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磨机研磨体作用介绍(共4篇)
1.球磨机研磨体作用介绍 篇一
我们的班级体
伴随着句句刚劲有力的朗读声,62名同学齐声唱起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62名同学,包括我在内,组成了一个和谐团结的班集体——七年级八班。看,我们虽然年轻,但充满自信;我们虽然稚嫩,但敢于拼搏。
在一年多的成长道路上,7(8)班同学相亲相爱,携手共进,以坚实的步履留下了让我们引以自豪的足迹。此刻,就让我们去回顾这一年多的成长,来展示我们7(8)班的风采。
她是一个蓬勃向上的班集体,同学们热爱祖国,追求进步,营造了一个“团结互助、活泼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班级氛围;她是一个热爱学习的班集体,同学们勤于思考,热衷于参加课堂讨论,形成了“勤学,好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良好学风;她是一个勇于实践的班集体,同学们活学活用,大胆创新,涌现了一批敢想,敢做的小“发明家”; 她是一个健康活泼的班集体,通过组织体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营造健康活泼的集体生活氛围;这是一个别具一格的班集体,开展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活动,充满着新时代中学生的朝气与活力。
通过一年多全班同学与班主任的共同努力,我班取得了不少的荣誉:军训比赛优胜班,会操比赛优胜班,家校联系示范班,黑板报评比优秀奖,班级文化建设第一名,踢毽子比赛第一名。班级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中表现突出,全面发展。下面介绍一下我班在创建优秀班级方面做的一些工作:
特色之一:开展主题鲜明的主题班会活动,明确育人的目的:正直,善良,智慧,健康。班会课上,班主任声情并茂的讲解,和同学们聚精会神的样子,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特色之二:“红色之旅”开展以“踏红色之旅,寻闪光足迹”为主题的唱红歌活动。在比赛时同学们谨遵老师的叮咛——抬头,挺胸,微笑。这诠释着七年级八班同学的自信向上与乐观。每位同学都投入了百分之二百的认真。我们以自信的微笑,欢畅的歌声送给面前的评委和观众。
特色之三:注重集体活动,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在刚刚结束的运动会上,看,同学们踏步向前。在赛场上挥洒着青春年少的火热激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为班级体的荣誉二战。
特色之四:注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给学生广泛的空间,让其获得成功感。参加各种活动使我们懂得了拼拼就能赢,争争就能行,还有像薰衣草一样充满希望的期待,还有那即使跌倒,也要豪迈的笑„„„
进步无止境,我们仍需努力。团结的思想让我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在各项活动中做得更好,奋进的精神令我们看到自己有潜力使成绩更上一层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我们全体师生会更加努力,结出丰硕的成果
2.球磨机研磨体作用介绍 篇二
我公司有湿法回转窑生产线两条,机械立窑生产线两条,配置有Φ2.2×5.5m、Φ2.2×6.5m闭路生料磨机各1台、Φ2.2×6.5m、Φ2.2×7.5m闭路水泥磨机各1台、Φ2.2×11m、Φ2.0×11m、Φ2.4×13m开流水泥磨机各1台、Φ2.2×13m湿法生料磨机2台、Φ2.2×4.4m风扫式煤磨2台等12台磨机,虽然都是小型磨机,但对于球磨机粉磨的一般规律仍有研究的价值。笔者从事水泥生产工艺管理二十多年,就如何提高磨机粉磨效率、提高磨机台时产量,曾在以上各类规格的球磨机上做过大量的探索和实践,针对研磨体的级配、装载量、运动状态等对球磨机粉磨效率的影响及提高磨机产量的途径和措施有一些体会和认识,现简单归纳与同行们商榷。
1 关于研磨体装载量
正常状态下对于任何一个粉磨系统,在物料、系统其它设备及外部其它影响因素相对稳定时,决定磨机粉磨效率和产量的关键因素是研磨体的装载量。从磨机产量的一般计算公式:Q=0.22VDn (G/V) 0.8qηc/1000中可以看出:式中磨机容积V、有效内径D、转速n、单位功率产量q、流程系数ηc等都是基本固定的,唯一可变的是研磨体装载量G, G增大即可增大磨机产量;同时,因为装载量增大后,通常意味着研磨体个数相对增加了,对物料做功的研磨体增多,自然会增加单位容积内和单位时间里研磨体对物料冲击、研磨的次数,从而提高磨机的粉磨效率,台时产量得到提高。1991年,笔者将Φ2.2×6.5m闭路生料磨机上原有的1.0m烘干仓拆除,与粗磨仓合二为一,经过对主机功率的验算,将研磨体装载量由额定的31t增加至35t,主机电流仍低于额定值,磨机产量由17t/h增加到20t/h,增产幅度达17.6%;1999年,在Φ2.2×11m开路水泥磨机上,未作其它改动,只是将一仓钢球装载量增加了1.5t、三仓钢段装载量增加了4.0t,水泥细度在4%(0.08mm方孔筛筛余)以下时,磨机产量由13~14t/h提高到15~16t/h,增产幅度近15%,效果十分明显。
