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设备管理标准(共8篇)
1.机电设备管理标准 篇一
Z.WQ XX XXX
Q/YCYT Q/YCYT.WQ XXXX—2015
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企业标准
消防中队战斗员岗位工作标准
201515发布 201515实施
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 发布
Q/YCYT.WQ XXXX—2015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任职资格要求.......................................................................1 2.1 学历与资质....................................................................1 2.2 工作经验......................................................................1 2.3 知识技能......................................................................1 2.4 职业道德......................................................................1 3 职责与权限.........................................................................1 4 工作内容与要求.....................................................................2 4.1 设备管理制度建设...............................................................2 4.2 设备购置与调拨管理.............................................................2 4.3 设备基础管理..................................................................2 4.4 设备维修管理..................................................................2 4.5 设备报废管理..................................................................2 5 关键业绩指标.......................................................................3 6 检查与考核.........................................................................3 7 报告和记录.........................................................................3
I
Q/YCYT.WQ XXXX—2015
前 言
为全面建立岗位工作标准体系,更好地规范岗位工作行为、明晰岗位工作界面、明确岗位绩效输出,支撑岗位职能的充分发挥,按照GB/T 1.1—2009和GB/T 15498—2003相关要求,结合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消防中队战斗员岗位工作进行规范。
本标准是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消防战斗员岗位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本标准由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标准化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人力资源部归口。本标准由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消防中队负责解释。本标准起草单位: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消防中队。本标准起草人:高春永。
本标准于2015年11月15日首次发布。
II
Q/YCYT.WQ XXXX—2015 消防中队战斗员岗位工作标准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以下简称:吴起采油厂)消防中队战斗员岗位的任职资格要求、职责和权限、工作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机动安全环保科设备管理岗位的工作。任职资格要求
2.1 学历与资质
机械、信息、石油、天然气等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2.2 工作经验
两年及以上设备管理相关工作经验或知识技能培训。2.3 知识技能
应具备以下知识技能:
a)了解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相关业务规范以及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油田公司)的有关规定和标准;
b)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应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确保本职工作有序、高效开展。2.4 职业道德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遵纪守法,勤勉尽责,团结合作。职责与权限
3.1 负责建立和完善全厂设备管理相关制度。3.2 负责全厂设备购置与调拨管理。3.3 负责全厂设备维修及报废管理。
3.4 具有对本部门各种制度、流程、和职责的制定、修订以及废止的建议权。3.5 具有对设备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及检查的权力。3.6
具有对本岗位考核结果、奖金分配等相关信息的知情权。Q/YCYT.WQ XXXX—2015 4 工作内容与要求
4.1 设备管理制度建设
4.1.1 按照吴起采油厂制度建设工作计划的要求及安排,在征求下属单位意见基础上编制设备管理方面新立、修订制度草案,经科长审核通过后,提交企业管理科,初审通过后参加会审并根据会审结果进行修订。
4.1.2 每年定期收集下属单位关于设备管理制度方面的意见及建议,组织开展对设备管理制度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编制评估报告,经主管领导或专题会审核通过后提交企业管理科。4.1.3 指导下属单位开展设备现场管理工作,不定期的对下属单位设备现场管理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进行整改。4.2 设备购置与调拨管理
4.2.1 每年年底依照吴起采油厂次年生产及项目建设需要,对下属单位上报的次设备购置计划进行审核,调整编制吴起采油厂下设备购置计划,经科长、主管领导审核通过后转交物资装备科,并反馈相关单位。
4.2.2 依据设备购置计划,编制设备投资计划。
4.2.3 定期收集吴起采油厂及下属单位闲置设备信息,协助科长提出XX厂内部设备调拨意见,经科长审核、主管领导审批通过后,协助科长组织进行设备调拨,并负责做好设备调拨相关交接工作。4.2.4 参与吴起采油厂重大设备招标采购及验收工作。4.3 设备基础管理
4.3.1负责建立吴起采油厂设备管理台账,并进行定期维护更新。
4.3.2协助科长组织并指导基层单位利用计算机对设备进行动态及静态管理,建立完善设备管理信息库。
4.3.3协助科长组织开展设备管理监督检查工作。4.3.4参与设备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协助科长督促事故单位查清事故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及相关责任人处理意见,并监督落实。
4.3.5协助科长组织相关部门及单位制订设备事故后修复方案,经主管领导审核,厂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下发相关单位落实执行,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4.3.6
协助科长组织开展全厂设备管理工作各项评比活动。4.4 设备维修管理
4.4.1
定期收集全厂各下属单位上报的设备大修理计划,从维修的必要性及对生产的影响等方面,协助科长对设备大修理计划进行审核,经科长、主管领导审核,厂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反馈相关单位落实执行。
4.4.2根据设备大修理计划的安排,协助科长对下属单位上报的设备大修理方案进行审核,经科长、主管领导审批通过后批复相关单位执行落实。
4.4.3按照设备大修理方案协助科长不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及单位对修理工作进行检查,检查主要包括检修记录、交工资料、验收记录、试车和技术鉴定等方面内容,对发现的问题督促相关单位进行整改。4.5 设备报废管理
4.5.1协助科长收集整理全厂现有设备使用年限及技术状况等信息。
Q/YCYT.WQ XXXX—2015 4.5.2协助科长受理基层单位提交的设备报废申请,及时组织相关部门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集团公司、油田公司及吴起采油厂相关规定从安全性、技术经济性、可供应性、时间性及淘汰性等方面对待报废设备进行技术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出具设备报废鉴定表。
4.5.3协助科长制订全厂设备报废计划,经主管领导审核,厂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会同有关部门及单位办理设备的报废事宜。关键业绩指标
关键业绩指标包括:
a)设备管理制度健全率; b)设备台账更新及时率; c)设备购置计划准确率; d)闲置设备再利用率。检查与考核
6.1 本标准的执行情况由科长及主管领导负责检查和考核。
6.2 检查与考核内容为本标准规定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与要求部分。6.3 检查考核结果与当月的奖金挂钩兑现。报告和记录
形成的报告与记录包括: a)设备管理台账; b)设备购置计划; c)设备投资计划; d)设备报废鉴定表;
e)其他个人有关工作写实记录、检查考核记录。
2.机电设备管理标准 篇二
