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精选13篇)
1.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一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
1、课程要求系统介绍西方文学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各国﹑各时期﹑各流派代表作家与作品。要求学生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以开放的心态,广泛了解各国优秀文学遗产,初步掌握其思想﹑艺术特征,提高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
2、本教程讲授一学年,包括从古代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盛行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情况,列入专业选修课《西方现代派文学》中讲授。因课时的原因,东方文学部分也列入专业选修课《东方文学》中讲授。
3、本大纲是作为参考性的文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完成教学大纲基本内容的前提下作出调整。
二、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大纲里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概要。
绪 论
1、教学目标:理解学习外国文学的意义、外国文学的基本特征、发展历程及掌握学习外国文学方法。
2、教学重点:外国文学的知识体系。
3、教学时数:2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学习外国文学的意义;外国文学的特征、课程知识体系;如何学习外国文学。
第一章 古代文学
1、教学目标:了解欧洲的上古文学的概貌;荷马史诗的基本内容和艺术成就;戏剧的产生、发展和成就。
2、教学重点:神话、史诗、戏剧(特别是悲剧)。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荷马史诗:6学时;古希腊戏剧:4学时
4、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节 概述
欧洲古代文学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学。古希腊文学发展及主要文学成就。古罗马文学发展及主要文学成就。维吉尔《埃涅阿斯纪》。
第二节 荷马史诗
史诗的题材——特洛亚战争。作者及作品的形成——“荷马问题”。史诗内容——《伊利昂纪》:战争史诗;《奥德修纪》:海上漂泊。艺术成就:“荷马式的比喻”。
第三节 古希腊戏剧
古希腊戏剧的起源——酒神祭祀。戏剧内容——命运悲剧。三大代表作家作品及其创作特征。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德斯《美狄亚》。古希腊喜剧:阿里斯托芬《阿卡奈人》。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1、教学目标:了解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影响以及但丁的跨时代的意义。
2、教学重点: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神曲》思想内容的双重性。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但丁:4学时。
4、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节 概述
中世纪历史的分期。中世纪文学的文化历史背景与基本特点。中世纪文学的基本类型:教会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城市文学。
第二节 但丁
但丁是人文主义的先驱者。生平与创作。《神曲》思想内容的双重性。艺术手法:梦幻的形式和象征、寓意的手法。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1、教学目标:掌握人文主义文学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的重大成就。深入理解《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戏剧的代表作品。
2、教学重点: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特点;《堂吉诃德》的现实主义成就;莎士比亚的喜剧和“四大悲剧”对世界文学发展的贡献及哈姆莱特的形象。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塞万提斯:4学时;莎士比亚:4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思想特征和文学特征。人文主义的发展:意大利文学——彼特拉克的《歌集》;薄迦丘的《十日谈》。法国文学——七星诗社和拉伯雷的《巨人传》。西班牙文学——流浪汉小说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维加的《羊泉村》。英国文学——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莫尔的《乌托邦》,斯宾塞的《仙后》。大学才子派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
第二节 塞万提斯
“现代小说之父”。生平创作。《堂吉诃德》的创作意图。作品价值和内容。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莎士比亚
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生平创作。创作分期及创作基调。各类戏剧的题材、主题及代表作。
《哈姆莱特》的题材。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人文主义者的形象,性格发展从快乐的王子到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和行动的王子。作品所体现的艺术成就:莎士比亚化。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1、教学目标:理解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和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民主倾向、现实主义精神和喜剧艺术的主要成就。
2、教学重点:古典主义文学特征;达尔杜弗的性格分析。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莫里哀:4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巴洛克文学。清教徒文学。弥尔顿的《失乐园》,通过宗教的故事来反映资产阶级思想内容。
古典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特征。高乃依的《熙德》,拉辛的《安德洛玛克》,布瓦洛《诗的艺术》。
第二节 莫里哀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始人。生平创作:《堂璜》、《悭吝人》、《司卡班的诡计》等。
《伪君子》:揭露宗教的欺骗性和危害性。人物性格和作品特色。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1、教学目标:理解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关系。掌握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了解歌德的创作历程和成就。
2、教学重点:浮士德形象的两重性;《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3、教学难点:理解“浮士德精神”。
4、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歌德:4学时。
5、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文学的基本特点。感伤主义文学。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有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理查生的《帕米拉》和菲尔丁的创作。法国哲理小说有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卢梭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自传体小说《忏悔录》,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还有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等。德国市民悲剧有莱辛的《爱米丽亚·迦洛蒂》,席勒的《强盗》、《阴谋与爱情》、《华伦斯坦》和《威廉·退尔》等。歌德的创作。
第二节 歌德
有“天才的诗人”之称。生平创作。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等。思想和作品的矛盾性及恩格斯对歌德的论述。
《浮士德》: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作品题材。内容:一个序曲、二个赌赛,为浮士德的追求和探索拉开了序幕;五个阶段、一生追求。浮士德:积极进取的真理探索者的形象,“自强不息、勇于探索、永不满足”是他的性格核心(浮士德精神)。作品艺术成就。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教学目标:理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掌握拜伦、雨果的创作及其代表作。
2、教学重点:浪漫主义文学特征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拜伦:4学时;雨果:4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以及主要成就。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发展概况:英国有 “湖畔派”和拜伦、雪莱、济兹等,还有司各特的《艾凡赫》和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德国有“耶拿派”和“海德尔堡派”和霍夫曼。法国有夏多布里昂的《阿达拉》、《勒内》和斯塔尔夫人、雨果、大仲马、乔治·桑。俄国有茹科夫斯基的《斯维特兰娜》、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东欧有密茨凯维奇和裴多菲。美国有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爱仑坡、霍桑的《红字》和惠特曼的《草叶集》。
第二节 拜伦
生平创作。“拜伦式英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拜伦的思想核心。《唐璜》的创作成就。作品的浪漫特色。
第三节 雨果
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生平创作。《克伦威尔·序》的对照美学原则与《巴黎圣母院》的人物系列对比。《欧那尼》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诗歌与小说的成就。《悲惨世界》的思想价值。冉·阿让形象分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相结合。
第七章 十九世纪中后期西欧文学
1、教学目标:理解欧美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学方面的原因。理解现实主义文学思维特点及其发展概况。了解十九世纪后期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的特征及创作情况。
2、教学重点: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的创作及其代表作。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司汤达:4学时;巴尔扎克:4学时;狄更斯:4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 述
现实主义的形成及基本特征。主要文学体裁。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法国有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梅里美、福楼拜、莫泊桑等,还有巴黎公社文学。英国有小说家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和哈代、萧伯纳、高尔斯毕绥及宪章派文学以及女性文学突军异起。自然主义的发展轨迹和特点以及发展概况,左拉的创作。唯美主义的理论主张和发展状况;思想艺术特点。前期象征派的思想艺术特点。
第二节 司汤达
现实主义奠基人。生平创作。重要作品有《拉辛与莎士比亚》、《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红与黑》的题解。主人公形象分析。作品的社会政治内容和心理描写特色。
第三节 巴尔扎克
生平创作。《人间喜剧》的总体构思。《人间喜剧》的题解和历史内容以及美学要点。《高老头》的作品地位。人物的分析及形象意义。现实主义风格。
第四节 狄更斯
生平创作。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双城记》的情节线索。作品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悬念与象征手法。
第八章 十九世纪东北欧文学
1、教学目标:了解19世纪东北欧文学的发展状况和主要作家作品。
2、教学重点: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易卜生:4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19世纪北欧各国文学都经历了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北欧文学成就最高的是挪威和丹麦。挪威的亨利克·易卜生、比昂松和约纳士·李的创作,丹麦的安徒生、瑞典的斯特林堡的创作。
第二节 易卜生
“现代戏剧之父”。创作生平。《玩偶之家》:作品的思想内容;娜拉的出走意义;社会问题剧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
第九章 十九世纪美国文学
1、教学目标:了解19世纪美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和主要作家作品。
2、教学重点:马克·吐温幽默小说的特点、哈克的形象特征。
3、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马克·吐温:4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19世纪美国文学主要是两种文学思潮占主导地位。浪漫主义文学持续较长,主要作家有欧文、库珀、爱伦·坡、爱默生、梭罗、朗费罗、霍桑、麦尔维尔、斯陀夫人和惠特曼等。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在七八十年代迅速发展,主要代表作家有豪威尔斯、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佛兰克·诺里斯、欧·亨利等。
第二节 马克·吐温
生平创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品反对种族歧视的主题;哈克与吉姆的对比分析。儿童题材的创作特色。
第十章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
1、教学目标:了解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及主要作家作品。
2、教学重点: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的创作。
3、教学难点:如何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4、教学时数:概述:4学时;普希金:4学时;果戈理:4学时;托尔斯泰:4学时。
