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精选17篇)
1.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一
标题:语言艺术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单位:湘潭县第八中学姓名:齐鑫义邮编:地址:湖南省湘潭县射埠镇湘潭县八中手机:学科:信息技术
411216
***
信息技术
语言艺术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湘潭市湘潭县八中 齐鑫义
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声声入耳、句句感人、取喻贴切、出言有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探索和提炼课堂教学语言对教学的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号召力、饱满的激情、严密的逻辑性,也应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趣味、幽默而富有启发。
一、课堂语言严密,准确规范
对信息技术概念的讲解或讲述操作方法时,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一定要使用信息技术的常用术语,否则会容易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
如,在讲计算机的硬件部分时,我们不能把“存储器”说成“储存器”;在讲鼠标的操作时也不能把鼠标的“单击”说成“点击”。因为“存储器”、“单击”都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而“存储器”、“点击”等词语都是生活化的语言,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
再如,“选定”和“选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经常被混为一谈。两者的区别在于:“选定”是做标记,而“选择”则是指执行一个命令。如对Word文字处理中,“选定一段文字”不能说成“选择一段文字”;“选择粘贴命令”不能说成“选定粘贴命令”等。
二、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简明扼要。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简明扼要。言不在多,意达则灵。信息技术课,教材内容多,安排的课时少,要想完成教学任务,必须提高课堂容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语言,力争能在最短时间内让绝大部分学生听懂并乐于接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反复地推敲,词语要经过慎重的选择,力求做到中心突出、条理分明,具有鲜明的逻辑结构。特别是操作步骤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不能不着边际和不得要领。
三、课堂语言饱含激情而具有号召力
教师应该把握住感情阈值及感情流量,把握住感情色彩,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例如 讲“网页制作”一章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引入新课时,用了这样一段话:“前面通过对Internet知识的学习,我们只需点动鼠标,便可坐观世界风云变幻,尽揽各地风情。当你在浏览这些精美而颇具风格的网页时,你是否也曾蠢蠢欲动,是否也想过在Internet上一展自己的风采?是否也想在互联网上营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家园……从现在开始,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步入一个激动人心的章节──网页制作的殿堂!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和同学们的不懈追求,你们一定会梦想成真!”
四、课堂语言幽默风趣,比喻恰当,而富有启发
幽默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活泼。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例如,我们在讲“文件夹和文件”时,可以将“文件夹”比作“抽屉”,“文件”比作抽屉里摆放的“物品”,或将“文件夹”比作“房间”,“文件”比作房间里的“人”或“物品”,既形象又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同时,人要居有定所、物品要归类摆放,这样就水到渠成自然化解了学生心中“为什么要建立文件夹”的疑问。
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反映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时间还不长,而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却博大精深,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语言艺术、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总结。
2.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二
关键词: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信息技术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中职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变化, 信息科学技术在课堂中, 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在教师教学中仍占有主要地位, 教学语言是进行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工具, 因此, 在中职教学中积极和充分利用语言的艺术性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非常有利于教学课堂的气氛提升, 有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那么如何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淬炼出语言艺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淬炼
(一) 利用设置悬念的语言艺术,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充分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主动去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探索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 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逐渐提升了自信心, 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开拓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不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也能够锻炼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性。在新课讲解中, 当碰到较复杂的问题时, 学生表现出困解时, 教师通过设置出一个合理的悬念, 给学生拓展开想象的空间, 为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 开启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不但解决了问题, 还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是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 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语言规范性的艺术
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知识讲授中, 特别是一些含义和概念的讲解中, 必须保证语言描述的准确规范性, 在操作方法的讲述中更应该注重语言的规范性, 避免使学生对所讲述的知识点出现误区或者疑点, 有效防止在原则上的理解性错误问题的出现。
(三) 信息技术课程中充分和合理利用肢体语言
利用肢体语言, 能够对口头语言做出相应的补充, 合理的使用肢体语言, 还能实现口头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 肢体语言可以反映出人的态度和内心,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提问时,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正视学生并且认真的倾听, 对学生所回答的答案给予客观评价和适当的肯定, 不能表现出嘲笑和蔑视, 以此去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是学生养成积极参与教师提问的环节中去, 使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好习惯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在每一堂的教学中, 教师如果一味的进行机械的讲解, 不能够充分调动整个课堂气氛, 会逐渐使学生脱离课堂, 这时如果充分结合肢体语言, 表达教师的一种精神状态, 而将这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传递给学生, 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得以拉近, 有效的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最终使整个教学气氛在活跃的环境中进行, 有效避免了沉闷和单调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学生周围与学生一起进行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在计算机上机课上, 在学生旁边进行走动和仔细观察, 检查每一个人的操作是否有错误, 并及时进行纠正和辅导, 和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表扬。
(四) 信息技术课堂中注重语言幽默性的艺术
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有许多逻辑性较强的内容, 这些内容使学生不容易理解, 并且内容比较枯燥和抽象, 很多学生在遇到这种类型的内容时就会选择放弃, 进而也会严重影响到后面与这部分知识相关联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有趣生动语言和切合实际的实例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和形象化, 使学生能用最佳的状态和轻松的心情去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注意应该避免的误区, 更好的去掌握重点知识, 这种心态的学习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培养学生勇于突破难题的积极性, 利用幽默性的语言, 也可以很好的维持课堂纪律, 当学生在课堂上聊天或者做出其他有损课堂纪律的行为时, 教师可以利用幽默的纠正学生们的不遵守纪律的行为, 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得到预想的效果, 可见,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利用幽默的语言技术不仅可以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 还能够解决师生间的问题。
2结语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限制性的因素, 但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教师的语言艺术, 掌握了课堂上的这一门语言艺术能够提高教师语言的准确规范、生动和幽默, 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树立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逐渐的完善和发挥自己的语言艺术, 使早日实现既满足教学要求又适应学生教学的语言艺术的形成, 从根本出发, 尽最大力量的去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主动积极性和主动探索性, 不断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使中职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最全面、教学效果最佳的状态, 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了积极的调动作用, 这将对我国中职的教育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明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探究[J].高中生学习:师者, 2013, 11:67-67.
