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紧急意外护理问题及防范对策

2024-09-17

ICU紧急意外护理问题及防范对策(精选2篇)

1.ICU紧急意外护理问题及防范对策 篇一

ICU患者引流管意外脱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分析我院ICU患者引流管意外脱出的原因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通过对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ICU意外脱管8例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采取胶布贴标示再固定,反复宣教,适当约束、止痛镇静等护理干预措施,ICU 引流管意外脱出明显改善。结论 对留置引流管患者高度重视,对意外脱管的风险评估和防护、确实可靠的固定、充分的沟通、适度镇静和肢体约束是防止意外脱管的有效防护措施。

关键词 意外脱管 原因分析 护理干预

摘要 ICU患者由于手术后需在体内留置各种引流管,以保证治疗的需要。但导管的意外拔除已成为ICU中常见的问题。充分了解患者意外拔拔管的原因,积极寻求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对ICU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1 原因分析

1.1 宣教不到位 ICU患者病情重,治疗复杂繁琐,护士忙于技术操作对患者进行疾病健康教育不到位,患者对所带引流管道的目的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活动时不能采取有意识保护。本组发生2例意外脱管,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腔引流管被意外拔出。1例胃管被拔出。

1.2 个别患者主观意识较强,对所置管道引起的不适如恶心,疼痛、刺激感不能忍受,强行将引流管拔出,本组意外拔管者以胃管,尿管者居多。一旦尿管被强行拔出,将会对尿道造成很大的损伤。

1.3 管道固定方式不妥 常用的固定方式有胶布緾绕引流管后与皮肤粘贴、缝线固定等,胶布常被汗渍、分泌物污染失去粘性而致管道易于脱出,缝线过浅过早脱落,患者活动时不慎将导管脱出。因引流管标示不清,不了解胸腔引流管深度致脱出者1例.悬挂在身体两侧的引流管置于患者手能够到的地方,意识不清的患者无意识将引流管拔出者2例。引流管过长或者过短也是导致引流管脱出的原因之一。

1.4 ICU特殊的医疗环境 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同时在环境陌生、没有家属陪伴,各种治疗操作、有创检查和机械通气等不良刺激下,容易出现恐惧、焦虑、抑郁、谵妄以及睡眠障碍等症状,容易导致拔管的意外发生.{1} 1.5 缺乏适当的止痛镇静措施 全麻术后未完全清醒患者,因伤口疼痛、留置尿管不适等原因出现烦躁未能采取止痛镇静措施,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患者多处于意识不清烦躁状态,不能给予有效的镇静药物,引流管易被拔出。护理患者的护士缺乏相关经验,对烦躁不安、意识不清的患者未使用镇静剂或不合理运用镇静也能导致患者意外拔管,本组意外拔出腹腔引流管2例。

1.6 约束措施不力 未能及时采取约束措施或约束带过松,患者烦躁时自行脱开而将导管拔出。1.7 护士操作不当 推患者到功能科检查时未能妥善固定胸腔引流管致脱出者1例。

1.8 巡视不及时 多发生在患者病情趋于平稳或睡眠状态的患者,夜班护士缺乏主动巡视,患者看不到护士,自行将导管拔出往往在管道已经脱出才被 发现。在进行交接班或抢救工作时,无暇顾及其他患者致导管拔出,此原因意外拔出插管者1例。护理干预

