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利弊

2024-06-11

科学技术利弊(15篇)

1.科学技术利弊 篇一

科技发展利大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在今天我们看到了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益处, 科技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了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我们赶上了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时代,这不光光是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也包括了所有人类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我们今天的日子是多少辛勤的科学家们用智慧甚至生命换来的。我方辨友一致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正方开场陈述:是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步,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了越来越舒适方便的生活。纵观千古,科技的发展停止过吗?回首过去,最早的石器发明和畜牧业使人类有了生存下来的基础,否则今天不用辩论了,因为人类早就灭绝了。四大发明,使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人类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改善;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饱饭?我们哪能穿上温暖的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

正方一辩:通过科技的发展,大部分疑难杂症已能成功治愈,人们不用为生病而烦恼。科技发展得如此迅速是古人想都不敢想的,今天的电视、报纸、方便的交通和通讯手段等都是人类科技发展的成果。如果说科技的发展是错误的,那么,伽利略、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发明家、科学家,为什么要将自己宝贵的一生献给科学?为什么要将那么多宝贵的时间用在“错误”的事业身上?难道他们是没有判断能力的吗?有谁认为他们对科学的贡献毫无价值,又有谁认为他们为科学献身,根本没有意义?

正方二辩:统一处理白色垃圾,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科学家们研发的太阳能汽车可以消除汽车尾气造成的全球变暖。看看现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电池„„环保节约的太阳能已经逐步进入千家万户,风能、地热能、核能等的科技开发正在改变世界,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科技发展的步伐一刻也不会停止,也不能停止。科技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无可厚非,科技发展是利大于弊,是这个辨题唯一的答案!就因为科技一直在进步,科学一直在发展才能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试想如果科技发展停滞倒退将给人类带来什么?没有足够的食物、淡水、衣物、药品,没有医疗机构、交通工具、电力、燃气、水利设施等等,你不能也不可能存活,因为科技已经和你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经和你密不可分!

正方总结发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了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火车头,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科学发展程度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教育素质。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总之,作为当前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具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全人类的博大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所以我方坚持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与弊!

2.科学技术利弊 篇二

一、教材总目标设置准确, 但在实际中难以达标

教材前言:在这里, 同学们可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在这里, 同学们可以学会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方法, 提高信息能力;在这里, 同学们可以参加有关讨论, 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等问题, 懂得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在这里, 同学们的信息素养将会得到提升, 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技能也将得到提高, 这将为今后步入信息社会打下必要的基础。这些目标空洞, 在实际中难以实现。

二、教材由浅入深, 螺旋或上升的设计理念是科学的,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易、深浅的度教师难以把握, 给教学造成迷惑

以“文件的保存及文件夹”的相关知识为例, 我们知道, 学习“文件的保存及文件夹”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们掌握: (1) 知道什么是文件、文件名、文件夹; (2) 能创建新文件、文件夹, 能修改文件名; (3) 能复制、删除文件及文件夹; (4) 知道不同类型的文件会有不同的图标, 要用不同的软件才能打开; (5) 明白文件有大有小, 并能查看文件占用磁盘的空间; (6) 明白什么是路径, 也就是文件存放的位置及其查找; (7) 能树立科学管理文件的理念, 并逐渐养成科学管理的习惯。这么多的目的要达到, 实属不易, 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 可要让学生明白这些, 也不能一个学期或者连续好几个月都专门学这个内容, 那样的话学生就会感到无趣了。

三、教材中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太多

专业术语太多, 学生无法理解其含义, 很多概念连感性认识都没有, 更不用说上升到理论了, 因此很多课程上下来学生直说晕, 而这些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几乎得不到巩固, 再加上该学科参加不考试, 教师也不想给学生增添不必要的负担, 就不要求学生非记住不可, 所以孩子们很快就遗忘了, 以后哪天你再问及此概念时, 学生多数说“不知道”, 或者说“老师没教过”。如此教学“成果”, 是教材设计者的初衷吗?是教师愿意得的结果吗?是学生希望的吗?不是, 因此我认为教材必须考虑此门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科在学校中的地位特点。毕竟, 信息技术主要还是研究技术, 否则只能是闭门造车。

四、教材总体设计让教师和学生都难有成就感

义务教育教材从三年级到九年级, 每期都在学不同的软件, 每个软件都只是点到为止, 有的学生根本还没有入门, 就被迫停止学习, 转移到其他地方, 如此学而不精, 东一下、西一下的, 让学生无所适从, 也让教师无法系统地教学。几年下来, 询问学生:“你上了几年的信息技术课, 请问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一脸茫然:“是啊, 我学了这么多年, 学会了什么呢?好像什么也没有, 又好像什么都学过, 但要说会吧, 又没有信心。”而问老师:“你教会了学生们什么?我的天, 我还真不知道, 但我的确天天认真备课, 认真上课, 认真辅导, 但我的学生会了多少呢?心中没数啊, 不好乱言。”问题好像太多真心希望我们的教材能联系社会、学校、老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需要来编写, 让我们能把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教得更好。

参考文献

3.语文信息技术教学利弊谈 篇三

一、信息技术教学的优点

信息技术就好比是一块肥沃的田土,你不用水稻高粱鲜花绿树去占领它,那么野草蓬蒿就会占领它。语文教师不把网络为我所用,那信息技术很可能就成为语文教学的绊脚石。诚然,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授课相比确实存在着许多优点。

首先,全面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的使用,使课堂教学动态化,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使语文课堂教学生动、直观、形象。信息技术采用单一或立体的形式,同时刺激着多种感官,可显著地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有利于学生的记忆、理解和创新。信息技术的人机交互,文、图、声并茂的特点,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克服学生想象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欠缺。

其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创造想象力。信息技术中知识的网状结构和人机交互的功能,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习“两极分化”的难题。既允许成绩差的学生进行补救性学习,又允许成绩优秀的学生深入学习。这样就能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再次,角色转换,主体宽泛。传统语文课堂,其主体仅仅是一位教师和几十名学生,时间固定,数量固定,而且师生关系泾渭分明。然而,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后,学生可以随时进入“语文课堂”,可以有选择地接受某位教师的教育。更有趣的是,师生可以更随意地改变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可以做学员,也可以当导师、学伴或助手。

二、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但是应当看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的个性魅力不易施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自己的独特风格一展无遗,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借题发挥、幽默诙谐、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运用自如,极具魅力。学生身临其境,很容易受到感染,思维变得活跃,思考积极,明白重点。但在采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很多时候在操作鼠标和其他辅助工具;而学生很多时候面对的是屏幕,从而使整个教学为机器所控制,课堂缺乏情感和活力。

其次,抹杀了语言文字的朦胧美。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有些文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不要说用画面展示出来了,这太直观,适用于说明文之类的文章,不适用于文学作品,特别是唐诗宋词及一些优美的散文作品。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采用一组荷塘月夜的照片制作成多媒体,试图用具体的画面来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的朦胧美,但照片是写实的艺术,它的运用破坏了这种朦胧美。朱自清在作品中正是运用语言的朦胧美,并借助比喻、拟人、排比、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既描写了荷塘上那淡淡的不能朗照的月色,又借景抒发了自己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的那种“心里颇不宁静”,这种幽静淡雅的自然景观、朦胧宁静的意境、亦喜亦愁的情感、贴切新颖的修辞手法、错落有致的优美句式所创造的艺术美感,是任何艺术大师的照片都无法表现的。