3.信息技术课堂的语言艺术 篇三
1 避免冗余,力求分明
如果把一节课比成是一部电影,教师过多地考虑情节如何设置,就会忘了台词的重要性。听过一位信息技术教师的一节课,她的两句口头禅在课堂上重复了十来次:“好,下面……”“懂了吧。”并且生怕学生听不懂,一个知识点反复重复,拖泥带水。如她一样,不少信息技术教师不注意语言的艺术性,随意性大,表达不准确,简单重复的话很多;提出问题时,语言不够精炼,或为了突显自己的专业性,问的问题脱离学生实际,学生不能马上明白,从而会走一些弯路,影响课堂效率。
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为了在短暂的一节课中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师的语言要严谨。教师从备课时就要仔细,反复地推敲,将每一节常态课都当成公开课来对待,语言干净利索,能抓住重点,人如其言。一个说话吐字清楚、言简意骇、条理分明的教师,不仅会在教学的路上走得更远,也会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2 放低姿势,用幽默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教育学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气氛,使课堂生动活泼,能在快乐中把教师与学生密切团结到一起。
今年在外校上一节公开课时,笔者和学生素未谋面,担心生疏的气氛会影响上课效果。那节课讲的是“Flash 形状补间动画”,做Flash的感觉就像导演拍摄电影,于是开课初,笔者设计了一个导演培训班的情境。
学生进教室后,师生互相问好。然后笔者说:“刚才老师说同学们好,这也是本课最后一次称呼你们为同学,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一群小导演,而我就是一个中年女导演,我们将成立一个为期四十分钟的短期导演培训班,共同研究一下Flash电影拍摄的一种重要方法——形状补间动画。”当听笔者到形容自己为中年女导演时,他们都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近了。于是那节课上,学生不再是教师的跟随者,他们变成了课堂的主体,不再受控于教师被动地学习,而是自己做主,利用学会的知识,自己安排演员,编排剧情。听课的教师普遍反应课堂互动性强,教学效果好。
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教师用亦庄亦谐的话语来批评他们,既可以缓解冲突,又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一个男生明显溜号了,看着窗外,笔者提问他一个问题,他居然答上来了。笔者说:“一心能两用的人,原来我只知道个黄蓉,现在发现原来身边也有高人呀,佩服!”在笑声中,他不好意思地收回了望向窗外的眼光。
学生的学习动力源于兴趣,而幽默的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幽默是一门科学,是智慧和情感的体现,教师只要多听多看,开发幽默的素质,不要惧怕丢掉威严,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和学生的幽默感,在教学过程中彼此配合默契,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
3 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记忆
夸美纽斯曾说过,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平凡的教师只是叙述,好的教师善于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教师要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能把此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比如在讲Word模块的“页面设置”时,这个身处“文件”菜单的命令,学生很难发现。于是笔者将“文件”比成封建大家庭,“页面设置”是家庭中九代单传的男孩,学生听到单传这个词都笑了。笔者说:希望你们不仅能记住单传,还能记住页面设置在文件菜单中。以后测试时,发现“页面设置”的遗忘率明显降低了。
四两拔千斤,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唤醒学生的大脑神经,激活他们的思维。学生凭着教师形象化的语言,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情感体验,并借助想象、联想,就能形成形象思维,从而对所学内容能够产生深刻印象。
4 用“爱”的用语走进学困生的心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曾经说过:“对待学生,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尤其对所谓的困难生,要学会做雪中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痛苦中及时送去安慰的人。”
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的爱心是学生成功的源动力。教师对学困生要格外关注,要尊重他们,与他们交流时多用和善的语言,不带偏见。曾经面对一个上信息课总写物理卷子的学困生,笔者没有马上收走他的卷子。下课的时候,留他一起收拾卫生,顺便问问他为什么上课总是干“副业”,他的回答不出所料:因为他家里没电脑,基础差,上课听不懂。笔者鼓励他说:“既然你物理卷子能做及格,你还是很聪明的,以后你就是信息课的纪律委员,但纪律委员也不是白当的,希望自已能专心听课,并且每节课都要尽力做对几道题,一个有志气的男生,不会被计算机操作吓倒的!”
为了让他不再是课堂上沉默的羔羊,笔者会经常提问他,他为了能答对不丢脸,就会查找教材或者问身边的同学,每次到前面演示时做对了,笔者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鼓励他。经过半学期的学习,有一次上课时他说:“老师,你耐心地给我讲题,我现在终于能听懂了,所以我现在特别喜欢上信息课。”
学困生在学校,就像一个不擅长唱歌的人坐在KTV,一个吃素的人面对一桌子的大鱼大肉,孩子幼小的心灵是有苦说不出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怎样去发现和发展,并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对于学困生,要用爱的语言开启他们沉封的心灵,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给人玫瑰手有余香,他们也会回报你一颗真诚的心。
4.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四
淮安市古寨乡初级中学 孙立冬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那么,在构建中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便成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效率 评价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在中学阶段各门学科中的地位还无法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执着于中考、高考的分数,把全部心思都放到了各门主课上,信息技术课就给挤在了一边。在学校,信息技术课课时被压缩、占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在课外,学生能有效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如此一来,要完成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就非常吃紧了。另外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它是一门实践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在无法改变这一大环境的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完成教学任务,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深入研究教材,课堂上做到点到为止
在课前应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明确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及要求;从不同角度准确解读教材。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根据学校教学设备、学生实际情况有效的用好教材,教学时才能做到“点到为止”。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远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我们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该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正确地把握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教学工作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著名的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学习情景,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才会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
三、做好信息技术课的导入环节,采取多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好的开始,进行吸引教学。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积极高涨的情绪有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科认知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那么课堂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注意、情感、意志、思维等心理状态。新课的引入要自然、流畅,教师在设问时要注意问题明确、难易适度,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我们把抽象的操作用图、文、声、动画等表现形式直观地显示出来,学生在课堂上看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利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讨论,活跃课堂气氛。使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容易疲劳甚至厌倦的传统教学得到极大的改善。
另外积极互动的课堂气氛符合学生求知欲的心理环境。不时抽学生上来给大家演示,他代表其中同学存在的个性或共性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专心听讲,又能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促进他们迅速掌握知识和操作方法。
四、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协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学
生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如在教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时,因为演示文稿中即包括文字,图片又包括声音,视频,即要学生熟悉网络懂得下载资料又要学生懂得演示文稿的制作技术,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在综合训练时,我对学生进行分组,五个同学一组,同组的同学各有分工,互相配合,有专门选图片的,有整理文字的,有技术支持的等等。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展示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因为对于一项集体活动,只有合作愉快了,才有可能获胜。
五、充分展示使学习有成就感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六、合理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教学评价标准对于教学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教学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得当,它是推动课程发展进步的动力:如果处理不好,它随时都可能成为课程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一节课结束,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在当前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己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所以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总之,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需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处处留心,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让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使我们的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中国科技信息魏丽。[2]《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郭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5.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五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生活感知
心理研究表明,学生往往对与自身生活经验相贴近的事物感兴趣,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搜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素材,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实例扩充,使学生强烈感觉到学习内容的生活气息,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例如,在教学“表格信息加工和处理”时,其中涉及计算、排序、分类、汇总、筛选、数据透视等多方面的知识,但是教材中的描述并不具体,缺乏足够的实例进行支撑。此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所熟知的内容着手,如,成绩单、运动会的排名表、开销明细等,让学生针对这些内容进行实践,通过计算、筛选、分类、汇总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表格的应用能力。
二、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深入探究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可见,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问题情境”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不但存在于客观世界,而且存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客观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是看得见的教学背景,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又可以是文本中的问题;从心理意义上来讲,它充分反映了学生自身的主观愿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一个好的问题,就犹如一粒激发学生思维涌动的石子。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设计巧妙问题,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问题中心,并在自主探究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三、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越
性,多媒体动画、视频技术可以将“学生难懂,教师难讲”的抽象知识点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与“消化”知识的速率。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独创性,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结构,体现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总之,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进行方法的革新,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创新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6.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六
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新兴起的课程永远是充满幻想和求知欲的,因此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如何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将获得的一些心得体会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教师在新课题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正确而巧妙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之中。导入时间不宜很长。一般限5分钟内,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特点,导入方式也不尽相同。我常采用的是问题式导入,问题式导入是教学活动开始时,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答,造成悬念,引入新课的教学方式。例如,《word中表格操作》的“删除单元格”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T:列举以前的删除操作,请学生一一操作。接着让学生尝试删除一个单元格。S:先选中操作对象,按“delete”键。现象:表格却纹丝不动。
提问,这是为什么?难道“delete”键失灵了?
