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科研结合途径探析论文

2024-09-26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科研结合途径探析论文(共10篇)

1.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科研结合途径探析论文 篇一

《管理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管理科学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编号:0803100082

课程归属单位:机械学院工业工程系

制定时间:2007年11月18日 学时/学分:30~44/1.5~2(其中实验学时:0)课程类型:必修课

开课专业:机械学院三、四年级本科生

选用教材: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主要参考书:1.哈罗德 孔茨,《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斯蒂芬 P 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张东生,《现代企业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用管理的观点观察和认识问题的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理论的发展,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管理工作方法.通过管理学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管理对工业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掌握管理理论的知识构架,学习如何使用管理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管理学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为工科类各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对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的结构,类型,任务,运营及管理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本课程还结合案例分析和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工作就业打下基础.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其沿革,并通过管理职能这条主线,掌握基本管理职能的内涵和内容

2,掌握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3,熟悉工业企业.对其类型,组织结构,任务,环境,运营系统,管理方法等都有一个清楚的概念 4,使学生能够利用管理学知识对国内外著名企业的相关案例进行简单分析,将管理学的思想以及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渗透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之中

5,讲授本课程之前,先修课程为政经,高数,线代,机械设计,工艺,设备,制造,修理等 6,由于本教材没有市场营销,运营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需要任课教师添加,因此对下列各章节的内容可进行压缩和合并.二、各章节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6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管理的定义,管理的基本职能和管理者并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所认识,理解管理发展的沿革.教学内容

第一节 管理活动 管理的定义 管理的职能 管理者

第二节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导致管理理论诞生的环境因素 古典管理理论 行为管理理论 数量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

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理论新发展 考核要求

掌握:管理的定义,管理的基本职能, 理解:各种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管理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道德与社会责任(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道德及崇尚道德的管理具备的特征;理解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道德与崇尚道德的管理 四种道德观

崇尚道德的管理的特征

第二节 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影响因素

道德发展阶段 个人特征 结构变量 组织文化 问题强度

第三节 提升员工道德修养的途径 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确立道德准则 设定工作目标 全面评估绩效 建立保护机制

第四节 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社会责任的定义 两种社会责任观 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考核要求

掌握有关道德及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 了解道德及崇尚道德的管理具备的特征; 理解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

第三章 全球化管理(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国际化经营及其发展阶段,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和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化经营的内涵、特征与动机 国际化经营的内涵 国际化经营的特征 国际化经营的动机

第二节 国际化经营中的环境 环境要素 环境评估

第三节 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 全球一体化的压力 当地化反应的压力 全球战略的选择 考核要求:

掌握有关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概念;熟悉经营环境;

了解国际化经营及其发展阶段,以及国际化经营的竞争战略。

第四章 信息与信息化管理(2学时)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了解信息和有用信息,熟悉信息的采集、加工过程; 初步了解MRP、MEPⅡ、ERP及供应链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的定义 有用信息的特征

第二节 信息管理工作 信息的采集和加工

信息的存储、传播、利用和反馈 第三节 信息化管理 信息系统的要素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考核要求:

掌握信息的有关概念;熟悉信息的采集和加工; 了解开环和闭环的MRP、MRPⅡ、ERP的异同 第五章 决策与决策方法(4学时)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按照决策过程的步骤进行决策,学会用所学的各种决策方法对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行决策.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 决策的定义 决策的原则 决策的依据 决策理论

第二节 决策的类型 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确定型决策,风险决策与不确定性决策 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第三节 决策的过程

诊断问题、明确目标及拟订方案 筛选方案、执行方案和评估效果 第四节 决策的影响因素

环境、组织自身、问题的性质和决策主体的因素 第五节 决策方法

定性决策方法(德尔菲法为主)定量决策方法(加盈亏分析法)考核要求

了解:决策的定义,原则与依据,决策的类型 理解:满意原则与最有原则的区别,决策的步骤

掌握:决策的方法,各种决策方法的优缺点

第六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得学生对计划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并理解计划的层次体系,能够编制简单的计划.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概念

计划与决策 计划的性质

第二节 计划的类型 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具体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第三节 计划的编制过程 考核要求

了解:计划的概念,性质

理解:计划与决策的区别和联系,计划的层次体系 掌握:计划的编制过程

第七章 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2学时)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学会分析战略环境和选择战略计划;熟悉目标管理 掌握滚动计划法和网络计划技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 核心价值观 核心目标 10~30年的宏伟的、大胆的、冒险的目标 生动逼真的描述

第二节 战略环境分析 外部一般环境

行业环境、竞争对手、企业自身和顾客 第三节 战略性计划选择 基本战略姿态

企业核心能力与成长战略 防御性战略

第四节 计划的组织实施 目标管理 滚动计划法 网络计划技术 考核要求:

熟悉有关的定义、概念,对目标管理有较深刻的认识; 掌握网络图的绘制方法和网络时间的计算 第八章 组织设计(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对身边的组织结构进行正确分类,对组织权利的利用有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设计 组织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组织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组织的部门化 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

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有特征比较 第三节 组织的层级化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集权与分权

组织层级设计中的授权 考核要求

了解:组织概念

理解:组织类型,组织结构

掌握: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集权与分权,直线与参谋 第九章 人力资源管理(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人力资源计划的内容;

熟悉员工的招聘、解聘和培训以及绩效评估的作用、程序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力资源计划 人力资源计划的任务 人力资源计划的过程 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原则 第二节 员工的招聘与解聘 员工招聘的标准

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 员工的解聘

第三节 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的目标 员工培训的方法 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 第四节 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的作用

绩效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考核要求:

了解人力资源计划;熟悉员工招聘的来源与方法; 掌握员工培训的目标、方法以及管理人员培训的方法 第十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组织变革的动因、类型、目标和内容; 理解组织变革的阻力、压力、冲突; 掌握组织文化的概念、特征、结构和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组织变革的一般规律 组织变革的动因

