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2024-06-16

教学实践语文能力(共12篇)

1.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阅读、写作强调学生自己读和写”。“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少做题,多读书”。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能力,去搞好自己的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出力。明确了语文实践能力重要,于是,我在备课和教学中,力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学习有条不紊的进行,有利于知识的习得,有利于学生学习独立性的养成。如果不是好习惯,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教育的根本宗旨时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生以之。以为教育可以把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给他们,学生出了学校再不用自己探讨追求了。这种认识是根本不对的。”叶老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育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以及勤于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告诉我们无论课内课外,无论看书听课都要勤于动笔。平时读自己的课外书时,让学生拿一支笔,摆开一个本子,让学生边读边动笔。动笔,可以用标注,用线段或者符号把他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开始时可以先摘抄,不要大段大段摘抄,而是要有选择,选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片断。之后,可以是批注,在自己的课外书的空白处,简单批一个词,如“精彩”、“太妙了”、“不对”之类,以后可以批注完整的一句话,再往后可以用几句话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外出时,及时把所见所闻和感想记录下来,哪怕非常粗略非常简单,都要记录,坚持数日,就养成习惯了。养成写日记、记随笔的习惯。开头时可以非常简单,之后可以逐渐复杂,写成片断,甚至写成完整文章。关键是培养习惯。日记、随笔,仍然是以片断为主。总之,一定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另外,还需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帮助学生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遇到生疏疑难的字词,教师不要马上说出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工具书,以逐步形成习惯。这是素质教育要求“授之以渔”的体现,为学生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查一查工具书,让工具书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经常带好《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一类常用的工具书。给学生做榜样,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可以跟学生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设法调动学生对工具书的兴趣,比如,讨论一些让学生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得不出答案时,不必去请教老师,到相关的工具书里查找出来,学生就会对工具书的巨大威力感兴趣。许多工具书查阅方法都有所不同,应该教给学生基本的查阅方法。

要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孕育学生灵性的最佳场所。因此我们创设美的情境,激起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描述美的热情。例如,一年级的韩老师在带领学生上课间操时,感觉风特别大,这是学生都感受到的,韩老师抓住了风大这一天气特点,引领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韩老师神秘的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客人。”说着板书“风”,接着问:“今天的风与以前有什么不一样?”“风特别大。”“你能说说风怎么大吗?”有的同学说:“刮得我不敢睁眼睛了。”有的说:“刮的塑料袋都跑到树上了。”有的说:“刮的我走不动了。”……“同学们,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今天为什么刮大风吗?”学生们稍作思考便纷纷举手,有的说风伯伯喝醉了酒,有的说风爸爸饿了,有的说风爷爷生气了……学生的想象力多么丰富,他们是天生的小诗人。自然界带给我们花红柳绿,送给我们风雪雨露,春天,我们走出校园寻找春的清新、赞美春的温暖;秋天,我们在《美丽的树叶贴画》《秋韵》《落叶情》中,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冬天,我们和孩子一起站在雪地里,欣赏雪的舞姿,感受雪的快乐。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很多,同学间的、师生间的,课上的、课下的,家里的、学校的,眼见的、听说的……这些事情只要稍微留意,细细体味,都是学生笔下的好文章,教师经常地把这些琐碎的小事作为写作的素材,学生的思维才能扩散出去。例如,二年级的高老师发现讲桌上放着许多没人要的铅笔,就“讲桌上的铅笔”进行了一次说写训练。他指着这些铅笔对学生说:“这些铅笔怎么跑到这儿来了?他们是不是很喜欢我呀?”话这么一说,学生们都笑了,创作的灵感也随之而来了。其中一名学生写得挺有意思。诗中写到“我的铅笔迷路了/我好着急呀/铅笔,铅笔,你在哪/忽然/我看到了他/正在墙角边哭/我急忙把他/送回了家”。这样的作文还有许多,像《进货》、《带你走进卡的世界》、《老师视线之外》等等都是学生关注身边小事的杰作。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2.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二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首次用“口语交际”这个新概念替代了“听说教学”, 确立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明确了口语教学的重要地位。它反映了时代对语文教育的新呼唤, 也反映了人们对“口语交际”在培养未来社会高素质公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

【现象一】“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中,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境:许多教师在不同的年级重复地搞‘打电话’、‘买文具’、‘招待客人’之类的‘活动’……与其说是‘口语交际教学’, 不如说更像是在指导学生‘学会做那件事情’……还有一类, “冠之以‘介绍’、‘采访’、‘讨论’……但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实践, 所着眼的也往往是‘一次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含混其事而又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因此, 我们首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目标, 目标要切实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并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兼顾所有学生, 并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 口语交际要贴近学生生活, 如:因为发烧感冒, 小明几天没来学校, 他在上数学课时, 有好多地方都听不懂了, 他很着急, 课间仍然闷闷不乐。教师的口语交际要求可以设定为:怎样去安慰他。因为情境创设贴近生活, 孩子们就觉得有话可说, 他们跃跃欲试都想展示自己。

【现象二】对于口语交际, 很多教师注意到通过生动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想说、敢说, 此时的口语交际一改过去呆板的教学方式。但是, 在注重生活气息的同时, 却似乎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日常化。将日常生活简单地搬进课堂让学生‘活动’一番, 而缺少作为一门课程的教学价值。因此, 我们要及时的对不正确的口头语言予以纠正, 让学生们的话语更加规范化。帮助他们把话说清楚说正确, 使他们能够在实际应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二、探索口语交际环节的变化