5、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19世纪40年代以前浪漫主义是主流,4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成熟起来,涌现了一大批作家。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杰出代表和现实主义奠基人。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主人公性格;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抒情的艺术特色。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屠格涅夫《猎人笔记》地主与农民的关系;《罗亭》40年代的多余人;《前夜》新人形象;《父与子》中子辈与父辈的冲突。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整个俄罗斯文学的地位,《罪与罚》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形象和艺术分析。契诃夫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和戏剧家;短篇小说特点;《樱桃园》的象征性形象。
第二节 普希金
俄国浪漫主义杰出代表和现实主义奠基人。生平创作。文学主要成就。《叶甫盖尼·奥涅金》:主人公性格;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抒情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果戈理
生平创作。“自然派”。《钦差大臣》、《狂人日记》、《外套》等。《死魂灵》:题目含义。五个地主形象及乞乞科夫形象。作品的写实笔法。
第四节 列夫·托尔斯泰
创作分期。创作特征。《安娜·卡列尼娜》的家庭题材;安娜的悲剧及其原因;列文的自传性精神探索;“心灵辩证法”的特点。《复活》:主人公性格发展;作品的进步性及局限性。
第十一章 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1、教学目标:理解欧美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学方面的原因。理解现实主义文学思维特点及其发展概况。理解苏联文学的特点及成就。
2、教学重点:二十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海明威的创作及其代表作。
3、教学时数:概述:6学时。海明威:2学时。
4、教学内容概要:
第一节 概述
二十现实主义文学特点。各国文学概况:英国20世纪传统作家有肖伯纳、高尔斯华绥、戈尔丁、毛姆、格林、康拉德、劳伦斯等。本世纪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主要特征,代表作家有纪德、杜伽尔、罗曼·罗兰等。德国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有:亨利希·曼、托马斯·曼、雷马克、茨威格、黑塞等。20世纪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复杂性,主要作家有辛克莱、刘易斯、德莱赛、海明威、斯坦贝克、贝娄、塞林格等。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特征和文学的发展。“无冲突论”和“解冻文学”以及“回归文学”。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肖洛霍夫、高尔基等人的创作。
第二节 海明威
生平与创作。《太阳照样升起》与“迷惆的一代”。作品的意象。“硬汉子”精神。《老人与海》蕴涵的主题。桑提亚哥人格力量。“冰山”原则。
2.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二
水文学原理的课程特点是内容丰富、涉及不同学科的知识较多、教学难度较大, 一般要求学生先修完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水力学、工程地质、气象学、工程测量、计算机程序设计等, 因此多被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开设[1,2,3]。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为东北农业大学新增设的本科专业, 水文学原理是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且学时较多 (56学时) 、学分较高 (3.5学分) , 目前开设时间为二年级第2学期。受授课学期限制,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气象学、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水环境化学、测量学等课程与水文学原理同学期开设, 这无疑给授课增添了很多困难。笔者根据从事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 总结自己的教学体会和认识, 以期为水文学原理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教材的选用
迄今为止, 国内出版的以“水文学原理”命名或名称中包含“水文学原理”的书籍 (包括讲义、教材、专著等) 并不多见, 如果按照出版年限划分, 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出版的书籍主要包括Don Johnstone和William P.Gross合著的《应用水文学原理》 (吴瑞鋐和李昌华译) , 陕西省武功水利学校、重庆水利水电学校、江苏水利学院共同编写的《陆地水文学原理》, 施成熙和梁瑞驹主编的《陆地水文学原理》等。这一时期的教材主要为大学水文学专业、中等专业学校陆地水文专业、高等工业学校陆地水文专业编写, 并且多为学校内部交流使用或试用教材[4,5,6]。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版的教材中, 具有代表性的是胡方荣和侯宇光合编的《水文学原理 (一) 》、于维忠主编的《水文学原理 (二) 》及梁学田主编的《水文学原理》等。这一时期的教材专门为高校陆地水文专业编写或作为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的专科通用教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将水文学原理教材分为两册编写, 《水文学原理 (一) 》以水文循环为核心, 主要阐明水文循环各要素和各种水体水文现象的物理机制、相互关系及时空分布, 为后续课程提供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而《水文学原理 (二) 》则以径流形成为核心内容, 重点阐述径流形成过程的概念、基本理论及分析计算的基本原理[7,8,9], 这种设计教材的体系内容以及编写教材的思路值得借鉴。2000年之后出版的专著和教材相对较多, 主要有芮孝芳编著的《水文学原理》、缪韧主编的《水文学原理》、沈冰和黄红虎主编的《水文学原理》等。这一时期书籍的特点是适用范围较广, 一般可供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使用或参考[10,11,12]。
教材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工具, 其编著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选用教材方面往往存在一个误区, 即最新出版的书籍质量应该最好, 介绍的内容和成果也应更全面、更新颖。然而, 大篇幅直接引用或稍作修改间接引用他人书籍内容的现象很常见, 这导致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时常面临一种窘境, 即对于一些介绍得简单、模糊, 甚至可能有误的内容, 往往很难究其根源或考证其真伪。根据笔者多年查阅专业书籍的经验, 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不应局限于层出不穷的新书籍, 而应更多地参考和借鉴不同年代, 尤其是早期出版的专业书籍, 这些书籍不仅写作认真, 文献出处明晰, 并且错、误处相对较少。考虑到我国水文学原理教材的发展历程及适用特点, 本课程目前主要以芮孝芳编著的《水文学原理》为主, 前述的其他教材为辅, 同时也参考了部分专业书籍, 如《水文预报方法》、《流域水文模拟———新安江模型与陕北模型》、《水文水利计算》等[13,14,15], 综合这些书籍的内容编写了教师自用讲义, 同时大量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 积极筹备编写适合本校专业教学计划和寒区水文学的水文学原理自编教材。
二、课程内容的选取、调整、修正及充实
根据东北农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 考虑到课程特点、课时总数、与其他课程兼顾等教学要求, 目前水文学原理课程按绪论、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河流与流域、降水、土壤水与下渗、蒸散发、径流、流域产流、洪水演算、流域汇流等十章设计教学内容。需要说明的是, 受学科发展以及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和变更等影响, 授课内容不可能一成不变, 在保证课程主要知识体系不变的前提下, 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 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部分授课内容。如:对于“水文循环现象”、“降水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地球系统中水的储量”等传统授课内容, 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重复介绍次数较多, 作为专业知识学生一般都有所了解, 因此类似的内容在本课程中可以略讲或不讲;对于课程中出现的变差系数 (Cv) 等知识点, 由于在本课程之前学生没有学习过“水文统计”、“水文水利计算”等课程, 同学期开设的公共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对此类专业知识介绍得不多, 因此, 须简略补充这部分知识;课程中涉及的诸如气象知识、降雨量观测、降雨资料检验、区域 (流域) 平均降雨量计算等内容略讲, 因为同学期开设的“气象学”和“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等课程对此均有详细介绍;针对黑龙江省处于高寒区的地域特点, 将“冰雪水文”或“融雪径流”等概化为一节独立的授课内容, 并增加到径流一章中等等。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部分课程内容在应用中受限制或知识陈旧等现象, 然而以往教材对此并未提及, 此时应谨慎对待, 除进一步明确以往课程内容的应用范围外, 还应介绍和引进较成熟和公认的新内容。例如, 当缺乏水面蒸发观测资料时, 部分教材推荐应用桑斯威特 (Thornthwaite) 公式确定流域蒸散发能力, 该公式是一个经验公式, 应用月平均气温资料即可进行计算, 在美国和日本应用较广泛, 这是桑斯威特公式在应用方面的优点。然而, 当月平均气温低于0℃时, 计算“月热能指数”的公式将不再适用, 由于“月热能指数”是桑斯威特公式的主要计算因子, 桑斯威特公式也随之变得不再适用。在我国纬度较高地区的寒冷季节, 月平均气温最低可以达到零下几十摄氏度, 因此, 在讲授桑斯威特公式时要进一步明确该公式的适用范围。又如, 在计算水面蒸发量时, 部分教材推荐彭曼 (Penman) 公式, 然而, 彭曼公式自提出以来已经被多次修正, 且更多地被应用于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 (Reference Crop Evapotranspiration, ETO) 。1998年, 联合国粮农组织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提出了彭曼公式的最新修正式, 即彭曼—蒙蒂斯 (Penman-Monteith) 公式, 该公式不仅理论较严密, 且计算ETO的精度较高, 不改变任何参数即可应用于世界各地区, 被公认为计算ETO的标准公式。虽然彭曼—蒙蒂斯公式作为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公式提出, 但经过参数修正后可以用于确定植被的蒸散量, 目前在计算蒸散量方面应用较广, 因此, 彭曼—蒙蒂斯公式应被引入“蒸散发”一章的教学内容。
三、课堂教学
水文学原理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 由于一些原理和方法涉及的理论较多, 传统的板书讲述比较枯燥乏味, 难以吸引学生的全部注意力, 尤其是繁杂的理论公式推导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仅增加学生的畏难心理, 同时也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也难以透彻了解掌握课堂的讲授内容。集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及视频等多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课堂的教学内容, 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为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 能引起学生更多的兴趣,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理论公式推导、土壤水入渗、产汇流等教学内容, 可以预先制成多媒体课件, 通过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的演示, 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 还可以节省相应内容的板书时间, 更充分地讲述课程内容,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水文学原理的教学内容绝大部分是叙述严谨的专业知识, 能讲得“出彩”部分并不多, 为提高教学效果,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可以采用“提出问题法”和“章节总结法”组织教学,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如在讲“降水”一章内容前, 提问“根据生活经验和前期知识, 你认为降水的形式应该包括哪些?”在介绍“流域”概念时, 不妨让学生先谈谈“什么是流域”等等。通过这种提问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学生回答得正确 (全面) 与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提问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求真愿望。再如, 在学习每章的内容后, 可以带领学生做“串线”式总结, 梳理每章的整体脉络和知识细节, 了解每章内容在全课程中承前启后的作用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章节学习内容并掌握课程的知识脉络, 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
四、知识巩固及拓展
