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2024-10-01

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18篇)

1.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篇一

浅谈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

【摘要】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的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具备了许多传统教育环境不可比拟的优势,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展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个人的经验构建知识和理解事物的一个主动过程。因为个体在遇到新的经验时通过同化或顺应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认知主体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而不是仅仅靠教师的传授得到的,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是通过意义建构的途径而形成的。该理论强调学习者要更多的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与咨询。

当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时,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即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因此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就应运而生,以“学”为中心成为网络环境下全新的学习模式,成为信息化社会终身学习的必然需要。

一、网络环境自主学习的设计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但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把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教学网页,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创设适合学生自学的条件,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建立起一套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

2、发展性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面对知识急剧增长的社会,教师就应该考虑如何使学生将来能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选取有用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努力钻研、探索所获得知识的领悟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利用计算机网络创建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产生兴趣,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高效率地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3、协作性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提倡协作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十分重要。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的闭门造车,不是没有师生交流、学生交流,教师应要求学生的学习在带有主动性的同时又能融入和谐友好的协作氛围。

4、反馈及时性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同时设计好当堂训练的题目,让学生当堂独立完成,教师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设计好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获得知识,而不是直接由教师给出问题的答案。

5、激励性原则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及时发现每位学习者的进步,随时给以鼓励性反馈和学习建议,有效地保护学习者的自尊、树立学习者的自信、锻炼学习者的自强,并激励学习者获得成功,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施展。

二、网络化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

1、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技术优势和特点,设计自主学习化学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搜集大量信息素材,制作成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多媒体课件、网页,以及把它们组织成一个系统,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它,让学生去探索,去讨论,在自主学习中解决有关问题。并借助计算机通过“人-机”交互或“人-人”交互,及时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和反馈。

2、教学过程的具体实例

(1)教学目标分析。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教学目标,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即意义建构的对象(通常是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

(2)创设情境、设疑激趣。我们可以从生产生活实际入手,提出问题;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目标;介绍可以利用的资源,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在《氯气》一节中可以从氯气作为化学武器在二战中的使用、漂白粉的使用、氯气泄漏导致中毒事件等入手创设情境;又如《实验室制取氯气》在课堂中进行演示(电脑模拟不能完全代替真实的实验),然后学习网页上的模拟实验等,这样通过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这些都是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3)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先浏览“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网页,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然后学生自主浏览网页、自主探索,教师利用教学平台监控辅导或巡堂指导。

(4)交流讨论。学生在个人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班级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当前学习主题的意义建讨论的问题一般由教师提出,也可通过由学生提出。在《氯气》中,主要设计了讨论题并放在“问题探究”网页。其问题有:a、氯水为什么呈现黄绿色?b、氯气跟水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c、氯气可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布条褪色,这个事实说明什么? d、氯气跟金属反应有什么规律?e、市售的漂白粉和漂白精的有效成分是什么?f、漂白粉的生产原理、漂白原理又是什么?漂白粉为什么具有漂白、消毒作用?g、实验室用那些物质制取氯气?想一想,还可选用哪些物质替代反应物?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用哪些主要仪器?h、用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作用能制得氯气?若用含4摩尔HCl的浓盐酸与足量的二氧化锰反应,在标准状态下能生成多少升氯气? 学生根据小组讨论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组际交流、思维碰撞、集体性评价。教师归纳总结,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5)实验探究:由于氯气有毒,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在课堂上操作做实验是不现实的。为此,可以利用Flash制作了《氯气与铜反应》、《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氯气与氢气光照爆炸》、《氯水光照分解》、《次氯酸的漂白性》、《氯气实验室制法装置组装》、《实验室制取氯气》、《氯气工业制法》等逼真的电脑模拟实验。但对于现象好、没有毒性、安全性强的实验让学生分组动手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各组上台交流实验方案以及实验成果,同学进行自评和互评。

(6)达标检测。在网页上主要设计一些与本节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相关的选择题,可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检测的目的是供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用。

(7)总结创新。教师最后进行总结,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或片面认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达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进行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

陶行知曾经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孩子的嘴巴,使之能说;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之能学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总之,教师更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让新的思想渗透课堂教学,不断去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慧贤著: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

2.熊燕:科学探究——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

3.陈晓慧、李馨: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环境创设

4.庄岩:在校园网上构建学习环境的研究与实践

2.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篇二

一、网络对学生的危害

(一) 网络容易上瘾, 荒废学业

经过调查, 大多数学生上网都不是为了学习, 而是为了聊天和玩游戏, 真正在网上查找资料、浏览有价值信息的学生很少。由于上网时间长, 挤占了学生的睡眠时间, 休息少, 上课时无精打采, 常打瞌睡, 精神萎靡, 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无法按时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也有的学生为了上网甚至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宿……既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也荒废了学业。

(二) 容易影响身体健康

长期沉迷于网络之中, 使人精力高度集中, 血液流动加快, 导致心跳加速, 长久下去, 使眼睛长期处于疲劳状态, 危害视力, 严重时会使脊椎变形, 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也会使学生减少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甚至会患上电脑自闭症, 使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 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 容易引发青少年犯罪

互联网上存在着一些色情与暴力的内容, 学校、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由于小学生心智不成熟, 这些思想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据不完全统计, 未成年人犯罪20%与网吧有关, 另外色情内容和暴力游戏容易让学生走入歧途。

二、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我校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因势利导, 有效地开辟网络新阵地。下面就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 加强校园绿色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德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延伸, 更应该积极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 引导学生把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使网络成为宣传思想政治的重要阵地;同时综合运用互联网、校外报刊,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同时, 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平台, 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将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并参加一年一度的电脑制作大赛;让孩子在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 既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 也突出了对学生的引导塑造功能。

(二) 实施网络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学会文明理性上网

发挥网络在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上好信息技术课,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用电脑获取、分析、处理、创新信息的能力, 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传授网络技术的同时, 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网络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 需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它, 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网络观念:网络是学习资源, 而不仅仅是娱乐工具。引导学生将网络变为自己的学习工具, 做网络的主人, 使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己所用。

(三) 坚持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营造网络安全良好氛围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联系中, 学校要起主导作用, 用网络与家长架起教育孩子的桥梁, 共同创建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我校充分利用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 让广大家长通过“家校互动平台”来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 向家长们介绍新课改和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方法, 引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改革, 共同开展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少家长还把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案例发布在平台上, 与大家交流共享。此外, 家长也可通过“翼校通”平台及时与班主任进行沟通、互动, 学生的情况每日一报, 家长了解, 教师准确把握, 网络在缩短家校间距离的同时, 还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密切联系, 使两者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了合力。

(四) 加强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建设

不懂得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就无法对现代学生的思想道德信息进行控制和指导。因此, 当代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 学习普及计算机知识、网络信息传播技术, 具有熟练地运用网络多媒体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能力和素质, 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游刃有余地在网上与学生交流, 才能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充分融入网络文化中去, 才能在动态的现代思想道德中取得胜利。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 又诱惑无限, 我们不仅要教会青少年如何使用网络, 更应该不断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让他们充分利用网络展示自己, 提高素养, 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彭佩生.青少年上网的“利”与“弊”[J].河南农业, 2007 (18) :1.

