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共9篇)
1.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篇一
发展沿海地区休闲农业
带动沿海地区特色农业发展
休闲农业是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和休闲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环境,结合农林牧渔及加工业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休闲者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的休闲度假方式发生了新的转变。休闲农业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加快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改善农民就业结构,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快乡风文明建设。
濒临海洋的沿海地区,山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便利的交通,独特的自然风光,为发展了休闲农业提供了客观基础。河北省环抱京津,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三市毗邻京津。唐山更是具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北京市到唐山市150公里,唐山市距天津市120公里,天津市到北京市137公里,处于“一小时经济圈”。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现在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0美元以上,北京、天津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远超过这个数 1
值,这些都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客源。
一、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相对于南方有些省份的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主要是面相对较小,点相对较少。2011年初,唐山市的迁安市被授予2010年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成为我省第一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同时,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有:迁西县渔夫水寨休闲农业观光园、秦皇岛市北戴河集发农业综合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另有承德市的滦平县周台子现代农业休闲园区。今年,迁西县申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已通过审核验收程序,将成为河北省沿海地区秦唐沧三市继迁安之后的第二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迁西县京东胡子板栗大观园申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也已验收通过。到目前,唐山市荣膺“河北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有14个,主要分布在迁安、迁西、丰润、乐亭、遵化等县(市)区,以迁安、迁西为主。
二、对发展休闲农业的建议
休闲农业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市民,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新型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开发和农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对此,就发展我省沿海地区休闲农业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虽说发展休闲农业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但在发展初期应以政府引导为主要力量。沿
海地区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沿海资源,积极引导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各级各类行政主管部门都应该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抓手,积极主动地把休闲农业发展列入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规划、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去年底,省农业厅和省旅游局举行了推进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沿海市各级政府特别是沿海区县(市),要成立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建立领导分工责任制,同时,建立旅游特色村(点)发展专项扶持资金。
2、做好发展规划。休闲农业发展要重视科学规划,在建设中强化规划意识,切忌凭一股热情,一哄而上。在休闲农业建设上要重视项目设计。设计主题鲜明,功能区分明确,科学规划景观搭配和基础设施建设。精心选择经营项目,研究市场需求,策划经营模式;所涉休闲农业经营项目,挖掘其历史、经济、科学、精神、民俗、文学等文化内涵,将民间传说、故事、典故、散文、游记、诗赋融汇其中,突出文化塑造。规划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努力做到高起点、有特色、规范化。由于目前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专业人才比较少,可从国家、省聘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做出规划,以确保休闲农业发展更加科学规范。特别是已经有部分点的地方,如何将原有点串线成面更需要专业人员的设计论证。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面大、通达性强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乡村公路建设也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这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但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对乡村旅游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乡村网络通讯、供电供水、医疗卫生服务等条件,配套抓好旅游信息服务网络、停车站场建设和农村改水、改圈、改厕工作,特别是旅游村的村容村貌、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建设。旅游主管部门、环保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水利部门、城建部门、文化部门、卫生部门等要各负其责,共同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尽职尽责。让游客感受到这里既有农村安静的优美环境,又具有城市水平的生活条件。
4、依托资源,突出特色。休闲农业发展要在认真分析本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发展重点。可以将休闲农业发展与“三色”旅游结合:在具备红色旅游资源的乡村开发休闲农业,让游客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认识、了解或掌握农业常识;在具备海河资源的地方,打造“华北垂钓之乡”,开办海上旅游观光项目,发展蓝色旅游;在一般的地方,可以重点突出绿色、有机和生态,以绿色有机食品的果蔬采摘等活动为主,发展绿色旅游。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发展城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基地兼容型;从功能上可以有所侧重,如发展观光观赏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等。同时要注重文化品位,继承和发挥地方文化特色,挖掘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内涵。针对北方冬季特点,冬天将滑冰、滑雪和温室大棚建设溶入其中,以满足一年四季人们对休闲农业旅
游的需要。
5、加强教育培训。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兴产业,这方面的人才缺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弥补高层人员的缺失,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初中级人员的素质。农业、教育、旅游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强化对乡村旅游人才的教育和培训,结合项目开发制定出人才培训方案,重点对乡村旅游项目策划开发、景区管理、家庭旅馆的经营管理、活动组织、市场促销、烹饪烹调、语言表达、传统技艺、民俗文化讲解等各类人才进行培训。培训对象包括休闲农业旅游村镇(企业)分管领导,乡村旅游点经营和从业人员。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资金支持,开展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培训。
6、实现产业化经营,发展地方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目的在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是实现这个目的重要途径。依托当地资源,引进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形式,发展规模化的种养第一产业;其次,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休闲产品加工等第二产业;然后,通过餐饮、住宿、农产品流通等实现第三产业发展。休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将带动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只有休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也才能更好的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的全面需求。
2.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篇二
1 射阳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 射阳县坚持从实际出发, 立足构建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在加快建设高效农业园区中, 大力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着力提升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1.1 种养规模不断扩大
射阳县已形成1.0万hm2大蒜、5 333.3 hm2中药材、4 000.0 hm2蚕桑、6 666.7 hm2无公害梨果、3.3万hm2优质棉、4.0万hm2优质稻米、1.2万hm2设施蔬菜、18.0万t食用菌投料、2 000.0万羽家禽、3.3万hm2海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所占比重已提高到75%以上, 建成江苏省最大的高品质棉、中药材、南美北对虾、海水生态育苗、食用菌和出口蜂蜜生产基地, 先后获得中国蒜薹之乡、药材之乡、平菇之乡、果树十强县、水产百强县和无公害梨果生产示范基地县称号。
