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作文之生活卷

2024-12-05

创新作文之生活卷(精选6篇)

1.创新作文之生活卷 篇一

一、以“件”为单位的文书立卷新方法之优点

首先,取消了案卷的概念,简化了整理方法,易于掌握。新的立卷方法既减少了繁琐的组卷思维和复杂的分类,也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拟写案卷标题的影响。而在传统立卷方法下,拟写案卷标题时往往因为过于追求简短的标题,而忽视一些应该体现的档案内容,致使有的档案信息被人为地埋没,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次,查阅方便,便于计算机管理。新方法更适应计算机文档一体化管理,能充分发挥计算机存储量大、快速检索的优点,在计算机上输入关键词进行查询,马上就能查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档案人员从低级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而在传统方法中档案人员分类或文字链接出现失误时,档案难以查找,利用困难。

再次,利于保密。新方法在借阅利用时,只需提供相关的件,而不必因为利用一件而借出一卷,利于档案的保密。而传统方法往往利用一件或二件需调用整卷,容易造成泄密。

最后,使用以“件”为单位的文书立卷新方法还有一些其他便利。例如:便于增加,一旦有文件未按规定及时移交或有特殊情况需要推迟移交的,可以及时增加,不用重新拆卷;便于做存毁鉴定工作,按现行规定,档案的保存价值都是以保管期限来体现的,这样就有了到期档案的鉴定和销毁,即剔出无继续保存价值的档案予以销毁,保管单位是件而不是卷的,使用立卷新方法在各种鉴定、整理工作中显然会方便得多。

此外,新方法运用档案管理软件,以件为单位排序,也有利于编制各种专题文件资料汇编,并可通过网络系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更好地开发利用档案。

二、以“件”为单位的文书立卷新方法之缺点及其改进措施

缺点之一:以“件”为单位的立卷方法文件比较容易散失,调阅返还时容易出错,造成死档,借阅时容易丢失或破损,不便于管理;有时因工作需要把档案借了出去,容易发生“偷梁换柱”用复印件替代的情况,给档案的保护增加了难度。对此,档案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完善借阅制度,做好日常的清点、核查工作,同时要盖好归档章,明确每份文件的位置。

缺点之二:以“件”为单位整理,按责任者、时间顺序分类,文件排列分散,所以应注意避免文件缺漏归档,档案人员要认真做好检查归档工作,做好每年的分类、著录备忘笔记,以防漏归档现象发生。

缺点之三:以“件”作为档案的保管单位,使档案的数量成倍增加,档案移交时不易清点,给档案的统计带来了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并严格遵守档案移交接收管理体制。

缺点之四:档案以“件”立卷,同一问题的文件不集中,不利于查找和利用。有些事件和活动一年中要出现多次,若按时间排列,则归档在不同的卷盒内,这也大大增加了件数。在尝试文书立卷新方法后,笔者对一些文件资料采用“立小卷”的办法,即“件”与“立小卷”要有机组合。

“立小卷”是指将文件按“事”或“件”组合,保留了传统立卷方法,突出问题特征,把同一年度同一问题文件装订在一起为一“件”,做成“复合”件,但要在检索工具上予以细化,确保计算机能快捷检索,提供利用方便,并在每年的整理工作说明中予以说明。

例如:我院一年调来人员的介绍信有几十份、干部职工退休(一年几十人)的退休待遇批复、院内工作调动通知等,我们将同一问题、事情的文件分别装订在一起为一“件”,然后把有关的人名输入计算机,利用计算机检索、查找,十分快捷。

又如:请示与批复等关联性很强的文件,利用时通常需要相互查证,虽然是两份文件,但在整理时,只能算作一件,而不能简单地将一份等于一件。装订时批复在前、请、示在后,计算机录入时录入批复内容,附“请示”,加上“[]”。

再如:如果将同一事件、活动、会议……形成的文件,即“一事多文”的文件,按自然件处理,则分散在不同的位置,割断了文件之间的相互联系,看不出事物的发展过程,我们便把“一事多文”的成套性文件组成“立小卷”:把同一事件的多份文件装订在一起为一“件”,但在计算机著录时一定要把一事多文的关键词反映在文件目录上,这样既能保持成套性档案中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检索质量。

总起来说,对“件”的把握是文书立卷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归档文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的人对“件”的理解各不相同,对“件”的确定存在较大的差异。定义和划分“件”的关键在于遵循档案整理中关于“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有利于保管和利用”的原则,而不应简单地把按“件”管理搞成一刀切。笔者认为应采用变通的方法,对文书档案的目录组织灵活一点,将实用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三、如何实施以“件”为单位的文书立卷新方法