再次,阻碍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不利于把握文学作品的意象。信息技术用多了,瞬间的感性形象刺激就会比较频繁,师生课堂交流会明显减少。教师一味地关注课件的运作,学生死盯着屏幕的画面。这不仅影响了师生互动的双向配合,而且阻断了学生思维的连续性与思路的深入。在日常教学中,许多学生“舍本取末”,把注意力过多地转移到新奇的画面上,从而失去对课文阅读的兴趣,失去对文学语言的仔细品味、对课文内容的思索与想象。

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的灵魂,沉醉于字里行间,流连于书香墨海,这样才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应持慎重的态度,对于确实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的课(以说明文为主),教师要用好信息技术,尽可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多种功能,对可用可不用的地方坚决不用,不能用信息技术代替语言文字教学本身,不能代替其他的语文教学手段,它只能是教学辅助手段。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曾经说过:“先进工业国,如美国和德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电脑可以代替教师。到了最近,他们才逐渐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

4.科学技术利弊 篇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教育中逐步加入了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带来了教育领域的革新,把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文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构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增强了课堂反馈的效率,推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实现教学高效化、生动化,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主动探究,共同进步,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枷锁,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与赞扬。但是,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也存在很多弊端,文中主要探究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弊端,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第一,现代教育技术要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不应该以“教”为中心,要从“多快”的理念转变为“好省”的理念;第二,利用现代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教学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来设计教学;第三,利用现代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各个媒体的优势,注重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第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要以一定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为后盾。

5.科学技术利弊 篇五

咸安区南门中学 王继红

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是新世纪最先进的科技手段。现代科学与技术发展也让教育教学技术也走了一个新的台阶,200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第四部分“教学过程”第11节)。因此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生物教学是我们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通过计算机对多种教学媒体的整合,让学生边看、边学、边思考,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生物教学中,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合理运用于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达到培养具有生物科学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的目的。

但是,我们也应注意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和教师相比,多媒体技术仍处于教学中的辅助地位,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选择最合适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多媒体技术必将给现代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这里,我就多年来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确有其独到的优势,我们应予充分发挥。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声像并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优点,创设与教材相关的情景,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目的。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着新鲜、好奇、兴奋感,从而高度集中注意力,使思维聚焦在老师的控制之下,并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七年级学生刚开始生物科学的学习,在学习《致同学们》和《认识生物》时,我就精心制作了两堂多媒体课件,从网络上搜集许多生物图片,从教学参考光盘中找到相关教学视频,并进行处理,制成了配有文字说明和音响效果的课件,同学们看到如此美丽的生物世界,一开始就对生物课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喜悦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不断取得成功。在学习中,兴趣是积极性中最活跃的成份,它是渴望获得生物学知识并积极参与生物学探究活动的意向基础。

2、变静为动,动静结合,便于学生轻松理解难点。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例如,生命是运动的,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理过程无法用通常的教学手段展示。通过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实现细胞分裂、生物的个体发育等全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看得透彻,听得明白,使教学难点容易化。又如讲解绿色开花植物《果实、种子的形成》一节时,用挂图及手绘其知识直观性就较差。但我们用FLASH软件制作了相应课件,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动画效果,展示了花粉萌发、精子运动并与极核和卵细胞分别融合的过程。配上生动的解说,使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双受精现象及果实、种子的形成过程。多媒体课件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挂图的缺陷,形象地展现画面,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3、画面丰富,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多媒体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直观材料。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模拟显示某些微观现象、瞬间突变、长期渐变等过程,且效果逼真。这就使无法讲清、容易似是而非的问题迎刃而解,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例如,在讲授《生态系统》一节时,我利用教学视频素材进行片段截取,并加入多幅各种不同的典型的生态系统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生物圈和多种生态系统有了非常直观的理解,并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情况有所了解,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还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了教学效果。

4、生动具体,易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生物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很费力,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效果好。它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动感,又利于知识的获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时,学生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以及气体的交换等内容难以理解。我利用一个交互式课件,讲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彩图,有视频,配合文字解说,让学生读懂图中各个部分名称,并用心脏收缩与舒张的动画,演示血液在心脏中流动的方向,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心脏是血液流动的“泵”,理解心室壁比心房壁厚,房室瓣与动脉瓣只能朝一个方向开的原因。而讲授“血液循环的途径”时,在血液循环模式图上,用红色箭头表示动脉血的流动方向,用紫色箭头表示静脉血的流动方向,制成动画演示课件,画面上随着心脏的收缩与舒张,血液在血管里流淌,体循环与肺循环中气体的交换也一目了然。再配以文字、声音、解说和设立思考问答题,学生们就比较轻松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5、突破时空限制,开拓学生视野。初中学生的知识量有限,阅历浅,综合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而生物学知识具有知识性强,时空大,微细结构多等特点,这就给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带来困难,多媒体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在瞬间表现那些在时间、地域上彼此并不关联的事物和生命现象。并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现象等抽象知识直观化,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人体细胞的分裂、血液的流动、尿的生成及植物的受精过程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但若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他们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又如,构成生物的细胞、自然界中的细菌和真菌等,极其微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显示放大的外形、内部结构,实现微观的结构宏观化,生动形象,感染力强,使学生易懂好记。再如,远古时代与现代的地表状态以及动植物的比较,生活在北极南极的生物,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海底世界的奇妙,从宏观看生物圈、利用教学视频观察花的开放过程等,运用多媒体技术都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来,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6、有机组合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和复习课堂效率。由于多媒体课件已经提前制作好了,在说明现象、概念、规律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在复习课时,可将章节内容重新组合,将知识结构重新组织,有机地进行复习、梳理、架构所学过的知识,大大缩短复习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二、滥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生物教学的弊端。

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展示现代化气息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但多媒体的滥用同样会带来很多弊端,甚至有时比不用多媒体危害更大。在多年的生物教学中,发现多媒体教学有时会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1、削弱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地位。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注意学生的反映,及时把握教学进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实际上,有些教师过多依赖于课件的使用,把注意力放到课件的运行,课件的好坏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放映式的课件,有些注意力分散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能力观察与学习,甚至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造成学生学习的新的不公平。

2、削弱了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动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感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态和生理过程等方面的知识,但却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由于时间过短,学生过多地依赖多媒体的反映才能观察现实的生物,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探究生物现象和规律,学生们束手无策。必须通过现实的观察、学习,进行观察能力的多次训练,才能培养出较强的观察能力。

3、削弱了对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多媒体能较好地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但是学生实验能力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如《显微镜的使用》,课堂教学效果好,但动手能力、操作步骤的记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处理等,这些都不是多媒体教学可以解决的,必须依靠学生的动手和教师的指导,逐步学习、解决。

4、削弱了对学生知识网络体系的整体性构建。多媒体课件多是流水式操作,像放电影,不能像板书一样能将知识网络随机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是零碎的、不连贯的,缺乏整体性,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不利于知识的记忆。因此,一定要明确多媒体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的地位,要在“辅助”上下功夫。只有从教学的目的、内容、形式、效果等方方面面出发,适时适量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滥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无法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有些教师为了减轻教学负担,在网络上随便下载几个课件就去上课,而没有认真地备课和考察课件是否合适,自己游离于教学之外,结果教学效果很差。

6、削弱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大量滥用多媒体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不被关注,容易情感冷漠。时常游离于教学之外,容易缺乏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6.新媒体的利弊 篇六

新媒体的利弊

欢迎参加本次答题

Q1 您认为现今广为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是否真正提高了课堂效率?