1.2 设施栽培发展加速
2008年以来, 通过采取政府推动、政策拉动、能人带动、农民互动的指导方针, 射阳县高效农业园区中设施栽培面积已达2 133.3 hm2。目前, 已建和在建的千亩设施示范园达到32个, 呈现出发展快、配套优、标准高、模式新、效益好的特点。耦耕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建设规模逾333.3 hm2, 已跻身省级重点示范园行列。阜余镇六份农业示范园不仅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收回成本, 且盈利7.5万元/hm2左右, 让农民看到了设施栽培的高效益, 带动该镇及周边地区新发展日光温室大棚逾266.7 hm2。
1.3 传统特色创新创优
特庸镇是全国著名的无病桑苗生产基地, 农民靠养蚕发家致富。近几年来, 该镇抓住与苏豪国际集团合作的机遇, 着力打造国家级蚕桑科技示范园, 在稳定3 333.3 hm2桑园的基础上, 2011年又新拓展666.7 hm2, 推广彩色蚕桑高品质、高附加值桑茧新品种。2010年蚕桑纯效益已达4.5万元/hm2以上, 2011年再创新高;培育的无病桑苗畅销全国, 已被国家农业部列入国家蚕桑业技术体系苏北综合试验站示范基地。大蒜是射阳县中、北部乡镇的主导特色产业, 通过提纯复壮、科学栽培, 蒜薹、蒜头产量质量一直在全国独占鳌头。
1.4 品牌效益彰显
经多年努力, 射阳县农产品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妙语牌蜂产品、甘露牌菊花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国内外。庆缘康蜂产品厂先后2次代表中国接受美国FDA和欧盟FVO检查验收, 妙语牌蜂蜜出口欧盟量占全国的60%。全国首枚大米集体商标射阳大米系列有10个品牌获得全国放心米称号, 先后荣获江苏省名牌产品、上海市优质畅销品牌、江苏省著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 实现射阳县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 品牌价值达41.3亿元, 列全国大米类首位。
1.5 休闲农业蓬勃发展
利用射阳县特色农业资源和沿海湿地资源, 挖掘乡村文化、海盐文化、餐饮文化, 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镇村干部和农民的共识。特庸镇依托百年银杏, 在新洋港边兴建了永兴农业生态区、旅游农业示范区和休闲娱乐养生区, 将观光农业、水上娱乐、休闲垂钓、宗教文化等特色旅游项目融为一体。洋马十里菊香是全国农业旅游的示范点。
2 射阳县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射阳县特色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 但与“特色农业规模化、高效农业园区化、现代农业市场化”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此, 分析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找出解决途径, 以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
2.1 农民参与程度低
据调查统计, 目前大蒜、蚕桑、中药材产区农民参与种植的户数比较多, 约占80%;设施栽培、畜禽规模养殖、特水养殖农民的参与率很低, 不到总农户的5%, 绝大多数农户仍以传统的粮棉种植为主。农民不愿参与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原因:一是缺少资金投入, 二是生产技术不熟悉, 三是对发展新兴产业怕担市场风险, 四是怕服务跟不上[2]。
2.2 标准化种植程度低
有相当一部分镇、村还未建立起特色农业生产操作规程和标准化生产体系, 有不少农民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淡薄, 生产出的特色产品售价较低。有的特色种植业、设施栽培田块已连续生长多年, 产量、质量均呈下降趋势。如洋马的老菊花生产基地已不适宜再种植, 迫切需要调茬。有的农户已注意到此问题, 但由于农民承包土地分散, 作物布局不统一, 水系不配套难协调。大蒜、棚育反季节蔬菜检测能力不足, 容易发生类似海南毒豇豆或山东毒韭菜的事件, 将会严重影响射阳县特色农产品的形象。如果射阳县特色农业全部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种植, 增产增收的效果会更突出。
2.3 农产品加工程度低
射阳县特色农产品中, 只有蒜薹保鲜、菊花烘干、蚕茧缫丝等初加工产品, 大多数农产品仍以出售原料为主。特别是设施栽培的果蔬, 其销售随市场需求变化, 如遇市场风险, 加工能力跟不上, 大多因腐烂而被丢弃, 造成亏本。农产品的附加值没有被充分挖掘, 如射阳大米是全国知名品牌, 但在小包装、精包装上拓展不够, 且加工的企业多, 未能形成核心的加工龙头企业, 很容易被大的粮油加工企业挤垮。加之小型加工企业多, 质量难保证, 品牌受冲击, 市场经营的抗风险能力弱。
2.4 利益联结程度低
近几年来, 射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很快, 在特色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多数为松散型的组织, 利益联结不紧密, 普遍存在“小而散”的问题, 与农民、特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真正有实力建立自己的经济实体、进入流通环节的不多, 能够投资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更少[3]。据介绍, 真正能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行二次分配的只有庆缘康、天德等少数合作社, 大多数仍停留在技术咨询、提供信息、销售初级产品等低层次服务上, 没有向产、加、销一体化的纵深方向发展。
2.5 农产品品牌利用程度低
射阳县已创的农产品品牌不少, 但与产、供、销真正结合起来的不多, 品牌效应未能凸显。青龙牌蒜薹是射阳县最早创建的绿色食品品牌, 但由于是跨乡镇种植, 没有保牌主体, 很容易被摘掉。在出售农产品中, 有的农户、企业无品牌意识, 对已创的品牌产品也未贴上商标, 未能体现出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效应。要充分利用已创品牌, 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 发展对策
3.1 发挥资源优势, 培育特色农业发展
射阳县地处江苏沿海中部, 是国家南北分界线的最东端节点, 受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的双重影响, 气候湿润, 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热量充裕。其独特的自然条件, 孕育出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素有沿海天然动植物园之美称, 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最大优势。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 应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进一步放大特色农业资源优势, 形成农业产业群体。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在现有特色农业的基础上稳步进步。射阳县已形成的十大特色产业和十大高效设施栽培农业模式应当稳定、巩固、提高, 种植面积应稳定发展, 不能大起大落。对连续种植多年的品种需要调茬的镇、村应提前做好规划。中药材、蚕桑等生产技术成熟、经济效益较高的特色产业应视作高效农业, 不必毁药毁桑建大棚发展设施蔬菜。要着力推动“一村一品”、“一品一社”向产业化发展, 打造特色产业村、镇。二是在挖掘特色农业资源上下功夫。射阳县原有的一些地方特色农牧业品种因数量小、生产周期长、加工利用程度低而逐渐被淹没, 如海子水牛、土种猪、土种鸡、淮山药、海水蔬菜等, 但这些产品却受到消费者青睐, 应当通过挖掘、开发、利用, 逐步形成规模生产, 扩大特色优势。射阳县种牛场将海子水牛饲养从役用型向肉用型转变, 利用乡村秸草丰富的优势, 采用“基地+农户”的饲养方式, 一头牛年收入万元以上。三是谨慎引进外来高效农业品种。引种外地的高效农业品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但由于受土壤、水质、气候等诸多因素影响, 引进品种不能立即成为射阳县的主打品种。应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引进新品种, 不应盲目扩种, 吸取阜余、海通地区等农业示范园引种山东彩椒而失收的教训, 探索适应当地栽培的方式再普遍推广。
3.2 加快科技创新, 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首要手段, 也是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性措施。加快科技创新, 一是要创新科技体系。鼓励射阳县内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 围绕产业链的延伸和产品精深加工、工艺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等进行科技攻关, 不断研发体现射阳县区域特色的农业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 充分发挥增值的效益潜力。积极支持县、镇农业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对镇、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带动、创办高效农业示范园和从事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成功做法应予肯定、推广。二是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4]。射阳县农技部门和相当一部分种养大户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适用于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生产技术, 如耦耕镇农民日光温室大棚种植技术, 特庸、洋马镇农民蚕桑、中药材种植技术, 临海、千秋、耦耕镇农民高品质大蒜种植技术和重点水产养殖镇海淡水高效渔业的生产技术等, 都是十分宝贵的技术资源, 相关部门应认真总结, 形成标准化的生产技术并传授给其他农民。对外地成熟的生产技术要积极引进和推广, 把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 实现技术与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射阳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率的贡献。三是要做好实用技术培训。镇、村应把培训技术性农民作为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的重要措施。镇、村干部要成为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设施农业的带头人和示范者, 引领农民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根据自己的生产要求, 对农民进行栽培技术、养殖技术、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培养一批适应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要求的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
摘要:介绍江苏省射阳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对策, 以为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色农业,问题,对策,江苏射阳
参考文献
[1]全胜跃.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 2011 (8) :192-194.