口语交际就是人与人的交流, 交流是相互的, 只有让所有的孩子都热情参与, 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因此, 我们首先要激发学生们口语交际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们在心理上渴求表达内心的欲望时, 他们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口语交际之中, 真正“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如:准备小草、春笋、柳树、小蝌蚪、燕子等头饰 (体现春天特征) 。老师戴着头饰扮演春姑娘, 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大家好, 我是春姑娘, 听说你们很喜欢我, 能不能说一说春天的美景, 讲一讲和我有关的故事, 背一背和我有关的古诗、课文呢?设计要求:找春天。低年级孩子的学习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受“兴趣”的影响。好的情境能把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过来。在角色扮演中, 学生们自然而然有了交际的兴趣, 纷纷说着春景, 回忆知道的故事、古诗。此类设计中师和生, 生和生都可以互动。其次, 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促进学生们积极互动。教师要尊重和关爱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才能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提出不同的建议, 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三、追寻口语交际形式的转变

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 绝非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日积月累、不断提高的结果。因此, 口语交际训练不能只依赖一学期几次的口语交际课, 还必须在“渗透”上下功夫, 做到练在平时, 练在平常。唯有这样, 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才不是一句空话。

1. 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以问助答, 丰富学生说话内容;也可以提供句式, 帮助学生理顺思路;还可以指导点拨学生连句成段, 连段成篇。也就是要先指导学生连贯完整地说好一句话, 再点拨激发学生用一定的句式把每句话连起来, 形成一段话, 使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融合为一体。从而做到口语交际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2. 课外延伸

口语交际训练要立足于课堂, 但不能局限于课堂。我们可以向课外延伸, 在生活情景中进行真实的交际。如:在春游活动中, 让学生们自由的交谈。在体育活动中, 针对活动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意见等等。在喜爱的实践活动中, 孩子们总是会滔滔不绝的说话, 他们说话的兴致特别浓。此时, 教师要适时提醒他们注意自己口述的条理是否清楚, 用词是否恰当, 语言是否流畅等等, 时间一长, 学生们的口头交际能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得到提高。

总之,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古人说得好:“少若成天性, 习惯成自然。”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在现代化的社会里, 人们当众说话是不可避免的。训练和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表达、交往和应变的素质, 不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们就要从小抓起, 从学生跨进校门的第一天就开始。贵在坚持、持之以恒———给低年级口语交际插上有力的翅膀。

摘要:口语交际能力是贯穿人一生的活动。语文学习, 只有密切联系生活, 才能焕发勃勃的生机。而小学低年级阶段, 儿童词汇量迅速增加, 逐渐熟悉语言规律, 正是儿童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那么,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呢?长期以来“口语交际”在老师们心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口语交际教学”应该如何有效扎实地开展?这不能不引起教师们地思索。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交际

参考文献

[1]朱春兰.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设计[J].小学时代, 2011 (8) .

3.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实践探索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 思维 展现空间 独立自主合作

语文的教学要以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为基础。但是学校教育从何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却是令众多教育工作者深感困惑的事情,那么,体现创新教育的教学行为和传统的教育相比应有哪些本质性的区别呢?区别在于创新应注重开发学生发展的三个空间。

一、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活动的空间

任何学科的教学总是在一定课堂气氛中进行的,课堂气氛是影响学生创造力主体发展,影响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平等、融洽的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主动思考,自觉体现,老师则起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记得曾有一本杂志介绍了这样的事情:美国一教授测试学生的能力情况,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青蛙的舌头着生的位置在哪里?让学生第二天带答案来。结果中国学生带来了课本当依据,而日本学生则带来了青蛙。中国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是熟练的,但实验技能、研究探索意识相比之下还差了一点。这与我们平时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空间和时间,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大增,创新教育才有落实到实处的可能。由此可见,创新教育不应是一种雕刻的教育,而应潜意识地渗透到每个具体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中。

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常用限制讲授时间的办法来保证学生学习的时间,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首先是因为教师的讲授时间常常是分散在课堂45分钟,无法统计。其次,学习效率的高低并不能简单的依据学习时间的长短而论。因而,我们在提倡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同时,还要研究如何拓展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的空间,其基本做法如下:

1.争取人人参与,集思广益,还学生以广阔的空间

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曾讲到一则趣事:一位医生在教学生的时候,用手指蘸着糖尿病人的尿样来品尝。然后要求每位学生重复这个动作,学生勉勉强强,愁眉苦脸地照做了,而后一致同意尿是甜的。这个医生笑着说:“我是教你们观察细节的重要性,如果你们看得仔细了,就会注意我伸进尿里的是拇指,舔的是食指。”这个故事为学生讲述了观察的重要性,然而如果没有全体的参与,仅有少数人的配合演示,其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许多学生就不会从中吸取教训,反而会讥讽大胆尝尿的学生。这就强调了多人参与的演示试验,收效会更佳,教育目的也更具实效性。

還有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故事可由老师讲述,也可以由学生讲述,围绕多人参与,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例如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等,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2.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各自相对独立、自由的学习空间。

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比如游戏场里,不可能让所有的孩子以同样的方式玩同样的玩具,学习也是同一道理。传统教学总是要求不同品质的学生保持相同的学习进度,结果优等学生无事干、吃不饱;弱势群体干不完、吃不消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实质就是限制了学生的活动自由,所以我们要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出发,拓展学生自我活动的空间。例如:平时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多层次教学,尽量缩短讲授时间,允许部分学生(优等生)不必围绕老师和黑板转,对他们的要求可以是跳跃式的等等。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教学,人人参与课堂,力争个个有事做,有活干,做到有的放矢。

3.教学中不断变化和丰富学生的活动空间。

活动课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主阵地,所以,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就像剧本中的一场戏拍的怎样,与导演选择的场景至关重要,教学也是如此。对学生活动的空间,小组讨论的空间,实验场所,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大自然等空间,都应该成为备课的一项内容进行构思、加工和布置。只要活动场所吸引了学生,也就意味着创设了促进学生施展个性空间的舞台。

