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读书笔记

2025-03-21|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日瓦戈医生》读书笔记(8篇)

1.《日瓦戈医生》读书笔记 篇一

《日瓦戈医生》读书笔记550字

“时代并不买我的账,而是随心所欲地强加于我。”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帕斯捷尔纳克和他笔下的日瓦戈医生的心声,也说出了很多理想主义者在现实的条件所经历的磨难和艰险。很喜欢这本小说,假期有时间一定重新细细地再读一遍。

小说的开篇便描绘了肃杀的寒冬,大雪,寒风,孤独的小孩……让人在茫茫的`雪原里仿佛已经看到了悲剧的结局。主人公日瓦戈医生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曾为革命的到来而欣喜,却也为随之而来的贫困生活感到痛苦不解。作者对俄罗斯战后生活的真是描绘,也让这本小说充满了争议,很多人认为这部小说是一本反对当时政权,反政治的小说。但是我认为他并不如此,甚至可以说里面的政治色彩并不浓烈。因为日内瓦医生并不只属于那个时代……

小说另外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是对尤里和拉拉之间爱情的看法。虽然大家看来背叛了原来的伴侣,但是,并不能说他们这是背叛了爱情,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对“爱情”本身的一种忠诚。

他们的爱情可以算得上是波折连连的,开始的几次碰面都没有机会真正认识了解,而后又因各自的婚姻备受阻扰,尽管其后屡次相遇,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爱情只能深深藏在心里。但是缘分让注定的爱情无法避免,无论彼此是否都已成家已婚,无论战争让世道变得多么混乱不堪,无论经历几次分别,爱情依旧在彼此心中熊熊燃烧。可怜的拉拉只能在心中自问: "难道人们相爱,就要受屈辱吗?"

2.《日瓦戈医生》读书笔记 篇二

《日瓦戈医生》囊括了从1903至1929年的历史阶段,其尾声则延伸到了卫国战争时期。它描写了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了主人公尤利·安德列耶维奇·日瓦戈在他不到四十年的短短人生道路上经历的这些复杂、动乱的阶段,以及他对此作出的反应。

尤利·安德列耶维奇·日瓦戈是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探索真理、善于思考、爱好艺术的人,他一生从事的是广施仁爱、救死扶伤、科学和人性相结合的医生职业。日瓦戈医生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沙皇专制统治带来的苦难,同情人民,渴望改变旧的生活秩序,希望周围的人们和自己都能得到自由与幸福,因为他认定“只有生活与周围的人相比不显得特殊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生活;而独享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当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之时,他真诚而欣喜地欢迎它,认为它开创了“人的时代”,它是“历史的奇迹”,宛如一次“了不起的手术”,“巧妙的一刀,便把多少年来发臭的烂疮一下子切除了”。他被革命事业所体现的崇高理想与精神力量所鼓舞,自愿留下来为苏维埃政权服务,怀着深情、执著的爱去建设新的生活。他曾把革命初期发生的破坏、混乱和苦难看做是国家获得新生必然要经过的“阵痛”,所以他对于一时的萧条、混乱、匮乏和窘迫的生活持隐忍的态度。

然而,他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是日瓦戈思考的中心。他期望在上帝之道中寻求永恒的真理,寻求人终极价值的实现,从而使他在对现实的苛刻审视、批判中获得自身生命价值。他的人生理想来自基督的福音:维护人格自由,保持个性纯洁,捍卫人的尊严,把生命看成一种牺牲过程的人道主义观念;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程都应该建立在这些观念的基础上,应该维护这些观念。这些基本的道德伦理观念成为日瓦戈一生中为人的信条和观察世界的准则。

