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师培训计划

2024-12-18

急诊科医师培训计划(共14篇)(共14篇)

1.急诊科医师培训计划 篇一

急诊科住院医师培训临床轮转安排(3年)

轮转科室 时间(月)内科: 呼吸内科/呼吸监护室(RICU)2 心血管内科/心脏监护室(CCU)2 神经内科 1 消化内科 1 其他科室(肾内科)1 感染科 1 麻醉科 1 急诊科(含EICU4个月;急诊大厅0.5个月;急诊综合病房10.5月)15 综合重症监护室(ICU)2 外科: 胃肠三(急诊外科)1 创伤骨科 1 神经外科 1 心胸外科 1 儿科 1 妇产科 1 医学影像科(放射科)1 合 计 33

急诊科住院医师培训临床轮转安排(2年)

轮转科室 内科: 呼吸内科/呼吸监护室(RICU)1.5 心血管内科/心脏监护室(CCU)1.5 神经内科 1 消化内科 1 其他科室(肾内科)0.5 感染科 1 麻醉科 1 急诊科(含EICU4个月;急诊大厅0.5个月;急内5.5月)10 综合重症监护室(ICU)2 外科: 胃肠三(急诊外科)1 创伤骨科 0.5 神经外科 0.5 心胸外科 0.5 妇产科(急诊)0.5 医学影像科(放射科)1 机动(儿科)0.5 合 计 24

时间(月)急诊科住院医师培训临床轮转安排(1年)内科从事急诊专业

轮转科室 时间(月)呼吸监护室(RICU)1 心脏监护室(CCU)1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其他科室(肾内科)感染科 麻醉科 0.5 急诊科(含EICU2个月;急内3月)5 综合重症监护室(ICU)1 外科: 胃肠三(急诊外科)0.5 创伤骨科 0.5 神经外科 0.5 心胸外科 0.5 妇产科(急诊)0.5 医学影像科(超声)0.5 机动(儿科)0.5 合 计 12

急诊科住院医师培训临床轮转安排(1年)外科从事急诊专业

轮转科室 内科: 呼吸内科/呼吸监护室(RICU)1 心血管内科/心脏监护室(CCU)1 神经内科 0.5 消化内科 0.5 其他科室(肾内科)0.5 感染科 0.5 麻醉科 0.5 急诊科(含EICU2个月;急内3月)5 综合重症监护室(ICU)1 外科: 胃肠三(急诊外科)创伤骨科 神经外科 心胸外科 妇产科(急诊)0.5 医学影像科(超声)0.5 机动(儿科)0.5 合 计 12

时间(月)

2.急诊科医师培训计划 篇二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福建省各级医院中随机抽取230名急诊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级医院31人(13.50%),二级医院69人(30.00%),三级医院122人(53.00%),有8人未填来源;男性177人(77.00%),女性53人(23.00%);住院医师75人(32.61%),主治医师93人(40.43%),副主任医师48人(20.87%),主任医师14人(6.09%);中专学历6人(2.61%),大专学历42人(18.26%),本科学历159人(69.13%),硕士研究生学历21人(9.13%),博士研究生学历2人(0.87%);担任医院或科室行政职务的有101人(43.91%);工作年限低于5年的有53人(23.04%),5~10年38人(16.52%),11~15年43人(18.70%),16年以上的有96人(41.74%);平均年龄(37.87±8.43)岁。

1.2 方法

采用“一般调查问卷”和“成人心理压力量表[2]”对抽样对象进行调查。其中,“一般调查问卷”共18个条目,包括:福建省急诊医师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工作单位所在地、工作年限、所在医院等级和性质、职称、学历)和相关工作情况(担任职务、看病人数量、手术台数、加班、查房、急救出诊、业务学习、病人答疑、其他额外工作)以及压力来源情况。“成人心理压力量表”共17个条目,每个项目实行1-6级的6级评分,反映心理压力的管理情况。所有条目得分相加计总分,当总分低于40分以下时,表示压力管理良好。

1.3 施测和统计处理

调查分为三种方法,一种是在全省急诊医师培训会议现场发放,并给予统一的指导语,问卷填写采用无记名方式,现场发放并回收;一种是前往抽样医院进行调查;还有一种是通过电子邮件和寄信件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回收后,对其进行整理编码,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通过双人录入数据。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对于满足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频数描述,两组独立样本的比较采用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即M(QR)进行描述;三组及以上的等级资料之间的差异性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三组之间的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法检验。

2 结果

2.1 福建省急诊医师的相关工作情况

表1显示,在日常的相关工作,60.4%的急诊医师需要经常加班,超过70.0%的急诊医师每天都要参与查房和回答病人咨询。54.8%的急诊医师平均每天看病人的数量在11个以上,还有31.7%的急诊医师表示看病数量之多而无法确定。通过Kruskal-Wallis检验发现,不同医院等级的急诊医师平均每天看病人的数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448,P=0.006)。通过Nemenyi法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发现,一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急诊医师在平均每天看病人数量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6,P=0.010);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的急诊医师在平均每天看病人数量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3,P=0.030)。

2.2 福建省急诊医师的主要压力来源

表2显示,福建省急诊医师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为当前的职业环境(91.7%)、医院的福利待遇(48.3%)、个人的职称晋升(45.7%)。

2.3 福建省急诊医师的压力管理情况

结果显示,福建省急诊医师的压力管理平均得分为(46.33±10.7),最低得分为17,最高得分为78。其中,得分在17~39之间的共62(27.0%),40~49共83人(36.0%),50~59共62人(27.0%),60~69共17人(7.4%),70~78共6人(2.6%)。

2.3.1 不同性别的急诊医师的压力管理情况

经检验,资料符合正态分布(P>0.05)且方差齐性(F=0.207,P=0.65),通过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急诊医师的压力管理情况,结果显示,男急诊医师的压力管理得分为(47.37±10.82),女急诊医师的压力管理得分为(42.85±9.61),不同性别的急诊医师在压力管理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7,P=0.007)。

2.3.2 不同医院所在地的急诊医师的压力管理情况

通过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医院所在地的急诊医师,其在压力管理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3)。通过Nemenyi法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医院处在县(县级市)城与处在省城的急诊医师在压力管理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78,P<0.010);医院位于地级城市与位于省城的急诊医师在压力管理方面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65,P=0.020)。而医院处在乡镇的急诊医师与处在县城(χ2=0.40,P=0.820)、地级城市(χ2=0.00,P=1.000)和省城(χ2=5.22,P=0.070)的急诊医师在压力管理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处在县级的急诊医师与处在地级城市的急诊医师其压力管理方面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50,P=0.780)。

