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说明

2024-12-05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说明(共8篇)

1.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说明 篇一

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请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演示)

二、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思考

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

三、自主学习内容(导学单)第一板块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

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

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

第二板块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

备用: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

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

备用: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

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

备用: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

备用: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 第三板块

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

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

第四板块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

四、教学成果展示

1、请各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对板块一到四的问题发表本组的想法

2、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个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展示本组问题答案)

五、总结点评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启发引导学生完善答案,掌握知识点。

2.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说明 篇二

1. 课标分析

一是学生能够自己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二是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示意图,结合地球的自转运动总结归纳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2.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湘教版《地理Ⅰ》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二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3.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初中地理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以及对高中地理(《地理Ⅰ》)第一章第三节关于地球的运动的学习,基本掌握地转偏向力和太阳直射点季节性的移动规律;通过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节课教学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条件。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想象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边画边讲解“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的形成过程,由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示意图;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并联系已学内容探究其成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让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地理规律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2. 难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

启发教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材料阅读:“贸易风”的由来。在我国古代,商人搭乘借助风力的帆船完成贸易,逐渐地人们发现海上有一种常年方向不变的风,因此人们把它叫做“贸易风”。这种“贸易风”也就是今天的“信风”,是指它方向不变,守信用。

教师提问:“贸易风”或“信风”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产生疑问,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由材料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旧知

教师提问:根据上节课所学,我们知道地球表面是不均匀的。不均匀的地表受热不均会引起什么环流?在大气水平运动的过程中,高空风仅受到几种力的作用?分别是哪几种力?而近地面的风向则是几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分别是哪几种力?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3. 假设情境

教师活动:假设三个条件,分别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不考虑地球自转(即不考虑地转偏向力)”“不考虑地球公转(即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在这些条件下,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的知识画出赤道和两极之间的热力环流。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绘制大气环流图(即单圈环流),上台展示并讲解绘制依据。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的把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程度,培养学生绘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归纳总结

教师提问:实际上这种现象存在吗?如果不存在,那又是以什么现象存在呢?

学生活动: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假设情境

教师提问:假设三个条件,分别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考虑地球自转(即考虑地转偏向力),不考虑地球公转(即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在这些条件下,北半球大气环流图又是怎样绘制呢?

6. 启发教学

教师演示:用边画边讲的形式演示三圈环流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北半球大气环流图(即三圈环流)。

7. 合作学习

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绘制南半球大气环流图。

学生活动:各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展示其成果并分析讲解绘制的依据,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8. 深入探究

教师提问:如图,全球有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这些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各小组展开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并点评。

归纳总结: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气压带分布规律:高低气压相间分布,并且南北半球对称。风带分布规律:南北对称分布,但风向不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9. 假设情境

教师提问:还是假设三个条件,分别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考虑地球自转(即考虑地转偏向力),考虑地球公转(即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上及之间来回移动)”,在这些条件下,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活动: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解决当前问题。

1 0. 演示教学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动画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动画演示,小组展开讨论,联系已学内容,得出结论。

归纳总结:北半球,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大致是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3.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说明 篇三

课堂上“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过程分析之后,老师应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图”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气压带和风带图”包括六个风带的风向、名称和位置,七个气压带的名称和位置。看起来又“繁”又“多”,记忆时可分开归类来记。

“气压带和风带图”中学生最容易记错的是风带的风向,六个风带的风向可用“形象”法来帮助记忆,既简单好记,又不容易忘记。首先可让同学们观察“气压带和风带图”中近地面的风向的总体规律:北半球风向总体规律象汉字笔画中的“/”,南半球风向总体规律象汉字笔画中的“\”,且在30°和60°处各分成三段(如图一)。其次让学生观察同一半球近地面的极地东风和信风带的风向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同一半球的西风带的关系。学生一定会发现同一半球上极地东风和信风带的风向一致,并且它们都与同一半球的西风带的风向相反。接着老师可以强调赤道及其附近是全球温度最高的区域,垂直方向上以上升气流为主,近地面形成低压,所以信风带的风向是吹向赤道的,于是所有风带的风向就都能掌握了。最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南北半球同一个风带的风向是关于赤道对称的,也可用这一规律来检验自己的风向图画的是否正确。

