁征博引随笔内容, 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畅所欲言, 对学生知识的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情感思想较为自由
人是有思想的, 人的思想情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予以表达。让学生进行随笔训练, 让他们在训练中表达自身的生活, 具有生动、客观、真实的特点, 这种表达可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内心思想, 对于学生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 语言表达比较个性
随笔训练的自由性、灵活性特点使得其内容表达更加自由、灵活, 而且, 学生的随笔训练内容相关比较广泛, 学生在随笔训练过程中, 不但可以充分表达自身的所思所想, 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的作文写作能力。所以, 随笔训练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认识和了解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相关特点后, 作文教师应根据自身学科的实际情况, 合理的制定训练计划, 引导广大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阅读, 为随笔训练提供知识储备支持。
二、初中语文随笔训练的有效措施
1. 合理有效地制定随笔训练目标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随笔训练之前, 首先需要制定明确有效的随笔训练目标,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作文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 并结合学生客观状况, 给他们制定针对性的训练目标。比如, 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实际过程中, 教师可以在参考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事物观察习惯, 养成良好的写作训练习惯, 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这种方式, 不但有助于学生三观观念的养成,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 能够让学生充分激发和释放自身的学习潜力, 提升自身的作文写作水平。
2. 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
中国有句古话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只有为学生营造优异的写作环境, 充分激发他们的文章写作兴趣, 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逐步提升自身的作文写作能力。第一, 作文写作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自身较为喜欢的笔记本, 用以随时记录自身的所思所想, 通过学生对笔记本的喜爱, 可以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养随笔训练的良好习惯, 激发他们的作为写作兴趣。第二, 在让学生进行随笔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引导学生在训练初期注重素材的积累, 教师适当布置一定的作业, 比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进行一定的教学内容延伸, 让学生在阅读自己文章后发表相应的看法, 并进行一定的讨论, 让学生共同进步、相互学习。这种学习方式, 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拓展他们的知识范围,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升。
3. 素材的积累
素质是写作的基础, 素材缺失, 写作也便无从谈起。当前, 学生之所以对写作比较抗拒, 是由于他们的写作技巧和素材积累相对比较缺乏。因此, 教师要引导广大学生不断精选素材积累, 在教学实践中, 充分结合其他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海量阅读, 掌握和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为随笔训练提供必要的素材积累; 同时, 因为单纯的课上阅读很难满足他们的写作要求,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并对自身认为比较经典的阅读部分进行记录, 为写作水平的提升积累充足的素材积累。
4. 写作讲评
作为重要的写作环节, 写作讲评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作文写作教师要给予写作评价足够的重视, 在对学生随笔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 给予他们一定的意见参考与指导, 避免他们形成写作误区。首先, 教师要注重差异化的教学原则。根据学生的客观状况, 实施有差别性的教学方式, 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及时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升他们的作文写作自信心。其次, 丰富讲评方式。传统的评奖比较强调教师的评价, 在观点和思想上比较单一, 使得讲评效果非常糟糕。因此, 教师要注重讲评方式的多样化,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讲评竞争氛围, 激发他们的文章写作兴趣和写作灵感, 进而实现学生写作效果和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 随笔训练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 广泛阅读, 激发学生的文章写作兴趣, 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进而实现初中语文写作教师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美侠.让随笔闪烁智慧的火花[J].文学教育, 2012, (07) .
[2]夏冬芹.让随笔与文思齐飞[J].文学教育, 2012, (06) .3
[3]张锐.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学周刊, 2013, (06) .
