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精品教案(探究版)

2024-10-21

《比较》精品教案(探究版)(共11篇)(共11篇)

1.《比较》精品教案(探究版) 篇一

得数是6、7的加法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借助具体情境,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和关于0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初步了解“交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

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根据一幅图能写出两道加法算式。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摆一摆、玩一玩的数字游戏吗?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摆一摆、玩一玩。

生:喜欢。

(设计意图:改变以往数学课只讲数学知识的传统,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摆一摆、玩一玩中学到数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你说我讲

师:同学们,5以内的加减法你们都会算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的是6、7的加法。(板书:得数是6、7的加法。)

出示情境图:

师:看一看两棵树上的小猴,一共有多少只小猴?谁来列出一个加法算式? 生:4+2=(教师板书:4+2=)师:你为什么列“4+2=”呢?

生:我看到左边树上有4只小猴,右边树上有2只小猴,一共是多少只就是合起来,所以列4+2=。

师:该怎么算呢?有什么想法? 生1:我用数数的方法得到的。生2:我摆小棒得到的。

生3:4和2组成6,所以4+2=6。

师:你还能怎么摆?能写出什么算式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我是先摆4根小棒,又摆2根小棒。可以写成:4+2=6;也可以写成:2+4=6。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根据一幅图写出了两道加法算式,如:2+4=6,4+2=6。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生汇报交流。

提升: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算法相同,得数相同;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同,调换了位置。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这说明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很仔细。我们再来看看图中一共有几个同学呢?

生:原来有5个,又来了2个,一共是7个。师:恩,怎么用算式表示呢? 生1:5+2=7。生2:2+5=7。

师:很好,我们看最后一个问题,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呢? 生:6个。

师:说得很好!能用式子表示吗?

生:行,列式为6+0=6(个)(教师板书)。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左面树上有6个桃子,右面一个桃子也没有,用0表示,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就是把6和0加起来。

师:6加0为什么还等于6?

生:因为0表示一只也没有,所以一共还是6只。

师:你能算一算5+0、4+0、7+0等于多少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任何一个数加0还等于那个数。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准确。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让学生摆学具,经历一幅图能写出不同算式的探究过程,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容易很快地接受新知,并且能培养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得数是6、7的加法。)

三、自主练习1.

3+□=□ 0+□=□ □+□=□ □+□=□

答案:4

7,4

7;

6,6

0

6。2.

3+2=5 5+1=□ 2+3=□ 1+5=□ 答案:5 6 6 7。

3.在○里填上“>”“<”或“=”。

2+3○6 7+0○7 4+2○5 5-5○1 2+5○8 3+3○4 6-0○0 3+4○6 答案:< = > < < > > > 4.把合起来是7的两张卡片涂上相同的颜色。

++

=7 =□

答案:把第2张和第5张,第3张和第4张涂上相同颜色。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课后作业 1.

答案:7;

5、7;7、6、5;5、7、4、6。

2.树上原来有5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一共有多少只?

答案:5+2=7(只)3.抄写算式并计算。

0+4= 6-3= 2+5=

板书设计

得数是6、7的加法

4+2=6 5+2=7 6+0=6(个)

2.《比较》精品教案(探究版) 篇二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活动;比较

一、引言

生物科学是由众多的生物科学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不断地探索过程逐步发展起来的[1]。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课标》指导下编写的多版本中尤其注重探究活动的设计,一线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经常对几种版本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进行筛选、优化、重组,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但是缺少对不同版本教材探究活动系统研究。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是人教版和苏教版,本文通过系统的研究两版本教材的必修部分的探究活动,为一线教师使用教材提供参考。

二、苏教版探究活动的设计

针对高中教学内容和高中学生思维水平发展的特点,苏教版探究活动设计体现学生“思维探究和问题探究”,因此正文的探究活动是以“积极思维”为主,并辅以“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等实验或实践活动栏目,除此以外正文中还有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放眼社会”以及注重科学发展史的“回眸历史”等。

(一)积极思维: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应用概念、理解图表、分析归纳、预测判断、建立模型、信息处理等思维过程,自主学习新知识。这一栏目中有大量的科学发展史中经典的科学实验,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还原科学家的实验探究过程。体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

(二)边做边学:主要涉及传统实验、制作、调查、观察等操作活动,体现“做中学”。集中体现体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理念。

(三)课题研究:这是课文中的让学生亲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栏目。特别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与实验、交流与合作、结论与反思等。集中体现“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

(四)放眼社会:这是课文中让学生回顾所闻所见或了解身边实际的。体现生物科学—技术—社会的密切联系,学生思考和联系生物学知识是如何运用到实际的,增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集中体现了“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回眸历史:这是课文中让学生回顾科学发展历程的栏目。旨在落实《标准》提出的“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的课程目标。

