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战略思维

2024-10-30

品牌战略思维(精选13篇)

1.品牌战略思维 篇一

优秀范文: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

比较(一)

战略是什么?我们可以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 答企业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是创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 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创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 利 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这样,我们可以说企业战略就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以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60年代有钱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 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 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管理的 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员工素质普遍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管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管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 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发展,提出了

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创造未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 争成为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 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使用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级竞争模型等。另外一些学者敏锐地感受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如瑞克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 下企业已经越来越把知识看成是自己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并提出了以知识为本的战略。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三种战略思维及其比较

企业战略管理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自身有效的资源/资产,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去满足顾客的 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这样,资源、竞争和顾客三者就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 维

出发点。纵观各种战略管理理论,无不是从这三者出发来考虑企业的战略制定,因此,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思维,即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

1.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企业是一系列独特资源的组合,企业可以获得超出行业平均利润的原因在于它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某些核心资源或者能力,在于它能够比竞 争对手更好地把这些能力与在行业中取胜所需要的能力结合起来。

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认为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特殊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他们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并认为核心竞争力应成为 企业战略的焦点,企业只有把自己看作是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的事业这样的层次 结构时,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持久的竞争

地位。波特也有一个类似的战略考虑,他认为差异化是竞争优势的两大源泉之一。差异化是一种从产品/企业出发的观念,指企业内在的差异化。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一样,波特认为应根据企业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来制定战略。

许多企业由于种种原因而具备了某种资源,如专利技术、自然资源、法律垄断、人力资源、知识学习、治理结构等等,这种资源可以通过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体现出来,从而在竞争

2.品牌战略思维 篇二

华为最终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或许还面临着诸多考验;而当其2013年以2390亿元人民币的年收入首超爱立信、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之际, 任正非在华为年报CEO致辞中关于“在针尖大的领域里领先”的讲话则令人尊敬。“针尖”式生存, 那绝非自谦, 而是体现了一种值得重视的战略思维:既可称得上扎根于现实的微战略, 又充满了对“自我大异”的确信。

微战略:自我的“大异”

随着微博、微信的普及, 微战略似乎属于微传播、微广告、微电影、微终端、微营销等微文化现象的产物。实际上, 经济在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趋缓, 微战略的提出是企业做大做强的版图扩张受限的一种清醒, 是对做大做强战略的否定之否定和“自我”约束。任正非清醒地认识到, 华为“只可能在针尖大的领域里领先美国公司, 如果扩展到火柴头或小木棒那么大, 就绝不可能实现这种超越”。

任正非的解释是, 盲目创新发散了公司的投资与力量, “在针尖大的领域里领先”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聚焦。由此看出, 相对于跨越式发展、泛多元化等宏大叙事式的战略思维, “针尖”式生存当属一种微战略。微战略之“微”, 是相对于同质化竞争中的彼此之间的差异:尽管是犹如“针尖”微小的差异, 也足以使企业“炫”起来, 弥足珍贵。当然, 这种差异是更优异, 能够得到市场、客户或消费者认可。微战略之“微”并非微不足道, 而是可以形成令人叹为观止的“长尾”。微信从0到突破2亿用户, 只用了14个月时间。截至2013年底微信月活跃用户达3.55亿, 超过了联通、电信移动用户数。由此可看出, 微战略背后的思维模式就是企业的“自我”大异。

从做大做强到践行微战略, 并非战略退却, 同样是具有进取意识的表现。任正非在去年年底的企业业务座谈会上表示, 未来的3-5年是华为抓住“大数据”机遇, 抢占战略制高点的关键时期。华为在互联网思维的诱惑面前避免盲目铺开摊子, 将“针尖大的领域里领先”作为既定战略, 正是为了更好地在组织变革中“提升作战部队的作战能力”。须知微战略之“微”不是指某一绝对量之小;相反, 即使是很小的差异, 实体也可能很大, 大到华为那样的“管道”。在信息领域“未来能为太平洋那么粗的管道做铁皮”, 那是何等的宏伟。互联网的数字物流需要更大、更粗、更快的管道支撑其不断增长的大数据流量, 华为将核心竞争力聚焦于这样的“管道”, 无疑能够得到新的更大的战略增长空间。

毫无疑问, 在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的情况下, 任正非提出“针尖”式生存当是举重若轻, 属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企业版。只要发现一个战略机会点, 华为就有能力挥巨资将千军万马压上去, 进行后发式追赶。这是它和中小企业不一样的地方。然而就聚焦而言, 华为自我大异的思维无疑具有普遍的启发意义。随着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日益重要和竞争的加剧, 无论是成功的企业还是正在成长的公司, 都会发现“路越走越窄”。这其实是自我大异的另一种说法, 需要企业将问题当做答案, 主动在自我大异中将路走“窄”。而转型并非另铺摊子, 与其继续在多元化中盲目扩张, 不如在产业链的诸多差异化环节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 以微战略取得新突破无疑更为明智。

伟大源于自我积累

2014年4月下旬央视的一期对话节目中, 主持人问特斯拉公司的CEO埃隆·马斯克:当你在做电动车时, 奥巴马政府颁布了新能源的相关策略, 那么, 特斯拉公司的成功是否与此有关?马斯克则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当我们创建特斯拉时, 政府还没有电动车的激励政策, 也没有任何人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也没觉得政府会给我们任何激励政策。且不管马斯克的回答是否属实, 可以肯定的是, 我国企业在制定做大做强战略时, 的确存在着刻意利用或寻求政策支持的惯性。而进行微战略的思维就是要走出这种惯性, 真正立足于自我的大异。

反过来说, 自我的大异关键在“自我”:既需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发挥自己的优势, 更需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应变求发展。事实上, 企业只要真正实施微战略, 完全可以基于自己的力量稳步前行。正如艺术家杨丽萍所说:好的艺术不需要“救济”。一些企业之所以要宏大叙事, 往往就是为了获取资源倾斜、分享政策优惠。尽管他们可以屡屡如愿, 而一旦政策调整, 他们就会被打回原形。在2014 (第六届) 中国商界木兰年会上, 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指出, 国家实行节能补贴的时候, 一些家电企业都发达了;第二年政策一废除, 这些企业就亏损了。

当然, 自我“大异”靠自我, 并不是说政策环境不重要。在自我积累中坚持自主创新也并非拒绝合作, 相反, 越是坚持自我大异的思维越需要合作, 越离不开合作。任正非指出:“如果只想独霸世界而不能学会给盟友分蛋糕, 华为就是成吉思汗, 就是希特勒, 就将以自己的灭亡为下场。”作为自我约束, 大异的“自我”就是自己为自己划定边界, 在边界之外对别人的自我予以充分的尊重。华为高管徐直军认为, 华为企业业务的定位是产品提供商, 销售与交付则通过发展合作伙伴的方式。另一位高管张顺茂的解释更为具体:华为“不越界和合作伙伴在业务领域产生竞争。另一层含义就是指华为放弃原来从研发、销售到服务一条龙的模式, 在客户界面与合作伙伴签约和服务。”

有道是“一滴水见太阳”, 源于自我积累的微战略并非井底之蛙, 需要以时代需求为大背景。微战略确立之初就应当以世界数一数二的水准为最高纲领, 包含着数一数二的成功基因。为了取得微战略关键性的突破, 甚至不惜破釜沉舟。虽然不能保证能够一举成功, 但一定是越挫越勇;失败后从自身找原因, 以便重新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讲, 自我积累也是一种执着。这种执着与什么赚钱干什么有根本的不同, 积累的不仅是资金, 更多的是宝贵“才富”, 最终有利于成就伟大。