[2]袁久和, 祁春节.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成长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51 (5) :60-66.
[3]蔡守琴.绿色农业视角下青海特色农业发展路径及对策[J].攀登, 2011, 30 (4) :90-92.
3.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篇三
关键词:泗阳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前景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1-0622-02
收稿日期:2014-11-03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14)4084]。
作者简介:陈新(1970—),男,江苏射阳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管理与蔬菜育种与栽培研究。E-mail:cx@jaas.ac.cn。泗阳县是江苏省生态条件最好的县(区)之一,2014年以平原林海美获得“GN中国美丽县城评价指标体系”第18名,为江苏省唯一上榜县(区)。泗阳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7.8%,为中国平原地区第一。泗阳县境内有成子湖(洪泽湖片区之一)、大运河、淮沭河等重要水域,生态条件适宜,十分适合生态农业的发展。泗阳县位于江苏省宿迁市东南,是全国唯一的“中国意杨之乡”,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县、蚕桑基地县、全国生态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和重要的畜禽产品基地县。连续6年荣获江苏省高效农业先进县、农业特色化先进县和高效渔业规模化建设先进单位,是全省首批13家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全国规模最大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建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该县建设生态特色高效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泗阳县县域面积1 418 km2,人口103.4万人,耕地面积7.1万hm2,水稻种植面积约3.33万hm2,小麦种植面积 5万hm2,桃树种植面积0.2万hm2,高效农业面积 2.8万hm2,全县生猪年出栏量达150万头,家禽5 800万羽,山羊出栏量80万只。目前形成了优质稻米、生态桃果蔬菜、食用菌、青虾、畜禽规模养殖等5大特色产业,泗阳县正以农业现代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全县农业现代化建设,全力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产品品牌培育等工作,着力打造最安全、最优质、最生态的农副产品基地,致力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切实助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1-2]。下面就泗阳县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对策作一分析,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参考。
1泗阳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泗阳县特色农业目前形成了优质稻米、工厂化食用菌、畜禽生态规模养殖、优质桃果蔬菜、成子湖青虾等5大特色产业,结合5大特色产业,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目前各类特色产业发展正常,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1优质稻米产业初具雏形
成子湖区域优质稻米产业一枝独秀。泗阳县成子湖区域的卢集、高渡、裴圩3个乡镇紧邻成子湖,周围环境无污染,生态特色良好,是发展绿色和有机大米的天然场所。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粮食丰产行动,通过部省级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县级现代农业示范方和优质稻米基地建设等各类项目抓手,实施水稻“三改一创建”项目,强化商品化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专业化服务手段,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泗阳县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贵嘴米业为龙头,在成子湖周边扩建0.67万 hm2优质水稻基地,该县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示范种植宁粳4号、连粳7号、南粳9108等优质粳米,使贵嘴米业不仅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绿色食品认证,“贵嘴”牌珍珠米还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形成了“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以“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
1.2优质食用菌产业一枝独秀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菌菇产业茁壮成长,集群优势明显。近年来,泗阳县强势发展菌菇产业,在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建设泗阳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泗阳设施蔬菜(食用菌)研究中心的同时,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食用菌生产线、生物技术和优良菌种,云禾源、华绿、宏源、康宏等12家食用菌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自动化、全参数控制下的流水线生产,日产优质金针菇、杏鲍菇等200 t以上,华绿生物科技公司被科技部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全县菌菇企业还建立“菌事联盟”,加强园区食用菌企业交流合作,抱团谋发展,组队闯市场。到2014年底,全县日产菌菇将突破300 t,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1.3生态畜禽产业稳步推进
生态畜禽产业取得良好进展,在保证生态的同时形成了主导产业。近年来,泗阳县实施畜牧提档升级行动,以雨润、加华、苏食等生猪养殖项目为龙头,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全力打造生猪养殖大县,建立了加华猪场、天蓬牧业等优质良种培育选育基地,全县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有55个以上,年出栏生猪152万头。以开源山羊等为龙头的规模化山羊养殖量达到82万只。泗阳县依托成子湖禽业等重点企业,培育一批蛋禽养殖大户,年出栏50万羽以上的畜禽养殖场38家,年出栏家禽3 200万羽。通过以上措施,在注重环保理念的同时增加了养殖户的效益。
1.4园艺产业茁壮成长
桃果蔬菜产业生态特色明显,在丰富优质品种的同时达到品牌效应。泗阳县实施基地建设行动,立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子湖扶贫开发示范区、城南生态农业示范园、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园等特色园区的建设,全面推进果树和蔬菜生产规模化、实施化、标准化、组织化,提升果树和蔬菜等基地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已建成省级园区蔬菜生产核心区0.17万 hm2、优质桃生产基地0.2万 hm2,花卉苗木生产基地0.1万 hm2。年产各种蔬菜瓜果10万 t,年产百合等高档花卉1 000万枝。以国润农业、大禾庄园、贵嘴生态园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日光温室、智能温室、连栋大棚等设施园艺项目,全县拥有千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26个,蔬菜种植面积达2.6万 hm2,年产各类蔬菜130万 t。
1.5青虾产业特色鲜明
成子湖生态青虾产业特色明显。通过养殖规划与区划,对成子湖片区裴圩、高渡、卢集等地区相关水域进行科学划分,确定片区各水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片区各功能区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科学管湖、生态用湖、打造名牌青虾产品的根本目的。2014年,成子湖水域泗阳部分被农业部列为洪泽湖青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该县又分别荣获为“中国洪泽湖·青虾之乡” “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青虾技术创新示范基地”称号,进一步扩大了水产特别是青虾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地位,今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76万 hm2,天然青虾产量已经超过3 000 t,境内青虾自然繁殖保护区面积扩大达到3 000 hm2以上。初步建成了有品牌、有质量、有规模、有效益,以青虾为主体、其他水产为补充的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
虽然泗阳县特色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其他一些先进县(区)相比,在特色农业总量及生态发展方面,仍然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并继续给予引导和扶持。
2泗阳县特色农业未来发展对策
2.1重点打造5大园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按照“宿迁争先、江苏一流、全国有名”的目标,着力打造66.7 km2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绿色稻米、设施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特种水产、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等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集农产品生产、农业“三新”展示、科技研发创新、市场营销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示范5大功能于一体,形成一园多区、一园多基地的综合配套、特色鲜明的总体布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通过建立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带动县域范围内农民致富。
以成子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城南生态休闲观光园区、现代渔业示范区、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区等其余4大园区为次核心,大力进行园区集聚效应,发展优质稻米、桃树、青虾等特色产业,通过项目平台,打造各类基地和核心区及示范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2.2引导六次农业,通过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配套,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