三、人教版探究活动的设计

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是人教版探究活动的基本理念。其中探究活动可以分为发展学生思维的“问题探究活动”和发展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实践探究活动”。

(一)实验:课文中的传统的基本实验,体现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原理、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一般是课本中的验证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二)探究:课文中的重点或难点内容,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和提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思路,制定探究方案,并通过讨论进行总结和反思。在探究中达成能力目标的同时,完成知识目标,全面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模型构建:课文中可以通过形象的模型来体现事物的结构,从而加深理解的内容,如DNA的结构模型、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四)资料分析:课文中提供与正文知识相关的材料信息,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分析材料并讨论提出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资料搜集和分析:课文中生物科技发展的新进展内容或者是与生物学伦理相关问题,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搜集相关的信息,并针对问题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六)思考与讨论:探究活动中的主体部分,针对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设计若干针对性、梯次性的问题,通过问题驱动式的学习方式,在思考和讨论中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七)技能训练:课文就科学探究的某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体现科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体系如:类比推理、假说演绎。或者目的在于训练过程技能如:识图、分析图解、运用生物学术语准确表达能力等。

(八)调查:课文中提出要求和提示,让学生到社会或自然界进行调查,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调查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观。

四、结语

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学生以自主、能动的学习方式,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习得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发现,苏教版探究活动的设计,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人教版探究活动的设计丰富多样,并且贯穿科学方法的训练,设计较完整的的科学方法体系。对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教育水平的学校以及班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两版本教材的探究活动进行合理的整合使用,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学校的资源条件,选择不同的探究活动,从而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3.粤教版精品教案教案 拯救善良 篇三

http:// 2004年11月07日16:20 兰州晨报

南非的沙漠有一种动物叫沙龙兔,它们之所以成活,完全是因为团结的精神。

沙漠一年顶多下两三次像样的雨水,每逢这个时候,都会有一只成年的沙龙兔不吃不喝地去寻找水源,找不到决不回去。它一般都会给同伴带回好消息,这时,沙龙兔的头领就会带大批沙龙兔急急忙忙往水源地赶,因为这些水源在一天内会完全蒸发!

到达目的地后,那只成年沙龙兔就会因为劳累而致死。可是当人类掌握这一规律的时候,便蓄意制造假水源,当大批沙龙兔到水源地发现水源没有了时会因为干渴、劳累而死亡。于是人类就坐收渔人之利,把沙龙兔装进袋子去兜售皮毛,以获取大量的金钱。

这则故事就像针一般扎在我的心中,让我想起了自己幼时干的一件至今都让我有罪过感的事。

那年,我回到了故乡,在姑爷爷承包的水库边玩耍,恰好那时姑爷爷家的狗生了一窝小狗,毛茸茸的,可爱极了。然而我却产生了一个很荒诞的念头:狗不是会游泳吗,不如让一个狗崽子下水表演表演。当我把这个想法说出来时,周围的小伙伴都举手赞同。于是,我将一只狗崽子扔进了水库。

那小狗快一岁了,已经学会了游泳,它拼命地向岸边游,好不容易游到了岸边,浑身湿淋淋的,不知所措地望着我,那眼神使我心中的一根弦触动了。这时一个年纪稍大的孩子说:“不是会游嘛,干脆让它游个痛快!

”说完拎起精疲力竭的小狗又扔了下去,水很深,也很清澈,我清楚地看见小狗那短小的四肢拼命地往岸边划,我愣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声也笑不出来。

当小狗再一次游上岸后,却再一次被抛下去„„

我回过神来,向远处的小狗拼命招手,让它过来,但令我意外的是,小狗扭过头去,向另一个方向游去。实际上它已经游不动了,它只不过在原地打转,肚子也渐渐鼓了起来,过了不多时,小狗漂浮在了水面上„„

我看得见小狗的眼角都是水,那是小狗的泪,而此时我的心像被什么猛击了一下,沉了下去。

我很懊悔,但我也感受到了此时人与动物的处境,动物活着只为了生存,感受阳光。人们却利用动物的习性去捕杀它们!

为什么人与动物之间就没有一种平等的关系,让强大者给弱小者那么一丝平等的善良呢?我想我永远也不会明白。

4.粤教版精品教案 《师说》教案5 篇四

自读要求

1.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

2.体会并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学习侧重点

1.本文思想观点。

2.正反对比的论证。

自读程序

1.从注释①中画出以下内容:

①韩愈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②本文内容

2.根据下列步骤阅读文章。

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人为什么要从师?

a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自于此乎?”)