(单选题)

A.是

B.否

Q2 在这个新媒体遍布的时代,请问您是否还青睐于广播 报刊等旧式传播信息的方式?

(单选题)

A.是

B.否

C.偶尔

Q3 新媒体在颠覆现有媒体形式之后,是否会在在思想和形式上起到羁绊作用?

(单选题)

A.是

B.否

C.偶尔

Q4 传统媒体要想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是否一定要与新媒体相结合?

(单选题)

A.是

B.否

Q5 请问您一般使用何种方式获取信息?

(多选题)

A.网络

B.移动终端

C.报刊

D.电视

Q6 您预计在未来十年之内,是否会出现超越现新媒体的更为方便快捷的媒介方式?

(单选题)

A.是

B.否

Q7 新媒体已逐渐渗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您是否会觉得在失去新媒体这一媒介方式后会不知所措?

(单选题)

A.是

B.否

C.有一点

Q8 新媒体逐渐成为我们衣食住行其间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您是否会从心理上觉得被新媒体“限制了人生自由”?

(单选题)

A.是

B.否

C.部分限制

Q9 有人认为,“对于媒介来说,承载和传递的只是“信息”,与“意义”无关。”您是否赞成这一观点?

(单选题)

A.是

B.否

Q10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您认为那一个传播效果更加权威,更具影响力?

(单选题)

A.新媒体

B.传统媒体

Q11 您一般在某种情况下会考虑使用新媒体?

(多选题)

更多问卷模板上问卷网

更多问卷模板上问卷网

A.娱乐

B.通讯

C.学术研究

D.其他

7.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利弊之我见 篇七

首先来谈谈新课程改革存在的弊端。刚拿到《信息技术基础》这本书时,就把整册书翻阅了一遍,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内容好杂好乱好多。这给我们教师的备课造成了很大的难题,要真正的去备课,组织好这些内容后才去上课,肯定要花好大的人力物力,而且现有的课时也不允许我们每个章节都细致的学习。要是只根据实际需要,挑一些内容来学,岂不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在欺骗学生嘛。那么,此教材出如此多的教学内容又有何意义呢?我个人觉得:我们的教育改革,应该是改变我们的不足,发挥我们的优点,而不是把以前的东西全部打倒,换上全新的面貌,让人感觉无法适应。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离不开相关硬件的支持,但现在并不是所有中小学都具备相应的硬件条件。比如:第五章的《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学生机上根本就无法听到声音,还谈什么对音频信息加工呢?即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会使用声音编辑软件了,那么在无声的环境中,也不会对此节课产生兴趣的。硬件设备跟不上了,这一节的内容放在这边就毫无意义了。当然,学校在这方面也应该改变自身的不足,逐步的添加相应的硬件设备,以适应新课程改革。

不仅硬件对教学有影响,软件也同样如此。书中提到了很多软件,而且有些软件只上一节课。每次学到新软件时,学生都提不起兴趣。比如说premiere吧,学生从未接触过的软件,却要在一节课内让他们学会用premiere合成视频信息,学习起来确实比较困难。还有,书中有时列举相关内容的例子也偏难了,就像《信息的编程加工》中的那个例子,还要让学生从此例子中大致了解计算机是如何进行信息编程加工的,真的是勉为其难了。对于这些问题,书上虽然提到了,学生只要体验一下就可以了。我对“体验”的理解是:学生只要知道用premiere可以合成视频信息,用VB可以对信息进行编程加工,而其中的具体操作步骤一概都不用去管。那么,这样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讲,根本就学不到多少新的知识,他们只管在上课时体验一下,而在课后,却全都抛在脑后了。

说了这么多新课改的弊端,大家是不是觉得:既然新课程改革存在着那么多问题,就不需要进行课改了,直接用旧教材教好了,何必还去花费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在新课程改革上呢?

当然,新课程改革还是有它的有利之处的,存在着它本身的意义的。以前,我们总是以书本知识为学习对象,通过知识的传授为学生身心素质发展打下间接经验基础,并促进学生某些素质发展的活动,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狭义教学”;而现在我们倡导的“广义教学”是以教育资源为学习对象,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育资源,以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只要花少许的时间给学生进行难点的讲解,而大部分的时间都应该留给学生去体会,去进行相应的操作。新教材《信息技术基础》也正好做到了这一点,书上举的例子,相关的资料,对学生都具有相应的启发作用,特别是课后的实践,对本节所学的内容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基本上做到了学以致用,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

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和直观性。课改后教材的接触面、知识面更广,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领域来选择,而且它的实施,对我们教师、学校也是一种挑战,要求教师具有更广博的知识,花更多的工夫去钻研教材,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求学校不断地更新硬件和软件,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新课改还为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平台,以往课程强调“统一性”、“确定性”,作为教师丧失了独立创造的空间,影响了教学水平的发挥。而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发展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空间,让教师在教学内容、学习时间、教学方法等方面拥有了更大选择自主权。并且也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有效的保证了学生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教学本身就是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就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新课程中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从而达成共识、共享。

信息技术基础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实践,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新教材《信息技术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既关注当前的学习,更重视可持续发展,为学生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鼓励了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和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8.科学技术利弊 篇八

1. 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两点显著优势:其一,口译教学中存在大量的练习,比较枯燥,在教学中适当地加入一些音频、视频,不但能很好地丰富训练手段,也能够改善学生疲劳的现象。多媒体集影像、声音、文字、动画、图形及讲授于一体,能够全方位刺激学生视觉、听觉和其他有关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全身心地投人课堂教学活动,从而达到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口译能力的目的。在口译课堂中,英语公众演讲也是很重要的训练内容,通过观看名人演讲或者一些演讲比赛的实况录像,能够给学生在这方面最直接的印象,从而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

其二,口译实训室里现代多媒体教学平台可使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的绝对优势,利用多媒体播放器的操作灵活性,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英语口语音像资料,如电影剪辑、会议录像等。这些音像资料不仅能呈现真实的口译场景,提供地道的英语语言输入,而且在交际中语言与非语言的因素如发音、语调、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都可一览无遗。在口译训练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实战模拟,而多媒体技术使真实的模拟成为了可能,本人曾经将自己录制的一个会议论坛的发言录像做成课件,并提前将发言人的论文和发言大纲发给学生,并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译前准备,目的就是要打消学生对口译的神秘感,在尽量真实的口译环境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后,多媒体中的录音,回放等功能对于口译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听自己的录音回放能够很快发现自己翻译中的错误,而一些特殊的教学多媒体软件能够一边播放视频录像一边进行学生口译的录音,从而可以在课堂上练习同声传译这个比较复杂的训练。录音中的随放随停的功能虽然不起眼,但是却在口译教学中十分有效。

2.多媒体技术的局限性

同其他教学方式一样,多媒体英语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一,多媒体英语教学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教师必须能够熟练地运用电脑,能够运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联机上网等一系列的操作和技能(一些课件制作的软件如Authorware还要求制作者有一定编程基础)。这对不少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来说是一个难题。例如,在讲授笔记法过程中,很多学生要求把笔记法里的符号做成幻灯片,这样回去可以自己在电脑上练习。如何将这些不规则图像符号倒入到幻灯片里,确实一个技术上的难题。基于这个困难,很多老师讲授笔记法还是在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方法。