3.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篇三

一、学校对教师进行相关的网络知识的培训

学校对教师进行相关的网络知识的培训,让大部分教师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提升教师对网络的认识。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好学生的表率。教师也只有掌握了网络工具,才能与学生共用同一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展开上网指导,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发BBS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论坛”上互相讨论学习;可以就学生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充分的研讨,达到求同存异之效;可以对学校或班级工作进行讨论,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好的建议。网上讨论有其特有的优势:讨论时可以隐去真实的姓名,有利于敞开思想、讲真话,因此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其偏差,解决真实的思想和学校问题。

三、设立班主任信箱,利用E-mail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开设班主任信箱。运用E-mail进行交谈,既可直抒胸臆,又可避免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有利于心灵上的沟通。尤其是学生的有些心里话或一些敏感的话题,即心里存在困惑不便当众讨论的,就可以用E-mail的方式寄给老师,老师针对学生个体的疑问,进行直接解答,然后用E-mail的方式直接给予回复。这样既解决了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

四、在网上创建网站

由学校组织精干教师在网上创建网站,面对全体学生,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德育教育的开展。通过设置不同的栏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消除传统德育教育中内容较为空洞抽象的状态。形成科学、稳定、形象的知识体系。学生通过访问网站,可以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并直接接触完整的德育理论。

五、密切家校联系,形成网络教育合力

学校是德育的主渠道。但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仅靠学校自身力量来搞好德育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因而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是做好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家长们可以通过网站来了解学校的教育情况,还可以通过网站反映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及建议,使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家长的需求,反省学校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改进管理方式,另外,家长也可通过QQ这条纽带与孩子的任课老师进行联系,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及时把握孩子的心理动向,与学校教育同步发挥作用。网络缩短了家校间的距离,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两者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了网络合力,增强了教育效果,同时也使学校德育工作充满新时代的气息,充溢着人文关怀。

网络德育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强化网络德育意识、网络资源意识,更好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育引導学生,增强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道德、有理想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三街小学)

4.浅谈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古诗教学 篇四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独占一席之地。每一册小学教材中都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小学阶段古诗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阶段是知道古诗的大意,第二阶段是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阶段是能够领悟诗歌意境。小学生学习古诗可以增经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想象。

古诗教学,应该打破常规,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改变古诗教学由老师牵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做法,应该利用网络提供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达到学生喜欢学习古诗的目的。

关于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话。”古诗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现在的时代较远,写的人和事都和学生实际相距甚远,这些都给小学生学习古诗,体味古诗意境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结合古诗的特点,我们利用多媒体网络,通过色彩鲜艳的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提供给学生学习古诗有关的背景材料,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为此,我总结出网络环境下教学古诗的一般结构模式。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关于“情境”的论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对处在一定情境中,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物往往体验深刻。在古诗教学中,首先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融入诗的境界,进入最佳心理状态。而多媒体在创设古诗情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无论是音乐,还是画面,都能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创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学生通过这一条无形的时空隧道,捕捉到古诗闪烁千年的风彩。怎样创设古诗情境呢?

1、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古诗节奏强,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而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我在教学《寻隐者不遇》时,播放古筝乐曲,学生感受到诗中云雾迷漫,树影婆娑的美景。有一位老师在教《送元二使安西》时,特意选用了为这首诗谱写的《阳关三叠》,那优美沧凉的旋律,渗透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由于朋友远去的惆怅心情。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音乐与诗词的结合,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的空间。

2、借助画面,感受情境。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一首好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画面美。“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历代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所以我以此特色设置画面,用丰富的色彩,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诗中无形的形象变换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通过画面产生丰富的联想,感受画中的情,画外的音,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领略文字的内涵,体会古诗的意境。如我在教低年级小朋友学习《鹅》时,就出示了事先制作的显出诗歌内容的投影片,然后让学生边听着舒缓的乐曲,边看图,并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图上的内容具体地说出来。在美的氛围中,学生启动了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描绘出了这样优美的意境:有一个美丽的湖,湖边长着嫩绿的草,开着鲜艳的花。湖水清清的,水中有几只大白鹅,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湖面上,红红的脚掌正悠然地拨动着。湖面上泛着微微的波纹,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点点金金光。偶尔,大白鹅昂头叫两声,好像在唱着欢乐的歌„„美的情怀、美的形象跃然而出。

3、用语言描绘情境,进入意境。

学生对古诗句理解有困难,教学时,教师若能发挥自己的声音特点,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自己组织语言,描述诗中意境,学生更容易受到感染,领悟诗的意境。如教《小池》时,教师就以优美的语句描述泉水叮咚、阳光普照、蜻蜒翻飞的早春美景。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更好地进入诗的意境。

总之,利用多媒体声像集合的特点制作了许多优美的画面,选取了与教学内容相符的音乐,积极努力地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视觉美、听觉美,融入一个美的氛围之中,为学习古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让诗人与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古诗开了好头。

二、运用媒体,自主学习

由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各自的思想感情,所以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古诗教学也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1、课前查诗人及写作背景。

上课前,布置学生查询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学习《夏日绝句》一诗时,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以及生活环境的变迁,形成了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学生很难体会作者那种由于多年战乱给人们带来痛苦的心情。通过网络,学生查找当时的写作时代、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历史,不仅为学习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感情打下了基础,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2、运用网络媒体,自主理解诗意。

自主理解诗意,是学好古诗的关键。古诗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束缚学生手脚的教法,那种老师详详细细讲,学生原封不动的记,老老实实地背,缺乏生气。只要给学生创建一个宽松的环境、一个合作的氛围、一个自读自悟的机会,同时运用多种途径,相信学生一定会凭自己的力量理解诗意。当然,教师也要发挥主导作用,利用多媒体设计一个一个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资源库。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进入不同界面获取相关资料和信息。同学们经过自主学习、自悟自得、互学互补的过程,体会了尝试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角,他们找到了答案(哪怕有偏差也无妨)。这种自主学习的精神必定会使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得到提高。

3、大胆想象诵读悟诗情。

古诗是具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学习古诗的内在规律。只有充分地读,大胆地想,才能体验古诗的情感和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每一次读都要有所收获,让思想在诗句营造的世界里徜徉,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诗句联系起来。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使诗中描绘的形象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如我在教完《望庐山瀑布》后,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听配乐的课文录音,跟着录音练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最后,我把学生的朗读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让他们跟课文录音比一比,自己评一评。而学生对这首诗的气势和内涵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领会。

4、张扬个性,展示交流。

“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差异而教”是现代教学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一定会有各方面的收获。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多媒网络强大的交互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合交流的环境,进一步强化学习内容。例如,有的同学学习古诗后制作幻灯片表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有的同学选择动听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虽然不很完美,但必竞是孩子们自己反复推敲得出的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尝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也许会有少数同学没有找到更好的表现方式,但听了别人的见意,会受到启发,从而有更好的创新。这何尝不是一种学习,一种进步呢?这正是我们期盼的结果。

三、借助多媒体,拓展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教科书的局限性,为那些有余力的学生拓展阅读的空间,使学生尝试个别化的拓展阅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收集相对应的古诗,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教师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

1、推荐与古诗内容有关的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所学的古诗。例如:学习《七步诗》学生去读读当时作者写诗时的背景故事,一定会对诗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有更深的体会。

2、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这样即可以增加阅读量,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例如:学习王昌龄的《出塞》后,还可以读一读他的另一首《从军行》。学生就会知道他的诗多以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这一特点。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后,再读一读他的《咏煤炭》,可以进一步了解诗人崇高的志向。

5.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篇五

保德县第二小学

王玉珍

网络教学正以它独特的魅力走进数学课堂,悄然改变着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如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又切实可行的全新教学方式,那就是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那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有哪些优势呢?

一、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的直接动力。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网络中的资源丰富多彩,各种信息以多媒体化——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动画等呈现,形象逼真,生动新颖。这些外部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可利用信息技术动画设计四个动物举行自行车比赛,画面上小猴子的车轮是方形的,小猪的车轮是椭圆形的,小狗、小兔的车轮是圆形的,让学生猜猜最后谁能得第一?为什么?(小狗,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它得不到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车轴不在中间)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入课题,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诱发出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让学生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理解

运用网络环境新颖的视频动画展开课堂教学,能较好地突出知识的重点,突破知识的难点,使学生通过最直接的感性材料感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丰富的感性认识往往会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可以用计算机多媒体来实现,通过计算机多媒体音频、视频、动画等的合成,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考虑到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只是单纯的讲解,学生并不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真正含义。所以,新授部分可以利用计算机操作平台,形象、具体地把“什么是余数”这个难点展示给学生。“国庆节到了,学校组织做纸花庆祝国庆节,高年级的同学共做了20朵漂亮的纸花,要把这些纸花平均分给我们低年级的一些小朋友。如果让你分的话,你打算平均分几份?”学生上机操作,选择不同的份数,计算机就会相应地演示出分纸花的不同过程。最后屏幕中能够显示出多种不同的分法,便于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很快地进入下一个问题的环节,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加大了教学密度。

三、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把网络教学引进数学课堂,能改变“教师演示多,学生自主少,不管会不会,大家齐步走”的现象。利用网络创设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适应不同进度、不同程度、不同能力学生的个别差异,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学习。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在网络中设计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罂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菊花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各自在电脑前回答教师设计的每个问题,对于设计方案更是热情倍增,发表出不同的见解和方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四、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有利于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

学习“空间与图形”一课时,在学生学习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立体图形后,可设计一组选择题“猜猜它们的名字”,检查学生对这四种立体图形特征掌握的情况。每完成一次选择后,屏幕立即显示全班每个学生的选择及正确率统计。学生看到的是成绩,体验到的是成功;老师看到的是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过程。学生还可以在谈论模块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发表出来。教师可以当堂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学生也能够当堂解决困难,掌握新知。教师还可以根据反馈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既面向全体,又因需施教。

网络技术与小学数学有机整合,利用网络创设一个既虚拟又现实的情境,与传统课堂教学形成强烈反差,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练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使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6.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篇六

浅谈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素质的提高

阐述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讨论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提高图书馆员素质的措施.