第一,提高认识,加快硬件设施的投入。以“件”为单位的整理方法不只是整理方式上的变化,更是一次观念上的突破。但笔者发现还有些县级单位领导对文书档案立卷改革认识不够,不愿意接受改革和对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进行投入,档案管理还停留在手工收集、立卷、检索的老方法上。各级档案局应增加宣传和加大执行力度,使大家充分认识改革的优越性,适应改革要求,适当增加必要的投入,为档案立卷改革提供必要的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及新式档案装订设备,推进计算机技术手段在档案部门的有效利用,促进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实现,为档案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

第二,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档案工作者应尽快地转变观念,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增强“现代化”管理意识。以“件”为单位进行档案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是档案工作改革的一个步骤,档案工作人员应在立卷方法改革中不断总结经验,高效、规范、科学地开展本单位的文件归档工作。要用创新思维,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使档案工作逐步走向完善。

2.创新作文之生活卷 篇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考题解析

今年江苏高考语文场结束后,即在网络流传开以下的作文材料: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也有人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无话的时候也要说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个时代,是彰显个性还是提倡创新?

这则材料应该来自记者对考生的采访。考生的回忆,会强化其考场阅读理解出的材料要点,而略去或改动其他部分。下面失误详解能看出学生审题时的失误所在,也有助于我们推敲材料细节,加深对考题的理解。

失误一:无视关联上下文的要害词“这”。

“这”指代第二句新解的“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是最后一句判断句的主语。“个性”和“创新”只是说明主语的性质,不是本句甚至本则材料描述的主体。就作文材料而言,主语就是材料划定的话题范围,谓语就是材料在对这一话题在发表见解,启发考生对话题进行思考。考生忽视了“这”的指代,就无法把握整段材料的逻辑结构,也无从接收材料的写作引导。如果把写作重点仅落在“个性”和“创新”,抛开了“说话”这个话题,一方面立意落入了俗套,一方面论述范围太广,很难避免空洞。

失误二:不理解材料中的破折号。

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是对于俗话新说的补充说明。俗话中的“话”,与“有话则短,无话则长”里的“话”所指并不相同。前者是本人发言前的内心想法,后者指别人已经发表的言论。概念既已不同,两种说法就不对立。前者只是为了引出后者。或者也可以认为,这种对俗话的改造和新解,就是一个在别人未说处说话的实例。误传材料把“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误为“无话的时候也要说出自己的见解”,丢了“别人”,使“说话者”发生质变,“无话则长”成了“没话找话”,完全无法立意。这一定程度上造成考生抛开“说话”写“创新”和“个性”。

失误三:遗漏了对“有话则短”的解释。

由于忽视破折号,也由于句子重点常在后半的阅读经验,原材料对“有话则短”的解释被遗漏。很多时候,对于热闹话题保持沉默可能比起在沉寂中发声更为难能,更为可贵。我们要“于无声处听惊雷”,也要“莫听穿林打叶声”。舍弃了“有话则短”,就等于丢失了一半的立意空间,立意就容易与他人撞车了。

失误四:偷换了关联词“有时……有时……”。

误传材料把原题最后一句的关联词“有时……有时……”换成了“是……还是……”,改并列关系为选择关系。当然,关键词仍旧是“个性”与“创新”。但是,选择关系是非此即彼,是封闭的,并列关系则是开放的,在说明有一有二的同时,暗示了可能还有第三、第四。考生如理解为选择关系,很容易在构思时陷入对“个性”和“创新”的辨析,而这两个概念确实有纠缠之处;如理解为并列,一方面更能明确两者共同指向前面的“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能够就“说话”谈“个性”和“创新”,一方面也利于打开思路,联想除了“个性”和“创新”之外,对“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行为的解释,比如“勇气”“良知”“责任”等。

失误五:偷换了程度限定词“也许”。

原材料的“也许有话要说”被改为“也要说出”。前者是可能,后者是必须,看似程度差异,其实有本质差别。原材料的“也许”是和上句的“不必”呼应,表达出分寸感的同时,也提示了辩证思考的空间:别人无话时我是否一定要发声?抓住这个材料留下的“活扣”,大者可以构思一篇反弹琵琶的文章,小者可以在议论时转出一个新的层次,增强文章的逻辑性。

总之,审题时读懂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不仅有助于把握核心立意,也有利于最大程度地接收材料引导,获得写作思路。

例文

于无声处振聋发聩

□南京一考生

如今,在这个网络普及的时代,随处可见网民们到处扎堆,到处征战,将一些人一些事批驳得体无完肤,然后高歌凯旋的“盛景”。即使不知原由,也要冲上前说上几句才好。有人标榜说,这是人们勇者敢言的个性。然而,这真的是我们要的个性吗?

