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分析论文(精选9篇)
1.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分析论文 篇一
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与发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与其疾病发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应对方式评定量表(WCRS)和归因方式问卷(ASQ)对76名抑郁障碍患者进行测试,同时选取84名健康被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抑郁组患者在EPQ中神经质(N)与精神质(P)的得分显著高于健康组.②WCRS的结果显示在“宣泄接纳”、“退避调节”两个因子上,抑郁组的平均得分低于健康组.③在ASQ的得分中,抑郁组在负性事件归因的.自身性、持久性和整体性均显著高于健康组.④抑郁障碍患者的“神经质”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的“宣泄接纳”和“退避调节”因子呈负相关(r=-0.474).结论抑郁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可表现为较强的神经质及孤僻、交往障碍,他们这种人格特征及应对和归因方式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 者:洪炜 姬雪松 马晓军 作者单位:洪炜(300074,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
姬雪松(北京大学医学部)
马晓军(解放军大连215医院)
刊 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AL SCIENCE年,卷(期):13(5)分类号:B84关键词:抑郁障碍 人格特征 归因方式 应对方式 配对研究
2.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分析论文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河南省安阳、许昌和信阳三地农村小学四~六年级的学生550名, 其中留守儿童381名, 女生155名, 男生226名;非留守儿童169名, 男生98名, 女生71名;四年级学生187名, 五年级168名, 六年级195名。
1.2 方法
所用问卷包括: (1) 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由周晖编制、邹泓修订, 最终形成50个项目的小五人格问卷[6]。问卷包含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和情绪性5个维度。采用自陈量表的形式, 从“1——完全不像我”到“5——非常像我”分5个等级记分。将各维度的平均值作为在该维度上的得分。本次测量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5, 0.80, 0.82, 0.70和0.64。 (2)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 (Mental Health Test, MHT) , 该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 根据日本铃木清等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的[7], 主要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生。MHT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 内容量表分别是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得分越高, 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本次测量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的范围是0.65~0.81。
由各班班主任担任主试, 均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 当场收回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 用SPSS 11. 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农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中, 留守儿童总分标准分超过65分的仅3人, 占0.8%。由表1可见, 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身体症状方面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而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留守女童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得分显著高于留守男童, 其他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农村儿童人格特征分析
留守儿童在外向性、宜人性和谨慎性3个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非留守儿童;留守女童在外向性、宜人性、谨慎性和情绪性4个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留守男童。见表2。
2.3 留守儿童人格与心理行为问题的相关分析
如表3所示, 外向性人格与孤独倾向呈显著负相关;宜人性和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总分呈显著负相关;谨慎性与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总分呈显著负相关;情绪性和各种心理问题呈显著正相关。
注:*P<0.05, **P<0.01。
2.4 留守儿童人格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 为进一步探讨变量间的关系, 分别以留守儿童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以及总焦虑倾向的原始分为因变量, 以人格的各个因子为自变量, 采用Stepwise 法,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在4个回归模型所引入的自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可以考察其对因变量的预测作用。
由表4可见, 在人格因子与孤独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中, 外向性对孤独倾向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P<0.01) , 而情绪性则对孤独倾向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P<0.01) 。
在人格因子与身体症状的多元回归分析中, 情绪性对身体症状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P<0.01) , 谨慎性对身体症状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P<0.01) 。