水文学原理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 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讲解, 应当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目前水文学原理教材课后一般无习题, 而学生在课后一般又不情愿主动复习, 授课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讲授的内容,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外, 一些教学内容 (如单位线推求、洪水演算等) 只能在课堂上讲解其实现步骤, 对于初次接触这些内容的学生而言, 如果没有经历亲手操作过程, 不易形成理性认识。据此, 笔者曾查阅大量资料, 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并借鉴一些专业书籍中的工程实例, 通过更改数据、重新设置参数等方法编写了一些有别于原资料的课后作业,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应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完成作业, 又可以杜绝学生抄袭原资料、投机取巧等现象的发生。笔者还尝试将班级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 要求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工协作,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参考教师建议的题目 (或根据兴趣自拟题目) 完成一份与课程相关的读书报告, 并在班级分组宣读。通过定期预留和检查作业、集中时间辅导答疑、组织读书报告等方式, 不仅可以巩固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动手动脑能力, 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真正感受到课程知识在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三
【关键词】高职高专 古代文学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26-03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技能型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表明由过去单一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在这样的形势下,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能力。古代文学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模块,在教学上既要注意夯实学生的专业文学知识,也要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手段,深化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古代文学是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内容博大精深,涵盖学科广,包含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和名家们无数优秀作品。它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鉴赏和评析作品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却感到困难重重。一方面,教学内容庞杂,教学课时却非常有限。另一方面,教学模式单一、呆板,强调文学史解读,忽略文学作品的欣赏,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也使得学生失去品析作品、感受美感的机会。
如何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走出纯理论课的教学困境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笔者大胆尝试,对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进行革新,选取知识点中最具有个性的知识点,将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另外,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做合一”的古代文学新课堂。
一、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
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包括了上古到近代三千多年的历史内容,跨度相当大,除了文学发展史外,还有大量的作家作品、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及文学流派。文学体裁包括诗、词、曲,赋、骈文、散文、戏曲和小说,涉及的学科有语言学、哲学、史学、美学甚至包括文艺学、文献学。但古代文学在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只占64个学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优化内容,整合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里最大限度地吸收文学常识和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首先,选取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思潮作为突破口,让学生领会在文学史上,不同的时期都有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思潮。如先秦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术、魏晋的建安风骨、唐代的古文运动,这些文学思潮不但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体现时代特征,展示中华民族的思想特征,而且也代表了文学的时代性。其次,提取具有经典价值的文学作品作为重点讲授的内容。先秦有《诗经》《离骚》,唐诗有李、杜,明清小说有四大名著,这些作品不但具有代表性,通过学习它们,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学习情境,对整个古代文学的过程进行整合,优化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以诗歌起源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国古典的精神源头进行情境描述,让学生了解现实主义诗歌以浪漫主义诗歌为开端,然后引出代表作《诗经》和《楚辞》,让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诵读体会作品的魅力,并对作品通过讨论、分析,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突破了以往过分着重文学史的描述的平面教学,做到了点面结合,纵横交错,文学知识与文学体验并重。这种融知识传授、文化提升、精神陶冶与审美养为一体的课程框架,有利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谱系。
二、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
当前古代文学教学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压缩教学时间,不少高职院校安排古代文学只有一个学年,这就产生教学容量大与教学课时数过少的矛盾。教学模式上,大部分教师都沿袭了分段文学史教学与文学作品讲授的模式,这使得文学史与文学作品割裂开来,从而造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建构轻视知识积累,强调观点灌输而忽略基础知识积累,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十分不利。因此,要使古代文学教学在质上有提高,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一)深化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改革课程教学模式。2012年3月,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该规划指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实质就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将教师主宰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改变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古代文学传统的教师分析作品、学生记笔记的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培养技能型教师人才的目标,必须结合时代的要求,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古代文学的内容十分庞杂,但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要旁征博引地补充相关的材料。如对一些古代的典籍的介绍、一些作品的解读,由于文字晦涩,如果单纯靠教师在讲堂上讲解,不但效率低,而且也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结合课程特点,将教学模式改变为“情景—项目—学习档案”的循环模式,把学生引入情景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学生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知识系统的档案。在这个模式中,情境创设是关键,教师首先创建一个开放而自由的学生环境,把学习者带入到学习环境当中,与此同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如媒体素质,资源索引和学习网站。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根据任务驱动,进入到问题任务环节。第二阶段是基于问题与任务的过程学习。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或任务进入学习当中,他们的角色就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同时还能和共同体有积极合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即时通信工具与教师甚至专家进行互动,并且有丰富的资源作后盾,学习者就可以真正实现创新性学习方式的转变。最后是学习的评价阶段。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的评价可以更加完善且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建立的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如在先秦文学的诗歌教学,教师创设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这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开端”这个关键词去收集和学习相关的诗歌,了解诗经开创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楚辞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并把诗歌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作者等相关知识分门别类,学生写读书笔记、作品分析,然后把这些建立成一个个学习档案。这个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隐形的因素融入课程当中,它虽然没有显性表现,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模式里,信息技术是一个有机结合的部门,它支撑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培养了学习者自主学习以及主动探究的研究方法,支持学生从多渠道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更多的学习自由,从而在教学中摆脱对教师的依附,使自身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面对古代文学广而深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堂上可综合运用研讨式教学、诵读式教学、讨论式教学。
1.研讨式教学。对于教学而言,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研讨式教学就是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变成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师让学生在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获得,培养他们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比如在《关雎》一诗的讲授中,提出古人的认为这首诗是吟咏“后妃之德”,让学生去讨论是否认同这样的说法。并且通过分析,理解《诗经》里的主要题材、现实主义的反映,以及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并且从这些爱情诗引申到后世对《诗经》的吸收。运用研讨式教学,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扩宽学生知识面,更引导学生乐于探讨,敢于质疑,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作品、赏析作品。
2.诵读式教学。文学的美在于赏析,在于发现。古代诗文的美除其文学性外,还有音乐性。诵读式教学是通过诵读作品,引导学生细致深入地体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学素养结合起来。诵读教学法包括示范诵读和学生诵读两种。示范诵读可以通过教师示范,也可以通过音像示范。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文学作品,把握作品思想内容,与作品产生共鸣,才能读出作品的感情,从而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而学生的诵读分为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两种,学生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感情地诵读作品。这样不仅能体会古代文学的文字之美,也可以体会其音乐之美。如对汉赋的解读。让学生诵读抒情小赋《归田赋》。先让学生集体诵读,然后再由个人诵读。在不断反复的诵读中,体会里面的清新平浅的语言,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情愿归返田园的心情。而在学习《焦仲卿妻》时,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要求学生从焦母、兰芝和仲卿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体会三个不同身份、不同意愿的人的想法。通过诵读的教学,可以避免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机械地背诵课文。通过诵读作品,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体验融入到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中。
