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数学下册《量一量》教学反思

2024-09-04

三年数学下册《量一量》教学反思(精选10篇)

1.三年数学下册《量一量》教学反思 篇一

《量一量,比一比》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学生在本学期的第一单元已经认识了线段,形成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完成了对线段、厘米和米的认识。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不能仅满足于通过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上,而要注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体会测量本质,培养估测能力,构建不同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发展学生的长度观念,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

本节课的活动分为两部分,一是量一量,二是比一比,量是比的基础,量为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比是量的升华,在比的过程中学生能构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体会量的本质,发展长度观验。这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学生“学以致用”的环节。注意引导学生在测量之前先估测、步测同时注意把测量任务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验测量的价值。因此,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在交流中明确:每人“身上的尺”长度不一,并通过举例、估测来体会身上的尺在生活中的用途,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选择测量的物体时,我有意识地选择了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如肩宽、步长、两臂展开的长、教室长、讲台长等,有了这些长度表象作为参照,就为后面用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度去比较其他物体的长度打好了基础。为了更有效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在学生测量活动之前,我要求每位小组成员先对所要测量的物体进行估测,再进行实际测量,并将估测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数据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可以调整学生对物体长度的感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估测也是需要有方法的,但从学生记录的数据来看,部分学生估测时随意性还是比较大。

在开展活动课前,我还曾有担忧,因为活动课的变化因素太多了,学生会太吵、太热闹,但结果比我预想中还好,大家兴趣很好,都积极合作,这应该归结于课前准备和安排吧。我觉得,教师对各项活动准备充分,对学生活动情况的预测到位。教师对小组合作的指导到位的话,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我想,只要肯用心,我们的课堂一定会越来越好。

2.三年数学下册《量一量》教学反思 篇二

(二)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会用七巧板拼图。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拼图。教学准备:师生各准备七巧板一副 教学过程

一、认一认,分一分。

1、激趣引入

师:小朋友喜不喜欢拼图玩具?

师:老师这个玩具拼图也许你会喜欢的。观察这两个图案像什么?

师出示七巧板拼好的图案

2、初步感知七巧板的结构

师问:你知道为什么叫“七巧板”吗?

3、介绍七巧板。

4、认一认。

师:你认识“七巧板”中的这些图形吗?说一说。(学生发言)

5、分一分、比一比。

师:那这个“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呢?(1)学生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预设:一副七巧板由三种图形组成的,它是由1个正方形,5个三角形,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1号和2号图形,4号和6号图形完全一样。)

二、拼一拼,说一说。

1、拼基本图形,按要求拼:

(1)拼一个正方形,说一说你用了哪些图形,各有几个?(2)拼出三角形,说说你用了哪些图形,各有几个?(3)还能拼出哪些图形。

2、模仿拼图:拼P41练一练1。

学生观察说说拼出的图形像什么?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快速拼出来,同桌互相说一说,你用到了什么图形.3、故事拼图。利用“七巧板”拼一幅故事图案,并且讲述用什么图形,各有几个?讲述了什么故事。

4、创意拼图。发挥想象,拼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可以独立拼,也可以与人合作。

三、全课总结,回馈新课。

1、这节课你们玩得开心吗?玩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请你把“七巧板”复原拼成一个正方形,收起来。教学反思: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每个环节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充分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教学中不再要求学生必须遵守严格的课堂规矩,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中促思,玩中长知,乐中成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既掌握了知识,又提高了操作、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动一动”开启学生的思维。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司空见惯的玩具中发现、探索新的知识,从而使得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活动活而不乱,是我在上课之前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我在课堂上给七巧板——这个学生都比较熟悉的朋友“说话”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使得他们重新认识七巧板,发现七巧板与所学图形的关系,并通过独立思考及与人合作,完成各种图形的拼、摆,教师只是在其中起了协调、引导的作用。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帮助学生获得直接感性认识,再经过手脑并用,进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拼一拼“培养合作能力。

在认识了“七巧板”之后,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当学生个人的拼、摆活动无法独立完成时,他们自然会主动去与人合作,自然能体会到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可以独立完成的,从而自动放弃或改掉封闭、固执、不善合作等性格上的弱点。我首先让学生拼一个大正方形,再让学生拼一个较大的三角形,有不会的学生再由教师、同桌协作帮助完成。再出示简单的“七巧板”拼出的造型图,采取同桌合作进行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的精神。最后,让学生进行故事拼图和创意拼图,突出学生合作、协调的能力。在拼摆过程中,着重保护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采取教师帮助或同学帮助进行协作性学习,努力不使一个学生落下。