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 组织变革的内容

第二节 管理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的过程与程序

组织变革的阻力、压力、冲突及其相应的管理 第三节 组织文化及其发展 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组织文化的结构与内容 组织文化的功能与塑造 考核要求:

掌握组织变革和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 了解组织变革的动因、目标和内容 第十一章 领导概论(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会对周围的组织进行管理学领导职能的观察,分清领导与一般管理者,能够对某种具体的领导方式加以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领导的内涵 领导和管理

领导的作用 领导权力的来源 第二节 领导风格类型 按权力运用方式划分 按创新方式划分 按思维方式划分 第三节 领导理论 领导特性论 领导行为论

1、管理方格理论 领导情景论

1、菲德勒的权变理论

2、领导生命周期 考核要求:

理解领导和管理的异同;了解权力的来源和领导风格的类型; 熟悉管理方格论、权变理论和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第十二章

激励(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激励产生的原因,理解激励的实务并熟悉各激励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激励原理 激励的概念与对象 激励与行为

激励产生的内因与外因 需要的管理学意义

第二节 激励的需要理论 需要层次论 双因素理论 成就需要论

X理论和Y理论

第三节 激励的过程理论 公平理论 期望理论 强化理论

第四节 激励实务 薪酬管理 员工持股计划 灵活的工作日程 目标管理 考核要求

了解需要产生的心理过程,激励的概念与对象;理解激励实务; 掌握需要层次论等激励理论 第十三章 沟通(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沟通的作用,沟通的过程及其类别,熟悉影响沟通的因素以及如何实现有效沟通; 掌握组织冲突的原因以及有效谈判的原则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沟通的原理 沟通及其作用 沟通的过程及类别 第二节 组织沟通

个体间、团队间及组织间的沟通 第三节 沟通管理

有效沟通的障碍和实现 第四节 组织冲突与谈判 组织内冲突的原因 冲突的管理 有效谈判的实现 考核要求

了解沟通的原理、沟通的障碍因素、克服障碍的准则;掌握冲突原因和有效谈判的原则 第十四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2课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应该能够认识到控制是管理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能够将控制理论与方法用于身边发生的事情或管理案例的分析.教学内容

第一节 控制活动 控制的必要性 控制的基本原理 控制的类型

第二节 控制过程 确立标准 衡量绩效 纠正偏差

第三节 有效控制

适时控制、适度控制、客观控制和弹性控制 考核要求

了解控制的必要性和类型;理解控制的过程;掌握有效控制的特征 第十五章 控制方法(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预算的编制、作用及缺点;熟悉预算的种类和比率分析;粗略了解控制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预算控制 预算的编制及其种类 预算的作用及其缺点 第二节 生产控制 对供应商的控制 库存控制 质量控制

第三节 财务控制方法

比率分析、经营审计和其他方法 第四节 综合控制方法 标杆控制

平衡积分卡控制 考核要求:

了解预算的作用,对供应商、库存和质量的控制;理解综合控制方法; 熟悉预算和比率的种类

第十六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创新过程及其管理;理解创新的作用和重要性; 掌握工作流程再造的相关内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创新及其作用 作为管理基本职能的创新 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第二节 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及环境创新 第三节 创新过程及其管理 创新的过程 领导创新

创新管理的技能

第四节 工作流程的再造 工作流程特性和功能

流程再造的基本观念和途径 考核要求:

了解创新的内容、过程;理解创新的作用;掌握流程再造的基本观念和途径。第十七章 企业技术创新(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技术创新的贡献,诱发创新的因素,选择创新战略涉及到的因素;理解产品开发的任务及竞争战略;掌握产品开发的分析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技术创新及其贡献 创新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贡献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源泉 意外的成功或失败 企业内外的不协调 过程改进的需要

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人口结构的变化 观念的改变 新知识的产生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创新基础、创新对象、创新水平和创新方式的选择 第四节 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产品开发的任务 产品竞争战略

产品开发的分析方法 考核要求:

掌握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产品开发的分析方法;了解创新源泉、创新战略。第十八章 企业组织创新(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企业制度及其分类,制度创新、层级结构创新和文化创新的特点;理解创新对企业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制度及其分类

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选择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 第二节 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层级结构及其基本类型

工业社会的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第三节 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的功能与反功能 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特点 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考核要求:

掌握有关知识经济的概念和企业制度的概念;了解企业制度的类型及其分类的标准。

说明: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内容,删减本大纲的讲授内容,课时也作相应的调整。

【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

2.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科研结合途径探析论文 篇二

一、“概论”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 强化实践教学构建是“概论”课程的内在需求, 是推进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概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在扎实理论教学的同时, 强化实践教学构建, 是课程特点的内在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本质, 落实到实际教学之中, 就是要强调实践教学的组织开展, 在实践中提升理论认识,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条件之下, 促进有效教学的实现。与此同时, 改革是当前“概论”课程的发展要点, 改进教学方法与模式, 实现教学的优化与调整, 应强调依托实践教学的构建, 进一步夯实“概论”课程的发展要求, 推进教学的改革发展。因此, 无论是基于“概论”课程的内在要求, 还是立足于改革发展的长远考虑, 强化实践教学的构建, 都是“概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需求, 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2. 强化实践教学构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 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 过于强调理论教学的开展, 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且还极易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强化实践教学的构建, 就是实现开放式、多元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以学生为主体, 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了解中国国情, 这样形态下的“概论”教学, 才是高质量的有效教学。此外,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是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旨, “概论”实践教学的构建, 就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 让学生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 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中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

