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读后感作文

2024-07-13

文学名著读后感作文(10篇)

1.文学名著读后感作文 篇一

国庆小长假期间,我又翻出那本我读过上十遍的世界名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马克・吐温曾说过:“19世纪有两个奇人,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便是她。这本书主要写了海伦・凯勒的一生,他本来也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女孩,半岁的时候就会说一些简单的语言,刚一岁就会走路,她比一般的小孩要聪明得多,好学得多,然而好景不长,幸福时光总是结束的太快,19个月的时候,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再醒来时耳朵聋了;眼睛瞎了;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幸运的是海伦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安妮。莎利文。莎利文老师不但打开了海伦的心灵之窗,更改变了她的一生,从只会用手语表示意思到可以独立阅读再到用口与他人交流,海伦付出了比同龄人上千万倍的努力,她接受了命运的挑战。

看完了这本书,我感触颇深。可很多人认为,自己不能像海伦・凯勒一样伟大,那么我们也可以试着像莎莉文老师一样去帮助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许多孩子没有像海伦・凯勒那样悲惨的生活,没有失明、失聪,却连叠个被子,铺个床都做不了。雷锋也说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那么,如果你是一个健康人,你是否为家里,为社会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呢?

让我们相信,意志力也能令人创造奇迹;让我们相信,命运在自己手中!

2.文学名著读后感 篇二

这本书的开头让人以为这是一个庸俗不堪的爱情小说,看到中间才发现这是一个美丽骄纵但是勇敢果断的女孩在纷乱的战争年代的成长历史,看到最后发现它还是那本庸俗的爱情故事,只不过是包装了精美的外壳,女人写的东西终究还是太不理性。斯佳丽奥哈拉,全县出名的大美人,塔拉庄园的小姐。性格肤浅虚荣骨子里倔强刚强,从小是个被宠坏了的女孩,想要的东西只有阿希礼是她没得到的,自此她惦念了小半辈子,她从没去了解他,只在自己的想象里爱着他,她不知道他是懦弱空泛的。她为此忽视了玫兰妮,甚至恨她入骨。直至玫兰妮死前,她才知道兰妮才是她的依靠,是她能够并肩战斗为她挺身而出的人。

到最后她才明白兰妮是她的爱人,而她从小魂牵梦萦的阿希礼不过是又一个需要她保护的无能的孩子。巴特勒这个人就很奇妙了,他是个无赖,和斯佳丽一样自私残忍无耻而又无所顾忌。但他心里渴望善良渴望美好,他说他深爱着斯佳丽,最后还是能转身离开,就像当初亚特兰大沦陷,他在炮火纷飞的路上抛弃了斯佳丽和一众老小,只为了能去投身一场已经输了的战争。

他终究还是个自私的人阿,别人说他爱的隐忍,说他玩世不恭的表情下全是深爱。但他只不过是一个没有安全感从小被家人抛弃了的渴望追求些什么的自私的人。我私心里是很希望他和斯佳丽在一起的,但不是以结婚这种形式。他们惺惺相惜志同道合,同为卑鄙小人,理应过得更特别一些。这本书有出彩的地方,可惜结尾太差,斯佳丽是有旺盛的生命力,但她不是无所不能的,她不应该还能扛得住这一切。这不是勇敢,这是没有脑子没有心。

3.美国文学名著读后感 篇三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这段肉麻的情话是中年教授亨伯特的内心自白。1947年,亨伯特来到美国,任教于比利亚斯大学。他准备利用暑假的空闲时间写成一部教科书,于是他来到兰之蒂镇的寡妇夏洛特・黑兹太太家寄居,在那里他遇上了让他一生魂牵梦萦的女孩:洛丽塔。

那位令人神魂颠倒的小妖精迷住了他。她在他的身旁晃来晃去,令他无法专心写作,而她的母亲也对他一见钟情。黑兹太太似乎已经意识到了女儿对她亨伯特太太这个位置的威胁,在他们去滴漏湖度假的时候,黑兹太太还是以商量的口吻下达了命令:让洛丽塔去夏令营。然后她给亨伯特写了一封情书,向他求婚。虽然他爱的是黑兹太太的女儿,但他还是和黑兹太太结了婚。和黑兹太太结婚之后,洛丽塔成了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但他在日记里写下的那些对洛丽塔的情感剖白还是纸藏不住火,被他的现任太太发现之后引发了一场家庭内部的剧烈争吵。夏洛特一怒之下冲出家去,却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撞上汽车一命呜呼。

亨伯特和洛丽塔终于走到了一起。他开车去夏令营,将洛丽塔母亲去世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她。他是兴高采烈地去的,尽管他感到一点内疚。他把洛丽塔接走,先骗她说她的母亲病了,住进了医院。在路上,他们住进了一家旅馆,在大堂,洛丽塔遇上了一个秃顶像脏猪一样的老头儿,还有他的狗。晚上,当亨伯特将洛丽塔送上床,给她吃了安眠的药,自己出去走到旅馆门外白色的台阶上,这时,那个秃顶的老头儿再次向他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话,但亨伯特并没有放在心上。他知道了,他甚至不是她的第一个情人。然后他们驱车往家赶。亨伯特越来越感到不安,觉得坐在旁边的洛丽塔像个索命的小冤魂。她要求在一个加油站停一停,她下了车,很长时间没有回来,当她重新上车时,要求亨伯特给她零钱,她要往医院给妈妈打电话。亨伯特让她先上车,然后向她吐露了实情,“你妈妈死了。”

从那时起,他们开始了遍游美国的旅行。虽然是旅行,但实际上他们一无所览,他们这漫长的旅行只不过是用一条迂回蜿蜒的粘土路来亵渎这个迷人、诚信、梦幻般的国度。最后,这段旅行走到了尽头,亨伯特决定把他的“宝贝女儿”送到比尔兹利女子学校就读。

一切似乎都很让亨伯特满意。但有一点是致命的,亨伯特无法容忍洛丽塔和其他男性在一起。

亨伯特觉得她正在从他的掌握中逃脱出去,他只能用她每星期的零用钱来买她的欢心,但她对他越来越冷淡,彼此之间并无真正的快乐可言,亨伯特沉溺于性爱游戏,洛丽塔逐渐厌倦了这种不道德的生活。他们开始不停地争吵。洛丽塔把从亨伯特这里要来的钱攒了起来,亨伯特觉察到了,预感到这是一个阴谋,一个让他永远也见不到洛丽塔的阴谋,这让他火冒三丈。一次,争吵之后,洛丽塔夺路而逃,在大雨中跑了出去。找到洛丽塔后,他们决定到外去散散心,西行去各地转转,这也许对于改善他们现在这种冷战的状况有好处。

