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机智

2024-08-13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机智(8篇)

1.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机智 篇一

浅论教师的教学机智

兴苑小学 王小红

一、教学机智的涵义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那么什么是教学机智呢?

机智就是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而出乎意料的塑造的能力。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为适应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建立在教育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教育经验的升华,它实质上是一种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教学技巧, 是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学机智是教师在一定的理论修养基础上,在长期实践体验、感悟和实际经验基础上凝成的一种超乎寻常的、出类拔萃的临场发挥能力。它反映了对现场敏锐捕捉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和非常得体的、合理的应对能力。

具有教学机智的教师,可以把教学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成一种有利的教学时机,可以恰如其分地把教学引向高潮,推向深入。教学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但这个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长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磨合而成的。同时,教学机智又表现为对教育工作、教育对象的深刻的理解。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即使表现出来某种机智,也可能只是一种小聪明,不可能对教育工作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真正的教学机智正是要起到这种作用。

二、教学机智的特点

1、实践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整个教学机智的运作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其实践性是非常鲜明的。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实践检验的,才可称得上为精湛的教学机智。离开了课堂教学,教学机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创新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有独创性。”教学机智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创新思维。它追求的就是思维的直觉性、多向性和创造性。创新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有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往往可以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刻板的教学法已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弱点,甚或成了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痼疾。所以,我们要强调教学机智的创新性特点。

3、艺术性

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因为人们把教学艺术风格看作一个教师达到高度成功时才具备的重要标志,而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已经成熟,最重要的一点,是看他在教学艺术上是否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从我国特级教师们的教案设计与课堂教学实录来看,非常明显。有的善于归纳概括,有的长于演绎分析,有的善于变零为整,有的长于化整为零„„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教学艺术风格,是指导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综合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有的教师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是一种寓庄于谐的教学艺术风格,有的教师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学艺术风格,有的教师则形成了巧妙缜密的教学艺术风格。无论哪一种教学风格都能树立教师的威信,学生则听之信之。

而课堂教学应变艺术是一种比较高超的艺术,由于课堂上很多偶发事件是事先预料不到的,所以应随时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巧妙地融进自己的教学中,利用意外情况与讲授内容快速的合理的契合,借题发挥做“文章”。这样灵感性的发挥创造,是课前备课在课堂上的随时延伸,是教师只是积累,各方面修养及激情瞬间的高度凝合。

具有机智的教学,可以把偶发事件、失误等弥合在如同行云流水般的教学活动中,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妙境。甚至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也只需急中生智地顺水推舟就能化险为夷,出现“柳暗花名又一村”的喜悦。这些高妙的充满机智的教学大多是在风趣的氛围中实现的。教师要达到此境界必须具备一些素质和条件。

三、正确运用教学机智的几点建议

教学机智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技能,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智能表现。在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复杂的、自由度较大的偶发 事件时,方案虽多种多样,但要求教师在短时间内去寻找、筛 选、确定一种最佳的教育方案,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偶发事 件的处理,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门艺术。这样说,倒不是认为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是不可捉摸、无规律可 循的。诚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样,偶发事件的处理是有 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的,只是需要教师机智灵活地加以运用。

1.爱心是前提——虚心、宽容地对待学生是教师机智地 处理偶发事件的前提条件。

教育是用爱构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师和学 生心灵沟通的基础,是教师取得教育成就的奥秘所在,而且这 种爱,不单单指老师对学生所赋予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 能感受到这种爱,从而促进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只有 发自内心地、真正地去爱学生,关心、体谅学生,在创造性地运 用教学机智时,才能从偶发事件中探求出学生的潜在动机、思 想奥秘,并能抓住偶发事件这一契机,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的爱心具体体现在教师要虚心、宽容地对待每一位 学生。虚心、宽容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是处理 偶发事件的心理基础。学会宽容,是一个教师高超教育艺术 的一把利剑。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自己的学生 宽容,更是一名老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由于学生毕竟 还是涉世未深的、自控能力不很完善的青少年,所以作为老 师,即使在一些偶发事件中,自己尊严受到挑战,感情和威信 受到损害,教师也应该充分地理解、体谅学生的这种不完善,切忌居高临下,或用以牙还牙的方式来对待当事人。否则,只 能使事态更加恶化。许多教育实践证明,宽容比训斥更能感 化学生,有利于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教师也只有 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与理解,才能促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 育。2.适度的原则——要机智地处理偶发事件,教师必须做到掌握分寸,宽严相宜。

我们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要多理解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 宽容与信任,但宽容不是软弱无能,无原则地迁就,也不是对 学生的高度不负责任,更不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默认和纵容 包庇。因此;在对待偶发事件时,教师在采取任何措施与手段 时都要掌握分寸,宽严相宜。教师情感的流露,处理的宽严以 及批评语言的措词等方面都需要老师精心加以把握,切忌情 绪激动、急不择言。而且在采用惩罚的措施时,也一定要掌握 分寸,慎而又慎,其基调的高低,也要与过错相适应。一般地,对那些故意行为,重犯、性质比较恶劣的应予以重罚,而对那 些无意行为,初犯、程度较轻的则予以轻罚。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树立教师威信,也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方法多样——针对具体问题,采取多种方法,把偶发事件的影响控制到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之内。

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时,要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灵活地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要做到择机而教。诚然,偶发事件 的处理是一件复杂的、自由度较大的创造性劳动,随时有可能 发生预想不到的各种事件,情况千变万化,情形错综复杂,它需要老师果断、准确地做出判断,并能灵活处理,这的确是一件难度较大的教育活动。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巧妙 处理。而教育机智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具体 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富于想象,灵活多变,根据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态度要严肃而柔和,切忌遇事怒火中烧,粗暴对待,要运用教学机智灵活而巧妙地处理。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对学生思想产生强烈震动与深 刻印象的,用趁热加工法效果要好;对一些需要有充裕时间去考虑的,用冷却处理法效果好;对范围影响不大的,教师通过目光、提问等暗示方法来处理;对教师出现错误而又不能马上找出错误所在的,则采取共同讨论法等。因此,教师需要视偶 发事件的成因灵活地加以处理,正所谓“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4.态度诚恳——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偶发事件,教师还要 注意实事求是,切忌用一个错误代替另一个错误。

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劳动,其劳动对象是一群有思维、有想象、有语言的活生生的人。尽管老师在上课之前,认真准备,考虑再三,但在课堂上仍然会出现一些预料不到的自身的失误,例如:语文老师读错了字;数学老师算错了数学;英语老师拼错了单词;历史老师记错了年代„„或者有的教师碰到被学生问题问住的尴尬局面等。在面对自身失误 时,不少老师遮遮掩掩,原想蒙混过关,保住所谓的“面子”,实际上却是用一个错误掩盖了另一个错误,误人子弟。而在答不上学生问题时,也很少敢说“不知道”,仿佛说“不知道”是一 件丢人的事。其实,有时候老师坦诚、机智地说出不知道,学生往往会加深对教师的信任感。更何况,有些问题,本身就很 难找到圆满、完整的答案。因此,在发现错误时,机智的老师 不但勇敢地承认错误,而且还及时从学生身上得到反馈信息,把失误作为督促自身完善的动力。不但纠正了自身的失误,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使他们不犯同样的错误。

四、教学机智的运用范例 避实就虚

有时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些古怪的,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回答,可以缓冲一下,将问题抛给学生,趁势点拨,巧妙地把问题引导到教学的主题上来。有一次,钱梦龙先生在外执教《故乡》一文,学生突然提出一个与课文主旨毫无关系的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的两只脚?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生:有!

师:什么鱼啊?生:娃娃鱼。(笑)

师:啊,你真见多识广!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可我没有看到过,你们有谁看到过?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种跳鱼,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在这段对话中,钱梦龙先生面对突如其来的无关问题,并不慌乱,而是沉着应对,保持十分冷静的头脑,先缓冲一下,向学生交代了自己对跳鱼一无所知的“底”,进而又不失时机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把这一旁逸斜出的问题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口深对少年闰土形象的认识。合理转接

有的学生知识经验不足,心理素质欠佳,答问时常常出现尴尬。有时答非所问,牵强附会;有时离奇古怪,出现错乱。教师此时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维护学生的自尊,巧妙联系前后课文,寻求答案的“合理性”,使学生从尴尬中摆脱出来。一位教师讲《赤壁之战》,叫一名学生简单介绍作者。这位学生脱口而出:“作者司马迁,宋代人,„„”话音未落,班里笑声四起。这位同学察觉口误,十分尴尬。待稍稍平息,老师平静地说:“虽是一字之差,却让司马迁从汉代活到宋代,多活了一千年,但这能全怪我们同学的错吗?谁让司马迁、司马光两人名字挨得这么近——只一字之别?谁让他们俩又都是史学家、文学家?谁让《史记》、《资治通鉴》又都是史学经典、文学名著?谁让我们刚学完司马迁的文章旋即又学司马光的文章?”学生的误答经老师的弥合后,课堂秩序井然,学生情绪高涨。课后,不少听课老师啧啧称赞这种“教学机智”:一是对学生答问中的偏差,并非简单粗暴地否定或训斥,而是 及时“转移”,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借机”拓宽知识面,联系前后课文,作些横向比较;三是言辞“委婉”;四个“谁让”的问句似问非问,问中有爱,很有理趣。以诚动人

不少学生视野宽广、思维敏捷、知识面广,会不时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难为”教师。为此,教师应实事求是地处理学生的发“难”。既不能不懂装懂,胡编滥造以蒙蔽学生,也不能压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精神。有时不妨以愉悦的心境和学生一道探讨有关问题,以沟通师生情感,拉近心理距离。对拿不准或不会回答的问题不妨如实承认:“这个问题我也吃不准,等查了资料再回答你。”一位特级教师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教《木兰辞》,听到有个学生嘀咕说:“写得倒蛮好,不过是假的,吹牛。”别的学生也跟着七嘴八舌地说:“同行十二年,这么长时间不知道木兰是女郎,根本不可能。”“一洗脚,小脚就藏不住了。”在一片喧嚷声中,这位教师说:“南北朝时妇女还不裹小脚。”谁知这个回答还不能解除学生的疑问。一位学生又问:“那么,中国的妇女什么时候开始包小脚的?”其他同学也跟着问:“是啊,哪个朝代呢?”这一来,可把老师给问住了。谁会想到从木兰从军竟会牵出妇女缠足的问题呢?课后,老师立即查阅了好些书,方查到了“弓足”的说法,知道中国妇女早在五代便有裹足之事。后来她把这一知识告诉学生,学生深为她的诚恳态度和求知精神所感动,既感受了老师可贵的人格,又沐浴了知识的甘露,获益韭浅。让步澄清

有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见解,猛然一听颇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又有毛病。这就是说,学生发表的见解,既有正确的成分,又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谬误。遇到这种情形,教是可先把学生见先把学生见解中的正确之处承认下来,而后再指出其中产不足或谬误,这便是课堂应变中的“让步法”。

这种分清正误、实事求是的做法,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利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接受老师的讲解。当然,教师所做和让步是条件的。这个条件便是:学生的见解中确有正确之处,而这个正确之处又不是微不足道的,而是显而易见的,占有较大分量的。切不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勉勉强强甚至夸大其辞地轻率让步,这样就会失去教学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事实证明,实事求是的让步,才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指导学生领会《岳阳楼记》一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时,一名学生提出:“我认为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固然是他思想进步表现,但分的出发点绝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为人民服务。他是替统治阶级着想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这个学生的发言本无可指责,但一名学生接着说:“我认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算不了什么问题。范仲淹是这样,谁不是这样呢?从古代到今天,所有的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这个学生说完了,他没有坐下,而注视着教师,等待着教师的回答。教师不慌不忙地:“你说基本正确。在一般情况下,不管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自觉还是不自觉,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为统治阶级服务。不过,过去的统治阶级是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的人,在今天的统治阶级,正是人民群众自己。这就是说,在旧社会为统治级服务,是为少数剥削和压迫人民群众的人服务;今天,由于我们的国农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国家,人民群众就是统治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所以,当今的中国,为统治阶级服务也就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也就是说,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国农的政和治体制改变了,因此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实际内容了就随之改变了。”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如果轻率地肯定学生的见解,或否定学生的见解,都是不科学的。像这样,首先肯定学生发言中正确的一面,而后再进一步针对学生发言中欠缺的一面,给以补充讲解,就可以做到既保护了学生积极性,又使学生对这个问题得到了全面的、科学的认识。这便是“让步”这种课堂应变方法起到的良好作用。接纳引深

一般说来,课堂上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个人的不同见解,往往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教学计划的完成。如果教师善于抓住“战机”,能够把学生的问题和自己教学计划中将到的某个问题,迅速的联系起来的话(当然,是在可能的条件下),那么,就可以把解决学生问题,纳入自己讲课的轨道。这样做,就可变被动为主动,变费时为省时,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采用接纳引深的方法一定要做到巧妙自然。实施接纳法的过程,实际上存在着要教学线索:一条明线,即解决学生问题的步骤;一条是暗线,即讲授教材中某个问题的步骤。所谓“巧妙自然”,就是在课堂上把这两条线索在不知不觉之中,不露任何痕迹的融合在一起了。这里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这两条线索完全重叠;另一种是这两条线索部分重叠,即开地是解决学生的问题,而后便油然转入讲授某个问题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要做得天衣无缝。

例如,讲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时,教师正在引导学生领会标题表达了哪些意思,这时一名学生提出:“我认为,如果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更好。因为‘横渡长江’只说出了这次军事生动,而‘胜利渡江’不仅说出了这次军事生动,而且说出了结果。”

听罢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请全班学生对这个问题谈谈看法,并提醒大家最好是引用课文加以说明。大家迅速地翻看了课文之后,开始各抒己见。其中一名学生说:“我认为课文的标题不能改,因为改为‘胜利渡江’就不符合事实了,这篇新闻的电头是‘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在说到西路军的情况时,课文说‘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就是说,到22日22时,渡江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一半多,但还没有全部完成。这也就是说,渡江的任务正在进行之中,还没有全部完成。这也就是说,渡江的任务正在进行之中,还没有取得最后胜利。所以,不能改为‘胜利渡江’。课文说‘横渡长江’是正确的。”

“说得很好!”教师说,“新闻是把国内外最近发生的大事告诉给读者的一种文体。新闻不是文学创作,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更不能虚构。新闻的内容必须真实,一定要如实的反映情况。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特征。大家明白了吗?

全班学生表示明白了之后,教师又说:“既然新闻必须真实,那为什么不在渡江任务全部完成之后,再发关于渡江的新闻呢?为什么要在渡江任务还没有全部完成的情况下,就发这篇新闻呢?”