T:让学生在表格中输入一些内容,然后再选中表格,再按“delete”键。现象: “delete”键起作用了,但删除的只是表格中的内容,表格本身并未删除。S:“delete”键只删除表格中的内容,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删除表格本身呢? 评析:“掉进陷阱的体验往往比走一段直路更容易使人记忆犹新”,学生对删除表格操作及“delete”键在这儿的作用,通过误区设问而理解得更为深刻。设置误区问题让学生在“反面教育”的作用下,经历了一个设谬----排谬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会逐步养成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和深刻性,从而提高思维的品质。
二、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材施教,照顾整体。
由于社会和家庭提供的信息技术环境不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差异,导致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不一致。大多数学生除了上信息技术课就很少接触计算机,接触也只是平常上上网,上网的主要内容是看新闻、聊天、玩游戏,基础很薄弱(如死机现象的处理、输入法的
使用等都不是很熟练),而另外一部分学生能通过自学或培训掌握了较高层次的知识。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差异,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如果发现某些差生不能完教师布置的任务时,就可以利用小组优生辅导差生,既可以采取左右辅导,也可允许下位自由辅导,通过组内相互协作,不仅迅速提高差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而且极大地满足了优生的成就感,促进他们学习积极性,同时给他们拓展知识、创新学习留有一定时间。分层分组同时可以促进组与组公平竞争,节省大量课堂时间,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时,计算机本身的可操作性为我们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为学生设计开放型的任务,画一幅图画,编制一份小报等,这类开放型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做,每个学生都可以尽情发挥,每个学生都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尽管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又如: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每节课教师可以设计几项任务,分层次指导,其中最基本的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有学生都可以完成的,其它的任务则是根据上课的实际内容,发给那些最早完成基本任务的学生,有的学生可以完成两个任务、三个任务甚至更多的任务。这样,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满足,教师也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理想境界。
三、预测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信息技术课上,一方面,教师不可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另一方面,教师也没有必要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是由于:其一,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想做到无所不能简直是天方夜谈。其二,教师作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也不可能全部覆盖他们的知识面。因此,教师除了课前必须检查有关设备问题之外,在授课过程也经常碰到或这或那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比如:因学生操作不够熟练或错误的操作,可能会得到相反的效果甚至出现死机现象,而学生不能自行解决。若是此种情况,开始教师可以手把手地把解决死机的方法给学生演示,让其观看,以后再遇到死机问题应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同时,把造成死机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根据学生情况归纳):
1、学生打开的程序太多,尽管只对一个程序进行操作,但其它的程序学生并没有把它们关闭,而学生仅仅是把这些程序最小化了,他们认为最小化后就是把程序关闭了;
2、不适当的操作及打开了一个较大的应用程序。这些都会造成死机。再告诉学生解决死机的方法:
1、热启动CTRL+ALT+DEL;
2、冷启动关闭电源重新启动。通过归纳原因和解决方法,让学生更加清楚造成死机的原因,以后尽量避免。又如,计算机操作课需要使用计算机等有关设备,在授课过程中,有时设备会出某种故障等等,而有关这些问题都要求教师及时解决,才能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确保学生在45分钟内掌握所学的有关操作,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所以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做的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教学内容估计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传统学科的学习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理解并延伸。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成为被灌输的对象。这种课堂的缺陷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特点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使学生在实践中动脑、联想、发挥,从而使学习变为学生的一种自觉习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留给学生的思考与操作时间相当有限,以致于一门有趣的课程变成了大篇的理论讲解,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采用了“精讲多练”的方法。在讲课中,我只是把重点精细讲出,将一些易懂的或易于自学的内容让其自己去完成,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多练”,在实践中“多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思维与想象空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自我学习的乐趣。例如:在教学设置图片版式时,我只做出两种版式的图片效果,并讲解其要点,余下的三种版式留给学生自己去完成,并找出各种版式设置的特点,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而教师主要是起指导启发作用。
五、要用艺术性的教师语言,深入浅出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教学语言更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教师要会运用语言艺术,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达到完美的教育学生的目的和高效的教学质量。信息技术是科学性技术性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它的一些概念与定义,往往会令没有相应知识准备的初中生难于理解。但若老师能够运用各种语言艺术,不仅能够深入浅出,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的输入和输出设备时,要先告诉学生输入和输出设备是计算机接受指令和数据、输出处理结果的设备。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说:“我们看东西用的是眼睛,听声音用的是耳朵。那么,眼睛和耳朵就可以看作我们的输入设备。同样,我们用嘴巴讲话、用手写字。
嘴巴和手就可以看作是我们的输出设备。”这样一讲,学生们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们之所以笑是因为他们理解了概念,原来概念的影子就在自己身上,与自己亲密无间。
7.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 篇七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效率,操作,能力
1.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1.1 提高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例如打打汉字,说说话、敲敲键盘,听听歌、输入小档案,学文字编辑、手工绘图、制作板报、编辑图片、认识多媒体幻灯片、查找资料和上网。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操作手段,对于以后生活、学习的应用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电脑的操作能力提高了,就会让学生通过网络去获得更多的资源,不断地获取知识,浏览到多种多样的信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1.2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
小学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内容是非常简单和表面化的,例如网页元素、网页的布局和设计、几何图形的设计、动画的观赏等等,这些内容首先需要的不是技能,而是一种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网络、信息技术在小学阶段是一种很美的东西,如果学生善于运用,就能够从中发现其中的乐趣和价值,让个人的审美情趣得到较大的提高和飞跃,提高他们的素质。
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问题
2.1 机房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小学机房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是现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很多学校在教学的时候都是两个学生合一台机,造成上微机课时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来争吵着要操作,这样每个学生就没有平等的学习和操作机会,容易产生上课走神、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较低等问题,对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是极为不利的。在很多的学校,教学硬件更新速度较慢,不能与时代最先进的设备相联系,这样阻碍了教学的进行。
2.2 信息技术的教学做不到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太过于关注理论的讲解,由于小学生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差,对于这些理论还不能够做到心领神会。这样的结果是,很多的学生即使当场学会了这些知识,在生活和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不会做到有效地运用,不能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是很不利的,不能够被小学生广泛接受。
2.3 教学理论枯燥,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教学课堂枯燥、无味也是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所在。小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讲究的是凭借自己的兴趣来上课和听讲,喜欢听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教学内容。理论课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听得似懂非懂,再加上许多学生的观念认识不到位,认为计算机课就是上机课,完成老师的练习任务就可以了,然后自己就可以上网聊天打游戏了。这就造成很多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片面化,认为信息技术是枯燥无味的,这就是教学认识引导上的错误。
3. 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
3.1 加大对于硬件设施的投入
对于学校来说,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首先就要加大对于硬件的投入,增大相应的支出。良好的硬件设备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教学的秩序。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台上级电脑,独自操作,这样就让他们的思维运转更快、操作能力大大地增强,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另外,还要及时地对这些设备及时更新,让学生能够跟随时代的潮流,发现新的学习内容,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这对于教学是很重要的。
3.2 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做到学以致用
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做到学以致用对于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关键。信息技术是一门相对来说更新较快的学科,一定要提高应用性,紧随时代的潮流。老师应该多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让他们具有独立操作的能力,这样能够在操作中发现自己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这就是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因此,对于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说,要能够突破理论上的过多教学,让学生不断地在应用中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
3.3 采取新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完善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实现丰富多彩的教学,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地融入进去,不断地进行自身的塑造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得到较快地提高。可以让学生们结成小组来进行学习,比如使用画图工具进行画画、对于网页制作的学习等等。另外还可以进行板报设计的比赛等,让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生活和学习更加接近,这样的学习过程势必是其乐融融的,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对于充分地深化小学信息技术改革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提高教学的质量。
结语
提高小学的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电脑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目前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教学设备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教学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内容不够多样化,较为枯燥等等。因此教学的改革需要对症下药,增大对于硬件的投入、提高教学实践性、丰富教学的形式,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芳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探究.南昌大学,硕士,2013,(05).