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煤矿机电管理在煤矿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由于诸多原因, 机械化水平越高的矿井, 机电事故也相对较高, 这样的状况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威胁。如何搞好煤矿的机电管理工作, 是摆在机电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的难题。
1 煤矿机电管理工作的现状
1) 对机电管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机电管理上, 不是将安全质量标准化作为煤矿的安全基础工作, 坚持不懈, 一抓到底, 而是存在着管理工作作风不扎实, 这是导致机电管理标准化工作不能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所在。
2) 在机电管理标准化具体实施过程中执行标准不严、不细。不是对照标准寻找差距,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达标规划, 而是凡事敷衍凑合, 凭经验做事。认识上存在着错误观念, 没有牢固树立安全为天、质量标准化第一的观念, 生产任务一紧就放松了, 甚至忽略安全标准。比如有些带班工长为了赶进度, 超计划, 违章指挥, 人为屏蔽机电安全保护设备, 人为改变机电安全保护参数, 瓦斯监测探头、胶带煤电钻综合保护、三专两闭锁等装置的设置在生产中时有被人为改变, 没有按安全标准严格操作, 这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很大的隐患。
3) 现场管理工作不到位。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检修工作没有认真抓、持续抓、严肃抓和落实抓, 对设备的包机制、点检制、完好率等基础工作做得不够;在设备出现临时故障需要检修时, 只做临时处理, 等到检修班才组织检修;班内的设备卫生不能及时清理, 既搞不好质量标准化工作, 又增加了检修班组工作量;对闲置设备不能及时组织回收并入库检修等等。而这些内容, 正是质量标准化的基础工作。
2 机电事故的原因分析
1) 设备原因:在煤矿建设时, 煤矿设备的投入必须成套, 而且相互之间必须配套。所以, 一次性投入的资金数目相当大。因此, 往往存在设备投入不足, 配套不完善的问题。有的煤矿企业的机电设备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后, 更新速度较慢, 设备相对老化。
2) 从业人员原因:由于煤炭行业险、脏、累, 待遇相对工作环境来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高素质人才不愿加入这一行业, 造成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相对缺乏。也正因为高素质专业人员的缺乏, 对设备操作维修的认知度不高, 导致事故率一直居高不下。
3) 管理水平偏低:近年来, 由于国家能源需求快速增长, 煤炭需求量大幅上升, 许多煤炭企业盲目追求眼前产量, 忽视了管理理念的提高, 管理理念还处于20世纪80年代“什么时候坏, 什么时候修”的水平。由于管理理念滞后、管理不到位而造成的机电事故率约占总事故的30%~40%。
3 贯彻机电管理标准化, 杜绝机电事故
1) 加强煤矿机电管理标准化的教育、宣传和培训。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安全生产技术知识, 认真学习、借鉴和推广标准化工作先进典型的经验和做法, 通过板报、牌板等多种形式, 通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多种手段, 广泛宣传、深入开展教育和培训, 加强各级机电管理人员对标准化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安全技能素质, 以及安全生产的自觉性。
2) 加强机电设备的基础管理工作。首先狠抓煤矿机电、运输管理标准化工作, 因为质量标准化工作是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 也是企业管理好坏的综合反映, 是文明作业、安全生产的前提。只有管理标准化工作搞好了, 机电事故的预防才能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才有保证。日常管理工作中, 进一步强调“三点控制、四不放过、五项整顿”的工作原则。三点控制:对危险点、危害点、事故多发点采取挂牌管理, 责任落实到人。四不放过:发生事故 (发现隐患) 后, 要做到事故原因 (隐患) 没查清、当事人未受到教育、整顿措施未落实和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五项整顿:整顿劳动纪律、操作纪律、工艺纪律、工作纪律、施工纪律。
3) 进一步加大干部上岗制、巡回检查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包机制的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强设备点检制工作的落实力度 (点检制:按照规定的人和规定的时间、周期, 用确定的方法检查设备的指定部位, 依据标准判断设备的技术状况和决定维护检修工作的设备维护管理制度) 。点检制的基本内容有, 实行全员管理, 特别是生产工人要参加力所能及的检查和维护工作。
4) 机电事故预防管理。根据机电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可知, 事故的发生是人和物两大系列轨迹交叉的结果, 同时受环境及管理因素的影响。因此, 防止发生事故的基本原理就是使人和物的运动轨迹中断, 改善环境及提高管理水平。人、物、环境的因素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管理是事故的间接原因, 但却是本质的原因。对人和物的控制, 对环境的改善, 归根结底都有赖于管理;关于人和物的事故防止措施归根结底都是管理方面的措施。必须极大地关注管理的改进, 大力推进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应该对安全管理的状况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分析, 找出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 在此基础上确定从管理上预防事故的措施。
摘要:煤矿机电管理标准化, 作为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 是煤矿机电管理工作的基础。实施管理标准化建设是夯实机电管理工作的基础, 是确保机电设备安全、高效运行, 不出或少出人身伤亡事故和机电设备事故的根本保障。通过对机电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风险事故的分析, 提出了通过管理标准化建设来提高管理水平的办法。
3.机电设备管理标准 篇三
所谓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的标准化,就是将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里各种各样的规范,如规程、规定、规则、标准、要领等,规范形成文字内容,统称为标准(或称标准书)。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制定标准,而后依标准付诸行动,则称之为标准化。那些认为编制标准即已完成标准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只有经过指导、训练才算是实施了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的标准化。
长期以来,标准作为国际交往的技术语言和国际贸易的技术依据,在保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信任度,促进商品流通,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学仪器设备产品标准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继教学仪器设备的产品竞争和品牌竞争之后,教学仪器设备的标准竞争成为一种层次更高、影响更大的竞争形式。针对教学仪器设备生产企业“小、散、乱”的状况,以产品质量为核心,走质量效益型和规模效益型的发展之路成为教学仪器设备制造行业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在整个行业大力推广标准化建设,强化教学仪器设备行业标准化管理,其重要意义在于不断改进教学仪器设备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前瞻性、过程与服务的适用性;倡导公平竞争、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提升产品档次。
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实施标准化的目的、作用
所谓“制造”就是以规定的成本、规定的工时、生产出品质均匀、符合规格的产品。要达到上述目的,如果制造现场之作业如工序的前后次序随意变更,或作业方法、作业条件随人而异、有所改变的话,一定无法生产出符合上述目的的产品。因此,必须对作业流程、作业方法、作业条件加以规定并贯彻执行,使之标准化。
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四大目的
1)技术储备。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日益增大,无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一个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国际间、企业间的经济竞争,归根结底也是技术上的竞争,而争夺技术的优势又常常是经济竞争的核心。为此,要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具备众多的技术人才、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技术装备。
2)提高效率。实现教学仪器设备制造和管理的标准化,会使有限的时间变得更加有效率,而且在实现了制造与管理标准化的同时,很好地利用了不同种类的时间,从而让生产和管理也更有效率。
3)防止同一问题再次发生。已经发生过的问题,不允许第二次发生。保证工序一直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是健全生产活动的基础。但是,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地保证工作状态的稳定,还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事故,但是,同样的事故发生第二次则是我们所不能允许的。防止再发制度是管理的KNOW-HOW,一个企业积累了很多的防止再发制度,实际上是积累了一笔很大的财富。