②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④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

(自己的话: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愚蠢的。注:大意对即可。原文:“学者必有师。”)

联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在分析了观点后,诵读第三自然段。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必有师”。

3.背诵线索提示。

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4.思想内容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是也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5.论证结构

本文的观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

第一段,从正面阐发中提出观点,为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确立理论根据。

第二段,正反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

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赞扬李蟠时又强调了他的观点。

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透彻,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6.关于“说”。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

7.关于唐代“古文运动”及《师说》在该运动中的地位。

本单元提要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质朴的文风,注意反映真实的社会人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就卓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师说》就是‘古文’的代表作。”

《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唐“古文运动”倡导:

①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

②作家人面对现实,表见解、抒真情。《师说》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

5.《比较》精品教案(探究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习心理描写。

2.鉴赏出人意料的结尾。

3.在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续写小说,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续写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虚荣的危害;感受人性的光辉。●重点、难点

探求隐藏于悲剧后面的根源;培养小说鉴赏能力。●教学思考

1.在课堂上可以讨论下面两个问题:1.对玛蒂尔德追求奢华生活,梦想挤入上流社会,到底应该怎么看?是不是正当的?2.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持什么态度?是批判,还是赞扬,还是二者兼而有之或者二者都没有?从这两个问题入手进而分析小说的主题。

2.对《项链》的主题,可以有多种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就应适当鼓励。可以提供《项链》的背景资料、莫泊桑的有关材料,以帮助理解《项链》的主题。●教学设想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初步分析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和主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项链》是名篇,扣住结尾的“假”和开头的“也”进行启发诱导,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眼探幽发微鉴赏小说。●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

布置学生预习。预习时,可以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可以要求学生画出各段的重点、关键词句等,体会人物性格。

二、导入

乾隆皇帝写了万多首诗而无传世之作,一个农妇吟出一句诗却千古流传。她看见红花飘落到蜘蛛网上,脱口而出——

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板书。后面要派上用场。)

当然,创作出大量传世之作的作家更让人敬佩。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都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三人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投影)

莫泊桑(1850—1893)法国《我的叔叔于勒》《项链》(《首饰》)《羊脂球》《漂亮朋友》(《俊友》)契诃夫(1860—1904)俄国《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 欧·亨利(1862—1910)美国《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我们现在学习的是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

三、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1.文章的线索是 明确:项链。

2.以项链为线索展开了怎样的故事情节?

明确:借项链—失项链—陪项链—还债务—知真相。

四、分析心理描写 让学生讨论、发言。《项链》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

“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正如祥林嫂的封建迷信思想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一样,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她生活在把女子当作花瓶、玩物的社会,是那个社会对她的毒害。

“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是就是为了这些。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一个方面: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表现她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应该说,渴望过好日子,有追求,并不为过,但这追求不算高远。

“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又一方面: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这一点过去常被忽视。

“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地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写出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女主人公完成了性格的渐变过程,心理成熟了。

应联系全文,整体考察,才能把握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是性格发展过程。

五、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把握玛蒂尔德形象。只要言之成理,就应给予适当鼓励。一般说来,第三种说法似乎更合理些。

玛蒂尔德的虚荣使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个人物也有可爱之处——面对艰难的生活“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她还清债务后与莱思节夫人在极乐公园不期而遇时诚实的告诉朋友真相,“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玛蒂尔德的遭遇让人同情。

人是复杂的,不能简单的用“好人”或“坏人”来评判一个人。

莫泊桑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玛蒂尔德这个典型形象。这个形象是不朽的。

六、把握小说主题

明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下面几种说法以及参考资料可供参考。《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这种看法的根据是,小说中尽管没有一句谴责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的话,但在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比如,开头写玛蒂尔德如何把大资产者的奢华生活当理想,后来写她收到请帖后如何费尽心机抠出丈夫的积蓄,这一系列描写表现出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灵魂的庸俗鄙陋。另外,写玛蒂尔德的一个晚上的满足带来十年的艰辛,这是对她的虚荣心的惩罚。小说最后写到十年艰辛不过是为了一件赝品,这又是对她的辛辣的讽刺。

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典型性。不安于辛苦劳动而得以糊口的小康生活,看不起比自己更穷苦的人,一心想上升为大资产者,而且希望走捷径,借侥幸的机会发迹,这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现。当然,只有少数小资产者获得了成功,而大多数小资产者在竞争中沦落到更加悲惨的境地。《项链》嘲讽了阶级社会这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气,而且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原因。

另外一种看法是,作者无意(我们读者也应该如此)对人物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他所感兴趣的,或者说发生在人物身上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引起心灵震撼与深思的,是人自身对于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这种看法的根据是,第一,在玛蒂尔德看来,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何况“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而不是忍受种种贫困与丑陋。不能因此而指责她有虚荣心和追求享受的思想。在这指责背后隐藏着“安贫乐道”的价值标准,而这种将贫困道德化的价值观是十分可疑的。第二,作者对一心追求享乐生活并没有批判,对以十年艰辛还清债务也没有赞颂,对二者没有做出明确的倾向性选择,只是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七、布置作业 思考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艺术鉴赏

鲁迅先生赞美《项链》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

(一)结尾

1.小说结尾处才由佛莱思节夫人一语道破真相——项链是假的,真是出人意料。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情理呢?