3.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分小组对某个问题进行研讨,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相互启发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加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史记·项羽本纪》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如何看项羽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这个观点的正确与否,让学生了解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并引导学生从《史记》里的《高祖本纪》《淮阴侯列传》里找资料,从多个侧面的材料中去把握项羽这个人物,通过文章中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了解《史记》的创作特色,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后世文人对项羽的评价中寻找材料,进行讨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发学生讨论,并在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后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过程进行评价。
三、延伸课外活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这个前提下,学生不仅应该具有文学鉴赏能力、分析能力,还应该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因此,古代文学的实践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延伸到课堂外,注意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各种课外活动,“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的诵读能力、书写能力以及教学能力融入到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如在班上举行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唐诗宋词的教学,举行书法比赛,让学生通过临摹字帖进行诗文书写;在一些绝言律诗的教学上,结合教师技能,让学生扮演教师,撰写讲解的简单教案,并进行讲解。举办这些教学活动,学生是主体,老师起到指导作用。这些有竞争的活动,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弥补课堂教学知识局限性的不足,从而使得学生能认识自身的不足,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总之,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高职高专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备学生、备课本、备内容”,改变教学思想,整合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古代文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2]戴干明.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创新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报,2012(9)
[3]黄澄华.高职院校中国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困境与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11(3)
[4]刘伟.关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0)
【基金项目】贵港职业学院2013年教学改革课题(130208,A)
【作者简介】吕 凌(1977- ),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艺术设计系讲师。
4.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索 篇四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
作 者:徐玲 作者单位:长春税务学院信息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
5.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古代文学论文 篇五
一、《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对于考核,主要集中在是否该有考核以及具体形式等问题。针对是否喜欢闭卷考试这个问题,36人选择了不喜欢,占比64%,而20人选择了喜欢,占比36%。这表明很多学生不喜欢闭卷考试这种形式,这种选择也许因为闭卷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另一角度也表明《古代文学》的考核形式相对较为单一,可以作更多形式的尝试。对于考试内容,50人选择了基础知识和能力分析相结合,占比89%。这说明在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愿意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述问卷分析,我们发现,《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意识的边缘化
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就业压力和功利思想影响下,许多学生都对古代文学课程持学习无用论。上述调查分析中,有61%的学生认为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一门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其重要程度仅仅是一般甚至是不重要的。这说明,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古代文学已经不再是强势课程,它的重要性最多只停留在中文专业的教学大纲或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育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古代文学》的课程意识大大地边缘化。
(二)教学目标过于功利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大多数同学认为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环境、文学特点以及发展概况。这种认识较为狭隘,或者过于功利。抱着这个目的去学习古代文学,学习积极性必然不高。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古代文学的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略了向学生阐述教学目标,或者在阐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并没有将教学目标高度化,而仅仅停留在向学生简单传输知识的基础上。这对学生学习古代文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三)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古代文学教学一直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使现在引进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仍以灌输式的培养模式为主。教学过分强调单方面的传授和知识的完整性,学生一直是被动地接收呆板、固化的知识。教学也很少注重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以及古代文学知识的现代转化等问题。在对学生的调查中,71%的同学不喜欢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上课形式,更喜欢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授课。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不足和缺陷。而且由于教学思维模式的固定化,大多数教师未意识到这一点,教学理念趋于保守,大多不能与时俱进。
(四)考核评价机制单一
古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的一门核心课,一般都在期末以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评定学生成绩,现在虽然引入了平时作业等其它式样的考核方式,但多流于形式。考核评价机制过于单一,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真正起到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目的。过分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只会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对所学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更麻烦的是,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在考试的内容选取上主要是以基础知识的识记为主,缺乏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学生自主创造性的提高。
三、建议与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
《古代文学》课程历史长、基础厚、学术氛围相对凝固。新时期的《古代文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把教学立足于当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并树立起新的师生观。除知识传授外,《古代文学》教学还应交给学生什么,这应成为教师上课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树立文学作品的典范意识,明白文学经典的意义,并强调博古通今、古为今用的意识,这样就破解了“古代文学无用论”的观点。其次从古代优秀作品和人物所体现出的高尚品德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让学生明白古代文学正是中国文化血脉所在的意义。教学中教师还应建立起实践观念,让已远去的文学形式重新散发出鲜活的时代魅力,学生的模拟和创作可以去掉学生与古代文学之间的隔膜,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改变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古代文学》博大精深,讲授时间跨度长达三至四个学期,涉及知识面广,领域宽。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讲授清楚《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之所以很多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与《古代文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关系。传统《古代文学》最好的教学方式是“线”“点”“面”结合的视野和思路。这种教学方式最大可能地实现了几千年庞杂知识的梳理和传授,但是却存在一个最大弊病,即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时代的需求,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错误的想法,认为《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仅就是了解、接受几千年来的文学知识,而这种接受是非常机械、固化的。因此,为了明确《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应该对《古代文学》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学过程中转变以往以史讲授为主的方式,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具体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认知和把握上。因为作品才是构成文学史最真实、最本始的东西,以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也是对文学史本来面目的还原。而对作品的直接拥抱,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学史的直观和感性认识,转向素质教育。即在不同朝代、不同题材选择合适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解析中,折射概括出朝代文学特点及文体特征,以感性的理解代替空泛的史的知识。或者以文体流变为主线,贯穿时代讲解知识,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形成文学史的认识。这些教学方式也更有利于古代文学知识的现代性转化。
(三)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古代文学新的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调查结果表明,68%的同学希望一节课应该由教师的教授与学生讨论组合而成。因此,应该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前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针对教学具体内容,在课前布置相关思考题目,或将教学内容解析成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在观点争鸣中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和看法。或者让学生一起解析作品,自己梳理文学史知识。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化学习内容,而且可以拓展学生思路,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但这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引导和监督。
2.作品学习与人文修养相结合
作品的学习不仅是掌握古代文学的教学知识点,更应该将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经验和基本的人文精神挖掘和传达出来。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真正体味到经大浪淘沙后留存下来的古代文学精典之美。如研究诗歌的教师,在学习诗歌时,教学重点更在于与学生一起体会蕴含于诗中的情之美、文之美等。传授的教学知识是生硬的,但教师教学是灵活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学与艺术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如古诗的演唱、吟诵,作品的书法演绎,人物及作品的戏剧、小品演出,作品的改编,乐器的演奏等等。文学艺术本来相通,这些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与几千年前的作者和作品形成理解并产生共鸣,让生硬的知识变成生动的再现。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提出了极大的考验,或参与表演,不能参于表演的老师也要有着艺术的感知和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3.知识传授与学术培养相结合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笔者发现,50%的同学希望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结合教师的研究成果,将教师的研究成果与知识学习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加强了解和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当代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动向,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意识,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深化所学知识。