在微创新中成就自我

对于自我的大异之“异”, 如果横向的、静态的来看, 那是对差异的分析;如果从纵向的、动态的来看, 那就属于创新, 是一种新异。即使这种新异在当时微不足道, 其价值也不可小觑。自我大异的执着就是对微创新的持之以恒, 任正非将其称之为“乌龟精神”——认定目标, 心无旁骛, 艰难爬行, 不投机、不取巧、不拐大弯, 跟着客户需求一步一步地爬行。这其实正是从“针尖”式生存走向伟大的路径, 仍是反求诸己。

首先, 微创新得到市场认可靠的是自我超越。市场上的成功固然不是自封的, 似乎由不得自己;然而, 企业可以牢牢把握的正是不断自我超越。顺利的时候不能满足现状, “要敢于打破自己的优势, 形成新的优势”。如果自己不能超越自己, 就会很快被别人超越。正如任正非所说, 如果不能打破华为的传统优势, 别人早晚也会来打破。当然, 超越自我不是见异思迁、好高骛远, 而是脚踏实地, 努力把眼前的事情做得更好, 精益求精。在遭遇挫折时绝不气馁, 需要在自我超越中进一步显示实力而不是抱怨环境。

其次, 微创新需要在自我批判中不断焕发活力。中国人对“小”与“大”的辩证思维颇为俄罗斯人所称道, 有书介绍说:中国人从不忽视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 因为在他们看来, 小事物中常蕴含着大道理, 所谓“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微创新的意义同样如此, 只不过对微创新“见微知著”的敏感性源自于深深的忧患意识和自我批判精神。本世纪初, 正当华为发展势头十分良好的时候, 任正非在企业内刊上发表了一篇《华为的冬天》。“冬天”自此超越季节成为危机的代名词, 至今仍然对华为发挥着警醒、警示作用。后来, 这种忧患意识又表现为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其背后的逻辑是:恐惧造就伟大。战胜恐惧, 战胜不安全感, 其实就是企业走向成功的过程。当然, 自我批判不是搞运动, 而是要毫不懈怠。

再次, 在对微创新不断自我整合中实现跃迁。企业的自我大异实际上是对团队中每一个人自我大异的整合, 因而企业的微创新也可以称之为微整合。当然, 整合并非简单地拼凑, 而是要善于匹配, 使得个体的微创新能够在团队中实现优势互补, 产生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华为曾经承认自己没有一流的人才, 而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一流的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 就是因为能够将现有人才的能量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叫做“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目前, 华为从事产品与解决方案的研究开发人员约7万名, 占公司总人数的45%。这么多研发人员单个研发成果也许竞争力没有那么强, 但聚合起来就非常强大。人们有理由相信, 有如此规模“乌龟精神”的积聚, 华为一定能够成功应对“特斯拉”式的挑战, 创造出新的辉煌。

3.美国调整对华战略思维 篇三

用“密集”一词来形容近翅美国高层在拉姆斯菲尔德抵京之前,10月12日,由美国财长斯诺率团,美国金融高官集体访华。这个访问团几乎囊括了美国的部长在短期内相继访华。

“让中国成为世界体系股权的持有者而不是革命者”

与美国政府要员密集访华形成呼应的是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9月21日在美中利克说,之前美国一直是仅仅鼓励北京融入国际社会,现在到了突破已实施了30年之久的美国对华政策的时候了。

他说:“我们现在需要鼓励中国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我们希望加强对华工作,不仅仅是对上世纪形成的国际规则进行调整,而是使我们与其他方面联合在一起,共同解决新世纪面临的挑战。”

“如果没有中国提供更大合作,美国将无法维持一个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或者是国内对这种体系的支持。”

佐利克是美国外交圈第二号人物,也是制定对华政策的核心人物。因此佐利克这番言论被普遍认为得到了美国国务卿赖斯乃至美国总统布什的首肯。

法新社就此评论说,布什政府对华思维方式正在转变。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沈丁立说:“佐利克的谈话折射出美国决策者新的对华战略思路:与其让中国发展到不可控制的程度,不如使中国纳入到已经形成的世界体系中,让世界体系的规则来约束中国,让中国成为世界体系股份权的持有者而不是革命者。”

与拉姆斯菲尔德最终“不得不”来华访问一样,美国战略思维的转变也同样是情势使然。《纽约时报》著名评论家弗里德曼在今年7月撰文指出,中美双方经济上已经变成“退罗双胞胎”,两者身体独立,腹部血脉相连,盘根错节,任何一方致另一方于死地,自身也难保。

相连的不光是经济,在全球反恐、在朝核危机中,美方也同样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中国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这是一个积极信号

当然也有人提出异议,一种分析认为从佐利克谈话到美国政府要员密集访华,这一套“组合拳”的背后,美国的真实意图其实是让中国更多地承担国际义务,乃至替美国埋单。

这种观点有其依据,在9月21日佐利克的另处二番谈话史,他呼吁中国公司采取行动,免除伊拉克所欠的70亿美元债务。而美国财长斯诺的来访也被广泛认为是对中国人民币汇率施压。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问题专家达巍认为,对于美国的这些动作,中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反应。“不过,希望中国承担更多国际义务这一点正是美国对华战略思维改变的一个反映,说明美国看待中国不像看待前苏联那样,不希望苏联的影响超出社会主义的阵营,不希望苏联承担国际义务。”

佐利克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讲话中表示,把中国与20世纪40年代的苏联相提并论是错误的,中国既不谋求传播“激进、反美的意识形态”,也不认为自己要跟资本主义展开“殊死搏斗”。他说:“最重要的是,中国并不认为它的未来取决于推翻国际体系的根本秩序。事实上恰恰相反,中国断定,中国的成就取决于是否跟现代世界建立密切联系。”

“这是非常积极的信号,说明美国是;接纳中国崛起的。”达巍说。

不过,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国,际问题专家裴敏欣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提醒说,有两点需要澄清。“第一,美国这种战略思维的转变并不是突发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9日在北京参与拉姆斯菲尔德座谈会的一位人士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在座谈会中,拉氏也被问及这一话题,他回答说,如果说美国对华战略思维在转变的话,那也是一种渐进式的变化,而不是、大幅度的调整。

4.CEO的战略思维 篇四

战略常常是不成文的、模糊的,但是它无处不在。对CEO来说,如果没有一个上通下达的战略,就会缺乏对日常决策的指导,就会缺乏协调不同团队力量的方法,不同部门就会有不同的绩效衡量标准,就无法明确工作的重点。

资源总是有限的。制定战略时要谨慎分配资源。

无论公司的规模多大,个人多么的富有,或者项目涉及的范围有多广,资源总是稀缺的。无论你是英特尔公司还是微软公司,或者是参与一个机场扩张项目的主要合同方,甚至是一家咖啡馆的所有者,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技术或者是无形的,比如名声或者信誉)总是有限的。因此,高级管理者在制定战略时,要小心谨慎地分配资源。

例如,你现在面临一个问题,如果在一个项目上投入更多资源,是否会提高产量或者提高生产力?单单就这个项目本身作出判断和决定,是不充分的,这只是决策制定过程的第一步。真正的问题在于,将这个项目与所有其他参与竞争的项目就成本和收益做个比较,然后就此决定优先开展哪个项目,

检查每个项目,看它是否与你的整体战略相一致。

记住,战略可以告诉你哪些决策是错误的,哪些决策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的有效的、强大的管理的全部含义。

集中力量从事一项工作。多石击一鸟,解决关键问题。

用你的手掌猛击桌面,然后拿着一个锥子用同样的力量再做一遍。用锥子将会对桌面造成一定的破坏,但是用手掌只能弄痛你的手。有效的战略应该集中力量从事一项工作。给一个人安排的工作任务越多,他(或者她)在任何一个单项工作任务上的效率就越低。花钱或者投资的方面越多,你的收益就会越小。问自己一个问题:将1000美元赠与一个慈善机构,与向1000个慈善机构每个赠送1美元,哪个帮助更大?

