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的三个氛围

2024-10-05

企业文化的三个氛围(精选14篇)

1.企业文化的三个氛围 篇一

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
和谐企业离不开员工之间,业务部门和各管理层面的和谐顺畅.要使企业的内外关系达 到团结和谐,就要形成一套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作统领.多年来,中燃大连公司注重在积极 营造企业文化,创造团结和谐的现代企业上下功夫,努力建立各个层面的顺畅关系,取得了 一定的实际效果,增强了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创造了公司历史以来的良好效益.用先进的企业文化,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本着“加大教 育,启迪思想,增强素养”的指导方针,公司积极开展多种渠道的宣传教育.一是开展以“个 人品德,职业道德,集体美德,社会公德”为主题的教育,加强员工基本素质的修养,为建 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纪律,讲友爱” 的教育活动,让大家在工作中形成互信,互助,互帮,互爱的氛围,树立良好员工形象.三是开展“三服四难”教育大讨论.针对基层存在服务态度不端正,服从意识不坚决,相 互之间不服气的“服务,服从,服气”三服问题,并针对机关存在的“门难进,事难办,话难 听,脸难看,” 的问题,积极开展“三服四难”大讨论.让机关基层互动起来,诚信相待,和谐敬业,共 创佳绩.四是开展正确对待职业分工,劳动报酬,组织照顾及前途利益等为内容的“四个正 确对待”教育,提高干部党员职工的思想境界,在企业中真正形成上下之间,员工之间,部 门之间,内外之间的团结融洽,竭诚敬业的和谐关系.企业文化的魅力重点体现在文化娱乐的深层意义中.寓教于乐,寓管于乐,寓法于乐, 寓情于乐,通过娱乐凝聚人,陶冶人.为此,我们近年来相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一是开展多种文体竞赛活动.我 们先后在公司内部成立游泳,书法绘画等各类协会,把大家积极组织起来,活跃气氛,促进 健康,愉悦身心.通过经常不断地开展这些活动,使中燃大连公司在周边地区兄弟单位和系 统文体活动比赛中取得了许多好成绩.二是适时组织模范职工旅游疗养.近年来,我们先后 组织公司先进模范员工 10 多批进行旅游疗养,使他们更感到公司的关怀,体贴和照顾,更 增强了企业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三是美化优化企业的标语标识,创造身心愉悦的和谐环境.我们先后在公司的会议室,走廊,院内集会的场所,宣传栏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宣传标语, 办起宣传园地,让职工耳濡目染熏陶思想,增强重事业,爱企业,勤敬业的意识.企业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典型的激励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靠典型引路,靠典型 示范,靠典型推动工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我们认真做到:一是用全国性的先 进典型启发员工.我们经常利用中心组学习, 职工教育和党员

干部集会的时间组织大家学习爱岗敬业模范许振超,先进典型任长霞,人民公仆牛玉儒等模范人物激励员工.二是用身边 的典型感染员工.每年公司都要结合工作实际树立并宣传在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的先进典 型,让他们作报告,谈奉献,对口交流,用他们的先进事迹现身说法去感染熏陶大家,起到 了良好的效果.三是用技术能手激励员工.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活动, 让全体职工在岗位立志,岗位竞争,岗位成才,大大推动了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通过开展 这项活动,先后涌现了一大批青年先进工作者,通过宣传他们的事迹,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

极性,并营造了一种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事业是建立和谐企业的基础工程, 更是凝聚团结员工的桥梁纽带.我们注重在工作中体 现中燃企业文化的韵味,引导大家精诚团结,爱岗敬业,把职工的心思和精力集中在干事业 上来,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团结协作的和谐领域.近年来,我们把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企业 作风, 企业经营方针等企业文化理念贯穿与经营全过程, 用来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 任感.一是靠紧盯市场,创造最大利润目标凝聚职工.我们紧跟日趋竞争激烈的油品市场, 每年制定奋斗目标,并搞好任务区分,让大家对照奋斗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精 力全部投入在干事业上,形成了政通人和,竭诚敬业的良好氛围.二是靠爱岗敬业,塑造名 牌中燃企业凝聚职工.鼓励每一名职工从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做起, 立足岗位, 干好本职, 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企业的形象.三是靠民主参与,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氛围凝聚职工.每 当研究重要事项时,邀请职工代表列席会议,听取员工的呼声.同时,定期实行企务公开,增强公司办事的透明度,取得广大职工的信赖,进而赢得了 公司的和谐气氛.四是靠科技竞争,锻造现代企业人才队伍凝聚职工.通过开展“三学一创” 活动,积极推动科学技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运用,提高经营的科技含量,充分占有市场, 形成了一个学科技,用科技,崇尚科技的良好局面,促进了经营效益的提高.关心职工疾苦,帮助职工排忧,靠感情感染职工是弘扬企业文化,建立和谐企业的重要 环节.公司多年来,急为职工所急,想为职工所想,积极为职工办实事,努力在职工中营造 以企为家,积极奉献的文化理念.一是帮困济贫,积极为职工排忧解难.公司专门成立扶贫 帮困基金会,设立专项资金,对那些长期患有重大疾病给生活造成严重困难的;对职工收入 低,家庭负担重,确实有实际难处的;对离退休,生活没有稳定保障的各种贫困家庭,实施 定期帮困济贫,使他们始终体会到公司的温暖.二是重大节假日走访慰问.每逢重大节日,公司

2.企业文化的三个氛围 篇二

一、要有理想和目标, 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创建积极的企业文化, 形成统一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一个人没有理想和目标, 就会昏昏噩噩地过日子, 一个企业没有理想和目标, 必然会死气沉沉, 缺乏活力。只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才能有发展的动力, 才能让企业焕发活力, 让广大员工有奔头, 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同时, 要把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员工个人职业发展结合起来, 因为企业是有员工组成的, 没有员工的利益, 也很难保证企业的利益, 只有在得到充分尊重的基础上, 才能充分调动起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才能形成凝聚力。理想和目标要站在政治和道德的高度, 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充分发挥国企的社会责任感, 进一步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 不断加强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为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努力工作, 为祖国经济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健康有效的企业文化很大一方面是来自企业管理者的个人修养, 管理者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 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诚实守信, 乐观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精神, 以坚定的信念为企业指引方向, 以高尚的人格来凝聚人心, 乐观进取、开拓创新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企业不断发展进步。

二、要热爱员工, 不断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

热爱员工, 就要以人为本, 知人善用, 让每一个员人才找到合适的位置, 发挥最大的潜能, 积极为员工提供一个发展进步的平台, 对于员工的贡献及时给予激励, 尽力达到职工的心理预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管理者要有容人之量, 容许一部人在技能上超越自己, 容许高级技能的人才有点自己的个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工作内容就是创新,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生命, 是创新的源泉, 领导者不能容人, 这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笔者知道一个案例, 员工经过层层选拔代表全省去参加全国技能比赛, 顽强拼搏为单位争得荣誉, 却被他的领导认为仅仅是为个人争名夺利。诚然, 比赛取得好成绩个人可以名利双收, 但是付出巨大心血去全国赛场上拼杀, 更关注的是要去实现省里的目标团队的共同目标, 决不能因为个人的丝毫松懈而成为全省晋级的罪人。比赛归来, 还要受到领导因为去参加比赛而无法完成正常工作的抱怨!英雄流血还流泪, 以后谁还敢去冲锋陷阵呢?有这样的领导是企业的悲哀, 也是员工的悲哀, 必将造成人才流失, 企业失去竞争力。因此各级领导应加强个人修养和管理水平, 真正做到热爱员工, 用人唯能, 用人不疑, 为高技能人才和企业骨干人员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更好的发展机会, 尽可能的为其争取各种荣誉、物质奖励和发展空间, 这样才能凝聚人心, 发挥更大的潜能, 实现企业的目标。