二、当前“概论”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缺乏丰富的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具有开放性、多元化特点, 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 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但从实际来看, “概论”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固化, 基于单一的教学形式, 实现教与学的活动, 而忽视了实践教学中实践的各要素构建。如, 通过观看专题电影、讲座, 写观后感、读后感, 这种单一、枯燥的实践教学, 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还让实践教学拘囿在狭窄的空间, 无法实现有效的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内容“花哨”, 与实际内容相脱节, 无法在实践教学中紧扣课程教学内容, 迎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 实践教学出现形式单一、内容空洞无创意的尴尬。

2.实践教学缺乏重视, 教学随意性大

“概论”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 但由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对“概论”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课时设置、大纲制定等方面, 都缺乏完善的教学与评价体系, 以至于产生实践教学缺乏规范性, 教学随意性强的问题, 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也弱化了实践教学的作用。教师从教学组织, 到教学开展与评价, 都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与管理规范, 较大的随意性让师生在实践教与学当中, 出现懒散、打马虎眼的情形。在态度上、情感上以及行为上, 都与实践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 “概论”实践教学呈现出“散、乱”的问题,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是当前推进“概论”实践教学构建的重要基础。

3.理论与实践过于割裂, 缺乏实践教学的有效协调

推进“概论”实践教学的构建, 是当前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 将理论与实践过于割裂, 是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原因。从实际来看, “概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割裂, 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基础的关系未能体现, 出现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与实践项目活动缺乏衔接。并且, 课内外的实践活动缺乏协调性, 课内讨论、演讲;课外下乡、进社区, 整个实践教学的组织开展, 一盘“乱”, 无法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统筹协调, 走过场的实践教学现状, 无法满足“概论”实践教学的需求, 也无法推进教学的改革发展。

三、新时期“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构建策略

1. 夯实基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实现教学的发展, 基础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构建, 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所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成为主要任务。首先, 实践教学的教学属性, 强调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以符合实践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其次, 教师专业知识要过硬, 敢于创新, 勇于探索, 在教学发展中, 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 优化与调整实践教学;第三, 强化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 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 逐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 不断得到提高;第四, 抓好人才引进工作,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引进, 有助于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

2. 牢固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形式

牢固教学, 就是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上, 进一步优化与调整, 夯实实践教学的基础。当前, 单一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 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为此, 在新的历史时期, “概论”实践教学应丰富教学形式, 依托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因此, 首先, 践行“生本”理念,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践教学的组织开展, 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落脚点, 进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其次, 大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 实践教学内容, 应紧扣社会热点, 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乡村, 真实地了解中国国情, 并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活跃学生的思想思维;第三, 实践教学形式应深入研讨, 在紧扣教学内容的同时, 要迎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通过走访、进村、下社区的实践活动, 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但形式的有效性要严格把握, 如何走、如何深入, 是实践教学有效性构建的基础。

3. 谋划发展:统筹协调, 实现课内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概论”实践教学的有效构建是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 需要统筹谋划, 为实践教学的推进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 要做好统筹协调, 实现课内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让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备, 让实践教学的有效性更加突显。因此, 学校要制定统一的计划, 在明确教学责任的同时, 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配合, 让实践教学真正地实践起来, 而不是课内课外分散的状态;其次, 明确校内外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及责任, 将校外实践教学盘活, 实现校内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多元化发展。因此, 在实践教学的发展进程中, 课程教学的谋划发展尤为重要, 应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 实现整体性发展。

综上所述, “概论”实践教学的构建与发展, 是新时期“概论”课程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深化教学改革发展的有力之举。当前, 实践教学的构建, 关键在于夯实基础,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牢固教学, 丰富教学内容;谋划发展, 实现课内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 在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实现““概论”实践教学的有效构建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概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 强化实践教学的构建, 是“概论”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分析了“概论”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概论”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之上, 论述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概论,实践教学,问题,构建策略

参考文献

[1]阎占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11) .

[2]孙英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探究[J].教育探索, 2010 (07) .

[3]高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1 (10) .

[4]邵海萍.关于“毛概”课实践教学策略分析和路径的思考[J].陕西教育, 2015 (10) .

3.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科研结合途径探析论文 篇三

关键词: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34-03

环境科学是包含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它的核心是环境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从社会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长江大学把《环境科学概论》既作为环境保护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同时又是其他专业环境素质教育的必(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环境现状,认识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在学习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对后续环境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的人文精神和素养,培养学生评估环境质量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长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所开设的“环境科学概论”,糅合了环境概论基础理论与环境监测的实验教学内容,其中不仅存在较多新的概念和思想,还存在丰富的实践知识,具有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的特点,它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非常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而言,在理解和掌握上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该课程教学的探讨对于更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结合“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特点,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选择合适教材

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材种类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各有千秋,有必要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内容加以调整和充实[1]。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围绕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措施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同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引用了大量实证数据和常规参量,其特点是取材丰富、涉及面宽,适合经济、管理、法律等文科专业[2]。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系统地提出了环境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编写上增加了许多不少资料和图解说明,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人居环境和景观环境的引入,使环境科学的范畴过于宽泛[3]。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系统论述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4]。林肇信等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生态学、资源保护、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法、环境标准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等专业进行环境基础知识教育的经典教材[5],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保护、治理环境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治理三废的基本技能。综合对比各版本教材,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近三年来以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作为主教材,吸收《环境保护概论》精华内容,同时注意实时更新学科最前沿信息。但课程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建立环境知识的框架,更多的环境科学知识的获得则是来自对日常发生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整理的过程。