战略制定必须与利润挂钩,达到一定的销售规模。

5.树立战略思维 加快邮政转型发展 篇五

近日,在看柳传志的一篇专访,题目为《柳传志:我特别敏感职业经理人的短视问题》,柳传志谈到:“我觉得职业经理人的短视问题,在跨国企业中表现得尤为严重。如果董事会也没人坚持做企业长远战略的话,这个时候企业就会出现一个空白地带—没有人设计愿景。”

听到这段访谈,感触颇深,柳传志所说的职业经理人短视问题,在我们邮政企业何尝不曾存在。中国邮政作为一个大型国有企业,自上而下的考核激励机制和干部任用机制,造成各级邮政部门只为追求本期内业务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研究,长期以来,造成邮政基层发展竞争力差,缺乏发展的持续性。

一、邮政发展现状

邮政作为一个传统的服务行业,自邮电分营以来,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取得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从传统的“走街串巷,投包送信”的简单服务,逐步迈向信息化、专业化、多元化的现代邮政服务业;不断升级函件、速递、储蓄、汇兑、报刊发行等传统业务,持续开发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分销代理、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新型业务。

1、发展方向不明确。目前,邮政发展又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邮政金融、速递物流两大板块独立运营后,邮政企业如何发展?许多同志很茫然,对邮政的发展前景产生怀疑和悲观失望情绪。一些同志对发展代理金融、代理速递物流抱排斥心理;对发展函件业务抱畏惧心

理;对短信、航空电子客票等已经看得见的高效业务、潜力业务、新兴业务抱敷衍心理。

2、重回全员营销的老路。全员营销曾为邮政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在公司化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如果我们还是单纯依赖全员营销,一抓发展就祭起全员营销这个“法宝”,采用全员摊派和层层分解指标的发展方式,既不利于企业的和谐稳定,更会令我们的专业经营和专职营销体系裹足不前,我们搏击市场的能力就永远得不到飞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无从谈起。

3、依靠过度投入来发展各项业务。邮政各项任务可以用一个字“多”来形容,从年初到年尾十几个营销项目需要发展,所有任务都需要考核,所有任务每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这就造成一些压力较大的项目完全依赖营销费用和奖励来支撑发展,有时甚至发生利用奖励来买任务的情况,造成业务发展的越好,亏损的越多的局面。

目前,邮政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新的任务,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推进邮政企业的转型发展。

二、如何推进转型发展

邮政转型发展,必须与邮政企业发展战略相联系,在跨国企业中,职业经理人的短视问题,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样,在中国邮政,管理层的短视问题,也会严重影响中国邮政的长远发展。企业没有长远发展战略,没有长远发展远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造成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长期下去,造成企业竞争能力不断下滑,各项业

务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甚至出现业务不断萎缩的局面。本人认为,中国邮政转型发展,应当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转型。

1、完善考核体系,强化邮政可持续发展能力,把邮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领导人重要考核指标。

邮政从上到下,包括到支局网点都存在,“麻雀虽小,五藏俱全”的问题,业务发展存在“领导重视,业务发展就好;领导一放松,业务发展就下滑”的局面。因此,造成邮政所有业务都发展,所有业务发展都没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作为邮政的大客户要一次又一次的接受邮政的“营销轰炸”,造成客户的反感。因此,邮政的转型发展,必须从考核体系入手,强化领导任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考核。从邮政的核心产品竞争力,网点竞争力,人力资源队伍构成,投入产出比例等方面考核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并将相关指标纳入领导人考核指标中,从而使邮政管理层面更多关注邮政战略层次的思考。

2、加快网点建设力度,使网点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从而促进业务发展。

中国邮政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点,中国邮政拥有全国36000个储蓄网点和45000个汇兑网点,才确保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为及工、农、中、建之后的第五大商业银行的地位。营业网点是体现企业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推动邮政长远、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早投入、早建设、早见效。目前,邮政网点大多是十多年前的装修,与社会发展相滞后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中国邮

政的品牌形象和业务发展。转型发展,必须从中国邮政重要的核心竞争能力入手,加快网点建设,提高邮政单个网点的竞争能力。

3、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吸引力度,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的队伍。

目前,随着邮政的改革的不断收入,邮政人才弱势的现象不断凸现。特别是邮政储蓄银行成立后,基层出现金融专业管理人员缺少的局面,懂金融、会管理的人才严重不足。任何成功的企业,其成功的根本原因都是拥有高素质的企业家和高质量的员工。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和腾飞的关键。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会不断提高,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处于中心地位。转型发展就要充分重视人力资源在一个企业中的作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促进各项业务的发展。

总之,邮政转型发展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邮政的发展,从战略的层面来推动转型发展,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目前这种高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才能实现邮政企业真正的转型发展。

吴向阳

6.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思维问题 篇六

——谈谈个人心得体会

提到企业文化的建设,我认为必须要用战略思维的高度来认识它,中国的企业要实现现代化和国际化,也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来认识。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两个基点上。

第一基点,应该是密切关注国际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关注世界企业经济体制和经营管理形式的变化,在新的国际条例和国际经济的大背景下,转变我们的观念,以国际规则为准则,逐步形成符合国际规则的企业文化观念,主动应对新的国际条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目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这两个不可逆转已经变成了巨大的压力,并对中国的企业改革和中国企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和冲击。在这种国际大融合的背景下,建设中国的企业文化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要转变我们的观念,以国际规则为准则,逐步形成符合国际规则的企业文化观念。这样说,看起来好像有点绝对化,但是我们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我们在这种趋势下是没有优势的,弱势的一方是没有权利制定规则的。

比如,前两年安南提出了一个“全球伦理”的观念,他的想法是能不能把世界各国的伦理道德够提炼出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伦理。伦理、道德、文化问题,能否像经济一样形成这么一种国际化的东西,1这种观念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轰动,虽然这种观念还没有被世界全部接受,但大部分已得到人们的认可。由此可见,世界正在走向一种融合,在这种国际大融合的趋势下,如果我们不能积极地以国际规则为准则,转变一些落后的观念,那么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将继续处于劣势。

过去的“中体西用”,企业只是在技术方面大量引进西方的东西,而在文化内涵和文化本质上还保持着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这种观念现在正在经受着冲击和挑战,如果在运用国际化的管理规则和条例的同时不能解开背后的文化密码,那么你就无法获得进入国际竞争的通行证,所以我们说,想要在技术、制度、管理层面上与国际规则看齐,那么在文化上就必须要融入到国际化这个大环境之中,否则就很难接轨。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文化观念一定要转变,要以国际标准为准则,逐步形成符合国际规则的企业文化观念。

