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2024-12-31

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精选14篇)

1.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一

向量在解决高中数学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向量是代数形式与几何形式相互结合的点,是高中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同时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向量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学好向量对其后期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就向量教学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侧重于工具的作用性。本文就向量解决高中数学问题的应用进行单独分析,以期能够对高中向量教学有更深了解。

【关键词】向量;高中数学;应用

向量在高中数学中具有代数性质和几何性质。从数学发展历史来看,向量是“数、运算以及量”形式不断发展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高考数学必须考的数学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增添向量的知识点,促使几何和代数紧密相连。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向量能够为其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将向量作为解决数学工具,能够将几何问题的逻辑推理性转化为代数的运算,这样就促使数学问题解决得更清晰、简洁。向量是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基础知识。但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向量知识的方面却非常少。其实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能够应用向量的知识,可以达到快速解题的目的。

一、学习向量的必要性

向量的学习始于高中数学。学生在高中阶段开始学习向量。数学与物理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向量体现出来的。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针对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力等相关知识都需要运用到向量的加减。由此可见,就高中物理问题解决而言,全面学习向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物理学与数学已经获得了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学习向量能够为物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工具,将物理问题引入到向量的学习中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向量学习中,还有一个空间向量的概念。空间向量对立体几何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立体几何能够应用空间向量,则会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空间向量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能力。另外,在解析几何学习中应用向量,能够为解析几何提供重要的工具,促使传统的几何和现代的数学知识相互连接。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向量具有其必要性。无论是从学生的学习而言还是教师的教学质量,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向量在高中代数问题中的应用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代数占有大部分的内容。其主要研究的是数、数量、关系与结构的数学分支。高中代数的内容包括了数列、不等式、方程、统计与概率、基本函数和三角函数等等。在解决代数问题中,向量能够提供多种方法。笔者就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例1】[2012年高考]若平面向量 a→,b→满足:丨2 a→-b→丨丨≤3,则 a→×b→的最小值是多少。

【答案】这道高考题的答案是 a→×b→的最小值是-9/8

【解析】

丨2 a→-b→丨≤34a→2+b→2

≤9+4 a→×b→

4a→2+b→2≥4丨 a→丨丨b→丨

=>9+4a→×b→≥-4a→×b→

a→×b→≥-9/8

在本题解析的过程中,其中4a→2+b→2≥4丨 a→丨丨b→丨≥-4a→×b→用的是不等式a→2+b→2=丨 a→丨2+丨b→丨2≥丨 a→丨丨b→丨以及丨 m→丨丨n→丨≥-m→×n→。通过这道高考数学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应用这种方法进行推广,也就是在数学题目解决中应用不等式的重要结论,经过几次不同的放缩,就能够得到相应的结果。

【例2】[2011年浙江高考(文)]若实数x,y满足x2+y2+xy=1,那么x+y的最小值是多少。

【答案】这道高考题的答案是x+y的最小值是2√3―/3。

【解析】这道题目有几种解题方法。(解法一):假设 m→=(1/2x+y,2√3―/2x),n→=(1,1//3),进而可以得出丨 m→丨丨n→丨≥-m→×n→{[(1/2x+y)2+(√3―/2x)2]开根号}{[(1+1/3)]开根号}≥1/2x+y+x/2

x+y≤[(x2+y2+xy)开根号]×2√3―/3=2√3―/3当且仅当存在两种条件,(1/2x+y)×1/√3―=√3―/2x和x2+y2+xy=1。也就是在x+y=√3/3的情况是,x+y存在最大值2√3―/3

(解法二)m→=(x+1/2y,√3―/2y),n→=(1,√3―/3)丨 m→丨丨n→丨≥m→×n→就可以得出x+y≤2√3/3。在解这道题目的过程中,需要应用到不等式丨 m→丨丨n→丨≥m→×n→依据不同的向量m→,n→。在解题的过程中,其关键部分就是向量m→,n→这两种方法都假设了a2+b2=x2+y2+xy=1,ac+bd=x+y。采用待定系数的方法就能够求出c,d的值。应用这种方法解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那个具有可变通性。

【例3】求函数f(x)=[(x2+2x+2)开根号]-[(x2-2x+2)开根号]的值域

【解析】f(x)=[(x2+2x+2)开根号]-[(x2-2x+2)开根号]={[(x+1)2+1]开根号}-{[(x-1)2+1]开根号}。假设a→=(x+1,1),b→=(x-1,1),a→-b→=(2,0),则f(x)=丨 a→丨-丨b→丨。根据三角不等式-丨 a→-b→丨≤丨 a→丨-丨b→丨≤丨 a→-b→丨以及a→,b→不共线的值域值域(-2,2)。在解题的过程中应用三角不等式-丨 a→-b→丨≤丨 a→丨-丨b→丨≤丨 a→-b→丨以及其等号的条件。

通过这几个例子就可以充分看出向量在解决最值、不等式以及函数值域的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在解题的过程中方法也不是唯一的,但是其解题思路都是利用向量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解题方法非常灵活,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三、向量在高中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向量具有形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优良的运算性质。向量的线性运算和数量运算具有较为鲜明的几何背景。因而对于某些需要证明的平面几何命题,可以将向量运用到其中。这样向量就能够为几何证明提供新的途径。有些几何问题的常规解决方法非常繁杂,运用向量进行行和数的转化,能够促使解题过程得到简化。

【例1】已知 D 是△ABC所在平面内一点,AD的中点为E,BE的中点为F,CF的中点为G。证明:使得两点D与G重合的点D是唯一的。

【证明】

AG→=1/2(AF→+AC→)=1/2[1/2(AB→+AE→+AC→]

=1/4AB→+1/8AD→+1/2AC→

因为AD→=AG→ 7/8AD→=1/4AB→+1/2AC→ 所以AD→=2/7AB→+4/7AC→

因为AB→,AC→是确定得向量,所以 AD→是唯一的一个向量,则△ABC所在的平面内使得两点D与G重合的点D是唯一的。在解决此类问题的过程中,其关键部分就在于以一组不共线向量为基底,通过向量运算利用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就能够将基底向量表示出来,再利用向量相等,列出方程,进而得出相应的值。

四、结语

总之,向量作为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实际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应用向量研究问题能够实现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互结合,并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尚廷武.立体几何中“几何法”与“向量法”的解题功能比较[J].数学通讯,2012,10(8):56

[2]赵小平.把空间向量融入立体几何教学的一种教学设计[J].数学教学,2013,9(45):23

[3]王建明.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向量背景与前景分析[J].数学通讯,2012,7(5):24

[4]黄生顺.平面法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解题应用[J].中学数学,2013,7(12):23

2.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二

关键词:“问题解决模式”,高中数学,教学,应用

一前言

“问题解决模式”是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以数学问题为中心, 学生为教学主体,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和交流, 对数学知识进行内化和迁移, 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和实施, 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教与学双方互动。而“问题解决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建立, 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而以问题形式围绕教学的展开, 也可以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使其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为此, 结合笔者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就课堂教学的“问题解决模式”进行浅要阐述, 以供同行交流。

二运用“问题解决模式”期望达到的目标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模式”, 旨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其在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下, 很好地培养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 “问题解决模式”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为: (1) 能根据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 准确地分析题意; (2) 根据分析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并建立数学模型; (3) 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 使其转化为具体的数学题目; (4)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分步骤解决转化好的数学题目, 进行归类运算; (5) 反思自己解题的步骤, 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及其不足之处。

三“问题解决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要求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

陶行知说:“接知如接枝。”这句话从教学方面来讲, 就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从学生的生活中发现和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贴近学生, 才能被学生所认可, 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笔者一般是以趣味游戏、数学实验、经典故事或是从学生的认知冲突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已知a、b, m∈R+, a

在讲解此题数学中, 如果直接给出不等式让学生去证明, 学生会觉得枯燥, 很难马上想到解题方案。这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一种情境:有白糖a克, 放在水中得b克糖水, 白糖再加m克, 此时糖水是变甜了还是变淡了?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变甜了”。于是就得到了不等式就这样,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 学生很感兴趣, 很快就证明了这个不等式。