作 者:成谷阵 CHENG Gu-zhen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图书馆,山西太原,030012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19(5)分类号:G251.6关键词:图书馆员 馆员素质 网络环境

7.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篇七

1 高职在校生的读者现状

1.1 对信息载体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电子信息资源广泛应用, 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更加多样, 方法也更加灵活, 阅读活动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料, 更喜欢利用形象动感, 图文并茂, 界面友好的数据库和网络系统, 阅读各种数据资料, 也利用可读磁带、只读光盘、U盘、电子出版物等载体。

1.2 大学生对信息有新、异、广、快的阅读需求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主体是大学生, 大学生在校期间是知识更新积累阶段, 他们在既将踏入社会前具有较强的知识求知欲望, 对信息有新、异、广、快的阅读需求。他们不再满足于阅读本专业的图书, 而是广泛涉猎各个领域, 如法律、经济、汽车驾驶、外语、计算机等等, 从而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图书馆应认识到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大学生以及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 在导读工作中应对大学生的阅读倾向、阅读时间、阅读范围等进行合理的引导, 以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1.3 对精神生活需要的阅读需求

大学生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求知欲强, 他们喜欢读一些贴近生活, 形式轻松活泼的图书, 一般首选文史类、综合类图书, 其次是科技类。图书馆应做好导读工作, 不仅引导大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 也要帮助学生们树立健康、时尚、乐观、向上的意识, 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

2 做好导读工作的措施

2.1 读书活动与导读工作相结合, 提高读者兴趣

图书馆可常态化的进行“读者排行榜”, 举行“读者报告会”、“评好书”征文活动、“读书咨询活动”等形式, 并通过竞赛活动方式, 给予获奖者奖励, 或以“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活动的积分方式等激励措施, 吸引读者参与图书馆的文化建设, 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 为大学生交流思想、获取信息、陶冶情操提供平台, 充分有效地发挥图书馆“第二课堂”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导读活动, 有助于读者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鉴赏和选择, 而且对于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专业应用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大有益处。

2.2 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 提高学生利用文献的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 常常看见一些学生不会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 总在传统的纸质文献中查找文献信息就像是在大海捞针, 结果是事倍功半, 很难收集到自己所需文献信息, 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图书馆应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 结合本院校的专业性质和特点为高职院校学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获取信息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增强信息收集、筛选、鉴别和利用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效果。

2.3 邀请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的导读工作

高职院校教师是学生入行的引路人, 他们对其专业领域新的学术理论、新的著作了如指掌, 对学生应阅读哪些著作、杂志以及怎样读的问题上拥有发言权和举荐权。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受到专业老师引导的学生, 在查阅文献信息时有的放矢、目标明确, 学习兴趣比没老师引导的学生要高。另外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读书方法和阅读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 高职院校图书馆应鼓励专业老师参与学生的导读工作, 也应经常邀请专业教师在阅读方法、阅读技巧、书评等方面给学生作专题讲座, 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效果。

2.4 合理的配置文献信息资源

有效开展导读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合理的配置文献信息资源。高职院校图书馆在采购文献时采访人员应对本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方面要对本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发展动态进行调查和预测, 也要考虑现有专业, 新增专业的需要, 同时还要满足大学生对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知识的需要;另一方面, 要对大学生的学习阅读情况进行调查, 了解他们对馆藏等导读资源的意见、建议, 在此基础上制定文献信息资源的配置方案, 使文献信息资源符合大学生的阅读需求, 尽量避免采访工作的盲目性, 使购进的文献信息资源既满足教学需求又符合大学生的阅读心理,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再次, 大学生通过网络等进行阅读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图书馆应关注这种趋势, 加大对数字化、虚拟信息文献资源的建设, 从而更好适应大学生阅读方式网络化的需要。

2.5 努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导读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对导读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很高。图书馆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馆员导读队伍, 馆员要研究大学生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需求, 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 精通某种学科, 熟悉各种信息源, 具备知识、信息的检索能力, 能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有针对性的阅读引导。图书馆员只有不断更新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才能提高导读工作的能力, 做网络时代的知识导航员。

2.6 设计导读网页, 做好书评, 增强互动性

图书馆可在网站主页上设计导读网页, 导读网页内容上包括新书导读、热点话题、学术动态、学术资源、学科导航等栏目, 并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筛选、整理、加工, 然后将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定期发布, 使读者能够快速、灵活、高效、准确地检索到所需的文献信息, 以及进行咨询、发表书评或留言。而且要将这样的导读网页放在图书馆主页的醒目位置, 使读者一打开图书馆网站就被导读页面的丰富内容吸引, 从而进行不同程度的阅读。另建立书评信息栏目, 下载网上符合本馆服务方向的书评信息, 或选购有关的书评光盘资源进行重组, 建立书评信息数据库, 并将书评作为原著的补充文献推荐给读者, 帮助读者有针对性地全面了解书评文献线索、文献原著等情况。

总之, 导读工作做得好, 做得细, 做得深, 在方便读者使用上就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就能充分挖掘图书馆的知识信息,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在网络环境下, 在数字化文献资源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 图书馆的导读工作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进取, 在导读的形式、内容、方法上推陈出新, 以适应发展的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

参考文献

[1]蔡惠娟, 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导读工作的再思考[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 2007, (4) .

8.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篇八

一、网络教学是教学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传统的模式已不再适应信息时代教学的需求。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依托的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利用网络的实时交互功能,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还可以进入因特网,寻求更多的资源和信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教学以其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预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中心地位,真正落实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网络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网络教学以其实时交互的特点,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而且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网络教学把媒体从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使学生从被动的观看转变为亲自体验,在亲身体验中变抽象内容为具体感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网络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化角色

网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因为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育观念的彻底改变。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是学生学习引路人的角色。树立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挑战,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不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改变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模式,变为平等的交流,只有和学生零距离相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要从教学实践上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发生根本的改变。学生借助资料搜集、分析应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将知识内化。教师通过网络适时点拨,表扬鼓励,不断调整和优化,帮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三、网络教学对教师提出新的技术要求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做驾驭网络的新型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网络知识,这样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教学信息,不断丰富和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1.教学设计技能:教师应当掌握教学设计的原理,并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指导实际教学。

2.校园网操作技能:要掌握局域网特点,学会使用内部网技术,尤其是网上邻居、BBS等,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3.远程教学技术:教师應该学会网络查询、网络通信、网络教学的方法。内容包括E-mail、FTP等基本服务项目的使用,即时交流工具如QQ、微信等的使用。

网络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更深的了解,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不同知识层次学生的网络课来。切忌将所有的问题简单地集中到网上,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解决,只要学生找到了答案就可认为是完成了教学。

四、网络教学方法初探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没有固定模式。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收集有关材料,制成多媒体课件,放到网络上。课上,教师交代课堂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任务的理解,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自主地去探索,同学之间去交流问题的解决方法。期间,教师进行指导,最后根据上课情况加以总结。

这种上课方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情况,重点去解决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从而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又“吃不了”的问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同一时间内对全班同学只能讲授同一内容,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同学只能是重复做“无用功”,而前一部分知识尚未掌握的同学却又理解不了。教师顾头顾不了尾,不能很好地解决分层次教学问题,因材施教成了一句空话。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之一,也正是网络教学的优势所在。

在网络教学中可以做到知识层次不同的同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学习,在同一时间里可以学习各自所未掌握的内容,从而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教学效率、教学效果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网络是丰富多彩的,网络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网络的海洋中寻觅知识、挖掘知识、收获知识。网络教学顺应时代而生,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师,我们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刻苦钻研业务,加强自身建设,潜心探求网络教学的精髓,胜任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任务,谱写网络教学的新篇章,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张彩霞,李小强,王艳娜.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教育[J].黑龙江科信息,2008.