二、借助丰富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巴莆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指出:“鸟儿要飞翔,必须借助空气与翅膀;科学教育要有所创造,则必须占有事实和展开想象。”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图画等阅读、写作材料,通过想象甚至幻想的方法,进行创造性阅读、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训练。这些训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完《皇帝的新装》一文后,我要求学生续写游行大典结束后的故事,以半命题《??的皇帝》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讨论,活跃其思维,激发创作热情。学生能想出《不敢穿新装的皇帝》《谈衣色变的皇帝》等富有新意的文题,写的文章,情节曲折,人物栩栩如生,阅读后,让人忍俊不禁。在教学中,利用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很多,关键是找到“触发点”、“着火点”。丰富多彩的想象,可打破学生思维的常规与定势。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要不断创设梯阶问题情境,以思激趣、以疑促思。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在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中获知、练能、增信,即在学生的头上始终有一个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性,做到层层递进;解决问题具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包办灌输的不良做法,绝不能把桃子摘下来送到学生的手中。在日常教学中,把桃子亲手送到学生手中的现象屡见不鲜,应及时予以纠正。

三、创设有效平台,激发学生表现的空间

一项好的技术如果不能转变为产品,则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样,在适宜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里,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外部信息,并进行初步加工的创新意识,如果得不到表现,得不到认同或修改的建议,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创新意识就不能强化,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创新的动机。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努力培养每位学生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操作绝技,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他们精心构思的作品,如:诗歌、模型、标本等。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他们对一些现成的理论和传统的观点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进行大胆的质疑,探索求异,没有“求异”就没有“创新”。对学生的一些不同看法要予以鼓励,允许不同意见,甚至错误意见的存在,因为学生的积极性是在一次次失败中丧失的,而学习的内驱力是在一次次的成功中高涨的。只有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饱满的学习情绪和热烈的讨论中,发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问题,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四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口语交际是人们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敏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历史上,孟子雄辩无敌,苏秦言动六国,孔明舌战群儒……他们凭借出色的口才使自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如今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现代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人们整体结构中的重要素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基础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但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低年级抓起。

如何让学生能轻松,愉快的进行口语交际、学会交际,成为我研究的内容。基于此,我提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

2、课题提出的意义

学习新课标后,我领悟到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1)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

速的语言组合能力、得体的举止谈吐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广泛的实践研究,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形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这门学科的兴趣。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对应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提高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学习研究,促进自己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进一步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做个科研型教师。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人为本”理念

人本心理学家把潜能看作是人的内在价值,指出人的潜能的实现决不是一种势在必行的规定性,后天的社会环境决定着人的潜能的实现与压抑,而后天的环境必须有一种和睦的气氛,有一种真诚、信任理解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成为可能。戈布尔说:“健康的儿童是乐于发展、前进的,乐于提高技艺和能力,乐于增强力量,因此要对每个人的内在潜能发展产生兴趣。”马斯洛认为,人最终不是被浇铸成或塑造成人的,而是依靠自身实现潜能的,环境的价值在于促进潜能的现实化。本理论中三方面值得本课题的关注:①学生是口语交际的真正主体;②教学环境的创设是学生真正口语交际潜力的促进者;③口语交际触及的是学生潜能的开发发展。

2、让学生敢于口头交际的策略的研究:找到学生不敢与同学交际的原因后我们就要进一步研究如何让学生敢于和同学进行口头交际的策略,并让他们感受到交际带来的舒畅心情和愉快情绪。

3、学习新课标对口头交际能力提出的要求,并研究得出达到要求的策略。

4、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的研究:语文课堂是生生和师生之间进行口头交际的最直接的场所,是我们培养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最佳场所。这具体的情境,是学生各展口头风采的沃土,在这块沃土上,师生不断的锻炼着自己的口头语言,同化优化课堂语言。比如“我认为”,“我不同意某某的看法”。使口头交际能力得到升华。

5、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心态的研究:当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提高了,他就具备了积极的心态,乐观的心理、不再恐于与人沟通交流了,这样就能更快地适应多变的社会,如鱼得水在各种场所施展口头才能,提高了口头交际能力,也就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心态的研究。

七、研究的方法

本研究拟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开展调查,进行现在状分析,对调查情况分类对比,积累材料,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进行具体操作。

1、文献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2、行动研究法:根据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情况,适当调整课题研究,3、注意测验试卷的类型,特别要考查口语交际的水平。

4、总结前半年的实验情况,调整研究方案,重视课堂结构的调整。

5、及时召开学生座谈会,必要时进行一些看图说话、编故事、小小演讲会等比赛,从多方面分析证实。

(三)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

1、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课题实验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实验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归类、比较,总结口语交际教学的方法,通过测验效果,揭示口语交际的教学规律,分析存在的问题等。

2、撰写课题报告。

3、总结口语交际教学的新方法。

4、汇编口语交际教学的设计方法、口语交际教学的时间安排原则、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筛选以及相关教学策略。

九、研究的预期效果

1、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会说普通话,语句连贯,条理清楚,态度大方,有礼貌。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整理、总结培养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策略,提高我们当前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活跃我校口语教学的研究。

十、研究成果形式

5.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五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积极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由此可见,语文实践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质的发展。如何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立足课堂,构建实践型的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一切学生直接接触的对语文材料的感知、理解、品味、感悟、积累、表达是更重要、更经常、更核心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利用教材中一切有利的因素,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逐渐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如何在课堂内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呢?