2.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问题解决模式”重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并不是教师就可以“撒手不管”, 相反, 教师的任务更重了。在这过程中, 由于需要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 这不仅需要自主学习意识, 更需要拥有解决问题的思维, 而这对于高中学生而言, 还比较困难。因此, 这就凸显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学生的解题过程中, 如果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偏离了教学重点, 教师需从旁加以指引, 使其回到问题的正确思路上;当学生审题遇到障碍时, 就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 使学生能主动地分析问题, 快速地建立起解题思维模型, 从而锻炼自身的解题能力。一般在“问题解决模式”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审题环节:在问题解决模式中, 首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审题, 从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但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学生能力不足, 很难准确、快速地建立起数学模型, 这就需要教师的及时指导, 以帮助学生能快速地构建数学模型。

第二, 导思维停滞处:当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后, 往往只关注到已解决了问题, 而很少能总结和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规律, 在这时, 教师适时的指导、引导, 可帮助学生总结出数学解题的规律, 从而促使其思维品质不断提升。

第三, 导思维障碍处:学生的解题思维由于受到年龄、解题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解题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思维障碍,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问题解决模式”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预见其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 便于在关键处予以指导, 并鼓励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 从而使其敢于猜想、敢于假设, 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 以学生为解决问题的主体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要求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因此在实施问题教学模式时,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其内化和发展, 最终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一是在教学中,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让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而不是由教师解决问题后再讲解过程, 使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 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二是在教学过程中, 不是随意简单地把问题“丢”给学生, 而是应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素质, 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 把问题激活, 以激起学生的解题兴趣, 从而引导学生能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索, 从思维的深度上参与到教学中。只有这样,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 才有可能深度地研究问题, 进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运用“问题解决模式”需注意的问题

1.“问题解决模式”的适用范围

从表面字义看, “问题解决模式”似乎只适合于高中数学的应用题教学。但实际上, 只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 “问题解决模式”不只适用于教材上的“研究性课题”的进行, 它也适用于新概念的教学, 新公式、新定理的教学, 同样也适用于习题课的教学。

2. 教师找准问题切入点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设计问题,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应该是课程的知识重难点。学生带着教师设计好的问题能够自主学习, 并且在学习的过程能够自己或者和小组同学合作解决。只有找准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的切入点, 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地被激发起来, 才能带着问题探究、交流, 使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进而产生认识上的飞跃, 提出新的问题。

3. 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和开放性

数学知识纷繁复杂,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主次不分, 每个知识点都要设计成问题, 问题要重点突出, 切忌面面俱到。并且问题的设计应该由易入难、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这样, 既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还可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另外, 在设计问题时, 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唯一, 答案不唯一, 而且问题还可以不断变换条件或增减条件, 条件与结论也可以重新组合, 使学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掌握新知识,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 不断提高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 教师虽然不是主体, 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任务减轻了, 因为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入、指导、总结和评价, 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 问题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问题的探究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调控能力, 问题的评价和总结过程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因此, 应用问题解决模式, 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能根据学生的思维素质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 能在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时帮助学生, 尽可能的预想到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状况,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平.“问题解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 (中旬) , 2011 (32)

[2]王红革.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0 (3)

3.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问题解决型高中思想政治课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思想政治课程新的课程目标和教法改革过程中,我在试行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即问题解决型教学法。通过教师围绕教材原理精心设计各种教学应用问题,结合社会热点材料,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资源,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师生对话中思考,在活动中感悟,在对话中用课本知识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当学习的主人。

问题解决型教学法是一种以能力发展、学习过程为主线的教学组织过程,我将其分为四个环节:

1.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在应用性问题解答之前,学生应具备一些知识,如果没有这些知识,问题的解答和应用过程就无法开展。这些知识从哪里来呢?教师可以把学生分组,可以通过学生课外的预习寻找与本单元相关的知识,制作资料夹,相互交流。比如讲授《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前,教师就要求学生预习,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通过网络寻找金属货币的发展史、纸币制造印刷过程和防伪技术,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金钱的态度和消费观念,再通过教师的课内讲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教学才能有效开展。

2.设置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要以情境激发求知欲,更要以情境营造体验氛围,并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兴趣,使其变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地探索。(1)选取故事或利用新闻热点。每天网络报刊的出现的大量鲜活信息、国内国际的一些热点问题都能联系上经济生活知识。(2)选取生活现象。如在学习“树立正确消费观”类知识时,可以给学生讲什么叫“月光族”、“穷忙族”。(3)选取相应史料。史料的真实性,对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如在讲授财政的巨大作用时就可使用“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的史料。(4)选取社会生产现象。在讲授“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时,可选取较知名的东风汽车、诺基亚手机生产的路程为情境材料。

3.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启发和激发学生独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证性问题。学生掌握相关课本知识,又被情境材料所吸引后,具有了回答问题的潜能,教师就可以提出相关应用型问题。应用型问题的来源:第一是教材每一单元后都有大量的应用型问题,教师可以提前引用到课文中要求学生解决,如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中有“钱应该怎么用?用到什么地方?你的零花钱应该怎么花?”第二可以联系热点问题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方式主要从追问事件发生的原因、依据什么原理或理论去解释、怎样解决此类事件的角度去提问。第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形成问题。如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内容“加强宏观调控”,讲课中插入我国深圳、上海、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交易萎缩问题,结合课文中“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等进行分讨论。经过激烈的辩论,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的观点相互补充、相互碰撞,激发思维的火花,对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有着重大的意义。

4.总结。

学生回答探讨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处理、小结,梳理知识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做适当讲解,对于目前有争议的问题,老师可以表明自己的个人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教师不能解答的问题应课后查阅资料,并与学生交流。

4.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常州市第五中学

薛海波

联系电话:***

主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幻灯片板书设计的常见问题及解决

摘要:在现在的历史教学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我们常常运用多媒体PowerPoint软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幻灯片来辅助教学。在PowerPoint软件应用过程中,如何进行板书设计,如何让PowerPoint板书更好的为历史教学服务,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探讨;此外,对于在设计PowerPoint板书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也给出了一定的解决办法。希望本文不仅对历史教学,对其他所有运用PowerPoint设计板书的学科,都能给予一定的帮助。本文主要是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的总结,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关键词:历史教学 PowerPoint 板书设计 问题及解决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电脑使用的不断普及,多媒体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始兴起。相较传统历史教学而言,多媒体教学的以其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针对性、大信息量、大容量性、图文声像并茂性和以及情景再现性等种种优势,有力地推动了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在中学历史课堂的贯彻实施,因而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在从传统历史教学向多媒体教学过渡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如何做好多媒体下的历史板书设计便是其中一例。

在众多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中,常用的有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三种。其中尤以PowerPoint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幻灯片运用得最为广泛,PowerPoint具有直观,浅显,易于上手的优势,对于刚刚接触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历史教师来说,是一款不错的软件。

那么,如何在PowerPoint中做好历史板书设计呢?

第一,板书是展示给学生看的,自然要让学生看得清楚。所以,看得清楚是PowerPoint历史板书设计的第一要素。这里的看得清楚是指要让学生看得见是什么。

PowerPoint软件主要是在模板上进行板书制作,模板又称之为底版,相当于传统教学中的黑板,它的主要职责是让学生看清楚上面的东西,尤其是字。因此,模板的背景选择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无论光照好坏,深底浅字都是不错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背景的颜色选择切忌太过鲜艳,如大红大紫大绿,学生长期看这种底色的板书会造成视觉疲劳,这里推荐两种底版与字的颜色搭配:蓝底白字或黑底白字。

板书清晰与否另外一个要注意的是字的大小。在历史板书中,常常会引用很多的文字资料。建议一般不要在同一张模板上放太多的字,字的大小最小也要在24号以上。实际上24号的字学生已经看得比较吃力了。如果实在要在一页放很多字,则字与背景的颜色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可通过改变底版背景或文本框填充色以及字体颜色来完成。另外也可尝试把字体加粗来使字更清晰。

为了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更直观地了解,在多媒体历史板书设计中,常会引用很多相关的图片。对于一些不是很清晰的历史图片,既占地方,学生又看不清楚,达不到辅助教学的目的,建议干脆不用。

第二,历史课堂教学是否吸引学生,板书美观与否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因此,看得美观是PowerPoint历史板书设计的第二要素。