2.3.3 不同年龄段、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的急诊医师压力管理比较

通过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χ2=5.416,P=0.247)、不同工作年限(χ2=2.618,P=0.454)、不同医院等级(χ2=2.369,P=0.499)、不同职称(χ2=2.715,P=0.438),不同学历层次(χ2=4.929,P=0.295)之间的急诊医师,其压力管理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急诊医师的工作强度普遍偏大,突出的表现在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除了门诊、手术、查房、急救出诊等常规医疗工作外,还要承担大量的业务学习、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据福建省卫生厅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福建省的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已达到7 285所,执业(助理)医师数达59 225人,其中,从事急诊工作的医师数约有1 000余人。全省全年急诊诊疗人次达8 466 202人,其中,各级医院的急诊人次达6 725 343人(数据来源:福建省卫生厅,2012)。由此,福建省急诊医师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强度可见一斑。同时,医院等级越高,急诊医师的工作强度和负荷越大,这与孙东悦等人对北京市5家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进行的调查结果一致[3]。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当前福建省内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匀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优质的医疗资源和高水平医疗人才均集中在少数大医院,大量的病患不得不前往大医院看病。同时,随着交通的越来越方便,许多基层医院的一般急诊病人也被送到大医院救治;一些上班族,由于白天没有时间看病,即使不属于急诊的疾病,也利用晚上时间去看急诊,增加了急诊医师的工作压力。另外,还跟急诊医学专业本身有关,其多学科性和在临床思路和诊疗方面对医生的高要求[4],以及急诊科突发事件多、急危重症多、人员流动大、受诊断不明或诊断前期的传染病感染威胁大的基本工作特点[5],使得急诊科工作人员的离职率较高、流动性较大。据福建省急诊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二级医院多为支援型的急诊科,内科医师相对固定,81.3%的医院急诊外科医生以轮转为主,不固定;三级医院由于急救量多、人员少、医疗风险大、待遇跟不上、职称难评定等,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有的甚至找到上级领导要求调动。这些均是导致在岗急诊医师工作超负荷的重要原因。

研究显示,福建省急诊医师日常面临的主要压力源中,排名前3位的压力来源依次为:职业环境、医院的福利待遇、个人的职称晋升。其中,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为当前复杂的职业环境和医患关系,这与花菊香[6]、秦书红[7]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急诊医师接触的大多为生命垂危的急重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病人,其发生死亡和伤残的几率比较大。倘若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科学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一旦出现医疗效果与其期望值不符,很容易引发医患纠纷,甚至对急诊医师造成人身伤害和精神侮辱,使其对急救工作产生恐惧和压力感。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和职业医闹的加入,给急诊医师的工作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研究结果还表明,福建省急诊医师在压力管理方面的总体情况均不太理想,男医师在压力管理方面比女医师要差。其原因可能为:女医师较之男医师更擅长抒发感情,与他人分享和倾诉工作中的快乐和忧愁,从而使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同时,也可能跟劳动的性别分工有关,亦即,男性承担着主要的工具性角色,如家庭供养等。尽管现代家庭制度发生了变化,更多女性也进入了公共生产领域之中,但工作组织仍然以结构性的力量建构着女性在职业发展上的从属地位,特别是在职称和职务晋升等方面,女性面临着更多的“玻璃天花板”问题。而男性则可能因为承担角色的不同,迫使其必须具备一定的雄心和事业心,在工作中追求更高的待遇和地位。但在现实中,由于急诊医学专业的特殊性,申报科研课题方面均比较困难,从而限制了多数急诊医师的职称晋升,由此,男性急诊医师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则不难解释。

另外,研究还表明,不同医院所在地的急诊医师,其压力管理的情况也不一样。在省城医院工作的急诊医师比在县城和地级城市的急诊医师,其压力管理情况要差。也就是说,越往大医院,急诊医师的压力越大,这与任霞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8]。其原因在于,省城的医院,尤其是大医院,集中了最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服务,吸引了大量的病人前往就医。特别是一些重大和疑难的危急重病人,均送往大医院治疗。另外,近年福建省已经实行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评审条件,省城的大医院基本被纳入为该项目的培训基地,承担全省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任务。由此,也给省城的急诊医师造成了沉重的工作负担和压力。

4 结论

福建省急诊医师在压力管理方面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亟需在实际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其解压。

4.1 提高急诊医护人员的配备标准

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医院的医护比由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0年的1∶1.16。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的医护比达到1∶1.36,二级医院达到1∶1.12,可以看出,医院医护比例倒置现象得到扭转[9]。然而,从目前我国医疗急救人员的配备情况看,每11万人口仅配置1名医疗急救人员,与中等发达国家每1万人口配置1名医疗急救人员的标准相差甚远,面临着急救人才大量缺口的严峻形势[10]。而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各种突发性的老年疾病将越来越多,再加上近年各种突发性的天灾、事故频发等,对急救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公共卫生体系范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急诊医学已经面临着较严重的供需矛盾。因此,增加急诊医学专业人力资源,提高急诊医护人员比例和配备标准刻不容缓。实际工作中,建议根据不同医院的具体情况,设置合理的急诊医学专业人才结构,如按照学历层次、职称、专业、工作年限或工作经验等情况作“橄榄型”梯次配置,即“两头小,中间大”的模式———以一支专业结构均匀、具有研究生学历、中级以上职称、10年左右工作年限为主力军的急诊医学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在医护人员配备方面,增加护理人员比例,使急诊医护人员比例达到1∶4左右,从而减轻急诊医师的工作负担。

4.2 规范急诊救治范畴

顾名思义,急诊医学就是专门处理病情危急状况需要立即进行干预处理,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或死亡的专门学问。由此,除了医院急诊室外,一些事故现场、院前救治、大型灾难救护以及社区的紧急救护系统都是急诊医学研究及服务的范畴[11]。然而,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许多与急诊无关的疾病也在急诊科治疗的现象,即把门诊和急诊相混淆,特别是在当前医疗资源严重紧缺的形势下,只要病人有挂号,医生也只得将门诊当急诊看。这样,既占用了宝贵的急诊医疗资源,又无形中增加了急诊医师的工作量,造成沉重的工作压力。因此,在今后工作中,医院应该进一步规范急诊救治的范畴,建立可行的疾病诊治标准和引导体系,从而使急诊资源真正用到实处。

4.3 营造良好的院内外工作氛围

一方面,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加大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医务人员应该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营造良好的医疗职业环境。另一方面,医院和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急诊医师的福利待遇,比如:增设急诊医师的特殊岗位补贴,在职称晋升、外出进修学习、科研课题申报等方面予以照顾,从而解决急诊医师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得到顺利的发展,最终达到人人愿意从事急诊医疗工作、人人愿意留在急诊部门工作的目标。

4.4 提高急诊医师的压力管理技能

医院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帮助急诊医师缓解工作压力,比如,建立比较人性化和弹性化的工作安排制度,在排班时适度照顾有年幼子女、年纪大、身体情况较差的工作人员,科室人员相互帮助和相互关心。医院工会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丰富急诊医师的业余生活,缓解工作压力。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心理专家给急诊医师进行压力管理技能和心理培训,通过各种心理辅导和培训,使急诊医师充分认识急诊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其工作的正能量,使其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正视压力,在工作中提高自我应对和应激的能力。此外,医院相关领导应该经常关心急诊医师的情况,及时解决其工作、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困难,及时介入工作压力较大的医师,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排解。

参考文献

[1]邵孝鉷.高级医师案头丛书·急诊医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2.

[2]雨帆.心理测试[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189-190.

[3]孙冬悦,王晓燕,王辰,等.医务人员的工作状况描述及问题分析[J].中国医院,2011,15(8):25-27.

[4]黄子通.急诊医学[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6.

[5]张广清,邓秋迎,陈惠超,等.中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中医急症,2005,14(8):771-772.

[6]王香平,花蕾,白弘冬,等.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压力源特征及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4):257-262.

[7]秦书红,何靖,李伯军.工作压力对急诊科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07,23(17):1494.

[8]任霞,孙红,杨凤池.北京市三甲医院医生职业倦怠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6):15-17.

[9]陈维松.中国卫生部:医院医护比例倒置现象得到扭转[EB/OL].2011-05-11.http://news.china.com.cn/txt/2011-05/10/content_22530260.htm.