1、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实践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 ,教师应该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实践。一是老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产生阅读内驱力,获得由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的最佳心境。从字斟句酌的浅层次的阅读,到对文本内容与思想感情质疑的高层次的阅读。二是教师要适当地加以积极的引导,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动耳、动脑。

2、帮助学生在积累中实践

语文中的积累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是相当重要的。讲究积累要提倡多读多背,课堂上要摈弃传统教学中的“讲透讲深”或“问个不休”,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给学生以充分的朗读和背诵的时间。如对于文本中优秀的名家名篇、古代诗文等要让学生强化诵读,帮助积累;对于优美的词句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另外还应重视语文中的复述,因为复述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学生自身语言的重要手段。

3、培养学生在感悟中实践

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的目标上注重感受性、体验性等学生内在的感悟。如诗歌的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叙事性文章的教学要注重学生对故事场景、人物、细节等印象深刻的情景和形象的描述;对于优美的抒情类文章,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强理性阅读的成分,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4、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实践。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可用来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语文实践。教师可以凭借教学内容,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读读文,动动手,动动脑,通过调动各方面的感官,达到阅读的最佳效果。例如《三亚落日》一课的第二小节,主要介绍了三亚独特的热带风光,我尝试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描述,并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自己所理解的内容用间笔画形式来表达,最后请学生出示自己的作品进行集体评述……大家都兴兴致勃勃地描绘着自己了解的、想像中的三亚,一幅幅美丽的三亚风光图,表现了孩子们惊人的想像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独特理解。

5、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实践

写作实践是很重要的语文实践,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有独特的功能。教师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写作的内驱力;二是要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让作文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抒真情,大胆地表现自我;三是要充分凭借教材,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练笔机会。如仿写、续写就是一种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练笔形式。教完课文《广玉兰》,可以让学生仿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学习运用该课学到的写作方法。再如,阅读过程中的仿句写句,也是一种语言实践的好方法,如仿写《匆匆》第一段中的“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续写同样是一种发散学生思维,进行语言训练的好形式。教完《穷人》后,可让学生续写故事的结局。另外,挖掘文本“空白”处,让学生续写,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课文围绕“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这句话,从四方面具体写,但学生似乎并不满足于文章结尾的”戛然而止”,为了使文章结构更完整,并和开头相照应,我让学生用一句话给文章做结。 实践证明,运用拓展阅读,让学生多说、多写都是对语言运用的绝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会得到同步的发展。

二、课外拓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合理开发语文教育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优化学生语文学习的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语文教学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1、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语文实践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所谓探究学习,即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设一种研究性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当前社会,现代媒体向人们展示了广阔的信息空间。例如,利用现代媒体指导阅读实践。学习课文之前,可引导学生到有关媒体上查阅相关资料,可以为学习课文作必要的阅读铺垫。如教学《二泉映月》之前,可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背景资料,并将查询的资料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学习课文之后,也可引导学生进行专题性的信息查询。如教学《夜晚的实验》之后,可引导学生围绕超声波的研究和应用到网上查询相关的资料,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

2、让学生在情景表演中进行语文实践

教学中教师借助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通过确定明确的主题,创设生动的情景,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巩固和深化,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在教学《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课后,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记者采访”活动,让他们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一些社会名人。事实证明,这样的活动,学生情绪高涨,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兴趣,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很多,如创编课本剧、模拟导游解说,模拟角色表演等。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一方面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语文实践

语文教学应该拓宽学生的活动时空,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上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搜集、处理一些课堂学习的信息资料,解决课堂学习中的难题。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学生对时代背景或相关的知识很不了解,文中事件、人物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给课堂学习带来一定的局限,造成学生上课如坠云雾,似懂非懂。如果课前让学生阅读和搜集相关的内容,会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更主动、有效。如教学《卢沟桥烽火》《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阅读有关抗日战争和《水浒传》的书籍,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各种有关的知识,学生都行动起来了,课堂上学生交流踊跃。

4、让学生在搜集整理中进行语文实践

指导学生搜集材料、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是为学生课堂学习创设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教完《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后,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布置学生搜集“世界名城”相关资料或图片,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让学生上台交流或展示图片,解释图意,学生围绕主题,在搜集和整理的过程,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再如利用晨会课时间,开展“新闻早餐”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采集到的新闻,并且每天请一位同学上台讲述自己了解到的一则新闻。这可以促使学生通过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方式采集每天新闻,并经过处理,选择重要的部分讲给别人听。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中搜集名言警句、精彩广告词、谚语俗话等,组织交流,小组学习活动。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探索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又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融合。

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大语文教育观,而语文学习又是一个长期积累,不断实践的过程。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和广阔的语文实践空间,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注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实践语文,提高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邮箱: zjj641010@sina.com

6.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六

【提 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也只有从课堂之内、课堂之外去下工夫,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去培养,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阅读 写作 语文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29-02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课堂如何适应改革的需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应思考的问题。通过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发现,新课改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通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本文将根据作者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实施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实现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一、理论背景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2)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3)思考、领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阅读,阅读量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指导着我们课堂的方向,以及我们设计教学的方向。

(二)新课标的高考卷中,语言应用20分左右,默写6分,科技文、文言文、诗歌、现代文阅读一共占64分,作文60分。可以看出,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重头戏。

从以上理论与数据可以看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施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就必须加强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生命,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不会写作,就谈不上语文水平的提高。

二、阅读与写作——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语文学科有它自己的独特性。它需要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共同完成的。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按“三步法”的结构来开展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来开展。1.课前三分钟——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的阅读得以展示