2.1 加强疾病健康教育 对清醒患者尤其是不合作患者,应加强护患沟通,对患者告知所带管道的目的、意义和管道意外脱出的危害,讲解防范管道脱出的注意事项。对语言交流有障碍的患者通过非语言交流技巧进行沟通,如打手势、用笔写,让其表达出自己的意愿,满足患者的需求。对ICU特殊的医疗环境、探视制度、限制进食水的原因给予耐心解释,对主观意识强不能配合的患者耐心解释,劝说,如果是尿管不适,汇报医生后试拔管,防止强行拔出损伤尿道。音乐疗法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因此,给病情稳定、清醒的置管患者听一些曲调舒缓的音乐,以减少其恐惧、焦虑心理,减轻由置管所致的烦躁情绪。2.2 采用有效的固定技巧 用标有引流管名称和时间的胶布在引流管口处做标示,固定胃管时取长10 cm、宽2cm胶布,将胶布上1/3贴于鼻翼上,下2/3剪成两条,一条沿胃管出鼻孔端环形缠绕,另一条也是沿出鼻孔端反方向环形缠绕,然后再将胃管妥善固定于面颊部和耳廓外上方,每天更换一次胶布,对带有引流瓶和负压引流器的引流管采用双固定法,既在离管口25cm左右的引流管上用绷带打一结再固定在身体上患者活动时不会因为引流管远端较重而拔出引流管。将引流管置于手够不到的地方或和相对安全的地方,如偏瘫患者将尿管置于患侧,在为患者翻身或做检查时多人协作,将解除约束的手抓紧,管道妥善安置后再进行操作。

2.3 有效的止痛镇静 患者烦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休克、伤口疼痛、尿潴留、药液外渗局部胀痛感等原因致烦躁,护士要细心分析患者烦躁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存在可能因为烦躁会带来拔管危险的患者尽早给予适当的药物止痛镇静,防止意外拔管。

2.4 保护性的约束措施 对烦躁、不合作、意识恍惚的患者予以约束带适当做腕部约束,约束带下垫以毛巾,防止过紧使皮肤 发红、发紫,破损,但要注意上肢活动度,考虑到即使躯体移动后亦不能使手触及引流管,必要时胸部加一约束带固定。约束前向患者和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谅解和配合{2}。

2.5 加强责任心 医护人员的粗心、观察巡视不及时,往往是引流管意外脱出的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因此,护理人员要细心、密切观察病情,定时巡视病房以减少和及时发现这一险情。在发现引流液突然减少,患者出现腹胀、切口疼痛、呼吸困难等异常表现,及时认真检查引流管标示是否移位,缝线是否有脱开,尽早发现 预防引流管脱出。

2.6 在意外拔管的多发时段加强巡视和看护 如果护士实在因抢救工作繁忙、人手短缺的时候,有预见性地对有可能脱管的患者采用约束或镇静措施;但当班护士不应以工作忙为借口而忽略对患者的巡视,应能及时发现自行拔管倾向和脱管的危险。护士长也有针对性地在多发时段和工作繁忙的时侯适当增加值班护士,以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总之,ICU高新技术的应用对患者产生的躯体和心理上的痛苦是相互影响,不能完全分开的,意外脱管存在主客观因素,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加强责任心,认真、切实做好各种预防引流管滑脱的观察和护理工作,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罗杨 洪碟玫 黄嘉佳 国际护理学杂志。ICU病人镇静治疗的护理对策 2009 5 700 李淑迦 巩玉秀 护士三基训练丛书。病人保护性约束 2009 1 237

2.ICU紧急意外护理问题及防范对策 篇二

【关键词】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原因;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48-01

医疗护理岗位是职业性损伤的高风险岗位,而在医院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各种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因素随处可见。其中锐器伤是医务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它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针头、安瓿、手术刀片、医疗仪器设备、医疗废弃物等其它锐器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发生针刺伤后,护理人员会感染艾滋病、肝炎等以血液传播为主的传染疾病[1]。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经常要暴露于各种锐器中,所以护理人员是医

院中锐器伤的高发人群之一,尤其临床实习护士锐器伤最为多见。为有效降低意外针刺伤感染率,需要增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本组研究中对临床护理人员出现意外针刺伤的原因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有效防范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的100名临床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护理人员的年龄介于20~42岁,平均年龄(27.2±2.4)岁;护龄2~24年,平均护龄为(5.6±1.2)年,其中护龄少于5年的有64人,所占比例為64%,护龄在5-10年的有31名,所占比例为31%,护龄大于10年的有5名,所占比例为5%。在护理人员的学历构成中,34例中专,所占比例为34%,50名大专,所占比例为50%,16名本科及以上,所占比例为16%;职称构成为1名副主任护师,所占比例为1%,25名主管护师,所占比例为25%,26名护师,所占比例为26%,48名护士,所占比例为48%。所有护理人员中,有81名为病房护士,所占比例为81%,19名为门诊护士,所占比例为19%。经调查,所有护理人员中,已婚护士人数为67名,所占比例为67%,未婚护士为33名,所占比例为33%。具体情况见表1。

