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如何开展的一点看法(精选7篇)
1.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如何开展的一点看法 篇一
关于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点思考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根据时代的需要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这为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对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依据和必然性。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对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一点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一、要以学生为本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高中语文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语文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语文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语文课程自身增添生长活力。”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有助于学生学习为终极目的的。学校以学生为主体,校本课程本身亦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因此,以尊重学生个性,发掘学生潜能,适应学生能力、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来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原则。
二、要充分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且明确将高中语文课程定位为“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学生通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让学生“学习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因此,开发校本课程时,要以学科为基点,针对学生高中时期的需求,坚持在民主性气氛下,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开放性课堂中,采用灵活性教学方式,以语文独具魅力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精神的底色。也就是说,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对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关注对学生思想的锤炼、心灵的净化和审美情趣的熏陶。
三、具体实践
1、高一新生一入学,就可以发放“阅读兴趣调查表”,在调查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可以组织相应的活动和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还可以发放“推荐书目及推荐理由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2、在给学生推荐书目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校本活动,比如“校园读书节”“读书沙龙”等。通过品读,让学生在读书中愉悦心情,在读书中开拓视野,在读书中激活潜能,在读书中碰撞心灵,在读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将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要坚持每年甚至每学期举办,让孩子的三年高中生活在书香氤氲中度过。
3、可以在对国家课程的拓展与完善的基础上开发课程。我们可将教学资源重新组合,拓展同类题材作品。例如在鲁教版必修3有李密的《陈情表》,我们可以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诸葛亮的《出师表》一并引入课堂。三篇文章都细处着笔,或陈述祖孙相依之情,或抒写白发人送青丝人之痛,或表达忠心为主、鞠躬尽瘁之志,可谓净土相伴,悲歌长吟;又如将苏轼悼念亡妻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我与地坛》等结合在一起,先开发“吟唱生命永恒的爱歌”亲情美文品读课,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接着通过比较各文写法同异,学习多角度抒情手法。最后,围绕课本设计专题中的“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让学生进行个性抒写。
4、这些也是我校一直以来坚持的做法,很受学生欢迎。每一级选修《唐诗宋词》的时候,我们都举办“诗词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品读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在朗诵、品读、讲解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选修《史记》时,就搭建“戏剧小舞台”和举办“我的课堂我做主”活动,学生可以表演戏剧、说相声、说快板、唱京剧等。我们尝试通过这些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文学实践课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语文,让有一定兴趣和特长的学生在文学实践课中有更多展示和发展空间,结果每次效果都很好。
另外,我们还开设了“中国古代悲剧赏析”“我心目中的古代英雄”等课程。
在社会多元发展的今天,一个学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就必须有优质的校本课程。开发出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有特长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助于拔尖学生的学业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可以得到提高。
2.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如何开展的一点看法 篇二
一、白话削弱了文言
文言文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大量的文言文,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在中学语文课程中, 文言文的学习历来是占有很大分量的。但是, 如果我们翻开苏教版《语文》就可以发现:文言文被削弱了。
我们不妨以必修一和必修二为例。两册教材共收录文章42篇, 但文言文只有区区8篇, 其中还有2首诗和词, 实际上真正意义的文言文只有6篇, 不足总量的15%;而读本中文言文所占的比重则更是小得可怜。如此选文, 不仅与文言文所起的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相吻合, 也与目前尊重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不够协调。中华文明五千年, 造就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我之管见, 从理论上来说,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与现代文的比例应该是1:1。在这一点上, 人教版语文教材一直处理得比较好, 将文言文的位置摆放得比较恰当, 其比重基本稳定在40%左右。
苏教版高中教材还有一道独特的景观, 那就是将文言文拆散, 穿插于其他模块之中, 与现代文混合编排。这样一来, 给人的感觉就是:文言文是新教材的“调味品”。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些零散琐碎的文言知识, 不成体系, 不成系统。