[10]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急救发展如何破困局[N].健康报,2011-02-25(1).

3.急诊科医师培训计划 篇三

【关键词】病史采集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医患沟通 医学教育 评估

20世纪70年代,仅凭病史就可以为82.5%的病人做出诊断[1],伴随着辅助检查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愈加准确,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依靠病史进行诊断的病人仍高达76.00%—78.58%[2-3]。病史采集的内容和过程技巧是有效医学沟通的核心内容,不佳的病史采集方式会导致病史采集的过程效率低下,甚至导致信息不准确、不全面[4]。因此,接受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进行病史采集,对于未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及教学意义。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所有2015—2016年开始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40名住院医师。其中,本科学位11人,硕士学位27人,博士学位2人。

(二)评估方法

考评未告知受试医师,在住院医师开始轮转的第二个科室和最后一个科室的出科考试时,由三位经过培训的来自相应科室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医师组成考评组,对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方式进行评估、分类并记录。病史采集方式的分类如下。

1. 无效沟通方式

沟通中缺乏条理,顺序和结构不清,传统病史采集不全,可能未成功找到患者的主要就诊原因。

2. 传统医学方式(以医生为中心)

谈话由医师主导,沟通条理较清晰,传统病史采集全面,常用闭合性问题提问,未对患者自身对疾病的理解、看法就诊期望、担忧、感受进行详细的沟通,可能出现对主要就诊原因的理解偏差。

3. 疾病—患病方式(以患者为中心)

在传统病史采集的基础上,使用开放性问题提问,进一步了解患者对自身症状或疾病的感觉、看法、期望和担忧,准确定位患者就诊的原因。

(三)统计方法

根据数据结果使用SPSS19.0软件,选择适宜的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规培前医师的学位与其沟通方式之间的统计学差异;I类错误概率a=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数据结果使用适宜的x2检验方法,比较规培前后所有医师使用沟通方式分布的统计学差异;I类错误概率a=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結果

在第一次评估分类中,40名临床医学毕业生中约有19.8%在病史采集中使用无效沟通方式,53.1%仍使用传统方式采集病史,而使用疾病—患病方式的仅有22.2%(表1)。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医师之间的病史采集方式差异,提示不同的住院医师的病史采集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在第二次评估分类中,仅有1.2%的医师数使用无效沟通方式,59.3%使用传统方式采集病史,34.6%使用疾病—患病方式。使用Pearson x2检验确切概率法比较两次评估分类中所有住院医师使用病史采集方式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三、讨论

病史采集往往是医患沟通的第一步,也是形成诊疗计划的关键步骤。规培前有19.8%的医学生运用无效沟通方式采集病史,经过两年的临床工作之后,仅剩1.2%还不能使用有效沟通方式。提示规培中的临床实践和带教教师对于规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正面作用,也提示我国临床医患沟通教育培训方面的基础工作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临床经验不足可能是主要原因。这也一定程度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学位医师问的病史采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缺乏临床病史采集适宜方式的训练以及毕业考核中忽视沟通技能的考核也可能是重要原因。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程度,新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可能需要接受规范化的沟通技能培训或资格认证,以期更好地胜任临床工作。

【参考文献】

[1]Hampton JRHarrison MJMitchell JRet a1.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history—takingphysical examination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to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edical outpatients. Br MedJ, 1975, 2(5969): 486-489.

[2]Peterson MCHolbrook JHYon Hales Det a1. Contributions of the history, physical examinationand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in making medical diagnoses. West J Med, 1992, 156(2):163-165.

[3]Roshan M, Rao AP. A study on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the history,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investigations in making medical diagnosis. J Assoc Physicians India, 2000,48(8):771-775.

4.急诊科各级医师职责 篇四

1.分管院长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和行政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努力完成医疗任务。

2、制定本科工作计划与业务学习计划,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定期总结汇报。

3、组织全科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开展新疗法、新技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疗效。

4、检查督促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并及时处理差错事故发生。

5、确定本科医师的值班、会诊、出诊。组织临床病案讨论。

6、做好对下级医师的业务指导,技术考核。安排进修、实习人员的带教工作。

急诊科主治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任医师指导下,负责本科一定范围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工作。

2、按时查房,具体参加和指导住院医师进行诊断、治疗及特殊诊疗操作。

3、掌握病员的病情变化,病员发生病危、死亡、医疗事故或其他重要问题时,应及时处理。

4、参加值班、门诊、会诊、出诊工作。

5、参加临床病例讨论及会诊、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医疗文件,决定病员出院,审签出(转)院病历。

6、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经常检查本病房的医疗护理质量,严防差错事故,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7、组织本组医师学习与运用国内外先进医学科学技术,开展新技术、新疗法,进行科研工作,做好资料积累,及时总结经验。

8、担任临床教学,指导进修、实习医师工作。

急诊科住院医师职责

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工作,根据实际工作能力、负责一定数量病员的医疗工作。

2、对病员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开写医嘱并检查其执行情况,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严格履行告知义务。

3、书写病历,新入院病员的病历,一般应于病员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并负责病员住院期间的病程记录,及时完成出院病员病案小结。

4、向主治医师及时报告诊断、治疗上的困难以及病员病情的变化,提出需要转科或出院的意见。

5、住院医师对所管病员应全面负责,每天至少查房2次,在下班以前,做好交班工作。对需要特殊观察的重症病员,用口头方式向值班医师交班。

6、参加科内查房。对所管病员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科主任,主治医师查房(巡诊)时,应详细汇报病员的病情和诊疗意见。请其他科室会诊时,应陪同诊视。

7、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亲自操作或指导护士进行各种重要的检查和治疗,严防差错事故。

8、认真学习、运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科学技术,积极开展新工作的意见,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

9、随时了解病员的思想、生活情况,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意见,做好病员的思想工作。

进修医师职责

1、在进修期间要服从医院及科室的领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服务态度和工作作风(特别是请假制度,应按规定办理请假手续,休假后应按时到院)。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负责管理一定数量的病床。

3、自已分管的病床收住新病人后,要和上级医院一起及时检查病人,并认真书写病历和各项记录。

4、除每天随同上级医师查房外,要经常巡视病人。对急症、危重病人应随时向上级医师汇报。未给予处方权的医师,所开的各种申请单、医嘱和处方,经上级医师签字后方能生效。

5、根据技术水平情况经科主任审查并请示医务科批准,给予处权后,方能单独处理病人,同时有责任带好实习医师。

6、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可以胜任的检查、治疗及手术操作。

7、病人出院、转院或转科应及时和上级医师一起检查和处理病人,交待有关事项,及时完成病历书写,并请上级医师审阅签字。

实习医生职责

1、实习医生必须严格遵守实习医院的一切规章制度。

2、实习医生进入有关科室病房实习时,必须及时做好接班工作,尽快地熟悉自己负责的病室和病员情况、病房规则、制度和器械安全等。在结束离开时做好交班工作。

3、实习医生在上级医师指导和护士协助下,负责经管一定数量的病床(4-8张),进行病房临床实习。接到新病人入院通知后,应即询问详细病史,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体格检查和各科所规定的常规检查,提出初步诊断与治疗意见,上述各项结果应于次晨主治医师查房前完成。

4、实习医生在病房实习时,应提早半小时进入病房,对经管病人进行巡视检查。在主治医师或主任医师带领下查房。要查房前必须完成常规应该检查项目及其它准备工作,查房时应向上级医师汇报自己经管病人的病史、体格检查、化验结果、诊断和治疗计划。对老病人扼要报告病情经过和变化,并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