4)教育训练。大多数的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时常会推动一些项目,以配合公司的成长与策略上的需求。例如,要导入ISO9000系统,相关人员就要接受一系列有关ISO9000的标准化课程的培训。这些课程以后,还需要每年不断地持续训练新进人员,或是导入提案改善、QCC等等,公司会因为这些项目而产生新的训练课程。员工为了接受更高的职务,需要接受与新职务相关的一些课程,以便能在新职务上发挥更大的工作效率。
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的作用
1)技术与经验的总结。主要是把企业内的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保存,而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整个技术、经验随之流失。将个人的经验(财富)转化为企业的财富。正因为有了标准化,每一项工作即使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因为不同的人,在效率与品质上出现太大的差异。
2)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果没有标准化,一些员工离职时,无法将曾经发生过问题的对应方法、作业技巧等宝贵经验传承,而新员工则可能重复发生以前的问题,即便在交接时有了传授,但凭记忆很难完全记住。没有标准化,不同的师傅将带出不同的徒弟,其工作结果的一致性可想而知。
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管理及分类
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管理
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管理是指符合外部标准(法律、法规或其他相关规则)和内部标准(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所倡导的文化理念)为基础的管理体系。
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的管理标准
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的管理标准,是企业为了保证与提高教学仪器设备产品质量,实现总的质量目标而规定的各方面经营管理活动、管理业务的具体标准。
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产品技术标准
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产品技术标准是对其技术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事物制定的技术准则。它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教学仪器设备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针对具有普遍性和重复出现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最佳解决方案。
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的管理标准分类
1)按发生作用的范围分,上述标准又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
2)以生产过程的地位分,可分为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和工艺装备标准、产品标准等。
3)在教学仪器设备制造行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中也可把标准归纳分为教学仪器设备制造的基础标准、教学仪器设备制造的产品标准、教学仪器设备制造的方法标准、教学仪器设备制造的卫生安全标准。
实现教学仪器设备制造标准化的“三个台阶”
教学仪器设备制造的标准化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教学仪器设备设计、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作方法。作为一个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其能不能在市场竞争当中取胜,决定着其生死存亡。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是否在市场竞争当中发挥作用,决定了标准化工作在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中的地位和存在价值。
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全面实施企业标准化工作要攀登三个台阶。
第一阶 :制定好能确切反映市场需求且令广大顾客满意的产品标准
制定好能确切反映市场需求,令顾客满意的产品标准,保证产品获得市场欢迎和较高的满意度,解决进入市场的问题;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的标准化要紧跟教学仪器设备企业的市场运作来转,一直转到这个角度,登上制高点,这才能体现出标准化的作用和价值。
第二阶: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有效的标准体系
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有效的标准体系,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生产率的提高,使企业能够站稳市场,不至于刚占领市场,由于质量不稳而退出。产品开发领域是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的制高点。
第三阶: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企业的产品开发
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运用多种标准化形式支持产品开发,使企业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即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市场不是固定的,不是开发出一种产品,制定了一个标准,就几十年可以不变,市场是多变的,企业必须具备这种应变能力,这就是使企业不仅能够占领市场,站稳市场还能够适应市场、扩大市场。
三个台阶中的每一阶,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摒弃落后的管理理念,每个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都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通过创新开辟自己的道路。标准化要赢得竞争,就必须创新。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标准化不能再走老路了,创新才有出路。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不能孤军奋战,要同各部门协作配合、互相支持,发挥整体系统功能,才能走好三个台阶。
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良好标准制定的 “五大要素”
目前,国内大多数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标准,仔细分析,许多标准都存在操作性差、不明确等问题,因为大多数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是被动的制定企业标准,制定标准只是为了应对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或是为了营运之需。其实,一个好的标准的制定是有要求的,要满足以下5点要求。
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标准必须是面对目标的,即遵循标准总是能保持生产出相同品质的产品。因此,与目标无关的词语、内容请勿出现。
能反映和显示原因和结果
比如“安全地上紧螺丝”。这是一个结果,应该描述如何上紧螺丝。又比如“焊接厚度应是3微米”这是一个结果,应该描述为“焊接工用施3.0 A电流20分钟来获得3.0微米的厚度”。
应做到表述准确
要避免抽象。如“上紧螺丝时要小心”,什么是要小心?这样模糊的词语是不宜出现的。
数量化要具体
每个读教学仪器设备产品标准的人必须能以相同的方式解释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点,标准中应该多使用图和数字。例如,使用一个更量化的表达方式,“使用离心机A以100+/-50 rpm转动5至6分钟的脱水材料”来代替“脱水材料”的表达。
制定的标准应符合现实
教学仪器设备产品标准必须是现实的,即可操作的。标准的可操作性非常重要。制订的标准可操作性差是国内许多企业的通病。我们可以在许多企业车间的墙上看到此类诸如操作规程、设备保养要求等标准。
结束语
在教学仪器设备制造行业实施企业标准化工作,创新改善与标准化,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两大车轮。改善创新是使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驱动力,而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的标准化则是防止企业管理水平下滑的制动力。没有标准化,教学仪器设备制造企业就不可能维持在较高的管理水平,更谈不上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优良的教育装备。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论标准化基本原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5.
(作者单位:江苏栋梁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4.设备管理标准 篇四
1.1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生产设备管理、购置与验收、报废、变更、异动、停复役等的管理内容要求及考核办法。
1.2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所辖设备的管理。2 内容与要求 2.1 设备管理 2.1.1 设备整洁,做到
2.1.1.1 设备无三漏(油、水、气);
2.1.1.2 设备标志编号应齐全、正确、字体正规;
2.1.1.3 敷设的管道、电缆、盘柜内的二次线等应平直、层次清楚; 2.1.1.4 经常保持无油垢、无灰尘、物见本色,设备周围环境清洁、整齐、照明充足。