学生立即回答:“当时,全国人民都在常关心解放军渡江的情况,希望最快地知道渡江的进展。他们每天都希望在报纸上看到渡江的最新消息。”

“很好,就是这样,”教师说,“新闻必须及时,迅速的把国内外大事告诉给读者。这便是新闻的另一个特征——及时性。”如果新闻失去了及时性,那就不是‘新闻’,而是‘旧闻’了,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更改标题的问题,和自己将要讲到的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这两个特征,迅速的联系起来,接着把解决学生更改标题这个问题的过程,不知不觉的转换成了自己讲授新闻的真实性和及时性的过程。这样,既解决了学年原问题,又讲授了新,并没有多花费时间。这便是“接纳法”的优越性。

由此可见,正是这些教学机智的运用,使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成为“无法预约的精彩”。

2.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机智 篇二

一、正误的教师机智———促学生准确获知

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 这就是学生“无错”原则, 但是无错并不等于不纠错, 教师机智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从错误转化为正确, 获得准确的知识。

教学片段1:一段有几句话。

师:同学们, 读读《葡萄沟》第1自然段, 看看有几句话。

生: (默读后) 这段有三句话。

师:同意有三句的, 请举手。 (几乎全班学生都举手)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是四句话。 (这是错的)

师:你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很好!这样吧, 你推荐3行同学朗读这段, 每行读一句, 你就读第4句, 好吗?

生: (三行学生每行读了一句后) 老师, 他们都读完了, 我没有读的了。

师:你很认真听他们读, 知道为什么你没有读的第4句吗?

生:我把“五月有杏儿, 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 到了九、十月份, 人们最喜爱的葡萄成熟了。”这句看成两句了。

师:你发现得很准, 为什么看成两句呢?

生:我把逗号看成句号了。这段有3句。

师:对了!不管是哪月, 都是说水果丰收了, 所以用逗号。

这个片段虽说只是个简单的, 解决个体的问题, 但教学机智表现在, 遇到似乎不会出现的不同意见, 要冷静巧妙地处理。在绝大多数学生都对的情况下, 教师并不放过个别不同, 而是鼓励不同。出现分歧后, 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 尊重不同, 表扬不同, 并给予推荐权, 舒缓了学生的自卑心态, 抓住这个学生要等待自己读的第4句, 就要认真听前3句的起止的心理, 实际上是启发孩子自悟自明, 在体验中发现错误之处, 准确获知, 恰到好处。这比采取让学生坐下再想想、举手表决、教师告诉的简单处理要好得多。

二、破难的教师机智———开启学生思维

教师备课定要备难点, 课堂要突破难点, 破难是显示教师机智的功夫处。在学生难点出现时如何应对, 既突破难点, 又能开拓学生思维, 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

教学片段2:用“跳”组词。

师: (板书“跳”) 谁能用“跳”字组个词语。

生: (纷纷举手) 跳高、跳远、跳绳、跳皮筋、跳水、跳伞……

师:你们这些“跳”都是用什么跳?

生:都是用脚跳。

师;对呀!从字中哪儿能看出用脚?

生:跳字是“足”字旁。

师:汉字确有表意的功能。但是不是“跳”都用脚啊?现在希望同学们再用“跳”组词, 但不许用脚跳。谁能组? (生面面相觑, 没有人举手, 料想不到。)

师:看来同学们有困难。我帮帮你们, 请看我做个动作 (用手在左胸轻轻地摸了一下) 。

生: (心领神会) 心跳。

师:好极了!不用脚的心跳。还有吗? (再引扩展)

生: (指自己的眼) 眼跳。

生: (指自己的手腕) 脉搏跳。

生:跳棋。

师:真好!手都上来了。看来, 汉字的偏旁表意在发展。

当教师提出不用脚也用“跳”组词时, 学生遇到困难了, 此时, 怎么办?正是需要教师的应对机智。如果放弃, 当然不行, 教师直接告诉“心跳”等, 用灌输的办法, 越俎代庖, 也不好。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启发, 于是, 我采取以动作启迪, 用体态语言, 只引不发, 开而拂达, 指路不带路, 给学生思考表达的空间, 去寻找自己身上既在“跳”又不用脚的部位, 并用恰当词语表达, 取得破难的效果, 不仅获得结果的优效, 点拨汉字字义发展的知识, 而且, 达到思维过程的优效。

三、亲和的教师机智———开讲拉进师生距离

每当开始上课, 特别是我经常应邀借班上课, 而且台下有许多听课老师, 我与学生初次见面, 素不相识, 生疏的面孔往往会造成学生紧张、好奇、拘束, 情感距离疏远, 不利于教与学。此时, 如何尽快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开讲如何拉进师生距离, 学生如何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就需要教师的亲和机智。

教学片段3:我在沈阳珠江五小四年一班上的作文课。

师: (我与这班学生素不相识, 刚刚见面。) 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什么吗?

生:学作文。

师:你们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这是实话。我是第一次给你们上课嘛!我说三个字谜, 猜一猜我的姓名。我的姓是“我走在岔路口”。

生:是“赵”。

师:我的名字是“北京的上空有日头”“王山而凑一凑”。

生: (学生纷纷在桌子上猜写) 您的名字叫“景瑞”。

师:猜对了, 你们真聪明!怎么称呼我?

生:赵老师。

师:还有别的称呼吗?

生:我非常惊讶, 给我们讲课的居然是个“爷爷”。

师:真亲切!你为什么把我称作爷爷呢?

生:因为我看您已经有白头发了, 看起来很老了。

生:我听过一句话:真人不露相, 我猜您的头发可能是染白的。

师:哈哈, 你有判断!不过, 我可没染头发。就是染也应染黑, 哪有染白的? (众笑) 怎么形容我有白发呢?

生:白发苍苍。

师:我还有黑头发呀!将来才会“白发苍苍”, 这是努力方向。 (生笑)

生:是“黑白相间”。

生:是“黑里透白”。

师:我头上的黑发白发并不分明, 用哪两个字表示更准确。

生:雪白。

师:没那么严重。

生: (笑) 斑白。

师:头发有病啦!

生: (笑) 花白。

师:很准确。还有什么称呼?

生:赵先生。

师:对!我比你先生出来的。 (大笑)

生:赵教授。

师:你看我瘦吗? (笑) 我开了个同音字的玩笑。你们再猜猜, 我最喜欢你们叫我什么?

生:朋友。

师:对极了!我们就是朋友嘛, 加上我的姓, 一起称呼我。

生: (齐) 赵朋友。

师:小朋友们好!开始上课。

万事开头难, 开讲拉近师生情感距离, 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 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它看不见, 摸不着, 时时刻刻离不了。亲其师, 信其道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课前的教师亲和机智绝非无关紧要。多年的实践, 我悟到几点规律:1.从教师自身选取有趣话题与学生交流 (教师姓名, 称呼) , 使学生喜欢, 消除心理障碍。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达, 以亲合、幽默的态度与其对话, 拉近情感距离, 放松心态。3.在交流的过程中, 不丢语文学科的特点, 随机训练语言 (猜字谜, 准确用词) 。

四、“现挂”的教师机智———借机渗透学习方法

课堂上, 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预设教案中也没有, 教具、课件都没有准备, 时间也不允许你长时考虑, 如何处理?让它溜过去, 这往往会失去难得的教学资源, 这时如果教师注意运用“现挂”, “现挂”是相声界顺手拈来现场事物的巧妙包袱, 即随手拈来的现场教学资源, 借机渗透学法, 即会化难为易, 柳暗花明。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教学片段4:一次, 我在上作文观摩课, 台下是刚刚认识的几十名小学生。孩子望着我这个身材高大又生疏的老师, 略带惊异, 紧张。

师: (微笑) 你们面前的老师姓赵, 大家说说赵老师的身材给你们什么印象。

生: (异口同声) 高!

师:谁能具体地形容赵老师怎么高哇?

生:赵老师高极了!

生:赵老师特别高!

生:赵老师非常高! (学生看来不太会具体表达, 出乎我的意料, 我认为这是渗透说具体学习方法的好机会, 于是……)

师: (打趣) 篮球运动员姚明身高2米26, 我还是个矮子呢! (一片笑声)

师:看来, 这么形容身材高, 不太好, 不具体, 怎么办?其实, 我说姚明就是个什么好方法? (静了下来, 仍没有举手的, 也出乎意料。)

师: (我迅速观察了现场全班学生的身高, 请全班最高的和最矮的两个学生上台, 站在老师左右。这样现场情况的直观, 学生心神领会, 纷纷举手表达。) 观察后, 谁能再具体说说赵老师的高?

生:班上最高的同学才到老师的肩膀, 至于最矮的嘛, 刚到老师的腰, 赵老师真高呀!

师: (顺势点拨) 你们看, 不比不知道, 一比吓一跳, 一比就知道!这是怎样的方法呢?

生:比较的方法。

师:对极了!大家还能找到其他比较物吗?再说说。 (学生指挥老师的活动场面出来了)

生:您手触灯管边。

生:您进门试试。

生:您摸摸黑板上边沿。

师:写写我怎么高吧!

生: (习作后表达) 赵老师不用踮起脚, 手就能摸到灯管, 我蹦起来也够不着。您太高了!

生:教室门已经很高了, 可您进门还要低头弯腰呀!

……

师:一比较观察, 我的特点就显出来了, 也就写具体了。

此片段以现场观察自己, 描写身“高”为题, 指导写具体。当学生看来不太会具体表达, 出乎我的预料, 我认为这是渗透说具体学习方法的好机会, 于是运用了手到擒来的活生生现场资源, 以打趣方式说道:“篮球运动员姚明身高2米26, 我还是个矮子呢。”引出悬念, 巧妙地为比较埋下伏笔。又让全班最高的和最矮的学生上台, 站在老师左右的表演, 不留痕迹地揭示了比较中的表达方法, 这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接着, 放手让学生找比较物, 扩展训练, 又一次运用现场资源, 而且是学生在运用,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比较表达的技巧。现场事物到处有, 恰当使用就能变成鲜活的教学资源, 关键在于教师遇到问题, 不慌, 冷静下来, 善于发现身边有用的事物当资源, 迅速作出判断, 恰当运用,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当然, 要做到游刃有余, 需要多年的刻苦实践, 做有心人, 才能水到渠成。

五、评价的教师机智———发现、激励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是机智的重要方面, 因为每次评价都是针对学生当时的表现而做出的, 而且要迅速、恰当地做出, 学生不同, 教学内容、环节不同, 事先是不可能预测评价的, 所以, 这种应变能力往往成为衡量是否是优秀教师的重要标准。如何优化教师评价, 先来看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5:当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故事《狼来了》之后, 教师要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感想、启发, 出现了下面的课堂情境:

师:同学们, 读了《狼来了》这个故事, 你们有哪些感受呀!

生:骗人是不对的。

生:骗人没有好下场, 结果狼真的来了, 把羊吃了。

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生:骗人就是骗自己。

生:什么事情都要实事求是。

(下面这个学生的发言很独特, 出乎老师的意料。)

生:我觉得, 骗人不能骗三次。 (大家都感到突然)

师: (略加思索, 冷静) 按你说的, 假如我来骗骗你, 每次只骗两回, 让你受害, 你对我怎样看?

生:不好。

师:怎么不好。

生;太坏了。

师:是呀!学骗人行吗?

生:不行。

师:对!同学们, 读文章, 就要明主旨, 学做人。

师: (话题一转) 这个同学虽然读文章没有抓住主旨, 他的感受是“骗人不能骗三次”, 还有个优点呢?你们发现了吗? (生惊讶, 没有人举手。)

师:他虽然没有注意文章的思想内容, 但他是从哪个角度看问题的?

生:注意孩子骗人一次、二次、三次。

师:你真了不起!会发现闪光点。他注意了事情发展的次数, 与你们思考的角度不同, 很独特。值得同学们学习。看问题就要从不同角度思考。只是需要用在正确的方向。

这个片段中, 当某个学生说出“我觉得, 骗人不能骗三次”的意想不到的独特感受时, 很明显, 他的观点是错误的, 价值取向是不对的。对这突如其来的发言, 教师如何评价?

如果教师采取避开当场评价, 让这个学生坐下, 显然不好, 不光这个孩子茫然, 其他学生也失去一次受教育的机会。应该说, 这样做, 教师无教学机智。

如果教师直接批评孩子“你怎么能学骗人!”一棒子打入冷宫, 可能就此扼杀这个学生的今后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能遭到同学的冷遇, 其实, 这个学生并非要学骗人, 只是一种认识而已, 教师这样评价就未免有些武断。如果教师采取发动学生评议:“同学们, 你们对这个同学的发言有什么看法?”很可能出现群起而攻之的情况, 这样, 不仅会使这个学生从此抬不起头, 而且, 其他学生也未能从中学到独特的思维角度。

对于学生说出“骗人不能骗三次”的价值取向明显偏离, 而上面的教学片段, 教师的评价与众不同, 十分巧妙, 有以下几点评价机智值得欣赏:1.遇事教师十分沉着冷静, 不急躁, 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尊重学生, 这是教师评价机智的情感前提。2.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要知道, 事情都是可以一分为二的, 学生的表现常常是优缺并存, 教师既善于在学生优异发言中指出还须朝哪个方向努力, 又善于在学生错误发言中发现优点, 正如片段中教师针对“骗人不能骗三次”的错误取向, 一分为二,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换位办法使学生自悟观点不对, 这种做法是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的。这是教师评价机智中所具有的辨证思考。3.教师评价要具体化。常见有些老师课堂上用“答得对”“你真好”“你有进步”“大家给他鼓掌”……等空洞评价, 表面上似乎在鼓励学生, 实际上这是“漂亮的大话、美丽的套话、亮丽的空话”, 教师说这些话不用思考, 学生听后仍不知何处好, 也不知道该如何向他学习。而上面的教学片段评价就与众不同, 好在哪, 错在哪, 一目了然, 学生真能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4.教师在针对个别学生评价的同时, 始终不忘以点带面, 发动学生寻找闪光点, 并引申到阅读要首先抓住文章的主旨, 还要多角度思考, 提高全体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六、升华的教师机智———拨亮学生的认知盲点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出现认知的盲点, 或是不知, 或是偏知, 或是窄知, 这就是盲点。课堂上当学生出现盲点时, 教师如何应对, 拨亮学生的认知盲点, 升华认知, 让光明照亮前程, 正是教师的责任。举一个我的教学实例。

教学片段6:一次, 我上作文课, 目的是指导学生写具体。采取现场观察一张纸, 写这张纸的训练。我发给每个孩子一张白纸 (是张B5纸被裁成4份的无字纸) 。

师:同学们, 观察每人手里的这张纸, 说说你们观察的结果。

生: (观察后) 这是一张纸。

生:这是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纸。

生:这是一张上面没写字的纸。

(学生的发言出乎预料, 使我感到他们说的很不具体, 看来, 学生不会观察, 可能对什么是观察都不清楚。于是……)

师:我问问, 你们认为什么叫观察?用一句话说说。

生:观察就是看东西。

生:观察是仔细地看事物。生:观察是认真、细致地看。 (经过应对初步调查, 果然发现学生对观察是盲点, 于是, 继续深入调查。)

师:这几个同学都说了, 他们三个中有哪一个字是相同的?