课前环节用得好,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每一堂课的期待度与兴趣度的。在课前这个环节精心设计,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设计课前三分钟演讲,做到“课前三分钟——一周一主题”。主题设计有“时事评论”“古代诗词鉴赏”“哲理小故事”“现代散文诗歌欣赏”“歌词台词欣赏”“成语小故事”“名人警句”“历史典故”“中外名人故事”等,可以给每个主题设计一个标题。比如“时事评论”设计的标题有“关注天下,聚焦热点”(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中外名人故事”的标题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自牛顿名言“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会学生从名人经历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名言警句”设计的标题有“学会聆听”(让学生在哲理中领会道理)。然后六到七人组成语文学习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主题。每天上课前用投影的形式展示,轮流演讲。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活动的效果虽然不能在考试中立刻体现出来,但是,它锻炼了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也给他们课后积极阅读、健康阅读提供了一个方向和范围。

2.课堂中——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用学生的精彩来彰显课堂的精彩

我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在思想性与文学性上都对学生具有很好的熏陶作用。可是阅读是多元性的,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所以新课标也提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倡导真实、自由、个性的人文精神。所以,要让学生认真品读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用文字写下自己的感受。比如,上《故都的秋》时,让学生针对五副秋景的画面写自己的感悟;上文言文《赤壁赋》时,让学生用现代的语言描绘课文夜游赤壁的画面;上诗歌《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分段鉴赏诗歌,写感想与体会,等等。而且,让每位学生利用他们自己写作的这些感悟、体会等欣赏作品,通过小组评比推荐上台展示。这样,学生既可以用心去体会这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又能在写作上得到训练。在课堂上,同学们的这些精彩作品也可为课堂增色。例如,笔者上《春江花月夜》时,发现有学生是这么写对这首诗歌的初读的感受的:“当我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被瞬间带入到另一种情境,时间和空间的力量摄人心魄。宇宙无穷延伸,永无止境;岁月流逝不断,如不竭江水。而我细微如蚁,时间和空间变幻着,各种情感包围着我,此时,我感受到宇宙之无穷,又感到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这节课,课堂浓浓的诗意是学生的文采、学生的智慧创造出来的。

语文教育是一门语言教育,所以应该“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语言”。在教学中,要在语言上下苦工夫,以语言为基点,进行讨究、鉴赏、体悟,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所以,课堂中,教师必须要将人文精神贯注其中,强调反复诵读,要求学生注重对语言的体验与感受,在心灵中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感受语言的境界,最后,通过自己的文字传达出来,学生才能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也才能实现内化积累,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才能得以加强和提高,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3.课后训练——倡导自由写作,积极阅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刘国正先生倡导的大语文教学观中也提到:“语文要想学好,还必须从课堂以外的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去学习。”所以,在课堂之外,我们可以设计几个板块,去加强阅读与写作的培养。

(1)美文感悟。要求每个学生一个星期摘抄一段喜欢的文段或者是诗歌。这些文段要求是一些能触动你的心灵的文字,或者能给你美的享受的文字。把它摘抄下来,写上自己的感悟或者是点评。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多阅读那些优美的文章,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并学会欣赏好的文章。(2)随笔与周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学生总是说试卷中的作文题不好,不但不好,而且还给他们规定了许多条条框框,使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周记这一形式可很好地弥补这个不足。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自己的喜怒哀乐,只要是心灵触动,就有感而发,这样学生就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只有真情实感,文章才会有深度,有新意,有自己的个性。学生也会在这样的练笔中创作出好的作品,也才会愿意创作作品。

这一做法让学生的写作热情得到释放,能极大地去满足学生的创作欲望。

(3)办班刊。创办班级刊物让学生的写作热情找到释放的出口,满足学生的创作需要。创办班级刊物时,取一个有意思的刊名,配上精美的插图,编好后印上几本,在班上传阅,给隔壁班级传阅,给自己的老师传阅,相互交流,活跃写作氛围,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至于文集,做法相似,文集的内容都是自己的作品,它可以是考场中灵感一来挥手写下的文章,可以是自己几经斟酌,精心构思的作文,也可以是生活学习中有感而发抒写的性情之笔,等等。期末,每个人有这么一本属于自己的文集,学生都会有强烈的成就感,作文的积极性自然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举办读书交流会。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在目前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越发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至养成习惯,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列好书目,布置学生去读书,让学生在规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去读。比如在上选修课《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寒假去读《论语》,然后写读书笔记。在正式上课前,可以在班里搞了一个“我读《论语》”的读书交流会。通过读书交流,学生不仅分享了自己与别人的读书体会,而且能从经典名著中得到了生活的智慧,感受到经典的精神的力量。

(5)定时上好阅读课。让学生自己购买《读者》《青年文摘》《意林》《青年博览》以及文学名著等读物,建立好班级的图书角,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百家讲坛》《祝福》《哈姆雷特》《边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等大量的与课文有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的影视作品和视频,这种广泛的阅读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7.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七

众所周知, 中外学生对比起来, 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 但却经常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 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 成绩也不错, 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 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 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学生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 教师对学生来说, 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 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 学生思想僵化, 不敢越雷池一步, 毫无创造能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创造。”学生的创造火花一闪现, 教师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 雪融化了, 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 有的学生说变成冰, 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学生的回答充满智慧, 但是不符合常规, 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是富有创意的, 所以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有创意地回答问题。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 教师要把有无创意摆在首位,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二、善于挖掘、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调动起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 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 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的火花, 它们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 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 使之成为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

如, 教学《变色龙》时, 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 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团, 就会认真阅读课文并积极思考, 最终揣摩清楚作者命题的艺术。

三、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象, 拓宽思维空间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牛顿的万有引力源于苹果下落引发的联想、想象, 瓦特的蒸汽机源于沸水掀动壶盖引发的联想、想象。由此可见, 联想和想象是创新和创造之源,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具备了这种能力, 才能不断地进行创造。语文教材, 特别是其中的文章, 大都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 文章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以获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 尽量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 多设置一些“空白”, 让学生借助联想、想象去填补。比如, 阅读文学作品时, 可引导学生想象情节上的空白, 情节的走向, 人物的命运发展, 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 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

