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的优势分析报告

2024-10-19

产品的优势分析报告(共8篇)

1.产品的优势分析报告 篇一

罗田县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0月10月 15 星期五 10:35:42

首页 罗田林业 林业掠影 林业信息 政策法规 森林旅游 重点工程 林业技术 招商引资 给我留言

罗田县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热 荐 ★★★

罗田县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364 更新时间:2004-6-21 文章录入:admin ]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罗田县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二)项目责任人:陈晓阳(罗田县林业局局长);

(三)项目地点及区位:全县12个乡镇;

(四)项目承建单位:罗田县林业局;

(五)技术指导单位:罗田县林业局;

(六)建设规模:90万亩(其中:新建基地20万亩);

(七)项目建设期限:6年(2003-2008年);

(八)项目建设投资总额:10900万元。

(九)项目建设效益情况:年农业增效可达1.7亿元;年农民增收可达1.19亿元;财政税收可达0.221亿元;出口创汇可达2.04亿元;能进一步壮大罗田板栗支柱产业和开发罗田甜柿产业,促进罗田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二、罗田县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罗田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主峰南麓,东邻英山,南靠浠水,西与团风、麻城接壤,北与安徽省金寨县交界。全县总面积320.69万亩。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最高海拔1729米(天堂寨主峰),最低海拔48米。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步,四季分明。土壤分布从东北到西南,依次为棕壤、山地黄棕壤、黄棕壤和潮土。属北亚热带植被区,乔木、灌木、草本种类繁多,共有高等植物167科,616属,1043种。全县土地总面积320.6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02.2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3.94%。

(二)社会经济概况:全县现有12个乡镇、6个国营林(茶)场,计411个村,4126个村民小组,152661户565683人,其中农业人口494169人,占总人口的87.36%。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5.1亿元,农业总产值5.81亿元,财政收入1.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8元。全县现有公路47条,全长902.50公里,318国道在境内。

三、罗田县板栗、甜柿资源

(一)板栗、甜柿资源特点:罗田板栗、甜柿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且名扬中外。板栗品种达19个,其中:通过省级签定优良品种6个(六月暴、浅刺大板栗、桂花香、中迟栗、红光油栗、乌壳栗),罗田板栗属我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甜柿原产罗田县,是世界上唯一不经人工脱色的柿子品种。我县甜柿品种分布多,全县有“秋焰”甜柿、“宝盖”甜柿两种大果型甜柿,还有四方甜柿、小果甜柿、野生甜柿等三个小果型甜柿品种,其中“秋焰”甜柿、“宝盖”甜柿两个品种通过省级优良品种鉴定。罗田板栗、甜柿分布广,海拔800米以下都有分布。板栗、甜柿栽培条件要求不高,平地、邱陵、山地均可发展,技术容易掌握,群众喜欢,可大面积推广。

(二)板栗、甜柿生产情况:2002年,全县板栗面积发展达到60万亩,年产量达到3250万斤,年系列产值达到2亿元,实现了“全县人平1亩栗”

的奋斗目标,板栗产量居全国第一。全县甜柿栽培总面积发展到10万亩,其中基地面积3万亩,四旁树折合面积7万亩,挂果面积达8万亩;2002年甜柿总产量达800万公斤,收入达300万元,居湖北省第一位。

(三)产业化发展情况:生产规模化发展带动了罗田板栗加工业的发展。十余年来,罗田板栗加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产品由少到多的启步发展阶段。全县现有加工企业181家,其中,国有企业5家,乡镇、个体加工企业176家,年加工能力合计为8000吨,冷贮藏能力2500吨;加工产品在清水和糖水板栗罐头两个主导产品的基础上,新近研究开发出了食品、饮料、食用菌、化工四大系列10余个品种。1998年,全县加工鲜板栗8100吨,实现加工产值6500万元。板栗产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8%,占全县农业总产值34.42%,全县人均板栗纯收入达到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53%,板栗产业提供的税收占县级财政收入的20%以上。板栗产业已成为罗田名富其实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好项目。随着甜柿生产规模化发展,也带动了罗田甜柿加工业的发展。全县现有甜柿加工企业18家,其中,国有企业2家,乡镇、个体加工企业16家,年加工能力合计为500吨;加工产品在晒柿和柿片两个主导产品的基础上,新近研究开发出了食品、饮料、化工三大系列近10个品种,先后试制生产了柿醋、柿子罐头、冻柿、柿漆、柿汁、果胶、柿叶茶、甜柿蜜饯等多种新产品。1995年,由县科委牵头引进柿叶茶加工技术,利用甜柿树叶生产柿叶降压茶,已取得成功,年加工产品达25吨,市场前景广阔。1999年,全县加工鲜甜柿650吨,实现加工产值260万元。

(四)市场销售及出口创汇情况:全县建成13个板栗专业市场、2个甜柿专业市场,并在广州、深圳、上海、南京、武汉等南方大都市广泛设立窗口市场,引导农民参与经营,形成了千名栗农挺进上海滩的农民经营队伍。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本项目建设是罗田板栗、甜柿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罗田县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和“全国甜柿之乡”。我县在市场的引导下,按照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快板栗与甜柿产、加、销一条龙发展步伐,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板栗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的支柱产业。甜柿已成为我县第二大经济林产业。

2、本项目建设是罗田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罗田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同全国各地一样,农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课题。从县域资源条件出发,板栗、甜柿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首选项目。县委、县政府已作出“调整传统农业结构,建设三大板栗经济带”和甜柿产业带发展目标。本项目建设,可以加快我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4、本项目建设是落实“三农”工作的具体实践,是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的重要途径。建设板栗、甜柿基地,发展板栗、甜柿生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可以大幅度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户脱贫致富,促进全县经济的发展。

5、本项目建设可以有效促进我县退耕还林及造林绿化工作,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加快我县生态农业建设步伐。

(二)可行性

1、自然条件适宜。在地理环境上,罗田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步,四季分明;全县山场面积广,土壤肥力状况较好,发展板栗、甜柿生产自然条件适宜。

2、品种资源丰富。罗田县是全国板栗、甜柿主要的原产地、南方板栗的中心产区,板栗、甜柿品种资源丰富,品种类型以果大质优享誉海内外。

3、群众具备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罗田板栗、甜柿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的产业化建设促使板栗、甜柿生产超常规发展,基地遍布全县12个乡镇412个村,覆盖13万农户,在大力推广科技兴栗兴柿的生产活动中,群众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和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为进一步发展板栗、甜柿产业准备了条件。

4、全县上下对板栗、甜柿基地建设空前重视。根据我县板栗、甜柿产业建设规划,全县已经规划了板栗、甜柿下一阶段的发展仍将以巩固基地规模,夯实产业基础为突破口,确定了以县南板栗、甜柿新区为重点的发展方案。另一方面,在连年受益的推动下,全县广大农户对板栗、甜柿基地建设活动热情高涨,投工投劳积极,本项目建设已经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与群众基础。

5、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可以促进板栗、甜柿产业建设。2002年我县成功地实施了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条例》的要求,我县科学地利用了罗田的乡土树种,树种设计主要是以罗田板栗、甜柿为主,有力地推动了板栗、甜柿产业建设前进的步伐。

6、优质的板栗、甜柿种苗资源为板栗、甜柿产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2002年我县完成板栗、甜柿育苗面积达1600多亩,可出圃板栗、甜柿苗木近2000万株,确保了项目建设苗木的需要量。