三、诚信为本, 加强交流沟通,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诚信”二字具有丰富的内涵, 历来被视为“进德修业之本”, 许多政治家、思想家、伟人都以“诚信为本”作为立身处世的信条和座右铭, 诚信是企业经营之本, 不管是一个人、一个企业, 如果没有良好的信任度, 是作不好人, 办不好企业的。对外要讲诚信, 提升企业的信用度和美誉度, 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经营形象和社会形象;对内也要讲成诚信, 以诚信为本, 加强与广大干部职工交流沟通, 达成共识, 共同奋斗, 才能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作为管理者面对员工应当应该去掉特权意识, 以水的品行, 不与民争利, 对下级以诚相待, 平等地沟通交流, 这样才能有广开言路, 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 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 集思广益, 开拓创新, 促进各项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在交流沟通中还要了解员工的需求, 关注员工的发展进步, 尽力去争取解决, 但不能空许诺。香港长江实业集团董事会主席, 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曾说过“如果要取得别人的信任, 你就必须做出承诺。在做出每一个承诺之前, 必须经过详细的审查和考虑, 一经承诺之后, 便要负责到底。即使中途有困难, 也要坚守诺言, 贯彻到底。”“言必信, 行必果”, 通过提升信用度使员工团结协作, 朝气蓬勃, 以密切合作的态度, 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 共同创造企业的辉煌。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管理者要创建一个和谐的、充满朝气、有所作为的企业文化氛围, 必须有理想和目标, 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在企业内部形成统一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热爱员工, 不断增强其归属感和自豪感;诚信为本, 加强交流沟通,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永军.与管理大师面对面12为世界经济领袖的思想读本[M].北京:线装书局, 2003.[1]黄永军.与管理大师面对面12为世界经济领袖的思想读本[M].北京:线装书局, 2003.

3.企业文化的三个氛围 篇三

在我们的观念里,这些都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文化氛围,熏陶我们对历史的荣誉感,博物馆应该是由各地的文化部门负责的。然而,这些博物馆的建造者却是“喧哗”的企业:擅长做鞋的温州红蜻蜓集团在永嘉办起了鞋文化博物馆;国内第一家获得文物部门批准的民间服饰博物馆——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在上海南汇开馆;北京自来水集团更是斥资建立起国内首家自来水博物馆。

企业博物馆这两年在国内大热,但在国外,企业兴建行业博物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譬如Microsoft、奔驰、波音、柯达、可口可乐等一些优秀的跨国企业都拥有自己的行业博物馆。日本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掀起了一股兴办企业博物馆的热风,并成为与消费者沟通、激发消费者爱国热情的平台,如建于1989年的丰田博物馆就志在抒写“日本车崛起的历史故事”。如今,这种旨在宣扬品牌文化和进行企业软营销的手段也传到中国,除了服饰鞋类博物馆,联想的奥运博物馆也开业了,青岛兴办了可以感受百年啤酒文化的啤酒博物馆,“中国笔王”宁波贝发集团则办起了文具博物馆;据了解,目前浙江一些行业领军企业还在筹划打火机、锁具博物馆……

企业博物馆渐成潮流

企业为自己布置巨大的展示厅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而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热心兴办企业博物馆,正成为商界的一道新景观。在企业博物馆中,企业是博物馆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博物馆要为企业服务,博物馆的藏品与企业密切相关。企业为博物馆提供基本建设,日常运作以及藏品更新换代的巨额经费,拥有对博物馆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同时企业要依据博物馆的工作规律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来运作博物馆。

据了解,我国目前有2200多座博物馆,其中1500座属文化、文物系统管理,其余则是由行业、协会、有关部门、个人等兴办。类型涉及科学、地质、交通、煤炭、金融、消防、警察、水利、茶叶、丝绸和烟酒等众多领域。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家企业博物馆应该是1983年建成的中国煤炭博物馆。其后又陆续建立了一系列的企业博物馆,遍布全国各地。

近几年国内企业兴建行业博物馆,正是方兴未艾。联想、海尔、青岛啤酒等一大批强势企业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博物馆,北京保利艺术馆、红蜻蜓鞋文化博物馆、苏州茶文化博物馆、美特斯邦威的服饰文化博物馆、五粮液酒文化博物馆等多家企业博物馆的建成,更是推动了民营企业兴建博物馆的热潮。

这些博物馆设立在企业内,结合行业的发展史,介绍整个行业科技发展的过程,同时融入企业和自身产品的发展史。作为企业,成立博物馆通常都会希望让游客借此更加了解企业,所以几乎每一家企业博物馆都会通过这个空间介绍企业历史或相关事物,通过对企业博物馆的参观,人们能对企业的全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可以从中感知企业的风风雨雨。身为博物馆,这就要求企业博物馆以通俗的大众的形式展现社会内涵深厚的商品文化,它以丰富的实物资料,给人们生动地展现代表该企业甚至该行业的文化,与行业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资产也因此留存下来。

无赢利却不仅仅是公益

办博物馆是公益事业,它是以服务大众为基础的。这看上去和追求商业利益的企业初衷似乎有点不大协调。事实上,大部分的企业博物馆办成了收藏企业历史和文化印记的展览馆,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也因此缺乏收益而导致步履维艰。单一性质的企业博物馆已经不能激发普通民众的兴趣,很容易让一个企业博物馆成为无人的博物馆,只能是成为企业的负担。今年一月,美国谷类早餐食品市场领导者凯乐格公司的博物馆,在经营了九年后,因为欠债和持续不旺的人气最终只能改建为办公室。

在中国,企业博物馆的经营,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北京自来水博物馆的办公室负责人刘建军坦承,自来水博物馆目前也是依靠企业支持,才能维持发展下去。红蜻蜓集团董事长钱金波也表示,在博物馆里砸的钱已经是数不清了,而且目前每天都有一笔不小的预算拨到博物馆。“想通过博物馆里赚钱,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些企业都表示会坚定不移的继续博物馆事业,“关键是要把文化转化为生产力。”钱金波说,“看着吧,当技术的竞争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接下来肯定是文化的竞争。而我只是稍先行一步。”

对于自来水博物馆这个小众的博物馆,刘建军依然认为,虽然参观者不多,但博物馆仍在发挥无法取代的作用。“仅仅用经济收益标准衡量,就根本没有可比性。可集团内部以及来参观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价值有多大,这是北京城自来水发展的真实体现。”“下一步准备建造自来水博物馆新馆,也是集团来规划、设计、投资。”

在前期看来,是企业在不断的为文化投入,建设博物馆。但是投资文化对于企业的回报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得愈加突出。在参观博物馆、参与博物馆建设的过程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使得员工敬业、乐业,使得经营者拓宽思路,使得企业整体品味提升。对企业来说,文化是华丽包装,也是推动力量。钱金波说,对文化的投资是一次投资三次回报。这三次回报指的是文化能够影响产品,文化能够影响企业,文化内涵更能影响企业家。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所以市场竞争升级似乎是企业博物馆“爆炸”的导火索。

投资文化是期望长期的效益

成立企业博物馆的动机可分为传承文化和营销增值两种。传承文化通常是因企业领导人的使命感所产生,它表现为通过企业博物馆以保存固有产业或地方的历史文化,传承教育给下一代;而营销增值则是通过让游客更加了解企业和产品,通过文化、体验等提升企业形象。

日本企业史料协议会曾对日本202座企业博物馆做问卷调查,有92%的企业认为企业博物馆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提升,增强企业竞争力。其实,企业博物馆的功能和作用是相当广泛的,远远不止这一点。

企业博物馆的成立,首先吸引了行业内部的关注,无形中提高了企业在行业内的地位。作为行业代表来创办博物馆,可以使公司在更高层次的竞争中领先一步,成功地实现了“差异化”经营战略。透过博物馆的建设与经营,在文化艺术上先人一步,将产品的“差异化”战略提升到了文化的“差异化”战略高度,对打造文化品牌和文化企业有着深远的意义,不但提升了公司品牌形象,更为公司产品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对于民企争建博物馆之风,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苏勇教授认为:“企业竞争最后靠文化,博物馆对内是教育,对外是形象。”相比一些炒作,博物馆之类的公益事业对企业而言是名利双收之举。这是因为,企业博物馆的建成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来企业参观,起到了对企业的宣传作用,这种宣传效果比一般的电视、报纸等媒体广告来的更实在,更深入人心。同时,博物馆创造条件成为旅游景点,对广大市民开放。这些都为企业和品牌的宣传、推广带来良好的效应,增强企业和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