2.1.2 设备的技术状况良好,达到:
2.1.2.1 设备能持续地达到额定(或核定)出力,并能随时投入运行; 2.1.2.2 设备效率和各项经济指标能达到设计水平;
2.1.2.3 设备各项运行参数符合有关规程的规定;
2.1.2.4 设备表计齐全,指示准确;保护、自动、信号装置完好,动作准确、可靠;
2.1.2.5 辅助设备技术状况良好,能保证主设备的安全经济运行; 2.1.2.6 设备无影响安全、经济运行的缺陷。2.1.3 设备的备品配件要求
2.1.3.1 设备的备品按定额备全,符合图纸要求,并符合现场实际,随时可用; 2.1.3.2 设备检修更换的配件、材料等,其材质、加工质量、技术性能符合要求。
2.1.4 设备基础管理的要求
2.1.4.1 有健全的设备检修工艺规程、质量标准,并认真贯彻执行; 2.1.4.2 有健全的设备运行规程和巡回检查、定期倒换、定期维护制度; 2.1.4.3 设备档案、检修、试验、运行日志等原始记录齐全、准确、填写(输入)及时;
2.1.4.4 设备卡片、图纸、台帐与实际相符;
2.1.4.5 设备大修、小修、维护的劳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费用定额齐全、先进;
2.1.4.6 安全技术措施、反事故措施、节约措施、环境保护措施和相关专业技术监督等有计划,并能认真执行。2.2 设备购置与验收
2.2.1 购置新设备前必须经过综合分析论证,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性能可靠,必要时应提出可行性报告。2.2.2 新购置设备必须办理审批手续,由使用部门办理用料计划,经生产技术部审核,生产副总经理批准,其费用由专项资金、自行安排资金或大修理资金及生产成本中支付。经批准购置的设备,由相应物资采购部门负责订货供应。2.2.3 新购置的设备到公司后,由物资采购部门负责通知使用部门,及时派出人员,会同档案员一起,按装箱单清点附件、专用工具、随机备件及技术文件,并对设备进行外观检查和按制造公司规定的检验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2.2.4 新购置的设备在验收过程中发现的一切问题,由物资采购部门负责同采购单位进行交涉。
2.2.5 新购置的设备经验收合格后,由使用部门办理领用手续,固定资产还需到财务部办理有关手续。
2.2.6 新购置的设备验收时,由物资采购部门通知档案室派人参加。由档案室负责收集设备图纸、资料,并登记归档,如使用部门需用,应先归档后再向档案室办理借阅。
2.2.7 新购置的设备安装、调试,由使用部门自行负责,如需其它部门协助,由双方协商或由生产技术部协调。
2.2.8 如属基建(扩建)项目的,则按有关验收标准执行。2.3 设备报废管理
2.3.1 凡属于固定资产的设备报废,均应按本标准办理报废批准手续。2.3.2 设备报废的条件是根据设备的物质寿命、经济 寿命、技术 寿命而定,三者具备其一时即可报废。
2.3.2.1 物质寿命,也称自然寿命,指设备从投入运行到报废为止的全部时间,是由物质磨损、腐蚀、侵蚀等所决定的寿命。
2.3.2.2 经济寿命,指设备物质寿命后期,由于设备老化,检修和维护费用日益增加,在经济上已达到不合理时所决定的寿命。
2.3.2.3 技术寿命,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技术上更先进、经济上更合理、性能上更可靠的先进设备,使原有设备在物质寿命尚未结束就被淘汰,这段时间称技术寿命。
2.3.3 设备报废须由设备使用部门填写固定资产报废鉴定表,经财务部、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审核,总经理或生产副总经理批准,并按规定的权限逐级上报审批。
2.3.4 欲报废的设备,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前,使用部门应保管好,不准拆毁或处理,只有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按报废处理。
2.3.5 经批准报废的设备,由财务部按财务规定处理。
2.3.6 已批准报废的设备,原使用部门应及时报送档案室,以便对设备档案进行整理。
2.4 设备变更管理 2.4.1 设备变更分类
2.4.1.1 设备新装、改装、设备布置有重大变更时: 2.4.1.2 系统中的主要设备改变,影响工作流程、系统参数或运行操作; 2.4.1.3 在厂房平面布置中占相当位置或改变主要设备的位置; 2.4.1.4 改变房屋结构或主要通道的走向; 2.4.1.5 影响公司厂区平面布置。
2.4.2 设备变更的手续
2.4.2.1 凡属设备变更,应事先写出“设备变更申请报告单”经生产技术部审核,生产副总经理批准,事后提出“设备变更执行报告单”,报生产技术部和档案室,据此修改记录和图纸。
2.4.2.2 凡因事故抢修,使设备变动,无论永久性或临时性的,事后必须提出“设备变更执行报告单”报生产技术部和档案室,据此修改记录和图纸。2.4.3 基本建设工程中的设备变更,如有全套完整详细的竣工图纸,可不依本标准办理。但凡因基本建设工程而影响现有设备变更,由负责该项目设备的部门,按本标准办理 “设备变更执行报告单”,报送生产技术部和档案室,以便修改记录和图纸。2.4.4 办理程序
2.4.4.1 需设备变更的部门事先填写 “设备变更申请报告单”一式三份。2.4.4.2 “设备变更申请报告单”经项目部审核,生产技术部审定,生产副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2.4.4.3 “设备变更申请报告单”一般应在开工前十天提出,重大的项目须在三十天前提出,所有设备变更项目必须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
2.4.4.4 凡改进工程、大修工程、技术设计及施工计划中经上级批准的设备变更,不必提出“设备变更申请报告单”,但必须执行.“设备变更执行报告单”的规定。在报告中注明所据的批准文件名称和文号。
2.4.4.5 设备变更竣工后七天内提出“设备变更执行报告单”。设备变更后影响运行操作的项目,须在设备起动或操作前五天由设备变更部门绘制出设备变更后的图纸及注明操作步骤,经批准后交运行部门或有关部门,作为操作使用。2.4.5 对“申请单”和“执行单”的要求。
2.4.5.1 要严肃认真的按申请单和报告单的内容填写。
2.4.5.2 申请报告单应附图纸或注明尺寸的简图,并有附加说明和有关资料等。有关操作系统的变更,应同时附改前及改后的操作系统图。
执行报告单应附修改后正式图样,以便档案室照图样复晒图纸发送有关部门进行修改。
2.4.5.3 图纸或简图上应有有关的各系统、机件的名称及规范。
2.4.5.4 改进工程已有详细竣工验收图及资料时,可不必重复附报,但应在报告单上注明有关图号。
2.4.5.5 “执行报告单”的审定人应审定核实的内容:
所述设备变更内容是否确切和完全;
核准手续是否已按规定办理; 变更后的效果如何。
2.4.6 档案室应根据“执行报告单”填写“设备变更通知单”(附录C),经生产技术部主任会签,发给有关部门,限期将需要更改的图纸或资料进行更改。2.4.7 接到“设备变更通知单”的部门,应在三天内更改完毕,更改后应填写“修改完成单”(附录D)送档案室存档。2.5 设备异动的管理 2.5.1 设备异动的范围
2.5.1.1 主设备的改变不影响设备的出力、安全及操作的。2.5.1.2 设备新装、改装、拆除及设备布置的改变。2.5.1.3 保护设备接线上有变化。
2.5.1.4 辅助设备及其他变动,影响到记录、图纸、技术资料等。2.5.2 异动手续
2.5.2.1 设备的异动均由部门在工作开始前一日提出申请,申请单一式三份,并附异动前后的系统图纸及异动方案,经生产技术部审核,生产副总经理批准后,组织实施。
2.5.2.2 异动竣工后,责任部门应在三天之内向生产技术部提供变动后的竣工图及资料,并会同生产技术部有关人员核对。
2.5.2.3 经核对后,由生产技术部将异动情况通知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应在二周内根据竣工图绘制符合现场实际的图纸。2.6 设备停复役调度管理
2.6.1 凡属中调和调度管辖范围的设备停役或试验,除事故处理的紧急情况外,应按照调度规程填写停役申请单,经项目部(或生产技术部)、公司领导审核批准后,交由值长向调度提出申请。
2.6.2 非中调或调度管辖的其他设备的停役或试验,除事故处理外,一般须提前一天填写工作票交值长审核,值长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可以停运,并布置有关人员将设备停止运行,执行停役设备的安全措施。值长在许可工作票时,须把住工期关。辅助设备除门机、行车、气机外,工期一律不得超过七天,值长应将许可工作的情况报告项目部和生产技术部。
2.6.3 检修工作完毕后,在恢复运行前由负责人办理工作票终结手续,若是大修还应履行三级验收手续后方可恢复运行或备用。
5.设备管理的标准管理规程1 篇五
一、目 的:为了加强和改进企业设备管理工作,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保证安全生产、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和实现保健品生产现代化之目的,特制定本总则。
二、适应范围:适用于全部生产设备和辅助设备的管理。
三、职 责: 技术副总经理全面负责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2 生产技术部是企业设备管理工作的职能机构。
四、内容和要求: 本总则所称设备,系指企业全部生产设备和辅助设备。企业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机关有关设备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规定,通过采取技术、经济和组织措施,对企业的设备进行综合管理,做到全面规划、合理选购、及时安装、正确使用、精心维护、科学检修、适时更新改造、不断改善和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素质,充 分发挥设备的效能,取得良好的投资效益。生产技术部必须坚持“设计制造与使用相结合”、“维护保养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修理与改造更 新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技术管理与经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做好设备管理工作。生产技术部是企业管理工作的职能机构,生产用设备由生产部负责管理或委托管理。其工作内容 包括对设备的规划、选型、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和报废的全过程实行综合管理。生产技术部应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对全厂的设备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企业各级领导要重视设备管理,积极采用先进的设备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新成果,逐步采用以设备状态监测为基础的设备维修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和维修技术水平,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五、设备管理 设专职管理人负责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对所有设备、仪器、衡器登记造册,作好设备维修记录。