7、不断发展壮大的板栗、甜柿加工业能进一步推动板栗、甜柿产业建设进程。

五、板栗、甜柿产品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罗田板栗、甜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板栗、甜柿是罗田的优势特产资源,罗田板栗、甜柿以果大质优享誉海内外,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很高的知名度,近年来销售一直走俏,市场覆盖国内近30多个省市,出口东南亚、欧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近十年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罗田板栗”、“罗田甜柿”精品名牌战略的逐步实施,生产基础越来越雄厚,板栗、甜柿加工业日益发展壮大,市场体系也日趋完善,罗田板栗、甜柿在海内外所占市场份额正在日益扩大,市场前景广阔。全县建成了8个板栗、2个甜柿专业市场,其中,凤山镇城西板栗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2万吨,现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大板栗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并在广州、深圳、上海、南京、武汉等大都市设立了窗口市场,为罗田板栗销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项目地点选择分析

(一)位置和范围:全县12个乡镇,以“罗九”、“罗胜”、“318国道”三条沿线为主,建设板栗、甜柿三带。

(二)交通、通讯、运输及水文地质、供水、供电等情况:全县已达到村村通路、通电话(包括移动通讯)、通电,80%以上村水源充足。

七、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目标

到2008年,板栗、甜柿发展总规模为90万亩。其中:板栗拟建设总规模到达72万亩(原有基地面积60万亩,新建基地发展面积12万亩),年产板栗1亿斤;甜柿18万亩(原有基地面积10万亩,新建基地发展面积8万亩),年产甜柿5000万斤。新组建罗田县板栗和甜柿两个加工企业集团,负责开发和研制板栗、甜柿加工产品;实现板栗、甜柿加工增值达到1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5000万美元,实现人平增值2000元。

八、项目建设内容

(一)建设内容:主要为板栗、甜柿人工造林。包括育苗、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作业项目及附属配套工程。新发展面积为20万亩(板栗12万亩、甜柿8万亩)。新组建罗田县板栗和甜柿两个加工企业集团(龙头企业)。

(二)建设范围与规划布局

1、建设范围:“罗九”(罗田县-九资河镇)公路线、“罗胜”(罗田县-胜利镇)公路线、“318”国道线两侧,三条公路线全长309公里,共涉及全县12个乡镇352村140800户。其中:“罗九”线:全长101公里,涉及凤山镇、大河岸镇、白庙河乡、九资河镇4个乡镇,109个村,43600户;“罗胜”线:全长105公里,涉及凤山镇、平湖乡、河铺镇、胜利镇4个乡镇,118个村,47200户;“318国道”线:全长103公里,涉及大崎乡、三里畈镇、凤山镇、骆驼坳镇、白莲河乡、匡河乡6个乡镇,125个村,50000户。

2、规划布局:产业带基地建设总面积90万亩,其中:板栗72万亩(原有基地面积60万亩,新发展面积12万亩),甜柿18万亩(原有基地面积10万亩,新发展面积8万亩)。“罗九”、“罗胜”、“318国道”三条公路沿线两侧建设板栗产业线具体规划如下:

(1)“罗九”公路线建设规模为30万亩,其中:板栗25万亩(原有基地面积20万亩,新发展面积为5万亩);甜柿5万亩(原有基地面积2万亩,新发展面积为3万亩)。

(2)“罗胜”公路线建设规模33万亩,其中:板栗26万亩(原有基地面积23万亩,新发展面积为3万亩);甜柿7万亩(原有基地面积5万亩,新发展面积为2万亩)。

(3)“318国道”线建设规模27万亩,其中板栗21万亩(原有基地面积17万亩,新发展面积为4万亩);甜柿6万亩(原有基地面积3万亩,新发展面积为3万亩)。

九、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种苗需要量测算:按74株/亩、后期补植需30%用苗计算,共需苗木2054万株;

2、用工量测算:人工造林投工20个/亩,共需用工量400万个;

3、投资概算:概算投资90元/亩(其中,苗木50元/亩,农药化肥等投资40元/亩)。概算如下:

(1)种苗投资:50元/亩×20万亩=1000万元;

(2)农药化肥等投资:40元/亩×20万亩=800万亩;

(3)附属工程投资:概算投资100万元;

(4)投工折资:400万个×20元/亩=8000万元;

(5)加工企业投资:厂房面积5000平方米,投资800元/平方米,共投资400万元;设备投资概算600万元;

项目总投资为10900万元。

(二)资金筹措:申请上级扶持资金3600万元,县级自筹3600万元,群众投工折资3700万元,十、项目建设年限和实施进度安排

(一)项目建设年限:6年(2003-2008年)。

(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2003:基地面积达到75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3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2万亩; 2、2004:基地面积达到80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3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2万亩; 3、2005:基地面积达到83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2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1万亩; 4、2006:基地面积达到86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2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1万亩; 5、2007:基地面积达到88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1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1万亩; 6、2008:基地面积达到90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1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1万亩。

十一、项目实施措施

(一)组织领导:全县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负责全县项目工程建设领导工作;各乡镇设立项目建设指挥部,组织实施各乡镇项目建设工作。

(二)技术保证:由县林业局及12个乡镇林业站参与,组成技术服务网络,具体承担项目建设技术工作。

(三)奖惩责任:由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行政领导责任书,明确建设任务、责任人和奖惩责任,实行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奖惩兑现。由县林业局与各乡镇林业站签订技术承包责任书,确定专人责任。

(四)制度建设:制订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和奖惩责任制度。项目建设要实行定专人专责负责管理,各级实施单位要建立项目工程档案。工程项目实施要严格把握质量关,按工程建设作业程序进行检查验收,上一作业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作业施工。工程建设好坏要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内容,严格实行奖惩制度。

十二、效益分析

(一)农业增效:项目建成5年后可以全面投产,按现有板栗基地平均产出效益年产板栗150公斤/亩,收入5元/公斤,板栗每亩年可获经济收入750元,12万亩基地年板栗总产量1800万公斤,年收入可达9000万元;按年产甜柿500公斤/亩,2元/公斤计算,8万亩基地年甜柿总产量4000万公斤,年收入可达8000万元;年总收入达1.7亿元,农业直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二)农民增收:按平均扣除20%成本和10%费税,农民增收为1.7-1.7亿元×(20+10)%=1.19亿元。

(三)财政税收贡献:按50%进行加工增值,增值幅度为30%,直接收入1.7亿元可实现加工增值1.7×30%=0.51亿元。总收入可达2.21亿元;按国税、工商费、林业费等财政税收按10%计算,可达2.21×10%=2210万元。

(四)出口创汇:按30%的产量出口创汇,板栗可出口量为1800万斤×30%=540万公斤,甜柿出口量为4000公斤×30%=1200万公斤,按出口价格板栗20元/公斤,甜柿8元/公斤计算,可出口创汇2.04亿元。

上一篇文章: 湖北省平原绿化建设工程

下一篇文章: 退耕还林地抚育管理要点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省林业局检查我县中低产林„[284]

县林业局:学习四中全会精„[210]

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检查考„[187]

县林业局:栗农的好靠山[120]

我县早部署、早行动扎实做„[179]

最新5篇推荐文章

上半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895]

县林业局:发展现代林业建„[1436]

