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

2025-02-1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精选16篇)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一

本人在完成本单元的教学程序上将四个知识点作了梳理。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知、自主发现。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提供探索的条件,拓展学生思路,展开自由讨论,引出结论,展开争论,尝试活动的兴趣。如“我的发现”在引导学生发现一些汉字的结构特点的同时并感悟汉字的形体结构美感。这三组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由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字组成,给人一种方正、匀称、平稳的美感。汉字结构形式不同,我在教学中着手让学生自述自己的发现,旁作总述。(这一知识点,学生很感兴趣,并有好几个学生能找出像这样结构的字。如“圭、赫、淼、磊”等字,学生很聪明的他们在字典中找的)。

“日积月累”这部分三项内容“读读认认、读读记记、读读背背”在“读读认认”里有九个汉字,都是熟字减偏旁组成新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字义不同。我在这个知识点上,让学生在复习识字的方法基础上自主发现识字特点,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熟字跟生字读音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巩固对生字的理解,可以多组词。(这里,本人在训练中落到实处)。“读读背背”这六个词语让学生反复朗读后将发现的构词特点作以简单的叙述。教材在安排这一训练是为了让学生注意积累,广泛积累词语。针对低年级学生,积累字词是重点,也是难点。本人在教学中力求落到实处,不放一难。在识词环节中,本人参阅了斯霞老师的教学风格“分散识字”“分散识字”又称“随文识字”。就是把生字或词放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其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刺时间,天空乌云翻滚,雷声大作,不一会儿,下起了倾盆大雨。又过了一会儿,天放晴了,阳光灿烂,微风吹拂着杨柳,枝条随风舞动。经历了暴风雨的玫瑰花。芬芳扑鼻,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猫也跑出来凑热闹。)

“读读背背”这四个句子都是谚语,其中包含的思想体现了本单元的主题:要学会真诚地关心人,帮助人,因为这样不仅能给他人带来温暖,而且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在教学中,本人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领读、齐读、轮读、空式读、组词搭配读”。(就这个程序下来,全班学生几乎能背诵,能熟练地和老师轮读。)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理解句意。(本人在这环节进行了超越性的拓展。如,我准备了文本,让学生选填谚语。“孩子们,常言道‘————,————’我不知道最近你们是怎么啦,我又是怎么啦!每天早晨身批晨雾的我,第一个来到教室,为你们整理好桌椅,总是想怎么能真正的走进你们的心灵!我在教室门口等着你们一个个地到来。摸摸你们的头,那是我真诚地在乎孩子们的表示;一声孩子们好,是我真诚地问候;一个浅浅的笑容,是我真诚的呵护;为什么我的疼爱与呵护,还有我的小心翼翼怎么就不能感动你们呢?做点家庭作业就那么难吗?„„)我将上述内容打印成文本,每个孩子一份,让孩子们大声朗读,然后填空。(效果很好,有30个孩子填“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8个学生填“花要叶扶,人要人帮”)。这项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同时也无形地引导孩子们怎样尊重别人的劳动,怎样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因为语文老师是双重的责任,既要教会孩子怎样学知识,又要教会孩子怎样学做人。“口语交际”之前我让学生去积累一些关于“爱”的词语或句子。(比喻句、排比句等)。结合生活实际,放录音《爱的奉献》然后出示课题“伸出我们的双手”。反馈“读读背背”中的谚语的句意,贴近学生身边的小事(借笔、小刀、橡皮等帮助同学的一些小事.)。再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到写一写。(由于邻班的老师要借我班学生上公开课,也是口语交际“伸出我们的双手”)所以只好推迟完成。总之,“语文”就这么神奇有趣,喜、怒、哀、乐只要闲聊有余时去翻翻书,都会有亲临现场的“好剧”。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二

关键词:教学,参考书,文本,语文

教学参考书 (简称教参) 是教师教学时, 辅助教学活动的参考性书籍。它的编写是根据当前一个时期的课程标准要求, 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 主要从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以等方面提出建议, 帮助教师在教学时作为参考使用。教参的文本是教参内在质量的主要载体之一, 也是影响其效果的最直接因素。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师用书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为依据编写的。下面就以这一教参为依托, 来分析一下影响教参文本质量的四个因素。

一.内容方面

(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指引、定向功能,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设计的方向, 调控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 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紧跟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参的教学目标要求具体明确, 其落实的可行性, 有效性和完备性较好。

例:《找春天》这篇课文的目标如下:

1. 会认9个生字, 会写9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体会春天的美景, 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 热爱春天, 愿意去观察、发现。

可见《找春天》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清晰的体现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要求, 指引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 参考资料

教学参考资料和信息符合教学实际需求, 对教师的帮助很大, 有助于开拓视野。同时, 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强学习兴趣。

例:《日月潭》中的参考资料如下;

我国东南部的一个省, 我国第一大岛, 台湾自古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省总面积约为3.6万平方公里, 人口2000多万。台湾岛上三分之一为山地, 山脉纵贯南北, 玉山及阿里山在山脉的西侧, 日月潭就是这两座山之间断裂盆地积水形成的。

二.组织结构

本册教参以专题来组织单元, 设计了八个专题, 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 每组内容包括四篇课文, 每一篇课文的教参内容都包括以下五个板块:教材简说

学习目标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举例

资料袋

下面就以《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的教材为例:

(一) 教材简说

简略地介绍了本篇课文的内容, 使教师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 把握教材结构体系。

教学本课, 我们可以先和孩子们一起到课文里找“星星” (生字) , 如, “撒”字叫金星, “楚”字是火星, “衡”字为水星…哪个孩子找到并认识了一个, 就奖给他一颗“星星”;哪个孩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就奖给他一个“星级奖章”。

(二) 教学设计举例

教参中提供了一些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 有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课标要求。

1. 课前准备

a.制作星星生字卡

b.课文插图动画

2. 情境导入

在我国汉朝, 有一个爱数星星的孩子, 他说“天上的星星, 能看得见就能数的清, 他数星星发现了什么秘密呢?我们来读读《数星星的孩子》。

3. 初读感悟

4. 细读讨论

四个人小组讨论:哪些句子、哪些词语写出了他的可爱?你是怎体会出来的?

5. 整体朗读

.学了课文, 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

b.配乐朗读课文。

三.呈现方式

教参的呈现方式是编写者与读者进行对话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参与教师之间亲近的纽带。

人教版教参采用32开本;字体的选择、字号的大小、行距的设定比较科学, 符合教师的阅读视野要求;每篇课文的五个板块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整本教参只有文字, 没有插图, 让人感觉宁静平和, 体现一种朴素美。

四.编写特色

教参的编写特色是其内在质量赖以生存的“灵魂”。人教版教参的教学建议部分有大量的篇幅是介绍关于识字写字方面的内容。

例1:

“迈、迷、迹”三字都有走之, 建议重点指导以下两个方面。笔顺:先写走之内的“万、米、亦”, 再写走之。“走之”的左下撇捺交接处要“相连”, 不是“交叉”, 与“建之”不一样。

众所周知, 教参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其编写方面仍有很大的不足之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的修改:

1.现行教参有提供丰富的教学设计的必要, 因为这样的话可以让教师有更多的选择来应付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 在设计时, 最好是采用流程式或图表式, 便于教师理解。

2.现行教参大部分篇幅是介绍教师如何教的问题, 缺乏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 这样不利于平等教学观念的转变, 所以, 在编写过程中应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来学习。

3.现行教参的整体编排有模式化之嫌, 每篇课文的教参都包括五个固定的板块, 难免有些乏味, 如果能够根据题材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来进行形式多样的安排, 也许更能调动起教师备课的积极性, 也有助于教师教学过程中内容的生成。

参考文献

[1]孔凡哲, 张恰等.教科书研究方法与质量保障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人教版 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66-01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对学生学习有所帮助,而且在小学生数学的思维方面也能起到辅助作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特点,找出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故而,探究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就是将过去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进行变革,并提出让学生培养主动参与、愿意探索、勤动手的习惯。同时,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综合实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顺应教学需要。

其次,小学阶段对个人自主学习以及终身学习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既是学习模式的创新,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逐渐将数学自主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并在学习中收获成就感。学生在小学1-3年级可能还不能体会自主学习的好处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以及思维的成长,应该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例如在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中关于“大数的认识”中,数数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事,但是要是数字太大,甚至是到达亿以内的数字后,学生可能就不太熟练,但是在教会学生掌握“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的单位”后,应该将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这些单位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教会学生敢于去想与思考