六次农业就是通过第一产业种植业、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行业等、第三产业即农产品服务业及各类农业为主导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1+2+3=6或1×2×3=6,故为六次农业)。充分发挥泗阳县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特色明显、旅游配套功能齐全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六次农业。进行名特优新特色农产品引进,通过地方现有特色农产品(八集小花生、新袁羊肉、穿城大饼等地理标志原有产品)的市场品牌优势带动,突出新的特色农产品(金陵美玉番茄、大禾优质草莓、国润特色葡萄、八集特色杂粮加工品、天蓬生态猪肉、贵嘴优质水蜜桃、南粳9108大米等),突出特色农业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平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和培育工作。引进各类加工企业,建立网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全国性网上交易平台,便利农产品销售,加快品牌农业发展和创建速度。到2015年,全县引进超千万元现代农业企业100家,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产品直销网络遍布全省,设立各类直销网点200个,高效农业生产基地70%以上实现订单生产。打造3个以上的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10个以上的三星级乡村旅游景点,20个以上的星级旅游景点。
2.3加强科技推广速度,打造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大力实施科技引领工程,引导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在泗阳县的推广速度。围绕建设“高效、可持续、生态”农业,突出抓好新品种、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物联网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等技术的转化应用。加大对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新品种、园艺作物(果树和蔬菜)新品种、主要畜禽水产(猪、羊、青虾等)新品种和农业机械新产品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加快新技术应用示范,推广实施工厂化栽培、精准绿色栽培、清洁生产、设施高效集约化栽培等技术。大面积推广轮作倒茬套种耕作、食用菌设施化生产和苗木容器化生产等新型农业生产种植模式。推广普及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鼓励秸秆还田。推广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切实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到2015年,耕地保有面积 7.01万 hm2,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3万 hm2 (复种面积)左右,产量达到62.5万 t。
2.4鼓励土地流转,倡导规模经营,推广农业机械化
由于现有农村劳动力不足及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推广土地规模经营已经是势在必行。因此在一定地区针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采取一定政策鼓励土地集中经营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对于常规稻麦等大宗农产品,可采取流转66.67 hm2或133.34 hm2以上给予适当政策扶持; 对于蔬菜
果树要求流转规模达到13.33 hm2以上给予政策扶持;其他畜禽和水产可参照执行。只有通过规模化才能有效做到高效稳产和农民增收,也有利于机械化的实施。
当然,对于地方特色农产品创建、基本农田保有量维持等其他方面内容,也要有相关措施和手段。只有通过多种措施齐头并进,才能有效推进泗阳县特色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锦. 坚持生态立县建设美丽泗阳[J]. 改革与开发,2013(12):88.
4.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篇四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2
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菊苣1000亩。
4、高产粮。种植高产小麦、玉米55000亩。
5、养殖业。建设连片经营养殖小区1-3处。
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特色农业基地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逐步建立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创新一切有利于发展思维体制和机制,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走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高效的原则。依托苑庄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取向的原则。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瞄准现实和潜-4
七、总体布局
根据庙安乡的气候、土质、地理特征、农业生产条件等,对全镇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特色农业产业带。
(一)特色经济林产业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林种植带。
1、规划发展107杨树种植3000亩,主要分布在毕村、演马、尹村、田村等村。
2、规划发展花卉、苗木种植1000亩,在大秦村、白西、小秦村、前苑村实施。
(二)特色种植业产业带。通过区域化布局,调整优化结构,以庙安乡前小秦2000亩蔬菜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以辣椒、黄瓜、西红柿、脱毒马铃薯、红薯等特色种植业为重点的绿色、无公害、高效农业,建设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使特色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1、全镇规划辣椒种植2000亩,在小秦村、官庄村实施。
2、规划黄瓜种植2000亩,分布在前小秦村、官庄、王庄村。
3、规划西红柿种植3000亩,2012年起每年种植1000亩,分布在前小秦、后小秦、王庄村。
4、规划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在王庄村、中演马实施。
5、规划脱毒马铃薯种植2000亩,2012-2015年实施,主要分-6
(三)优化农业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辣椒、黄瓜、西红柿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以无公害蔬菜种植为龙头,积极推进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五)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坚持土地承包期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办法,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六)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依法兴办各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成立各种行业协会。
5.突破发展南江特色农业的思考 篇五
青理东
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促时经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县十一届三次党代会提出用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是立足南江的现实选择。实践证明,龙头企业拉动区域农业,区域农业支持龙头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着“妙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南江的发展经验也足以表明,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是突破发展南江特色产业的关键和基础。
一、调整思路抓龙头,在生动实践中趟新路
一个龙头企业可带起一片基地,形成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南江特色农业要突破发展,出路在于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就是要调整思路,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提升农业,以“农”字号企业反哺农业,拉动南江特色农业跨越发展。
(一)培育农业龙头的必要性。龙头企业是连结市场与农户的纽带,具有组织生产、开拓市场等重要功能。一方面,有利于拉动和促进生产基地和农户进行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大生产,发展集约化种养业,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有利于将农业再生产相关联的上游开发和下游增值联结起来,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南江蜀道茶业的兴起,催生了南江茶楼业的兴旺,拉动了南江茶叶产业的发展就是例证。
(二)特色农业出路在于龙头。南江黄羊、金银花、核桃、大叶茶、翡翠米、生猪等特色产业要突破发展,其出路在于龙头企业拉动。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就是扶持产业的理念,在扶强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四川米仓林业集团、四川翡翠粮油集团、四川南特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蜀道茶业、桦兴食品有限公司、油脂有限责任公司、三洋牧业有限公司、南江县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等现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行动,把农产品加工与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龙头拉动产业、产业致富农民。
(三)龙头拉动农业生动实践。南江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市场农业、“开放”农业、可持续农业转变。近年来,南江立足丰富的黄羊、金银花、核桃等十大立县资源,培育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龙头,探索出了“用发展工业的思路抓农业、用龙头企业拉动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在龙头拉动产业方面进行了生动实践,取得了可喜成效。
二、跳出南江看龙头,在纵横比较中找差距
近年来,南江先后培育了一些发育水平不同、层次分明、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为推进南江特色农业突破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但跳出南江看南江龙头企业,仍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骨干龙头数量较少。农业龙头企业纵向比发展快、横向比差距大;大多还处于初期阶段,规模不够大、数量不够多、实力不够强,大多为“地产地销”的内向型企业,没有形成骨干,对产业拉动作用不明显。从发展数量上看,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共9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至今还没有一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从总体效益上看,全县农业龙头企业2007年销售总额为1.35亿元,利税220万元。
(二)龙头竞争能力较弱。企业基础条件差,生产规模较小,产品单一,技术含量较低,生产费用较高;经营管理较为传统,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占有率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融资渠道狭窄,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尚不健全,产供销一体化机制尚不完善;因自然地理、市场和生产要素配置等客观软硬环境的影响,引资、合作、嫁接较难;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健全。
(三)龙头发展后劲不足。大多处于加工原料供应不足、基地建设明显滞后、融资渠道不宽、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自属基地,与农户之间基本上还是松散的买卖关系,订单合同履约率低。2007年,四川翡翠粮油集团与农户共签订订单合同5万余份,发展优质稻10万亩,按30%回收,可收购稻谷1.5万吨,实际收购不足8000吨,订单履约率不足60%。