也许教材的编者会说, 尽管在必修部分文言文的数量少了, 但在选修部分得到了充分地加强。这或许能够解释得通。但是,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知道, 那毕竟还只是“选修”!试想, 文言文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 没有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保证, 一味由学生自由选读, 那会有多大的收益?而且, 从选修教材的内容来看, 涉及的面还很窄, 仅仅局限于秦汉、唐宋, 无法体现灿烂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所以, 这种局面应当得到改观, 苏教版《语文》文言文要适当加强。
二、内容冲淡了文体
也许我们都见惯了以文体为体例的教材编写方式, 所以刚一拿到苏教版高中《语文》无形中就有了一种陌生感, 因为它的必修部分是以内容为中心的文选式编写体系。模块的核心是内容的基本统一, 而模块下的子板块也是以内容为聚集点。所以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文章, 甚至是文言文和白话文混杂在一个模块、一个板块中的现象。这种混合编排的编写方式, 极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
文体混杂, 忽视了语文教学的特殊规律。中学语文教学历来是以知识结构为纲, 注重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延伸性和连贯性, 而不是内容的相对一致性。文体的混杂, 特别是文白的混编, 势必导致学生就某一块知识的学习东鳞西爪。学习的目的是用, 所谓“学以致用”也。试想, 如果今天学习了一篇叙事写人的文章, 学生对如何叙事写人刚刚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 但是明天却又去学习如何围绕中心展开论证, 那学生的知识如何连贯?如何由浅入深?所以, 苏教版的以内容为纲、文体混杂的编排方式不够科学合理。
难易失衡,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从选文的具体内容看, 难易的梯度处理也不是很尽如人意, 不太吻合学生“阶梯式上升”的认知规律。例如, 将刘亮程、史铁生的文章放到高一第一学期, 就显得有一定难度了, 不要说学生, 离开了教学参考书, 恐怕教师也很难真正彻底理解文章的内容, 其结果只能是囫囵吞枣, 草草了事。
三、时尚替代了经典
翻开苏教版的这套新教材, 我们就可以发现, “时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模块的设置比较时尚。从每一模块的名称到模块下每一子板块的名称, 都是显得那么时尚, 很有韵味, 确实能吸引人的眼球;但我感觉这些过于“花哨”了一点, 因为教科书注重的毕竟还是内容, 而不是外在的形式。
二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篇目少了, 新生代作家的作品多了。钱理群教授认为:“经典作品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占据一个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中学语文 (教师版) 》2007年第10期) 我丝毫没有贬低新生代作家和作品的意思, 适当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新生代的作家作品, 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有百利而无一害。我只是觉得, 这其中有一个“量”的问题, 也有一个“验证”与“共认”的问题, 我们不能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 而去削弱经典、排斥经典。
因为经典作品是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 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换言之, 经典是得到大家共认的、经过了时间考验的典范性作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这恰恰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和价值。用《新语文读本》编者的话来说, 阅读经典, 就是“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 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学语文中经典作品的教学不应该被削弱, 而应该加强。
当然,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读本”中的确收录了为数较多的传统经典篇目, 但是我还是想说, 经典作品缺乏教师的引导, 一味靠学生的自学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因此, 我的想法是, 适当将“必修”中的新生代作家作品和“读本”中的经典篇目进行置换, 将经典置于课堂这一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内, 从而使经典教学得以加强。
四、容量束缚了操作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容量之大前所未见。不必说高一和高二上半学期需要完成10本教材的教学 (必修5册, 必修读本5册, 平均每学期要完成3本以上教材的教学任务) , 单说高二下半学期和高三上半学期的选修课程就多达10余种, 这其中既有《〈史记〉选读》《〈论语〉选读》《〈孟子〉选读》, 也有《现代散文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还有《实用阅读》《语言规范与创新》《写作》等等。如何操作, 如何完成这些教学任务, 是摆在高中一线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也许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很明显, 也很乐观:选读, 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 厚实学生的基础。但是, 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 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 学生是要参加高考选拔的, 谁敢轻视?于是, “选读”就成了“选教”;于是, 就造成了这样一种流行的、不约而同的、彼此心照不宣的做法:在选修的诸多教材中, 以高考为参照物, 什么可能对学生高考直接发生作用, 就“选读”什么, 那些对高考不产生直接作用的, 一律“自读”。这其中是谁“放出眼光来拿”?教师, 而且是应对高考经验丰富的教师!因此, 小则一所学校, 大则一个地区, 以“集体的智慧”来圈定一些“选读” (实际是“选教”) 的内容, 也就成了时下最“明智”的做法。
我想, 这种做法肯定是有违教材编写的初衷的。但事实上, 面对如此大的容量,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是很难处理的, 也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精耕细作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与其每本教材都只是蜻蜓点水, 还不如研读透彻一本或几本, 这几乎成了一线语文教师的共识。于是, 《〈史记〉选读》和《现代散文选读》《唐诗宋词选读》就成为了首选。
苏教版选修教材编写的意图是好的, 只是还应该适当顾及中学教学的实际, 不能一味好高骛远。我想, 与其多但效果差, 还不如少而精。
3.对教学设计的一点看法 篇三
王德娟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我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学设计应以促成有效学习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基于这一点,我认为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4.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如何开展的一点看法 篇四