2 关于研磨体的运动状态(轨迹)
对于球磨机中研磨体的运动规律的研究表明:当磨机转速时,即磨机的临界转速状态下,研磨体最大填充率φmax=0.42。填充率过大,会使磨机运转时上升和下落的研磨体在中途碰撞而互相干扰,削弱了研磨体群对物料的作用力,反而降低粉磨效率,同时还要考虑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在实际生产中,多仓球磨机的研磨体填充率一般控制在30%~35%,因此,增加研磨体装载量是有限度的。在磨机内研磨体抛落点越高(脱离角越小),产生的动能越大,对物料的作用力越大。根据磨机内研磨体运动的基本方程式:cosα=R0n2/900可知,研磨体在筒体内作抛落运动时,抛落的脱离角大小与筒体转速和筒体有效内径有关,与研磨体本身的质量无关。通常情况下,工厂里的磨机转速和筒体内径都是已经固定了很难再改变,因而研磨体的脱离角无法通过改变转速和筒体内径来改变,尤其是小型磨机,由于其内径本身较小,不仅装载量有限,而且研磨体抛落时的高度也极其有限,因此粉磨效率通常较低,产量难以提高。笔者认为,相对于一台规格有限的磨机,能否将研磨体提升至适宜的高度,使研磨体获得相对更小的脱离角,产生更大的冲击动能,磨机筒体衬板的表面形状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显得十分重要。衬板的作用除了保护筒体外,还有改变研磨体运动轨迹、调整研磨体工况的显著功能。我公司Φ2.0×11m开流水泥磨机,配置主电机功率为500k W,其设计台时产量为9~10t/h。多年以来其实际台时产量一直徘徊在8~9t/h,按其额定功率计算,单位电耗达55.5k Wh/t水泥,十分不经济。2007年,笔者通过听磨音、做筛析曲线等进行分析后,认为其一仓粉碎能力太弱,原因是原设计安装的鼓包型衬板不合理,导致研磨体抛落高度不够,磨音混浊不清晰。笔者将一仓衬板改造为阶梯形式后,一仓工况得到明显改善,声音清脆有力,筛析曲线明显变陡,台时产量提高到12~14t/h,增产幅度达30%以上,单位电耗下降至38.5k Wh/t水泥。而我公司Φ2.4×13m开流水泥磨机,配置主电机功率为800k W,其设计台时产量为26t/h。运行以来其实际台时产量一直徘徊在24t/h左右,按其额定功率计算,单位电耗达33.3k Wh/t水泥,2000年曾对其进行内部结构改造,使用了带筛分功能的双层隔仓板、安装了活化衬板,并对收尘器进行改造,加大了通风量,其小时产量最高时也只有26t/h。2006年8月,笔者将其一仓棱形衬板全部改为使用阶梯衬板后,台时产量达到了28~30t/h,增幅也达20%以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由此证明了衬板形状对改变研磨体运动轨迹、调整研磨体工况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阶梯衬板非常优越的性能。笔者建议,选择球磨机一仓衬板的形式一定要慎重,增产效果不明显时可以尝试对衬板形状进行优选。
3 关于研磨体级配
一直以来,很多人把研磨体级配看得既神秘又神奇,觉得神秘是因为确实难以发现其规律的存在;觉得神奇是认为只要把研磨体级配做好了,磨机的产量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笔者认为,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事实上,如果入磨物料的水分增加到4%时,磨机产量将会大幅度下降20%,通过调整研磨体级配能解决吗?如果因为系统的漏风或者通风阻力增加而导致磨机内通风量减少时,磨机产量会下降10%以上,通过调整研磨体级配能克服吗?当入磨熟料温度超过80℃时,会因为磨内静电吸附现象加剧而导致磨机粉磨效率急剧下降,磨机产量下降10%~15%,研磨体级配的作用根本不可能弥补。笔者认为,对于一个粉磨系统而言,如果磨机产量呈现大幅度上升或者下降,绝不是仅调整研磨体级配的结果,而是整个系统工况发生较大突变的必然现象。从研磨体的基本功能上讲,磨机中的研磨体必须满足粉磨物料的三个基本要求:一是要有足够的冲击(或研磨)动能以克服物料的变形应力满足能量要求;二是要产生合理的冲击或研磨频率以满足设备的效率和能力要求;三是必须要有适宜的对物料做功的时间以满足对粉磨产品的细度要求。从这三个基本要求来讲,研磨体尺寸和装载量固然重要,但是相对整个系统而言,其影响程度仍然是有限的。多级级配是生产中普遍被应用的研磨体级配方法,它遵循的一般原则是“中间大,两头小”,即中间尺寸的研磨体多一些,较大和较小尺寸的研磨体较少一些,符合入磨物料的颗粒分布规律,并且在粉磨过程中,物料粒径由大变小,大颗粒逐渐减少,细颗粒则不断增多,研磨体冲击力不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冲击次数,多级级配也符合这一粉磨能量的分配规律。