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的自我鉴定(共13篇)
1.学位的自我鉴定 篇一
学位申请自我鉴定
经过许多年的探求和追寻,我走进了经济法学院,开始了比较正规、系统的经济法及金融知识的学习,学位申请自我鉴定。经过四年的辛勤努力,我完成了学业,通过了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全国统考,完成了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学位论文。
回首来时路,不禁有几分感慨:似乎是对自己少年时期一个问题的追寻,终于引出了眼前的结果,也确定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幸福,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许多年来,我一直在不懈地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经过许多曲折,直到内心确定了不变的信念。
我确信“天人合一”是人的归宿和幸福之门,当迷失了这个根本的时候,人的整体感逐步消失,个人感日益凸现,有些敏感的人就会产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1的莫名痛苦。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人,就会觉得满世界都是陷阱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恒远、稳定的幸福感从何而生?
而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人、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宇宙联为一体,所谓“浩气满太虚,丹心照千古”,他们时刻感受到整体的力量,从不会绝望和退缩,永不会固步自封,内心涌动着春潮般新鲜的喜悦。正因为如此,义之所在,他们能“粉身碎骨浑不怕”地以一人敌万夫,也能“俯首甘为孺子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什么能夺走这种人的幸福?
找到了真正的幸福所在,就要努力知行合一,以此来追求真幸福。我觉得想要返本还源,把自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就须不断学习和观察世界的规律和变化,了解人们的需要。只有认识了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减少错误,提高效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金融又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自我鉴定《学位申请自我鉴定》。因此,我决心学习金融法律,认识经济和社会运行的规律,并进入金融机构工作。我不强求自己能做出什么大成绩,能够“学而时习之”,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实践自己感兴趣的金融法律知识,尽力而为,就能让我感到积极向上的力量,乐此不疲。
我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对立统一,就像江河虽是流向大海,却也要流过九曲十八湾。客观环境纷繁复杂,固执小节,不去了解别人的要求并取得别人的理解,也是缺乏整体感的表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不变是根本,随缘是方法。
我找到了自己幸福的源泉,把她写出来,作为对自己的价值取向、行为要求及其形成缘由的鉴定。
【扩展阅读篇】
1.∶评论的话2.∶含有说明、解释或评论的话;作说明或讲解用的话偶尔有对正文的讲解和带解释性的注,但无评语3对某人的看法与对这人的感觉详细解释评论的话。清 唐鉴 《廪贡生王府君墓志铭》:“昔年官京师,阅 倭艮峯 日记,见其上方评语,有曰‘子 涵 子 洁 ’者,问之,则其 河南 同志 王检心、王涤心 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就将这本册子的记载,改做了小说体裁,剖作若干回,加了些评语。” 赵树理 《三里湾·决心》:“ 玉生 一时想不出适当的评语来,只笼统地说:‘我觉着你各方面都很好!’” 编辑本段评语范文X同学是个文静懂事的女孩,踏实、稳重、有礼貌,时刻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给同学们作出表率。上课时用心听讲的神情,让人感到你的专注、认真。你的作业干净整洁、字迹又漂亮,令老师感到非常满意。你思维灵活,接受能力较强,勤于思考,大胆质疑。你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在班里是一个的好女生。愿你永远健康、漂亮、快乐、上进,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做一个强者、胜利者!你的聪明加上勤奋好学会令你成功,老师深深地祝福你。
2.学位的自我鉴定 篇二
一、理论联系实际,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有害生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危害的生物。常见的植物有害生物包括害虫、害螨及病原微生物 (真菌、细菌、病毒、线虫) 。在当今农业生产病虫害防治实际过程中, 仍然以传统防治-化学农药防治为主。主要原因是相对于其他防治措施, 农药防治效果快、方法简单、经济实惠。但是, 由于大多数种植者不能正确识别病虫害种类, 不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不正确使用农药操作规程, 乱打药、打错药、随意增加施药浓度等, 造成害虫抗药性增强, 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为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 针对本课程特点, 在教学大纲制定上, 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安排课程讲授内容时, 我们确定了以虫为主, 病原微生物为辅的课程计划。具体安排为讲授害虫类24学时, 真菌和细菌12学时、病毒和线虫12学时。教学内容涵盖了有害生物包含的对象, 既讲授病虫形态结构及鉴定原理和方法, 又联系实际讲授一些案例分析。详见表1。
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 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讲授, 研究生能够掌握病虫害的鉴定方法及其实用技术。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生物相, 维持和发展良性的生态系统结构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首先, 通过第1-8章内容的讲授, 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在农田生态系统中, 如何识别昆虫的类别, 例如它属于哪个目和科;如何依据外部形态结构鉴定昆虫;鳞翅目和双翅目害虫以幼虫为害作物, 幼虫形态各异, 如何正确区分昆虫的幼虫, 我们在第三章给予详细阐述, 通过此章节的学习, 学生能够了解主要昆虫所属目、科幼虫形态特征及鉴别方法。在第四章里, 我们介绍了使用现代生物技术DNA条形码 (DNA Barcording) 。对于大多数非昆虫分类专业研究生来说, 即使不太了解分类知识, 也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此方法快速、准确鉴定害虫种类。当然, 在有害生物鉴定手段上, 还有许多新方法, 我们在第五、六章介绍了图像识别技术和声学技术在设施农业害虫和仓储害虫鉴定的原理和方法。另外, 我们还介绍如何识别天敌和有益昆虫等。在将来的农业生产实际工作中, 他们就能正确区别害虫, 保护天敌, 正确指导害虫防治。其次, 通过第九至十二章内容的讲授, 强化学生对植物病原真菌的了解, 列举植物病原真菌鉴定实例, 并教授植物病原真菌的检测鉴定常用方法、技巧。最后, 通过讲授第13-16章课程, 使学生对植物病原线虫及植物病毒有更深入的了解, 并能够了解植物病毒的快速检测技术, 及相关的鉴定检测案例。
二、充分准备, 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讲授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经验,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 我们采用传授基础知识为主的理论教学技术路线。课程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 有的课件参考国外教学用内容, 展开互动教学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词汇阅读能力, 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为了达到更高的教学质量水平, 教学组老师需要摄取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 不断更新完善教学课件内容。我们还可以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际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 使其对科研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 还应开展素质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同时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总而言之, 教师在课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制定好合理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 则应提高课程的趣味性, 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三、调动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理解运用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在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 不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掌握了课堂知识的同时, 积极思考, 课后拓展学习相关知识。强调学生的课后学习与实践, 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提高到最大。在以培养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求学生阅读具有一定影响因子的本专业外文文献。通过对文献的学习阅读, 可使学生了解到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 并对自己的实验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考核以考查对文献的理解和综合能力为评分标准。
摘要:快速、准确鉴定植物有害生物, 对于保障农业生产, 保持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 《植物有害生物鉴定与监测》课程建设目的就在于提升研究生对有害生物鉴定和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专业技能, 促进有害生物鉴定技术与监测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有害生物,鉴定与监测,专业学位,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胡玲琳.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4) .
3.学位的自我鉴定 篇三
关键词:副学士学位;基础学位;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9.561
美国学位制度由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四级构成,副学士学位是第一级学位,是美国学位制度的起点。美国副学士学位主要是由社区学院颁发,授予完成两年高等教育的学生。学生可以凭借副学士学位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攻读学士学位课程。受美国副学士学位制度的影響,世界各国纷纷开始改革本国的学位制度。
一、英国设立基础学位制度
英国结合自身社会背景,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也开始探索缩短高等教育年限、注重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2000年2月,英国教育和就业部部长大卫·布伦基特提出试验建立基础学位(Foundation Degree),然而当时这个学位潜在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直到2003年1月颁布了白皮书《高等教育的未来》,这种新的学位才被广泛接受。基础学位是一种高等教育职业性资格认证,位于英国学位框架的第五级,低于荣誉学位(honour degree)水平。[1]它是“以职业和学业训练为主,以培养高级水平工作技能为目标的高等教育资格认证方式”。[2]一般通过继续教育学院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颁发,需要雇主的持续参与。虽然基础学位制度是为了迎合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高技能的人才,但它和美国的副学士学位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短期高等教育的产物,节省了培养人才的时间和经费;都强调学术与职业的结合,培养实用性人才;都对招生年龄和学历没有限制,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也都加强了企业的参与性,利于人才就业。
二、我国香港引进副学士学位制度
众所周知,香港高等教育一直是仿照英国模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高等教育制度式也在发生着改变。2000年,香港行政长官访问美国后,受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包括副学士学位制度的影响,香港决定引入副学士学位制度,以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中提到,在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大城市,有高达60%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追求高等教育,而香港的这一比例仅有30%。他提出了在10年内要将香港高中毕业生参与高等教育的比例提升到60%,并且引入学生自费的副学士学位制度,增加专科以上两万八千多个学位,使学位总数达到五万五千个左右。[3]
自2000年副学士学位设立以来,到2005年,香港自费副学士学位数量由2,400个增长到惊人的23,000个。2007-2008年,包括明爱白英奇职业学院、明爱徐诚斌学院、香港城市大学专上学院、香港大学保良局社区学院、香港浸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7个学院设立的副学士学位课程共190个。[4]由于香港的副学士学位是自费性质的,所以政府提供了一些低息贷款政策,试图从经济上援助学生修读副学士学位。在2004-2005学年每生补助或低息贷款的上限是55,890港币。在政策的推动下,学生参与高等教育的热情高涨。香港高等教育整体参与率在2004年12月上升到53%,2005年8月为66%。提前5年完成了2010年高等教育参与率达到60%的目标。 [5]
三、启示借鉴
除了香港以外,澳大利亚在2004年也开始设立副学士学位,学生可以通过转学进入大学继续修读学士学位。[6]美国副学士学位的产生,影响了世界各国开始探索对本国学位制度进行改革,探索学士学位向下延伸的可能,为更好的衔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提供了借鉴,也为形成更具层次的学位制度打下了基础。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韩国等国家也陆续设置了副学士学位或相似类型的学位制度。[7历年来我国内地关于高职高专设置副学士的呼声一直不断。2014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开先河,为2014届毕业生授予了相当于副学士学位的“工士”学位。虽然“工士”学位现在并不是我国教育部认可的学位制度,但这代表了专科层次高等院校对此类学位制度建立的愿望。总之,我国内地设置副学士学位不仅对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具有深远意义,也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和终身化。
[参考文献]
[1]Wikipedia,Foundation Degree.[E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undation_degree,2016-2-29.