科学发展观既是供销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供销社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基本原则。县供销社担负着县以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规划、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监督和建设工作;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管理社有资产,行使社有资产出资人代表职能。在新形势下,实现供销社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如何学习实践好科学发展观,是否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来推进供销社“二次创业”。
一、发展思路
(一)统一思想,激发活力。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提高了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提高了认识,鼓足了干劲,促使管理手段、管理方式有效创新,促使企业干部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机制得到不断进步,推动了科学管理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强化了求真务实的意识,促使供销工作能够在新形势下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及自治区、县委的重大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进而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推动了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和在更高水平上推动改革开放,推动了供销合作事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工作作风,实现科学发展。通过扎实深入地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了供销社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建设,转变了思想作风,实现了供销社迈向科学发展的又一步,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科学管理与民主管理的有机结合。
(三)供销社改革与发展方面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紧围绕建立健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改革创新供销社合作社组织体制、经营体制和管理体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乡村流通工程”、“新网工程”,大力发展“两社一会”,以此来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
社属企业要紧紧依靠供销社传统经营的化肥、农药、食盐、烟花爆竹及边销茶等商品为切入点,依托“供销合作社”品牌,采取加盟、连锁配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结合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供销社“乡村流通工程”、“新网工程”,大力发展“两社一会”,积极发展创办乡、村“综合服务社”、“便民超市”及各类“农家店”。引导农村种植养殖户围绕当地的特色产品、骨干产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协会”。与巩固传统经营业务与恢复重建乡村经营服务网点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与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市场经营主体和流通服务体系,努力构建新型供销合作社的新主体、新网络、新体制、新机制,提高服务农民、带动农民、拓宽农民增收新途径。
供销社按照自愿、互利、有偿和平等的原则,积极吸纳原供销社改革中分流安置的职工及其他个体工商户和农村合作组织等,通过加盟供销合作组织,创建村综合服务社;创建专业合作社;创建发展各类乡、村级农家店。建社农资连锁配送经营网络户;建设农资和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在县城建设和打造建供销对外联合经营服务网络。
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完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理念,发展的办法,树立深化改革、开拓进取的新观念,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实力。在全面实施“乡村流通工程”、“新网工程”,发展“两社一会”,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各项工作中,现已完成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的《农资配送中心及经营网点改造项目》与三农公司《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项目》的编写、立项、审批工作。积极争取申报项目,建设农资和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改造、规范乡级农资销售网点和村级农资销售网点;改造、规范乡级农产品流通收购网点和村级农产品收购网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为服务水平。
我认为,只要坚持以“三农”服务为宗旨,只要坚持科学发展,不断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供销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就会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好局面。
二、存在的影响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隆德县供销合作社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组建成立的老企业,由于历史遗留的政策性、非政策性亏损挂账损失,导致使企业职工下岗待业,职工多次上访。为了彻底解决职工的切身利益,县委、政府对县社进行了改制。在改制中拍卖了全部设有资产,严重制约了供销社的改革与发展。
(二)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关键是组织实施“乡村流通工程”、“新网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两社一会”,整个进程事关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事关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由于建设项目启动金、改造资金缺口较大,很大程度制约了建设项目的规范运作。
(三)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部分干部、职工思想观念缺乏创新精神,还习惯于用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来抓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供销合作事业的健康发展,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能力的自觉性和实效性。
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着实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思想认识,切实转变观念,为全力推进供销社的各项工作与协调发展提供思想保证。要进一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