二、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所选用教材为纲,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不断对相应内容进行更新和深化,每年授课内容至少有25%的更新,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作为资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农学植保专业的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理论教学一般安排3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授总论,主要有绪论,包括环境和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发生和发展以及和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基础等;第二部分讲环境污染与防治分论,主要有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水体环境污染与防治、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简)、物理性污染与环境保护、固体废物与环境等内容;第三部分讲授环境管理的有关内容,主要有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法规等内容;第四部分讲授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为了提高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各章节开始讲解之前,均会将本章节重难点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适当预习,课堂上提问以前所学相关知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各章节结束后,针对当前热门环境问题布置相关作业,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利用课间时间与学生展开讨论。加强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巩固了教学成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课程提供了大量的扩充性资料。为学生们提供了可以从图书馆获得的辅助书籍和期刊及网络资源地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题讨论等互动性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把课程的讲授内容做成形象直观、教学容量大的教学课件,学生易于在共鸣中接受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并与传统板书结合,通过适时板书、巧设提问,在课堂上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相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应和创造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除了让学生对环境科学有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外,注重激发学生对环境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问题,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填鸭式”学习相比,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四、優化考核评价体系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便利性,但知识比较零散、系统性很差,而且良莠不齐;另外这种便利性也可能导致学生懒得“死记硬背”,学习惰性更加严重。环境学概论中基本概念、专业术语较多,课程的成绩评定应注重学生平时对具体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参与,教师可通过学生出勤率、平时小测、小组作业成绩、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及综合考试等环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又紧张、竞争又和谐的环境中培养起对生存环境的欣赏和热爱。

《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环境教育基础课,对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及后续环境系列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授课教师应结合生活实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生.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7-59.

[2]何强,井文涌,王翊亭.环境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左玉辉.环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程发良,常慧.环境保护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林肇信,刘天齐,刘逸农.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苏玉萍,陈庆华,林佳.“环境学”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3):153-155.

[7]丁文慈,胡劲召,陈文山.环境学概论的教学方法探讨[J].琼州学院学报.2011,(1):54-55.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重要基础课和核心课教学课件开发及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Y2009036)

作者简介:秦巧燕(1972-),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研究;通讯作者:朱建强(1963-)男,长江大学农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水土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研究。

4.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报告 篇四

关于温江城区资源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温江区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属于成都市主城区。地跨东经103°41′~103°55′北纬30°36′~30°52′。东临成都市青羊区,南毗双流县,西接崇州市,北靠郫县、都江堰市。区府所在地-柳城街道办事处人和路距成都市中心城区(二环路)15公里,距双流国际机场18公里。全区幅员面积277平方公里,辖6镇(同时挂街道办事处牌子)4街办,户籍人口34.39万。2008年温江区常住人口为39.40万人。温江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部,面积277平方公里,人口有34.9万。温江全境气候温和,河网密布,适合农业耕作,素有“金温江”之称。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便发源于此,自古为川西重镇。解放後为温江地委、行署所在地,1983年划归成都市管辖。我组主要就第四片区的资源与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做了相应的分析,希望能为温江建设,提供一些参考。一.第四片区的位置分布:由温泉大道、光华大道三段和南熏大道一段所围成的片区,位于温江区的东南方向,距成都比较近。

二.第四片区的资源状况:该片区是温江离成都市区比较近的区域,地理条件优越,沿光华大道,仅需十分钟车程就可到达成都市区,位于成温邛高速公路温江出口处,交通十分便利,同时金马河横穿该片区,方便居民欣赏美景。该片区及其附近的主要资源状况:

1.居住西蜀尚都、世纪光华、七彩花都、时代西锦、瑞景澜庭、尚西花都、美茵河谷、西花汀、珠江国际花园、香*颂岛、上林宽境、锦里光华、航天花园、烽火新区、优取舍、建设中的佳兆业晶丽港等小区,拥有各种低、中、高档小区,别墅区可供选择。

2.教育金苹果幼儿园、温江乐乐幼儿园、温江区实验幼儿园,公平小学、成都7中实验学校、温江中学、树德中学、37中、青羊实验中学成都7小、光华小学、成都市实验外语学校附属小学等,四川农业大学、西南财大、四川教育学院、成都医科大学等,教育资源丰富。

3.生态文化花博会的300亩主展馆及近800亩的大型生态园区而800亩生态园区,在花博会召开以后,被改造成大型生态公园,拥有江安河,及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书法博物馆,中华翰宝院,蝴蝶泉欢乐水世界,碧落湖。

4.交通花都大道,光华大道,南熏大道,温泉大道,芙蓉大道,成温邛高速。

5.商场人民商场温江店、温江繁华时代、家乐福、永辉超市、苏宁温江大南街店、五环购物广场。

6.医院温江人民医院、温江中医院、温江红十字医院、成都第五人民医院、温江妇幼保健医院、华西医院永宁分院。

7.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

8.其他成都居安科力有限公司、江南华毅家私、温江盐业支公司、新博美装饰城等。

三.该片区的环境条件:

1.该区中的垃圾桶与垃圾站设置比较合理,每隔一定距离均设有垃圾桶。一定的片区设有大型的垃圾站,为垃圾的收集与清运提供了必要条件。

2.区域内有河流经过,且建设有人工湖,生态公园,绿化面积大,风景优美,居住环境安静休闲,能愉悦身心。

3.区域内设施完善,能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四.该片区资源环境问题

1.片区内有部分闲置荒芜土地,这些地方环境污染严重,有乱堆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

2.区域内有部分地方正在修建中,这些地方就比较杂乱。

3.有一条街的商铺闲置,没有和其他周围的基础设施紧密结合,导致其经济发展条件十分不好。小区之前规划的商铺现在已经贴上封条,没有好好地利用,这样很浪费资源,不符合要求

4.绿化植物多,而且分布在居住楼下面,夏天蚊虫太多;树木离楼太近,而且又高又茂盛,导致楼层低得采光效果十分不好,也会遮挡视线,摄像头也被遮挡了。

5.部分道路车流量大,粉尘污染严重,由于道路交通繁忙,故噪声污染较大,居民生活与学校行课受到一定影响。

五.针对以上几点资源环境问题,我们结合当地的实际基本情况,提出一下几点改造建议:

1.美化环境,充分利用改造闲置荒芜土地,防止出现环境死角,同时应提高本区域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定期进行卫生、公共责任感等专题的宣传活动,通过群众共同努力建设本区域。

2.规范建设区域,强调建设区域的安全问题。

3.重新利用闲置商铺。一方面可以提供优惠措施吸引招商,另一方面,可以把商铺改造成一些活动室,比如棋牌室、茶室、咖啡室。这些商铺是处于临街地区,如果把商铺改造成一些有利于人们休闲娱乐的店铺是对资源的一个很好利用。

4.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这样树木就不会长期遮挡居住楼的光照;还要定期对树木花草的蚊虫进行处理,但是一定要在保证居民的安全的条件下进行。

5.合理分布绿化带,调整道旁树的间距,使树能充分汲取土壤养分并发挥最大作用,更好的吸收粉尘阻隔噪音。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更需要全民参与。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从战略高度提高对资源与环境问题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将其渗透到各项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而这对于我们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增强资源与环境意识尤为重要。

5.资源环境概论课程调查报告 篇五

雅安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门户和必经之路,曾为西康省省会,资源环境概论课程调查报告。它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旅游城,有“雨城”之称。它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的“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在200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之后,整体发展势头较好,生态旅游、水电建设、茶文化发展、熊猫基地建设等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雅安市雨城区是雅安市的商业中心,这里人口集中,商户也较多,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我组主要就第四片区的文化资源与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做了相应的分析,以便能为建设魅力雅安,提供一些参考。1第四片区的资源特征本片区文化资源特征显著,现代与传统文化并存发展,不同区域之间呈现出极大的文化差异。本片区设有市人大、市政协等一系列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行政文化资源有独特优势;还有沿江茶园,现代休闲文化与茶文化并存;有雅州廊桥、沿江城市雕塑,凸显现代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1.1文化资源存在一系列问题1.1.1场所小、数量小、规模不足。只有沿江休闲区,雅州廊桥一些活动场所,资源有限。1.1.2经费和投入不足。现有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大部份活动场所的设施添置、损坏维修、场地拓展因投入有限无法及时维护和更新,一些活动场所的资金只能应付日常开支,难以对现有的设施和功能进行更新换代,更谈不上有较大的发展。1.1.3管理不到位,调查报告《资源环境概论课程调查报告》。因缺少专业管理人员,部分露天的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毁损严重,服务功能受到制约,且存在安全隐患。1.1.4活动不够丰富多彩。休闲茶文化及麻将文化较为普遍,其他形式的文化较少。1.2对策与建议1.2.1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2.2扩大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融资渠道,加强资金保障,形成社会广泛参与、多渠道投入的运行格局。1.2.3严格管理,保证现有活动场所的充分利用。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部门要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1.2.4建立队伍,开展活动。采取聘请专业人员、招募志愿者等方式,建立起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和辅导队伍,深入基层,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2第四片区的环境状况与问题城市生活当中,城市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进行走访调查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一定的问题,但是更家了解发现到雅安市环境管理者们倾注的心血,城市环境质量也得到了不少提高。2.1环境状况与问题2.1.1城区中的垃圾桶与垃圾站设置比较合理,每隔一定距离均设有垃圾桶。一定的片区设有大型的垃圾站。为垃圾的收集与清运提供了必要条件。2.1.2环境设施陈旧是其中问题之一,许多设施损坏后并未进行更换或修理,如铁制垃圾桶腐蚀严重,垃圾桶盖损坏,底部出现漏洞等等问题。2.1.3老城区的改造滞后。在城区中还存在着不少的木质建筑,他们大多已经发生结构上的损坏,存在一定的偏移,如若发生险情则有可能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2.1.4停车场明显不足,雅安市区较小,但车的数量却比较大,因为没有足够的停车场投入使用,城区当中占道停车的现象比较严重,人行盲道也被用来停车。2.1.5在青衣江的河道当中,应为砂石堆积而出现的滩头,被附近的居民开垦为菜园农田。这严重妨碍了河道的行洪能力。2.2环境提高建议2.2.1更换损坏的环境设施,如垃圾桶等。将更为环保更为耐用的垃圾桶代替已被损坏的垃圾桶,提高垃圾分类收集的能力。2.2.2加快老城区的改造,让魅力雅安的现代化建设加快速度。同时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安全问题的产生。2.2.3加强管理与执法强度,河道的畅通关系着大家的利益。保持河道的畅通不紧需要宣传,更需要相关执法部门的力量。3总结通过此次的调查,除了了解到雅安市区的资源与环境状况之外,也加深了我们对与雅安的了解。雅安市区特有的文化资源为雅安的发展起到了独特的推动作用,我也相信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它也还将不断的提供强大的动力。虽然在环境上还有一定的欠缺,只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我相信雅安一定会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6.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科研结合途径探析论文 篇六

一、名词解释

1.科学9.人造地球卫星

2.技术10.生物技术

3.黑体11.光纤通信技术

4.黑箱方法12.数字通信技术

5.知识经济13.厄尔尼诺现象

6.细胞工程14.可持续发展

7.纳米材料15.温室效应

8.超导材料

二、简答题

1.简述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区别。

2.简述科学的特征和属性。

3.分别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科学的五大学科成就。

4.简述古代阿拉伯国家对世界科学技术的贡献。

5.简述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的背景

6.简述第一次技术革命发源于英国的原因。

7.近代科学技术的特征有哪些?