就我看,这可不是勇者敢言,而是盲者乱言。多少人跟在前人身后将一个花季少年淹没在网络讨伐中?多少人跟着几位所谓明星去推崇一个气功大师?当一个“权威”出来喊话,多少人会跟风?恐怕不计其数。有多少人能在别人多言处保持沉默,又有多少人于无声处振聋发聩?

个性应当是一个人鲜明的标识,是它让你于千百人中被人一眼认出。这哪是人们的随波逐流,在别人多言处再翻起零星半点的水花所能比拟的?真的个性就如鲁迅所说:“于无声处听惊雷”。

老生常谈就如一池泥沼,无数前人的脚步早将一池清泉搅得浑浊不堪,你再踩进去必然徒获一脚的污泥,又何必来趟这一次浑水呢?而无声处正如一片镜湖,罕有人迹,只需要你涉足于此,便可一鸣惊人,掬得一捧清泉。

然而,于无声处发声岂是如此方便?鲁迅对于民族性的批判被指为恶声,哥白尼坚持的日心说在他生前一直未获出版,胡适背负骂名与蒋介石唱反调。然而,鲁迅的文字终究成为经典,哥白尼的学说已成为共识,连教廷都不得不承认,胡适也已受大众推崇。老生常谈只会被记住其第一次出现的时刻,于无声处嘶鸣的人们会因他们的个性而被社会永远铭记。

所以,正确看待媒体中各种“权威”言论吧。盲从跟风的“个性”只会让他们被历史铭记,却覆盖了你本应振聋发聩的琴音。

评点

立意紧扣材料,一方面批评当下网络的“盲者乱言”,紧扣“有话则短”,一方面号召大家“于无声处发声”,紧扣“无话则长”,两方面论述都以“个性”为依归。结构上,先破后立,步步为营,段落间用“然而”“所以”等提点逻辑关系,眉目清楚。事例贴切,且熟例短说,排比而出,充满气势又不拖沓。语言老到,用词精准,“泥沼”“镜湖”的比喻出色。不足是观点以彰显个性为发声的终极目的,在立意上稍显狭隘。(编辑:于智博)

3.创新作文之生活卷 篇三

命题分析及点评:

今年上海高考的仍然是材料作文,但是命题在形式上向全国高考卷靠拢,出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端倪,让学生大跌眼镜。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想要写好这篇作文,立意的深度是关键,除了表明自己对社会现象的看法外,仍需要反思和方法,这和上海老师们一贯训练的思辨思维、逻辑思维一脉相承。

从材料特点来看,材料立足于社会现象,是要求学生对“评价他人生活”这一社会现象的再思考。

详细分析材料中的命题逻辑,其实不难发现,材料中已经隐含了很多可以写作的要点。第一,在开头就提到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标志着这是一则非常“接地气儿”的材料,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之前上海高考作文的材料,大部分都是哲人说、著名影视文学作品说等等,很少立足社会现象要求学生分析。第二,接下来的两句话其实是在说“评价他人生活”的前提条件,一个是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被大家看到,一个是人们的评价越来越常见,那这样的两种现象是如何导致的呢?同学可以把它分成如上两个层面分析,则更加能够增强这篇作文的层次感。第三,说影响,材料中只是说评价他人生活的现象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具体是好的方面还是坏的方面?没有说,这就给同学留下了正反两方面的写作空间,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发挥自己的思辨性。最后,再给这个材料冠上“任务驱动”的帽子,体现了高考命题人对全国高考的关注和借鉴,同时,让这则作文更像是一个给材料的话题作文,拓展了学生思考的维度和写作的角度。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其实,今年的作文命题是有一定的“先兆”的,先是去年全国卷一要求考生针对“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时打电话”这一社会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设置了“任务驱动”,再是近两年上海的模考题中流露的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如静安区一模、浦东新区一模、20杨浦区二模等。

4.创新作文之生活卷 篇四

全国新高考一卷体育之效作文1

大千世界,各行各业纷至杳来的竞争可谓多类。有公开的对垒,有暗中的较量,有智慧的对抗,有力量的相搏。在诸多竞争中,体育竟赛可谓最令人振奋,最令人信服。于是便在世人的心目中形成了最为索高伟大的体育精神。