但是,实际上研磨体作用于物料是随机的,大球不可能只作用于大颗粒,小球不可能只作用于小颗粒,其能量分配并不是非常合理的,而且粉磨过程中的物料粒径沿磨机轴向又由大变小,而研磨体在各仓的轴向分布却是处于无序状态并且可能发生分层现象,因此多级级配并不是具有绝对的合理性。从多级级配的缺点来看,二级级配似乎会更合理:大球主要决定冲击力和冲击次数,小球填充大球之间的空隙,起传递大球施加于物料的能量和控制物料流速等作用。1995年,笔者在Φ2.2×6.5m闭路生料磨机上尝试采用了二级级配方法,通过三个月的运行,二级级配法并没有显示更优的效果,但是同时也并没有产生比多级级配法更差的结果。而且,无论是闭路磨机系统还是开路磨机系统,通过对多级级配法的长期优选,并没有真正因为调整研磨体级配而产生显著的效果。这多少使人产生疑惑:多级级配真是必须遵循的一般法则吗?笔者认为研磨体级配对磨机粉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作用的确不明显。事实上,在生产中往往需要调整研磨体并能够产生效果的情形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由于研磨体磨损较快、较多时,如果不及时进行补充,产量会明显下降,这其实是装载量的影响;第二种则是当出磨产品细度较粗不能满足要求时,通常产量也会受到制约,调整各仓的研磨体装载量或者研磨体尺寸即可解决。但是无论哪一种情形,研磨体的调整都是有限的手段,仅能够满足一般工况要求,达到基本状态,磨机产量不会因此而大幅度提高;而更多时候研磨体级配的重要性则是表现在对产品细度要求能否满足,从而保证磨机达到其应有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合理的研磨体级配及装载量是保持粉磨系统良好工况的基本要求,有助于磨机稳定其正常的工作状态,发挥较好的效率,而不合理的研磨体装载量和级配,相对来讲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不仅影响粉磨产品的表观细度和质量细度,并且还制约了磨机产量。
4 优化并保持磨机良好的工况条件
3.穗体篮球场介绍 篇三
一、球場:
是一個長方形的堅實平面,無障礙物。對于國際籃聯主要的正式比賽,球場的丈量要從界線的内沿量起。對于所有其它比賽,國際籃聯的适當部門,有權批準符合下列尺寸範圍内的現有球場:長度減少4米,寬度減少2米,隻要其變動互相成比例。天花闆或最低障礙物産高度至少7米。球場照明要均勻,光度要充足。燈光設備的安置不得妨礙隊員的視覺。所有新建球場的尺寸,要與國際籃聯的主要正式比賽所規定的要求一緻:長28米,寬15米。欢迎致电:020-38108287 ***
二、線條: 寬度爲0.05米(5厘米)
(一)界線:
球場界線距觀衆、廣告牌或任何其它障礙
物至少2米。球場長邊的界線叫邊線,短邊的界線叫端線。
(二)中線:
從邊線的中點畫一平行于端線的線叫中線;中線要向兩側邊線外各延長0.15米(15厘米)。
(三)罰球線、限制區和罰球區:
1.罰球線要與端線平行,它的外沿距離端線内沿5.80米;這條線長爲3.60米。它的中點必須落在連接兩條端線中點的假想線上。欢迎致电咨询:张先生:***
2.從罰球線兩端畫兩條線至距離端線中點各3米的地方(均從外沿量起)所構成的地面區域叫限制區。如果在限制區内部着色,它的顔色必須與中圈内部的着色相同。
3.罰球區是限制區加上以罰球線中點爲
圓心,以1.80米爲半徑,向限制區外所畫出的半圓區域。在限制區内的半圓要畫成虛線。
4.罰球區兩旁的位置區供隊員在罰球時使用。畫法如下:
(1)第一條線距離端線内沿1.75米,沿罰球區兩側邊線丈量。
(2)第一位置區的寬度爲0.85米(85厘米),并且與中立區域的始端相接。
(3)中立區域的寬度爲0.40米(40厘米),并且用和其它線條相同的顔色塗實。
(4)第二位置區與中立區域相鄰,寬度爲0.85米(85厘米)。
(5)第三位置區與第二位置區相鄰,寬度也是0.85米(85厘米)。
(6)所有用來畫這些位置區的線條,其長度爲0.10米(10厘米),并垂直于罰球區邊線的外側。
(四)中圈:
中圈要畫在球場的中央,半徑爲1.80米,從圓周的外沿丈量。如果在中圈内部着色,它的顔色必須與限制區内部的着色相同。
(五)3分投籃區:
1.分别距邊線1.25米,從端線引出兩條平行線;
2.半徑爲6.25米(量至圓弧外沿)的圓弧(半圓)與兩平行線相交;
3.該圓弧的圓心要在對方球籃的中心垂直線與地面的交點上。圓心距端線内沿中點的距離爲1.575米。
注:假如球場寬度少于15米,圓弧仍按上述6.25米半徑畫出。
4.球磨机研磨体作用介绍 篇四
2008年06月13日 星期五 09:15 A.M.采编自百度百科 马氏体不锈钢
标准的马氏体不锈钢是:403、410、414、416、416(Se)、420、431、440A、440B和440C型,这些钢材的耐腐蚀性来自“铬”,其范围是从11.5至18%,铬含量愈高的钢材需碳含量愈高,以确保在热处理期间马氏体的形成,上述三种440型不锈钢很少被考虑做为需要焊接的应用,且440型成份的熔填金属不易取得。
标准马氏体钢材的改良,含有类如镍、钼、钒等的添加元素,主要是用于将标准钢材受限的容许工作温度提升至高于1100K,当添加这些元素时,碳含量也增加,随着碳含量的增加,在焊接物的硬化热影响区中避免龟裂的问题变成更严重。
