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11篇)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 篇一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活动产生意图: 小朋友每天起床都会听到起床的铃声,但是不是每个小朋友都会注意这个现象,有一次小朋友告诉我所有小朋友都能听到起床铃的,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于是我想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些原理告诉小朋友。活动目标:
1、让小朋友对身边的现象产生兴趣,关注周围的事物。
2、声音产生和转播的原理,并有保护耳朵的意识。准备材料:小股和鼓槌,小提琴,三角铁,水槽,水,白纸,少许沙粒 活动过程: 在实验之前对小朋友提出要求,请小朋友认真的听,细心的看:
1、你看到什么?
2、你听到什么? 实验
一、声音的产生
1、先请小朋友看清楚在老师没有拉响小提琴的时候琴弦是怎样,然后老师拉响小提琴的时候请小朋友注意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来,可以提示观察琴弦)。
2、把一些小物体,如豆粒放在鼓面上,然后敲鼓,请小朋友听声音,观察鼓面的小豆颗粒有什么现象发生?(小豆都在跳动,原因是鼓面的振动引起小豆的跳动)
3、老师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触摸三角铁,然后告诉小朋友们有什么感觉(有震动)在请小朋友用手摸之前说清楚要求:“请你摸摸三角铁,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老师再敲响三角铁,请小朋友用力按住三角铁,阻止它的振动,请小朋友听还有没有声音?(没有)告诉小朋友,声音是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如果阻止物体振动声音就马上消失了。实验
二、声音的传播
1、请小朋友所有把耳朵都趴在桌子上,然后用手挠桌底或者敲桌面,请问小朋友有什么发现?(声音可以在桌子这样的固体传播)
2、老师在水中敲响三角铁然后请一两个小朋友把耳朵贴住水槽,然后问他能不能听到声音,请他把结果告诉所有小朋友;老师再在水中敲响三角铁,请所有小朋友倾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告诉小朋友声音可以在水这样的液体传播)
3、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请小朋友听,能不能听到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可以提示小朋友,我们周围有什么是看不见的?(空气)
4、引导小朋友思考声音在空气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老师讲话是不是只有前面或者后面的小朋友才能听见啊?我们平时起床的铃声是不是在所有角落都能够听到啊?那么声音是响什么方向传播的呢?(四面八方)实验
三、声音怎样在物体中的传播 把一个小鼓立在桌面上,然后在鼓的右面(或者左面)立一个纸屏,在纸屏上吊一个小球,老师敲鼓的左面,请小朋友观察纸屏和小球有什么现象发生?(告诉小朋友,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形成声音的波浪,声波从鼓的左面传到右面引起鼓右面的振动,又传到纸屏从而引起小求的振动,所以就看到这样的现象了)。最后,请小朋友注意保护我们的耳朵,因为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我们才能听到。
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篇二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的条件。
2.了解自然界及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能简单解释自然界及生活中一些发声现象。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知道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了解常温下一些介质中的速度,并能用机械运动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声音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
6.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7.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回声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条件与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难点:理解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及回声现象。
三、课题引入
1.辨别声音:播放一些声音现象,如自然界的声音(流水声、雷声、海浪声等),各种机器发生的声音(如汽笛声、电锯声、闹钟声等),各种动物发生的声音(牛叫、犬吠、蝉鸣等),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为什么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等,目的是从学生的这些问题中确定本课主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诗歌激趣:唐朝诗人胡令能写的诗《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垂钓的小儿不敢应带,因为他懂得,声音可能会吓跑要上钩的小鱼,你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四、新课推进
(一)声音的产生
1.探索性活动:
(1)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音叉、橡皮筋、桌子、钢尺、声带、小鼓、小锣等);
(2)组织学生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他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3)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a.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b.思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c.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是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d.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学生列举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
4.课件播放:蝉是怎么发声的?青蛙的发声方法。蚊子和苍蝇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
(二)探究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激发思维:有了上面这些知识,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2.分析方案,提出假设: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提出设想,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探究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上来,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假设。假设一:空气不能传播声音,假设二:固体不能传播声音。假设三:液体不能传播声音。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1)验证声音是否可以在空气中传播。把一只手机悬吊在接有电动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另一手机拨打玻璃罩里的手机,随着空气逐渐抽出,手机铃声逐渐减弱,最后几乎听不到了,但是屏幕还在发光,如果把空气逐渐放入玻璃罩内,手机铃声又逐渐加强。 (2)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声音是否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把两张课桌紧挨着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子上,是否能听到声音?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声音有什么变化。(3)验证声音是否可以在液体中传播。用塑料袋将正在发声的闹铃密封起来,浸没在盛有水的塑料盆中,仍能听到声音。
4.相互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请各学习小组推荐1-2名代表,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你的假设是什么?对不对?(2)你是如何验证的?(3)你的结论是什么?同学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根绝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他办法,只要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就可以了。学生代表交流验证过程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5.(课件)课件播放:1土电话;2渔民在水中播放鱼喜欢听的音乐,把鱼诱入网中;3学生听老师的讲课声。学生观看课件后,判断并分别说明什么能够传声。4月球上的宇航员通过无线电交流。
6.几种物质的声速:认识理解,记住: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三)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演示音叉振动后在水中溅起水波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声波,学生结合生理知识阅读课文,理解人耳接收声波。产生听觉的过程。
(四)回声现象
1.雷雨天,我们总是看见闪电一闪即逝,而后却听到隆隆不绝的雷声,你知道为什么吗?