风带的名称和气压带的名称可用“推理”记忆法来帮助记忆。风带的名称根据风带的位置和风向来记。高纬地区离极地地区近且近地面以偏东风为主,风带名称为极地东风带。中纬近地面风向与同一半球高纬近地面风向相反,偏西风为主,称盛行西风带。同一半球低纬地区因与高纬地区近地面风向一致,北半球吹东北风,称东北信风带;南半球吹东南风,称东南信风带。这样风带的名称就很好记了。气压带的名称可根据气压带所在的位置和高低气压来记。赤道地区气温高,以上升气流为主,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称赤道低气压带。极地地区比较冷,以下沉气流為主,近地面形成高压,称极地高气压带。这两个气压带的形成都与地表冷热有关,是热力原因形成的。30°附近地区因离热带近且近地面形成高压,称副热带高气压带。60°附近因离极地地区近且近地面形成低压,称副极地低气压带。这两个气压带的形成与地表冷热无关,是动力原因形成的。七个气压带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任一高气压带两侧均为低气压带,任一低气压带两侧均为高气压带。因此,根据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再结合具体位置用“推理法”一点点“推”,就能很快记住气压带的名称了,而且不容易忘记。

4.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根据动画演示,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3.以研究大气环流为例,归纳出科学领域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学中应强调三个方面: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或实践验证”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既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②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阐述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下,尤其是像北半球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影响下,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原本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破坏,变成了块状分布,形成了冬夏不同的气压中心,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教材以最典型的东亚气候为例说明了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通过三种气候类型即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个案例分析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旨在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本节难点较多,如:在30°纬度的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等,应利用实验演示、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情分析】

1、从知识基础角度分析:学生已有的热力环流知识及物理学中相关热容量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历看这部分知识或原理学生应该不存在多大的问题。但大气的空间运动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借助一定的学生参与的过程性活动才能更好地理解。

2、从方法和思维角度分析:本节内容中涉及有关复杂自然现象的研究方法,学生在上一节中对大气水平运动问题的探究,已经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可以再此加强训练,但思维的容量更大、更严密,针对这样的问题,需要从科学领域的学习方法上引导学生按照下列思维方法进行:针对自然现象---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规律的程序进行学习的方法对学生有一定难度,需要设计合理,并要让学生树立科学思维方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的目标完成难度较大,需要设计充分。

3、从情感态度角度分析:如何用已有的原理或知识分析解决未知的问题,是学生的“想知”,本节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解决未知的便全球大气运动状况,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在此情感的基础上,用已有的方法,去探索未知领域,会激发学生探究态度的稳定形成,这也是我们教学设计的基本途径。【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课程资源】

1、教材:一是教材编排体系蕴涵着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学生提练思维方法的重要资源;二是教材设计了“活动”“思考”“阅读”等探究性栏目蕴含着信息获取和解读的重要方法。

2、课件:以演绎和归纳的思维方式开展教学过程,为完成学习目标,课件也补充了相关的课程资源。

3、微课:《如何判读气候统计图表》

4、练习:拓展应用,达成应用目标。

5、学生: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学生生活经验,在知识同化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

1、探究法

2、动画图示归纳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具体内容见课件)导入新课

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热力环流?

生: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师: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 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

师: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今天我们就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大气水平运动的知识,探究全球性的大气又是怎样运动?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确定研究思路

针对复杂的全球大气运动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科学家建议:可以通过假设模型,经过反复地再观察、探究最终得出真实的规律。

研究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可以有两个假设: 其一,假设地球不自转(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其二,假设地表性质是均匀的(地面受热只与纬度有关,与地表性质无关)。

2、在两个假设条件下,全球性的大气将怎样运动:指导学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探索没有地转偏向力、地表性质均一的情况下,全球大气将会怎样运动?