三、围绕农业建龙头,在特色产业上求突破
龙头企业的加工原料来自农村,“第一车间”就在田间。要从产前、产中、产后三方面入手,精心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南江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建好基地招引龙头。按照“一手抓基地、一手抓龙头”的思路,建好产业基地招引龙头企业,壮大龙头企业拉动特色产业,最终实现产业富民强县。一是公司理念经营农业,建成特色产业园区。按“一村一品、一线一特、一业一企”思路,坚持走“特色取胜、连片开发、规模发展、市场经营”之路,依托南江农业品牌优势,大力抓好特色产业发展点、圈、带、线,把点做亮、把片做大、把面做活。发挥四川南特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南江县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作用,突出抓好南江黄羊、金银花、核桃、茶叶等十大特色产业,抓好基地乡和示范园区建设。在兴马、北极、桥亭、长赤、关门等乡镇建立银花、黄羊、核桃、翡翠米等产业基地,夯实发展基础;在黄金村、活水村、五郎村、王光山村、黄梁村、桥亭村等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突出的村,加快核心园区建设,增强辐射力;围绕黄羊、生猪、银花、核桃、大叶茶等特色农业,在元台线、野正线、双江线、下关线、杨流线建立产业示范线,增强带动力。二是借力南江知名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基地。特色是现代农业的名片。大力实施品牌拉动战略,着力构建“南江创造、南江利用、南江保护”的名优特新产业品牌。以南江知名产品支撑南江大企业,以大企业带动大产业,加快南江特色产业基地县建设。借助南江茶叶、银花、翡翠米、核桃等特色产业品牌效应和南江黄羊之乡、银花之乡、核桃之乡的资源优势,一方面,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增加投入;另一方面,推介特色产业,吸引外资外商领办农业龙头企业,形成规模经济,从而拉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三是争取实施开发项目,突破南江特色产业。一个项目拉动一个产业。按“培育大产业、争取大政策”的思路,实施项目拉动战略。以争取实施土地整理、微型水利、道路通达、农网改造等项目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以争取实施黄羊科研、金银花研发、大叶茶技改、核桃新品种培育等项目加快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基地建设;借国家科技示范县、金银花种植基地县、南江黄羊原产地、核桃之乡、生态旅游大县等名片争取项目资金,提升南江特色产业形象,招引龙头企业落户南江,突破发展、创业创富。
(二)做大龙头拉动产业。工业反哺农业,就是用农业龙头企业拉动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强农惠农。一是加大扶持做强龙头。通过引进战略性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南江县域经济大发展,通过南江龙头工业园区建设放大南江龙头企业的集群效应。对于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四川米仓林业集团、四川翡翠粮油集团、蜀道茶业、四川南特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光雾山旅游开发投资公司等现有龙头,要从积极争取大政策,出台并落实扶持措施,从资金、税收、信贷、土地、用水、用电、用工等方面给予最大的优惠和扶持;将农业产业化贴息资金重点向其倾斜;引导和扶持四川北牧南江黄羊集团、四川米仓林业集团、四川翡翠粮油集团向南江矿业集团学习,开展跨区域的行业联合、兼并和收购,实现资源利用的战略性重组;引导乡镇向乐坝镇学习,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向龙头经济注入,以工业兴镇带动特色农业活镇。二是创新管理提升龙头。管理出效益。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创新龙头管理、营销、市场研发、资本管理等机制,采取“堆罗汉、借钱花、做乘法”的办法,提升南江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提升南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南江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南江龙头企业拉动特色产业带动能力。组织龙头企业开展管理质量年活动,全面提升企业内部生产、质量管理、产品开发、品牌市场营销水平,力求南江龙头企业规模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发挥四川南特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作用,重点围绕黄羊、生猪等十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三是注入活力突破龙头。借鉴黄金村、字库村等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的经验与做法,探索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的股份合作方式,引导龙头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为龙头发展注入活力。以订单农业、企村结对、定向培训等方式,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机制,使龙头企业由“车间”向“田间”延伸,探索龙头企业既经营“车间”又经营“田间”的“一体化”建设模式。
(三)延伸产业做强龙头。只有延伸产业、做大做强龙头,才能形成产业集群,从而拉动农业升级。一是延伸龙头产业链条。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拉动战略,延伸龙头产品开发链条,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基地建设、农产品开发与相关服务行业机结合起来,变资源消耗型经济为循环经济。如蜀道茶业在开发金银花产品的同时,可将包装业、物流业、餐饮业、广告业、旅游业、文化业结合起来。二是延伸龙头加工车间。化车间有形为无形。将龙头企业车间延伸至特色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市场、专合组织、经济实体、小作坊、农户院落。如四川米仓山林业集团在开发核桃系列产品时,可实行龙头自主加工、派出技术员农户订单加工、专业协会加工等多种方式,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调动农户积极性。三是延伸龙头产业工人。采取土地反包倒租、订单生产、定向加工等形式,将农民变成龙头企业“第一车间”里的真正工人,这样既解决了基地建设中土地不连片集中及企业工人缺乏等问题,又将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更能有效地将农民转化为工人,强农惠农。如四川北牧黄羊集团可以打破厂、场、园的界限,以利益连接为纽带,变牧民为企业不在册工人,做强企业人才资本。
四、创新举措壮龙头,在城乡统筹上促共赢
南江发展特色农业的重点在于抓好龙头企业,通过壮大龙头企业来实现城乡统筹。要积极调整思路,变直接干预为引导和服务,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良的氛围,进一步扶大扶强龙头企业,完善国家、龙头、农户利益连接机制,在城乡统筹上促进共赢。
(一)创新举措,加大龙头扶持力度。一是优化环境,多方入手扶持龙头发展。按照招商者是功臣、投资者是上帝的理念,出台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形成开明、开放的发展环境。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及部门,吃透国家扶持企业优惠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智力、财政、税收、融资、用地、用电、用水、用工等方面的扶持,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二是合力攻坚,逗硬考核助推龙头发展。县委、政府成立龙头推进领导小组,要给部门和乡镇下达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目标任务,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外,纳入各级党政“一把手”工程,合力攻坚。结合南江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及特色产业分布情况,给乡镇下达为龙头企业组织生猪、黄羊、粮油、茶叶、核桃、银花等加工原材料任务,解决龙头企业加工原料之忧,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利、国家增税;要给相关部门下达招商引资任务和扶持龙头技改任务,扶持龙头做大做强。三是推出项目,拿出特色资产吸引龙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立足南江丰富的黄羊、金银花、核桃、茶叶等特色产业资源,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和外资注入,加大培养外向型龙头企业力度,借力突破南江龙头企业发展。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搞好项目储备工作,拿出南江金土地、好山水等特色资产,推出好项目吸引龙头企业。
(二)转变观念,营造龙头发展氛围。把扶持南江龙头企业的发展放到应有的位置上。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会议、培训、演讲赛、研讨会、电视、报刊、标语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拉动特色产业”大讨论,努力形成全县上下尊商、重商、亲商的良好氛围,给南江龙头企业发展营造环境。二是扫清发展障碍。克服“红眼病”和山沟意识,树立“一盘棋”观念。教育引导各级各部门及干部群众与企业和谐相处,克服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增强“你发展我发财”理念,自觉服务服从于全县经济发展大局,不为企业发展设置障碍,要为龙头发展创造条件。三是重奖有功龙头。对拉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要政治上提高地位、经济上增加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要重奖,使想干事的人有条件干成事,进而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
(三)统筹兼顾,扶强龙头多方共共赢。利益连结机制至关重要。只有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农民、干部的积极性,才能突破南江龙头企业发展。一是调动各方积极性。龙头企业应按照乡、村干部所组织加工原料的数量给予适当的组织经费;县委、政府对完成扶持龙头企业任务(如组织加工原料)的乡、村两级,给予适当的专项经费。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级干部抓特色产业、为企业组织原材料的积极性,促进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转变。二是引导龙头让利于民。作为龙头企业要主动让利于农民,农民才能替企业着想,只有这样农业龙头才能真正在农村扎下根。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保障机制,设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来返还利润等方式与农户建立更紧密的利益连结关系。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为农户进行多样化或系列化服务。三是促进公平交易。探索和完善“龙头+合作社+农户”或“龙头+专合组织+基地”等模式,通过经济合作组织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不断增强农民在大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保障农产品优质优价。探索建立价格协调机制,让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赚得的利润与农民共享。
6.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篇六
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xx农业委员