[2]程亚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实践初探[J].学周刊,2012,(29).
[3]吴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文化内涵的失陷与救赎[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3).
8.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性语言;课堂教学技巧
一、评价性语言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1.评价性语言的科学内涵
评价性语言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课堂对话中生成的瞬时的、即兴的、即时的、即地的一种评价式言语。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评价性语言往往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作出的瞬时反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调整和控制后继学习行为,它是教师对教学行为所作出的一种情感和行为的反映。由于教师的评价性语言是针对学生的回答而出现的,而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又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就是在无“备课”情况下的即兴发挥,因此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就受到了教师教学经验以及其教学机智的制约。
2.评价性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任萌萌在《评价性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2016年)中提到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评价性语言,可以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有效改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除此之外,评价性语言还可以通过正面、积极的方式给予学生鼓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厌学现象。然而,作者在该评论中主要是从积极的评价性语言角度进行探讨的,其实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消极的评价性语言,即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与指正,不管是积极性质的评价性语言,还是消极性质的评价性语言,都是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性语言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对部分小学语文课堂的观察与记录,将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性语言的使用情况总结如下:
1.消极评价大于积极评价
从我们对某小学语文课堂的观察中发现,评价性语言通常出现在学生回答问题以后,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为了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知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往往更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于学生的错误上,而对其回答结果中的正确部分却重视不足,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在对学生答案的反馈中的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虽然教师的初衷是为了促使学生更精准地掌握知识,但由于消极评价过多就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自尊心受到打击。如当学生在黑板上听写汉字,写对了6个,写错了2个,教师往往不会意识到学生已经写对了6个,而是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写错的2个汉字上。
2.评价性语言缺乏多样性
同时我们还发现,教师在进行评价性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还出现了评价性语言过于单调、缺乏多样性的问题。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常会提出让学生读课文的要求,以达到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和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但对学生在读完课文后使用的评价性语言,往往是“很好,请坐”,过于单调,以至于学生在读课文之初就已经知道了教师的评价语言,评价性语言过于单调,缺乏多样性,就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如何使教师的评价性语言更具有艺术性
1.教师的评价性语言要富有情感性
我们主张小学语言教师,尤其是低年级小学语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多使用鼓励性色彩浓厚的语言,采取关爱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要看到学生的不足,但更应该学会欣赏学生,抓住其闪光点。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以及性格有所了解,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使用“小明越来越棒了,上次写生词对了5个,这次对了8个,希望你下次全都写对,大家一起鼓励他,好吗?”
2.教师的评价性语言要充满机智性
新教师与老教师相比,虽然思维过于敏捷,工作热情高涨,但由于经验不足,与老教师相比,其课堂教学的机智性就相对较差,要想提高语文课堂评价的艺术性,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临场发挥的机智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各种状况都有可能出现,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积累评价经验,对学生的回答做好预见性准备,增强评价性语言的机智性。
总之,我们强调提高语文课堂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使教师的评价性语言真正对学生有所帮助,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等各方面都对学生产生影响,而要想提高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其出发点还是应该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角度出发!
参考文献:
[1]王希丰.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性语言的艺术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
[2]黄晓赟,程华.用美的语言塑造美的课堂:论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11).
9.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九
——陈翼
一、什么是微课?
按照国内微课程发起人,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的理解:“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通俗来说,借助手机、ipad或摄像机将授课教师的操作演示、推理讲解录制下来,或者使用电脑屏幕录制软件,将屏幕演示和语音讲解录制下来,经后期编辑优化后,将之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就是现在最为热门的微课。
二、微课在信息技术课中的优势
在现阶段,微课虽然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观看和学习,但毕竟其主流的传播媒体还是电脑,而在信息技术课上,每节课我们都可以很轻松地使用到电脑和网络,因而,在信息技术课上使用微课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
1、教师在微课的制作方面具有优势。信息技术教师无论是使用屏录软件录制,还是在拍摄视频的后期剪辑方面,都比其他学科教师更有优势,几乎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就可以上手,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制作微课,几乎没有技术方面的屏障。
2、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微课的实施。信息技术课在网络教室里进行,网络化的教学平台为微课的传递与使用提供了必备的硬件支持,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随时暂停,自行操作。这种边学边练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自学。
3、微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一周的课时量约为 10-14节,也就意味着同样一次课,有可能要重复多遍。这种不厌其烦的讲解与指点,考验老师的耐心,也消耗了老师的精力,甚至失去教学的激情。如果将教师最精彩的讲解过程,制作成一个个微课,就可以大大提升老师上课的效率。而且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基础薄弱的学生又占用了老师的一些时间,为了保证一节课大部分同学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二维目标的基本实现,教师就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指导学生进行作品的艺术加工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了。所以,微课可以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辅导不同程度的学生。
三、微课的类型
常用的微课类型按照微课的传递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比较常用的微课有以下几种类型:
1、讲解说明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疑点的讲授为主。
2、操作演示型:针对具体的实例演示其操作步骤、强调细节。这是信息技术课目前适用范围最广的类型。
3、主题活动型:剖析主题活动的探究目的,指导探究方法。
4、解题推理型:针对某个典型的例题或者程序任务的讲解分析,或者是推理演算,重在思路的分析与过程。
四、微课的作用
1、微课可以作为分层教学资源,实现异步式教学。
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老师有责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同时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获得各自的发展。老师首先是一个组织者和协调者,他需要将知识点按操作难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挑战不同难度的内容,以此完成不同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同级别的微课,适合于不同程度的孩子们学习,不用强迫所有的孩子都从简单的开始练习,也不会因为个别同学的起点低,而放弃对他们的教学。微课就像几个老师,同时指导着几种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练习,有效解决了分层学习的问题。
2、微课作为自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独立学习、获得新知识的基本能力,也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教育教学的方式在变,技术能改进我们的学习方式。有了微课,我们提倡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时,不妨先自主探究,即按自己的的理解尝试操作,遇到困难时,再看微课提示。这样一来,学生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就不再是机械的操作与模仿,而是主动地去建构,使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3、微课作为课堂演示资源,高效再现操作细节。信息技术课上,操作技能类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如果其中有一个步骤没做到位,就会导致后面的操作全部失败。教师讲解时,不管学生记不记得住如此复杂的操作流程,也必须一次性讲完整个操作过程,学生练习时,也许就会因为某一个小步骤不对而不能成功地完成任务,类似的场景屡见不鲜。因此,老师可以根据任务的需求,边讲解边操作,制作成微课。使用微课这样一种动态的视频教学,可以加上鼠标点击提示,配上红圈或者辅助文字,再加上老师的语音讲解,学生不仅可以非常直观地学习,还能随时暂停、快进,以适应自己学习的进度。利用微课的方式轻松地再现了教师的操作细节,突破了重难点,学生就能快速地掌握制作技能。
五、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要精心
微课的设计和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要想开发实效性强的微课,必须规范开发流程。有学者认为微课的开发过程一般经历:确定教学内容、细分知识点、分析学习者特征、设计微教案和微课件以及微练习、撰写视频录制脚本、教学活动实施及拍摄过程、微视频后期编辑、微教学反思、形成微课资源包上传微课平台、微课教学应用、微学习和微反馈、微课资源动态优化和完善。
