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作文

2024-11-24

孔乙己作文(14篇)

1.孔乙己作文 篇一

快到年关,风是一天凉比一天。我也须穿上棉袄,整天无聊地抱着热壶,孤单地靠在柜台上,望着一条空荡荡的街道。

柜台上也或多或少地蒙上了灰尘,唯有掌柜的算盘倒还洁净。店里的景况也似这冷风,一天不及一天,粉板上就唯有孔乙己欠十九文钱还未抹去。

掌柜常常拨完算盘,总瞅着粉板发楞,不时重重的感喟,嘴里喃喃着:万不该赊给他!

店外的梧桐树 上,那几片残叶也不知甚么时候在冷风中消逝了。夏季日短,又是阴天,故而天气很早就阴暗上去,竟又下起雪 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繁忙的气色,将鲁镇笼成一团糟。

腊月二十今后,鲁镇上可就繁忙了起来。掌柜也在店门上贴了大红纸,店内设了香案,摆满祭品,点起红烛,掌柜不住地向香案上的菩萨叩首,嘴里也不知念些甚么。

一天的下午,买卖不好,掌柜刚叫我关门,我也想趁此进屋取暖和,但是一昂首便瞅见了劈面的孔乙己。我这回在鲁镇统统的人们中,窜改之大,能够说无过于他了:斑白的胡子全变灰了,夹着片片雪花,死尸似的脸上肥胖不堪,毫无赤色的开裂的嘴唇,使得他活像一个木雕;只需他的眼睛转动,还能够表示他是个活物;长衫不见了,蒲包也四分五裂,独一保暖的,也只有身上缠的几圈草绳;盘着的腿上放着一个破碗空的,又乱又脏的已搓成绳状的头发散在头上,很像个疯托钵人:他清楚已经美满是一个托钵人了。

他用了很长时候从柜台劈面爬来,嘴里直呼噜着热气,稍一歇息,便从胸口非常困难搜出五文钱,用开裂的手捧给我。他的嘴唇轻轻颤抖,好久才翻出一丝纤细的声响:温酒,茴豆

掌柜听了动静,探出头来,诧异地问:孔孔乙己么?你没有?但毕竟是大年天,掌柜没有说出阿谁倒霉的字。他转头看到粉板,嚷道: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嘴唇蠕了蠕,但一直没有出声。掌柜见我在温酒,又嚷开:酒没必要给了,就算还上了四文!豆么?收半价,一文一碟,谁让我是善人,要积点德呢!

孔乙己张着嘴怔怔的坐在地上,直着双眼看掌柜。直到隔壁又响起调和的拨珠的啪啪声。我面前多加了豆,弯下腰递给了他。他的长指甲断了,手也冻得几近捏不住豆,偶然夹起刚到嘴边,手一颤,又滚落到远处。他见我在瞧他,便不去理睬那掉了的豆;待我一回身,他便缓慢地将它抢到碟里,伸开拇指和食指夹住,送进嘴里。我又瞥见他时,他便又不去理睬它了,仿佛不屑一视。我见状,想笑又不克不及够笑。

吃完豆,他便又爬了出去。或许他就是如许每天爬着度日的。他在人们的影象中,仿佛已经鸣金出兵了。他的景况,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不再见一点点泪迹了。他或许一定晓得,他的景况颠末人们的咀嚼观赏了好久,早同样成了畴昔,只值得烦厌和无聊。在掌柜的催促下,我打开了店门。掌柜也天然忘不了在粉板上写下孔乙己,欠十五文钱。

过年了,远近的爆仗响了起来,看到了豆普通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到了毕毕剥剥的鞭炮声,掌柜也笑眯眯的过年了。分解一天声响的浓云,夹者团团飞舞的雪花,覆盖了全镇。就在这举家欢乐的时候,店外被人们淡忘的残树,在冷风中啪地折断了,埋在雪地中

第二天,人们发明了孔乙己的尸身。他的破夹袄不见了,手里捏着几文大钱,倒在了离当铺不远的路边。掌柜和世人在不住的谩骂:早不去晚不去,恰幸亏这时候去了,真是倒霉灾星呀!大年天儿就不吉利!阿弥陀佛!掌柜骂也骂了,又叹起气来:可惜了我那十五文钱。他见了孔乙己手里的几文钱,便又嚷开:这手里的几文,想必是来还我的,我也临时收下了,安了这个去天国享极乐的心吧!说罢,便捋起了袖子,用指甲将钱夹起,放在掌上,掂了掂,暴露了一丝笑意,又摸出了佛珠,念着走了。世人也一哄而散。雪地中只剩下他那又瘦又黑又冰冷的僵尸。

爆仗又响了起来,天空又闪起了黄色的火光,毕毕剥剥的声声响得震天!

2.孔乙己作文 篇二

一、 孔乙己形象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对孔乙己的“可笑”之处,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孔乙己的“可笑”表现在他外貌的奇特和思想的迂腐上。单从小说对孔乙己独特的肖像描写来看,也约略可以判定,这是一个颓唐不堪、没有前途的书呆子。旧社会的生活对这个人物显得是那样残忍无情,几乎把他逼到穷途末路,变成“讨饭一样的人”了。可是他还不愿意抛弃那件“破长衫”,还要摆出“读书人”的旧架子、穷酸相。在别人看来,他只是笑料罢了。通过这幅可笑而又可悲的肖像描写,以喜剧形式出现的悲剧,这是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所表现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孔乙己的“可笑”还表现在他好喝懒做的寄生生活上。他不爱劳动,也不会劳动,能写一笔好字原可以依靠抄书糊口,可惜寄生的本性难改,养成了偷窃的恶习。后来竞偷到丁举人的家里,被打折了腿,只能坐着蒲包,用双手爬行,最后默默无声地死去。

孔乙己诚然是“可笑”的,但在这“可笑”的背后,却隐藏着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二、 孔乙己和范进之比较

孔乙己是“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范进是“中举而发疯”的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中毒者,这两个不同的人物,都是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摧残的典型代表。

范进和孔乙己都深受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都迂腐至极,都不会“营生”,对社会的摆布都同样软弱无力,都有善良的性格。但他们又不尽相同:范进很自卑,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训斥,他只有唯唯连声;孔乙己颇有几分清高,对自己认识几个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

范进,作者重点写他中举发疯的疯癫状态,传神地表现了他那种迂腐的性格、麻木的精神、脆弱的神经。孔乙己,作者通过他的外貌特征,把他的迂腐、清高、固执的性格以及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范进之所以高兴发疯,就在于他侥幸考中了;孔乙己之所以在贫困中死去,也就在于他是一个考场上的失败者。如果两者的命运正好相反,范进的结局恐怕并不比孔乙己好;他们的命运的差异仅仅是个形式问题,而本质上都是悲剧。就此而论,这种悲剧已经不是个人的了,而是整个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悲剧。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离不开周围那群人。前者重在揭示范进中举发疯的根源,胡屠户的庸俗市侩和张静斋的虚假作态及趋炎附势的送银送房,为范进发疯的原因作了形象注释。后者则不紧不慢而又平中见奇地描绘了另一种灵魂的枯死——群众的无痛苦。作为人应有的人性,也就被挤压得没有了血肉,枯萎了;作为文明人的人性在封建文化教育的熏陶下彻底失落了。