让学生找出作者巧妙埋下的伏笔。①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十分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②当她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③当她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作者在文中多处埋下了伏笔,埋得巧妙,不露痕迹,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情节的逆转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板书),小说精巧的构思让人拍案叫绝。

2.项链是假的,这样构思对表现主题思想有何好处呢?

明确:玛蒂尔德为一夜风光而付出十年艰辛,这是对她虚荣心的强烈讽刺。债务还清后,才知道项链竟然是假的,这对她的虚荣心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同时,佛莱思节夫人也用假项链,可见,当时有虚荣心的不止玛蒂尔德一个。

3.假如项链不是假的,你对这篇小说如何评价?

明确:仍不失为优秀作品,但讽刺性会大大减弱。

(二)结尾

1.再看小说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其中“也”字非常突兀,怎样理解呢?

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可以联系“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讲清“也”的一般用法和这种句式的特点。

明确:小说暗中将玛蒂尔德与佛莱思节夫人作了对比。2.有何根据呢?

十年后她们在极乐公园不期而遇,“„„佛莱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 3.这样写有何好处呢? 明确:两人本来都是“美丽动人”的,十年之后,佛莱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而玛蒂尔德却风韵不再。“蜘蛛也惜春归去”啊,玛蒂尔德青春之花如此凋谢让人惋惜。这都是虚荣心惹的祸,表现了虚荣心对人心灵的戕害,对人生命的糟践。

莫泊桑不愧是短篇小说大师,《项链》中的这一个“也”字,一个‘假’字,多么耐人寻味啊!古人说:“开篇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这篇小说的开头、结尾值得我们鉴赏、借鉴。

(三)全文

文似看山不喜平。此文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项链》中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写女主人公一直向往上流社会,可是接到部长舞会的请帖后,却“懊恼”“发愁”。她在舞会上大获成功,眼看要时来运转,却又丢失项链。赔了项链,最后才得知项链是假的。然而这些情节看似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这与作者作了一系列铺垫是分不开的。小说开端,作者大段大段介绍玛蒂尔德想望过上流社会生活的心理,这就为下面描写人物懊恼发愁、遭到挫折提供了依据。小说还提到女主人公与她的朋友佛来思节夫人的关系,看来无足轻重,却是下文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都与此有关。

二、布置作业

1.玛蒂尔德得知真相以后会怎样呢?请将小说续写下去。要求:①想象合理;②500字左右。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

6.粤教版精品教案 石头城 篇六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刘禹锡和咏史诗的鉴赏要点。2.培养初步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

3.品味本诗空寂的意境和刘禹锡诗歌沉着稳健的艺术特色,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层感伤。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过程与鉴赏

(一)引入新课 略

(二)方法指津 1.咏史诗

咏史诗指凭吊古迹,咏史抒怀之诗。其特征是:凭古迹,怀古人,咏古事,抒写对前人优劣得失的褒贬,对天下治乱兴亡的见解,有的还寄托着自己的身世之慨、胸怀襟抱。

2.咏史诗鉴赏

常见内容:感慨历史,刻画人物,描绘景象,发表议论。

常用手法:以小见大、寓虚于实、今昔对比

鉴赏方法: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典故,抓住所咏史事与现实的联系。

(三)文本鉴赏 1.诗人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一起参加永贞年间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谪远郡,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与白居易并称为刘、白。其诗沉着稳练,自然俊爽,而且格律精确。仿民歌的《竹枝词》,于唐诗中别开生面。

背景资料:石头城,即金陵城(今江苏南京市)的旧名。建安十六年(211)吴大帝孙权所建。石头城一直是六朝古都,唐时废弃。刘禹锡写《石头城》时,唐帝国已日益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

2.诵读指导

一、把握节奏

二、读准语调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基调凄凉;“故国”“空城”后宜顿,“在”“回”重读。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还过”重读,读出讽喻现实之意。

三、读出意境 一、二句写空城四周的景色: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水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仿佛在叹息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三、四句借月来点明“空城”的原因。“旧时月”照见过六朝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景,现在它越过女墙,看到的是一座萧瑟凄凉的空城。

诵读小结: 意境:空寂。主旨:诗人在貌似平实的写景中,借六朝的覆灭讽喻现实,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前车之覆为鉴。

3.美点赏析

(1)本诗怎样在写景中寄寓感情?