只有把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反馈、完善等环节结合起来,微课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在信息技术教研中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微课的开发设计应该从单个知识点往微课程的开发设计转变,微课本身是碎片化的,单个知识点就能做成一节微课,但只有系列化、联系性、层次化的教学才能给学生提供完整有效的知识技能。将一个知识分散,进行梳理和分类,做成几个有层次、连续性的单个微课,对每个微课都进行微教案设计、微课件制作、微练习等资源的设计开发,形成一个主题鲜明的专题微课程。
六、微课在教与学中的运用要合理
微课是一种很好的分层教学资源。学生的差异是必然的,目前一般一位教师要面对40位以上的学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教师有责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一节课一般包括课前复习、新课导入、新课讲授、知识拓展、小结与练习等五个环节。众所周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在新课讲授环节,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中的重难点进行点拨,运用微课让学生观看问题的详细解析。知识拓展环节,可以选择一些反应社会发展、具有前沿性的课外知识放进微视频中,让学生观看作为课内知识的补充。如作品制作课时,将制作重难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可以自己控制观看进度,基础技能较好的学生能快速掌握制作技巧,完成后还能观看到一些有创意的能开拓自己眼界的资料;而基本技能较弱的学生可以重复、缓慢的学习每个操作,让其快速、更好的巩固
基本技能,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创造思维的培养了。
七、在信息技术中使用微课不能乱用、滥用。
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实施有其前提与依据。信息技术课堂有多种课型:理论知识课,实践性知识课,作品制作评析课。不同课型对微课的不同需求。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要用到微课。如理论性课和作品的评析课,这部分课型更需要的是教师面对面的讲解和师生的互动交流,乱用微课反而会越俎代庖,形成重复讲授,影响上课的效率与质量。实践性知识课型和作品制作课这些偏重实践的课型,需要学生主动的探究,动手去实践,可以说是实践性非常强,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处理日常计算机的技巧,教师应该积极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探究,假如对每一个操作都使用微课可能会让学生失去探究的动力,以及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也容易陷入对微课教学的依赖,所以微课使用也要慎重,应该按需发放,内容也不能过于全面,而应该主要针对难点,或是一些有创意的确实能开拓学生眼界的,有一定引导意义的。微课的内容设计上能够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显得更为重要。
10.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十
孟集镇中心小学
刘连国
踏上教学岗位将近十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也有八年之多了。听过许多数学示范课,观摩课,也上过许多数学公开课。然而,在许多次的听课、上课之余,我发现了数学老师共有的特点,就是教学语言表达不太好,还缺乏课堂教学魅力,激不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课堂失去了生机。其实,数学语言是数学的载体,是表达、交流数学知识及其应用的工具。作为一位小学数学教师,要真正理解并掌握小学数学教材上好数学课,搞好数学教学活动,不能不将自身数学语言放在首位。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科学化的基础上要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艺术化发展。精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会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丰硕的学习成果。
我想,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语言魅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靠给学生“加压”,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联系数学知识,抓住“热点、活点、趣点”,正确引导,“点穴”到位,挖掘开发教学知识的趣源,在教学中实施“趣教”,并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用数学本身的魅力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靠给学生“加压”,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联系数学知识,抓住“热点、活点、趣点”,正确引导,“点穴”到位,挖掘开发教学知识的趣源,在教学中实施“趣教”,并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课堂氛围,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让学生在清新的感知活动中掌握知识,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学习方法,真正领略到数学知识的精彩、美妙和趣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
记得一位数学老师上课时常习惯于对走神的学生说:“注意!我要……了。”一天正在讲解方程式,他发现又有同学精神不集中,于是拍手道:“注意,我要变形了!”众生精神为之一振,数十双眼睛炯炯有神地盯着他。“注意,我要变形了!”这是一句从孩子的口里经常能听到的话,现在把它放到了数学课堂上,而且是出自数学老师的口,却收到了“数十双眼睛炯炯有神地盯着他”的效果,这不禁让人感觉到这句话是如此的赋有魅力,也不由得让我相信:丰富多彩的语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求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在网上看到有一位教师在讲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的一个课题引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的绝唱,描绘了一幅空阔、荒寂的塞外黄昏景象。但数学家将那荒无人烟的戈壁视为一个平面,而将那从地面升起直上云霄的如烟气柱看成一条垂直于地面的直线,因此,“大漠孤烟直”在数学家的眼里就变成了垂直于平面的直线。那么“长河落日圆”在你眼中,会是什么样的数学图形呢?学生在这些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的语言的指引下,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学生一边诵读着王维的千古名句,一边在脑海中展开着丰富的想像,想像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的塞外风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用积极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习的情感。
二、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叩开学生的心扉。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一种有用俏皮、含蓄、机智的方法,使人感到有趣于笑意味深长。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
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时,他说:今天咱们是第一次见面,也仔细看清楚张老师了,你能说说你对张老师的第一印象吗?“原来,张老师竟然……”谁来把这句话接下去说完。学生跃跃欲试。“原来,张老师竟然这么年轻。”“原来,张老师还戴着金边眼镜呢。”“原来,张老师竟然这么帅。”底下学生大笑。“嗯,这句话我爱听,别人说我还不相信,俗话说„童言无忌‟,从孩子们嘴里说出来我是非常相信的。”这时底下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张老师,你特帅。”“加了个„特‟字,我可更开心了。”底下的笑声一潮高一潮。这样的开场白,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如果学生抄袭作业怎么教育呢?课上教师说了这样一段话:“天工造物真是无比奇妙,即使是同一种同一类的物也会千差万别。人们常说,天底下绝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可这一次我们班上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人作业的面孔一模一样,比如这个嘴角往下歪,那个嘴角也往下歪,孪生兄弟姐妹也没有达到这样相近的程度呀。你们能帮我解答一下这其中的原因吗?”学生先是饶有兴趣地听,接着表情有点紧张,最后大声笑着说:“抄袭。”毛病由学生自己论断,教师顺势引导,指点良药就行。
课堂提问中,学生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此时,教师不要急于指出错误,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并宽容学生的错误,给学生自我纠错的机会。在学生表达不清或者不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哪位同学明白了他的意思?”“他的意思你们听懂了吗?老师好像有点糊涂了,谁来帮帮我?”这些语言凸现宽容,体现了人文的关怀,让学生自觉纠错于无痕之间,有百利而无一弊。学生在学习中发生差错,厉声厉语地指责和批评,定会使学生感觉穷困。如果说一两句富有幽默感的话,不仅能缓和气氛,而且能起到安慰剂、定心丸的作用,最终帮助他们逃脱困境。因而在恰当场合、恰当时机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达到催化感情、深化理智的良好效果。
三、用富含文化底蕴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书本上曾看到过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老先生的报道。作为航天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钱学森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呕心沥血,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钱学森老先生兴趣广泛,知识面宽,他不仅是科学大师,而且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在早年求学时他虽然学的是自然科学,但同时也学过钢琴和管弦乐,还曾是上海交大铜管乐团的重要成员。他曾师从著名国画大师高希尧先生学习绘画,而且成绩很好,得到高先生的表扬。他常说,他在科学上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得益于小时候不仅学习科学,也学习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因而思路开阔。他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
现在,有一些年青的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他们的文化底蕴相当浓厚。就像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一课以及讲座,整堂课下来,感觉如行云流水一般,一环接一环,过渡不露痕迹。在课堂上,张老师充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功底:跟学生一块体会古代思想家的名句,与学生一起认识得出圆的旋转不变性。课后,张老师又做了一个精彩的讲座,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张老师一份草稿也没打,都是他现场讲的,他的讲座如他的课一样,不知不觉中顿然回首,已到了结束的时间了。之所以能让老师们听得入神,不觉时间的流逝,这要归结于张老师富有浓厚的文化底蕴的语言。
数学像一座绚丽多姿的百花园,而数学教师则是一名出色的导游。他不仅要对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亭一阁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而且他还要了解游客的心理、喜好,对游客要了解的情况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即引导学生漫游在数学大花园中,使他们在愉悦中得到激励,赞叹中产生兴趣,达到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境界,从而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11.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十一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语言 艺术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手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课堂教学语言仍然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依旧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是 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一些艺术化的语言,带着真情实感进行课堂教学,将艺术化的教学语言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语言,已经成为摆在广大同仁面前的一大难题。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就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实施语言艺术进行探究分析,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拙见,以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给广大同仁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一)注重悬念的设置,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设置悬念,创设一种悬而未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不断探索和讨论分析的能力。通过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高中信息技术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增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再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信息的编程加工》这课时,首先我们引入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例如等比数列,要求计算第101项是多少?很多学生开始动笔计算,可是怎么也算不出来,而且计算非常繁琐,很多学生露出了犯难的表情,这时,我们可以抛出一个悬念:如果通过计算编程来帮助我们进行求解,结果将会是怎么样呢?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被调动起来,大家纷纷主动去编程来实现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编程的兴趣,进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注重语言准确规范,严谨精炼