9.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篇九

论文摘要:教师通常采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解决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激发问题。但如何更深层次地在网络环境下激发学者的学习动机,本文拟从学习动机的内涵入手,结合网络学习环境的特点,探讨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的特点及其影响,讨论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激发学习动机的技巧。

一、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的特点

由于网络学习的虚拟性、开放性、自主性,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具有不同于传统课堂学习中所测量到的特点。

(一)不确定性。课堂环境中由于固定的学习时间表、固定的学习环境和固定的人际环境,即使学习者缺乏必要的内部诱因,也能从外部获得相对稳定的学习动机。而网络学习缺乏课堂学习中的固定因素,学习者的动机主要依赖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来维持,由于学习者不同的个性特征,使其学习动机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二)个性化。网络学习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主,对学习动机的激发要基于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并针对不同的学习者选择不同的动机激发策略。

(三)动态性。学习动机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有着很大的变动,对学习的动机的动态信息以及相关因素进行翔实记录,便于教师和学习者根据学习过程来观察学习动机的强弱,以便进一步反思和干预学习动机,使其达到最佳状态。

二、网络学习对学习动机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中存在海量的资源,以便学习者学习,但这种大量的资源除了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要之外,也导致了学习者的信息迷航。主要表现在漫游(wandering)、迷向(disorientation)和认知超载(cognitive overload)三个方向。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消耗了学习者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西蒙曾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注意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自主学习活动赖以产生的前提。注意也是有限的资源,而网络中的学习资源却在不断地增加,如果学习者信息迷航,则大大消耗了学习者的注意力资源。

(二)学习时间的损耗。迷向和漫游在消耗学习者注意力的同时也大量占用了学习者宝贵的时间。

(三)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当学习者认知超载时,会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处理繁杂的信息并获得意义时,就可能逐渐降低自己的责任感,从而变得没有能力实现任何目标。

三、网络学习中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一)建立可选择的课程项目以及丰富的教育资源。丰富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不仅能对学习者的学习给予支持和激励,而且能使学习者的进步得到记录,学习的结果或产品得到保存。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远程学习,能模拟真实情境,使学科内容具有高度的真实性,能使学习过程更为有效。特别是超媒体能使学习者以非线性方式接触信息,超链接使学习者对相关思维链接的追踪成为可能。学习者可根据需要开发大量的深层信息,并且可以自定步调与学习材料进行双向交互,可以按照自己选择的路径学习。

10.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篇十

宁强二中 吴伟

语文是重要交际工具,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其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则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成为每个人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养成必修课。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必然地把语文教学带入一个广阔的天地。随着网络的大众化,语文多媒体教学也正趋向网络教学。网络,更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力量,为语文教学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因此在广大农村城镇中学如何运用现有的多媒体及教室网络科学地、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改崭新的课题。

下面就谈一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可采用的一些策略。

一、应用网络技术,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自主学习环境。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系统,获取信息,得到多种学习材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应用网络技术,建立友好的交互学习界面,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其发现问题、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境,不仅是“一组刺激”,而是与教学目标相应的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相结合的一种人为的优化的场景。这种有意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客观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场,激励学生情感投入、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要着眼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如:生活展现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

二、收集教学资源,应用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组织研究性讨论,开展专题研究。

资源库,这里指的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组织的教学资源。我们建设资源库,一是可以购买现有的优秀资源;二是自己开发贴近课堂教学实际的资源;三是从互联网上下载大量有用的信息资源,经过分类、归纳、整理入库;四是和各地区进行信息资源交换。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库备课、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进行演示等,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网上练习、网上选题、拓展阅读等。但是,教师事先必须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研究、勘比、过滤、精选、整合,然后制作成信息库或者网页课件,提供给学生,从而真正保证网络教学的高效和优质。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教学是在老师的任务驱动下进行的。网络资源丰富,容易获取,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查阅资料,并围绕任务有针对性地对此做出分析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来支撑语文研究性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在网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习自信心。

网络教学,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起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自主调用各种学习资源、自主协作讨论。

在这种真正的个性自由的独立自主学习中,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依靠自主学习有所收获,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挖掘,创造意识得到保护。因此自主学习便成为一件充满发现、想像、快乐的事情。

在网络教学中,面对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如何自主学习,如何调用信息,学生往往显得无所适从。教师应该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和最佳学习途径,如何区分良莠信息。

四、建立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的方式,运用多元评价标准的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新课程强调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改革的进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我们在开展语文网络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方式。

我们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将每个学生学习记录整理成个人“文件夹”,它包括学习计划、学习体会、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写作积累等,作为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记录,以此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学习评价中,我们根据“文件夹”的记录,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形成作品为基础,用多元评价标准取代单一评价标准,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与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我们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2 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学生由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创造了积极的学习气氛,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决心,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网络环境下通过任务来驱动学习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它也成了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还有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但目前正在开展的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的。

11.浅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学模式;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1

Network Teaching under Computer Network Environment

Wang Yu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432200,China)

Abstract: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network teaching model,through the research community to grasp the current operation has been successfully teaching a variety of networks,analyzes the operating mode of these existing problems,put forward some method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Demonstrated that online teaching is a very promising new teaching mode.

Keywords:Online teaching;Teaching mode;Problem;Strategy

一、网络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网络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阶段培养目标及业务培养要求,利用院校的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以因特网为媒介,网络版CAI课件为主要网上教学媒体,通过教学网页、网上讨论板、E-mail信箱等网络信息传输手段,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可以交互反馈的,具有丰富教学资源与较为完善的网络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其教学过程是通过院校网络教学平台加以实现,即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院对教学网页整体框架的设计、制作与维护;并负责总体教学目标要求,为各项教学资源提供服务;同时负责组织CAI网络课件的开发、制作;及时调整教学过程的各项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等来完成。

网络教学模式不仅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单向传播和师生交互不足的局限,而且实现了由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和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也引发了世界范围的教育趋势的大转变:即从单纯的校园教育转向以校园为核心、打破传统校园界限的开放式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从应付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性教育转向以开发学习者创造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向以探索、发现、协作创新等为主的素质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必须从单纯的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去的教学大多是灌输式的,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被动地听。而网络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灌输式学习转到参与式学习,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为了教而教,转到教是为了学,最终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完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师之己任。其形式有以下几种:1.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3.诱导。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辅导。辅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5.教导。教师应做学生的朋友和榜样,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等各种优秀品质,培养其区分良莠信息的能力。

二、网络教学模式下教育理念转变产生的教育效益

首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索、研究精神。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的渴望与追求。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他必定会对学习过程十分注意,因而他的学习效果也必然很好。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师生往往注意的是结果,忽视了过程的学习与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视作灌输的对象,学生学习效果自然很差。在网络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以知识的获取为结果,而是要体现综合的能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始终参与,而且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可将信息以多种形式呈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信息获取的轻松、随意使学生培养了自己的探索、研究精神。

其次有利于协作学习方式的形成,协作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主要是在以自学的基础上开展讨论,争论,甚至辩论,以此保持自己的知识,升华自己的认识。一般的课堂教学组合形式,都是体现教师为中心,课堂中的讨论往往是流于形式,师生都不是真正的投入。利用网络功能,可使协作学习不再流于形式,而真正开展起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学习的要点,利用网络调用信息资料,自由浏览,学生自己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相互交流形成共识,教师也可调用某一学生的资料进行点评。

最后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蓬勃发展,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传统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培养不出能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而知识、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今天,学生不可能事事进行实践。因此,网络又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供了可能。网络上知识的日新月异,学生可及时了解世界,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从中受到启发,萌生出创新的欲望和创新的意识,通过动手还可培养创新的能力和实践的能力。