景:石头城,故国没落荒凉——沉寂的群山,带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情: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感叹世事盛衰无常。

(2)白居易在读了刘禹锡的《石头城》后曾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试以“潮打空城寂寞回”“夜深还过女墙来”两句,对本诗的手法作简要分析。

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形象、引人遐想。

写出江潮有意,旧月多情,无情的却是历史的沧桑和人的命运的感慨。

四、问题探究

问题:

王安石《桂枝香》词云:“六朝旧事随流水。”“六朝”的盛衰是历代诗人反复吟咏的题材,从朝廷到世家。刘禹锡、杜牧、王安石、周邦彦等人都以此为题材写出过名作。“六朝”的盛衰为什么会引无数诗人竞倾情?搜集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一:

1、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金陵五题·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金陵五题·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参考资料二:

刘禹锡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不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吗!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参考资料三: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写从繁华欢娱的现实中清醒过来,而重温历史上因荒淫享乐而招致亡国惨祸的教训。

参考资料四: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这首词写六朝旧事,主要是不满与谴责,立意高、新。

参考资料五:

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7.《比较》精品教案(探究版) 篇七

教学目标:

1、训练考察语文听力能力,及采集信息点的能力

2、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并学会珍惜生命。

3、探讨了解生命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内涵。

教学重点:

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并学会珍惜生命。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教学设想:

为了达到培养速读和快速收集信息能力的目的,采用事先不预习课文的方法。教学方法及步骤:

一、简要说明上本节课的相关规则(本课是一篇较简单易懂的时评文章,其中涉及相关知识和有关定义,通俗易懂,用来作为训练学生的语文听力能力的材料比较适合。)

相关规则:

一、学生分为四大组,要求请准备好纸笔,作记录;

二、听朗读相关文章及课文第一部分;然后提出问题,题目将分为必答题和抢答题两种;必答题答错不得分,抢答题大错倒扣同题分值,以此类推,完成全部题目后,计算分数,选出优胜组。

三、活动完成后,然后翻开课文,将刚才的问题有重点的写在课文相应处。

二、运用相关资料导入(要求学生认真听朗读材料并在材料中采集信息,完成相应的练习。在此过程中适时完成相关必答题,本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听中训练采集信息的的能力及基础知识的落实)

三、听课文朗读第一部分,完成抢答题1、2。

四、学生速读第二部分(2自然段)完成抢答题3、4。同样方法完成第二部分剩余内容。

五、学生齐读课文第三部分,完成抢答题11、12。

六、师生共同小结归纳文章结构,明确议论文的“三段式”特点。

七、师生共同推导出时评文章的特点——强烈的争对性。(以上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快速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运用抢答方式不但可以加快上课进度,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接收知识,事半功倍)

8.粤教版精品教案 变形记2 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2.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学难点] 《变形记》中的荒诞、异化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生前只是一个默默无闻、不被人理解的的业余作家,但今天被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齐名,甚至他的名字已成为一个词汇,意为卡夫卡式的,受压抑和噩梦般的。

卡夫卡所生活的奥匈帝国,是一个专制、落后的庞大帝国。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给人类带来了好处,同时也使人们感到了某种威胁:人类由对生产体系的支配地位变成了被支配地位。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中反映出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日趋异常和对立,而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则以人的陌生感、孤独感、恐惧感、放逐感、压抑感等形式表现出来。卡夫卡以其独特的构思构成了绝妙的审美情趣,为现代派文学作出了不朽贡献。

卡夫卡的小说是寓言小说,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但求深刻的哲理和寓意蕴涵其中。在卡夫卡的感受中,世界是荒诞的、可怖的、令人痛苦和绝望的,世界上的一切全被一种力量巨大的权威所覆盖。这个权威高高在上,使人感到压抑窒息。卡夫卡小说中那种滞重、淡漠和沉闷的气氛,和这样的世界正相对应。

二.读课文,指导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

第一层,写格里高尔初变甲虫,引起惊骇,遭遇驱赶。

格里高尔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大甲虫。他感到绝望、痛苦,尽管他对工作早已产生厌烦,家庭的重负也早已使他不堪承受,但他仍想竭力保住自己的饭碗,继续承担供养家庭的责任,却被父亲粗暴、蛮横地赶回房间。

第二层,写格里高尔虫性人心,忍受痛苦,眷恋家人。

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仍然关心、热爱自己的家庭,为自己不能再为家庭出力而自责。他的妹妹开始照料他,但后来却决定搬走格里高尔作为人时所拥有的私人物品。格里高尔为保存住这些物品,闹出一场大乱,最终却差点被父亲用苹果砸死。

第三层,写格里高尔为家人所不容,深感绝望,断食而死。

格里高尔的父亲、妹妹已经视他为累赘,要求摆脱他。最终格里高尔带着对家庭的眷恋的回忆死去了。而他的亲人们却去郊游并开始了新生活。三.分析对格里高尔的人物形象

1.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格里高尔的?