(四)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实现考核多元化考核机制单一化一直是古代文学课程的一大弊端,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原因。因此,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实现考核多元化是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1.调整闭卷考试内容
传统的古代文学考试主要以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为主,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这种考试内容比较单一。因此应该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分析的考核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如增加材料分析题、作品解析题、观点辨析题等考试内容。
2.丰富考试模式
6.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篇六
一、课程名称:
(一)中文名称:文学原理
(二)英文名称:Literary Theory
二、学时、学分:
总学时:90学时 学 分:5学分
三、开课学期:
开课学期:第2、3学期
四、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要求:考试
五、适用专业:
汉语言文学
六、课程概述
《文学理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它的任务是:向学生讲解文学的一般规律,包括探讨文学本质,文学创作的原则和审美价值追求及作品构成和文学风格,接受美学等内容,提高学生对文学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
七、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4学时)
1、了解文学理论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学科品格
2、掌握文学理论的性质,建立关于文学活动、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体系
3、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及其划分依据,文学理论基本形态包含西方文论中的各家学说,归纳为两大类:科学主义文论和人本主义文论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文论建设(4学时)
1、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状况
2、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3、理解“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观点的内含
(三)文学作为活动(8学时)
1、了解文学活动的性质和意义
2、掌握文学活动的四要素
3、了解围绕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形成的批评理论的发展变化
(四)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8学时)
1、掌握文学的三种概念
2、掌握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3、了解文学活动的话语蕴藉性
(五)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6学时)
1、了解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状态
2、掌握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3、了解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相互关系
(六)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8学时)
1、了解艺术生产、文学创造的主体、文学创造的客体 客体和主体的三种说法
2、掌握文学主客体的代表性理论观点
3、了解文学主客体的代表性理论观点
(七)文学创造过程(8学时)
1、了解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想象和联想、理智与情感、陌生化
2、掌握艺术创造的基本过程
3、了解艺术创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机制
(八)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8学时)
1、了解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的区别
2、掌握艺术真实原则、艺术概括原则的基本内含的具体要求
3、了解艺术创造中情感把握的基本原则
(九)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4学时)
1、了解文学类型的划分
2、掌握三种基本文学类型的特点及差异,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艺术特征
3、了解根据三种基本文学类型的特点和差异,进行有效的文本分析和鉴赏。
(十)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6学时)
1、了解文学话语和普通话语的区别
2、掌握文学作品本文层次的几种代表性理论及其基本理论内涵 三种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的艺术特征及其基本理论内涵
3、了解能灵活运用本文层次理论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
(十一)叙事性作品(6学时)
1、了解叙事学基本理论内容
2、掌握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行动元与角色、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叙述视角及叙述声音
3、了解运用叙事学基本理论内涵进行文本分析
(十二)抒情性作品(2学时)
1、了解抒情界定、抒情方式、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2、掌握抒情方式
3、了解抒情话语
(十三)文学风格(4学时)
1、了解风格、风格的特点、风格的形态、文学流派风格
2、掌握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风格与话语情境的关系、流派与风格的关系
3、了解风格的基本形态
(十四)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4学时)
1、了解大众文学、大众传播媒介文化市场、文学消费的对象和主体
2、掌握文学消费的对象和主体的内含义、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
3、了解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消费的意义
(十五)文学接受过程(6学时)
1、了解文学接受,期待视野、隐含的读者、对话填空兴味、正误与反误
2、掌握文学接受中填空对话和兴味的意义
3、了解文学接受中正误与反误的内含和意义(十六)文学批评(4学时)
1、了解文学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心理批评、语言批评、文学批评的标准
2、掌握社会历史批评、心理批评和语言批评的要义和方法
3、了解文学批评标准中的具体要求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一)选用教材: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二)主要教学参考书:
7.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七
旅游作为求新、求异、求知的生活方式, 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作为“游客之师”, 知识广博, 技能娴熟的导游能为旅行生活增光添彩, 使景观在游客面前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 导游的讲解主要是指导游客去发现美, 这就要求导游自身具有挖掘美、传播美的能力, 并通过各种方式引起游客的共鸣。
审美能力作为导游必备的技能, 和个人的文化素养、生活环境相关, 最有效的提高方式是大量的阅读。优秀导游在工作之余会尽可能地搜集素材, 反复锤炼自己的语言, 向专家型的导游发展。但是作为导游的最大来源———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 缺乏工作实践, 阅历有限, 这就需要通过外力推动来实现审美能力的培养, 为其量身打造相关课程。
近年来, 为了保证生源质量, 应对旅游市场的需求, 笔者所在学校的旅游专业改成了单独招生, 学生比较活跃, 个性突出, 水平参差不齐, 用刻板、单一的传统讲授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所以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 用行动导向来进行教学创新。下面, 笔者将以《旅游文学作品赏析》这门课来说明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
二、《旅游文学作品赏析》的课程特色
1. 旅游文学与旅游审美。
旅游文学是以旅游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包括所有以旅游行业的生活、游客的所见所闻所思、风景名胜、风土民情及有关事务为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旅游文学在游客心目中引起的审美感受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 典型形象美。韩愈的“江作青罗带, 山如碧玉簪”描绘出桂林山水如画的神韵, 人们从文学描写的典型形象中增加游兴, 使景观更富于内涵, 强化审美感受。
(2) 诗情画意美。“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引导游客从不同的角度观赏西湖美景, 西湖的人文性就在于名人名篇和神话传说, 如果没有相关知识, 单看西湖的自然景观, 体会就会肤浅得多。
(3) 哲理内涵美。“登泰山而小天下”, 蕴含着人对山水的理性思考, 同时也是对景观的隐性宣传。
(4) 历史沧桑美。在旅游景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往往因人、因物设景, 而最具特色的是因文设景, 湖北黄冈的景点赤壁, 就是因苏轼的文章而建。游客在游览古迹名胜时, 思旧怀古、拓展知识, 丰富了游览活动的内容。
文学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和独特的审美效果, 使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成为自觉的审美行为。 (1) 游客已经产生了审美感受, 导游要做的是加深其体验, 在运用文学知识指导旅游时, 应该注意针对不同的对象, 做到深入浅出, 雅俗共赏, 使不同文化层次的游客, 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阅历、情趣和审美能力而各得其所。 (2)
2. 与语文课的区别。
很多人认为汉语是母语, 语言文学的学习只要日常交流够用就行, 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 但是实践证明多数大学生的语文能力差, 错误的语法、错别字屡见不鲜, 面对文言文更像是看天书, 平时没有阅读的习惯, 就算去了图书馆也多是选择图文并茂、消遣类的书籍, 很多时候是被动接受信息。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是把名篇分解, 逐字逐句地分析, 注重理性思考, 反而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近年来有专家推崇传统的私塾教育, 说学生摇头晃脑地吟诵名篇也是对音律的审美, 这话不无道理,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方面。既然是母语, 就应该相信人自身对语言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导游, 要从景观中提炼美, 审美能力就要比游客略胜一筹, 看到游客没关注的方面, 想到游客没想到的延伸信息。
在高校里, 旅游专业重视导游考试的通过率, 关注学生实际的就业技能, 因此很多课程处于尴尬的境地。就拿《旅游文学作品赏析》这门课来说, 不是认为和语文课差不多, 没必要开, 就是作为选修课, 不受重视。其实游客评价导游时常说:“江山美不美, 全凭导游一张嘴”, 说明导游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恰恰是从事工作的基础能力。
《旅游文学作品赏析》不等同于语文课, 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不一样, 不能仅停留在读懂的阶段, 而要和工作实践相关。比如内容的选择:楹联就像国画中的题款, 对景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游客起到引导的作用, 苏州沧浪亭“清风明月本无价, 远水近山皆有情”简单直白, 但是意境深远, 是对江南私家园林的很好诠释。现当代旅游文学题材更广泛, 内容更丰富, 情感更复杂。结伴同游的朱自清和俞平伯, 分别写出了自己眼中的秦淮河, 夜游秦淮河也据此成为经典的旅游项目。
神话传说虽为虚构, 但表达了人类的理想和追求, 是旅游中特定的审美对象。把神秘的气息灌注到景物中, 让游客在似与不似之间关照景物的形象和感悟传说的内涵。在相关的导游词中, 最忌讳导游灌输给游客“这像什么”的幼稚化观念和穿凿附会的庸俗化讲解。
在篇章的选取上, 古今中外, 对联游记都要能体现旅游的特色, 也便于学生接受。在有限的阅读量中引导学生的兴趣, 启发学生明白文章在旅游活动中的意义, 并以课程为窗口来了解旅游活动、旅游工作, 达到由点及面, 举一反三的专业学习效果。
三、课程的方法实践
1. 故事介绍。
在导游词中, 讲故事是游客喜闻乐见的方式, 同样也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不过要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词汇, 用现代的描述方法来展示作者的情况, 作品产生的背景。比如讲三峡相关的文学作品, 可以介绍舒婷的《神女峰》, 先讲巫山神女的浪漫故事, 再讲妻子盼望丈夫打渔归来, 矗立山头等待, 最后变成石人的悲情传说。指导学生把握舒婷的创作风格, 并对景观蕴含的文化进行深入思考。教师要善于表达, 但是不能为了哗众取宠而把野史当正史来讲, 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
2. 望文生义。
培养学生对事物整体的把握能力, 不纠结于细枝末节, 学生根据自身的文化功底, 能够清楚文言作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而现代作品又传达了哪些信息, 形成自己的体会, 绝不生搬硬套。
3. 意境表现。
在授课之初, 大部分内容靠学生自己去琢磨是不现实的, 学生能力达不到, 如果不加深他们的认识, 加以总结, 学生会很快丧失学习的兴趣。所以作品中的关键词, 特别是能表现作者感情, 有利于营造意境的, 都需要教师提炼出来, 勾勒一个整体的轮廓, 相关的典故也可以作为素材, 以此来开启学生的思路, 鼓励他们把联想到的内容说出来, 看看还有哪些欠缺, 是否能与教师的描述产生共鸣。