如, 教学《竞选州长》时, 可让学生设想:“假如‘我’不退出竞选, 结局会怎样?”之后要求学生续写出不同的结尾。

总之, 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 创造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境界, 是民族振兴的希望。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发他们的智力资源, 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 进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笙编辑:谢颖丽

8.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自2001年我国新课程改革开始到2005年新课程改革结束,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并不断深入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时代教育的主题,初中语文教学也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下不断改革和发展。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和保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国家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宗旨,不断推进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而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笔者近年来重点研究的问题。以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经验,阐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国家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影响,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较之以往有了重大的变革和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明确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不够明确。教师在教学中依旧习惯采取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没有充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现代社会来讲,实践能力是比较重要的一项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学生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竞争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依旧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培养学生其他能力为辅。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职称评定、学校的声誉和竞争力等,因此,迫于现实的压力,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依旧唯成绩而论,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合理解读学生实践能力

长久以来,我们大部分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解,都归结于课外活动的能力。因此,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往往片面地认为课外活动就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实,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是多方面的,并不单纯是课外活动。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在初中语文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从课外活动进行,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例如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课堂竞赛以及其他相关的课堂活动,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而不应当仅仅局限于课外活动。

(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针对性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基础。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可以举办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可以举办优秀作文评比活动,培养学生写的能力。教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多方面的,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不断弘扬学生的优点,弥补学生的不足,从而达到全面提升的效果。此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并将自己所学习到的新知识、新理论有效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语文实践活动

开展校外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为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融合沟通,拓宽语文学习的时空领域,我们结合语文教学,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种实践活动。如清明节时,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纪念堂,缅怀英烈;春游时,组织学生观赏大自然的美景,举行以“自主自理”为内容的野炊活动和各项有意义的比赛,让学生尽情的活动;参观旅游景点时,让学生撰写导游词;搞社会调查,使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通过这些活动,真正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学用语文的重要性,培养了兴趣、提高了认识、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沟通了课堂内外,校内校外,拓宽了语文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研读语文教材、更多地接触语文素材,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合理解读学生实践能力,营造民主和谐,尊重个性的创新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方式灵活,引导学生创新,关注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要广泛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淑欣.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J].学周刊,2013(17).

[2]马列锋,张柠.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12).

[3]张洁松.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8).

[4]罗国惠.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1).

9.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九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语文课外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展、延伸、补充。因此,国家教委把“培养阅读兴趣”列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淡化“语言文字训练”的提法,注重积累,增加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教学目标、数量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向外延伸。

2.我国目前人均读书量不足5本,各种混乱无序的课外阅读现状待科学、有效的指导。主要存在以下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师生对课外阅读都缺乏足够的重视。(2)学校与家庭藏书严重不足,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3)缺乏科学合理的课外阅读要求与指导。

3.白马涧小学于2004年由一所辅导区完小撤建而成的一所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气息的学校,学校将建立规模较大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目前,学校青年教师的队伍不断扩大,为学校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师资条件;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个体内在需求的欲望,谋求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教师开展该课题提供了思想认识;部分教师也做过相关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此外,国内外开展课外阅读的研究,为我校进行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的经验和教训。学校领导比较重视,将给与充足的实验经费与时间保证。因此学校具备了开展该课题研究的条件。

二、课题的涵义

课外阅读是指除课本以外的所有相对完整文本的阅读。本课题的课外阅读是指对字、词、句、段、篇等的阅读。

积累从广义上说,各科教学都是积累的过程——积累知识、积累文化、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经验。而语文课主要负担着积累语言、积累能力的任务,课外阅读是语言积累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掌握课外阅读方法,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量、阅读范围,帮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使学生学会积累,轻松完成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从

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即“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会积累、能迁移、促发展。” 2.研究内容:

(1)探索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手段、途径。全面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探索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数量和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提升积累能力,并能“化乎其心”,准确运用。

(3)探索低、中、高年级积累能力的要求,构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中积累能力的层次、体系和指导模式。

(4)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减轻负担,提高质量,从而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使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5)探索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手段。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实施了课题研究,为营造书香学校添砖加瓦。

2005年初,学校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知名教科研专家,原省小学语文教学理事会理事陈树民先生的指导下确立了我校的特色课题“课外阅读与学生语文积累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该课题同年通过了省教育学会的立项批复,2007年3月又正是成为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科学认读——培养儿童阅读素养实验研究》子课题,并列入江苏省教育学会的重点课题。

该课题更带动了整个校园的读书活动,使得学校的特色建设愈发耀眼。2006年11月学校首届“德勤杯”读书节拉开了序幕,全校师生创造性地开展读书活动,亲近书本,喜爱读书,学会读书,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该次读书节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文化底蕴,使得特色课题在不知不觉中更深入人心,构建了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2007年11月第二届“德勤杯”读书节再次唱响,学校开展了以读书为主题的中队活动、“读书助我成长”的主题征文竞赛和演讲比赛、集体朗诵比赛、经典诵读比赛、读书小报展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2008、2009年学校的第三、第四届读书节活动依然轰轰烈烈的开展。整个读书活动期间,全体教师认真指导;全体同学热情高涨,积极参加。学生畅游书海,班级、校园处处洋溢着浓郁醉人的书香气息。“营造书香校园 夯实品牌人生”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有了载体,有了依托,“课外阅读与学生语文积累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仿佛如多米诺骨牌一样,给我校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