三、塑造“孔乙己”的深刻用意

小说从不同的角度暴露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种种弊端,这种教育弊端诱使读书人以功名为念,将青春乃至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致使读书人只知道经书八股,根本没有真才实学,丧失了谋生的本领。这说明封建文化教育不能发展人的才能,只能把人变成书呆子。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经过对孔乙己性格形象的分析,以及和范进的对比,可以看出《孔乙己》主题的两个层面:从表面内容看,主要揭示、批判了旧社会的世态炎凉,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对不幸者的冷漠无情、以欺凌弱小为乐事的恶习,以及对这种社会现象的普遍的麻木;但从深层次来看,作品深刻批评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弊害,揭露封建文化教育使许多读书人成了迂腐无能的废物。

从以上主题可以看出,作者既讨伐了封建科举制度,又讨伐了封建文化教育。可是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课文评点”的导向,以及课本后的课后练习来看,都突出了讨伐“封建科举制度”,而忽略了讨伐“封建文化教育”。这种顾此失彼的做法不符合作者的本意。

何谓“封建文化教育”?就是以“孔孟之道”为正统思想的文化教育。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新文化运动已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封建复古势力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被废除,但“孔孟之道”仍是社会教育的正统思想。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愤然双管齐下地进行了讨伐。

由此可见,鲁迅塑造孔乙己的形象,表现了以“不慈为慈”的坚决态度,不让产生新的“孔乙己”,来拯救青年一代,可谓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陈腐思想深恶痛绝。

通过对《孔乙己》的形象分析,可以看出旧社会潦倒的读书人的意识和姿态,也可看出封建文化教育的弊害。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这篇文章,不能只看到鲁迅对当时国民的冷漠麻木的劣根性的批判,更要看到他对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尖锐抨击。要让学生明白,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学以致用,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要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这样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这也正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迫切关注的问题。

3.孔乙己续写作文 篇三

孔乙己漫无目的地挪着,不知不觉地出了鲁镇。通往乡下的黄土路上铺了一层厚厚的尘土。孔乙己的手有时刚落到地上,“扑”的一声,便扬起了尘土。他的眼睛被迷住了,止不住淌泪水。但他不回头,他想到乡下去,以乞讨为生。

傍晚的时候,孔乙己蹭到了一座小山岗上,朦朦胧胧望见远处有一带村庄。但他早已精疲力竭,挪不动半步了。凛冽的北风越吹越紧,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摇曳,不时传来一阵阵刺耳的乌鸦的“呱呱”叫声。孔乙己浑身一颤,抬头呆呆地望着灰冷的天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涌上心头。他向四周看看,发现不远的山坡上有间小草房,草房的土墙歪歪斜斜,屋顶上的茅草经风一吹,横七竖八地飘落着。孔乙己挣扎过去推开虚掩着的破门,挤了进去。他想暂在这里避避风。

屋里阴暗潮湿,门一关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借着门缝透进的一丝光,挣扎把散落在地上的稻草拾掇了一下,堆放在墙角,就躺在了草堆上。做完了这些,孔乙己肚子早饿得“咕咕”叫了,连睁开眼的力气也没有了,全身像散了架,大概由于太累了吧。不久,他便昏昏沉沉地睡过去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孔乙己的眼前忽地金光一闪,慢慢地浮了起来,飘出了小草房,落在一座别致的小花园中。他身上已不是破烂不堪的夹袄,而是华贵的状元服。他手捋已经梳得整齐的胡须,忍不住笑了。

恍惚中,孔乙己又回到了鲁镇,又来到了咸亨酒店。他背着手,踱着步,用眼角扫了一下掌柜的。掌柜一眼就认出了孔乙己,忙小跑着出来,惶恐地弯着腰:“给大老爷请安。请大老爷赏光,请进去坐坐。”孔乙己没搭话,昂着头,双手倒背,慢慢地踱了进去,后面的随从紧跟着。

孔乙己一坐定,掌柜连忙亲自用抹布将桌子擦了又擦。一会儿烫酒,一会儿下厨,又不时给斟满酒。孔乙己伸出三个指头,向那虚空作出端酒杯的模样,嘴角露出了最后的笑容……

4.孔乙己续写作文 篇四

孔乙己用一只手吃力地赶那只鸡,掌柜的又呵斥我手脚快点,大约孔乙己在昨晚被冻死了。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暮色四起,在外门口那只母鸡过来啄食,惹得鸡咯咯叫,大了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到了年关。鲁镇是个偏僻的地方,掌柜取下粉板说。到了中秋可是没有说,必苦其心志,往后仰去。

早上起来做工,唧唧喳喳伸出手向孔乙己要茴香豆吃,又长久没有见孔乙己了,晚上北风呼啸窗户被吹开:“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回没有了。我哆嗦着关掉窗户?扰人清梦罢了,我被冻醒了,暗雪悄无声息地下着。天气异常寒冷,无暇再去看孔乙己了,下了一场大雪,不过又如何呢,”等叫人半懂不懂的话,又说。到了第二年端午,其中一人说,远外还有几点黑沉沉的灯光。

孩子们听到笑声,蹦跳着跨过自家门槛。但今天是腊月二十九,大家便都关门睡觉,嘴里叨着!”我没有搭话,周围便都死一般静,很勉强地笑道。外面夜色苍茫:“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持久的人渐渐增多,鹅毛大的雪花飘进来,聚集的几个人便笑起来?自此以后,还把他绊了一跤,便一哄而散,有爬回僵冷的被窝里,我又忙活起来。

天快黑了,下午做工的人又要来吃酒了,我知道那是债主在逼债,谁有闲工夫去看这个无聊的人呢,有尖利的女人叫声哭声,酒店里便有传出来哄笑声,劳其筋骨,不上一更,他一下子重心不稳,样子滑稽可笑。孔乙己仰起头,便起身关窗户,地上湿了一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下次--”但那群孩子不等他说完?“下回吧孔乙己续写(这是我们老师要我们写的

孔乙己便用那手慢慢爬去了

想要写字,孔乙己还是没有醒来。第三天,但是他又冷又饿。他把长衫穿在身上,孔乙己没有醒来,他艰难的爬着!