在人格因子与冲动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中, 情绪性对冲动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P<0.01) , 谨慎性对冲动倾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P<0.01) 。
在人格因子与总焦虑倾向的多元回归分析中, 情绪性对总焦虑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P<0.01) , 谨慎性和外向性对总焦虑倾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P<0.01) 。
注:**P<0.01。
3 讨论
3.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处于正常范围, 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8,9,10], 但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心理行为问题, 其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在于家庭功能不健全, 必然导致安全感的缺乏、情感支持的缺失、尊重需要被漠视以及认知需要难满足[11]。当这些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有效满足时, 就会对个体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甚至引发心理问题。留守女童的学习焦虑和恐怖倾向显著高于男童, 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童。有研究认为, 这是由于女童在情感上对父母依恋更强烈所致;相对而言, 男童独立性较强, 在情感上对父母的依恋更少, 且对新环境的适应也较快, 因而心理健康状况更好[12]。因此, 应特别关注留守女童的心理问题, 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3.2 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
留守儿童在外向性、宜人性和谨慎性3个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非留守儿童。说明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主要是:倾向于独处, 不易感受到积极的情绪;防御心理比较强, 不愿帮助别人;冲动、没有计划性、做事拖延, 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在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中,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早期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以及亲子关系等, 留守儿童不利人格特点的形成, 正是由于父母外出带来亲子关爱缺失、亲子关系失调、父母榜样作用降低和父母监控机制弱化所导致的[5]。值得一提的是, 小学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 学校教育是影响小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应该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通过各种教育途径有意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此外, 留守女童的人格发展状况好于男童, 因此学校人格教育的重点对象应是男童。
3.3 留守儿童人格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
3.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分析论文 篇三
大学生情侣人格特征及相互人格特征判断分析 目的 探讨在校大学生情侣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以确定相互人格特征判断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中文版“大五”人格量表,对某高校50对大学生情侣自己和对象的人格特征进行评定.结果 在相同人格维度上,情侣之间的人格特征相关均不显著,情侣间开放性和神经质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0,3.606,P<0.05或P<0.01);在不同人格维度上,女方开放性与男方认真性人格维度相关显著(r=0.311,P<0.05);在神经质、外倾性和认真性人格维度上,女大学生自评结果与男友对其的评价结果相关显著
(r=0.296,0.355,0.366,P<0.05或P<0.01);在外倾性和认真性人格维度上,男生自评与其女友评价相关显著
(r=0.548,0.367,P值均<0.01);在神经质维度上,女友对男友的评价与男友自己评价之间差异显著(t=2.599,P<0.05).结论 大学生情侣在相同的“大五”人格维度上没有普遍的相似性和互补性.在神经质、外倾性和认真性人格维度上,男生对女友人格的判断有一定的准确性;在外倾性和认真性人格维度上,女生对男友的人格判断有一定准确性;女生对男友神经质倾向的判断存在较大偏差.
4.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分析论文 篇四
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在国内外,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也越来越多。而对于大专学生来说,在以往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相关调查中表明,人际关系方面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人际关系是人在社会中的重要组成,人不少一个孤立的存在,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心理学健康水平的高低。大专院校也是人才培育的基地,为了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大专学生的综合素质,大专院校的教育和引导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并且使其具备创新能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本文从某大专院校随机抽取3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最后获得有效被测对象为294人,被测对象达到了98%,其中172名女性,122名男生。
2方法。心理健康量表(UPI):采用樊富民等在1993年主持召开全国UPI应用课题研究,该量表共有60道题,其中56道题反映了学生的焦虑、苦恼等症状,测谎题为4道,并不计入总分。并且本研究还系统的修订了其实施过程、相关条目和筛选标准等。UPI满分为56分,每题计分1分,得分越高 越表明大专学生越具有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另外,为了了解被试对象自身身心健康状态的总评价采用了附加题部分。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人际关系问卷:测试使用了人际关系问卷,其是由张琴心编制的。该问卷有四个维度,即:乐于交往、利于交往、敢于交往和善于交往。并且本文采用了五点计分方法,得分越高,越说明大专学生具有越好的人际关系状况。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3统计学处理。本文以随机的方式,进行测试,并且当场回收问卷,被试者严格按照导语回答问题,然后采用了分析软件包SPSS15.0 for windows XP来统计所获得的数据。