[2]张爽.英国《基础学位计划》的政策分析[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3]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施政报告2000年.[EB/OL].http://www.policyaddress.gov.hk/pa00/p66e.htm,2016-2-29.
[4]Chin Che Yan,Hannah. A Study o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ssociate Degree Programmes in Hong Kong[D].Hong Kong: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7.
[5]Rosalind Latiner Raby,Edward J. Valeau.eds. Community College Models[M]. New Yoek: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2009:165.
[6]李玉静.国际高等教育专科学位制度发展与实践探析:以澳大利亚副学士学位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83-88.
[7]刘会胜,王运来.我国应当增设副学士学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4):31-33.
作者简介:
梁博雅(1989—),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13级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的历史与比较。
邮寄地址: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曲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收件人:梁博雅
邮编:273165
4.硕士学位申请自我鉴定 篇四
在思想觉悟上,讲政治、有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
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很好地完成了学业。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使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收集、查阅和学习相关的文献和资料的过程不仅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自己的科研工作奠定扎实基础,对本人研究方向的应用背景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有宏观的认识。
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查阅资料,研读了大量论著,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逐步明确了研究方向,综合分析、写作能力、独立思考判断和研究的能力等基本素质不断提高,对相关的领域有了全面而具体的认知。
5.广州学位鉴定 篇五
如在省内其他地方则可以去所在地的授权鉴定点鉴定。
所属地区 名称 地址 联系电话
广州市 广东省学历认证中心 广州市农林下路72号二楼 020-37626800
海珠区人才服务管理办公室 广州市同福中路399号 020-34370929
广州市天河区人才市场 广州市天河区林和西路101号西二楼 020-38470847
广州市黄埔区人才服务管理办公室 广州市黄埔区大沙东路221号二楼 020-82286816
广州市荔湾区人才中心 广州市逢源路133号 020-81898489
广州市白云区人才服务管理办公室 广州市白云区政通路37号一楼 020-86360913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广州市麓景西路41号 020-83481359
广州市盈速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594号1003房 020-87541295
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广州市天河路198号南方精典大厦7楼 020-85593011
广州湛通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市大学城中一路60号C栋602室 020-39338747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广州市石牌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020-85217611
广东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广州市东风东路723号高教大厦二楼 020-37628058
广州绩鼎网络科技网络有限公司 广州市广园东路2191号时代南塔1008室 020-87740378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广州市天河区燕岭路495号 020-37093932
广州市升科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农大继教学院 020-85280312
番禺区人才交流管理办公室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平康路69号德胜广场 020-84621543
广州市花都区人才市场 广州市花都区花城路41号?? 020-86822221
从化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从化市河滨北路科技楼五楼 020-87927940
佛山市 佛山市人才智力市场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轻工三路18号 0757-82309096
佛山市南海区人才服务中心 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南海大道海四路人才服务中心 0757-86263137
深圳市 深圳教育对外交流培训中心 深圳市罗湖区新园路37号一楼 0755-25163892
深圳岭东培训中心 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南区W1-B栋A区207 0755-26922342
深圳市对外劳动服务有限公司 深圳市福田区八卦二路612栋劳动就业大厦 0755-82132905
珠海市 珠海市教育局招生办 珠海市香洲区人民东路112号 0756-2121325
中山市 中山市龙腾大学生就业市场 中山市石岐区学院路1号 0760-88366705
中山市智海人才市场 中山市中山五路3号中荣大厦二楼 0760-88887626,88863631
汕头市 汕头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汕头市鮀浦鮀都路9号 0754-82902414
汕头市龙通英语语言培训中心 汕头市丹阳庄西三区龙翔商业大厦八楼802 0754-88264523
汕尾市 汕尾市教育局 汕尾市红海中路 0660-3390663
惠州市 惠州市教育考试中心 惠州市麦地路2号 0752-2397288
惠州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广东省惠州市紫西岭二巷26号八达楼11楼 0752-2292168
东莞市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 广东省东莞市城区学院路251号 0769-22680795
茂名市 茂名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广东省茂名市光华北路7号 0668-2292628
江门市 江门市招生考试办公室 江门市环市三路20号 0750-3503934
云浮市 云浮市人才工作服务局 云浮市兴隆西路二巷三号人才大楼 0766-8921733
云浮市招生考试办公室 云浮市教育局招生考试办公室 0766-8830608
新兴人才工作服务局 新兴县象岗路2号 0766-2890029
梅州市 梅州市流动人才管理办公室 梅州市江南新中路6号 0753-2248633
韶关市 韶关市招生考试中心 韶关市西堤北路13号102室 0751-8918969
韶关市人才工作管理办公室 韶关市武江区沙洲一路二号韶关市人力资源市场二楼 0751-8637319
湛江市 湛江市招生考试服务中心 湛江市赤坎区劳动路2号 0759-3366818
湛江市人才服务管理办公室 湛江市赤坎区跃进路67号市政府大院 0759-3328141
湛江师范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紫荆楼2楼 0759-3182496
阳江市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阳江市江台路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0662-3359181
潮州市 韩山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广东潮州湘桥区桥东韩山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0768-2318282
河源市 河源市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 河源市东环路大学城 0762-3800079
河源人才交流中心 河源市凯丰路3号 0762-3386198
揭阳市 揭阳市委组织部 揭阳市临江北路市委大院主楼925房 0663-8768208
肇庆市 肇庆市人才服务中心 肇庆市端州五路19号人才大厦 0758-2253193
办理广州户口找广东省人才服务局
广东省人才服务局办理广州集体户口联系方式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13号
咨询QQ: 1486162228
6.学位申请书中业务鉴定 篇六
该同学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按照培养计划要求,完成了所有规定课程的学习,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良。通过一年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该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良好,并能积极了解与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进展状况。该同学通过了研究生学位英语考试及CET-6,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娴熟的阅读一些专业相关文献。
在学习态度方面,该同学刻苦认真,踏实好学,勤于思考,对于不懂的知识虚心请教老师和同学。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该同学的组织协调能力也日益提升。该生广泛阅读国内外各种相关资料,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积极参加相关学术讲座,密切关注本研究方向的发展。
经过文献查阅、开题报告、课程实施、资料整理等系统培养,该生已具备较好的科研工作能力。此外,该同学在读研期间,担任过助教一职,并较为出色的完成了工作,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
7.学位的自我鉴定 篇七
20世纪90年代初期,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同意江苏、陕西、上海、四川、湖北和广东6省市成立学位委员会。到目前为止, 全国几乎所有省 (自治区、直辖市) 都已成立了学位委员会。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成立以后, 迫切需要回答一些基本问题, 比如它们应当具备什么功能作用?应当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功能作用?发挥功能作用过程中应当遵循哪些原则?应当为它们创造哪些条件?等等。