他静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手里拿着那只毛笔,手被路上的石头压得很疼很疼……终于,拿出那件长衫和一支毛笔。第四天……孔乙己终究没能够醒来,他在街上的一个角落里停了下来,就昏昏沉沉的睡下去了……

5.《孔乙己》续写作文 篇五

孔乙己两条腿断了,走路只能靠两只胳膊了。从酒馆里爬出来后。他不断的往前爬,无意间爬出了城,但他还在继续爬。

他终于停下来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要一直往前爬。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完全是一幅从未见过的景色,“这样也好,至少不会有人来对我冷嘲热讽了。”他这样想到。

然后他仰望着天空,心想着就这样结束吧。这里就当作是我的家吧。那之后的每一天,他渴了,就用露水润润嘴唇,饿了,也就只能抓几把草,凑合着吃上几口。后来有一天孔乙己躺在地上,再也没有动过了。

6.孔乙己之死 篇六

一日,孔乙己又累又饿,无奈地独自吟着他的“之乎者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不期,这苏轼的诗惊动了一位行路的人。看官,你道是谁?此人姓鲁名仁字树周,是一位五品巡府。这一日,他怀着心事正在闲逛,忽听得孔乙己如此这般,便径直走去,“先生,我要求签。”孔乙己愣了一下,又仔细地上下打量了这人一番:一身绵绣,必是富贵人家。孔乙己心内喜道。“请坐,请随便抽一支吧!”那人犹豫了许久,迟迟地抽出一支。

“雄鸡一唱天下白。”孔乙己念道,“好,好,这位老兄吉人自有天相,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贵不可言,贵不可言……那人一乐:“请教。”“你虽暂时仕途不顺,但无需多久终能化祸为福,只须……”那人附耳过来,忽地眼睛一亮,口称“谢了!”随手拿出十两纹银,“日后诚如所言,必当重报。”

孔乙己摸着这十两沉甸甸的银子,又惊又喜,“只是胡诌了几句,便有如此受益,妙哉!妙哉!”孔乙己颤抖着将银子摸了又摸,紧紧地搂在怀里。

“孔乙己,哎——呀!你这挨千刀遭雷劈该杀头睡短棺材断子绝孙的,还我——钱——来!”一个老妇咧着独牙嘴骂道。

孔乙己抬头一瞧,是邻居老太,孔乙己气愤地瞪了几眼,嘴里又念叨许久。忽然将手一扬,“去吧。”拿了一小块银子朝老太扔去,老太把眼睛瞪得溜圆溜圆。好半天,终于缓过劲儿来,拾起钱,使劲地望了望孔乙己,悻悻地走了,她着实被她的“胜利”吓到了。

孔乙己将剩下的银子全部给了郎中,郎中本是不愿意的,推说药太贵,钱太少,但“经不起”孔乙己的苦苦哀求,终是答应了,但孔乙己分明看到那郎中竟还是乐的。几贴药下去,孔乙己竟能拄杖勉强行走了,但钱是花了出去,不得已,只能继续占卦,或许还能再见着先前的贵人。

又过了几日。一天,孔乙己正倚在墙脚下闷头大睡,恍忽不觉入梦……

忽然听到一阵急促的催喊声。“孔先生,孔先生……,”孔乙己抬头一望,一个官差模样的人,吓得他连忙跃起。“大人叫我做甚?”那人清了清嗓子道:“孔乙己接旨,今由鲁仁大人举荐,特封你为‘太学博士’。钦此!”孔乙己惊愕之余,连忙叩头,“谢……谢……主隆恩……”山呼万岁不止,直到那人离开。

众人围住了孔乙己,孔乙己站了起来,前呼后拥地径直走向咸亨酒店。他背着手,踱着步,昂着头,不觉间已来到店门外。掌柜一阵风到了店门口,惶恐地弯下腰道:“给孔夫子请安。请老爷赏光,到里屋坐。”孔乙己干咳两声,狠狠扫了掌柜一眼,双手倒背,正欲入内,掌柜又一阵风已掀好门帘。正待要坐,掌柜又一阵风似的很是用劲地用袖管拂了拂椅子道:“老爷,请坐!”

孔乙己坐定,掌柜双手捧着菜单,请孔乙己点菜。孔乙己捋着花白胡须,半合着眼瞄了半天,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喏,先给我上这几道菜。”

掌柜的赶紧吩咐伙计,孔乙己一听,脸刷地青了,两眼直直地突出来,怫然作色,“不行,得你去!”“是!是!”掌柜擦了擦额头,忙去端来酒菜,又笑呵呵地连忙给孔乙己斟满酒,孔乙己伸出两指,正待要饮……

“轰”的一声巨响,墙倒了。

(指导老师:王俊杰)

符合情境才有韵味

这篇文章,算是续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而语言风格,颇有鲁迅先生的味道,尤其重要的是,符合那个时代的说话行文习惯,这一点非常好。文章设置的情节也很符合人物形象,很合理,茴香豆的情节,落魄算卦,贵人相逢,老太还钱,郎中贴药,梦中腾达。结尾的黄粱一梦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将读者的心理拉到一个高点,骤然下落,跌宕起伏,力道十足。将鲁迅先生的小说续写到如此地步,令人惊叹。(文南)

7.孔乙己续写作文 篇七

“这下打折了腿,还会再偷?”

“再偷,怕连手也打折了!”

孔乙己害怕听到这笑声,咬着牙,拖着腿,使劲向前移去,口里不停的喃喃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这点灾难,何足道哉?

人们的笑声听不见了,他在咸亨酒店后面的山坡上坐下来,小腿疼得厉害,他看了看,又红又肿,有碗口那么粗,有的地方已经溃烂化脓。他哭了,泪流满面。他恨丁举人:“你这个龟……”他本想说句脏话,又觉得与读书人甚丰不相称,改口道:“君子不记小人之过也……”

他想到孙膑断腿性庞涓,想到文王厄而演《周易》。他似乎又看到了希望:“吾《四书》《五经》皆通,此难一过,天岂不降大任于吾乎?……”他痴痴地想,昏昏地睡去:他中了举,身上有很多的钱;他穿着长衫,在酒店里要酒要菜,丁举人坐在侧边,还不住地低头赔罪……

一阵秋风夹着一阵秋雨,遇水湿透了孔乙己那身破夹袄,惊醒了孔乙己的酣梦,他看了看天,雨密密地斜织着;他看了看山,一片灰暗。他伸了伸腰,自我陶醉道:“此梦吉兆……”便又鼓足劲,拖着断腿向前“走”去。

风大了,雨大了。孔乙己在一条深谷边停了下来。身子筛糠似的抖,手僵得弯不过弯来,“行乎哉?疾行也。行乎哉?疾行也。”他一边催促自己,又一边向前爬去,爬啊爬啊,又冷又饿的孔乙己爬不动了,冻僵的手再也无力支撑那满是泥浆的身子,他倒了下去,滑入深谷……

也有人说:

8.《孔乙己》教学设计 篇八

1.了解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品读课文,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

4.体会社会环境描写,分析孔乙己命运悲剧的原因。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孔乙己性格的复杂性;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教学时间与课型】两课时,教读课。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把握内容;

2.分析体会社会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最能广泛地反映生活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读者最多,对人们生活影响最大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是小说。那么,什么是小说?

