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2024-08-16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共5篇)(共5篇)

1.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篇一

必修四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课前预习案--基础知识】

一、【单元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呈现主干知识

二、知识点回顾:-----夯实基础,背多分 1、8个概念:物质、意识、运动、静止、规律、实践、认识、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

5、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实践的特点

9、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0、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方法论

11、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方法论

【课堂探究案----能力提升】

三、解题技巧指导-----明确知识范围

1、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类:

(1)2016课标3卷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2)2015课标1卷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3)2013课标1卷

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

(4)2016年天津文综,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吉利集团案例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

2、单元标题类

(1)2015山东文综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3、知识点类:

(1)2015课标2卷: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2)2014课标1卷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

(3)2014·课标Ⅱ卷: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本草》过程中的作用

(4)2013课标1卷: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5)2014山东文综卷: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

【课堂探究案】 1、2016年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G20)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8年,二十国集团已先后召开了十次领导人峰会,在应对危机、复苏经济和促进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2008年11月,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二十国集团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首次举行。峰会主要议题是评估国际社会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方面取得的进展,讨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2011年11月,由于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发酵、美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新兴经济体面临保增长与抑通用两难困境,法国戛纳峰会主要议题是欧债危机、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发展问题和全球治理等。

2016年的中国杭州峰会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面对世界经济虽总体保持复苏态势,却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速等多重风险和挑战。中文失去G20就《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达成了共识,一致决定通过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

(1)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国集团是如何探索全球经济发展的。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并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会议主题。(4分)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我们要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二十国集团制定的会议主题和方案,随着全球经济情势的变化而变化。(4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全球经济问题复杂且长久,二十国集团多次召开会议,在不断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探讨新问题,提出新举措。(4分)(2)有人认为,“有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每个成员国就能应对危机,发展经济”。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和实践相关知识说明理由。①该观点是片面的。(2分)②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有利于为成员国提供思路,指导成员国有效地处理危机,发展经济。(4分)③但是,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要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成员国需要积极践行《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使其发挥作用,促进本国和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4分)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受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成员国能否应对危机,发展经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能把蓝图视为唯一因素。(2分)

(3)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请你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树立正确的、具有主动创造性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任意两条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以考虑给分,注意结合题目)

【课后拓展案】

1、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或者不断重复写某个字,就会出现这个字越看越不对劲,越写越不认识的现象,这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语义饱和”,即大脑神经活动在接受持续相同剌激之后,会因神经疲倦而受到抑制,大脑仅能注意字的某个部分,而无法从整体上得到对这个字的意识。“语义饱和”现象告诉我们:D

①心理活动是影响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 ②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③一切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④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活动实现的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望梅止渴的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望梅止渴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①望梅不等于变革梅的活动,望梅不可能止渴 ②意识的梅来源于具体的梅,故望梅能够止渴 ③望梅可以引起人的本能反射,故可能止人之渴 ④一般的梅存在于具体的梅之中,故望梅能够止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导弹只能用来打击敌人吗?我国一家航天研究所研制的“高层楼宇导弹灭火系统”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想法。科研人员研制的导弹装有高效灭火剂,可以远距离发射到火场的着火点,尤其适用于城市高层建筑物或其他危险场所。导弹灭火系统的研制:D ①是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②是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多次圆圈式反复的过程 ③是对原有的认识既肯定又否定,寻找新思路的过程

④是发挥意识创造性,在导弹与灭火之间建立新的联系的过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早莺叽叽喳喳争抢洒满阳光的枝头,燕子飞进飞出忙着啄泥搭窝。白居易的诗句以对早莺新燕的喜爱衬托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引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B

A.早莺新燕的动态画面突出了实践的客观性 B.“争”“啄”的运用突现了诗人的主动创造性

C.诗句引发的美好情感源于读者的想象 D.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是诗人创作的源泉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激活红色基因, 弘扬长征精神。0 1 6 年春节前夕,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江西井冈山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陈列室和忠魂堂, 总书记凝视着开国元勋和革命先烈的照片, 深情地说, 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 思想都受到洗礼, 心灵都产生触动。总书记指出, 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 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 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8 0 周年。当年的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红军长征的胜利, 不仅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基础, 而且也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 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成为今天激励全国人民“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 实现“ 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的巨大动力。

近年来在网络等媒体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有些人打着“ 还原真相” 的旗号, 恶意剪裁历史或编造谎言, 采用“ 戏说” “ 爆料” “ 揭秘” 之类的手段, 肆意歪曲长征历史, 抹黑红军的英勇事迹。如: 质疑“ 二万五千里长征” 的真实性, 否定红军“ 飞夺泸定桥等” 极大地混淆了人们的视听, 别有用心者还借题发挥, 大肆炒作, 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对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必须予以有力批驳, 我们要还历史以真相, 洗刷泼向长征伟大壮举上的污水, 让长征精神永放光彩, 永远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

(1)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需要激活红色基因, 弘扬长征精神。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8 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2 分)

2、红色基因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脉源泉。(2 分)

3、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2 分)

4、激活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途径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2 分)(2)结合材料, 运用“ 意识” 的知识, 对歪曲长征的历史虚无主义加以批驳。(1 2 分)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 分)只有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的意识, 才是正确的意识;歪曲或虚幻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是错误的意识。(2 分)

2、错误的意识, 会阻碍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2 分)否认长征、否认红军的历史虚无主义, 遮蔽了真相, 是错误的意识, 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2 分)

3、正确的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2 分)只有尊重历史、还历史以真相, 才能让长征精神永放光彩, 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2 分)