第一,竞争公正合理。

不论是群体角逐还是单个对杭,首先讲究的是公平。若是群体之间,双方人数必须绝时一致。从小小的乒乓球对打到绿菌场上的11人大角逐,无一不是等量的人数相搏,任何一方都不会暗中多塞半个人。即令是单时单的项目,也得分体重级别,尽量求得平等一致,绝不以蚂蚁对大象。除此之外,在竞赛场地的选用上,也贯彻了公平的原则。有许多项目有交换场地之规定。双方在同样的时间、地点角逐,天时地利一样,就只剩人的因素,无优越条件可言,更谈不上给哪方予照顾,公平竟争去。

第二,公正果断地评判,具有较高的透明度。

任何一项体育竞赛都离不开裁判人员,在竞赛过程中,以多方会认之第三者作为判官,任何一方均不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再说,评判者由于不是为解决就业,或安置什么肥缺,或有意把哪个捧为什么星之类的滥子充数之辈,他首先必须对所评判的项目十分内行,不至于乱点鸳鸯。其次是有较高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责任感,整个人的精力全部投入,以至达到忘我的地步,且又在睽睽众目的监督之下,透明度较高。可以说,每个判官都是代表世人进行最公正的评判裁决,严格以事实为依据,绳之以规。每个参赛成员在竞赛中也都严守规则,即令不懊偶犯,裁判也会及时果断地判断裁决,不分高低贵践,一级明星与普通运动员同等片待.再说运动员一旦犯规也会马上“投案自首”,不求庇护。正因评判公正果断,任何被罚一方除服从之外决不会拉倒不千,也不会“向上起诉”。如有因屡犯(尽管不是故意)而被罚下场,教练、队友等一切有关系的人决不会去为之说情,或动用各种关系暗中作梗,阻碍执法。被罚者呢,一见红牌也会知趣地退下场来,是不会赖着看看再说的,更不会在这头被罚下去,又从那头被提上来。再说有那么多人监督,有公正的`处理,放心好了。

第三,尽职尽责,团结协作。

体育竞赛是智慧、力量、技艺的竞争,首先每个竞争者的素质都是过得硬的,没有乱安插乱提拔的充数之辈。这是放得下心的,他们会身有十分劲,不使九分九,其责任感之强是世人公认的,特别是群体间的竞争,人人尽职尽责,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通力的合作,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除了拼还是拼,竞赛场上是见不着使冷眼的袖手旁观者的。当然,万一出现了,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力不从心,则会有人请你让贤,“因会受伤”也不例外,也得让能干的上来,决不照顾情绪。正因如此,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股子拼命精神,并坚持到最后一秒钟。

勿需多言,看来,体育精神是一种最伟大的精神,若能将体育精神推广至其他行业中去,哪怕是局部的,该有多好啊!可贵的体育精神。

全国新高考一卷体育之效作文2

国家强盛,体育举足轻重

一个国家的强盛,应是综合国力的体现,而不只是单纯某一方面的强大。强国,科技很重要,体育也必不可少。

诚然,科技水平越来越成为国家强大的重要因素,国际交往中,科技水平高的国家往往更有话语权。但是,“科技强国,体育无足轻重”的观点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试想,走不动路的军队能打赢胜仗吗?推不动杆的机长能操纵战斗机吗?拿不起粉笔的老师能传道授业吗?因体质孱弱而得“东亚病夫”的称呼,一直被国人视为耻辱,曾经大清王朝拥有领先于全亚洲的庞大舰队,因一群弱不禁风的官兵,洋务派一腔热血终为虚无。1898年,张伯芩先生已经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认为国人工作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体质虚弱、精神萎靡,呼吁“强我种族,体育为先”。

体育是科技发展的前提,因为人才是科学技术的承载者。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只有拥有了健康的身体,人们才能够专注于学业、认真发展事业,才能够有精力去发展科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996模式之下的当代人,普遍面临生活的重压,体育锻炼能够使人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精神状态。一个国家,国民体质强健、精神昂扬,才能让国家更加强盛。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国家依然要举行阅兵仪式,目的就在于向世界展现国家强大的军事实力,用强大的实力震慑他国,也给本国人民带来安全感。体育,是国家发展的保护伞和定心丸。

那些科技强国的体育都不好吗?并不是。相反,科技水平越高的国家反而越注重体育的发展。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冬季耐寒”训练,新加坡初三学生参加“荒岛求生”训练,美国以孩子能进校队为家庭荣耀。科技发达的国度,人们早已认识到,体育对人不仅具有体质上的促进,更有精神品质的锻造。体育运动本身就能培养人们的专注、坚韧、协作等品质,让人们学习、工作效率更高。