生:是“看”。

师;对, 再问问你们, 什么叫“看”。

生:看就是“瞧”。

师: (追问) 那是用什么“瞧”?

生:用眼睛瞧。

师:我明白了, 你们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地瞧事物。大家同意吗?

生: (齐) 同意。

师: (开始升华) 好, 就用你们的观点, 我们一起继续用眼睛观察手上的这张纸。这张纸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形状的?

生:是一张白色的长方形的纸。

师:刚才几个同学说到这些了吗?

生:没有。

师:接着用眼睛仔细瞧, 纸的四边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两个边是齐的, 另两个边是毛边。

师:对, 刚才几个同学说到这些了吗?

生:也没有。

师:是呀, 你们把纸放在眼睛前平视, 又看到了什么?

生:这张纸成一条线。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张纸是薄纸。

师:虽然你们刚才也用眼睛看了, 为什么看不到这些?

生:因为看的不仔细。

生:因为没有平着看。

师:就是呀!用眼睛也要变角度看, 才能有新发现。

师: (继续升华) 请同学们拿起这张纸, 用手摸一摸, 发现了什么?用一个词表示。

生:平整。

生:平滑。

生:柔滑。

师:这些感觉是眼睛看到的吗?

生:是手摸出来的。

师:你们再用手抖一抖这纸, 出现什么了。

生:听到“哗啦哗啦”的纸声。

师:这纸声是眼睛看到的吗?

生:是耳朵听到的。

师;你们闻一闻纸。 (我事先在纸上喷了点香水)

生:啊!真香! (学生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

师:怎么香?用词句形容形容。

生:纸上有股清香。

生:一股茉莉花香扑鼻而来。

师:这香气是用眼睛看出来的吗?

生:是鼻子闻出来的。

师: (再升华) 如此看来, 观察只靠眼睛吗?什么是观察, 你们有什么新看法?

生:观察是用眼看, 用手摸, 用耳听, 用鼻子闻……

师: (升华) 有进步, 还须用脑想, 有时还得用嘴尝, 用脚踢呢!这眼、耳、鼻、嘴、手……都是什么, 谁能用一个词概括。

生:器官。

师;对的, 那什么是观察?

生:观察是用多个器官了解事物。

师: (升华) 人的器官不仅是生活的需要, 也是观察认识事物的有力武器。加上前面说的, 多角度、多器官协同了解事物才是观察。

……

这个教学片段是针对学生的认知盲点———观察, 逐步引导升华的。当我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看时, 当时很高兴, 因为问题暴露了, 比问题没有暴露要容易处理得多, 这是好事, 学生犯错是正常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学习就是不断犯错、改错的过程, 教师的一个责任就是让错误暴露, 帮助纠错, 要正视它、重视它、研究它、解决它。我在发现学生的盲点后。对于这意料之外的可贵资源, 去拨亮学生的认知盲点, 引导不断升华。由用眼睛粗看到用眼睛多角度细看, 再到用其他器官了解, 再到用多器官协同了解———多角度、多器官了解, 四次升华, 学生不断顿悟, 透彻理解了观察的概念。这里, 有以下几个环节:1.乐于发现盲点。到了课堂上, 教师胸中有教案, 目中有学生, 应乐于全神贯注地观察、乐于倾听学生的表现, 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 及时发现, 如获至宝。2.精于思考盲点。针对发现的情况, 迅速、准确究其原因, 是教案不足的原因, 是学生理解的偏差, 思考解决办法。3.善于解盲升华。思考后, 应立即做出反映, 调节教学, 做出应变, 速于评价。顺学而导, 在师生互动中, 循循善诱地课堂升华, 促进学生发展。

七、反诘的教师机智———启发学生的自省反思

所谓“反诘”, 既以学生对语言的初步认识为依据, 教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问形式, 逐步达到正确的理解。

教学片段7: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一词“爱戴”, 为了帮助学生能准确理解, 用反诘做了下面的一段导引。

师:你们知道“爱戴”是什么意思吗?

生:“爱戴”是对一个人很喜欢。

师:那你很喜欢邻居的小弟弟, 可以说“爱戴”吗?

生:不行。小弟弟只是天真可爱, 值得“爱戴”的人必须有突出的成绩。

师:照这样说, 我校杨丽同学是全区的三好学生, 对她说“爱戴”行吗?

生:不可以, “爱戴”必须是晚辈对长辈的喜爱。

师:“噢!你们都很喜欢自己的妈妈, 能不能用“爱戴”呢?

生:这…… (学生答不出, 处于非常想知道的“愤悱”状态。)

师: (顺势) “爱戴”是敬爱和衷心拥护的意思, 不是一般的喜爱, 通常表现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态度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受爱戴的人。

顺着学生理解的思路, 导引着学生不断否定自己的认识, 使他们对“爱戴”一词显然已处于想说又不会的“愤悱”状态, 产生了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言的积极思维状态。此时他们求知欲望强烈、兴趣浓厚、集中注意、思维活跃, 是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最佳时机, 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这时教师讲解词意, 是雪中送炭, 学生听得聚精会神, 听后茅塞顿开, 尝到获知后的甘甜。这种“反诘”, 遵循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原则。

八、善诱的教师机智———引领学生的渐入佳境

要解决学生不知怎么读的傻读、以多取胜的复读、脱离语言因素的空读, 教师应循循善诱、循序渐进地安排有层次的教学环节, 随着课文理解的深入, 朗读也步步登高。举一例:

教学片段8:

课题:小语《饲养员赵大叔》

课文原句: (第五小段)

他只顾跟牛说话, 冷不防旁边一头驴伸过嘴来抢吃簸箕里的料。赵大叔推开它, 用一个指头指着它的脑门说:“你呀, 就爱占便宜!批评你多少次了, 一点儿也不改。”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五小段。想一想赵大叔用什么口气对驴说话?

生:赵大叔是在批评这头驴。

师:谁能用批评的口气朗读这一段? (生用严厉批评的语气朗读)

师:请大家再朗读这段, 想一想这时赵大叔说的话是很严厉的吗? (生自由朗读)

生:说话不严厉。赵大叔是用亲切语气批评的。

生:赵大叔带着温和的语气说的。

生:赵大叔非常爱牲口。

师:对!从这段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赵大叔喜爱牲口呢?

生:赵大叔推它不是生气地“推”, 而是“轻轻推开”;指着脑门不是气愤地指, 而是喜爱地“指”。这些动作表现了赵大叔对牲口的爱。

生:牲口不懂人话, 可赵大叔却像和这头驴谈心一样, 虽然是批评它, 但很亲切, 不严厉。

生:赵大叔说:“……批评你多少次了, 一点儿也不改。”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赵大叔对这头驴的贪吃习惯非常了解, 不爱它怎么能这么了解呢!

生:赵大叔说:“你呀, 就爱占便宜”, 说话时充满了对牲口的喜爱, 不是讨厌它, 而是帮助它, 就像妈妈在耐心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谁能用喜爱牲口的亲切语气朗读这段呢? (生带着表情朗读, 语气亲切。)

师:读得不错!大家再想一想, 既然这头牲口这么贪吃, 又是一贯的缺点, 为什么赵大叔还这样爱它呢?

生:因为这头驴是集体的财产。

生:毛病再多的牲口也是国家的财产。赵大叔因为爱集体, 所以爱牲口。

生:因为赵大叔热爱自己的饲养员工作, 所以他对什么样的牲口都不讨厌。

师:对!赵大叔对牲口的深厚感情体现出他热爱集体的优秀品质。谁再用赵大叔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朗读这一段? (先指名读, 后齐读。)

3.教学机智:教师的教育灵魂 篇三

关键词:教学机智;教学情境;教学机智养成

若干年以来,科学成了我们最经常提到的词汇之一,与科学地位的攀升相一致的过程还有理性的凸显。放眼今日的世界,人们对科学技术和理性思维的膜拜已达到了白热化的状态。具体到教育领域,科技和理性的影子也无处不在,教学逐渐趋向技术化与模式化。模式化教学中的每个步骤都是所谓理性思考、权衡的结果。伴随着这种模式化教学的推进,教师的工具性越加明显。相反的,范梅南等学者所高度赞扬的教学机智正在逐渐地弱化,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整个教育的损失。

一、教学机智的思想基础和含义

教学机智有其哲学上的基础,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对教学机智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以获得对教学机智的更加清晰的把握。

在哲学上,教学机智属于实践智慧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是提出实践智慧的第一人。亚里士多德认为智慧是知识和理智的结合,它关涉的是能被证明和永远相同的东西,智慧是有德性的。实践智慧则是善于深思熟虑的能力,不是考虑特定事物如何制作而是考虑适合自身的事物即如何產生一种将使我们满足的存在状态。亚里士多德对智慧和实践智慧的诠释是教学机智存在的哲学基础,是关于教学机智的本质的探究。

除了表述上的差异,不同学者对教学机智的定义几乎大同小异。在众多的定义中,马克思·范梅南的见解是比较深刻全面的,值得我们的借鉴和研究。马克思·范梅南认为机智是一种教育学上的机智和天赋,它使教育者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没有希望、甚至是危险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积极的事件。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学机智的定义又有了一些变化和改变。教学机智被表征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身心的移情感受和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及时开发以及教学知识的灵活应用与教学程序随机应变的专业技能。

二、教学机智的特征

(一)实践性

从其自身来说,教学机智总是表现为一种实际的教学行动,而不是实践之上的抽象理论。教学机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是教师和学生比较特殊的一种交往的方式。说它特殊,是因为教师的主动性在这种交往中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这是一种有较多教师智慧参与的交往而不是处于习惯或潜意识的自发性的活动。教学机智的实践性还表现在教学机智的来源和发挥作用的场合上。

教学机智来源于教学实践。教学机智的获得是教师及时总结经验的结果。教学机智作为一种能力,单单靠冥想是学不来的。它直接地来源于教师的实际教学,是教师对发生在实际教学中的不同案例的升华和总结。

(二)突发情境性

任何教学机智的产生都是一定的教学情境刺激的结果,而且这种情境必然是突发的、出乎教师当前的教学意料的。教学不是一潭静止的死水。它的流动变化性使它经常会在前进的路上遇到一块小石头或者是一个转角,这个小石头或者转角也就是教师意料之外的突发性的情境了。也正是这种情境,呼唤着教师的教学机智,为教学机智的产生提供了所需的环境依托。突发情境是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避免地会遇见的,它也是区分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重要试剂。在这些突发性的情境之下,有无教学机智产生以及教学机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如何都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

(三)不可教性

教学机智不是事件而是素质。素质是个人通过在实践中逐渐摸索、感受而获得的一种内在的清醒。知识则可以成为课堂授课的内容被共享。教学机智作为一种素质是不可教的。一位优秀教师面对众人的讲座并不能使听众学到自己身上的任何机智,人们最多学到一些培养教学机智的原则性方法。而教学机智的获得必须是个人躬行的结果。

(四)情感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不是考虑特定事物如何制作而是考虑适合自身的事物即如何产生一种将使我们满足的存在状态,也就是说实践智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只是为了使拥有者获得某些满足。任何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作出的最贴切的反应都是一种智慧。由于达到个人满足的要求因人而异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人情感要求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智慧其实是带有个人情感性的,是掺杂着个人理智的一种个人的拥有。教学机智亦是如此。

教学机智的情感性还表现在教学智慧指向的对象是有情感的人,教学机智的实施必须考虑这些对象的情感需求。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占据了他们在家庭以外的时间的绝大部分,教师除了教授给他们知识以外还必须考虑他们对情感需求的满足,很多时候教学机智都是为了满足这种情感需求而出现的。

三、教学机智的养成

从本质上看,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双向、复杂的互动关系。在对关系的处理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否则互动就无法进行。因其深邃性和智慧性以及不可轻易获得性,对教学机智的追求是教师主观能动性的一项活动。

(一)了解教学机智的重要性,获得发展自身的意识

人类与动物的根本不同是人在做各种事情的时候不光光只有行动,同时还有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着实践,使人对自身的行动有了更多的规划和思考。人若想完成某项任务、获得某项能力,首先就必须在意识上重视起来,必须具有强烈的达到目标的渴望。保罗·弗莱雷认为要让人们参与到革命的首要条件就是要使他们淹没的意识脱颖而出。在此处教师虽然不能被看作一般意义上的被压迫者,但教师的发展同样也需要其发展自身的意识的脱颖而出,而非淹没在其他的繁杂的体验之中。这是一位教师保持清醒与活力的前提条件。

(二)直接的生活体验与及时的反思

在一定意义上说,智慧是经验凝聚的结果。一个有意识学习的人在越长时间的经验中就越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智慧。丰富的教育情境无时无刻不充满着产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一个教师的成长是否迅速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位教师是否能够从课堂的突发事件中及时总结经验,汲取其中的有效部分内化为己有。

生活体验的基本形式包括我们生活中直接的、先于反思的意识。它不可能通过即时的现象去领悟,而只能通过过去的存在来反思。生活体验的这种性质要求教师在有意识进行有关的生活体验后必须进行及时的反思。教师的有关教学机智的学习正是这样一种生活体验——反思的过程。生活体验是教师获得直接感受的基础,而反思则是将这种直接感受内化为自身能力的必经阶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反思抓住繁杂事件背后的规律性,这是教师获得教学机智的重要渠道。

(三)理论学习为教学机智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学习各种理论之后的益处不是短时间就能表现出来的,理论学习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进步。通过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教师可以找到更加适合自身同时也更加适合教育规律的发展方向。

理论的学习同时还为教师自身的反思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教师在反思的过程中因为得到理论的指导而更加有效,也可以保证教师反思深度的提升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值得担忧,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教师获得更广阔发展空间的保证。

结束语:

任何意识到教学机智特殊性和重要性的教师都必须意识到教学机智非由外铄,而只能提高自身。只有把握住这关键一点的教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用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大的提高。这种通过自身逐步积累而慢慢形成的教学机智一旦被获得,它为我们的教学增添的不止是生动多样的和谐情境,最重要的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满足感。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289.