他认定革命是必然的历史潮流,不可避免的历史进程。他欢迎革命,向往变革,但他觉得无政府主义带来的暴力、混乱、流血、报复似乎太多了、太惨烈了。在无休止的厮杀中,人类文明的法则被兽性的本能所取代。某些游击队的盲目施暴、群众自发力量的肆意杀戮、对于传统文化的蔑视、视知识分子为异己及在虚假的革命辞藻掩饰下的狂热与过激行为,这一切使他对革命产生种种疑虑与动摇。善良的天性使他无法承受残酷现实的重负,他痛苦、忧郁、徘徊,希望在大自然和爱情中寻求个人的安慰和解脱。他随同妻子一家人离开莫斯科,避居穷乡僻壤去过田园隐居的生活,以求自食其力。但事与愿违,他被红军游击队掳去当了军医,过了18个月的野营生活,一直处在被捕与处死的威胁之下。他渴望理解革命,景仰革命的理想与目标的崇高力量,而人道主义的胸怀又致使他否定为达到这些理想与目标所采取的过激的暴力手段,否定革命对人的双重束缚。因此,他陷入了十分矛盾的痛苦的心绪之中,终于心力交瘁,猝死在走走停停的电车旁边。

作为一个艺术形象,日瓦戈是知识分子的典型,更是人性的象征。日瓦戈的悲剧,不是人物性格的悲剧,而是人性的悲剧。历史事件———革命、战争、社会力量,对人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冲击。人类本性中的热爱自然、安宁,对艺术的追求,与暴力、破坏和强制是格格不入的。作家用重大历史事件构成故事发生的背景,来描绘其中人性的追求。作者创作日瓦戈这个人物,是为了反思历史、同自己的时代对话,是真诚的自白。在帕斯捷尔纳克眼里,日瓦戈所维护的人性自由、纯洁和尊严及人道主义的信念是神圣的、高贵的。而这正是作家通过日瓦戈医生这一小说形象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同时,作家还用日瓦戈与拉莉萨的爱,表达对生活的爱,对美好理想的执著追求。

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思索,对心灵世界高尚的情感探求,主要是通过这场爱情来表现的。在小说中,作者精心构置了两处关于拉莉萨的梦幻描写。一处是,拉莉萨梦见自己被埋在泥土里,“外面剩下的只有左肋,左肩和右脚掌。从左边乳房里长出了一丛草”。另一处是,日瓦戈医生听了女巫的话后产生了幻觉,看到利剑劈开拉莉萨的肩胛,在敞开的灵魂深处露出藏在那里的秘密。她所到过的陌生的城市,陌生的街道,陌生的住宅,陌生的辽阔地方,像卷成一团的带子一下子抖开了。在这些象征性的描写中,作者力图将拉莉萨描绘成一具俄罗斯的文化女神,围绕她与日瓦戈的爱情生活和人生悲剧揭示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灿烂灵光,展示出男女主人公对生活、时代和人生的坦诚沉思。