1.3统计学方法:本文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2结果

2.1针刺伤发生率:本组研究中,对100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后,一年内共有45名护理人员出现不同程度的针刺伤,意外针刺伤发生率达到45%,其中,有25名护理人员发生一次刺伤,所占比例为20%。20名护理人员出现多次针(二次以及上)刺伤,约占20%,其中有13名发生二次刺伤,6名发生三次刺伤,发生四次及以上的共有1名。具体情况见表2.

表2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发生率统计(n/%)

发生针刺伤次数一次刺伤二次刺伤三次刺伤四次及以上例数25(25)13(13)6(6)1(1)经过原因调查,发生多次针刺伤的护理人员的主要原因是操作不规范,粗心大意导致出现针刺伤情况的发生;另外还有护理人员由于未做好自身防护;还有部分护理人员认为缺乏完善的安全监督机制;有护理人员认为工作时间短,操作不熟练导致针刺伤。所以基于此,医院方面应该规范护理人员的操作,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并令护理人员严格遵守,争取在操作上将针刺伤的发生率将至最低;其次护理人员在工作时,如果有针刺伤的风险,应该做好自身防护,减少针刺伤发生率;另外医院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机制;最后对于实习的工作年限较短、操作不熟练的护理人员,应该对其进行专项培训,并令其勤加练习,争取减少失误。

2.2针刺伤发生时机:通过调查针刺伤发生的时机,在发生针刺伤的45名护理人员中,有4例发生在抽血时,所占比例为8.9%;有8例发生在抽取药液时,所占比例为17.8%;有10例发生在静脉给药时,所占比例为22.2%;有11例发生在拔针时,所占比例为24.3%;另外还有12例发生在注射器用后毁损,所占比例为26.7%。调查的结果表明,针刺伤发生时机最高率为注射器用后损毁环节。详细情况见表3.

表3针刺伤发生的时机(n/%)

发生针刺伤时机抽血抽取药物静脉给药拔针注射器用后毁损例数4(8.9)8(17.8)10(22.2)11(24.3)12(26.7)从表中可以看出来,在发生针刺伤的所有环节中,注射器用后毁损时发生针刺伤时间最多,占所有针刺伤的26.7%,由于护理人员的工作繁忙,所以在进行操作时会声调一些比较繁琐的程序,但是往往就在这个时候发生针刺伤。

2.3针刺伤发生部位:通过问卷调查针刺伤发生的部位,在所有发生针刺伤的45名护理人员中,针刺伤部位分别为24例发生在手部,所占比例为53.3%;14例发生在前臂,所占比例为31.1%;还有7例针刺伤发生在其他部位,所占比例为15.6%。问卷调查结果结果表明,针刺伤发生主要部位为手部。详细情况见表4.

表4针刺伤发生的部位(n/%)

发生针刺伤的部位手部前臂其他部位例数24(53.3)14(31.1)7(15.6)从表中可以看出来,发生在受不得最多,发生在前臂的次之,发生在其他部位的较少,这是由于护理人员在进行相关操作时,多为双手进行操作[3],有时针头裸露在外部,护理人员由于工作不细致、操作不规范等原因导致针头此在其手部或者前臂。

2.4规范操作情况:经过对操作规范情况的调查,在所有发生针刺伤的45名护理人员中,规范操作的有17名,所占比例为37.8%,不规范操作得有28名,所占比例为62.2%。可见针刺伤多是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的。见表5.