在路上,亨伯特发现背后有人跟踪,一辆“阿兹特克红色敞篷车”老是在他们屁股后面跟着,它们之间的间距似乎雷打不动。当亨伯特在一个小镇下车买东西的时候,他在商店里看到这辆车的车主下车和洛丽塔攀谈。但当他赶过去时,这个黑衣人已踪迹不见,他问洛丽塔:“那人说什么?”洛丽塔说:“他问我要张地图,肯定是迷路了。”亨伯特觉得不妙,立即掉转车头,往回开。

洛丽塔生病了,住进了医院,医生诊断不过是流行性感冒,没什么大碍,但要住院观察一天,补充水分,好好睡一觉。第二天,当亨伯特打电话给医院时,医院医护人员告诉他,有个人把她给接走了,自称是她的叔叔,还带着一条狗,看上去很和善。亨伯特大吃一惊,他马上想到这些天来一直跟踪他们的人,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大意了。他赶到医院,和医护人员大吵了一架,但于事无补。他踏破铁鞋,一直找,找了几个月,依旧不死心。

3年后的一天,他收到了洛丽塔从远方发来的一封信,信上说她已结婚怀孕,急需用钱。他读信时拼命抗拒着它在他身心中引起的剧痛,他踏上了那条路,独自一人按照信上写的地址驱车前去。他以一个父亲的身份来到女儿的新家,慰问他们,给他们钱,然后洛丽塔告诉了他真相,那个将洛丽塔从他身边拐走的人正是那个秃顶像脏猪一样的老头儿,他的名字叫奎迪,是个编剧,有时还做点广告。他是洛丽塔唯一真正爱过的男人。他把她骗走,为他拍一些色情照,洛丽塔不肯,于是她就给赶了出来。

虽然亨伯特仍然试图挽回这段感情,但此时的洛丽塔已不是当初的那个妖艳的小仙女了,亨伯特从他的口袋里拔出了自动枪,准备将一腔仇恨都发泄到那个拆散了他们的人身上。他找到了这个让他憎恨一辈子的男人,把子弹射进他的身体,就像这是一只该死的老鼠。他没有一丝怜悯,没有一点犹豫,他只知道,他要干掉这个男人,为自己也为这段要命的恋情复仇。

4.美国文学名著英文读后感 篇四

对于大多数人,一生中不止会出现一个人,爱情是有保质期的。年轻时候轰轰烈烈的相爱,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退,这是残忍的现实。婚姻之于爱情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答案不是每个人都确定,因为一切都在变,人的思想也会因为变化而潜移默化地改变着。

当平淡的生活失去了色彩,平稳跳动的心久违了激情的光临,早已忘记了怦然心动是如何的美妙,此时,另一个人的出现给了这些逝去的事物一个重生的机会,年轻时的感觉突然而至,而且愈加强烈,这是爱情再一次降临,让人兴奋不已。人到中年,更加懂得了爱情的真谛,因此这样的爱情该是如何的让人难以自拔,让人忘乎所以。

终于这张爱情的网将两人紧紧捆住,他们互相依偎,寻找温暖。没有什么能将他们分开了,时间和空间也不可以。人在爱着的时候总是盲目的,以为在彼此怀里就能脱离开现实世界,而对方就是全部。人们不会相信自己那时有多大的勇气与毅力,在爱情的世界里奔跑呼喊,乐此不疲。人们更不会想到,那种强大的力量会有用光的一天。

平静的生活已经完全打破,家庭、婚姻背离了原来的轨道,失去了控制。无论是眼泪还是恐惧,都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连时间都束手无策。美满幸福的结局只停留在童话里,现实是无情的。漂泊的爱情找不到立足点,只能在空中飘飘荡荡,没有归宿。归宿,其实有的,现实世界承受不了这份沉重,于是把它交给死亡。

死是一件那么简单又困难的事情,终于,死亡让两个人以爱情的名义紧紧拥抱在了一起。而这份代价过于昂贵,爱情化身毒物,消亡的不仅仅是生命,爱的火焰也渐渐熄灭。

5.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故事读后感 篇五

我读完这本书后的感想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就行没头脑他们一样,他们都想成为大人,而当他们真的有机会去做大人能够做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却做不好。所以,我们此刻应当做的就是要好好学习,积累知识,等长大以后就能够完成自我想要做的那些事情了。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个故事里的两个小主人公的外号。“没头脑”不是不聪明,只是做事马马虎虎,常常丢三落四;“不高兴”不是不会笑,而是固执任性,总不愿和他人配合。他们在放学的路上遇见了一个神仙,把它们变成大人。

6.文学名著读后感作文 篇六

上个学期我选修了英美经典文学之一门选修课,其中老师给我们推荐了许多的阅读书目。暑假期间,趁着闲来无事,于是便上网查找了相关的书籍来阅读,其中一篇给我的影响尤其深刻,那便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南部小说的代表人物,威廉·福克纳发表的被誉为最富盛名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也是世界短篇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绚丽无比。

它特殊之处就在于它能够让人全神灌注地把整篇看完,之后仍然意犹未尽,又多么希望把整个故事说给别人听;虽然结局令人痛苦不堪,可是发人深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一篇以爱为主轴的小说,也许它不浪漫也没有激情,但在某些小地方总不经意的透出一丝感人的气息。

文章所描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的一个南方小镇杰弗逊小镇上格里尔生家族的命运。文中的主人公——艾米丽·格里尔生小姐直到三十岁还未出嫁。因为她的父亲,作为家族族长的父权倾向严重的父亲,为了维护所谓的等级和尊严,赶走了所有向艾米丽求爱的男子,剥夺了她幸福的权利。在父亲过世后,行政当局要铺设人行道,建筑公司的工头是个北方佬,名叫荷默·伯隆,个子高大,皮肤黝黑,精明强干,声音洪亮的荷默很快便俘获了艾米丽小姐的芳心。不久,人们便看到他和艾米丽小姐一起驾着马车出游。镇上的人们议论纷纷,他们都不相信他俩能成为终身伴侣,人们怜悯艾米丽,作为一个没落的南方贵族中的高贵的淑女居然看中了一个拿日工资的黑皮肤的北方佬。父亲的死于艾米丽而言并不是一种解脱,艾米丽仍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中,艾米丽仍然没有摆脱家族尊严的束缚——当她发现荷默无意与她结婚的时,艾米丽毫不留情地选择了用砒霜毒死了荷默。从此,艾米丽便在破旧封闭的宅院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与荷默的尸体同床共枕40年,直到艾米丽小姐去世,小镇上的居民才发现了这个惊人的秘密。