一是学生通过画图来探究(完成P33活动),指导学生形成的这种全球性的热力环流就叫单圈环流,并叙述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是学生归纳展示探究的结果:即全球形成三个气压带和两个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北半球北风带、南半球南风带),并提醒学生注意这些气压带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所以可以叫热力气压带。

三是学生思考:其一,思考这种单圈环流会存在吗?为什么?其二,你觉得下一步怎么去研究?

3、去掉地球不自转的假设,在地表性质均一的情况下,全球性的大气将又如何运动呢:

一是观察动画演示:有地转偏向力存在的情况下,单圈环流会发生什么变化?

二是学生归纳观察到的现象:

①低纬环流形成:即0º--30º形成了一个热力环流,描述这一环流的气压状况和形成的风带;

②中高纬环流的形成:描述这两环流的气压状况和形成的风带,并重点观察副极地低压带是怎样形成的?中纬环流的高空环流支是什么方向的风?

三圈环流形成。

③学生在课外完成P35活动,自制一个三圈环流模型,在模型上再仔细观察三圈环流中大气的运动情况。

三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①学生画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图,并记住各自的名称和所在的大致纬度位置。

②气压带成因分析:让学生与单圈环流比较,由于地转偏向力存在,又增添了哪些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这些气压带是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形成的,因此叫动力气压带。

③根据动画演示,学生归纳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④指导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与降水的关系:

四是学生思考:地表性质均一吗?如果不均一,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读图观察:读世界地形图观察全球地表性质差异:地表有海陆性质差异、地形地势差异、植被类型的差异等,但最主要的差异是海陆性质的差异,其中,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性质均一,我们探究有海陆性质差异的状况下,全球性的大气运动会是什么情况?

2、调运原理分析:

一是热容量:引导学生回顾热容量的内涵,并用于海陆性质差异中分析。二是全球热量的盈亏变化:中高纬地区夏季热量盈余,有升温趋势,冬季热量亏损,有降温趋势。

3、活动探究:

一是完成教材P36“活动”:冬季北半球陆地热容量小,降温快,陆地气温低;海洋热容量大,降温慢,海洋气温高。冷热不均,形成一个海陆间的热力环流,陆地形成冷高压中心,其位置正好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分割了气压带,呈块状的气压中心保存在海洋上。

二是动画演示这一变化过程:学生观察。

三是学生归纳:根据活动探究的结果、教材图2.8图和动画观察归纳: ①北半球形成了哪些气压中心?位置在哪里?各气压中心的气压数值是多少?

②南半球的情况呢?

②气压状况变了,那气流运动情况呢?指导学生根据反气旋气流运动原理分析、探究。

四是按照上述分析思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探究夏季的情况,并归纳出结果。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老师要提醒学生:亚洲高压与亚洲低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有季节性的生肖变化,而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只要地球自转,就冬夏都存在,只不过随季节变化势力强弱有变化而已。

4、季风的形成

一是动画演示:动画演示季风的形成过程,学生直观感觉。二是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东亚季风 探究内容:

(1)分析东亚冬季和夏季各盛行什么风?形成原因是什么?

(2)讨论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在冷暖、干湿性质上有什么不同?判断理由是什么?

(3)举例说明季风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探究办法、过程:学生合作完成 探究结果:小组汇报

结果1:(1)和(2)共同回答:冬季,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海陆热力差异。

结果2:由于我国广大地区盛行季风气候,因此,从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形成了森林、草原景观,农业生产也生机勃勃。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丰富,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一年四季,大地呈现出一派绿色,水网密布;而纬度位置大致相同的非洲撒哈拉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

大小和雨期长短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由东南部向北、西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因而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例如,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由于高温多雨,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两到三熟。我国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降水较少,以旱地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是谷子、高粱、玉米、大豆、土豆等。

四是学生归纳:

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几内亚湾沿岸地区风向也有季节变化,学生试分析原因。

6、结论

全球性的大气运动主要影响全球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分配。

三、全球性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1、动画演示: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活动5——比较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与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差异。

探究内容:比较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与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差异。

探究办法、过程: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独立完成。提出如下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1)概括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与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差异(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个是最北达到的纬度,一个是东西跨越的范围大小)。

(2)根据图中的地形分析,从地形的角度看两个地区地形有什么不同?地形是如何影响气候的?