8.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及建议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问题;措施
写作是通过运用文字表达感情和思想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同时,针对学生目前的作文水平,作文教学应当改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从而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写作水平。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1、教师对待写作的传统观念认识
据调查,学生学习越久,对语文教学的热情度就越低。而作文在试卷总分占据40%的高比例,可以说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随着教科学目的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这样往往容易让教师对于热门学科给予高度的关注,甚至有的教师会觉得从出生开始就在学着本土语言,对于语文,则完全不用占据时间的错误理念。
写作是心灵的共鸣,但现在往往很多教师都是谈写作色变,不仅仅是学生犯愁,教师同样也批阅的苦不堪言。当教师在阅读修改学生的作文时,也没有给予正确的关注。在学生文章晦涩难懂,甚至语句不通时,有的老师则会认为学生是敷衍了事,态度不认真。长此以往,造成很多学生不仅不会学作文,还要担心面对老师的批评指责,于是从优秀范文里的硬拉生凑,东挪一块,西补一块,有的甚至誊抄原文应付了事。教师在批阅当中,匆匆十几分钟批阅完毕。
有的教师甚至为了省事,阅读起来方便,限定学生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而学生则犹如提线木偶般,只能照做,自己的思想完全得不到展现。过分的依赖既定好的事物,使得学生缺少对生活的认知,不会独立思考和判断。造就在开放式命题下瞎编乱造,无病乱呻吟,写出来的文章不仅空洞无味缺乏情感,而且文章多数千篇一律,只有固定唯一答案毫无自己的思想可言。
2、学生在作文中看不到自我价值
很多的调查发现,初中生对作文的热情度不高,甚至有的学生的作文水平还停留在小学阶段,识字不全,甚至错别字乱飞等现象。
电子化的替代,中考的压力,应试教育的迫切,使他们没有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积累文字的习惯,在写作时由于词汇运用太少,写作便会十分困难。大部分学生通常找不到可写内容,语句不通,条理模糊,概念混淆,语言表达逻辑差,无法将写作内容如自己心中所想般表达出来。
手机、电脑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眼界,了解世界,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东西。作业时间打游戏,识字阶段玩手机,把最常用的字也可以让它错的很离谱,这现在是多数人群的通病。应试教育,让学生不得不把应该休息的日子用来补课,没有接触生活的机会,无法触发情感写作线,只是一味的被要求学习学习。好成绩意味着好高中,好大学,甚至好未来。
二、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方式
1、改变观念,正确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力的源泉,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动力。文学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有了浓厚兴趣,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在学习上会充分释放自己的激情和信心,点燃思想的火花,进而使注意力更集中,观察力敏锐,想象力丰富,创造思维也会更加活跃。让写作成为富有激情的一件乐事。
(2)创造宽松氛围,拓展生活空间
实验证明,学生学习氛围宽松,思维会更加敏捷。从而教师应为学生们提供自由思想,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畅所欲言,在教学中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生活是文学的源头水,若脱离了生活,文学也将变得一无是处。如果是脱离生活的创作,就如同鱼儿失去了水,无法遨游在大海中。让学生真正从教学课堂中解放出来,亲近自然,投入生活的怀抱,积累和沉淀出深厚的写作素材与底蕴。
(3)观察生活,运用激励
如果说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是为学生更好地接触生活提供机会的话,那观察生活就正是要如何把握这个机会了。王国维曾经说过:“入乎其内,故能言之”,即只有对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进行生动真实的描写。
自我表现,得到他人肯定是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对于学生的独到见解和看法应给予鼓励,从而使他们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保持盎然的兴趣。增加积累,感悟生活,加强个人文化素质。
2、自我改善,天道酬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良好的记录、摘抄、甚至观后感的习惯,这样在以后的写作中,为自己提供了雄厚的写作素材。
(2)勤于练笔,勤于修改
可从现在开始,每天一篇日记,哪怕只是在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间久了,写作手感便会自然形成。
“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是提高写作能力最直接也最快速的一条途径,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到问题并不断深化,还可以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能力,扬长避短,从而使自己的写作水平达到最优状态。
(3)善于观察,培养创造
观察,是写作最好的老师。观察是生活乐趣的开始,只有善于不断去观察,才能感受到别人所体会不到的细小枝节,发现别人所没有看到的美好。
创造力的培养离不开观察,离不开想象,留更多的思维空间给自己,天马行空,让自己的想象在思維空间横行无阻。
总结:
写作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学生自己不断积累,从每一次的阅读写作中总结经验,进行自我评价,寻找自己写作中的不足之处,然后不断改进,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结合“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根”的教育理念,使农村语文作文教学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蒋大琴.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2)
[2]王鹏伟.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计划及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认识我过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艺,增进对我过古代文化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说明事物的写法。3.了解课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正音:罔
贻
黍
糁
褶
篆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三、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
1.翻译(朗读句子—逐字解释—将该句直译成现代汉语)。2.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交代核舟的作者及其精湛的技艺,并点明核舟的主题。
四、学习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分述
1.翻译(方法同上)。
2.思考:这4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船的哪些部分,这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明确:空间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3.细读第3自然段,感受核舟上所刻人物与事物有何特点,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例如:“佛印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这句对人物的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可见,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例如:“珠可历历数也”说明雕刻的东西精巧细致。
五、小结
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的精湛技艺,与开头“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相照应。
六、情境表演
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演鲁直、苏东坡、佛印,并让“观众”点评。
七、学习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总结
1.翻译
2.思考:课文最后一节是怎样对雕刻家的技艺进行赞美的?