县林业局:贯彻落实“十七„[1443]

县林业系统:学习十七大精„[1466]

我县启动省德援二期造林项„[1446]

相 关 文 章

省林业局检查我县中低产林„[284] 县林业局:学习四中全会精„[210]

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检查考„[187]

县林业局:栗农的好靠山[120]

我县早部署、早行动扎实做„[179]

Copyright(c)2004 LTLY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湖北省罗田县林业局 联系电话:0713-5052197 技术支持:罗田宽带信息港 IE5.0↑ 1024×768

2.产品的优势分析报告 篇二

出口企业无论是要求进口商开立信用证还是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目的都是获得进口商以外第三方的信用支持, 降低风险。但实现的方式和获得支持的性质却不尽相同。

(1) 信用证是开证行开立的以出口商为受益人的付款承诺, 开证行取代进口商承担了第一性的付款责任。信用保险公司承担的是第二性的付款责任, 即该责任的生效是以出险 (包括进口商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 为前提的。

(2) 相对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 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可以规避的风险较窄, 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进口商的商业风险。由于出口信用保险是一种特殊的保险, 因其承担的风险大、范围广, 其保险责任实行特殊的最高赔偿限额与绝对免赔额制度, 故而在承保的金额上比信用证略低。但是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证范围却更为宽泛, 除了承保信用证的保证范围内的责任外, 还比信用证多承担了开证行的风险与政治风险。

(3) 信用证下开证行的付款责任是“有条件”的。受益人必须提交单证相符、单单相符的单据。这一特点使信用证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贸易脱节, 因为有可能受益人已经完全履行了合同项下的义务, 但由于提交了有“不符点”的单据而丧失相应的权利。而出口信用保险在出口商完全履行了合同义务的条件下, 只要出现承保的风险, 信保公司的赔偿责任是“无条件”的。由于信用证项下对开证行付款责任的过分依赖, 导致出口商在发生不符点的情况下缺乏后续风险管理手段。所以无论出现实质性还是非实质性不符点, 相比类似情况下的托收或OA并投保信用保险的交易, 出口商的风险更大。

(4)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障较一般的开证银行要更为坚实、可靠。无论是信用证还是出口信用保险, 能否有效地帮助企业控制风险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开证行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资信情况。由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政策性背景, 以及相应的政策安排,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应该与中国政府有同样的信用评级。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公司的偿付能力绝不亚于大型的银行集团, 更不要说众多的中小型银行。

2 从作为结算的手段比较分析

信用证是19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种结算方式。当时是为了在国际贸易中实现“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的目的。但一个世纪以来, 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 信用证作为一种结算方式已 经落伍了。主要体现在信用证繁琐的手续上。由于信用证项下必须提交合格单据的严格要求, 与托收相比出口企业在制单、议付行和开证行审单三个环节上至少要多花费5-6个工作日, 在需要转开证或限制非所在地银行议付的情况下, 耽搁的时间更长。

目前, 欧美国家的出口贸易仅有20% 使用信用证结算。一方面是当地发达的金融市场中有很多替代的风险管理手段可供选择, 更重要的是在科技发展面前严重滞后的信用证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国际贸易的要求。许多出口商已经注意到, 要求一份提单径寄进口商的信用证越来越多, 尤其是出口韩、日、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近洋贸易中。这是因为银行处理单据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物流的速度, 为使银行繁琐的手续不至于影响到进口商的商业活动而采取的变通做法。相信出口商都清楚提单径寄进口商的风险, 因此出口商敢于接受这种安排的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 即出口商对进口商的信用情况有相当的把握。既然如此, 出口商如果仍选择使用信用证结算方式只能规因于因循传统的惯性。

3 费用比较分析

信用证的相关费用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费用是指与非证结算方式相比需要额外支付的银行费用。隐性的费用是指进口商借用银行信用需要承担的资金成本。其中显性费用包括开证费、通知费、议付费、电报费、保兑费等。其中开证费和议付费一般按比例收取, 合计约为信用证金额的0.5%左右。另外, 银行一般会规定最低议付费标准, 如低于5万美元的小金额发票按5万美元收取议付费。其余的费用按笔收取固定费用, 如通知费每笔200元, 电报费每笔150元 (外资银行的收费标准一般是国内银行的2-3倍) 。保兑费一般为信用证金额的0.3-0.5%或更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虽然经常发生但不为人们熟知的费用。在带不符点出运情况下, 需要支付开证行的不符点费、电报费和单据处理费, 一般一个不符点需花费的整体费用在150-200美元之间。在转让信用证情况下, 转让行要扣收无兑换手续费 (in lieu of exchange charge) , 一般在200-300美元之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从信用证费用结构可以看出, 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对于多笔、小金额的开证或大额信用证项下的多笔、小金额出运是非常不经济的。

隐性费用是进口商不愿意采用信用证的主要原因。因为开证行会要求进口商存放一定金额的保证金或扣减其在该行的信用额度, 从而降低进口商的资金运用能力。 事实上, 在贸易中远期结算的交易方式是出口商向进口商提供了资金支持。出口商一般通过提供宽松的放帐期的方式提高价格或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但远期结算相 应的好处只有在非证结算中才会很好地体现出来。因为通过信用证结算, 由于银行会要求出口商的保证金存款或相应地削减授信额度, 进口商根本无法利用出口商提 供的放帐期增强其运用资金的能力, 唯一的好处是在信用证项下出口商替进口商承担了融资的成本。

与信用证相比, 出口信用保险产品在费用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整体费用水平与信用证相仿或更优。以非证统保保单为例, 目前全国的平均费用约为0.8%, 扣除中央财政扶持基金补贴的20%, 出口企业实际承担的费率水平仅为0.6%左右 (如果考虑当地政府另行制定的扶持措施, 真实费率还要更低) 。

(2) 出口信用保险是建立在双方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的, 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服务。因此, 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率厘定会充分考虑买家过往的付款纪律和保户的履约情况, 对于资信良好、付款及时的买家会通过提高限额和降低费率两种途径给予保户优惠。这是出口信用保险特有的长处。

(3) 出口信用保险的费率全面覆盖了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各项服务, 而且还按比例承担了海外追索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费用。投保信用保险不会出现类似信用证项下出现不符点造成费用激增、无法控制的局面。

(4) 在资金负担方面, 不仅因为使用了非证的结算方式提高了进口商资金运用能力, 出口企业同样可以通过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的融资安排获取融资便利。综合考虑进口商在信用证交易中需要承担的显性和隐性费用, 如果变信用证结算为非证结算, 出口企业可能会争取到更好的价位。

综上所述, 通过改变结算方式、投保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企业可以在成本不变甚至降低的情况下, 不仅可以获得类似与信用证的风险保障和融资便利, 更能简化手续、降低管理费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收益水平, 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宏伟目标。

摘要:信用保险出口是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防范风险的有力保障。与传统的信用证相比较, 信用保险在风险控制、操作程序及成本费用上都具有优势。

关键词:信用证,信用保险产品,优势比较

参考文献

[1]景智.出口信用保险, 出口企业的重要选择[J].中国外汇管理.2004, (12) .

[2]韩宝庆.信用证结算的替代-电汇+出口信用保险[J].对外经贸实务, 2006.