5、每次查房结束后,实习生应把上级医师的检查发现、讨论意见和指示及时记录在病历上,按照上级医师的意见修改或开出新的医嘱,进行治疗工作。每日应检查各项医嘱的执行情况。

6、实习生应重视提高病史质量。书写病历及各项记录必须完整、详细明了、文理通顺、字迹清楚、格式整齐。不符合要求的应重新书写,上级医师修改较多的,应予以重新抄写。

7、实习医生应遵照上级医师的嘱咐填写化验、X光检查及其它会诊通知单。在临床实习病例中应分析有关检查报告的实际材料,如X光片、心电图等,不满足于看书面报告。

8、实习生必须经常关心病人和密切注意病情的变化,了解病人的休养情况和思想情况,耐心对待病人,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逢有病情变化或接到病房护士通知时,应立即前往监视,对病情严重的应立即向上级医师请示报告。实习生应尽可能协助护士对所管病人作完善的护士工作和病房、病人的清洁工作。

9、实习生在手术室工作时,应服从手术医师的分配,并遵照手术常规进行工作,未经上级医师许可,不得单独进行任何手术。手术前应按规定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手术后负责填写手术登记,并注意手术前后病人情况的变化。

10、实习生在门诊工作中应以担负初诊病人的病史记录及体格检查为主,在门诊医师指导下给予诊断和处理,门诊处方或处理应征得上级医师同意并签名后始能发出。

5.急诊科医师培训计划 篇五

各临床科室:

为贯彻2010年3月31日医院急救危重医学科现场办公会议纪要精神,要求每一级别临床医师晋升前必须到急诊科轮岗不少于2个月,并作为晋升资格审查项目之一,请相关科室及人员严格按要求执行,具体规定如下:

一、所有临床住院医师晋升主治医师前必须到急诊科轮岗2个月。

二、以下科室临床医师晋升正(副)主任医师前必须到急诊科轮岗不少于2个月:胸外科、普外科、普外器官移植科、骨科、脊柱外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泌外器官移植科、烧伤整形科、神经外科、老年外科、心血管内科、肾病内科、血液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老年科、传染科、ICU、神经内科、儿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

三、未按以上要求完成急诊科轮岗者晋升资格审查不合格。

四、心血管内科、肾病内科、血液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传染科、老年内科、ICU参加内科急诊轮岗;胸外科、普外科、普外器官移植科、骨科、脊柱外科、血管外科、泌尿外科、泌外器官移植科、烧伤整形外科、老年外科参加外科急诊轮岗;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妇产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急诊值班由各科室自行安排。

五、内、外科急诊的轮岗医师由各科室上报(原则上每个科室每月不少于1人),医务部统一安排。

六、原则上按晋升职称年限依次安排,今年申报晋升的临床医师优先安排急诊科轮岗(晋升相应职称已满5年临床医师名单附后)。

七、定期(每半年)举办急诊轮岗医师岗前培训,所有急诊轮岗医师新上岗前必须参加由医务部组织的岗前培训,岗前培训考核合格方能上岗。

八、定于4月30日上午9:00-12:00在七楼礼堂举办首次急诊轮岗医师岗前培训,请各科室通知有关人员参加。

湘雅二医院

人力资源部

6.急诊科医师培训计划 篇六

关于进一步规范急诊外科医师值班制度的通知

各科室:

为进一步规范我院急诊外科医师值班工作制度,规范医师值班、交接班行为,树立医师的职业责任感,确保医疗安全,现就值班制度强调如下,请认真遵照执行:

1.急诊外科值班医师人员必须遵守医德医风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坚守值班岗位(急诊外科诊室),严格履行工作职责,严禁擅离职守。不得随便找人顶替,更不允许病房门诊一个人值班,确有特殊情况时经科主任批准并交待工作后方可调换。保证诊疗工作正常进行。

2.增强工作责任心,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热情接待,检查细致,确保诊治准确无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严禁工作时间在诊室吸烟,严禁酒后坐诊,接诊时除特殊情况外不允许接听手机,严禁在值班室聚众打牌、娱乐及做其它违反法律法规、院规院纪的行为。出现差错后果全部由当事人承担。

3.按时交接班,提前5—10分钟上岗接班,不迟到不早退,衣着整洁,佩带胸卡,保持室内环境卫生,值班时间不准在值班室休息待诊晚十点后到值班室休息,有患者及时诊治,值班医师负责诊室及值班室的清扫。

4.熟练掌握急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对外科急症患者的处置更要积极果断,迅速、认真地进行救治。严格观察病情变化,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若遇有疑难问题应逐级请示上级医师处理,避免发生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

5.坚持首诊负责制,认真书写病历,填写“门诊日志”,遇到传染病病人时,按规定填报传染病管理报告卡,并及时报院感染科或门诊部。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6.门诊医师要合理用药,严格执行医疗操作常规,不准开大方开花方。根据病情一般投药量2-3日,慢性病投药为5-7日。严禁超范围服务,过度医疗出现医疗差错由接诊医生承担全部责任。

7.遇重大抢救,需立即报请医务科,节假日报总值班室,凡涉及法律纠纷的病员,在积极救治的同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8.急诊外科医师值班将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引发医疗纠纷造成不良或严重后果的,依照规定严肃处理。希望各值班人员严格遵守医院值班制度,认真履行好各自的职责,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

伊春市第一医院医务科

7.急诊科医师培训计划 篇七

在专科医师培训制度的推进过程中,基层医院的专科医师培训既是总体工作的重点,也是整体推进中的难点。基层卫生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依然突出,已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问题。北京市卫生局充分认识到,大力推行基层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是提高基层医生整体素质的必然途径,是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应作为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重点。几年来,我们采取整体推进、稳步实施的工作方式,在基层医院专科医师培训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有效的运行机制。

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基层专科医师培训的良好环境

在推行基层医院专科医师培训制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区县卫生局和基层医院对在基层实施专科医师培训制度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二是人事分配制度、经费保障机制等尚不完善,使推行力度受到影响;三是由于基层医院绝大多数不是培训基地,新招收的毕业生要全部送到培训基地接受为期三年的培训,供学矛盾十分突出,造成区县卫生局和基层医院主观上不愿送出。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1 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基层管理者对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认识

通过反复召开研讨会、举办培训班、典型引路等方式,使基层管理者逐渐认识到造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医疗服务水平不能让百姓满意,缺乏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卫生人才培养问题,建立规范的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是必由之路。经过反复沟通,基层医院管理者对实行专科医师培训制度的认识逐渐提高,基层送出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截止到2008年11月,共计有773名基层住院医师在认可的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中接受为期三年的普通专科医师培训,100多名住院医师已经完成培训任务,考核合格回到了基层工作岗位上,承担起为当地居民提供良好医疗服务的重任。

1.2 通过政策保障,营造基层医院专科医师培训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通过召开北京市毕业后教育委员会会议等形式加强与人事、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使他们认识到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在首都地区实施的重要意义,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营造良好的政策保障环境。在经费保障方面,探索实行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培训基地、选送医院共同负担的三方经费负担机制,2002年,在北京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专科医师培训专项经费,投入经费逐年增加,到2008年财政投入为1900万元,使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运行得到了有力保障。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基层医院担心的选送的住院医师培训结束后,优秀住院医师被大医院截留问题出台政策,明确规定任何培训基地不得擅自留用选送来的住院医师,确保了基层医院的住院医师在培训结束后能够回到基层医院服务。7年来没有一人因大医院培训基地截留而造成基层医院的住院医师流失。同时出台政策,明确要求培训基地按照培训年限支付相应的生活补助,确保了住院医师的权益。在职称晋升、医师定期考核等方面已经或正在与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执行情况挂钩,确保培训制度的顺利实施。