板书是否美观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比如,背景图案的多样化。背景除了单一的色彩外,可以选择多色,如爆炸形底版,前提是不影响字的清晰。应用设计模板的变换也是板书背景图案多样化的途径之一。这里要注意的是,在PowerPoint2003以前的版本中,每个PowerPoint课件只能使用一种应用设计模板,但应用设计模板的背景颜色则可变动,制作板书时可根据实际需要相应地改变底版颜色,当然,这也可通过忽略母版的背景图形或插入图片来实现。背景图案多样化的另一种途径是自我设计背景图案,如讲帝王将相时可以帝王将相的图片作为背景,讲音乐时可以五线谱图案作为背景,讲战争时则选择战争图片为背景„„当然,这些和历史有关的背景图片需要平时不断有意地积累。此外,适当地使用一些Gif动画图片如分割线,按钮,装饰物等也是增强背景图案的多样化的有效方式。

板书美观与否涉及的另一方面是字体的设计。像历史这样的文科教学,字是板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字体设计的是否美观也影响到学生对板书的兴趣。字体设计主要包括字的大小,粗细,字体,颜色等等,有时还可用一些艺术字。字体设计同样也要注意要让学生看清楚。

板书是体现教师教学风格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同一个教师设计的板书中,如板书形式,模板版式,字的字体,大小,字型,颜色等等,最好有统一的模式,从而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内容当中能把握重点,有的放矢。如我在设计板书时,一般选用应用设计模板中的blends型,空白幻灯片,并且喜欢给每一阶段(如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等)的课件设计一个统一的封面,即在每个历史课件的第一张幻灯片上,在blends型模板的横线以上写上单元名称,在blends型模板的横线以下输入课题,并配上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一张图片。课题字体一般用隶书,大小60号,加粗。在封面以后的板书内容中,对于一些章节标题我一般采用40号的方正姚体,再往下的标题则用32号的华文新魏,对于一些引用的文字材料则一般不放在板书的同一页,且统一用楷书字体,对于重点,则用红色凸出,从而使板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板书的美观是服务于历史教学的,因此,不能因过分追求美观而使板书变得五彩缤纷,过度花哨,从而使学生更多地注重板书形式而非内容,这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第三,要想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板书设计得是否生动是关键。因此,看得生动是PowerPoint历史板书设计的第三要素。

多媒体板书相较传统历史板书,最大的一个优势便在于它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在PowerPoint当中,除了传统的文字板书,还可通过增加图片、音频、视频、flash等来丰富板书的内容,从而增强板书的趣味性。这些资料的相互切换可以通过PowerPoint中的超级链接来完成。当然,也可以将这些音频、视频、flash插入PowerPoint中,这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要求。这里建议将同一课的所有资料保存在一个文件夹中,需要拷贝时将整个文件夹一起拷走,从而保持原文件存在的超级链接。在增加了图片、音频、视频、flash等内容之后,历史板书变得更加的直观、生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创设情景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板书的另一优势在于它可以根据学生课堂的随机发挥相应的调整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可能会涉及的一些问题设计在多媒体板书中,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之后根据学生的课堂反映通过隐藏在幻灯片中的超级链接来增删教学内容。通过这种师生互动教学一样可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

第四,长期的紧张学习,学生难免会放松注意力,此时,可以适当的为幻灯

片增加一些背景音乐来缓解学习疲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实际上,背景音乐的功效是非常大的。例如,在上课前播放一些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尽快投入到学习状态中的作用。在讲述课文内容时,可根据不同的场景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如同样讲抗日战争,当讲到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到处烧杀掳掠,中华大地一片狼藉,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况时,我配以二胡曲《江河水》,其幽怨、悲怆的曲调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凄苦、悲凉的心境;当讲到中国军民团结一心,奋起抗争,以无比的智慧和大无畏的勇气奋力杀向日寇,取得一次又一次的畅快淋漓的胜利时,我适时的播放《大刀进行曲》,在其激昂、明快的曲调感染下,学生被充分调动起来,对当时中国军民的勇猛、豪迈的激情以及以国家危亡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有了更深的体会。

因此,适当的背景音乐不仅可以使课件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起到创设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同样需要平时细心的积累。

插入背景音乐的方法有几种,最常用的是在工具栏的“插入”菜单中选择“影片和声音”,点开后选择“文件中的声音”,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音频资料,这样做可以向幻灯片中插入CD音乐、WAV、MID和MP3文件以及录音旁白。此时,会弹出询问该音频资料是在该幻灯片播放时自动播放还是鼠标点击后播放,这是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一般选择后者,便于对音频资料的自主控制。

但是,这样做会遇到一些问题:

首先,在放映幻灯片时,有时想插上一段较长的音乐,以它作为整个放映过程的背景音乐。但是,常常会发现在一张幻灯片中插入音乐后,总是在放映下一张幻灯片时会自动停止。使得音乐的播放很不连贯。

下面的两个办法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在第一张幻灯片中插入想要播放的音乐(注意选择让它自动播放),然后右击小喇叭的图标,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自定义动画”,然后单击选项卡上的“多媒体设置”选项,并依次选择“按动画顺序播放”、“继续幻灯片放映”、“在N张幻灯片后”(其中N的数量取决于你要放映的幻灯片的张数)。如有必要,请选择“其他选项”中的“循环播放,直到停止”复选框。最后,设置好幻灯片的切换方式就行了。

二、在第一张幻灯片中,对已经设置好了的文本框右击,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动作设置”,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单击鼠标”或“鼠标移过”选项卡。然后选中对话框中“播放声音”复选框,在下拉框中选择“其他声音”,按路径选好背景音乐。单击“确定”就好了。这种方法要求用户在播放第一张幻灯片时,依据最初的设置,或单击设置好的文本或将鼠标移到文本上,以激活背景音乐。最后,设置好切换方式就行了。

其次,用这种方法插入背景音乐时会出现一个光碟或喇叭小图标,虽然可以在播放时隐藏它,但是在编辑状态下往往是一个碍眼的东西。而且除了录音方式外,其他方式不把音乐内容真正插入PowerPoint中,如复制或打包时遗漏音乐文件,在别的电脑上就放不出声音了。

这时,可以在“幻灯片切换”方式中进行操作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选中第一页幻灯片,在“幻灯片放映”菜单下选择“幻灯片切换”,对话框中的“效果”和“换页方式”按照你的要求设置,在“声音”一栏内选“其他声音”,然后添加声音文件。这里添加的只能是WAV文件,如果是其它格式,请将它转换为

WAV格式。可以用豪杰超级解霸3000进行转换。然后在“循环播放,到下一声音开始时”选项前打钩。再点击“应用”,就完工了。用这种方法制作只有文字、图片和背景音乐的普通幻灯片没有多余的小喇叭图标,没有多余的音乐文件,简捷方便。

第五,多媒体历史板书设计还需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其一:一些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媒体或制定的教学内容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从而造成学生注意的混乱;制作的板书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设计板书时努力去避免。

其二:有的教师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常常把所搜集到的和教学内容有关东西一股脑儿的放进幻灯片,导致一堂课的课件的幻灯片多达五六十张甚至更多,这一方面会使学生目不暇接,掌握不住重点,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正常完成。因此,在制作多媒体板书时必须适当地选择板书内容,并建议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先就板书试讲一下,从而控制上课时间。

其三: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常常会引入大量的图片。由于引入方法不当,造成课件占用内存太大,这对教学内容影响不大,但是由于课件太大,在打开时会耗费大量时间,这也会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建议在引入图片时,注意图片的格式,最好用JPEG格式的图片,这可以在ACDSee软件中完成这种格式的转换。在引用图片时,最好采用插入而不是复制,这也可有效地减少图片所占内存。

另外,有些教师的多媒体历史板书仅仅是黑板板书的简单照搬,这种多媒体历史板书建议干脆还不如不用。

特别要指出的是,黑板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多媒体历史板书时千万别忽视了对黑板板书的设计,一些副板书可以通过黑板板书来展现。

5.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情境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新课标改革的必要措施。但是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教学形式枯燥,难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导致数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本文介绍了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情境教学,以期高中数学教师能够科学地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目前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求知欲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缺乏对情境教学的深层次理解,在数学教学中仍然只局限于课本的知识,并且讲课模式还和以前相同,难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学生只是盲目地听从教师的讲解。学生缺乏求知欲望是数学教学中严重的问题,影响着学生的知识水平,同时影响着数学教学的质量。

2.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通常是枯燥乏味的,给人的感觉是抽象难懂,这不仅有数学本身原因,还有教师缺乏对数学知识的利用,没有创立出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数学只是为了提高成绩,从而失去了教学以学生为主的真谛,难以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3.教学枯燥,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课水平和趣味性往往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上,由于教师的观念没有转变,教学形式依然枯燥,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难以集中注意力,这是目前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教师改变教育观念,以科学的手段来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4.难以综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可以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难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难以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注意力,继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数学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知识水平的提高。