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深化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方法,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走市场化道路。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要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提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能力和本领,发挥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组织、网络、经营、人才等传统优势,真正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现代流通业的主导作用,在农民经济合作中的带动作用,在农村经济社会服务中的骨干作用,以此来推进我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推进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进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来全面推进供销社党建工作,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上来,促进社会和谐上来,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要不断加强供销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坚持用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做到勤学习、勤思考、善谋划,呈现出务实、创新的好态势,做到勤下乡、勤调研、勤指导,形成转变作风的好风气,形成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好环境。
通过对供销社各公司、部分基层供销社的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供销社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要抢抓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供销社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服务网络体系,是推进供销社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我们要切实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供销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明确坚定,行动上积极主动,方法上扎实到位,不断提升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真正促进供销社科学发
展。
5.对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的一点看法 篇五
“减负”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字眼,其原本的目的无疑是好的,但最近似乎有点“变质”了!看看开学的时候“书城”的火暴生意就
可以知道了,原因很简单:学校响应教委的号召,为了减轻学生的负 担而少买了一些辅导书,而相对的考试题目却一年比一年难、一次比 一次刁,造成了学生不得不自己挤出时间去购置辅导书。这种“减负” 实在是太可笑了!好象减去的是学校的负。真不知道那些所谓的教育 家和考试命题者是否“脑袋里有些贵恙”!?
为什么现在申请出国读书的人那么多、并且越来越低龄化?原因
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的教育制度的极不合理!!知识内容的陈旧、教学方式的落后都是这“极不合理”的体现方式。比如:现在已经是
21世纪了,不懂电脑知识可以说是“半文盲”,于是各中小学都纷纷 开出了电脑课程。可是再看看教材,教的是“DOS ”“WINDOWS3.1” “WINDOWS95 ”!天哪,在IT的发展速度以六个月更新一次(有可 能更快)的时代还在教5-10年以前的东西!类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这样一来人才外流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人历来有“浪费”的陋习,(虽然我们常口口声声说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才浪费、资源浪费、时间浪费的情形几乎处处可见。现在的教育制 度也可以说是在浪费,它浪费的是国家的资金和青少年的宝贵青春!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并且不是象“变质”了的“减负” 那样的形式主义!再次重申:这关系到中国的未来!
6.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如何开展的一点看法 篇六
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以自主学习为主。在当今世界以合作为主流的大背景下,这种“灌输式”的和师生简单问答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于是,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应运而生,而且这种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其作用和效果已达成共识。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做法和认识。
一、充分认识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
旧的学习模式基本上是自我为中心,单打独斗,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几个同学在一两个学科”小先生“的带领下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学科“小先生”要发挥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把小组成员团结起来,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探究任务,否则,几个人围在一起只能是消磨时间,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2、有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就缺乏与人交流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他们自觉不自觉得就把自己融入到了这个集体中,小组的成员之间久而久之就成了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之感觉自己是这个小组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尤其是对于平时成绩差,被老师和同学边缘化的同学更能从中找到温暖和友谊。
3、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老师在提问问题时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那么就有一些同学会因此放松警惕,懒于思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就要求每个同学养成勤于动脑,善于动脑的好习惯,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另外,问题在小组内讨论过程中,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正确率和效率。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这一点我体会特别深,无论是在自己的课堂上还是听别人的课,总能感觉到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氛围,每个人都会因自己小组好的表现而高兴,也会因自己小组的不如人而懊恼。我想有了这种意识,他们每个人都会为小组的荣誉而好好学习。这对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大有好处吗?尤其是可以转变现在的独生子女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他人的意识,对他们融入到这个集体不是大有帮助吗?