时代的浪潮把拉莉萨与日瓦戈冲到了一起。拉莉萨与日瓦戈在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和个人生活上有许多不同之处,但他们的精神视野、生活理想、性格气质却很相似。坚强的意志力量,不屈不挠的个性品格,内在的心灵美,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等优良品质,使他们两心相照,互相吸引。拉莉萨在个人生活中曾走过一条坎坷曲折的路,但她以一般女性少有的坚强毅力,挣脱了使她沉沦的罗网,独自承受巨大的不幸,依靠诚实的劳动,抚平内心的创伤。这时她更渴望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企盼投身独立自由的新生活。日瓦戈第一次见到拉莉萨,就感悟到她的全部美丽与痛苦。日瓦戈对扶养他长大成人的托尼娅一家及和他一起长大的妻子的高尚品质是怀有深切的敬爱之情的,安宁平静的家庭生活使他离不开妻子。与拉莉萨的交往,使他有一种负罪感,他谴责自己在托尼娅和家庭面前是个罪人,但在感情上又无力自拔。这种感情与理性的矛盾被他寄希望于“某种无法实现的干预上”,被迫参加游击队暂时缓解了日瓦戈内心深处的人格分裂,然而逃离游击队之后,他的感情天平又重重地倾向拉莉萨一边。这个时期是日瓦戈与社会现实愈来愈格格不入的时期,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与社会现实相距甚远,他愈来愈沉湎于维护个性尊严和追求个人的幸福之中。如果说他对托尼娅的爱是遵循理性法则,是受理智和道德支配的,那么他对拉莉萨的爱已经成了一种真挚的发自内心的火一般的情爱。他不忍抛弃妻子,心灵还时常经受折磨,觉得应该回到妻子身边;但他更离不开拉莉萨,拉莉萨是他生命的寄托,是他内心理想的象征。他们的爱是天空和大地、森林和小溪一样和谐美好的爱,已经成了精神和肉体的纯洁聚合。日瓦戈如此依恋拉莉萨,就是因为在拉莉萨的身上有着与他同样的品质,他们有着同样的内在心灵美,同样追求个性的自我完善。他们最后来到荒僻的瓦雷金诺,度过了一段世外桃源式的爱情生活,但是终究不免被“凄厉的狼嚎”一般严酷的现实所击碎。拉莉萨伏在日瓦戈遗体上所倾吐的那番充满泪水的哀婉的悼词,透彻地揭示了他们和现实的差距。她告诉他说:“生命的谜、死亡的谜、天才的美、质朴的美———这些我们是熟悉的。可是天地间那些琐细的争执,像重新瓜分世界之类,对不起,这完全不是我们的事。”拉莉萨说出了真谛。他们两人的人生理想离现实世界太远了。所以,现实中没有他们的位置。帕斯捷尔纳克描写日瓦戈与拉莉萨的爱情生活,就是为了对人的个性尊严予以确认,对人的自我价值进行肯定,对人的主体命运加以高扬。

《日瓦戈医生》是一部充满人道主义的作品。帕斯捷尔纳克期望通过日瓦戈医生的遭遇,唤醒人们对人自身尊严的自觉,自觉地抵制一切非理性的行为,自觉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命运。

参考文献

[1][前苏联]帕斯捷尔纳克, 力冈.冀刚, 译.日瓦戈医生.漓江出版社, 1986.

[2]何云波.二十世纪的启示录.国外文学 (季刊) , 1995 (1) .

[3]李华.历史与人性的冲突.社会科学战线, 1998 (2) .

[4]杨衍松. (日瓦戈医生) 的毁誉与沉浮.环球掠影, 2000 (1) .

[5]程洁.生.死.生存.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 2000, 6, VOL17 (2) .

3.《日瓦戈医生》读书心得 篇三

主流的看多了,总想着去看点“非主流”的书。这本《日瓦戈医生》便是如此。说它是名著,但是和托尔斯泰、普希金这些名字比起来,帕斯捷尔纳克是大多数人不曾闻及的;但它的“非主流”不仅是体现在“名气”上,而更多的是它对于光荣伟大、曾经给一代国人带来深刻影响的十月革命的批判。十月革命、列宁的演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每一本教科书上都显得伟大,具有跨时代意义。政治家们用义务教育的形式,让_众从公共利益的角度看革命,确实,它伟大。但是,这无法掩盖在实际施政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当公权与私权相碰撞时,各种哲学的思辨便产生了。这是谁的革命?它到底为了谁?革命后的社会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日瓦戈医生》便是在这种碰撞下而产生的巨制。全书以知识分子的视角,解剖了1905革命到二战时期的_社会。