二、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设置问题情境

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必要的交流方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的必要手段。因此,创造科学的设问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由于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抓住重点,不要过于宽广,要源自生活,这样的设问情境能让学生较快理解,并且能抓住重点。

例如,教师在讲图形平移时,可以让学生做开窗的活动,然后设置问题情境,问学生刚才开窗时窗户的移动属于什么变化。这样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会在潜意识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设置问题情境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不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不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2.设置游戏情境

游戏是学生都喜欢的活动,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进游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以便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另外,安排课堂游戏还可以活跃课堂,让学生带着积极愉快的心情学习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数学概率问题”的时候,可以带一些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小球,让学生蒙住眼睛随机抓取,然后让学生分析抓球的概率。通过数次的实验,可以加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有用的数学知识,并且愉快的氛围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牢记程度,进而有效提升数学成绩。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适当引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设置故事情境

高中数学教学中,往往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加上数学本身的枯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这就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从根本出发,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的讲课情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可以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系的扩展性故事,在数学课堂上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让学生被故事吸引,从而渴望了解到故事背后的数学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课堂上的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学生在此情况下可以将数学知识和故事背景衔接起来,增强对数学的掌握程度,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家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提高了,自然数学教学质量就提升了。

4.设置人文知识情境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讲讲数学在社会中的重要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涉及的人文知识等。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费马大定理等知识的起源和发展,增强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讲述概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提前几天看天气预报,确定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概率,在课堂讲解时,就可以结合天气预报的情况,给学生进行生动的演讲,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气象学科的知识。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设立人文知识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增加对人文知识的认知,有效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综合知识水平的提高。

情境教学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目前的高中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本文对目前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枯燥、难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生缺乏求知欲和兴趣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设置问题、游戏、故事和人文知识情境。希望数学教师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6.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一、问题的选择与设计

“学起于思, 而思源于疑.”“问题解决”是数学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中能否设计出“好”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 一个“好问题”的产生并非轻而易举, 应当包含明显的数学概念或数学技巧, 能在数学多个单元知识和多种情形之下实行较好地推广或扩充, 而且有不止一种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它的基本特征是:一是从学生角度看, 必须具备可探究性.首先要让学生明了所提问题的意思是什么;其次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或关注, 以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再次要拿捏好问题的难度, 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 让他们“跳起来, 摘桃子”.二是从教师角度看, 应当具备可诱控性.教师在将问题置放到学生活动环节之中, 要能够游刃有余地控制局势, 在自由控制中诱导有方、进退自如.一旦发生不可收拾之势, 必然无法掌控学生的活动发展进程.那就是一个失败的问题.三是从数学内部看, 强调具备可生成性.所选问题要有新的知识生长点, 要么能够在部分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生成又一新的问题, 要么能够发生知识的迁移与变形, 或者在变换思维角度后产生不同的解法.

衡量问题的标准不是硬性的, 但是提出一个问题要努力具备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简洁性和可开放性.

二、教师操作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式教学常把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开端.教师创设一个能够明显意识到的问题情境, 故意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困惑, 进而激发他们进行探究的欲望, 这是探究式教学能够成功的基本条件之一.例如: 已知30°、45°的正、余弦函数值, 能否利用它们求出cos75°的值?

2.放手学生尝试, 注重过程的启发引导

在把问题交给学生进行尝试解决的过程中, 由于思维和知识的不成熟性, 他们往往不可能把握问题解决的思维目标, 不容易把“已知”与“未知”很好地链接起来, 难以判断知识的运用正确与否、方法的选择有效与否、问题的解准确与否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跟紧学生, 随时把握实践动态, 对尝试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启发和引导, 帮助他们走好走稳下去.譬如, 提醒学生一起重温与尝试问题有关的已学知识, 以旧带新、以陈促新;与学生共同阅读相关教材, 进一步学习、理解和领会新概念的实质内涵;引领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必要的猜测联想、类比归纳与分析推理;组织他们积极开展分组讨论和全班学生交流, 等等.

3.放眼长远目标, 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数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都属于能力方面的范畴.这种能力的培养与形成, 绝非一蹴而就的简单之举.对此, 我们教师必须怀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 同时具备“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尽一己之力认真履行职责, 精心打造自己的“良心工程”.对于无需指导的简单问题坚决不指导, 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中感受快乐;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对于有相当难度的问题, 应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究、通力合作去解决.必要之时, 教师作适当点拨, 尽量暗助成功, 千万不可越俎代庖、半途而废.

4.认真梳理总结, 促进知识的反刍吸收

学习是一个温故知新的积累过程, 需要教师督促和帮助学生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与总结, 在这种牛羊吃草般的反刍过程中, 不断地消化、吸收、巩固与强化.教师可以将例题变式, 对已学内容翻陈出新;可以让学生对错题进行剖析, 在纠偏整错中强化正确认知;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要求进行重新命题, 从中感悟“万变不离其宗“的学习道理, 有助于更好地学习、记忆和应用.总结的方式方法不拘一格, 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学习数学概念之后, 可以辨析、类比的方式实行小结;可以对解题的过程进行学后反思;可以组织如阅读、练习和实践等形式的课外补充活动;可以让学生撰写学后感、考试心得或专题小论文;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数学小课题研究, 等等.

5.坚持实事求是, 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

7.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一)探究解决教学的意义及指导思想

“探究解决教学”是以数学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形式,对数学问题进行求解、发展与延伸、迁移与变形等环节,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新知的能力、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

1、怎样进行探究解决教学?①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②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置;③大胆鼓励学生运用直觉去寻求解题策略,必要时给一些提示;④讨论各种成功的解决,归纳出问题解决的核心。如果可能的话和以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推广,概括出一般原理。

2、注意“探究解决”的心理因素。在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问题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心理活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地解决:①领会与同化。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转换命题,并整体地将问题吸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②寻求策略与验证。分析解题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寻求策略技能的提高,各种解题策略的比较与验证更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与批判精神。

3、通过“探究解决”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的智力和认知特点等构成了学生的数学素质。把数学的概念教学、探究解决教学的立足点放在提高学生素质上。

(二)探究中问题的选择和导入的原则

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向学生提供一个好问题。有了“好問题”才能更好地探究,当然好问题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1、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好问题”必须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究性。可接受性是指问题要容易为学生所理解问的是什么,要有一定的意义容易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障碍性则就是问题的解决办法不是显而易见的,是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供使用的但又确实与已学内容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探究性是指学生能进行探究,而探究的过程又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如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价值、思维的价值或是人文的价值等。

2、从教师角度来看,“好问题”应当有可控性。可控性是指教师对所选问题在尝试引导环节中要能对学生的活动围绕着教学中心加以适当的控制与诱导。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任务繁重,如果要将问题解决教学应用于日常教学,那么大纲、教材的教学任务根本完不成,因此很多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3、从数学内部来看,问题要具有可生性、开放性。可生性是指所选取的问题要有新问题或新知识的生长点,能够在更改部分条件下能产生新的问题,或是问题能够迁移、变形,或变换思维角度有不同的解法。

选择了一个好问题后,如何呈示给学生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教材,对教学内容做到舍取有度,创设一定情境导入。教师在创设情境导入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针对性,具有针对性的导入,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性,具有新颖性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具有趣味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动性,具有互动性的导入,才有学生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简洁性,具有简洁性的导入,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只有将课本研究活了,在教学设计中才能有一个好的导入,这样探究解决教学中呈示出来的问题才会有份量、有质量。

(三)探究解决教学中的师生情感

探究解决的教学活动过程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一直参与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地位、作用、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是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

1、构建探究解决的合作关系。探究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师生之间的对话,不再将重点放在是什么的知识上,而是着重于为什么的知识上,科学地应用主体发展策略、动机激发策略和层次设计策略以及探究创新策略。对学生的有效的尝试指导,在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起点技能、先决技能做认真的分析,对目标技能做恰当的设定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情况成立学生学习合作小组,在教学进程中,大胆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究,共同讨论,互相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2、调动探究解决需要的非智力系统。教师的对话和指导应突破认知领域而延伸到情感等其他领域。在课堂教学中,要动态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应用一些充分肯定、具有明确指导意义的过渡语给予学生评价和引导,这样既指出了思考、讨论的方向,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面对学生的“失败”过程,教师也应肯定“失败”的思维价值,用“想法很好”、“要发现真理就要敢于失败”、“尽管失败,但再想一想是否还有别的办法,也许离成功不远了。”等春雨般的语言来滋润学生“愤”、“悱”之心,使学生的感情需要得到满足,面对挫折学生还保持乐观的态度。课堂教学中,教师热情洋溢的赞美、肯定、鼓励和褒奖,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生长剂,无疑会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会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能和才智。这种积极的评价和引导,不但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使学生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努力学好数学的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影响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戴再平.中学数学问题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摘 要:一、问题教学法的概念 问题教学法是指通过问题为载体,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欲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积极主动的好习惯,高中时期正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变化的时期,正确合理的引导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思维的根源是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论文