二、结果
1人际关系状况及性别差异上。在人际关系分数上,本研究发现处于中等以上水平,获得分数为3.65±0.46;而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得分要低于女生,并且在干预交往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
2心理健康状况上。结果: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筛选率根据UPI筛选评分标准,分别为14.97%、24.83%、60.2%。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并且存在显著的差异。
3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上。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及各维度都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p<0.01)这说明,人际关系越差,心理健康得分越高。
4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上的人际关系状况。对三类学生根据UPI筛选评分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大专学生人际适应和各维度,在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上,大专学生人际关系及各维度三类状况显著优于二类和一类学生,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5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逐步回归分析上,自变量以人际关系各因子为主,因变量以心理健康得分为主。结果显示:人际关系中善于交往和乐于交往依次进入回归方程,2个因子对总分总解释量为34.7%,说明这2个因子影响着大专学生心理健康。
三、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状况与关系
1大专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大专学生人际关系及各维度在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上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充分的表明,大专学生人际关系越强,心理健康水平就越好,心理健康得分就越低;反之则人际关系越低。在心理健康与人际关系及各维度根据相关分析表明,都存着显著的`负相关。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越差是由心理健康得分越高和心理水平越低所造成的。另外,人际关系中的善于交往和乐于交往经过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这2个因子对大专学生心理健康的解释量分别为22.8%和43.2%,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对于消极高唤醒和低唤醒上,学习自我效能各因子的总解释量为 34.7%,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这充分说明大专学生的人际关系严重的影响着其心理健康水平。可见大专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人际关系水平越高,他们多出现的心理问题越少,就具有越强的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心理健康水也越高。
2.大专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得分低于女性得分,从总体来说,大专学生人际关系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并且在敢于交往上,女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表明符合大专学生的年龄特征,其人际关系还可以,与已有的研究相一致。同时,根据UPI的筛选评分标准来看,大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还可以,具有以下结果: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筛选率分别为14.9%、24.83%、60.2%。在性别差异上,男生得分明显低于女生得分,并且女性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与已有的研究一致,男生要高于女生。这是由于在社会中,男女生养成的社会特色和扮演的角色所造成的。自对新社会环境上,女生要比男生的适应性差,相对于女生来说,男生的独立性较强。这可能就是导致女生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大于男生的原因之一。
四、结论
5.人格坚韧性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篇五
坚韧性是一丛能够保护个体免于应激伤害的人格特质,包括承诺、控制和挑战三部分内容.Kobasa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坚韧性与健康关系的.理论模型,用以解释坚韧性与健康之间的关系.随后的许多研究证实了坚韧性对于健康的主效应,但是坚韧性的调节作用未能得到良好的支持.最后,文章对坚韧性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 者:李永鑫 余凌 作者单位:李永鑫(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475001)
余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上海,20)
6.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分析论文 篇六
注:*表示与本组小学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0.05) ;#表示与非留守儿童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于2010年度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中国西南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乡镇中小学校选择264例留守儿童和262例非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均为在校中小学生, 留守儿童组与非留守儿童组在选取时, 保证两组在年龄、男女比例和中小学生比方面保持相近比例。留守儿童年龄在8~15岁, 平均年龄 (12.5±3.2) 岁;其中男生148例, 女生116例;小学120例, 初中144例。非留守儿童年龄在8~15岁, 平均年龄 (12.7±3.4) 岁;其中男生145例, 女生117例;小学122例, 初中140例。两个组别一般资料、家庭等各方面综合比较, 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 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 (MHT) [2]和儿童版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3]进行调查, 均由调查人员培训指导后进行填写, 部分年龄偏小的儿童由调查人员或其老师协助完成。对全部问卷得分进行统计, 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两个组别, 各组分为初中生与小学生两类, 得分均取均值标准差 (χ—±s) 表示, 对调查数据使用SPSS15.0进行分析处理, 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主要由8个方面组成: (1) 学习焦虑; (2) 对人焦虑; (3) 孤独倾向; (4) 自责倾向; (5) 过敏倾向; (6) 身体症状; (7) 恐怖倾向; (8) 冲动倾向。得分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高:每个方面得分>8分, 表示在该方面焦虑程度较高;量表总得分>65分, 则说明调查对象总焦虑程度较高。