2 总体部署、分步实施,探索适合基层专科医师培训制度的有效途径

我们在基层医院专科医师培训工作中的总体思路是:(1)在全市总体部署前提下,针对基层医院特点采取分布实施战略;(2)以推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3)以促进区县二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发展为目标,建设区县医院培训基地、促进学科发展。

2.1 采取分步走战略探索开展基层医院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有效途径

在具体实施上采取了三个“分步走”。一是培训阶段分步走。在2010年前,重点推行普通专科培训,要求临床医学毕业生到认可的培训基地接受为期三年的普通专科培训,在时限上易于实现。二是对基层医院住院医师进入基地培训实行分步走。针对基层医院突出的供学矛盾,对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按比例送出、逐年扩大的方式,逐步到2010年达到新招收的住院医师均要到认可的培训基地接受为期三年的普通专科医师培训的总目标。三是以各区县区域医疗中心为重点建立培训基地,重点以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主,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重点解决郊区县区域内住院医师的培训问题。这种分步走战略既缓解了基层医院的用人矛盾,又使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在基层医院得到了有效推行。

2.2 积极推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为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缺乏问题,2008年,在北京市政府统一领导和北京市人事局的大力支持下,各区县面向全国招收了1900名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工作,使基层卫生人员数量得到了有效补充。为提高这些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北京市卫生局决定将社区新招收从事全科医师工作的临床毕业生全部纳入北京市专科医师培训体系,进行为期三年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培训时限方面,考虑到远郊区县的实际困难,将全科医师三年的规范化培训年限规定延长至五年内完成,每年至少送出1/3的学员到培训基地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目前第一批105名全科医师已进入培训基地参加培训。

3 提高质量、强化管理,加强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建设

质量是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在工作进展中,我们通过强化管理、加强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完善考试考核制度等措施使培训质量明显提高。

3.1 通过培训基地的认可和管理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我市以保证培训基地质量为前提,整合首都医疗资源,通过严格的专家评审确定培训基地。同时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对不合格的培训基地给予取消资格处理,并实行反馈和整改制度,有力促进了培训基地的健康发展;采取三级医院与区县二级医院培训基地“手拉手”帮带方式,不断提高二级医院培训基地的培训能力。同时建立了一批社区培训基地,形成了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社区基地之间的良好联动。

3.2 通过住院医师阶段考核检验培训质量

住院医师的阶段考核工作是对专科医师培训工作效果的综合检验,我们通过严格的阶段考核资格审核确保住院医师必须完成各学科的培训内容,并根据学科发展和形势需要不断完善阶段考核方法,使考核真正成为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每年参加阶段考核的住院医师约1000名,考核通过率为60%左右。

3.3 通过师资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对新批准的基地进行师资培训,提高带教老师对专科医师培训的认识和教学水平;二是对三级医院全科医学培训基地师资进行全科医学培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对社区培训基地师资进行教学方法培训,提高基层教师的带教能力。

4 体会与认识

4.1 面向基层开展专科医师培训工作是提高基层医生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

实践证明,基层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开展,使基层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缩短了基层医生成才时间,绝大多数结束培训的住院医师已在基层岗位上发挥了积极作用,长期坚持必将使基层医院与城市大医院之间的医疗服务水平差距缩小,从根本上改变百姓对基层医院的不信任态度。

4.2 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部门协调是专科医师培训制度的重要保障

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只有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才能取得实效。北京市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大学、学会、协会等学校和社会团体力量形成合力,建立了统一行动、各司其职的良好运行机制,为专科医师培训制度的深入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4.3 保证质量、突出针对性是基层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有效实施的关键

在基层开展专科医师培训制度由于其与大医院之间的诸多不同,因此不能一刀切,要强调针对性,在整体推进的前提下应采取适当灵活的政策措施,突出基层的针对性,保证培训质量才能使基层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4.4 充分发挥基层管理者和医生的积极性是基层专科医师培训制度有效实施的前提

专科医师培训这项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基层医院管理者、医生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就无法发展。因此,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必须以各种方式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才能保证培训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

8.浅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制 篇八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职责;意义

R197.3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让高等院校医学专业学生在完成3-5年的学历教育后进行的以培养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培训,培养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临床理论基础和技能操作水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近年来着力推行的一项与卫生事业发展及医学人才建设相关的重大举措。培养住培生临床思维,锻炼其英文能力,提高住培生综合素质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关键,而上述关键可以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制中寻找到答案。

一、何为“导师制”

探讨导师制,我们先明确它的概念,“导师制”源于19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因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而沿用至全世界。普遍认为导师制是指从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出发,以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从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多方面进行指导的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制沿用这一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在住培生培训期间对其临床能力、英文能力、科研能力、沟通能力、医德医风和心理素质进行全程全方位指导的制度。住培导师不同于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侧重于对学生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训练,住培导师侧重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住培导师亦不同于住培带教老师,带教老师负责学生在本学科轮转期间的指导及考核,导师负责学生住培几年间全方位的引导和评价。

二、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制的意义

首先,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临床医学的对象是社会人,面对着对象的特殊性,医学人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临床实践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临床实践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经验的积累必有一个实践工作量的支撑,“临床经验越丰富”几乎对等于“临床能力越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即是一个积累临床实践经验的过程,而住培生多为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新人,通过学历教育只是掌握了医学的基本知识,缺乏实践经验,面对临床工作常常手足无措,但经验不像文化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只存在意识里,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在这个过程中加入导师的引导,直接间接地学习导师的临床经验,在亲身实践的同时接受导师的言传身教,提高效率,避免了走很多弯路。

其次,临床医学人才结构存在较强的“师承关系”,而这种关系效应也是培养一名成熟医学人才的重要因素,“师”是这种关系的结点,在这个关键结点上加大投入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制在医学人才培养环节具有重要意义,是符合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

再者,导师与住培生不仅是师徒关系,也是工作在一起的同事,承担着治病救人的共同责任,实施导师制可拉近两者的关系,有利于导师和住培生的团结协作,促进医疗机构发展。

三、导师的选拔及职责

导师制的核心在于导师,导师是学生职业生涯的指路人,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只有选拔高素质负责任的导师才能真正起到导师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导师应具备下面几个条件:

(1)具有高尚的医德,爱岗敬业,热爱教学工作,对学生热心负责,作风谦逊,勤于自律,宽容大度;

(2)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临床技能和宽泛的知识面,具有处理本专业疑难病症的能力,有稳定的专业方向,至少具备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笔者所在医疗机构要求5年以上主治医师);

(3)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有一定的在研临床课题。

结合笔者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方面的经验,总结出住培导师基本职责应包含以下几点:

(1)导师指导学生比例以1:1~1:3为宜;

(2)每周至少面对面辅导学生一次,为学生答疑、指导书写病历,考查学生临床理论知识、英文能力等,多选择在晚上或周末空余时间辅导;

(3)采用“师徒制”,要求学生在不影响临床轮转的前提下跟随导师值班、上门诊;

(4)针对学生住培专业细则,围绕专题引导学生查阅、阅读文献,训练其掌握基本的专业检索、查新方法,根据情况要求学生适当参与导师科研工作;