[3]王学龙.国际结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产品的优势分析报告 篇三

摘 要 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在有效保护农业资源、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以及实现农业生产规范化经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阳市作为一个农业县级市,通过积极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竞争力增强、增加了农民收入以及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基于此,对当阳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 农产品;地理标志;现状;湖北省当阳市

中图分类号:F32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0-0-3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近几年,随着地理标志效应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的不断增大,地理标志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正日益成为带动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约“绿色动力”。湖北省当阳市是农业大县(市),具有丰富的农牧产品资源,地理标志资源丰富。全市应立足资源优势,全力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做强当阳地理标志产业。

1 当阳地理标志发展现状

1.1 具备较好的资源禀赋

多年来,当阳市积累了包括双莲鸡、清平猪、长坂坡大蒜、草埠湖棉花、当阳金水柑、石马槽(大)米、漳河大白刁(鱼)、糜城藕、双莲荸荠和大堰水牛在内的一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农牧产品,当阳金水柑又称碰柑,被誉为“远东柑桔之王”。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2 000 hm?,当阳也被评为 “中国碰柑产业龙头市”。双莲荸荠以 “果大、色鲜、无渣、味甜”而著称,是湖北省著名土特产之一。“长坂坡”大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和湖北省名菜银奖,种植面积现达到5333.3 hm?。双莲鸡早在l958年就以 “双莲鸡”为名在全国农展馆展出,以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深受消费者青睬。2009年,当阳市双莲鸡保种场建立,并在省畜禽专家的指导下,成功编制了《双莲鸡饲养技术规程》,为双莲鸡保种推广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76年,建立了清平种猪场,对清平猪迸行集申保种、选育,目前,该场是国家级地方猪种质资源保护场、湖北省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华中农业大学科研与教学墓地。1984年,清平猪编入《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991年定为省四大地方猪种之一,2006年被农业部作为地方种猪保护品种之一录入662号公告。这些农产品因当阳特定的自然条件成就了特殊的品质,具有明显的地理标志特征。

1.2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揩出:要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2011年12 月,湖北省政府召开了《全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地理标志表彰会》,对新注册的地理标志每件给予奖励20元。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为地理标志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当阳市地标志产品目前基本处于政府鼓励、农户自愿种植 (养殖)为主的生产状态产品保持着良好的原生状态,且地理标志抢注、域名滥用、恶意竞争等现没有出现。虽然这种小农经济模式缺乏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但因其生产的产品品质良好,深受消费者喜爱。如何引导农民走出小农经济模,形成产业化种植(养殖),过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更好更快更多地推向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1.3 注册使用中的地理标志运行态势良好

截至目前,当阳市共注册地理标志2件,分别是2011年3月2日注册的 “双莲鸡”和2012年3月28日注册的 “清平猪”。由于注册时间较短,“双莲鸡”和“清平猪”的产业化效益暂还没有完全凸显。但在地理标志影响力的带动及强大的技术支撑下,发展潜力已初步显现。“双莲鸡”地理标志成功注册后,宜昌市民大农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看好“双莲鸡”的市场价值,投资5 000万元建设一个“双莲鸡”研发中心和三个“双莲鸡”保种基地。在 “双莲鸡”品牌的带动下,成立了双莲鸡养殖专业合作社,2011年,仅王店镇就网络农户1 000余户进行规模化养殖,销售双莲鸡 2.6万只,实现销售收入130万元。今年,合作社计划将王店镇、玉泉办事处、玉阳办事处、坝陵办事处、庙前镇、半月镇六个镇(办事处)划为原产地保护区,迸行保护性养殖,带动1万多农户养殖双莲鸡,实现年人均增收300元。清平种猪场每年可提供优质二杂母猪8 000多头,出栏肥猪6 500头。

2 地理标志注册及运行过程中的问题

2.1 注册总量偏少

一是一些部门、企业认为地理标志注册难度大,涉及部门多、标准高、程序复杂,注册成功率不高,所以重视程度不够,对地理标志缺乏系统、长期的培育计划。二是许多农户、甚至龙头企业认为农产品只要能卖出去就行了,有没有地理标志无所谓,地理标志使用意识不强,没育休验到地理标志对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产品附加值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许多农户认为这些地理标志是当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名称,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缺乏地理标志注册保护意识。以上原因造成了虽然有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但注册地理标志数量明显偏少的状况。

2.2 规摸种植(养殖)不够

目前,当阳市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采用的是以农户散养为主的粗放模式,缺少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关注、引导和投入。以“双莲鸡”“清平猪”为例,虽然这两件地理标志有足够的底蕴,在一定范围内也小有名气,但仍缺乏规模养殖,辐射面不广。“双莲鸡”保护性养殖基地虽已划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已建立,但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真正带动社员进行规模化养殖还需要一些时日。目前,“清平猪”也只是初级养殖模式,每年的养殖数量基本固定,处于简单重复性生产状态。

2.3 地理标志运行不尽规范

农产品地理标志,对于地方农业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地理标志申请注册后,实际上就将整个地域的相关企业、专业组织甚至是农户都联系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前,对注册后地理标志的管理和运行缺乏有效探索,在生产品质要求、行业自律、侵权查处等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完全跟上。并且,由于资金扶持力度的不足,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各个环节几乎停留在20世纪末的水平,农户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更是难以满足生产过程中的需求。地理标志经济的“比较优势”没有转化成竞争优势。endprint

3 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措施

3.1 政府主导,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注册保护涉及工商、质监、农业等部门。针对农产品地理标志主管部门多、涉及面广以及申报工作政策性、技术性强的特点,应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工商部门牵头,农业、畜牧兽医、质监、公安等部门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地理标志统筹协调小组,统筹协调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的开展,实现行政资源有效利用,监管保护有效实施。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资源的普查,深入了解符合地理标志保护要求的农产品资源状况、数量情况、类型分布、品质特性、生产、加工、流通市场占有等情况。通过普查,建立地理标志资源台账,实行分类指导,重点培育,并根据普查基本情况制定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规划;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规划,结合产品特征和地方产业发展现状,突出重点、分期分批稳步推进符合地理标志保护条件的农产品的申请注册工作。

3.2 宣传带动,促进农户广泛参与

采取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促进农民增收为宣传重点,采取教育普法、举办培训班、入户讲解等多种方法,广泛宣传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农民的商标意识。特别是要普及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应具备的条件以及正确使用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用品牌兴农的成功事例引导农民和涉农经济组织进行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让农民通过现实利益的获取、注册前后收入的变化,真正体会到为农产品注册地理标志,并通过地理标志获取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3.3 政策倾斜,引导多方扶持投入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注册与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要积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安排专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资金。支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生产发展。特别是在科研经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规模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和支持商业资金投入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开发,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人机制,以促进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与保护工作的发展;对取得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企业或组织,实行政府补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建立各种种植(养殖)协会(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带动地理标志产品规模化

发展。

3.4 加强监管,促进品质全面提升

严格执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标准或种植规范,严格依照标准、管理规范和保护措施的要求组织生产经营。对分散的种植、养殖、加工的地理标志产品,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按照地理标志的标准、管理规范和保护措施中的要求,进行生产指导、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管。对己核准注册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相关部门应主动指导注册人规范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对于抵毁、侵犯己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违法行为,公安、工商、质监和农业等部门应加大查处的力度,通过常规检查与专项治理,切实保护农产品地理标志和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此外,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化生产和运行监督管理为抓手,把农业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品牌工作的全过程,围绕质量抓品牌,以品牌促质量,以质量作保证,以品牌拓市场。