在企业博物馆文化较成熟的日本,很多企业博物馆设施完备,装置精美,内容专业,还设有让参观者动手的互动设备,对青少年吸引力很大,对青少年的影响,对品牌忠诚度建设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试想,一个成年人的某项知识是青少年时期从某企业博物馆中获得,当他回忆起来的时候,这个博物馆的名字在他心里可能已经存在了许多年。这不但实现了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机构的社会效益,还实现了企业经营的现实和长远的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目的。

主题化是发展趋势

由于企业博物馆背靠企业,更能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这无疑也是企业博物馆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与保障。它具有比一般博物馆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它可以按照企业的需要举办企业文化交流座谈会、产业论坛等相关专业产业活动来增加活力。企业博物馆可以向全社会开放,可以自行决定是否收取费用。

企业博物馆相比传统博物馆,形式可以更丰富。在企业宣传方面,企业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资产不应该只被摆放在玻璃柜里参观,而应该通过更多的体验营造让人们易于接近,甚至可以乐在其中。人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体验外,企业更能藉此传达企业精神与形象。企业博物馆也转为积极角色,变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美国的可口可乐新世界投资9500万美元,馆内陈列了各种从可口可乐诞生到现在的图片、运货车以及不同时期的包装和图形,用以说明品牌的历史和成长点滴。其实人进入一个企业博物馆,无形中已经在企业品牌的控制和迷惑之下,这个时候需要很好的进行互动和软营销。

在知名企业的博物馆中,实现赢利,通常是靠参观者的收入。这就需要让参观者体验到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的感觉——与品牌的互动。在美国好时巧克力博物馆,参观者可以亲手制作自己喜欢的巧克力,在日本丰田汽车博物馆,你可以驾驶古老的汽车尽兴一把。可口可乐新世界里有一条真实的生产线,耗资大约4500万美元,为的就是让消费者有真实愉悦的体验经历,人们可以观摩,可以拥有刚下生产线的可乐,同时在外包装上制作自己喜欢的图形,这是一瓶独一无二的可口可乐。

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博物馆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参观者对自己的企业品牌历史、发展以及品牌理念有一个非常深入和清晰的了解。因此,从设计创意阶段,通常会考虑到如何更好地展现企业的品牌,主题式设计是被普遍运用的一种方式,通常整个博物馆被划分为几个主题区域,参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游览的顺序和方式。

这些区域有创意拍照留念区,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区,分类明确的主题展示区,超乎想象的互动体验区等等,多是吸引人来参观和参观完后能够实现传播的关键。人们可能看见留念的照片而谈论这个企业博物馆,也可以是有趣的纪念品让他们回忆起那天的参观,或者是惊险的4D电影……

4.企业文化的三个氛围 篇四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而发展企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则是“以人为本”。因此,德阳联通在今年4月就确立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的企业文化建设创新思路,至今已开展了大量具体而有实效的工作:

对外,公司重视与上级领导及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每月到省分公司对口部门汇报请示工作,并组织优秀员工到兄弟分公司交流学习;同时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和通信同行座谈以及与驻军部队联欢等形式,加强了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不仅大大拓宽了公司发展的空间,为公司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树立起了公司“竞争、创新、激情、诚信”的美好形象。

对内,公司领导重视员工思想,每月定期举行员工座谈会。会上,公司总经理与各部门员工代表以及一线员工面对面沟通、座谈,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并提出解决对策和指导意见。同时由公司综合部、人力资源部对会上提出的各项内容形成纪要,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并督促解决。对于公司部分业务流程过于繁琐、网络问题没有统一的解释口径、个别部门工作推诿、延误等问题均得到了及时的解决;针对一些对新政策制度不理解的员工,公司派专人对其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使员工不仅最终理解和认同还能主动自觉地遵守;公司还制定了中干每月到县级分公司挂职锻炼制度,要求干部在营业前台、销售

渠道等认认真真学习,从基层做起,求真务实,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不仅具备较强的业务技能,更具有较强影响力和领导力的干部;公司还通过创建总经理信箱倾听员工心声;以办公网员工论坛为平台开展公司内部交流;以部门座谈联谊等形式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等。

5.成得林企业文化·营造公司氛围 篇五

成得林推出最新的5S的标准,要求公司按照标准的规则来规范公司每一位员工。执行5S标准

整理:要与不要,一留一弃 倒掉垃圾

长期不需要用的东西放仓库。

整顿:科学布局,取用快捷

3秒内就可以找到要找的东西。

清扫:清除垃圾,美化环境

谁使用谁负责清洁。

清洁:洁净环境,贯彻到底

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

修养:形成制度,养成习惯

6.企业文化的三个层级结构 篇六

内容简介:文化是金,机制是银,管理是铜,技术是铁,公共关系是经络,自身素养是基因。这句话将企业文化之作用、影响都描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种辅助管理手段,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也是越来越得以体现。

尽管如此,企业文化在很多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却从来不受重视,这是因为在很多中小企业里,有文化的人本来就不多,老板没文化、管理者没文化、员工也都没文化,在这种集体性先天文化不高的组织中,文化这个东西肯定会受到一种习惯性的歧视。这里面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因为“文化”这个东西看起来就很“虚”,无法像真金白银那样眩人眼目,在集体价值迷失的社会里,文化自然是不会受到重视的。再者,很多企业把企业文化当做了文化知识,盲目地进行排斥,却不知“此文化”不是“彼文化”,企业文化是“做”出来的,而“彼文化”却是“学”到的,二者之间截然不同。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被解释为一种企业与员工之间相互统一的、相互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及企业内部自身固定的相互沟通与化解冲突的方式。它包括人生价值观+工作价值观两大部分,也可以细分为以下三个级别:社会层级――企业所处的环境为企业所塑造的文化,它形成以企业较深层次隐含的假设、基本信念和对人性的理解为基础形成的基本文化。其实企业文化是分为三个层级的,组织层级――企业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使命、宗旨,从而确定自身的定位和角色。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干什么?

行为习惯层级――企业在运作中,受社会层级文化和组织层级文化的影响,而形成较为稳定的行为习惯,这种稳定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和产出,想改变企业的行为习惯,必须在企业文化的社会层级结构和组织层级结构做出改革,以影响企业行为习惯的改变。它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干?

7.企业文化的三个氛围 篇七

当前, 随着中国经济出现的新常态, 企业文化建设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文化从来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绎出新的形式, 提出新的诉求, 实现新的价值的。因此, 分析新常态对中国企业文化的影响和要求, 找准企业文化建设着力点很有必要。

着力以创新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要把握新常态下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权, 就必须把创新驱动视为首要着力点, 视为主旋律。清醒认识到这一点, 就能让企业文化再上台阶, 发挥更大作用。

文化创新的重点是人的新思维观念的确立。人的思想意识支配人的一切行为, 同样, 企业的理念始终左右着企业的发展。可以说, 打破旧思想观念的桎梏, 确立新的发展观念, 是企业文化创新和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新常态下, 企业如果不及时在思想观念领域深入革新, 而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 就终将不能走上发展之路。例如, 金融市场的新需求和融资方式的多样化等等, 都要求金融企业破除旧观念的束缚, 加快改革的步伐。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 新常态下, 企业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 非常复杂, 但观念的创新却是急迫需要解决的。

观念创新不能一蹴而就, 当企业宏观理念发生变化后, 必然要在人才理念、质量意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等方面反映出来, 延伸下去。所以在进行企业理念创新时, 一定要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着眼, 没有宏观理念, 企业就失去统领思想, 而没有微观理念, 宏观理念就不能落地生根。只有二者兼备的创新, 才能让企业树立新观念, 制定新战略, 实施新的经营理念, 开创新局面。

除了企业理念创新外, 企业文化创新还包括更广泛意义上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因为这关系着企业理念的落地与深入。近年来,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但总起来看水平参差不齐。表现在认识不到位、经验不足、方式方法不对路等, 使一些企业走入了老套路、老思路的死胡同, 落入了呆板僵化的窠臼中。因此, 企业要在新常态下扭转企业文化建设的被动局面, 企业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也刻不容缓。