二是主动应对新的国际条例。近年来,我国企业虽然对新的国际条例的敏感性越来越强,反应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对某些条例我们重视的还不够,比如,在GIS9000质量认证、ISO14000环保认证之后,有一个新的国际贸易标准SA8000还没有引起企业的广泛重视,甚至还不知道它是什么。前二年,我国浙江的一些企业生产的打火机销到欧洲,在这些西方国家处处遭到打压,他们说我们生产的打火机不含社会责任,不符合SA8000国际贸易标准。开始他们很不理解,认为我们的打火机销价是几欧元,他们的打火机销价几十欧元,是我们的产品冲击了他们的市场,而故意刁难我们。但后来慢慢理解了。

SA8000就是社会责任标准,主要是把企业文化、道德、伦理纳入一个量化体系,涉及到雇佣童工问题、职工的健康安全问题、差别待遇问题、惩罚措施问题、职工的劳动时间问题,还有报酬标准问题,这个体系要求企业对员工负责,对员工的权益进行评估。我们的打火机销价是几欧元,他们的打火机销价是几十欧元,在成本中,我们的产品人员工资的含量太低,而他们的产品成本中的人员工资含量是很高的。但目前我们国内只有三家企业运用了这个标准,比如青岛的海尔集团。那么,企业的产品在出口时就多了SA8000这样一个标准,在考察你的质量和环境之外,还要看你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生产的这种产品,你的产品质量是靠什么来保证的,是不是靠着非人性的、非人道化的方式取得的产品,如果是这样的话,对方就有权利拒绝你的产品进入他的国家。这就等于给我们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增加了一层贸易壁垒。目前,对SA8000的敏感性要进一步加强,就是说要把企业文化、伦理、道德分解为可实施的、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因此,在遵守国际规则方面,我们应该占得先机,提高敏感性。SA8000、GIS9000和ISO14000都是为了使企业的产品符合人性化的标准,虽然中国的“以人为本”和外国的人道化是有所不同的,但怎样处理好中国特色和国际标准的统一关系,是摆在我们企业家面前的一道难题,谁能处理好这对矛盾的辨证统一,谁就可以迅速和国际规则接轨;如果处理不好,走过了,就只能是生搬硬套国外的东西了。假如你追不上国际的标准,你就不可能纳入国际化的轨道之中去,如果纳入不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当中,受到的制裁就会更多,该得到的待遇就会更少。

再比如前几年美国闹炭疽病,我们闹“非典”。为应对突发事件美国拿出15亿美元到世界各地去购买治疗药品,这种药品在中国已研制成功,当时就有专家预测,这15亿美元中国就是挣不到10亿,起码有50%是中国挣,因为在中国,这种药品的生产工艺已经成熟,原料也非常充沛,而且成品储量也很足,这种药品在中国市场上是7毛钱一片,到美国就是1美元一片,而一盒针剂就是327美元,相当昂贵。所以是一个非常好的发财机会,但结果咱们一片药也没卖出去。这么好的机遇,为什么一片都没卖出去呢?原因就是咱们的药品生产企业不是国际药品生产行业的组织成员,药品的生产过程没有经过国际药品生产行业组织的检验,人家一片药也不会要你的。由此可见,你不纳入到经济全球化这个行列中去,机会来了也会和你擦肩而过。在接受国际化标准的同时,一定要深刻理解隐藏在标准、条例、制度、技术、设备以及测量方法等背后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如果解释不通或者理解不了,总是在浅层次徘徊,浅层次的东西即使都接上了轨,但到了深层次还是接不上,这就是遇到了文化障碍。

“以人为本”体现在产品上,就是使用功能、产品色彩、款式和人性化含量这么四个方面,而人性化含量主要体现在使用功能的不断扩大和文化增值上,如果只片面强调过去的单一的使用功能,那么产品就只有真的、善的含量,而没有了美的含量。没有美的含量,就没有文化含量,没有文化附加值。比如火车站的设计,德国、日本、法国的火车站起码在使用的第一年上体现真、善、美,让顾客以最短的距离和最快的速度能够登上火车,这叫人性化设计,从顾客角度考虑

产品设计,考虑款式布局。再看北京的西客站,路途又长,像迷宫似的,导向牌又不清楚,这样的设计就不懂得什么是“以人为本”,或者说人性化含量比较低,因此我们说在对“以人为本”这个问题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能够和国际上的这些标准、条例结合起来。现在已经出来了SA8000标准,就是说如果你不认可它,它就不让你的产品进入,所以不接受,我们将来就会很被动,所以我想在整个企业文化设计的战略方针上,我们的基点应立足在国际化这个大背景下,才能够发展的更快。

第二个基点,针对我国的企业特点和国情,发挥我们的优势,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我国的经济还比较薄弱,企业还比较弱小,管理水平还比较差,这是不争的事实。就管理水平而言,差距就很大,世界500强企业全部用企业文化来管理企业,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仍用制度来管理,即使是用企业文化来管理,也是表面文章,尚未落实到实处。既然企业文化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灵魂,我们就应该去运用它和掌握它。我们怎样运用它和掌握它?去模仿它,追赶它,都不是一种好的方法,世界上好的企业文化是不可模仿和复制的,虽然他们的企业文化发展历史只有几十年,追赶起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只能迎头赶上。针对我们的企业特点和我国的国情,发挥我们的优势,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同跨国公司进行竞争和抗衡。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有非常灿烂、博大精深、丰厚华美的民族文化,这些民

7.企业家的战略思维研究 篇七

由上表述也可看出企业家的一些本质特征:冒险家, 创新者。因此, 我们可将企业家定义为:企业家是担负着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同样企业家担负着领导、组织和管理一个企业生产经营及其长远发展的重任, 其思维方式的优劣、思维能力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这个企业的前景和命运。从实践来看, 企业家必须高度重视和运用战略思维, 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家战略思维的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战略思维是每个企业家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和能力。从本质上说, 战略思维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 这种理性思维的指导性理论就是实事求是。企业是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交汇的复杂结合体。企业家的战略思维最应该讲实事求是的。一方面, 企业是处于一个社会之中的, 社会上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都会促进或制约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企业自身内部的各种生产要素又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两个方面只有在实事求是这样一个根本点上才能达到最大的结合和统一。作为一个企业家, 首先应当全面、准确、透彻地了解企业自身的产供销人财物的具体情况, 把企业自身实际作为思考问题、制定决策的出发点, 做到科学决策、有效决策。一旦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出发点, 其思路难免会产生偏差, 企业生产经营肯定要遭受挫折。

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必须要有宽广的视野和开阔的思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而谋划全局就要求主持企业的企业家必须放眼全国、放眼世界和放眼未来。企业家所面临的也就不仅仅是了解企业自身的情况, 而必须走出县界、省界, 跨出家门、国门, 高瞻远瞩地去观察和认识变化迅速的世界, 正确分析和把握本行业乃至全社会发展的大势, 把自身企业融入到全行业、全社会的大局中去, 以国际化、全球化的战略头脑去思考, 去决策。只有让思维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里纵横驰骋, 才能做到集思广益、运筹帷幄、决策得当。眼界放开了, 思路才能开阔, 想问题、做决策才会从更高的境界出发, 从未来思考今天, 才能把握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作为一个企业家, 为了追求更大的发展, 应超脱自己的事业, 把眼光放远、放大。这样才能对自己的事业的长远发展更为有利。