[2]W.D.罗斯.亚里士多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38.

[3]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4]曹辉,尧新愈.教学机智——教师的专业追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

4.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机智 篇四

教学机智是教师根据课堂管理原则,运用自己的智慧,敏捷而恰当地处理课堂上偶发事件的方法和能力。教学机智是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理论与实际、深思与果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独特结合和特殊呈现。它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头脑灵活,急中生智,灵活而巧妙地实施教育。教学机智也是课堂管理艺术中的重要一环。

1教学机智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1.1细致入微的观察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以便及时了解和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迅速捕捉到课堂上的各种反应,从而及时地把握和调节教学内容、进度、节奏,不失时机地抓住教育和管理的良机。例如,在做侧向滑步推铅球的辅助练习,双手抛球练习过程中,在实现预定的练习数量上,同时要观察学生心理反应,若练习情绪较高,则可多加几次练习,反之,则可减少练习。

1.2机警敏捷的反应能力

体育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或意料不到的问题要善于根据问题出现的“预兆”,做出敏捷的反应,及时采取合理的对策。例如,在做技巧练习鱼跃前滚翻时,要对可能出现的腕关节及颈部损伤作练习前的准备,万一出现损伤,则应及时处理。

1.3迅速准确的判断力

在进行观察和反应的基础上,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练习中音语、表情、行为等外部特征,判断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课堂的偶发事件,体育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抓本质,及时判断发生问题根源、目的和影响范围,选择对策时采用有利的方案,把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降到最低点。

1.4鉴定理智的自制力

在体育课堂上经常出现纪律问题,当教师处理方法不对不公正,或学生认识不到错误时,往往会出现学生和教师“顶牛”的现象,学生甚至会演出恶作剧,戏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切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要机智冷静地审视度势,主动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例如,在上课当中,往往会遇到个别体育基础较好、个性好胜、好强但又不遵守纪律的同学,对这种同学,笔者一般不在课堂上严厉指责,尊重他的自尊,课后再与其交心、谈心,使其改正缺点,这样既避免了课堂上师生之问的对抗,又改善了师生间的友谊,取得较好的效果。

1.5灵活果断的应变力

体育课堂上任何一瞬间,都可能出现难以预料的事情,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极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应变力并非是单纯的“机灵”而是体育教师素质,学知和经验的综合反应。应变力表现在: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处理体育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以学生的练习情绪,学习态度练习效果为依据,随时控制和调节教学进度,遇到被动局面,不惊慌失措,更不能为了掩饰自己不足而不负责任地欺骗学生,而是增强自信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转危为安。

2教学机智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1善于运用教学机智使学生的消极情感变为积极情感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经验不足,自控能力差,有时会出现粗暴、傲慢、顶撞、报复、攻击、冷淡、冲突和无理取闹等言行,面对学生的这些消极情感,有经验的体育教师总是善于运用教学机智,因势利导,化被动为主动。此时,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抑制对学生的不满,利用幽默、暗示等方法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同时用庄重而亲切的态度、良好的教态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体验。选择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宜的练习运动量、密度、难度等,通过控制及时地促成消极情感向积极情感转化,迅速提高学生对体育认识活动的效果,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2.2善于运用教学机智使师生思维导向始终指向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每个班里总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身体素质差,动作技术不规范,上课不认真听讲,练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过度紧张、害怕;怕吃苦、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他们往往性格孤僻、怪异,有自卑心理,怀疑自己的能力。针对这些不同学生的心理与能力,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在教学组织中总是能根据教材内容、运动环境,巧妙引导,合理运用教学机智中的“堵~‘导”变通机智,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运用“堵”“导”变通的教学机智,对保证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堵”即控制,也就是控制学生思维,将学生思维的涓涓细流纳入有效的思维流程,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导”即点拨诱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自然而然的树立起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继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行列。

“堵”和“导”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既要注意点拨诱导,讲究“导”的艺术,又要注意堵漏塞流,强化“堵”的机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经验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巧妙刨设和谐情境,使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得到尊重的满足。教师也总会利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要注意不偏离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运动实践中不断思考,积累经验,灵活机智,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良好主导作用。

2.3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有些突发事件往往会使教师陷于窘境,要处理就会拖延上课时间,还会伤害到学生的情感,如果不予理睬,有损教师的威信,甚至让事态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就要采用教学机智,含蓄幽默地使自己暂时摆脱窘境,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采用幽默渗透的方法,往往会使师生都能“会心一笑”,双方关心更融洽、更和谐,则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巧妙地运用教学机智,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增进师生感情,其妙处在于有经验的教师遇到特殊情况,能保持冷静,巧妙地加以解决,既维护了课堂上学生的自尊心,又确保了教师的维系。不可采用冷冰冰的说教,简单粗暴的压服,而是要冷静地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善于运用教学机智方法,如:(1)类比渗透,即用一种相近或相似的人或事暗示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2)侧击渗透,即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直接点出来,只是从侧面敲击以使其注意;(3)先褒后贬,即把批评的话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事实表明,体育教师充分利用自身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能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5.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案 篇五

主讲人

章立早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

0592——8297529 开场白——课堂教学机智案例:

有时候,拒绝“谎言”的教育,往往不是艺术的教育。

某一中学老师上课时,看到一名女同学没有注意听讲,却偷偷地在一张纸条上写着什么。她走近前去把纸条拿过来一看,竟是写给同班某男生的一封情书。老师正准备走开,下面的男同学却不依不饶地起哄,一定要老师当场把纸条上的内容读出来。这位老师面对大家清清嗓子,高声读道:“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她又用饱含深情的目光看了那女孩一眼,便一声不响地回到讲台,继续她的讲课。

据说,那位老师后来没有再去找那女孩谈心。可那女孩却在一个晚上主动上门找到老师和老师推心置腹地谈了自己的心里话,她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下决心努力改正。她还一再感谢老师维护了她的尊严。毫无疑问,这位老师已经圆满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我们不少教师却是拘泥于“真话”教育的,在他们的眼中,“真话”往往是和真理连在一起的。或许,换上另一位老师,他就会当场理直气壮地痛斥那位女同学:小小年纪,整日就想着谈情说爱,不学无术!或许还会找其家长语重心长地摆上一番大道理。然后再千叮咛万嘱咐:要看紧呀、要当心呀、要严加管教呀„„至于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羞愧?自卑?甚至从此堕落乃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他可就不会想那么多了。

毕竟“教育孩子”与“教育好孩子”不完全是一回事,“真话”并不等于真理。要真正做到“教育好孩子”是需要讲究艺术的,而艺术的教育有时是需要“谎言”的。

“谎言”的产生是与缤纷多彩的生活、千差万别的学生相适应的。面对如此多变复杂的个性心理,单

一、陈旧的“说教”、“管教”模式能行吗?更何况,我们所面对的是生理、心理尚处于发育期的学生,其稚嫩的心灵更需要我们百般地呵护,容不得我们出丝毫的差错。

善意的“谎言”需要教师走出狭隘的个人主义的圈子,超越主观情感,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所思、所想、所需。可见“谎言”只有在心灵深处爱着孩子的教师的心窝里才能流淌出来,其如甘露、似琼浆,凝聚着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汇集着教师精湛的教育技艺,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纽带,那是真正的“爱”的教育。

一、关于教学机智的几种十分有害的偏见

关于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在一线的中小学教师中间流传着几种十分有害的偏见。这些十分有害的偏见主要有:

一是把教学机智看作是一种纯粹的临场快速反应。事实上,教学机智虽表现为教师灵感的瞬间闪现,但它是教师教育思想、情感态度、知识水平长期融合的产物,体现了教师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境界。教学机智是一种大智慧,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是经年累月、点点滴滴汇聚的结晶。教师只有具备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扎实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功底,才能在与教学实践的不断碰撞中逐渐培养起自身对教学的敏感性、洞察力和自信心,教学机智的迸发才会转化为真真切切的现实行为。

案例:一个生物老师为活跃课堂气氛,问学生:“老鼠的寿命有多长?”学生们议论之后自觉没有满意答案,该教师才说:“那要取决与猫的意愿。”这则幽默的意义并不在结论,而是在展示了一种教学机智和思维角度。没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扎实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功底,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二是认为教学机智是“万能钥匙”,可以解决任何教育难题。教学机智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教学现场性,它产生的诱因是教学过程中的偶发性事件。教师的临场反应既与其个人的专业化水平关系密切,又与学生的现场表现和学习活动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同样的临场教学反应,此时此地面对这班学生,会是“妙手一着”;彼时彼地面对另一班学生,则可能变成“昏招一步”。所以,指望着教学机智来“救一切场”是不切实际的,那绝不应该成为我们不踏踏实实做事、不用心工作的借口。作为教师,还是应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做起,认真仔细地研究学生,精益求精地预设教学过程,踏踏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这样,教学机智才会在“教学意外”不期而然的时候适时出现。

三是认为教学机智只是一门技术,与个人的教育思想水平无关。事实上,教师具有怎样的教育思想,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做法。正如肖川先生所说:“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处境。”缺少教育思想的润泽与引领,把教学机智看成是固定的知识去记忆和模仿,单纯为了获得教学机智而学习教学机智,教师最终只能习得一些没有实战效果的“花拳绣腿”。当教师的教育思想日渐深邃和精湛,教师的教学洞察力必会随之发展和提升,碰到“教学意外”时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剔除干扰切中要害、超越常规产生创意,从而真正成长为一名拥有丰富教学机智的智慧型教师。

案例:答案就在你的手中——某教师的自述:日前,看了一个南非学者讲的故事,很有感触。有几个调皮小孩,手中拿了一只小鸟,打算以一种恶作剧的方法,考一考那位拥有智慧的老师。他们准备将一只小鸟握在手中,藏在身后,然后问老师:“手中的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如果老师回答是活的,他们就将小鸟掐死后再拿出来。如果老师说是死的,那么一只活的小鸟将说明智慧的失败。几个孩子很得意,他们仿佛已胜利在望。于是,他们找到了老师:“请问,我手中的这只小鸟是活的还是死的?”这几个孩子都睁大眼睛,等待着他们心中谋划已久的场面出现。老师面带微笑:“孩子,答案就在你的手中啊!”这是多么富有智慧的话语,多么富有人性的期待。在我们的教育中,会不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假如真的出现这样的场面,我们的老师会怎样处理呢?是不是这样地富有智慧?我不知在中国有没有孩子敢于向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也不敢肯定这个故事句是西方教育的真实。但我想知道的是,我们的老师能不能富有这样的智慧,能不能如此富有人情味地善待这几个孩子呢?教育的自然状态,也许就像文章中的小故事这样,让孩子的精神生命,在生活中自由成长。而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为孩子精神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孩子在教师智慧的点拨下,产生心灵震撼的强烈体验。也许,这就是我们在寻找的真正的教育。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机智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水平确实有关!

二、什么是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机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学情景,迅速、敏捷、灵活、准确

地做出判断、处理,保持课堂平衡的一种心理能力。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针对偶然事件的干扰,立即改变教学信息传递系统既定的传输程序(如教学计划、教案),重新拟定教学的传输程序,维持教学系统的动态平衡,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教学机智是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素质。

案例:据说有一次爱因斯坦到某大学讲授相对论,他的司机对他说:“我听您讲相对论已经多次,您说的那些话我都能背了。”爱因斯坦笑道:“那太好了!今天我充作司机,由你自称是我去讲课吧。”当司机讲完课要离开时,一位学生走来请教一个问题。怎么办?司机灵机一动,指着一旁的爱因斯坦:“这个问题很简单,我的司机都会解答,你不妨向他请教。”„„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人们就要有这位司机这样的随机应变能力。同样,教育情景变化多端,作为教师也要有随机应变能力,也就是要有教学机智。

案例:有则感人的故事:考试的时候,有人憋不住,尿裤子了,这个孩子猜测着别人种种嘲笑无心做题,第一个发现的是老师,他端着鱼缸打翻在孩子的旁边,并且道歉,之后帮学生换了衣服,这学生安心考完了试。

三、教学机智的作用

(一)运用和发挥教学机智,有助于保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教师具备了一定的教学机智,就可以利用各种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讲课的程序与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案例:有一位教师请学生用“尾巴”一词造句。一个学生说道:“人是有尾巴的。”他的话音刚落,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这位教师却亲切地说:“你能积极发言,很好。你选的句子虽然没有语法错误,但从科学的角度上讲,不太妥当,如果改成‘人类的祖先是有尾巴的’就准确了。”然后这位教师意犹未尽,又继续发挥道:“不过,说‘人是有尾巴的’,也不能完全算错,我们平时不是用‘有了点成绩就翘尾巴’这样的话来批评人嘛。大家想一想,这里的‘尾巴’和‘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有尾巴’的这句话中的‘尾巴’是不是一个意思?”好一个发问,寥寥数语,把学生原来有漏洞的语言文字演绎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这真是:教师运用和发挥了教学机智,保证了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效果。

案例:一位语文老师讲授《朱德的扁担》一课,当讲到朱德在集资的扁担上刻下“朱德记”三个字,战士们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这一内容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那时候人们很穷,读不起书,怎么认得‘朱德记’三个字呢?”这个老师在备课时也不曾考虑到这一点,但因为他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机敏的教学机智,所以能既时巧妙地反问道:“是呀!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是呀!”既有惊奇,又有肯定的赞赏,更有对全班学生思维的激发。最后在老师的启发、诱导、补充下,学生认识到,这是由于红军叔叔一边打仗一边学文化。这个老师又借机向学生讲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认真学习。这位老师巧妙地解决了问题,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对学生起到了鼓励、引导的积极作用。

(二)运用和发挥教学机智,有利于调节师生情感

教师在处理随机事件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理智感、责任感和巧妙的教学艺术,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炽热的心肠和闪光的智慧,感受到教师的人格美,这一切使师生关系变得

亲切、自然。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案例:有位教师上作文指导课,准备让学生自由命题写一件小事。正当她板书时,讲台柜里跳出一只青蛙,把她吓了一跳,顿时课堂秩序哗然。但这位教师随即镇定下来,平静地讲述青蛙捕虫的本领、保护青蛙的意义。她的一番话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一位学生当即红着脸举手承认错误。于是,她要求学生以一场**为题记叙这件事。在处理课堂偶发事件上,该教师所表现的教学机智收到了良好效果:既没有影响课堂教学,又使学生受到教育,自己也摆脱了窘境。如果这位教师中断讲课,追究搞恶作剧学生,不仅效果不好,还可能造成师生间的对立情绪。如果这位教师不了了之,则容易助长歪风邪气。可见教师的教学机智决不是“耍滑头”,而是高度的责任感、冷静沉着的性格及对学生深刻爱的具体表现。教师能够运用好教学机智,依赖于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意志的果断性等诸多心理品质。教师的这种教学机智不是天生的东西,而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