从内容上说, 所有创新的终极目的, 都是让企业文化建设更贴近企业实际, 更有利于解决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更能凝心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更能形成和彰显企业文化的个性。如果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还没有达到这个目的, 就必须改革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形式的创新, 要始终以形式服务于内容为目的。以持续的形式创新, 让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找到新的生动恰当的载体, 以便更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更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着力提高员工的企业文化认同感

应该说, 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感, 不是新话题, 只是这个问题至今也没有真正解决好, 在企业面临新常态的当下很有必要强调一下, 以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企业文化是否是老板文化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息, 但我以为, 企业文化是谁的并不十分重要, 重要的是能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同。而纵观中国一些企业的文化建设, 员工认同度不高, 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编一个顺口的四六句, 贴上一些令人热血沸腾的豪言壮语并不难, 难的是怎样让员工真正认同它。有的企业, 一边是热热闹闹搞文化, 一边是员工冷眼相对, 无动于衷, 这不能不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缺憾。员工不认同, 企业文化的价值作用就体现不出来, 这样的文化建设, 不想搞形式主义, 不想与企业经营形成两张皮, 不想被员工冷遇都难。文化只有内化于心, 才能外化于行。员工不认同, 不是他刻意抵制, 而是那些文化没有感动他, 没有引起他内心的波澜, 没有与他形成共鸣。所以, 得不到员工认同的所谓企业文化建设, 就是无用之工, 就是花拳绣腿。

企业实践表明, 企业文化要得到员工认同, 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而首先要在以下两点下功夫。

一是, 企业要有催人奋进的发展战略和诱人的企业愿景, 要有实现战略、愿景的方案和阶段性目标;这个战略、愿景要与员工职业规划、人生价值息息相关;这个战略、愿景一定是经过奋斗终将能实现的, 而不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打土豪分田地”之所以能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 就是因为它与农民的利益密切相关。企业的发展战略、愿景与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有怎样的联系呢?我们知道, 任何企业的宏伟规划、目标愿景的制定与实施, 都不是单纯的经营行为, 更不仅仅是文字的描述和数字的罗列, 支撑它的内在动因主要是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 员工对企业战略、愿景的认同, 也是文化的认知过程。所以, 好的企业战略和愿景都是优秀文化催生的, 它一定会能得到员工认同, 反之亦然。

二是, 企业理念、价值观的提炼、提升要力避假大空, 要剔除那些听上去很唬人, 实际上难以落地, 难以深入人心的东西。如我们看到的一些所谓企业理念和企业价值观, 除了与其他企业的严重雷同外, 就是高不可攀、空洞无物的僵硬口号, 员工当然不会去理睬它。好的企业理念与价值观是从企业改革发展中提炼、提升出来的;好的企业理念、价值观蕴含着深刻的企业哲理, 是企业家与企业员工思想意识的折射, 它能真正代表企业全员的愿望、心声, 体现着企业的精神面貌和理想追求;好的企业理念与价值观在文字表达上更注重朴实自然、概括性强, 更注重亲和力、感染力、感召力的体现, 进而能拨动员工的心弦, 激发员工的热情;好的企业理念与价值观, 一定会得到员工的认同, 会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指南。

总之, 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与形式, 越贴近企业实际, 越深入员工的工作和生活, 越形式多样, 员工越喜闻乐见, 也越能提高员工对它的认同感。

着力实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

我们之所以提出要着力实现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 主要是因为当前, 企业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它必然触及各方的利益, 各种思想意识不可避免地要显露出来。俗话讲,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企业面临的接踵而来的问题, 不可能只依靠企业文化或只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就能解决的。这里, 需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企业树立全新的观念, 夯实企业发展的思想基础;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 树立全新的经营理念, 展现新的企业形象, 形成企业强大的凝聚力, 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然而多年来在很多企业,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不能很好地融合, 有人形象地比喻二者的关系是“牛蹄子两瓣子”。企业文化理论刚引进中国之初, 人们眼前一亮, 似乎觉得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被取而代之了。因为人们早已对说教式的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逆反心理。但多年的实践又表明, 这样的想法很不切合实际。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改进, 但不能丢掉。在企业, 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谁也不可能取代谁。而正确的做法是既要发挥各自的长处, 又有侧重地开展工作, 更要努力使二者形成合力, 不断为企业发展注入正能量。

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 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多元交织, 企业的转型升级必然带来各种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矛盾, 解决得好会让企业顺利走上新的坦途, 解决不好对企业发展形成羁绊。只有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二者的合力作用, 才能让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从容应对, 游刃有余, 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因而, 研究和处理好新常态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型关系, 使二者形成强大的合力, 是摆在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即是说, 在新常态下,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是时代的要求。

通过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 要解决的是企业的发展理念与价值观问题, 是企业的经营机制问题, 是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问题。要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导向和教育说服作用, 统一企业全员的思想、化解矛盾、贯彻落实好政府的相关政策, 并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要发挥好企业文化灵活多样润物细无声的透作用, 在积极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 培育企业精神, 提高管理水平, 塑造企业形象, 造就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技术精湛、恪守职业道德的员工队伍, 让企业永葆活力, 夯实发展基础, 提升竞争力, 顺利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8.“三个同步”推进企业文化落地 篇八

坚持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

同步推进

全集团近300个工程项目,按照“四同、三建、两抓”的工作思路,全面促使项目文化有效推进。

一是坚持“四同”。即机构同设置。项目部组织机构与工地现场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同设立,确保组织领导到位。任务同部署。施工任务安排与现场文化布置同展开。工作同推进。施工管理与文化管理同落实。成果同考核。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与文化建设开展情况同考核,凡企业文化建设不达标的,不予兑现年终奖励,不参加“四好领导班子”评比。

二是突出“三建”。建文明施工区。高标准建设营区及施工便道等临时设施,满足施工需要。抓彩门、标牌制作,施工现场一律规范制作工程项目示意图及各种规章标牌,做到内容完整,整齐划一。抓现场规划,各类机械设备停放、拌合站建立、材料堆放等做到布局合理,堆码整齐,标志齐全,营造出文明安全的施工氛围。建文明办公区。统一购置活动板房,建立开放式的现代办公区,配置台式或笔记本电脑,办公统一、透明、高效;做到工程项目平面图、各类管理组织机构图及岗位职责、部门职能牌等各类板图齐全上墙,营造出规范严整的办公氛围。建文明生活区。各项目按照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规定的达标标准,把“三线”建设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范畴,完善生活和卫生设施,开辟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淋浴室、卫生室,做到职工食堂就餐制度完善,当日食谱菜价上墙,营造出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是落实“两抓”。一抓指导。如武广客运专线、温福铁路、精伊霍铁路、宜万铁路和浦南高速公路等一大批重点工程,上场伊始,就专门派宣传部同志到现场策划、设计和部署落实项目文化建设方案,确保项目文化建设高起点、高标准、一步到位。加强过程检查,在推进中,由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史保魁等领导带队,根据《总公司项目文化建设标准及评比办法》的要求,按照“规范、完善、创新、提高”的原则,对各重点工程指挥部进行拉网式清理,全面完善和规范。二抓创新。丰富企业文化理念,在坚持中国铁建“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和“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企业精神的基础上,以打响“中国铁建”品牌为目的,按照“大统一、小自主”的原则,整合企业文化资源,提炼并确立了具有十五局集团特色的六个方面的企业理念。创新项目文化,制作项目文化建设手册。注重培育、提炼、总结具有项目特色的管理理念。

坚持机关与基层

同步推进

为了保证上下同步,发挥好领导机关的示范作用,集团公司党委专门派出工作组,采取“三查三看”的方法,分别对本级和各子公司机关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检查督导。

一查上级会议精神贯彻情况,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否真正推进。根据要求,各单位结合工作会、党代会等会议,及时对总公司和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会议精神进行认真传达贯彻,确保了企业文化在两级机关的全面启动;各单位全面落实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长期规划,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党、政“十一五”工作同步推进;细化措施,狠抓培训骨干,学习《(CIS)规范手册》和《项目文化建设指南》,深入一线宣讲,贯彻总公司项目文化建设标准及评比办法、组织员工参加企业文化建设知识竞赛,确保了推进有力,落地有声。