固定资产建立台帐、卡片。主要设备逐一建立台帐。严格按设备保养规定定期更换润滑油,设备运行中要求按操作规程的要求定时加油,并有记录可查。3 设备要有明显的状态标志,正在生产的设备在状态标志上要标明设备名称、编号、型号等,等待维修的设备要有待修状态标志,停用的设备要有停用状态标志,长期停用的设备要移出生产区。坚持经常检查设备运行状况,发现故障,及时排除,禁止设备带故障工作。设备的箱盖、保护栏网等保护设施禁止随意拆卸,因维修而拆卸的应在修理完工后恢复。保护装置不装好禁止开机。设备的易损配件应有一定的库存,领用时由领用人办理领用手续;如果使用完,应根据机修人员提供的标准和生产情况、维修情况填写申请单报总经理审批,报采购部及时采购。若因设备配件不足而影响正常生产,则追究申报部门及申报人的责任;若因设备配件到位不及时而影响正常生产,则由采购部追究采购人员的责任。要求设备完好率达90%以上,静密封点漏率不超过2%。8 遵守设备操作程序,违章操作造成的设备损坏。安全仪表装置齐全、灵敏、可靠,按仪表规定校验时,按时送法定机构检验,并作好记录。入冬前,设备、管道应及时做好防寒、防冻的保温工作。11 建立设备运行记录,由操作者填写。每台设备均须按规定的清洁程序和清洗周期进行清洁,关键设备的清洁效果要进行验证。连续加工同一产品,每批生产完毕后,要按清洁程序全面清洁一次。更换品种时要按清洁程 序全面清场,并经品管监督员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品种的生产。
六、设备规划、选购 各部门根据生产的需要提出需采购具备某种功能、达到某种效率的设备,由供应部具体购买。选择设备供应商的主要条件是质量水平和经济实力,但全面分析每一供应商的各方面能力也十分重要,根据所选择设备的生产能力及技术指标从以下几方面选择最适合供应商。
2.1 供应商在此之前提供此类设备的经验。2.2 供应商的财政稳定程度。
2.3 能否保证在安装、培训和试运行方面给予全面支持。2.4 供应商的信誉。
2.5 供应商提供的技术培训水平。2.6 能否在供应商所在地进行设备性能测试。供应商提供试运行资料及测试保障。
2.8 确认用户需求和生产环境。
2.9 从拥有同种设备的厂家了解此类设备的运行情况。2.10 供应商能否保证执行交货期。2.11 对供应商进行成本分析。2.12 是否熟悉保健品 GMP。
七、设备开箱验收管理 设备到公司后,由供应部负责开箱验收。按合同条款与装箱单对箱内物件逐—进行清点核对,检查二者是否相符。3 检查设备出厂合格证、使用说明书、装配图等原始资料和技术文件是否齐全,如有缺项应由负责人向生产厂家索要。所有文件资料均由生产部交档案室存档。检查箱内主机、附件有无破损锈蚀情况。填写设备开箱验收单,由参加验收人签字后归档,对验收发现的问题应详细记录于《设备开箱验收记录》。开箱验收后,将各部件放回原处。
八、设备安装调试 安装调试是对欲安装设备的规格、安装条件(场所)、安装过程及安装后设备的运行进行确认。证实供应商所供应的设备规格符合合同要求,设备所应备有的技术资料齐全(操作指南、使用说明书,合格证、装箱单等),然后开箱验收要合格,并确认安装场所及整个安装过程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3.设备经安装调试后其性能应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并能满足生产需要。
九、设备维护保养 对所有的设备都要实行以操作人员为主,机、电、仪维修人员相结合的包机包修制。设备归谁操作,由谁维护。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设备维护保养工作必须贯彻“维护与计划检修相结合”、“专业管理和员工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包机人员对自己负责的设备要做到正确使用、精心维护,使设备保持完好状态,不断提高设备完 好率和降低泄漏率。设备使用部门负责起草设备操作维护保养规程,并报设备管理部门审批。经公司批准后,使用部门应按规程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改变。如需更改,必须报设备管理部门批准备案。车间要定期组织操作人员学习设备操作和维护保养规程,进行“三会”教育(即会使用、会维护保养、会排除故障)。经理论和实际操作技术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操作。对主要设备的操作人员,要求做到相对稳定。操作人员在使用机器前应认真检查各部件是否齐全、装妥,同时必须做到下列主要工作: 5.1 5.2 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设备的启动运行和停机。
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和巡回检查制度,按要求对设备工作状况(温度、压力、震动、异响、泄漏等)进行巡回检查、调整并认真填写运行记录,数据要准确。严禁设备超压、超温、超速、超负荷运行。
5.3 操作人员发现设备出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及时消除,对不能立即消除的故障要 及时反映。在紧急情况下(如有特殊声响、异味、强烈振动、有爆炸、着火危险时),应采取果断措施,甚至停机处理。并随即通报班组、车间领导和有关部门。在原因没查清、故障没有排除的情况下,不 得盲目启动,并将故障做好记录。
5.4 认真做好设备润滑工作,坚持“五定”、“三级过滤”。即五定:定人、定点、定质、定量、定时。三级过滤:油桶、油壶、注油点,每倒换一次容器,都必须进行过滤。
5.5 对本岗位内的设备(包括电机)、管道、基础、操作台及周围环境,要求班班清扫,做到沟见底、轴见光、设备见本色。环境干净、整齐、无杂物,搞好文明生产。
5.6 5.7 及时排除本岗位设备、管道的跑、冒、滴、漏故障,努力降低泄漏严格执行设备运行状态记录,记录内容包括:(1)、设备运行情况。率。操作人员不能清除的泄漏点,应及时通知机修人员清除。
(2)、发生的设备故障。(3)、存在问题及处理情况。(4)、设备卫生及工具交接情况。(5)、注意事项。
5.8 设备停机检修时,应积极配合机修人员完成检修工作,参加试车验收。机、电、仪维修人员,必须做好下列主要工作:
6.1 定时对分管设备进行巡回检查(每日 1~2 次),主动向操作人员了解设备运行情况,及时消除 设备故障,并作好记录。对一时不能处理的故障应及时设备维修主管反 映。
6.2 指导和监督操作人员正确使用和维护设备,检查设备润滑情况,发现违章操作应立即予以纠正,对屡教不改者,应向领导报告,给予处理。
6.3 设备维修人员定期对电器仪表及配电房进行清洁,保证电器仪表灵敏可靠。
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维修任务。
6.5 设备发生临时故障时要随叫随到,积极进行检修。7 对闲置、封存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8、检查:
8.1 检查制度的实施情况和设备实际保养状况。8.2 按月进行考核,并给予相应的奖罚。
十、设备的更新、改造与报废
l 生产部负责设备的选型、改造与报废处理工作,并应听取品管部及综合管理部门的意见。报废的设备不准摆放在生产区内,应转交仓库保管后另行处理。3 设备的更新、改造必需满足生产需要。事先由生产部负责做出详细的可行性报告,确保实施的有效性。选择设备供应商的主要条件是技术和经济两项指标,但全面分析每一供应商的各方面能力亦 十分重要,根据所选设备的生产能力及技术指标从以下几方面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选择设备的改造 单位也可参考以下标准)。
4.1能否在安装、培训和试车方面给予全面支持。4.2供应商的信誉和财务状况。
4.3供应商能否提供试车资料及测试保障。4.4 供应商有否完全履行合同的能力。
4.5 供应商有否 完善的售后服务措施和保证体系。
十一、机器设备报废处理 凡是认为要报废的机器、设备,必须由生产部会同品管部鉴定后,填写《物资报废申请单》报综合管理部。综合管理部认真审核《物资报废申请单》的内容,对要报废的物资进一步检验、鉴定或由申报单位补充说明,估算出报废损失等,为研究确定是否报废作好准备。报废损失在 2000元以下的,由综合管理部组织有关单位开会,如确认报废,则综合管理部提 出报告,与会部门负责人签字,报总经理批准,方可实施报废; 2000元(含 2000 元)以上的,由综合管理部组织有关部门,公司主管领导主持召开专门会议进行分析研究,如确实无法挽回需报废的,由综合管理部写出会议纪要,报总经理批准后方可实施报废。综合管理部负责实施报废处理,销毁时要做好记录,连同会议纪要、有关报告、物资报废申请单、鉴定书等有关资料作长期保留。6 《物资报废申请单》要一式三联,其中一联交综合管理部作为财产损失帐务处理的凭据,其中一联申报单位留存,另一联由物料供应部保存。
十二、设备故障处理 维修人员在接到维修通知后应在第一时间进行维修。维修人员应做到认真、仔细、负责,维 修完毕后详细填写设备检修记录表。操作员必须认真把运行故障、隐患等情况写在记录上,并做到以下五点: 2.1 记录设备运行状况。2.2 记录故障及隐患。2.3 岗位工作、器具齐全。
2.4 岗位、器具堆放整齐,设备及环境卫生好。2.5 对已发生的事故原因查明,必须时立即向领导反映。设备动力主管应严格执行“巡回检查规定”,还应在各岗位记录上签署意见和姓 名。
十三、设备档案资料 凡进厂设备要登记造册,主要设备建立设备档案,档案内容包括生产厂家、型号、规格、出厂日期、使用日期、生产能力、使用说明书、安装位置及安装图纸、维修保养和验证记录、改进及事故记录等项。档案资料均应分类、注册登记、编制索引,不得遗失和混装;由生产部统一管理,做到帐、卡、物相符,每年进行一次核查。对设备进行检修或大修,必须作好记录,存入设备档案。设备档案资料的借阅必须经主管领导签字后方能借阅,严禁无关人员借阅。借阅时不得携带出厂,不得在档案上乱涂乱改。设备报废后,应随即对档案进行清理,其档案另处保存。设备档案应进行妥善保管。设备档案资料,如有遗失,应及时报告,并设法补救,必要时应 进行经济赔偿或追究责任。
十四、设备事故管理 设备事故的定义:凡因设备非正常损坏,造成损失、减产、停产、动力供应中断等,均为设备事故。设备事故的分类:设备事故分为微小事故、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四类。
其划分标准如下:
微小事故:设备零部件损坏,其修复费在 50~200 元;
2.2一般事故:设备零部件损坏,其修复费在 200~1000 元;影响当日产量
5%以上。2.3 重大事故:设备严重损坏,其修复费在 1000-3000 元;影响当日产量
25%以上,或虽未达到上述条件,但情节严重的其它事故。2.4 特大事故:设备严重损坏,修复费用在 3000 元以上,或虽未达到上述条件,但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其它事故。3 设备事故损失计算:
3.1 设备修复费包括:损坏设备更新费或为修理损坏部件而花费的材料、人工、配件及其它费用。利用设备事故停机修理期间对设备其它部分进行修理的费用不在计算之内。