主人公日瓦戈医生出生于富商之家,早年便失去父母。由于征召,他担任了一名军医。战争的残酷让他痛恨暴力,痛恨沙皇统治下的腐朽制度。新政权成立之时,他用实际行动拥护这个新政权。但是,更为残酷的内战打响了,他目睹了更为惨烈的战争,白军的施暴,红军的以牙还牙,为了革命不惜牺牲他人的信念,为了革命不顾家庭的想法。而红军内部的勾心斗角,官员们的_征粮烧毁农庄,投机商贩利用政策敛财伤_。革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反而将人性丑恶的一面都展现了出来。政治家们打造至高无上的信仰让人__接受,而无法在短时间转变信仰的百姓却只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逃兵、不交粮食者、叛军、被家庭和革命信仰折磨的人。而这时再反观白军的政府,一样的暴力,一样的不遗余力,一样的使用暴力,整个俄罗斯都堕落了,反而不如沙皇统治时期的有序生活。

4.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四

在读俄罗斯的严肃文学作品时,往往会感到很压抑,帕斯捷尔纳克笔下的《日瓦戈医生》便是如此,在读到结尾时,总有一种眼泪要呼之欲出的感觉,是因为日瓦戈命运的悲惨,还是为伟大革命的血腥残暴而感伤?

大变革时代可以造就英雄,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但大变革带给普通人的往往是痛苦和绝望,《日瓦戈医生》讲述的就是普通人在俄国革命时代的悲剧人生。日瓦戈从出生之后,经历了俄国19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短短的十几年之间,俄国更换了三个政权,而三个政权的残酷战争更是让俄国人的生活雪上加霜。帕斯基尔纳克塑造了日瓦戈医生这一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俄国普通人在20世纪初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表现出了他对革命的态度。本人非常佩服俄罗斯作家的使命感,就是所谓的“弥赛亚”精神。明知批判革命会对自己不利,但就是要写出来,本人认为这是受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影响,从沙皇时代起,俄国文学家就具备了这种使命感。帕斯捷尔纳克就是这样一位俄罗斯作家,他在国外发表《日瓦戈医生》后不久,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也因此遭到苏联社会的强烈批判,被开除出作协,帕斯捷尔纳克也在两年之后黯然离世。

在革命初期,日瓦戈是持欢迎态度的,但当他亲眼目睹革命的血腥暴力和一部分革命者的虚伪面目后,开始厌恶革命。日瓦戈越来越感到这一切都是骗人的,他认为人应该为现在的生活而生活,不应该为了未来的生活而牺牲现在的生活,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然而事实是,无论日瓦戈的思想多么有道理,多么先进,这都不能改变什么,革命是大势所趋,一个人在时代面前的呼喊如同螳臂当车一样毫无意义。

如今我们身处太平时代,在大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国家,为和平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切莫浪费这美好的年代,需知“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5.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篇五

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亚富商的儿子,但很小便被父亲遗弃。10岁丧母成了孤儿。舅父把他寄养在莫斯科格罗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让他同女儿东尼娅一起受教育。日瓦戈大学医科毕业后当了外科医生,并同东尼娅结了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瓦戈应征入伍,在前线野战医院工作。十月革命胜利后日瓦戈从前线回到莫斯科。他欢呼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多么高超的外科手术!一下子就娴熟地割掉腐臭的旧溃疡!直截了当地对一个世纪以来的不义下了裁决书……这是从未有过的壮举,这是历史上的奇迹!”但革命后的莫斯科供应极端困难,日瓦戈一家濒临饿死的边缘,他本人又染上了伤寒症。这时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叶夫格拉夫·日瓦戈劝他们全家搬到乌拉尔去,在那儿至少不至于饿死。194月日瓦戈一家动身到东尼娅外祖父的领地瓦雷金诺村去。这里虽然能维持生活,但日瓦戈感到心情沉闷。他既不能行医,也无法写作。他经常到附近的尤里亚金市图书馆去看书。他在图书馆里遇见女友拉拉。拉拉是随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到尤里亚金市来的。巴沙·安季波夫参加了红军,改名为斯特列利尼科夫,成了红军高级指挥员。他躲避拉拉,不同她见面。