在小学数学中会涉及到比较简单的几何知识,而这些几何图形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个巨大的考验,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进行自主思考,让学生通过想象去了解和掌握几何图形,从而理清图形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圆锥与圆》教学中,教师通过圆柱体进行量水实验,然后将水倒入圆锥,刚好倒满三次,这时就向学生提问,是否是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三倍?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大胆想象,让学生在同底不同高,同高不同底,同高同底的圆柱与圆锥进行试探性思考,学生通过实践一一验证自己的想法,最终得出只有在同高同底的圆与圆锥之间才存在三倍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与圆锥之间体积的关系,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三)教会学生敢于表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学生在自主学习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学生愿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才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从而更具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提高。对于学生而言,因为年龄以及表达能力的欠缺会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帮助学生克服表达的害羞情绪,而且也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为以后的人生打好基础。

(四)教会学生敢于去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实践,让理论知识活用在数学练习题中,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而且对于许多小学生而言,往往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教师的引导可以学习得很好,但是一旦让自己进行实践练习,那么就会“漏洞百出”,这就是典型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只能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例如在小学数学几何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几何图形的概念都比较接近,例如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等,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联系让学生整理出以下信息,帮助学生区分和记忆几何图形。在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以及梯形这几个图形中,那些图形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些图形对角相等?又有那些图形四角之和等于360°。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一简单但很繁琐的知识归纳。学生会在实践过程中熟悉和掌握知识,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人教版小学数学在全国运用范围较广,所以学生数量较多,教师如果能注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培养,那么就能让这些学生在以后的数学以及其它学科学习中获得先机,更利于学生参与竞争。

参考文献:

[1]韩占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1,06:85.

[2]黄柱钊.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17:189-190.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四

教学反思:

一个很美丽的故事,传递出“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的朴素的哲理。

一、追求平等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语文课堂应该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置身于与教材、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师生共同经历,共同生成。首先,对话的关系是平等的。《小鹿的玫瑰花》一文,要让学生体验到“能够给别人快乐,自己也快乐”是不太容易的,但通过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教学中,抓住了一些看似平常实则颇具玩味的词句,如:“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和“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学生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随着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情感的体验也在不断地生成。

二、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对话。因此,课堂中,教师要以自身的激情引导学生,用他们全部的理智、经验和情感去感受、领悟、欣赏课文的内涵。《小鹿的玫瑰花》一课,就多处引“移情”进课堂,注重体验。学生一会儿是小鹿,在“如果你就是小鹿,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会是什么?”的体验中,感受到小鹿是那么迫切希望看到玫瑰花,感受到他看不到花时的那种惋惜和难过。一会儿又成了黄莺和微风,在“黄莺,你为什么见了玫瑰花就想唱歌?”和“微风,大伙儿在夸你的时候,你心里怎么想?”的体验中,感受到小鹿的玫瑰花给别人带来的快乐。随着体验的深入,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小鹿自己没有看到玫瑰花但仍然发自内心的那种快乐。不断的角色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对课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组合和建构。

三、激活创造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的提高。因此教学中要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创造,保护孩子富于幻想的天性。如,在指导读好黄莺和微风说的话以后,教师先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帮助想象的平台:还有谁也看到了玫瑰花?蝴蝶姑娘飞来了,她说── 一只蟋蟀跳过来,他说── 一位可爱的小姑娘跑过来,她说──,继而让学生自由想象说话。学生有了阅读的基础和思维的开启,小白兔、蜜蜂等人物形象纷纷浮于脑海。一个问题展开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

“为他人开一朵花”,小鹿这样的行为,给大家带去了快乐。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应该常常地想到学生喜欢什么,常常地为他们带去快乐。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第一单元,所以在学完后要注意学生识字方法的巩固,记忆。在做练习时应积极给予学生指导,尤其是方法的指导。

本次我的发现的设计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引导学生观察联想,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有趣的活动中,在联系已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读读背背”中“我会填”的练习,让学生在自学生字中发现规律,在空中运用语言,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性。本次口语交际设计,学生能充分参与交际的情境,激发兴趣,创设全体同学参与的条件,激励学生在多向互动的动态式活动进行对话,发表独特感受,培训口语交际能力。而在“展示台”这个环节,学生自选展示内容,展示方式,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春光美丽,语言的勉力。在宽带网栏目中拓展知识,学习收集、处理、加工信息,培养主动自学的能力。

本次要求学生“把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写下来”的练习设计,主要是尝试和开拓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第一学段写话教学不容忽视的三个核心问题。

其一,兴趣情感问题。让学生喜欢写、乐于写,有利于克服在口头语转化为书面语过程中产生的畏难情绪。因为学生对春天都不陌生,因此要求对春天有新的发现并写出来,没有兴趣及情感的支撑是不行的。本设计注重从兴趣入手,以歌激发情趣,以画调动情感,以评价激励使其兴趣持久。学生有了较浓的兴趣,当然就会轻松愉快地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新发现。

其二,联想想象问题。设计让学生画出和说出自己发现的春天的景物之后,想象它们想干什么,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写出自己对发现的景物想说的话。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把“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的要求落到实处。

其三,话语条理问题。让学生规范而且有条理地用自己的话说出和写出春天里的新发现,既能扩展他们写作思路,形成思维上的飞跃,产生灵感,又能体会到话语是要合乎习惯,要讲究规则美的。只有这样,他们口里笔下才会有“小草探出脑袋来,想和我一起玩”之类的美句,从而得到语言上锻炼。设计用“发现什么样的景物+它想干什么”的顺序说单个景物;按一定条理说一组景物;用“美丽的,我想对你说”的方式来表达感情,正是让学生在作文起步的路上轻松而有条理地说话写话,抵制“信口开河”的伪“自由写话”,把作文的底子打好。泉水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时,伴随着叮咚的泉水声,教师深情描绘泉水的美妙。然后指导学生读出泉水的冲劲,引导学生想象泉水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看到了什么。音乐的渲染,朗读的感受,导语的创设,让学生初步走进泉水的世界,感受泉水的美。接着老师通过学生听教师的朗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使文本的语言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具体可感的画面,让孩子产生迫切去读课文,去体验泉水那甜美生活的冲动。

精读课文时,教师给了学生自主感悟的空间,以读文本,读中对话,移位体验,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股泉水。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泉水的几句话,特别注意孩子的个性化的朗读体验,通过激发想象,创设情境,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乐趣。如,山里姐姐那一部分,教师当作姐姐,和学生对话,学生很快进入泉水的角色,热情地招呼姐姐“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有了愉快的体验,孩子们的思维也活跃了,一个孩子质疑:“天然是什么意思?”其他孩子纷纷发表意见“就是大自然”“是自己流出来的”教师此时说:看来我不需要说什么,你们都明白了。孩子们是都明白了吗?我看这是教师在处理这些偶尔问题时一种不负责任的推辞。确实,从孩子们的只言片语来看,他们确实能悟到天然的意思。再如读到果园那一部分,让孩子们想象果树喝了泉水后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再让学生读书,学生作为泉水的那种自豪,那种付出的快乐自然表达得淋漓尽致。

整个读书过程,孩子们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在对泉水的真切体验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孩子们动情的朗读犹如一股清泉在课堂上流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学反思:

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知道他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很多老师害怕上这样一些伟人、名人的文章,像二册的《邓小平植树》、《吃水不忘挖井人》,觉得跟孩子们的时代背景、文化底蕴相差太大,有的甚至觉得没必要选入教材中。刚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想法。偶然间我发现我们班孩子模仿“奥特曼”的游戏,很多男生谈到长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奥特曼,为什么学生会如此喜欢它呢——那是因为“奥特曼”是他们心中的英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利用孩子崇拜英雄、真诚善良、易受熏陶感染的特点,把我们文章中的“雷锋、邓小平、毛泽东”等名人也成为孩子心中模仿的英雄呢?让孩子学习自己喜欢的英雄故事,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来,孩子在课堂上是否动情了是上好这类文章的关键。如何让孩子动情呢?一是树立形象,在导入课文时教师要非常庄严、神圣地介绍人物,如生平、事迹、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等,让学生对人物肃然起敬,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激起他们内心深处为人物人格震撼这样一种情味感和学习的强烈欲望。二是深化形象,就是要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怎样让孩子对人物粗浅的认识走向人物内心世界,体察人物的内涵呢?在这篇文章中我采用把诗歌内容让学生编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故事使学生把雷锋冒雨抱小孩、踏荆棘背大娘的形象典型化、具体化、鲜明化,在此练习中,学生对雷锋的感动不再肤浅,体验深刻了,学生才会觉得有意思、有趣味,才会有神情并茂的倾诉。三是情感的延伸,就是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文章仅仅停留在“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的表层意思,哪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通过我们班里也有很多小雷锋,快来夸一夸吧。用句式的练习,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到我们的世界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将会变的更美好的思想境界。