4.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品 篇四

一要加快提升传统农业。大力开展水稻,玉米,小麦等高产创建活动,不断调优品质品种结构,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引导农村土地加快流转,推进土地向大户集中,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效益,打造四川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二要加快做精特色农业。大力扶持蔬菜,银杏,油橄榄,葛根,水果,生猪,水禽等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扩大几滴种养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带动特色农业做强做精,打造川渝结合部特色优质农展品生产加工基地。三要加快突破新兴农业依托秀美的山水风光,迷人的田园景色,结合四川省乡村旅游师范县创建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兴,体验型,休闲型,度假型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活动,打造成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和达州,万州等城市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要推进基地规模化,进一步推广蔬菜,银杏,油橄榄,葛根,水果,蚕桑等基地面积。以农业四区建设暨特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为抓手,、高标准打造普安,广福,长岭和新街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农产品集中加工和现代牧业规模养殖小区,加强农业园区,产业基地的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着力提升园区,基地的形象层次。二要推进经营产

5.产品的优势分析报告 篇五

我国工业产品对外贸易的巨大成长是伴随着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而实现的。来,工业产品中矿物燃料等初级产品在我国工业产品出口总值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而工业制成品及制成品中的机电机械运输设备出口比重有了不同程度的上升。1980~,初级工业产品的比重已由40.0%下降为4.7%,工业制成品的比重由60.0%上升为95.3%,工业制成品的净出口已成为我国外汇的主要来源。然而,在工业制成品中,只有其他杂项制品提供着我国外汇的主要来源,化工产品、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机械运输设备基本呈净进口态势,尤其是具有较高资本含量与技术含量的机械运输设备,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口比重上升较快,但仍旧处于净进口态势。深入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产品外贸优势的演进趋势,把握工业产品竞争优势的变化特征与规律,无疑是入世后我国制定工业政策、推进改革和进行长远规划的基础。

一、实证分析方法

为了准确考察中国工业产品对外贸易优势状况,可通过考察反映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的竞争力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竞争力指数可通过下式计算:

其中Ci表示第i类产品的竞争力指数,Xi与Mi分别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值与进口值。一般认为,如果Ci>0,则该类产品是具有竞争力或比较优势;Ci0则表示该类产品缺乏竞争力或处于比较劣势;Ci=0,可称之为中性竞争力或中性比较优势。更进一步,还可以通过确立一定的标准,来具体判别某类产品对外竞争力的强弱,如Ci>0.8,可认为该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等等。当然,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鼓励出口或限制进口的政策,使得竞争力指数并不能准确反映产品竞争力的实际优劣状况,但是,作为一种比较静态分析,它可以考察特定时间、特定保护程度下的竞争力或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指数有许多种,最常用的是劳埃得一格鲁贝尔指数,公式如下:

式中,Bi表示i产业或产品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与Mi同上。显然,Bi的数值在0~1之间,B的值越接近1,则i类产业或产品类的产业内贸易越发达。当然,某国i内产品类或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是否发达,还应同时考察i产业或产品类的进出口在该国总产品进出口中的比例是否较高。

二、我国工业产品产业间贸易优势分析

表1列出了1992一19间我国16大类及17小类某些行业细分工业产品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出,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总体上趋于微弱上升,1992年为-0.022,年升至0.075。其中16大类工业产品中,一直有比较优势的有“食品制造业”、“皮革业”、“服装业”、“石料、水泥、陶瓷、玻璃类建材工业”、“宝石、贵金属及其制品业”及“其他制造业”等6个行业;“精密仪器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转换趋势。其他6大行业则基本处于比较劣势。

为了深入分析我国各细分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变动情况,我们将竞争力指数大于或等于0.8的产品列为具有高比较优势或强竞争力的产品;将竞争力指数介于0.5与0.8之间的产品列为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产品;介于0与0.5之间的产品列为低比较优势产品。同样地,竞争力指数分别位于一1与一0.8之间、-0.8与一0.5之间、-0.5与0之间的产品可认为是高比较劣势、较高比较劣势与低比较劣势产品。

1.高比较优势产品

表1的资料表明,1992~1999年间,在16大类工业行业中,具有不变的高比较优势的行业只有“服装业”,其产品的外贸竞争力指数一直保持在0.9以上,而且有逐渐变大的倾向。“其他制造业”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平均也在0.9以上,而且一直处于上升态势。如果再将河小类细分行业的产品考虑进去,则“皮革工业”中的“其他皮制品”以及“纺织工业”中的“地毯及纺织材料的其他铺地制品”两类产品也是一直具有高比较优势的产品。如果我们进一步将工业产品分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则可看出这些我国处于高比较优势的行业及产品基本属于适合我们现阶段资源禀赋状况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它们在1992~1999年间的平均出口额占同期中国工业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为36.1%,其中又以“服装业”产品比重最高,为24.6%。说明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是现阶段中国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工业产品。

2.较高比较优势产品

从16大类工业行业的外贸竞争力指数看,没有任何一个行业的产品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但在细分的工业产品类中,“建材业”中的“其他建材制品”与“车辆等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铁道车辆及相关制品”具有不变的较高外贸比较优势。前者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平均为0.69,后者平均为0.77。另外,“贱金属及其制品业”中的“锌及其制品”,尽管外贸竞争力指数波动较大,但其平均值为0.63,而且自以来处于稳定的上升趋势。这3类产品基本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但其在工业品出口中所占比重很低,1992~1999年间平均为2.4%。

3.低比较优势产品

在16大类工业行业中,“食品业”、“皮革业”、“建材业”及“宝石、贵金属业”一直具有稳定的低比较优势,1992~1999年平均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分别为0.44、0.37、0.46与0.14。其产品的出口比重在1992~1999年间平均为9.9%。另外,从1992~1999年平均的外贸竞争力指数看,“精密仪器制品业”以及细分产品中的“药品”、“玻璃及其制品”、“钢铁制品”及“其他金属制品”也是低比较优势的产品。它们的出口比重在1992~1999年间平均为9.5%。

4.较高比较劣势产品

表1的资料显示出,“造纸业”在中国工业中属较高比较劣势的产业。其产品基本属于资本一技术密集型产品,一方面,国内造纸技术水平相对世界发达国家要低得多;另一方面,由于林木等造纸资源及环境污染控制等问题,国内造纸业基本处于外贸竞争的劣势状态。该类产业产品在1992~1999年间的平均出口额占工业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仅为0.7%。

5.低比较劣势产品

“矿业及其产品业”、“化学工业”、“塑料、橡胶制品业”、“木及木制品业”、“纺织工业”、“贱金属及其制品业”、“机电产品制造业”以及“车辆等运输设备制造业”均是我国当前的低比较劣势产品。

“化学工业”、“贱金属及其制品业”、“机电产品制造业”以及“车辆等运输设备制造业”属于资本一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我国资本紧缺、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其比较劣势也是较为明显的。但除了“化学工业”外,其他3大行业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基本处于上升阶段,其中“车辆等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指数已由1992年的-0.47上升为1999年的0.045,即该行业已开始从外贸劣势转向外贸优势。“化学工业”外贸竞争力在前基本是从劣势向优势转换之中,但此后又开始转向劣势了。该4大行业的产品出口占工业产品总出口的比重在1992~1999年间平均为37.9%,同时由于它们的进口比重也高达60.2%,因此属于较高程度的产业内贸易产品。