6、曾几何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曾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穆青一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亿万人民心里播撒了党的好干部“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精神种子;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也唤起一代代年轻人投身科学、报效祖国的青春激情……这些报告文学、通讯穿过时光的隙缝,依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春节期间,互联网上出现了很多“返乡记”,多是在外工作的人回到农村老家有感而写。有的是说农村发展迅速,农民生活变好,有的慨叹农村颓废衰败;有人看到山水如画的故园,有人看到的是家乡“空心化”的凄凉……这些报道中,有的以局部的真实代替整体的真实,有的以记忆揣测现在和未来,还有的并非返乡之作而是虚构。怎样的报道才能真实准确、分析客观,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应该怎样让报道真实准确、分析客观。(12分)

1、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新闻报道必须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3分)

2、新闻报道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俯下身、沉下心,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分)

3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反映全面的实际而不是片面的实际;(2分)用坚持发展的观点,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做到真实准确、分析客观。(2分)

必修四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答案

【课堂探究案】

1、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国集团是如何探索全球经济发展的。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获得并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会议主题。(4分)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我们要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二十国集团制定的会议主题和方案,随着全球经济情势的变化而变化。(4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全球经济问题复杂且长久,二十国集团多次召开会议,在不断总结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探讨新问题,提出新举措。(4分)(2)有人认为,“有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每个成员国就能应对危机,发展经济”。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和实践相关知识说明理由。①该观点是片面的。(2分)②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有利于为成员国提供思路,指导成员国有效地处理危机,发展经济。(4分)③但是,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导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要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成员国需要积极践行《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使其发挥作用,促进本国和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4分)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活动受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成员国能否应对危机,发展经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能把蓝图视为唯一因素。(2分)

(3)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请你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树立正确的、具有主动创造性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任意两条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以考虑给分,注意结合题目)

【课后拓展案】

1、D

2、A

3、D

4、B 5、1)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需要激活红色基因, 弘扬长征精神。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8 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2 分)

2、红色基因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脉源泉。(2 分)

3、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2 分)

4、激活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途径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养料。(2 分)(2)结合材料, 运用“ 意识” 的知识, 对歪曲长征的历史虚无主义加以批驳。(1 2 分)

1、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 分)只有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目和客观规律的意识, 才是正确的意识;歪曲或虚幻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是错误的意识。(2 分)

2、错误的意识, 会阻碍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2 分)否认长征、否认红军的历史虚无主义, 遮蔽了真相, 是错误的意识, 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2 分)

3、正确的意识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2 分)只有尊重历史、还历史以真相, 才能让长征精神永放光彩, 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2 分)

6、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应该怎样让报道真实准确、分析客观。(12分)

1、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新闻报道必须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3分)

2、新闻报道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俯下身、沉下心,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分)

3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反映全面的实际而不是片面的实际;(2分)用坚持发展的观点,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做到真实准确、分析客观。(2分)

必修四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课前预习案--基础知识】 一、二、【单元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呈现主干知识

知识点回顾:-----夯实基础,背多分 1、8个概念:物质、意识、运动、静止、规律、实践、认识、真理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

5、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8、实践的特点

9、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0、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方法论

11、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方法论

三、解题技巧指导-----明确知识范围

2、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类:

(1)2016课标3卷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2)2015课标1卷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3)2013课标1卷

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

(4)2016年天津文综,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知识,分析吉利集团案例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的启示。

2、单元标题类

(1)2015山东文综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3、知识点类:

(1)2015课标2卷: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2)2014课标1卷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

(3)2014·课标Ⅱ卷: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分析实践在冯洪钱创作《民间兽医

本草》过程中的作用

(4)2013课标1卷: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5)2014山东文综卷: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

【课堂探究案----能力提升】 1、2016年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G20)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8年,二十国集团已先后召开了十次领导人峰会,在应对危机、复苏经济和促进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2008年11月,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二十国集团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首次举行。峰会主要议题是评估国际社会在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方面取得的进展,讨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2011年11月,由于欧洲债务危机不断发酵、美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新兴经济体面临保增长与抑通用两难困境,法国戛纳峰会主要议题是欧债危机、世界经济复苏与增长、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发展问题和全球治理等。

2016年的中国杭州峰会主题是“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面对世界经济虽总体保持复苏态势,却面临增长动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场反复动荡、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低速等多重风险和挑战。中文失去G20就《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达成了共识,一致决定通过创新、结构性改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新方式,为世界经济开辟新道路,拓展新边界。

(1)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国集团是如何探索全球经济发展的。

(2)有人认为,“有了《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每个成员国就能应对危机,发展经济”。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和实践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3)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请你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课后拓展案】

1、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或者不断重复写某个字,就会出现这个字越看越不对劲,越写越不认识的现象,这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语义饱和”,即大脑神经活动在 接受持续相同剌激之后,会因神经疲倦而受到抑制,大脑仅能注意字的某个部分,而无法从整体上得到对这个字的意识。“语义饱和”现象告诉我们:

①心理活动是影响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 ②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③一切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④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活动实现的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望梅止渴的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望梅止渴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望梅不等于变革梅的活动,望梅不可能止渴 ②意识的梅来源于具体的梅,故望梅能够止渴 ③望梅可以引起人的本能反射,故可能止人之渴 ④一般的梅存在于具体的梅之中,故望梅能够止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导弹只能用来打击敌人吗?我国一家航天研究所研制的“高层楼宇导弹灭火系统”改变了人们原有的想法。科研人员研制的导弹装有高效灭火剂,可以远距离发射到火场的着火点,尤其适用于城市高层建筑物或其他危险场所。导弹灭火系统的研制: ①是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

②是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多次圆圈式反复的过程 ③是对原有的认识既肯定又否定,寻找新思路的过程

④是发挥意识创造性,在导弹与灭火之间建立新的联系的过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早莺叽叽喳喳争抢洒满阳光的枝头,燕子飞进飞出忙着啄泥搭窝。白居易的诗句以对早莺新燕的喜爱衬托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引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早莺新燕的动态画面突出了实践的客观性 B.“争”“啄”的运用突现了诗人的主动创造性