《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功能作用研究》比较系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全书共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简要阐释了有关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功能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的定位、应遵循的主要原则。这部分研究为后续研究打下了较好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现状研究。对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人员、机构和职责状况进行了考察, 总结、分析了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为比较研究。以英国和美国为例, 对这两个代表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典型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全面总结。第四部分为对策研究。对于充分发挥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功能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第五部分为实践探索。对上海、江苏、湖北、陕西、四川、辽宁、河北等7个具有代表性的省市学位委员会工作状态进行了介绍。
纵观全书, 至少在如下方面可以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一是关于我国学位管理的整体格局问题。自1991年以后,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学位委员会逐步建立, 形成了国家一级的、省和国务院部委一级的学位委员会, 再加上学位授予单位一级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构成了“2加1”模式的学位管理体系。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在这个“2加1”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作者用“2加1”模式来表述我国的学位管理体系, 把两级政府的管理与学位授予单位的自主自律区分开来, 比起过去笼统地说我国学位实行三级管理更为准确, 也更能显现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的性质和重要位置。
二是关于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的基本功能作用问题。从横向上看, 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功能作用的覆盖面应当涉及本地区学位工作的每一个方面, 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作用应当是四项:一是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确定并组织实施地方学位项目发展的战略规划;二是指导并组织开展区域内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学科的建设与管理;三是负责博士、硕士和学士三级学位标准的实施与学位质量的管理;四是依法维护学位申请者和学位获得者的正当权益。这四项功能作用可以概括为学位规划管理、学位授权管理、学位质量管理和学位权益管理。从纵向上看, 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主要具有三大功能作用:对上级的承继性功能作用, 对平级的协调性功能作用, 对下级的监管性功能作用。
三是关于发挥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功能作用应当遵循的原则问题。作者提出三个重要原则, 即全局性原则、权威性原则和服务性原则。全局性原则就是在学位工作中要着眼全国和地方重大社会需求, 着眼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 着眼本地各类教育和谐发展。权威性原则包含两重含义, 即对上坚决服从中央政府的领导, 服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领导;对下代表省级政府对学位工作实施坚强有力的领导和管理。服务性原则, 包括为社会公众提供快捷的资讯指导, 营造公平公正的学位工作环境, 建立良好的公共设施。
四是关于充分发挥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功能作用的对策问题。作者关于正确认识发挥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功能作用的现行法律依据的观点, 关于坚持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学位立法方向的观点, 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组织结构的观点, 关于创新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运行机制的观点, 都是很有见地的。
省级地方学位委员会功能作用的研究目前成果极少。此书对于充实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全书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对于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 都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和研究的参与者, 深感当前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理论研究上的不够, 实践创新的不足, 这些都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在理论研究上予以关注, 需要从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实践上不断创新。只有这样, 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才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新的发展, 新的跨越。
8.孩子们授予的“博士学位” 篇八
2005年,24岁的她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本该追求更好前途的她,却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放弃出国攻读博士的机会,揣着一颗温暖贫困山区孩子的爱心,踏上了前往贵州边远山区支教的征途。这一去就是五年,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遇到了多大的困难,她都一直坚持着,用内心的温暖哺育着孩子,用内心的温暖感动着他人。到现在,她的身边已聚拢起一支二百多人的志愿者支教队伍。
五年前,在松桃苗族自治县的一个村庄,当她看见破旧的教室、桌椅和穿着十分贫寒的孩子们用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望着自己时,她便被孩子们生活的艰难、求学的渴望震撼了。那一刻,她决定留下来帮助他们。主意拿定后,她开始在心里为自己选择的支教之路作规划,首先应取得一份工作,由此做基础,才会有力量做大和继续自己的事业。
她选择了去贵州财经学院当老师,这样有利于就近去贫困的山村帮助那些于困境中艰难读书的孩子。对于她的选择,父母虽然理解却不肯支持,亲戚朋友也认为“娇生惯养”的“80后”小姑娘肯定是三分钟热情,面对艰苦的环境一定会知难而退。然而,让父母没想到的是,她不仅没有知难而退,反而越是艰难越向前,信心坚定地决定长期留在那里。
自2005年秋季到贵州财经学院任教后,每次完成授课任务,她都会立刻驾车六个小时赶到支教的小学去继续她在那里的工作。刚开始时,她每次去支教,都会约上几个热心支教的学生。后来,以她为“带路人”的支教志愿者越来越多,既有她所在学校的学生,也有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这支队伍在她的带领下,就像火种一样撒遍了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许多乡村。在许多贫困孩子的心中,点燃了一团团的希望之火。
后来,她带领的这支支教队伍又把火种播向六盘水市的一些贫困村庄。有一条通往水沟村小学的路,仅仅5.5公里的路上布满了坑坑洼洼,其中有些坑深达1米多,给村里人的出行和孩子们上学带来了极大困难。她决定带领志愿者筹钱修这条路,修了一个星期,许多人被其感动自发地帮助他们炸山取石铺筑路面。在她和大家的艰苦努力下,不出两个月,这条路就修好了。
她到贵州从教的五年来,带领二百多名志愿者到过许多山乡,帮助了几千名贫困孩子。每到一所学校,她都包下整个年级的全部课程。在一所贫困乡村小学,她一个人给全校六百多名学生上英语课。虽然十分辛苦,但她觉得值得。她说,如果我付出的努力能改变孩子的心灵,甚至命运,那么我的价值就放大了600倍。以前学生考试的分数最高的只有40多分,少的只有10分左右。现在,在她带领志愿者支教的这些学校,学生考试的分数成倍地提升,有的学生还能考到90多分。
音乐是贫困山区孩子们的梦想,他们不仅喜欢有人教他们唱歌,更盼着有人教他们弹奏乐器。有一次,她在教孩子们学唱歌时,有几个孩子提出想学拉小提琴,可她却不会。为了教喜欢音乐的孩子拉小提琴,她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学习拉小提琴,每天晚上练到半夜才休息,手指都磨出了血泡。自己学会了后,她用两个月的工资买了几把小提琴,送给孩子们后再手把手地教他们学。最终,孩子们没有让她失望,一个个都成为能拉出精美曲调的琴手。上海世博会开幕后,她教的这些孩子被请到世博会上演奏,引来观众一阵又一阵的喝彩声。
她用五年的时间为贵州山区的孩子们送去知识、力量和温暖。这五年,她的内心也被孩子们学习的热情所感动,在每一次的努力和付出之后,她都会感到自己的心灵更加温暖和充实。也就是在这五年,國外的高校也一直在给她寄录取通知书,每一次,她都因情系山区的孩子而拒绝了。2010年10月,她再一次收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一次,父母让她出国深造的压力再也抵抗不住了。她经过几个夜晚的沉思,决定选择出国读书,并将选读的方向进行了彻底调整,将以前的攻读国际贸易改为攻读教育。因为自己取得博士学位后还要回来,这些孩子需要她,自己学到的知识,将是贫困山区孩子们今后求知的希冀。
在她决定出国留学后,她所教过的孩子们便悄悄地问接她班的志愿支教者,什么是博士学位。志愿者回答,博士是在某一个方面非常棒非常厉害的人,学位就是给他们的奖励品。孩子们问,博士对彭老师很重要吗?志愿者回答,是的,博士学位能说明彭老师很棒很厉害。孩子们得知博士的重要性后,便决定在她离开时给她一个惊喜,让她得到这样的惊喜后最好不要离开他们。
孩子们所称的彭老师叫彭旸,她是一位在贵州名声很响的支教志愿者。在她准备出国留学时,她支教时间最长、授课最多的那所学校的孩子们,果真给了她一个让她意想不到的惊喜。那天,孩子们把彭旸叫到湖边,团团围住她,从怀里掏出自制的各种各样的标牌,这是孩子们“授予”她的四个博士学位和一个世界冠军,红色的标牌上这样写着:英语博士、音乐博士、建筑博士、医学博士和竞走世界冠军。
彭旸看着孩子“授予”她的“博士学位”和“世界冠军”,禁不住泪流满面,那一刻,她觉得心里很温暖。她对孩子们说,无论我在国外拿多少个博士头衔,在我的心目中,永远也抵不上孩子们授予我的“博士学位”!