三“玩一玩”促进求异创新。

根据学生的实际,把教材上简单的模仿拼图:鱼、蜡烛、小船,过渡到学生创意拼图,学生所拼出的图形比教材上所列出的还要形象、生动,并且种类很多。在创意拼图活动中,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了,各种各样的设计令人惊叹。于是,这节课便像学生想像的翅膀,无限地伸展„„

3.三年数学下册《吃西瓜》说课稿 篇三

一、 教材分析

《吃西瓜》系北师大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节的内容。之前学生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学生在小熊吃西瓜的情境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自主探索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自主品悟出分数加减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实践探究,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相同时,这个分数就等于1,从而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分数演示及学生操练图片、彩笔等。

教学重点:

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其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直观图形操练,自主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 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采取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开放式探究模式的教法,

引导学生想学、乐学。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评论的学法,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来。

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再现,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我为孩子送上熊妈妈分西瓜的故事。 大熊和小熊是一对好兄弟,它俩既活泼可爱、又乖巧懂事,经常帮妈妈做事情。今天!两个好孩子又在帮妈妈打扫卫生了,不一会儿就累的满头大汗。熊妈妈说:好孩子,歇会吧,妈妈给你们切西瓜解解渴。好呀!好呀! 熊妈妈把一个大西瓜平均分成了8块,兄弟俩高兴地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妈妈问:你们都吃了多少块呢?小熊说:我吃了两块。大熊说:我吃了3块。 入情入境之后,我顺势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孩子们聚焦熊宝宝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的共同话题,自然会成为分数初步认识旧知的`一个有效回顾,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导他们自己提出相关数学问题,依据所提问题,直接切入本课教学内容。

(二)多元探究,自学新知

《新课标》中一再强调:数学课堂之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体验定能事半功倍培养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的综合素养。以此为依据,我设计了多元方式方法来攻克此课重难点教学。

1、 师生共研,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运算 针对同学们热议的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先估计一下得数,再尝试列出算式。学生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2/8+3/8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组织学生利用人手一份的学具圆形卡片通过拼一拼、涂一涂、想一想、说一说的学习方法,探索出2/8+3/8的计算方法。 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给学生自由探究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发表不同意见,进而加深对同分母分数加法运算的理解。 在此之后,我又安排了一个动手操作活动。即:同桌两人合作,利用学具卡片设计两道同分母分数加法试题交流并汇报。 通过这项活动,师生相互讨论并归纳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然后教师随机出示几道同分母分数加法算式由学生口答计算过程和结果。

2、 同伴互助,自学同分母分数减法运算 大熊比小熊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你知道吗?怎么算呢?将放手给学生动脑思考。与同桌交流用什么方法算,怎样算学生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这时,引导学生回到情境中。小熊说:咱们别在吃了,得给妈妈留几块,瞧,多懂事的孩子呀!那么还剩下几分之几留给妈妈呢?而还剩下几分之几这个问题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算式1-5/8,怎样把其中的1变成可以与5/8相减的分数?只要突破了这个化未知为已知的关键,问题就能引刃而解。学生汇报后,老师利用圆形图片演示帮助理解,最后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以上两个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体验学习活动中来,通过探索、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把学生导入下一环节。

(三) 强化训练,巩固新知

情境教学贯彻始终,同学们,现在该是你们一展身手的时候了,下面的闯关训练赢了的同学,熊妈妈说也要奖给你一块大西瓜。 此刻,我出示精心设计的大容量即时训练题,带领学生通过观察尝试,讨论研究,巩固对新知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1、试一试,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看懂线段图,使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中,独立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

2、口算。

本题是学生已经领悟两个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律,初步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后进行的练习。

3、创设吃蛋糕的应用题,在联系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角色体验、升华情感 竞技比赛之后,我拿出熊宝宝的头饰,让学生角色感知说说自己的收获。孩子们有的会把学到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一一向大家道来,也有的肯定会谈及应该向熊宝宝学习多帮父母分担家务之类话题。教师不忘德育渗透,再此号召同学们一定要用一双善于发现的双眼,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并积极用于生活之中。更应该向熊宝宝学习,经常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任务外延、实践拓展

因为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个学习内容,我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深入复习本单元知识,在切身感知、集体交流生活中常用相关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一份我眼中的分数数学学习小报,并在适当时间进行展评。开放的实践性作业必将引起学生们强烈的喜好欲,也必将引领孩子们走入更广阔的数学学习天地之中,数学综合素养也得到有效提升。