其二,再先进的人机互动手段也赶不上面对面交流的耳渎目染。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水平、个性风采等等这一些都是多媒体课件所无法取代和完成的。口译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记忆力等各方面素质要求都很高,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此时老师的身体力行,亲自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让学生知道通过刻苦练习,做好口译是完全可以的,并努力像老师学习请教。教师的这种感染力是多媒体无法取代的。

其三,多媒体的课件事预先制作好的,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无法预料的情况,如学生对某一个内容的特别兴趣,或是教学内容对学生水平而言太难或太易等等,这时多媒体课件不灵活的特点就显现出来了。过于依靠多媒体课件,老师就不能因势利导,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3. 总结

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鉴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和可利用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因此,积极研究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将具有普遍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口译教学的优势和局限性,希望能引起英语教学尤其是口译教学相关教育者的反思和探索,力求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帮助实现最优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春慈.试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特点[J].英语电化教学.2000.3

[2]黄若好.对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改革的探索[J].外语界.2000.1

9.科技利弊辩论 篇九

1.中华文明八千年历史文明就是铁证如山,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生活学会利用或烧熟食物,从依靠自然到繁殖饲养,从手无寸铁到冶金炼石,这不都是进步,这不都是发展?如果是弊端大于利的话,那人类为什么都还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进步?只有进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2.一个人不进步是可悲的,一个国家不进步是没落的,一个世界不进步是黑暗的。只要在不断的进步中,人类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华。人类是渺小的,人类是脆弱的,他没有庞大的身躯,没有牛似的力气,没有乌龟的硬壳。但上天给予了人类一颗聪慧的大脑,一双勤劳的双手,人类没有坐享其成,而是选择了不断进步,才可以在今天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

3.你说科技发展带来了大气污染、你说科技发展产生了白色垃圾、你说科技发展形成了气温变暖……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越明亮的地方后面的阴影就越暗,但就凭这些你就断定科技发展弊大于利?“世异则是事异”时代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再说大气污染,各省各市都推出了预防预案;白色垃圾,统一处理;汽车尾气造成气温变暖科学家们也研发了太阳能汽车。看看现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电池……环保节约的太阳能已经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这不是科技在发展吗?

4.虽然有弊端,但比起造福人类,环保家园的科技发展理念,无关痛痒,只要有弊端,科学家们同样会想办法去解决,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科技发展的步伐一刻也不会停止。科技发展,无可厚非,就是利大,这个辨题唯一的答案!就因为科技一直在进步,科学一直在发展,狡猾的诡辩,笼统的只言片语,无理 的胡搅蛮缠都改变不了这个真理。如果你说科技发展弊大于利,请问,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坐车来上课,不用中性笔、不用圆珠笔、不用钢笔?你能在一周之内不看电视、不听新闻,不看报纸,不读书,不上网?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吃研发的杂交水稻?不吃面食?不喝饮料?不能不能,你不能也不可能能,因为科技已经和你息息相关,已经和你密不可分!在请问,如果你给主席写信,说建议停止一切科研活动,大家是送给你鲜花,还是那板专拍你?

5.科技改变历史,不错的,没有科技发展,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我们的日子是昏天黑地的,是科技发展救了我们,是科学把我们从水生火热的年代拯救了出来。我们更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尊敬他,怎能口是心非地说科技发展弊端累累?

6.对方辩友高估了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困难,却低估了人类解决这些困难的能力。目前暂时不能解决的科技难题不等于将来也不能解决。我方认为人类将不会毁于科技,因为科技发展的历程证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科技给人类带来的难题,都可以通过科技本身的再进一步来解决。70年代,科学家曾经预言,由于科技产品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到21世纪初人类将面临一个能源危机,而现在,能源的开发和微太阳能源开发,使这种恐慌荡然无存。

7.人类是可以控制科技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消极的一面。下面我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来阐述我方的观点。第一,高新科技的发展使人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中新网消息,机器人首次在中国协助进行微创外科手术;《自然》杂志报道,细胞大小的一只纳米牛终于诞生了。以上这种种由科技带给我们的成果,把人类推向一个更加繁荣的起点。

第二,以目前的高科技来解决我们现有的问题,毋庸置疑的,许多问题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迎刃而解,小到垃圾已不再污染环境,大到能源危机已不再令人担忧。

第三,人类在若干年后的科技发展水平,相信是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想象不到的,就像石器时代正在钻木取火的人类一样,他们不可能想象得到,现在我们的世界已经有了煤气和电嘛。人类不会毁于科技,反之科学只会使人类越来越进步。8,对方辩友就是忽略了历史,我们要从历史的方面来证明科技不会毁灭人类 对方辩友一直在罗列科技给人们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而且一直还在诉说基因技术的危险,完全忽略了基因技术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如果说基因技术一无是处,那为什么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还要花十年的时间,用转基因技术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朵能发光的“胡奇花”?请你做出解释。

9.我们要追求真理,但是绝不能以个别现象为普遍,也不可能从针眼里看世界 在此我要指出对方辩友所犯的三个严重的错误:第一,以点概面。片面强调和无限夸大了科技的负面效应。

第二,断章取义,因为科技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就断言科技将毁灭人类,完全忽略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对科技起到的约束和导向作用。

第三,对方是在以停滞的眼光看事物,只指出了科技现在存在的问题,而我方则是以发展的观点指出了科技具有创新性的本质,现代科技带给我们的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更新更快解决问题的方法。

10,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确立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位置,把发展科技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增大了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硬软件发展环境和设施,从而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步入了科技强国之林。11,人才专家王通讯说:“科技资源是我国的第一资源,人才是第一 资源中的重要资源。国际上的科技和经济的竞争,说一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活的载体是人才,第一生产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才。

12,《信息日报》消息,我国航天技术已在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 行列。一是卫星回收技术,世界上只有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掌握了这一技术;二是一箭多星 技术;三是卫星测空技术;四是高以低温燃料火箭技术;五是地球静止卫星发射技术。

13,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曾提供这样一个数据:根据经济部门研究的 结论,传统的手工业方式,人均年产值只有几千元;传统的工业生产,人均年产值可以达到 几万元;只有高新技术产业,人均年产值才能高达十几万乃至几十万。

10.高考制度利弊 篇十

前些时候陪着一位国外著名大学校长吃饭,随后参观了清华的医学生物学院。中间聊到各国的教育及考试制度,特别是有关高考方面的问题。

国外校长对中国教育现状相当熟悉。他说,马上中国要高考了,很多年轻的孩子们又要在夏天的炎热中忍受煎熬了。历史地看,这一制度有利也有弊,但从现实的角度去观察,似乎弊大于利。

先谈有利的方面。

世界的本源是四本经书,所有当代人的文化心态、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无不由此而生。欧美是圣经,中东是古兰经,远东是佛经,世界上只有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与世界观来源于易经。易经,有两个特点,一是破坏了人类对规律性的认识,二是是摧毁了关于公正的理念。由此,几千年来,中国人从文化上看,轻视规律与法律,长久地无从建立科学与法制的社会;二是忽视公平与公正的意识,易经的本质是一种以投机取巧为手段,追求效率至上不计公平的变通学。中国人可能是这人世界上最热衷于变通的民族,也是人类中一支原则性不足,灵活性有余的人种。办事喜欢找熟人,排队喜欢加塞,公事私办,穿越制度,缺少公益意识,缺乏公平观念,所有这一切,都与易经有关。千年来,由于社会文化不重公平与公正,而各朝各代的政府为了加强对大一统国家的控制,又必须建立强大的官僚体系,这当中存在矛盾。如何选拔优秀的人才成为合格的官僚,开始为所有家天下之中的皇室所关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们中国人发明了科举制度。事实上,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易经社会所形成的诸多不公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制度也是你们这个民族千年来惟一比较公平与公正的制度。从当年的科举,到今天的高考,中华民族只是在这一点上,延续与维持着特定但范围很狭窄的公平。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如果中国人连这一制度也破坏掉的话,那么中国社会将走向何处,很难知晓。