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要求决策时必须做到长远的运筹和规划。企业要谋求新的发展, 就必须勇于和善于从长远的、根本的角度去思考发展问题,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想得深才能谋大略。无论是制定产品战略, 还是营销战略、竞争战略、人才战略, 企业家都应该具有战略远见, 有从长计议的魄力与胆识。讲战略思维也就要求企业家应当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着眼于长远规划与远期部署, 想问题, 做事情, 都要克服短期行为和避免目光短浅。与此同时, 要全面地、系统地分析本行业的发展趋向, 力争在引领本行业发展上做出成绩,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做贡献。

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要求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敢于突破陈规。战略思维与一般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讲求思维的创新性与突破性。规划长远、具有战略意义的思维要求在立足企业自身实际、充分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大胆地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冲破常规思维的局限, 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思路, 从而做出战略性决策。在战略决策时, 不能盲目跟风, 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 看到人家上了一个项目赢利了, 就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跟着上, 盲目照搬, 结果陷入困境。企业家必须以战略性思维代替传统化、模式化的思维, 超越以往陈旧、僵化的思维窠臼, 大胆探索思考, 勇于开拓创新, 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开创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努力培育自身独有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讲, 管理工作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性活动, 需要企业家具有不断进取的创新开拓能力。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 企业家如果缺少创新开拓精神, 就无法跟上形势的变化。同样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讲, 如果缺乏创新能力, 也就难以履行其应尽的职责。

企业家战略思维要抓准和解决好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企业家的工作是带有全局性的, 但也不是任何具体细小的问题都可以上升到重大全局问题的高度, 企业家抓工作也同样不能不分主次, 不讲轻重缓急, 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要深入企业实际, 充分调查研究, 科学论证, 抓住事关企业当前与今后发展的重大问题, 从实际上进行战略思考。抓住主要问题, 解决好主要问题, 既是企业家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主要问题、主要矛盾解决了, 发展中的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企业就会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行。

总而言之, 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来说必须从战略思维角度实事求是, 从长远考虑规划, 同时要敢于创新、善于分析和解决主要问题, 从而使得自己真正成为一位优秀的企业家, 为企业乃至社会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可以带领企业起死回生, 铸就辉煌。而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具备战略思维, 站在一定的高度, 具备广阔的视野, 从而才能真正地带领企业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才能使得我们国家、我们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之巅。

关键词:企业家,战略思维,视野,创新

参考文献

[1]理弘, 张海生.给总经理101条忠告[M].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6, 1:47.

[2]丁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6, 10:273.

8.品牌营销的两极思维 篇八

报道一:据《南方日报》最新消息,2006年1~8月中国电子百强企业11家亏损,其中有6家亏损额超亿元!

报道二:信产部经济运行司、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和赛诺市场研究公司10月31日联合发布了一个数据:“今年9月,国产品牌主流液晶电视32、37、40、42英寸的全线产品,净利润均为负数;明年彩电更或将全行业亏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的平板电视必将重蹈中国手机行业的覆辙。

报道三:长虹集团因无法忍受“赔本赚吆喝”的折腾,全面收缩空调战线,退守川渝市场。这个曾经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吃价格战“螃蟹”的品牌,最终逃脱不了成为空调价格战炮灰的宿命。

报道四:《北京商报》消息,素有“价格屠夫”美称的格兰仕微波炉开始反省自己的价格战策略,正在暗中放弃价格战。

中国的电子行业是中国品牌价格战的发源地,应该说价格战对于行业品牌的优胜劣汰,以及反击外国品牌功不可没。但毕竟价格战只是品牌营销的一种方式,并且是一种比较低级的方式,谁都知道价格战是把“双刃剑”,无休止的、恶性的价格竞争必然对品牌造成巨大伤害:由于价格的不断下降,一方面企业为了生存,绝大部分都会选择“偷工减料”,使产品品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消费者购买完之后发现又降价了,于是不信任感自然产生。这些都是对品牌美誉度的致命打击。但是不打价格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上帝”的顾客以及处于绝对强势地位的国美、苏宁们会相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誓言吗?

价格战已经使中国的电子行业陷入深渊,但是受害的远不止电子行业,几乎所有中国的品牌都陷入难以自拔的价格漩涡。近年外资对中国品牌的并购屡屡得手,这其中就有价格战种下的恶果。价格战必然导致品牌利润空间大幅度下滑,于是中国的很多品牌在“前有狼后有虎”的国际化竞争中步履维艰。

面对价格战的漩涡,面对强势的终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不能空谈放弃价格战,那只是自欺欺人的说法。中国品牌的管理者需要“品牌营销的两极思维”:在品牌的定位坚决不变、产品的品质坚决不破位的原则下,一方面通过开发有突出卖点的、差异化的、精致化的产品,结合大力度的产品推广造势,或者通过与品牌核心诉求相符合的品牌事件营销等方式展现品牌的品位化,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另一方面不断推出性价比好、有价格优势的产品,打击竞争对手,从而在“品牌推广与价格战的此消彼长”中保证品牌的重心不会因为价格战而下移,使品牌形象不会因为价格战而受损。如下图所示:

品牌推广的造势活动是将品牌的重心往上拉,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当然,这里要求不管是新产品的推广还是品牌事件营销,都必须满足品位化和提升美誉度的要求,因为毕竟有一些事件营销只是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而已。每一次价格战都是将品牌的重心往下拉,或多或少使品牌的美誉度受损,所以价格战必须把握好分寸:降价不能降品质,外观简约但不简单。因此,在品牌营销的过程中,企业必须平衡好品牌重心问题,做好品牌营销的两极工作,从而避免出现“叫好不叫座”或者在无休止的价格战中“战死沙场”的结局。

所幸的是,中国已经有一些有先见之明的品牌成功地运用了“品牌营销的两极思维”,并且因此带领企业超脱价格战的泥潭。家电行业的海尔发力健康、节能、环保的双动力洗衣机,摆脱了中国产品传统的低价形象,进入国际高端市场。乳品行业的蒙牛,虽然在终端和伊利打得难分难解,但在品牌的高品位营销方面下足了功夫。2006年10月22日,世界乳业大会在上海召开,蒙牛凭借着自主创新的高端产品“特仑苏”一举夺得四年一度的世界乳业最高奖“新产品开发奖”。百年历史的全球乳业“奥运盛典”的颁奖台上,第一次由中国人捧起了奖杯!我们曾经担心爱玩“航天员专用奶”和“超级女声”噱头的蒙牛能走多远,而今,已开始在高端发力的蒙牛给了我们足够的信心。

伟大领袖邓小平先生曾经告诉我们“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于深陷价格战漩涡的中国品牌,只有抓好品牌营销的两极,才可能突破“前有狼后有虎”的困境。

9.习近平外交战略新思维解读 篇九

关键词:习近平外交战略 主动思维 立体思维 底线思维

中图分类号:d822.3 文献标识码:a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曾对世界主要国家领导人形象认知做出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习近平主席无论是在国内国际认可度上,还是在本国人民信心度上都排名第一位。