9.关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学习的思考 篇九
关键词:教育博士;实践性;应用性;行动研究;团队学习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持续的推动力,在这过程中教育毋庸置疑地发挥关键的作用,因此也急需一批有实践经验而又具备专业知识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让内行来管教育,来办教育。应运而生的教育博士,就是针对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岗位的有工作经验的人员开设的高层次专业学位教育,目标在于造就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作为一名在高校行政管理岗位工作了十几年的教育工作者,我深知管理者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术和实行科学管理对学校的发展有利,反之,将阻碍学校的发展。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是否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于是, 2011年我报考了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教育博士。在过去2年多的学习中,可谓“身在此山中”, 课程的设置、导师团队的悉心教导、已有的工作经验以及在职教育的形式,让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我深深体会到学中做、做中研的乐趣,对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学习也有一定的思考。
一、实践性,应用性,教育博士与教育学博士的本质区别
作为一名Ed.D学生,首先就要对自己的专业学位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找准自己的定位。社会上有些人认为教育学博士Ph.D与教育博士Ed.D相比,前者学术含金量更高、更专业,今后从事专业研究,对于创新知识的贡献更大,而后者是“缩水的Ph.D”,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但在我看来其实不然。
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Ph.D与Ed.D侧重点各不相同,遵循的价值取向不同。Ph.D注重培养专业的研究人员,学术性是基本价值取向; Ed.D旨在培养研究型的专业人员,实
践性是其基本价值取向。因此,Ph.D学生要为今后从事的学术职业、成为专业的研究人员做准备,就必须有深厚的理论素养,理论创新能力以及掌握“发现的学术”。而Ed.D教育主要是针对有工作经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一线的人员开设的,注重让学生在具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反思能力,提高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实践性、应用性强,要求学生掌握“应用的学术”。从这一角度,两者很难分优次,只能说要让Ph.D学生 “认识和控制这个世界”,让Ed.D学生懂得如何“理解和改变这个世界”。3
其次,从知识产生的2种模式来看,Ph.D与Ed.D适应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按照吉本斯等学者在其著作《新的知识生产:当代社会科学和研究的动力》一书中提出的2种知识生产模式,知识生产模式1是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以认知为目的,限于单一的或特定的学科,以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来传授、学习和生产知识,与实践的联系较不紧密,可以说先生产知识再用于实践,这种模式与 Ph.D的培养模式是较适应的;知识生产模式2是适应信息化时代和教育大众化的一种新的知识生产范式,不同于传统,具有重视实际应用、超学科、异质性(指知识知识生产的场所、原则和实践有更大的异质性4)、更宽泛的质量控制系统、更具反思性的特点,这种模式与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的Ed.D的培养模式较适应。因此,两者总体上不存在含金量的差异,或者孰优孰劣,只是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的产物。
再者, Ed.D学生的学习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Ed.D学生都具备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大部分都担任一定的职务或具备较高的学术职称,参加Ed.D专业学位学习急功近利的色彩较淡,而是希望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促进工作。因此,Ed.D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围绕自己的的工作内容开展专题研究,通过研究找出问题,寻找对策,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见表一)。例如一位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Ed.D同学,她的课程报告就是紧紧围绕学生管理、权益、服务与学习权利而展开的一系列专题研究,包括《高校管理中学生权益保护问题思考》、《现代大学学生指导与服务制度》、《大学生学习权利体系研究》、《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研究》等,这位学生通过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梳理问题,构建体系,从理论层面寻找解决依据,结合实践工作寻找对策,在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效。因此,对于Ed.D学生而言,Ed.D专业学位学习目标明确,实践性、应用性强,这才是Ed.D与Ph.D的本质区别。
二、学中做,做中研,贯穿行动研究的学习与工作
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经常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也会反思,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经验总结的层面,对于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的对策没有系统的思考,更缺少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以及对自己实际行动的不断反思和调整的往复循环的过程。但参加Ed.D课程《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之后,逐步了解了行动研究,在完成行动研究课程作业的同时,也树立了把实践工作和专业学习结合,把行动和研究结合的信心,即在学中做,在做中研。
行动研究是由实践者自己实施的、在实践中进行的、旨在改进实践的研究取径5。把行动研究运用于教育领域的教育行动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围绕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展开的一个持续不断的研究行动,通过确定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行动、评价反思、成果表达等环节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解决教育中的问题”。6行动研究对于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Ed.D学生来说是十分契合的研究取径,贯穿了Ed.D学生学习与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行动研究有利于Ed.D学生的专业成长。Ed.D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深化对教育专业特性的理解,培养和掌握通过科学研究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方法。行动研究是对Ed.D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指引,可以把她看成是方法论或是一种“范式”,在思想上她要求研究者要有责任感,善于发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或用经验看待问题。同时她又要求研究者同时作为行动者,参与其中,获得一手真实资料,用行动改善自己的实践工作,并不断反思和改进,在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Ed.D学生探求真理的勇气、责任感和求真求善的品格。在行动上,她为Ed.D学生架设了一座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让学生能够把理论与实践紧紧结合,把工作与研究结合起来,要求研究者在制定和实施行动计划时具有很强的行动力和反思力,并要有团队合作和沟通调整能力,用研究的精神去对待自己的工作。从这两个层面来看,行动研究有利于Ed.D学生的专业成长。endprint
其次,行动研究让Ed.D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Ed.D学生来自于教育教学与管理岗位,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较强的问题意识,在系统学习行动研究的概念、目标、原则、计划制定、观察、评价反思等理论和具体案例之后,会有意识地、主动地针对工作中的问题开展行动研究,既作为教育实践的行动者,也作为研究者。从厦门大学Ed.D学生关于行动研究的设计和具体实施情况(见表二)可以看到,他们把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发现问题,寻找和实施对策,改进工作,并在过程中提高自身反思能力,可以说是学与做、行动与研究的紧密结合。以本人为例,我在负责学生境外交流学习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学生参与度不高,项目很多但报名学生不多的情况。运用行动研究的理论知识,我和同事组成研究团队,采取调查、访谈、问卷等方法,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制定行动计划并实施,从项目本身、学生本身和学校几个层面入手,采取的措施包括增设免学费项目、加强宣传、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举办经验交流会、制定学分互认规定等。目前经过第一轮实施,取得较好效果,但也存在学生集中申报台湾交流项目的新情况,在进行评价反思之后,新学期推广该项目时研究小组针对这一情况进行调整,加大国外项目的宣传和说明,已初见效果。
活教学方式和提高任课教师素质的行动计划并实施,学生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效果较好。但也还存在学生在学习上对老师较为依赖的问题,在今后行动研究中将反思与调整。
再者,行动研究让Ed.D学生可以兼顾工作与研究。有人认为Ed.D学生既要工作又要学习,既要搞研究又要照顾家庭,多重身份与角色在一样的时间条件下很难兼顾,所以学习效果、学术水平比不上脱产学习的Ph.D学生。不可否认这是每个Ed.D学生都要面临的困境,但是开展行动研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种两难处境。本人既是一名Ed.D学生,又是高校行政岗位的管理者,同时又有家庭中的多重角色,经常会担忧时间不够分配,不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或用在学习的时间太多而无暇专注工作和家庭。把行动研究带到工作中,在工作中开展专业研究,通过研究促进工作,通过工作为研究提供土壤,可以说我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比如上述提到的运用行动研究来改进我负责的学生境外交流学习项目,以及运用行动研究来完善闽台合作专业3+1学生的管理制度等。在此期间,我深深体会到了研究与工作的相互促进作用。
三、相互学,互相评,多学科视点下的团队学习
在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和一些高校的培养计划中,都提到要重视采用团队学习。一方面,因为团队学习本身具有的特点对Ed.D学习起很好的促进作用。团队学习是 “集体性学习,是学习型组织进行学习的基本组成单位”,其特点体现在“共同”与“相互”上,学习成员之间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共享学习过程与知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厦门大学Ed.D的课堂上,没有一个人的报告,从来都是一个人就一个专题做主题发言,老师同学包括自己,提问、解答、点评和总结。在这个团队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点评,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拓宽了彼此的视野和思路。例如在我做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的主题报告时,用40分钟阐述自己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老师和同学们也用了不少于40分钟的时间提出问题,点评报告的可取和不足之处,并就整个专题进行总结。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包括:新建本科院校国际化与老高校有什么差别,体现在什么方面;中外合作办学是国际化的一个有益方式,具体实践要注意什么;在合作时,该如何认定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办学特色如何体现在高校的国际化中等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我等于又梳理了一遍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内容,同时同学们的问题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导师在总结时指出了国际化过程该注意的问题,我受益匪浅。
另一方面,多学科视点下的团队学习激发多样化思维,促进共同发展。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涉及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方方面面,Ed.D学生要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自身工作经验和单一的学科背景出发将很难面对复杂的现实情况。潘懋元教授指出“高等教育独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这对于研究不同层次的教育也一样适用,需要运用多學科的视点,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才能具有更广阔的视野,才能更专业地解决好实际问题。Ed.D学生来自不同的教育工作岗位,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在团队学习中能够为同学提供看待问题的独特的视点,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激发多样化的思维,相互促进,提高学习的效果。例如在讨论教育公平的问题时,社会学学科背景的同学就提出从社会分层的角度看待教育公平,政治学学科背景的同学从政治体制与教育政策解析问题,外语学科背景的同学善于运用中外比较,经济学学科背景的同学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来分析教育公平问题,法学学科背景的同学则以保障公民权力为研究的出发点。
总之,对于Ed.D专业学位学习的思考可以用三句话来总结:第一,要尊重自己Ed.D学生的身份,认识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准定位;第二,把行动研究的方法和精神带到学习和工作中,在学中做,在做中研;第三,发挥团队学习的优势,共享知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10.学位的自我鉴定 篇十
我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2011年开始招生, 其培养模式处在探索阶段, 相关研究成果很少, 现有文献主要有彭建刚、周鸿卫、周行建 (2006) [1], 黄方亮、宿玉海 (2009) [2], 刘瑞波、马冉 (2010) [3], 曹伟 (2011) [4], 黄晓勇、张菀洺 (2012) [5], 吴晓求 (2012) [6]等学者的研究, 主要就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但论述不够全面。
研究生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组成。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区别, 否则, 单独设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就失去了意义。一般而言,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之间的区别, 主要在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性”, 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突出“理论性”。本文试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系统地探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 以利于人才培养单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分类培养的教育目标。
二、在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方面的差异