三、网络教学的方式

目前在网络教学中使用的方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视频广播:由网络管理中心通过播放视频(实时视频或录像)。这种形式与电视或播放录像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无法控制,实际上是一种直播课堂式的教学。它的好处是学习者不受地域和人数的限制,且占用带宽小(只需1.37M)。多用于名师授课、学术报告、重要会议的直播等。

2.视频点播: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对服务器中的视频进行点播。内容可以是电视教学片,也可以是课堂实况录像。由于是非实时的点播,所以我们可以对其精心设计(插入图文、视频、动画等)。NVP(network video presenter)是VOD的一种,它的好处是在教学的视音频信息的基础上同步播放电子幻灯,是普通VOD基础上的二次开发,有利于教学信息传递更为有效。

3.视频会议:视音频多向实时传输的形式。由于设备昂贵,应用不是很普遍,多用于教师答疑。

4.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语言或课件开发工具开发的教材,一般通过下载到本机运行。

5.BBS论坛:师生间、学习者间以电子公告板的形式相互交流和协作。

6.E-mail:师生间、学习者间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1]戟峰.教育技术进入信息化发展新阶段[M].中国电化教育,2000,3

12.浅谈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设计 篇十二

网络教育语境下自主学习模式设计,是主要针对网络教育环境中,学习者主体科学地驾驭学习客体的行为模式及操作要领,并描述出学习者在网络教育学习中认知、情感和情绪、意识的心智变化规律。网络语境下自主学习模式基于以下设计原理:

(1)提高整体素质原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追求人的完美人格和培养人的自由创造精神。网络教育从现象上看其形式层面是技术的,但其本质仍是教育,因此,网络教育学习模式要防止和克服偏重技术主义教育的误区,重在激发人的生命创造本能,以提高学习者的整体素质为根本目标。

(2)系统整合原理。网络教育的呈现方式是“人-机”交互模式,但这仅仅是表层的,背后却是社会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教育模式、教育传播、教育支持服务相互联结的大系统。作为学习者个体,要自觉地把握综合平衡,在动态中和谐发展,掌握学习技能和完善人格的平衡发展。

(3)信息传递原理。由于互联网具有无可比拟的信息传输功能,对教育的冲击比任何领域都大。在密集的信息中,学会准确地判断信息、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处理信息。要学会识别和清除信息“垃圾”,防止无关信息对学习的干扰。

(4)控制反馈原理。由于网络教育信息量巨大,学习者必须对整个学习加以控制,牢牢把握自主学习的主动权,以切实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自主学习模式设计

自主学习模式是一种系统化规范学习行为的方法体系,具有应用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根据远程开放教育的现状,在自主学习领域,设计了以下学习模式:

2.1在线交互学习模式

(1)设计思想。在线交互学习模式是网络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分为实时和非实时学习模式、单向学习模式和双向交互学习模式。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因此,在线交互学习模式必须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学习者主体的高级需要出发,精心设计和组合教学客体要素,提示学术前沿内容,激发学习者网上学习的兴趣。

(2)目标。引导学习者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掌握自主学习的主动权。同时,学习者可根据网上信息的提示,提高联想、想象能力。

(3)操作步骤。确定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选择网络学习路径,寻找、提取学习信息;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参与网上实时交互讨论或在离线状态下进行非实时反馈;小结学习收获。

(4)检测。通过思考和应用,学习者可感知对所学习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否清楚,是否正确理解,是否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

2.2结构学习模式

(1)设计思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极力提倡“发现学习”,最具有表征性的一句话就是“学习中的发现确实影响着学生,使之成为一个构造主义者”。因此,在网络学习中首先要把握整体的知识系统框架,然后逐层深入,达到整体性掌握。

(2)目标。学习者通过分析或图解学习材料的总体结构,达到提高整体把握知识、系统归纳问题的能力。

(3)操作步骤。点击阅读材料或研读文本学习材料的目录,划分知识、技能体系类型;编制知识结构体系网络图表:如框图、鱼刺图、树状图、阶梯图等;标出中心观点、分观点、段中主句、关键词及其例证等信息点;分析概括知识体系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和专业思想,并与词语分析相结合,进行必要的识记,“同化”已有的知识图式。

(4)检测。学习者通过掌握知识结构,能书面或口头进行表达,描述知识系统,并能对知识模块之间、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评析。

2.3原认知学习模式

(1)设计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本观点“存在决定意识”,科学学习的方法始终贯穿着“证伪与证实原则”、“理性与非理性原则”、“动态与静态原则”,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规律性。因此,在网络学习中必须立足于对知识本源的探究,解构知识的奥秘。

(2)目标。学习者通过网络资料调研、分析综合,尤其是对背景知识的调研,追根溯源,从根本上把握对知识的深切理解和吸收,从而提高分析、鉴别、创新的能力。

(3)操作步骤。根据学习要求,学习者筛选网上资料,进入课题调研;查阅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必要的下载;分析提炼出调研资料的观点和佐证事例;得出结论,形成结论性认知成果,通过一定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

(4)检测。将调研材料结论与现有学习材料结论进行比较,判断是非及价值大小,以此来确定学习者原认知水平是否有提高,创造性思维有否发展。

2.4比较研究学习模式

(1)设计思想。爱因斯坦说:“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在网络学习中,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技能的主动构造者。比较研究学习是最具直觉效果的思维模式。

(2)目标。将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知识与实践操作相比较,以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判断能力、认知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

(3)操作步骤。登录、检索。学习者可根据学习计划及时的安排,登录相关网站,搜索学习课程,根据学习提示与媒体呈现内容及相关学习材料进行比较研究;提取信息。对学习材料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概括;评价。一是对教学内容的优缺点进行评价;二是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优劣进行评价;描述比较评价成果;提出修改建议,反馈给课程主持人。

(4)检测。学习者要经常对比较研究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和整理,进行系统化,变为成果形式。经过长期训练,学习者的学习层次将向学者型发展。

2.5社会实习应用学习模式

(1)设计思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和行的统一是网络教育中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将网络知识学习与生动的、鲜活的实践联系起来,这样的学习才是符合当今世界学习潮流的。

(2)目标。学习者通过将已学到的知识技能与实际研究项目相联系,从而提高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

(3)操作步骤。确立项目。归纳梳理学习材料中的应用性理论,并联系社会实际问题,搞好课题设计;收集材料,分析论证,得出新观点、新结论、新方案;评价鉴定。可由专家提出鉴定意见,判定其价值;用作业、论文、实验报告等成果形式,推广应用。

(4)检测。学习者通过对实践中形成的成果形式评价,如对论文的鉴定、课程设计的等级评定,看自己应用能力是否提高。

3 结束语

远程教育模式下的自主学习模式配以相应的自我管理,是提高网络教育语境下学习效益的重要保证。

摘要:本文针对远程教育学员的学习现状,提出了具有应用价值的五种学习模式,藉以给广大网络自主学习者和网络教育者一定的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网络,远程教育,自主学习原理,自主学习模式设计

参考文献

[1]王焕景,张海燕.对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北京:现代教育技术,2005(1):34.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习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89.

[3]刘莉,张爱文.强化远程特色,推进教材建设-第六次“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综述[J].北京:中国远程教育,2005(5):9.