再说高考的弊端

这位外国大学校长以一种自豪的口气谈到,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目前拥有十三亿多的人口,从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专家数量甚至超过了我们国家的总人口。我们国家,人口2200万不到,和北京及周边的人口数量差不多,可从1915年以来,我们国家已经有了8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遗憾的是,你们的教育体制至今仍未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来。中国在体育与经济等方面,很多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惟独在科学教育与学术研究方面,这里的教授与科学家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很大的距离。初想起来,这一切都很奇怪。事实上,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中国家庭一向把教育看得最重,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也为世人所公认,为什么从鲁迅的年代开始,直到今天,这么努力的中国就拿不到诺贝尔奖金呢?相关的答案很多。而我们的答案是,你们的高考制度有问题,这个制度阻碍了你们国家出现具有创造性的学术人才。

根据诺贝尔先生的遗嘱,其奖金是颁发给那些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而学术成就主要来自于人类的创造性,来自于相对宽松的研究体制与环境。我们国家的Adelaide大学出了4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前些时候,我曾和该校的校长见面,也聊到了,为什么中国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始终无缘诺贝尔奖金。后来我们的共识是,那里的高考制度断送了有关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一切希望。

为了维持社会的公正,中国人维系了当年的科举,也就是目前的高考制度,但这个制度的一个特点是,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一个有关答案的体系。这意味着,在中国学习与研究,一切都必须是有答案的。如果不按照答案去考试的话,你不会有成绩。我们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知识是有答案的呢?学问与学术进入到了高端之后,很多问题是多解,甚至是无解的。以自然科学为例,高端的知识,50%是没有答案的,人文科学

领域里,有答案的知识恐怕不会超过70%,至于说到社会科学,那就更加缥缈虚无了,几乎没有一个问题是有答案的,能有一个比较合适的解决方案已属不错了。

高考制度的一个最大的害处在于,将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给固化了,考试中,所有的问题都只能有一个答案。在这方面,我们国外教育者深有体会,凡是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凡是那些具有答案的考试,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孩子能够比得上你们中国的。比如那些奥林匹克式的知识竞赛,你们中国年轻人可以包揽所有的奖章。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进入到一种更高端更自由的学术环境时,你们中国考试制度所产生的后遗症立刻显现了。你们的学者通常不会研究,因为这些人的思想定式仍然停留在寻找答案的阶段。

最后,那个海外的大学校长做了一个预言,什么时候,你们中国消灭了高考制度,什么时候你们国家就有望冲击诺贝尔奖金,并最终赢得全球学术界发自内心的认可了。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环球网论坛(http://bbs.huanqiu.com)

11.科学技术利弊 篇十一

【关键词】分模块教学营销方向技术服务方向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不同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汽车技术服务方向)培养目标是“守规矩、懂技术、善服务、可持续”的汽车服务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汽车营销方向)培养目标是“懂技术、守规矩、善服务、可持续”的汽车服务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上大致相同,但是测重点会有不同。两个方向的在理解上要有深度。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要求不同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汽车技术服务方向)课程设置共有4门主课,如: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技术、

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技术、汽车电器设备与检修技术、汽车检测与诊断。其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是使学生熟悉汽车底盘各系统功能、构成及原理,掌握各系统故障诊断和检修。熟悉汽车发动机总体构造及各机构各系统构成、原理,掌握其故障诊断和检修。使学生熟悉汽车各电器系统,能识读汽车电路图,掌握汽车各电器系统的故障诊断和检修。使学生熟悉汽车性能评价指标,掌握运用设备进行检测的方法与途径,并能分析检测结果进行故障诊断。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汽车营销方向)课程设置也设有4门主课,如:汽车构造、汽车市场营销、汽车销售技术、汽车商务。其主要教学内容与要求是使学生熟悉汽车车身、发动机、底盘基本构造及工作原理,掌握汽车各系统相关性能及评价指标。理解汽车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和策略,具有汽车营销环境分析、汽车市场营销组合分析、市场调研、市场细分等能力。使学生能了解所经营产品的市场信息及同类型产品的相关信息,熟悉汽车销售流程,掌握汽车购销技巧。使学生熟悉汽车贸易管理、汽车配件商务管理、汽修厂管理等知识,掌握汽车商务软件的使用。

三、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不同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汽车技术服务方向)的职业岗位:通过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和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毕业生能较快地胜任在汽车专修店、汽车品牌专营店以及车辆检测等企事业单位车辆的机械维修、保养维护、机电维修等岗位。它的初始岗位:维修顾问、机电维修;它的潜在岗位:维修主管、车间经理。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汽车营销方向)职业岗位:通过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教育和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毕业生能较快地胜任在汽车销售公司、汽车品牌专营店等企业的销售顾问、售后顾问、市场专员岗位。它的初始岗位:销售顾问、售后顾问、市场专员。它的潜在岗位:展厅经理、售后主管、市场主管。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同

我们探讨的两个方向的教育方法。目前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教育中,教学形式都尚未成熟。其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两点:每一课程具有“无形性”的特点,其中技术服务类方向的课程实训设计难度小些,而汽车营销方向的课程,比如:汽车商务的实训是一门新的课程,比技术服务类方向课程的实训设计难度要大,教师的人数和经验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在教育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包括:教材与计算机软件结合;知识传授与模拟练习结合;书面考核与实景训练结合;引入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丰富的教学形式。

五、评价方法不同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汽车技术服务方向)和(汽车营销方向)课程评价模式,以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三方评价组成。特别在课程评价模式中突出过程性评价。两个方向可能在制订评价方案上可能会有区别;如汽车营销方向在制订评价方案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评价的具体目的是什么;评价的对象是谁;评价者是谁;评价的主要步骤如何;要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将用在什么地方。还有汽车技术服务方向实训课程教学中评价项目、评价标准有所不同,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都不一样。

六、模块的选择不同

学院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施分模块教学。其先是根据教学设备、场所、师资、专业设置、年级、汽车服务企业大市场人才要求等情况进行分析,决定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分两个方向进行培养,并对所有内容进行分配,经过两年的教学实施证明专业模块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但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分模块化教学后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正方系统录入学生成绩出现问题

教学正方系统总体来说包括以下五大模块:打印报表、课程管理、档案管理、系统管理、成绩管理。学生管理系统不仅用起来比较方便,为学校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大大地提高了学校管理的办事效率。但是我们发现分模块化后,正方系统在录入成绩时是以班级的形式全班显示。造成了录入成绩时的困难,对没有选课的学生填写“未选课”。

2、课程排课教室出现问题

在没有进行分模块化教学之前,对理论课程和实际课程排课未受影响,而今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汽车技术服务方向)和(汽车营销方向)分方向了,教务人员利用正方系统对排课教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查询学生基本信息、浏览学生基本信息、添加学生基本信息,对学生人员数的确定也很难把握。