表5操作规范情况(n/%)

操作是否规范规范不规范例数17(37.8)28(62.2)从表中可以看出来,操作不规范更容易引起针刺伤事件的发生,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时,应该自行规范操作流程,严守操作规范,尽力避免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针刺伤事件的发生[4]。

除此之外,调查对象在针刺伤发生后,有88.9%的人采取了措施,有10.1%的人未采取任何措施。其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消毒伤口者为、用流动水和肥皂水清洗者占,护理人员主动核对患者检验结果的仅为26.8%,抽血查自身抗体的占28.5%,仅仅有3.5%的护理人员在锐器伤发生后打过疫苗。另外,调查结果显示发生锐器伤的护理人员中有小部分人知道患者是否具有某种传染性疾病,另外大部分的人不知道。以上调查结果说明:第一,护理人员在发生针刺伤后,对其危害性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急需加强和提高。第二,护理人员在发生锐器伤后,对应该采取的处理措施掌握程度欠缺,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培训

3讨论

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面对不同种类的职业危害[5],意外针刺伤是其中比较普通、常见的职业危害。针刺伤主要包括医疗利器伤、划伤等。发生锐器伤后,依据《GBZ/T213-2008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原则》,应逐级上报,涉及到护理人员锐器伤上报流程,即护士长→护理部→感染控制科。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及时有效的预防护理人员污染锐器伤后的感染,还可以将相关资料汇总分析,为相关管理人员提供准确资料,便于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本组研究中,通过对针刺伤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院管理部门不重视针刺伤:医院控制院内感染以避免发生医源性、病人交叉感染为主,没有制定有效的防止针刺伤措施;(2)护理人员防护意识不高:部分护理人员存在错误观念,认为针刺伤不能避免,进而对其不够重视,且认为针刺伤感染率较低;(3)操作流程不规范:护理人员操作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更换未加帽的针头、回套针帽、配药、注射以及拔针等操作;或者操作后没有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等[2]。

为有效降低意外针刺伤感染率,要求采取以下有效预防对策:(1)首先,医院应建立护理人员职业安全管理及监督机制,设置专门的部门对职业防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工作中发现的违规操作等不安全因素及时纠正,逐步完善安全防范监督机制。其次,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制定报告程序,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并制定完善的医院防护管理制度:首先医院领导要重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规程;并制定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指导原则、职业危害暴露处理流程、合理用药制度、意外损伤报告制度以及意外损伤档案等[6];(2)增强护理人员的自身防范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匮乏,为职业健康埋下安全隐患,基于此,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要加强护理人员的防护教育和感染管理,尤其是对新入职的护理人员,更是应该抓紧培训,可通过举办有关防护知识讲座,规范护理操作行为,提高防范技能,从而降低锐器伤发生率。另外还应该使护理人员对护理职业危害的因素、后果、防护措施以及防护规范章程等内容有足够了解,保证操作过程的规范,鼓励护理人员尽量使用具有保护性装置的护理器械;护理人员禁止存在侥幸心理,如出现针刺伤后,要及时采取正确措施处理,如锐器伤后应立即用流动水冲洗伤口10min,并且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后再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然后再使用乙醇或者碘伏进行消毒。;(3)严格规范护理操作:医院制定统一、完善的防止针刺伤规程,保证标准操作规程与防范意外针刺伤的规范性;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有效利用防护设备用具,避免危险操作;另外,将不使用的针头放置到利器盒里面,避免随意丢弃,并将利器盒放到恰当位置,避免过多堆放[7]。除此之外,醫院还应重点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条件,尽量避免操作环境过度拥挤,保证工作过程中光线充足,避免因环境因素造成锐器伤。其次,根据护理工作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另外,在此基础上,加强现有护理人员的科学管理,合理制定护理人员工作时间,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根据不同时段工作强度和工作任务的不同调配人员。

综上所述,为有效降低临床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发生率,需要制定完善的防护管理制度,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并注重进行职业防护管理,严格根据规范章程操作执行。

参考文献

[1]刘凤华,徐晓燕.预防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08(08):270-271

[2]戴玉娜.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处理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10(13):198

[3]张培,金晓艳,郭韦维.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医药前沿,2013,14(34):139-140

[4]林燕文,雷向华,许春婵.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5(3):32-33.

[5]曹丽娟.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致职业暴露的分析及对策[J].西藏科技,2013,12(5):56-57.

[6]姜莉莉.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新进展[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2):738-739.

上一篇:我付出,所以我快乐作文下一篇:移动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