教师在讲述操作方法或者一些特定概念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不然学生很容易对此产生误解或者疑惑,甚至会出现一些原则性的错误。例如最常用的名词“存储器”不可以说“储存器”;“单击鼠标”不能说是“点击鼠标”。“存储器”和“单击”是计算机教学中最常用的两个术语,而“储存器”和“点击”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词语,虽然这样的表达学生可以理解,但是不够规范。再例如“选择”与“选定”两个词是完全不同的意义,但是却经常被混淆。“选择”是执行一个指令,而“选定”是做一个标记。例如在word文档中,我们不能把“选定某部分内容”说成“选择某部分内容”,同理“选择一个粘贴的命令”也不该说成“选定一个粘贴命令”等等。
(三)注重语言的幽默风趣,愉悦课堂气氛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本概念通过教起来都比较棘手,也比较抽象枯燥,学生记忆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学会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我们在机房进行上机练习时,会存在个别学生偷偷玩游戏,聊天等,而且他们都隐藏的很深,其实老师都很容易发现,但是我们不要直接揭穿他们,要学会用幽默调侃的话语教育他们,不能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四)注重肢体语言运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身体语言又称体态语言,可以对口头语言进行合理补充,在恰当的时候使用身体语言配合口头语言能够表达单纯口头语言表达不出的信息,这时就能感受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教师一定要对回答问题的同学正视,并且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肯定,建立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课堂积极思考回答问题,不能歧视和蔑视学生的回答。
再者,老师的言行不仅是风度和精神状态的体现,而且还能具有传递教学信息的作用。如果一个教室在课堂上从头到尾的只是站在讲台上讲课,课堂气氛会非常沉闷并且单调。如果在讲课过程中,教师适当的在教室里走动,师生关系会变得密切,师生的情感交流也得到加强,课堂气氛会变得轻松活跃。例如,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可以走下讲台,站在学生身边,就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在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上机时,老师应该在旁边进行观察,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辅导,对完成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肯定。
二、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学手段现代化程度也的不断提高,但是教学语言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力军,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不断探索创新,不断积累总结,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而且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科学有效的教学语言艺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升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林金色.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语言艺术例谈[J]. 基础教育研究.
2010(22):47-48.
[2] 阎庆丰.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J].中华少年
12.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十二
一、多鼓励、多表扬学生, 学会欣赏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学的终极目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 尊重每一位学生, 欣赏每一位学生, 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例如, 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由于平时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少, 操作不熟练, 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责怪学生, 学生就会很容易产生畏难和自卑的心理, 从而更不敢大胆动手操作了。这样不仅约束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而且也破坏了师生关系。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 充分发掘每一位学生的优点, 尤其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多加鼓励和表扬, 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提高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信息技术相对于其他学科, 有着自身的鲜明特征。首先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 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同等重要。其次信息技术学科包含的内容丰富, 涉及面非常广, 但是其课时安排却相对较少, 学习的间隔周期较长。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总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会不错, 但长期下来, 学生便会慢慢地失去兴趣。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采用一些形式新颖、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我们可以采用图片、动画、视频、作品欣赏等形式激趣引入, 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而对于那些比较简单的知识点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学习。适当时我们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然后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来讲解和演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经验。另外, 我们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难易适中, 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运动动画——升国旗”这一节时,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让红旗飘动起来, 并为升国旗的场地添加一些“景物”, 学生个个都跃跃欲试。还有在教学难掌握的操作时, 教师要首先进行演示, 从而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操作步骤, 然后再让学生去操作, 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例如, 在教学计算机的组成时, 我就拆开了一台计算机, 并对主机内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逐一进行实物演示讲解, 从而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有一个感官上的认识。总之, 我们只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合理安排时间, 注重个别辅导, 做到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动手操作量大, 而我们的学生基础差, 接触机子的时间少, 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 而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 只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地进行快速练习, 那就很容易出现学生当时好像掌握了而课后又全部忘记的现象。要想让学生真正地学会东西, 数量不重要, 关键在于质量。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给予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 并要求学生珍惜有限的课堂练习时间, 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做出评价, 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 兴趣更浓, 学习的劲头更足, 这样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提高。
信息技术教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教师对学生的个别性辅导量大, 常常需要教师马不停蹄地在机房转上大半节课, 以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并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纠正错误, 改进方法, 加快进步。如果教师放任学生自己练习而疏于辅导, 就会有不少学生尤其是学习能力及自觉性较差的学生, 越来越没有学习的兴趣, 进而不认真进行课堂练习, 最后变得疲塌厌学。因此,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个别性辅导, 做到因材施教。
四、借助多媒体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 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 把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图表、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出来, 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枯燥乏味的缺点, 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教学指法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 能够更清晰地讲解如何进行正确的指法操作。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手指分工图, 来讲解正确的手指分工, 从而让学生对双手的分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教师再通过播放指法操作示范录像, 让学生对正确的操作有更深的认识。最后再让学生去练习指法, 教学效果会更佳。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需要我们大家在教学中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并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不断去创新, 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钱柳松.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05) .
[2] .刘东.浅谈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城市经济, 2010 (06) .