会总结)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的一种经济模式。循环农业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三大原则,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xx在区委、区府和市农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推进循环农业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推进xx循环农业的简要情况。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目标,xx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在加强引导和相关政策支持下,积极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全区粮食和油菜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了23.2万亩,占全区耕种面积的90%。通过秸秆还田,有效地改善了土壤、提高了肥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对秸秆的利用。
全区完成了74家畜禽场畜粪治理工作的目标,对27个鸡场进行网络管理和自行还田处置,对35个猪场和12个牛场建立雨污分流,干湿分离。04年生产有机肥2.5万吨,综合利用畜禽粪便10万吨,有效地促进了粪便的循环利用。
二、推进xx循环农业的几点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领会循环农业内涵。
第一、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要。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农业转变进程中,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面临着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的转变,发展循环农业是一个有效途径。农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农业的兴起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能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为资金、技术在耕地上的集约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第二、发展循环农业是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六大在提出未来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展循环农业,能够有效地保持耕地,节约资源,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提高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质量。
(二)三种模式并进,积极实施循环农业。
一是实施秸秆还田工程,促进综合利用。
根据xx市《三年环保行动计划》的要求,近年来,xx区积极推进秸秆还田工作,效果比较明显。以2004年为例,全区粮食和油菜作物实现机械化还田面积23.2万亩。涉及到8个镇、124个村,禁烧区域达到85%。以浦东国际机场为重点的禁烧区域内,禁烧率达到100%。
二是实施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工程,促进资源再利用。
实行由政府牵头、监理公司把关、各养殖单位自行操作的市场运行机制,提倡和鼓励畜粪还田和优化养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2004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年,全区完成了74家畜禽场畜粪治理工作,对27个鸡场进行网络管理和自行还田处置,对35个猪场和12个牛场建立雨污分流,干湿分离。通过生产网络将畜粪治理与有机肥料厂进行联结,生产优质高效的有机肥占全区畜禽粪便总量的60%,有效促进资源的再利用。
三是探索发展有机农业,推行清洁农业生产。
xx有机农业发展比其他区县起步晚,但是xx已经认识到了发展有机农业在推进循环农业中的积极作用。有机农业是建立作物、土壤微生物、家禽和人的和谐系统,是一种跨越式的循环经济模式。xx将以4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建立有机水稻、西甜瓜、桃子、蔬菜基地,创导农业生产新的模式。
(三)各项措施齐下,积极推进循环农业。
1、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农业生产。
随着xx两港建设不断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指导农业生产是十分紧迫的。由于xx大部分中小型养殖场饲养水平不高、环保意识不强,对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和危害。农委会同环保局多次召开农办、服务中心主任、规模猪场负责人和其他养殖场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在畜禽养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殖业规范管理上努力达成共识,确保畜禽粪便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们通过电视、有线广播、墙报、黑板报、标语、宣传资料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xx市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和法规,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方式。2004年,累计发放给养户《告知书》2500余份、《xx市禽畜养殖管理办法》宣传册2800余本,并自制通俗易懂的宣传版画到全区14个镇作巡回宣传。
在秸秆禁烧工作中,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7050份;召开各类现场演示会13次、动员部署会议42次;出动宣传车55次;建立组织巡回检查队、团、组128个。良好的宣传氛围为推进循环农业发展打好基础。
2、以实效的方法,落实工作措施。
一是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工作。将各类养殖场与工厂进行联结,签订好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的协议,形成管理和综合利用网络。如:农委与xx大地有机肥厂签订畜粪治理责任书,对畜禽粪便实行统一处置,在环保部门的监证下,在全区范围内建立起4个干粪处置基地,解决了26个鸡场、11个猪场、4个牛场的粪便处置问题,有效地减少了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循环发展。
二是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充分发挥机械的优势,利用现有秸秆禁烧综合利用机械,为农民做好夏收、秋收服务工作,真正让农民感受到秸秆禁烧综合利用机械化还田的好处。开辟秸秆综合利用渠道,落实奶牛场、食用菌养殖场使用秸秆,联系xx野生动物园输送稻秸秆,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供应渠道。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看到推进循环农业建设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一是农民的环保意识比较欠缺,对循环农业的认识还非常不够;二是发展循环农业已成为政府十分重视的工作,但在实际运作中,我们感到调控手段、具体措施的力度还不够;三是发展循环农业是一项造福人民、造福社会的工作,财政部门已投入了部分财力、物力,但投入的力度和范围还不够。
三、下一步推进xx循环农业的工作重点。
通过前一阶段的工作,xx在推进循环农业方面做出了一定尝试,总结出了一些经验。目前,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今后的工作:
(一)重塑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模式。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间,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目前,国家正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变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区、镇两级政府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宗旨,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数,在政策措施上采取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
其次,农村经济主体要加快生产经营理念转变,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早转变早受益。
第三,使农民树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推动,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二)打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框架。
以“四个方面”为主线,形成循环经济框架。一是打造以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二是打造以畜牧、水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畜牧、水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7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原料,加工企业要采取先进节能、无污染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企业的比较效益。三是打造以林果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林业循环经济链条。四是打造以秸秆的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推进秸秆粉未加工工程,为食用菌、养殖业提供生产源料,防止秸秆焚烧,净化空气。与同济大学合作开发以秸秆等植物纤维为主的复合材料温室大棚架杆,进一步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
(三)加强农业循环经济载体培育。
各类农业园区建设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一是搞好循环型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聚集的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园区内,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的闭路循环。二是搞好生态园区建立。三是搞好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使农副产品达到质量、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四)搞好试点并发挥示范作用。
选择部分镇进行试点,提出重点行业、领域、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xx初步考虑在大团镇、书院8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镇实行试点,为全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四、对推进xx循环农业的二点建议。
(一)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建(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请登陆网络.m查看)议市委、市政府要完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和标准规范,把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制定发展循环农业的政策措施,使发展循环农业有法可依。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上实现污染物的减量化、无害化。
(二)强化行政和政策的推动。
7.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篇七