日瓦戈告诉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是旧军官出身,不会得到布尔什维克的信任。他们一旦不需要党外军事专家的时候,就会把他踩死。不久日瓦戈被游击队劫去当医生。他在游击队里呆了一年多之后逃回尤里亚金市。他岳父和妻子东尼娅已返回莫斯科,从那儿又流亡到国外。随着红军的胜利,党外军事专家已成为镇压对象。首当其冲的便是拉拉的丈夫斯特列利尼科夫,他已逃跑。拉拉和日瓦戈随时有被捕的危险。他们躲到空无一人的瓦雷金诺去。坑害过他们两人的科马罗夫斯基律师来到瓦雷金诺,骗走了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也到这儿来寻找妻子,但拉拉已被骗走。斯特列利尼科夫悲痛欲绝,开枪自杀。瓦雷金诺只剩下日瓦戈一人。他为了活命,徒步走回莫斯科。他在莫斯科又遇见弟弟叶夫格拉夫。弟弟把日瓦戈安置在一家医院里当医生。日瓦戈上班的第一天心脏病发作,猝然死在人行道上。

《日戈瓦医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史诗了,19革命、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日瓦戈医生》里所涵盖的这一切历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满足企图领略历史沧桑的人们的渴求。难怪美国人埃德蒙·威尔逊会喜不自禁地把它同《战争与和平》这部巨作相提并论。读完《日瓦戈医生》,可以发现,在其字里行间浸透着强烈的批判意识。在的年代里,对文化操守的坚持是最可贵的,它对人类一切功利的思维与行动都具有一种透彻的批判意识。这种坚持文化操守的批判意识往往会被人扣上“保守”的高帽。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对法国大革命的表现可谓是充满了“感伤的保守主义情绪”,高尔基这只呼唤暴风雨的海燕也在暴风雨真正到来之际又突然变得顾虑重重,还有我们的鲁迅,亦曾被年轻一代斥为“封建余孽”。然而,当我们后辈人经历了历史的荒诞性的“洗礼”之后,难道没有理由钦佩这些文化先哲们深远的目光吗?对鲁迅,甚至对高尔基的那些指责如今似乎都成为我们的笑谈了,难道40多年前对帕斯捷尔纳克的非难就不是荒唐的吗?这种对历史与现实的超越了普通政治层面的思考,这种克服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政治功利主义情绪,以人类最广泛的永恒的、共同的情感为旨归的批判与超越意识,是文学经典的重要特质。

6.《日瓦戈医生》读书笔记 篇六

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景色的诗意描写宛如一抹柔和的彩虹温柔了俄罗斯战乱年代整个天空的色彩。从小说一开始尤里母亲葬礼上到尤里一家去往瓦雷金诺途中到战后种种, 细腻的、广袤的景色描写和故事融为了一体。在去往瓦雷金诺的路上, 尤里每天挤在小小的车厢内, 被迫离开故土, 对于远方的目的地毫不熟悉, 应该说这样的旅途并不愉快而在尤里眼中大自然的陪伴使得这一切多了许多宁静与生意。在铲雪的间隙, 尤里看到的是山包上“那一带的雪层显得更浑圆而平坦, 不过从几处起伏的坡度来看, 积雪不可能覆盖住斜坡, 春天一到肯定会沿着弯曲的谷地化作一条小溪流到路基下面旱桥的涵管里, 后者现在被厚雪埋住, 仿佛是个从头到脚用柔软的毛毯裹住睡在那里的一个婴儿”。“明晃晃的阳光照到无垠的雪地上, 雪白得让人炫目。铁锹从它上面方方正正地切掉一块又一块!铲下去的的干燥的雪花又多么像一粒粒钻石粉末!这不仅使人回想起遥远的童年”。换作其他人或许早已为命运懊恼不已, 而忘记去欣赏。但对于尤里而言, 似乎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 都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 也就多了一层诗意的美。包括到达瓦雷金诺后, 尤里日记里出现的大段大段的景色描写。如春天“林中的太阳睡眼惺松地眨着眼睛, 松林懒洋洋地眯缝着睫毛似的松针, 水洼在正午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油光。大自然打着呵欠, 伸着懒腰, 翻了个身又昏昏睡去”。太阳和松林在这时就像个可爱倦懒的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忘却了的是所有烦恼。故事的情节融化在温柔的景色中。