二查标志的规范使用,看对视觉系统的熟知程度。凡标志没有按规定使用的,标准色使用不当的,标志组合使用不准确的,进行统一规范。对旗帜的制作与悬挂、桌签、名片、门牌等制作与固定、会议室的设计等进行统一布置,规范、补齐,促进了标志的规范使用。

三查企业文化的教育引导,看广大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文化自觉。各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广开渠道,在推进标志规范落实的同时,进行理念与行为的引导教育,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深入人心。

坚持企业文化三大系统

同步推进

不仅换牌子、挂标志,更深入扎实地抓好理念入脑、规范入行,用共同的价值观统一思想,用共同的企业精神凝聚力量,以共同的行为准则指导行动。

一抓认识先行。召开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专题会议。全集团召集130多名中层主管领导干部,通过深入学习总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会议精神和文件规定,通过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张汉云、董事长张璠琦、总经理许东坤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深刻阐述,使与会领导进一步认清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实现集团公司“两步走”发展目标的迫切要求,是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紧迫感与自觉性。

二是理念入脑。抓日常教育。通过中心组学习和每周的例行学习,组织领导干部和机关全员学习总公司、集团公司理念识别系统。利用集团公司门户网站、内刊、各单位墙报和板报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企业精神文化体系内容,组织编印宣传材料,宣传报道企业文化理念,使广大员工对文化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抓专题培训。利用企业文化建设专题会议,对集团各级主抓企业文化建设的分管领导和业务骨干进行培训;组织所属单位有关人员分批到集团公司机关观摩,学习实作;党校举办各种培训班,有计划地安排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利用下基层检查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对项目部的班子成员、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各工区党政主管和办公室主任等进行培训辅导,有效提高了各级干部抓好文化建设的能力。抓活动载体。通过举行“唱响两首歌”歌咏比赛和书法摄影比赛、全员企业文化知识竞赛、开展“知荣辱、树新风、作贡献”征文等活动,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地宣传贯彻企业文化,并将企业文化教育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及建设“四有”职工队伍、与开展“质量管理效益年”、党员争先创优等活动相结合,使企业文化建设载体不断得到拓展,促进了全员对企业文化精神内涵的认同。

三是规范入行。在要求员工牢记行为规范的同时,更要求大家把它融会贯通到一言一行之中。为让行为规范成为员工的岗位实践,明确了企业全员共同的行为规范以及高层管理人员、机关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工人五个层面的岗位行为规范,建立健全了从技术到管理、从生产到经营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作业程序、工作标准和岗位责任制,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和每名员工,实现了人人、岗岗、事事有标准、管理讲标准、工作按标准、检查对标准、考核照标准,使管理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成为全员的自觉行动。

四是典型引路。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员工,将企业理念教育人格化。近年来,集团公司党委大力选树并宣传一批先进典型,引导全员以英模为榜样,自觉实践企业的理念与行为规范。

9.企业文化三个工作机制 篇九

三个工作机制就是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工作指导和载体支撑机制、考核评价机制。

在组织保障机制方面。一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企业党委(党组)、董事会和主要经营者要发挥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决策作用。企业领导人员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系统思考,长远规划,集思广益,出思想、出思路、出对策,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提出正确的经营管理理念,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二要明确和落实工作责任。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安排专(兼)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形成企业文化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各职能部门分工落实、全体员工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三要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定期组织开展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企业文化建设专职人员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企业文化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组织的作用,广大党员要做好表率,发挥模范作用,体现先进性,团结带领广大员工积极投身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合力,保持企业文化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四要保证必要的投入。设立企业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并纳入预算管理,加大企业文化建设软硬件投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在工作指导和载体支持机制方面。一要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针对中央企业的不同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发现和选树典型,用丰富鲜活的案例启发引导企业推进工作。加强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探索工作规律,深化理论研究,细化操作方法,搞好分类指导,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规范有序进行。二要丰富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进一步整合企业文化资源,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手段,丰富和优化企业文化载体设计,加强企业文化阵地建设,完善职工培训中心、职工文化体育场所、图书馆等企业文化设施,注重利用互联网络等新型传媒和企业报刊、广播、闭路电视等媒体,扩大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覆盖面,多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提高员工文化素养。三要加强与有关单位的协调。重视和加强对摄影、书法、美术、文学、体育等各种业余文化社团的管理引导,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广大员工识别和抵制腐朽思想、封建迷信、伪科学的能力,营造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满足员工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一要纳入企业考核评价工作的总体部署。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建立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目前,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一些考核评价标准。有的把企业文化建设情况作为考核企业领导人业绩的指标,有的开展了企业文化建设星级单位评定,有的开展了职工对企业文化的知晓度、认同度测评,有的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了企业文明单位建设、优秀成员企业以及干部业绩考核等企业综合考核范畴。这些做法都值得肯定。二要制定考核内容和标准。目前企业普遍感到缺乏系统科学、可操作的评估认定工具和标准。要努力学习借鉴国内外最新成果,加大研究的力度,加快研究的进度,形成符合企业实际、科学、管用的考核标准。企业文化建设的考

10.企业文化的三个氛围 篇十

[ 发布日期:2011年5月5日发布者:林幸福阅读次数:791次 ]

校园文化是校园中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它作为一所学校办学历史的积淀和凝结,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校风之象征、品牌之标志。积极加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尽管中等职业学校育人目标和办学方向与其他类型的学校不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建设手段方法和建设特色有所不同,但在中职学校大力摧进校园文化建设,既是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职业劳动者的需要,也是促进中职学校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提升学校品牌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审时度势,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把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到学校品牌建设的战略层次,通过承担广东省“建设与优秀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中职校园文化”的课题实践与研究,找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着眼点、结合点和支撑点”,积极开展“与优秀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现以物流专业为例,把我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向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汇报,与各位共飨,请予斧正。

一、找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特色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的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中职学校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道德,这就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着眼点”。因此,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具备普通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载体外,还必须具备职业特色,需要引进优秀企业文化并深度融合。我校担任广东省金属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和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理事单位,在行业标准的制定上有“发言权”,并借助行业协会的平台,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通过宣扬优秀物流企业文化,借鉴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在教学、实训实习、管理和生活中加强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按照“铁的纪律,金的人格”的职业要求,引导学生在职业意识、态度、责任和纪律以及能力等方面加强学习和锻炼,达到磨炼职业意志、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操守和提升职业能力的教育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规划人生的发展,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努力创业、成就事业,形成了有商贸流通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找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点,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并深度融合,就是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点”。我校通过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证,以活动文化为载体的“与优秀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创新了校园文化建设模式。

一是构建有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学校与物流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把企业的部分实际业务项目引入学校,以企业实际项目带动项目教学,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业务,形成“商科文化进校园,车间文化进课室”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熟悉工作场所和工作环境。学生入学初,企业到学校开讲座,介绍物流行业的现状、发展前景和对毕业生的要求,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使学习有目标、有动力;学习的过程中,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及其业务合作单位参观,了解企业的工作场景和运作情况。学校与企业共建“物联商务服务中心”,按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网上销售业务构建运作架构、设置岗位和实际经营模式,企业派专人到校进行岗位培训,指导业务操作,企业对成功实现网上销售的学生将给予奖励。企业优先录用优秀的学生,并推荐其他学生到业务合作单位就业。二是构建有职业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学校根据教育规律和企业劳动纪律制定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在实训教学场所张贴实训操作规范,利

用制度规范行为,形成与行业和职业相对应的较为完善、系统的教学和管理制度,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熟悉企业的制度和要求。如我校与环众物流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校现代物流实训中心的高层货架仓库就是按照环众物流公司的实际运作进行规划布置、制订设备操作规程、制定实操考核标准等,实训中心实行5S管理、实训教学参照企业管理制度要求和考核学生,强调团队合作,使企业制度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同时,专业教师和公司管理人员共同开发《物流综合实战》教材,按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建立实训项目和考核评价标准,根据现代物流三个基本岗位(仓管员、配运员、信息员)设计《物流综合实训》课程,环众公司的管理人员主讲,按照公司工作流程组织教学,真正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具备动手能力强的优势。