C.诗句引发的美好情感源于读者的想象 D.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是诗人创作的源泉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激活红色基因, 弘扬长征精神。0 1 6 年春节前夕,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江西井冈山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陈列室和忠魂堂, 总书记凝视着开国元勋和革命先烈的照片, 深情地说, 每次来缅怀革命先烈, 思想都受到洗礼, 心灵都产生触动。总书记指出, 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 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 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8 0 周年。当年的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红军长征的胜利, 不仅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基础, 而且也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 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成为今天激励全国人民“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 实现“ 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的巨大动力。

近年来在网络等媒体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有些人打着“ 还原真相” 的旗号, 恶意剪裁历史或编造谎言, 采用“ 戏说” “ 爆料” “ 揭秘” 之类的手段, 肆意歪曲长征历史, 抹黑红军的英勇事迹。如: 质疑“ 二万五千里长征” 的真实性, 否定红军“ 飞夺泸定桥等” 极大

地混淆了人们的视听, 别有用心者还借题发挥, 大肆炒作, 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对这种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必须予以有力批驳, 我们要还历史以真相, 洗刷泼向长征伟大壮举上的污水, 让长征精神永放光彩, 永远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

(1)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需要激活红色基因, 弘扬长征精神。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8 分)

(2)结合材料, 运用“ 意识” 的知识, 对歪曲长征的历史虚无主义加以批驳。(1 2 分)

6、曾几何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曾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穆青一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亿万人民心里播撒了党的好干部“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精神种子;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也唤起一代代年轻人投身科学、报效祖国的青春激情……这些报告文学、通讯穿过时光的隙缝,依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春节期间,互联网上出现了很多“返乡记”,多是在外工作的人回到农村老家有感而写。有的是说农村发展迅速,农民生活变好,有的慨叹农村颓废衰败;有人看到山水如画的故园,有人看到的是家乡“空心化”的凄凉……这些报道中,有的以局部的真实代替整体的真实,有的以记忆揣测现在和未来,还有的并非返乡之作而是虚构。怎样的报道才能真实准确、分析客观,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应该怎样让报道真实准确、分析客观。(12分)

2.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篇二

【考点一览】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内容与形式)

3.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4.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5.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7.实践 (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与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考点解读】

1.哲学的物质概念 (世界的物质性) 。

(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 也具有客观物质性。

(3)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本质) 。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其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是客观的, 但其反映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说明,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派生的, 物质决定意识。

3.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作用) 。

(1)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1) 意识具有能动性, 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类意识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1)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①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④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机械唯物主义。

(2)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物质运动的规律 (运动是有规律的) 。

(1)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 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

(3)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不能违背规律。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1)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2)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①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经过调查研究, 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 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要求。第一,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第二, 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 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

7.实践 (实践及其特点) 。

(1) 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 实践的特点。①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及其结果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也具有客观性。②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 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 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 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主观认识、客观事物自身都无法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通过处在主观与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 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脱离实践, 不为实践服务, 认识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9.真理。

(1)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受主体因素影响, 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有多种不同的认识, 但是, 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即真理只有一个。

(2) 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 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 真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认识过程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

(1)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主体、客体和实践水平的限制,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主体、对象和社会实践都是无限发展的, 因此,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 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归纳拓展】

1.物质、意识的关系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意识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决定意识, 二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前者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只承认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 只承认后者则是唯心主义。

(2) 意识的能动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前者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 认为意识与物质具有同一性, 物质世界具有可知性。

(3)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意识的关系的理论不仅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且进一步回答了意识对物质、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哲学基础。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 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实践的概念和特点是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基础。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的特点, 决定了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 使得实践成为一切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意味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具有差异性, 这使得实践是无限发展的, 也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的重要原因。

【易混易错点】

1.认为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简析:物质是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哲学物质概念与万事万物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万事万物的简单相加。

2.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简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认为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简析: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 并通过物质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而不能独立存在着。

4.认为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 不可分离。

简析:物质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 不依赖于意识, 而意识则依赖于物质。

5.认为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简析: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而非大脑, 意识是人脑而非大脑的特有机能。

6.认为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简析: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简析: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是物质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仅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律是永恒的。但具体规律的存在及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 不是永恒的。

8.认为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简析: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 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是由外部世界的规律所决定, 是外部世界的规律在人的思维过程中的反映。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 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 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 思维规律都存在并起作用。

9.认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简析: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 其决定性因素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10.认为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 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简析: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但本质上说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而非主观活动。

11.认为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简析:实践的社会性, 否定的只是孤立的 (离开社会的) 活动, 其实单个人的活动也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12.认为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服务实践。

简析: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是认识的根本任务。服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理论联系实际】

1.我国军民融合向深度发展。

2016年7月2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 (简称《意见》) 。《意见》“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 明确了新形势下军民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政策措施, 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解读:《意见》“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 是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体现了意识、实践的能动性。《意见》立足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形势”, 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 “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 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 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 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解读: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持续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 是变革社会的伟大实践, 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也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伟大实践和意识能动作用的体现。

3.“观天巨眼”主体工程正式完工。

2016年9月25日上午, 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观天巨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 在贵州平塘县落成, 从此中国科学家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数据。

“观天巨眼”覆盖了当今射电天文的三大主流热点方向:宇宙演化、脉冲星探测和星际分子, 能以很高的灵敏度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观测脉冲星、探测星际分子, 给人类绘制完整的宇宙图景提供了一种可能。

为了给“天眼”找到一个合适的“眼窝”, 科学家经过反复踏勘筛选, 最终在贵州平塘县找到了“大窝凼”。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天然地貌, 保证了望远镜不受雨水侵蚀, 远离人类的极其宁静的自然环境也使其少受无线电干扰。