艾森克人格问卷 (儿童版) 主要针对7~15岁少年儿童的人格特征进行调查, 总共包括4个量表88个小项, 每个条目仅回答是或者否, 对应1或者0分 (部分条目为反向记分) 。4个量表主要是对应人格的4个方面:精神质量表, 用于测量对象负面情绪反应和暴力倾向, 高分则表示对象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内外向量表, 用于测量对象性格属于内向或外向, 分数高低代表外向程度;神经质量表, 用于测量对象情绪是否稳定, 分数越高对应情绪越不稳定;掩饰性量表, 测量调查对象掩饰倾向和纯朴性, 得分越高则表示掩饰性越高。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全部儿童在调查人员和老师帮助下均完成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总均分为 (42.75±8.62) 分, 在心理健康范围内。其中学习焦虑分量表的平均得分8.56分超出健康值, 其他方面分量表的平均得分均属于正常。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超出正常值情况为:学习焦虑, 超出214例 (占81.06%) ;自责倾向, 超出82例 (占31.06%) ;身体症状, 超出45例 (占17.05%) ;对人焦虑, 超出39例 (占14.77%) ;过敏倾向, 超出28例 (占10.61%) ;恐怖倾向, 超出23例 (占8.71%) ;冲动倾向, 超出18例 (占6.82%) ;孤独倾向, 超出6例 (占2.27%) 。
2.2 两组儿童人格特征情况对比
两组儿童人格特征情况对比, 见表1。留守儿童人格量表得分平均值初中年龄段与小学年龄段相比均有显著差异;非留守儿童除内外向量表外, 其他各项与小学年龄段相比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各年龄段人格量表得分平均值与非留守儿童相比, 均有显著差异。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焦虑、自责等问题, 表现出性格焦虑内向。通过人格特征情况对比显示, 与同龄非留守儿童相比, 留守儿童表现得更加孤独和内向, 但相对要冷静, 掩饰性也更强, 表现出留守儿童的心理处于相对自卑, 与外界交流较少, 因为担心更多的问题而想掩饰一些东西。这些表现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调查不谋而合。随着年龄增加, 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稍好, 性格越来越内向, 情绪不稳定性增加, 掩饰性越来越强。表现出初中年龄段的留守儿童比小学留守儿童不良人格特征问题相对更严重, 究其原因, 估计与下列原因有关: (1) 与父母分别时间越长引起心理伤害越大, 证明父母离开时间的长短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2) 随着年龄增长, 特别是步入青春发育期, 更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帮助, 造成了留守儿童更加内向和掩饰; (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表现出来的问题与其家庭教育缺失相关。
由于年龄增长造成的性格特征变化, 有必要针对留守儿童加强心理辅导, 针对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改善。例如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多给予关心和爱护, 让他们变得外向活跃起来, 对于心理健康能够取到相应的改善作用。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 需要为他们补充相关知识, 弥补父母沟通的缺失, 让留守儿童不再焦虑和孤独, 对于以后的性格发展也会取到很大的正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农村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 并与人格特征关系进行探讨, 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人格特征关系具有对应关系, 从人格特征反应出来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调查相符, 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参考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与人格特征关系。方法 于2010年度通过对农村随机选择264例留守儿童和262例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 采取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和人格问卷进行评分的方式, 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与人格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全部儿童在调查人员和老师帮助下均完成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总均分为 (42.75±8.62) 分, 在心理健康范围内。其中学习焦虑分量表的平均得分8.56分超出健康值, 其他方面分量表的平均得分均属于正常。留守儿童人格量表得分平均值初中年龄段与小学年龄段相比均有显著差异;非留守儿童除内外向量表外, 其他各项与小学年龄段相比有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各年龄段人格量表得分平均值与非留守儿童相比, 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人格特征关系具有对应关系, 从人格特征反应出来的心理问题和心理调查相符。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特征
参考文献
[1]蒋怀滨, 杨秀清, 林良章.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应付方式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12) :1522-1523.
[2]姚应水, 康耀文, 龚伟志, 等.不同性别青少年MHT量表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 2011, 11 (2) :211-219.