2.在空旷的房间里讲话,为什么比在野外说话要响亮得多?
小结: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回声。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听到回声。如果相差不到0.1s,回声就会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展示回声现象示意图,帮助同学理解认识回声。根据上面提供的听到回声的条件,请同学们算一算,要听到回声,人离障碍物的最短距离是多少?引导学生利用上一章有关速度、距离的知识计算,结合回声示意图理解声音走的路程是一个来回。
本课小结
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传播的特点。
3.4-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三
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1,2 课时
主备课人: 程海方
使用人: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导入新课】课本P75图片及文字 【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阅读P76页,回答:时间是2分钟
1.图片中都介绍了哪几种声音? 2.你还能列举其他的声音吗?
自学指导二:阅读P76-77页“观察与思考”,回答书上的几个问题:4分钟。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特征?
2、说话或唱歌时,用手摸喉头有什么感觉?
3、击鼓时听到声音了吗?纸片有什么现象?
4、敲击音叉时泡沫球有什么现象?
上述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什么? 什么叫声源?
自学指导三:看77页课本交流与讨论2分钟后回答:
1、箜篌是什么乐器?是靠什么振动发出声音的?
2、笛子是什么乐器?是靠什么振动发出声音的?
3、木琴呢?
自学指导四:自学P78,探究:三分钟
1.声音怎样由声源传播出去的? 2.真空能传声吗? 3.什么是介质?
4.可以充当声音的介质有哪些?
【检测交流】
附:堂清检测题:
1.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
2.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A.手挡住了声音,锣声无法传播 B.锣面停止振动 C.声音被手传走,空气中无声波 D.锣面振动变小 3.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这样的物体叫声源。4.我们能听到喇叭声,是因为____发声时在____;唱歌时,歌唱者的声带在____; 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 ;敲鼓时,鼓面在。
5.吹笛子时发出的声音是____振动引起的:A.人嘴B笛子C.笛子中的空气 【小结及作业】
本节导与练
附:【板书设计】 1:声音的产生
4.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篇四
在学生了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后,学生了解了耳能够听见声音,但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声音能引起耳膜的振动呢?教材围绕这个问题安排了几个演示实验:发生的音叉放入水中,发声的音叉轻轻触击悬挂的乒乓球,自己讲话时用手触摸自己的喉部等。对于学生来说,物体发声的现象并不陌生,然而对于发声体的振动,为此创设情景让学生对物体的发声现象进行仔细观察,总结概括出结论。本节为声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对有关实验进行观察,让学生概括总结出有关的结论。
难点: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
5.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篇五
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4、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
学习重点、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难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
(1)声源:我们通常把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敲锣锣鸣是锣面振动;打鼓鼓响是鼓面在振动;歌唱
家是歌唱家的声带振动;小提琴独奏是琴弦在振动;吹唢呐是唢呐内的空气柱在振动。蝈蝈鸣叫是靠翅膀摩擦振动发声。锣面、鼓面、声带、琴弦、空气柱、翅膀就是声源。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许多发声体的振动并不明显,不容易观察和找到,必须借助轻小的物体将这些发声体的振动进行“放大”才容易找到声源。例题讲解:
例
1、以下几种乐器中,关于其发出乐音的物理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锣②二胡③钢琴④长号
A.锣是通过打击锣面,带动空气振动而发声的B.二胡是通过弦的振动而发声的C.钢琴是通过打击木板表面而发出乐音的D.长号发声时,管壁和空气都没有振动
解析:以上几种乐器的发生原因分别为:锣:锣面振动;二胡:弦的振动;钢琴:琴弦片的振动;长号:空气柱的振动。
答案:B