(3)提供洋流图,教师浅释北大西洋暖流与阿拉斯加暖流的不同。说明洋流对气候影响程度有什么差异。

探究结果:小论文

参考答案: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大,而且向纵深发展;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呈南北狭长分布。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但是在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加之洋流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训练目的:以近年高考题为例,学生利用气压带风带、季风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

2、训练要求:一是学生必须在40分钟内定时定量完成。二是对完成中有困难的地方由学习小组内先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问老师。三是书写要规范,主观题术语准确、语言精练、逻辑合理、层次清楚,学生通过做作业,结合手头的复习资材,把有关气压带风带和季风解答问题的学科术语梳理一下,并记住。四是本次作业由第2学习小组负责讲评。

5.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教案 篇五

南阳市八中

张园园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中相应于这部分内容的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对本条标准的理解应把握以下方面。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地球表面均匀的理想模式。我们可以把假想由简入繁的提出,更有助于学生于理解。使学生能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画出三圈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的风带。最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前后呼应。在学习本堂课内容之前已经在前面学习了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与大气的水平运动,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思考三圈环流的形成,并指导他们合作画出环流和近地面气压带与风带。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并能画出三圈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2、了解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原因和热力原因。

3、了解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画图和对大气运动图的理解能力。

5、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深入分析问题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方法

1、分小组活动探究法。

2、用多媒体PPT课件直观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热力环流”,提问学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问:全球表面冷热也不均匀,会形成一个热力环流吗?引入今天所学新课“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二)教学环节

1、提出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太阳一直直射赤道。地球表面和高空之间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让学生思考一分钟左右,由学生代表描述大气在全球近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运动状况,得出单圈环流的结论。最后教师用PPT课件展示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

2、提出假设:地球表面性质均匀;地球自转,有地转偏向力。地球表面和高空之间大气是怎样运动的?

让学生阅读教材P50—51内容,通过组内合作探究画出近地面与高空的大气运动,并指出近地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这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尤其是让学生把下理解的内容用图的形成表达出来,所以给的时间会略长,大约十分钟左右。

学生经过自学教材和组内合作画出了大气在全球近地面和高空之间的运动状况,分别由小组代表到黑板上画出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大气运动状况,并用语言描述所画大气的运动情况,指出近地面风带和气压带。然后由其它同学提出质疑并给予补充纠正。最后老师指出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和错误,重点进行引导讲解。得出三圈环流的结论。

老师用PPT课件换一种图为学生呈现三圈环流及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近地面所形成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3、指导学生阅读P50第二、三段,理解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判断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成因。进一步使学生学会区分气压带形成的动力原因和热力原因。

4、提出问题:高压(下沉)、低压(上升)、风(高纬到低纬)、风(低纬到高纬)天气是睛朗还是阴雨?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思考这些问题。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6.《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六

【教师总结】

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 冬季,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在北纬6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南移而来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

夏季,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在北纬3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来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在大西洋上的叫亚速尔高压。

【板书】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以北半球为例:

夏季:大陆上形成的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大陆上形成的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总结】

亚洲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一月

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高压

冰岛低压

七月

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低压

亚速尔高压

【转折讲解】

【板书】3.季风环流

7.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说明 篇七

考向一 全球性大气环流

(2014·高考福建卷)下图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s)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点是()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