明确:通过把核舟之小与所刻内容之丰富作对比,来表现雕刻者技艺的。
八、全文总结
九、作业布置
1.词语积累。
2.选择核舟的某一部分画出来,体味文章语言准确的特点。
《核舟记》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二、能正确翻译课文。
三、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四、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教学方法
自学点拨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活板》这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实,在我国古代,像毕昇这样有才智的人很多,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也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介绍他雕刻技艺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
三、简介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
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
五、自学课文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
六、集体解疑
七、检查自学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魏学洢()器皿()罔不因势象形()尝贻余核舟一()长约八分有奇()()二黍许()篛蓬()石青糁之()多髯()手卷()衣褶()矫首()不属()诎右臂()舟楫()椎髻()叔远甫()篆章()
2、解释加点词语
明有奇巧人 罔不因势象形 尝贻余核舟一 八分有奇 中轩敞者为舱 峨冠而多髯者 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 神情与苏、黄不属 题名其上 又用篆章一 其船背稍夷
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辨析词义
罔不因势象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无案牍之劳形 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每一字皆有数印 珠可粒粒数也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左手抚鲁直背 佛印居右 左手抚炉 启窗而观 其两膝相比者 中峨冠而多髯者 而竖其左膝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其人视端容寂 而竖其左膝 其船背稍夷
计其长曾不盈寸
4、划分停顿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珠/可历历数也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翻译文言语句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掌握本课所学内容。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2、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赏析课文。
(一)集体朗读课文并思考:
1、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弄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讨论明确:
1、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2、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证明,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2、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1、奇巧。
2、“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2、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 意在表现什么?
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讨论明确:
1、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2、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
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5、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讨论明确:
1、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2、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3、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4、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5、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讨论明确:
1、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2、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五)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2、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3、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讨论明确:
1、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3、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六)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讨论明确:强调了尽管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
三、拓展延伸
学习古人,了解我们祖先的伟大艺术创造,并不是让我们找到什么心理平衡,面对我们先人曾优越西方的那么早的发明创造,面对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位置,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鉴、继承、发扬,再发明,再创造。读了《活板》和《核舟记》这两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四、布置作业
10.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计划及教案 篇十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并体味本诗的节奏、韵律美。
2.难点:调动联想想象,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奇幻:出人意料的,充满变幻的。(2)远古:遥远的古代。
(3)进化: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变化。
(4)造物主: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万物,因此称上帝为“造物主”。(5)骸骨(hái):尸骨。
(6)乌有:虚幻,不存在。(7)潜行(qián):在水面以下行动。
二、导入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在课本这首诗中,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三、正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探究质疑:题目“化石吟”的“吟”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
3.探究质疑:诗的1、2节一连用了6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连续不断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4.探究质疑: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讨论并归纳:
(1)生命的起源。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海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互相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2)生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素(自养)的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异养)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进化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第二课