10《葡萄沟》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认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感到课堂上仍存在几点不足:

1、好文章要三读:初读读通——细读读懂——品读读美。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读书,在“放”中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遗憾的是我没有很好地让学生的读书,达到第三种境界,稍显粗糙、匆忙了点。

2、在课堂上没有更充分地面对全体。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读、说、写等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课上应注意学生小组中的合作学习,使学生更多的时间在小组内有读书的机会,交流感受的机会,而这也是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此外,在把握课堂机制上,课堂每一环节再紧凑方面尚需努力。

11《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周总理在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景,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课文第四段“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这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周总理把水泼向谁?向他(她)祝福什么?傣族人民把水泼向谁?向他祝福什么?学生说后表演读,气氛很活跃。从这里,学生真正感受到周总理的可亲可敬,与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情,充分感受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12《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以读为主,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文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主要表现在:

1、运用多媒体技术,缩短时空的距离。由于低年级学生对北京了解甚少,教师通过展示优美的北京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北京夜景的亮丽,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让学生观看图片谈感受,朗读课文谈感受,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

3、以读代讲,注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图文结合理解词句含义,突破难点。

4、恰当地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伙伴,朗读和背诵

自已喜欢的句段,创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小孩子的思维最容易被牵引,人云亦云的。比如我们老师上课提一些导向性的问题:“这张图美吗?”学生肯定会迎合你回答:“美——”!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以及提倡学生质疑问难。选入这样的文章无疑是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有主见,敢于质疑的好素材。如果我们教师只停留在“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这个科学素养的培养定位上,显然过于肤浅。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朗志万和伊琳娜有什么区别”,旨在让学生明白“朗志万是科学家,他可以说是知识的权威。”然后紧紧抓住“其他小朋友”和“伊琳娜”对待“朗志万”提出的问题的不同态度,来引导学生感悟“伊琳娜”身上所发光的品质——那就是敢于向权威质疑,不轻信不盲从。让学生感悟这道理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这也是动手做 做看的前提,发明创造的关键!也是现在小孩所缺少的品质啊!

14《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孩子有了一点学习的积累,他们的表现欲强,一开课,我就设疑让他们帮老师想办法,学生在回答时得到老师的肯定,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学习劲头自然足。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我又满足他们爱问的欲望,让学生质疑。在理解课文时,又满足他们爱说的欲望,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此时学生畅所欲言,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竭力在伙伴面前表现自己。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爱动手是孩子的另一天性,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邮票有齿与无齿在撕开时的区别,我让学生两人一组做小实验,再谈感受,学生做得认真,谈得深入,为后文的理解打下了基础。讲完课文最后一段后,我对课文进行四方面的拓展:设计“你知道我国第一枚邮票是什么时候发行的,票面图案是什么,有没有齿孔吗?”这个问题主要是教育学生要学会学习,会灵活运用学习资料;设计“世界上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是什么时候发行的?”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联系课文发挥合理想象,学生回答1848年或是1849年都合乎情理,在学生尽力思考仍没有回答出正确答案时,我给出正确答案,使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这时我又设计了第三个问题:“世界上第一枚有齿孔的邮票是1854年1月28日发行,与课文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有近六年之久,这期间阿切尔可能都在做些什么?”课文中只是写阿切尔开始了研究工作,很快邮票打孔机制造出来了,没有具体写他如何研究和制造打孔机。我设计这个问题既是为了培养学生探究课文,合理想象的能力,也是为了后面揭示人物品质埋伏笔。最后我设计“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有齿孔?”这个问题让学生能进一步了解“齿孔”,了解生活中的事物,真正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四个拓展的问题是环环紧扣,学生由邮票联想到其它物品,体会到了打孔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对阿切尔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人物品质的探究不攻自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自动实现。

16《充气雨衣》教学反思:

由于本文具有“科普性”和“略读”的特点,教学中,我能把握的一个主方向是,这是一篇语文教学的文本,而非科普材料,因此应竭力克服科学课的影子,突出语文性。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探究相关问题,重点抓住一个主问题:“小林遇到几个难题,是怎么解决的?”,引导学生默读和快速阅读,再通过小组内交流:充气雨衣是怎样发明?,通过朗读和交流感悟“小林爱思考”的道德品质和“勤实践”的人文素养,最后以从“你喜欢小林吗?为什么” “日常生活中你觉得哪些生活用品需要改进的吗?”这一环节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本文较长,由于长句较多,我把课文只设计了一个课时,知识点过多,因此学生读起来有些困难,给学生读文时间少,因此我想有些环节,如:小林是怎么解决困难的?,花的时间不需要太长,应该让学生多读书,达到自读自悟。

19《最大的“书”》教学反思

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这篇课文内容对学生极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教法的选择上,我采用了质疑,小组探究,全班交流的方法,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办一期“奇妙的大自然”班刊。孩子们的学习兴致高涨,同伴间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研究该怎样动手。但令人担忧的是在小组合作中,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会欣赏别人。当一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有很多学生失望的叫喊声,很不甘心坐在位置上,如果不及时指正,就势必影响一节课的情绪,由着性子随心所欲,难以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狠抓“ 学会聆听、学会宽容、欣赏他人”的良好学习习惯。

语文园地五教学反思:

“我的发现“这项练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陈述句与反问句、感叹句与反问句的不同,体会标点的作用。“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认认” 要求认识的十个生字都和已学过的汉字有相同的声旁,其中六组字音完全相同。它们作为形声字,形旁有表义作用,声旁有表音作用。所以对于已有一定独立识字能力、会用换偏旁识字法识字的二年级学生来讲,认识这些生字不算困难。“我会连” 所列词语学生都学过。“读读背背”中节气对于学生来讲很生疏,教学应重在激发学生了解节气等自然知识的兴趣,通过读使学生对节气有初步的认识就可以了,不要强求记住具体有哪些节气、各在什么时间等。“口语交际”安排说和写两项内容,说与写内容相同、要求相近,体现了说写结合的思想。本组“展示台”是引导学生展示学习、了解到的自然知识。教师要在本组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搜集、准备展示的内容。“宽带网”这个栏目列举了两种有趣的动植物,一个是食虫的植物“猪笼草”,一个是喜欢热水的鱼。通过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了解到动植物的多样性、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的习惯。号召学生都来争做“小博士”,在读书或看电视时留心观察了解动植物。

23课教学反思:

“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不必给二年级的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不必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只要在引导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说只有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来引导孩子们去读书,读出神,读出味。

1、阅读教学生活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仅仅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是不行的,教学应该是一种“导体”,让文本与学生的感受、理解、体验发生“碰撞”,产生火花,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生活。因此,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比如:在开始引入课题时,让孩子们回忆“你的妈妈是怎么样夸奖你的,她的动作和表情是怎么样的?”从而导入课文“这里也有三个妈妈在夸奖自己的孩子,你去读一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贴近生活,并营造了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敢想、敢说、敢做),使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

2、阅读教学自主化。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而交流研讨是培养和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交流研讨的兴趣,培养学生交流研讨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读自悟的环节以后,我都要设计一个交流的环节,用教师生动有效的课堂评价,学生充满个性化,充满生命活力的的语言,挖掘学生心灵深处想法,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升华,把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3、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多一些鼓励,促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里,学生的思维才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才能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语言:“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对你提个意见。”“我对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老师的语言也成了:“**你先来说说好吗?”“能向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先等一等,让别的同学先准备一下好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气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易于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奋发向上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从而激发出学习的无限热情和创造愿望,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学习,提高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最后几个环节的时候,学生争论哪个孩子更好,向谁学习时,教师的引导地位没有很好地显示出来,在续编