这样对于诗意的偏爱, 首先源于帕斯捷尔纳克自身对于生活的热爱。在《追寻》中, 吉娜伊达·尼柯拉耶夫娜有一段对于他们在野外度假时谈话的回忆。“他说, 诗人的天性理应热爱日常生活, 从这些日常生活中永远能发现富有诗意的美……他很喜欢生炉子。这倒不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比别人生得好, 而是因为他喜欢木材和火焰, 他认为这就是美……他喜欢洗干净的衬衣的气味, 便时常喜欢从晾衣绳上把它们收回来。他把这些琐事与他的灵感和创作结合的很好。他说, 日常生活就是现实生活, 而诗歌同样也是现实生活, 所以我难以想象诗歌怎么能凭空杜撰出来呢[1]可以说帕斯捷尔纳克是一个很本色、很细腻、也很谦和的生活着的人。他小说中的诗意意境和他对于生活的热爱是分不开的, 对于他而言, 生活即诗意。也或许作者对于战争中人们的伤痛, 对于那个时代的沧桑, 对于大地母亲的疼惜, 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唯有不露声色地融化在景色的描写中。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 看似无情却有情。

除了诗意的描写, 小说中比较有特色的就是拉拉这个人物形象。作者在写拉拉时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使这个人物在同一环境下却表现出矛盾性。而这种理想主义色彩来源于帕斯捷尔纳克的个人情结, 他以自己的爱人伊文斯卡娅为原型。对于拉拉所有曲折的命运, 借用尤里的话说就是“如果你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或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我不会爱你爱得这样热烈。我不爱没有过失、未曾失足或跌过跤的人”。尤里爱的是拉拉的所有, 她的轻率, 她的顺从, 她的薄命和她的无比珍贵。

尽管作者通过科马罗夫斯基的口说拉拉的“心灵无比美丽”, 而这段时期拉拉心里其实充斥着无比的虚荣与欲望。科马罗夫斯基闯进拉拉的生活满足的是她内心的一种渴望。虽然以反感和厌恶自我安慰, 但拉拉“自己也感到惬意, 因为这个论年龄可以作为父亲、容貌是个已经开始秃顶的男人, 这个在聚会上受欢迎、报纸上也常提到的人, 居然在她身上会花金钱和时间, 把她称作女神, 陪伴她出入剧场和音乐会, 即所谓让她`精神上得到发展'”。也尽管“这种学生淘气的激情很快过去了”, 而很多时候对于人们的目光或者自己内心的心虚, 她只能自我安慰式的自问:“难道人们相爱就要收到屈辱吗?”甚至在拉拉母亲自杀未遂的情况下, “对那男人嘲弄的眼色, 她则报以一个同谋着的交接的眨眼。两个人都挺满意, 因为结果如此圆满, 隐私没有暴露, 服毒的也没有死。”这个时候的拉拉表现的是她内心阴暗的一面, 很难和“是无所畏惧的, 良心是清白的”联系起来。陷入魅惑无法自拔和心地清白重叠为一个形象已是矛盾, 这是作者个人情结所致。也并不是像拉拉自己说的“是人们过早的, 早得不能容忍的把我变成女人, 让我看到生活最坏的一面”。对于这一切变化, 拉拉并不是完全被动的, 她也不是科马罗夫斯基的玩偶, 她有选择的余地。但是至少那个时候她的潜意识里喜欢的是绚烂的东西。她心里的纠结最终还是没能抵过旋转的华尔兹。如尤里所说“你未必那么了解你自己。人的秉性, 特别是女人的秉性, 难以捉摸而且充满矛盾。你对他反感, 但也许由于厌恶而在某种程度上更会屈从于他, 胜过对于你真心所爱的另一个人”。就是这种某种模糊不清、下意识、无法解释也无法想象的东西引导拉拉选择了她当时的生活。

