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吴正宪讲座稿张静

2024-12-31

学习吴正宪讲座稿张静(共2篇)

1.学习吴正宪讲座稿张静 篇一

崇文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总结

——听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教师团队解读新课程标准有感

北京市昌平实验小学 王福成

2013年10月23日至12月11日,我有幸在崇文小学参加了第十四期北京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八节课的学习虽然很短暂,但每次的感觉是幸福而充实的,因为每天面对不同风格的名师,每天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耳濡目染的东西很多。但要采他人之长为我所用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会很漫长,也许会走的很累,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会坚持着走下去。前面的路会很长,前面的人也很多,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会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以下是结合自己的理解总结的几点学习体会。

一.从知识传授到发展思维

课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到学生思维的发展。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不是让学生说出正确的结果,而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从已知的知识推算,强化了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从而实现了直观数学到“数学建模”的抽象。我们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这部分内容时,大多数的教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商不变规律,然后就是总结练习。吴正宪老师提出不仅要发现规律而且还有学会自己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抽象思维建立起数学概念,这样对于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此外利用符号来表达数学概念也是对学生更深层的挖掘。吴正宪老师的这些独到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促使我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反思自己以前的工作,更严肃地思考现在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更认真的思考未来的路如何去走。吴老师在她的讲座也谈到,儿童首先是活生生的人,要尊重、理解、善待、读懂儿童,要学会期待,要让每个儿童,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我曾经在网上看过吴正宪老师的很多优秀的教学视频,在吴老师的课堂上,最被吴老师关注的一定是想说又不敢说的学生、上课有游离的学生、抱有自己想法不放的学生。其次,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有潜力但尚未成熟,因此要充分信任学生、能包容学生的错误,能给儿童,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儿童重新跃起的机会。

吴老师认为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1+2”的知识传授,它应是师生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数学教育应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试误”的过程,唯有参与全过程才能获得深刻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的体验;数学教学应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烙下“数学印”,即做真人、懂自律、负责任、有毅力、会自省。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刘德武老师在讲座中提出“深入理解教材”与“创造性使用教材”,并用案例向我们阐述了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听专家的讲座是一种享受,他们循循善诱,列举大量的案例,贴近我们的日常教学,为我们的教学指明方向。一节课要上得有深度,有广度,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的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必须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基于教材,研究教材,又不能拘泥与教材,受教材的过渡束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创新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从有效走向高效。

三、.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作为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的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点旧的教学经验,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所以,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这种学习培训是很有必要的,是很有价值的。我们的每一个教师都应积极的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不做旁观者,而要推动它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做一个课改的实施者。我想只有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改革就会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

通过本次培训,让我了解了修订课标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明白了修改由以前的“两基”变“四基”: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新要求。讲座中列举的吴老师的一个个精彩案例,全身心融入学生的感人场面,让我再次领略了大师的风采,也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尊重学生,怎样才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2013-12-9

2.学习吴正宪的语言 篇二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感谢学校给予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我有幸认识了到吴正宪老师。第一次在我们的旅顺口区长城街道。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了吴正宪老师,虽然离她有距离,但觉得她是那样的亲切近人。第一次聆听了她的课。她在课堂上笑容可掬、亲切睿智,不断带给学生快乐、智慧、鼓励、笑声、自信的好老师,那时起她就是我心中学习的榜样,她的课孩子们都不愿意下课,作为听课的我也有一种没听够的感觉。当时觉得原来教数学有这样的乐趣在其中。当时也感受到了吴正宪老师上数学课的魅力所在。学生爱学、乐学、感兴趣了。那一次深深的触动了我。

回到了学校,我在网上搜集到了有关吴正宪老师的相关书籍。让我印象最深是《吴正宪老师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吴老师提到送给我们年轻教师的三个字——爱、勤、创。爱要做到爱生活、爱朋友、爱学生,只有充满爱的教学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智慧,交汇心灵,感悟灵魂。勤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笔耕。吴老师说每次的反思都是一个新的起点,点滴的体会都是教育智慧的积累。“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只有勤奋才能扑救成功之路。创,教师要学会“想创造、敢创造、爱创造、会创造”,让我们和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这三个字也是我前进的动力和。第二本书《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真心与儿童做朋友》在这本书中,给我触动最大是这样的一个故事——课堂上不以胜败轮论英雄,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焦渴疲惫的旅人,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一摇,一个旅人说:“哎呀,我们只剩下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人却高兴的说:“是吗?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其实,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就那壶水一样,换个角度来看,就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面对学生的错误,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我在自己的课堂慢慢尝试学生犯错,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发现孩子们的真实想法,也是我教学的一种资源,从另角度看孩子们的诸多想法也为我提供升教学机智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一书,它在我心中,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教科书、教参同样重要。年轻的我们虽然明确一课教学目标,就像北京教育学院的副院长杨志成院长所说,我们明确我们要去哪?可是我们怎样去?选择哪种交通方式去,怎么样让孩子们愿意去?选择的方式就是所谓教学策略吧。因此当我遇见困惑的时候就翻开这本书,书中提到了好多方法。也为我们参考。吴老师的书籍给我们年经教师在教育道路上提供指明灯。

吴老师的书好,她上课的语言魅力更是值得我们好好研读的。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准确、精炼、深刻,还要亲切、自然、生动、形象。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吴正宪老师的在课堂语言幽默诙谐、引导语有启发性、针对性。过渡语自然亲切、明确性强。评价语有礼貌、激励性。恰到好处。我有幸亲身聆听了吴老师三次的课堂教学《长方形的体积》《行走中的问题》《平均数》,在网上也研读她的《解决问题》《估算》《搭配中的学问》《商不变的性质》《整除复习课》《相遇问题》6个教学视频。从吴老师的课堂,我整理了一下吴老师的课堂的教学语言,整理如下:

引导语:

1.你看到了什么?你就说? 2.这时你特别想提出什么问题? 3.智慧人会说什么?同学们你猜猜……

4.你可以将画图的方法将你的思考过程记录下来 5.谁愿意来?谈谈你的想法? 6.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7.我们要学会对话,互相提问题,讲清楚 8.估算你遇到了什么问题?

过渡语:

1.我们把刚才看到的情境,用文字记录下来就只是这样的 2.你还想说什么?试试看?你想说啥就说啥? 3.终于搞完了

4.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数学课堂 5.可以喊出来,孩子们?

6.先不讨论,每个同学都独立思考,想一想,你是怎样思考的过程?

7.还有没有不同想法?看来没有其他的意见了? 8.同学们一讨论,很多问题就弄清楚了。

评价语

1.谢谢你们的礼貌。

2.你不仅看到了……,而且发现重要的数据信息。3.掌声还不想起来? 4.解铃还须系铃人。5.你真会欣赏别人。

6.孩子忘了记录,吴老师评价在你心里藏着也可以呀!7.最让我感动的时候你们学会了对话、交流

8.谢谢你们的支持(当吴老师擦掉孩子们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争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9.你们善于思考的班级。

10.(学生提出一件短衣+长衣+短裤)你提出的真是个性化的穿法,当然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穿。今天吴老师和同学们研究的问题要聚焦一点。我们只研究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衣。

上一篇:读湘行散记有感下一篇:学校外调函回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