艾米丽小姐最后孤独地死去无疑是为这一悲剧画下了句点。然而所有的悲剧的结尾,总是会有众多的成因,在我看来,原因有四点。

一、父权制与恋父情结

这部小说里,对艾米丽影响之大之深的当属她的专制的父亲。弗洛伊德创立了“恋母情结”,意指男孩对母亲产生的特殊性依赖,同样,他又提出了“恋父情结”,来意指女孩对父亲产生的特殊性依赖。艾米丽自幼丧母,随父亲长大,并且如同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成为了一个有教养、有内涵的南方淑女。艾米丽的父亲在世时,小镇上的人们“把这家人看作一幅画: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艾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岔开双腿,背对艾米丽,手执一根长鞭,一扇向后开的门恰好嵌住了他们俩的身影。”而代表着南方淑女的骄傲与尊严的艾米丽小姐孤芳自赏,与世隔绝,她“什么样的青年男子都看不上眼。”世界上除了父亲和与她朝夕相处的黑人奴仆外再也没有其他人能够接近她,了解她。而那个黑人奴仆亦离群索居,扑朔迷离。而艾米丽小姐的父亲则“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可以看出,高大威猛的父亲对于艾米丽而言就像是一个保护神,是她感情的支柱,生命的另一半。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女孩对父亲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依赖关系,父亲在女孩的眼中就像是一把巨大的保护伞,为自己遮风挡雨,而一旦这种稳定的关系被破坏以后,女孩就会便会强烈地感受到被人剥夺,遭人遗弃的感觉。在艾米丽的父亲死后,她仍然相信她的父亲并没有死——“一连三天她都这样,不论是教会牧师访问她也好,还是医生想要劝说她让他们把尸体处理掉也好。”“当时我们还没有说她发疯。我们相信她这样做是控制不住自己。我们还记得她父亲赶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我们也知道她现在一无所有,只好像人们常常所做的一样,死死拖住抢走了她一切的那个人。”

对艾米丽而言,父亲的死亡预示着支撑她的强大保护伞倒下了,她无法正视父亲的死留给她的空白。迷惘无助的艾米丽又将如何来面对将来的生活。她爱着父亲,因为父亲是她的保护伞,她的感情支柱,而她又也憎恨着父亲,因为父亲是那个抢走她一切的人。这种对父亲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影响了她与情人荷默之间的关系。父亲所代表的是南部文明,而作为建筑公司工头的北方佬荷默则代表着锐不可当的先进的北方工业文明,和荷默的相恋无疑意味着对父亲所代表的南部文明的背叛。在她身上上演了一场感情与理智的斗争。最终,在这场斗争中,这位南部文明的忠实捍卫者艾米丽小姐毅然选择牺牲了情感的欲求,毒死了荷默,捍卫了南部文明的尊严。恋父情结导致的对父亲的依恋以及父权体质下父亲对艾米丽的戕害促使艾米丽最终悲剧的酿成。

二、南部文明的根深蒂固

福克纳笔下的美国南部是清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它甚至“比清教徒的新英格兰更为清教化。”南北战争前后的美国南方,以骑士精神和淑女风范傲然于世。在它的光辉时代,不失为一种严肃的道德和行为的规范。但历史的合理性消亡之后,种植园主昔日的威严和荣耀如流水落花一般一去不复返,但其残存的旧日理想的余晖诱惑着处于历史交替的南方人,造成他们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人与时代的严重错位,心灵始终处于内在的混乱状态。艾米丽表是这样的人物,她始终脱离不了旧日的影子,南部文明早已在她的心中根深蒂固。而历史的车轮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力量相较量相抗衡时,落后的南部文明逐步被先进的北方工业文明所取代是毋庸置疑的。福克纳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里,作为南部文学的领军人物,同时也作为美国南部文明衰落过程的体验者与见证人,福克纳亲眼目睹了面对锐不可当的北方工业文明南侵的大潮下南部文明的衰败。而作为福克纳本人的代言人,他笔下的艾米丽和他一样怀有对南部文明太多的不舍与依恋,执着与挽留。南部文明在艾米丽心中的根深蒂固造就他最后的悲剧。

三、艾米丽的性格因素

艾米丽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她性格的悲剧。爱默生曾经说过,人们之所以寂寞,是因为他们不去修桥,反而筑墙将自己围堵起来。艾米丽自己在自己的心上竖起一座高墙,促使悲剧的发生。倔强、暴戾的艾米丽骨子里流着和父亲一样的血液,她想留住曾经有过的东西。不顾一切地去留住一切东西。那种想控制他人狂暴而无情的态度和意志终于战胜了理智。在外界压力和情人的背叛下,促使艾米丽做出了惨烈、决绝的选择。以自己极端的方式永远地留住了情人,以这种表面的成全圆了自己的玫瑰梦。从此她封闭自己,守护着幻想的永恒国度。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自己的方式对待他人世界。她抵制时代进步、目无政府、无视法律的存在,她拒绝纳税。拒绝邮政服务,拒钉门牌号。在艾米丽的生命中,她不怕讥笑、也不接受怜悯,更拒绝做任何的妥协。她以冷硬、顽固、偏执而又不痛苦的形象维持自己最基本的尊严。守护着那玫瑰色的世界,虽然那最终只剩下“败了色的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的灯罩”。艾米丽打破了传统的谦恭、隐忍、温柔、忘我的女性模式。她孤傲、桀骜不逊、自负执拗、我行我素。她蔑视社会等级和道德观念,在恋爱和婚姻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和自主。她的种种性格因素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她最后的悲剧。