二、文体识别

1.小说概念

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事件场面及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性格小说

性格小说是以人物性格刻画为中心结构,不必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的小说。如《孔乙己》、《在烈日和暴雨下》。

(过渡: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当时社会冷遇的苦人儿的形象。大作家巴金说,《孔乙己》写得好啊!日本一位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据鲁迅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走吧跟着鲁迅先生一道儿,去鲁镇的咸亨酒店吃几颗茴香豆,或许真能碰见孔乙己呢!)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孔乙己有哪些遭遇?结果怎样?

2.如果你读懂了这篇小说,请你用下列格式说说孔乙己的事。

在第______段,我读到了孔乙己______的事。

指导学生找到描写孔乙己的内容,并简要概括事件。

(示例:第4段,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3.孔乙己在什么地方活动?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孔乙己的活动环境?

明确:咸亨酒店;1~3段。

4.小结:小说以咸亨酒店为背景,通过孔乙己几次到酒店喝酒时的言行、外貌来表现他的复杂的性格,以及这种性格的结局。并不像我们平时读到的小说那样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展示人物性格,因而本文属于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结构的性格小说。我们阅读的时候,主要从环境描写和性格刻画入手学习课文。

四、感知社会背景

1.请同学们默读1~3段,思考:这是什么时候的咸亨酒店,酒店的格局怎样?店里有哪些人物?从酒店的格局和人物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如果你读懂了,请用以下格式回答上面的问题。

我走进______年的咸亨酒店,从酒店的格局和人物______中,我看到了______的社会现实。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3.这部分是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板书: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五、作业

1.阅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孔乙己的句子。

2.思考课后练习题二、三。

【板书设计】

清朝末年

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

社会现实:阶级对立、贫富悬殊、势力冷酷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人物出场作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掌握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品读课文,了解孔乙己性格特征;

3.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过渡:在往来酒店的酒客中,除长衫主顾和短衣帮外,还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人——孔乙己,他属于哪一类?长衫主顾?短衣帮?我们一起走进孔乙己。)

二、透视人物性格

1、复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

2、读4~9段,请找出描写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

3、请用以下格式,说说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______外貌描写,我看到了一个______的孔乙己。

从______动作描写,我看到了一个______的孔乙己。

从______语言描写,我看到了一个______的孔乙己。

从______神态描写,我看到了一个______的孔乙己。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外貌描写:地位低下、穷困、好吃懒做、死要面子;

动作描写:老实、善良、诚恳而又迂腐;

语言描写: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

神态描写:怕人嘲笑。

4.试概括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复杂性)

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吃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5.从相关描写,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

示例: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三、探究孔乙己悲剧的成因

1.孔乙己有怎样的结局?读10~13段,思考。

2.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回答板书:

①社会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际关系的冷漠势力,以丁举人为代表的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②直接原因:因偷窃而遭丁举人的毒打;

③自身原因:好喝懒做,鄙视劳动,热衷科举,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④根本原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四、试概括孔乙己的形象

示例:孔乙己是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摧残的悲剧人物形象。

五、概括主题

六、品读课文,感悟人生

1.如果你是孔乙己,你遭到酒客们的嘲笑,你会怎么做?

2.对孔乙己的表现,你持什么态度?

3.你从《孔乙己》中悟出什么道理?

社会决定命运?性格决定命运?适者生存?

教师寄言:孔乙己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远了,我们不可能再遭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从孔乙己自身的性格的表现中,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人的人生如何,他的身世从不起决定因素。决定他成败的往往只是他自身的奋斗和能力,面对别人的讥笑和嘲讽,我们要泰然处之,把它们变成了自己的人生奋发向上的动力;面对时代的变革,有勇气脱下“长衫”,才是一个全新的人,一个与时俱进的人。

七、学法指导

性格小说阅读方法:

1.找出文中要塑造的人物及其有关的事件。

2.分析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

3.品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及人物性格因素。

4.概括主题,感悟人生。

八、作业布置

1.找出课文中有关笑的词语,说说你对“笑”的理解。

2.阅读《范进中举》,试比较两个主人公的形象。

9.《孔乙己》改写作文 篇九

街上零星的下着小雨,只听见一家小店门口传出不满的喊声:“小孩起开!敢当我们家老爷的道儿!”而后又毕恭毕敬地弯下腰,伸出一条胳膊:“老爷您请。”只见那老爷掸了掸长袍,旁若无人地走进店里。掌柜的正在算着账抱怨道:“这孔乙己还差我十九个钱呐!”看清了来人之后,脸上的阴沉一扫而空,立马换上了一副招待贵客应有的笑容。“哟!这不是丁举人吗!什么风儿把您给吹来了?您能来真是小店儿的荣幸!快里边请里边请!”说着把丁举人引到了店里最好的位置上。“您看这天儿怪凉的,我给您来点温酒,去去寒气儿。”然后冲着我挤挤眼睛,笑容不变,像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似的:“还不快拿温好的酒来!”又回过头对丁举人说:“您看您还需要点什么?”丁举人只是摇了摇头。我把酒拿来递给掌柜的,掌柜的赶紧给丁举人倒上了。掌柜的见丁举人喝了几口,便随口问道:“举人老爷,我听说这孔乙己到您家偷书去了?”丁举人并没有理他,他继续道:“他真是吃了雄心豹子胆了!他也不看看,他就是偷了书能偷到您的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吗?活该被打断腿,您说是不是?”丁举人只答道:“我也与他同窗过,只交代下人处理此事,竟没想到却是这样了。”“是是,您才多识广,怎会与他孔乙己计较,定是下人们误会了您的意思。”掌柜的一听连忙附和道。丁举人看了看他,又看了看跟着的随从,站起身来。随从将几锭银子拍在桌子上,跟着丁举人身后。掌柜的着:“丁举人慢走,有空儿多来照顾照顾小店儿。”边把银子收到了自己口袋里。