故事时,教师的引导、点拨还不够到位等等。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实现这样大幅度的转变,教师的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的转变,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让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8课 教学反思:

一、以读为本,把握语文课堂的主题活动

“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它应该成为课堂的主题活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牢牢把握住让“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这条主线组织教学,给予学生读的时间和空间,并借助一定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和空间。例: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从读得正确到读出一定的语感;再读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课堂上我还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并借助外在的辅助手段,烘托气氛,让学生在情境中朗读,每次读后注意朗读评议,这些多角度多形式的“读”使学生和文本之间展开了较有深度和广度的对话,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二、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每个孩子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充满着想象和童趣。课堂上,我多处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给机会让学生创编并表演课本剧,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课文中尽情地遨游,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表达,做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让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验,在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的独特感受,让他们用稚嫩纯真的童心自由地去体验自然,体验生活,将爱心和传统美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学习活动中。

三、重视语言文字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再三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例如:在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中,我抓住“欺负、讨厌、孤单、讥笑”等词语重点理解,通过学生表演,他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丑小鸭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在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哪些词用得好,并着重体会“惊奇、羡慕、冻僵、幸亏”等词。学生在积累这些词语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为课文的感情朗读,为今后的作文都做了很好的铺垫。数星星的孩子

教学反思:

在本篇文章的教学中,由于我在挖掘教材时,考虑得过于简单,没有深入分析。比如:教学“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时,我就把教学目标单一地定位在感受星星之美上,忽略了“满天、无数、撒”等词,这些词都充分说明了星星之多,特别是“撒”这个词形象地说明星星之多之杂,充分体验了这些,既能感受用词的准确,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张衡数星星之不易,领会仔细认真的品行。在处理“我知道”时,我只是让他们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也即为资料而资料,没有充分挖掘资料的价值。比如,在介绍地动仪的资料时,我可以出示图片,介绍相关知识,突现它的价值,让学生从张衡的功绩中感受他的伟大,产生自豪之情,激发课外探究的欲望,这样就提高了资料的价值,实现思想感染的功效。孩子们揭开。

阿德的梦

教学反思

在此教学中,我创设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学生的想象也得到了尽情发挥,学生各个说得意犹未尽。在孩子们的心中,未来世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发达就有多发达。所有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实现的,在未来的世界什么都实现了。你看,我们的孩子对未来充满着多大的希望呀!我们的孩子多会想啊!我以:“阿德心中的未来世界如此奇妙,你们心中的未来世界是怎样的呢?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为切入口,从而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阿德的梦”这篇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课文, 得到了应有的升华。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册课本共8个单元,每单元4篇课文,8个语文园地。全册共计课文32篇,8个口语交际。每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相对集中:第一单元:春天的发现;第二单元:奉献与关爱;第三单元:爱祖国、爱家乡;第四单元:用心思考、勇于创造人;第五单元: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第六单元:培养优秀的品质;第七单元: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第八单元:走进科技的世界。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文和思想品德合科研,加强了思想品德教育。教材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除每个单元教学的内容相对集中以外,还有下列特点: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编有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思考题,这些题目与学生的生活、思想有密切的联系。

2、以发展语言为主线,听说读写能力协调发展。教材把听说训练与课文并列编入目录,除每单元有一课听说训练外,在每个单元练习中还安排了一次说话写话训练。阅读教学中也把阅读和说话结合起来,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发展互相促进。

3、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注重实用性。本册课本除保留了一部分优秀的传统课文外,还选编了许多贴近儿童生活的新课文。

二、班级情况分析:

我们班共有学生35人,经过一年半的学习了,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喜欢学习语文。而且在上个学期里通过阅读课外书,扩大了识字量,丰富了课外知识,并积累了很多词语。为学习语文知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一小部学生学习语文的接受能力差,不喜欢读书,认字的数量少。这部分同学也是我这学期需要监督的和帮助的对象。这个学期我对语文教学更是充满信心,相信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全班同学有会有更大的进步。

三、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00个字,会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继续使用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乐于观察大自然,热心参与学校、社区活动,并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材的重点是: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指导,其中写作教学是本册教材的重

点也是难点。

1、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识字量有所减少,与上册教材相比,减少了50个生字。识字教学应继续引导学生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将已经学过的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学习生字的过程之中。要求认识的字并不是会认,会正确拼读就算掌握了,对认读字的字义也应该准确把握,理解字的意思。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同音字也越来越多,准确把握汉字的字义,那么,同音字就不会混用。识字了形式可以多用多样,尤其是学生容易混用、弄错的汉字,可以采用编儿歌,编顺口溜,猜字谜等形式帮助学生记忆。此外,还应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识字,不断增加识字量。本册教材四会字即要求会写的字有所增加,与上册教材相比,增加了50个。写字教学,应继续采用“少写字,写好字”的原则,决不能因为写字量的增加,或因为追求作业速度,而放宽要求。四会字应准确把握字形、字音、字义,还要学会运用。给生字组词、扩词,确实是增加学生词汇量的好方法,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盲目地给生字组词、扩词,组的词语学生必须能理解,会运用,否则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对学习的积极性。

2、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并重视朗读的指导,必要时,教师完全可以示范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必须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还要关注“表达”。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正如李进老师所说的,要让我们的学生“得意又得言”。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向学生推荐几本好书,做好课外阅读指导。

3、写作指导

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提高的。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课间或活动课时和孩子们做一些小游戏,让他们有话可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鼓励学生将书上的或课外学到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在写作时运用。做好作文的批改工作,好要让学生知道好在哪里;不好,也要让他么明白该怎样改进,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五、教学措施: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发挥创造性,设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2、重视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法,每篇课文都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充分利用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借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篇段并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利用周末作业和学校作业展示的要求,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主动积累词句,将积累的词语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语言之中。

6、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举手发言,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习

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进度:

周 次 时间 内容 课时

第1周 2.11—2.13 始业教育。9课时

第2周 2.14—2.20 1.找春天2.古诗两首 3.笋芽儿9课时

第3周 2.21—2.27 4.小鹿的玫瑰花 语文园地一9课时

第4周 2.28—3.6 5.泉水 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7.我不是最弱小的9课时

第5周 3.7—3.13 8.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语文园地二9.日月谭9课时 第6周 3.14—3.20 10.葡萄沟 11.难忘的泼水节 12.北京亮起来了9课时 第7周 3.21—3.27 13.动手做做看14.邮票齿孔的故事15.画风9课时 第8周 3.28—4.3 16.充气雨衣语文园地四9课时

第9周 4.4—4.10 清明节17.古诗两首9课时

第10周 4.11—4.17 期中考试

第11周 4.18—4.24 18.雷雨19.最大的”书”9课时

第12周 4.25—4.30 20.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语文园地五 21.画家和牧童 9课时 第13周 5.1—5.8 劳动节 9课时

第14周 5.9—5.15 22.我为你骄傲 23.三个儿子 24.玩具柜台前的孩子 9课时 第15周 5.16—5.22 语文园地六 25.玲玲的画 26.蜜蜂引路 9课时

第16周 5.23—5.29 27.寓言两首 28.丑小鸭 语文园地七 9课时

第17周 5.30—6.5 29.数星星的孩子 30.爱迪生救妈妈 端午节 9课时 第18周 6.6—6.12 31.恐龙的灭绝32.阿德的梦 语文园地八 9课时

第19周 6.13—6.19 期末复习9课时

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六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语文园地八包括四个部分:(1)我的发现:这项活动安排了两部分内容;一是让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二是看图,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事物可以构成许多反义词。日积月累又分为四部分:一是读四字成语,二是我会选,三是我会写,四是我会读。„读读记记”重点是指导学生熟读,记住。通过创设语言情境理解词语的意思。(2)“我会写”主要引倒学生产生写作的愿望,对内容语言不必做过多的限制。“我会读”是读一则故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读书的兴趣。教师组织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

这学期的收获。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你能力。二:教学目的⑴扩展识字量,反义词练习,朗读、识记成语,能写话,口语交际,才艺展示。⑵通过认、读、识、记、说、做完成练习,培养学习兴趣。

⑶采用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利用主观能动性巩固复习本单元所学内容,在学习园地中积累更多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重点

1、利用部件区别形近字,增大识字量,能说反义词。

2、能在具体语境中区分意思相近的词。

3、培养学生朗读,说话,写话的能力。

4、正确流利的朗读“我会读”中的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四:难点

1、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2、掌握学习园地中的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

PPT 课本

七:课时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读生字,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许多字都有相同的部件这一汉字特点。(利用偏旁部首理解字义。)(同学们,到这个单元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生字,也积累了不少识字的方法,现在你来看看下面这些生字,你认识吗?你发现了什么?)(2发现:形声字)

2、指导学生认识“玲.岭.铃.淮.维”五个要求认识的生字。

3、让学生展开想象认记这些字。如:第三组的四个字可以这样记,衣被是一家,用手来披挂,土坡一口缸,砸破石头上。

4、“看看说说”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必引导。先在书本上写,再指名说。如:黑、白,大、小,长、短,高、矮,多、少,前、后,左、右,单、双。

(日积月累)

1、自己读词语,一起读。

2、创设情境帮助理解:如,太阳一出来——金光闪闪,黄山的风景——秀丽神奇,小兔子跑进树林——无影无踪,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

3、做课堂作业本

我会选

1、引导学生自读词语和两个句子,想像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自己选词填空,请同桌检查,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我会写

1、启发谈话:平时你们有很多悄悄话在心里藏着没有说,你想说说吗?