(二)编写、使用了校本教材,让研究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孩子喜欢阅读,也很需要阅读,阅读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为孩子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每个孩子的第二次生命。打造孩子的阅读环境,形成高品质的阅读文化是我们白马涧小学每个老师的使命。我们结合本地域的文化特色,课题组的老师同心同力编写了校本教材《走进白马涧》,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历史,更爱我白马涧;我们借鉴经典编写了《古韵今咏》,让校园朗朗书声沟通了古今,充满了韵味。我们不仅开发了校本教材,还让它进入了课程,使之行之有效。另外我们严格按照课题组制定的分年级进行诵读《古韵今咏》,结合读书节活动,各班级扎实开展了诵读比赛等多项活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了校本教材的有效实施。

(三)倡导了课后阅读,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指导。首先是要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向学生推荐阅读《鲁宾逊漂流记》;学了《三顾茅庐》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等。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厚”,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语文书、语文补充阅读材料,真正实现了“立体地读”。

(四)建设了课外阅读阵地,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搭建舞台。我们重视了学校图书馆的建设,每学年都添置各类书籍现有图书近3000册,并充分运用,每周都分年级分时间向全校师生开发图书馆,形成了图书馆借阅制度。我们在2007年建了班级图书角,制定了各班的图书角借阅制度。每学期开学伊始,一方面发动学生捐借图书,一方面学校图书角提供一定数量的图书,充实了班级图书角,实现了随时借阅的可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便利的机会。我们利用网络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开发了校本阅读教材。不仅如此,课题组实行了分年段的阅读目标:低年级的学生用灵动的双手制作个性化的识字本,在多彩的生活中识字;中高年级学生以课堂为引领,走进了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一本本《采蜜集》记载这孩子们的成果,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为了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阅读。我们还利用晨会、班会、队会等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如交流读书笔记、开读书会、朗读比赛、故事会、成语接龙等等,既增加了阅读量又培养了语文兴趣。

(五)形成了科研队伍,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骨干教师。

在长期协作,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已经成为一个有共同志趣、团结奋进的强有力的集体,形成了一个职责分工明确而又互相融合的科研队伍。一批有志于研究课外阅读、儿童阅读教育的教师正在成长起来。课题研究让全校师生得到了书籍的滋润,青年教师虚心好学,勇于探索,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五年来,我校教师撰写的论文、教育随笔等70余篇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级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

(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课外阅读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要求,不管是读教课书、还是读课外读物。我们根据学生的差异,以读书笔记:“采蜜集”为切入口,有效实现了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2.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

课堂上,学生常常妙语连珠,或慷慨陈词,或一针见血,听了无不令人欣慰。特别是个性化阅读的实施,带来了学生作文的提高,使得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另类作文、创新作文也多了,充分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学生习作发表、获奖有900多项。

3.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班级图书角、学校阅览室深受他们的喜爱,以往课间、自习课,学生或聊天,或做一些自己加量的习题。现在,学生一旦完成作业,能主动到图书角、阅览室借阅各类图书,甚至有些学生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4.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来,我们感觉学生的改变真的非常明显: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提高,并且,以读促写,从好词佳句的积累,到写出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着。近几年,学生有不少作品发表于报纸杂志,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作文竞赛,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这个课题的推动下,学校的整体阅读环境得到了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教科研能力得到了发展,书香氛围不断浓厚,课外阅读已逐渐成为我校的一大特色。

(七)实验的反思与展望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都说是课外看书。”我们坚信,拓展课外阅读对小学生知识的积累、心灵的成长、人格的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我们也庆幸我们进行了关于课外阅读的研究,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

很大的提高,学校的办学品质也提升了。但我们也忧虑课外阅读与课业负担重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两者在时间上一直纠结着,这也是我们今后还将努力的方向。

10.工艺实践能力教学计划 篇十

1 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设置“专业素质能力实践”课程,共2学分,分散在第3~第7学期完成,跨度大、涵盖广,在此期间内的具体实践时间和方式不限,强调主观能动性。

2 专业素质能力实践的2个学分,分两个部分进行:

2.1 第一个阶段完成一个学分(主要是考察、调研、自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等),由专业主任组织落实。

2.2 第二个阶段是在第3学年开始,内容可加深一步,可以进行大学生课题,开放项目,自己设计实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

3 本专业要组成一个学分评定小组进行审核,综合成绩合格者获得该实践教学的学分,不符合要求的重新做。

二 方案

1 在第3学期初,专业主任召集学生开展动员工作,提出课程基本要求;第3学期中期,了解学生动态,听取学生意见,并进一步指导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形式与方法。

2 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认识能力与知识水平,制订分阶段实施计划:

2.1 第3~4学期,积极参加化工见习、实习和社会实践,从事化工专业相关工矿企业的社会调查或实习体会,3~5人一组各自独立完成至少一份相关报告或社科论文(1学分)。(主要由专业主任指导完成)

2.2第5~6学期,结合导师制、大学生课题、企业需求项目和经审核认可的自拟项目,利用开放实验室从事专业小型实验研究,3~5人一组完成研究报告或科研论文(1学分)。(由各专业教研室专职教师指导完成)

2.3第7学期,督促尚未完成上述任务的学生自选项目完成,查缺补漏;鼓励已完成项目的学生加以完善、深化,对具发展前景项目加以推荐并设立特别指导。(由专业主任和专业专职教师指导完成)

11.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增强;实践能力

从2001年开始,我国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开始进行,到2005年秋,新课程改革结束,新课程在试点地区全面开展,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主旨,以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旨在培养初中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其中培养初中生在初中语文学习中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实践能力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实践能力

通常我们一提到实践能力就是指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在说到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时候,也很容易想到语文实践能力就是指培养初中生进行课外活动的能力,但是,这其实是对语文教学中实践能力的不正确的理解。语文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语文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指进行课外活动,而将课本上练习题、课堂语文实践等丢到一旁,语文实践能力包括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的听、说、读、写的练习,早读课上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朗读和背诵。初中语文教科书上的课后练习思考题,还包括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切以提高初中生学习语文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因此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可以从以上多个角度进行。