8.简述开普勒、伽利略和牛顿的主要贡献。

9.简述近代物理学理论的三次大综合。

10.简述三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

11.简述人们对元素认识过程中经历的五次变革。

12.简述分子生物学产生的基础。

13.简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

14.简述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15.简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四大证据。

16.简述21世纪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17.现代化学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8.简述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

19.简述现代系统科学方法有哪些。

20.简述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的关系。

三、论述题

1.分析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2.试述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的意义。

3.试述现代科学的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4.论述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之间的辨证关系。

5.联系实际,论述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7.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科研结合途径探析论文 篇七

该课程是一门研究WTO相关基础知识的学科, 重点介绍WTO的基本法律规则。这些规则可分为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实体规则主要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基本规则;程序规则主要包括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够初步掌握WTO的现有法律规则的立法机制、理念和内容。这对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遵循WTO规则, 从而更规范、更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 维护本国经济利益, 促进中国经济与贸易的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 该课程却以其枯燥繁杂令许多教师和学生望而却步。事实上, 《WTO概论》是一门实务性、技术性十分突出的课程, 作为教师, 不能简单地重复抽象的法律条文, 而应该将案例教学作为教学中的重头戏。

一、关于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case study) 是指, 教师在课堂上以案例为基本教材, 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见解, 作出判断和决策, 借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的, 最早属于医学领域, 后来广泛运用于法学、军事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 后逐渐在全世界推广, 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实践表明, 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有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WTO概论》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国民待遇原则与最惠国待遇原则 (MFN) 同时构成WTO的非歧视待遇原则, 在WTO的基本法律原则中居于主要地位。在讲授该原则时, 首先应该交代国民待遇原则的基本理论: (1) 国民待遇原则是指WTO成员保证其给予其他WTO成员的产品、服务和国民的待遇不低于其给予本国产品、服务和国民的待遇; (2) MFN强调外外平等 (各成员间的平等) , 而国民待遇原则强调内外平等 (成员国与本国国民间的平等) ; (3) 就其适用范围而言, 主要包括两块:国内税收和政府管理; (4) 国民待遇原则的例外。

如果课程讲授至此, 则学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法律条文的严肃与理性, 如不加以形象案例的解析, 将变得生冷而抽象。我在讲完基本理论后, 列举了大量案例, 来具体分析如何把握这一原则。

1. 案例介绍。

案例一:在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在同等条件下给予外商直接投资高于本国国民投资的待遇, 如中国对外资企业一直采取税收优惠、投资优惠、外汇管理优惠等许多优惠政策, 这些优惠政策对当时中国更多地吸引外资起了重要作用。而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 中国于2010年12月开始对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及外籍个人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外资享受“超国民待遇”的时代正式终结。案例二:根据韩国酒税法, 韩国对国内烧酒征收35%的税, 而其他进口蒸馏酒 (威士忌、伏特加、郎姆酒等) 的税率是100%。欧共体和美国认为韩国违背GATT1947的第3条第2款, 即国内税的国民待遇条款。案例三:银幕配额制度 (Screen Quota) 也被称作国产电影义务上映制度, 强制规定所有影院的每一个影厅, 每年都必须放映一定天数以上的国产电影。韩国的规定是国内影院义务播放国产影片146天。2004年的韩国票房总收入达到120亿元, 中国电影2004年上半年50部电影加在一起才1亿元多一点。2010年, 中国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 提出将进一步扩大国产影片发行放映, 并认真落实年放映国产电影时间不低于年放映时间总和2/3的规定。

2. 案例分析。

案例一旨在引导学生在掌握国民待遇原则时, 一是要注意定义中的“不低于”的内涵;二是要进一步了解国民待遇原则的适用范围。案例二的焦点在于确定威士忌、伏特加等蒸馏酒和韩国的传统烧酒是否是相同产品。若是不同产品, 则韩国的做法无可非议;若是相同产品, 则韩国违背国民待遇原则。此案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了解, 不论是国民待遇原则, 还是MFN, 其要点在于对于相同产品 (like product) 的认定。在案例三中, 作为WTO成员的韩国、中国能够采取银幕时间配额制度 (screen time quota) , 关键是该制度是WTO所允许的国民待遇原则的例外原则。GATT第4条明确指出影像制品具有特殊性质, 并将其纳入第3条款 (“国民待遇”) 的例外范畴, 允许成员使用影片银幕时间配额制度。通过这样的阐述, 学生就能进一步感性地理解国民待遇原则例外的含义及其适用。

3. 案例讨论。

作为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案例讨论环节必不可少。在讨论时, 我将学生的“生生互动”作为主要方式, 通过设问、暗示等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 扩展他们的思路,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讨论。具体做法是:先由一部分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理由, 然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评论, 允许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驳。通过讨论, 学生基本上明确了本次讨论所包含的国民待遇原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对该原则有了更为全面和更为形象的理解。另外, 就学生感兴趣的案例三中的电影问题, 我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讨论银幕时间配额制度作为国民待遇原则例外的合理性, 例外原则在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以及中国如何利用这一例外原则促进中国电影业得发展。

三、对于《WTO概论》案例教学的体会

1. 关于案例的准备。

在准备案例时, 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 切实体现每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教学目标, 使得案例有针对性、可读性; (2) 紧密地和中国的在WTO框架下的贸易实践相结合。2002年12月11日,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WTO) 的正式成员。在将近10年的对外贸易实践中, 中国在WTO的框架下, 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 也坚定地坚持了自己的权利;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崭新的、切合实际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 (3) 案例要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 使得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到知识; (4)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在搜集资料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2. 关于课堂教学方法。