2、组内同学互相说自己想说的话。(内容不限,长短不限。)

3、你可以说更可以把他写下来。这样自己以后看了还能想起来呢。

4、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巡视了解。也可以组织组内同学互相读读一读,评一评。我会读

1、自读,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2、同学比赛读,读给老师听。

7.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七

一、阅读前 (Pre-reading) :通过提问引入主题

教师播放门基乐队的一段表演视频, 然后依次提问:

(1) What did you see in the video?

(2) What do musicians need in order to play good music?

(3) What can success bring them?

分析:读前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引入文章主题, 为阅读文章作准备。笔者借助学生较为感兴趣的乐队表演视频让学生讨论乐队成功所需元素, 为阅读文章做好铺垫。教师在教授新词汇的时候, 也围绕着“乐队依赖什么才能成功”这个问题。同时通过最后一个问题的提问,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很多乐队期盼成功, 成功能带来什么, 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思考得出答案, 开始引入文章主题———成功。到底成功意味着什么?作者眼中的成功又意味着什么?以此过渡到文章阅读。

二、阅读中 (While-reading) :通过提问挖掘文本

1. 教师承接学生对上一个问题的回答提问:

(1) Does the writer think the same way?

(2) How do you get it?/What makes you think so?/Can you find a proving sentence?

分析:在学生通过略读第一段得出答案后,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章中去找出原句来证明自己答案的准确性。

2. 教师要求学生细读课文, 找出两种成功之路的具体步骤, 并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1) How are the two ways different?

(2) How do you know the Monkees became successful?

(3) What did they do later after accidentally becoming successful?Find a sentence from the text, please.

(4) So in conclusion, in a usual way, musicians practise hard, then wait for a good chance to be successful. (practice—chance—success) What about the Monkees?

(5) Why do you think they became more successful?

(6) Do the two ways have anything in common?

分析:学生通过表格内关于普通乐队成名之路和门基乐队成名之路的细节比较, 找出差异并进行归纳总结———普通乐队的成名首先来自勤奋苦练, 然后是等待机会, 从而走向成功;而门基乐队却是因为一次意外走红, 然后才去练习自己的音乐, 最后走向更高的辉煌。在找出差异的基础上, 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总结相同点———勤奋苦练、机遇、成功……学生每次给出答案的时候, 教师追问学生如何得出该答案, 从而引导学生重回文本。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慢慢开始挖掘文本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成功的具体方式有所不同, 但是成功的原因却有相似之处。通过比较异同, 学生慢慢被引领到对文本更加深入的思考中来。

三、阅读后 (Post-reading) :通过提问联系实际

(1) Group discussion:What made the Monkees successful?

They became successful because the Monkees is a band that____.

Then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The Band That Wasn’t?There must be some words missing, right?Can you try to make it complete?

分析:读后第一个问题基于细节阅读的表格部分, 学生可以根据表格内容总结出门基乐队的具体成功原因。教师要求学生使用定语从句, 一方面复习该单元的语法内容, 另一方面为解读文章标题The Band That Wasn’t作准备。

(2) Individual work:What is the writer’s attitude towards their success?Do you agree with the writer?

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文章内容、作者的意图等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赞同、欣赏, 也可以是质疑、反对, 可以是延伸, 也可以是对比。 (贵丽萍, 2011) 既然找出了门基乐队成功的原因, 那么作者是怎么看待他们的成功的呢?这个问题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单词、词组或者句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通过对构成语篇内容的词汇在阅读文本中的分析, 才能了解“作者的真实创作意境”。 (王晓青, 2001)

(3) Report:Which way suits you or your partners better?

分析: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适合各自的成功之路, 最后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交流。“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的容器来学校接受知识的”, 因此“只有将学生的经历与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 (周胜敏, 2010) 因此此处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 联系现实, 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分析哪种成功之路更加适合自己。

(4) Draw a conclusion:What have you learned from the article?

T:In order to be successful, we have to be hardworking, talented, creative and be given a good chance.Hard work is the basis of success.So we need to keep on working.Talent is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so we need to keep on improving.Chances play a necessary role, so we need to keep on trying.Creativity is the way out, so we need to keep on thinking.

分析:新课标七级要求学生运用适当的调控策略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总结学习结果。通过师生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 笔者和学生得出什么 (what) 是成功的要素, 及怎么样 (how) 才能达成这些要素。再次联系现实, 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笔者设计的四个读后问题紧紧围绕“成功”这个主题从文本过渡到现实, 然后再从现实回到文本, 最后又一次将文本和实际生活相连, 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 强调突出文章的主题。

阅读除了阅读语言知识, 还应阅读语言表达的思想。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合理设计课堂提问, 通过有效提问, 除了在文本与语言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之外, 还应该努力在文本和结论、文本和作者、文本和学生的多维智能以及文本和现实生活之间建立丰富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葛炳芳.High School Reading Instruction:A SIMPLE Perspective[J].一线教师, 2010 (2) .

[2]贵丽萍.以评判性阅读提升阅读层次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1 (7) .

[3]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王晓青.培养问题意识, 体会语言内涵——谈文体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基础英语教育) , 2001 (1) .

8.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623.2

1.引言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必须关注课堂,追求“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有效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1]。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2.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2.1部分教师对教学目标不够清晰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小学语文的总目标和分各年级段的分目标都有明确的表述。小学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语言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我们要掌握它;(2)语文承载文化,我们要学习可以学习的文化;(3)要通过学习语文培养我们高尚的思想,如爱国、爱人、坚强、勇敢、礼貌、讲信用等;(4)通过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自学、沟通、合作探究的能力。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重视对目标落实而忽视其他,或者落实的浮光掠影。

2.2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许多有成就的教师总结出各种优秀的教学方法,但是想推广比较难,教学是一门很深奥的艺术,并不是教师听一二节好课就可以学会的。俗话说教无定法,虽无定法,但大的原则还是有的,好的课是一定让学生主动的开心的积极参与的,好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可以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都得到很好培养的,而不少教师远远不能做到这些,原因是胸中无教法,或教法简单、无趣[2]。

2.3身边的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

在不同的地区,教学资源是有很大差异的,无论是教学的硬件,还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是有差异的,这些方面通常我们教师无法改变。重要的是我教师要用好身边教学资源的意识和用好身边教学资源的能力,要把身边的教学资源充分合理的运用。而当前部分教师还不能够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

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将成为最具有生命力和智慧的生灵,他们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开发,课堂教学质量也因之切实得以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3],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借鉴优秀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下面列举实施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几条途径:

3.1制定准确、明确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语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指不要过于宽泛。在一篇课文中,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等等,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

3.2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4]。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3.3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

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

4.课堂实例

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真正有效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单方面的积极性,不争取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学生可以参与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质疑解惑、与他人合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读《在南极的日子》这篇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要把作者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今天,纪念标揭幕,智利、苏联、乌拉圭和民主德国的考察队的队员和孩子们都来了。这一句中有几个国家,我就没有听清楚。”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5.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要自觉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一切从实事求是出发,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出发,不搞花架子,做到确实让学生喜欢语文,爱学语文,轻松学语文,确实做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益,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任重而道远,是我们每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瑞士.裴斯泰洛齐.教育史讲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美.赫钦斯.教育中的冲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9.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九