解读:“观天巨眼”主体工程正式完工, 是实践的成果, 也是实践基础作用的体现;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 也是认识和利用规律、进一步揭示世界物质统一性的重要手段。

【高考真题】

例1 (2016·全国文综卷Ⅲ·23) 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 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 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 如“地冷宜亲火, 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 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1) 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上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2) 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3) 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4) 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从题干看, “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 这是意识内容的变化, 而“西方社会生活的内容”是先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而存在的, 故 (3) 错, (2) 可选。产生这个变化的原因在于“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 可见, 这种变化从本质上说不是“人的反映方式” (意识的形式) 的变化, 而是人的反映对象、社会实践的变化, 故 (1) 错, (4) 可选。答案为C。

例2 (2016·全国文综卷Ⅱ·22) 在长征途中, 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 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 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 寻找敌方薄弱环节, 灵活调动军队, 四渡赤水, 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1) 重视调查研究, 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2) 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3) 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4) 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解析:从题干看, 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准确掌握不断变化的情报并据此决策, 故 (1) (3) 可选。 (4) 与材料无关且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军事行动是社会实践, 出发点只能是客观实际, 而不是认识, 故 (2) 错。答案为B。

例3 (2016·全国文综卷Ⅰ·20) 习近平强调, 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 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1) 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2) 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3) 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4) 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解析:习主席的论述集中表达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价值、目标, 科学决策需要克服认识、决策主体的局限性, 智库是有效方式, 故 (2) (3) 符合题意。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活动区别于认识活动的特征, 故 (1) 错。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把“认识主体认同”作为真理的标准, 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故 (4) 错。答案为C。

例4 (2016·全国文综卷Ⅱ·23)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一年春天, 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 冬天返回时迷失了路。管仲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 他们让老马在前面走, 军队在后面跟着, 果然顺利地找到了返回的路。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1) 老马的识途功能的客观实在性取决于人的发现 (2) 正确认识老马识途的功能是解决迷路问题的关键 (3) 用老马找到返回的路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4) 老马之“智”与人之“智”归根到底都源于实践

A. (1) (3) B. (1) (4)

C. (2) (3) D. (2) (4)

解析:客观实在性即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属性, 故 (1) 错误。人之“智”是意识, 源于实践, 而马之“智”非意识, 是条件反射, 是物质性的东西, 是人们认识和利用的对象, 故不源于实践, (4) 错。用老马之“智”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利用, 故 (2) (3) 符合题意。答案为C。

例5 (2015·全国文综卷Ⅱ·39) 抗日战争期间,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 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 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 “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 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 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 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 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 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解析:材料的有效信息概括起来是两个方面。一方面, 中国抗战胜利是“以弱胜强”, 这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 体现了意识能动的反作用。另一方面是中国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中国之“弱”在于物质力, 中国之“强”在于抗战精神, 抗战精神之“强”在于“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 这体现了精神的力量。

答案:意识是对事物的能动反映, 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 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 坚持持久抗战, 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例6 (2016·全国文综卷Ⅲ·39)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 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 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 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 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 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 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 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 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 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 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 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 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 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

解析: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材料给出了答案。 (1) 源起:疟疾威胁人类生命几千年, 常用药物的药效已经减弱。这说明发现疟疾新疗法是实践的需要。 (2) 发现过程: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新药项目, 科研人员协同合作, 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 这体现了实践的社会性, 体现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从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 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 体现了实践的能动性和基础作用;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 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具有反复性。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 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发挥团队精神, 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 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 接受检验。

第二部分考点演练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6年9月25日,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观天巨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 在贵州平塘县落成, 可实现更大天区面积、更高精度的天文观测, 为人类寻找银河系以外的脉冲星提供了有利条件。FAST建成的哲学意义在于

(1) 可进一步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 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3) 证明先进的认识工具也是认识的来源 (4) 可进一步证明世界的可知性

A. (1) (2) (3) B. (1) (3) (4)

C. (2) (3) (4) D. (1) (2) (4)

2.某校研究人员最新设计出一种专门用于寻找癌细胞受体的自组装纳米粒子, 这种自组装纳米粒子的外部涂有一层特殊的蛋白, 通过该蛋白可以寻找特定的肿瘤信号, 从而提高核磁共振成像 (MRI) 扫描的有效性, 进而帮助医生提高癌症诊断率。这一科学成果表明

(1) 人的意识只有正确反映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 (2) 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3) 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事物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4) 人能够通过实践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3.“阿尔法围棋”在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中以3∶0取胜。科学家认为“阿尔法围棋”所用的关键技术是“深度神经网络”, “建立神经网络要收集大量数据样本, 然后选择合适模型, 让模型学习样本, 从中找出数据的内在规律。“阿尔法围棋”正是通过学习海量棋谱和自我对战, 训练出不凡“武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1) 人工智能只执行特定的指令, 并不探求任务本身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后果 (2) 人工智能的发展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将超越并替代人类智能 (3) 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过程, 是对人的部分意识活动、思维活动的模拟 (4) 人工智能能够从大量纷繁杂乱的现象中发现规律并抽象到理论高度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4.2016年7月20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 扶贫开发“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 科学确定脱贫时间, 不搞层层加码”。这是因为

(1)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一个过程 (2)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 (3) 物质运动是绝对的, 人对事物运动过程无能为力 (4) 主观能动性不是无限的, 要受客观实际的制约

A. (1) (2) (3) B. (1) (3) (4)

C. (1) (2) (4) D. (2) (3) (4)

5.2016年7月25日《科技日报》发表文章称, 过去近150年间, 全世界教科书对地衣的定义是“一种真菌和一种藻类或蓝细菌组成的共生体”即两物种共生。而美国科学家利用最新基因测序技术研究发现, 全世界主要的地衣物种都是三物种共生体。这说明