13.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篇十三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给人们的传统思想带来较大的冲击,也使得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较大的阻碍。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及其共享性,学生可以从网络中浏览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学生可以从网络中搜索到学习需要的相关资料,丰富学习内容。同时,网络中的一些不良信息也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如果不及时引导学生,久而久之,将导致学生沉迷网络,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误入歧途,对学生一生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下,加强中小学德育管理刻不容缓。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积极运用网络技术,发挥网络优势,形成正确有效的网络德育管理模式,将网络技术与德育管理的有机融合,实现德育管理的最佳效果。

一中小学网络德育的现状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已经离不开网络了。然而,在实际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合理运用网络仍然面临诸多的问题。

1.网络德育观念滞后

虽然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使用网络,但是对网络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大多都是简单地使用网络,对网络的认识并不全面。因此,对于网络德育也缺乏相应的认识,尚未树立网络德育的观念。在应试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认为学生一旦接触网络就会荒废学业,就严厉禁止学生接触网络。德育教育工作者因为抱有这种态度,秉承传统的教育观念,导致自身的专业素养无法得到提高,提高其网络道德素质更是无从谈起。另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把握。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一些中小学虽然表面上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但是实质上仍然采取简单的教学方式,德育教育也只是空中楼阁。

2.网络德育资源不整

网络虽然能够快速收集和传播德育资源,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首先,分布散乱。在网络中尚未建立专门的网络德育教育资源库,关于网络德育的信息都凌乱地分散在各种网站上,需要花费时间去收集和筛选,大大增加了德育工作者的工作量,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其次,基数小,重复率高。由于人们对网络德育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网络中的德育资源十分匮乏,仅有的少数资源一直被重复利用。即使德育教育工作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搜索,也不能收集到大量有实际价值的德育资源。再次,表现形式单一。在网络中相关的德育信息大多数都是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这种静态式的资源枯燥乏味,需要学生花费时间仔细去阅读,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久而久之,导致中小学生对网络德育教育失去兴趣。除此之外,网络中的德育资源大多呈现出原生态化。而中小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不能真正理解这些原生态化的资源。需要德育教育工作者积极引导,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德育资源呈现出来。

3.网络德育师资队伍支撑无力

德育教育一直处于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是将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的必要前提。而德育教育工作是否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完全取决于德育工作者。因此,大多数学校普遍都组建了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确保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而网络德育工作作为传统德育教育的延伸,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更高。教师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专业德育知识,而且还需要切实了解网络知识,具有较强的网络实际操作能力,德育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直接决定了网络德育的成败。然而,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工作者逐渐忽视了自身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从而在网络德育中逐渐表现得力不从心,大大降低了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甚至有些德育工作者固守传统思想,对网络了解甚少,加剧了网络德育的实施难度。可见,我国网络德育教育缺乏强大的师资力量,建立强大的网络德育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二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管理

1.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合理渗透德育内容

德育教育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该贯穿于教学始终。有限的德育课堂教学无法真正发挥德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应该将德育教育合理融入各科教学中。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备课时,应该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在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切实掌握学科知识并促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的熏陶。多媒体技术打破了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将纯文字的知识以图像、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展示,既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教学中不仅带领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了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因此,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网络的独特优势,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合理渗透德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建立学校专门的德育网站

德育课堂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能够学到的德育知识十分有限。因此,学校应该开通线上教育,让学生随时都能接受到德育教育。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德育网站,大力宣传德育知识。同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教育。在网站内设置不同专栏,展示教师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网页中浏览各种德育信息,也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历程,从而对学生做出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例如,在学校网页中设置“德育在线”栏目,每周定时更新学校德育动态、班主任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社团活动等,让学生意识到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心理课堂”栏目是提供学生心理咨询的平台,学生有任何心理问题都可以在线与教师沟通,及时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德育网站成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通过这个有效的平台进行咨询与交流,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3.建立健全网络德育监管制度

为了确保网络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制定严谨的制度和监督管理体系。在完善的网络监管制度下,不断规范网络德育工作,切实发挥网络德育的积极作用。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健全网络德育监管制度。只有将具体任务下放到每个岗位中,发挥管理职能,在网络信息中合理融入德育要求,促使管理人员明确自身的职责,才能将德育教育任务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同时,不断完善信息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另外,在校园网站中设置过滤系统,将一些不符合条件的网络内容直接过滤掉,只有健康积极的内容才会被保留下来。因此,有效确保了学生接触到的网站内容都是有利无害的,不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最后,学校作为网络的直接管理者,应该加强对网络的建设与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建立有效的安全屏障,从根源上阻断不良网络信息的传入,确保学校网站中信息的质量,尽全力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健康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尚未形成固定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加上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网络中各种不良信息的误导,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管理,利用行之有效的措施给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充分发挥网络独特的优势,在网络中合理渗透德育教育内容,积极创设出良好的网络氛围,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丹青、牟映雪.网络环境下中小学德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对五位中小学生的个案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0)

[2]余易文.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德育教师素质[J].群文天地,2011(14)

14.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篇十四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中学生能够健康得上网和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已成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普及,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伴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宽带的日益生来说,更容易受到不健康网络信息的侵蚀,更容易沉湎网络而无法自拔,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有效监管,会重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其普及网络知识、拓宽视野、网上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使许多不健康的信息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对中学生上网的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学生痴迷网络的原因

据调查,目前中学生上网率达64﹪,喜欢上网的达52﹪。随着网吧的普及,中学生网民数量还在迅速膨胀。为什么中学生如此痴迷网络哪?

首先,中学生有追求新奇和幻想的心理倾向,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求欲。网络具有信息全、交流便利和虚拟性等特点,极大地激发了中学生的好奇心理。一些平时不敢想不敢做的事,在网络里却可以任性而为。

其次,中学时期作为学生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阶段,第三,中学阶段是学生性成熟时期,由于学校和家庭在性教育方最渴望得到同辈群体的认同,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比较孤独。由于种种原因,孩子与父母间交流也不多,导致学生处于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苦恼状态,其内心的精神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网络的出现给了他们一个宣泄的渠道,在这里他们能与同龄人交流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和苦闷,因而痴迷网络不能自拔。面的忌讳,导致他们对性普遍有神秘感。而现在网络管理不规范,黄色网站泛滥,不良信息很多,中学生在不成熟的性心理的驱使下,更容易受诱惑而沉湎其中。

1、加强青少年对互联网安全基本规则的了解。教师应向学生提出要求:不要回复敌对、挑衅、不当或任何方式让你感到不舒服的电子邮件、聊天评论、新闻信息等。避免伤害别人而卷入麻烦,要尊重他人的隐私,避免使人激怒、麻烦或受到伤害,要对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

2、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我们应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中小学生对网络的科学认识,使他们既认识到网络对我们学习的巨大推动作用,又充分认清网络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危害性,自觉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念。同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中学生在网上多元化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

3、提倡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有效、有益地学习。我在教学实践中曾作过一些调查了解,发现了网络教学中几种典型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我对部分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辅导,告诉他们现阶段不宜花太多时间泡在网里,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也应该有一定的目的,如查找一些与学习有关的知识、素材,获取有价值的新闻或进入健康的聊天室或论坛,参与讨论青少年学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另外,我还鼓有目的的上网。

4、指导学生网上学习的方法,如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学习信息下载的方法和学习的基本步骤,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带着学习任务上网等。这些对于营造井然有序、生动活泼的网络学习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对中小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创设健康的家庭网络氛围。学校在校内营造一个大环境,全方位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目前,许多地区的教育城域网已正式通行,许多学校的校园网也已经建成并开通。我们要在努力丰富校园网资源的同时,积极做好防范措施,确保信息安全。教师不仅要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德育课中,还要重视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互联网。

【内容摘要】: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给现代的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呈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形式

原因

对策

网络正以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对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影响,也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心理角度而言,在认识自身的情绪方面,网络拓宽了青少年学习有关情绪等心理知识的渠道;在控制自我情绪方面,网络为青少年情绪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与空间;在自我激励方面,网络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在认知他们的情绪方面,网络为青少年感觉别人的感受、双向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在人际关系的管理方面,网络缩短了青少年人际交往时间和空间。但不可忽略的是,由于网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加上网络管理、网络社会的道德的有待规范,网络的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和负面作用日渐凸现。青少年正处于

15.浅谈网络环境下寝室文化建设 篇十五

1 寝室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功能

寝室文化是指由寝室成员在生活、学习、社交、休息等活动中所构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 它具体包括寝室成员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人际交往、精神风貌、道德氛围以及室内环境布置等。寝室文化是一种育人的文化, 同大学校园的其他文化相比, 它的育人功能有着更为显著的效果。因为它是通过寝室成员自发的、共建的方式而发生的, 具有直接性、自由性、易接受性的特点。它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正常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学习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还将影响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的价值观念、生活道路、做人原则。总的来说, 寝室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1 思想教育