我想,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学生各方面的进步我们是可以期待的。
二、合理划分小组
这一步非常关键。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为保证组内成员的互补和组间的公平竞争,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般应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来分配每组的成员。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小组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上展开合作学习。学生在竞争中才会有“公平”的感觉,才会增加合作的动力,增强取胜的信心,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小组长的人选特别重要,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
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降低了对老师的要求,而是更高了,课前教师要充分做好准备,挖掘教材、生活中的素材,精心构思每一节课。如果设计、控制不当,会造成“一团糟”现象,反而不能完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做好以下准备。
1、首先要考虑本课的教学任务是什么?提出的问题是否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切记:太简单的问题没有小组讨论的必要。太难的问题不适合学生讨论。否则,讨论只能流于形式,而没有实际收获。
2、在合作学习前应使学生清楚,小组内每个人的任务,以及应当取得的学习成果,在课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只有当每个成员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参与其中时,才能保证合作的成功。
3、应准备适当的和公平的评估方法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既能反映出小组的合作成就,又能体会出小组各成员的贡献,促进大家共同努力,同时又能促进组与组之间竞争氛围的形成。
4、更多关注学习能力差,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要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到自信,防止再一次被边缘化。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他们真的是无药可救了,更重要的也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5、合作小组成员之间应互相信任,多沟通,减少内部冲突,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7.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点看法 篇七
联想到近年来物欲横流的情形,以及学者们惊呼的人文精神失落的忧虑和重理轻文的不良倾向,中学生远离课外书籍的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反思。
教育的根本是什么?从以往的经验和我们面临的21世纪来看,现代教育首先应该着眼于人。只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从本质上去理解素质教育,才能理解人的各种素质中,怎样做人,才是最基本的、最首要的素质。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说,中国哲学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对于每个人来说,同样的世界和同样的人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世界对每个人的意义,构成每个人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表现出来的举止态度,称之为“素质”。
可是,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却对这个本质问题置若罔闻。由于多年来陈旧观念的积淀,教师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应试教育”这个大转盘上惯性运转。久而久之,教育的人文精神内涵逐渐丧失,育人的本质不断退化,最终,学生的意志、个性、情感以及创造力都遭到压抑和摧残。
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读一些必要的课外书,是一个较好的方法。但我们现在的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究竟如何呢?
我给我们的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一个评价是:惨不忍睹!
前年我在给一个文科班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前,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请曾看过《水浒全传》的学生举手。结果是:全班50位学生中,只有4位学生举起了手。我又说:没看完《水浒全传》的同学请放下手。结果全班学生举着手的只有两个学生!学生对其它中国古代名著的阅读情况大致也如此,更不用说外国名著了!学生既不知《镜花缘》为何物,自然就更不知《少年维特之烦恼》烦什么了!文科班的学生状况如此,理科班的也就可想而知了!学生这样的一种阅读状况,谈何提高语文水平!谈何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谈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语文学习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同,大量的学习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中学到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而课外阅读,又是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丰富、积累语文知识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途径。
探讨高中学生为何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的原因,我认为最根本的是“应试教育”的阴影始终笼罩着高中的教学。高考的指挥棒,是指到哪里,哪里开花。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的最主要、最权威的标准就是这所学校的升学率的高低,社会上群众评价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还是看你这所学校考上了几个。升学率高,你的学校招生时就不怕生源不足,各种先进、荣誉称号之类的东西也会滚滚而来,校长也能扬眉吐气高枕无忧;反之,先进没有,荣誉自然先靠边站,校长也就只能坐坐冷板凳,甚至连学校的生存权也岌岌可危了。因此,凡高考不需考的科目就一律是副课,是可有可无的,高考中分值高、见效快的学科自然也就得到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格外青睐。语文学科比起几门非高考科目来总算幸运,没有被一棍子打死,也还算得上是一门主科,但由于语文这一学科有投资多见效慢的特点,在高考各学科中语文是最不受重视的,甚至有的教师也说:语文嘛,多一节课和少一节课有什么关系!学校排课程表时,语文排在下午的课时最多,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学生也有言:“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既然认为课外阅读对提高分数并无多大的作用,对课外阅读加以重视当然就更不可能了。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高中阶段实在是遥不可及的幻想。