例2.小丽等同学探究声是怎样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同学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
到____________,通过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种思维方法叫做(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放大法”或“类比
法”)。例2题图 解析:(1)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乒乓球被弹起;
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将不易观察到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弹起;这种思维方法叫做放
大法。本实验中应用的实验方法是转化法中的放大方法,把一些不易观察的现象,通过转化,间接 的观察到。
1、除夕夜,热闹的春节文娱晚会进行到午夜时,大家都会等待新年的第一声钟响,在人们
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虽然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B.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1题图C.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
2、如下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
答案:
1、B2、振动
知识点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要靠介质传播。
(2)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传声的效果各种介质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的传声效果比液体的传声效果好,液体的传声效果比气体的传声效果好。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 m/s。
(4)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传播的具体过程是:振动的物体带动周围的介质产生相应的振动,这
些随发声体振动的介质,又带动其他介质振动,使振动向外传播,发声体产生的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就形成声波。
声音是一种波,我们称它为声波,声波虽然不能被看见,但它的形成和传播与水波相似,将声波和水
8类比法:我们根据两个对象(水波和声波)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者相似,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者相似,这种推理方法叫类比法。
(5)一般情况下,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
例
1、如图,将一只带有电铃的电子闹钟(以下简称为电铃)放在了玻璃罩内,在电铃与
玻璃罩底部相连的部分垫一块泡沫,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
A.电铃逐渐停止振动B.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
C.听到的铃声越来越轻D.听到的铃声保持不变 1题图
解析:空气被抽出的过程中,空气越来越稀薄,铃声会越来越小,如果能将空气全部抽出,形成真空,则 不会再有声音从罩内传播出来,本实验的目的是要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在研究介质传播声音而设计的实验中,电铃发出的声音开始通过空气传声效果好,空气稀薄时传声效
答案:C
例
2、太阳上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剧烈的大爆炸,但是我们却丝毫听不到这巨大的爆炸声,其原因是()
A.太阳离我们太远了B.真空不能传声 C.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听D.以上答案都不对
解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
为大气层随着高度的增加越来越稀薄,即太阳周围没有空气,因此太阳时刻发生剧烈大爆炸,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我们丝毫听不到巨大的爆炸声.
答案: B.
1、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
A.气体能够传声B.固体能够传声
C.电流能够传声D.只有纸盒能够传声
2、下列四种环境不能传声的是()
1题图A.有浓雾的早晨B.冰天雪地的北极
C.宇航员走出飞船进入太空D.潜水员潜入海水中
答案:
1、解析: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所以“土电话”利用连接两个小纸盒的铜线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将说话的同学发出的声音通过铜线振动传播到另一个同学的耳朵里.故选B.
2、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太空中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所以在太空中不能传播声音,符合题意;故选C.