8.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科研结合途径探析论文 篇八

一、史论结合教学内容体系改革、重建的必要性

所谓史论结合, 也称史论统一。所谓史, 是指历史事实, 具有具体性和过程性, 所谓论, 是指理论原则、经验总结及其实际运用, 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1]。高校本科通用教材面世以来, 其间又进行多次修订, 该教材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进行组织教学的教学内容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 史论结合, 以论为主是本课程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理论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是其历史背景。教材“论”和“史”过于简略。作为教学内容, 前者会造成理论深度不够, 不能以理服人;后者, 事实不够清晰具体, 不能以历史形象感人。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教学内容体系的主线, 是教学内容和各个教学环节的主要支撑点。

其一, 对此介绍过于简单, 其过程和规律在教材内容体系中展示不够充分, 不能真正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其二, 教材前后逻辑线索不够一致, 结构层次不够清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的主线没有贯彻至整个教材体系, 前后不够一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般来说, 二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交叉。至少,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探索应该是后者的逻辑起点) 在教材的“总论”分析中逻辑较混乱, 结构层次不清。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教材重点和教学的重点, 其本身内容的概括和介绍不仅是其理论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对整个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理解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而教材对此着墨不多, 介绍过于简单, 其内容不

够统一。其一, 总论中没有把该理论作为统一理论而是当做四大理论成果进行概括和介绍的。其二,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具体理论的安排, 没有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身逻辑层次进行安排, 显得结构不够严谨, 层次不够清晰。

4. 教材内容是以理论自身内在逻辑而不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过程进行组织和安排, 所以要把传授理论知识与培养认知能力结合起来, 就需要按照认识规律结合学生认知过程进行改造和创新, 构建适合教、学互动的新的教学内容体系。

因此, 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改革和重建很有必要, 对提高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史论结合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构建的作用与意义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体系完整有序、结构层次清晰的教学体系具有诸多优点:逻辑主线前后一贯, 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历史进程;理论深刻具体、历史真实可感, 能够以理服人, 具体感人;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兼顾社会热点和理论难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既符合理论自身的逻辑又兼顾学生认知规律, 贴近学生认知过程;教学相长, 既符合理论自身的发展过程、反映教学规律, 又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 逻辑严密、脉络、结构清晰的教学内容体系, 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有助于提高授课的实效和水平;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结构层次, 有助于更完整、准确地掌握有关内容、结构和体系。

2. 充分反映学生认知过程和贴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顺利完成教-学知识理论的对接和正向迁移;

能够满足学生解疑释惑的学习需要, 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认知水平,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教育功能。

3. 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是教师贯彻教学大纲要

求、依据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和构建是教师不断研究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对象和总结教学规律的过程。它既可以督促教师总结和研究教学规律、学习和研究教材内容、结构、体系和相关理论知识和历史背景, 是教师结合自身理论素养和社会阅历进行再创新的过程, 又是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认识社会实际的过程, 有助于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进而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强化授课效果。

三、史论结合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线, 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体系为结构框架, 按总分结构改革和重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内容体系。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由三大编目组成, 即第一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其精髓;第二编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 (毛泽东思想) ;第三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论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及其精髓”按其内容分为两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其中第一章包括:第一节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一般规律、第三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第四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其意义;第二章保持原有教材的架构。该部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经、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纬, 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大理论成果, 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规律解读其历史过程, 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帮助学生弄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马克思中国化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规律和历史经验是什么?

分论第一部分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 按总分结构构建教学体系, 依次为:第二章毛泽东思想 (总论)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四章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该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规律解读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 阐述: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即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如何。

分论第二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的建设理论”是教学的重点, 按照总分结构依次安排: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总论) 、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基本道路、基本制度) 、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动力、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该部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般规律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阐述: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如何。

概论教材体系经过2013年和2015年的修订, 纠正2010年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作四个理论问题, 把该理论作为完整理论体系进行编排, 增加了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之间衔接和过渡, 更好地实现了史论结合, 以论为主的教材编排意图。

参考文献

9.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科研结合途径探析论文 篇九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会起到重要作用。这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具备理论性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突出等特点,问题情境的创设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师生或者生生互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还能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因此,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化需求,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不断解决问题、发散思维的能力,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1.结合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景

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技能,在实际生活中予以运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依据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生活实例充分结合,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指导实践。目前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中可融入生活实例的教学内容较多,如日常工作生活中用的PS图片处理软件、Flash视频动画制作软件、Dreamer网页制作软件、Access数据库软件 等。因此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基础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创设逼真的教学情景,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使其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和技巧。

对计算机技术水平较低、起步较晚的学生,任课教师在创设具体的情景时,要积极对其进行辅导,规范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如在图像声音的制作情景中,教师可先讲解具体的操作方法,并进行标准操作示范,再让学生实际操作一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需给予简要的提示,让学生依据提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又如,学校可举办信息技术竞赛,竞赛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技能技术的操作,全校师生皆可通过学校公众微信平台、校园网站或者校园论坛等进行投稿,学校及教师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制作出优秀的信息技术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拓展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景

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就是促进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也是拓宽信息技术和信息搜集的重要渠道,可有效扩大信息存储的容量。因此,任课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适时拓展此信息技术的课程资源,以帮助学生开阔眼界。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喜好,利用多媒体终端,搜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等,以丰富教学资源,还可通过计算机的搜索功能,向学生展示历史探秘、地理探险、军备武器、体育竞技等与生活有关的内容,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让学生掌握搜索图片、知识等计算机操作技能。又如在PPT教学章节,在学生完全掌握PPT制作技术后 ,教师可让学生制 作一个PPT动画,将学生喜爱的事物通过PPT的形式展 现出来 , 还可将优秀 的PPT作品当作案例 ,向其他班级或 者年级的学生展示,以此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