不仅如此,体育在赛场背后潜移默化地向我们灌输着强大的精神力量。疫情期间,体育频道反复播放女排夺冠的精彩瞬间,因为女排精神天然具有一种凝聚民心的力量。各种国际竞技项目比赛时,总会激发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这都是体育特有的魅力。

如今,体育成为当下热点。“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等关键词点击率很高,体育强国由呐喊变为纲领性文件,体育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奥运会、全运会、残奥会等等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体育将逐渐回归本位。

国家强盛离不开体育的发展。时光荏苒,体育强国终将梦想成真!

全国新高考一卷体育之效作文3

电光火石的拼杀中,灵魂的呐喊转化为身体摘夺桂冠的原动力;成败转瞬的赛场上,体育的精魂成为对人格强有力的洗炼。

体育的力量影响一代又一代人,伦敦奥运会如是昭示。更快,更高,更强——这是人类突破自我的永恒追求,它燃起人类生命底色中天赋的高贵血性,它鼓舞人类义无反顾地去闯、去拼、去超越,以拼搏作抵押,赢得心灵深处高声呼唤的荣耀。生而为赢,是人类精神内核中不可泯灭的一道光芒,斩断阻碍,为个体与社会向上攀登供给着源源不断的能量。

然而,博弈角逐间,强强相争,体育的竞技场上必有成败之分,这又恰好是体育另一种魅力所在。固化的观念中,胜者为王,败者食尘——体育的精神则重重击碎了成败的障壁,赋予了失败与胜利同等的意义。失败者的形象并非只能是失魂落魄、黯然退场,他们以另一种方式被铭记与赞颂。每一次向更强者发起的冲击,每一次战胜旧我的勇气,都是一位真正的斗士伟岸身姿的记录。英雄的脊背不会因失利而弯折分毫,被强者战胜不是耻辱,因为那超越自我的一切同样值得尊敬,每一位燃烧自己的勇者都应受喝彩。竞技输赢背后,体面与尊严不是独属胜者的奖励,它也是为败者授予的勋章。

这是体育之魂所承载的精神昭示,由体育场上转移到体育场下,理应成为每一个时代人们面对生活的范本。追求胜利,是一个人生命的火种与光源,是一代人前进的终极本源,面对如山如海的挑战,去俯瞰那仿佛不可逾越的艰难,全力以赴去赢的向往当扎根于我们坚如磐石的信念;面对不可逃避的落败,不要畏缩手脚自染阴霾,要有傲然无悔、尽力而为的尊严和利刃回鞘、静待翻盘的体面。

让体育精神在一代人幼小的空旷的生命中生长,这一代人便拥有足够强大的精神内核去直面未知的风险,以一颗从容不迫的心去体味接纳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当他们终于可以成为中流砥柱去支撑起社会的屋檐,强大的信念已然更加坚固,一个更为强大坚韧的社会将屹立不倒。

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成败之间坦然坚韧,拥有不丧失热血、拼搏过后无怨无悔的尊严,他就是无冕之王。这份高贵的不可磨灭的信念,将永远推着我们的航船在前进的时间之海中乘风破浪!

全国新高考一卷体育之效作文4

施以体育之露,方得强国之花

从百年前张伯苓先生疾呼“强我种族,体育为先”,到如今“体育强国”终作为纲领性文件的提出,体育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逐渐被认知。但仍有许多人在当下仍将体育摆在无足轻重的位置,认为国家强盛只需依凭科技,这样的认知是目光短浅的,是谬误的。施以体育之露,方得强国之花。

诚然,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主要是由其科技水平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抛开体育、德育、美育等,一心追求智育,发展科技。科技发展依赖于人的智慧,而健康的身体、昂扬的精神状态是一个人正常工作的基本前提,体育正是这个前提的重要保障。随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深入人心,体育对科技发展、对国家强盛的推动力不言而喻。那些认为体育无用、只需发展科技的人,只是在幻想中构建空中楼阁,丝毫不顾根基罢了。

更何况,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不止关乎科技水平。如果一个国家能在国际社会中被认可,那么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一定是昂扬向上的,在国际社会的发言中一定是掷地有声的。唯有体育,能够最简单、最直接地塑造人的健全体魄、健康精神,让一个民族拥有“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气概,让这个国家以昂首之姿为世界所钦佩。试想,一个轻视体育、只顾发展科技的民族,纵使当下科技水平再先进,但国民体质虚弱、精神萎靡,民族的自信心消散,又怎么会有向前进步的动力呢?由此观之,体育对于强国的作用确实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

揆诸当下,体育在中小学教育及升学考试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全民体育”正不断被提及、倡导,“体育文化”愈加丰富多彩,究其原因,正是体育与强国密不可分的观念正在深入人心,体育对人的塑造作用逐渐被重视。因此,又何谈“国家强盛只需依凭科技,体育无足轻重”?