12.科学技术利弊 篇十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利弊

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合的利端

1.1 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教育中信息技术具体就是指多媒体, 让多媒体参与到语文教学中, 改变了教师枯燥的教学方式, 提高了教学的内容性, 丰富了学生的相关知识层面, 提高了教学效率, 促进了学生对相关资料的了解, 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活跃氛围, 让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更加生动, 有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与语文在小学生中的普及程度。

1.2 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技术通过声音、画面、视频等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展现知识的不同层面, 刺激学生的感官, 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思考, 同时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迸发学习的热情。

1.3 信息技术有助于促进课堂氛围与教学环境的改变

信息技术的应用, 使课堂教学更加人性化与科学化, 能够成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促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同时还可以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氛围之中。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形象, 学生高度配合与参与, 使语文知识在愉悦的氛围下传授给学生, 不仅能够加深记忆, 还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4 信息技术有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与教育模式的改革

有助于将以往的封闭式教育转变为开放式教育,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促进学生与教师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关系, 可以逐渐提高学习效率, 促进教育模式的改变, 使小学生更能享受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将教师于繁重的教学中解脱出来,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加强了自我学习与自我思考。

2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

2.1 信息技术可能会导致内容冗杂, 信息量过大

语文知识非常广泛, 如果对信息技术不合理利用, 会导致课堂教学中学生接收的信息量过大, 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就会不到位, 使学生找不到学习的重点。小学生的教授能力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不利的, 会使其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无法达到针对小学生的教学目标。

2.2 信息技术的应用会导致教师对其依赖性加重, 减少了课堂教学的参与性

语文的许多知识是需要交流的, 教师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会导致学生参与课程的机会减少。有时教师只顾放映幻灯片, 使学生缺少了思考的环节, 最后根本不知道自己接收了多少知识, 影响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从而会使小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耐心。

2.3 多媒体课件使用存在盲目性

语文教材要求接收的信息量大, 由于教师备课时间、精力有限, 有些小学老教师对计算机不太熟悉, 为了完成任务制作的课件仅仅是把教材扫描后搬到屏幕上, 也有些教师直接从网上下载课件, 并不加以修改, 所以在上课时不能灵活运用。课件制作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盲目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和课件设计不能很好的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优势互补, 存在多媒体教学喧宾夺主, 违反认知规律, 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 从而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

3 科学合理驾驭信息技术的教学建议

通过对利弊的分析, 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方法, 注重多媒体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 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教学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的驾驭多媒体, 使其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当前的语文教育现状, 科学地提出改进的对策。以期为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做更多的贡献。

3.1 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匹配的课件

课件设计者不应盲目地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 致使内容繁多而忽略掉主体。这样的课件虽然能吸引小学生的眼球, 但仅仅是短暂的眼部刺激。

3.2 突出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语文教学中, 多媒体只是辅助形式, 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因为教什么、学什么取决于教师, 还因怎样做、怎样学取决于教师。因此, 如何用好多媒体关键在教师。要避免被课件所左右, 忽视其他教学手段的作用, 忽视教师在其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任课教师, 需要掌握学生的动态及状况,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3.3 加强师生互动, 不要让多媒体喧宾夺主

生搬硬套, 导致课件固化, 缺乏与小学生的交流。及时地与之交流并及时的修改课件, 让这些交流的结果体现在课件上。要始终坚持,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不要让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主宰。教师不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 应当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进行教授。

参考文献

[1]姚大伟.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J].辽宁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2]李华.运用多媒体技术, 优化初中数学课堂[J].数学大世界 (教师适用) , 2011 (6) .

[3]苏兴震.多媒体技术-数学课堂教学的激发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1 (12) .

[4]冷育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思考[A],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 (中国名校卷) (五) [C].2009年.

13.选秀节目利弊谈 篇十三

如今,众多选秀节目挤满了电视屏幕,2010年,选秀节目更是迎来了又一个大丰收,《快乐男声》、《花儿朵朵》、《中国达人秀》、《名师高徒》、《非同凡响》„„数不清的选秀节目百花齐放、各显神通,肆无忌惮地瓜分着娱乐新闻,势不可挡地充斥着观众的眼球。

选秀出身的平民偶像更是不胜枚举,他们或容貌俊俏,或实力不俗。李宇春、张靓颖、陈楚生、何洁、周笔畅、张杰、BOBO、马天宇„„这些名字如今已是家喻户晓,可以说,没有选秀节目,就没有这些一炮而红的新生代明星。

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视节目形式,选秀节目能够在全国遍地开花,办得如火如荼,必然有其合理性。

首先,选秀节目放低门槛(有些甚至是“零门槛”),着力打造“草根偶像”,为普通人展示才华、成就梦想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平台。在这个张扬个性、解放自我的时代,选秀节目对那些怀有明星梦的人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好机会,能够通过这个途径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拥有自己的粉丝,获得经纪公司的合约,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当红艺人,势必会吸引许多年轻人的参与。

其次,选秀节目经过几年的历练,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今年东方卫视推出的《中国达人秀》以“不限任何才艺”作为宗旨,不失为一股清流。唱歌、跳舞、模仿等多个门类的节目在同一个舞台上争相辉映,丰富了观众的视野,每一场比拼都称得上是视觉盛宴。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是首个记忆类选秀节目,收视率一度超过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快乐大本营》和《天天向上》。另外,2009年央视春晚让刘谦红遍大街小巷,魔术类选秀节目《金牌魔术团》应运而生,在那个春夏之交,让魔术彻头彻尾地火了一回。以上节目的热播,证明了选秀节目仍有活力,而摆脱单一模式则是挖掘其潜力的不二法门。这些新颖的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而选秀节目更为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开辟了一块新天地。

再次,伴随选秀节目所获得的空前成功,一系列的周边产品为许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选秀活动的开展,带动了娱乐市场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广告到短信,选秀节目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从宏观上促进经济的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超级女声》的经济效益进行过估算——2005年,湖南卫视、蒙牛以及移动、联通获得的直接总收益之和约为7.66亿元。如此可观的经济效益,正是各个电视台争先恐后涉足选秀市场的主要原因。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选秀节目带来的种种问题令人无法回避。从2004年湖南卫视举办《超级女声》引发全国范围的选秀热以来,选秀节目的弊端逐渐暴露在公众面前,它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始终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在我看来,选秀节目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势有余,创新不足。每有选秀节目开锣,总会跟着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势行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似乎所有的媒介都能成为主办方的博弈场。亲情、友情成了噱头,选手们较着劲儿地拿自己的“伤疤”博取评委和观众的眼泪,再加上主持人和节目编导在台前幕后煽风点火,选秀过程中到处都是催泪弹。过度的煽情淡化了“选”(或者说影响了“选”的公平公正),使选秀节目只剩下了“秀”。可能正是因为主办方把财力和精力过多地放在了这一方面,绝大多数选秀节目都始终按照老套路年复一年地开展着。这种大同小异的选秀模式所固有的局限性,直接导致了收视率的下降与观众态度的转变。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是内地选秀节目的风向标,自2003年开播至今,其比赛制度、评委组成、选手风格均几乎一成不变,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今年的《快乐男声》人气明显下降,平均收视率仅1.237,总决赛收视率也只有1.98。(2009年《快乐女生》平均收视率2.72,总决赛收视率4.15。两者均被要求“不允许短信投票、不允许煽情、不允许在黄金档播出”。)金牌卫视的强势栏目尚且如此,那么其它选秀节目的处境也不难猜测。然而追根究底,选秀节目的创新,应当从根本抓起,只有充分发挥电视人的原创力和想象力,才能使趋向衰落的选秀节目重燃生命之火。