大学生在成长中难免遇到各种困惑, 如学业挫折、情感受挫、人际交往障碍、甚至悲观消极的人生观等。这些事情, 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和家人、老师诉说, 更愿意对寝室成员倾诉, 同龄人之间更能了解彼此的感受, 还能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及时帮助受困者减轻心理压力, 增强信心, 有时还能出谋划策共同克服。因此, 通常寝室每位成员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为方式甚至一些小秘密在他们之间是相对公开, 个别同学的消极思想和异常举动能及时得以发现或制止。因而, 良好的寝室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塑造健康的人格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1.2 人际交往

寝室是一个小型社会群体, 每个寝室成员都代表一种社会角色。他们来自五湖四海, 有着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 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脾气秉性、兴趣爱好等, 矛盾不可避免, 这就需要寝室成员相互尊重、相互宽容、求同存异, 才能建立和发展长久、可靠的友谊, 培养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3 学习交流

寝室日益成为学习的重要场所。寝室集体成长例子屡见报端。一个拥有浓厚学习氛围的寝室, 有助于全体成员学习成绩的整体提高, 寝室成员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碰撞思想的火花, 大学期间他们肯定比其他同学学到更多。对于不同的人生选择, 他们相互支持彼此鼓励。可见, 寝室文化对全体成员的专业学习、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网络环境下的寝室文化现状

网络进寝室, 受到了大学生的极力追捧, 它在推动和丰富寝室文化发展的同时, 也对寝室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1 对寝室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2.1.1 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 大大拓宽了求知途径。通过网络, 他们可以随时能便捷地查询和利用国内外重要资讯, 获取海量有效信息。同时网络也成为大学生锻炼能力和展现才能的舞台, 他们可以通过对视频的编辑、网络交流、建立博客与网站、开网店等途径, 实现交流与锻炼。因而网络不仅开阔视野, 促进学业;还有助于培养和发挥创新能力, 开发潜力。

2.1.2 搭建平等沟通的交往平台。

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 交往双方的现实角色已经完全虚拟化、模糊化, 双方可以处于平等的地位, 更容易建立起一种自由、宽松的人际关系。因此即使是最内向的学生也会敞开心扉, 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在这种环境里, 各种观点和情感更具有真实性、直接性。

2.2 对寝室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2.2.1 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网络环境下, 新型的交流平台使得寝室小群体有了可替代的选择。他们忙于网络聊天, 沉迷于网络游戏, 精彩不断的网络电影等。渐渐地, 大家各自以自我为中心, 室友间原本亲如姐妹兄弟的感情日渐疏远, 不甚了解近况, 也就无从谈起相互倾诉相互开导了, 寝室成员之间的直接面对面交往的机会减少, 这将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 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导致寝室人际关系淡漠。

2.2.2 扰乱作息、荒废学业。

大学生活不同于中小学生活, 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自控性, 大学生们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时间。网络上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 每日更新, 充满无限的吸引力和诱惑力, 加上现在多数大学城都远离市中心, 大学生常常下课无处消遣, 对考试又抱着临时抱佛脚的态度, 于是在寝室上网成为他们最简便的休闲选择。受到聊天室和互动游戏的诱惑后, 他们自控力明显下降, 学习主动性削弱, 有时甚至到了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翘课逃学的地步, 这不仅影响正常的作息时间, 也影响寝室的学习风气。

2.2.3 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

网络是信息的宝藏, 也是信息的垃圾场, 随处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的内容, 如各类庸俗腐朽、色情暴力的信息等。由于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 一些自制力比较弱的大学生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腐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 网络环境下的寝室文化建设新途径

3.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开拓教育管理的新阵地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 但是当前网络中不健康思想的泛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江泽民同志曾强调过:“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 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 扩大覆盖面, 增强影响力。”因此高校必须尽快主动出击, 占领阵地,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 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贴近大学生生活的内容和通俗、新鲜的语言进行交流, 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判断力。此外, 高校还可以建立学生寝室管理网站, 将学生日常生活信息和学校管理的制度上网, 方便学生, 同时了解和搜集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建议, 提供管理水平。

3.2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大学生大多生性活泼, 思维活跃, 敢于追求新鲜事物和尝试多变的生活方式, 但如今也有很多大学生喜欢宅在寝室, 迷恋虚拟世界, 沉迷于网络游戏, 不愿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究其原因大多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内容陈旧, 大学生主动参与率偏低。因此加强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一个健康文明、积极向上、互助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把课余上网时间抢占过来, 用丰富多彩的学校社团活动来充实, 让他们在体育文艺、社会实践等方面逐步发现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从虚拟世界脱离出来, 勇敢地面对现实,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成为身体、思想、情感、人际关系都健康发展的大学生。

3.3 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增加知识增长才干

网络打开了外面广阔而精彩的世界, 但网上内容良莠不齐, 雅俗共存, 因而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成为当前高校工作的一大重任。首先, 高校可以借助校园网对网瘾的危害性进行宣传, 可以将因网络成瘾而导致的悲剧案例上网, 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威慑和畏惧心理, 自觉远离网络, 倡导科学地适度地、合理地使用网络。其次, 开设计算机网络操作的各类培训或者选修课, 提高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据了解不少学生上网近一年也只知道聊天, 计算机办公操作水平低, 很少利用网络查阅有用资料进行学习, 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就更少了。再次, 还通过举办各种网络创作活动, 正确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如PPT制作大赛、网页设计大赛、J A V A设计大赛等, 使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把精力用到学习技术上来。只有健康上网, 正确对待网络, 才能从网络上获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 避免各类不健康的危害。

3.4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共同致力于寝室文化建设

寝室文化建设离不开每一位寝室成员, 尤其是寝室长更应起到“主力军”的作用, 带领好寝室成员, 科学健康上网, 制定寝室上网制度。还可以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寝室网络管理部门, 由在同学中有影响力的对网络感兴趣的学生组成, 定期进行培训和教育, 加强这一部分学生的网络文明意识, 进而在学生中起到示范、激励和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萨莎, 龙兴跃, 贾宏.网络普及对和谐寝室文化冲击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9;9:78-79

[2]李献涛.高校宿舍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宿舍管理[J].高校高职研究.2010;2:236-237

[3]陈德静.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04;1:96-98

[4]王朝洁.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之途径浅探[Jl.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67-68

16.浅谈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审计 篇十六

【关键词】网络环境;会计审计;发展;措施

前言

网络会计从字面理解就是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业,就是在现代技术下进行会计的工作,它提升了会计工作的速度和质量,解决了原本的远程无法工作的问题,提升了企业整体工作的效率,网络会计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会计工作的空间和模式,它将对传统的会计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和机遇。

1.会计信息的共享

1.1会计审计空间范围的扩大

随着网络与会计审计工作的配合,大大扩展了会计审计的服务范围,相较于传统的会计审计,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审计信息得到了开放和共享,网络提供了最佳的平台,但是会计信息属于特殊信息,只可以浏览,不可以更改,因此,网络会计审计的空间要扩展到相关管理单位,保证信息的合理使用以及安全性。

1.2会计审计时间的及时

除了空间的扩展,审计的时间也相较于传统的会计审计更加及时和迅速,网络会计审计可以达到动态发展的效果,审计的部门可以通过上网随时查看会计的信息,这同时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加强了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和审查,及时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最新情况。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加迅速的了解渠道,网络经营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形态,这在无形中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风险,此时,会计信息就显得至关重要,原有的传统会计信息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单纯的报表显得起不到想要的作用。为适应这种状况,网络会计审计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结果,利用网络的及时性和迅速性,向客户提供有关决策的信息是必然,是发展的关键。

1.3会计审计业务量在逐渐增多

因为互联网这个平台,各大企业以及相关部门的信息都公开的呈现在网络上,会计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也和其他企业的信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网络的平台下,信息共享的速度逐渐的加速,这样便促使审计人员熟悉更多的企业经济业务,以理清各种数据的来龙去脉,直接促进了会计审计业务的迅速增多。

1.4审计工作的频率增加

不难理解,网络的平台带来好的服务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危机,随着网络会计审计的发展,会计审计的工作正在逐渐的增多,因为信息的随时共享和处理,数据更新额的速度要求审计人员及时了解整个 信息的变化,及时获取一些中间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说,网络会计要求网络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保持实时性的特点。