知识点
三、声速
(1)声音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跟传播声音的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2)声音在15℃的空气中速度约为340m/s。
(3)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一般情况声音在介质中的速度固体>液体>气体。
(4)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时候,若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若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
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晚0.1秒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秒,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5)回声的重要应用是测距。测量原理:s=vt,其中t为从发声听到回声的时间的一半。例
1、请看下列声速表中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
分析上表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写出3个):(1)
(2)(3)解析:影响声速的因素有两种: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根据表格中的声速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答案:(1)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不同的介质中声速不同,一般情况下,固体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3)在15℃的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例
2、有一根很长的正在送水的钢管,一农民从管的一端用锄头敲了一下,另一农民在管的另一端听到
了次响声,这几次响声依次是由传来的。
解析:这里传播声音的物质有钢、水、空气。钢管是固体,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
速度最快,在空气中传播得最 慢,题目中又指明这根管道很长,所以,在管子的另一端能听到3次响声,响声依先后次序是钢管、水、空气。
答案:3次钢管、水、空气
例3:汽车行驶的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5m/s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鸣笛4s后司机听到回声,则此
时汽车距离高山m,汽车鸣笛时距离高山m。(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解析:假设汽车鸣笛时距离高山为S,则2S=S车+S声,S=710m,此时汽车距离高山S/=S-S车=650m 答案:650;7101、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过4s
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m(海水中的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在鱼缸边拍手,金鱼受惊离开,关于这种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说明水可以传声
B.只能说明玻璃可以传声
C.只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D.不能说明玻璃一定传声
答案:
1、3000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传声
2、若玻璃不能传声,拍手声也可以
通过空气和水传给鱼,即这个实验不能说明玻璃是否可以传声。答案应选D。
1、喇叭在“唱歌”的时候,会看到喇叭纸盆上的小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的时候,纸盆
在不停地。
2、(2014 无锡)敲击鼓面,人们可以听到鼓声,鼓声是由于鼓面而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
人耳的。
3、把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够较早地听到远处开来的火车声,是因为声音在中比在中传播得快。2题图
4、传声途径:声靠传播。声音在金属中传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在液体中比空气中传
播得。中不能传声。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
度为。
5、(2014福建福州)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人水中,会看到如图1所示的 现象.说明声音是山物休的_产生的。如图2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
此推理可以得出:不能传声。
6、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面,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因为______不能传声。
7、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
A.放在钟罩中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C.把两个圆形盒用棉线做成一个土电话,可以实现10m内对话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只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5题(1图)(2图)
8、发生地震时,小明被困在废墟里,他处事不惊,通过敲击附近铁制管道,被救援人员发现而获救,小 明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够()
A、传声B、传热C、导电D、通风
9、关于声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D.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10、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凡是振动的物体一定能发出我们可以听得见的声音
B.凡是我们可以听得见的声音一定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不振动的物体一定不会发出声音
D.物体振动一定发出声音,但我们不一定听得见
11、在一个玻璃罩内放一响铃,现将罩内的空气逐渐抽掉,则声音会()
A.保持不变B.逐渐变小C.逐渐变大D.完全消失
12、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比看到枪冒烟就开始计时的成绩()
A.少记2.94sB.多记0.294sC.少记0.294sD.无法计算
13、(2012山东菏泽)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
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
14、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
是由于右边的音叉振动,在中激起想周围传播的,从而使左边的音叉振动发声,如果该实验在月球上进行,则泡沫塑料球(选填“也会”
或“不会”)像图示那样被弹起。
15、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大的声音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
话,则听到的声音要大一些,这一现象表明:。
(3)如果在用土电话通话时,另一个同学捏在线上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
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15题图 14题图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到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
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1、振动
2、震动空气
3、金属中空气
4、介质快快真空340m/s5、振动真空
6、振动停止真空
7、B、D两个实验可以说明声产生的条件。A、C 实验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可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8、A9、D10、A11、B12、C13、B14、空气声波不会
6.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 篇六
播》教案
课前准备:
学生:尽可能多找一些能够发声的物体
教师:每组两个相同的音叉、吉他、口琴、笛子、烧杯、抽气盘、抽气机。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通过预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感到困惑的问题?请写下来。
看一看想一想: 看课本P33—P34页你有哪些感受和想法?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
1.请同学们让我们所准备的物体发声,仔细观察或感受它们在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请同学们用我们所准备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展示交流:(1)选用的器材。
(2)实验方法
(3)通过观察到的 现象,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阅读课本回答:二胡、小提琴等弦乐器是靠 振动产生声音的,笛子等管乐器是由 振动产生声音的,口琴是靠 振动产生声音的。巩固新知:
1.人说话是靠 来发声的,人在游泳时,会引起水的 而发声。
2.在风大的日子里,电线赶上架设的电线会嗡嗡的响,这种声音是由 而产生的。《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3.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
科学探究: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老师的说话声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同学们耳朵中去的呢? 2.学生回答。
3.做课本图3-9实验,学生仔细听并回答问题:(1)在抽气过程中,你听到的电铃声有什么变化 ?
(2)如果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3)实验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但不能在 中传播。4.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也能听到音乐声,这说明 能传播声音。5.请同学们按照图3-11做一做,这说明 能传播声音。6.展示发挥:你能再举出一些气体液体固体传播声音的例子吗?