A.真理是有条件的, 新的发现并不否定原来定义的科学性

B.意识具有能动性, 意识活动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新物种

C.实践具有能动性, 但已有的认识会阻碍人们在实践中获得新知

D.科学实验不仅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而且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腐乳又被称为“中国奶酪”, 传统中医认为腐乳具有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等作用。现代营养学证明, 豆腐在经过发酵后会产生更多利于消化吸收的必需氨基酸、烟酸、钙等矿物质, 尤其发酵还能得到一般植物性食品中没有的维生素B12。这体现出

(1) 腐乳的自然属性是其具备特定营养的物质性基础 (2) 腐乳的营养成分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 (3) 人们研发的特殊工艺是腐乳获得相应营养的源泉 (4) 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提高了人们对腐乳营养价值的认可

A. (1) (2) B. (2) (3)

C. (1) (4) D. (3) (4)

7.谷子是起源于我国的古老作物, 但人们对谷子遗传资源的群体结构缺乏了解, 限制了对谷子基因资源的高效发掘和深度利用。经过努力, 我国科学家率先绘出谷子基因组图谱, 这将对未来谷类作物的品种改良、能源作物的遗传解析产生深远的影响。这说明

(1)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 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 人们对事物的新知常常来源于已有的认识 (3)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4) 认识水平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效果

A. (1) (2) B. (2) (3)

C. (1) (4) D. (2) (4)

8.网传, 酷热天气时, 打开暴晒小汽车一侧车门, 将另一侧车门开关五次, 可使车内温度下降数度。王先生试用此法, 发现在中午时效果不明显, 反复数十次开关车门后才有一定降温效果;傍晚温度下降时使用, 效果则较为明显。这表明

(1) 外部环境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态有重要影响 (2) 经过一次实践检验就能够辨别网传观点的真伪 (3) 只有亲身实践得来的正确观点才具有指导意义 (4)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确定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A. (1) (2) B. (2) (3)

C. (1) (4) D. (3) (4)

9.为解决城市内涝频发的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它要求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 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 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体现了

(1) 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改变城市发展规律以利于人类生存 (2)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自然和城市发展的本质联系 (3)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能有效提高城市的整体效能 (4)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决定着城市发展水平和状态

A. (1) (2) B. (2) (3)

C. (1) (4) D. (3) (4)

10.“当真相还在穿鞋, 谣言已经走遍天下”, 相较于方兴未艾的辟谣平台, “科学”谣言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更能蛊惑人。它披着“科学”的外衣, 让人难辨真假, 不少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接纳它。“科学”谣言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更能蛊惑人的主要原因是

(1) 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2) 一切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 复杂事物的本质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4) “科学”谣言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A. (1) (4) B. (1) (3)

C. (2) (3) D. (3) (4)

二、非选择题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建立起来的。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现代化, 只能靠社会主义, 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 总是行不通。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 但总的说来, 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让发展更有质量, 让治理更有水平, 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1) 从“真理和谬误”的角度, 指出邓小平同志的上述论述对我们的启示。

(2) 结合材料, 用“认识过程”的知识说明中国人民制度选择的历程。

(3) 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 说明我们怎样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和发展。

12.“定力”本来是佛教用语, 是指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一种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同志把这个词拿过来加以改造, 赋予它特别的含义。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 但怎么改、怎么完善, 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 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 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刚刚起步, 有的方面还没有破题, 需要广泛探索。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 应势而谋, 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办法。”在经济新常态下, 唯有保持战略定力, 增强发展自信, 我们才能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 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才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时保持沉着冷静, 在“千磨万击”和“东西南北风”中“咬定青山不放松”, 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协力奋进。

(1) 结合材料, 从“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的角度, 指出保持战略定力的依据。

(2) 定力内在表现为思想意志控制力, 外在表现为行为的坚持力。结合材料, 用意识能动性的特点的知识, 说明我们怎样才能保持战略定力。

1.D题干的有效信息是, FAST开阔了人类的视野, 为人类寻找银河系以外的脉冲星提供了有利条件。前者是认识能力的提高, 后者是新物质形态的发现, 故 (1) (2) (4) 符合题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而不是认识工具, 故 (3) 错。

2.D设计出新工具说明人的认识在实践中变成了现实, 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新工具可以帮助医生提高癌症诊断率, 反映的是实践的发展推动认识水平提高, 造福了人类, 故 (2) (4) 符合题意。正确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也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 (1) 错误。只有通过实践, 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才能变为现实的存在, 故 (3) 错误。

3.C人工智能是机械的物理过程, 是对人的部分意识活动、思维活动的模拟, 不是意识本身, 故 (2) 错。透过现象发现规律并上升为理论是意识的主动创造性, 故 (4) 错。

4.C“科学确定脱贫时间”, 科学的本质是主观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 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动性搞主观主义, 更不能搞数字脱贫。故 (1) (2) (4) 符合题意。物质运动是绝对的, 但具体事物运动过程包括过程的长度等人是可以改变的, 故 (3) 错。

5.D美国科学家的最新成果, 只是发现而没有创造物种, 故B错。这一成果否定了“两物种共生”定义, 所以A错误。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是科学实验活动, 是基本的实践形式, 既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也对原教科书定义做了检验, 故D符合题意。正确的认识能促进实践发展, 因而也有助于人们获得新知, 故C错。

6.C腐乳的营养源泉在于其自然属性, 现代营养学和工艺的研究只是发现和开发了这些营养, 故 (2) (3) 错误。

7.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故 (2) 错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是观念的东西, 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是实践活动, 故 (3) 错误。

8.C王先生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了多次试验, 故 (1) (4) 符合题意, (2) 错。正确的间接经验也有指导意义, 故 (3) 错。