一、问题教学法的概念

问题教学法是指通过问题为载体,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欲望,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积极主动的好习惯,高中时期正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变化的时期,正确合理的引导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而思维的根源是问题。在数学学科这种思维的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能够活跃高中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及探究学习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促使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保障了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

问题教学法创新了教学模式,合理的.运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探究精神,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实践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教学的有效应用少不了问题情境的创设,而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1)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建立情境。高中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是由浅入深,从简单慢慢变为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在自身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在对新知识进行讲解时,有效地结合学生自身的旧知识,提出一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问题,能够有效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对复杂的新知识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

(2)通过多媒体设备建立情境,数学学科的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一时难以领悟其中的内容,而多媒体设备的运用,通过文字、图像、声像以及画面相结合,用生动的方式提出复杂的问题,能够增添课堂学习的乐趣,也能激发高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形象生动地将知识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2.变化式的教学

为满足新课改的要求,变化式教学创新了高中数学教学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对学生提问的命题条件及命题结论做出适当的改变,促使学生在自身的知识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再进行思考与探究,从而锻炼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带领和指导高中学生,进而保证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3.创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一般适合在课堂结束时对学生提出,让高中学生在数学课后自行分组进行讨论,能够有效地活跃高中学生的思维,促进高中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使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断地得到优化,进而提升数学学习的成果。

三、问题教学法的实践感悟

1.数学教师要把握适当的提问时机

实验表明,教师在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时,对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能够促使课堂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间结合数学知识,提出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对激发学生的思维逻辑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2.教师需接受学生之间的差异

高中学生的数学水平各有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基础,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来进行问题的设计,从而促使全体学生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3.教师需明确问题的设计要求

在整个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始,解决问题为结束,注重培养高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出的问题需具有新意及吸引力。教师根据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找出具有新颖的材料,引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高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问题需切合实际,具有针对性。教师需根据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来设计难度适中且具有实际含义的问题,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激发高中学生的内在潜能,促使高中学生能够利用实际知识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充分地掌握数学学习知识。

4.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增强学生自行提问题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其深入探究,且积极自主地解决问题,有效地锻炼高中学生的思维逻辑以及创新能力。

9.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作者/ 危登铭

摘 要: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因而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为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作用,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历史;问题情境;讨论式

历史的重要性是世人皆知的,可是,在现在教学过程中,历史课却被打入了“冷宫”,使学生总认为学习历史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而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历史的价值,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探究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等,所以,在导入新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某人起床后先用潘婷(美国保洁公司品牌)洗发水洗头后,然后用佳洁士(美国)牙膏刷牙,洗脸时用了欧莱雅(法国)洗面奶,穿上阿迪达斯(德国)外套和耐克(美国)运动鞋,吃了昨晚买的肯德基(美国)汉堡,带上诺基亚(芬兰)手机……这些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那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何趋势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正文的学习,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开展讨论课,培养民族精神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要是以问题为主导的。所以,在开展讨论课时,教师要选好具体的问题,问题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所以,在讨论课上,问题的提出,必须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提出的问题,既要凸现基础知识,又要培养探究能力。因此,本文就从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开展讨论课,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期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由于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所以,在讲授完这节课的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对“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失败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是怎样认识的?”进行讨论,每个人都说一说自己的观点看法,让学生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明确辛亥革命的意义。如,有人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因为它推翻了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因为它没有反帝国主义,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学生都积极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甚至还举出了一些实际的例子。如,袁世凯窃取劳动果实之后,仍然使用的是“帝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让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模式既可以调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水平,使学生得到健康的

发展。

10.问题解决教学法在信息课中的应用 篇十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6-0055-02

【作者简介】高健,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江苏扬州,225009)教师,一级教师。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四个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它们囊括了知识、技术、社会领域等方面的内容。这表明,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显得非常重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倡导的问题解决教学法以提出问题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关键,并应用预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探求真知,能够较好地达到课标所设定的课程目标。以下,笔者将按照新课程标准中四个不同课程目标的要求对几个典型课例的授课方式加以阐述。

一、引入案例,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识与技能为主的课程教学是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与实施步骤的。第一,我们先教会学生最基础的操作能力和基本知识,它是正式开展任何知识应用搜索的基础,也是教学当中比较枯燥的一部分内容;第二,要教会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用信息技术去寻找能解决问题的信息,告知学生解决问题要具有方向性;第三,呈现针对问题信息进行分析和解决的完整过程。

例如,在教学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单元“计算机安全”一课时,笔者将整个课程进行顺序和环节的重新设计,在开课之前,提供如下情境。

在某单位工作的小张,一天忽然收到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如下:尊敬的客户,您好!为庆祝本公司成立十周年,现回馈广大互联网用户,您被抽中二等奖,请您点击下列链接登录领奖!http://9x4.zhongjiang.com。如果你是小张,你会怎么办呢?

在引入这个案例后,笔者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有所争论时,可以演示点击链接之后出现的画面,告知学生其背后隐藏的信息技术知识点,尤其是链接所含病毒在这个阶段可能涉及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原理,该病毒可能造成的危害,等等。以便学生明了到了哪个阶段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可防止进一步的损失,让学生掌握多个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最终目的之一是让所有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知识,快速形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类似案例的提出,都是从情境上的一种模拟,实质是要学生熟悉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把握主题,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过程与方法”教学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必须先告诉学生整个过程主线是什么,主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是讲述方法之前必须要讲明白说清楚的方向性问题。整个项目最好是提出一个情境式案例,整个过程教师要演示给学生看:如何去把握整个过程的主题,如何在了解整个过程之后,把握每个环节应注意的方法,每个方法应用时应注意的事项,等等。

例如,在教学第三单元“设计应用文档”时,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整个设计主题进行定位,然后针对设计主题进行排版。从这些大框架方面去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不断地理清整个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几个突出的问题进行指导:(1)要对图片的编辑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引导,例如,如何选择图片的颜色,如何调配,等等;(2)要强调图片整体观感,如何选择颜色去造成不同的视觉效果,要给予学生深入的指导;(3)整个制作过程的引导必须要启发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与眼光,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愉悦过程,形成乐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辩论与点评,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项目标的教学,可以按以下流程展开。在开课之前,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以及感兴趣的案例进行主题辩论。在课堂的后半部分时间里,针对个别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点评,并说明看法和理由。在该项教学任务中,我们必须要突出教学的最终效果,那就是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所呈现出来的价值,以及整个案例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同时在处理的过程当中,对如何敏感地发现信息,如何整合资源进行创新,如何利用团队进行沟通和协作等,都要作出相应的点评。

例如,在教材第二单元“计算机安全与防护”这章中,内容以理论知识形式呈现,较为枯燥,学生不易接受。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的情境供学生讨论。

小李是某学校的初中二年级学生,对计算机特别感兴趣,他通过业余时间钻研网络知识,一天,他在网上看到有人收购个人信息,他就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进入他人的电脑,盗取了大量的个人信息,并转卖给他人,获利800元。小李这种行为犯法吗?你是怎么看的?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先不要发表任何评价与感受。更不要过多干涉学生在整个团队运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在整个团队当中选择自己的角色定位,要让已经分组的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整个过程一定要引起辩论组之间的兴趣点,同时,辩论必须要言之有据,考验整个学生分组团队内成员的配合与默契。

四、以“行为与创新”贯穿课程教学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掌握操作与软件技术的课程,但实质上,更强调的是对问题认知、发现以及寻找对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通过针对问题展开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让学生不断体会和认可这种行为创新带来的感受,不断地累积成功体验,逐渐形成学生独有的人格和自信。“行为与创新”的课程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每个章节都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他们从有创新的意识到有创新的方法,乃至产生习惯性的创新行为。对于这个课程目标,问题解决教学法的有效使用能很快、很好地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学习思维也不再局限在课本中,从对问题的解决到方法的思考过程都能让学生产生大量的创新性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行为能力。