四、教学机智的特点

(一)随机性。事情发生在谁身上,什么时候发生,发生在什么场合,往往带有一定突发性特点,有时甚至完全是一种偶然,事先很难预料。对于这些事件,教师很难事先做好具体应变的准备,得根据具体情况“临场发挥”。

案例:在一堂很多人参加听课的数学公开课堂上, 正当某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们听得入神的时候,一名学生的书桌里忽然传来鸟叫的声音。鸟儿的叫声打断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该教师走到这名学生课桌前伸出了双手,说:“同学们学习是这样的入神,连鸟儿什么时候飞进课桌也不知道。”于是在一片善意的笑声中,化解了一场尴尬,该教师的手已经伸出去了,这名学生再不愿意也只好贡献出心爱的“宝贝”,经教师那么一说,仿佛并不是这名学生的过错,顾全了这名学生的面子。如果该教师不让这名学生交出鸟儿,那么鸟儿仍还会出声,仍会再一次地扰乱课堂纪律。在给足这名学生面子的同时,达成自己的教学目的,这就是教学机智,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教师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难堪,而是一切工作为学生,一切工作为教学。

(二)快速性。当某一随机事件突然出现时,要求教师当机立断,迅速作出反应,不容迟疑不容拖拉,只有抓住时机,才能因势利导。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就可能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

案例:自己的经历——我曾在一所中专学校任教十多年。记得有一次期末复习考试时,我布置了较多的思考题,结果引来学生们的一片牢骚声。我灵机一动便说:“同学们,现在出个谜语让大家猜一个左右结构的字——一边大一边小,一边跑一边跳,一边吃草一边吃血。”学生们一阵抓耳搔腮后终于猜出这个字是“骚”。我趁势又说:“这次布置的思考题确实较多,请同学们不要发牢骚。我们脸上的眉毛眼睛像草字头,左右颧骨加中间鼻梁像一个十字,底下一张嘴是一个口字,合起来正好是个‘苦’字。在学习上就是要‘苦学’、‘苦读’、‘刻苦’„„”没等我说完,学生们的笑声代替了牢骚声„„

案例:在一堂语文课上,某老师用普通话示范性地朗读了一首朱德的诗。这时,班上一

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朱德是四川人,他怎么可能说普通话?您应该用四川话读这首诗。”这位不会说四川话的老师灵机一动,请这位老家是四川的学生用方言重新朗读一遍。

(三)准确性。应变不仅要求迅速,而且要求准确,即要求“对症下药”,使所作出的反应有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保障教学有秩序地进行。如果教师不知轻重地滥用赞许、奖励、惩罚、谴责等手段,都可能产生出预期完全相反的效果。

案例:自己的经历——我曾在一所中专学校任教十多年。在一次题为“人际知觉中的种种偏见”讲座过程中,我引用了一句俗语:“情人眼里——”还未等我说出后三个字,台下的学生已异口同声:“出——西——施——”从学生含笑的面部表情和有意拉长的声调里,我品味出有嘲讽的意思:“老掉牙”的东西!“喜新厌旧”大概是人的天性。怎么办?我眉头一皱,一则妙语脱口而出:“仇人眼里出东施。”顿时,学生捧腹大笑,课堂上增添了几多情趣,我也摆脱了窘境。“仇人眼里出东施”虽无新意,但我通过反向思维改变原俗语一些字词,这既沾了点“创新”的边,又满足了学生“喜新”的心理。我如此这般,也可以说是“对症下药”地作出的正确反应。

(四)巧妙性。教师的反应不仅要求快和准,而且还有应变的策略,做到适时、适度、适情,巧中见奇,奇中生效。

教师以理论修养和教学实践为基础,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及时巧妙地处理课堂中出现的各种事端。给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以关怀和爱护,是赢得学生的一条好方法。某学生小梅从来都没有在课堂上举过手发过言,是班里的差生。一道比较难的数学题,只有小梅举起了手,于是老师让她解答。没有想到她居然走上黑板前拿起粉笔就开始算。结果当然是方法不对,书写潦草,真正是一无是处,学生一片哗然。为了保护她的心灵不受伤害,一般的教师都采用一阵掌声来鼓励,但是小梅的任课教师想掌声可能是一种嘲讽,就说:“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英雄,小梅同学走上了探求真理的第一步,这种精神是可喜可贺的,大家谁愿接过小梅手中的粉笔,让我们一道来解决这个拦路虎。”这番话,应该是比一阵掌声有用多了,它并非只是让小梅在脸面上丢得开,更为重要的是让小梅知道了一个道理:世上的事并不一定都会成功,但追求是无止境的,只要努力去做,成功与否本就不很重要。

案例: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室发现了个别学生抽的烟头,但他没有点名批评。班会时,他说:“今天,我要谈谈吸烟的好处。”学生们一听就愣了,特别是吸烟的学生更是莫名其妙。这时老师接着说:“抽烟有十大‘好处’,第一,抽烟的人永远不会老,据医学研究,抽烟的历史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永远也别想老了一一提前死亡„„”老师一连讲了十个“好处”,学生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以后,班上再没有发现学生抽烟的事情。这个成功的教育事例,就体现了教师巧妙、幽默的教育机智。

案例:张教师问某学生为什么迟到了,该学生说因为头天晚上看足球赛电视,睡得太晚了。张老师灵机一动,问哪个队赢了,该学生说:“太不像话了!我们主队的实力远远高于客队,居然输了。我真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输了?”张老师说:“大概他们头天晚上也睡得太晚了吧!”这是一个不失机智和幽默的教育学生的例子,既教育了该学生,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教学机智必须具备的若干能力

一般来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教学机智必须具备以下若干能力:

(一)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会对教师教学活动作出各种的情绪反应和认知反馈。东张西望,说明他们注意力不够集中;无精打采,显示他们听讲时身心困倦;表情迷惑,表明他们对教学内容有疑难;嘀嘀咕咕,意味他们思想存在疙瘩。学生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无不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这些信息,教师要运用细致敏锐的观察力,迅速捕获,及时分析,正确判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容量、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语调。容量太大,可以精简;步骤太少,可以增加;方法单调,可以灵活;语调平缓,可以抑扬顿挫。就是说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外在表现,分析内在原因,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他们的精神需要,做到对症下药,扬长避短,可见,细致敏锐的观察力是实施课堂机智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获得教学主动权和采取最佳方法的基本前题。

案例:关注学生举手投足,在细微处解读学生,感同身受,展现人格魅力。课堂上的某些事情,看起来难登大雅之堂,但教育无小事,如果处置不当,也会闹出误会。一次,于漪老师上公开课,发现一个学生坐立不安,他知道学生可能要大小便,当这个学生好久还没回来时,他估计学生忘了带手纸,于是悄悄嘱咐另一个学生将手纸送去。果然,两个学生即刻回到了课堂。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这与教学内容没有多大关系,但谁能否认,教师对学生深情的人文关怀的教育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教学内容本身的意义。教师的学识、智慧、经验和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学生因为教师的身教而净化心灵,向往崇高,追求卓越。

(二)冷静理智的自制能力。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应保持冷静的头脑和稳定的情绪,用理智把握住自己,并迅速判断事情的性质,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尽快安定课堂秩序,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扭转到正常的教学上来,那种遇到事情就情绪紧张、心理失衡、怒气冲天、大发脾气、严厉指责学生的表现与行为,必然导致课堂秩序更加混乱,影响正常教学进度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引起突发事件的因素很多,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出现知识性错误,被学生意识到,他们就会私下嘀咕或发出笑声。这时,教师万万不可脑羞成怒,正确的态度应是坦率承认失误,再加以改正。如果文过饰非,学生更会议论纷纷,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降低,影响力也随之减弱。再如,个别调皮的学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借机故意发出偏差性应答或古怪的叫声,就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扰乱课堂教学秩序。这时,教师最好的对策应是结合讲解内容对此加以巧妙的转化,使之为教学服务。那种因此停止讲课,斥责学生的做法,效果往往不好。特别是当教师的人格受到污辱时,他就更应该保持清静的头脑,妥善加以处理。教师如果怒不可遏,对学生严加整治,就会造成师生情感的裂痕,既不利于维持当时课堂秩序,也不利于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突发事件,一定要用自制力约束自己,这是教师内在力量的表现,而不是软弱可欺的象征。

案例:某班主任与学生讨论问题,情境甚是热烈,双方争执不下,情急之中,一名学生冷不防讥笑对方是个“矮子”。这突如其来的羞辱之词,班主任毫无戒备,闻听此言,尽管

心中极为不快,但他还是心平气和,将错就错,引申开去,向全班同学说明矮人也有优势和长处,拿破仑、鲁迅、邓小平个头都不高,但他们以自己的丰功伟绩赢得了世人的尊敬,进而得出结论:人的学识、品格、成就不一定与其身高成正比,身高既不是一个人骄傲的资本,也不是人生的罪过。这入情入理的交流和对话,避免了师生双方因误伤而带来的尴尬,又让学生领悟了人生哲理,可谓一箭双雕。由此可见,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之处在于:优秀教师能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次师生矛盾和思维碰撞,让学生学会求知的本领,让他们领悟人生的真谛。

案例:曾有学生在粉笔盒里放了一条冬眠的蛇,希望给新接班的女教师一个下马威。但那位教师巧妙地运用了下面这种方法,将消极因素转化成了积极因素。她待同学们安静下来后,带着余悸平缓地说:“据说每位接我们班的新老师,都收到一份大家赠送的特殊礼物,王老师的灰老鼠、郑老师的大王蜂„„而我呢,你们送了一条水蛇。”她微微笑了笑,指着那条蛇说:“我是第一次这么近看到蛇,刚才还摸到它,着实吓了一跳。不过我觉得捕捉这条蛇的同学挺勇敢,至少有一定的捕蛇经验„„我相信,凭他们的能力,不仅仅能做到勇敢,还应该做出点其他什么,老师相信你们。”那几个调皮的学生原本等着看“戏”挨尅,却没料到老师还表扬了自己,那可是非常难得的,可不知为什么他们就是高兴不起来,只是呆呆地听老师讲有关蛇的知识„„第二天早晨,这位教师又踩着铃声走进教室,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她惊喜地看到,讲台上的粉笔盒里插着一束野菊花,教室里鸦雀无声„„从此,这个班变了。一席话,寓庄于谐,似乎是一本正经地说笑话,却设置了一种心理相容的教育情境,对捣蛋学生进行了耐人寻味的教育,其教育效果是直面斥责和经济惩罚等教育形式难以企及的。我们由此知道,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一定需要教师苦口婆心,而是要求教师讲究教学的策略,磨砺教学的艺术,这策略和艺术的形成,往往是“长期积累,偶而得之”。

(三)及时有效的调控能力。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一定的手段对学生听讲状态和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调节控制的教学技巧。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共同有效的双边活动,教师按照一定的构思,运用准确的语言、整洁的板书和适当的教具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则保持良好的听讲情绪状态,集中注意力,让自己的思维与教师教学速度相配合。如果这种配合出现偏差,教师就应及时有效地加以调控。一般地说,教师的调控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调控学生听课的情绪、注意力及思维活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获取知识的主动性;二是调整教师讲课的速度、方式、步骤和环节,保持传递知识信息的渠道畅通无阻。

(四)深刻准确的解惑能力。为了适应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质疑的精神,教师要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不仅要多读本专业书籍,而且要多读非专业书籍(如理科类教师要多读文科类书籍,而文科类教师要多读理科类书籍),培养自己深厚的知识素养,为课堂教学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当学生出现疑惑时,教师就要灵活运用具备的学识,机智准确地予以解答。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保持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

案例:某小学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画鸡蛋》的插图,一番琢磨之后,一名学生问老师:

“达·芬奇和他的老师留着长头发,为什么我们就不能留?”这一关于长发的提问,还真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不过这位老师倒也灵光,他避实就虚,坦然作答:“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的一些习惯就和他们的不一样,我们该向他们学习什么呢?是他们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这个回答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把蕴涵在现象背后的真理一语道破,给了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避免了因纠缠枝节而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境地。由此可以看出,引发学生敬畏的教学机智,有赖于教师对事物敏锐、深刻的洞察力,依靠于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

案例:某教师在一堂公开课上教学《蜜蜂》这一课,他请学生自由质疑,于是有学生问:“蜜蜂是怎样传播信息的?”又有学生问:“蜜蜂为什么飞行时是呈‘8’字形的?”再有学生问:“一只蜜蜂一生会活多长时间,它会产多少蜜?”„„面对学生的这些“大问号”,该教师显然准备不足,但他还是“机智”地处理了这一难题——“同学们,这些问题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到课后解决好吗?”这个时候,所有听课教师看到学生之前“闪闪发光”的小眼顿时“暗淡”了下来„„

(五)灵活自如的通变能力。上好课的前提是备课认真,教案内容扎实,具有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为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确立教学要点、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设计教学步骤和环节,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和形式。所以说教案是上课的依据。但是在课堂的具体教学中,完全按照教案进行教学的做法是很少的。通常,教师都要随着课堂出现的具体情况(包括意外事件),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和改变,把教案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案例:教师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机智的集中体现。比如有位外语教师在教cook(公鸡)一词时,有个学生突然怪声怪调地说:“有没有母鸡呀?”顿时,全班一片喧哗。教师平静地说:“有,不仅有母鸡,还有小鸡这个单词。”接着一一讲解,并表扬了那位学生好学好问,但也批评了他说话的态度。这样机智的处理,既没有干扰正常教学,还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受到了教育。由此可见,随机应变能力是教育艺术的高度表现,也是教育机智的重要特征。注意:教师在这里多讲了两个外语单词,占用了一些时间,那么他就要对后面的教学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案例:某特级教师教《赤壁之战》一课,课文教完了,该教师问学生:“大战结束了,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会说什么?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这时,一个男生举手发言:“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一句话使课堂的气氛像凝固了似的,教学陷入了“困境”。该教师先是一笑,继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你说曹操回去以后,独自一人会不会反省自己?咱们现在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行不行?”这一问,课堂气氛顿时又活跃起来。学生把曹操的“内省”说得一五一十。这里,我们不得不为该教师的“起死回生”的教学机智而喝彩!是的,在课堂上,我们随时会遭遇被学生问倒或有学生“唱反调”的突发情况,这个时候,我们不少老师往往是来个“高挂免战牌”,来个“回避肃静”,这也就算“机智”应变过去了。但该教师则不然,他没有轻易向学生“屈服”,而是来个“回马枪”,这一招,使得课堂“峰回路转”“绝处逢生”,真是一个“无法预约的精彩”啊!