“矿业及其产品业”、“塑料、橡胶制品业”、“纺织工业”基本属于劳动一资本密集型、劳动一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我国资本紧缺、技术相对落后、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且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下,其比较劣势已日益显现。表1显示,“矿产品业”的外贸竞争力指数已从1992年的0.08下降为1999年的-0.33。该3类产业产品在1992~1999年间出口占工业品出口比重约为11.6%。

“木及木制品业”在我国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同样地,由于中国林木资源的过度开采,已使林木储备相当匾乏,从而使该产业当前处于比较劣势。

总之,按照比较静态分析,我国工业产品进出口贸易比较优势状况呈现出下列倾向:一是进出口产品中具有较高比较优势产业(竞争力指数大于0.5者)种类少,在16大类产业中

只有2类产业(服装业与其他制造业),但它们在工业品出口中所占份额较大,1992~1999年间的出口份额为32.2%;较高比较劣势产业(竞争力指数小于0.5者)种类也少,只有1类(造纸工业),并且出口比重也小,1992~1999年间的出口份额为0.7%。二是我国多数工业行业基本均处于比较优势或比较劣势,且处于比较优势的行业少于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16大行业中有5大行业处于比较优势,8大行业处于比较劣势。且处于比较优势行业的出口比重较小,只有13.4%,而处于比较劣势的行业出口比重较大,为50.8%。三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产品基本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中国现阶段资源禀赋状况基本相适应。因此,在当前提高我国工业外贸竞争力时,不应忽视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的出口。四是大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或相对属于资源密集型工业产品在我国不具备比较优势,应以进口来补充我国的国内需求缺口为宜,过分强调贸易平衡或国内自给是违背比较优势原理的,可能造成不应有的过高经济代价。五是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中,有些产品已成为劣势,而在某些具有比较劣势产业中,有些产品则具有比较优势。如“石料、水泥、陶瓷、玻璃类建材工业”是具有外贸比较优势的产业,但其产品中“玻璃及其制品’测在近两年内已成为比较劣势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皮革工业”中,“生皮及皮革”则一直处于比较劣势。同样地,处于比较劣势产业的“化学工业”,其中“药品”则具有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贱金属及其制品业”中“锌及其制品”、“车辆及运输设备制造业”中“铁道车辆及相关制品”也具有比较优势。六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某些工业产品比较优势强化与某些产品比较劣势强化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如“服装工业”类工业产品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矿业及其产品业”则显示出了稳定的比较劣势强化趋势。

三、我国工业产品产业内贸易分析

表2列出了我国16大类、17小类工业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在1992~1999年的变动情况。通过该指数的纵向及横向比较,可以考察我国各类工业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程度的高低,以及特定工业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

总体说来,我国工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较为发达,1992~1999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在0.9以上。从16大类工业行业看,“矿产品业”、“论学工业”、“贿金属业”、“机电制造业”、“车辆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精密仪器制造业”均为产业内贸易发达的产业,该6大类行业产品出口占工业品总出口的比重在1992~1999年间平均为46.l%,进口比重平均为70.6%,其中,仅“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与进口比重就分别高达22.0%与36.5%。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大于0.5)的产业还有“食品制造业”、“塑料、橡胶制品业”、“皮革业”、“木及木制品业”、“纺织业”、“石料、水泥、陶瓷、玻璃类建材工业”以及“宝石、贵金属及其制品业”。但其中除“塑料、橡胶制品业”及“纺织业”在工业进出口中的比重相对较大外,其他几类工业行业产品的进出口比重相对较小。如按1992~1999年间平均进出口比重测算,“塑料、橡胶制品业”及“纺织业”的进口比重分别为7.1%与7.5%,出口比重分别为3.2%与3.7%。但“木及木制品业”的进出口比重仅分别为1.5%与1.3%、“石料、水泥、陶瓷、玻璃类建材工业”的进出口比重仅分别为0.7%与1.8%。

产业内贸易指数较小(小于0.5)的产业有“造纸业”、“服装业”及“其他制造业”,其中除“造纸业”我国呈明显地依赖进口外,“服装业”与“其他制造业”则均呈“出口导向型”。

从表2的资料可以看出,轻制造业中的“塑料、橡胶制品业”、“纺织业”,重制造业中的“钱金属及其制品业”、“机电制造业”、“车辆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精密仪器制造业”均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稳步上升的趋势,其中尤其以重制造业最为显著。如“机电制造业”、“车辆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1992年分别为0.64与0.52,到1999年则分别升至0.91与0.95。与此相反的是,“矿产品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稳步下降,说明我国已从出口矿物原料产品转向了进口。

在我国产业内贸易较发达的产品上,我国与贸易伙伴国享受着一定程度的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但与发达国家间高度发达的产业内贸易并不完全相同,我国的产业内贸易除集中在“机电制造业”、“车辆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精密仪器制造业”等技术与资金密集的行业外,还有一些停留在过渡性行业与产品上,如“塑料、橡胶制品业”、“纺织业”及“化学工业”、“残金属及其制品业”方面。

在我国工业及其产品外贸优势总体不强的条件下,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对我国工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一是产业内贸易作为交易双方相互需求并相互满足的贸易,有利于我国与贸易方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有助于改善我国工业产品对外贸易的外部环境。二是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学习贸易伙伴国在产业组织、技术进步和追求产品个性化方面的优点和长处,这一点尤其对我国劳动一资本密集型产业产品的生产、促销等方面大有好处。三是通过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在吸收、消化、创新中推进我国工业及其产品比较优势的提升。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第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具有外贸比较优势的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这一点适合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其他资源相对稀缺的资源禀赋特征,说明我国工业产品出口基本符合比较优势法则。

第二,加入WTO需实施工业比较优势战略。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工业总体外贸竞争优势正在上升,其中部分劳动密集型工业及其产品的外贸比较优势正逐渐增强,部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也正在由比较劣势转向比较优势。应该说,这种增强是在我国更趋开放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认清并充分发挥我国工业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加入WTO后发展工业最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一旦加人WTO,我国外贸比较劣势的工业产品的进口就要增加,但同时我国比较优势的工业产品出口也会增加。在当前仍占出口额一半的工业产品具有外贸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具有比较优势工业产品的发展,将有助于降低我国加入WTO后对工业的冲击。

第三,实施工业比较优势战略应注重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我国加入WTO后实施工业比较优势战略应充分适应这一工业发展的根本变化趋势。

为此,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动态的工业比较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工业产品的品质,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中国实施工业比较优势战略的根本原则。在此原则下,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工业产品,如燃料、矿业产品等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工业产品,可适度减少国内生产,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调剂供需缺口。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产品,如服装、地毯、部分机电、运输设备及精密仪器等,应积极采取措施以进一步发挥其比较优势,增强外贸竞争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6.产品的优势分析报告 篇六

三、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

(一)确定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势产区的主要依据和条件

从整体看,由于我省在区位条件、产业集中度、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生产经营机制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优势,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特色农产品优势较大。如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花卉苗木、猪禽羊肉、蜂产品等已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具有市场发展潜力。一些产品具有特定的品种、资源或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存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如双低油菜、席草、山核桃、专用早稻等;但由于我省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专用早稻等粮食产品总体上已缺乏竞争优势。本规划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整体布局,重点建设”的思路,近期选择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优先实施规划布局。