根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意见,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 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 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对培养目标的表述更为具体详细:“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 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两个文件表述虽有差异, 但是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即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备金融理论基础, 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去向主要是中央银行、银行监管部门、财政部门内部的金融管理部门等具有管理职能的机构, 证券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银行业协会、证券业协会、保险业协会、信托业协会、保险业协会等金融业自律性组织, 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财务公司等金融业经营机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与保险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均可以去保险公司, 但是保险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研究生学更多的保险类课程, 在保险业就业的范围更广。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如果不读博士学位, 而是选择就业, 那么其就业选择范围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选择的范围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是, 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能够从事发展战略研究, 能够申报和完成与本单位工作相关的理论研究课题, 能够对本单位所处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主要具有对具体工作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可以同在一个团队内, 各自发挥自己的专长。例如, 对于同一家银行,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侧重研究国内外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银行竞争环境变化趋势, 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侧重研究银行如何根据形势变化制定自己的竞争策略, 扩大本银行的市场份额。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格由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成。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国家有关金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国内外金融业发展动态;国际金融规则;国内和中国主要贸易国的金融制度;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的前沿理论与实务知识。能力结构应该包括:统计分析软件运用能力;金融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金融产品开发能力;金融业务开拓能力;金融机构内部业务部门管理能力;与客户沟通能力;业务分析报告撰写能力。
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要求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基本相同, 因为两者均属金融学科, 也都是硕士研究生层次, 两者的差别是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应该掌握国内外金融理论研究动态, 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只要掌握国内外公认的成熟的金融理论即可。在能力结构上两者应该有较大差别。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应该具有熟练阅读和查阅外文文献的能力以及进行理论研究的能力, 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方面的差异
1. 学习方式。
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方式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的学习方式是在学校集中学习, 学制3年即6个学期, 其中, 听教师课堂授课3个学期, 跟导师进行项目研究1学期, 撰写毕业论文2个学期。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 继续与导师一起进行科研1学期, 同时进行调查与实习1个月左右, 最后一个学期集中精力和时间完成毕业论文终稿和论文答辩。学生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时间大约在第4和第5学期之内。非全日制的学习方式为在职自学与业余集中上课相结合, 其中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制度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外国语水平考试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 , 部分课程由学位授予单位安排上课与考试。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的学习方式在校集中学习, 学制为2年即4个学期, 其中, 听教师课堂授课2个学期, 专业调查和实习1个学期, 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1个学期。已经就业的在职人员攻读全日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 可根据本人条件辞职学习, 或者经所在工作单位批准在职脱产上课, 实习与撰写毕业论文时间可选择在本单位进行。在职人员非全日制研究生具体可以在两种学习方式中选择一种。第一种方式是业余集中授课方式, 适合于那些工作单位不允许其脱产, 但离硕士授权学校较近, 或者离集中授课地点较近的在职人员。这类人员利用双休日和夜晚时间到办学高校集中上课, 或者由办学高校派老师在双休日到学员居住地集中授课。这种方式的学制延长到3年, 学员毕业后可以获得硕士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这种方式的研究生需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 读硕期间的学习课程和内容也与2年制相同。第二种方式是自学考试单证 (即只有学位证而没有毕业证) 学习方式, 适合于那些既不能按照全日制学习又不能按照业余集中学习完成学业的人员。这种培养方式的学员不必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 但应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自学考试, 全部合格者, 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答辩通过后, 可授予金融硕士专业学位。
可以考虑给在职学员增加一个这样的机会, 即在没有通过全国统一入学考试之前, 可以先选择第二种培养方式中集中学习的途径, 但只能获得学位证;也可以先选择第三种培养方式即自考途径, 也只能获得学位证, 以后, 再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 如果考试通过了, 被金融专业硕士授权点录取, 则其以前各课程学习成绩和毕业论文答辩成绩依然有效, 可以与入学年级学生一起获得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证书。
2. 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有七点不同。
一是对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给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授课的教师应该具有较深的理论造诣, 教学内容突出理论性, 也有实务性, 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专题讨论、案例讨论等。给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课的教师应该熟悉实际业务, 教学内容以实务为主, 教学方法注重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或者实践。但需要指出的是, 研究生层次的实务不是指业务流程的操作, 而是针对某一专业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是在实践学时上,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有更多的时间到实业部门进行专题调查和实习, 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用于实业调查的时间大大少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调查和实习时间。
三是在开放办学方面。两种学位的研究生培养均应注重聘请校外专家来校参与研究生人才培养, 但要求聘请实业部门的专家为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有关金融实务方面的讲座, 而培养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要求聘请学者和实业家来校做学术报告。特别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配备“双导师”, 其中校内1名导师, 校外实业部门1名导师, 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只要配备1名校内导师即可。
四是在平时论文要求上。各高校一般要求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公开发表2篇学术论文。既然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就应该通过发表论文来证明其是否具备了学术研究能力。但是对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 不应要求其必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不过, 既然是研究生, 也应该通过一定的研究成果证明其已经具备了研究能力, 而这种成果应该能够带有专业硕士的特点。例如, 可以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在报刊杂志发表1篇专题研究文章, 文章在一千字以上即可;或者参加某一专题研讨会, 其撰写的研究论文纳入公开出版论文集;或者提交一份某一方面的调查分析报告。
五是在考评方式上。学术型金融学研究生的学习成绩考评一般采用期末一次性笔试或者交一篇论文。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学习成绩考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 体现“实践性”的特点, 例如面试、编写专题分析报告、做作业等。
六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的类型上应该有明显区别。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其选题具有理论性;在体例上要求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有支撑论文的理论阐述, 有数学模型分析。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应该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其选题具有实务性, 可以写某一具体金融机构某一业务专题;在体例上可以是一大的案例分析, 或者是调研报告, 不必写国内外研究现状, 而是写国内外或者国内或者某金融机构的某业务开展状况, 也不必阐述支撑论文的理论, 而是将理论渗透于专业问题的分析之中。在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 应该揭示产生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如果学生能够开发设计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 也可以将金融产品设计视同毕业论文。
七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不同。对学术型金融学研究生也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但是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应该更大。
四、课程体系的差异
目前我国各高校之间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并不一致。从层次上看,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11”高校的课程体系偏重于基础理论课程, 因为这些高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大多进入博士研究生层次继续深造, 而其他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偏重于应用性课程, 因为这些高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大多进入实业领域, 需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从类型看, 在理工科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 金融学科的课程占得比重不大, 而在财经类院校、商科类院校的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 金融学科的课程占得比重较大。
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各校差异较大的特点不同, 各类高校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大同小异, 因为培养目标一致, 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人才, 毕业生的目标工作岗位均在金融领域, 而金融业务在地域间的差异并不大, 更何况毕业生往往跨区选择就业岗位, 因此地方院校的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地方特色不明显。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 比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总学分最低32学分高一点, 因为专业课程门数较多。
参考《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可以设计课程体系如下:
先修课程 (限于本科就读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 , 包括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 不计学分, 可以采取学生跟本科生听课的方式补修。
公共基础课程, 即经济学科硕士学位共同课程, 设3门, 5学分:外语 (3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学分) 。
专业必修课程, 设4门, 12学分:金融理论与政策、公司金融与财务报表分析、高级投资学、复杂金融衍生工具。有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公司金融、投资学、衍生金融工具, 有的学生则未学习过这些知识。教师授课时可以根据学生基础调整教学内容, 重点讲授实务、案例、前沿理论。
专业选修课程, 选8门, 16学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管理案例、金融企业战略管理、行为金融学、金融史、财富管理、私募股权投资与风险投资、企业并购与重组案例、固定收益证券、财富管理、金融法、个人金融实务、政府金融实务、金融监管实务、金融应用文写作。这些课程一般在本科阶段不开设, 不存在与本科课程重复问题, 只有固定收益证券课程存在与本科重复的可能, 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应注重案例教学。
另外安排专业实习, 计4学分。
五、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的差异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应该与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相区别, 其中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以学术水平的测评为特点, 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方法以能力强弱的测评为特点。这种区别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区别是课程学习成绩评定方法不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考核主要采用试卷答题 (闭卷或开卷) 和写小论文的方法, 其中试卷题以理论题为主, 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考核主要采用以案例分析题为主的试卷答题考试和写案例分析报告的方法。
第二个区别是实践成绩考核方法不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成绩可以分为文献综述 (1学分) 和学术活动 (1学分)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即开始阅读本领域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文献资料, 总数不少于100篇, 其中近三年文献和外文文献均应不少于三分之一, 并于第三学期完成不少于6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文献综述由导师评审, 通过后给予相应学分。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学术活动, 听取3~5次学术报告, 并提交总结报告, 经导师签字后交学院科研秘上报研究生学院给予相应学分。学术活动及其考核在论文答辩前完成。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成绩应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有效的金融法律法规、政策与业务规则等文献综述, 于第二学期末完成6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 由导师评审通过后给予1学分;二是实习与调研, 于第三学期末完成实习与调研报告, 字数不少于5000字, 由校外导师评审通过后, 给予2学分;三是在校内听3~5次由校外实业专家所做的业务讲座, 由校内导师根据记录给予1学分。
第三个区别是对毕业论文成绩的评价标准不同。对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 应该主要评价其理论深度和理论创新能力, 而对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 应主要评价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时, 应邀请校外学者参加答辩委员会。在进行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时, 应邀请实业部门专家参加答辩委员会。
六、结论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突出“重视就业能力培养, 发挥实践环节作用”的特色, 通过“实务课程培训、实业专家讲座、实习调研锻炼、案例分析论文、校内校外双导师制”的方法, 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 较强的金融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具有金融实业开拓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术型金融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突出“重视理论基础的拓宽和加深, 同时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 通过“理论讨论、思维训练、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学术活动、实践活动”的方法, 培养具有宽厚理论基础、较强科研能力和一定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建刚, 周鸿卫, 周行建.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2) :26-28.