施以体育之露,方得强国之花。让我们牢记“体育强国”的呐喊,在体育锻炼中淬炼精神境界,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一步步走向现实!

全国新高考一卷体育之效作文5

从小喜静不喜动,加上少时食物短缺、营养不良,结果就出落成一副“豆芽”般的体形。多年前,我买了一副哑铃,置于书房一隅,抽空练习,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

第一天,我试着连续做平卧推举(平躺着举两个哑铃向上推)和上斜飞鸟(倾斜举哑铃从两边举到中间)。练至尽兴,胳膊酸的都抬不起来了。第二天的锻炼最艰难,可为了摆脱“苗条”身材,我只得咬紧牙关挺了过来。一个星期后,身体逐渐适应,无论怎么练,次日身体都不会难受了。

兵书上说:“欲速则不达”。推举哑铃,要控制好速度,保证动作均速缓慢,才会事半功倍。我练习时在心中默念:“一、二……”一般每个基本动作用时6秒,2秒抬举,4秒放下。这样能充分调动臂部肌肉,避免损伤。在放下时要放慢动作,以便达到足够的强度。同时,还要注意休息。每组动作间隔2分钟左右,这样能让肌肉得到充分休息,防止受伤。

一个星期后,我发现自己的饭量大增,而且学习、工作都更有精神。尝到甜头后,我健身的兴趣更加浓厚,开始尝试采用不同的动作进行锻炼。如做仰卧起坐时在颈后部双手紧握哑铃,锻炼腹肌;手握哑铃做体侧屈或转体运动,锻炼腹内、外斜肌;为了锻炼肩部和胸部肌肉,手握哑铃的直臂前举、侧平举,等等。真可谓:一副哑铃,练遍全身。

还别说,长期坚持下来,我的体形果真发生了变化,体能也增强了不少,虽然不是肌肉男型,但穿起衣服来特别有线条。我感到练习哑铃最大的收获不仅在于此,而是自己逐渐形成了一种追求健康生活方式、自我锻炼的意识。

1917年4月,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对一个人来说,身体上如此,心理亦如斯。

每一个年代都有它独特的心理特点,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心理上是非常脆弱的,他们很愿意追逐一些轻松的、快乐的事情,也很享受被别人称赞和肯定的氛围,但是当面对压力的时候却往往不堪一击,很容易就感到受伤,甚至崩溃。有人因为一次考试考砸了就想不开,有人因为别人一句无意的话便恼羞成怒,如此种种。所谓脆弱在心理学上叫挫折耐受力低下,心理学家埃利斯则把这种情况称之为“不能忍耐症”。脆弱的人经常抱怨自己无法承受这个,无法忍受那个,于是总是让自己很烦躁和焦虑。

人生在世,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情多了去,怎能如玻璃心一般一击便碎?当前的时代变化太快,可谓日新月异,我们面对的一切,仿佛都是不确定,机遇却是千载难逢,稍纵即逝。变化莫测的周遭环境,以及许多变故和意外,让人猝不及防。怎么办?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只能改变自己,当遭遇挫折时心理需要强大,通过训练,不断增强耐挫力,如同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道理一样。

要想提高自己挫折承受力,首先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改变自己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更重要的是采取行动,去做那些让自己感到脆弱的事情,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抗压能力,让我们的内心不再那么敏感。明白一些道理,只是认知上的转变,只有亲身经历了一些事情,发现自己可以掌控它,事情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可怕时,我们才会真正的相信拥有掌控事情的能力。这时,我们才不会那么的脆弱。

总之,改变脆弱的最好办法,就是去做那些让你感到脆弱的事。多次反复与强化,坚持训练,必有所获。

5.创新作文之生活卷 篇五

押题:年度汉字

主题词:年度字词 共享经济 不忘初心 智慧时代 人类命运共同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汉语盘点”活动是中国非常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又名“年度字词推荐” 享:共享单车普及大街小巷,共享经济打造美好生活。

初心:既是原点,又是目标,回望的是过去,指向的是未来。智:即高智能,人工智能助力中国创新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追求的最美好的世界格局。