1.5会计审计工作的技术更加先进和效率更高

网络会计处于各个行业庞大的网络系统中,现在的工作几乎全要依赖网络才能进行,这也为工作的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网络会计人员必须充分掌握计算机信息以及审计技术的手段,这才能更好的控制网络会计审计的安全。网络会计审计几乎全部依赖网络进行,获取企业的会计信息以及各种数据和相关的分析,而且可以直接在网上进行相应的交流,这直接促进了网络会计工作的审计效率。

2.网络设计以安全审计为核心

网络审计的安全性可以称之为网络安全审计,主要针对的是被审计的单位所使用的工具的安全性,简单的说就是对审计单位的计算机进行一个全面的考核,包括网络系统的管理、防护、监控、恢复等技术的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为工作带来的潜在威胁进行一个全面的维护。

网络会计环境下的会计审计因为会计信息的共享,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新科技的出现也为工作带来了危机,电子科技的产物都是会携带一定的非安全基因,包括网络故障,甚至是计算机病毒、黑客袭击和非法者的人侵等潜在威胁的影响。这些潜在的危机对会计信息和数据是一种高度的危险,我国的一般会计软件都应用了一定的保护程序,但是仍有计算机瘫痪,信息丢失、泄露、毁坏的现象发生,可见网络会计审计更应该及时的对安全性进行一个合理的检测和监控。

会计审计分为内部审计和应用程序的审计,内部审计针对的主要是内部控制的弱点,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中,内部控制的重点、方式、内容和范围均发生了变化,使得网络审计不同于传统审计和计算机桌面审计,呈现出新的特点。网络内部控制审计可分为一般控制审计和应用控制审计。针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通过网络内部控制审计,以评价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在会计审计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网络会计信息进行审计,在对一个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时,由于受到计算机网络程序复杂化和自动化的影响,往往不能仅仅检验数据本身,还须对网络程序的处理和控制进行审计。实行这种审计方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审计工作的合法性以及合规性,也就是说相关的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而是,考察系统的性能和标准是否达到会计审计的要求,是否可以检验出潜在的威胁,包括第对信息的核实和验证,对账目的处理等,相应程序的审计师会计审计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不进行该项核实,将会造成巨大的潜在威胁。

3.会计审计提升的应对措施

不可否认,计算机的出现为我国的会计审计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以及优势,但是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现在就分析一下如何提升会计审计的工作。

3.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设备

这是毋庸置疑的,计算机的出现为会计审计带来的难遇的机遇,会计审计人员必须充分利用到先进的设备去工作,充分了解相关的知识,促进会计审计工作的快速运转和效率的提高。

3.2开展网上审计工作

这种方式直接方便了企业和审计人员,才用联网审查,可以及时的了解工作状况,直接读取对方的会计信息,在网络上进行指导和处理,这就要求计算机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中留下审计底稿的轨迹,设置审计控制点,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有关审计所需线索,提供测试数据和比较标准。

3.3完善的法律配套措施

网络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互联网法律的发展,原本的审计法律已经不适合新型的网络会计审计,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相信了解信息,制定新的法律法规,防止某些企业钻了法律的孔子,只有尽快的完善法律,才能促进网络会计审计更加迅速的朝着良性目标发展。

17.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篇十七

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信息革命的`重要标志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并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需求.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及不断完善的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

作 者:罗湘明 作者单位: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副院长刊 名:中国青年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YOUTH STUDY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信息革命 计算机网络 思想政治工作

18.浅谈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 篇十八

【摘要】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生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自行获取知识的众多学习途径之一。自学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增长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教学中运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解决了科学教学中创设情境难以实现和再现的难题,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运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习,将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

【关键词】网络环境 科学 教学模式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并逐渐进入课堂,使原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说等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在最佳的情境中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多媒体教学,恰当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其与常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能使教学更加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探究情境。

兴趣是人们从事一项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入门的先导。要教给学生知识,必须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为使学生对科学感兴趣,必须在课前认真准备,设计制作一些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有吸引力的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集中到探求知识的境界中去。如:在教学《春夏星座》时,我事先用电脑制作好了几张模拟星空的动画图片。上课时,我把学生带到电教室。在教室里面我把灯全部关掉了,然后我通过投影机把准备好的几张图片投在了天花板上,整个天花板就好象一个漫漫星空,而且有的星星还会一闪一闪的。顿时,整个教室沸腾起来,学生们也特别激动。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很轻松地讲授完了这一课的知识内容,学生听得也特别有味。在课堂上,我还指导学生们抬头在“天上”寻找„北斗七星‟„牛郎星‟„织女星‟„银河‟,学生对此特别感兴趣,因此对这一课的内容掌握的特别好。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时空变换、大小变换、速度变换、虚实变换,把许多宏观和微观的、瞬间的和漫长的、简单和复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展变化的规侓,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从感性向理性飞跃。在科学教学中,有很多课文内容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观察。如《无限宇宙》等一系列天文知识类课文,《生物群落》等表现多种生物之间联系类课文,《人体肌肉》等讲叙人体生理类课文,这些课文内容都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学生观看。

三、运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通常只有文本教材,其信息的存储、传递、再现能力受到限制,“动态”展示上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在表述一般实验条件下难以再现的内容方面,如大到宏观世界的自然规侓,小到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等,教师无法准确表达,学生学得朦胧迷茫。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效果显著。如教学《种子》一课,学生对种子里面的胚看不清楚,对胚的生长发育过程更是不甚了解。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使学生不仅清楚地看到种子的构造,还能利用其连续播放画面的技术,使学生看到种子发芽的全过程。而这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运用多媒体,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对一些装置和操作学生感困难的实验,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如制氧实验的操作教材中所述:①在试管里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塞上有气管的橡皮塞用铁夹夹住试管口1/3处,合管口略往下倾斜,②把心瓶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③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把导管放在水槽里;④待氧气把水排出后,用玻璃片要水中盖住口,把瓶移出水槽。⑤收售氧气完毕,必须把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灯火,不然水吸时试管内使试悉炸裂。这一操作技能,光靠课堂演示,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因此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自由选择实验所需仪器药品、二次错误选择后,计算机给予正确提示,然后由学生自主地用所选的仪器搭建关验装置,整个装置宛成后,由计算机给出评价,并对不正确的装置给出实验后可能产生后果的模拟,像试管口未向下倾斜产生水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等。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显示于一体,能展地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了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有得学生的主动参与,激了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五、运用多媒体,将大自然带进教室。

科学课是培养学生能力、传授学生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把大自然带进教室,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如在教学《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一课中我就制作了一个有关相对运动的课件,前进中的车与车里的人和车外的树、山等,车内的人与车的运动是静止的,车内的人与车外的树和山是运动的。由此课件让学生来理解地球的自转。再用制作的模拟昼夜形成课件进行演示,使学生了解到是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的变化。最后用制作的模拟地球公转的课件来理解四季的形成,使学生知道是地球在自己不停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面(黄道面)与地球赤道面的交角为23°27‟,称为黄赤交角。如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当地球转到北极的地轴偏向太阳的时候,太阳的高度大,北半球就进入了夏天,当地球转到北极的地轴远离太阳的时候,太阳的高度小,北半球就进入了冬天。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自身在大自然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运用多媒体,是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许多内容可用演示或分组实验来验证和说明白,但内容中的虚拟、假设、想象和空间思维,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这时就必须借助电教媒体的优势来辅助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如第十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相的成因》、《日食和月食》、《太阳系》、《无限宇宙》,前三课通过讨论,推测和三球仪的实物演示,学生弄懂了三个天体的运行方向、运行周期和运行轨迹。并将:“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的概念深深地留在脑海里。也能阐述清楚三球的相互运动带来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月相、日食与月食等自然现象,但后两课却无法用实验演示将众多星体和广阔宇宙讲述清楚,用教学挂图也不尽人意。这时,我便借助电教的优势,安排一节相应内容的录像观摩课。在远与近,虚与实的教学过程,电教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并拓宽了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解说向学生进一步传递着宇宙空间的信息与知识,学生被电脑合成的画面和展示的宇宙奥秘惊叹不已,激发了极大的兴趣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信心。

上一篇:word怎么写教案下一篇:课时1-第二节 东南亚_教学设计_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