第二,狂热参与,盲目追星。选秀节目是时下新人出道的主要途径,在很多人看来,更是一条捷径。参赛选手的迅速走红让人们有一种“成名十分容易”的错觉,而这种想法对青少年的影响最为巨大。选秀节目的低门槛,参赛选手的低龄化,网络、短信参与的方便快捷又从不同的角度拉近了青少年与各类选秀的距离,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上了选秀的征程。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张含韵放弃了07年的高考;陈楚生难圆继续深造的梦想;黄雅莉去了新加坡“游学”„„在学业与事业之间进行抉择成了选秀明星们难题。与之类似,粉丝们为了到现场为自己的偶像加油助威,不惜请假逃学、包黑车、买黄牛票、熬夜等待,甚至因为好恶不同而大打出手,这些行为对于大多还是学生的粉丝们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在人们抵制盲目、疯狂追星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选秀节目主办方

社会责任感的加强与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一方面,病态的追星行为应当受到舆论的谴责;另一方面,家庭、学校、社会都应承担起调整“问题粉丝”心态的责任,用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追星行为。

第三,品味不高,导向偏失。选秀节目往往号称自己走“平民化”路线,门槛磨平了,参赛者的素质自然是良莠不齐。另外由于选秀比赛对文化素养的考察甚少,使得部分选手错误地认为只要才艺方面表现得好就能取胜。选手们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薄弱,让“选秀”(尤其是“海选”)成了洋相百出的“耍宝”,本就是业余的表演也因此更显得缺乏深度与内涵。选秀节目对大众审美的导向作用可谓非同一般,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李宇春(2005年度《超级女声》全国总冠军)引发的一场“中性风暴”。而最近的类似现象同样出现在湖南卫视——今年《快乐男声》的比赛中涌现了大量男扮女装的选手。尽管我们尊重这些选手的个人风格,但不得不说的是,选秀节目的观众主要是青少年,而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尚未定型,正处于对性别认同比较模糊的阶段,因此,选秀节目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应当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肩负起传播者的责任。

2007年是中国选秀节目数量最多的一年,而数量上的猛增却没能使节目质量有所突破。8月15日,国家广电总局叫停重庆电视台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称其庸俗媚俗,随后又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管理措施和细则,进一步规范群众参与的选拔类广播电视活动和节目。这盆冷水,适时地阻止了选秀节目的泛滥。经过了2008年整整一年的沉寂,中国选秀节目又一次夺走了人们的眼球,相比之前,此时的“选秀”已经能够在娱乐性与价值观之间做出更好的权衡,选秀节目这种草根娱乐文化正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前进。

14.职业定位利弊分析 篇十四

职业定位利弊分析

定位准确,你就会持久地发展自己。很多人事业上发展不顺利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很多人并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我是谁”“我适合做什么”,也因为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而无法体会如愿以偿的感觉。很多人把时间用于追逐不是自己真正适合的工作上,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会感觉后劲不足。准确地定位,可以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你定位准确,你就会善用自己的资源。集中精力地发展,而不是“多元化发展”,是职业发展的一个规律。很多人多来年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人们常说,“学MBA吧,大家都在学”。“出国吧,再不出国就来不及了”。“读研究生和博士吧,年龄大了就读不动了”。现实已经说明,MBA、出国、研究生博士生不代表持续的发展,投资很多,收益很少,过于分散精力会让你失去原有的优势。

定位准确,你就会抵抗外界的干扰,就不会轻易地放弃。过去,有的人选择工作,用现实的报酬作为准则,哪里钱多去哪里,什么时尚去哪里,你会发现头几年可能在待遇上会有一些差距,但是后来钱的多少差距并不大,风水轮流转,今天时尚的过几年不时尚了,从前挣钱容易过几年挣钱不容易。有的人凭借机遇获得一个好职位,但是轻易地放弃了。给自己准确定位,你就会理性地面对外界的诱惑。

你定位准确,你就会让合适的用人单位招聘你,或者让你的上司正确培养你,或者让你的所有关系帮助你。很多人在写简历和面试的时候,不能准确地介绍自己,使得面试官不能迅速地了解你,有的在职业上摇摆不定,使得单位不敢委以重任;还有的人经常换工作,使得朋友们不敢积极相助。定位不准,就好像游移的目标,让人看不清真实的面目。

我们逐渐发现,职业中的诱惑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多,如果你不能给自己定位,那么你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有了机遇看不到,找到的又不是自己适合的;或者找错了大方向,改变起来很难;或者得到的又轻易失去,走了好多弯路;或者精力分散,失去自己的优势地位。

如何定位?

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两者的统一,一个人只有在了解自己和了解职业的基础上才能够给自己做准确定位。

首先,要了解自己:主要是核心价值观念、动力系统、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等。方法:可以自我探索,可以请他人做评价,可以借助心理测验――充分地了解自己。

其次,要了解职业:包括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

方法:询问业内的专家达10名以上,参照业内成功人士。

第三,要了解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需要仔细地比较各个方面要求的差距。你可能会有多种职业目标,但是每个目标带给你的好处和弊端不同,你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仔细地权衡选择不同目标的的利弊得失,还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确定达到目标的方案。

第四,要确定如何把自己的定位展示给面试官和上司。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取向和发展方向之后,你需要采用适合的方式传达给面试官或者上司,以次获得入门和发展的机会。

定位的误区:

1、误区一、定位会使自己变得僵化。其实定位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事情,当自我发生重大变化,当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都需要重新定位;

2、误区二、定位,很多想要的会得不到。我们要的很多,要做技术还要做管理,要有挑战还要休闲,人们担心定位会让自己受到限制。其实定位并不是确定一个固定的位置,而是确定和目标的距离,你可以确定多种目标,只是你要知道自己距离各种目标的远近程度,要知道达到目标需要怎样的努力。

3、误区三、定位让自己失去机会。这个误区尤其体现在毕业生身上,如学生经常到处投放简历,甚至发给谁了都不知道,学生会取得很多的证书,认为这样得到的机会更多;其实,这样的漫天撒网更可能耗费你的时间和精力,而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机会。

4、误区四、定位,应该让旁观者来做,自己定位不准确。其实,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习惯做什么的是自己,领导、同事、朋友、家长都只能提供参考意见,并不能真实地了解你的“心”,所以在定位这个问题上,首先要自己了解自己,可以借助别人的帮助。

定位对于各类人群的重点:

每个人群都需要定位,其目的是保证自己持续地发展。但是各个群体定位的重点不同:

对于高中生而言,定位重点在于:1、了解自己的兴趣点;知道自己喜欢学习什么,喜欢做什么工作;2、了解职业对于知识、技能、人品和性格的要求。高中生群体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定位并不是确定现在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确定自己想要什么。

对于大学生而言,定位重点在于澄清自己有什么。大学生常常过高或者过低估价自己,过于看重自己的文凭,或者看重自己的成绩,有的过于低估自己身上的潜质,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既需要认真地分析自己,又需要多了解社会需求,以求准确地定位。

对于白领阶层而言,定位重点在于确定轻重缓急。白领阶层在接触社会之后,已经明白了自己的特点,也明白了社会的要求,但是在发展的路上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为定位混乱。建议白领阶层在分析自我特点的时候,确定轻重缓急。