9.B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 既防止内涝, 又充分利用雨水, 减少地下水的过量使用, 实现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优化, 故 (2) (3) 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 故 (1) 错。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才能促进城市发展水平提高, 故 (4) 错。

10.B“科学”谣言不是真理, 故 (2) 与题意无关。错误意识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故 (4) 错。

11. (1) (1) 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2)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 (1) 认识具有反复性。受到主体、客体和实践水平的限制,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 总是行不通, 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 历史和人民最终还是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条正确的道路。 (2)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主体、客体和实践都是无限发展的, 因此,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选择, 也需要更加成熟定型。

(3) (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 用科学理论指导制度创新;立足中国国情,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 要科学谋划, 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3) 要勇于实践, 推进制度的变革和完善。意识活动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不仅是理论创新, 也是社会变革。

12. (1)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也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相对静止就是事物的稳定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无论形势如何变化, 无论怎样改进, 始终都必须抓住的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篇三

[易错澄清练]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点拨: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2.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点拨:认识具有反复性,真理具有相对性。

3.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点拨:认识的发展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认识的水平与程度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密切关系。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此,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

点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但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谬误说法错误。

5.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位置不能颠倒,否则就会犯唯心主义错误。(√)

[小题提速练] 6.团队发展,各要素有长有短是常态。目前,短板理论的逆命题——长板理论,在各届引起广泛关注。观察漫画,长板理论告诉我们()

①规律总是能被人们认识、利用和创造的 ②矛盾双方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③要强化团队核心竞争力,突出长板优势

④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是不能创造规律,①说法错误,排除;矛盾双方“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是指矛盾的相互依存,是指“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但是本题漫画中长板理论说的是要充分发挥特长,与短板无关,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本题漫画寓意是转变人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要突出长板优势,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项。7.(2017·青岛模拟)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但他的认识过程是:认识-实践-认识,其所说的认识和实践都是建立在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的,仅把实践看成是认识的一个必然环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看,黑格尔的实践观()①没有看到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②没有认识到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根本缺陷是带有浓重的辩证法色彩 ④为科学实践观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养料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选B 黑格尔的实践观把理论同实践统一起来阐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养料,他的认识过程是:认识-实践-认识,仅把实践看成是认识的一个必然环节,没有看到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黑格尔的实践观认识到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②说法错误;黑格尔的实践观在其形式上带有浓重的神秘和唯心的色彩,这是他的根本缺陷,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项。

8.(2017·山东济南模拟)几位城里人来到乡村,看到那广袤乡野与田园风光,不禁陶醉其中,感叹真美。田间一位劳作的老农说道:“你们要是在这里生活,可能就不会感到美了。”这一故事说明()①美是人的主观感受,不具有客观性 ②客观事物本身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发展的环节 ④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选D 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④符合题意;美是客观实在的,①错误;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项。

9.挪威科学家瓦尔为演示自然规律,在水下亲自用冲锋枪向自己的腹部射击。瓦尔在实验过程中并未受伤,因为水是比空气密度更大的介质,在射击之后,子弹的速度会立即降低到对人体安全的速度。可见()①科学难题的解决取决于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②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A.①② C.③④

B.②④ D.①④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的特点、联系的客观性等知识点。①说法错误,该说法夸大了思维和方法的重要性,故排除;③说法错误,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联系,故排除。②④说法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项。

10.《人民日报》指出:“回溯历史,从千疮百孔、一穷二白到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正是这样干出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实干中呈现出历史性新面貌。实践表明,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而成于实干。”“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这一观点之所以是正确的,是因为()A.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要受认识的指导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解析:选A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之所以是正确的,主要是因为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11.近日,英国《自然》杂志在封面位置刊登了一项天文学重要发现,一颗小型岩石行星绕比邻星运行,而比邻星正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新发现的行星质量约为地球的1.3倍,其表面温度理论上允许液态水存在。但从维持大气层和保持液态水两方面兼顾来看,这类行星的宜居性目前仍存在争议。材料说明()A.事物的发展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B.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C.尊重规律,总能够发现事物的真相 D.科技水平高低是重大发现的源泉

解析:选B C项说法太绝对,因为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过程,故排除;D项说法错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故排除;A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材料既说明了认识的无限发展,还说明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人们对此认识有分歧,故本题答案选B项。

12.“十三五”期间我国要以侧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侧调控。用认识论的观点分析,这是因为()①真理的获得必须以谬误的纠正为基础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③实践是在认识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④人的认识源自实践最终要转化为实践

A.①② C.②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将从以往的偏重需求侧调控转为偏重供给侧调控。这是因为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②③符合题意;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①错误;④材料没有体现;故本题选B项。

13.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连水蒸气也不沾的新型纳米材料。在工业上该材料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比如,可用来提高发电厂换热器的冷凝换热性能,还可防止机翼结冰和结霜造成的安全事故等。这一开发佐证了()①实践能力建立在认识能力提高的基础上 ②科学实验深化了人类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③研究开发要摆脱自然材料客观属性的制约 ④“思维的眼睛”可以逐步解开自然界之谜 A.②④ C.①③

B.③④ D.①②

解析:选A 题干中新型纳米材料的开发,说明了科学实验深化了人类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了“思维的眼睛”可以逐步解开自然界之谜,②④说法符合题意。①说法不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③中“摆脱自然材料客观属性制约”的说法不对。故本题答案选A项。

14.“城镇化即等同于城市建设”,这一思维长期以来被很多地方施政者奉为圭臬。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城市化目标落实到“人”上面,要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这是对过去“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发展理念的一种纠正;同时强调城市化要带动新农村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一过程说明,人们对城市化建设的认识()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历史的发展过程 ②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 ③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错误的过程 ④是一个不断超越历史的过程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过去“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现在落实到“人”,这说明对城市化建设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历史的发展过程,①正确;认识不是“循环过程”,“循环”代表着没有发展,②不选;过去“重物轻人”,认识片面,而今重物更重人说明对城市化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错误的过程,③正确;认识是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的,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项。