2.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像,续编故事。3.课文较长,生字较多,采用集中识字。【教材分析】

“娃娃”有洋娃娃、木娃娃、布娃娃、泥娃娃„„有的漂亮得可爱,有的傻得可爱,有的淘气得可爱,还有的乖巧得可爱。总之,娃娃都惹人爱。

课文中的风娃娃怎么样呢?欣赏一下课文插图,你会看到风娃娃胖乎乎的脸、圆溜溜的大眼睛,长得真可爱。读读课文,你又会发现,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他以为做好事很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结果把风筝吹跑了,把人们晒的衣服吹跑了,还折断了新栽的小树。人们都责怪他,他还不知道为什么呢。

课文结尾留给孩子们一个问题,让孩子们通过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课文生动有趣,层次清楚,第二、三自然段是讲风娃娃做了两件好事;第五到第七自然段讲风娃娃想为人们帮忙,结果却帮了倒忙。教学时,可以在引导学生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以后,让学生围绕“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课文。【学情分析】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像和煦的春风,吹进孩子们的心扉。故事中美好的人和事与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贴近,使他们借此来明辨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

我班学生大多数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对童话故事特别感兴趣,爱读《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他们的知识面比较宽宽,对自然现象很感兴趣。经过一年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比较喜欢朗读,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不是很长。【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2.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的道理。【教学重点】

识字,知道风娃娃做了什么坏事和什么好事。【教学难点】

体会风娃娃好心办坏事的原因。【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们平时家里都有什么娃娃啊?(生:洋娃娃、木娃娃、布娃娃、泥娃娃„„)2.你还知道什么娃娃呢?板书:风娃娃。3.说话:()的娃娃。那风娃娃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识记字词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不认识的字求助于带拼音的小树叶。2.认读没有拼音的字:抽、续、吸、极、夫、汗、驶、示、筝、踪、伤、责,先自学在小组内交流,再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1颗星。3.齐读、开火车读生字

4.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想想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中,哪些是他做的好事,哪此是他做的坏事呢?

2.指名回答,师板书。

3.小组朗读比赛: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喜欢的一件事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一个小朋友读,其他人评价。4.分事情轮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选择自己认为难写好的字。2.同桌欣赏评价。

3.四人小组内请教难写的字

4.学生练写,老师巡视指导,发现大家都写不好的字,进行范写指导。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卡片认读生字词语

二、抓住关键段,突破教学

1.出示两张表情卡:一张高兴的表情,一张伤心的表情。2.出示两段话:

(1)风娃娃想:帮助人们做好事,真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了。

(2)风娃娃听了,很伤心,心想:我帮人们做事,为什么她们还责怪我呢? 3.请为这两段话选择表情。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5.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可以提什么问题?

三、分块研读,合作探究 1.探究:“风娃娃做了什么事情,这么高兴?”(1)小组讨论:风娃娃是怎样地做这些事情的?

抓住“风娃娃来到„„看见„„慢慢、断断续续、他深深„„飞快、奔跑着、不住地、高兴极了。风娃娃又来到„„看见„„他急忙„„弯着、流着、喊着、一边„„一边„„ ”这些重点词句促进学生感悟,指导学生朗读。

(2)想象说话:田野里,秧苗喝足了水说:_____________。河边,纤夫们笑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探究:“风娃娃为什么受到人们的责怪呢?”(1)自由读,从文中找找理由,划出重点词句。

抓住“风娃娃看见„„赶紧„„摇摇摆摆、翻起了跟头、无影无踪、伤心极了。他仍然„„吹跑了„„折断了„„”这些重点词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好心办坏事的结果,在朗读中体会风娃娃的心情。(2)想象说话:

广场上,孩子们伤心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娃娃东吹西吹,人们责怪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现在你知道它为什么高兴又为什么伤心了吗?谁来说说。4.你想对风娃娃说什么?风娃娃,___________。

四、续编故事

1.风娃娃伤心地回家了,他把自己的故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听了,笑着说„„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2.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小组合作,可以七嘴八舌。3.指名说

4.师小结:做好事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板书设计】 16.《风娃娃》

10.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出示:守株待兔】

1、【播放《守株待兔》】简单介绍成语的特点。(出示:成语的特点)

2、你还知道哪些成语?

3、引导学生读第四组导语【出示:一些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吧!】(出示课题:识字4)

二、感悟语境,自主认读

小朋友们有没有信心在老师没教之前读读课文呢?要是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引导学生说方法:可请教同桌,可请教文下的大树叶,可以问老师)

1、那就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边读边画出生字,同桌互相拼一拼。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1)抽读

(2)男女生比赛读

(3)齐读

2、【出示:去掉拼音认生字】

小朋友们,没有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认识他们吗?快去认一认吧!

(1)抽读

(2)分组比赛读

(3)摘桃子认生字

(4)齐读

三、交流成果,发现规律

小朋友已经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样的好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

1、生同桌交流

2、生汇报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熟字加偏旁等,师注意归类。

3、用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你最喜欢和哪个生字交朋友,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说。如,我的名字中有X字„„)

4、认识生字组成的词。单个读,齐读。

三、朗读感悟

1、小朋友们生字认的这样好,相信在生字朋友的帮助下,会把课文读的更棒!检查读:

(1)抽读

(2)开火车认读

(3)男女生对读

2、讲成语故事

学生自愿上台交流。【出示:成语故事】

3、齐读:指导读出韵味,注意体会韵脚的读音:长—彰,天—山,功—成。

4、朗读全文: 要求正确、流利,读出韵律感。

五、课堂练习,巩固积累

(出示:课后我会读)

第二课时

一、复现巩固,扩展识字

1、识字的巩固:

⑴ 【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⑵ 看字说词语。【出示:生字及词语】如,“寸”──“寸有所长”。

⑶【出示“我会读”中的词语】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2、积累成语:

学了识字4,你喜欢其中的哪些成语,读一读,抄在“积累本”上。

3、齐读全文。

二、指导书写,掌握要领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生字】认读。

2、观察字形,书空笔顺。重点提醒:“拔”,右边不是“发”。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提出需要老师重点示范的字。【出示:动态笔顺】

4、在书上描红,再写两个字,老师巡视纠正。

三、巩固延伸

1、听写8个生字,同桌订正。

2、提出记忆有困难的字,师生共同突破难点。

3、在作业本上书写生字,并组词。

四、课外阅读指导

1、读本组后面的课文,想一想,课文与本课哪个词语的意思相同或相近。

2、看看学习小伙伴想做些什么,你们呢?

板书设计:

识字四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管中窥豹 坐井观天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1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二年级;教学实践;阅读理解;一句话作文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进入二年级后,语文教学已从组词造句向更深层次递进了一步。日常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采取了“说好一句话”“读好一本书”“写好一句话”等教学活动,通过课本教材知识的巩固和掌握,增加课外阅读练习,使学生在短文阅读理解、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一、说好一句话

小学低段的课本内容,大多简单易懂,篇幅较短。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首先针对有的学生不爱表达,语言能力较弱的现象,以课本教材为主,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了实践。在课堂上,除了要完成书写的练习之外,添加了讲故事、说新闻、谈趣事等小环节,每节课选一两名学生上台,讲讲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新闻,或者自己编个小故事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培养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并提高了他们说好一句话的能力。不怕学生说不好,就怕不说,经过这样长期的练习,每个学生都取得了优异于没有参加此项活动学生的成绩。

二、读好一本书

除了在学习好课本上的知识后,还要积极拓展课外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多读报纸、多读课外书,从而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拓展知识层面。

阅读理解,也就是阅读得多了,學习得多了,才能更好地理

解。读非多读不能达意也。只要认真地去读一本书,不管是经典书籍,还是一般书籍,读得多了,理解自然越深。

三、写好一句话

既要学会说,还要学会写。二年级学生从一句话作文开始,要逐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文字的掌握能力。刚开始学,可能写的言语很幼稚,句子也不完整,意思表达得也不准确,或者写在纸上的最后只有一句话。这些都不要紧,只要他肯写,只要他能写,就是走向了成功的第一步。

语文学习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多读多写多练,才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刘淑杰.构建小学二年级高效阅读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