今天的“习式魅力”不仅受到中国民众的高度认可,更已经是风靡世界,从全面深化改革,到“打虎”“拍蝇”“猎狐”,从“中国梦”到“亚太梦”,从周边外交,到谋篇全球,提出了中国方案,树立了中国形象,显示了中国智慧,发挥了中国作用,魅力领袖习近平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信心和温度,展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外交战略新思维。

一、新坐标――外交战略新背景

习近平的外交战略新思维,是与中国外交战略发展阶段和当今国际形势息息相关的。

(一)历史坐标――外交战略新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础上,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确定并实施了不同的具体外交战略和具体的外交方针政策:首先,1949年春天,毛泽东提出了“一边倒”方针,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毛泽东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帝、反修”的“两条线”战略。到了70年代,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缓和,毛泽东提出建立包括美国在内的共同反对苏联霸权的“一条线、一大片”联美反苏战略。

面对举步维艰的新中国外交,毛泽东一步步打开外交格局,重新竖立起大国风范。毛泽东对新中国外交的探索和他的外交思想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遗产,使中华民族重新树立了自信和自尊。朝鲜战争的胜利真正让我们站立了起来,奠定了中国外交的基础。面对美国核武器的威胁,毛泽东喊出了“一切原子弹都是纸老虎”。面对帝国主义的恐吓,毛泽东更是提出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样的精神力量在今天依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如果说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外交,让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强调的是一种自信。到了小平时代的中国外交,更加务实,强调的是一种实际。小平同志对中国地位、世界形势审时度势,做出两点精准的判断,第一他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第二中国要发展必须要对外开放,这两点判断在今天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实行的是“不结盟、全方位”外交战略。邓小平提出了高超的28字方针外交策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体现了高超的外交智慧。

在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一步步探索自己的外交战略,由弱到强,在今天已不须仰他人鼻息,成了世界重要新兴大国。

(二)现实坐标――外交战略新形势

今天国际形势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国际战略重心在逐渐东移,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亚太地区的形势日趋复杂,国际安全局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特别是西亚北非地区局势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

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迅猛崛起,导致世界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国际上出现各种各样的强烈声音,一些大国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并不欢迎,美国高调宣称重返亚太,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在中国周边不断制造热点,为中国发展崛起制造障碍;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充满疑虑,质疑中国是否会重蹈霸权的覆辙。中国这个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周边局势日益复杂严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道路。

二、新外交――外交战略新思维

习近平主席在法国访问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习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亚访问强调,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是人群中的大块头,中国是坚持和平发展的大块头。中国的外交战略就是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其实延续的依然是小平同志的政治主张,这是总的外交战略没有变。但最近几年从中国外交上的一些“细节”,可以看出中国外交在积极谋新谋变。那么外交战略新思维究竟新在哪里,有什么样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主动思维

习近平外交思路强调“奋发有为”四个字,从语义上讲,这比“有所作为”,更为进取,中国外交越来越注重下“先手棋”。

第一,这种主动性的第一个方面体现在走出去。自2013年3月当选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迄今为止共出访30多次,行程遍布五大洲的国家,在世界刮起强劲中国风。不仅领导人走出去,领导人的外交思想和理念也带到了世界每个角落。习近平主席外出访问所到之处利用当地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既拉近距离,又解释了疑惑,这是中国外交的首创,一种外交的大手笔。

第二,主动思维不仅表现在走出去,更突出的是请进来,也就是我们的主场外交。2014年中国举办了亚信上海峰会和apec北京会议,让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厚积薄发,惊艳全球。今年刚刚结束的g20杭州峰会,为中国提供了又一次“主场外交”的重要舞台,全球治理的中国声音推动g20框架下合作迈向更高层次。

第三,中国外交的这种主动,还显示在负责任上。我们开始不再回避敏感问题,对于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叙利亚问题、南苏丹、伊朗核问题等国际事务上越来越多发出中国声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做负责任大国。中国外交的负责任还体现在承担更多的国际安全义务,中国已经成为安理会五常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1]。

习近平外交战略的主动思维体现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二)立体思维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习近平外交的一大特色是更加注重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使外交布局更具立体性,这种外交布局的立体性具体表现在点、线、面、体几个角度。第一,从点的角度来看。这两年中国外交出现个新词是“点穴式”外交,就是对于一国的短期访问,内容丰富,成果丰硕。

习近平特别重视同俄罗斯关系,中俄两国战略协作相互支持加深,中俄经贸合作升温加速,两国更是对外宣称在重大核心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中俄关系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中国外交的另一个重要的点就是美国。中美之间问题的核心就是美国对我国的发展崛起有担忧和疑虑,害怕中国崛起之后会挑战他世界霸主的地位[2]。习主席主政之后,不断为解决中美关系做出努力,从2013年庄园会晤,到2014年瀛台夜话,再到2015年白宫秋叙,主题就是中美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第二,从线的角度看,主要就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

最近这几年我们对外开放强调四个字“互利共赢”,原因是中国发展得太快,牵动了各方利益的神经,我们必须转变思路。“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就是最好的诠释,我们中国向世界宣告,“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但“一带一路”创造的成果和利益是世界各国共同分享的,“一带一路”成为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

第三,从面的角度来看,有几个方向。

非洲与我们的友谊源远流长。习近平访问非洲,提出“真”、“实”、“亲”、“诚” 的中非关系,强调先巩固与传统朋友的关系,再处理棘手问题。

同时,提出广交朋友、广结善缘。习近平访问拉美三国时,彻底弥补空白的就是去了一个国家叫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加勒比是众多国家组成的小集团,习近平访问过程中与加勒比众多国家领导人进行会晤,这是中国外交不断努力的重要方面。此外中国外交还越来越重视其他的地区,比如欧洲,中欧关系发展良好。

第四,从体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习近平强调建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访问非洲的时候,说我们中非从来都是中非命运共同体,访问东南亚的时候倡导建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在出访欧洲期间,还多次提到了“利益共同体”的概念[3]。

习近平外交战略的立体思维体现大国战略,意在亚太、谋篇全球。

(三)底线思维

如果说前两个特点是顶层设计的话,那么第三点注重的是底线思维。习近平的外交方针总体上是刚柔相济,首先是以“和”字为先。但是,近年来,中国周边环境日趋复杂,中国外交强调“两个决不”“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领土主权问题是我们的核心问题,中国坚决捍卫自己的主权,在南海我们明确告诫某些国家,如果有人想把南海搅浑,把亚洲搞乱,中国不会答应,本地区绝大多数国家也不会允许。

面对朝鲜半岛局势,中国坚定支持联合国史上最严厉的制裁―2270号决议,同时中国坚决反对在朝鲜半岛部署“萨德”系统,敦促有关国家慎重行事,不得损害中国的战略安全利益,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底线思维。

习近平外交战略的底线思维,体现大国原则,国家利益不容侵犯。

10.品牌战略思维 篇十

1、观察能力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的一种思维能力。提高观察能力,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不断提高观察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必须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即确保观察所获得的感觉映像、经验材料确实可靠,努力排除观察主体有意或者无意“先入之见”的干扰;其次,必须坚持观察的全面性,即尽最大努力全面、系统地考察和收集观察对象各个方面的信息,努力克服观察主体的懒惰、懈怠和满足,努力排除观察客体的伪装、凌乱和模糊。

3、提高观察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说到底,还是要提高观察者思维素养、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观察目的的确定、观察手段的改进、观察对象和观察环境的选择、观察感觉映像和经验材料的形成、观察结论的提炼,等等,都有赖于观察者的思维素养。正如面对同一张X射线图片或者心电图曲线,不同思维素养、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的医师,从中获得的信息量绝不相同。