在拉拉满足了她年少时的欲望后已经无法回到过去, 她渴望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这个时候她找到了寄托的对象帕沙, 希望从帕沙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你爱我, 不愿看到我毁灭的话, 那咱们就赶快结婚吧, 不要再拖延了。”这就是她和帕沙结婚的原因。正如杰明娜所说:“她嫁给帕什卡是凭着理智, 可不是顺从自己的心意。”这个的基础注定了帕沙只会希望落空。她婚前求以自安的坦白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了两个人昏暗的世界。他们新婚之夜那无法合拢的窗帘已成为一个失败的预兆与暗示:“在拉拉窗子对面的院子里, 有一盏路灯, 拉拉无论怎么拉紧窗帘, 中间总留着一条缝隙, 像锯开了的木板一般的细光带, 从中间投射过来, 这道光令帕沙不安, 似乎有人在暗中窥视。帕沙吃惊地发现, 他这会儿尽想路灯了, 至于他自己、拉拉以及自己对她的爱情, 却降到了次要地位。”这条拉不拢的光线就是日后两颗心之间间隔的那道距离。两人对于婚姻谨小慎微, 却唯独没有融入进爱情。“他们相敬如宾, 结果倒使情况更复杂了。”拉拉对寄予帕沙的感情是出于自己的理智, 婚前不是爱, 婚后维系的则是责任。这里同样矛盾的是拉拉觉得:“他不了解她对他永生永世倾注的脉脉温情中掺杂着的母性的感情, 他也想象不到这样的爱情是超出一般女人所能给予的。”如果说拉拉婚后坚守责任, 那是对的, 包括帕沙失踪后不顾一切的寻找, 只是这里的母性不过是拉拉拯救自身苦难的一种手段, 尽管她也许不自知。而爱情的高尚在这里则无从谈起。如果人物的原型是伊文斯卡娅, 作者的理想主义色彩, 是因为对她的爱, 而使得拉拉无论哪个阶段都成为纯洁的化身。

对于尤里和拉拉, “彼此相爱并非出于必然, 也不像通常虚假地描写的那样, `被情欲所灼伤'。他们彼此相爱是因为周围的一切都渴望他们相爱:脚下的大地, 头上的晴天, 云彩和树木。他们的爱情比起他们本身来也许更中周围一切的意:街上的陌生人, 休憩地上的旷野, 他们居住并相会的房屋。”他把她形容为“带电的女人”, 她因为他所有的理解而感动不已。他们“享受共同塑造世界”的感觉, 似乎他们终于找到最完美的结合。然而拉拉的痛苦和尤里的诗意尽管相互交错却不能最终融合。和拉拉在一起越久, 尤里对东尼娅的内疚, 对自己的责备就越深, 也就越无法全心全意地爱拉拉。两者间矛盾纠葛, 所以在他们重返回瓦雷金诺的时候, 尤里看见小儿子的床才会那么不舒服。他内心的种种矛盾使得这段爱情有美好的开始却注定要遗憾的错过。

爱情当然不是《日瓦戈医生》最终的主题, 作者想表达的或许是一个凡夫俗子走过的那个时代的道路。普通平凡, 犯着常人的错误。所不同的是也保持非常人的诗意, 化身为清新的信念, 照亮以前走过正在走着将来也会走的人们

摘要:《日瓦戈医生》以诗意的景色描写烘托整个故事背景, 用诗意的情怀淡化了战争的惨烈与人们的沧桑, 将故事性与诗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同时, 拉拉一生曲折坎坷的经历, 以及从与尤里的相互吸引到最终错过贯穿整个故事。两条线相互交织, 谱写出一篇美丽的诗歌。

关键词:《日瓦戈医生》,诗意,拉拉,尤里

参考文献

[1]帕斯捷尔纳克.追寻[M].广州:花城出版社, 1998:73.