7.高一学生的人格特征比较研究 篇七
高一学生的人格特征比较研究
目的研究高一学生的人格特征.方法采用卡特尔16PF和MHT量表调查高一学生231名.结果(1)高一学生与一般中学生在人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自己的`独特性,其中男生与女生的人格特征存在差异,省会城市地区学生较地州学生人格更为理想,汉族学生的人格特征略优于少数民族学生;(2)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高一学生在9个因素上表现出典型的人格特点.结论有针对性地对高一学生进行人格健康教育,纠正高一学生人格发展上的偏差,完善其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 者:赵白帆 储勇 宋志一 Zhao Bai-fan Chu Yong Song Zhi-yi 作者单位:云南省健康教育所,云南,昆明,650118刊 名:中国健康教育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EDUCATION年,卷(期):200622(2)分类号:B844.12关键词:高一学生 人格特征 心理健康 比较研究
8.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分析论文 篇八
【摘要】随着青少年暴力攻击事件日益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成为关注重点。本文通过调查与实验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内隐攻击性的倾向,且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外显攻击性表现不强,在具体方式上有性别差异,并发现了与高攻击性有关的某些人格特征,以期对大学生人格教育提出启示。
【关键词】内隐攻击性外显攻击性人格特征。
近年来,大学生攻击伤人、残害小动物的事件屡见不鲜,使得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越来越关注,根据已有资料显示,几乎所有存在暴力攻击倾向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因此,对大学生的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攻击性的定义在学者中还没有统一定论,SigmundFreud认为,攻击是人的一种求死的本能。Bandura认为,攻击是导致个人受伤或财产受损的行为。而我国学者高桦就认为,攻击性是人发起攻击的心理特征,即人格中所具有的产生攻击的内在可能性。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分析,本研究对于攻击性的界定是:攻击性是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内部心理特征,在一定条件下,攻击性将转化为对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行为。
由于攻击性本身的危险性和隐藏性,使得研究者难以掌握真实的一手资料,所以除了使用调查法与观察法,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开始应用于攻击性的研究领域。S.A.Chen、杨治良等人采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借鉴研究内隐记忆的任务分离范式,发现攻击性行为也存在实验性分离,证实了内隐攻击性的存在。也就是说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着一种攻击性的倾向,这种内在的倾向潜在的对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判断、行为表现产生影响。因此只有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大学生攻击性进行研究,才能够拓宽研究视野,使人们对攻击性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以往的众多研究发现,攻击性对很多个体来说都是一种相当稳定的特质,并且发现人格对于个体攻击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关于人格因素与内隐攻击性的研究却鲜有见到。因此,本研究尝试对与内隐攻击性有关的人格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提出更全面的启示。
一、研究过程。
1.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四川2所大学随机选取人数为50~60人的自然班5个,在学校老师的配合下,统一讲解指导语,进行实验,同时发放问卷共252份,全部收回。经分析后,剔除无效问卷25份,得到有效问卷227份,有效率达到90%。其中男生92人,女生135人。
2.研究工具。
被试基本情况表,包括被试的年级、专业和性别;外显攻击问卷;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偏好组词实验。
问卷选用江西师范大学倪林英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修订的Buss&Perry敌意量表。修改后的该量表由23道题目构成,共分成四个维度:愤怒(7题)、身体攻击(6题)、敌对(7题)和言语攻击(3题)。问卷采用5点计分,其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很符合,分数越高,表示外显攻击性越强。
在正式施测之前,进行了试测,验证了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偏好判断法是给被试提供一定材料,让被试判断对该材料的好恶情况,但其真实的实验目的是通过被试给出的好恶反应来考察被试对某种特定社会性信息的敏感程度或偏好,从而揭示内隐社会认知的某种特征。偏好组词实验是在偏好判断和词干补笔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测量个体内隐攻击性的方法,朱婵媚等人的研究结果支持了偏好组词法测量内隐攻击性的有效性。