马氏体不锈钢能在退火、硬化和硬化与回火的状态下焊接,无论钢材的原先状态如何,经过焊接后都会在邻近焊道处产生一硬化的马氏体区,热影响区的硬度主要是取决于母材金属的碳含量,当硬度增加时,则韧性减少,且此区域变成较易产生龟裂、预热和控制层间温度,是避免龟裂的最有效方法,为得最佳的性质,需焊后热处理。
马氏体不锈钢是一类可以通过热处理(淬火、回火)对其性能进行调整的不锈钢,通俗地讲,是一类可硬化的不锈钢。这种特性决定了这类钢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在平衡相图中必须有奥氏体相区存在,在该区域温度范围内进行长时间加热,使碳化物固溶到钢中之后,进行淬火形成马氏体,也就是化学成分必须控制在γ或γ+α相区,二是要使合金形成耐腐蚀和氧化的钝化膜,铬含量必须在10.5%以上。按合金元素的差别,可分为马氏体铬不锈钢和马氏体铬镍不锈钢。
马氏体铬不锈钢的主要合金元素是铁、铬和碳。图1-4是Fe-Cr系相图富铁部分,如Cr大于13%时,不存在γ相,此类合金为单相铁素体合金,在任何热处理制度下也不能产生马氏体,为此必须在内Fe-Cr二元合金中加入奥氏体形成元素,以扩大γ相区,对于马氏体铬不锈钢来说,C、N是有效元素,C、N元素添加使得合金允许更高的铬含量。在马氏体铬不锈钢中,除铬外,C是另一个最重要的必备元素,事实上,马氏体铬不锈耐热钢是一类铁、铬、碳三元合金。当然,还有其他元素,利用这些元素,可根据Schaeffler图确定大致的组织。铁素体不锈钢
在使用状态下以铁素体组织为主的不锈钢。含铬量在11%~30%,具有体心立方晶体结构。这类钢一般不含镍,有时还含有少量的Mo、Ti、Nb等到元素,这类钢具导热系数大,膨胀系数小、抗氧化性好、抗应力腐蚀优良等特点,多用于制造耐大气、水蒸气、水及氧化性酸腐蚀的零部件。
这类钢存在塑性差、焊后塑性和耐蚀性明显降低等缺点,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炉外精炼技术(AOD或VOD)的应用可使碳、氮等间隙元素大大降低,因此使这类钢获得广泛应用。奥氏体不锈钢
在常温下具有奥氏体组织的不锈钢。钢中含Cr约18%、Ni 8%~10%、C约0.1%时,具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奥氏体铬镍不锈钢包括著名的18Cr-8Ni钢和在此基础上增加Cr、Ni含量并加入Mo、Cu、Si、Nb、Ti等元素发展起来的高Cr-Ni系列钢。奥氏体不锈钢无磁性而且具有高韧性和塑性,但强度较低,不可能通过相变使之强化,仅能通过冷加工进行强化。如加入S,Ca,Se,Te等元素,则具有良好的易切削性。此类钢除耐氧化性酸介质腐蚀外,如果含有Mo、Cu等元素还能耐硫酸、磷酸以及甲酸、醋酸、尿素等的腐蚀。此类钢中的含碳量若低于0.03%或含Ti、Ni,就可显著提高其耐晶间腐蚀性能。高硅的奥氏体不锈钢浓硝酸肯有良好的耐蚀性。由于奥氏体不锈钢具有全面的和良好的综合性能,在各行各业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双相不锈钢
所谓双相不锈钢是在其固溶组织中铁素体相与奥氏体相约各占一半,一般量少相的含量也需要达到30%。在含C较低的情况下,Cr含量在18%~28%,Ni含量在3%~10%。有些钢还含有Mo、Cu、Nb、Ti,N等合金元素。该类钢兼有奥氏体和铁素体不锈钢的特点,与铁素体相比,塑性、韧性更高,无室温脆性,耐晶间腐蚀性能和焊接性能均显著提高,同时还保持有铁素体不锈钢的475℃脆性以及导热系数高,具有超塑性等特点。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强度高且耐晶间副食和耐氯化物应力腐蚀有明显提高。双相不锈钢具有优良的耐孔蚀性能,也是一种节镍不锈钢。
双相不锈钢的性能特点
由于两相组织的特点,通过正确控制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使双相不锈钢兼有铁素体不锈钢和奥氏体不锈钢的优点,它将奥氏体不锈钢所具有的优良韧性和焊接性与铁素体不锈钢所具有的较高强度和耐氯化物应力腐蚀性能结合在一起,正是这些优越的性能使双相不锈钢作为可焊接的结构材料发展迅速,80年代以来已成为和马氏体型、奥氏体型和铁素体型不锈钢并列的一个钢类。双相不锈钢有以下性能特点:
(1)含钼双相不锈钢在低应力下有良好的耐氯化物应力腐蚀性能。一般18-8型奥氏体不锈钢在60°C以上中性氯化物溶液中容易发生应力腐蚀断裂,在微量氯化物及硫化氢工业介质中用这类不锈钢制造的热交换器、蒸发器等设备都存在着产生应力腐蚀断裂的倾向,而双相不锈钢却有良好的抵抗能力。
(2)含钼双相不锈钢有良好的耐孔蚀性能。在具有相同的孔蚀抗力当量值(PRE=Cr%+3.3Mo%+16N%)时,双相不锈钢与奥氏体不锈钢的临界孔蚀电位相仿。双相不锈钢与奥氏体不锈钢耐孔蚀性能与AISI 316L相当。含25%Cr的,尤其是含氮的高铬双相不锈钢的耐孔蚀和缝隙腐蚀性能超过了AISI 316L。
(3)具有良好的耐腐蚀疲劳和磨损腐蚀性能。在某些腐蚀介质的条件下,适用于制作泵、阀等动力设备。
(4)综合力学性能好。有较高的强度和疲劳强度,屈服强度是18-8型奥氏体不锈钢的2倍。固溶态的延伸率达到25%,韧性值AK(V型槽口)在100J以上。
(5)可焊性良好,热裂倾向小,一般焊前不需预热,焊后不需热处理,可与18-8型奥氏体不锈钢或碳钢等异种焊接。