7.以上事实说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 中传播,还可以在 和 中传播。
8.阅读课本P38页并回答: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 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 在中的传播速度。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巩固新知:
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2.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 B.声音的传播可以没有介质
C.声音的传播速度在液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无关而只与温度有关
3.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 m/s,打雷时,看到闪电后5s才听到雷声,估算一下发生雷电处离你 m。
7.《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篇七
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为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为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收获学习中的喜悦和满足。因此,我精心进行教学情景设计,课堂开始,由视频导入,讲述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振动情况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声音的产生,通过身边熟悉的情况入手,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对知识的探索,更是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热情。
二、任务型课堂教学中,任务问题设置必须具有有效性。
按照大纲要求,遵循教学规律,由浅入深,将知识内容分解为若干任务,以任务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难点是解决实际问题,及概念理解,让学生形成对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意识.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我进行了任务驱动式教学,结合学生的学情,设置了五个教学任务,第一个任务自学教材——了解声音的产生概念。第二个汇报结论——归纳概念,掌握概念。第三个任务探究声音的传播以及声速,目的在于突破重点。第四个任务说出声音传播的特点,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
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在讨论中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反复讨论,突破了难点,学生能够说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也能根据声音的传播特点,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说明我设置的教学任务非常具有有效性,达到了教学目的,完成了学习目标。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小组合作能力。
课前,根据学生特点已将全班进行小组划分,全班48人,我共划分8组,并由组长对组内进行了角色分配。我在本课中组织了2次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下达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相互协调,分工合作,进行自主性、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使用:开篇导课我运用了小视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现代教学软件的使用,提高教学效率。视频的大量应用,将问题更简化,清晰直观,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完善课堂结构。动态展示了各声音的产生,总结归纳得出重点。
五、游戏的设置,让学生全部参与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打破过去纯理论,互动少的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去探索,去发现.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用游戏的形式,让全体同学参与其中,巩固本节的知识点,强化重点,清晰直观的反映新的结论,突破难点。
六、课堂小结充分体现任务型课堂的评价模式
任务型驱动课堂教学中,为激发学生们内心的挑战欲望,教师创设一种竞争的情境,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小结以学生的自评:
今天的课堂中,我学会了
.容易出错的是 ,我的体会是 .生与生的互评:小组长给本组成员进行平价写到小组汇报单上。师生互评:在各个环节中,学生采取参赛加分方式,对在教学环节中,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小组合作好的给予适当加分,最后进行加分评级,使学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教师在总结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同时对小组评分进行总结。,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任务实施与完成情况的反思,完善知识体系的同时,也发现闪光之处和不足。
七、需改进之处:
8.《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反思 篇八
反思之一: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来做实验,例如:用直尺、笔,饮料瓶、眼镜盒……等物品制造声音,从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发声的物体有什么样的特征?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从而使学生也能喜欢上物理课!当然在有些实验器材的处理方面,有些技巧还不够老练,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上需要不断磨练。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在对教学内容认真的思考。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知识和自然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再研究过程。我在进行本节课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通过引导,利用实验的方式把厚缩在其中的认识历程重演,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短暂而迅速地重走一遍,从中体验和学习思维的方法,如在本节课提到的放大法、实验推理法、归纳总结法等等。
反思之四:在教学过程,我能从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学生的直观形象的认识过程,将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进行必要的剪辑和引导,减少岔道,精简时间。当然在指导学生实验方面,正如陈教授所说有一些细节方面还不够精致。如实验*作的注意事项,仪器的正确使用方面等等。
9.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 篇九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在对教学内容认真的思考。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知识和自然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再发现过程,再研究过程。我在进行本节课物理知识教学的同时,通过引导,利用实验的方式把厚缩在其中的认识历程重演,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短暂而迅速地重走一遍,从中体验和学习思维的方法,如在本节课提到的放大法、实验推理法、归纳总结法等等。
反思之四:在教学过程,我能从初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学生的直观形象的认识过程,将科学家的原发现过程,从教育、教学的角度,进行必要的剪辑和引导,减少岔道,精简时间。当然在指导学生实验方面,正如陈教授所说有一些细节方面还不够精致。如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仪器的正确使用方面等等。
10.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 篇十
一、内容概述
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声音的传播。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