三是构建有职业特色的校园行为文化。学校把第二课堂要纳入学分制管理,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参照物流企业和行业标准,根据具体物流活动及岗位群的作业环节制订技能竞赛方案,定期举办校内物流技能竞赛。主要项目有:商品进出库技能、商品堆码技能、包装技能、消防器材操作、商品分拣技能、商品配运技能、物流设备模型制作、订单录入、叉车驾驶技能竞赛等。竞赛的目的:“物流业务模块化、作业环节标准化、物流操作规范化”,最终实现教学与企业同步发展。技能竞赛还把学生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等列入到评分标准。物流专业还成立了物流协会, 协助专业教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协助举办技能赛。

四是构建有职业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学校在校内设立企业名人廊和优秀毕业生风采栏,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回学校现身说法,发挥成功职业人和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他们介绍通过不懈努力得到提拔重用的经历或自主创业的成功经验,其成长历程和奋斗过程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强化了成功职业人和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形成了与行业和职业相对应的校园文化核心内容,使学生提高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服务意识、技能意识和效益

意识,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和职业道德观。

三、找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点,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具有一批熟悉校园文化内涵和企业文化内涵的教师,是我校建设“与优秀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校园文化”的“支撑点”。学校从物流企业“挖”业务骨干来校担任专业专任教师,物流专业教师50%以上来自企业。教师除担任学校教育教学任务外,还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服务外包和培训工作。如物流老师参与了广东物资集团、广汽集团下属企业和广东金属材料公司等众多大型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物流实训基地多次为珠三角众多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计算机应用专业承接企业服务外包,开展生产性实训;国际商务专业教师以广交会为培训平台,为珠三角制造企业的外销业务经理、外销业务员提供出口业务培训;物流服务与管理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共同为广日物流开发设计了仓储管理系统等等,实现了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由于教师掌握了企业最新的技能和经验,对劳动者的岗位能力要求非常熟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我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训练相结合。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企业,充分体现了我校商贸流通类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特色。

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今后工作思路

通过建设与优秀企业文化深度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接受职业素养要求,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能迅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符合企业用人的要求,做到了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

1、拓宽了德育工作的载体。我们把技能竞赛和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开展一系列带有企业氛围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寓德育于训练之中,使德育教育富有吸引力和针对性,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

2、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近几年,我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22个、二等奖17个、三等奖28个。校内各专业学生

技能竞赛也开展的如火如荼,近三年学校举办的校内技能竞赛年均达48个项目,参加竞赛的学生年均达到5576人次,极大地推动了学生技能训练和学习的热情,并在技能训练和技能竞赛中提升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技能水平,技能水平高的学生在校内成为名人,成为学生争先学习的榜样。

3、增加了学校的吸引力,促进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我校学生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家长的充分肯定。学生认为“在我校有东西可学,有事情可做”,踊跃报考我校,推动了我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目前,学校在校生有114个班共6517人(其中校外班358人),连续两年稳定在6000多人的规模。用人单位也非常乐意招聘我校毕业生,近三年年均有256家单位来校招聘,年均提供26大类约3184个岗位,工作地点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东莞、番禺、佛山等地,拓宽了就业渠道,也提高了就业岗位的质量,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以上,专业对口率平均达到85%,保证了学生的充分就业,人才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形成了“招得进,育得好,推得出”的良好局面。

我校校园文化的继承发扬与创新成果,对我校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

一。今后,我们将继续创新文化品牌、专业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不断促进与优秀企业文化的对接,丰富完善我们学校的文化特色,形成持久闪亮的品牌。我校将聘请企业专家和职教专家参与学校校园文化的规划和建设,以创建国家示范中职学校为契机,以完成“建设与优秀企业深度融合的校园文化”的广东省德育研究课题为抓手,继续探索和践行有商贸流通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为我省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1.企业文化的三个氛围 篇十一

关键词:公会;家文”;文化氛围

1、前言

石油化工企业对于国民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肩负着企业责任与经济发展的任务。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如何将员工拧成一股绳,促进企业的发展,将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采用”家文化”,构建起像家人一样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员工能够在”家文化”中感受到企业的文化价值,感受到归属感与成就感,为企业这个大家庭贡献自己的智力与能力,才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1]。

2、“家文化”的本质与特征

2.1 “家文化”本质

“家文化”是将现代企业的概念与中国传统”家文化”的价值结合起来,发挥现在企业的组织观念与传统”家文化”的团结传统,从而构建具有统一目标与价值观的企业大家庭。现代企业的”家文化”概念是在民营企业”家文化”基础上的重构与重新定义,因为河蟹与忠诚是”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将”家文化”作为企业的文化基础,能够对企业的员工行为进行约束,使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而奋斗[2]。

2.2 “家文化”特征

现代企业的”家文化”是人本主义管理精神的实践探索,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家文化”的主要元素包括互助、创新、坚持、自我,通过打造企业”家文化”的概念,能够消除企业内部的不良竞争,促进企业的凝聚力,从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的”家文化”特征如下:(1)企业员工之间应该和睦、互助、共进;(2)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应该忠诚、风险;(3)企业对于员工应该进行关爱、扶持。通过构建”家文化”体系,能够将企业的凝聚力转化为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前进。

3、企业”家文化”的价值

当前石化企业分布广,员工构成复杂,工作环境不理想,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的员工待遇不同,外部消费增长与企业工资之间存在矛盾,造成企业员工的思想存在波动,不能够尽全力支持企业的发展与建设。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必须保证企业内部的凝聚力,采用企业”家文化”建设,具有以下作用于价值:(1)”家文化”能够加强员工心理资本的开发,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与感恩;(2)”家文化”能够创建家的文化与价值,为员工的发展营造和谐的环境,使员工遭到归属感与温馨感;(3)”家文化”建设能够为员工开辟晋升通道,促进员工的发展,从而促进员工的进步,使员工找到归属感。”家文化”建设是企业的润滑剂与催化剂,企业”家文化”中,员工能够找到归属感、成就感,并且创造受人尊敬的企业形象,推动企业的发展与建设[3]。

4、企业”家文化”建设策略

企业的”家文化”应该从以下方式进行建设,从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4.1 创民主之家

公会的意见与评选,需要坚持民主管理与监督,并且公开公会的政务与厂务,落实职工的民主权利。公会是构建企业”家文化”的领导力量,在”家文化”的构建中,坚持民主之家,充分征集员工的意见,以人为本,创建以员工为本的民主评议与民主监。

4.2 创温暖之家

为了构建企业”家文化”,需要构建温暖之家,公会需要加强职工对于建设,促进企业员工的思想与物质的共同发展。在构建”家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及时解决员工问题,并且在节假日开展员工访谈,做好送温暖工程,提升员工的归属感。用服务员工的心态去解决员工的各项问题,做职工贴心人如青工的思想动态,女职工情感问题,职工子女教育问题。

4.3 创文明之家

企业工会需要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广泛的开展职工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抓典型,开展文明职工、文明班组、文明单位的评选活动,并且积极展开精神文化活动,创造文化之风,充分发挥工会宣教文体作用,建职工书香小家。

4.4 创学习之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性人才是当前企业发展的支撑力量。为了促进”家文化”与企业与昂工的发展,需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大力开展员工培训,加强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与思想素质。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并且对于参考相应资格考试、承认高考的员工进行鼓励与疆场,努力营造人人学习的良好氛围,促进员工的科学素养与自觉学习的能力。

4.5创安康之家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公会需要结合安全生产的战略目标,积极看展劳动竞赛与安全预案演练。基层工会要组织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做好基层工会劳动保护工作,建安全文化小家,进而调动职工的劳动热情与积极性,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目标和生产任务,推动企业建设实现持续科学发展。

5、结语

企业”家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助力,能够提升企业凝聚力,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构建民主之家、温暖之家、文明之家、学习之家以及安康之家,提升企业员工的归属感、认同感与成就感,为企业的可持续科学发展凝聚力量,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邢晓宇.“家文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J].中国商界,2010,(03):86—87.

[2]姜越宇,朱祖平.企业中“家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06):40—41.

[3]张震.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宝:打造新型“家文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03):1—2.