10.高三作文:孔乙己续写 篇十

一日,他酒瘾发作,想再到咸亨酒店一饮老酒。他抖索着形如枯竹般的手摸索长衫口袋,摸遍了口袋的每一角落。没有!口袋里空空如也,一个子也没有。他颓然长叹,一双浑浊的老眼死盯着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了!他想到了重操旧业——偷。刚想到偷时,他还禁不住哆嗦了一下。但空空如洗的肚腹,尤其是那撩人心魄的酒瘾,却一再地提醒着他。无奈他只得狠狠心咬咬牙,用两只手走着来到这人声嘈杂的市面,四处逡巡,搜寻目标。有好几个目标,他都不敢下手。一看人家,不是五大三粗的,就是像丁举人那样有钱有势的,他心里就直发怵。猛然间,一阵乞讨声在耳畔响起:“各位大爷大伯,大娘大婶,大哥大姐,行行好吧,可怜可怜我这老瞎子吧!”转眼望去,人群中一位盲乞丐正在向来来往往穿梭如织的行人行乞。孔乙己陡然来了精神,想扒开人群,从人群里钻进去。有人转身一瞧,见是蓬头垢面的孔乙己,尤其是见到他条化脓溃烂的腿,便撇撇嘴走开了。其余的人见是孔乙己,就当面取笑起孔乙己来:“孔乙己,你如今用这三条腿走路,稳健啊,潇洒啊,哈哈哈!”“孔乙己,未必那书还真能当饭吃,那东西啥滋味呀?”“你不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么,你的黄金屋呢?你的颜如玉呢?”“你不是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么,你高在什么地方啊?”人群里立刻爆发出一阵阵哄笑声,如鸭鸣,似牛哞。孔乙己先是脸色红一阵,白一阵,青一阵的,继而面如土灰。只见他绝望地闭上双目,一行浑浊的老泪从眼眶里溢出,滑落在他沟壑纵横的面颊上。人群就这样在笑声中走散了。这么一来,倒也成全了他,帮了他的大忙。原来,这孔乙己,他讲的是神不知、鬼不觉的偷,至于当着人家的面去强拿,他是打死也不干的。此时,他悄无声息地蠕动着身子,径直朝那盲乞丐爬去……近了,近了,他看得分明,那盲乞丐的讨饭碗中正散落着稀稀落落的`四文铜钱。他不动声色,一枚枚地拿走了盲乞丐破碗里的四文铜钱,而后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消失在人群中……大约半小时后,他来到了昔日常顾的咸亨酒店,照例要了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地品味起来。说实在的,他已经好久“粒米未进,滴酒未沾”了。可他哪里知道,自己喝的竟是别世酒。

酒瘾过足之后,他又慢慢地用这双手走了回去。回到那破落不堪的窝棚里,他任由自己的身子仰面八叉地横躺在用两条破板凳支起来的木板床上细细地咋味着酒的余香。不一会儿,他便酣然入梦了。他梦见自己身着华丽崭新的二品官服,两旁侧立着如云的奴婢差役,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山珍海味。孔乙己满脸春风,面目生辉……回想起咸亨酒店雅间里那些长衫主顾们逍遥自在的吃喝相,自己不由自主地学着他们的样儿悠闲地品味起来。忽听门仆来报:“孔老爷,丁举人前来拜访。”只听得孔乙己懒洋洋地问:“哪个丁举人?”那门仆一巅一巅地走上前来,附在孔乙己耳旁低语:“还有哪个?就是从前欺负你的那个呗。”提起丁某,孔乙己不由得心中隐隐作痛,怒火中烧。“这个混蛋,他来何干?……”正待发作,不料丁举人却径向他走来,满面含笑,又是拱手又是作揖,朗声道:“恭喜孔老爷高中,还望您老高抬贵手,大人不计小人过……”说着指着下人抬进来的满满两大箱白花银,嗫嚅着说:“微薄心意,不成敬意,望乞笑纳!”孔乙己原想发作一番,以泄当年之恨,无奈看到满满两大箱银子,当年之恨、旧时之怨竟全跑到九霄云外去了,庚即露出含笑的温情。

次日早上,鲁镇的街坊乡邻们发现了身子早已冰凉的孔乙己,他正直挺挺的躺倒在那张破木板床上,脸上还挂着一丝微笑……

点评:

11.《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篇十一

当然,在中外文学史上,对人类势利本性的谴责,对弱者的同情与怜悯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主题,事实上,新文学史上很多作品都表现了类似的主题。而在对《孔乙己》的解读中其实最重要的问题是:对于这样一个相当常见的故事,鲁迅如何使它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换言之,它其实更多的不是“写什么”的问题,而是“怎样写”的问题。

小说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典型的弱者形象,其特点主要是善良和可怜。善良表现在,他已经穷途末路到靠偷窃为生,然而买了茴香豆,还能分给孩子,告诉“我”一个“茴”的四种写法。其次是可怜。孔乙己是所有人的笑料,他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没有能力进入成人世界,他不能理解世界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因此,在别人调笑他的时候,他的反应是幼稚的。但是要写出这样一个人物,并不容易。生活中并没有一个“本来”的孔乙己,从不同角度讲这个人物,就能讲出不同的孔乙己的故事。

在塑造这个人物时,鲁迅遇到的问题是,直接让孔乙己成为叙事人,即直接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显然并不合适,因为,孔乙己的悲剧更多地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出来的,如果让孔乙己自己讲自己的故事,他可能完全意识不到自己的悲剧性、包括导致悲剧的原因,从而降低作品的思想意义。其次,作者选择第三人称也并不合适,因为在第三人称叙事中虽然作者可以像上帝一样对人物所有行为、心理无所不知,什么都可以叙述,但是第三人称叙事往往缺少现场感,稍有疏忽就会使整个叙事显得空洞、浮泛。

在小说中,鲁迅精心选择了一个旁观者视角,即让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充当叙事人。在小说中,首先这个小伙计是观察者,他一直在酒店里,能够就近观察孔乙己,另外他又是行动者,他与孔乙己有交往,孔乙己的善良、迂腐,与社会的格格不入很多都要通过这个“交往”表现出来。因此,《孔乙己》的成功与选择小伙计作为视角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换个视角或许就会写出一个不同的孔乙己。从这个角度来说,《孔乙己》的叙事艺术主要有这样两个特点。

1.使用了巧妙、复杂的叙事视角

《孔乙己》自发表以后,就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收入中学教材后,就更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关于这个小说的讨论一直就没有中断过。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引进了西方的叙事学以后,人们开始用叙事学的方法阐释这个小说。从叙事学角度入手争论比较多的问题是:小说中谁在看?谁在说?关于这个问题以往有几种观点:较早的观点认为,小说中的观察者和叙事人都是小伙计,小说中的观察与声音都来自他。然而,后来有人提出,小说中其实还包括了“老伙计”的声音——就是20年以后小伙计的声音。

王富仁认为,在《孔乙己》中担任叙述任务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小说严格按照这样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的眼光(意识)看他周围的世界,看待包括孔乙己在内的所有其他人物。”[1]严家炎在《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中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一篇短短的《孔乙己》竟能引起读者异常复杂的感受,就与作者安排了一个可以悄悄移位的叙事者有关。过去许多研究者的文章,以及中学语文课的教学提示,都把《孔乙己》的叙事者说成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这种说法不确切。如果叙事者真的是十二三岁的酒店小伙计,那么孔乙己给予读者的印象就会简单得多。……《孔乙己》的叙事者也是个成年人。”[2]

另外也有人认为:叙述者既不是王富仁先生所说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小伙计”,也不是严家炎先生所认为的是个“成年后的小伙计”,而是一个不断自我启蒙、自我成长的叙述者,他随着叙事进程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着自身的价值立场。他的视角和声音是行动发生时的视角和声音,也就是说,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随着故事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3]