13.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效果 篇十三
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效果
随着教育信息化理论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广泛开展起来,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特点,如何打造一个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环境,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效果就成为众多教师努力探索的方向。本文根据理论研究,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展示的空间以及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培养信息素养四个方面着手,探析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载有信息的数值、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影像等进行采集、处理、储存、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具有明显时代特色的工具性和基础性课程,为学生将来适应现代化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基础。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也是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的课题。高效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潮流,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在提高教学效果上笔者总结了几点经验。
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信息技术的天堂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赋予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打地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奇妙的引导,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凭借画面、声响、实物、展播或表演或描绘等手段,去展现“场景或氛围”,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信息技术的内容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显得比较抽象,晦涩。如果一味地使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与挫败感,对此应当根据所教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因此,信息技术教学要经常通过游戏化学习、活动式学习等形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轻松学习、愉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紧绷的神经得以舒展,久蕴的能力得以释放。
三、贴近生活,创造条件,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本位”代替传统的“教师本位”,以“主动探究”代替“被动接受”,学生以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如在《初识PowerPoint》时,可以播放其他学科教师制作的PowerPoint 课件,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可以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上,从而产生要学好PowerPoint 的想法。如在教学Word 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四、鼓励创新,发展个性,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性才能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创新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通过创新才会使人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也能够更大程度地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锻炼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条件,我把创新教育理论引入信息技术课堂,设计了一个题目为《理想的色彩》的创新活动,让学生用色彩来修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并为自己的理想设计一个标志。当我在课堂上实施的时候,通过导语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把自己的理想表现出来。为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挥营造一个恰当的氛围,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想要表现的心情上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感觉到了创新的伟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新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PowerPoint”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有学生进行创新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不要求学生作品的统一样式,在评价时也采取灵活的办法,主要注重能力的发展。
14.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十四
(2011-01-07 14:50:55)转载 标签:
杂谈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本学段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具备信息科学的基本知识;能积极、正确、有效地应用信息系统,逐步融入社会的信息的活动中;掌握信息的获取、管理、加工、表达、交流与评价的技能和方法;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行为习惯,遵守信息社会相关的法津法规与伦理道德。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主动学习信息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学习。它充分关注教学中“人”的因素,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一种具有实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合作学习在组织、实施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学生如何分组、如何指导相互合作、如何评价个人与小组等等,这些都影响着合作学习的实效。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指导合作方法,使学生学会合作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通过表达、倾听、讨论、争辩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效果不能如愿以偿,究其原因,更多的在于小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小组合作技能。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必须重视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由此可见,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行为,尤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学会傾听
所谓傾听,是指细心听取。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非常专注而且有耐心地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所以教师要使学生学会傾听。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经常出现不认真傾听的现象。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①指导学生听别人发言时,眼睛要注视对方,并且要用微笑、点头等方式给对方积极的暗示。②指导学生学会边听边想,记住要点,并考虑这个发言有无道理。③尊重别人,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有不同意见的等别人讲完再提出来。④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看法和感受。(2)学会表达 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向别人发表意见、解释问题等,学生能否很好地表达自已的意见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成效。现在独生子女增多,学生平时与别人沟通的机会就减少了,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提供讨论的时间、空间和机会,使学生敢说、多说、会说。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平时教学时注意要用精练的信息技术语言教学,同时要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因为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表达能力。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顺利开展。(3)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交流,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会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先由一个同学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边听边思考,听完后再发表自已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要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让全体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准备汇报发言。(4)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示范性评价,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看了别人的操作后,用手势如竖大姆、鼓掌等来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如你的想法很好!你很棒!很有创意!等等来评价,以增强学生评价的勇气,丰富评价的手段,提高评价的水平。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
兴趣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内在动机。单纯的电脑操作练习,只能使学生学会电脑操作的技能而不能灵活应用,且显得枯燥无味。因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将小学生熟感兴趣的故事、游戏、比赛等作为切入点,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形象、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如在学习第一册(下)第八课《剪裁我们的图画》时,我用多媒体播放软件播放孙悟空大战天兵天将,用分身术变出许多替身,用隐身术变没了。我问:“孙悟空的本领可真大,你们想学吗?”。这时,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学习孙悟空的本领。此时,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分小组来学习它的各种本领,看哪个小组学得本领多。这样,以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为情境,用比赛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学生就很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来。
三、优化组合,使学生学会交往。
由于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不同,特别是农村小学,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一切从零开始。同时,学生在态度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与学习,有的则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因而,开展合作学习前,要优化组合小组,为合作学习的开展打好基础。通常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4—6人为一小组,每个组按排基础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组内也要做好分工,因为明确了分工,就是为更好地合作。选组织能力强、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其它学生分别担任操作员、记录员、技术员等。这样,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能做到以点带面,“点”即是发挥小组中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带头作用,鼓励他们积极思想,与同伴大胆交流,“面”即是照顾到小组中的每一个人。
四、指导合作,使学生顺利地合作。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同学生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效应。因而,在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而应当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小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如对合作交流中偏主题或遇到的技术上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帮助;对开展得很顺得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
五、适时评价,使学生乐于合作。
及时、合理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同时个人信息素养也得到提升,就应建立一个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并且组内成员互助合作的评价机制。合理的机制是要把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个人与小组的评价相结合,从注重学生的电脑操作技能的评价转向重视学生的信息素质全面提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
评价机制包括以下几类:①学生的自主参与学生的程度;②小组合作开展情况;③小组完成合作任务的情况等等。良好的评价机制要有与之适应的评价方法来配合。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评价时实施组内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以及老师评价相结合。这样,既兼顾了小组合作,又关注到学生个人信息素养的提高。
15.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十五
●●“熟悉教材”是前提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 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 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 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 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讨论, 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经常出现教材跟不上时代的现象, 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 不能照本宣科, 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研读教材的同时, 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思路。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是关键