1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十二

一、人教版阅读教材的课文主题

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即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 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版块组成单元, 更关注语文与外部世界和学生主体发展之间的联系。在更宽广的视野中认识语文学科, 基本以生活内容或人文主题为依据编排单元教材, 体现了编者的改革意识, 着眼于语文与广阔生活, 学生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 展示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致力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自行建构, 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材的建构主义学习论特征, 即“知识是在人们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而是需要在具体问题中, 针对具体情境, 自己进行再创造”[1]。

人教这版阅读教材基本按人文主题 (或话题) 编排单元, 体现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心理是由知、情、意三种过程构成的功能统一体, 主张心理学应该以完整的人作为研究对象, 从个体自身的角度去关注他们的经验世界。关注他们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2]。从一年级上册至二年级上册, 三册教材以识字教学为主, 从二年级下册至六年级下册, 合计九册阅读教材中, 每册均安排八组主题, 每一主题下囊括3至5篇课文。

二、苏教版阅读教材的课文主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基本围绕单元主题, 把听说读写、综合实践活动和练习等加以优化整合, 以获取整体综合语文教学效应。

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以“单元合成, 整体训练”为框架构建学习新体系, 采取“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的形式编排。单元主题的选择也体现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特点, 内容涵盖面较广。

同样是主题单元, 苏教版阅读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非结构性主题单元的特征, 即单元内部课文之间的逻辑层次性不甚紧密。第一单元的课文之间并不存在相互依存关系, 且主题也不像人教版那样在单元导语中明确点出, 可见苏教版并不执著于追求结构性主题单元, 在一定层面上给予教师和学生开发文本的适度空间, 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三、两版阅读教材的课文主题比较

人教版阅读教材的每篇选文都紧密结合单元主题, 主题丰富多样, 注意选文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主题“从外在线索来说, 是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就内在线索而言, 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3]。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主题的内容在各单元的导语中加以提示。笔者统计了二年级下册至六年级下册, 共九册教材的单元主题, 概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同样的统计方法, 从表2中可以看出, 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主题涵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两者相比, 苏教版比人教版增设了季节风光、历史故事、文体单元等主题, 减少了传统文化、想象世界、语言艺术热爱生命、阅读书籍、写作手法等主题。可见两版阅读教材在主题追寻上的异彩纷呈和各具特色。

按主题的特征分, 有结构性主题单元和非结构性主题单元。“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的区别在于教材所确定的主题单元内部是否具有逻辑层次”[4]。

人教版阅读教材是比较典型的以人文主题编制教材单元的范例, 其优点突出表现在:“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 关注他们的经验世界, 尤其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能较集中地体现语文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尤其关注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教材各内容要素实际构成了模块结构, 安排学习内容时, 知识、技能、情感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协调、衔接、交叉、融合, 有利于促进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语文, 获得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人教版阅读教材中, 单元人文主题涵盖内容之广泛, 反映思想之鲜明, 都体现出编者的独具匠心。

可以清晰地发现, 自然景物、爱的旋律、社会生活、哲理故事、科学世界等主题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 体现出编者对儿童生活的关注, 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横向看, 人教版的低年级教材选题以自然景物、社会生活等话题为主, 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阅读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向往美好的情境, 关心自然和生命,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并乐于与人交流。”中年段在持续关注自然景物、爱的旋律、社会生活等话题的前提下, 增加了科学世界、想象世界、哲理故事等话题, 体现出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阅读”的明确要求, 在拓展丰富主题的同时, 关注文本自身, 揣摩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高年段的话题除了增设经典名著、保护环境等主题, 在思想深度上也进一步提升, 更是直接将写作手法和语言艺术作为某一单元的主题, 囊括进教材中, 体现出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追寻。

这种由浅入深、丰富多彩的基本主题安排, 体现出教材力求呈现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 体现出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语文观念的产物。

苏教版阅读教材中所确定的主题单元内部逻辑层次没有那样严密, 结构性没有前者清晰。在苏教版教材中, 存在以人文主题或话题安排单元的编排方式, 例如, 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紧密围绕“自然景物”的主题, 安排了《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桂花雨》这四篇课文, 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世界各地的民风民俗。再如五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 展现了一幅雄壮恢弘的革命历史画卷:《七律长征》气势磅礴, 表达了共产党人不畏艰难、乐观顽强的斗争精神;《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从一个侧面反映革命前辈的战斗情谊;《大江保卫战》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民解放军誓死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感人画面。

苏教版阅读教材中也存在很多以其他方式编排单元的例子。按照文体类型编排的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 《东方之珠》、《小露珠》、《石榴》同属于写景散文。这种以文学体裁编排选文内容的教材, 在国外教材中较为常见, 将相关选文加以组合, 按每种文体的艺术特征、基本题材内容确定单元, 兼顾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这样编排能够保证学科的系统性, 但最大缺陷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关注。

苏教版中按照生活内容编排的单元, 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走, 我们去植树》既与开学初春光明媚的季节特点相符合, 又倡导学生走进自然, 拥抱绿色;《第一朵杏花》讲述了竺可桢爷爷观察花期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燕子》用清新俏皮的语言描摹出小燕子生动可爱的形象。贴近生活实际, 通过教材呈现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

人教版的结构性主题单元突出了逻辑序列的精密性和层次性, 而苏教版的非结构性主题单元则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大的自主阅读和开发文本的空间。从组元形式上看, 人教版偏向“纯粹主题单元”, 苏教版更侧重于“混合主题单元”。即人教版的大多数单元以主题统领, 用导语点明。苏教版的混合主题单元在编排上既考虑人文主题, 又考虑其他因素的单元形式, 力求实现学科知识、学生经验、社会生活三方面的统一。帮助学生融合与文本之间视界的差距, 获得情感体验, 提升人文精神。

摘要:阅读教材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教版和苏教版是认可度较高的两个版本。本文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 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翔实的举例证明、相关的文献资料、科学的实践探讨, 阐释阅读教材的课文主题的异同。

关键词:人教版,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主题

参考文献

[1]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8, 46.

[2]钟启泉.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17-18.

[3]徐向阳.人教版与苏教版语文教材在单元组织上的比较.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1 (11) :151.

1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十三

《风筝》写的是童年时期“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这是一篇和学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风筝所带来的乐趣是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充分体会孩子们的快乐和伤心,感受童真童趣。我抓重点词句让学生朗读感悟: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在备课中,我主要抓住文中重点句子进行指导,不断提高学生朗读和说话的能力。例如:在感悟做风筝时的快乐这部分内容时,我针对体现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那一段话,“我们精心做着......写在上面”进行引读:(1)、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精心......(2)因为风筝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3)、因为风筝给我们的梦想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我们......这样引读的目的是为让学生能带一步感受到做风筝给孩子们带来了快活的体验,这样的引读很有必要。

我还注意挖掘文章空白、引导学生表达、利用课文的空白,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能够主动表达,如在体会放风筝的内容时,我抓住了一句话:“他们拼命奔跑,拼命地喊叫”进行语言训练,你觉得他们会喊叫些什么?谁能配上表情动作一起来喊一喊?使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大增,参与表达的小手林立。

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理解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教学中也比较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和积累。如,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大惊失色”,做动作理解“垂头丧气”。处处渗透学习语文的方法。

1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十四

二年级使用的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体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结合。在备课时我认真学习新课表,按照教学参考上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浓。

面对差生我没有歧视,而是在开学初建立差生档案,制定了“帮”“个别辅导”“家访”

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在低年级阶段形成的。在这一学期我加强了学生的写字指导。首先,我让学生在写字时做到“三”个一,并及时纠正学生不良坐势,其次讲究习字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一看二临三比较。看指仔细观察的间架结构、书写位置;临指照范写临幕,比较是指比一比与范字的差异、学会评价。通过以上训练本班学生的书写较之以前有很大进步。为了展示学习成果,我还挑选出整齐美观的作业进行展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认证书写的积极性。

多媒体采用音、图象相互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有其独特的魅力,在本学期教学中我经常使用课件教学,vagaa哇嘎下载,使抽象概念更直观,有助于学生五、抓差快优,提高本班成绩。等策略努力提高长差生成绩。对于优等生平时多鼓励,更加严格要求。使差生进步,优生更优。

二年级是识字写字教学阶段。我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识字。例如:卡片识字,猜谜识字等方法多样,并采用了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vagaa哇嘎。首先借助拼音识字、去掉拼音识字、带生字进课文、读短文识字。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识字规律。为阅读扫除障碍。