(六)积极熟练的迁移能力。由于客观事物之间本来就是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因此,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认识之间必然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围绕讲授内容,充分联系有关的各种知识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实现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促进性迁移(即正迁移),避免抑制性迁移(即负迁移)。为此,教师要学识渊博,具有广阔的知识背景,也要有辩证的思维能力,能从不同的角度联系相关的知识材料理解讲授内容。总之,教师必须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正迁移能力,为课堂教学服务。

(七)机智幽默的表达能力。教师的表达能力分为言语表达能力和非言语表达能力两个方面。言语表达能力作为课堂教学机智手段,突出表现在教师运用丰富、生动、形象、准确的言语传递知识信息,调控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案,解答学生疑惑,促进知识迁移。非言语表达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眼神、表情、举止神态、修饰打扮及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与无声言语来传递信息。它作为课堂教学机智的手段,主要是指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的形象性和直观效应,有效地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讲课内容,还能表达一些为言语手段不能表达的思想、态度和情感,达到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面对有思想、有情感、有态度、有意志的学生,教师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机智,才能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机智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应变能力,并不是说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随机事件。相反,它总是受教学教学规律和各种因素的制约,要体现五个有利于:1.有利于教育方针、教育原则的贯彻执行;2.有利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机智的具体运用

课堂教学中的随机事件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来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来自学生的,来自外来干扰的,来自教师自身的。所以,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是处理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事件。

(一)处理学生问题的教学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个性不同,气质各异,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的学生,随时可能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事件。这些随机事件可以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类。

积极的事件,是在教师的讲解中,由于学生的深入思考,会提出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教师没有准备难以回答的问题,有些甚至滑稽可笑,稀奇古怪。这类事件虽不具有破坏课堂纪律的性质,但是处理不好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

消极的事件有多种情况:第一种是试探性的考验,如新来的教师上第一节课时,出些难题怪题问老师,试探老师有多大能耐,估计扰乱课堂秩序;第二种是课前发生的一些事情引起学生亢奋或低落的反常情绪,影响了课堂上正常的教学气氛;第三种是课堂上出现的疲劳现象,表现在学生做小动作,交头接耳,唉声叹气等;第四种是个别学生恶作剧引起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如有的学生骂人,有的学生鼓倒掌、喝倒彩,有的学生给别的同学的座位上

钉钉子,等等。消极事件,常常会把教师精心设计的一堂课,搅得一塌糊涂,难以进行。

不论哪类随机事件都是分散师生注意,阻碍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动因。对这些随机事件能否正确处理,不仅是能否抓住时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问题,而且是产生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的问题。因此,每位教师都必须学会正确处理这些随机事件。教师如何才能处理好这类随机事件呢?对于这些随机事件的应变,可采取以下方法:

1.置留法。教学中,有时侯学生提出的问题超过了教师的认识水平,一时回答不了,这时教师要坦诚相告,然后采取置留的方法,将问题留到课后去解决。

案例:记得特级教师于漪曾经也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她教《木兰辞》,听到有个学生嘀咕说:“写得倒蛮好,不过是假的,吹牛。”别的学生也跟着七嘴八舌地说:“同行十二年,怎么长时间不知道木兰是女郎,根本不可能。”“一洗脚,小脚就藏不住了。”在一片喧嚷声中,于老师说:“南北朝时妇女还不裹小脚。”谁知这个回答还不能解释学生的疑问。学生又问:“那么,中国的妇女什么时候开始包小脚的?”这一来,可把于老师给问住了。于老师老实地说:“这个问题老师也不知道,课后请同学们帮老师一起解决,好吗?”课后,于老师立即查阅了很多书,方从《陔余从考》中查到了“弓足”的说法,知道中国妇女五代才有裹足之事。后来当她把这一知识告诉学生时,学生无不为她的求知精神所感动,也更为她对事业的忠诚和做人的坦诚而敬仰而折服。

2.换元法。就是教师巧妙地将学生恶作剧的形式,变为一种教育的形式,其目的在于化弊为利。

案例:课前,一调皮的学生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老师的“肖像”,引起了课堂的混乱。这时老师采取了换元的方法,只见她大度从容地欣赏了一下自己的“肖像”,然后说道:“画得多好啊,确实像。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画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这位同学如能改正不足之处,发挥特长,将来成为有名的画家时,再给老师画张肖像,老师该多高兴啊!”这一番话,使恶作剧的学生心服口服,全班同学也受到了教育。

3.暗示法。指教师运用眼神、手势、走动、表情等态势语,对学生进行“无声的教学”,达到调控教学气氛、维持教学秩序的目的。有的学生在上课时玩文具,搞小动作,看小说或交头接耳,干扰别的同学上课,如果教师停下课来,正面训斥,会使该生成为全班学生注意的焦点,耽误全班同学的学习,这时可以采取目光注视、身体逼近等暗示法。如学生上课交头接耳,教师可以以一种表示不满的、强烈的、连续的目光接触该生的目光,并同时辅以皱眉、扬眉以示警告。学生偷看课外书,教师可轻轻从他身边走过。事实上,教师只要表露出开始向行为不当学生走近的意向时,就会使该生的不当行为迅速改变。因为学生在课堂中违反纪律,总是心虚的,只要教师稍加暗示,学生就会感觉到这一信息。运用暗示法,既可教育学生,又不使课堂混乱,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务必记住这个教育智慧:三流的教师用惩罚,二流的教师用语言,一流的教师用眼神。

案例: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个女生在数学考试中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扣了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地添上了那个漏掉的小数点,接着去找陶先生要分。陶先生虽然从墨迹看出了问题,但没说什么,他满足了这个女孩的愿望,不过他给那个小数

点重重地画了一个圈。那个女生明白老师的意思,惭愧不已。女生本来是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找老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却没有给她难堪,这使她受到强烈的震撼。陶先生用行动——暗含批评和激励——保护了学生可贵的自尊心。这位女孩长大成材后,仍对这件事难以忘怀,说:“那件事情之后,我才真正下决心用功学习,才下决心做个诚实的人。”

4.幽默法。幽默是教师的良师益友,用幽默的方法来处置随机事件是一种巧妙的艺术手段,既可教育学生,又可融洽师生感情。

案例:面对没人擦黑板的现象,教师怎么办?一位教师一看黑板没擦,心头也上了火,但他冷静一看,课桌上没板擦,他估计不是学生不想擦,而是没有板擦。他从地上拾起一个纸团边擦黑板边幽默地说:“同学们,你们听说有个成语叫‘一举两得’吗,我今天做了‘一举四得’的事情,哪个同学能说出这‘四得’是什么?”一个思维敏捷的学生说道:“第一,你擦干净了黑板,这样能给我们板书上课;第二,干净了教室地板;第三,锻炼了你的臂力,节省了我们的精力;第四,作出了我们的榜样,从此以后将会改掉我们班级不擦黑板的毛病。”学生幽默风趣的回答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笑声中充满这对老师的敬仰,对自己的谴责,以后上课,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

案例:一个中学生向教师请求:“老师,可以问一个个人问题吗?”年轻的女教师回答:“当然可以。”“请问你希望找个什么样的对象?”全班哗然,众目睽睽之下教师不动声色,缓缓说道:“你很有远见,不过你现在年龄还小,等你像我这样的年龄自然会有答案;现在过早考虑这些问题会影响学习。”众人大笑,那个学生也无话可说。这位教师以幽默的方式,答非所问,善意规劝,使尖锐的对立化为一团和气,并且暗含批评,问题也得到了圆满解决。

案例:一学生平时不用功,临近考试时私下找到老师说:“老师帮我划划重点吧!”老师想了想说:“你能保密吗?”学生立刻答道:“一定不告诉别人!”该教师正色回答:“我也会保密!”该教师多么有幽默感呀!

5.以情感人法。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从而化解课堂偶发事件中的矛盾的方法。课堂上出现学生故意捣乱,或者刁难老师的情况时,这种以柔克刚的方法大有好处。

案例:有一次,某教师在上写作方法指导课时,他刚做完精心的指导后,几个学生故意大声说:“这种方法我们永远也学不会。”一时间,其他学生都眼睁睁的看着我,似乎在等待该教师大发肝火。面对这种情况,停顿片刻后,该教师微笑着对大家说:“这几位同学说话真直率,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点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其实,我读初中时原是跟你们一样被作文困扰着,也有过抵触情绪,有一回还被老师奚落„„”

(二)处理外来干扰的教学机智

课堂上有一些意外事件不是由学生引起的,而是由教学系统之外的人、物或自然现象引起的。例如:小鸟飞进教室,交通噪音,有人大声怪叫,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闪电等等,都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中断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活动。对于这类随机事件的处理,教师可采取下面几种方法:

1.以静制动法。如学生在聚精会神地听课,外边突然响起了鞭炮声、锣鼓声,这意想

不到的强烈刺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时教师应暂停讲课,稳定一下学生情绪。教师可以站在讲台上,面对全班学生,不言不语,用目光巡视教室,把每一个学生都看到,使学生很快静下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待学生稳定下来,教师可以巧妙地提出一些问题,如“我刚才讲到什么地方啦”等等,引起全班学生的追忆,把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回到原来讲解的内容上来。

2.因势利导法。有些随机事件的出现已经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完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于教学内容十分困难。这时可以转而发掘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地开展教育或教学活动。

案例: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上课时,几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漪老师首先让学生把蝴蝶赶走,然后让学生以蝴蝶飞进教室为题打一词牌名。在学生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时,于漪老师道出了答案:“‘蝶恋花’啊。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呀!”在学生们会意的笑声中,于漪老师又开始了她的讲课。这一问一笑,使学生获得一份意外的惊喜和收获,体现的是教师教学艺术的神奇。我们由此可以知道,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往往缘于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一份份意料之外的大礼,缘于教师一次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教育智慧。

案例:一位教师上课时,发现某学生看小说,就突然提问他。可这个学生站起来嘻皮笑脸地说:“这个问题嘛,我可以给全班开个讲座了。”全班哄堂大笑。这时教师沉着地说:“好呀!正好教学计划中有个专题讨论,下周进行,你作中心发言。”那个学生一下子泄了气。课后为了下周的发言,他查找了许多资料,作了充分准备,发言时效果很好。教师表扬了他,他也公开向老师道歉。这位教师正是能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才解决了这个棘手问题,充分展示了自己良好的教学机智。

案例:某教师在教《狼和小羊》一课时,让学生讨论“狼为什么不直接吃小羊,而要找喳吃小羊”时,一位学生说:”因为狼觉得不可以再说谎了。”该教师面对这种完全是“文不对题”式的回答,她知道千万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于是就循循善诱、巧施疑问:“哦,狡猾凶恶的狼什么时候变得诚实了?”这一问,既有惊奇,又有肯定的赞许,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认识的错误之处,领悟并接受文本的价值取向。

3.幽默法。指教师用幽默的语言提示学生应该专心致志学习。课堂幽默很重要,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夫甚至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能敲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能沸腾学生的“血液”,能“吸”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沟通师生的心灵,能给学生永久的记忆„„

案例:一位教师正在上课,突然有一只喜鹊在窗外叽叽喳喳地叫,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上课。这位教师幽默地说:“刚才大家上课很认真,把喜鹊都感动了,它高兴地说:‘多好的小朋友啊,上课真专心啊!’”经过老师这么一说,使学生们意识到刚才精神溜号不对,很快地集中精力学习。

案例:某教师在讲述《历史与社会》“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内容时,讲到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时,他看见有两个学生在窃窃私语,就问:

“你们是在商量如何抗日的大针吗?”大家哄堂大笑起来。但在使用该法时要适度,合情合理,有一位教师在强调不同名数不能相加时,用反问的形式向同学说:“一头牛和一匹马能相加吗?”一名学生脱口而出:“等于两头牲畜。”教师勃然大怒,他喝令这名学生站起来,厉声训斥道:“你妈和你爸相加能等于两头动物吗?”学生愤然坐下,全班同学一片哗然。

(三)处理教师自身失误的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活动。尽管教师认真准备,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自身失误,如小黑板突然掉落,算错了题,读错了字,做错了实验等等。或者是由于衣冠不整洁、指甲不剪、头发过长、口头禅过多等引起教师紧张和课堂混乱。如有一位数学教师上课时,一登讲台,学生便交头接耳,嘻嘻哈哈乱笑。原来这位教师衣服扣子扣错了,与他所讲的黑板上的“不等式”挂了钩,由此引起了课堂混乱。人非圣贤,孰能无误?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每位教师都可能遇到程度不同的自身失误,这就需要学会和掌握处理自身失误的机智。那么,怎样处理自身失误呢?