3.采取游戏方式,创设问题情景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趋向成熟,此时学生极易被外界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并且也无法抵御外界的诱惑,如学生喜欢玩游戏,如果教师引导合理,就可将学生玩游戏的优势挖掘出来,帮助学生走向健康的游戏之路,否则游戏必将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可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设置游戏,以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游戏中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开展游戏教学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还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Office教学中,可设置巧妙的游戏奖励机制,学生只有完成了相应的操作技能,才能够获得相关的游戏链接。同时,游戏结束时,还会指示下一步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在玩游戏中,不知不觉学会Office的操作技能。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心理,使学生在不断的“闯关”过程中,完成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10.探析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途径 篇十

1. 高职院校参与合作程度不高, 而企业没有充分发挥其

功能, 没有真正参与到对高职学生的培养中来, 双方需求满足度不高。[1]

2. 产学研结合内容单一。

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内容形式大部分停留在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学校与企业建立短暂的实训基地。产学研形式较单一, 没有真正发挥产学研结合应有的作用。

3. 高职教师科研能力较弱

高职教育起步晚, 多数高职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科研训练, 科研能力欠缺, 创新意识较差, 科研任务与教学工作量之间的矛盾突出, 科研工作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的问题。[2]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 教师很难主动去研究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 这严重制约了产学研结合的深入。

二、产学研结合的指导思想

1. 以就业为导向

产学研结合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最终实现毕业生与岗位直接对接。因此,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进行产学研结合也需要以就业为导向。

2. 以学生技能和素质培养为核心

产学研结合应该以培养学生取得从事实际岗位所需的能力为核心, 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一致, 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3. 坚持校企长期合作

校企合作, 利用学院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 将专业理论学习与行业实际要求相结合, 在企业实际岗位上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训练, 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缩短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 使“零距离就业”成为可能。学校与企业必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才有利于产学研的深入。

4. 做到学校和企业“双赢”

把为对方服务视为己方的义务和责任, 将对方视为合作伙伴。企业全面周到地配置带学人员, 精心安排实习岗位, 提供学生, 学习条件, 让学生在实习期间获得最佳的实习效果。学校利用自己的人力优势帮助企业, 服务企业。[3]这样, 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 为产学研的深入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切实加强产学研结合的途径

1. 加强专业教师培训, 鼓励教师参加实践锻炼

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实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需要一支既有较高理论水平, 又有极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师队伍, 即所谓的“双师”教师队伍。因此, 加强教师的顶岗实践锻炼是必要的。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引导专职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锻炼。到企业里去“拜师”、顶岗工作, 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来进一步更新实际操作技能。使专业课教师在课堂能讲授理论, 在企业中能进行指导实践, 真正成为, 一专多能,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

2. 鼓励教师进行科研, 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

产学研结合要求校企合作进行一定的研究工作。高职院校科研的重点应放在应用技术的开发和对企业的技术服务上。应该引导、鼓励高职教师进行研究, 承担企业课题项目, 参与企业技术开发、革新, 参与产品研发, 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 实现校企之间的互利互惠、优势互补。这也是产学研能够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产学研合作, 对于学校来讲, 要求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给教师和学生, 弥补学校实训基地的不足;而对于企业来讲, 他要求学校做什么呢?最主要的是要为企业创造利润。对于教师最主要的是要针对企业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为企业解决问题, 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3.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

教学内容设计必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只有与工作过程一致的教学内容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毕业就能够与就业岗位直接对接。产学研结合可以要求高职教师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首先, 要与企业主要工作人员共同分析企业的工作流程, 并收集汇总。其次, 要在全部的工作流程中找出工作任务, 进而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第三, 分析每种典型工作任务学生应具备的能力。最后, 根据学生进行工作的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重构教学内容, 形成具体专业课程。这一系列过程必须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参与, 校企合作, 最终确定。

4. 校企合作共建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内容, 包括校外和校内实训基地。我们要注重校外基地建设, 加强与企业合作, 让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锻炼。同时也不能忽视校内实习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 应该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两手抓。

不管是校内实训基地还是校外实训基地都可以与企业合作完成。与企业加强联系, 建立合作关系是建立实训基地的基础。企业可以为学校赞助部分资金, 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室, 为学校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也可以采取赞助或半赞助的形式向学校提供该企业生产或营销的产品, 以宣传公司产品。校企联合建立校外稳定的实训基地, 企业派出相应的技术人员或专家进行岗位技能的指导和培训, 帮助学生掌握企业实际操作技能。

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企业也从中受益。学校培养了一批熟悉该企业和该企业产品及操作性能的技能型人才, 这些人才会成为该企业的忠实的用户;企业可从学校所培养的毕业生中优先择用人才, 这些人才可以达到学校教学与企业上岗零距离接轨;学校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相应员工的培训等。

5.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直接进入企业一线。毕业生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 同时也需要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企业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中具有独特的、学校不可替代的作用, 必须通过学校、企业及行业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的紧密结合, 做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4]

作为学校, 应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学习, 同时在课上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在学生实训、实习阶段要把职业道德的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而且要根据社会和行业的发展, 结合职业岗位特点, 按行业企业要求来制订不同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来规范学生的职业道德。同时, 要注重加强学生爱岗敬业教育, 在实习实践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知难奋进的精神, 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培养其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增强其承担实际生活中心理压力的能力, 以正确的心态去迎接各方面的挑战。作为与学校有着合作关系的企业, 在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训练场所的基础上, 要讲解、传授专业技能, 同时, 必须也要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按照企业要求严格规范实习学生的行为, 正式员工怎么做, 就要求实习学生怎么做, 以正式员工对待实习学生。在实践实习过程中, 校企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传授与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 产学研结合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产学研结合存在的问题, 加强学校与企业在各方面的合作措施, 不断深化产学研结合。

参考文献

[1]刘一兵.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与对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2009 (1)

[2]姚剑平.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七卷第二期, 2008.6

[3]闫玉民.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搞好专业教学改革工作职教论坛, 2009 (27)

上一篇:常年税务顾问合同范本下一篇:小学生寒假数学日记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