[2]黄方亮, 宿玉海.美国金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09, (23) :51-53.
[3]刘瑞波, 马冉.我国金融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0, (6) :64-68.
[4]曹伟.高校如何培养高素质金融专业硕士[J].人力资源管理, 2011, (4) :144.
[5]黄晓勇, 张菀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模式研究——以金融专业硕士为例[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2, (6) :11-15.
11.英语双学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分析 篇十一
一学习现状分析
64%的学生表示课下会主动学习英语;31%的学生主动参加过英语演讲比赛, 但仅3人获奖;69%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其中42%的学生希望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31%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 其中53%的学生希望通过努力拿到英语专业四级考试证书。在问及“辅修双学位后对原专业的学习成绩有何影响”时, 86%的学生表示成绩无明显变化, 9%的学生表示成绩提高, 5%的学生表示成绩下滑。在问及学生“目前哪些英语技能缺失”时, 72%的学生选择听说技能, 64%的学生选择写作技能, 53%的学生选择翻译技能, 47%的学生选择阅读技能。这说明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较浓, 学习比较主动, 但学习效果一般, 因为他们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学习困难。调查到的困难有:17%的学生觉得和教师沟通不便;19%的学生觉得教师讲得太快, 听不明白;58%的学生体会到考试时间紧迫, 无法复习到位;44%的学生觉得课程太多, 无暇顾及;33%的学生承认自己投入时间和精力不够, 学习考试效果不佳;11%的学生表示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对此, 我们在帮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英语专业知识, 提升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 还需要克服各种学习困难来保持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双学位课程和原专业课程或学校活动有时间冲突, 仅28%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未旷课, 72%的学生承认自己双学位课程的出勤率为“一般没事就去上课”。67%的学生希望双学位课程安排在周末, 47%的学生希望时间安排在晚自习, 还有2名学生希望时间安排在假期。这说明上课时间需要灵活调整, 保证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
二学习需求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学习目标、对课程喜好、对教师喜好、对教法和教材喜好和对课程考核喜好来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调查发现, 64%为了就业, 61%的学生选择双学位是因为热爱英语, 58%为了多拿个学位, 22%用于实习, 19%为了考研, 11%准备出国。这表明学生学习目标明确且具有多样性。
双学位的课程设置覆盖英语专业高年级的骨干课程内容, 适合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学生选择。主要专业课程有高级英语、英美文学与文化、语言学概论、英汉互译、实用英语 (商务、旅游、文秘) 、视听说、写作、日语、英语教学法等。通过调查分析, 61%的学生觉得实用英语 (商务、旅游、文秘) 和视听说对他们最实用, 他们还喜欢写作、英汉互译、英语语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与文化。对写作、英汉互译等这些实用课程的喜欢说明双学位学生希望学到的英语能够真正服务于岗位, 他们对语法课的喜欢说明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需要不断巩固。33%的学生认为比较文学概论, 25%的学生认为语言学, 22%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学法这些课程不需要开设, 因为这些学科太过专业, 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且实用性不强。学生希望开设一些外教课、口语课、演讲课、文化相关课程来进一步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总的来说, 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双学位课程学习到英语专业的实用性课程来服务于自己的专业发展, 实现双赢。
了解学生对教师、教法和教材的需求, 能使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对中国教师的学习背景和职称要求, 学生的意见比较均衡, 他们觉得只要教师能进行本门课程的基础教学并补充该领域中的最新知识就可以接受。53%的学生要求外教教学, 这能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学生不是英语专业的, 所以56%的学生喜欢教学语言是中英结合, 英文为主, 当然有27%的学生乐于接受全英文教学,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法的要求, 学生多希望采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学习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他们不喜欢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对于上课模式, 86%的学生选择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 这样能交流学习经验并结识更多朋友。对于教材, 33%的学生喜欢原版英文教材, 这是真实的学习资源, 61%的学生喜欢双语教材以方便学习和使用, 少数学生喜欢中文教材但这不利于他们英语能力的提高。总体来说,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材料和方法。
对于课程考核, 多数学生不喜欢单一的闭卷笔试形式, 他们希望通过英语写作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英语竞赛、课程论文、英语证书等形式来评估他们的英语能力。调查显示, 56%的学生倾向于平时成绩为期末成绩, 36%的学生选择课程论文, 80%的学生表示会主动考取与原专业相关的英语证书。因为学生需要准备原专业课程的考试, 时间和精力有限。调查显示, 58%的学生感到考试时间紧迫, 无法复习到位。为了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双学位考试, 学校应按需协调考试时间, 42%的学生建议双学位考试在放假之后, 14%的学生希望双学位考试在原专业课考试之前。对此, 本文建议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英语资格证书考试, 甚至可以考虑用一种证书代替课程学分以实现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考模式。总之, 为了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的全面发展, 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综合评价学习效果, 最后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准备考试以展示真实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本文对英语双学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查和分析是探究英语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这能深入了解学生需求以构建一种适合英语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 从而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一定的中西方文化素养、较强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 能熟练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摘要:双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需要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研究, 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鉴于此, 通过调查分析川渝地区两所高校80位英语双学位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 以期为中国英语双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学位,学习情况,学习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林萌、姜怡、姜欣.“专业+英语”双学士学位培养之需求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12.容闳的学位证值几个钱 篇十二
跟容闳同一年从耶鲁毕业的只有97名学生,能够成为其中一员,当属珍贵。1854年暑假毕业后,他先在美国走访几个月,看望一些朋友、道谢和告别,之后于11月13日从纽约港口上船启程回中国。由于那时还没有横跨美国东西部的铁路,他只能从纽约坐船,经过欧洲、非洲到印度洋,最后到达香港,一共在海上航行154天!当他回到老家广东香山(现珠海)见到作别10年的老母亲时,不仅场景非凡,而且其中的具体对话也很有意思。
容闳是这样自述的:“我们见面时都流着眼泪,高兴、感激和感恩,复杂的感情融合在一起。起初,我们都激动得根本说不出话来。……当我们完全平静下来,母亲开始从头到脚地轻轻抚摸着我;……向她解释说,……读的大学是耶鲁——是美国一流大学之一,所学课程需要四年完成,……我毕业了,获得了文学士学位——与中国的秀才头衔相仿,凡获得这一学位的人可被理解为一流人才;而这一头衔被题写在一个用上等纸即羊皮纸做成的大学毕业证书上;我又进一步说明,毕业于耶鲁大学,即使对于美国本土人也是极为荣幸极感光彩的事,更何况是中国人。”(石霓译注《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第51页)。
可是,对于容闳的描述,母亲觉得太抽象,也无法评估儿子到底取得了什么,不知道耶鲁的学位到底会带来什么未来前景。容闳接着回忆说:“母亲带着孩子般的天真问这学位能换多少钱?”“我说,它不能马上就换成钱,但它却能使一个人在挣钱方面比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要挣得更快更容易,并且它能赋予这个人在众多男人们中间更多影响和势力。……我告诉母亲说,我所受到的大学教育本身的价值远超过金钱,我相信自己是能挣得很多钱的。……知识就是力量,而力量则比钱财更重要。”
那么,到底如何回答容闳的母亲,确切地评估教育、学位的价值呢?