7.《日瓦戈医生》读书笔记 篇七

《杜立德医生》这本书童话小说,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主人公,不过最重要的是:杜立德医生,他非常聪明善良、是一个天然科学家,也是医生和兽医。汤米是杜立德医生的助手,他勤奋好学、乐于助人、能说会道鹦鹉,还有黛黛、波尼、吉卜······他们也都是杜立德医生的还朋友。

《杜立德医生》这本书告诉了我品好书、做好人、享受好生活!而且他还让我只知道了许许多多的知识,如:地理、动物的语言,这里面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杜立德医生和汤米,动物我最喜欢鹦鹉,因为杜立德医生善良、聪明、乐于助人,汤米勤学好问,鹦鹉能说会道。故事当中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杜立德医生的朋友,只要他有困难动物们就尽全力帮助他。

8.《日瓦戈医生》读书笔记 篇八

作者描写了一位知识分子——尤里·安得列维奇·日瓦戈在革命年代短短一生的种.种遭遇。日瓦戈医生并不一个十分具有政治色彩的人物,他爱写诗,爱行医。当革命浪潮铺天盖地袭来时他正值热血年华,但他并没有倾向于任何一个政权或党派,也没有整天在街头巷口宣扬那些革命理论。他只是做了一名普通的医生,怀着一颗仁爱之心,行走于烽烟战线的边缘,挽救一个又一个生命,将救死扶伤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日瓦戈医生作为一个身处革命时期的人,他曾有过对革命胜利的喜悦,他知道沙皇被打倒的消息时也曾兴奋地欢呼,认为它是一次“了不起的手术”。他曾经似乎理解革命的意义,牺牲的意义,然而当他发现战争使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困苦时,他便开始怀疑革命的意义和深思战争、杀戮的罪恶。由于战争带来的破坏,社会的混乱和苦难慢慢显现,他也见证过一系列暴力血腥事件,这使得日瓦戈陷入迷茫和思考之中。他痛苦着,犹豫着,希望在大自然和爱情中寻求安慰和解脱,于是他萌生了带着妻子冬妮娅和儿子逃离城市,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之后他携妻带子离开了莫斯科,打算隐居穷乡僻壤去过田园生活。不幸的是,他被红军游击队掳去当了军医,过了18个月的野营生活,一直处在枪林弹雨、硝烟弥漫、朝不保夕的环境中。在这样压抑日子里,日瓦戈碰到了千里寻夫做战地护士的拉拉,虽然两人都有妻子和丈夫,但他们觉得彼此心灵相契,同样追求美和自我,两人很快就陷入了热恋中,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是不被世俗所认可的。后来又经过许多事情,日瓦戈的妻子逃离俄国,带着孩子定居法国,拉拉和日瓦戈也没能在一起。最终日瓦戈心脏病发猝死于电车上,他的一生就此结束。

纵观整部小说,它似乎就是讲述了战争岁月里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他拥有热烈的爱情和坎坷的命运,而他背后是一段深沉的历史,历史是什么?借作者的话说“历史是一条人们探索死亡并且追求永生的一段长路。”但这些话背后的深刻内涵我却并不懂,只能品味它的表象。日瓦戈医生在一系列的历史变化中积极生活着,为自己的幸福挣扎着,但生活是残酷的。日瓦戈和拉拉的爱情是那么纯真和热烈,就像天空和大地那样和谐美好。他们怀着爱,去面对考验,怀着希望,在颠沛中继续自己的生活。虽然日瓦戈医生最后倒在了电车上,离开了人世,但是他在自己的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兢兢业业,为病人奉献,他还为世人留下了他喜爱的诗歌文学,像他这样的人,是不会被世人忘记的。

【《日瓦戈医生》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2022——2023学年度二年级上学期班级工作总结下一篇:家装公司营销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