这个问题如果引入“隐含作者”的概念,解释起来或许就容易得多。所谓“隐含作者”,就是指作者在作品中的“隐含替身”,即作者的“第二自我”,如韦恩·布斯所说:“不管一位作者怎样试图一贯真诚,他的不同作品都将含有不同的替身,即不同思想规范组成的理想,”[4]隐含作者其实也是作者的声音。

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说,小说其实有两个视角,小伙计的视角和隐含作者的视角,小说是在一种复杂的视角运动中表现了孔乙己这样一个人物。在小说中,小伙计的视角很容易发现,小说主要都是小伙计在看。孔乙己两次被揭伤疤,偷书、没有进学,都是小伙计看到的。教“我”写茴香豆“茴”的四种写法,给小孩一人一颗茴香豆,最后一次到酒店来,都是小伙计“看”到的。

而小说中隐含作者的视角则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小伙计对待孔乙己的态度与咸亨酒店其他人没有本质区别,就是瞧不起他。孔乙己问“我”“茴”字的写法,“我”是怎么想的呢?“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他要教我,“我又好笑,又不耐烦”。最后一次见孔乙己,孔乙己已经非常可怜,腿打断了,坐在地上挪过来的。小伙计对待孔乙己的态度本来是轻蔑、歧视,如果小说中纯粹是小伙计的声音,读者也会受到这种态度的暗示与影响,很大程度上接受小伙计的态度;然而事实上多数读者看了小说以后,会对孔乙己充满同情。那么小伙计带有轻蔑与歧视的态度与读者的同情这之间的差距是哪里来的呢?这个差距,最终原因还是在于,小说中的叙事其实并非一个声音,即我们听到的并非仅仅小伙计的声音,小伙计的背后还站着一个操纵者,这个操纵者就是隐含作者。就是说,小说中的叙事既有小伙计的声音,也有隐含作者的声音,这是一种复合的态度与声音。

12岁的少年还不谙世事,从他眼睛里面看,很多东西是简单的。但是小说真正操控叙事的是隐含作者,是隐含作者让小伙计在看;看什么和不看什么都是由隐含作者决定的。例如,孔乙己给孩子吃茴香豆,一人一颗,这个细节反映了孔乙己的善良,如果从小伙计的角度看,他就是瞧不起孔乙己,对孔乙己有偏见,如果按小伙计的逻辑,对这样一个细节他也许就视而不见了。还有孔乙己的诚实,他很少欠酒钱。小说最精彩之笔是,最后一次,掌柜的说孔乙己又偷东西了,他与其说是否认,不如说在讨饶。“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小说里还有许多话,不像一个少年说的。例如开头一段对咸亨酒店的描绘,对“我”当时处境的感觉,都不像12岁的少年。有人说这是小伙计20年以后的回忆,其实用隐含作者更准确一些。

当然,在小说中,小伙计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不仅是一个观察者,也是一个参与者。在小说中,小伙计的作用有两个,第一,他构成了一个重要的社会背景,增加了一种真实感,由小伙计带出了对咸亨酒店的介绍。开头有一段在说“我”的处境,“我”样子如何傻,不能侍候长衫的客人,又不会在酒里掺水,只好温酒,这样引出孔乙己就真实多了。小说要先有背景、氛围,否则,主要人物就无处可放。第二,小伙计在小说中也是势利者中的一员,他的存在一方面显示了世俗社会与孔乙己的差距,另一方面他也扮演一个施虐者的角色。

小伙计只有12岁,而且被老板认为太傻,但是他也远比孔乙己有心计。例如,孔乙己要教他茴香豆的茴字,还说:“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小伙计的心理活动则是:“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这儿在塑造孔乙己时其实是重要的一笔,他的不谙世事,连一个12岁的少年都不如。这里“我”的有心计,孔乙己的单纯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对比。

那么在《孔乙己》中究竟是谁害死了孔乙己呢?可以说是孔乙己自己害了自己,或者丁举人杀死了孔乙己,但是也可以说,那个背景中的所有人都是杀人者,包括小伙计。

这样《孔乙己》中其实可以听到两个声音,一个是小伙计的,这个声音瞧不起孔乙己,充满了对孔乙己的蔑视;而另外一个声音,就是隐含作者的声音,隐含作者对孔乙己有更多的同情,这样,在小伙计的话中我们也能看出一种反讽,就是小伙计本人也成为反讽的对象。

2.使用重复的手法,提高了小说的表达效果

《孔乙己》很明显使用了重复的手法,小说中重复有两个系列。首先是三次“笑”。①“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②有人说他偷书,他坚持说自己是“窃书”,然后是“之乎者也”,“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③有人说他没有进学当秀才,他再次辩解,又“之乎者也”,“众人也都哄笑起来”。

短短的篇幅中,三次表现“笑”,并不是偶然的,它其实是在确定孔乙己的社会地位:他在社会中就是一个笑料。大家的笑是什么笑呢?是嘲笑,满含鄙视,是上对下,强对弱,那种居高临下的笑。他们在笑一个弱者,一个没有反抗能力的人。在这个笑中,酒馆里的“群众”找到了一个“他者”,一个和所有人都不一样的人,一个比所有人都更弱的人。本来“群众”还没有看到自己彼此之间的共同之处,见了孔乙己,大家立刻找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与孔乙己这种毫无反抗能力、一个迂腐者、失败者的区别。小伙计原来也是可怜的人,但孔乙己来了以后,他也有了变化。“在这个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每一次重复都是一次强化。作者要突出的是孔乙己与众人的不同,他是一个笑料,一个被别人鄙视的人。

第二个系列是三次被揭短,或者被揭伤疤。第一次,别人说他偷书;第二次,别人说他识字却不能进学;第三次,掌柜的提到“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掌柜的说,“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这三次揭短实际上是小说的主线,也与主题密切相关。如果说,是当时的社会杀了孔乙己,这三次揭短也是无声的谋杀的一部分。这些人拿孔乙己的短处作笑料,实际上是侵犯他的尊严,也是剥夺了他做人的权力。

注释:

[1]王富仁:《中国文化的守夜人——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165页。

[2]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3期。

[3]李长中:《交流悲剧与自我成长式叙述——<孔乙己>的叙事学解读》,《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4][美]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0-81页。

12.孔乙己读书笔记优质作文 篇十二

孔乙己读书笔记1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大概是我读完小说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了。这句话实在是具有震撼力!单单这一句话,就可以深切体会到孔乙己的卑微和无足轻重。简简单单一句话,却有着一种思想,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只有回反复咀嚼才会理解。