根据浙江实际,此次选定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主要依据是:产品有特色,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和发展势头良好,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或增长潜力;在农业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并从自然生态适宜、环境质量佳、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能够集中连片生产等条件,确定优势产区。同时,依据不同农产品的市场流向和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区别不同层次,确定我省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发展规模和支持重点。

一是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竞争优势明显,市场份额较大,通过扶持和发展,能够拓展国内市场,并具有扩大出口潜力的优势农产品。主要有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柑桔、花卉苗木、蚕茧、食用菌、蜂产品等。这类农产品要实施外向发展战略,在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主动参与产业的区域化分工,加快培植竞争优势,主攻产品质量,大力提高产业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流通交易成本,加强产销衔接,在稳定现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多元化的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实现提质增效。

二是产品特色明显,与国内或周边省份比较,近期具有地域性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主要有猪禽羊肉、牛奶、双低油菜、特色水果、中药材等农产品。这类农产品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按照不同层次消费的需要,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挖掘生产潜力,增进生产效益。

(二)优先发展的特色优势农产品和区域布局重点

经过比较分析,今后五年我省着重对水产品、蔬菜瓜类、笋竹、茶叶、干鲜果、蚕茧、花卉苗木、双低油菜、食用菌、畜产品、中药材等11种特色优势农产品,实行重点扶持建设。

1.水产品

我省是渔业大省,年国内捕捞产量、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市场交易额、一般性贸易出口额和深水网箱养殖等,均位居全国首位。2002年全省水产品产量480.7万吨,出口24.7万吨,创汇7.9亿美元,名列全省农产品出口第一。我省渔业在自然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基础以及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增长空间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特别是我省水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现有水产加工企业1763家、水产冷库1076座,加工能力达160万吨,并有100多家水产加工企业获得国外质量认证,构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雏形。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新的国际经贸格局和游戏规则的逐步确立,我省渔业仍面临新的挑战: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养殖品种尚未发展成区域性的强势产业;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成为影响竞争力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养殖基础设施普遍老化、水域环境恶化;渔业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渔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我省渔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主攻方向:按照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大黄鱼、珍珠、龟鳖、海水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对虾和泥蚶等优势品种,适当扶持发展羊栖菜、文蛤、贻贝、石斑鱼等潜在优势品种。主攻优质种苗选育、提纯复壮和人工繁育技术;大力推行无公害、健康养殖模式;加大优势养殖品种的病害防治、配合饵料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积极开发优势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整合区位优势,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养殖基地以及相关的加工、销售型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提高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优势区域:按照六大优势养殖品种的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建设浙东南沿海海水产品优势产区,以及杭嘉湖和宁绍、金衢淡水产品优势产区。浙东南沿海海水产品优势产区,以大黄鱼、海水蟹(锯缘青蟹、三疣梭子蟹)、对虾、泥蚶等品种为重点,主要布局在嵊泗、岱山、定海、普陀、慈溪、北仑、奉化、宁海、象山、三门、临海、椒江、路桥、温岭、玉环、乐清、龙湾、瑞安、洞头、平阳、苍南等21个县、(市、区)。杭嘉湖和宁绍、金衢淡水产品优势产区,以发展珍珠、龟鳖和部分南美白对虾为重点,主要布局在长兴、湖州市区、德清、余杭、萧山、西湖、江干、桐庐、嘉善、平湖、海宁、桐乡、建德、海盐、秀城、秀洲、诸暨、越城、绍兴、上虞、余姚、兰溪、义乌、金东、武义、龙游、柯城、江山等28个县、(市、区)。

(1)大黄鱼:结合本省深水网箱四大养殖基地的建设,发展舟山—象山港海区养殖产业带和浙中南海区养殖产业带;

(2)海水蟹:发展甬台沿海青蟹养殖产业带、温州鳌江口两翼青蟹养殖产业区和梭子蟹浙北、浙南两条主副产业带;

(3)对虾:建设具有明显产业优势的二带一区,即杭州湾产业带、大陆海岸产业带和舟山产业区;

(4)泥蚶:建设甬台沿海泥蚶养殖产业带和温州泥蚶养殖产业区。

(5)珍珠:建设宁绍、金衢、杭嘉湖三个优势明显的珍珠产业带;

(6)龟鳖:建设具有明显产业优势的一带一区,即杭嘉湖产业带、绍金宁产业区。

发展目标:经过五年的重点扶持,形成一批生产规模大、区域布局合理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或产区,成为我省优势水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极大地提高整个养殖业的质量安全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07年,实现新增养殖产值80~100亿,新增出口创汇3~4亿美元。浙东南沿海海水产品优势产区,大黄鱼养殖规模达到产量3.3万吨、产值12亿元;海水蟹类养殖总面积达到50万亩、产量10万吨、产值45亿元;对虾养殖面积达到55万亩、产量8万吨、产值25-30亿元;商品蚶产量达到15万吨、产值25亿元。杭嘉湖和宁绍、金衢淡水产品优势产区,珍珠养殖面积达到40万亩、产量1200吨、产值40-50亿元;龟鳖养殖规模达到8万亩、产量5万吨、产值25亿元。

2.蔬菜瓜类

蔬菜是我省的大宗优势农产品,1998年以来,蔬菜播种面积以年均12.9%的速度递增,2002年播种面积达到1045.5万亩,总产量1765.3万吨,产值158亿元,生产总量和生产总值居全省种植业首位,年出口创汇超过2亿美元。浙江的榨菜、花菜、西兰花等在国内有重要影响,是全国的重点产区。我省自然条件优越,蔬菜品种资源丰富,常年种植蔬菜种类50余种,夏季能利用山区气候等自然条件发展高山蔬菜生产,成为辐射上海、江苏和省内市场的最佳高山蔬菜产区。秋冬春季露地蔬菜与长江以北地区生产的同类蔬菜相比,有明显的季节差,具有时空互补性。我省位于我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经济区,区域人口占全国的1/10,是国内蔬菜的主要消费市场之一。据调查,上海日消费新鲜蔬菜2万吨左右,60%来自外省市,目前我省只占其外购量的16%,市场拓展空间较大。而且,我国蔬菜成本较发达国家低,只有日本等蔬菜市场价格的1/10左右,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近几年,出口市场除日本有所下降外,多数呈增长趋势,特别是俄罗斯和马来西亚,同比大幅增长。因此我省的蔬菜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仍有较大的市场扩张空间。

但是我省蔬菜生产规模偏小,生产成本与山东、江苏、福建和海南等省比较相对较高;优质无公害蔬菜比重较低,卫生安全质量有待提高,蔬菜销售易受国际市场绿色壁垒和国内大中城市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的限制;同时,营销方式传统,缺乏有规模、有实力的蔬菜流通企业,也给我省的蔬菜销售带来较大影响。因此,我省应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的挑战,适应人们追求蔬菜安全、营养的现代消费需求变化,充分发挥我省生产多宜性、与上海等目标市场接近、交通便捷的优势,改变数量型增长方式,实施差别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