(5)关注学生心理状态和思想素质,加强人文关怀,为学生生活、就业提供专业指导。

四、导师的评价与激励

住培生导师一般是临床科室骨干,承担了繁重的医疗、科研及教学任务,同时面临着个人职称晋升、科研成果申报等压力,而导师是一个长期且责任重大的角色,因此,想要导师制取得好的效果,对导师采取一定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措施是必不可少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1)设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岗位,制定成文的导师制度,实行公开竞聘,计算导师工作量,给予工作津贴;

(2)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导师考核制度,导师考核可从导师完成工作量和住培生成绩两个方面着手,导师工作量可纳入研究生导师增列、职称晋升等考评指标中,优秀的导师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增强其荣誉感、使命感和工作积极性;

(3)加强对导师的继续教育,可可开展导师论坛、导师学习班,邀请国内外医学教育专家传授经验,选派导师参加学术会议、短期进修、博士后研究、国际交流或合作课题研究等,采取多层次的繼续医学教育,提高导师队伍整体水平,从而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

五、展望

9.急诊科2015培训计划 篇九

为更好地抓好基础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操作程序,降低医疗风险,加大急诊急救技术技能及“三基三严”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以考促学,狠练基本功。根据《医务人员分级培训计划》,以医学临床“三基三严”培训为中心内容,认真抓好医务人员分级培训工作,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制定2015年急诊科急救技术技能及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

一、加强对急诊医务人员三基三严及急救技术技能强化培训的认识。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技术技能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完成对全科室人员培训,培训覆盖率达100%,三基考试每月一次,三基考核合格率力争100 %,急救技术要求人人过关。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急救原则。、(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3)基本技能:包括医务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节、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5)急救技术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 心肺脑复苏技术;

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及吸痰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一切培训及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第一季度:

1、心肺脑复苏其中包括危重病人的心肺复苏相关知识及操作培训,通过对模具的模拟操作,进行相关方面的操作培训,对心肺复苏病人的复苏后处理进行专题讲座,进一步提高我院急诊科的急救水平。

2、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第二季度:

培训各种药物及毒物中毒的基础知识及相关进展专题学习,需明确掌握各种药物及毒物中毒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急救处理流程等知识。

第三季度:

1、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

2、2.主要是卫生法规,法律学习月。由科主任主持在晨会交班及科行政会议上系统学习相关卫生法律法规,依法行医。第四季度:

1、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及吸痰技术;

10.急诊科专科护士培训计划 篇十

2、实行组长或本组年资长的老师带教,存在问题及时反馈给组长或护士长,随时解决。参与实习同学或低年资护士的带教培训工作。

3、针对病人的病情,有针对性的完成病人的各项护理。指导低年资护士工作,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掌握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如:上消化道出血、心脏骤停、休克、急性中毒、急腹症、急性心梗、外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抢救流程,作为主力参与实战模拟演练。

11.急诊科医师培训计划 篇十一

【关键词】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56-02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医师的重要过程,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过程的关键所在,对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一般是毕业后到三甲等大型综合教学医院或医院联合体等培训基地进行学习与工作,通过规范临床的三年全科轮转,授予合格证,方可竞聘医院工作。然而,规培工作在我国发展较晚、不规范,实施起来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为此我们对58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此项政策的认知及影响因素的情况并据此提出建设性意见。

1、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我院(主要包括临床医学系、医学影像学系、护理学系、检验学系和麻醉学系)的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其中男生245人(42.2%),女生335人(57.8%);。

1.2 调查方法

按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580名。采用自编自填式问卷调查为主,当面访问为辅的方式来了解情况。

1.3 统计分析

数据录入SPSS进行统计和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对象对规培政策的知晓度情况级支持情况

结果显示,在对规培的知晓度上,只有0.8%的人选择很清楚,21.8%的人选择了解,65.8%的人选择听说过,而11.6%的人则一点都不知道该政策。由此可看出医学生总体上缺乏对规培的了解,对当今最新政策的敏感度还比较欠缺。在测试不同专业学生对此政策的总体态度上。总体上,持中立态度的总人数比例较高,达到42.1%;反对的比例大于支持的比例为57.9%。

2.2 “规培”政策施行前后医学生就业倾向的转变情况

综合研究结果显示:规培政策施行前,医学生毕业后主要选择直接工作(60.2%)和读研(26.3%),而部分人选择改行,出国深造或从事基础研究;政策实行后,只有14.1%的人选择直接工作,31.1%的人选择读研,而有42.4%的人选择进三甲医院参加规培,可见,规培影响了医学生就业的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增强,提高临床技能以谋求工作成为医学生开始接受规培的重要因素。

2.3 影响医学生对“规培”施行的态度情况及因素

由于规培时间长、压力大,在实行中,给医学生带来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69.8%的人认为三年轮转可加深他们对各科室的了解,便于今后工作方向的选择;在择业方面,有57.3%的人支持参加规培比未参加规培的医学生会更有竞争力;针对医患关系,39.8%的人觉得规培政策的实施会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而43.2%的人认为,规培改善不了医患矛盾,16.7%的人甚至觉得规培会激化医患矛盾;规培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对医学生的家庭经济(79.9%)、就业地(63.6%)及下一代(74.0%)的影响。这都归因于规培期間的待遇(52.3%)、规培后的就业保障(42.4%)和规培的培训内容(5.4%)等问题上。而且,82.8%的人认为规培的低工资不合理,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医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对规培的支持。

3、建议及对策

3.1提高医学生对毕业后再教育的意识

规培是培养优秀医师的有效途径,是专科医师培养的必备前提和基础,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及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也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而目前在校医学生65.8%“听说过”,11.6%“一点都不知道”的知晓度并不如人意。医学院校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去宣传,使医学生能正确地理解毕业后再教育的意义,让他们真正认识到通过规培获得独立从事临床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推动专科医师培养体系的建立。

3.2建立健全“规培”中的基本制度

目前,我国与规培政策配套的制度尚有待完善。将规培与医师执业注册、职务晋升、专科医师资格、工资待遇等紧密结合,建立适宜的竞争与激励机制,才能真正调动住院医师参加规培的积极性。同时,制订全面、细致、可行的规培大纲,明确不同学制、不同专业医学生的培训目标、方法、年限、内容及考核办法[1]。完善质量评估机制,制订对培训者全面综合的评估体系、培训基地的评价指标体系、培训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和培训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使规培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3.3完善“规培”期间对医学生的基本保障问题

在保证可持续发展人才保障机制的情况下,培训期间的待遇问题和规培后的就业保障仍是医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因此,规培制度若能在培训期间待遇问题上给与具体的解释和补充,将能提高医学生的认可度[2]。建议可通过政府补贴、医院补助和个人承担方式来解决规培的费用问题。同时保证规培生能享受养老、医疗、生育、公积金等统一规定的社会保障,享受国家规定的带薪年休假和法定节假日等福利待遇,并将其具体化、细节化,是促进各高校医学生毕业后接受规培的重要举措[3]。

3.4加强家庭和社会环境及舆论的导向作用

医学生往往会把就业前景做为毕业后教育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如何消除用人单位及社会对高学历的盲目追求,是实现规培良性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家庭和社会舆论要发挥其导向作用,积极宣传,提高大家对规培及医学教育的知晓度,从而弥补规培中薄弱的群众基础。同时,使更多的家庭能对医学教育及整个过程有更为明确的了解,统一不同家庭的认识和态度,使医学生及家庭能轻松的面对规培,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邓娅,邓世雄.新形势下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研究[J]. 重庆医学,2011,40(13):38-39.