弥渡生物资源丰富, 素有“滇西粮仓”“蔬菜王国”和“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 弥渡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紧紧围绕“十二五”末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实现100亿元产值、打造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中心的目标, 按照“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促环保”的农业发展思路, 以土地流转推动规模化做大基地, 以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集约化做强龙头, 以科技创新推动标准化打造品牌, 以龙头企业推动专业化拓展市场, 大力发展以红大研发为主的烟草产业;以无公害、绿色认证及设施农业为主蔬菜产业;以生猪、奶牛、商品牛羊养殖为主的山地牧业;以核桃、香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杂交玉米、大小麦、水稻为主的农作物种子产业;以淡水养殖为主的淡水渔业;以红花、灯盏细辛为主的生物药业;以高山生态茶、栽桑养蚕为主的茶桑产业。
2 主要做法
2.1 大干农田水利, 夯实发展基础
统筹规划, 整合资金, 每年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1亿元以上,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畜饮水安全、农村“五小水利”等一大批农田水利建设工程, 不断夯实特色农业发展基础。坝区耕地实现田园化, 山区耕地实现梯台化和水浇化, 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渠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生产格局。
2.2 创新土地流转, 做优特色基地
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连片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健全土地合理有序流转机制, 对流转土地达6.6 hm2以上的, 每667 m2给予乡镇和村组一定的奖励和补助, 鼓励农民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或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 引导土地向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 加快土地连片集中规模种植。80%以上的农产品基地通过无公害认证, 95%以上的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 全县高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优化区域布局, 做强八大产业
立足农业资源禀赋, 发挥市场优势和比较优势, 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0余个指导性文件, 发展壮大八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 产值达18.2亿元。 (1) 大力发展烟草产业。以大理红花大金元特色烟叶科技研发基地为支撑, 完善基本烟田基础设施配套, 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红大特色优质烟叶生产示范县和综合性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县。 (2) 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围绕建成国家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的目标, 推进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3) 大力发展山地牧业。以做强年产24万t双胞胎饲料和曹氏金富卷蹄为依托, 培植壮大乳业、生猪、肉牛3项骨干山地畜牧产业。 (4) 大力发展林果产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推进以野生菌为主的林下资源开发。 (5) 大力发展淡水渔业。注重优质苗种选择和加大养殖技术培训, 生产“四大家鱼”苗种1.5亿尾, 年产量突破1万t以上。 (6) 大力发展制种产业。加强实用技术推广。 (7) 大力发展生物药业。发展以灯盏花、红花、续断等中药材种植为主的生物药业。 (8) 大力发展茶桑产业。加大低产茶园、桑园改造万元。
2.4 完善服务体系, 强化科技支撑
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依托县职教中心、县委党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党员电教室及远程教育点等服务平台,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等3大工程, 加快农业科技普及推广, 农村50岁以下农民至少掌握一门实用致富技术。用活用足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 扶持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机具。
2.5 坚持内培外引, 壮大龙头企业
坚持用抓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 按照“一园、三区、四个集中区”的发展思路, 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3.77 km2, 制定出台园区管理办法及优惠政策, 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采取政府引导、财政贴息、资金补助、技术支持等方式, 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带动5万多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 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 初步形成涵盖烟草、无公害蔬菜、山地牧业、林果、淡水渔业、制种、生物药业、茶桑等特色农产品, 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
2.6 精心打造品牌, 彰显弥渡特色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着力打造和提升弥渡酸腌菜、卷蹄、大蒜等知名品牌, 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知名、著名、驰名商标, 打造具有弥渡特色的农产品“名片”。通过品牌打造, 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达55个, “老土罐牌”“张氏建林牌”“子母牌”等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高, 实现了创造一个名牌, 激活一个企业, 带动一片产业的目标, 提升了弥渡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
2.7 着力培育市场, 搞活产品流通
科学制定市场建设规划, 累计投入资金6 790万元在全县8个乡镇建成交易市场54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1个、农家店220个、农资综合服务社204个、农资连锁经营店218个,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辐射有力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投资700多万元对滇西蔬菜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 年交易量达70万t以上, 交易额7.2亿元, 成为滇西蔬菜商品交易集散中心。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户和企业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桥梁和平台, 对组建农产品加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给予3~5万元扶持, 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合作社, 依托“大户”建立合作社, 依托“能人”建立合作社。
3 对策措施
围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这一目标, 着力抓好烟草、无公害蔬菜、山地牧业、林果、淡水渔业、制种、生物药业以及茶桑8大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 全县粮食总产达20万t以上;经济林木达66 666.6 hm2以上;全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力争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 其中八大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综合总产值50亿元以上;力争培育龙头企业11户, 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州级重点龙头企业5户, 产品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
3.1 打牢基础
根据产业布局, 突出以骨干水源、农田排灌、土地整理、机耕道路、生产设施、流通设施和信息服务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争取实施一批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 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化的硬环境。
3.2 做优基地
树立全县“一盘棋”的思想, 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 加快推进基地向适宜区集中, 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连片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经营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统筹规划, 合理布局, 建设特色高效产业基地。
3.3 培育龙头
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 大力发展壮大一批以酸腌菜、辣椒、泡姜、净菜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州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扶持政策。对引进或培育的龙头企业, 选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充分利用荒山、荒坡、闲置地等。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用地, 按照农业用地办理手续, 允许和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农业龙头企业的经营发展。
3.4 打造品牌
重点培育有市场、有影响、有前景的品牌, 把做大农业龙头企业与做强品牌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质品牌为纽带, 开展兼并与联营, 组建企业集团, 整活品牌, 做大企业。加快弥渡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 鼓励农业物流发展, 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并通过“创造一个名牌, 激活一个企业, 带动一片产业”, 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知名、著名、驰名商标, 以品牌提升弥渡县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
3.5 拓展市场