那么,高中生就真的不看课外书了吗?这倒不是!也有许多高中生想在教师的眼皮底下搞些小动作,偶尔会带几本课外书到学校看看,但万一被教师看到学生所看的竟不是教科书或者不是什么精编、大全、训练、ABC之类的,这书自然是厄运难逃,学生也往往会先得到一番时间紧迫的大道理、小道理的教育,接下去的就会是什么师生约定,如果再“不思悔改”,邀请家长协同作战是不可避免的,再接下去如何?可能就是“遣归”了。在这样的“教育”下,为日后生活计,大多数学生自然不敢再越雷池半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在高中阶段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这样的夹缝中求生存的少数学生所阅读的是怎样的课外书?由于缺乏了教师必要的重视和指导,自然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据我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情况看,在高中生的课外读物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武打小说和言情小说,男生常陷于一片刀光剑影之中,女生常枕于风花雪月席上,有时还偶尔能发现几本带“黄”颜色倾向的。一些学生常可以如数家珍的道出一连串影视明星的大名,甚至还知道“小燕子”和苏有朋不可能结合,因为“小燕子”已有男朋友了,而且还很爱自己的男朋友;可是对《简爱》、《老人与海》、《飘》、《战争与和平》为何方神灵却一无所知,对必要的科普读物自然也更不会光顾了。可造化弄人,作为指挥棒的高考前年偏偏给对高考语文研究得极“透彻”的语文教师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竟然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使得许多在“名师”指点下写惯了现代“八股文”的“优秀”学生们面对考题束手无策。这真是自食其果!
学生的课外阅读,究竟该往何处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究竟该怎样引导?就我们语文教师来说,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先回到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上来思考。在这里我想借用《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先生的话来说明:我们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不仅应当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文字语言的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心理。
要达到这一目的,作为语文教师,我想我们能做的也应做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我们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我们应该把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当作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而且,我们的语文课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要把这个工作看成是语文教育改革实践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阅读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是伴随人一生的。更重要的是,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知书达理”指的就是这个影响。同时,阅读既是一个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刍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这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是一个修养良好、内心丰富的人。
再次,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应正确引导。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难以得到老师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要想理解其深刻的主题,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中学生来讲,难度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退一步讲,即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思想和艺术价值。此外,由于缺少指导,在课外读物选择上也存在盲目性的弊端,一味地以“有趣”为选择标准,忽略其它方面,以致于所读书籍的品位较低,甚至一些坏书也成了中学生手中的“常客”。
另外,我们还应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据调查,约有60%的学生是通过与同学、朋友互相交换个人存书进行课外阅读的,20%的学生是通过个人购买书籍进行的,但不论是何种形式,可供选择阅读书籍数量少,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客观原因。通常,中学的图书馆只对教师开放,即使对学生开放,也是很有限度的,有的只许学生阅览,不能借出;有的借阅只限于教学辅助一类的书;有的图书馆成了“藏经阁”,仅仅为摆设,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如果连学校都不能给他们提供起码的阅读条件,他们还能去哪儿寻觅呢?作为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全体同学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
最后,我还希望我们的班主任老师们也不要再一见课外书就“滚打包收”了,给我们可怜的学生们一点必要的自由吧!
这样我们学生的课外阅读才能在夹缝中,找到一些生长的空间。
原作者: 吴国强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如何开展的一点看法】推荐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10-05
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图示06-11
高中语文第十专题《“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教学设计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讲解07-02
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08-16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课改教学论文08-25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一 从军行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