(6)含低铬(18%Cr)的双相不锈钢热加工温度范围比18-8型奥氏体不锈钢宽,抗力小,可不经过锻造,直接轧制开坯生产钢板。含高铬(25%Cr)的双相不锈钢热加工比奥氏体不锈钢略显困难,可以生产板、管和丝等产品。
(7)冷加工时比18-8型奥氏体不锈钢加工硬化效应大,在管、板承受变形初期,需施加较大应力才能变形。
(8)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导热系数大,线膨胀系数小,适合用作设备的衬里和生产复合板。也适合制作热交换器的管芯,换热效率比奥氏体不锈钢高。
(9)仍有高铬铁素体不锈钢的各种脆性倾向,不宜用在高于300°C的工作条件。双相不锈钢中含铬量愈低,σ等脆性相的危害性也愈小。
双相不锈钢(Duplex Stainless Steel,简称DSS),指铁素体与奥氏体各约占50%,一般较少相的含量最少也需要达到3O%的不锈钢。
双相不锈钢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已经发展到第三代。它的主要特点是屈服强度可达400-550MPa,使普通不锈钢的2倍,因此可以节约用材,降低设备制造成本。在抗腐蚀方面,特别是介质环境比较恶劣(如海水,氯离子含量较高)的条件下,双相不锈钢的抗点蚀、缝隙腐蚀、应力腐蚀及腐蚀疲劳性能明显优于普通的奥氏体不锈钢,可以与高合金奥氏体不锈钢媲美。
双相不锈钢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与铁素体不锈钢及奥氏体不锈钢相比,它既不像铁素体不锈钢的焊接热影响区,由于晶粒严重粗化而使塑韧性大幅降低,也不像奥氏体不锈钢那样,对焊接热裂纹比较敏感。
双相不锈钢由于其特殊的优点,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设备、海水与废水处理设备、输油输气管线、造纸机械等工业领域,近年来也被研究用于桥梁承重结构领域,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什么叫回火?【机械知识】
又称配火。金属热处理工艺的一种。将经过淬火的工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下临界温度的适当温度,保温一段时间后在空气或水、油等介质中冷却的金属热处理。或将淬火后的合金工件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温若干时间,然后缓慢或快速冷却。一般用以减低或消除淬火钢件中的内应力,或降低其硬度和强度,以提高其延性或韧性。根据不同的要求可采用低温回火、中温回火或高温回火。通常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硬度和强度降低,延性或韧性逐渐增高。
钢铁工件在淬火后具有以下特点:①得到了马氏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等不平衡(即不稳定)组织。②存在较大内应力。③力学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钢铁工件淬火后一般都要经过回火。
作用 回火的作用在于:①提高组织稳定性,使工件在使用过程中不再发生组织转变,从而使工件几何尺寸和性能保持稳定。②消除内应力,以便改善工件的使用性能并稳定工件几何尺寸。③调整钢铁的力学性能以满足使用要求。
回火之所以具有这些作用,是因为温度升高时,原子活动能力增强,钢铁中的铁、碳和其他合金元素的原子可以较快地进行扩散,实现原子的重新排列组合,从而使不稳定的不平衡组织逐步转变为稳定的平衡组织。内应力的消除还与温度升高时金属强度降低有关。一般钢铁回火时,硬度和强度下降,塑性提高。回火温度越高,这些力学性能的变化越大。有些合金元素含量较高的合金钢,在某一温度范围回火时,会析出一些颗粒细小的金属化合物,使强度和硬度上升。这种现象称为二次硬化。
要求 用途不同的工件应在不同温度下回火,以满足使用中的要求。①刀具、轴承、渗碳淬火零件、表面淬火零件通常在250℃以下进行低温回火。低温回火后硬度变化不大,内应力减小,韧性稍有提高。②弹簧在350~500℃下中温回火,可获得较高的弹性和必要的韧性。③中碳结构钢制作的零件通常在500~600℃进行高温回火,以获得适宜的强度与韧性的良好配合。淬火加高温回火的热处理工艺总称为调质。
钢在300℃左右回火时,常使其脆性增大,这种现象称为第一类回火脆性。一般不应在这个温度区间回火。某些中碳合金结构钢在高温回火后,如果缓慢冷至室温,也易于变脆。这种现象称为第二类回火脆性。在钢中加入钼,或回火时在油或水中冷却,都可以防止第二类回火脆性。将第二类回火脆性的钢重新加热至原来的回火温度,便可以消除这种脆性。
钢的回火
回火是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一般紧接着淬火进行,其目的是:
(a)消除工件淬火时产生的残留应力,防止变形和开裂;
(b)调整工件的硬度、强度、塑性和韧性,达到使用性能要求;
(c)稳定组织与尺寸,保证精度;
(d)改善和提高加工性能。因此,回火是工件获得所需性能的最后一道重要工序。
按回火温度范围,回火可分为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