四、过分强调价值观一致的小镇居民

艾米丽所在的杰克逊镇是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一个缩影。美国内战前,美国南方人心中普遍有一种优越感。自独立以来,美国南方一直处于大种植园主阶级的统治下,封建残余保留较多。传统的南方过分强调价值观念的统一,进而对他人任意“关心”干涉。艾米丽是传统的受害者,而文中的“我们”就是芸芸众生、冷眼的旁观者。文中的“我们”表面上是关心艾米丽,依恋传统的怀旧感情和崇奉贵族,而实际上是为维护南方传统思想,对艾米丽进行无端的干涉:“起初我们都高兴地看到艾米丽小姐多少有了一点寄托,因为妇女们都说:„格里尔生家的人绝对不会真的看中一个北方佬,一个拿日工资的人。”尽管贵族门第此时已经衰落,但还是有人愿意拿淑女风范来评判他人的行为,对他人品头论足,交头接耳,以此来衡量其人是否高贵。而艾米丽对此也做出了回应,“她把头抬得高高——甚至当我们深信她已经堕落了的时候也是如此。”福克纳虽然借“我们”之口叙述故事,却也对“我们”有着嘲讽之意:一方是死守淑女风范的老处女,另一方是刻薄的世俗,艾米丽注定是受害者,“我们”以多胜少,用风言风语的利刀把已是满身枷锁的艾米丽进一步推向了孤独和绝望。文中的“我们”非但不伸出援手,反而因为她的不同而竖起一座高墙将她层层围住,最终把她推向悲剧的深渊。

结语:

有评论说这篇小说描绘的是一个旧时代的落寞,通过艾米丽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出来。这样理解也行,就像人们读《红楼梦》,也是怎么理解的都有。还有人说这是部悬疑恐怖小说,也算是,但它可远远超出了恐怖小说的高度。我觉得这还是部爱情小说,透过爱情深深的挖掘了人性。对艾米丽小姐的性格分析也许将是人类心理学永久的课题:如果伯隆不爱艾米丽,按女人的说法他已经占了她的便宜,工程又收工了,他还有必要去而复返吗?艾米丽小姐如果不爱他,会让他死在自己床上吗?正是这种保守和死亡的本能在她身上完美的结合,才成就了她的大获全胜,也成就了这篇永恒的爱情故事。

艾米丽是父权制度的受害者,也是南部清教文明的捍卫者,她的冷酷、顽固、偏执的性格因素将她逼向绝望的悬崖,而小镇上的“我们”最终用我们的冷眼和风言风语将艾米丽推下了悲剧的深渊。献给艾米丽的那一朵玫瑰,或是对她的怜悯,或是对她的敬佩,或是对她的悼念,而如今的我们对这一切却终将不得而知。

专业:2013级环境工程 姓名:熊梦琪

7.文学名著(定稿) 篇七

1、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关羽。这本书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许多,请用最简 洁的语言写出其中一个故事的名字:大意失荆州。

2、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血肉丰满、性格鲜明的农民起义英雄形象,请列举有关人物(不少于5人)“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豹子头”林冲、“黑旋风”李逵、“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母 夜叉”孙二娘。3

4、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他的名字叫 鲁宾逊。作者是英国的笛福。这部作品叫《鲁宾逊漂流记》。

5、他在生活底层长大,后来和战友们一道策马扬刀,南征北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恶劣的自然条件顽强斗争,表现了极大的智慧和积极性,当他病魔缠身躺在病床 上时则克服困难,开始创作,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这个著名的文学形象就是保尔·柯察金,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说的是这部名著中另一位英雄人物 武松 的故事。

7、古代的“岁寒三友”指。

8、著名作家郭沫若曾经写过一副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对联称赞了一位借“写鬼写妖”来“刺贪刺虐”的清代名家,请你写出这位清代名家的姓名是:蒲松龄。他的一部著作《聊斋志异》。我们学过的课文《宋定伯捉鬼》是选自《搜神记》,这是晋代干宝所作,这部作品与《聊斋志异》一样同是志怪小说。

9、《三国演义》中 “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10、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11、“群英会中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三国演义》。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12、七擒孟获是那部古典名著的情节?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是诸葛亮擒的孟获。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13、“巧授连环计”是哪部名著中的情节?”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连环计?

《三国演义》曹操、庞统,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14、《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主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15、“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16、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 “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17、《三国演义》中 “赔人夫人又折兵”的是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孙权;诸葛亮。

18、《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从中可见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19、《三国演义》中 “三英战吕布”的 “三英”指哪三个人?刘备;关羽 ;张飞。20、《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 “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21 22、120回,基本定稿是为80回,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小说内容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23我们初中学过他们的文章分别是:《麦琪的礼物》、《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

8.外国文学名著 篇八

2,“荷马史诗”?所谓荷马史诗,是指古代希腊两部民族英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传为纪元前&—’ 世纪时的盲诗人荷马所作,故名。实际上是古希腊人以远古战争史实为依据,用神话的观点,长期口头创作的结晶,而荷马可能是将其综合加工整理的人。

3何谓“骑士文学”?骑士文学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之一,乃充分表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精神特征的文学,骑士制度兴盛之后的产物。以描写封建骑士忠君、护教、行侠、冒险、恋爱为主题,极富浪漫传奇色彩。其体裁有“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二种,分别发源于法国的南方和北方。代表作如《破晓歌》、《特里斯丹和依瑟》等。3何谓“城市文学”?所谓城市文学,指的是欧洲中世纪世俗文学之一,约## 世纪之后,随着城市的兴起,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起来。它与教会文学和骑士文学不同,反映的是日常的现实生活和市民阶层的思想感情,内容多涉及对僧侣和封建主的嘲弄。形式多样,但大抵具有寓意和讽刺风格。代表作有《列那狐故事》、《玫瑰传奇》等。4何谓“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 世纪(或#+ 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它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以现实人生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张扬人的尊严,也就是大力提倡人文主义。由此而掀起研究古典学术文化的热潮,声称要把久被埋没的希罗古典“复兴”起来,故名。5什么是“人

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反映新兴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文化思想体系,也是这个时期西方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在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6史诗包括两部:《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

(1)结构的巧妙和完整。(2)史诗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塑造了众多的人物,但并不显雷同,不显重复。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情势中,以夸张的手法和色彩浓重的诗句,具体地描绘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他的性格。

(3)史诗的诗句优美动听,成为欧洲文学史上此类作品的典范。得力于它们具有丰富瑰丽的想象和出色的比喻。因此全诗极富生活气息,而且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4)史诗采用六音步长短短格的诗体,不用尾韵,节奏感很强。与史诗所要表现的内容是很协调的。(5)史诗的有些表现手法与朗诵艺术有着密切关系。如重复约占全诗的三分之一。