15.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久坐对健康有害”,建议每坐30分钟就起来活动一下。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和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对 5 000 多人开展了为期16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 久坐并不比久站对健康的危害更大。这告诉我们()①认识在实践中向前发展 ②对事物的认识受主体差异的影响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认识正确与否需要经过实践检验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久坐对健康有害”,英国研究人员对 5 000 多人开展了为期16年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久坐并不比久站对健康的危害更大,这说明认识在实践中向前发展,也体现了认识正确与否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强调认识主体的差异性,导致认识的不同,②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没有体现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③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16.在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临时仲裁庭做出所谓“最终裁决”后,中国国内出现了一些呼吁抵制菲律宾、抵制美国的声音。在某些网络 “大V” 的鼓动下,多个城市的“爱国人士”走上街头,以拉横幅、喊口号的方式围堵肯德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因为()①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

③认识对象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A.①④ C.②④

B.②③ D.①③

解析:选D 出现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主要是由于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对象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说的是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原因,与题意不符。故选D项。

17.2015年12月,迈阿密儿童医院为一名4个月大的女婴进行了心脏手术。传统的2D核磁共振无法带来全部信息,医生借助智能手机和谷歌Cardboard虚拟现实头戴设备,掌握了女婴的胸腔构造并确定方案,最终手术非常成功。材料进一步佐证了()①实践具有能动性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③真理具有客观性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 A.①② C.①④

B.③④ D.②③

解析:选A 材料中的医生掌握了女婴的胸腔构造并确定方案,最终手术非常成功,体现了实践具有能动性,①符合题意;传统的2D核磁共振无法带来全部信息,医生借助智能手机和谷歌Cardboard虚拟现实头戴设备,掌握了女婴的胸腔构造,表明认识具有无限性,②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A项。

[大题规范练] 18.(2017·陕西西安一模)在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中央首次提出“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既是对过去30多年发展遇到的问题的总结,也是下一个周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理论上的飞跃,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必须贯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议强调“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将发展的重心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转移至“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意味着“十三五”则更注重“质”的飞跃,强调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并据此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

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党在发展理念上的新变化。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党在发展理念上的新变化。涉及的知识有: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的认识也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在表述时,需要结合我们党针对发展重心、发展方式等进行论述。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五大理念是我党根据中国30多年的实际发展状况而提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是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

②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面对中国过去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党对发展方式提出新的理念,遵循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体现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客观规律的有机结合。

4.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篇四

一、选择题

1.明代诗人钱宰的《拟古》一诗中云:“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C.世界上事物的运动都是循环往复的 D.世界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无章可循的 答案 B 解析 诗句以自然界永不停息的发展变化揭示了世界万物是运动的这一哲理,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题意无关;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不是无章可循的,更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C、D两项错误。应选B。

2.[2016·河南省高三调研]“传统银行若不改变,就会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当前迅速发展的P2P网贷平台、阿里小贷和支付宝等新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突破了传统银行业主要依靠物理网点营利的模式,倒逼传统银行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从唯物论角度证明了()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唯一特性 B.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C.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答案 B 解析 “传统银行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体现了运动对事物发展的重要性,B符合题意,且属于唯物论;D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错误;C说法错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3.近几年,中国的雾霾天气愈演愈烈,备受各方关注。对于“雾霾”天气的认识,以下观点正确的是()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②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人的行为不能违反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③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雾霾是会烟消云散的 ④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认识规律,采取得力的应对措施,可以减少雾霾天气出现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雾霾是大气受到污染的结果,是人类的行为违反客观规律而受到客观规律惩罚的表现,②说法正确;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④说法正确;①③与题意不符。本题选C。

4.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布朗立即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收到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看沿途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 1 丽吧!”布朗顿时目瞪口呆。布朗目瞪口呆的原因,从哲学上分析是因为广告商()A.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 B.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肯定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了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答案 A 解析 “地球是在旋转着的”“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说明广告商承认物质是运动的,并片面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忽视了相对静止,A项正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项错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5.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初印象容易长期在记忆中占支配地位;近因效应是指事物给人的最后印象在记忆中占主导地位,人可能会因近因效应突然改变对该事物的原有看法。以下从哲学角度对这两种心理效应的评价合理的是()①首因效应忽视了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②近因效应忽视了事物是绝对静止的 ③二者都不懂得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二者都犯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对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解释,从哲学角度看,首因效应将最初印象当成了对事物进行判断的主要依据,忽视了事物是运动变化的,①符合题意;无论是首因效应还是近因效应都割裂了事物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③符合题意;②中“绝对静止”的说法错误,排除;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回答下题。

6.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答案 D 解析 向雾霾等污染宣战、治理污染,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D正确,A错误;向污染宣战需要变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方式,B错误;人与自然的斗争是不可能消除的,C错误。7.唐朝诗人李商隐在一首诗中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要改造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想用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事物运动规律客观性的理解。引文体现规律的客观性。B错在“改造”。C不符合题意。D说法错误。故选A。

8.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 2 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类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答案 B 解析 荀子的话是说:“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这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既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又要认识和利用自然。A说法不科学;人们不能改造客观规律,C说法错误;D是不尊重自然的错误说法。B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习近平同志在深入贵州黔南州贵定县甘溪林场实地考察生态建设和保护情况时强调,要处理好生态建设和林业效益相结合、天然林保护与农民生活的关系问题,国家和各级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要不断健全,补偿规模还要加大。总的来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还要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这个关系处理好。