5.探究质疑: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讨论并归纳:诗中3、4、5、6节是化石说的话。意思是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你看,那冰冷的骸骨不就
是明证吗?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6.探究质疑:诗的第2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讨论并归纳:最后一节回应第2节,这样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7.探究质疑: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四、小结
这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全诗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11.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计划及教案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3.077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作文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师一般对作文教学普遍不够重视,都不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足够的精力,缺少有效的指导和训练,致使大部分学生对作文采取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作文应有的认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视写作文为一种精神负担和苦差事,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碰到有写作文任务,要么东拼西凑,要么老师催紧了,就临时包佛脚,随便应付一下了事。因此写好后根本不作认真必要的修改,存在严重的“任务观点”思想。
2.作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脱节。
平心而论,我们现在使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书,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更是美文,令人赞叹不已。教材的单元合成也具有一定科学性。然而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我们农村的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了,学生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
3.抄袭现象比较严重。
有的学生面对写作文不是认真构思,积极准备资料,挖掘素材,而是消极对待,急着翻看手头的一些《作文选》之类的东西,寻找对口的作文。不要说一般学生,就是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也有类似的现象。
二、优化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对策
1.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
老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教学计划,并认真执行。根据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年级的目标计划,有目的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各种题材的作文。从审题、拟题、开头、结尾、立意、谋篇布局、写作顺序等方面,有侧重的训练,使教学计划具有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需求。
2.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多搞作文活动,提高作文兴趣
想表现自己,渴望成功,这是人类的普遍心理。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语文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作文兴趣的保持,同样离不开课外活动。作文的课外活动主要是学生作文的各级交流。首先可以在班上开展作文比赛,被表扬的学生由于受到肯定而大受鼓舞,从而兴趣激增;没有被表扬的学生也会受到优秀作文的同学的影响,从而激发起大家的写作兴趣。其次是可以组织文学社团,让优秀作文在校中交流。还可以将优秀作文推荐到报刊上去发表。在组织作文活动的时候要注意,作文课外活动不仅仅是培养作文尖子生,一定要鼓励全体学生参加,要让全体学生都在作文课外活动中提高作文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整体提高。开展这类活动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心动起来,行动起来,让他们有机会展露才华和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2)让学生放开写
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如果对写作不能产生需要,那么就很难写好文章;相反,有了写作的需要,有了表达自己心中思想的欲望,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就会以满腔的热情去写好文章。很多学生写信写得很好,是因为他们在信中可以自由的“倾吐胸中的积蓄”,其实我们可以把写信的方法扩大到写其他形式的作文中。我们语文教师布置作文时,往往是先定一个题目,学生进行写作。这样,题目唯一,而学生有几十个,对此命题有感触的学生,可以从容应对;对此命题不感兴趣的学生,就难以下笔。所以叶老强调:“无论写什么文章,只要而且必须如平常写信给朋友一样,倾诉胸中的积蓄。”因此,我们教师布置写作时要灵活一些,让学生有自主性。比如,教师想训练学生写景的写作能力,你不必给学生框定写的时间和地点,要让学生放开手脚写作,去倾诉胸中的积蓄,学生一定会写出自己有体验、有感悟的景和物了。一旦学生有东西可写了,他写文章的兴趣也就自然而生了。
3.注重作文基本功的训练,积累作文素材。
顺应作文教学的规律,教师要脱离作文数量的束缚,提高作文质量,就必须在训练作文基本功上下功夫。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为了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老师必须在平时加强指导和训练:一篇文章如何确立题目,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中心思想,如何选材,如何分段,如何前后呼应、开头和结尾相衔接,如何画龙点睛、耐人寻味,如何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引起读者共鸣,如何详写,如何略写等等,老师不要企图三五次作文就能使学生样样精通,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范文为例,认真分析基本的写作套路,改变学生提笔无话可说,无话乱说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笔者在每个学期都要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按时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摘抄、读书心得,及时表扬或在班内交流。利用阅读课,有针对性地搞专题讨论,学期末搞一次读书笔记大展览,由同学们投票进行评比。通过上述活动,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作文素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注重作文批改和讲评,形式灵活多样。
作文批改是老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老师的批改,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加以重视和改正;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习惯;可以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严谨求学的良好习惯。因此,老师既要注重作文批改,又要采取多种形式。从批改者的角度,作文批改可分为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和师生共同批改三种形式;从批改的方式来看,老师批改可以分成精批细改、只批不改和不批只该三种形式;学生批改可以分成自己批改、相互批改和分组批改三种形式。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倡导精批细改,允许只批不改和不批只改。批语应避免呆板,要生动形象、新颖,使学生便于接受。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作文讲评,选佳作当范文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评析,和自己的作文比较优劣。鼓励找出差距,寻找提高的途径。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讲评,将对学生写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黃静.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方法[J].中学语文,2013(04).