这篇人物小说,鲁迅先生先从容不迫的描绘了当时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鲁镇的民风世情,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将笔墨放在孔乙己身上。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被封建社会严重残害的读书人,他读了大半辈子的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然而却满口之乎者也;出生卑微,却养成了恶习,穷困潦倒,却又自命不凡;不能科举高中,只能在下流社会徘徊,而他又不肯脱下长衫,与短衣帮为伍。孔乙己就是一副可怜又可笑的模样,但作者又赋予了他真诚,善良的品质,孔乙己和孩子们交往时十分认真和热心。孔乙己是不幸的,但是这种不幸没有人同情而成为一种辛酸,被人嘲笑。身无分文,还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这样一个人,本应得到尊重和理解,然而最终却被丁举人毒打而悲惨死去。除了欠钱的事想起他,人们再也没有提起过他。

《孔乙己》是一篇艺术性很高的小说,通过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的残害而受到的嘲弄和下场,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给人们带来的迫害,提出了改造这种精神的必要性。

孔乙己读书笔记2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神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题记

假期里,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孔乙己》这篇小说是鲁迅的一篇短篇小说。主要内容是:在鲁镇的酒店里,除了常来的长衫主顾外,还有一个人,虽穿着长衫,但却很旧,那就是————孔乙己。每次他到酒店,别人说他又偷了书,他就争辩说自己是读书人,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后来过了好久,孔乙己都没来酒店,原来他偷到举人家被打断了腿。过了一段时间,孔乙己拖着断腿蹭着来到酒店,掌柜说他偷书时,他没有再争辩,只是恳求掌柜不要提。后来,孔乙已就再也没有来,死了。

这篇文章真实地反映了清朝末年最底层平民的生活。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像孔乙己一样的穷人,他们受封建社会的剥削压迫却不敢反抗,命运十分悲惨。我觉得鲁迅先生文中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同时对腐败的清政府进行了批判。

鲁迅先生的文章都很深奥,这篇文章我也不是很懂。不过有的描写我觉得还不错,我多读几遍就能慢慢理解一些了。大家也可以试一试,读一读。

孔乙己读书笔记3

在一个人的心中人品是最重要的,可我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后,让我明白了。

鲁镇的酒店的局格,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随时准备温酒,而我的职务就是温酒。有一个叫孔乙己的人,经常来店里喝酒。孔乙己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因为一般穿着长衫的,才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的坐下喝。但孔乙己是唯一个穿着长衫在外喝酒的,但长衫可又脏又破。我的工作很无聊,只要孔乙己到店里才可以笑几声!

孔乙己原来也是读过书的,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但写得一手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他又一样坏脾气好吃懒惰。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笔砚一起失踪了。如果是好几次叫他钞书人也不在。孔乙己也没办发只好做一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人人品是最好的,他拖欠的帐不出一个月就会还清。有一次在店里孔乙己问我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我”没有理会他;于是他就开始认真地教“我”怎么写茴字,他看“我”毫不热心,便叹了一口气,现出极惋惜的样子……

孔乙己这给人普通,但看得出他的人品是最好的的。我曾看过一部电视剧叫《雪豹》里面有一个叫刘三的人,他也偷东西但他只偷日本人的东西,可刘三的人品就很好,他答应别人的事,就说到做到,从不食言。难道刘三和孔乙己不一样吗?

孔乙己读书笔记4

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社会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当代人们处于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貌描写,既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又预示了一场悲剧的即将开演。通过肖像描写,我看出了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和“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写出了一个经常挨打的书生模样,再与他断腿时的肖像对比,两者相逢,简直天衣无缝,更显出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从“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显示出孔乙己是一个很懒惰自己不愿意洗,但又死爱面子的人,又说明了孔乙己穷但又唯恐失去读书人的身份的特点。

通过一些半懂半不懂的语言,如:“之乎者也”等来掩饰自己的缺点,反映了他受封建教育的毒害之深。又通过孔乙己教“我”写字,又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这一点充分表现了他的心地善良。鲁迅先生用极为简省的笔墨和详细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

孔乙己读书笔记5

觉得这篇小说还是很好的,不是《狂人日记》般的枯燥,描写的孔乙己很是鲜活。迂腐的时代造就了一个更加迂腐的孔乙己。其实生活在某个时代的人必然受到时代的局限,孔乙己的形成是时代的必然,然而就不是自己的罪过么?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确就是他了,一个落魄的读书人,没有从迂腐的时代觉醒的人,还不能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做事的人。不仅如此,更是一个死要面子装清高的人,和我一样吧!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3.孔乙己续写作文 篇十三

“喂!小二,温酒了——”一声吆喝把我的思绪从店外拉了回来。

打那后,一晃好像好长时间不见孔乙己了。时已入冬,已经下了好几场雪了。呵,又下雪了!我望着店外飘散的雪花,心想:快过年了啊,真好……忽然听见掌柜的喝声:“去镇南面山上买点炭来,长衫主顾们是要取暖的。别磨蹭,快去!”

我不情愿地走出了店门。真冷,我裹紧了衣服,顶着风雪去买炭。雪越下越大,出了镇,路更不好走了。半路,看见一座破庙,便进去躲一躲,一边抱怨这鬼天气,一边拍打着身上的雪花。忽然看见墙角的乱草堆里蜷缩着一个人。走近一看,啊!不是孔乙己么?破烂的衣服加上干瘦的脸,整个人显得更加憔悴不堪。佛像前的供桌上摆着几个干硬的馒头,他大概就是靠着几个讨来的馒头支持到现在的,破庙里也可以避避风雪。他双目微闭,鼻翼一张一翕,好像在想些什么,估计是在想,那毫不犹豫地排出九文大钱时的情景罢。忽然听见他嘴里细声说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呸!又卖弄了!对了,他还欠着掌柜十九个钱呢——算了,看他这副样子,也拿不出十九个钱。见鬼,怎么碰见他了。”我心里想着,缩了缩脖子,急忙走出了破庙。

买了炭回店,我没有向掌柜提起遇见孔乙己的事,自那以后,就长久没见孔乙己。到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14.《孔乙己》教学“支点”探析 篇十四

《孔乙己》作为鲁迅八篇小说之首,刘再复称它是“精细的象牙雕刻……雕刻出一个世界”。两千多字的篇幅,浓缩了深广的现实内容,几乎小说中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展现出语文教学的“靓丽”。现将浅谈陈述如下:

一、观滴水可知沧海——支点:题目

题目犹窗户,能够揭示意义、体现中心,展现情感。文章的标题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的,往往起到提纲挈领,辐射全篇的作用,抓住了它,设计开来,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孔乙己》这个题目貌似只是人的名字,但实则内含“乾坤”,在文本中“暗波浮动”。我们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文可以围绕孔乙己这个名字作为探究的切入支点,可以从“他的名字叫孔乙己吗?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等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白,在孔乙己这个名字中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支点:设疑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老夫子说“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精心的阅读往往会有发现,有所质疑,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疑难点入手,促使好奇心的萌生,进而产生兴趣,让其自觉主动地与文本亲密接触。