小说用心理描写的方法刻画格里高尔这个人物。格里高尔过去的生活、变甲虫后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都是通过心理描写表现出来的。2.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惊慌、忧郁。担心家里的债务,对家人谦恭、顺从。

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羞赧而伤心。

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面对家人的绝情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3.格里高尔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格里高尔本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浓厚爱意和诗意追求的人,然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勉善良、胆小软弱、安分守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

4.文中有三处关于“哭”的细节描写,试分析其内涵. ①“父亲恶狠狠地捏紧拳头,……他那宽大的胸膛颤抖着。”

这是绝望的哭,因为家庭一时失去了经济支柱。

②“她号啕大哭起来,她的眼泪掉在母亲的脸上,她用机械的手势动作擦拭母亲脸上的泪水。”

这是绝情的哭,是为了获取父母亲对她的支持,以达到抛弃格里高尔的目的。③“三个人都有点儿哭肿了眼睛;葛蕾特时不时将脸贴在父亲的胳臂上。” 这是虚假的哭,仅仅是为了格里高尔的死去而向外人作态。四.理解小说主题

1.为什么整个情节很荒诞,但读起来却能让人理解?

生活真实。工作压力、家庭负担、人际关系等,使格里高尔处于“非人”状态。

细节真实。尤其是格的心理活动,让人觉得他虽是虫形,实是“人心”,而且对甲虫的习性和对格变形后的心理把握得准确,让人可信。

艺术真实。“甲虫”的状态是“非人”状态的具体化、醒目化。2.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为甲虫?

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了自己本来应有的东西,就异化为非人了,而人之所以会丧失人性是由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冷漠,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把握。

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一家人本该相亲相爱、互相帮助。格里高尔始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可一旦不能养家了,亲人们就把他看作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了,亲人们也无动于衷,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

4.小说中的异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

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亲情的冷漠、人性的扭曲,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不合理性。

五.自由讨论: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种异化?

9.《比较》精品教案(探究版) 篇九

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第5课《减法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内容。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教学目的:

1、初步接触减法的含义。

2、认识“—”这个符号。

3、初步掌握“去掉”就是用减法算式的经验。

4.通过直观的有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 学习减法的含义。教学难点: 用减法的含义,正确的读减法算式。教学准备:

卡片、挂图、磁板等。

【教学设想:减法含义的教学活动是加法含义教学活动的继续。就是在加法含义活动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全过程,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求还剩多少个气球,就是从4里面去掉1,用减法计算,并教学生认识减号。接着教学算式的读法:4减1等于3或4减1得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卡片出示)

1、复习2、3、4、5的组成。

二、新课:

1、看书上第26页的小丑图说意思。先让学生说,教师再讲:原来有4个气球,放跑了1个,还剩几个?学生表达清楚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解题思路:要求还剩几只,就是从总数里减去拿走的,还剩几只用减法计算。

去掉也可以说成是减去,从4里减去1个,可以在4和1的中间写“—” 板书41 = 3 5-3 = 2(减号)

10.《比较》精品教案(探究版) 篇十

《阿Q正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小说,它深刻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经济上的残酷剥削,政治上的沉重压迫,思想上的严重毒害。“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作者在这篇小说中生动地刻画了阿Q这个“沉默的国民的灵魂”。这篇小说无论遣词造句,还是立意谋篇,都独具匠心。由于内容博大精深,又受教学时数的限制,为此,我采取了两条措施:

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做到主干突出脉络清楚,以便以简驭繁、有条不紊;

二、采用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思考。

分三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

目的:理出线索,分清层次,了解阿Q的思想发展过程。

(一)设疑读书。提出如下要求,让学生诵读或默读课文:

1、哪些句子是写阿Q对革命的认识的?

2、哪些是写阿Q对革命的态度的?

3、哪些是写阿Q的“革命行动”的?

4、哪些是写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的?以上四点均把它划出来。与此同时,要求学生按自己的习惯来解决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既可以边读边查字典,也可以读完课文之后集中解决。

(二)启发诱导。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在阿Q的心目中,革命党是什么样子,阿Q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他要革谁的命?

2、“革命”这个字眼刚一闯入阿Q心目中时,阿Q对它持什么态度,后来有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阿Q付诸实行的“革命行动”是什么?