五、板书设计

4.三年数学下册《量一量》教学反思 篇四

【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

2、进一步感知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5、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学具:

(1)各种长度不同的量具

(2)记录用的作业单、笔等

3、教学用品

相等长度的小课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动过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儿的测量兴趣

T: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们幼儿园也将要打扮一新,我们要给这里的小桌子做一个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样大小,现在我们就来量量看,桌子有多长。

二、幼儿自选一种量具进行测量。量好后,请幼儿用笔和纸记录下来。

三、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的测量方法与结果。

教师讲述正确的方法:要求每次测量注意首尾相接。

讨论:量相同的桌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

【活动小结】

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幼儿换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和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次感受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师生共同小结

在测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家测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最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

【教学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5.三年数学下册《量一量》教学反思 篇五

学习

目标 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3、发展学生观察,操作能力,通过实践达到认知效果。

学习

重点 估计测量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

2、师生测量。

当出现不足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

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

二、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试一试

(1)讲桌的高是---m---cm。

(2)黑板的长是---m---cm。

(3)门的高是---m-cm。

(4)从地面到窗台的高是-m---cm。

2、练一练第1题,

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5、找一找,量一量。

三、实践运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

(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延伸

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 学生活动

学生先估计,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填写。

同桌合作,先估计,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

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

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

4、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

内容是P19第三题。

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

板书设计

估一估,量一量

讲桌的高是---m---cm。

黑板的长是---m---cm。

门的高是---m-cm。

教学反思

6.二年数学下册工作总结 篇六

第一、精心备课上课。

1、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精心备课,设计课的类型,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现有教学设备吸引学生注意力,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的二次备课意见。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分析和总结,写好教学反思。

2、在上课中,我尽量做到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我还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及时巩固与复习相结合。每节课新授知识都会在当时当天及时巩固,第二天进行适当复习,一段时间后进行第二次复习,提高复习效率。通过一学期的坚持,效果显著。

第三、做好提优补差工作,重视学优生的培优和学困生的辅导。

1、在课堂教学中,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为学困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为学优生提供思考空间;在课堂练习中,对学优生提出有挑战性的要求的同时,加强个别辅导,不让学困生掉队。

2、做好课后辅导工作,鼓励并指导学优生自学。同时加大对后进生的辅导,在知识上补缺补差,在学习思想、学习方法上指导,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7.三年数学下册《量一量》教学反思 篇七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的含义。教学难点是近似数的连续进位问题。

成功之处:

1.复旧引新,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课始出示: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986413 35628 65214 90088 ,目的是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结合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巩固环节,让学生说出把4、85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习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3.深刻体会保留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

4.重点比较2.5和2.50的区别。通过在数轴上的取值范围,使学生体会到2.5的取值范围在2.45~2.54,2.50的取值范围在2.495~2.504,虽然大小相等,但是精确度不一样,2.5表示精确到十分位,2.50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不足之处:

1.学生对于保留整数就是看十分位上的数是否满5,但对于精确到十分位就是保留整数的逆向理解有些困难。

2.对于典型题中形如9.956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学生还是存在不知如何进位的问题。

再教设计:

1.加强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的含义的逆向理解,使学生深刻体会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

8.备战初中三年数学规划 篇八

进入初中以后,学习课程和数量都和小学有很的大差别,对于想提高数学成绩的学生来说,应做好初中数学学习规划。大家都知道初中数学对于以后的中考很重要,只有先把基础打稳了,中考试的时候才不会乱了脚步。以下是学而思网校朱韬老师对于如何做好初中数学学习规划做一个简要的讲解,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按部就班:数学是环环相扣的一门学科,哪一个环节脱节都会影响整个学习的进程。所以,平时学习不应贪快,要一章一章过关,不要轻易留下自己不明白或者理解不深刻的问题。

2、强调理解:概念、定理、公式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每新学一个定理,尝试先不看答案,做一次例题,看是否能正确运用新定理;若不行,则对照答案,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3、基本训练:学习数学是不能缺少训练的,平时多做一些难度适中的练习,当然莫要陷入死钻难题的误区,要熟悉中考的题型,训练要做到有的放矢。