二、判断能力

1、判断能力是指人们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者否定的一种思维活动能力。从本质上讲,判断能力就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思维能力。提高领导者的判断能力,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2、要善于区分真相与假象,撇开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联系,识别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作为领导者,不仅要善于辨别事物外部的、非本质联系,更应该注重辨别那些掩盖和歪曲事物本质的各种假象,在战略思维和决策过程中,不为各种假象所迷惑,善于透过复杂事物的迷雾,寻求正确的前进方向。

3、要善于从事物和现象各个分散部分和凌乱头绪中,发现内在规律和必然联系,按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指出的,善于“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

三、预见能力

1、领导者要善于从事物运动的延续性中提高预见能力。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进行的,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延续性。时间具有“一维性”,它永恒地沿着过去、现在、未来所构成的轴线不可逆地向前流逝,时间“三态”也就为人们认识和把握物质运动规律提供了可能性--领导者可以从事物运动和发展的过去认识和把握现在,又可以通过认识和把握现在正确地预见未来,即所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2、领导者要善于从事物运动的广延性中提高预见能力。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都是在空间的广袤中进行的,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空间具有“三维性”,它永恒地在长度、宽度、高度三个维度显示存在,从这三个方面与其他事物发生必然联系,领导者也就能够从这三个方面认识和把握其运动和发展规律,即所谓“顺藤摸瓜”。

3、领导者要善于从事物运动的因果关系中提高预见能力。任何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总是由一定原因所引发的。事物相互之间这种因果关系,就为领导者在正确认识原因的基础上准确预见其未来结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4、领导者要善于从事物运动的相似关系中提高预见能力。客观事物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往往有局部的相似性;性质同一的事物,从整体到局部存在更多的相似性。这些都为领导者从已知事物的发展变化预见未知事物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可能性。

5、领导者要善于见微知著、预见未来。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出现某些预兆,“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风和“黑云压城城欲摧”之云都是预兆,领导者必须敏锐把握这些事物运动的“蛛丝马迹”,及时采取对策,才能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灾难。

四、全变能力

1、领导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唯一的答案。因此,领导者必须善于把握和处理好领导情境中多要素、多环节的合理匹配,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这也就是领导者的权变能力。领导者应该认识到,领导活动是非规范化、非程序化、非模式化的,很难找到一个公式去解释所有复杂的领导现象,任何领导活动都必须根据内外因素的具体性和多变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简言之,领导活动重在权变。

2、所谓“权变”,也就是领导艺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巧妙结合,就是要求领导者因人而变、因事而变、因时而变、因组织规模而变、因环境条件而变。领导者要根据自己面临的领导情境,有重点地运用权力、能力、魅力与魄力,同时灵活机动地对其进行巧妙的组合与匹配。

五、创造能力

11.中国鞋品牌要打破传统思维 篇十一

国家提倡创新,其立足点便在于创新能力是所有产业的持续推动力。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与其旺盛的创造力分不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跟整个世界的局势密不可分,有高潮,也有低谷。历史总在重复,危机不可避免,但只要有坦然的心态和改革的勇气,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翻开中国的近代史,魏源一句“师夷长技以制夷”,寄托了国人如梦初醒后的辛酸与希望。中国的现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师夷”的结果,然而经过了百年的沧桑,放眼当前,回首来时路,中国的经济结构、产业模式、产品的开发等未曾“制夷”,反而有点“以夷变夏”的味道。短短的百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国人知道要发展就必须打开国门,睁眼看世界,也因为这样的思维转变,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造就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但是,没有一种发展模式历万世而不磨,时代变了,我们也要跟上时代步伐,努力看清出路在那里。没有危机意识,没有前瞻性,原先百试百灵的妙药,就有可能会成为无法下咽的苦果。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眼泪与欢笑交织的变革史。时代前进的潮流逼迫我们必须当机立断克服思维惰性,打破成见,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思考、以一种“虽千万人,我往矣”的决绝来变革。成败末定,但早转变,至少在时间上取得了优势。变革有时候就像车行高速,车速快当然有危险,但同时也缩短了到达终点的时间,而车停在高速上,四下观望等待时机,似乎危险也同样存在。

以中国的鞋革行业而言,产能之大,举世无匹。但这样大的产出,却并未带来同样大的利润。原因不言而喻,中国只是个生产大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大国。中国的鞋革企业这几年~直在反思,一直在寻找自己跟国外同行的差距到底在哪里?为什么同一个车间,同一条流水线上下来的两双鞋,有的价格相差近10倍?很多人也许会说,这就是品牌的价值差异嘛,不错,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呢?是学习别人的经验还没学够吗?笔者认为不是学得不够,而是学得太过了,鞋服、汽车等行业在自己的产品身上,总能看到别人的影子;总在模仿,在别人准备的描红纸上亦步亦趋;总在埋头做好学生。但是,好学生永远成就不了自己,做惯了好学生,就会在师傅的影子下迷失自己。没有自己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也匠气十足。

现在的国内鞋企成本优势虽还末完全丧失,但也只是时间问题。未来的发展,就看能不能跳出“好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再循规蹈矩;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要想给产品以生命,首先就要给自己一个目标:头脑中要生产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纯粹储存别人的想法。

笔者听说过三文鱼生鱼片,却从未听说过三文鱼鱼皮所做的皮具。一直没有出现的东西,总不愿去深究它为什么不存在。同时,我们也总会忘了那样一句话:凡是不可能的事,总在等待不信邪的人去把它变成可能。

智利作为世界第二大养殖三文鱼出口国,废弃的三文鱼皮是最令人头疼的污染问题,从来没有人想过能不能将这些垃圾利用起来。直到Laura Chicurel女士出现,这看似不太可能的事却有了可能,原本令人头疼的污染源却有可能成为极富娃力的时尚皮具的原料。同时,经过再三斟酌, Laura ChiCurel决定做施华洛世奇式的供应商品牌,即作为环保三文鱼皮革市场的供应商品牌,同时提供成品,把目标市场集中在品牌时装业的皮革供应上,同时也向其他行业如汽车制造商、室内设计、珠宝等领域拓展。因为这独特的创意, Laura Chicurel在2008年荣获“卡地亚灵思涌动女性创业家奖”。来自卡地亚、麦肯锡和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组成的顾问团队对她的商业模式给出的评价是:时装界目前的竞争格局,让市场本身难以破题,而Cfucurel的施华洛世奇式的思路将可能帮助他们独辟一个小的市场。

12.品牌战略思维 篇十二

一、医院财务战略的概念

医院财务战略是指战略理论在医院财务方面的应用和延伸, 它是医院战略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要求医院的经济管理者要站在战略高度来进行财务战略分析等, 并为医院的战略决策提供重要判断依据。财务战略主要体现在医院管理者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 能够通过精细、缜密的计算和思考, 为医院的当下运行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谋划并均衡医院的流动资金, 在调整医院的发展战略时, 也要把重心放在资金流动上, 做到合理规划、统筹、安排资金的流动。

二、医院常规财务管理

1.医院的投资管理

医院的投资战略要求加强管理, 因为医院对于理疗仪器的进购、实验室的建设、医疗团队的引进、新型药品的开发等, 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而且投资项目都是会影响医院未来发展的, 因此, 必须对医院的投资环节加强管理。加强管理的措施主要是要求管理者、投资者要有长远的目光, 要一切以医院的战略性发展为前提, 并确保投资可以带来效益, 实现灵活性投资, 促进医院本身发展。