4、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阿Q又如何对待?(这四个问题,因课文中有现成答案,可由一位同学连续回答即可。)

(三)使脉络显露。用问答法引出其他人物并简要分析他们各自对革命的态度。然后看看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最后找出贯串这些人物活动场面的线索——阿Q对革命的态度和行动。

板书设计

革命在未庄引起的反响:赵太爷不安、阿Q快意、土谷祠的梦、静修庵造反、盘辫子、不准革命

阿Q对革命的态度和行动:

白盔白甲(模糊认识)→要什么就是什么(由仇恨到向往)→赴静修庵、盘辫子、找假洋鬼子(采取革命行动)→不准革命

第二课时

目的: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一)设疑读书。简介二三两章对阿Q被打之后用“精神胜利法”自我解脱,达到精神上的满足的描写。然后请同学在课本所节选的七八两章中划出类似的句段。

(二)进一步分析。

1、阿Q在街头飘飘然大嚷“造反”时,觉得“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都成了他的俘虏。这是阿Q在革命这个新形势下对“精神胜利法”的使用。

2、阿Q在静修庵前受挫之后,深怪假洋鬼子和赵秀才“不来招呼他”,读者很容易联想到:阿Q认为自己是革命党了。

3、当阿Q见小D也居然用一支竹筷将辫子盘在头顶上时,吐一口唾沫道 :“呸”,读者便可以联想到:阿Q认为自己才有资格这样做,因为自己已经是革命党了;而小D没资格。这种想法其实是“儿子打老子”式的精神胜利法在新情况的表现和发展。

4、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他感到无聊时,为报复起见,决定“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阿Q看来,似乎他掌握着生杀予夺之权。这种心理活动,已是他地地道道的精神胜利法了。(文外之意尽量启发同学自己想出来)

事实上阿Q没有得到,将来也不可能得到的这种“胜利”,而在阿Q的感觉上却似乎已经得到,并陶醉其中,从而自我解脱,我们称其这种心理活动为“精神胜利法”

(三)重点讲解。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提出下面的问题:象阿Q这样一个对革命缺乏认识的以精神胜利法为精神支柱的落后农民,能不能成为革命 队伍中的一员呢?如果能,原因是什么?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经过几分钟的讨论之后,老师相机作简要的讲解(或由学生发表议论,老师归纳总结):阿Q是个雇农,他在经济上受着残酷的剥削,政治上受到沉重压迫。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的毒害,由于没有受到革命思想的宣传和教育,他不可能理解革命,这就是他“落后”的原因。但是屈辱的地位和悲惨的处境决定他本能地倾向革命。

板书设计

通过对阿Q 反复印证阿Q对革命的糊涂认识 的心理描写 反复表现阿Q的典型性格——精神胜利法

政治、经济地位 决定 对革命的态度

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其它几处心理描写的文字,如:在土谷祠中新鲜而热烈的想象;怕剪辫不敢进城;为结识革命党而来到假洋鬼子门下的局促不安等。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阿Q心理活动的深刻挖掘。

第三课时

目的:分析未庄的阶级状况,看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一)设疑读书,请学生回顾课文,把文中的人物按其阶级从属进行排队。老师板书,在地主阶级与雇农阶级的名下,开列出名单来。

(二)启发诱导。请学生回答:这两个阶级谁是革命力量,谁是革命对象,革命后他们各自的际遇如何?

上述问题得到解决后,接着让同学思考:为什么革命群众有的当了替罪羊而被枪毙,有的受压迫剥削如故;而革命的对象却能仍旧作威作福?为什么出现了革命对象不准革命群众革命的咄咄怪事?

(三)问题的提出,使思维活动到了揭示主题的时候。教师作如下简要讲解:“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使中国的封建势力盘根错节非常强大;中国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这两个原因,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造成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以至革命后革命的基本群众的境遇没得到改善;而革命的的对象威风不倒。革命对象不准革命群众革命的怪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学生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后,自己写出本文的主题思想。

板书设计

11.《万以内数大小比较》精品教案 篇十一

(一)师:5.1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登上了一座很有名海拔2000多米的山。(出示照片)这是登山时拍下的照片,想知道是哪座山吗?我给两个条件,你们来猜好吗?老师登上的是五岳中的一座(出示),并且是五岳中最高的一座。

师:你为什么认为是华山呢?是这样吗?你们看!(出示照片)师;我们要知道五岳中最高的是哪座山,就要对这几个数进行大小的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比较时会用什么符号?(“>”、“<”、“=”)

师:这节课我们着重解决几个什么问题呢?或者说你想学会什么呢?

生:学会比较的方法;学会数位相同时怎样比较,数位不同时怎样比较。

(二)游戏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生:(一起高兴地大声说)好!