容闳给了一个很好但过于定性的回答,他一生给中国社会的贡献以及其个人和子女的经济收入,都证明了他当时给母亲讲的是正确的。
一个量化的回答,或说更符合现代经济学的答案应该是:学位的价值等于容闳自己以及其子孙后代因为耶鲁学位而带来的未来额外收入流的总折现值,其中,“额外”是相对于没有这种学位的普通人的收入而言。当然,之所以要包括其子孙后代,是因为有了容闳进入耶鲁,其子女、孙辈等等各代都更可能与众不同,都受益,就像一个农村孩子今天考进北大清华后,自己能留在北京获得北京的工作和户口,不仅自己收入和地位高了,而且其子孙后辈都能享受北京户口带来的超额上学机会、超额医疗和福利机会,等等。
正因为教育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这个故事从根本上展示了人力资本的含义,容闳的学位和学问即是其人力资本的具体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位是把教育的无形无色无味变得有形化,变得可见。但,即使理论上能对容闳的学位做定价、具体算出“能换多少钱”,这还可能是专业人士能做的事,对母亲们来说,这些照样是无形无色无味。况且即使是专业人士,需要考虑到的未来收益时间越远、越长久,不确定性就越大,价值评估就越没有底;所从事的事业风险越高,评估也更加艰难,定价就越容易离谱、错位。
13.学位的自我鉴定 篇十三
一.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中医院)骨伤科是安徽省中医骨伤医疗、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安徽中医药大学骨伤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国家认定药物临床实验机构,安徽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安徽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代表着我省中医骨伤疾病治疗的最高水平。
骨伤科长期担任安徽中医药大学各个专业课的临床教学和安徽省中医骨伤人才继续教育任务,为省内外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骨伤科人才。从50年代开始承担中医本科骨伤专业授课任务,1990年设骨伤专业,开设七门课,1998年授权为中医骨伤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培养硕士研究生近200名。每年在各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近五年出版著作10部,编写骨伤教材4部,其中主编1人,副主编2人,编委5人。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展中医骨伤科研工作,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4项。祖国医学诊治骨伤疾病有着丰富的经验,骨伤科在继承祖国医学宝贵经验的同时,又汲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研制出具有确切疗效的数种院内制剂,如接骨续筋口服液、颈椎活血胶囊、接骨消瘀散、骨疽拔毒散等,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减低费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骨伤科现有编制病床90张,设有骨Ⅰ、骨Ⅱ两个病区,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专家10人,其中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医师2名,博士1名,硕士8名。拥有国家级骨伤科名老中医丁锷教授、省卫生厅中医临床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医院优秀学术带头人等一大批老专家和青年专家。
骨伤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诊治骨伤科疾病,突出中医传统特色,强调辨证论治原则,综合运用中医内服外敷、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等方法,治疗骨折及软组织损伤等,具有无创、患者痛苦小、临床疗效好等特点。在运用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基础上,还不断地汲取现代现代医学新知识、新技术,能熟练开展各种骨科手术,如骨折、脱位、复位及内固定、椎体成形、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体滑脱、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介入治疗股骨头坏死等高难度手术,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近五年骨伤科在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微创领域有较快发展,目前开展的有肩、肘、膝、踝大关节疾病的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尤其对膝、肩关节疾病的关节镜微创治疗方面。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以培养临床中医骨伤科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临床输送理论基础扎实、临床操作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二、学位授权点发展规划:
通过进一步整合、优化学科学位点资源,凸显中医骨伤科办学特色,完善学科、学位点结构和体系,丰富学科科学内涵,使学科学位点成为我省培养中医骨伤科学研究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展中医骨伤科学知识创新、临床手术技术创新和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基地。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一批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学术观点,引进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医骨伤科学特色理论内涵,推动疾病治疗新方法的合理应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促进中医骨伤学术传承与创新,提高理论对中医骨伤临床治疗与疾病预防保健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科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学科。
三、2012年以来本专业的生源及录取情况:
近5年来报考报考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人数为176人,实际录取为37人,录取比例为22%。生源大多来自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汕头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西中医学院、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生源结构多样化。目前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在校生47人,五年来毕业人数为73(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毕业生均当年就业。
2012年中医骨伤科学报考人数达44人,录取8人。生源安徽中医学院,62.50%;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5%;汕头大学,12.5%。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100%。
2013年中医骨伤科学报考人数达50人,录取9人。生源安徽中医学院,77.78%;河南中医学院,11.11%;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1.11%。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100%。
2014年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报考人数达42人,录取7人。生源安徽中医药大学,57.14% ;山西中医学院,14.29%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8.57%。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100%。
2015年中医骨伤科学专业报考人数达28人,录取7人。生源安徽中医药大学,60%;河南中医学院,20%;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 %。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100%。2016年报考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达12人,录取6人,生源安徽中医药大学,83.33%;山东中医药大学,16.67%。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100%。
四、评估指标体系完成情况:
(一).培养目标与学位标准:
规划和地方性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中对学科学位点“加强内涵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精神,制定 《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与标准,培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科学态度和严谨学风,热爱中医药事业,富有团结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具有中药骨伤科学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实践技能,做到理论继承与临床实践技能创新有机结合,能在中医临床、科研院所从事 临床、教学、科研,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 1.培养方向:
多年来学位点围绕六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1)中医药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带头人丁锷教授(国家级名老中医,曾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中医骨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丁锷教授验方 消瘀接骨散(院内制剂)在促进骨折愈合及软组织损伤修复方面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2)中医药防治颈肩腰腿疼痛及软组织损伤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学术带头人张建华教授。其临床治疗腰腿痛的验方蛇蝎散在促进神经根水肿消退及改善神经营养、促进致炎致痛物质的吸收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3)脊柱脊髓病的研究。学科带头人谭远超教授(山东文登整骨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谭远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4年4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4月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主编出版了《实用骨科临床》、《特色骨伤科学》、《强直性脊柱炎治疗学》、《实用脊柱病学》、《脊柱畸形与截骨术》等多部骨科医学经典著作。主要研究外伤导致脊髓脊柱损伤的中医药治疗及手术治疗。
(4)骨关节疾病的研究。学科带头人黄相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正副主任医师。黄相杰教授任亚太关节学会委员、中华骨伤科分会骨关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骨科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委员、中华老年学学会委员、中国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正骨》杂志、《中国骨病骨肿瘤》杂志、《中华实用医药杂志》、《中华医学全科杂志》、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编委。王正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运动医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十三五”普通高校部委级规划教材《软组织损伤诊疗学》副主编,《中医骨伤科学》编委。主要研究中医中药预防及治疗骨关节炎等方面课题。(5)手、骨显微外科研究。学术带头人丛海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显微外科学会委员,《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编委,山东省骨伤分会副会长,山东省骨显微外科、手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修复重建外科学会委员。主持科研 “急症组合组织移植的临床研究”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科研 “中西医结合早期治疗手部大范围多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科研 “手部大范围多元组织缺损急诊修复与功能重建的研究”1999年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研究显微外科缝合后中医中药应用预防术后并发症。
(6)创伤整复研究。学术带头人杨茂青教授。杨茂清教授先后获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山东省青年科技奖、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山东省优秀青年中医、威海市劳动模范、威海市十佳优质服务明星、威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主要研究骨折闭合复位手法的应用及中医骨折复位后动静结合的康复功能锻炼。2.师资队伍:
目前学位点(含联合培养单位)拥有教授8名,副教授4名,主任医师35名,副主任医师8名。其中博士学位5名,占11%,硕士学位21人,占50%。博士生导师4人(谭远超、黄相杰、丛海波、程春生、),硕士研究生导师39人。目前年龄最大60岁,最小38岁,平均46岁。导师组成员均为三甲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及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担任。导师组拥有国家级名老中医、江淮名医、安徽省名中医,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其中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和山东文登整骨医院,河南洛阳正骨医院均为中医骨伤科学全国重点正骨基地。师资队伍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医院的医疗、教育机构,已经形成了年龄、职称、学历、专业、学缘结构较为合理的临床、教研、科研团队。3.科学研究:
五年来承担完成和在研的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科研课题1项(已结题)省级课题3项,学校科研基金4项。在国内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核心期刊11篇。学位点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脊柱脊髓病研究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合作,进一步提升学位点科研协调公关能力。4.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授权点的团队、支撑平台、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等能够很好的满足研究生培养需求。4.1 支撑平台
学校有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新安医学文化馆,中医骨伤科学国家级丁锷教授名老中医工作室。本学科有山东文登整骨医院、河南洛阳正骨医院分别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骨伤科实验室,每年投入百万余元着力打造具有现代科研设备和高水平技术平台的科研试验中心。此外,本学科学位点还拥有学校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37个,形成了良好的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图书馆古籍部现有古籍线装书23000余册,完全可以满足研究生文献古籍阅读需求。4.2 后勤保障建设:
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拥有骨伤科病床约2300张,年门诊人次50万,住院病人达3万人次,其中手术及保守治疗患者各占一半。各培养点均设有研究生临床实践室,投入约40万元资金用于学科保障建设,为学科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4.3学科自身建设,经费筹措及自我发展能力
学科学位点建设经费合计705万元,其中国家中医骨伤科应急先锋队专项资金600万元,安徽省中医骨伤科学学重点专科经费50万元(2012-2016年,每年1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资助经费65万元。以上经费均已划拨到位,能够满足学科学位点的日常经费开支及学位点的可持续发展。4.4 仪器设备水平与应用:
本学科实验基地及各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医骨伤研究所)共有实验仪器设备100多台,万元以上大型设备45台,设备使用率85%以上,为学科科研工作的开展和研究生的培养提高外部条件保障。5奖励体系:
学位点根据学校制定《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新生奖学金评审办法》、《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奖学金评审办法》、《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和《《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三助”实施办法》实行奖助举措。研究生奖助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专项奖学金、科技创新奖学金、研究生“三助”津贴以及特困补助等。年覆盖面达90%以上。
(三)人才培养
学科学位点重视制度建设及过程管理,注重培养方式灵活性和有效性,注重教学水平提升,把人次培养做为学科学位点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锻炼培养一批承上启下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进一步提升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力。
1.招生选拔:
近5年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达73人,目前在校生达35人。为保证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公平性,中医骨伤科采用复试时对学生和研究生导师进行全程录音或录像。对复试的题目及答题情况进行全程记录并保留,以备查验。近5年报考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达176人,实际录取37人,录取比例21%,其中本科生30人,专科生7人。生源大多来自于安徽中医药大学、汕头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西中医学院、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生源结构多样化。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学校采取在我校优秀推免生中优先推荐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目前生源还不够多源化。2.课程教学
为做好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学校制定《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学管理办法(试行)》,确保研究生教学质量。2.1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学校制定《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课程与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硕士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至少需 修满36学分,才能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其中学位课程21学分,限选课程7分,学术活动1分,教学临床实践2分,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传统中医课程和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理念。2.2 教学研究与改革
5年来学科学位点积极研究探讨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PBL教学新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开展问题教学、病例式教学,传统板书与PPT课件有机 结合。对典型病例,典型经典手术予以视频或现场教学。积极申报教研课题一项,发病教研学术论文多篇。2.3教材建设
导师组很多成员均参加本科及研究生教材的编写,如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的主编或副主编。王峰、王正分别为《软组织损伤诊疗学》的主编和副主编。王峰主编、参编了《现代中医辨病治疗学》、《现代老年骨科学》、《强直性脊柱炎》、《中医临床精要》(省继教考试教材)、《骨与关节损伤临床研究》(中医骨伤专业研究生教材)、《中医骨伤科学》(中医骨伤本科教材)等多部学术专著。2.4教学方法和手段
变单一的教学方法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进行考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学术沙龙,建立网络学习的平台,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3.导师指导
学校制定《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办法》、《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考核和资格认定办法》,规定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资格认定和考核工作由研究生院和二级学院共同负重,明确导师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负责人,学校每隔一年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暨研究生导师培训会,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和学校资深指导教师进修培训,集中组织导师去浙江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观学习。坚持双导师制,坚持导师组集中培养,集中表现为开题前导师组集中论证,专业课 集体授课和导师组组织预答辩。4.研究生参与学术训练和实践教学
学位点导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需要以及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规定,在日常培养中,安排学生参与科研思路与 方法训练,要求研究生参加学校临床医学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导师时常带领研究生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开拓学术视野,训练科研思维。由于学校对本科生的代课规定,研究生不能直接从事本科生的教学活动。因此,只能安排研究生参与教学查房管理,临床实习生的临床带教活动。
5.学术交流
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规定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9次学术会议,学位点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安医学论坛、研究生论坛,要求导师尽可能带领研究生参加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开拓学术视野,训练科研思维。本学位点的研究生积极参与安徽省中医骨伤科年会及西医骨科年会和不同形式的学术讲座。积极与河南洛阳正骨医院及山东文登整骨医院进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优势互补,提高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临床技能操作。6.分流淘汰
学校制定《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研究生 培养方案》,对研究生课程、学术活动、临床教学实践活动、课题、答辩等工作均作出严格要求,明确研究生院、二级学院、教研室、实验室在研究生考核与监督中的责任。建立较为完善的研究生考核与监督体系。对毕业前完不成学分且不能参加补考或补考不合格、学位论文盲审按照要求不能通过的研究生,推迟一年符合要求后毕业答辩,仍不符合要求颁发结业证书或毕业证书,不授予学位证书。根据《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违纪处分办法》和《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对规定相应违纪、违法及严重违反学术道德的研究生予以开除学籍,取消学位授予。实行了分流淘汰机制以来,本学位点尚未有研究生被淘汰、未获得学位。
7研究生论文质量 根据《安徽中医药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和《中医骨伤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本 学位点严格审查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盲审、预答辩和答辩的情况。本学位点实行学位论文选题导师和导师组负责制。确定选题后导师组开题把关,进行公开集中开题,由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实施中期审核检查,导师和导师组对学位论文进行审阅,研究生院负责论文盲审,学位点实施论文预答辩,预答辩合格者方可进行正式学位论文答辩。学位点国家和安徽省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为100%,并有多么研究生获优秀学位论文。8.研究生在学期间成果
5年来研究生在国内、外核心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1篇,有一人获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品学兼优毕业生,校级双优生。参与导师的课题工作,撰写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有部分研究生获得学校甚至国家级奖学金和各类奖励。9.学风教育
学校制定《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组织研究生参加安徽省科协和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学术道德专题教育活动。学位授权点定期对在校研究生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相关主题 教育,以保障培养的研究生在学术上有良好的学术行为。学位授权点所培养的研究生未涉及学术道德不规范和学术不端行为。10.管理服务
学校制定《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管理规定》、《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违纪处分解除实施办法(试行)》,明确职责、重在教育引导,强化为研究生服务意识,学校纪委监察处进行有效监督,研究生会和研究生党支部维护和保障研究生利益。本学位点日常的研究生管理实行三级管理,研究生院设立学生管理科、培养科、招生就业科和专职辅导员。二级学院设立科研秘书,教研室主任,管理机构和人员的配备合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及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对学位点在学研究生进行问卷满意度调查,满意度均较高。11.就业发展
5年来本学位点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73人,就业率100%。3人留在我校第一附属医院工作,2人留在我校第二附属医院工作,其余多分配在我省及外省大型三甲中医院或科研院所工作。本学位点毕业的研究生均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用人单位满意度高,毕业生发展前景较好。(四)社会服务及学科声誉 1.社会服务贡献
中医骨伤科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于1998年获批,主要依托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进行建设。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初建于1960年,1984年正式成立,是国家认定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安徽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安徽省中医骨伤学会主任委员单位。科研方面,骨伤科坚持科研与临床结合的原则,先后承担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省科技厅项目、省教育厅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获得安徽省1995年重大科技成果奖;“消瘀接骨散治疗软组织损伤和骨折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获安徽省1999年科技进步三等奖。本学位点的院内制剂“消瘀接骨散”、“骨疽拔毒散”、“颈椎活血胶囊”、“接骨续筋口服液”已经成为省内知名专病专药,疗效明确。2.学科声誉 2.1目标与定位
通过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学科学位点资源,凸显中医骨伤特色,完善学科学位点结构和体系,丰富学科科学内涵,使学科学位点成为我省培养中医骨伤科学临床型研究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展中医骨伤科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一批具有原始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学术观点。引进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中医骨伤理论内涵,推动新方法的合理应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发展。促进中医药学术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科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学科。2.2国内外影响
五年来学科组织申报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脊柱疾病研究所合作培养研究生并联合研究 脊髓损伤相关疾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与山东文登整骨医院、河南洛阳 正骨医院骨伤研究所合作,就 学科及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基础与临床应用进行深入合作,进一步提升科研协同公关能力。学位点 每年举办安徽省中医骨伤科年会,邀请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扩大学位点在国内的知名度。同时学位点导师组成员也不断走出去,参加国内大型学术会议并做主题发言,取得良好的效果和同行较高评价。2.3方向、特色与优势
方向的稳定性在于研究的连续性和拓展性,人才培养持续性及引进人次针对性。多年来学科从文献研究、试验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围绕中医骨伤科学特色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展骨折闭合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及有限切开内固定,骨折后中药内服、外用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丰富了前人的关于骨折的特色治疗理论,体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2.4办学特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持续改进计划
凸显中医骨伤医学特色,强化科研创新意识,开设科研思路与方法课程,开设现代试验性技术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和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考核评价和质量监控体系。(1)学术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学科目前建成了一支素质较高、年龄、学历、职称、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但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 水平还不够拔尖。下一步拟将通过加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带头人引进到团队,加大省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2)人才培养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学科经过20多年的研究生培养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下一步将以学校博士学位点建设为契机,努力提升自我水平,积极申报博士学位的建设,以满足我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发展的需要。
(3)政府对中医药临床学科的投入有待进一步增加
政府对临床医学研究的投入明显不足,制约着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中医药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加大政府投入,确保建设效益已成为中医药基础及临床医学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
【学位的自我鉴定】推荐阅读:
申请学士学位自我鉴定08-20
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11-09
学位论文造假撤销学位06-19
成教拿学位证的人多吗09-05
导师对申请答辩和申请学位的意见08-30
关于成高学士学位评审的通知11-20
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及学位专业主干课程说明09-28
关于工程硕士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的通知12-02
新西兰留学的学历学位是怎么划分的?06-19
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管理措施论文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