12.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计划及教案 篇十二
一、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困难
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的经验少的语文教师, 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境, 他们不知道在课堂上怎样教给学生写作技巧, 这是很多语文教师都面临的一项难题。对此, 我们首先要分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困难。
(一) 作文教学方法陈旧无序
在作文教学中, 如果没有一定的方法就很难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一般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的教学方式通常是读几篇优秀的学生范文, 比较生硬地讲解其中的写作技巧并找出关键点, 在讲解过程中缺乏层次性。这种陈旧无序的作文教学方法, 使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 无法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从目前看, 很多语文教师较多地去研究作文的写作方法, 以及应试技巧, 而对于怎样去构建学生的写作认知心理却研究得很少。当前, 初中作文还不能脱离以中考为核心的应试教育的藩篱, 通常的作文训练主要是指导学生怎样才能成功获得高分, 在很大的程度上没有触及写作的实质内涵, 对于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这就是将分数作为评价作文的唯一标准而带来的弊端, 它实际上较为缺乏层次性或递增关系。有很多的学生在完成初中三年的写作学习过程后, 发现自己写的文章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长度, 但是作文的写作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却并不理想。在写作文的时候, 不再像小学时那样能够将自己的心声吐露出来, 而更多地是为了应付考试去思索发挥, 缺少趣味性、针对性和实际性, 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很少是优秀的作文。
(二) 学生缺乏积极的写作状态
很多学生都缺乏积极的写作状态, 写作状态包括了作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环境状态。在对待写作时, 我们通常都保持着比较严肃的态度, 这就在无形中给写作带来了障碍, 影响了写作兴趣的培养, 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平常的作文锻炼时, 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把写作的内容当作一件特殊的事, 过分强调了内容的条条框框。例如, 要求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从道德高点或大爱方面出发去写, 我们不能否认这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与爱国情怀方面具有的积极作用, 但是如果老是加上这样的写作内容, 无疑是增加了一种限制性, 学生会认为作文内容反映了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这种心理会对学生造成巨大的压力, 给学生增加包袱, 使学生认为作文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 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影响写作能力的发挥。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通常首先是确定并布置写作的题目, 然后是指导学生的写作方法, 最后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写作时间。在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下, 根本不可能营造出积极而有趣的写作氛围, 很多学生坐在座位上冥思苦想, 仍旧找不到什么可写的内容。在这种模式下, 长此以往, 每当进行写作练习的时候, 就成了学生感受痛苦的时候, 甚至他们会在心里产生厌恶感或排斥感。
(三) 写作脱离阅读和生活
写作素材来源于实际生活, 离开现实的生活, 写作就变成了没有根的树。为了应对中考, 初中学生被长期地禁锢在教室和校园里, 接受封闭式地书本知识学习。学生大都对生活缺乏体验与感悟, 因此, 也很难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 导致学生的写作与生活越来越远。要想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必须得研究符合认知发展的规律, 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亲近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让学生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感悟, 获得自己的认知和思考。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做一个引导者, 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平台, 引导学生写出在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让他们的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味。此外, 一些学生在写作时, 常常脱离实际或废话连篇, 出现这类问题是由于学生在平时缺乏思考, 缺少对生活的感悟, 因此, 在阅读时也不能读懂生活、读出味道, 在写文章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心思。
(四) 作文抄袭现象比较严重
与小学阶段相比, 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明显增多, 同时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 写作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要花费很多时间去完成写作任务。在一种完成任务的心理状态下, 很多初中生往往不是去积极地准备素材, 不是去努力地构思作文, 而是采取消极对待的方式, 为了完成任务而抄袭作文。在这种情况下, 结果可想而知, 这些学生的写作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二、语文作文教学困境的对策研究
(一) 把握目标、注重序列
要想使语文课堂中的作文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语文教师就必须要对大局总揽, 从整个学期或者更长的时间内, 整体规划好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序列。例如, 教师可以从整个初中阶段规划作文练习秩序,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 培养学生的自由写作习惯, 避免给学生过多的包袱和限制;初中二年级时, 要着重对学生的具体写作方法进行规范教育;初中三年级时, 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及主动性, 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在这种有梯度和层次的作文教学计划下, 每一学期都能让学生在写作方面有一个进步, 这样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写作乐趣。
(二) 打开心扉、自由写作
教师应该作为一个引导者, 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创造条件, 平时注意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要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鼓励他们体验生活, 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教师最好将作文课分为两种, 一个是指导课, 一个是讲评课。教师在指导课上主要是点拨并训练学生的作文思路, 尽量去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 只要作文内容积极健康, 教师就应该接受并鼓励, 从而提高大家的写作乐趣。
(三) 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1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计划及教案 篇十三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
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
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
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
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
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
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
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花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
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烩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死问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 纶 笑容可掬 遁 蜂拥 隐匿(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凯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域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翻的老
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
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翻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
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
太危险了。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翻,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翻退兵过于草
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二)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诸葛亮的这些特点?结合课文说说你对司马翻的看法。
(讨论上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五、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①“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那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以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位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②空城汁为什么能获得成功?