师:这是玩游戏的道具。这是用来插数字卡片的,这两个袋子里各有两套0到9的数字卡片。

教师在黑板上预先写有“个、十、百、千”的数位,每个数位下面相应地各有一个可以装卡片的口袋,左右各一份。如下图:

个 □

大屏幕依次出示游戏规则:

1、每次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来抽签。

2、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个位,第二次抽到的放十位,第三次„„(问:省略号意思)

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

4、玩到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师生一起把人数分成两组,并分别取名男生队和女生队。

(一)第一次抽签:

1.男生队抽到5,女生队抽到3。(男生队欢呼。)师:(随机采访一位男生队队员)你为什么高兴? 生:因为我们抽到的5比他们队的3大。师:(转身采访一位女生队队员)你什么心情? 生:没关系,最后还要看千位上的数呢。师:那么这个5一点用都没有吗?

生:有用,当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相同时。

师:那我们也可以高兴一下,接着问5和3代表的意义。师:那我们接着抽吧!

生:男生队抽到 9,女生队抽到 5(贴到十位上)师:目前哪个队抽到的数比较大呢? 生:男生队。

师:是不是抽了百位就可以定胜负了呢? 生:还不行。

生:要所有的数位都抽出来,才知道谁能赢!师:那么这个9和5各代表什么意思呢? 生:代表9个十和5个十 师:那继续抽吧,生:男生队和女生队都抽到8 师:能决定输赢吗?那么接下来的抽签重不重要。师:采访你们喜欢抽几?为什么? 生:9,因为9最大

师:反问你希望他抽几?为什么? 生:0,因为四位数肯定大于三位数。板书:4895<7853,女生队赢了!

师:那我们记录下来吧(让学生写在中演草上)师:回顾一下刚才的游戏,哪一抽最重要.生:千位

师生:起读4895<7853 师:为什么千位上的数这么重要。

生:一个是4000多,5000不到,另一个已是7000多了,当然7000多的大。

师:既然这么重要我们把4和7圈起来吧。

2.师:男生队的千位上抽的也是7呢?7895和7853怎样比较? 生:7895>7853

师:为什么,你是怎样比较的?

生:如果千位的数一样,就看百位,百位上的数相同,再看十位,十位大这个数就大。

师:记录下来,那么这道题应该圈什么? 生:十位

师小结:数位相同时,比较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相同时,就看百位,百位上的数相同,再看十位,十位大这个数就大。(二)第二次抽签。

1.还想玩吗?这次我想把游戏的规则改变一下。请看:

游戏规则:

(1)每次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

(2)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放在百位上,第三次„„

(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那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2.开始抽签。男生队抽到 8,女生队抽到 5(把8与5的卡片分别贴到千位上)师:让我们接着抽。

生:不用抽了。男生队赢了,因为8个千比5个千大。

师:假如女生百位上抽个 9,男生队百位上抽个 6,能赢回来吗? 生1:不能,因为百位就是抽到9,也只代表900,都不够1000,而刚才黄河队比长江队多3000。

师:百位、十位和个位都抽到9呢?

生2:老师,不用再抽了,胜负已经知道了。玩下一轮吧!师:怎么记录呢? 生:8000>5000 生1:8>5

师:8□□□>5□□□,根据生活中数据可不可以任意填数, 例如:8010>5999

....师:是不是有很多个,这一局男生获胜.师:还想玩吗?(三)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1.这次的游戏规则还会改变。请看:

游戏规则:

(1)每次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

(2)每一次抽到的数字由抽签者自己决定放在哪一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那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2.开始抽签。黄河队抽到 3,学生把3放到个位上,长江队抽到 7,学生把7放到百位上。

师:请你们说说,为什么这样放?

生1:我抽到的3太小了,放在个位比较好,让出高位,给大数字。生2:我抽的7比较大,本来想放到千位,但要是等一下我们组还有人手气比我好,抽到8或9,放在千位更好,所以放在百位。

师:要是等下抽到的数都比8小,怎么办? 生3:也不一定输,还得看第三组抽到什么数。生:黄河队赢了,因为9853>6827 小结

师:三次抽签哪个队获胜?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这是我们第一次正式比赛的结果,这是第二次的结果,这是第三次的结果。综合起来看,在今天的数学课堂上,长江队赢了两局,黄河队赢了1局。该回答我的问题了。你们刚才答应我一件事情,那就是你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思考问题,思考好了没有?

讨论:

(1)比较的方法;

(2)比较的时候有没有简便的方法

生齐答:好了。师:方法有了吗? 生:有了。

师:最简便的方法有了吗? 生:有。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下?

生:假如千位都是相等的,看百位。百位左边的小,右边的大,那肯定就是右边的大

师:这个同学把他的想法比较具体的说了出来。我觉得输赢不重要,你们有没有听到他说的,第一句话说的是咱们先看千位,你们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么,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时候,我们到底从哪里开始比较?

有几个学生说:高位。

师:好,那么我们归纳方法的时候能不能把这句话作为第一句话,叫做“从高位比起”。

生:可以。

师:然后呢?

上一篇:10水工(本)认识实习任务书下一篇:学习钟南山共和国勋章心得体会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