12.企业文化的三个氛围 篇十二

一、从晚清到民国:大学自由精神和救亡的变奏

中国的大学起源于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但是京师大学堂一开始并没有走上现代大学发展的轨道, 直到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 这才逐渐树立了现代大学的原则和精神。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的精神并不仅仅是北京大学一家独有, 而是表达了整个现代大学的主要精神。当时的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一系列高等学府都洋溢着思想自由的精神气质, 正是这种精神气质, 才是饱经忧患和战乱的中国最为需要的东西。

近年来人们重新回顾西南联大的历史, 重新提到它的艰难历程和自由精神, 这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人们可能会对自由精神有种种误解, 认为自由精神仅仅是有闲阶级的奢侈品, 其实, 自由精神不仅仅包含个人的精神自由, 也包含着为国家争自由的精神, 自由精神和救亡本身并不矛盾。人们熟知的胡适名言“争你们个人的自由, 便是为国家争自由……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起来的”[1]就很好地表达了个人自由是民族解放的前提这一道理。

1930年代, 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建设大学的历程。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于1936年成立于瓦窑堡, 这是一所为革命培养人才的学校, 它为中国革命和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目前, 人们对民国时期大学的研究聚焦在国统区的大学, 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大学的初期发展历程的研究尚不够。笔者认为, 革命时期的大学对建国以后乃至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学精神都有着深刻影响。笔者任职的黑龙江大学就是由抗日军政大学的俄文大队发展而来, 学校的精神气质传承于革命时代, 这一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简言之,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大学精神气质主要是以革命和救亡为核心。

二、从1949到1976: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的曲折探索

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 揭开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新的一页。首先改变了国统区私立院校林立的局面, 私立院校基本停办, 建立了一个覆盖面广泛的公立院校体系。1952年院系调整, 按照苏联的办学模式完成了对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这个体系由综合性大学和理、工、农、林、医、海洋、煤炭、地质矿业、军事等各种专门学校构成, 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专门人才为目的, 以完整和严密的专业教学计划为特点。此时的高校延续了革命年代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质, 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特点, 培养了大批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才。这个时期各个学校的精神气质都比较接近, 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特色。这个时期的高等教育基本属于精英教育。

1966年以后, 高等教育遭受挫折, 经历了文革初期的“停课闹革命”和随后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冲击。后来在工农兵上大学的风潮之下, 教学秩序虽然有所恢复, 但是依然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大批“工农兵学员”留校任教, 也为以后教学秩序的恢复和高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必要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的高校教育虽然深受极左路线干扰, 但是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精神气质还没有被磨灭。

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希望和新挑战

1977年恢复高考, 标志着教育新时代的开端。从那时起,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 一是从1977年到1999年的精英教育恢复发展时期, 二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的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时期。

从恢复高考开始的教育改革, 逐渐清除了极左路线影响, 完善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高校的目标虽然不变, 但是在学科体系和专业设置上, 按照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需求进行了必要的调整。经济类、法学类、管理类专业得到了极大发展, 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新科技类专业也飞速前进, 成为新时期的热门专业。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 这一时期高校的精神气质受改革开放这一时代精神影响巨大, 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激发, 积极进取是这一时期高校文化氛围的关键词。思想的自由逐渐形成新时期高校精神的内在动力, 这次思想自由的精神主要来自于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所带来的思想解放运动。

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和高校合并风潮启动了高校教育的另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这次改革以教育产业化、大众教育和高校的综合化为特点, 以全面提高素质为核心, 理、工、农、医等各类专门院校逐渐走向综合化。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精神。高校建设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也孕育着新的希望。这一时期的高校文化氛围处于转型时期, 个性化是新时期文化氛围和高校精神的一个内在原则, 虽然高校文化氛围的个性化建设才刚刚开始, 但是这个潮流不会停止。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中国高校面临的新挑战与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下列几个方面, 这些方面对高校文化氛围和办学理念的改变必然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 学生数量的增加, 使得高校学生的就业率有下降趋势, 大学生就业的“铁饭碗”被打破了。真正意义上的“铁饭碗”仅仅包括政府公务员和一些事业单位。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使得“铁饭碗”数量的减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专业对口”意识逐渐成为历史, 人才的培养开始从“窄口径”向“宽口径”过渡。这使得高校的办学理念从单一的专业训练向专业训练和综合素质并重的育人理念转换, 这就要求大学的文化氛围和办学理念从同质化走向个性化。

其次, 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使得高等教育竞争性大大增强。教育产业化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口号, 虽然这个口号经常被人误解, 但教育是一类特殊产业的事实逐渐得到承认。或许, 教育市场化这个提法更为贴切一些, 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性使得高校间处于竞争态势, 它们共同面对着人力资源市场, 教育的市场导向是不争的事实。当然, 教育市场化不需要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 高校作为一个特殊“企业”, 其特色的形成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并不是说简单地开设几个“赚钱的”热门专业就能造就一个一流大学, 这是教育的特殊之处。

第三, 教育体制的变化导致民办教育和公立教育竞争的局面, 这使得高校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 在理念上由国家主导变为由国家和民间共同主导。1949年以后, 各级各类学校都是政府兴办的, 学校成为类政府机关。在市场经济完善化的今天, 高校的公立地位有强化趋势。这种现状的正面影响是政府对教育负起更大的责任, 负面影响是高校行政化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于高校的行政化, 时人多有批评, 批评者往往以教授治校为号召。教授治校是国外大学的体制, 目前还不符合中国的教育现状, 只有在国家对教育体制进行全盘改革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改革的深化, 教育资金来源必将多样化, 这就使得民间资金进入高校成为了可能。国家和民间共同主导教育的前景即将变为现实, 这就使得高校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更加多样化。

第四,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 使得高校文化氛围的个性化有了实现的条件。《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有办学自主权, 按照教育学者的理解, 办学自主权包括招生、考试、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的自主权。目前中国的高校不具有全部的办学自主权, 而是具有部分的自主权, 但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范围有扩大的趋势。根据以往的经验, 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加有助于高校特有的文化氛围的形成。例如, 复旦大学从2006年开始实施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 即把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不分专业统一进入“复旦学院”学习, 选修通识教育课程。这一措施直接模仿的是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 相信随着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复旦大学将形成独特的大学文化, 完善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 进一步和国际一流院校接轨。

第五, 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大大增加。这使得中国高校不仅仅存在着内部的竞争, 还存在着外部的竞争。中国高校和国外的高校相比, 体制环境不同, 具体规则不同, 市场需求也不同, 但是人才流动的国际化趋势是不可阻挡的。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现在的人才, 更是未来的人才。高校的文化氛围不仅仅是本土化的, 也应该是国际化的, 其办学理念更应该具有国际性的价值。

纵观中国高校的百年变迁, 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历程就是一个教育根据社会要求自我调整的过程, 其中的经验教训给我们以非常丰富的启示。社会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 应该吸收人类先进文化的成果, 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高校既需要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也需要解放思想, 自由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也是高等教育所需要的。只有百花齐放, 而不是千人一面, 才是高等学校文化氛围的特色。大学文化氛围应该达到“激活思想、放飞学习、张扬个性、唤醒生命”[3]的境界, 在此基础上形成个性十足的大学理念。

参考文献

[1]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A];洪治纲.胡适经典文存[C].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290-291.

[2]黑龙江大学校史编写组.黑龙江大学校史 (1941—2001) [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15-16.

13.企业文化的三个氛围 篇十三

1月24日10时,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做客新华网畅谈如何将青岛港引向了国际港口大舞台。

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在谈到青岛港企业文化--“三个一代人”精神时说,青岛1892年开始建港,历经百年,是个地地道道的国有企业,在我们国家,码头工人是最忠诚、最可靠的队伍。改革开放以后,对码头工人提出新的要求,就是要做到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就提出了继承和创新。

常德传说,港口文化是几代人在一起不断拼搏走出的一条新路,我们的企业文化就是一代一代人走过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精神在土地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在党中央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码头工人从穷到富,码头由小变大,都是在这代码头工人身上实现的。

14.学校文化氛围是这样形成的 篇十四

核心提示:新闻资讯频道所转载文章、数据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使用。本文《学校文化氛围是这样形成的》来源于网络并非原创内容,请读者以官方内容为准,如果您发现本资料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请立即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内删除该资料,以保障您的知识产权。

友人介绍说,山西省曲沃中学的学校文化建设很有特色。初冬时节,记者来到了这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校。学校的建筑古色古香,亭台楼阁、殿堂宏伟、古柏清香、幽雅清静,感觉不像是所学校,倒像是古代的书院。校长郭簃介绍说,这里以前的确是个书院(明代叫绛山书院),傅山、顾炎武等名家曾在此讲过学。后来,书院年久失修,残垣断壁,有碍景观。拆之又觉可惜。“学校乃传播文化之所,应该让这些古建筑„说话‟,恢复其灵气,为师生营造一个幽雅的环境”。于是,他们将这些古建筑修葺一新。

我们的访谈就是在书院的大厅里进行的。

文化教人如何做人 知识教人如何做事

记者:现在都在讲学校文化建设,你认为文化最大的功能是什么?