在实验之前,筛选实验用词组。挑选50个词频相近的常用词组(25对):25个为攻击性词语;25个为中性词,词中的探测字相同。请10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从这些词组中选择出配对最符合攻击性和中性要求的20对作为试验用词组。通过词频比较,差异不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被试习惯选择常用词的倾向。为了识别随意作答,另增加20个干扰字作为词干的.备选项。另准备练习用词组5对,其与实验内容不相干但形式相同。上述所有词组均由2个字构成。
将所有词组分别制成连贯的PPT,其形式是第一页呈现探测字,紧接着的一页呈现与探测字配对的目标字,目标字中含一个与探测字组成攻击性词的字、一个与探测字组成中性词的字、一个干扰字。
制作时,目标字采用拉丁方设计排列以避免呈现的空间误差。每一页PPT的呈现时间为1秒,间隔为3秒。
3.施测。
在任课老师的帮助下,统一发放总问卷(内含被试基本情况表、实验答题纸、外显攻击问卷和16PF人格问卷),由主试说明统一的指导语。
在正式施测前用多媒体给被试呈现练习用词组的PPT,使被试适应实验的模式和时间的快慢。
正式施测时用多媒体给被试呈现实验用词组的PPT,要求被试快速在目标字中选一个字与探测字组成词并把所选字的编号写在答题纸上相应的位置。
4.收回问卷。
整个实验持续时间约5分钟,实验完成后要求被试填写问卷,填写问卷时间约45分钟,整个过程持续约50分钟,50分钟后由主试统一收回问卷。
5.数据处理。
实验结果按照信号检测论的指标―――击中率(选择的攻击性词的数量除总的词组数量)―――作为判断标准,击中率越高,则表示被试的内隐攻击性越强,反之则较弱。
问卷数据输入SPSS11.5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特点。
全体大学生被试在快速判断的时候,对攻击性词的偏好要高于对中性词的偏好,并且经过差异显著性检验,差异达到显著水平(t=2.341,p=0.
020),说明全体被试更偏好攻击性词,具有攻击的倾向性。但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攻击性词的击中率差异不显著(t=1.901,p=0.059)。
2.大学生外显攻击性的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接近2/3的大学生在外显攻击性上的得分在3分上下,趋于中间水平,又有近1/3的大学生在外显攻击性上的得分在2分上下,攻击性水平偏低,剩下的仅有不到7%的被试分数达到了4分上下,攻击性水平偏高。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被试在外显攻击总分、敌对和言语攻击维度上,男女大学生都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愤怒维度上,男大学生显著低于女大学生(t=-2.210,p=.028);在身体攻击维度上,男大学生显著高于女大学生(t=2.327,p=.021)。
3.不同内隐攻击性水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
将被试的攻击性词的击中率从低到高排序,分别从最上面和最下面取被试总人数的27%作为击中率低组和击中率高组,剩余的作为击中率中组,。经检验,攻击性词击中率低、中、高三组的组间差异显著:F(2,224)=504.703,p<0.001。
攻击性词击中率低、中、高三组在人格特质稳定性(C)、敢为性(H)、忧虑性(O)和次元人格因素适应与焦虑型上的得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其他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对人格特质稳定性、敢为性、忧虑性和次元人格因素适应与焦虑型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发现其样本方差无显著性差异,变异数同质。经进一步多重比较后发现,攻击性词击中率低组与击中率中、高组在稳定性、敢为性、忧虑性和次元人格因素适应与焦虑型上的得分均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击中率越低,稳定性越强,敢为性越强,忧虑性越低,生活适应越顺利。
但攻击性词击中率中组与高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4.不同外显攻击性水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分组方法同内隐攻击性分组,经检验,外显攻击性低、中、高三组的组间差异显著:F(2,224)=522.748,p<0.001。
研究发现,外显攻击性低、中、高三组在人格特质稳定性(C)、有恒性(G)、敢为性(H)、怀疑性(L)、忧虑性(O)、自律性(Q3)、紧张性(Q4)和次元人格因素适应与焦虑型、内向与外向型上的得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在其他人格特质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对以上人格特质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发现p>0.05,变异数同质。经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外显攻击性低组与外显攻击性中、高组在人格稳定性、敢为性、忧虑性、自律性、紧张性和适应与焦虑性、内向与外向性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外显攻击性越低,稳定性越高、敢为性越高、忧虑性越低、自律性越强、紧张性越低、适应性越强、越外向、开朗。外显攻击性高组与外显攻击性低、中组在人格有恒性、怀疑性、紧张性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表现为外显攻击性越高,有恒性越低、怀疑性越强、紧张性越高。外显攻击性中组与高组在适应与焦虑性上也表现出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外显攻击性越低,焦虑性越低,适应性越强。
三、讨论与分析。