1.沉着冷静。一旦出现失误,一定要沉着,冷静,稳住情绪,积极思考对策,选择最合理的办法纠正。对有些失误力求在不转移学生注意力的前提下及时纠正,如写错的擦掉重写,读错的再把正确的重读一遍。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由于紧张,把《北大荒的秋天》一文中的“高粱”二字写成了“高梁”。一位学生站起来吃惊地说:“老师你错了,‘高粱’的‘粱’底下是‘米’。”这时该教师看了一眼自己写的字,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当坐在下面的听课教师都为其捏了一把汗时,却只见这位教师依然面带微笑,神情自若地说:“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看来同学们看得都很仔细。以往老师在教授这个字时,有不少同学会犯同样的错误。”接着,该教师又问:“你们知道‘高粱’的‘粱’字为什么下面是‘米’吗?”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因为“高粱”是粮食,所以是“米”。接着,他强调:“对,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高粱’是粮食的一种,所以下面是‘米’字,而这个‘梁’是栋梁,是一栋房子最重要的支撑点,是用木头做的,所以下面是‘木’字,大家记住了吗?以后可不能再犯和老师同样的错误哦!”就这样,这位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化解了一场课堂危机,既挽回了自己的“面子”,也使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勇于认错。对于自身失误,教师要态度诚恳,承认错误,及时纠正,以避免小错变大错,一错到底。有的教师怕丢面子,学生已指出了错误,自己却硬着头皮坚持错误,甚至有的还要强词夺理,批评学生,这样做只能破坏课堂教学气氛,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相反,教师勇于承认错误,善于自我批评,更能树立教师的威信,因为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事实会赢得学生的敬佩。

案例:(一个中学教师的手记)最近我时常想起为师者常常引以为豪的一个经典故事——老师在黑板上写错了一个字,被学生发现指出后,老师灵机一动,说:“难道老师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写吗?这是老师故意写错,来考验同学们的!”就是这样一个案例的处理过程,被多少人称道不已,褒扬老师在课堂上能够随机应变,化险为夷,维护了老师的面子,其聪明机智便上升为一种艺术。想想,自己或许也曾这样“聪明”过。现在再回过头来看,不禁

哑然失笑。学生果真就这样信了吗?我看不一定,那只是我们在自欺欺人,不够诚实而已。

3.善于动脑,巧妙处理。教师要把授课中的失误当成一面镜子,教育学生认真学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把失误变成督促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认识的动力。

案例:自己的经历——我曾经在一所中专学校任教十二年。有一次,我上课时见坐在最后排的一位男生睡着了,就走到他跟前将他叫醒。在全班学生的注视下,该男生满脸通红,显得很难堪。我意识到自己这样叫醒有不妥之处,主要是让学生难堪,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于是便说:“老师讲课犹如催眠曲,学生听课当然会打瞌睡。是我把某某同学弄睡的,只好由我来叫醒他,这叫做解铃还须系铃人!”顿时,课堂上爆发一阵笑声,该男生摆脱了窘境。我如此处理就是将自己的失误变成督促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认识的动力。

七、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教学机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一)教学机智的运用应充分为学生服务,全面关注学生。某著名教育家说过:“教育机智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正是因为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一种指向于学生的关注,使教师进入一种专业状态,从而发展着教师的专业品质——教师的教学机智。新课程标准着力于对人的关注,只有关注学生,才会有教学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教师应该对学生有爱心,用心去打造学生心灵的世界,这样才能使教学机智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机智是装不来的,虚伪的机智只能算作狡猾。

(二)在必要时运用教学机智,切忌滥用。教学机智的巧妙运用会使课堂精彩异常,但是不合时宜地运用教学机智却只能弄巧成拙。有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动不动就使用教学机智来处理课堂上所发生的意外,他们以为这是自身能力的体现,实际上,他们错了,教师的心血来潮不是教育机智,行动必与当时当地的情境相契合。《学记》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愤而启,因悱才发,这才是教学机智。如果教师一味滥用教学机智,用得多了,教学机智也就失去了原来的作用,或许还会有碍于课堂良好效果的获得。

(三)切忌给教学机智套上模式,应灵活运用。教学机智的运用方法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在遇到课堂突发事件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教学机智来解决突发情况,有好多教师在运用教学机智时喜欢给教学机智安上一种模式,准备每次照搬来解决课堂中的突然情况,这种机械地使用教学机智是大错特错的。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有它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切忌给教学机智套上固定的模式,而应有效地运用教学机智,在瞬间作出果决的判断和机敏的反应,保证课堂教学有序地进行。

(四)注重教师自身知识、经验的积累。教学机智不是信手拈来的,它是在许多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教师的知识积累和教学经验等。教学机智不是临机一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把教学机智与所谓临机一动扯在一起是荒谬的。教学机智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它仅仅属于成熟的、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师只有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注重知识、经验的积累,培养良好的敏捷的应变能力,才能真正取得教学的主动权。

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去感悟新理念,落实新理念,就一定能品味到新理念指导教学所带来的甘甜。让我们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刻苦磨砺,恰当地理解和运用教学机智,在教学、科研领域中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八、培养教师教学机智的具体方法

(一)培养高尚师德

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学机智产生的原动力。尤其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制力:不可否认,当教师在讲课时受到来自学生的意外事件的侵袭(如学生扰乱课堂纪律),必然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特别是教师的人格遭到污辱时,教师更会怒不可遏,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但是,这种表现和做法,只能对课堂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克制和忍耐,保持平静的情绪,并感染学生保持安定。这种克制和忍耐,是来自平常加强自身修养的结果,是自制力强的表现。

案例:有位教师讲过这样一件事情:一天上课,忽然打雷了,这位教师就大声讲课,企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但雷声越来越大,有的学生很害怕,捂起了耳朵,这位教师走下讲台,张开双臂,笑着说:“我现在是个鸡妈妈,你们都在我的翅膀底下呢!”学生们笑起来了。从这一举动,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浓厚的爱意。

案例:有一位老师发现班上的一个小女孩不会回答问题却老是举手后,不是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而是通过耐心地交流,了解到该女孩频频举手的原因,是因为怕老师课堂提问都没有举手会被别人看不起,于是这位老师便有了当该女孩会回答问题时举左手,不会回答问题时举右手的约定。这何尝不是一种信任和鼓励,老师用这样的一个约定保护了该女孩的自尊心,也给予了她成长的自信和勇气。这就是要我们老师要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孩子,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和引导他们„„

(二)知识的积累

课堂教学机智,离不开厚实的文化功底。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厚实的文化功底为教学机智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基础条件。教师具有丰富的见闻,广博的学识,教学时就能驾轻就熟、灵活自如。教师获得知识经验有三个途径:一是从书本中学习积累,二是从他人的教学实践中吸取经验,三是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案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有一天,一个有三十三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观摩课。课上得很成功,听课的教师都被这位历史老师高超的授课艺术迷住了,都忘了记笔记。课后,大家问这位历史教师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历史教师回答:“对这堂课我准备了整个一生,可以说,对每堂课我都用整个一生来准备。但直接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十五分钟。”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每堂课,意味着我们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决心,博览群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思想如潺潺流水,永不枯竭。这样才能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广泛而深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三者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整体。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呢?过去提出“一杯水”与“一桶水”理论,发现已经过时了“一缸水”“一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也过时了,应该叫学生自己去“找水”!没有人能够将自己没有的东西献给别人,南郭先生永远做不了教师,所以才有那句“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名言。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门槛上,我们还需要对这“一桶水”

进行更深刻的反思:首先,我们有没有一桶水?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一桶水”,经过这么长时间不断地倒给学生,加之“跑冒滴漏”,到底还剩多少?知识的遗忘率和其增长率一样是非常惊人的,难道我们就准备守着这半桶水进入21世纪?其次,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有一桶水够不够?第三,你那已有的一桶水水质如何?是活水还是腐水。第四,有了一桶水是否一定能倒满学生的“一杯水”?我们有没有卖油翁的本领?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便有了“一缸水”也不一定能倒满学生的那“一杯”。第五,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劳动,所花费的时间一样吗?有没有效率的问题,我们是:“高投入低产出”,还是“低投入高产出”?第六,教学仅是倒水的过程吗?学生的“一杯水”一定得由教师倒吗?我们是教学生学会取水,还是教学生等着倒水?我们的学生有汲水的本领吗?教师,只有不断充实丰富自己,不断研究探索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信息时代带给我们教师的最大的恐惧,就是我们再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了,如果我们仅会教给孩子“知识”,那么,我们的饭碗将很快被网络和计算机抢走!

(三)要熟悉教材、教法和学生

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熟悉教法,教师就能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熟悉学生,教师就能从学情出发,因材施教。教师做到这“三熟”,就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判断,妥善处理;还可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案,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尤其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正处在生理成熟和心理发展时期,他们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情绪、意志、个性必然会反映到学习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上,这些心理因素也是时刻发生着作用。因此,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观察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处理好偶发事件,及时调控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案例:熟悉教材,教师就会对讲课满怀信心,胸有成竹——某教师在教美文《荷塘月色》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说:“老师,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如此美丽,可是,我表姐说,她去年到清华大学看荷塘,结果不是很美。”该教师突然想起,以前有同事也跟他谈到过类似的感受。那时,他只是以“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敷衍过去,并没有给出让对方满意也让自己满意的解释。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该教师突然想到了“景语,皆情语也”,于是机智地解答道:同学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知道近代学者王国维关于“情”“景”关系的论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以前的同事去看了清华大学的荷塘后,和你表姐有相同的感受。你表姐的情况,我不清楚;但却知道那位同事的情况:他是白天去清华大学看荷塘的,荷塘的景色尽收眼底;加上他是和同学一块儿去的,便少了些宁静,多了些喧嚣。朱自清却是一个人夜游荷塘,光线自然没有白天亮,且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光也是淡淡的,故朱自清看到的荷塘应该是朦胧的、宁静的。我的同事刚被提拔为中层干部,又被派到名牌大学进修,正在春风得意之时,自然没有朱自清的苦闷与彷徨,所以他眼中的荷塘只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物,并没有倾注他的内心情感;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却处处都打上了他情感的烙印。作者借“荷塘月色”之景,抒“颇不宁静”之情,“荷”“月”之高洁正象征了作者高尚纯洁、朴素无华的品格。所以在《荷塘月色》中,无

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成了作者寄托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你的表姐也好,老师的同事也罢,都没有像朱自清那样倾注情感,因而感受不到荷塘之美也是自然的事情了„„正所谓“醉眼看花花欲醉,泪眼问花花不语”啊。该教师这样机智地为学生解疑释难,达到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进而加深印象的目的。

案例:某教师在教完《松鼠》一课时,正欲布置作业,有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松鼠吃不吃粮食?”课前备课显然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该教师先鼓励那位敢于提问的学生,接着引导学生来讨论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松鼠不吃粮食,有的说它吃粮食。说不吃的理由是课文中没有写;说吃的理由是老鼠、田鼠,都吃粮食,松鼠也是鼠,肯定也吃粮食。双方各有道理,争执不下。这时,该教师指导学生再仔细阅读课文第二段(松鼠经常在什么地方活动)。片刻,提问的学生霍地站起:“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松鼠不吃粮食。”“你怎么知道松鼠不吃粮食?”该教师问。学生回答:“松鼠在树上活动,从来不接触人的住宅,不遇到树枝被刮得乱摇晃的时候,它们连地面也不下来,咋吃粮食?”该教师满意地点点头。

(四)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出现的不同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解决。一般而言,对于没有偏离教学构思的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尽可能通过教学过程本身的进展来解答,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偏离教学构思的学生提问,要区别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有的可以及时解答,有的可以课后解决。对于当场回答不了的问题,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充分讨论加以理解,或待课后查阅有关书籍给予解决。教师要有“知之则知之,不知则不知”的诚实教学态度。

(五)教学基本功的培养

教学机智实际上是应变艺术,是教师善于敏锐地观察学习,迅速而正确地进行判断,并作出恰当的处置的艺术美,它是教师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每位教师要注意教学基本功的培养。

课堂教学机智的锤炼和养成,谁也无法找到速成的灵丹妙药。课堂教学机智不是可以教出来或学出来的,而是在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苦涩中品出来、悟出来的,这依赖于教师艰辛的积累和创造。一名教师,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海纳百川,勤于思考,敢于超越,追求更高更强,才有可能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中理解“教师”的含义,领悟教育的真谛。

6.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机智 篇六

澧县盐井镇中学

鲁长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如果过于放手,则会浪费学生时间,又让好学生觉得烦;如果都不放手,则又与当前新课程改革精神相违,这就是教学中的两难问题。

时下,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尚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以“放”为主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其理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种则以“收”为主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其理由是: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行为的服从性、划一性,重视追求以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为核心的练习效率,强调严格的教学组织管理,以及课堂教学中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等等。然而,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这两种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这两种教学组织形式都忽视了体育教学的特点,违背了体育教学中应遵循的客观规律,两者都没有很好地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我认为,要上好体育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遵循适度“放”与“收”的原则,达到导与讲、教与练的有机统一,使课堂结构趋于合理,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放”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放”意味着让学生在尝试中自行摸索学习方法;意味着让学生在摸索中自己发现问题。那么,“放”应该怎样去做呢?

“放”不是指体育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流,而是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放。一方面在学习目标和思维方式、练习方法上加强指导;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思想教育上的正确引导。比如,学生自己能够掌握、学懂的地方要放;学生自练虽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通过集体练习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地方要放;某一知识、技术技能或某一问题,经教师点拨后需要加深理解或需要完善、巩固时要放;对某一问题,学生求同多,求异少,学得过死时,教师点拨后要放;为了调节学生情绪,培养主动性、创造性和互相交往的能力,如游戏教材、准备操教材、复习教材等,就可以给学生较大的自由,使其能充分表现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不要过份限制学生的行动。这样,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自练过程中去思考、分析、质疑解难,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走进未曾到达过的知识境界,实现整个课堂教学的目的,达到教学目标。

“放”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追求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在获取新知识、技术技能过程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兴趣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当时情况或教材内容,不断设计、变换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之积极地探究未知的知识、技术技能,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研究体育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授学生以“法”,从而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技术技能的道路上脚踏实地,练有所得,学有所获;切忌满天撒网,无头无序,纵不能拉,横不能收。比如,教师在给学生纠正错误动作时,总是先看正确动作,再把正误二者加以比较,然而让学生自己通过对比,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有目的地去练。这样做,要比教师直接把问题的答案交给学生要好得多,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思维起着主动作用,学生真正理解了,掌握问题将更准确、扎实,同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可以独立地学习有关新的知识,对知识运用起来就会“准、快、活”。

体育课堂教学的“放”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有“纲”是根本,有“情”是关键,有“法”是保证,要把三个方面要机地结合起来。

当前,在一些地方的教改实践中,有人把“放”当成“时髦品”,大家只肯定活跃的课堂气氛,否定严格的课堂纪律;不分场合地肯定学生个性的极度张扬;教学中有章不循,有纲不依,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放弃对学生意志的培养;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不作全面的分析,简单地以学生喜欢不喜欢、主动不主动,来肯定或否定一堂课,甚至提出要为“放羊式”教学正名。这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当然,“放”是前提,“收”是目的。实际上,“放”即寓着“收”,“放”得科学,“收”就会有效、有力。那么,“收”又应该怎样去做呢?