教师通过对导游讲解技巧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 就会使学生感到课堂学习如同旅游参观一样生动有趣。 (3)
4. 情境模拟。
课堂需要学生动起来, 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跟进情况, 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语言才能。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他们在课堂上模拟景点的讲解员, 由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延伸开去, 向其他同学进行展示。这时要鼓励学生说, 不一定就作品论作品, 他想到的越多, 越生动, 大家都能集中注意力来分享, 效果越好。而且不能听过、笑过就算, 教师的评价至关重要, 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自己创作。
读书是乐事, 谈感受也还轻松, 还要善于思索, 勤于动笔。好的思路需要学生能条分缕析地写出来, 这是导游自学能力的体现, 要善于在导游词创作中融注自己的特色, 而不是东拼西凑导游词。在今年河北省“名导进校园”的活动中, 一个资深导游的欢迎词赢得了满堂喝彩, 他所用的词汇、句子既体现了传统文化, 又有时尚神韵, 可以说人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真正做到了贴近游客的心理, 这就是导游词创作所要追求的目标。
做导游的人多, 但是能让游客满意的少, 原因之一是把这个工作作为自己的短期目标, 只要熟悉了工作程序就停滞不前了, 普遍心态比较浮躁, 能够投入热情去把工作作出特色、作出专业的很少。
所以让学生能写是旅游专业培养人才的基本方法, 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不管教学方法如何多样, 如果学生只会重复别人的东西, 那还是达不到职业要求。
6. 综合讲解。
学习到一定阶段, 就不能让学生只是对某个景点、某个作品讲解了。需要教师指定景区, 学生结合导游词创作, 模拟带团过程。从景区的概况, 相关背景, 主要景点, 涉及到的文学作品等进行全方位地讲解, 主次分明, 起承转合自然, 选取的内容恰当, 表达方式符合听众的需要, 这是作为课程考核的重点。
任务实施的过程可以由教师选取景区图片,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做好准备, 边看边讲, 也可以学生选取典型景区, 自己制作课件来讲解。注意师生共同营造现场模拟, 移步换景的效果。
7. 拓展想象。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游客对景区的关注不一样, 导游对景区讲解的深度也不一样。需要打破思路局限去搜集信息, 比如去华清池, 可以讲西安事变的政治题材, 唐朝的政权交替, 皇家的爱情故事, 《长恨歌》的文学表现, 浴池的建筑文化, 甚至中外的洗浴文化等。思路有多远, 决定了素材有多少。所以提升导游的审美能力需要多阅读, 多交流, 培养敏锐的感知。
师生间的交流, 行业内领先者的展示, 学生间的讨论创意, 都可以迸发灵感的火花, 不过需要教师掌控好课堂, 收放自如,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课程的工学结合
旅游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不能总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纸上谈兵, 需要给他们提供真正的工作环境, 展示才华的平台。我校非常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校外, 学生可以利用节假日去旅行社、景区兼职, 完成带团任务, 这也是作为学生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适时给学生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 实践证明, 要以行动为导向, 学生才能真正把课程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在校内, 旅游专业开设有正式的旅行社, 从营销、计调、接受客人咨询到出团, 所有的工作流程都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从大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旅行社的运作, 结合课程学习导游的带团技巧, 用工学结合的形式帮助学生很快适应旅游市场的需要。
五、结语
旅游文学作品已成为风景促销的重要载体, 其创作和传播本身就是对旅游资源的抽象开发。 (4) 导游的审美能力既是讲解的需要, 也是景观文化内涵的展示辅助, 必须加以重视, 有效地培养。作为导游的预备力量, 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应该利用网络、报刊等途径, 多视角地查找相关知识, 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创设的工作场景中的模拟训练, 让学生体会实际的工作状态, 锻炼学生的临场心理, 测试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通过保持学生的兴趣, 循序渐进地提高审美能力。
摘要:导游作为旅游活动的指导者, 要帮助游客去感受景观之美, 因此导游自身的审美能力十分重要。作为导游的主要来源, 高校旅游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相关教育。文章以具体课程为例, 说明如何运用循序渐进、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 全面培养文化素养和讲解技能。
关键词:审美能力,教学创新,行动导向
参考文献
[1]盘晓愚.论文学的旅游价值.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9)
[2]熊娟.浅论旅游文学对发展旅游业的作用.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6 (4)
[3]李固.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法探讨.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年 (4)
8.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八
【摘要】反思性教学有助于外国语教学实现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效果,培养一批具有反思意识的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下文将主要围绕反思性教学与外国语言学课程教改进行分析探索。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外国语言学;教改;探索
反思性教学源自西方,后被我国引进,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相关学者和研究部门也对国内的反思性教学热进行了细致的实践和调研。从发展教学实践和提升教学理论的角度上说,反思性教学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同时反思性教学也可以对外国语言学课程产生影响,下面我将具体展开探讨。
一.提出问题
因为处于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中,教学实践和语言学输入理论出现了互相排斥和矛盾的现象,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储备的语言学知识无法融会贯通,这也是我国外语教学的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关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国内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重点进行外国师资培养工作。比如应用语言学和外国语言学研究生专业,就是有针对性开设的,然而高校只是看到了积极的一面,忽视了其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侧重语言学理论的系统性,忽视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导致很多学生只能死记硬背,领会理论知识,无法观察到外语教学实践中应用语言学理论知识的真正作用和意义,无法用自己学到的语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具体来说,有机结合师资培养课和语言学理论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激发研究生对于学习理论的热情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要注意,把语言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整合,对实践的过程进行细致的反思,把反思性教学作为语言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二.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内涵
反思性教学即我们提到的反思性实践,它是近年才在教育界兴起的教学实践活动,被称之为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最为有效且现实的手段,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反思性教学也是文化在教学中的一种真实反映,可以促进教学主体逐渐走向自觉化,是教学主体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学会学习和学会教学的有机结合,让教学实践更加的科学合理,帮助教师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反思性教学可以从对教学活动的描述和思考中,明确教师的目标,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也可以让他们赶超过去,激发出发展事业的潜在能力。在对之前的技能,经验和观念的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评估,也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反思不只是指对一个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也包括对师生在教学中构建的制度和结构的思考,反思实践是可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由此可见,培养出一批有批判特点和批判能力的反思型教师是反思的真正目的。要想实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把理论研究成果有效的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三.探索反思性教学
根据我的主观理解,教法课程是用来解决“怎样”问题的,但是语言学教学则是用来解决“什么”和“为什么”的相关问题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教学技能和教学法教学,主要是教育学生怎样进行组织教学;但是和语言学有关的教学课程,比如通常说的应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则主要是负责解决教学里的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但是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研究生在学习中無法在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中间建起一个沟通的桥梁,导致他们无法把所有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不只研究怎样的问题,也要研究外语中的为什么和什么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好的掌握教学技能和教学过程,顺利展开他们未来的教师生涯,成为一名优秀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师。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反思性教学的作用,努力把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四.分析语类的过程
对语类的分析过程进行反思,实际上是把学习纯语言学的过程转换为学习语言教学的过程。
(一)输入语言学理论知识
初期为了研究语言学,给语类的定义是描述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语类分析,讲解分析语类的具体方法,可以从对比的角度进行,与此同时,给学生推荐一些可供参考的材料。
(二)挑选语料
根据复旦大学的《大学英语》和其他机构编制的《新编大学英语》的内容,从中选出五个科普类的文章,然后寻找五篇网上的科普类论文。不管是论文还是文章,他们的主题都是保护环境,以此来满足语类分析的研究目的,避免受到被跨学科这个因素影响。
(三)分析语类
分析语类的时候,要从下面这些方面进行:第一,分析具有标记性的主题;第二,分析语法主题;第三,使用的语态和时态;第四,分析缩略语
(四)结果和讨论
通过分析这些文章和论文语态,我们可以发现,语类不同,语言特征也不同。科研类的论文重点探究过程,科普类的文章则重点分析对象,而且这两种语类面对的读者群也是有差异的。通过分析缩略语可以看出,对比于科普类的文章,研究论文对于技术背景和知识背景的要求更高。
(五)给外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通过上面的讨论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种类的关于科技方面的英语文章,它们的本质也不一定是相同,同时也存在语类差异,教师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种差异性,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的认知和应用。另一方面,这也给教选择阅读材料和教材提供了借鉴,举个例子,科普文章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它是要要求的,只适合那些没有技术背景,但是有阅读能力的普通读者,不能把这类的文章当成学术论文的典型范例。
综上所述,我国的外语教学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一直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师资综合能力无法满足教学发展的要求等现象,虽然相关部门和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改善这种状况,还是无法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外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必须把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且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和经验积累,努力让培养出的学生知道怎样把自己的积累和所学,应用到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反思性教学的作用,提高外语教学效果,给社会培养出一批反思型的全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玉新. 反思性教学与外国语言学课程教改探索[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5:59-61.