1.大学生攻击性的特点。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外在攻击行为表现是趋于中等的,较少人表现出强烈的外显攻击性,但通过实验却发现个体普遍存在内隐攻击性的倾向,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的心智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也有所提高,因此可以找到一些适当的情绪宣泄方式,如体育锻炼、娱乐活动,甚至还可能升华成努力学习、需求进步。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制约、文化的压力、学生的身份,使他们在表现攻击行为时有所顾虑,当想到可能带来的痛苦后果或惩罚时,会将之压抑下来。可见,大学生虽然普遍存在内隐攻击性的倾向,但并不一定会以高外显攻击性的方式表现出来,绝大多数人能较好的控制并管理自己的攻击倾向。但这也为我们提早发现及预防攻击行为的发生提出了难题。
在性别差异上发现,内隐攻击性和攻击行为的总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但男生表现出的身体攻击行为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表现出的愤怒情绪显著高于男生。由此可以看出以往对于男性比女性更富攻击性的看法并不全面。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男性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持更加认可、宽容的态度,而女性一旦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将比男性受到更多指责。在这种压力下,女性普遍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攻击性,但内隐态度却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1们受到反复挑衅后则比男性更具攻击性。这也证明了女性的内隐攻击性并不比男性低。而外部表现形式上正如尼克等人认为的男孩和女孩都可能具有很高的敌意和攻击性,只是表现攻击的方式不同而已。男性可能更倾向于直接用身体来表现,而女性则更多的选择用愤怒这种情绪表达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2.不同攻击水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
研究发现,内隐攻击性得分中、高组表现出了“一高二低”的特征,即忧虑性高、稳定性低、敢为性低。同时在次元人格因素上表现为焦虑性高、易激动,易出现不满意感。所以,高焦虑、情绪不稳定是内隐攻击性较强的大学生的共同特征。而敢为性较低也是内隐攻击性较强的大学生的人格特质,说明了畏怯退缩的个体并不一定就不具有攻击性,而可能是他们的攻击性被自身抑制住了,一旦遇到强烈的刺激,很难保证这部分群体不会发生攻击伤害行为。这也就是为什么近年来许多大学生攻击伤害事件没能够被提前预知、及时制止的原因。这也为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在学生攻击行为的预防工作上,不能仅仅关注那些平时行为不规范的个体。
研究发现,外显攻击性得分高者表现出“三高四低”的特点,即忧虑性高、紧张性高、怀疑性高,稳定性低、敢为性低、自律性低和有恒性低。当代大学生经历着一系列的内心矛盾,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日俱增时,他们普遍难以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处理事情;当面临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和自我发展等问题时,常常感到无力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人格上情绪不稳定和易受他人影响的特点,会使大学生极易在不理智的情况下表现出攻击行为。而不自信、悲观沮丧的心态,使他们不能承受挫折,在遭遇一点小挫折时,就表现出比其他人更多的攻击性。而多疑、斤斤计较的态度,使他们更有可能对他人表现出愤怒、敌对的攻击倾向。同时发现,越外向的大学生,其攻击性越低,这符合已有的研究结论,即性格外向的人爱交际,情绪情感能及时得到合理宣泄,这有可能减少攻击性的发生。
3.内隐与外显组的人格特征比较。
从研究结果可知,外显攻击性高组和内隐攻击性高组相比起来,多出了紧张性高、怀疑性高、自律性低和有恒性低四个特征,这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当个体具有较高的内隐攻击性时,什么因素才会使他将这种潜意识的攻击倾向转化为外显的行为。班杜拉指出,个体具有了攻击性并不意味着他一定立即实施攻击,个体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决于特定的内外因素的启动或刺激。不难看出,高紧张性会使个体情绪容易激动,高怀疑性使得个体不善于与人相处,低自律性意味着个体对于自我的管理能力较差,而低有恒性意味着个体缺乏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且缺乏认真负责的精神。以往我们仅仅把这些看作个体自身的习惯、缺点,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却不知道,如果这些人格特质比较稳定的存在于个体身上,这些个体会比其他人更有可能表现出攻击行为。这就提醒我们,在大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塑造大学生完善的人格,这样才能从内部因素上预防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桦。内隐社会认知:攻击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ShuiumAndrewChen,杨治良等。“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29(1)。
[3]倪林英。大学生攻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4]朱婵媚,宫火良,郑希付。未成年人内隐攻击性特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6(2)。
[5]银娟。大学生内隐攻击性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J].河海大学硕士论文,2006.
[6][美]DavidR.Shaffer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9.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分析论文 篇九