请从中选择你所欣赏的一个或两个字词(若选两个字词,须形成有机关联),确定立意,谈谈你的感触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预测分析

从近年的高考全国卷作文题来看,直观反映或侧面折射社会热点已经成为命题人的通识。如:

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任务驱动型作文“女儿举报老爸”关注社会规则,表达对生命的敬畏;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漫画作文“奖罚之后”隐性切入社会评价机制,折射了社会转型期经济放缓而认同度高的社会现实;

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关键词关联作文“老外眼中的中国热词”引导考生认知客观进步,有效关注语言逻辑和国际比较两个层面,蕴含时代元素和显性表征。

通过近三年的作文命题类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命题人有意拓展文题形式,倡导即兴式的考场写作,这当然是规避套作的最佳途径,但其共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近年来的作文命题都关联社会生活、教育、时政、文化热点,体现对“窗外事”的着意青睐。

因此我们预测,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的作文应该还是任务驱动性作文,并且和当前国内国际的时事关系密切。

方向透视

本题为新材料作文。材料给出的是2017年度获选字词及其解说,一共给出四个热选词语,即“享”“初心”“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给出了这些热选词语的意思。题干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自己欣赏的字词,谈谈感触与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想选择两个词来谈,需要明白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密切的关联。

具体行文时,考生可以选择一个词语进行立意,也可以综合两个词语进行立意。

一、选择一个字词

①享:可联想“共享单车”“共享信息”“共享阅读”“共享旅游”等热词,谈共享方式与生活的关系,运用辩证思维,谈共享与和谐,共享与发展,共享与幸福; ②初心:坚守初心才能找到理想的源泉和动力,才能有始有终; ③智:在智慧时代,无智不立;智通四海;创新更需要智慧。

④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联系习近平主席的话“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来理解:人类拥共同的蓝天白云;人类荣辱与共;世界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处一个世界,谈地球未来的合作与拓展。

二、选择两个字词

要注意两个字词之间形成有机的关联。比如: ①“享”与“初心”:有初心之绚丽,方得共享之畅快;共享模式的和谐与幸福,展现出人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理想与愿景; ②“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智慧是创造一切的来源。人类将自身的智慧注入机器,全球制造业进入了智能化时代,不久的未来,人类生活会变得更加“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人们对最美好的世界格局的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就需要处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中的人类携起手来,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利用人类智慧创造人类最美好的未来。考生如果选择两个以上的字词视为审题出现偏差。

范文展示 共享时代

共享,一个时代全新的代名词。信息与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促成一个又一个新兴事物的诞生,不知不觉已融合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一切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问题与麻烦呢?共享时代是利还是弊,只有通过时间来慢慢检验了。

就拿共享单车来举个例子。这是我们学生最最熟悉的共享产物。每次放学,都能看见学生们骑着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单车从身边飞速掠过,清脆的铃声像少年们欢快的笑声,又像小鸟动听的呢喃,回荡在大街小巷中。白领们也乐于接受这种新的出行方式,一时间,似乎老老少少都骑上了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能迅速红遍全国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第一,它分布广泛,随时随地都可以取用;第二,它使用成本低廉,往往几元几角就可以轻松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第三,它操作容易,有了APP,掏出手机一扫就可以上路;第四,从长远角度来说,骑共享单车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就以上几点来说,骑共享单车似乎是件令人乐此不疲的好事。可是,我们在享受这种便利的同时是否也给别人带来麻烦了呢?共享单车监管难,监管力度不够,监管漏洞大成了共享单车乱象丛生的导火索。

用完共享单车后将它停放整齐有何困难?路边整整齐齐的共享单车又何尝不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吗?但是偏偏有人要破坏这种别致又靓丽的风采。随意停放的单车已经司空见惯,城管拖走了一辆又一辆无辜的车确认不见成效。路边乱七八糟的单车将原本就不宽敞的小路堵得水泄不通,反而成了出行的一大路障。时间长了,那些单车在日晒雨淋下都覆盖上了一层铁锈,令人十分不悦。还有更过分者,拆解了单车的坐垫甚至龙头,也不乏把单车据为己有的人。最令人愤怒的就是有些没有公德心的人,把社会提供给他们的资源当成了驴肝肺,做出了把车扔进河里等诸如此类的举动。骑着共享单车出事故者也是令人头疼的大麻烦,前段时间未满十二岁的少年骑没上锁的单车出车祸不幸身亡的事故令人揪心。