荷马史诗又称英雄史诗.因为史诗中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并且通过这些形象表现了那个英雄时代的英雄主义思想.描写英雄必须首先描写战争,因为战争场面为英雄们提供了一展雄姿的天地,而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本身也体现了作者对英雄理想的追寻与歌颂.如伊利昂记中的特洛伊战争中的殊死战斗.作者以恢宏的彩笔气势磅礴地描绘了古战场的人喊马嘶,群雄争斗,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这一幕幕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的战争场面,本身就是展现英雄雄姿的诗篇.英雄们把血腥的战争当作展现其英雄品格,实现

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以大规模地杀伤对方来显示自己超人的武艺,胆魄与智慧.区别于其他的史诗诗人,荷马摆脱了历史的局限,而着意于摹仿完整的行动,使作品避免了流水帐式的平铺直叙,形成了主题明确,中心突出的整体格局.(这是亚里斯多德说的;)荷马在史诗题材处理与谋篇布局上也有惊人的水平.两部史诗都涉及了10年时间所发生的事,而荷马采取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和某一段时间上,从而把众多的人物纷繁的情节和丰富的生活画面浓缩成一个严谨的整体.另外荷马也擅长人物性格的刻画.如阿伽门农的刚愎自用,阿基琉斯英勇善战,奥德修斯的足智多谋,赫克托耳诲人不倦,说话语重心长等.而且,人物性格通常具有复合和层次分明的特点.如阿伽门农还有富贵豪强的一面,并勇于自责,阿基琉斯任性倨傲,不顾全大局等.荷马的叙述具有明晰快捷,生动灵活并不失沉稳与庄严的特点.在语言上创新并善用修辞.如明喻,象征等.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相互结合;史诗取材有据,反映时代风云,又穿插神话故事,神人合一,写实之中又富于浪漫色彩。2)塑造出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它不仅用人物语言和行动表现其性格,还用心里描写表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3)剪裁得当,线索分明。4)富于民间文学特色,因为是人民口头创作,语言质朴、清新;表现手法多为:重复、夸张、比喻等 7三大悲剧诗人各自具有不同的风格。埃斯库罗斯:不以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见长,而以置景的浪漫、形式的光怪陆离著称。文风刚健雄奇,文字古朴瑰丽且形象化,表现力极强。索福克勒斯:他的戏剧结构精妙。优化

了情节的组合,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设置多种互为关联的铺垫,构思巧妙。善于处理巧合。欧里庇得斯:认为神的意志最终也将在某种程度上接受命运的制约。善于描写认为的心里活动揭示隐藏在认为内心深处的感觉。他偏向女性题材。古希腊悲剧有几个特点:

1、题材都取自希腊神话,其内容往往带有命运观念或其他迷信色彩,但表现的却都是现实生活或者是借神话题材为现实服务的,所以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深刻的思想性。也就是说,写的都是神,表现的却都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观点、人的愿望,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写照。

2、基本主题都是描写古代民主斗争,反对专制、反对压迫、反对侵略,表现民主制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3、舞台艺术:演员都穿着鲜艳的衣服,高底鞋,带假面具(类似我国古代舞蹈的愚人傩和后来的京剧脸谱)。一个演员在剧中可扮演多个角色。每剧都有合唱队员,合唱队员一方面起“幕”的作用,一方面扮群众角色,而且所唱内容都与剧情发展有关,增加剧的抒情性。公元前5世纪是希腊悲剧的鼎盛时期,在雅典活跃着许多悲剧诗人。其中最杰出的剧作家有三位:被称作悲剧之父的埃斯库罗斯;被称作戏剧荷马的索福克勒斯;被称作“舞台哲人”的欧里庇得斯。

8神曲的二重性

就像恩格斯的评价那样,但丁以其“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及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二元身份、“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的双重时代标志,无愧于其“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称号,作为新旧时代的承上启下者,其代表作《神曲》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亦深深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表现出

明显的二重性。这种二重性首先体现在对神学思想这一封建统治工具的取舍与损益。在那个由“皇权与教权”严重冲突而“教权与民主”的激烈斗争年代里,但丁最初继承家族的政治立场,积极从事反封建贵族的斗争,而后转为反对教皇及其干涉内政的斗争,这种坎坷的人生经历直接影响了其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对神学的看法。一方面,他把基督教文化看成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文化结晶,把天国当作人类追求的至善至美的境界,把神学看作人类进入天国的唯一途径。“其文艺思想显然还带有中世纪以院派神学的神秘气息和烦琐方法。”(朱光潜,西方美学史,13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通过神游经历,揭示出人要苦修苦练,杜绝行为罪恶及内心****,信仰上帝,才能到达神学理想中的天国。也就是说,《神曲》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便于封建统治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存在于作品中的大量寓意象征也表达了作者对现行的神学思想的反叛,并在一定程度上以人文主义精神反映出来。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意大利的未来和对人类前途的忧虑的关心、以及其对神学“美”的崇拜与对现实“丑”的厌恶之间的冲突不断地闪现在字里行里,如黑暗的森林象征意大利的现实、野兽象征邪恶势力、维吉尔象征理性等等,由此可见诗人的思想上、心灵上的冲突与纷杂。与此相呼应,《神曲》在艺术表现上则以神秘严谨的中古神学构架、规模宏大的场面、梦幻象征隐喻表现手法并用、“俗语化”的意大利语言为重要特征,以细致理性地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表达作品创作理想,使作品不但富于崇尚理性的特征,更提出了尊重科学和知识的进步思想,人生的意义“不应当像走兽一样活着,应当求正道,求知识”。在语言运用上,诗人大胆采用符合所倡