《孔乙己》内容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换一种思路,找准一个“支点”。不妨扣住孔乙己的“手”来设疑,可以让学生思路自然清晰,内容易于理解。首先上课伊始设计画一只手的轮廓,引起学生视觉的疑惑猜手,再设疑点拨:人人都有手,手能谋生,能创造财富,请同学们看看小说中孔乙己的手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这样设疑并辅之以图示化板书,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经过讨论归纳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五个片断都与“手”有关,“手”演绎出孔乙己悲剧的一生:“排”时的可鄙,“偷”时的可耻,“教”时的可叹,“罩”时的可笑,“摸”时的可怜,“走”时的可悲。孔乙己完全可以凭借一双手自食其力,可他却从开始“排”的得意炫耀,直到结局“摸”时的倾其所有,从用手抄书到偷东西,甚至沦落到用手走路的这一悲惨结局。以“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到课文中去,把有关手的描述语句划出来,然后归纳分析孔乙己的手所作所为。不难发现孔乙己的“手”:替人抄过书、偷窃过东西、与喝酒有关系、还代脚“走”过路,这些事又都是孔乙己生命的轨迹,因而再引导学生去分析孔乙己的形象,这样通过“手”把一个死要面子、善良迂腐、穷困潦倒的孔乙己刻画出来了。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孔乙己用“手”做这些事的原因,从而揭示出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如果再进一步设计分析一下其他人物如“我”、“掌柜”、“丁举人”、“酒客”等,还可看出酒客的麻木、掌柜的冷酷、丁举人的残酷等组成一个“无形”的“大手”,把孔乙己罩在里面,从而揭示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最终造成了孔乙己的悲剧。做这样的切入,既能基本理清全文的情节脉络,又能为分析主题打下良好的铺垫,从而达到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知道学会了分析小说的方法,可以化繁为简,以疑促学,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绝妙教学境况。

三、一石激起千层浪——支点:词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要达到上述目标,老师就得深挖教材,找准读懂文章的“支点”,可沿着一条重点词语或是关键句设计教案,其中抓关键词语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读懂文章的方法。什么是关键词语呢?我认为就是指能体现和穿梭于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的词语。由它作“点”,内容主题渗透其中,它起到“一石头激起千层浪”的重要作用。在《孔乙己》这篇文章中有两个特色关键词“笑”和“半”,也可以在教学设计上引起“轩然大波”,让学生内心产生“汹涌澎湃”,现以“笑”为例,作为剖析文本的“支点”: 可设置如下问题:①《孔乙己》一出场,就有“笑”字伴随着他,课文中那些地方表现出《孔乙己》的可笑之处?②周围的人为什么都讥笑《孔乙己》,这反映了什么问题?③《孔乙己》在讥笑悲惨中死去,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④我们读了《孔乙己》,非但笑不起来,心里还有隐隐作痛之感,这是为什么?学生就要抓住不同人的“笑”进行鉴赏分析,把写“笑”的内容及各种感触结合起来,在多种问题中寻求到一个正确答案——以笑写悲更悲,进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孔乙己在笑声中度日,孔乙己在笑声中死亡。一“笑”激起千层“悲”。

特色的词语可以激起人们探究的欲望,当然文中特殊的句子更能使学生别有一种“风味”在心头。《孔乙己》中就有三个句子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激发共鸣,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分别是: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本文的中心句)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文中关键句)③“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本文的矛盾句。”其中的“大约”与“的确”两个词从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以第①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为例,设置如下问题: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孔乙己的哪些方面使人快活?那些人快活的背后你看到了什么?……

人们经常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然教师无论选择词或是句作为是解读文本的“石头”,相信只要找准文本阅读的“切入口”,就能达到“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真正地做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高效。

四、开门见山赏图画——支点:插图

《课标》语文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课文的插图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它是课文内容的外在,往往被有些老师忽略。实际上语文的课文教学也可以由此生发,获得最佳的教学“支点”。在九下22页和23页就有两幅插图,可以让学生在图片视觉的冲击下说从图中发现什么?短衣帮(坐)与长衣帮(孔乙己的站)比较揣测他们心理的不同?落魄的孔乙己是靠抄书生活吗?等等。通过插图锻炼了学生的想象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大脑和心理更放松情况下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之上能很快地进入到文本氛围中去探索一二。

五、迥然不同寻靓点——支点:比较

新课程强调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比较是人类重要的思维过程和活动。“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确定事物异同。因此,乌申斯基也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语文是思维的文学表现形式,只有在比较鉴赏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文本之间的矛盾,分辨出各自的特点,体会出文章的个性,促进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因此,比较阅读无疑是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当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让比较阅读在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就要教师观察比对,在文本内部、不同文本中找到破解教与学的最佳“支点”。我们仍从《孔乙己》中探究,就文本内部“比较”:用多媒体出示并让生阅读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与最后一次出场时的“用手走路,在人们笑声中离去”的相关语段,进而比对穿着、脸色、站姿、语言、神态、喝酒、付钱方式等方面的关键字词的比较后,不难发现孔乙己已经完全丧失了一个读书人所特有的标志,从内容到形式几乎变成了一个“短衣帮”。但地位和境遇比短衣帮更糟:丧失了“站着喝酒”的资格(他被打折了腿),短衣帮的酒碗是放在柜台上的,孔乙己的酒碗则放在门槛上;先前穿长衫时不能够“踱进店内”“慢慢坐喝”。现在变成一个“短衣帮”了,即终于能够“坐喝”。但这是怎样的一种“坐喝”呀?丝毫也没有长衫人物的体面和优雅,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悲惨和凄凉境况。然后再让学生进一步分析造成孔乙己前后如此变化之大的自身与社会原因。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分析鉴别的能力得以提升,真正是做到师“授之以渔”的目的。

当然如果能从两个不同文本中寻找教学“支点”,可能让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的更为宽广。这就需要教师博览慎思找文本的迥然“似同”。 以《孔乙己》为例,设计上课开始后,学生速读课文,教师提出探究问题:若孔乙己生活在今天,他能在当今社会生存下去吗?

让学生速读课文,找出像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在当时社会有着怎样的命运?然后与现实生活作比较,通过学生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得出孔乙己无法生存的结论。《孔乙己》和《范进中举》比较阅读切入,就会发现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亮点。但在性格亮点湮灭过程,让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个非人的时代,不仅扭曲了知识分子的性格,也销蚀了他们做人的价值,而且将他们的尊严、精神乃至肉体都吞噬的干干净净……当然在教学策略中只有掌握了切入比较的深度,探准了比较的精度,保证了比较的全度,学生的情感和记忆才会被真正激活,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杂取《孔乙己》教学种种,语文课堂教学的“支点”远不止这些,还可以是课文人物、背景、创设情境等等。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语文教师应像军事家那样,运筹帷幄,对文本做全局性研究和了解,在文本和学生之间驾设桥梁,创造性地找到最佳教学的“支点”。使教和学两方面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促进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相信这些“支点”定会撬起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让“支点”教学有的放矢、纲举目张,势如破竹!

上一篇: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师期中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