14.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计划及教案 篇十四
“少教多学”理念下的备课与教案书写麻惠民
(甘肃省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摘 要:“少教多学”的备课和教案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要注意加强课前预习、课堂精心设问、课后巧设作业,要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少教多学”;备课;教案
“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能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去教,强制灌输,而不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然事倍功半;如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语文,让学生每天都盼望着上语文课,那么教师教给学生十分,学生可能会学到十二分。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重视课件的制作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幼,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对于课文的语言之美和结构、思路的奇妙之处可能感受不深,但是对于直观性较强的图画形式却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如果精心设计图文并茂的课件,则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二、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充满吸引力
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必然在下面昏昏欲睡。如果能穿插一些活动,则会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进行男女生朗读竞赛;对于情节性比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对《核舟记》可以让学生模仿核舟中的人物摆动作。活动形式多了,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被吸引到课堂上了。
三、在备课中教师要预先准备一些轻松幽默的俏皮话,用来调节课堂气氛
使用一些这样的话可以有效化解课堂中的沉闷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然,有些老师天生幽默,课堂幽默招手即来,但对于平时不善幽默的老师来说,这样做就是在备课阶段必需的了。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笔者经常强调,仅凭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是学不好语文的。“少教多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有限地教,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在备课时采取措施,把这一目标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阶段中,从以下几个环节努力。
1.课前充分预习
学生如果在课前已经进行了具体扎实的预习,许多基础的东西已经在课外消化,那么课堂上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提升拓展,如果学生课前没有预习,那么课堂上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决基础知识,导致课堂进度缓慢,效率低下。但这里又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许多教师往往是在上完前一篇课文后,在下课时随便说一句“把下一课预习一下”就走出教室。这样布置预习作业丝毫没有作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布置预习任务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朗读课文以及方法,要学会哪些词语、了解课文的哪些内容、摘抄精彩片段等。这样的预习要求既便于学生操作,又便于老师检查监督。当然,对学生的预习要提出如此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备课阶段就提前做好准备。
2.课堂巧设疑问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45分钟的课堂时间都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正常情况下,现在初中阶段每周排6节语文课,去掉两节作文课,阅读教学仅有4课时,按进度大约要上完两篇课文。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惜时如金,充分利用。要在备课时下工夫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不能太多,太多则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进度无法完成;(2)问题不能太难、太深,要让学生觉得能够完成,否则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思考;(3)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积极思考;(4)问题要有延伸性,要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的视角延伸到广阔的生活土壤中。
3.课后巧设作业
作业既是对课堂学习成果巩固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实现“多学”目标的重要渠道。作业的布置应该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延伸性、训练性。达到的目标应该是把知识迁移为能力,通过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类文阅读训练,也可以布置对课文延伸理解的问题,比如学完了《孔乙己》,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以“孔乙己走出咸亨酒店之后”为题为课文续写一个片段。也可以布置一些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的作业,比如学完了《隆中对》,可以让学生课外收集关于诸葛亮的对联、诗歌、故事等。学完了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拍摄自然景物,然后配上恰当的古诗词名句。这些作业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但不论怎样,都会使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传统的教案重在对文本知识的梳理和分析。综上所述,“少教多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备课思路有了很大革新,因此,教案书写也要有全新的方法。在写教案时要淡化对知识的分析,对知识不能限定答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要扩充学生活动的内容,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增强方法的指导。要注意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的视角延伸到生活的土壤中,要能体现出开阔的视野,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计划及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作文教案10-20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07-04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10-22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案例09-04
初中语文专项教案10-19
初中语文教案全10-01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案09-22
初中语文三册教案全集07-05
初中语文上册《散文诗》教案设计10-08
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及使用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