只有在教学思路十分清晰的情况下才能为每一节课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每节课的开始, 教师的导入很关键。精彩的开场白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教学。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对各种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 进而产生极强的求知欲。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首先利用广播教学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 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 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 发挥自由的想象, 你们同样可以做到, 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学生听起课来非常专注, 操作时个个都很积极。这样的导入, 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情境, 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 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有效教学方法”是核心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 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 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 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进行“任务”设计时, 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 精心设计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 为教材中的每一模块设计一个大任务, 此任务中包含这一模块中的所有知识点。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 每个小任务中隐含一个或几个知识点, 每一课完成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结合时尚的、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设计任务也非常重要。如在教学“自选图形”时, 我设计的任务是运用自选图形设计一幅“海底世界”的图画。由于学生对这一任务非常感兴趣, 因而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 很快就掌握了各种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
(二)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 要注意渗透方法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 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 以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例如, 学习“在Power Point中插入声音”一课时, 我制作了任务卡和升级卡。基本任务卡是要求学生能在文件中插入声音, 在设置自定义动画时能加入声音;升级卡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声音素材, 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 (如Windows中的录音机、超级解霸等) 制作多媒体作品。学生制作出了很多具有个性的作品。
(三) 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努力创造条件,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也就是说要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例如, 拼音教学可以与拼音输入法教学结合, 有利于解决目前学生汉字输入难的问题;小学生口算训练可以与数字键盘的认识运用结合;音乐教学可以与简单计算机作曲结合教学;美术教学可以与“画图”结合学习等等……还可以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资源, 与各学科很好地整合。
●●“学以致用”是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 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因此, 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制定的教学内容上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 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 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 乐于学。
16.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讲课语言艺术 篇十六
关键词:讲课语言;语言艺术;语言技能修养
教师讲课的语言艺术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的语言,它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抛砖引玉一样,诱导得好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去质疑、思考,而且有利于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讲课者的语言艺术,也是讲课艺术的核心,要使讲课语言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我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加强。
一、思想修养的加强
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是提高讲课语言艺术的第一步。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思想是语言的灵魂,思想决定语言。缺乏好的思想,再好的语言也是无“根”之“花”。只有好的思想、出色的语言才会开花结果。锤炼语言,需要先锤炼思想。首先,要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其次,要更新观念,正确认识讲课这种新的教改形式在教改中的重要性。积极投身教改,主动参与
讲课。
二、心理素质修养的加强
有些教师在讲课前预备充分,信心百倍。而每当临场讲课,则惊惶失措、言不由衷。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缺乏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是很难练就一口纯正的讲课语言的,只有心理素质高的教师才能创造出语言的奇迹。
因此,提高教师讲课语言修养,必须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怎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呢?首先,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锤炼,以形成沉着冷静、机智果敢和遇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素质。具体地说,一是要树立起自信的旗帜。二是实践中可经常在一些公众场所或大的场合大胆讲话,或虚拟这样的场面发表演说,这是锤炼口才的重要途径,也是许多优秀演说家成功的经验。其次,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还来源于健康的心理及对讲课对象的正确把握等。
三、知识修养的加强
讲课语言是教师知识信息的载体。讲课语言优秀的教师往往都有着深厚的知识功底和广博的学识。只要每个教师在讲课实践中,不断地加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不断地总结和完善,就一定会结出讲课语言的丰硕之果。
讲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分析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设计及其根据。因此,讲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首先应该熟悉大纲,钻透教材,创新方法。这样,教师才能在讲课时胸有成竹,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讲课语言在“稳”中开花。二是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以及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规律。讲课教师要说“一杯水”,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才能在讲课中高屋建瓴、游刃有余,而不至于捉襟见肘、应付不暇,讲课语言才能在这种驾轻就熟的宽松氛围中恣情发挥,“活”中求胜。
四、语言技能修养的加强
使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被称为语言技能,语言技能修养是十分重要的。语言技能是语言艺术之本,是每个教师讲课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离开它,教师的讲课语言将无任何特色可言,任何语言艺术将黯然无光。语言技能包括发声、用声、修辞等诸多要素,每个方面都提出了严格而具体的要求。为此,讲课教师提高口语能力,必须加强语言技能的练习,力求做到:
1.气息顺畅,发音正确。音准是语言的生命。
2.语音有轻有重,不平铺直叙,既不能“响彻云霄”,又不能“默默无声”。语音是语言的载体。
3.语速舒缓疾徐,既不能“暴风骤雨”,又不能“更壶滴漏”;语气掷地铿锵,不以“响”制胜。语速和语气形成语言的节奏。
4.语调高低起伏,切忌“一马平川”。语调是用声音表现各种感情特性的最重要的技巧,是语言的魔方。
5.丰富词汇,增强遣词造句的能力。词汇是语言的骨肉。
6.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段,让语言表达得多姿多彩、魅力无穷。修辞是语言的装饰。
总之,要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和讲课质量,必须加强讲课的语言艺术修养,缺乏语言艺术修养,就不能讲好课。
17.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十七
------------------
(点击次数:205)
2007-7-6
哈巴河县委组织部干部苟俊杰
古有云:“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日益完善而趋于多样化的组织工作,工作手段也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哈巴河县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相对内地发达地区,社会各项事业尚处在发展起步阶段,我们必须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效率,而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将成为提高工作效率、完成日益繁杂的组织工作的有力保障。现就当前在组织工作中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做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当前在组织工作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目的与意义
电脑随着在工作中的不断普及应用,已成为我们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必备工具,信息技术也转变成为我们用来“说话”和交流的一种方式。
1、信息建库。实现组织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必须进行信息库的基础建设。每个科室、每个组工干部都要根据本科室或本人所负责的工作内容,建立详尽的电子信息库。如县、科、股级干部及后备干部、党内党外优秀人才的文字、声像信息库以及单位、组织的信息库。做到数据齐全,内容翔实,查询快捷,方便统计与管理。同时通过动态维护信息库,把信息资源的更新纳入日常化的轨道,在部内,各科室相互配合,从不同工作角度在多个方面搜集并逐渐形成系统化信息资源。在部外,同审计、纪委、人事等相关部门进行信息的交换、对接与补充。做到及时录入、及时更新,达到“库”存丰富,确保系统信息的全面、准确和快捷,为充分发挥信息库的作用奠定基础,为组织工作的开展及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办公自动化。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创新组织工作手段,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逐步做到无纸化办公、网络化办公,进而实现多媒体办公、远程办公。实现组织部门之间、组织部门与所关联的单位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资源传递、共享和协同办公。推进组织部门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快捷、方便地进行双向信息交流。达到电脑就是办公室,“桌面”就是办公桌的意识转变。
信息技术有不受空间限制,长期投入少,存储量大,查找快捷,管理方便等诸多优点,同时可以建设一支既了解组织工作又懂得信息技术操作的高素质、复合型组工干部队伍,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在慎密的组织工作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提高组织工作信息应用水平的建议与对策
1、领导重视。一是部门领导应关注信息技术方面出现的新事物,加强其在组织工作中的运用,如利用信息技术与组工干部进行交流,激励、培养和支持其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工
作效率;要求组工干部以电子文档形式借助U盘及网络传输方式报送公文材料;利用网络改变公文的批示、传阅等流程。以自身行为去推动组工干部转变工作方式。二是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县、乡两级应确定一名领导分管信息化建设和组工文件信息上网交换工作。制定规划,建立县、乡两级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与联通,实现资源共享,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并将此项工作作为考核评先竞优的重要依据。
2、建章立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促使组工干部规范建立电子材料,通过有序设置文件目录,达到方便查询信息的目的。设置专兼职信息技术设备管理人员,负责计算机及网络的日常管理维护,保证微机的正常使用和网络的良好运行状态,维护电子资料的安全保密工作。形成激励机制,激活组工干部信息技术应用的动力,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健全信息审核制度,严把审核关,确保信息化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3、转变工作方式。转变以往工作习惯,采取新的工作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工作效率。一是改变文字的载体。逐步改变以纸为载体的老方式,利用U盘、移动硬盘、光盘等载体进行文件的交流与建档。二是改变工作交流的方式。利用电子邮件,QQ及局域网文件共享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达到坐在电脑前横向与科室、外县组织部的信息交流,纵向与地、乡乃至村之间的信息交流。三是改变学习方式。互联网上拥有大量的知识,涉及我们工作、生活等名个方面,学会查找与运用网上的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4、软硬结合。在软件应用上,经常上网下载试用或利用网络与他人交流新型软件使用心得。例如,在进行多媒体编辑,可采用兼容性的软件进行文字处理,以EXCEL制备具有自动化功能表格,以PHOTOSHOP、视频、音频编辑软件进行图、音视频的处理,形成多种媒体资源库。再如,进行机关管理,可借助网络管理软件实现办公室工作协调、监控、远程管理功能等,方便简化了工作程序。在硬件配备上,力求实用。如利用带录音的MP3录制重点会议发言,数码摄像机配合音视频采编卡等设备建立视频、声音资料档案。通过加装功能卡,增加计算机功能集成,减少单项设备,节省办公经费及空间。通过软硬结合使得处理信息类型不断增加,工作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5、安全保密。在组织工作信息保密工作上采取定期复制、软件同步备份或光盘刻录等多种方式进行信息资源的备份,通过软件和密码设置对文件及文件夹进行加密,保护工作成果不因意外情况而受到损毁。
6、教育培训。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通过部内自行培训、邀请外部专业人员授课、在岗自学和经验技术交流等形式,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在征订新一报刊、杂志工作中,增加信息技术部分,购置学习光盘,减少培训费用支出,为组工干部的信息技术自学提供条件。从而提高组工干部信息技术整体素质。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推荐阅读:
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10-15
如何提高语言活动中师幼互动的有效性09-22
浅析如何提高领导决策方法与用人艺术10-04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信息素养10-05
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6-28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8-24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08-03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11-02
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效率07-02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效率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