导的所谓的“俗语”(意大利语),从而摒弃了当时正统文学用拉丁文的作法,促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由此,朱光潜的说法似乎更有根据,即认为“用近代语言写像《神曲》那样的严肃的宏伟的诗篇,但丁还是一个首创者”。(朱光潜,西方美学史,13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神曲》是一部兼具总结性和开拓性的作品,充分显示了中世纪向近代文明过渡时期的欧洲文学和文化的特质。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所呈现出来的双重性,是构建《神曲》这部中世纪具有划时代作品的重要因素。《神曲》二重性首先表现在如何看待祖国的前途命运。一方面但丁认识到统一意大利是拯救祖国的唯一途径,另一方面他所设想的统一方式却是空想的、错误的,把希望寄托在好皇帝和人们的道德完善上。其次表现在对待宗教的二重态度上。一方面主张信仰上帝,为天主、圣徒、苦行僧唱颂歌,另一方面对现实中的教会罪恶做了全面的揭发与批判。第三表现在对待现世人生的态度。一方面歌颂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肯定现世人生,赞美人性,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意识。第四表现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一方面采用中世纪文学的创作手法,如梦幻形式、象征手法、神秘主义描写;另一方面又显示出近代文学的创作特点,如写实手法、心理描写、运用意大利语写作,促进了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凡此种种,都表现出《神曲》的二重性,既有中世纪的一面,又有新时代的一面。《神曲》的主题思想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需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磨练,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它是作者从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统一的寓言性总结,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神曲》是典型的中世纪艺术的代表,在艺术上它宣告了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端,为文艺复兴的到来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①梦幻与现实的交融。《神曲》虽以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诗人的灵魂在理性和爱的指引下幻游三界达到至善境界的经历,有很浓厚的宗教幻想色彩,但作品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尖锐复杂的党派斗争,反映了教皇和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这种梦幻与现实的交融,也反映了作者对基督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的积极态度,体现了新文化的发展趋势。②工整与协调的结构。《神曲》分为3部,每部33歌,加“序曲”共100歌。各部篇章基本相等。长诗采用连锁押韵式衔接,每部诗的结尾均以“群星”一词作结。作品在整体上工整而协调,如“地狱”是痛苦和绝望的境界,所以它的色调阴暗,浓淡不匀,自然景象也仅作为刑场的陪衬;“炼狱”是苦修和希望的境界,色调则柔和爽目,自然景色也明朗可观;“天堂”为幸福的境界,色调绚烂明丽。③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神曲》从头到尾充满象征和寓意。森林、狮、豹、狼被称为《神曲》的四大象征。维吉尔代表知识和理性,贝亚特丽奇是爱和信仰的化身,他们象征着人的生活要有知识和爱的指引;三界三行是“人类精神”由罪恶到净化直至幸福的必然过程。“地狱”象征黑暗社会,“天堂”为理想境界,“炼狱”是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必经的痛苦历程。作品中的许多人物也有寓意。比如诗中的尤里西斯在汹涌的大海上西行,表现出不折不挠的精神,集中体现了作者思想和行动上的追求。④《神曲》运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并采用了意大利的民歌形式。这就打破了正统的用拉丁文写作的惯例,使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民族特色。

姆雷特是具有新型世界观的文武全

才,是朵举世瞩目的娇花,如果登上王位,自然是开明君主的典范。在他身上,寄托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希望,体现出资产阶级对统一国家的理想。哈姆雷特性格特征。⑴ 忧郁A.忧郁之源----理想破灭

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人类,并不美好,下贱的克牢狄斯一旦爬上王位,很多人对他阿谀逢迎,“如今诚实的人,一万个人中也没有一个!” 为了篡权,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人,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间,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原。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麦,又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爱情,也不坚贞,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的孝鞋还没有穿旧,居然匆匆地改嫁奸王,钻进乱伦的衾被, 就是畜牲也会比这悲哀得长久些吧?友谊,也不可靠,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的私利,甘做奸王的暗探来窥视行踪;就连信誓旦旦的情人,也不自觉成为篡权者的工具。

理想破灭,使他承受不了这超负荷的压力,陷入于精神危机,产生了忧郁。B.忧郁之深

深刻洞察力----他以哲学家的深刻洞察力,解剖现实,深揭被掩盖着的社会罪使其忧郁积重难返。继续探索----他在精神危机里继续进行精神探索,又发现更新,更严重的社会罪恶,这些新的罪恶又带来他忧郁的进一步升级,达到常人达不到的深度与广度。C.忧郁之久

忧郁----贯穿剧目的始终。从他穿着丧服登场,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装疯,到戏中作戏,到后宫劝母,到海上窥奸,到墓场葬礼,到宫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后毁灭,忧郁一直没有离开过他。

因而, 没有忧郁,也就没有哈姆雷特。

⑵犹豫A.犹豫原因

敌强我弱----他知已知彼,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整个时代已经颠倒混乱, 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 那就是 “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这样,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导致他行动的犹豫。

任务艰巨----既要为父报仇,又要扭转乾坤,一身二任。

这种独扭乾坤的重任与势孤力单的矛盾,只能产生“难扭乾坤”的哀叹: 一个任务尚且力不从心,何况两个?这就带来他行动的双重犹豫。B.犹豫表现

拙于行动----他是哲学家而不是实干家,他敏于思索而拙于行动,他在没有切实可行、十拿九稳的办法之前,只会冥思苦想,他从思考到行动需要一个比常人更为复杂的过程。不知如何行动----他决心行动而又不知如何行动, 他很不容易等到一个杀掉奸王的机会,克牢狄斯在祈祷,只需抽刀一击,就能为父报仇,然而,灵魂进入天堂还是滚入地狱的无用考虑又使他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机会。C.犹豫结果

等待时机,而时机不来,一旦到来,又坐失良机;幻想行动,却一拖再拖,空有报国之心,而无匡世之策,只落得个苦闷彷徨,忧郁犹豫。

结果,行动的犹豫,导致了他的毁灭。4.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

哈姆雷特的毁灭,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

客观上,阶级力量对比的悬殊,敌强我弱;主观上,自身具有不可克服的忧郁、犹豫等弱点。

因而他的毁灭,不只是个人的原因,而是那个时代人文主义者不可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所导致的。

主要人物:克劳狄斯、奥菲利娅

4、反映的16世纪末英国现实: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国家;恶人当道、阴谋成风的朝庭;奸诈残暴、荒淫奢侈的统治者。――英国现实中存在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5、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复杂的性格。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6、悲剧原因:哈姆雷特自身的心理弱点,也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7、形象塑造手法:首先,塑造一个性格复杂的,发展变化的形象。其次,在发展中,内外双重矛盾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用独白和旁白表现人物的思想矛盾,表现思考、认识与自责、怀疑。

8、克劳狄斯形象:封建主和暴君的残忍,阴谋家的野心和阴险,集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阴谋家于一身,代表文艺复兴新旧交替时期的所有罪恶。