收要围绕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所谓“收”,是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疑难问题,教师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纠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准确、系统、完整。收的根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体育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二是教材中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的困惑难解之处。在“放”的阶段,学生的学习虽然有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来引导、规范,但学生的认知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带有肤浅、零乱的特点。这样,在“收”的过程中,教师就要依据体育大纲的要求,根据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所学知识、技术技能进行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进行点拨、突破,但也必须把握一定的“度”。比如,当学生对某个技术动作的理解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通过收的办法处理,或疏通思路,或传授学习和练习方法,或就某些方面进行必要的讲解,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为度,不可节外生枝;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偏差需要教师纠正时,要针对问题的症结指出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学生锻炼缺乏应有的方法,练习的技术动作不协调,不正确,需要加以控制时,教师要通过示范、讲解,开阔思路。总之,收要做到条理系统,突出重点,点拨精当,简明扼要。

收要照顾到点和面的结合。体育课堂教学要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教材的份量和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依据大纲向学生提出适当的教学要求,使学习目标控制在既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而经过努力又是可以达到的水准上。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高有低,这就决定了他们接受新知识、技术技能的快慢不一致。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并在安排教学内容、教学速度以及教学方法上有所区别,使之符合学生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而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彻底抛弃“一刀切”,注重点面结合,分层讲解、练习。教师把预定的知识目标放下去以后,要把握学生认识和理解的过程,针对实际,个别指导、矫正。若是普遍问题,要进行统一点拨,指导迷津,导引方向。通过个别指导和统一指点,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得到最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7.教师课堂机智例谈 篇七

我在教授《记念刘和珍君》时, 分析到第五节:烈士牺牲的经过。让一个同学朗读课文, 当他读到“从背部入, 斜穿心肺……其一是手枪, 立仆”时, 一个男学生竟然模拟枪响, “啪”的一声, 并且还做出手枪射击的动作, 顿时全班一阵哄笑, 读课文的同学只好忍气坐下, 庄重肃穆的气氛被打破。同学们回头看看那位出洋相的同学, 又转过脸来看着我。我当时, 告诫自己要冷静, 不能发作。心里想:都高二的学生了, 怎么会出现这种事情?

我定了定神, 马上让这个同学站起来, 他以为要挨批啦, 耷拉着脑袋, 不知所措。我却让他找出这几句话再读一遍, 他先是一愣, 然后, 很认真很动情地读了一遍。

我问他为什么鲁迅先生强调用“其一是手枪”, 为什么“从背部入”呢?

他马上回答:手枪, 说明这里有反动派的头目;手枪, 还具有隐蔽性;从后边打枪, 说明他们早就知道刘和珍是学生领袖, 反映反动派狠毒, 阴险。他分析得很到位, 同学们马上报以热烈掌声。我也满意的点头示意让他坐下。

下课后我想:要不是他这一声“枪响”, 这个细节也许就被我忽略了, 备课时, 我是没有注意这个细节的。

另外, 我要是瞪起眼来批评, 他的这番见解, 就被抹杀了。看来, 越是有表现欲望的同学, 越是能发表超乎寻常的见解。

当时, 我还是委婉地提醒他, 看来“不能随便放黑枪了”, 他不好意思地摸着头坐下了。

总结这一过程, 收获颇多:

一.心情平静, 教师一定要有很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是一种多因素、多侧面的复合心理现象, 它由当时一定的情境所起, 并随着情境变化而变化, 具有多变性、冲动性。如果遇到意外变故, 教师常常慌张失措、冲动恼怒。试想当时我如果大发雷霆, 将该生驱逐出教室, 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因此理智清醒是教师情绪控制的前提。既心平气和又不姑息迁就, 更不火冒三丈, 而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在平静中迅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来对症下药, 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随机应变, 教师一定要有因势利导的能力。

随机应变, 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关键, 是教师教学艺术和个人智慧的集中表现。但是“随机”不能“随意”, “应变”不能“乱变”, 一定要围绕所学内容, 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像我在课上让那位同学, 思考回答的几个问题, 就是由他注意的“手枪”, 结合文章主题所作的深入挖掘, 既消除了场面的尴尬, 又及时调控了气氛, 还把学生的思维拉回到文本中来, 可谓一举多得。

三.适度评价, 教师要有恰如其分的评价能力。

评价学生要有分寸, 否则会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模糊, 以及思维方向上的偏误。在课堂上,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其他表现给予过分的肯定和表扬, 有些甚至是溢美之词, 这会让学生得意和漂浮;还有的老师觉得学生的回答或表现不尽人意, 便把脸一沉, 赌气让学生坐下。这两种情形, 总是让人感到不舒服, 我想好的做法是:适时, 适度, 不失体。

适时, 时机恰当, 效果更佳。适度, 就是掌握分寸, 评价得当。教师要明白, 师生活动是平等对话,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既让学生明辨是非, 知晓对错, 又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意见, 努力做到不失体统。

在上边所说的案例中, 等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 我委婉地提醒他“不能随便放黑枪了”, 就有肯定他回答问题的意思, 又让他明白课上要注意自己的表现要得体, 让他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 对全体同学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 如果他不具备教育机智, 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

8.幼儿教师教学机智生发的探索 篇八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学机智;教学观;教师观;儿童观

【分类号】G615

一、案例分析

大班幼儿体育活动《竹竿乐》,其活动目标为:1.锻炼躲闪能力、奔跑能力、方位感知;2.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过程:每四个小朋友为一组手握一根竹竿,活动有四个环节1.快快集合,即听口令与老师做相同的动作,向前走两步、向左走三步、向右走两步等;2.奇怪的动作,即让幼儿像双面胶一样贴在地上,躺着手握竹竿向左、向右、向前向后;3.看谁反应快,即听教师的口令与教师做相反的动作,教师说向前两步走,幼儿要说向后两步走,一边说一边做出相应的动作;4.开汽车,即每组小朋友再分配一根竹竿,左右手各拿着竹竿开汽车,前面的小朋友是司机,后面的是乘客。最后再将四辆车合并为两辆汽车、一辆汽车。

本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幼儿在快乐的气氛中掌握了前后、左右、上下方位,并锻炼了其奔跑、团队合作能力,达到了教育目标。但活动过程中出现如下问题:1.第一、三环节中幼儿听口令走的步数很混乱,教师说两步然而有的幼儿走三步四步等,教师未察觉到;2.每组幼儿一起拿着竹竿做相同动作时,有的幼儿被拉扯着有的幼儿被甩出去,教师面对此情景只提醒幼儿注意握紧;3.开汽车环节中四辆小汽车出现相撞,教师再次提醒幼儿注意安全。本体育活动先后多次在不同地方组织不同的幼儿开展,这些问题在前几次一直存在但未引起教师的关注。

教育活动中出现了教师未预设到的问题,教师在具体教育情境中未针对具体的人、事做到择机而教。每个幼儿的动作能力、合作意识不同,不同地方的幼儿参与相同活动也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和问题,意想不到的情况和问题是生成的问题,往往具有极大地讨论价值和研究意义。教师就不能再按照预设的教育活动方案开展,应将 “偶发事件”适时转换为教学资源,化解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就会达到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教育活动就会因生成而精彩。

二、大班体育研讨活动《竹竿乐》中幼儿教师教学机智的审思

教学机智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1]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之树上最为鲜活而亮丽的花朵,集中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但它又不仅仅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智慧的问题,在它的深层和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此体育活动中反映出教学机智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忠实地执行教学计划

《竹竿乐》教育活动按照教学计划有条理地组织完成,达到了教育活动的目标,而对于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学资源,即幼儿亲历和体验,正是他可遇不可求的教育资源,如幼儿不按指令混乱的步伐数,教师未不作出指引,对于幼儿在开小汽车时相互碰撞、乘客从汽车中出来等情景不予引导。在扮演教学计划的忠实执行者角色的指导下,该教师只注重教学计划中的问题,而无意关注教学事件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价值,因而也不可能对意外的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与适时转化,以达成教育活动目标的拓展。幼儿教师不单单是设计好的教育活动的执行者;也是教育资源的开发者、设计者。因此,只有从传统狭隘的教学观念中解放出来,才会拥有发挥教学机智的广阔时空,实现对教学机智的创新及其教育价值的深层追寻。教师引发教学机智的起点是对问题的敏感。

(二)传统的师幼关系限制教学机智的生成

除了按照教育活动预设的教学目标、服从教育活动方案中的组织流程和组织管理外,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角色及其人格面具也妨碍了教师心灵的自由放飞和情感激荡。在教师是权威角色意识支配下,教师发挥教学机智自然多了一份居高临下的严肃和凝重,少了一份平等交往的和谐和轻松,教师过多地考虑到对于教育活动理性的把握和纪律的维护,而缺少心灵徜徉。[2]本活动中当出现幼儿开汽车相撞、幼儿轮流做司机、开汽车中把乘客摔倒等问题时,教师首先应该相信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在保证场地设备的安全状况下,向幼儿說明安全问题动作要领之后,应该更多地去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更多地倾听幼儿所想,幼儿可能会有成人想不到的解决方法。相信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程度的潜能,鼓励幼儿不断地创新、探索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3]才能使教师与幼儿有平等的交流、唤起教师的积极情感体验。

(三)单纯教学者的角色引发教学机智的被动

该教师三十分钟内完成了四个教学环节,时间比较紧凑,为了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就按照教学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教学,没有顾及教育活动出现的偶然情况,如有的小朋友摔倒了仅仅说了一句“注意安全”,没有抓住时机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摔倒?不仅反映出传统的教育观导致忽视教育中的生成资源,而且反射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角色的定位,从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把自己定位为一名教学者,将思维大都局限在既定目标的达成方面,却失去了对动态的、偶然的教育因素的反思。组织实施本活动的前几次面对不同的孩子出现的不同问题,由于缺乏思考与引导,教育活动组织基本上相似,缺乏生命力。为了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应该根据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育情景调整教育内容,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促进幼儿教师教学机智生发的建议

教学机智是一种主观之于客观的东西,是教师在面临不断变化的教学实践中,所体现出的一种睿智、敏捷、高效地应对各种教学情境的综合能力,反映着教师的综合素养。[4]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首先要改变的是观念深根于教师观念之中的教育观、教师观、儿童观,进而才会提高教师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才能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境界、形成教学机智。endprint

(一)更新拓展教学观念

幼儿教师在自己教学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对教学实践的一种稳定的认识方式,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体现在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教学方式、教学设计、师生关系、教学情感流露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等,影响教师对自己行为的选择。从已有的教学活动案例中分析幼儿园教师有过于追求唯一性、确定性、经验性、封闭性、机械性,从而忽视了教学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和生成性。没有很好地从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忽视了“生命人”的重要意义,也限制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阻碍了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教师应先转变为了教学而教学的观念,突破旧的教学实践方式,不能把教学看成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缺失了教学的生命本性。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幼儿的交往活动、应以一种开放的、创新性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既有预设同时也应有弹性、生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存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有些偶发事件,乍一看似乎与教学内容无关,但如果能展开联想,往往会找到教育的契机。本体育活动如果教师利用幼儿不按指令迈步伐进行引导,可以规范幼儿走路,也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向左走三步应该怎么走;在幼儿一起走路时有幼儿摔倒了可以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有小朋友会摔倒,怎么做就可以避免摔倒等等问题,激发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正如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真正的教学机智也应该在于激发和培育幼儿的潜能和智慧。 [5]

(二)发挥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说: “占据你的注意中心的将不是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你的学生思维情绪的关心,这是每一个教师教育技巧的高峰,你应当向它攀登。” 没有很好地从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忽视了“生命人”的重要意义,教师的认识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就难以得到提高,教学机智的生成就会收到阻碍。每个教育活动不仅要达到教育目标,也要在教育活动中对幼儿出现的问题引导幼儿探索。教师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的能力,尊重幼儿的独特性与自主性,给予幼儿自我发展的空间。因为幼儿是有一定思想和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是独立、自由和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具有初步认识外部世界、探求外部世界的本性和能力,在认识探求的过程中幼儿展现出了自己的生命力,获得生命的意义。同时,幼儿还具有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本性和意识,因为在本身存在的基础上能夠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进而在这种自我意识到基础上对自己提出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需求。

体育活动中运动多深受幼儿的喜爱,可是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有些幼儿却缺乏合作意识,有的幼儿动作快就直接拽着竹竿跑,其他幼儿还没反应过来,出现有的幼儿摔倒、不同组相互碰撞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教师何不让自己成为一个“旁观者”,[6]让小朋友尝试着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 自己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其后教师再做评价?这样的方式将会更有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三)增强问题意识,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的教学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必须持续不断地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才能在实践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学的活力,教师的教学活动只能是机械的重复。教学反思的主要途径是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是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对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开展的研究活动。什么是问题?杜威(J.Dewey) 的解释是:“无论多么轻微和平凡的困惑和挑战,只要它引起信念的疑难,那么,便是真实的问题,一种突然变化的体验也包含在内。”[7]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要能引起教师的困惑,或者说使教师有一种突然变化的体验,哪怕这种体验只是一瞬间的,那么引起这种体验的就是问题。教师对待这个“问题”持什么态度?是接受还是放弃?这可以成为是否引发教学机智的起点。

该活动的组织者在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会不断地思考,这次活动组织的是否吸引孩子?幼儿在活动中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反应?活动组织实施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等等问题。回归最为朴实的教学生活,寻找自己最为关切但可能不被他人关注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教学研究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促进教师反思实践并重新构建教学行为的过程。他们能将自己从单纯的教学中抽调出来,以旁观者的身份对

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考总结,并能将反思的结果反作用于教学实践,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

(四)围绕主题开展研讨活动,创设合作的教师文化

现代幼儿教师承担多种角色,不仅扮演着教育者、反思者、研究者的角色,还是合作者等。教师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反思的基础是发现问题,对于问题的发现既需要自己总结、思考,也需要其他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相互观摩、听评课等活动,采取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反思自己的教育活动。本教育活动多次的重复组织,每次都有该教师的同事不断针对教育活动提出不同的建议,该教师首先虚心接受同事的建议,进而针对教育活动不断的思考与研究。经历了五六次的听课、评课,该活动的组织者根据已有经验越来越关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偶发事情,并且可以适当的引导幼儿发挥智慧。

生态文化视野主张为教师创设一个对话、开放的文化氛围,围绕选定的主题开展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对话的机会,多发表交流各自的意见,大家集思广益从而更全面的认识问题,形成较为一致的教育价值。教师相互学习评价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以他人为镜反思自我的教育活动设计。通过自评、他评可以审视、检验、反馈问题解决方式是否可取、问题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进而促进教师在合作行为中提高对自我的认识以及评价能力,进而又反作用于评价的效能。例如,通过评价,教师被认为已达到能够满足其自身以及幼儿发展所需的目标并能达到更高目标时,就会将目标调高、注重幼儿的思考并将进程相对调快,使之符合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 雷玲.名师教学机智例谈(数学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4]和学新,武博.教师教学智慧的养成[J] .教师教育学报,2014(1)

[3]江光华.灵性捕捉 理性挖掘—科学教师教学机智生成与发展探寻[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8 ( 8 )

[5]黄 伟,谢利民.教学机智:跳荡在教学情境中的燧火[J].北京大学教育评,2005(1)

[6]王川萁,谈教师教学机智与卓越课堂建构[J].教育探索,2013(5)

[7]杜威 约翰.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

上一篇:我哭了呢600字作文下一篇: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