解析:首先看清图中的各项信息,图中横坐标为纬度,纵坐标为海拔,横坐标以0°为界,左侧为7月的风速和风向分布情况,右侧为1月的风速和风向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读取某纬度某海拔某点的风向(实线或虚线)及风速。第1题,就本题而言,所谓季节变化可以对比1月和7月的风向和风速,图中风向只有东风和西风两种,风速可以直接读出,任何一点,只要1月和7月风向相同就可以排除。根据上述分析,①(约60°N,海拔约7 km)和④(约49°N,海拔约7 km)两点的1月、7月均为西风,排除;③点(约4°N,海拔约7 km)1月无风,7月东风,但风速很低,变化不大,排除;②点(约17°N,海拔约8 km)7月为东风,风速5,1月为西风,风速10,变化最大,故选B。第2题,盛行风是海洋表层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与盛行风密切相关,其分布也与风速、风向分布规律相类似。

答案:1.B 2.D 3.(2014·高考安徽卷)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a)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解析:选A。图中所示地区位于东亚季风区内,而东亚季风区夏季盛行偏南风,冬季盛行偏北风,并且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这也可以从沙山临湖一侧垄槽延伸的方向得以证明。故A项正确。

考向二 大气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4.(2014·高考上海卷)非洲大陆有甲、乙、丙三个气象测站,三地纬度大致相当,气

候类型相同,但由于所处海拔高度、离海洋远近不同,温度与降水量却存在一定差异。三个测站部分月份降水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受到某一气压带或风带的影响。该气压或风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东南信风带 C.西风带 D.东北信风带

解析:选A。据图可知该大陆三个测站为南半球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故受东南信风带和赤道低气压带共同影响。在东南信风带影响下降水少,在赤道低气压带影响下降水多。故A项正确。

5.(2014·高考重庆卷)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洛杉矶及周边地区晴天较多,海滩、沙漠等多样的景观为电影拍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图1是该地区盛行风作用下形成的某一新月形沙丘局部图,图2是沙丘所在地风频图。

(1)从洋流和大气环流分析该地区晴天较多的原因。(2)结合图2,判断图1中箭头所指方向并说明理由。

解析:(1)该地区有沙漠,且为大洋东岸的洛杉矶,从而判断该地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大气稳定。联系洛杉矶的位置及该地主导风向为西风,确定其为地中海气候,从而判断夏季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晴天多。(2)联系沙丘的坡度与风向的关系分析,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结合图1中的箭头加以分析。

答案:(1)沿岸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近地面降温,大气稳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2)方向:南(偏南)。理由:盛行风向为西风(偏西风),沙丘缓坡为迎风坡(沙丘两翼顺着风向延伸),缓坡坡向为西(偏西)。

6.(2014·高考四川卷)下图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

解析:从M、N所处的位置看,M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区域,冬、夏季气候特点不同,N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的天气状况下降水、风浪等对渔场捕捞作业的影响。

8.气压带风带教学设计说明 篇八

B.7月 C.4月

D.10月 典例3 2 图中位于北美大陆和大西洋上的气压中心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填字母 此时我国东部地区盛行________风是由图中的_______和________ 填字母 及气压中心之间的_______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形成的 3 此时在北半球海洋上水平方向等温线向________ 填低纬或高纬 凸出垂直方向高空等压面向________ 填上或下 凸出 4 图中气压中心D1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这里的季节为________季盛行________风该风是南半球的________越过赤道并在________力作用下形成的 错因分析 该题出错的原因一是不能根据经纬度准确判断出海陆的分布情况进而无法判断出高低气压中心的名称二是对大气活动中心的成因与活动规律掌握不准确 解析 正确读出图中各气压中心的经纬度并由此推知它们所处的大陆或海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经纬度可以确定G1在大西洋上D1在亚欧大陆上G2在太平洋上D2在北美洲大陆上30°N附近大洋上形成高压大陆上形成低压北半球应该是夏季此时我国受G2和D1影响东部地区吹东南风海洋上气温相对较低等温线应向低纬凸出高空为低压等压面应向下 气压高处 凸出D1是印度低压形成原因是夏季陆地增温快形成相对的低压中心此季节印度半岛吹西南风 答案 1 B 2 D2 G1 东南 G2 D1 水平气压梯度 3 低纬 下 4 大陆与海洋相比热容量小夏季增温迅速形成相对的低压中心 夏 西南 东南信风 地转偏向 状元笔记 北半球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布 季节 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亚洲大陆 太平洋 大西洋 夏季 7月 副热带高气压带被热低压所切断 亚洲低压 夏威夷 高压 亚速尔 高压 冬季 1月 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冷高压所切断 亚洲高压 阿留申 低压 冰岛 低压 2012·海淀模拟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回答1~2题 关于图示各纬度带气流运动 与干湿性质的正确叙述是