3.2 减产损失按减产数量乘以公司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其中未使用的原材料等,一律不扣除,以便计算。
3.3 损失成品(半成品)的价值以该成品(半成品)的数量乘以单位成本计算。3.4 计算减产损失期限系从事故发生时起到安全恢复正式生产时止。但设备修复后,因工作能力减低而造成减产的部分不计算。设备事故的性质:设备事故按发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责任事故、质量事故、自
然事故和其它事故四类,其划分标准如下:
4.1责任事故:因贮运、安装、使用、维护、检修不当等人为原因引起的设备事故。
4.2质量事故:因设计、制造不当等产生的设备质量问题而引起的设备事故。
4.3自然事故:因非人力所能抗拒和消除的自然灾害而引起的设备事故。4.4其它事故:不属于上述几类原因而造成的事故。4.5 设备事故的调查处理权限:
4.5.1特大设备事故由上级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
4.5.2重大设备事故由总经理召集安全员及有关专业人员组成调查小组,进行调查处理工作。于事故后10日内写出重大事故调查报告交上级主管部门。生产管理人员根据调查小组调查结论,在事 故单位报来的事故报告单上填写处理意见。
4.5.3 —般设备事故由事故所在单位负责人为主,召集有关人员,并通知安全生产主任等有关人员参加,进行调查处理。根据调查结果,在事故单位报来的事故报告单上按规定填写处理意见。
4.5.4 微小设备事故由所在单位负责人组织召集有关人员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予以适当处理。并将事故报告单送生产部备案。设备事故现场紧急处置:设备事故发生后,所在生产岗位应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故的扩大,并立即报告班组和车间,如有人员伤亡和火灾发生,应及时组织抢救,必要时报火警,同时保护好事 故现场。
5.1 设备事故发生后,责任者或最先发现者必须立即报告部门负责人。若为重大、特大事故,部门负责人应立即报告总经理。若为一般事故应立即口头通知安全员。
5.2 发生设备事故的部门,必须于事故发生 5 日内指定专人按要求逐项填好“事故报告单”一式三份报安全员,如不按规定填写,马虎了事或对事故原因分析不确切,安全员有权退回令其重写。6 设备事故的处理、教育与防范: 6.1 设备事故发生后,应本着:“三不放过”(事故原因分析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 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的原则,找出事故发生原因,查明责任,提出修复方案和防 范措施。事故调查告一段落后,所在单位要积极组织设备修复工作尽快进行,尽量减少损失。
6.2 要加强对职工的事故教育,对造成设备事故的责任人员应按情节轻重和本人对错误的认识 态度,分别给予经济处罚、行政处分,情节严重者甚至追究法律责任,并将处理结果向职工公布,以 提高全体职工的认识,从中吸取教训,防止事故再度发生。对隐瞒事故或有意缩小事故责任者,除责 成补报外,对责任者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批评教育或处分。对有意制造事故、推卸责任、嫁祸于人 者要从重处理。对于能及时发现和处理重大设备隐患,消除事故者要给予表彰、奖励。
6.3 各级设备管理人员要经常检查设备安全情况,设备所在部门要按期整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对那些因不及时进行整改而发生设备事故者要予以追究责任。设备事故的统计和档案管理:
7.1 组长收集设备事故报告单、事故处理记录、事故调查报告等有关材料,并按要求填写设备事故登记表和年度报表。
6.设备改造及报废更新管理标准 篇六
1、目的
本标准规定了设备改造及报废更新的方法和条件。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部所有在线、离线设备及其主要零部件的改造及报废更新管理。
3、管理职能与权限
3.1车间负责本单位设备改造和报废更新计划的提出和编制。3.2设备主管部门负责对车间设备改造和报废更新计划进行审核。
4、管理工作内容与要求
4.1 根据公司产品发展规划,结合工艺改造和设备技术状态,制订设备改造、报废和更新规划,纳入企业技术改造规划中,并制订计划,按计划组织实施。4.2设备改造是指用先进技术,通过改造恢复或提高设备技术性能。
4.3设备报废更新指用技术性能先进的设备,淘汰技术性能落后或无法修复改造的老设备,报废国家明文规定需要淘汰的设备。
4.4设备改造要考虑设备的寿命和进行技术经济分析。4.5设备改造一般结合大修或单台设备大修进行。
4.6单台设备改造所需资金,一般不超过所改造设备价值30%。4.7设备改造一般符合以下条件:
4.7.1设备经过多次大修,损耗严重,技术性能达不到工艺要求或保证不了 产品质量者,但经过改造能够满足生产要求的。
4.7.2技术性能落后、效率较低、经济效果差,通过改造能够提高有效效率的。4.7.3设备主体没有缺陷,通过改造可以另作他用的设备。
4.7.4设备虽然运行良好,但可以采用新技术,充分发挥设备潜能,具有经济效益的。4.8设备报废更新符合以下条件 4.8.1国家或有关部门规定淘汰的设备。
4.8.2设备运行时,造成环境污染,不符合环境目标,危害人身安全与健康者。设备改造及报废更新管理标准 YZ/HHS-03G22.05 4.8.3虽能修理能够恢复精度,但经济上不如设备更新可行的。
4.8.4整体遭受重大破坏、无法修复的,或虽然可以修复,但修复费用超过设备再利用价值的,应予整体报废。
4.8.5重要零部件损坏导致设备无法运行或设备性能下降达30%以上,且损坏零部件无法更换的,应予整体报废。
4.8.6起重设备关键的零部件损坏,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应予整体报废。4.8.7设备达到规定报废年限,无修复价值的,应予整体报废。
4.8.8压力容器通过检测,不符合《在用压力容器检验规程》的,应予报废。
5、设备改造、报废更新工作程序
5.1设备技术改造由使用单位提出方案和资金预算,由生产部相关部门审核,生产副总批准,重要改造需要出具项目建议书,按有关规定执行。
5.2设备报废更新由车间填写固定资产报废申请单和固定资产购建申请单,按照有关程序执行。
7.机电设备管理标准 篇七
一、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的定义
设备规程是指导工人正确使用、维护和检修设备的技术性规范。包括设备使用 (操作) 规程、设备维护 (保养) 规程和设备检修规程, 简称设备三大规程。
维修标准是对设备进行点检、维护、修理、技术管理等标准化作业的重要技术依据, 它由维修技术标准、设备点检标准、设备给油脂标准、设备维修作业标准等四项标准组成, 简称维修四大标准。
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并不是同时出现的, 而是在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发展到不同阶段后, 为适应设备结构精密程度、设备管理方式和产品质量要求逐步建立和执行的。
二、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发展概述
1. 国外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发展
国外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事后维修阶段 (1950年以前) 、预防维修阶段 (1950~1960年) 、生产维修阶段 (1960~1970年) 和各种设备管理模式并行阶段 (1970年至今) 。其中在预防维修阶段形成了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计划预修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预防维修制两大设备管理体系。随着美国后勤学思想、英国设备工程学思想和日本全员生产维修模式 (TPM) 相继提出, 其他国家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设备管理模式。
2. 我国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发展
1949年以来, 我国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计划预修制引进阶段 (1949~1958年) 、以计划管理为主的阶段 (1958~1982年) 、调整和发展阶段 (1982年以后) 。
我国于1956年引进前苏联的计划预修制, 并逐渐形成了“以预防为主, 维修与计划检修并重”, 同时建立了“三级保养制”, 以及“三好四会”、“润滑五定”、事故“三不放过”等一整套规章制度。
1979年, 宝钢在引进日本全套设备的同时, 从日本新日铁引进了以预防为主的全员生产维修模式 (TPM) 。在此基础上, 结合我国国情和宝钢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建立了点检定修制。随着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生产设备性能越来越先进, 结构越来越复杂, 对设备维修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 国内特大型工业企业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从计划预修制向以点检定修制调整转变。经过不断的发展, 逐步形成了以全寿命周期管理为原则的综合管理模式、以点检定修为主导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以及以TPM为主导, 结合点检定修和综合管理形成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现代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由此可知, 计划预修制与点检定修制是两种不同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计划预修制管理模式执行设备三大规程, 点检定修制管理模式执行维修四大标准。
三、首钢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演变和问题
1. 首钢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演变
首钢是国内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之一, 北京地区钢铁设备维修管理的发展经历了3个典型的发展阶段。北京地区钢铁产品主要是热轧线材, 设备计划预修制能够适应产品的要求。随着板材产线的投产, 北京地区从1999年开始向现代设备维修管理模式转变。2003年, 首钢北京钢铁厂全面施行设备点检定修制。2010年, 首钢北京钢铁厂停产。