15.科学技术利弊 篇十五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学科的教学领域,多媒体技术由于信息量大,交互性好,集成处理能力强而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欢迎,在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不可回避的是,多媒体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其认识上还存在着许多的误区,因而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弊端。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高职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利与弊进行一些探讨分析。

1 高职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1.1 创新教学方式、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艺术感染力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呈现的基本上是黑白的世界,单调、枯燥,精彩的课堂内容只能靠教师口头讲解,挂图或模型展示,凭学生自己去想象。而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本来就不很扎实,想象能力受到局限,抽象思维能力也相对较差,所以,对象物理学这样的既抽象又充满逻辑推理的自然科学,不少学生望而生畏。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应用于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习记忆;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特别是在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方面更有其优越性;可以动态地、对比地演示一些物理现象,有效地控制变化的进程,从而便于学生观察和分析,使平淡的、“静态”的教学活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促进教学效果。“立体”的教学环境还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轻松愉快的感受和物理美的体验,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1.2 逼真模拟物理现象,灵活再现物理过程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空间、技术条件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无法演示,或虽能演示但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比如象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的裂变过程,多数高职院校受条件制约不能开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上述过程制成三维动画,通过计算机可以逼真地显示出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实验过程;有些无法实际观察到的物理过程也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比如汽油机的循环工作过程;有些演示实验中,物理现象(过程)转瞬即逝,不易观察,学生还未看清时,过程可能已结束,给学生理解实验本质带来困难,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人为地放缓过程的节奏,甚至为了突破难点可以把一个过程分为几个过程放映。如研究动量守恒定律中两小球的弹性碰撞过程,实际过程时间很短,学生不易看清,若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不但可以模拟控制碰撞速度,还可以将整个过程划分为碰撞前、碰撞时形变变化、碰撞后的各自运动三个慢镜头过程,便于学生分析碰撞的实质,比较碰撞前后两小球速度、方向的变化特征[1]。

1.3 提高了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有效缓解了课时与课量的矛盾

依据“必须、够用”指导原则,目前高职院校基础理论课的改革趋势是:一方面要求不断拓展知识宽度,增加信息容量,另一方面又要求降低知识的高度,压缩课时量。如何化解高职物理教学中日渐突出这对矛盾,成为摆在相关教师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课题,多媒体技术高度集成信息的优势将不失为一剂对症的良方。多媒体技术传输的信息量大、速度快,查找、提取、整合方便,所依托的网络资源浩如烟海,信息量十分丰富。利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能够快速方便地汇集处理相关有用知识,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另一方面,由于少写板书及电脑“代劳”,给进一步增加信息量又留出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课改要求。

1.4 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较好的针对性

对中学生做过的调查表明,在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中,对智力水平较高,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因其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抽象思维活跃,以形象直观为主要特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未能使其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提高;相反,成绩提高较快的却是中差等学生,他们由于知识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受影响,对知识的理解片面、零乱、模糊,而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色、声、图、文集成功能,直观、动感、技巧的传输方式,全方位立体地刺激其感官,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思维活跃,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显著增强,不仅提高了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而且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得以很好地发展。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一般处于中等或中等偏差这样一个位置,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集成性优势很好地适应了他们的智力特点和认知规律,弥补了他们在知识基础、思维能力方面的不足,有极强的针对性。教学实践也证明,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对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

2 高职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弊端

2.1 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个性风格

传统的课堂教学,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绝对支配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教学过程出现了程序化趋向,教学活动只能按预先设计好的固定模式和流程进行,这样势必会削弱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全面控制能力,特别是对纷繁复杂的课堂变化情况的灵活应对能力及反馈调整能力。加之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教学手段的“绝对现代化”,忽视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原则,很可能使计算机在课堂上“喧宾夺主”,使教师沦为放映员的角色,两着关系出现倒置。有些教师虽然热衷于经常性大量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但自己不会制作,从网上下载一些软件简单拼凑,或干脆买现成教学软件,长此以往,整堂课上不但教师的教学思路被计算机所左右,失去对课堂教学的主动控制能力,而且由于自己的教学特长和风格不能得以很好的发挥,原本优势的个性化教学风格被计算机的演示程序所湮没,出现了能巧成拙的局面[2]。

2.2 多媒体模拟实验在实现课堂效果方面有诸多不确定性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媒体模拟实验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但跟实际演示实验相比,仍存在着不少缺点和弊端,给实验教学功能的实现增添了不确定性。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即使方案设计的再周密,过程模拟得再逼真,它毕竟是在模拟实际实验,难免会使学生对实验的真实性产生疑问,对实验的结果持怀疑态度,违背了实验的初衷;有些演示实验原本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师生配合演示,一旦改为模拟演示肯定会缺失这样的环节,使学生失去了亲身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有些模拟实验过程进行的很快,没有给出学生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实验演示流于形式。所以如果一味地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非但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还可能使学生养成不尊重客观事实,不理解物理学本质,不愿动手做实验的不良习惯,完全违背了实验教学的原则。实验的教学功能无法用其他媒体替代,能利用实物完成的实验,就不要用模拟方法来代替,只有将两者取长补短,恰当结合,才会取得预定的、明确的教学效果[3]。

2.3 助长了学生的思维惰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利用多种信息传输手段形象直观、清晰有效地展现物理信息,但教学过程处理得过分形象,过分直观,过分依赖多媒体的展示功能,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潜能,极易使学生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单向性,影响其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和均衡性发展,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十分不利。多媒体教学过程由程序设计控制,模式固定死板,过程进行很快,将物理内容描述得过于极端,学生没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能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结论。高职物理中理论推导和理论性应用的题目所占比重较大,这些内容抽象思维的成分多,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思考力,正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而利用多媒体方式教学,推理分析的任务基本上由计算机按程序完成,学生自然就会淡化或者放弃对问题的主动思考,长此以往,在课堂上就会形成“等”答案的思维定势,思维能力显著降低,甚至被封闭。非但达不到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还会助长学生的思维惰性,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2.4 淡化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无论是教师讲学生听,还是教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师生的注意对象不管是内容还是空间指向均是一致的,这种注意方向上的一致性为师生的情感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通道。教师还能够通过抑扬顿挫的声音、形象生动的形体语言及丰富传神的表情语言与学生直接交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了教师人格力量的激励,感受到了愉悦的情感体验,能以愉快的心态去接受、消化新知识。在师生间的直接互动中,教师可以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动态信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检查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及方式。多媒体教学,虽然图、文、音并茂,交互性强,但毕竟是人机交互,人为地阻隔了师生间的直接交流机会,教师的教学语言、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等对教学气氛的渲染作用被弱化;同时客观上也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上情感投入减少,情感交流的教育功能难于有效地发挥[4]。

3 结语

总体上讲,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高职物理教学利大于弊,关键在于要恰当合理的使用。目前多媒体技术仍有许多未被认识的领域,多媒体物理教学还有广阔的探索空间,只要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善于总结,扬长避短,将多媒体技术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实用性、必要性有机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克服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不利因素,发挥出它的强大优势。

摘要:多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优势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高职物理教学领域,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技术在高职物理教学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和优势、缺点与弊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理教学,多媒体技术,利弊

参考文献

[1]魏慧贤等.浅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理工学科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1).

[2]李莉.高校多媒体教学的优劣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

[3]李明.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探讨.大学物理,2005,(12).

上一篇:销售工作的个人心得总结下一篇:词语各抒己见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