A.0°~1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B.10°~20°盛行东北风干燥 C.20°~30°盛行西南风湿润 D.30°~40°盛行下沉气流干燥 1. 当气压带风带位于图示位置时

A.印度半岛吹西南风 B.欧洲西海岸温和少雨 C.亚欧大陆内部寒冷干燥 D.非洲热带草原进入干季 答案 1D 2C 2. 2012·龙岩模拟 读右图完成3~4题 右图中气压中心的名称是 A.亚洲高压 B.夏威夷高压 C.亚速尔高压 D.印度低压 3. 当该地气压强盛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我国长江正处于枯水期 B.此时南极洲气候正好有利于科学考察 C.此时一艘海轮经过马六甲海峡后向波斯湾航行正好是 顺水 D.此时印度进入多雨季节 答案 3B 4D 4. 下图中图甲为地表三圈环流剖面图 局部N为北极点 图乙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 1 图甲中字母所表示的纬度为30°60°的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 图甲中B处是________风带与图乙中________ a或b 处的风向一致 3 图甲中C处是________气压带D处是________风带两者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在图乙所示季节该气候的特征是________ 4 考虑海陆分布等实际情况此季节b处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 5 N气压带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气压带的成因为________ 动力或热力 原因 答案 1 C E 2 东北信 a 3 副热带高 西 地中海气候 炎热干燥 4 B 5 地处高纬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动力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 以北半球为例 1. 高低纬受热不均 __________影响 三圈环流 低纬度环流 地转偏向力 ①__________圈 ②__________圈 ③___________圈 中纬度环流 高纬度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2. 1 七个气压带 A为___________带 C为_____________带 E为_____________带 G为___________带 南北半球同纬 度各有一个 赤道低气压 副热带高气压 副极地低气压 极地高气压 2 六个风带 B为________带 D为________带 F为________带 南北半球同纬 度各有一个 低纬信风 中纬西风 极地东风 3 季节移动规律 随___________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_____冬季_____ 太阳直射点 偏北 偏南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M是_________其切断了_________气压带 亚洲高压 副极地低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N是_________其切断了_________气压带 亚洲低压 副热带高 3.季风 1月 7月 东亚季风 A____风 C____风 南亚季风 B____风 D____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北 东北 东南 西南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 气压带风带 气候类型 典型分布区 赤道低气压带 ________气候 ___________________马来群岛 西风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__________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 ______________和______交替控制 地中海 气候 ______沿岸北美洲的__ ________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部非洲南端的__ ________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热带雨林 亚马孙平原 刚果盆地 欧洲大西洋 地中海 加 利福尼亚 好 望角地区 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形洋流等 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 2 1 数字法巧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七压六风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三低四高 三个低气压带和四个高气压带 零三六九 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0°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30°N S 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在60°N S 极地高气压带分布在90°N S 风压相间 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高气压带与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2 口诀法识记风带气压带移动规律 点北带北点南带南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风带气压带北移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风带气压带南移 3 位置对应法判断风带气压带的移动 一般情况下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上赤道低气压带对应赤道副热带高气压带对应纬度30°副极地低气压带对应纬度60°在北半球范围内如果其位置都相对偏北则说明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此时是夏半年 方法技巧 利用图示理解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 以北半球为例 方法技巧 图示法记忆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形成 以北半球为例 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区形成的气候类型各不相同有的气候为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形成还有的是两个交替控制形成其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 图示法动态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变化 1 冷热不均使其动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 一在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圈闭合环流如下图 考点一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图说考点 2 