(1)低温回火
工件在250℃以下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保持淬火工件高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淬火残留应力和脆性
回火后得到回火马氏体,指淬火马氏体低温回火时得到的组织。
力学性能:58~64HRC,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应用范围:刃具、量具、模具、滚动轴承、渗碳及表面淬火的零件等。
(2)中温回火
工件在250~500 ℃之间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较高的弹性和屈服点,适当的韧性。
回火后得到回火托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极其细小球状碳化物(或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35~50HRC,较高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一定的韧性。
应用范围:弹簧、锻模、冲击工具等。
(3)高温回火
工件在500℃以上进行的回火。
目的是得到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回火后得到回火索氏体,指马氏体回火时形成的铁素体基体内分布着细小球状碳化物(包括渗碳体)的复相组织。
力学性能:200~350HBS,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应用范围:广泛用于各种较重要的受力结构件,如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零件等。
工件淬火并高温回火的复合热处理工艺称为调质。调质不仅作最终热处理,也可作一些精密零件或感应淬火件预先热处理。
45钢正火和调质后性能比较见下表所示。
45钢(φ20mm~φ40mm)正火和调质后性能比较
热处理方法 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 组织 σb/Mpa δ×100 Ak/J HBS 正火 700~800 15~20 40~64 163~220 索氏体+铁素体 调质 750~850 20~25 64~96 210~250 回火索氏体(由于百度的表格功能太差,所以这里不够美观)
钢淬火后在300℃左右回火时,易产生不可逆回火脆性,为避免它,一般不在250~350℃ 范围内回火。
含铬、镍、锰等元素的合金钢淬火后在500~650℃回火,缓冷易产生可逆回火脆性,为防止它,小零件可采用回火时快冷;大零件可选用含钨或钼的合金钢。
汽车排气管回火
看赛车比赛的时候,听到赛车在弯道减速时候有时会发出非常震耳的砰砰声,就像放炮一样,这是排气管回火的声音,它的英文专业术语叫做BACKFIRE。
赛车需要的是迅猛的加速能力,因此和普通民用车的发动机相比,赛车引擎更多时候都被设定在燃油加浓的状态,混合比都调的很浓,从而让更多的燃油参加燃烧释放能量。在突然收油瞬间,总会有一些没燃烧干净的混合气体进入到排气系统中,被炙热的排气管再次点燃而发生爆燃(这时候发出的巨响就是你听到的放炮声),另外,为了减轻排气背压提升动力,赛车的排气管大多是直排式的,没有民用车哪种三元催化包和消音器,因此就会出现这种毫无掩饰的爆燃声,厉害时甚至能看到从排气管末端喷出火焰来,让人感觉非常刺激。
相比自然吸气发动机,那些带涡轮增压的赛车引擎更容易发生回火,因为它们大多装备了所谓的偏时点火系统。
什么叫淬火?【机械知识】
钢的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某一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1]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温)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
通常也将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钢化玻璃等材料的固溶处理或带有快速冷却过程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
淬火的目的是使过冷奥氏体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得到马氏体或贝氏体组织,然后配合以不同温度的回火,以大幅提高钢的强度、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以及韧性等,从而满足各种机械零件和工具的不同使用要求。也可以通过淬火满足某些特种钢材的的铁磁性、耐蚀性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
淬火能使钢强化的根本原因是相变,即奥氏体组织通过相变而成为马氏体组织(或贝氏体组织)。