2003~2010年, 随着产能转移发展, 首钢先后在河北省东部建立起以首钢京唐公司、首钢迁钢公司和首秦公司为主的大型钢铁基地。这些钢铁基地产品定位于冷热轧板材, 特别是高档家电板、高档汽车板、电工硅钢板等高端产品。原首钢北京地区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则采用较为先进的点检定修制。
在这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中, 首钢高度重视产品多元化和全国性战略布局, 先后吸收合并了吉林通钢集团、贵州水钢公司、山西长钢公司、贵州贵钢公司和新疆伊钢公司为主的外埠钢铁基地。由于这些钢铁基地在地理环境、产能、产品、工艺、设备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此各基地的设备管理模式多种多样, 同一个钢铁基地中不同生产厂之间的设备管理模式也不尽相同, 执行的设备规程或维修标准不统一。为了学习先进的设备管理模式, 这些钢铁基地逐步由计划预修制向点检定修制转变。
2. 需要梳理和解决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首钢下大力量推行点检定修制, 但现阶段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点检定修制, 而是处于计划预修制向点检定修制过渡阶段, 两种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并存。一些基地的设备管理人员对两种设备维修管理体系的认识还存在差距, 因此计划预修制和点检定修制两种模式不可避免地产生碰撞。具体到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管理工作中, 一些管理思路、方法需要进行梳理。如规程标准与设备管理模式的内在联系问题、规程标准的对应关系问题、规程标准的管理路径问题;规程和标准管理经验及时分析总结问题。
工艺流程、设备种类数量、设备技术状态、产品质量水平的不同, 导致了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不同, 特别是产品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后, 线棒材产品与板材产品对设备维修管理的不同要求, 使得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管理。虽然各基地主管部门不断加强管理, 却很难影响到设备使用操作人员, 一些设备使用部门为了完成生产任务, 强行拼设备;生产岗位人员技能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各异, 导致设备日常保养不到位, 存在“以修代保”的现象。如何能够有效监督生产岗位人员正确使用设备、精心维护设备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四、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关系分析及再造
1. 规程标准与设备管理模式的内在联系
计划预修制是根据设备的一般磨损规律和技术状态, 按预定修理周期, 对设备进行维护、检查和修理, 以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的设备维修制度。
点检定修制是按照一定的标准与周期对设备规定的部位进行检查, 以便早期发现设备故障隐患, 及时进行处理, 使设备保持其应有的功能, 其实质是以预防维修为基础, 以点检技术为核心的设备维修制度。它分为点检制和定修制, 并互为因果关系。
点检定修制与计划预修制是两种不同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在9个管理元素方面存在着差异, 详见表1。
通过对比, 在这两种不同的设备维修管理模式中, 只有“规制标准”要素具有较高相似程度, 可以建立内在联系。
2. 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的对应关系
将设备三大规程和维修四大标准所规范的管理内容进行对比, 可梳理出相互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对应关系图, 设备维护规程与设备点检标准和设备给油脂标准的规范相对应, 设备检修规程与设备维修技术标准和设备维修作业标准的规范相对应, 而设备使用规程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标准, 也就是说维修四大标准中没有对设备使用人员如何正确使用操作设备进行规范。
3. 设备规程与维修标准的关系再造
由于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 设备结构设计越来越精密, 设备功能精度成为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两种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并存的阶段, 从原有计划预修制向点检定修制管理模式逐步转变过程中, 如果在短时间内将原有的计划预修制全部摒弃, 会导致企业的设备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 特别是对生产岗位人员正确使用和维护设备产生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日本钢铁企业采用全员生产维修模式 (TPM) 模式, 将生产岗位人员纳入到设备管理体系中。宝钢将“必须准确使用、维护设备”作为推行点检定修管理制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提出了设备操作使用标准化、维护保养标准化和全员参加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 并制定了设备操作使用标准和设备维护保养标准。由此可见, 生产岗位人员正确使用设备, 是点检定修制模式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因此, 在两种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并存阶段, 不能完全摒弃设备三大规程, 尤其是设备使用规程和设备维护规程。为适用两种管理模式并存,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设备规程与维修标准进行关系再造, 使设备使用规程在内容上与维修四大标准建立内在联系, 重点做好两个结合: (1) 将岗位紧急情况处理、故障的排除与设备维修技术标准的异常情况的处理相结合。 (2) 设备交接使用中对设备的巡检、设备使用前的准备及启停机操作前对设备状态的检查确认等要求, 与点检标准中生产岗位人员日常点检标准相结合。形成维修标准与设备规程之间新的对应关系 (见图2) 。关系再造后, 设备规程与维修标准紧密结合, 逻辑明确, 能够适应两种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并存阶段的要求, 为进一步推行点检定修制打下基础。
五、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管理实践
1. 从管理源头入手, 制定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管理制度
结合首钢多地设备维修模式不同, 执行的规程和标准不同的情况, 制定了《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管理办法》, 明确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的定义、各部门管理职责, 将两者关系再造的核心内容写入管理办法。用制度来约束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的重要地位和有效执行, 为规程和标准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和管理依据。
2. 以监督指导为抓手, 协助各基地完善规程和标准管理
管理制度下发后, 总部设备管理部门定期到各基地进行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管理情况督导检查。召集设备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制度的宣讲和释疑, 帮助基层设备管理人员理清设备规程与维修标准之间的关系。协助基地设备管理部门修改完善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 建立规程和标准管理体系, 执行专业检查签认, 进行规程和标准学习抽考以及相应的台账记录, 并按照周期进行专业检查, 保证规程和标准管理层层把控。
3. 以座谈交流为辅助方式, 强化生产岗位人员执行规程和标准
设备管理部门主动与生产管理部门协同, 召集生产岗位人员进行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执行座谈交流。设备管理人员与生产岗位人员进行充分互动, 帮助生产岗位人员理解新修订的设备使用、维护规程, 明确岗位人员日常点检标准和要求, 提升岗位人员正确使用设备和精心保养设备的意识和水平。
4. 以季度总结为基础, 推广设备规程和标准管理的新方法
各基地设备管理部门以季度为周期, 对本单位的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管理进行总结, 填报基础数据报表, 对设备事故故障进行分析, 针对问题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在规程和标准修订完善、检查执行、规程标准信息化方面行之有效的好的管理方法, 在总部范围内进行交流推广, 开创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管理新局面。
六、取得成效
经过前期的梳理、探索和实践, 总部和各基地的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管理工作逐步形成了制度化管理、过程化控制、周期化总结提升的管理格局。各基地积极落实管理责任, 提高规程和标准检查频率, 提升了全员“学规程、用规程”的积极性和生产岗位人员正确使用和精心维护设备的责任心, 有效降低了设备故障事故的发生。
摘要:针对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管理中的问题, 通过明确定义、梳理关系和关系再造, 使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有机联系在一起, 适应计划预修制和点检定修制共存阶段的管理要求。通过制度化管理、流程化控制和周期化总结的管理实践, 证明设备规程和维修标准再造关系保证了全员参与设备维修管理, 取得良好成效。
关键词:设备规程,维修标准,关系再造,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宝钢工业学校教材.现代设备维修管理及其在宝钢的应用[M].上海:宝钢工业学校, 1992.
[2]邹下军.攀成钢设备维修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9.