例如,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声音的获取与加工”一课,主要是培养学生了解声音的获取途径与方法,正确选择适合的播放格式。在教学时可以提出如下情境,让学生解决。

学校要举行艺术节了,同学们都跃跃欲试,小王同学有一副好嗓子,可他这次犯难了,原来小王要唱的歌曲,没有伴奏音乐,你能帮帮小王吗?写下你的想法。

在课堂上先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出本组有创意的想法进行陈述。这些想法中有些会与课本重合,教师在这些想法的陈述时及时加以讲解,以解决课本知识的学习;有些想法课本没有,对于此类想法,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这类想法加以评论,并提出问题,由设计小组回答,教师及时答疑。这样,本节课对于“声音的获取与加工”的内容,就能在学生的讨论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教授,学生也会有创新性思维的生发,从而达到对本节课行为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11.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一

1.问题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1.1问题解决教学法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 (authentic) 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1]。问题解决和人的心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关系。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过程;在不断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的思维得到发展, 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等品质得到锻炼、增强[2]。人在解决问题时, 才有意识地运用记忆, 调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问题的解决, 人们巩固、丰富了知识和经验, 加深、充实了对有关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认识, 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根据陈爱主编的《多元智能理论与“问题解决”教学》一书的定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或任务,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 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 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 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3]。显然问题教学法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 注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体参与的探究、发现。关注主体在问题解决后的情感体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力。

1.2化学科学是在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并产生的, 作为自然科学, 新课程在淡化了化学的双基知识的同时, 增加了化学与生活, 与社会相联系的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材中的部分知识的引入就是从学生耳闻目睹的社会现象或身边的发生的问题出发, 然后提出问题, 展开讨论, 再来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对于这部分的教学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后印象深刻;同时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通过提出问题的初始状况到问题解决的目标状态, 必定伴随着学生分析问题, 启动思维, 应用知识并掌握知识的过程, 有益于学生解决问题, 应用知识的能力的增长。这样的教学才能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问题解决法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策略

2.1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根据学习内容选择、设计合理的问题。

英国科学家波普曾说过:“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 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 越来越触发新问题的问题。”我国的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也看出问题本身也有“巧”、“笨”之分。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可以从引导学生从生活和身边的现象中提取问题素材:如在新课程1物质的分类的教学, 可以先布置学生去观察超市的布局, 然后让学生说出其中的某些具有相同性质的物质所在, 分析超市这样布局有什么优缺点, 再通过这个问题引入教材中物质分类的意义及讨论分类的方法, 分析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再如新课程1 (若不特别指出以下例举均出自新课程1) 物质的分类与提纯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寻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从家庭到其他场所) , 然后再让学生说出这样做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再分析物质分离的方法和原理。再如金属的焰色与日常的焰火相关联, 溶液的配制与医院中药水的混合相联系……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 让学生知道问题的来源就在身边, 增加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爱好和发掘问题本质的探究精神。

另外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 也可以采用通过在实验中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如模拟舍勒研究Cl2溶于水的一些性质, 现在根据提供的一些药品和仪器, 同学们自己进行探究Cl2的水溶液的有关性质, 并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

通过实验过程中设置一些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去解答这些问题。学生因为自己参与其中, 问题的提出又与实验相关, 就必定会在实验中更加细心, 以求能发现更多的问题, 将实验的情趣与提问的情趣无形中联系在一起。同时经常通过这样的练习, 就慢慢养成在习惯中去寻找问题的一种思维定势。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无形的提高。

再则, 为了知识学习的达成, 利用这些知识点串联成一种问题模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通过这些问题的逐个解答,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从而让学生明了每个知识的存在都起源于问题的存在, 这样就激发学生去发掘更多的问题, 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求能有更多的发现。

提出问题的针对性能体现一个问题提出者的认识水平和理解层次。当我们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 有必要对问题本身的质量提出一些高层次的要求。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甚或是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如对于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铁生锈的现象:李同学提出的问题是铁为什么会生锈?王同学提出的问题是铁生锈后的物质是什么?张同学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潮湿的铁制品特别容易生锈?有些铁制品不太会锈?显然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的, 但其中问题的导向与思维习惯是不一样的, 思维品质也有高低之分!我们在不否定学生这种问题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问题加以提炼和甄选。从中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品质。

2.2在问题探究中构建新知识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 问题包括起始状态 (问题被认知时问题解决者所处的情况, 旧知识的储备) 、目标状态 (问题解决者所要寻求的结果, 新知识的形成) , 以及由操作引起的从起始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的种种中间状态 (探究过程) 。学习不只是新信息的简单吸收, 而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 即新经验需要被同化到原有经验结构之中, 而新经验的进入又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原有经验结构的调整和改变, 通过这种相互作用, 学习者才能发展起更深层、更丰富、更灵活的一体化的认知结构。显然问题解决法教学中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习者的经验 (个体体验、个体认知) , 利用个体参与探究, 有利于学习者梳理已获知识, 形成选择并运用经验去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同时对新知识的认知并不全部源于接受简单的供给, 而来源于亲身的探究, 生成于自己的思维之中。新经验的获得并不局限于知识的本身, 而在如何去获取知识的一种知识。按简单的说法就是活学活用。

如关于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的教学:新课程中以实验呈现问题的形式出现。

实验1取一小块金属钠, 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 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 观察表面的颜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 表面颜色的变化。

实验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观察现象。

实验3在集所瓶中放置一团玻璃棉, 将两三粒金属钠放在玻璃棉上, 立即向集气瓶中通入氯气, 观察现象。

实验4向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然后将一小块 (约绿豆大小) 金属钠投入小烧杯中, 观察实验现象。

因为有学生的亲身经历, 获取知识的情绪是高昂的, 有学生自己的经验作基础, 探究的过程是有阶梯的, 同时通过自己探究生成的知识是不易被忘记的。特别是学生通过问题分析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是容易被内化, 然后转嫁到为今后其他内容的学习。

2.3在真实问题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让学生在一种现实需要当中解决化学问题, 使学生不仅体验问题解决的困惑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还使他们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 化学是那么的有用、那么的亲切。真实的问题情景能使学生以积极、主动、愉悦的情感解决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 与其发生的情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2.4在问题解决中寻找新问题的“生长点”

在一个问题解决后, 如何产生新的问题, 这是化学学习思维的连续性和持续性的体现。问题是需要不断去探索、不断思考才能形成问题, 才能形成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上述教学过程中在讨论氯水成分和性质以后, 及时引导学生从中引发新的问题, 找到问题新的"生长点"。问题可以由书籍, 报纸, 新闻中收集而来的, 也可以由教学者自行撰写或由现成案例改写而成, 甚至可以让学习者自行创作, 最主要的是要能选择一个适合教学的问题。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所以学习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从具体案例入手, 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体验解决问题的需要。如Cl2的性质教学, 结合教材内容, 把教材呈现的知识转化为如下问题情景。

问题1.根据当时舍勒对Cl2的认识和研究, 舍勒已经得出Cl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你还知道的有哪些?

问题2.问题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 Cl2溶于水时发生什么变化?溶液中有哪些成分?各成分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问题4.根据当时舍勒对Cl2的发现过程,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制取Cl2吗?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前面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 从而循环进入了深层次的探讨。知识的增长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 而且必然将人的思维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反过来又促使问题提出者提出问题的质量的提高。同时通过问题新生长点开拓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思维的逻辑性。

3.几点教学反思

问题解决教学法在新课程中固然有着很大应用的前景, 但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1) 在课堂上对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的把握和控制有一定的难度,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内容的安排。

(2)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用此教学策略, 对一些易获得的知识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进行讨论、推导。

(3) 对相关的教学内容如何撰写教学问题, 如何设计问题, 都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因此, 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还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奥苏贝尔等著:余星南等译.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40.660.