[2]王梦雄,黄红蓝.湖北省医学生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知晓度与支持度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1,24(10):14.

[3]郑大喜.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的绩效评价与薪酬分配[J].医学与社会,2010,23(2):15-17.

12.急诊科医师培训计划 篇十二

1 培训对象

急诊科护理人员35名, 年龄19~40岁, 平均年龄23岁。工作年龄为1~15年, 1~2年共25例, 平均工龄3.8年。学历结构:中专20名, 大专11名, 本科4名。

2 影响护士护理思维的因素

在急诊护理时, 影响护士思维的因素有很多。如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技能的操作程度、良好的沟通能力等。除此之外, 丰富的经验、阅历、个性特性及个人综合素质等都对护理思维养成与判断上有直接影响。特别是在急诊护理时, 由于急诊护理的急, 快, 压力大, 工作量[3]多等特点, 使得护理人员容易出现紧张、混淆、反应慢等思维。

2.1 理论知识

在急诊中由于护士知识掌握不够牢固, 知识缺乏灵活运用导致在急诊时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知识的缺乏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 还表现在法律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急诊护理中, 理论知识是一个人素质和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特别是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 急诊的机械设备、新型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发展规律都在不断更新, 不断完善,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断的学习新的理论知识防患于未然或使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 才能为不断提升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2.2 专业技能技巧

能力形成不是凭空的, 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还必须通过练习与操作形成初步技能和熟练技巧。在急诊科急诊的病人由于有发病急、病情复杂多变、时间性强、随机性大、可控性小等特点, 使得急诊护理人员必须具有精湛娴熟的专业技术, 所以要不断的加强临床专业技能技巧练习和培训。

2.3 沟通能力

良好的沟通是减少护患矛盾纠纷的最好方法。要逐步构建以人为本核心理念, 视患如亲, 对服务对象耐心解释和沟通, 把提高新入职护士的沟通能力作为该阶段护士培训不可缺少的内容。

2.4 护理[4]经验欠缺

与高年资护士相比, 低龄护士看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往往是片面的, 遇事不够冷静, 护理经验欠缺。

3 培训方法

3.1 理论思维的培训

医院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

(1) 参加医院的学术活动、讲座、培训班:医院可以组织医院其他科室对培训人员进行授课。如心内科、急诊科、呼吸内科、创伤骨科及ICU[5]临床专家进行授课, 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

(2) 每年派2名护理人员去学习进修:护理人员去学习进修, 使护理人员及时吸收新知识与新技能, 给急诊科室注入新的知识。护理人员学成归来后进行授课, 传授先进的急救理论知识与抢救技能, 达到资源共享, 提高科内全体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3) 低年龄护士的培训:低年龄的人员除了及时参加学习活动之外, 本科室还采用“一带一”的方法, 让资深的护士担当起老师的责任, 对低年龄的护士时时刻刻进行护理指导, 并针对急诊科的工作特点详细讲解本科室工作中存在的隐患和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使年轻护士提高警惕。遇到突发事件能主动处理。

(4) 其他方面的学习:护理人员不止要学习专业技能的理论知识, 还要懂的法律或跟其相关的学科方面的知识。

3.2 技能思维的培训

情景模拟训练[6]是培养护理人员技能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情景, 让护理人员按一定的工作要求, 完成一个或一系列任务。特别需要较好地模拟了现场的紧迫感, 使训练者感到紧张、急迫甚至忙乱。在每次的情景培训中, 由资深护理人员做指导老师扮演患者角色, 进行应急病情的描述。在培训时, 不仅要求培训对象要正确评估, 还要立刻应用预案程序采取相应措施, 结束后指导老师就评估、急救护理措施的实施进行讲评。通过指导在进行反复的演练, 使的护理人员加深对培训内容的理解, 及动手能力。为以后急诊应急时, 打下良好基础。

3.3 沟通思维的培训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需要灵活的运用沟通技巧。在与患者沟通时, 要注意语气需适当, 并礼貌用语。还要意体态语言带来的重大作用, 如仪表、着装、姿态、情绪等都会影响到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护理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还需采取换位思考的方法, 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护理人员能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 真正做到改善服务态度, 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护理人员良好的服务态度是减少护患纠纷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结果

经过4个月的培训, 35名护理人员经考核合格率100%, 优秀32名占91.43%, 良好3名占8.57%。全部都能单独的进行各种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 人人达到急诊急救专科护士的业务素质。病人满意度、急诊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医生满意度与培训前作比较。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统计学检验采用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5 讨论

在培训中我们发现低年龄护士在急救时往往表现为慌张、不知所措、害怕等定期的情景演练和高年龄护士一对一的教导下使得护士在面临突如其来的急救能应变自如。而针对高年龄护士缺少最多的就是热情, 活力, 在与低年龄的一对一搭配中高年龄护士除了在教导中来更完善自己的护理知识, 还能感染到低年龄的活力、朝气。在护理培训中我们不仅仅要让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学习, 还要让护理人员定期进行考核、演练。从而把“听到的知识”演变为“动手能力”, 运用到急救中来、加强其应变能力。护理思维的培训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能力, 是护理人员多种护理能力的完备结合的体现。而过硬的技能、应变能力、丰富的临床知识都是急救护理人员的必备条件, 所以我们须持之以恒地大力加强护理人员的思维培训。并且在护理人员急诊思维的培训中, 不仅是提高护理人员的能力, 还是确保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的保障, 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

摘要:目的加强急诊护理质量, 提高护理人员在急诊时的急救思维和应变思维能力。方法对急诊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 使得护理人员更加系统的学习应急知识, 应急技能, 管理知识等。结果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与专科护理水平。综合技能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结论专科急诊护理培训与其他考核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在急诊时的护理思维。

关键词:护理思维,护理人员,急诊,培训

参考文献

[1]王育珊.急救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李秀华, 高敏, 郭敬霞, 等.专科护士发展需求与现状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05, 10 (5) :8~12.

[3]冯先琼, 曾继红, 李晓玲.香港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与趋势[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3) :58.

[4]王东耀, 刘海滨, 高凌, 等.护生基础教育的缺陷与变革力向[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5 (4) :3~5.

[5]费国忠, 毛仁忠, 郭永饮.突发公共卫生事院前应急医疗救援[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13 (6) :431.