本章安排了若干随堂实验探究活动,例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等。应该说,这些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实际探究过程有很大差距,例如,问题的提出不是由同学们自主完成的,实验过程也很简单。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同学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的,应该说,学习本章内容时我们对探究活动还相当陌生,处于初级阶段。
本章内容特别注意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骨传导”“回声”“声与信息”“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声音的产生原因及声音的传播条件。2.声音的三要素及影响因素。3.声的利用。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难点:
1.对声速的理解、回声与原声的区分。2.对乐音三个要素的理解及区分。3.有关声音的计算。
三、学法指导
1.转化法:在探究振动产生声音时,为了观察发声体在振动应用了转化法。
2.比较归纳法:本章通过比较物体发声和未发生的区别,以及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3.概念辨析法:在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时,要注意用概念辨析法正确的理解它们,特别是音调和响度。
4.日常现象归纳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学习本章知识,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积极动手进行探究实验,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对实验的操作,领悟其中的道理。
四、教学建议
根据本章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对本章的教学建议如下:
1.对课本上安排的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学中要重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3.在学习中可运用比较、归纳、转化等方法,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更明确。
4.在学生印象中,噪声是有害的,在讲课时,可通过阅读或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它的利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5.在实验过程中,可对学生渗透研究物理的一个重要方法——控制变量法。
五、课时分配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课时 第2节 声音的特性1课时
第3节 声的利用1课时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课时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蕴含的道理。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相关课件。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在教室里播放悠扬的音乐,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相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第27页至第30页,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声音的产生
图1 活动一: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器材】硬纸盒、铅笔、橡皮筋等。
【实验过程】(1)如图1所示,把橡皮筋绷在硬纸盒上,用两支铅笔插入垫起橡皮筋,使橡皮筋悬空。
图2(2)用手指拨动橡皮筋,观察发生的情况。
(3)如图2所示,边说话边轻按喉头,说出自己的感觉。【实验现象】发声的橡皮筋在振动;发声的喉头也在振动。【实验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反思小结】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风吹树叶哗哗响,是__树叶__在振动;笛子等管乐器发出动听的声音,是由__管内空气(或空气柱)__振动产生的。
【教师点拨】
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风吹树叶哗哗的响声,是由树叶振动产生的;管乐器发声都是由空气柱的振动产生的。
探究点二 声音的传播
活动二:探究实验
图3 【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猜想与假设】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介质,也可能不需要介质。
【设计并进行实验】(1)如图3所示,玻璃钟罩内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声吗?
(2)用抽气机抽取钟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听到的电铃声有什么变化?(3)如果把钟罩内的空气完全抽出来,还能听见声音吗?
【实验现象】抽气过程中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当空气完全被抽出后,将听不到声音。【实验结论】
声音可以在空气(介质)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反思小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针对训练】完成针对练二:声音的传播
2.如图是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的照片,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却可以直接对话,其原因是(B)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教师点拨】
由于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而在飞船舱内有人造空气环境,所以可以直接对话。
探究点三 声速及回声测距 活动三: 1.让学生自学课本第29页至第30页“声速”部分内容,从实例入手引入声速的概念,介绍声速的单位,认识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课本“小资料”内容)。
2.要求学生分组设想出测量声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反思小结】
声速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是v固体>v液体>v气体。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课后评价案”部分的内容。板书设计
第二章 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 篇十一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达到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能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模式
“活动——实验”的探索模式。
教学仪器
1)教师演示实验的全套器材 2)学生实验的器材 3)多媒体、图片、模型
【教学过程 】
现象:
振动:物体的来回运动
一、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 打击乐器:搞击面的振动
1、固、游、气都能振动发声 乐器 管乐器:空气柱的振动
弦乐器:弦的振动
2、发声体一定在振动,但物体正在振动,人们未必能听能听到声音(人耳范围20次/秒-XX0次/秒)
3、振动停止,发声(不能是声音)也停止 “余音未绝”
二、声音传播的条件:介质
1、声音传播需介质,固、液、气都能传播
2、传播形式:声波(类比水波)
3、声速: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记)
4、固体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快(钢:5200m/s,水1500m/s)、气体最慢。
人耳构造:
三、人耳如何听到声音 过程:声波 臌膜振动 听觉神经 大脑 听到声音
双耳效应
四、回声及其利用(1)条件:0.1s以上 (2)应用s=vt/2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推荐阅读: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练习题06-14
声音产生与传播教案12-15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说课稿12-01
产生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原因和防范措施10-14
XBRL对会计工作和财务报告产生的影响09-16
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策略06-16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案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