6.创新作文之生活卷 篇六

一、激发写作兴趣, 源头活水来

写作教学提倡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鼓励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但我们看到, 应试教育思想深深影响着一些教师和学生, 作文为教师而写, 为应试而作, 通过胡编乱造来增加可读性, 博取高分。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作文大多遵循套路, 根本没有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对写作也就毫无兴趣可言。因此, 在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贴近学生实际,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农村生活, 使学生建立对“源于生活, 表达生活”的兴趣。农村有开阔的田野、绚烂的野花、欢快的鸟鸣、潺潺的溪水、深邃的大山……到了不一样的季节, 还有不一样的色彩, 春天的翠绿、夏天的深蓝、秋天的金黄、冬天的雪白, 这些都是农村所特有的自然现象, 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出发, 体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久而久之, 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深刻了, 写作时就会突显自己的个性, 会发现原来写作是一件很容易而且很快乐的事情, 就好比源头活水来。

二、积累生活素材, 下笔如有神

农村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素材, 学生在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都是独特的生活素材, 积累得多, 在下笔时自然得心应手。农村生活素材包括: (1) 自然风光。农村虽不及城市那般多姿多彩, 但也别有一番风光, 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晴空沃野、春华秋实等等, 都是农村独有的自然景观; (2) 人文风情。农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不同于城市, 例如节庆、婚嫁、农忙等都有着农村的习俗, 传统的舞狮、舞龙、踩高跷、花灯巡游等各色民俗活动异彩纷呈, 不同地方还有所不同, 而且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变化, 这些都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3) 乡村童趣。与城市的孩子比较而言, 农村的孩子有着更大的活动范围, 同时也更加自由, 春天可以放风筝、爬山, 夏天可以捉鱼、摸虾, 秋天可以到田野玩耍、摘果子, 冬天可以逮野兔、堆雪人, 其乐无穷。生活实践是可以信手拈来的写作素材, 只要引导学生多从这几个熟悉的方面去积累生活素材, 学生在写作中就不至于无从下笔, 相反还会使学生左右逢源。

三、巧用特色语言, 妙笔可生花

一直以来, 学生作文大多为应试而生, 存在千篇一律的模式, 毫无特色可言。即使学生感到有话想说, 但苦于自身知识积累有限, 写起作文来也平淡无奇。除了要引导学生积累教材中出现的好词佳句、精彩语段及其他细节处,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 将农村的特色语言转化为写作语言, 给作文增色, 表达出自己的个性。这些特色语言有: (1) 谚语。农村中流传着大量的谚语, 它们虽浅显通俗却反映了深刻的道理, 例如, “鱼跳水, 有雨来”“泥鳅静, 天气晴”“大暑到立秋, 积粪到田头”“立秋雨淋淋, 来年好收成”等; (2) 春联。农村地区的春联往往包含农民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 它们包罗万象, 用词活泼, 形神兼备, 常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 例如“春来花香鸟语, 雪兆五谷丰登”“改革结硕果果香四海, 开放绽鲜花花满九州”等; (3) 惯用语。农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语言通俗、内涵深刻的惯用语, 例如“拔出萝卜带出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赶鸭子上架”等; (4) 术语。农事活动有大量的专业术语, 例如“返青”“浸种”“疏果”等。这些特有的语言充分反映了农村的农事劳作、风土人情, 给人以形象生动之感。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并运用丰富生动的农村语言, 既丰富了对农业的认识, 又扩充了语言素材积累, 从而写出有个性的作文来。

四、培养发散能力, 文思似泉涌

要使学生把写作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 除了上述的兴趣、积累、运用问题, 还牵涉到思维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 使学生在写作时文思泉涌。农村小学生的发散能力受周围环境所影响, 思维能力往往会局限于日常所见所闻, 而缺乏合理的思维发散。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式教育,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写作空间会大大增加, 小学生喜欢自由畅想,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 就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匣子, 使学生自由快乐地写作。

总而言之, 农村是一座天然的“素材宝库”, 但农村小学生由于环境的关系, 作文选材面普遍较窄, 不懂得如何更好地写作。只要教师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发散能力, 并从中学会积累农村生活素材、巧用农村特色语言, 那么作文就会得心应手, 写作也就变成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

摘要:农村是一座天然的“素材宝库”, 如果善于挖掘其中的“宝藏”, 会使写作轻松自如。本文站在农村生活的角度, 从激发写作兴趣、积累生活素材、巧用特色语言和培养发散能力等四方面介绍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写作。

上一篇:备好的行囊范文下一篇:梦想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