[2]辛自强《.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 教育科学出版社 (北京) , 2005, 2

12.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二

摘要 针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反馈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促进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生物课堂 教学反馈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过:“一个有效的行为必须通过某种反馈过程来取得信息,从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经达到。”作为教学过程控制者的教师,就必须通过教学反馈来把知识信息的系统输出转变为系统的输入,促使教学恰到好处地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使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欲望能够在所设置的情境中被激发出来,顺利地按照目标要求形成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呈现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发展的教与学的最佳状态。因此,教学反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事实上,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都有意或无意、或多或少的实施着教学反馈,最常见的反馈方式就是“提问”和“作业”了。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回答就是一种教学反馈。作业的批改过程也是教学反馈信息的收集过程。教学反馈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在教学反馈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与问题。无效、低效教学反馈致使教师失去了依据反馈信息改进、调整、矫正自己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机会,也是造成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教学反馈的缺失、无效或低效

虽然新课程理念强调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处于指导地位,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难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出现了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现象。李镇西老师将此形象的比喻为“如果把课堂教学内容比做食物,教师觉得食物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营养,于是,便不择手段地满堂灌,惟恐学生吃不饱,而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有食欲,也不管学生是否消化不良”。在这种情况下,一切按老师说的做,学生成为了“观众”,没有话语权,是“失语”的,也自然就没有“信息”反馈给教师。比如,在生物课堂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很多实验课都是教师把实验过程讲述一遍,学生没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也就不可能反馈相关信息给教师,教学反馈便出现了缺失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表面上做了教学反馈,实际上是无效的。例如,在授完“光合作用”新课内容进行小结时,教师会提问学生:这节课的内容都掌握了吗?学生会机械的回答:掌握了。这种教学反馈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帮助。

1.2 反馈滞后不及时或太过简略

测试是教师常用的,也是生物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反馈方式,例如,月考、期中、期末考试。这些测试由于是整个年级或全校,甚至是更大范围的考试,因而对于测试卷的批改和及时反馈就成为教师一项繁重的任务。由于生物教师自身工作量大,可能需要一周,甚至会更长的时间才能将批改后的试卷发放下来,这就造成了反馈的滞后和不及时。而此时学生对于测试时内心的想法,解题思路已经淡忘了,就算和学生一起进行点评,得到的反馈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一般生物教师对于作业或测试都会根据答案仅在作业本上划“×”或是“你这个实验设计错误”,不会给出详尽的反馈。例如,在批改实验设计时,如果设计错误,教师一般都是划“×”,而不会给出“在这个实验设计是研究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所以要考虑到实验设计的原则,保持一个自变量,所以应该在有光照和无光照之外其他的一切条件都保持相同”这样详尽的反馈。

1.3 反馈信息片面

部分教师明显存在只注重收集来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课堂上也只向这些学生提问,并会依据这些学生的回答相应地调整教学。在课后,也只会询问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忽略其他大部分学生。然而来自学习失误频率较高、产生失误的原因更具代表性的学困生的反馈信息却非常匮乏。长此以往,想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率只能成为空谈,“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服务”也必然变成一种口号。

1.4 对作业、测试等“例行公事”,反馈的作用被消解

教学反馈除了课堂上的提问等之外,另一种重要的形式就是作业。学生的作业不仅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理解的程度。比如,生物教师可以从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和不足,从而做到胸中有数,以便及时指导和完善教学,也可使学生及时了解作业的结果,看到自己的正误及不足,明确努力方向。然而,很多教师在批改作业、检测等时候,不认真地批改学生作业。例如,很多生物教师只是对照答案批一下对错,有的只是批个日期应付了事,甚至有些生物教师直接找学生帮忙批改作业,这样的教师当然不会有目的地记下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更不会将这些错误作分门别类的归类和分析。这样对班级的学习状况和个别学生的问题就比较难把握,教学过程中也可能会失去重点,从而就产生了表面上教师是及时做了反馈,可实际上反馈的作用根本没有得到发挥。

1.5 教学反馈缺乏针对性

反馈缺乏针对性也就是指缺乏目的性,在生物课堂上有两种比较突出的表现。一种表现是在课堂小结的时候,一般生物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都能够做到注意三维目标,但是在小结的时候却只关注知识目标方面的反馈,对于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反馈几乎没有,这样的教学反馈就缺乏针对性了。而对于生物这样一门偏实验性学科,对于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另一种表现是在作业的布置上,作业或练习是教师获取学生学习反馈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但很多生物教师将布置作业作为日常教学的一个环节,至于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并不清楚,甚至认为布置作业就是“练习”、“让学生有事可做”,有时布置的作业与本节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率。

除此之外,反馈方式单

一、信息失真、反馈途径少、对教学反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自身反馈能力不够等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效教学反馈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要改进教学反馈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教师而言,除了理论上的提升以外,更重要的是找到具体解决的方法。

2.1 增强自身素质,提高问题和作业、测试等的价值及有效性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因而有效的、高质量的问题和作业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给出的反馈信息也会更详细、准确、有价值。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提高专业能力,以便能通过更全面的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进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 尽快提供详尽的反馈

如果没有对操作结果的反馈,练习对于学生而言几乎是没有价值的。即时的提供反馈并不完全必要,但反馈时间应当与实际练习时间足够接近。尽可能详尽的教学反馈对学生非常有帮助,能使他们清楚地记得自己的表现。也就是说,教师应当尽快批改测量学生表现的试题,教师为学生写的书面评语,应尽快反馈给学生,对实验操作等也应及时反馈,尽量不要拖延。当然这样做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如果一开始就这么执行下去,学生的错误会得到很快的更正,对知识的理解会更牢固。

2.3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不同的反馈信息

教学反馈对操作结果的认识一样重要,应谨慎提出,才能对学习者的学习有所帮助。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水平是存在差异的,教师提问不能仅关注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这样得来的教学反馈信息就会失真,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不同的反馈,对于一些不太发言的学生应多给激励性的反馈,对于优异的学生教师给出的反馈要侧重引导其进一步的思索。也就是说,教师给出的反馈对学生来说太多、太复杂、难度太大或太小,都会导致反馈低效率和失真。因而,应该依据学情,进行恰当的适合学习者发展阶段的反馈,方能得到良好的结果。

2.4 教学反馈应针对学生的意图而不是行为

重视反馈的意图而不是行为,帮助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如果反馈是直接评判学生行为,而不是针对学生行为背后的意图,可能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还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和防御心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做出一些教师认为是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这时,教师一定要分清学生行为背后的意图,或许学生是想通过一些反常行为吸引教师的注意,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引导促进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课堂小组讨论的时候,有学生谈论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你们讨论出结果了吗”代替“你上课不应该捣乱或者是你上课不要和同桌讲话”,以此来提醒学生,并将学生引入正常的课堂教学中。

2.5 强调表扬和正面反馈,若给出负面反馈时,应注意反馈方式

每个人都喜欢得到正面的反馈,而不是负面的反馈。一般而言,表扬会被接受,而负面的反馈可能会被拒绝。所以,教师应当努力提供表扬和正面的反馈,特别是在学生学习新概念、新技能的时候。而当教师观察到学生有不正确的表现时,就必须进行纠正。下面是学生回答不正确、表现不恰当的时候教师积极合理的处理方法:①提出一个和学生的答案相符的问题,以维护答错的学生的尊严;②给学生提供帮助、暗示或提示;③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心。例如,当问“为什么血友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时,学生无法给出反馈信息,可以说“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很正常,我相信等我们学习了伴性遗传之后一定会知道原因的”。

知道某件事做得不正确,且不能帮助学生把它做正确,在必须给出负面反馈的同时,教师应当示范如何正确的运用这些技能,负面反馈应当始终伴随着教师的正确示范。例如:在实验课上学生搅拌溶解物质时,玻璃棒碰到烧杯壁发出响声时,教师就应该指出错误,并且示范正确的做法:用玻璃棒搅拌时不能碰到烧杯壁和底部。如果学生拿试管的姿势不正确,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当然,在多数情况下,综合使用正面反馈和负面反馈是最好的。

2.6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馈,判断自己的表现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反馈也同样。学生学会如何评估和判断自己的表现是很重要的。光靠教师系统归纳反馈信息是不够的,要“授人以渔”,要引导学生自我反馈,自我调控,帮助学生从完全接受教师的反馈逐步转变为独立的自我反馈,变被动为主动,变“教”为“不教”。教师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帮助学生判断自己的表现。例如,可以给学生解释专家在判断表现时使用什么标准;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对同龄人做出判断,并且与他人对照,判断自己有无进步;可以对学生强调自我监测、确立目标的重要性,以及不仅仅满足于教师提供的“外在”反馈的重要性。