钢淬火工艺最早的应用见于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时代的钢制兵器。
淬火工艺最早的史料记载见于《汉书.王褒传》中的“清水焠其峰”。
“淬火”在专业文献上,人们写的是“淬火”,而读起来又称“蘸火”。“蘸火”已成为专业口头交流的习用词,但文献中又看不到它的存在。也就是说,淬火是标准词,人们不读它,“蘸火”是常用词,人们却不写它,这是我国文字中不多见的现象。
淬火是“蘸火”的正词,淬火的古词为蔯火,本义是灭火,引申义是“将高温的物体急速冷却的工艺”。“蘸火”是冷僻词,属于现代词,是文字改革后出现的产物,“蘸”字本义与淬火无关。“蘸火”本词为“湛火”,“湛”字读音同“蘸”,而其字形又与水、火有关,符合“水与火合为蔯”之意,字义与“淬火”相通。“湛火”为本词,“蘸火”则为假借词。
淬火
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常用的淬冷介质有盐水、水、矿物油、空气等。淬火可以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及耐磨性,因而广泛用于各种工、模、量具及要求表面耐磨的零件(如齿轮、轧辊、渗碳零件等)。通过淬火与不同温度的回火配合,可以大幅度提高金属的强度、韧性及疲劳强度,并可获得这些性能之间的配合(综合机械性能)以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另外淬火还可使一些特殊性能的钢获得一定的物理化学性能,如淬火使永磁钢增强其铁磁性、不锈钢提高其耐蚀性等。淬火工艺主要用于钢件。常用的钢在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时,原有在室温下的组织将全部或大部转变为奥氏体。随后将钢浸入水或油中快速冷却,奥氏体即转变为马氏体。与钢中其他组织相比,马氏体硬度最高。钢淬火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它的组织全部或大部转变为马氏体,获得高硬度,然后在适当温度下回火,使工件具有预期的性能。淬火时的快速冷却会使工件内部产生内应力,当其大到一定程度时工件便会发生扭曲变形甚至开裂。为此必须选择合适的冷却方法。根据冷却方法,淬火工艺分为单液淬火、双介质淬火、马氏体分级淬火和贝氏体等温淬火4类。
淬火效果的重要因素,淬火工件硬度要求和检测方法:
淬火工件的硬度影响了淬火的效果。淬火工件一般采用洛氏硬度计,测试HRC硬度。淬火的薄硬钢板和表面淬火工件可测试HRA的硬度。厚度小于0.8mm的淬火钢板、浅层表面淬火工件和直径小于5mm的淬火钢棒,可改用表面洛氏硬度计,测试HRN硬度。
在焊接中碳钢和某些合金钢时,热影响区中可能发生淬火现象而变硬,易形成冷裂纹,这是在焊接过程中要设法防止的。
由于淬火后金属硬而脆,产生的表面残余应力会造成冷裂纹,回火可作为在不影响硬度的基础上,消除冷裂纹的手段之一。
淬火对厚度、直径较小的零件使用比较合适,对于过大的零件,淬火深度不够,渗碳也存在同样问题,此时应考虑在钢材中加入铬等合金来增加强度。
淬火是钢铁材料强化的基本手段之一。钢中马氏体是铁基固溶体组织中最硬的相(表1),故钢件淬火可以获得高硬度、高强度。但是,马氏体的脆性很大,加之淬火后钢件内部有较大的淬火内应力,因而不宜直接应用,必须进行回火。
表1钢中铁基固溶体的显微硬度值
淬火工艺在现代机械制造工业得到广泛的应用。机械中重要零件,尤其在汽车、飞机、火箭中应用的钢件几乎都经过淬火处理。为满足各种零件干差万别的技术要求,发展了各种淬火工艺。如,按接受处理的部位,有整体、局部淬火和表面淬火;按加热时相变是否完全,有完全淬火和不完全淬火(对于亚共析钢,该法又称亚临界淬火);按冷却时相变的内容,有分级淬火,等温淬火和欠速淬火等。
工艺过程 包括加热、保温、冷却3个阶段。下面以钢的淬火为例,介绍上述三个阶段工艺参数选择的原则。
加热温度 以钢的相变临界点为依据,加热时要形成细小、均匀奥氏体晶粒,淬火后获得细小马氏体组织。碳素钢的淬火加热温度范围如图1所示。由本图示出的淬火温度选择原则也适用于大多数合金钢,尤其低合金钢。亚共析钢加热温度为Ac3温度以上30~50℃。从图上看,高温下钢的状态处在单相奥氏体(A)区内,故称为完全淬火。如亚共析钢加热温度高于Ac1、低于Ac3温度,则高温下部分先共析铁素体未完全转变成奥氏体,即为不完全(或亚临界)淬火。过共析钢淬火温度为Ac1温度以上30~50℃,这温度范围处于奥氏体与渗碳体(A+C)双相区。因而过共析钢的正常的淬火仍属不完全淬火,淬火后得到马氏体基体上分布渗碳体的组织。这-组织状态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对于过共析钢,若加热温度过高,先共析渗碳体溶解过多,甚至完全溶解,则奥氏体晶粒将发生长大,奥氏体碳含量也增加。淬火后,粗大马氏体组织使钢件淬火态微区内应力增加,微裂纹增多,零件的变形和开裂倾向增加;由于奥氏体碳浓度高,马氏体点下降,残留奥氏体量增加,使工件的硬度和耐磨性降低。常用钢种淬火的温度参见表2。
表2常用钢种淬火的加热温度
实际生产中,加热温度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如亚共析钢中碳含量为下限,当装炉量较多,欲增加零件淬硬层深度等时可选用温度上限;若工件形状复杂,变形要求严格等要采用温度下限。