郭簃:我理解文化是教人如何去做人的,知识是教人如何去做事的。基础教育要打好两个基础:为学生继续深造打基础,为学生做人打基础。我们要教给中学生两方面的知识,一个是文化方面的,一个是知识方面的。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世界文化。记者:你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郭簃:顾炎武先生曾经在我们这里讲过学,他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理解,这里讲的“责”,就是责任心。我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人这一生无非就是“责任”二字,人生的过程就是要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负责,作为一个“单位”的人,应该对自己工作的团队负责。当然,责任必须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否则就是空谈。责任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和谐发展。

文化不应挂在口头上 要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

记者:有这样一种人:说起大道理来头头是道,再看其行为举止,却是另一番形象。你说这是为什么?

郭簃:我有一种感觉,我们教育中理性说教的东西太多,假如你在一所学校随便问一个学生关于文化、文明和道德方面的问题,他都可以给你说很多,甚至可以给你当老师,教训起别人来也是一套又一套的。可是,你再看看他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仿佛是另外一个人。有不少学生,文明习惯和道德修养只停留在口头上,坐而论道,说的多,做的少。这不能埋

怨学生,应该从我们的教育方法上找原因,事实上,我们学校里灌输的那些文明道德的内容并没有内化成学生自己的道德行为。

看来,道德规范,不能靠说教,应该靠熏染,靠耳濡目染。

道德需要养成,一是靠环境建设来熏陶,再就是要靠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具体的制度去推行。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可以育人。现在您理解我们曲沃中学为什么要花钱翻修已经破旧的书院了吧?我们就是要给师生一个不一样的感觉,就是要让他们一走进这个书院式的学校就肃然起敬。环境变了,师生感觉也不一样了,行为习惯更变得文雅了。

但是,有的家长不懂这些,到学校依然大声嚷嚷。怎么办?我们在校门口立了这块牌子,上面写着:

“您彬彬有礼、轻声慢步走进校园的高雅举止,不仅是对我们的极大支持和鼓舞,更显示了您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高尚品质。”

这块牌子还真管用,从此后,再听不到大声嚷嚷的声音了。

记者:我听说曲沃中学的学生行为标准分几个等级,什么合格、优秀、杰出等等,为什么要分这样的等级?

郭簃:要完成人生的责任,必须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等,文明要从习惯开始。

我这里要说说文明习惯的养成问题。过去,我们给学生定了很高的标准,要求他们必须达到,其中的一些标准,我们一些成人也未必做得到,你想想效果会是怎样?现在,我们将文明习惯划分为几个层次,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依次推进,效果很好。你看看这三个层次:首先,我们要求曲沃中学的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曲中人。怎么理解呢?就是自己能够约束自己,自己做个文明而有修养的人。比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等等。

再高一个层次,就是做一个优秀的曲中人:不仅自己能管住自己,还要纠正别人的不文明现象。比如,看到纸屑主动捡起。

最高的一个层次,就是做一名杰出的曲中人:不仅自己的习惯要文明,还要劝解不文明的人,为维护校园和社会的文明而努力。

达到最高的标准,应该是校内和校外一个样,有人监督和无人监督一个样了。我认为,人最高的品质就是真诚,表里如一。

记者:这样的标准在校园内当然好了,可是,学生一旦走出校门,看到一些公共场所不太文明的现象,比如,依然有人扔烟头、纸屑,他们能捡完吗?

郭簃:这的确是个大问题,是校内外教育怎样衔接的问题。我们在校园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学生在校外一些公众场所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遇到这样的冲突,学生的确很矛盾。但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让学生知道真实的情况,告诉他道德的底线和规范,让他们去甄别,去适应。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传承和培育民族精神

记者:你们的校训很有特色,当时是怎样考虑的?

郭簃:曲沃中学对学生的要求,都体现在校训里。学生的个人修养特色,也都包含在这里面。

我们的校训是:厚德、睿智、有责、健身。

我们曲沃曾经是晋国的古都,厚德应该包含着曲沃人刚毅的性格和自强的精神,厚德就是要培养有中国灵魂,有全球意识的现代人。要有中国魂,就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和合文化,天人合一,大同世界,这是处理人类发展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最好办法。中国文化兼容并蓄,有宽容的精神、有大度的气魄,有亲和力;睿智,就是要博学、笃学、创新;有责,前面已经说了;健身,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过去,我们学校地方小,学生没有健身的地方。为此,我们在校门口征地,建成了全县最大、最漂亮的标准运动场。

管理要以人为本 管理环节要简单

记者:校长治校各有特色,你的绝招是什么?

郭簃:管理要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主要指学生。人是学校发展的中心。为了让所有的教师树立这样的理念,我们在校门口立了这样一块牌子:

因为我们对教育的敬畏而选择了教育,既然选择了教育,就必须永远尊重我们的学生和学生的家长。

我对管和理的理解是:管,就是靠制度和法律法规约束;理,就是以人为本,强调沟通。我不可能把教师的短处在短时间内弥补起来,但我能在短时间内把他们的长处尽快发挥出来。

有了办学的理念,有了刚性的制度,这还不够,还要引导,把你的理念告诉他们,让师生明白每个人的责任和学校的定位,明白学校的任务。

管理的环节要简单,简单是最成熟的美,不贪大求全,一件件落实,在大处着眼,在细微处着手。于无疑处设问,在细微处下功。细节决定成败,执行决定输赢。我们要求全体师生要:

准时守纪文明规范准确快捷刚毅自强

热情荣誉敬业负责自动自发不找借口

我们的管理思想就四个字:高、严、细、实。

高,是指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高;

严,指严格、严密、严肃、严谨;

细,细心、细致,在细小事情上下功夫。

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有实效。

有了这四字方针,还要强调四个方面的责任,即对自己、对团队(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哪个环节出问题,哪个环节就要“负三责”,即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把“以法立校、以德兴校、育人为本”作为办学的立足点,把“从这里进出的人,要无愧于学校、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作为责任教育的核心。坚持“教育无小事、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原则,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积极健康的心志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服务中去。

在学习上,求准求快,求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提高学习水平。在教学上,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采取“捆绑式”代课模式,发挥名师和骨干教师的辐射、带头作用。强化“扶差赶队,中间突破,拔尖创优,面向全体,分层推进,包干负责”的施教原则,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4年,我校的综合评估成绩位居临汾市第二位,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嘉奖。

记者:我听说,你们学校的运动场对社会开放。你有没有担心过,老百姓会把你们的塑胶跑道搞坏了?

郭簃:俗话讲,远亲不如近邻,学校要和地方协调好关系。我们学校是省重点中学,不隶属于曲沃县,但我们主动邀请县里四大班子到学校来谈发展,把学校发展和县里发展协调起来,求得地方的支持,减少社会摩擦成本,这样,学校才能发展。

再比如学校的运动场,有的学校把运动场圈起来,不让社会使用。我们的运动场对外开放,早晨老百姓来健身,县里大型集会在这里开。一个运动场,完善了城市功能,优化了居住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记者:我知道,有的学校对新到的毕业生提出了很多附加条件。比如,在若干年内不能结婚、不能生子、不准考研。而你却允许他们考研,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担心:年轻的好教师走了,谁来教书?

上一篇:2023年八年级生物备课组期末工作总结5则范文下一篇:团支部干部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