9.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九
课程英文名称:Selected Reading of Western Classics in Literature
执 笔 者: 邹涛、何敏编写日期:2014-2-15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作为大学本科生的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旨在引领学生通过西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而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评判能力,提升审美情趣;透过文学现象理解西方文化,感悟人生,洞察生命。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选取反映西方重要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学作品(涵盖诗歌、小说、戏剧三大文类),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经典作品的内涵及文类特征,并培养学生透过文学现象理解和反思西方文化的批判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发挥外语学院教师的优势,实行双语教学,通过外国文学适当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
二、课程内容安排和要求
(请尽快到图书馆借书或到当当网、京东网买书预习,选读部分会在第二周周五确定名单后统一打印成册)郑怡老师上课内容:
第一周:课程简介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预习要求:了解故事概要,思考史诗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第二周:荷马史诗《奥德赛》
预习要求:了解故事概要,分析主要人物
第三周: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预习要求:了解故事概要、精神分析学
第四周:《鲁滨逊漂流记》
预习要求:了解主要人物形象、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五周:马克•土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预习要求:了解内容概要、奴隶制与美国种族问题
邹涛老师上课内容:
第六周: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预习要求:了解主要人物形象悲剧艺术、文艺复兴
第七周: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预习要求:了解主要人物形象、喜剧艺术、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第八周:诗歌
John Donne: The Flea
Tennyson: The Eagle
预习要求:了解诗歌的意象和音韵
第九周:诗歌
Whitman: One’s Self I Sing
Dickinson: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h
Pond: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预习要求:了解自由体、意象派诗歌
第十周:《伟大的盖兹比》
预习要求:了解小说内容、美国梦
魏全凤老师上课内容:
第十一周: 但丁《神曲》(2课时)
预习要求:了解故事概要、中世纪文化、基督教
第十二周: 歌德《浮士德》
预习要求:了解浮士德形象的意义及变迁
第十三周:夏洛蒂·布朗特《简·爱》
预习要求:了解故事概要,思考作品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第十四周:霍桑《红字》
预习要求:思考红字的象征意义,了解清教主义
第十五周 按文本历史顺序对内容进行梳理概括、读书报告(邹涛、魏全凤)
第十六周读书报告(邹涛、魏全凤)
一个班分成10个组,每个组4人,针对上课内容,完成15分钟左右的读书报告。小组每个成员上台讲3-5分钟。
三、考核方式与成绩构成1、出勤(10%)
2、口头表达能力 25%(中英文皆可,英文在同等质量下在期末总分上加1-3分)
1)课堂讨论10%
2)读书报告15%
2、写作能力15%:(针对所学文本,完成1篇不少于700英文字或不少于2200中文字的文学评论,要求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杜绝抄袭,一经发现,此项分数记为零分。第十一周交打印稿。想写第十一周——十四周内容的请在第十五周交。)
3、专业知识考试50%(闭卷考试,英语)
所考内容皆为上课内容。
四、建议参考资料
蒋洪新,《英美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十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 英美文学 教师 学生
论文摘 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合理运用,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应合理应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视频、音频文件及网络技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美文学课程是针对于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能力,了解并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对英语这一门语言的运用能力,增强对英美文学及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1]英美文学课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其中作家、作品及所属流派跨越了多个时代,所归属的政治、历史时期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知识量特别大。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语言和文化的学习真正情景化、语境化,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显得颇为重要。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所遇的障碍
课时不够。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之风的影响下,许多院校注重开设“实用”类课程而删减英美文学课程或课时。根据统计,目前许多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英美文学课程的比例已很小,一般为二至四门,有的只有一至二门,每周只有两课时,而且课程设置随意性大,设置结构单一,选修课少,英美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关系处理不好。传统教学模式下对课时量的需求很大,而实际课时偏少以及学生兴趣不高的现状导致教学的效果不佳。
教材不精。受到英美文学课程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遇到很大阻力。例如,在文学史方面,教学目的是讲述文学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和特征, 因而教材要做到首尾贯通、主次分明、脉络清楚;在英美文学选读方面,教材应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传记等各种题材的作品,注重其可读性、代表性、时代性和文化内涵,所选的作品应能体现作家的写作风格,应有作者、作品介绍以及重点、难点注释和思考题等,以便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应是将文学史与文学选读结合起来讲解学习,但由于受到课时量的限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有限的时间内很难使学生窥见整个英美文学史的全貌,更难分析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风格特色。
学生兴趣不浓。英美文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不但对教师有着较高的素质要求,对学生也不例外。首先,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的基本功,才能在阅读和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减少障碍;其次,学生对英美文化应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了解语言表层技巧所反映的深层社会文化内涵。但很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望而生畏,从内心就有着一种抵触感,觉得自己离英美文学的国度太遥远,认为英美文学的语言生疏,用词陌生,难以理解,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更是极为陌生,这就进一步拉远了他们与文学作品的距离。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反而使学生认为文学课程非常枯燥无味。
二、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运用
在网络资源及多媒体技术匮乏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容量小、信息量传递不足,学生的知识获得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而一个教师即使再博学,也无法达到网络资源所覆盖的信息面。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以变应变,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大胆的改革,在备课时应做好充分准备,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合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传统意义上,多媒体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媒体:1) 文字和旁白;2) 图案和插图;3) 静态的照片;4) 图表和图形;5) 视频和动画;6) 音乐和音响;7) 网络。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可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一)幻灯片的运用
自古以来,人类都是通过视、听、嗅、触、味五种感官来接受信息的,其中83%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从图像中得到的。英美文学课程中所介绍的许多作家及其作品对于中国学生都很陌生,如何加强学生的印象,使原本空洞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图像展示在学生面前,是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忽视的。越是陌生的内容,就应该以一种更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来讲述,以幻灯片的形式将作家的肖像及其代表作的出版物封面展示给学生,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英美文学原着的兴趣。PPT课件的制作可以将跨时代的文学作品进行整合对比,可以引入更多的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生活的家庭和社会背景,作者作品的罗列,作品中精彩选段的呈现,从而能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在了解文学文本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不同时代的英美社会文化。
(二)视频文件的运用
11.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课程建设 中国现代文学
[作者简介]杨锦鸿(1964- ),女,安徽天长人,滁州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普通话和方言;洪山(1965- ),男,安徽淮南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学语文。(安徽滁州239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43-02
课程(Curriculum)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和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校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①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一所由专科升格而成的新建本科院校,我院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从升本前的1996年即着手研究、部署,2004年升本后则深入、全面地开展、实施。在某种意义上,课程建设尤其关系着我们这类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大计。学院能否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办学道路,能否把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形式等方面的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课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益是关键。
中国现代文学是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主干课程之一,在本科一年级开设,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一系列相关文学课程及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中文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而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亦格外注重自身建设,逐步提高课程开设的水平,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2003年6月我们申报了校级建设课程,2003年9月获批准,2006年4月结项时被评为院级优秀课程。
一、课程建设的实施
在为期两年多的建设中,我们紧紧围绕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和本科生培养规格,根据省教育厅和学院陆续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按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程建设,如修订教学大纲、编写特色教案及参考书目、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建立试题库等,这对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们的具体措施为: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长远性工作,② 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滁州学院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组现有专任教师5人。从职称看,教授1人,高级讲师1人,讲师2人,助教1人;从学历看,硕士学位2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2人,本科1人;从年龄看,40岁以上2人,30~40岁2人,30岁以下1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组近年来在师资队伍、职称、学历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其中,1人获硕士学位并晋升为讲师,1人考取南京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并晋升为讲师,1人获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课程班省级结业证书。课程组整体实力正逐步提升,形成了一支由教授领衔、老中青相结合、师资梯队较有力、职称比例较合适,且具有积极进取心、良好教学素质和敬业精神的教学团队。
2.完善教学基本文件。教学大纲是课程的教学指导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首先重新修订原有的教学大纲,使之达到目的明确、内容新颖、结构体系完整、学时分配合理等要求。然后再以《教学大纲》为蓝本,对所用教材精心研究,且联系学科前沿,大胆取舍,优化组合,编写出一份有自己特色的教案(约17万字)。同时我们还结合本院图书馆藏书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开具了阅读书目(包括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以适应学生课堂之外的自主性、延展性学习,并使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作家作品中能有计划有重点地选读部分作家作品及参阅一些文学史著作。这样,既可拓宽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又能配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整体文化水平。在课程考核上,我们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制定了一套较为科学、完整的考核制度与方法,设置了一个容量较大(有近500道题)、覆盖面较广、难易度适中的试题库,并附上了较详细、较完整的参考答案,避免了命题与阅卷的随意性,而且在试卷命题内容中加大了理论的灵活运用和测试综合分析能力的试题分量;平时成绩则主要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撰写的小论文水准来评定。