保温时间 由设备加热方式、零件尺寸、钢的成分、装炉量和设备功率等多种因素确定。对整体淬火而言,保温的目的是使工件内部温度均匀趋于一致。对各类淬火,其保温时间最终取决于在要求淬火的区域获得良好的淬火加热组织。
加热与保温是影响淬火质量的重要环节,奥氏体化获得的组织状态直接影响淬火后的性能。-般钢件奥氏体晶粒控制在5~8级。
冷却方法 要使钢中高温相——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转变成低温亚稳相——马氏体,冷却速度必须大于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工件在冷却过程中,表面与心部的冷却速度有-定差异,如果这种差异足够大,则可能造成大于临界冷却速度部分转变成马氏体,而小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心部不能转变成马氏体的情况。为保证整个截面上都转变为马氏体需要选用冷却能力足够强的淬火介质,以保证工件心部有足够高的冷却速度。但是冷却速度大,工件内部由于热胀冷缩不均匀造成内应力,可能使工件变形或开裂。因而要考虑上述两种矛盾因素,合理选择淬火介质和冷却方式。
冷却阶段不仅零件获得合理的组织,达到所需要的性能,而且要保持零件的尺寸和形状精度,是淬火工艺过程的关键环节。
分类 可按冷却方式分为单液淬火、双液淬火、分级淬火和等温淬火等。冷却方式的选择要根据钢种、零件形状和技术要求诸因素。
单液淬火 将工件加热后使用单一介质冷却,最常使用的有水和油两种,其变、温曲线如图2中的曲线1。为防止工件过大的变形和开裂,工件不宜在介质中冷至室温,可在200~300℃出水或油,在空气中冷却。单液淬火操作简单易行,广泛用于形状简单的工件。有时将工件加热后,先在空气中停留-段时间,再淬入淬火介质中,以减少淬冷过程中工件内部的温差,降低工件变形与开裂的倾向,称为预冷淬火。
图2 各种淬火冷却的变温曲线示意图 曲线1-单液淬火;曲线2-双液淬火; 曲线3-分级淬火;曲线4-等温淬火
双液淬火 工件加热后,先淬入水或其他冷却能力强的介质中冷却至400℃左右,迅速转入油或其他冷却能力较弱的介质中冷却。变温曲线如图2中曲线2。所谓“水淬油冷”法使用得相当普遍。先淬入冷却能力强的介质,工件快速冷却可避免钢中奥氏体分解。低温段转入冷却能力较弱的介质可有效减少工件的内应力,降低工件变形和开裂倾向。本工艺的关键是如何控制在水中停留的时间。根据经验,按工件厚度计算在水中停留的时间,系数为O.2~O.3s/mm,碳素钢取上限,合金钢取下限。这种工艺适用于碳素钢制造的中型零件(直径10~40mm)和低合金钢制造的较大型零件。
分级淬火 工件加热后,淬入温度处于马氏体点(ms)附近的介质(可用熔融硝盐、碱或热油)中,停留一段时间,然后取出空冷。变温曲线如图2中曲线3。分级温度应选择在该钢种过冷奥氏体的稳定区域,以保证分级停留过程中不发生相变。对于具有中间稳定区(“两个鼻子”)型TTT曲线的某些高合金钢,分级温度也可选在中温(400~600℃)区。分级的目的是使工件内部温度趋于一致,减少在后续冷却过程中的内应力及变形和开裂倾向。此工艺适用于形状复杂,变形要求严格的合金钢件。高速钢制造的工具淬火多用此工艺。
等温淬火 工件加热后,淬入温度处于该钢种下贝氏体(B下)转变范围的介质中,保温使之完成下贝氏体转变,然后取出空冷,变温曲线如图2中的曲线4。等温温度对下贝氏体性能影响较大,温度控制要求严格。常用钢种的等温温度和时间列于表3。等温淬火工艺特别适用于要求变形小、形状复杂,尤其同时还要求较高强韧性的零件。
表3 中国常用钢种的等温温度和等温时间 淬火方式:
1)单介质淬火
工件在一种介质中冷却,如水淬、油淬。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实现机械化,应用广
泛。缺点是在水中淬火应力大,工件容易变形开裂;在油中淬火,冷却速度小,淬透直径
小,大型工件不易淬透。2)双介质淬火
工件先在较强冷却能力介质中冷却到300℃左右,再在一种冷却能力较弱的介质中冷
却,如:先水淬后油淬,可有效减少马氏体转变的内应力,减小工件变形开裂的倾向,可
用于形状复杂、截面不均匀的工件淬火。双液淬火的缺点是难以掌握双液转换的时刻,转
换过早容易淬不硬,转换过迟又容易淬裂。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发展了分级淬火法。3)分级淬火
工件在低温盐浴或碱浴炉中淬火,盐浴或碱浴的温度在Ms点附近,工件在这一温度停
留2min~5min,然后取出空冷,这种冷却方式叫分级淬火。分级冷却的目的,是为了使工
件内外温度较为均匀,同时进行马氏体转变,可以大大减小淬火应力,防止变形开裂。分
级温度以前都定在略高于Ms点,工件内外温度均匀以后进入马氏体区。现在改进为在略
低于 Ms 点的温度分级。实践表明,在Ms 点以下分级的效果更好。例如,高碳钢模具在
160℃的碱浴中分级淬火,既能淬硬,变形又小,所以应用很广泛。4)等温淬火
工件在等温盐浴中淬火,盐浴温度在贝氏体区的下部(稍高于Ms),工件等温停留较长
时间,直到贝氏体转变结束,取出空冷。等温淬火用于中碳以上的钢,目的是为了获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