地球自转使其偏地表性质均一在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 3 地球公转使其移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 图示气压带风带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在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 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1 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气压带风带 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旱少雨 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冰原气候 全年严寒 降水稀少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 2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气候 类型 成 因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 干季时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干湿两季 热带季风气候 旱季时受因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控制雨季时受因气压带风带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可分为旱雨两季 学法指导 运用规律巧记各气压带或风带特征 从降水形成的原因分析总结出一般规律再去记忆各气压带或风带以及季风环流的特点既容易理解又容易记 降水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是 1 气温下降使水汽达到过饱和凝结 2 有充足的水汽依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 1 ~ 3 题 针对训练 1. 1 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 如果图中风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最不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 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①②③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解析 1 ①为西南风为北半球西风带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处于偏北 北极圈以北 位置因而可推知①为夏至日同理根据风向和气压带可推知②为夏至日③为冬至日④为二分日 2 根据风向可知①②④图中都有西风带影响都有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3 地中海气候是由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而①②④图中都有西风带影响③图中有副热带高压影响 答案 1 A 2 C 3 B 图表法分析北半球气压中心形成和季风产生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考点二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图说考点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区别 比较内容 东 亚 南 亚 亚热带季风 温带季风 热带季风 主要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续表 风向 及其 源地 冬 偏北西北风亚洲大陆内部 冬季风 强于夏季风 东北风亚洲大陆内部 夏季风强于冬 季风 夏 偏南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气温 7月 高温 高温 高温 1月 温和0 ℃以上 寒冷 0 ℃以下 暖热 15 ℃~18 ℃以上 降水 冬 较少 少 少 夏 多集中在 5~9月 多集中在7~8月 多集中在6~9月 全年 1 000~1 500 mm 500~600 mm 1 500~2 000 mm 指点迷津 季风环流影响下的气候并不都是季风气候 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部受南亚季风环流影响形成了热带季风气候但并不是季风环流影响下的气候都是季风气候如澳大利亚北部非洲西部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我国青藏高原东南部雅鲁藏布江谷地虽受季风环流影响但因地势高形成了高寒气候 读世界季风明显地区地理分布图图中箭头显示了一些地区地面季风风向据此完成 1 ~ 3 题 针对训练 2. 1 1月图中A地盛行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

D.西北季风 2 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B.冬季风的形成主要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洪涝灾害 D.冬季风势力弱于夏季风 3 当C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A.A地高温多雨

B.正值1月份左右 C.C地形成高压中心 D.B地寒冷干燥 解析 1 根据海陆轮廓判断A位于中国东部1月盛行西北季风 2 B地为南亚季风区夏季西南风来自热带印度洋地区高温湿润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势力强盛夏季风来得早退得迟影响时间长易产生洪涝灾害 3 C地为澳大利亚西北沿海地区当地盛行西北季风时为1月 答案 1 D 2 D 3 B 常考热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 命题规律在历年高考试题中气压带和风带知识考查均占有一定的比重考查形式上主要是运用背景材料或气候数据资料气候分布图考查内容上主要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季节性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命题形式多为选择题 1 考向命题研判 2010·江苏地理1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右图为火山喷 典例1 发图片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解析 冰岛位于北大西洋极圈附近影响冰岛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分别是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 答案 B 地理原理示意图判读的一般方法 地理原理示意图指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等 地理原理示意图判读的基本程序 2 解题方法探索 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 1 ~ 2 题 典例2 1 受①②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自我评价下一篇:网通人力资源部管理岗位竞职演讲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