本学期的工作按照计划已有条不离地完成了。希望在期末考试中能使本班成绩上一个新台阶。

一、识字写字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

二、注重口语

训练,为写话打下基础

1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十五

阅读课

二、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本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8 Unit 2“克隆”中的阅读部分Cloning:where is it leading us?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克隆, 动物克隆和植物克隆的区别以及克隆的两大用途。此外, 本阅读还涉及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和死亡, 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本阅读课旨在让学生通过找主题句概括文章中心大意和把握文章结构, 对本单元主题cloning有深刻的认识, 并能够分析克隆所存在的争议性问题。

文章根据克隆的定义、用处、多莉的产生、影响和争议, 将文章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克隆是什么;第二部分主要说明克隆技术的两大用途;第三部分讲述克隆羊多莉出现;第四部分说明克隆羊的出现在遭到一些人反对的同时也打开了人们的眼界;第五部分讲述了克隆技术在一些国家被政府和宗教明令禁止。

本文结构清晰, 主题句明显, 学生能够迅速把握文章结构和抓住关键信息。学生处在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选择“克隆”的主题毫无疑问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情感教学上, 文章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对克隆的争议, 使克隆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克隆技术, 并且清楚克隆羊多莉是如何产生的。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泛读和细读) 。

3. 根据克隆技术存在的争议, 让学生思考克隆的好处和坏处。

4. 使学生了解克隆技术如何为人类服务。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 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克隆。

(2) 播放克隆相关视频让学生思考Cloning is good or not?

(3) 如何提高学生概况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和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4) 在训练学生阅读方法和技能的同时, 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克隆的意义。

2. 教学难点

(1) 如何在信息媒体的辅助下, 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How to clone the animals?

(2) 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方法

泛读和细读、任务型教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

(五)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平台。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 学生基础较差。学生由于词汇不足, 在没有辅导书的基础上很难理解阅读材料。学生对于阅读课普遍缺乏兴趣, 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优生与差生的课堂表现差距很大。因此, 在上课之前, 笔者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与克隆有关的知识并预习本文, 让学生对主题有所了解。同时, 笔者在课堂上运用了视频和图片, 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实现信息课堂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性。此外, 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差生积极发言, 参与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Step 1:Lead-in

1.Look at some pictures and have a free talk.The pictures are all about some cloning animals, especially the sheep Dolly.

2.After knowing the pictures and then discuss which one is natural clone and which one is man-made.Then explain how they differ.

设计说明:笔者通过网络、书籍等搜集各种图片并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不同的克隆动物, 目的是使学生对cloning产生兴趣, 同时也了解其他克隆的例子, 为阅读做好铺垫, 学生很快被所展示的图片所吸引。此外, 多媒体图片信息容量大, 展示速度快, 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示本单元的主题, 加快了学生融入课堂的节奏。

Step 2:Pre-reading

Ask studens to talk about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is cloning?

2.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cloning?

设计意图:笔者在课前已经安排学生分小组上网查找资料, 使学生的预习有具体的方向, 能通过网络拓宽对主题的了解, 提升学生的信息空间, 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更自然地过渡到对文章内容的深入学习。

Step 3:While-reading

1.Fast reading

Task 1.What is the main topic? (A)

A.Cloning.

B.Dolly the sheep.

C.It will lead us to some places.

Task 2.Match the main idea with each paragraph.

设计意图:篇章结构分析是阅读课教学的重要部分。学生对课文结构的整体理解和每段主题的清晰认识, 不但有助于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找到信息的位置, 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2.Careful reading

Para 1:The definition of cloning

It happens both in_______and in_______.

They can be cloned by_______and_______.

Para 2:The major uses and procedures of cloning

1.How many major uses do cloning have?

2.How to produce a sheep?

Para 3:The problems of Dolly

设计意图:细节阅读部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此部分重点选择了Para1, Para2开展任务型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 目的是让学生分析和提取这两段的细节和重点信息。其中, 最重要的是问题2,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克隆Dolly的全过程, 笔者从网上搜索了一些相关视频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带来的信息、画面和声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对克隆羊多莉的产生有了充分的了解, 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Step 4:After-reading

Discussion:Are you in favor of cloning or against cloning?Why?

Teacher:From the text, we have known something about cloning, including the advantages and the disadvantages.And what’s your opinion on this topic?Four students as a group, please discuss with your classmates.List your reasons.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学习, 学生对cloning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讨论能很好地提高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也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Step 5:Homework

Writing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克隆技术越来越成熟。请你根据如下信息, 写一篇题为Cloning的作文。

1.条件: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克隆人成为现实。

2.对克隆的态度:

正方:可用于医疗领域, 使失去孩子的家庭重新得到欢乐。

反方:利用克隆人进行犯罪活动;无法预知克隆的未来。

3.你的观点

注意:所给要点须逐一陈述, 不要简单翻译;不少于120词。

设计意图:课后要求学生在网上搜索更多关于克隆的知识, 完成写作, 这有利于检查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的了解, 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上网查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 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改善其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课后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有关知识, 培养了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使本堂英语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动画等信息为一体, 图像清晰, 动态感强, 信息量大, 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 改变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 同时安排学生课后搜集资料, 实现课堂的拓展, 有效地延续了英语课堂教学活动。

专专家家点点评评

罗厚健 (广东省阳江市高考备考中学组成员, 学科带头人)

16.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二)(人教版教学论文) 篇十六

体验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则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从珍视学生的体验入手,让学生的心灵在语言中穿行,让他们个性在放飞中张扬,让体验学习真正走进语文阅读教学。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俗话说:触景生情。每个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我在教学中抓住三个环节:导入、过程和结尾,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特定的生动的教育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去感受和体验。

案例:在教学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时,我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年四季美丽的田园风光及劳动人民在田地间劳作的画面,让学生受到感染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把学生一下子引入学习的主题;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把学生带入到多媒体课件营造的音画情境中,让学生随着音乐入情入境地读,诗意自然而然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再结合诗文注释加以理解,诗意逐渐清晰、明了;在引导学生理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句诗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这些儿童种瓜时在想什么?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让孩子们在问题情境中畅所欲言,从而体会到学种瓜的孩子勤劳、天真可爱和田园生活的美好,达到了“言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二、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因而教语文不应该局限在课本上,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引导他们从生活中体验。

案例:教《触摸春天》一文,导入时我问学生:春天到了,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学生回答:“草地绿了;公园里的花儿开了,姹紫嫣红;燕子忙着做窝;池塘里小蝌蚪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孩子们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说了出来。之后,我又把美丽的春天画面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孩子们更是情绪高涨。接着我问学生:“你们是通过什么感官来感受春天的美好?”孩子们都回答:“通过眼睛观察到的!”我追问道:“那盲童是通过什么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呢?”孩子们体验不同,答案不一。这时,我让学生朗读文果。在体验盲童安静身上“神奇的灵性”时,我让学生蒙上眼睛体验盲人的黑暗在世界里摸索的艰难,让学生深切体会到盲童安静能拢住蝴蝶真是一个奇迹!安静是靠自己的心灵来触摸春天,感受世界的,她是多么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三、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体验

思考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等进行思考、感悟、体验。

案例: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重点时,我抓住教学重点“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让学生边读边思,先让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换意见,在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中学生自然而然都能体会到:“课文中的小家伙们在沉默中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的爱了,后来他们用各种方式回报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所以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由于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体验,学生朗读课文时就能感悟到的人物不同的情绪变化:开始时读出孩子们欢乐、自信的情绪和热闹的气氛;在孩子们沉默时读出内疚、后悔的心情;在孩子们明白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读出欢快、欣喜的语气。

由此可见,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强调个性化感受体验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言辞的交锋、意见的交换,从而超越自我的体验与认识,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理解,促使自己的个体体验走向多元、完善、深刻。

四、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体验

《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运用多元评价,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案例: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我让学生在多元评价中体验──

(一)评价人物

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从而进一步通过朗读品出言中之美,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

(二)评价作品

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鼓励学生从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多角度进行大胆评议,发表不同看法。)

(三)学完课文

你对器官捐献有什么新的体会?你打算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试想,如果教师运用单一的评价而不是多元评价,学生能拥有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2015深入推进卫生计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下一篇:小学语文《埃及金字塔》优秀教案设计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