3.重视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升本前,我们曾采用过比较适合专科教学的由唐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和由王泽龙主编(本课程组成员郭仁怀教授担任副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等教材。升本后,我们又经过甄别、遴选,采用了教育部推荐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由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思路是:在强调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的同时,在素质能力培养上又各有侧重。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在培养学生“史”的宏观视野的基础上,以期从纵的方面,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抽象能力和理论思辨能力;《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则着重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能力。此外,本课程组主要成员还参与了安徽省九所院校合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的编撰工作。该教材已由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经过多所高等院校(包括我院)试用,效果良好。
4.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是高等院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是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难点。为此,课程组成员主动做“有心人”,在教学第一线上努力进行探索与尝试。我们认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主,强调“三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并重,教学形式由“你讲我听、你读我记”的单向满堂灌,转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形式互动交流(讲授与提问、讨论、答疑等相结合);由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特别是注意在教法中渗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由于中文系拥有多间多媒体教室,我们便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目前,本课程组全体成员均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将课程中的背景材料、人物图片和相关资料,穿插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深化了教学内容,使传统单调的课堂变得丰富起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大扩充了信息量,优化了课堂有效教学时间。
5.注意课程信息化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需依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为此,课程组成员更新观念,不仅编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还挑选、购买了由现代名家名著改编的影视VCD光盘近百张,如《阿Q正传》《伤逝》《家》《雷雨》《骆驼祥子》《边城》等。我们会时常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观看,并注意引导学生冲破“书本定式”“名家定评”“教师定论”等传统束缚开展讨论,从而将理性化的理论教学与感性化的审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视听愉悦中更深切地感受到现代文学作品隽永的意蕴,同时也接受了现代影视文化方面的教育,培养了思维的深广度和现代信息吸纳意识。
二、课程建设的特色及不足
本课程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
1.特色。(1)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课程组全体成员在已有30年高校教龄的郭仁怀教授的典范影响下,均以严谨的传统教学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用启发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最有效地、情感投入地学习;同时采用现代手段(多媒体课件和影视资料),使教学与时俱进,具有现代色彩。(2)学生们普遍表现出对本课程的兴趣和喜爱。课程组成员由于备课充分,上课认真,加之语音标准(课程组有两位成员系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和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语言生动,教态端庄,能很好地与学生实行互动,真正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气氛,共享共创,教学相长,从而使课堂生机盎然,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学生对本课程组主持人与其他成员的课堂教学测评为95分、90分(平均分),达到了优秀等级。(3)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推动课程建设的发展。“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合格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综合发展阶段办学层次、办学条件等因素决定的办学功能定位。③但这种定位,并不意味着我们这种非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就只需专心上课而可以不重视科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是现代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因此,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十分注重教学与科研的同步发展。一方面大力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一方面努力增强科研意识,及时将教学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发现加以思考、总结并撰写成论文。近年来,课程组成员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有质量、有价值的论文达30篇以上。
2.不足。(1)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我们的队伍水平近年来较以前已有所提升,但离时代的要求、学生及家长的期望还相差甚远。对此,我们欲通过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养的办法,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教学队伍的“三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尤其是高水平(宽广的知识底蕴、精深的专业功底、较强的科研能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以便加强学科建设。(2)现代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善了信息表达的形式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但要把自己的教学思想充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去,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设计、脚本编写、素材采集与技术实现等方面的现代教学能力尚需通过不断实践、勇于探索而进一步提高。而在如何处理好多媒体手段与教师讲授的关系问题上,也还需要多加研讨。(3)与外界同行的交流切磋有待加强。本课程在院系内有一定的优势,但与兄弟院校相比却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更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尽可能地走出校门,多参加学术会议,多与同行交流切磋、取长补短,特别是要向重点院校的名师学习取经,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再上新台阶。
三、课程建设的目标
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建设工程。如上所述,经过多年的努力与两年多的建设,本课程已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色。但由于滁州学院是一所“专升本”院校,受到地域、经济、文化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与省内外“老牌”本科院校相比,目前许多方面尚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受人力、财力和时间的限制,本课程建设的一些想法和措施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压力,课程组全体成员将发扬已取得的成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师素质,努力把本课程建设成为既有学科沉淀,又有教学创新、教学理想的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尤其在个性和特色上要多下工夫),从而为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点击核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
②曹杰旺.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应统筹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48.
③曹杰旺.论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应统筹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47.
[参考文献]
12.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十二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动、大调整的时代, 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相对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 当今社会整体呈现意识世俗化、文化消费化等不健康的发展趋势, 人们在追求一时的痛快和短暂的释放后, 却忽视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情感和信仰的渴望, 尤其是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 他们热血、青春、激情、叛逆、彷徨、敏感, 每天接收大量新鲜的资讯, 传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了强烈冲激, 而他们大多缺乏理性的辨析和准确的判断, 所以最容易在复杂多变的情势下茫然失措。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认为:“在这个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的时代, 最容易形成人的精神的危机:年轻一代心灵的缺失 (空洞化, 虚无化) , 美感的缺失, 语言、文化的感悟力的缺失, 所反映的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尤其需要借助文学的力量来滋润他们枯竭的心灵和清醒他们混乱的精神, 文学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体察社会、感悟人生;文学中所蕴涵的理想精神和批判意识, 又是激发他们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力量源泉。
文学即人学, 文学是人文学科的主要支柱, 其审美意识、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对人文精神构建具有天然的优势, 文学教育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形象的审美接受引导大学生从爱情、时间、生命、现实、理想、青春等多角度去认识、思考、理解和感悟自我、社会和人生, 从而达到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教育目的。大学文学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它既是传统教学中文道统一原则的贯彻, 也是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的体现。
13.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十三
上午好!
12月,我们申报的课题“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据全国规划办的领导说,以“校园文学研究”为对象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全国尚属首次。我们感到激动,也深感责任重大。
一年多来,在温州大学、人民大学资料中心、全国中语会的指导下,在各地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下,在众多大中小学同仁的积极参与下,课题研究进展顺利。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大家作阶段工作汇报。
一、工作回顾
1.隆重召开开题会。4月21日~22日,课题组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隆重召开开题会。田慧生、傅国亮、陈金明、周正逵、毛志成、郑浩、解军、徐启建等专家应邀出席了开题会。我代表课题组作了《开题报告》。各位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了点评、论证、指导,从不同侧面对课题研究发表了意见,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目标与思路、内容与策略。会后,我们还参观了课题实验学校“北师大附中”,我还应邀在北师大附中作了题为《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的学术报告。关于开题会的消息,5月5日的《中国教育报》以《“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研究”开题:校园文学研究“升格”》为题作了报道,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积极组织子课题申报。开题会之后,课题组积极组织各地学校申报子课题,发展实验学校,建立实验基地。目前,已有数十所大、中、小学报送了申报材料,包括北京师大附中、山东省实验中学等名校在内的许多学校已完成评审立项工作,并陆续召开开题会,进入了研究阶段。石家庄十七中、大连开发区七中、本溪高中等校先后被确定为示范实验学校。辽宁大连等实验基地已经和正在建立。
3.严格实行规范管理。课题组建立了办公室,完善了管理办法,为每个子课题组建立了管理档案。课题组彭小明、王世龙还多次实地考察指导,先后到石家庄十七中、乐清市虹桥中学、苏州市一中分校、北京市潞河中学、北京市五十中学进行调研及现场指导。
4.搭建实践交流平台。课题组充分利用“中国教育文学”网站,报道课题研究动态,交流课题研究经验。上线文章达66篇,点击达3万余次。课题组积极与《中学生》《小学生生活》杂志合作,在该刊开辟“点击文学社”“互动写作”“自主写作”等栏目,刊发各实验学校师生作品。课题组承办了的“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发现“新人”,推出“小作家”,受到共青团中央的肯定与表扬,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研究成绩
1.基本构建了校园文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各地“校园文学”活动开展较多,但理论研究欠缺。作为课题研究进入教育部规划课题,还是第一次,国内外可资借鉴的成果不多,如何形成校园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我们经过反复探讨,初步拟定为(1)校园文学理论与实践研究、(2)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研究、(3)校园文学与校园文化研究、(4)校园文学与人的发展研究等四大板块,抓住了研究的重点,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基本构建了校园文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2.陆续形成校园文学研究系列成果。例如我们出版了专著《校园文学与创作》,发表了《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校园文学研究》。在我的指导下,温州大学六个本科生、两个研究生也参与了研究,多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博客与校园文学研究》《网络:校园文学的新平台》等也已定稿(已发资料袋)。温州大学人文学院04中本一班学生李斌斌(笔名那那)还出版了三本头长篇小说《何处金屋可藏娇》,并正在写《长安妖娆》。课题实验学校——浙江乐清市虹桥中学的“生态写作研究”,石家庄十七中的“校园文学美文美读”探索,大连开发区七中的“生命教育与校园文学有机整合”实践,辽宁本溪高中的“校园文学博客研究”,四川成都市高新实验小学的“儿童文学启蒙校本课程研究”,湖南临澧县四中的“高中生人格培养策略研究”等等,都具有很好的研究进长。
3.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学科教学、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推动了新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相当多的学校选择了“校园文学与语文教学研究”这一板块的子课题。占申报的子课题有三分之一强。开发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也备受关注,如湖南桃源凌津滩镇中学、江苏东台安丰中学等就较有成效。校园文化建设、生命教育、人文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等也都进入了许多学校的视野。
三、问题和困难
1.研究进展不平衡。部分学校在立项后没有认真进入实质性研究,以拿到子课题立项“证书”为终点,没能取得预期的成果。
【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推荐阅读: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分析的论文11-06
《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12-20
外国文学专题11-04
外国文学阅读书目09-14
外国文学复习整理09-18
美国文学课程教学大纲09-25
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总结11-08
外国文学名著选读论文07-06
外国文学教育论文07-13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