人格就是人的精神特质,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的总和,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行为表现。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它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本质。人格的形成,不乏先天因素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后天的教育因素、强大的精神内核的支撑,这些是成就一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因素。现代心理学认为,健康人格标准应为: 具备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积极向上人生观价值观、要坚持快乐等。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犹如未经雕琢的璞玉,可塑性极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以教学、课堂为切入点,努力施教使之成为美轮美奂的玉石,即拥有健康的人格。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优秀文化、民族气质的使命,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具备中华魂的重要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语文教学在力求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
一、感——重视预习,初步感知
预习对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学会独立思考、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古诗文独特的艺术特色、语言特点为学生理解设置了一道道屏障,所以古诗文预习势在必行。
好习惯,益终生。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应从我们教师自己入手,坚持每一课都布置预习的内容,做到持之以恒,预习内容的设置要难易结合,并留给学生适宜的预习时间,预习形成规律,学生也就能从心底接受预习了。督促学生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对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勾画,借助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也要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经历,尽可能弄清楚古诗文的内容。长此以往,使学生形成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提供了张扬个性、发展自我的空间。如长春版七年级上册《小石潭记》一文,直接从课文内容上看,只是一篇山水游记,可圈可点之处毕竟不多。但若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便可得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乃是因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而产生的.情感,从全篇来说,作者柳宗元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情感融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的遭遇。如此,便可以对古诗文的内涵了然于胸,那么,对作品理解就显得非常轻松。
二、诵——反复诵读,感悟旨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不但能够领悟内容、把握情感,而且能够领会旨意,体会诗文中蕴含着的诗性,通过反复朗读,促进中学生认知系统、意志系统及情感系统的建构。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鼓励学生读出节奏,这样做有利于感悟诗句中的情感,从而达到共鸣的状态,这时,学生的各种心理机制处于活跃状态,更容易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对健康个性的培养及形成有着强大的作用。节奏美、韵律美在诵读中充分体现,不论是低声吟咏或是激昂的朗诵,都能使学生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不知不觉中走入诗文的意境,体会诗文中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言在意外”“贵在含蓄”,这是古人写作诗文的特性。因此,我们学习古诗文,只有从读入手,才能体会诗文中“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与作者同喜同悲。如《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对陌生人的惊异可见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蒹葭》中“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让学生通过有节奏的诵读体会到“伊人”若即若离,近在咫尺,又远在天边的情状。
三、品——品味佳句,积累语言
【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的关系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关系分析11-10
临床医学专业新生压力与应激分析论文06-14
中医学中的健康行为养成教育论文01-04
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策略分析10-11
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论文11-16
整体医学在妇产科医学生培养中的应用论文08-11
医学健康教育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