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 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充分发挥弥渡农业信息网, 云南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等平台的宣传作用, 积极做好农产品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超市、消费大户等的供需对接服务。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广订单农业,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加强市场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云南省滇西蔬菜批发市场迁建, 建设一批专业市场, 升级改造乡镇集贸市场,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辐射有力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仓储设施, 鼓励发展农业物流企业, 加快鲜活农产品贮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 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 树立“产业发展靠招商”的理念, 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 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推介会, 努力形成多元化的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3.6 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不足是弥渡县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 要加强“产、学、研、推”无缝对接, 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村入户工程, 加快良种繁育步伐, 增强基地示范带动能力, 不断提升原料品质和供给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 改进加工生产工艺, 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 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3.7 完善质量体系
8.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篇八
刚刚过去的2012年,新丰县县域综合增长率33.12%,在全省66个山区县(市、区)中排名第3,而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均超过市、省及全国平均水平,领跑韶关市各县(市、区),取得了逆势飘红的好成绩。在这份成绩单里面,农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完成增加值8.95亿元,比增5.5%,引进新大康弘、喜事顺两大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成熟,“丰绿”佛手瓜、“美少女”西瓜、茶峒高山茶走俏珠三角、唱响省内外。
2013年,新丰县的农业主攻方向是精品农业。新丰县县长陈景辉在最近一次会议上提出,要认真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围绕蔬菜、水果、优质稻、土猪、高山茶、铁皮石斛等优质精品农业,以特色扩优势、创品牌、促发展。加快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高端、高质、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园区,扶优培强、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组织引领农民增收致富。
在新丰县农业局长温继兵看来,发展特色农业,是富民强县的重中之重。对于中央一号文件,温继兵连看了几遍,心情显得很是激动,他说“2004年至2012年,中央连发九份一号文件关注农业,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据他介绍,现在手头上有三件工作很紧迫:一是农村综合改革,二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达到2万亩,将大幅提升农田的灌排能力,改善土壤肥力,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大有好处。
说起新丰特色农业,就不得不提该县的佛手瓜。在新丰县,佛手瓜种植历史长、面积大,1990年代中期开始种植的佛手瓜,现在面积已经超过一万亩,该县黄磜镇北片秋峒、茶峒、西草、下黄、营盘五个村连片种植,蔚为壮观。当地群众从“人平一亩菜,楼房当年盖”中收获了“第一桶金”,成功脱贫致富。一年之计在于春,秋峒村的兆丰佛手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袁云兆是个年轻有为的新农民。这几天,他主要忙两件事情,晚上上网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和农技知识,白天带领当地农民给佛手瓜搭建棚架,今年他们将全力以赴建好规模为1000亩的有机佛手瓜示范基地。袁云兆美滋滋地说,2012年,有机佛手瓜每公斤卖到3元,而普通佛手瓜每公斤只能卖到1元。
近年来,新丰县特色农业开始引进现代生态园区,集自主研发、生产加工、配送销售为一体的绿色生态食品企业——喜事顺绿色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建在生态优良的小村子里,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租用农民的闲置田地,雇请当地农民做工,收购当地农产品。去年出产土猪1万多头,直接解决当地50多名农民的就业问题,带动周边7个村子上万农民走上致富路子。提起中央一号文件,该公司负责人戴金在电话那头兴奋地说:“看啦看啦,中央大力支持农业发展,我们这些做农业企业的,就更有信心了!”
9.关于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篇九
业增效、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乡的基本情况
二、××*乡发展特色农业的实践经验
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经济发展环境
为了保障全乡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开创产业新局面,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乡长为组长,分管副乡长为副组长,农技、农经、成教等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发展特色农业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和指导等相关工作。进一步优化环境,更新观念,创新政府管理方式,突出重点扶持,营造有利于特色农业发展的软硬环境。
2、加强机制创新,完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的特色农业。乡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帮助业主与农户签订协议、合同,规范了土地流转档案资料,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信息发布。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为主体。全乡三大支柱产业先后成立了惠民养兔、富强水产、五一苗木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发展平台,具体运行机制采取了“五个统一”:即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使专合组织社员在资金上得到了扶持、技术上得到了指导、防疫上得到了帮助、销售上得到了保障、收益上得到了增加。
3、加强项目支持,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力度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通过不懈努力,先后争取到了农业综合开发、兔基地建设和大佛水库右分干渠建设,积极协调电力部门实施农网改造,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和完善农村道路网络,显著改善了各村道路条件,全面提高了乡村路网通达能力。在建的大佛水库右分干渠建成后,将进一步解决全乡的灌溉和养殖水源问题,促进全乡特色农业的发展。
4、加强生态循环,注重产业延伸
大力探索兔粪养鱼、兔粪种林等循环种养模式。发展以沼气工程为主的畜禽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和综合利用,构建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的特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和循环产业链。限制污染型企业进入,防止了产业之间的相互冲突。以发展生态产业为主导,形成了产业内在联系,建立了生态环保的特色农业产业链,保存了完好的生态系统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拥有较大规模尚未开发的原生态绿地,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显著优势,把良好的生态作为第三产业的基础,通过第三产业带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三、××*乡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
1、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富强水产、惠民养兔、永定养鸭和永天养猪、五一苗木等专业合作社为发展平台,突出“三点、三线”。“三点”:即××*乡综合配套服务点、群英水库乡村旅游点和永乐村新农村示范点。××*乡综合配套服务点位于乡
政府所在地,主要为各产业发展提供综合配套服务;群英水库乡村旅游点主要产业为水产、林竹和乡村旅游;永乐村新农村示范点主要产业为水产、家禽和乡村旅游。“三线”:即井分路沿线、大佛水库右分干渠沿线和水产养殖环线,重点打造水产、畜牧、林竹三大支柱产业,走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组织化发展之路,建成永乐村、锣心村、和平村三个现代农业园区。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土地整理、现代农业项目,以大佛水库右分干渠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农村道路网路,全面提高农村公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形成以乡道为区域骨干,通村通组公路为基础的干支相连、布局合理、具有较高通达能力的农村公路网路;加强渠系硬化整治力度,更新改造机电提灌设施,对田家沟、永乐、跃进、尖钵等村毛坝水库渠系尾段实施延伸,增加灌溉面,改善和提升农田灌溉能力,积极修建蓄水池,大力开展节水灌溉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结构,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
4、培养壮大发展实力,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加强专合社组织内部管理,完善“五个统一”服务机制,不断发展壮大专合组织经济实力,更好的为社员提供帮助。二是依托华象竹业和全乡竹编传统,大力发展茨竹生产,加强苗木基地建设,努力提高森林覆盖率5个百分点,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休闲观光旅游发展相结合,使林竹产业成为休闲观光农业的重要景观资源,鼓励业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一、三产业互动,着力打造集观光休闲、垂钓、体验农业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享××*生态之旅,品××*生态之鱼,吃××*绿色之兔。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畜禽加工、林竹加工,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在强化以特色农业发展为重点的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形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〇〇九年六月二十二日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特色农业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特色农业发展总结11-24
发展特色农业 拓展生态旅游 促进农民增收12-05
关于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10-14
特色农业市场前景08-10
产业特色小镇发展现状07-23
特色发展发言稿10-04
做好农业项目管理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11-01
农业健康发展07-06
促进湖南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和农业生态文明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