8.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八
【摘要】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指导性文件,江苏省教育厅组织开发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在课程编排、模块设定、框架结构、设计理念、实施策略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界定。课标的制定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有必要对课标制定的依据、结构、理念等方面进行解读与分析,为相关专业教师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核心内容;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64-04
【作者简介】1.王猛,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25)督导评估办公室副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类专业的专业建设及课程开发。2.杨欢,江苏省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25)机电工程系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电类专业的课程开发与教学管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近期,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相关专家开发并颁布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等六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试行),对全面深化职业学校的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课标开发的依据与思路
本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有“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PLC编程与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调试”及“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六门课程。这些课程标准主要是针对《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部分课程在加工制造类其他专业通用),是该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下位文件,故这些课程的名称、核心内容与之匹配,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也与之匹配,并为培养“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文件保障。
本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发的六门核心课程标准的内容,主要依据该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能力分析表、主要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同时也合理融入相应职业资格的基本要求,如维修电工(四级)、装配钳工(四级)等。同时,课标还参照了《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本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发的核心专业技能课程包含了必修课程中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两种课程类型。其中“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为本专业的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方向的职业特定能力,“机械基础”等五门课程均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专业岗位群的通用能力。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课程标准基本开发思路为:以加工制造类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依据本专业及数控技术应用等相关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共性、一般性要求和基本规格,兼顾个性、扩展要求和特殊规格,整合形成适合多个专业使用、具有公共平台特征的课程标准,如“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适用于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三个专业;对于“机械制图”“金属加工与实训”两门课程未开发的课程标准,则可按《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等9门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9〕8号)中的相应课程教学大纲执行。
二、课程标准主要核心内容解读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基本框架主要由课程性质、学时与学分、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实施建议及说明组成。教师只有系统、准确地理解各部分的内涵,才能全面达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课程性质,加深对其类型、特点、关联课程等的理解
对于课程性质,教师不仅要理解各门课程的类型,更应理解课程的特点、前修后续课程的关联性等。首先,“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五门课程均为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这类课程在教学时必须突出基本技术知识、基本技术技能的获得及基本职业素养的形成,是为专业技能方向课程学习或专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获得奠定基础的;而“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课程则更注重专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其次,六门课程标准总体上体现了学做合一的课改思路。但由于其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整合的程度不同,课程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如“机械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在强化基础技术理论学习的同时,分阶段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环节;而“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PLC编程与应用技术”等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技术知识与技术应用有机融合。
最后,关联课程,即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如“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的前修课程为“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后续课程为维修电工考级技能训练。在课程性质中突出关联课程,一方面有助于引导教师从专业整体的角度来理解课程的地位和功能,强化专业意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前修、后续课程的认真研读,授课时就能达到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以致用的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理清课程设计思路,整体把握课程的理念、目标、结构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标准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积极反映职业岗位规范和最前沿的技术要求,体现了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反映了“以生为本、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做中学、做中教”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课程理念,呈现了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在教学领域的最新成果。课程的整体设计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注重课程的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工匠精神”。如“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了“要将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工匠精神的养成融入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的要求。
第二,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各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在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的性质对核心素养提出了培养要求,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目标中的核心素养要求包括:知识素养——掌握PLC指令使用与编程的方法及通信、组态技术;能力素养——会根据控制要求,合理分配I/O端子、设计PLC控制原理图,实现PLC硬件系统的正确安装;实践素养——能选用一种PLC编程软件完成程序的编写、调试、仿真、下载和监控,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发展素养——具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查阅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安全素养——具有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安全意识;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以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职业品质。
第三,关注中高职衔接,兼顾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为继续教育留下接口。如“机械基础”课程的“常用机构”及“机械传动”两部分重点内容以定性分析、应用分析及拆装技术为主,但也有类似“传动比”计算等的定量分析,有效地实现高职教育“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衔接。
第四,体现“课证融通”思想,将相关企业、行业的职业标准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如“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术”课程的“对接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员职业标准,按工作过程导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构建学习单元”;“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对接国家维修电工(四级)职业标准,精选企业典型项目和工作任务”等。
(三)分析课程内容与要求,全面践行理实一体的实施策略
课程内容与要求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除了要熟悉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能力点及其应达到的水平外,更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准确理解“课程内容与要求”两个表式的选用原则。“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调试”“PLC编程与应用技术”“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这三门课程标准选用了项目课程的表式(如表1所示)。这类课程是以典型的教学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论,通过完成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实现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江苏省近年来“三以一化”课改的成果。“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术”三门课程标准采用了模块化课程的表式(如表2所示)。这类课程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强的特点,各教学单元的属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体现了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的特性。
第二,全面分析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理解各项目(或模块)间的衔接关系,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的顺序。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主要由“初识PLC控制系统”“三相异步电机点动与长动的PLC控制”等多个项目组成,各项目和任务是根据PLC工业控制对象以及控制要求的不同,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递进关系来编排的。课程实施时,则必须按照“内容与要求”的逻辑顺序及任务实施的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活动。
第三,合理设置教学的“情境性”,规范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在特定的职业情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这就要求职业学校的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必须与课程的教学内容匹配。故学校要根据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的相关要求,完善基地建设,为教师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中提出的“本课程宜在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实施,应配置电脑、投影仪、PLC安装线路板及相关器件(套/人)或PLC系统综合实验装置(套/2人)的专业实践教学设备”等。
第四,重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不断改进教学模式。要将课程标准的“内容与要求”和“教学建议”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实施时,建议采用任务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按照控制要求分析、资源端口分配、电路原理绘制、电气元件选择、电路安装检测以及程序编写调试的工作流程,组织每一任务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按照“任务引入—功能分析—组织实施—结果测试—撰写报告—评价反馈”的顺序编制学习任务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活动等。
第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各门课程标准均结合课程的特点提出了评价建议,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如“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和调试”课程的“对于设备的组装,采用学生自评的方式,促进其对工艺要求的认识;对于设备的调试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规范操作过程、强化安全意识”。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如“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对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主要采用笔试评价;对典型控制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故障排除与维修等操作技能的检测,依据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主要采用观测、现场操作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的“引入PLC系统装调的现场操作、成果演示、作品评价等学习成果评价,结合PLC控制理论的课堂提问、答辩等学习态度评价,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六,倡导校企合作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各门课程标准均对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引入企业元素”“工学结合”等开发建议,努力实现学习内容与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如“PLC编程与应用技术”课程的“引入生产现场情境、操作规程、工艺卡片等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项目任务书、作业指导书、实训指导书,强化技能学习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开发基于Internet的仿真性教学资源、实践性视频和各种多媒体素材”;“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和调试”课程的“以企业应用广、技术先进的典型机电一体化设备为载体,由简单到复杂,整合设计梯度明显的典型教学项目或教学案例”等。
此外,了解学时与学分,合理选择学习内容,也是教师理解课标、用好课标的重要条件。机电技术应用专业6门课程标准同时给出了学时与学分,说明它适用于学分制和学时制两种情况,便于弹性学制的实施,其数值与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相匹配。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具有多专业通用的特点,涉及具体专业使用时,要结合课程标准“说明”部分的描述,合理选择学时与学习内容。以“液压与气动系统安装调试”为例,该课程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占56学时,3学分;课程内容中的“*”部分必须选学(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则不学)。
三、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6门课程标准的颁布,是落实我省中等职业教育“2.5+0.5”学制改革,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我省课程改革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的阶段性成果。虽然是试行稿,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它的实施对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入推进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全面更新了教学的观念。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最大区别在于: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习结果”向关注“学习过程”等的转变。核心课程标准的颁布,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真正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其次,厘清了教学文件的关系。省教育厅通过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系列教学文件的颁布,帮助专业教师厘清了专业与课程、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及教材等教学资源的上下位关系,明确了职业学校教师实施课程教学的依据及课程开发的逻辑顺序。
【机电设备管理标准】推荐阅读:
机电设备完好标准06-10
机电设备管理概述12-15
机电设备部门管理规定06-09
联合煤矿机电设备管理考核办法10-28
煤矿机电设备安全管理与维护07-25
煤矿机电设备材料捆绑管理办法09-22
矿井机电设备维护、检修管理制度09-27
煤矿机电设备管理系统技术方案10-21
浅谈孔庄煤矿综采队机电设备管理06-17
机电设备管理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