13.麻醉科临床医师培训计划 篇十三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麻醉专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首先,麻醉的业务范围由临床麻醉已扩展到危重病监测、疼痛治疗、急救和心、肺、脑复苏等方面。其次,麻醉专业队伍里已越来越多地吸收了大量的高学历、具有研究技能的专业人才。此外,麻醉专业的研究领域从过去单纯的临床观察逐渐伸展到麻醉药理学、疼痛机制和脑保护等神经科学领域,麻醉学的学术水平也逐渐向高水平发展。然而,任何一名麻醉专业人才都要经历各项规范化的培训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麻醉专业医生。

一、培训目标

通过全面、正规、严格的培训,使受训者具有良好的责任心、诚信和团队精神,能独立和基本正确地运用常规麻醉方法,对接受常见手术和检查的病人实施麻醉和基本生命功能的监护与监测,为围手术期医疗工作提供麻醉专科会诊。

二、培训方法

1、根据本科室临床医师的结构情况及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师,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

2、培训内容包括:与麻醉学密切相关的诊断学、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医学临床“三基”、临床麻醉学等。

3、培训要求

掌握:掌握诊断学中望触叩听诊的训练、全身体格检查训练;掌

握临床“三基”中CPR技术和常见无菌操作技术等训练;麻醉学科领域中包括临床麻醉学、危重医学、疼痛学、急救复苏和药物成瘾与戒断相关的基础理论,并能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掌握临床麻醉学、危重医学和疼痛相关性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麻醉前病史搜集和病情评估;掌握麻醉方案制定的原则和麻醉合并症的预防原则;掌握麻醉与监测相关技术的操作及流程;掌握术中生命功能的调控;掌握病情变化的迅速正确判断与处理;掌握常见麻醉合并症和术中危急症的正确处理;掌握术后疼痛治疗及其方案;掌握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原则和癌性疼痛的治疗原则;掌握危重病人的生命功能的监护、重要器官功能的判断和维护;掌握急救复苏的技术、流程和组织抢救。

熟悉:麻醉机及监护仪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危重和疑难病人和手术的麻醉风险与预防及术中管理;熟悉慢性疼痛的病因学和鉴别诊断;熟悉ICU病人的营养支持;熟悉脑死亡的判断。

了解:麻醉学、危重医学和疼痛学领域国内外理论新进展、前沿监测与治疗技术;了解药物戒断和全麻诱导阿片受体拮抗剂戒毒的方法。

4、具体实施方法

a、根据本科室医师结构情况,对诊断学及“三基”内容进行 全员培训,对低年资住院医师及新毕业轮转医师进行全面培训,由 浅入深,循序渐进进行培训及考核。

b、采取自学及讲课、病例讨论相结合的方法,1-2月份进行诊 断学基础培训及考核,3-5月份进行医学“三基”各项内容培训及考

核,6月份“三基”理论考试,7-11月份进行临床麻醉技能培训及考 核,12月份进行临床麻醉理论考试。

5、培训阅读参考书刊

全国麻醉学住院医师规范化系列教材

《现代麻醉学》(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

《疼痛诊疗手册》

临床“三基”(医师分册)

14.急诊科医师培训计划 篇十四

为适应护理人员分层管理的需要,结合医院评价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应急反应,全面提升护理人员专业能力,提供更贴近病人的人性化护理,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培训方案如下:

一、新护士培训(走上工作岗位2年内的护士)

1.目的:帮助新护士尽快熟悉医院及科室环境,熟悉和掌握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掌握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尽快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

2.培训内容:

(1)岗前培训:岗前集中培训一周。

理论培训:由人事科、党办、护理部、院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有:医院简介、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培训、医德医风教育、职业道德、护士素质和行为规范教育;法律法规培训 ;护理纠纷与防范;护理文书规范及职业防护培训;护士礼仪与行为规范。理论培训结束后结合培训内容进行考核,考核达标后方可到临床工作。

操作技能培训:对基本操作项目进行培训,培训后进行操作考核,不达标者继续培训,直到考核达标后方可参加临床工作。

(2)系统化培训: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主要培训内容。每年共安排理论培训12次,操作培训4次,并有考勤记录。每月理论、操作考核一次,要求理论≥80分,操作≥85分。(3)专科培训:按护理部计划进行轮转,科室按新护士培训考核表进行培训和考核。

二、在职护士培训

(一)助理护士培训

1.理论培训重点:以“三基”为主,巩固在校所学的基础医学理论和护理专业知识;熟悉各专科疾病的理论和护理要点,掌握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技术。(1)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2)护理核心制度(3)各级护理人员职责、各班工作职责(4)护士素质教育(5)护理安全管理及不良事件的上报(6)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7)危重病人护理及病情观察要点(8)急救知识和技术(9)职业安全防护的基本知识,职业暴露的紧急处理方法(10)护理相关法律知识(11)医嘱的正确执行。

2.操作培训: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器使用技术,心电监护技术,经口或经气管插管吸痰技术,男/女病人导尿技术,翻身扣背技术,微量泵操作技术,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密闭式静脉输血技术,肌肉注射技术,皮内注射,静脉采血,口服给药、口腔护理、鼻饲技术等15项。

(二)一级岗护士培训

1.理论培训重点:主要以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护理理论为主,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技术,掌握危重病人的护理和急救技术,学习管理知识,参加护理教学工作。(1)本科室护理常规、危重病人护理常规(2)护理核心制度 和护理应急预案(3)急危重病人的护理与安全(4)护理安全管理及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5)参与科室护理质控(6)参加医院及护理部组织的业务学习≥6次。

2.操作培训:(1)参加静脉留置针穿刺法,密闭式静脉输血法,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术、简易呼吸器使用技术,男、女病人导尿,心电监护技术,经口或经气管插管吸痰技术7项操作培训。(2)掌握专科护理操作技能(3)掌握各项临床基本护理操作技能

(三)二级岗护士培训

1.理论培训重点:以提高全面理论知识为主,掌握护理工作的新业务、新技术为主。(1)本科室危重病人的护理(2)护理安全管理及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3)参与科室护理质控,参加科室护理质量讨论(3)参加科室护理查房、科室疑难病例的讨论(4)参加科室业务学习讲课(5)熟悉危重病人的抢救、新业务、新技术、大手术的配合(6)参加医院及护理部组织的业务学习≥4次。

2.操作培训:(1)参加心肺复苏术、简易呼吸器使用技术,电除颤,呼吸机使用操作3项操作培训(2)熟练掌握各项抢救技能(3)指导一级岗护士完成难度较大的护理操作。

三、专科护士培训

1.特殊护理岗位(手术室、急诊科、ICU、血透室),除完成护士规范化培训外,还应接受相应专科的业务技术培训。

2.今年计划选派手术室、急诊科、ICU、科室护理骨干10-15名左右参加自治区级专科护士培训。

四、护理管理人员培训

1.素质培训:以护理教学、护理质量与控制、护理缺陷管理为重点。2.具有护理专科、护理管理的专项特长,能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并参与护理讲课。

3.主持病房内的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参加全院护理质量检查。4.参加州级以上医院组织的护士管理培训班。

五、理论、操作考核

(一)护理理论考核

1.助理护士:每月考核一次,考试内容:《护理人员“三基”实用指导手册》《奇台县人民医院护理应知应会手册》考核占80%,每月业务学习内容占20%。

2.一级岗护士:每季度考核一次,考试范围以《护理人员“三基”实用指导手册》、《奇台县人民医院护理应知应会手册》、护理核心制度、护理应急预案、护理法律法规、护理安全知识为主。

3.二级岗护士:每年两次,考试范围以护理核心制度、护理法律法规、护理安全知识为主。4.护士长考核:每年院内授课两次以上或有1-2篇护理论文发表,年终考核视为合格,如均无,参加二级岗护士考试。

5.年龄45岁以上的护理人员每年参加理论考试一次,内容护理核心制度、护理安全知识。

(二)护理操作考核

1.助理护士:每季度考核一次,考核内容为培训项目。2.一级岗护士:每年考核三次,考核内容为培训项目。

3.二级岗护士:每年两次,考核项目心肺复苏技术、电除颤技术。4.护士长考核:每年操作授课两次以上年终考核视为合格,如无,参加二级岗护士操作考核。

5.年龄45岁以上的护理人员每年参加操作考试一次,内容项目心肺复苏技术。

奇台县人民医院护理部

上一篇:市场营销专业电商类毕业论文下一篇:妈妈生病了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