9、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首先,认为应该有正当的名分,必须让克的罪行得到证实并当众暴露;其次,自己的行动能否起到惩罚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人文主义者的特点,性格发展的阶段性,延宕问题,精神分析学解释的再思考。《哈姆雷特》的艺术特点:情节的生动丰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广阔的社会背景,多种艺术成分的融合。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

姆雷特”

(1)通过哈姆雷特之口,传达出16世纪人文主义者的人生观、社会观和宇宙观。A、赞美人,蔑视神。B、反对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观念,主张平等互爱。C、谴责战争,同情人民的苦难D、尊崇理性,注重科学的求实精神。

(2)反对封建暴君,提倡开明君主制。

(3)借古喻今,借丹麦的故事,反映16世纪英国的现实,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莎士比亚的 艺术 特色这部作品不仅在思想内容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首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一点在上文的分析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这里着重提一下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阐述的艺术见解。他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他还强调艺术表现“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既不能过分,也不能懈怠。这些先进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观点,不仅为莎士比亚本人所竭力遵循,就是在今天也仍有着很强的借鉴价值

其次,作品结构的复杂和情节的生动也充分显示了莎士比亚卓越的艺术才能。剧本的结构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丹麦朝廷内部的权力之争;丹麦与挪威、英国的外交往来,丹麦朝廷对德国威登堡(人文主义中心)的态度;哈姆莱特的家庭关系,波洛涅斯的家庭关系,以及这两家之间的冲突;对剧情的转折起重大作用的戏中戏和比剑的安排;哈姆莱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父亲的亡魂、作为对手的叔父、波洛涅斯、他的两个同学、王后、奥菲莉娅、霍拉旭、雷欧提斯、剧团伶人、两个掘墓人以及作为旧式官僚的代表的奥斯里克)。所有这一切的剧情结构和人物关系都被莎士比亚巧妙地安排在这一悲剧里,不仅增强了剧本的现实性,更为剧中众多人物展示其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空间环境。第三,为了更加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莎士比亚为他们设计了大量的独白。尤其是在刻画哈姆莱特这一中心形象时,为了把他塑造成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为了更好展现他的内心矛盾和性格发展过程,莎士比亚大大发挥了独白的作用。哈姆莱特的重要独白有六处之多(前文多有引述),是莎士比亚所有剧本中独白最多的一个。这些独白都安排在人物思想转变的重要时刻。通过这些独白,我们不仅把握了人物思想发展的脉络,也把握了剧情展开的线索。这些独白本身也是优秀的诗篇。如果删除了这些独白,剧本无疑将大为逊色。最后,剧中不同人物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也是莎士比亚该剧的重要成就之一。在这里不同身份,不同处境的人物使用着不同的语言:哈姆莱特的直截了当,波洛涅斯的咬文嚼字,两位同学的躲躲闪闪,奥斯里克的矫情迂腐,掘墓人的俗俚简洁均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人物所特有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教养。而同一个哈姆莱特针对不同的对象说话时也在不断变化着语言,有时是一针见血的褒贬,有时是晦涩难懂的疯话,有时是温情脉脉的表白,有时又是粗俗不堪的市井俚语。哈姆莱特的独白也同样具有多样性,时而诗体,时而散文,诗体意味着庄重与典雅,散文意味着诙谐与粗俗。这种不同文体的使用在其他角色身上也有体现,比如掘墓人使用的民谣。运用这种个性化的语言和多样化的文体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作者为我们精心描绘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

风俗画。

莎士比亚是伟大的,他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展现了一段历史,一段精神与思想的历史,同时也是一段文学与艺术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被一种激情和悲壮感召着,激励着,去咀嚼已逝的过去,去思考未至的将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这句话反映出当时他的痛苦、疑惑,对人生充满怀疑,觉得人活着没有意义,自杀更好,可又对死亡很恐惧,不知人死后会不会下地狱。所以在这段独白里,他非常犹豫,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是应该“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也就是活着,忍受生老病死和人世的不公;还是”挺身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清扫"(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十日谈》的挑战性和创新性是什么?

《十日谈》是薄伽丘的代表作。这也是作家创作中优秀的作品,它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先河,《十日谈》勇敢地向教会的禁欲主义提出了挑战。这部作品反映意大利社会的现实,多以爱情为主题,大胆地揭露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的生活腐朽、道德败坏,赞美商人、手工业者的聪明、勇敢;宣扬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以反教会、反封建为主旨串联起来,在形式上是一个个故事环环相套,串成一体。《十日谈》文笔精炼,语言丰富,善于刻画心理,描绘自然,奠定了意大利散文的基础。薄伽丘的思想比彼特拉克激进,《十日谈》有着深刻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内容,这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十日谈》发展了中世纪短篇故事的艺术手法,语言生动,结构完整。这部作品对16世

纪、17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拉伯雷的《巨人传》作为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讽刺小说的名作,其主要思想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广泛抨击了法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对底层人民的悲苦命运表示深切同情。作品揭露了封建贵族的剥削、司法机构的腐败、教会和教士们的贪婪、封建裁判所的残酷,表现了下层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痛苦生活。

其次,小说抒写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肯定人的智慧,赞美人的巨大力量,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热情洋溢、积极进取和自信乐观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政治、社会、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思想。

9.文学名著专项训练 篇九

文学常识

(一)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5分,共120分

1、(2005年南京)某剧院前贴出一张海报,上写“豹子头刊金印后,野猪林伏洒家前”。据此,可猜测这场戏与《水浒》中()和()两位英雄有关。(请填写人名)答案:林冲鲁达(鲁智深)

2、(2005年安徽)你读过一些课外名著,请按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1)《水浒》中叙述了好汉()“大闹野猪林”的故事。

(2)《西游记》主要记叙唐僧师徒四人战胜各路妖魔鬼怪()的故事。

(3)《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

答案:(1)鲁智深(或“鲁达”。答“鲁提辖”也可)

(2)(去)西天取经(答“取经”也可)(3)笛福

3、(2005年浙江)根据提供的相关事件,在括号中填入人物姓名。

①()雪夜上梁山《水浒》

②()大战流沙河《西游记》

③()舌战群儒《三国演义》

答案:①林冲②猪八戒③诸葛亮

4、(2005年河南)名著知识填空。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英雄?《三国演义》中以勇武助刘备建立一番功业的张飞固然是,《水浒传》里用谋略帮晁盖智取生辰纲的()何尝不是?《》中不屈服于命运、坚持崇高理想追求的保尔·柯察金固然是,《名人传》中“扼住命运的咽喉”、创作了不朽乐章的音乐家贝多芬又何尝不是?