5.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篇五

1.如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A.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 B.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 C.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D.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 答案 A 解析 生活在不同高度世界的人,有不同的视野说明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的制约,故A符合题意;B的说法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C说法错误,实践能证明一些认识是真理,也能证明一些认识是谬误;实践决定认识,故D错误。

2.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答案 C 解析 题意简述了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意在强调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强调实践的作用,A不选;B、D观点错误。

3.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 C.②③ 答案 D

B.①④ D.②④ 解析 分析材料中某地在实践中对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认识经历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每一个阶段认识不同,表明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②正确,①③错误;上述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多次反复实现的,④符合题意。

4.“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唐朝诗人杜牧为此嗟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 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 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 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

A.①② C.②③ 答案 B 解析 对项羽能否实现东山再起,杜牧和王安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这体现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也体现了认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①④符合题意;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②说法错误;材料反映了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不同,③不符合题意。

5.下面漫画讽刺了()

B.①④ D.③④

A.没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 B.没有坚持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 C.没有看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D.没有看到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真理的客观性。本题是漫画类试题,对此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材料中漫画“公鸡能下蛋”,“我们亲眼见”讽刺的是人云亦云,缺乏客观依据,没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故A正确。上述漫画反映不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也反映不出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以及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故排除B、C、D。故答案选A。6.下面漫画《坚持原则》表明()

A.正确的认识产生于争论之中 B.对同一事物人们很难有共识

C.人们所在立场、角度不同,认识也往往不同 D.受知识水平制约,认识具有反复性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漫画《坚持原则》就体现了上述观点,C符合题意;争论有利于获得正确认识,但不是正确的认识产生于争论之中,A是错误的;B说法过于绝对;D不符合漫画主旨。故答案选C。

7.一直以来,暴雨预报对于全球科学界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大气运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受到海陆分布、地形条件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大气运动带来一定的影响。不能准确进行暴雨预报的根本原因是()A.暴雨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复杂 B.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C.当前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D.缺乏对暴雨形成规律的认识 答案 C 解析 实践决定认识,不能准确进行暴雨预报的根本原因应从实践角度考虑,答案为C项,排除A、B。D项错误,对于暴雨形成规律人类已有正确认识。

8.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将旅游投资和消费作为双热点培育,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新辟旅游消费市场。而以往的国家文件中,一般都只将旅游作为消费新增长点。国家对旅游的新定位,体现了()A.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是不同的 B.认识对实践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C.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上升 D.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被不断否定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观。A项错误,太绝对;B项错误,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D项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就是真理;对旅游的新定位,体 现了对旅游的新认识,所以,答案为C项。

9.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就脑容量大小是否决定智商的问题争论不休。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科研人员最新研究发现,脑容量与智商之间的关联微乎其微,决定人智商高低的是大脑结构而不是脑容量大小。这说明()A.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B.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绝对的 C.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人们过去对人脑的认识都是错误的 答案 A 解析 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A正确;认识不是绝对的,B错误;C与题意无关;D说法绝对。

10.全面二孩政策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的焦点之一。我国从“人多力量大”——鼓励生育,到“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计划生育,到“单独二孩”——生育政策适当放宽,再到“全面二孩”政策提出,我国人口政策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这说明()①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②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④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的进步以推翻已有理论为前提

A.①③ C.①④ 答案 A 解析 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过程是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体现,也体现出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①③当选;材料体现了认识的发展,没有体现出认识的反复性,②不选;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④不选。

11.材料 2013年,以“××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年化收益率一般为5.0%,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活期存款利率为0.35%。巨大的利差让网民用鼠标投票,开始了银行存款的“搬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一方面也受到审视和质疑。

某普通民众:不用怎么打理,每天都有利息到账,比存银行获得的利息多,感觉挺好的。某银行业从业人员:我们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地位和优势抵制“××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推出类似的产品。

某财经评论员:互联网金融抬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干扰了货币市场秩序,且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应该取缔。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问题: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并存的原因。

答案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评价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时,人们往往是站在各自的立场看问题,从而形成不同的观点。②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

程。互联网金融由于出现时间比较短,影响了人们对其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B.①② D.②③ 解析 审设问可知,本题为生活与哲学模块的原因类非选择题,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互联网金融“鲜花和掌声”“审视和质疑”并存蕴含着认识的反复性哲理,因此可从认识主体的差异性和客观事物本质的复杂性等角度回答原因。

12.计划生育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因此,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并非易事。2013年中央决定放开“单独二孩”政策,但在老龄化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此政策还不足以遏制青少年人口减少对未来的消费、劳动力供应、创新等经济活动产生的重大负面影响。

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就我国的生育政策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组织多方案测算比较,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经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中国未来人口发展战略报告,已经上递到决策层,该报告提出了立即放开“全面二孩”政策的建议。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允许全面普及二孩。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谈谈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应不断调整的认识。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需要深入调研论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呼声。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制定的生育政策要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利于贯彻和落实。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经反复论证,由执行多年的“一孩政策”到中央决定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再到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这是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由执行多年的“一孩政策”到中央决定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再到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体现了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 设问的知识限定是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问题指向是谈谈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应不断调整的认识。考生可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特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等方面思考。

透视热点之高考预测

时政热点

聚焦城市工作会议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①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②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②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③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

考点链接

材料①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有利于促进城市工作的健康发展。

材料② 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好城市工作要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材料③ 自然界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好城市工作,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

新题预测

1.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做好城市工作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唯物论依据是()A.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B.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C.科学理论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 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答案 D 解析 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A错误;B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C是认识论的内容,二者均不符合题意要求;坚持该理念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客观形势的要求,又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D符合题意。

2.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A.①② C.①③ 答案 D 解析 坚持从实际出发,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①错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错误;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正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体现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④正确。

上一篇:医学伦理学模拟试题(一)及答案下一篇:一个有趣的人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