二、有针对性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都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初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将自己学到的教学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不应当一味地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死板地讲解,还应该结合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对初中生进行一定的课外知识的讲解,并且鼓励学生在课上多举手回答问题,表达自己观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结合教材进行语文教学,在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注重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当中,对语文教学中初中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这里的实践能力是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其中语言表达能力是其他各项能力的基础,逻辑思维能力是关键。语言表达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情感思维的的一项综合能力,逻辑思维逻辑能力是指初中生通过一种自然的可掌握的规律来思考事情的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主要是指对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逻辑能力的训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培养和提高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教学重点,不断地加强对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强化训练,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初中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仅仅依靠课本上的内容是不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多多举办课堂活动。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去;通过情景教学,模拟现实生活中实际发生的事情,让学生亲身实践,思考该怎样的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是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说学校是一个小的活动圈子的话,那么社会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圈子,在学校里只有教师、学生,在社会上就不一样了,鼓励同学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参加实战演习的一种形式。在社会大舞台上,学生可以通过与多种多样的人进行交流,学习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技巧,从而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知识系统和实践系统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传统的初中语文教材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知识系统,所以当前我们的任务就是如何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传统的观点认为语文教学中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重对初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语文是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的一门学科,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培训,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实践中发现语文的乐趣,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雷良启,于英媛.吸收党带语言学的适用理论.构造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言语知识体系[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2.教学实践语文能力 篇十二

一、课前预习, 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 我们往往会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了解问题的同学帮忙解决。事后你问他明白了吗?他会似懂非懂地向你点点头。其实, 到底有没有懂, 也只有他自己知道。碰到这类问题,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 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 寻求问题的答案, 这样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为此, 我在备课时, 力求发现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 制作成小卡片, 让学生回家进行预习, 查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学生预习卡上的资料开始只有一点点内容, 每次交流的时候, 我都用实物投影把优秀的预习卡展示给他们看。慢慢的, 预习卡的内容丰富了起来, 从最初的词语摘抄到词语的理解;从优美语句的欣赏到仿写句子;从开始查找文章作者的朝代、出生地址到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所表达作者的感情, 等等。课堂上发言的人多了, 课堂效率提高了。例如, 我在教《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 当我问及有关鲁滨逊在孤岛生活的一些事情时, 孩子们都是抢着回答问题。为了要显示自己的能耐, 他们都能力求把话说完整, 说精彩!课堂是一片沸腾。在习作时, 有一同学在作文中写道:鸡蛋会在盐水里浮起来!好多同学都不相信, 于是, 我就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 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 学生学习的情绪非常高涨。事实证明, 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实践想结合, 不仅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 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二、课堂上, 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组织者和引路人, 学习过程就是认识与实践的过程。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 出发点在“知”, 而终结点在“行”, 到能够“行”的地步, 才算具有真能力。意思是说: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 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 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 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在教《姥姥的剪纸》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欣赏剪纸, 然后问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孩子们通过自己阅读, 知道了姥姥的剪纸栩栩如生, 活灵活现。转而我问:“姥姥为什么能剪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孩子们找到了文中一句具有代表性的话“熟能生巧, 总剪, 手就有准头了!把这个问题理解得清清楚楚。”在此基础上, 我让孩子们说说姥姥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问题, 孩子们都抢着回答, 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话峰一转, 又问:“姥姥还是个怎样的人?”我让他们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 开展小组讨论。在交流的时候, 我引导学生对同学的回答进行有效评价, 鼓励学生作补充。最后, 我作了总结, 并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况, 体会了浓浓的祖孙之情。在这堂课上, 我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 让学生找句子, 自己朗读, 自己体会。我还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能力, 一举两得!实践证明,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只有采取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的教学形式,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空领域, 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 在体验、研究、交际、习作、评价等活动中促进发展, 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

三、课外, 开展灵活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是小天地, 天地是大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 从单调的课堂教育中解脱出来, 让语文实践活动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1.利用校本资源, 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而语文实践的舞台是广阔的, 它不只渗透在各学科的学习中, 也存在于对学生的各种活动中。故事会、演讲比赛、诵读比赛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和敏锐性;书法比赛, 可以加强学生习惯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能力, 还能了解写错别字的原因;成语接龙赛, 可以训练学生的联系能力, 养成积累成语的习惯;编写手抄报、黑板报, 在编写过程中, 学生就从阅读写作、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审美思维与审美实践、图文整合、合作与交流等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语文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演心理剧、课本剧、“三话比赛”等等, 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更能发挥学生个人专长, 发展个性……大家经常在一起开展活动, 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走进生活, 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

把学生关在教室里, 局限在课本中, 必然远离实践。一定要打开生活的大门, 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 用好语文。我们要有意识地把语文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走向社会, 深入生活, 捕捉有价值的新闻, 学写新闻报道;利用双休日, 我们可以走进社区, 了解居民的生活学习情况;组织孩子们采访身边的名人, 了解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组织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搜集资料的, 在搜集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 小组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活动有什么收获, 等等。如此的语文实践活动虽然很费工夫, 但孩子们能在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 同学之间更能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认识到语文学习也是可以这样生动有趣。这样适时地将课文学习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以激发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情感, 从而树立努力学习的信心。

注重学生语文实践活动, 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为学生积累了语文信息, 丰富了感知, 使语文教学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 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把课堂、课余都还给孩子, 让语文教学更紧密地与实践相结合, 让语文的教学任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完成。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2]支玉恒课堂实录.

[3]于永正文集.

[4]小学语文教学.

[5]教育学.

上一篇:苏教版小学语文全部作家卡片下一篇:心理学考研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