答案:吴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5、(2005年黄冈)某校初三(6)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答案:示例:正方:我方认为,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头,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理由要符合人物特点,表意清楚即可。)

6、(2005年北京)下列作家和作品均为同一朝代的是(D)

(1)韩愈(2)白居易

(3)王安石(4)陶渊明

(5)《陋室铭》(6)《岳阳楼记》

(7)《记承天寺夜游》(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A.(2)(3)(5)(6)B.(3)(4)(7)(8)

C.(1)(4)(6)(7)D.(1)(2)(5)(8)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B)

A、我国的旧体诗有古体近体的分别。古体诗亦称“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有律诗和绝句。

B、明代的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作品都给后代极大的影响。

C、朱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其《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D、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一生创作丰富,其代表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他的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

8、下面对文学名著的点评不正确一项是(C)

A、《格列弗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批判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败与罪恶。

B、《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部小说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活动状况。

C、《鲁滨孙飘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热衷于航海,性格坚毅。他在小人国、大人国历险多年,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了可观的财富。

D、《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晃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晃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9、文学常识表述不完全正确的是(C)

A、《关雎》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天净沙 秋思》是元朝马致远所作的散曲。

B、《枣核》和《背影》是叙事散文,《白杨礼赞》和《春》是抒情散文。

C、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文章,正确的顺序是《出师表》《捕蛇者说》《醉翁亭记》《陋室铭》。

D、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和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都是小说。

10、作品都出自同一作家的是(D)

<1>《背影》 <2>《孔乙己》 <3>《白杨礼赞》

<4>《故乡》 <5>《荔枝蜜》 <6>《藤野先生》

A.<1><3><6>B.<1><3><5>

C.<2><4><5>D.<2><4><6>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A、《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的作者都是陶渊明。

B、《哥白尼》是我国科学家茅以升为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写的一篇传记。

C、《藤野先生》、《孔乙己》和《一面》都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自传》是鲁迅先生记自己生平经历的一篇文章。

D、《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古代英雄的石像》、《丑小鸭》都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脍炙人口的童话作品。

12、选出说法有错的一项。(C)

A、《史记》的作者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

B、《陋室铭》中“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指奏乐的声音。

C、《故乡》《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D、茅盾的《白杨礼赞》和高尔基的《海燕》都运用了象征手法。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捕蛇者说》选自唐代柳宗元的《柳河东集》。

B、《醉翁亭记》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C、《苏州园林》的作者是我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

D、《我的叔叔于勒》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14、关于我国书信的习惯和格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一封书信一般应有“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部分。

B.给老师写信,“称呼”部分如果连名带姓写上,就显得不够恭敬。

C.书信的“祝语”部分,•如写“此致敬礼”,应将“此致”退后两个字的位置,“敬礼”则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D.书信的“署名”部分,写信人应连名带姓都写上,否则就显得不够恭敬。

1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三国志》、《柳河东集》、《边城》的作者分别是陈寿、柳宗元、沈从文。

B.李贺、李煜、李清照三位分别是我国唐代、南唐和北宋初期著名的诗人、词人。

C.剧本《奥赛罗》、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和《儒林外史》的作者分别是英国的莎士比亚、法国的罗曼·罗兰和中国的吴敬梓。

D.小说《红岩》、《红与黑》、《伤逝》的主人公分别是许云峰、于连、涓生和子君。

16、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社戏》、《有的人》、《谈骨气》的作者分别是鲁迅、臧克家、吴晗。

B.都德和莫泊桑都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契诃夫是俄国著名的作家。

C.《墨池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D.范仲淹的《渔家傲》、温庭筠的《梦江南》、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是宋词中的精品。

1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C)

A、《醉翁亭记》以“醉”、“乐”二字提挈全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B、《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构思精巧、情景交融又富有哲理的散文,题目中“瀑布”一词,用比喻手法既状写出紫藤萝盛开的壮观,又暗示生命长河的伟大。

C、奥楚蔑洛夫是苏联作家契诃夫所著《变色龙》中的主人公。这篇小说紧扣“变”字刻画了沙皇忠实走狗的丑恶嘴脸,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腐朽。

D、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C(错处有二:①“苏联”应为“俄国”,②“资本主义社会”应为“沙皇专制统治)

18、面这首诗选自《三国演义》,它所称赞的人物是(C)

藐视吴臣若小儿,单刀赴会敢平欺。当年一段英雄气,尤胜相如在渑池。

A、诸葛亮B、黄忠C、关羽D、张飞

19、《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是蜀国“五虎上将”之一,刘备为其加封号为“虎威将军”,他的英名是在单骑救主一战中奠定的,在截江夺主后更是声名远播。这位德才、胆识、谋略都高过同辈的真英雄是(C)

A、关羽B、张飞C、赵云D、马超

20、下面人物与故事不搭配的一项是(D)

A、刘备---白帝城托孤B、林黛玉---菏锄葬花

C、林冲---误入白虎堂D、李奎---七擒孟获

21、有一部名著,曾经有过许多个名字,如《情僧录》、《风月宝鉴》、《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等,这部名著是(C)

A、《西厢记》B、《镜花缘》C、《红楼梦》D、《金陵春梦》

22、《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是指(D)

A、赵云诸葛亮关羽B、赵云张飞关羽

C、刘备赵云关羽D、刘备关羽张飞

2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

A、“星期五”是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人物。

B、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C、“宴桃源豪杰三结义”为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一回。

D、小说《悲惨世界》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24、在《三国演义》中,过五关,占斩六将的猛将是(B)

10.文学名著读后感四百字 篇十

在读书中能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在读书中能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我爱读书。我爱读书,尤其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它告诉我,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灿烂文化的国家。

这本书主要记载了,在华夏广袤的大地上,我们的祖先以伟大的创造力、强大的生命力河曲大的凝结力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历经磨难,从元古走到现代,从蒙昧走向文明。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条的道路,铸成了灿烂的现代文明。我们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灿烂文化的国际。我们了解了祖国的过去,使我更加热爱祖国的现在与将来,追随历史的发展轨迹,触摸五千年的文明脉搏,看我国五千年的巨大大变化。从唐朝气象到晚清危机。从这些过往的历史中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脉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为我身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上一篇:秘书科科长述职下一篇: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