4、重视平时中考试出现的错误:订一个错题本,专门搜集自己的错题,这些往往就是自己的薄弱之处。复习时,这个错题本也就成了宝贵的复习资料。

9.小学三年数学脑筋急转弯 篇九

2. 考试做判断题,小花掷骰子决定答案,但题目有20题,为什么他却扔了40次?答案:他要验证一遍

3. 一个挂钟敲六下要30秒,敲12下要几秒?答案:66秒

4. 什么时候4-3=5?答案:算错时

5. 王大婶有三个儿子,这三个儿子又各有一个姐姐和妹妹,请问王大婶共有几个孩子?答案:五个

6. 塑料袋里有六个橘子如何均分给三个小孩,而塑料袋里仍有二个橘子?(不可以分开橘)答案:当然是一个人两个桔子,只是一个连塑料袋一起给他

7. 有二个空房间,一间房间有三盏灯,另一个房间有三个开关,每一个开关只能打开一盏灯,如果你只可以进每个房间一次,那你要如何知道那个开关控制哪盏灯?答案:将一个开关打开五分钟,再开另一个开关,到另一房间,

8. 什么时候,四减一等于五?答案:四边形,减去一个角,变成五边形

9. 有一个年轻人,他要过一条河去办事;但是,这条河没有船也没有桥。于是他便在上午游泳过河,只一个小时的时间他便游到了对岸,当天下午,河水的宽度以及流速都没有变,更重要的是他的游泳速度也没有变,可是他竟用了两个半小时才游到河对岸?答案:两个半小时就是一小时啊

10. 5比0大,0比2大,而2又比5大。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答案:这是在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

11. 小白买了一盒蛟香,平均一卷蛟香可点燃半个小时。若他想以此测量45分钟时间,他该如何计算?答案:先将一卷蚊香的两端点燃,同时将另一卷蚊香的一端点燃

12. 三张分别写有2,1,6的卡片,能否排成一个可以被43除尽的整数?答案:129 (把6的卡片翻过来就是啦)

10.三年数学下册《量一量》教学反思 篇十

一、创设情境,交代研讨任务

师生做卡片游戏。出示卡片:

37+8=8+37 a+b=b+a 24+15+45=24+(15+45)

(a+b)+c=a+(b+c) 403+627+597=627+(403+597)

师拿起一张卡片,让生读出算式并回答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你是怎样理解的?

师:看来同学们对加法运算律掌握的不错。通过单元导学课,同学们还知道了乘法有哪些运算律?

生: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师:有关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知识你还知道什么?

生: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 (a×b)×c=a×(b×c) (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通过单元导学课的学习,收获真不少。

师:同学们看卡片,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22×18=18×22 7×25×4=7×(25×4)

生:22×18=18×22 运用了乘法交换律,7×25×4=7×(25×4)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回答不出来,这是同学们的.疑惑,也是这节课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

乘法运算律

二、自主尝试,合作探索

出示小黑板:

一栋教学楼共3层,每层有4间教室,每间教室有25张课桌,这栋教学楼里一共有多少张课桌?

一生读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师巡视,让生板演两种不同的算法。

3×4×25 3×(4×25)

生说算理,再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

生:相同点:都是这三个数相乘,结果相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师:结果相同,也就是这两个算式是相等的。3×4×25 =3×(4×25)

运算顺序不同,也就是: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

(a×b)×c=a×(b×c)

再找几生说一说。

师:乘法结合律是不是运用于所有的乘法算式中,下面小组合作验证。

师出示小黑板:(生通过计算,把得数相等的连起来)

13×50×4 492×(2×5)

492×2×5 16×(25×4)

16×25×4 13×(50×4)

通过计算,你得出了什么结论?(生用文字描述)

师小结:看来乘法结合律能运用于所有的连乘算式中。

让生看卡片,乘法交换律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根据乘法的验算回答,引出乘法交换律的文字描述,再让生举例验证。

应用:

同学们学了加法运算律能使计算简便,那乘法运算律能使计算简便吗?

25×7×4 12×20×5

强调:为什么这两个数结合,因为这两个数结合得到的积是整百数或整十数,使计算简便。

师小结:看来乘法运算律能使计算简便。

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

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看同学们掌握的怎样?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25×□=a×25 a×65×87=□×(65×87)

43×□=b×□ 24×□×b=□×18×□

2、简便方法计算

23×25×4 8×33×125

35×4×5×20 50×26×4×2

3、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图书室有8个书架,每个书架有6层,平均每层125本,这个图书室一共有多少本书?

4、拓展: 25×16 125×32

四、自我反思,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谁表现的最好?

板书设计:

乘法运算律

乘法交换律:a×b=b×a ?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上一篇:应收账款调查报告下一篇:对于国企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