2.医院的筹资管理

医院投资的成本不仅仅是国家补贴和病人缴纳的费用, 还需要通过银行、社会、企业等筹资, 并将筹得的资金用于发展医疗水平上面, 因此, 为了确保医院的长久稳定发展, 筹资环节也需要进行科学管理。目前, 我国比较普遍的筹资方式有内部积累、信贷融资、国际融资等三种,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无论是哪一种筹资管理方式, 都要注意其合法性, 能够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动灵活调整筹资方式, 确保医院筹资既能引来大量资金, 又能维持当下发展。

3.医院的运营管理

无论是何种发展战略, 医院首先要进行管理的是运营方面的管理, 其中包括医院的重大营运资本策略、医院内部控制设计、与业务相关方建立长期商业信用关系等战略性筹划等, 都是关系到医院运营、发展的大事。因此, 更需要加强财务管理, 因为医院发展离不开运营资金的支持, 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内部资金控制, 监管工作要落实到位, 实行责任制, 关注每一名相关员工都能完成财务管理工作。

三、运用财务战略思维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措施

1.加强成本管理

医院要加大成本管理范围, 不仅仅局限在财务部门人员的身上, 而是要将成本控制的理念深植于每一名医护人员心里, 使成本管理的理念得到推广, 使每一名工作人员都能在日常的工作中创新思维、创新方法, 从小处着手, 做到最基本的成本控制。另外, 医院还要专门成立成本控制中心, 建设成本费用控制系统, 让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整个工作过程都有监管工作, 从而实现全院成本节约和管理。

2.加强预算管理

医院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 同时, 资金投入也离不开科学的预算管理, 而预算管理是科学的财务管理的基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医院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也要通过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法完成预算的统计和计算过程。一家医院下设的部门、科室众多, 在一年或一季度的前期, 各个部门、科室都要根据之前的工作情况将下一阶段的预算报至财务部门。但是, 由于受到工作人员能力、意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使得报上来的预算缺乏科学性, 因此, 要加强预算管理。医院应该建设一个“日常工作记录和信息执行系统”, 可以将医院每一天的工作、开支、收入等详细记录下来, 有利于下一次预算的科学性提升。

3.加强市场意识

很多医院作为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 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管理、发展上来, 但是却忽略了市场的开拓和利用, 因而在财务管理方面稍显滞后。由此, 加强市场意识非常有必要, 可以使医院与市场接轨, 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有更多的资金支持医院的发展。

4.提升医院内部的财务信息化水平

在医院内部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 一方面, 要首先加大对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促使医疗工作稳定开展, 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互动, 建立医院内部的网站, 并通过网络开展工作, 通过控制后台来实现财务管理, 在统一标准的要求下, 提升医院内部的财务信息化水平。

5.加强制度管理

医院的财务管理无非是开源、节流, 开源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依靠国家、社会、市场、患者等多方面筹得资金, 完成医院发展, 在节流方面, 就是实现科学化的财务管理, 让每一个医务人员都能对成本节约管理拥有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要求下, 医院设立一些财务管理制度后, 需要加强制度的管理, 一切财务活动都要以财务制度为依据, 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严格遵守, 并指派专人进行制度的修改、完善等工作。

四、结束语

医疗行业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安全的行业, 在医改的推动下, 医院也进行了必要的改革, 其中包括科学的财务管理, 是关系到医院运营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 医院应该合理运用财务战略思维, 不仅要“开源”, 还要“节流”, 切实加强医院的财务管理, 鼓励每一名医护人员都要在工作中体现出管理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胡水清.运用财务战略思维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力[J].中国卫生经济, 2014, (7) :89-91.

13.品牌战略思维 篇十三

字号:核心提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确立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它统领中国发展,事关中国的长远发展、全局发展和根本发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提供了总的依据和遵循,充分体现了战略思维的基本特征,科学关照战略全局与局部、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关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含科学思维方式,如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等等。确立这些思维方式,是领会和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锁钥,更是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的重要前提。因此,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其内在的科学思维方式化为我们自觉的思维方式,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举措。

确立辩证思维,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自觉按照辩证法办事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问题提出的新的战略布局,处处体现辩证思维的精髓。其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统领中国发展的总纲,是党中央客观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深刻变化,统筹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关系,在治国理政方面作出的顶层设计,可以说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既有全面推进又有重点突破,体现了辩证思维的全面性。其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它是在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中谋划发展,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为未来奠定基础,体现了辩证思维的发展性。其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治国理政全局和根本,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长远,正确处理治国理政若干重大关系,统筹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提升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体现了辩证思维的联系性。

确立辩证思维,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窗口。一是着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我们要认真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深刻理解“四个全面”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辩证统一关系,正确处理“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避免单兵突进、各自为政,既区分轻重缓急,又不顾此失彼,真正促使“四个全面”协调推进。二是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当前,我国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改革的攻坚期和矛盾的高发期,“四个全面”就是着眼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重大现实问题提出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发扬担当精神,把破解矛盾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三是在工作中自觉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就整体而言,“四个全面”不是简单的平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和运行机制。推进“四个全面”,就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从“两点”中把握“重点”,抓重点带一般,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

确立战略思维,站在战略的高度谋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确立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它统领中国发展,事关中国的长远发展、全局发展和根本发展,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提供了总的依据和遵循,充分体现了战略思维的基本特征,科学关照战略全局与局部、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关系。

学习和运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蕴含的战略思维,站在战略的高度谋划“四个全面”的贯彻落实。一是努力形成宽广眼界,做到胸有全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真正领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战略抓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指引,不断增强历史责任心和历史担当精神。二是善于把握发展机遇,力求善做善成。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新变化,抓住并用好战略机遇期,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迈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三是勇于实践,善于总结。思维方式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们的实践方式在思维中的内化。我们不仅要自觉地加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增加知识积累,坚持更新理念,更要善于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开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的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能力。

确立系统思维,谋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的系统效益

从系统思维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大系统,每个“全面”又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小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中的中枢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枢目标的动力系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枢目标的保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枢目标的控制系统。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简单相加,“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用系统思维来理解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最佳效益的基本要求。一是把握系统的整体性,关注每个“全面”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协同性,聚合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尽管每一个“全面”的内容各不相同,分属不同的范围和领域,但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有机统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依法治国,同时又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健康发展;而全面从严治党,则可以使我们党始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中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二是把握系统的层次性,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各方协调,达到整体的优化。“四个全面”不是简单的平行关系,有战略目标,有战略举措,战略举措是为实现战略目标服务的。我们要着眼整体,从重点部分入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三是把握系统的动态性,善于筹划,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统筹,渐进和突破衔接。“四个全面”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实践中,这个过程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在实践中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就要坚持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为转移,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确立底线思维,牢牢把握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动权

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科学思维,它不仅指出什么是不可跨越的底线,按照现行的战略规划可能出现哪些风险和挑战,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看到事物的远景并有相应的对策,而且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坚定信心、掌握主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是基于中国发展历史方位的变化,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突出体现了底线思维的要求与特征。

上一篇:精彩课余生活作文300字下一篇:五年级语文的学习方法-如何有效提高成绩的两个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