2.7 要综合利用前置性反馈、形成性反馈及终结性反馈

部分教师只注重终结性反馈,即只注重教学结束后的信息反馈,如作业情况、测验、考试等,而忽略课堂教学之前的前置性反馈和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反馈,这样的教学反馈同样是低效的。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其“掌握学习”理论中对形成性测验有着深刻的论述,布卢姆认为,在形成性反馈与终结性反馈之间应更重视形成性反馈,因为反馈不只是弄清学生的掌握情况,而是作为一种矫正性的反馈系统的组成部分,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的效益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教学。

13.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三

来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后对高中体育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分组分享教学法应运而生,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分组分享教学的前提班级教学正常开展,也就是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以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基础,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丰富的趣味性活动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1.主观能动性强

学习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如果学生是被动学习,单凭教师教学就很达到学习目的。分组分享教学法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进行分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更多共同的话题,总之,这种教学法既满足了学生互动教学的需求,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效果明显

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相比,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在分组分享教学过程中,小组内的同学共同学习,为解决同一个问题团结一致,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着“零”距离的状态,组员之间互帮互助,学习效果很明显就展示在大家面前。

3.学习效率高

分组分享教学法在主动学习和相互学习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相比,学习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4.学生优势互补

高中生体育能力差别很大,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通过分组分享教学法可以将学生的优势互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的需求。分组分享教学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对方身上的长处,与自身进行对比后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学生会在无形中受到影响,弥补自身的不足。

二、高中体育教学分组的方法

1.目标分组

教学方法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设定的,教师可以以教学目标位分组的标准,将需要完成同种目标的学生划分为一组,如高中体育教学中足球教学,教师可以将训练射球的学生分为一组,将训练传球技能的学生分为一组。

2.年龄、性别分组

高中生处于情感意识的成熟期,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同种运动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另外,由于高中生处于性别的敏感时期,有的运动适合男生,有的运动适合女生,更多时候为了减少男女生同组学习产生的无悔,教师在进行分组分享教学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性别特征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如教师在分组时应该注意同组成员之间的年龄差距不恩能够太大,男女最好分开进行分组。

3.ABC分组

ABC分组一学生的成绩差异为基础,有的学生能力强,有的学生能力较弱,教师在进行分组分享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为能力较强的A组,能力中等的B组,能力较弱的C 组,这种分组方式可以减少组员之间的攀比现象,有助于组员之间的沟通。

4.变动分组

变动分组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是将已经划分的小组进行重新调整,主要针对小组中能力提升的学生。另外,为了保证各个小组之间的交流,变动分组显得尤为重要。

5.宗教信仰分组

宗教信仰分组的针对性较强,主要以我国宗教信仰较为强烈的少数民族地区为主。如西藏地区少数民族较多,同班级内学生的信仰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信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从而完成教学工作。

三、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创新教学目标

为了保证分组分享教学法的课堂效益,进一步提升高中生的体育锻炼水平,教师首先应该创新教学目标。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教育不断革新,新课程三维目标是现代课堂发展的主要方向,高中体育教学也应该树立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第一维目标是确保学生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第二维目标是满足学生知识与能力需求的同时,还要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及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等;第三维目标是在前两维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满足学生情感意识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2.创新分组方式和标准

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利用分组分享教学法,还需要教师创新分组方式和标准。首先,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基础具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分组。分组分享教学法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形式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益。

3.创新教学结构和环节

与传统的分组教学相比,分组分享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总和运用分组轮换和分组不轮换两种教学形式,使课堂效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分组轮换教学是指教师按照学生的能力以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根据学生实际的发展状况,在原有分组的基础上对各小组进行调整,如足球训练时教师将学生分为“射球组”和“传球组”,其中某一组学生技能训练达标后教师就可以将其调配到其他小组接受其他的技能训练。

4.与其他教学相结合

伴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发展,体育教学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存在,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利用分组分享教学法还需要教师将体育教学其他学科相结合。教师在合理划分教学小组后,还应该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建设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进行足球训练教学时,可以结合语文教学的特色,向同学们介绍刘燕敏《天才的造就》这一篇文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巴西足球运动员贝利的成功史,学生在了解名人练习经历后,会提高自己训练的决心,保障自身能力的提升。

5.完善评价体系

现代课堂重视评价体系的多元化,运用分组分享教学法后,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效果,完善评价体系。首先,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成绩式”的评价体系,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生理、体能以及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如体育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考勤、主动性以及小组成绩融入到期末考核中,丰富评价体系的内容,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体育课是调节学生课堂压力的重要方式。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该明确认识体育教学活动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利用分组分享教学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应该在了解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优势的前提下,明确高中体育教学分组的方法,结合教学需求,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如创新教学目标、创新分组方式和标准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保障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兵。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中),.

[2]王振国。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

[3]徐嫩林。快乐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

[4]龙定文。高中体育教学中分组分享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3.

14.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四

近年来, 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 试行) 》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 这个要求体现了与“知识型”教育相比, “能力型”教育更为重要。如何在新的教学要求下, 运用实效性教学方法“问题解决”, 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课程的效率, 在英语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具备理性反思与实际行动的效果, 同时也能使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具有创建性与实践性, 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问题解决”的概述

问题的关键不是问题本身而是观察问题的视角, 根据理解方式的不同, 导致对“问题解决”内涵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不同的人对“问题解决”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如果从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角度来看: “问题解决”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发现、探索、创新的语言情境, 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培养学生语言应用的意识和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教学理论应贯穿于整个高职英语教育中, 成为高职英语学习的主要形式。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 也有共识。即: 高职院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展开对问题的探索活动, 让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最终予以解决, 或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帮助解决, 在此同时, 要让学生理解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等等。这些共识足以能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实践活动来学习外来语言, 特别是通过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达到掌握外来语言运用技能的目的, 并逐步树立起学好外来语言的信心, 从而学会使用外来语言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问题解决”理论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一) 重视教学的过程性思维

问题解决教学理论强调, 让学生通过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教程中应充分运用“问题解决”的教学体验, 在问题性体验过程的基础上, 结合问题教学技术路径确立教学的一般方法及教学模式。问题教学体验则以“问题”为核心, “问题解决”为主线, 将教学流程的设计分为五个阶段: 问题的提出、问题背景的分析、问题的探讨、问题的解决以及问题的拓展。在每一个阶段,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再对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活动形式等进行精心设计。

( 二) 确立教学的整体结构

一般高职英语问题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

高职英语问题教学设计模式通常依照以下几部分展开。 ( 1) 学习需求分析, 所谓的学习需求分析, 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所处的状态, 这种状态与高职院校英语学习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 ( 2) 学习任务分析, 也就是英语教学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生实际情况保持一致, 并充分分析学生的起点能力, 能否转化终点能力的可行性。 ( 3) 学生情况分析, 顾名思义, 就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深入的分析, 主要包括行为、认知以及情感准备状态三个方面。

以下几部分内容是要高职院校英语问题, 教学过程的设计组成部分: ( 1) 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 所谓明确教学目标主要是指,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当使自己的教学同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教学目标往往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知识与技能; 二是过程与方法; 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 2) 问题的提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营造相应的问题情境, 将英语知识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在一起。 ( 3) 问题背景的分析, 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的分析和了解英语教学问题产生的真实背景。 ( 4) 问题的探讨, 教师应当将所有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实践能力。 ( 5) 问题的解决,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采用相应的方法系统的归纳课程教学内容, 从而进一步完善英语课程教学问题解决方案。 ( 6) 问题的拓展, 对教学原有问题进行解决, 教师还应积极的营造相应情景, 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探求所学内容。

高职英语教学评价的设计一般会被教师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行为性评价; 二是知识性评价; 三是效用性评价, 换句话说就是全面诊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根据教学过程中其对内容进行修正,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 三) 构建教学的情景模式

传统语言课堂教学情景模式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因素构成, 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 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够展开的, 因此它必须是一个双边活动, 只有师生不断互动,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水平才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问题导向的课程情景模式应以系统的眼光和动态的观念来看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同时关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 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融入到课堂上面来, 不断提升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与之相对应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它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整体把握。

( 四) 应用不同形式的教学评价

“问题解决”理论在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中的应用不仅要关注教学的结果, 同时应该关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行为, 使评价不但有别于其它形式, 还有强化提高的功能, 以及成果导向等发展性的功能。

“问题解决”理论应用于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评价中, 一方面要反思评价问题和解决在各个教学部分的具体设计, 并且根据课程教学实施情况予以改进; 另一方面在反馈修正课程教学不足的基础上, 最后通过教学效果对教学设计做一个全面性评价。

三、结论

上一篇:护理实践个人心得体会下一篇:打造公知共建共享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