主攻方向:以“提高质量,发展加工,扩大出口”为重点,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有机蔬菜、高山蔬菜、水生蔬菜和蔬菜保鲜加工业,加快形成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积极开发推广耐贮运加工出口的优良品种,蔬菜标准化和绿色生产、工厂化育苗技术,塑料大棚、微灌、新型覆盖材料等现代设施栽培技术,发展蔬菜集约化生产,提高蔬菜质量和安全水平。扶持发展蔬菜加工企业和流通组织,增强蔬菜采后保鲜(分级、预冷)以及速冻、脱水、腌渍等加工能力。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浙北--浙东南沿海鲜菜和加工、出口蔬菜产业带,主要布局在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市市郊以及长兴、吴兴、秀城区、嘉善、平湖、桐乡、海宁、余杭、萧山、上虞、余姚、慈溪、三门、临海、黄岩、路桥、温岭、瑞安、乐清、平阳、苍南等21个县(市、区);西部和中南部高山蔬菜、特色蔬菜产区,重点布局在临安、富阳、建德、诸暨、义乌、婺城、浦江、磐安、武义、嵊州、新昌、天台、仙居、莲都、缙云、遂昌、松阳、文成、泰顺、永嘉、江山等21个县(市、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全省形成主要大中城市城郊50万亩的集约化常年鲜菜生产基地,浙北--浙东南沿海250万亩的加工、出口蔬菜基地;西部、中南部45万亩的高山蔬菜和100万亩的特色蔬菜基地。优势产区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内销蔬菜质量安全达到无公害标准,培育10个以上省级知名品牌,蔬菜超市化率和加工率均达到20%以上,在省内和毗邻省市的蔬菜市场占有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出口蔬菜质量安全水平达到进口国要求,年出口创汇达到3亿美元,努力把浙江建成长三角区域性蔬菜重点产区和加工出口专业化生产基地。

3.笋竹

竹产业是我省最具特色、最具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之一。竹子以其生长快、生产周期短,既具有广泛用途,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经营的特点而深具发展潜力。我省竹子栽培加工利用历史悠久,经营水平居全国领先,素有“世界竹子看中国、中国竹子看浙江”之美誉。全省有竹林面积1100多万亩,笋竹加工企业2500多家,竹业年产值115亿元。竹材产量近1亿根,年加工竹材1.5亿支,其中原竹销往省外1800万支,外省购入原竹6000万支。竹笋年产量142万吨,水煮笋加工的原料近40%来自省外。笋竹产品加工原料自给不足。笋竹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符合现代人追求绿色保健的消费趋势,“以竹代木”方兴未艾。竹笋、竹胶板、竹装饰板、竹家具、竹纤维纺织品、竹炭、竹化工产品等无论出口或内销都拥有巨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主攻方向:以低产毛竹林改造为重点,以菜竹笋无公害栽培为突破口,根据立地条件适当扩大栽培面积,推广“一竹三笋”、设施栽培、定向栽培等技术,提高集约经营水平,提高竹笋的品质和竹林单位面积的效益。

优势区域:建立以浙北的安吉、浙西的龙游和衢江、浙南的龙泉及浙东的四明山区为区域中心的各具优势的毛竹重点产区;以临安、德清为重点的早竹笋产区;以平阳、苍南为中心的浙南绿竹(马蹄笋)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新造竹林30万亩,低改300万亩,丰产竹林亩均收益达到800元以上,竹业一产产值由36亿元增加到50亿元。

4.茶叶

浙江是茶树最适生产区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的优势产业。本省茶叶生产以绿茶为主,主要集中在浙西北、浙东、浙南三个茶区。2002年全省茶园面积202.3万亩,茶叶产量13.9万吨,产值33.7亿元。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产值分列全国第三、第二和第一位。茶叶是我省的重要出口产品,珠茶、眉茶、蒸青茶、名优茶等在国际贸易中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出口量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60%左右,占全球绿茶贸易量的近50%。特别是以龙井茶为龙头的名优茶,以蒸青茶和有机茶为主的新产品,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加入WTO后,世界市场对我国茶叶,特别是绿茶出口全面开放,关税减让,有利于我省进一步扩大绿茶出口。在国内市场,随着名优茶质量保证体系的逐步完善,茶文化的弘扬,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国内名优茶消费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我省茶叶生产生态条件优越,茶农素质高,栽培技术高超,茶文化底蕴深厚,采制工艺精湛,名优茶品种丰富。近年来,通过无性系良种推广,加强茶园管理,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全省已经拥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集中成片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年精制拼配能力上万吨的茶叶加工基地,从茶园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到拼配已初成体系。但我省茶园良种化率还不高,产品品牌多、名牌少,存在低价竞销和无序竞争的现象;部分茶叶的质量卫生状况还难以适应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茶叶出口受“技术壁垒”影响严重。

主攻方向:加强名优茶开发,进一步优化品种、品质和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升级,巩固我省茶叶生产、加工、出口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主攻茶树品种无性系改良,加大茶园换种改植力度,稳步推进良种化进程;积极应对国际“绿色壁垒”,改善茶叶生产环境,全面推广茶叶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加强初制茶厂改造与加工环境整治,确保茶叶优质、安全;加强机采机制、茶树病虫害监控、茶叶精深加工等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外向型加工企业发展,建立设施完善的出口茶加工区域,推进企业的联合,做大规模,做强品牌。

优势区域:重点建设浙西、浙东、浙南三个优势产区。浙西产区利用生态环境优越的优势,重点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和出口眉茶,主要分布在开化、淳安、桐庐、临安、建德、余杭、西湖、安吉等8个县(市、区)。浙东产区利用规模大、产业化程度高的优势,重点扶持和发展名优茶、珠茶和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新昌、嵊州、绍兴、诸暨、武义、余姚、宁海、天台、等8个县(市)。浙南产区利用气候回暖早和自然环境污染少的优势,重点扶持特早名优茶、有机茶和高山优质绿茶,主要分布在泰顺、遂昌、松阳、景宁、龙泉、庆元等6个县(市)。

发展目标:到2007年,三大优势产区茶园总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50%,高于全省平均5个百分点,茶叶产量9万吨,产值3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5万吨,产值29亿元;茶叶加工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95%以上,有机茶生产面积从目前的6万亩扩大到10万亩,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茶叶品牌。

5.干鲜果

浙江省适宜多种干鲜果生长,主栽有柑桔、杨梅、梨、桃、葡萄、枇杷、香榧、山核桃、板栗等。2002年全省水果产量252万吨,其中柑桔产量占65%,果品产值47.6亿元;干果年产量8万吨,年产值7亿元。从长远看,我省柑桔、杨梅、早熟梨、香榧、山核桃等干鲜果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一是生产基础较好。我省的柑桔生产在全国名列前茅,杨梅生产一直处于全国首位,南方早熟梨生产独具优势。拥有玉环柚、常山胡柚、东魁杨梅等一批名优水果品种。通过实施水果优质工程和产业化建设,干鲜果单位面积产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已拥有一批如黄岩罐头集团、浙江天子果业有限公司等有相当实力的水果生产、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二是产品出口优势明显。我省宽皮柑桔生产成本大约为美国的1/2,日本的1/20,具有价格竞争优势。柑桔罐头加工和出口占全国的2/3以上,占国际贸易量的50%左右,具有绝对竞争优势。近5年国际宽皮柑桔消费增长较快,浙江作为宽皮柑桔适生区,只要优化品种结构,延长采摘期,提高果品质量,提升加工包装层次,有望增加鲜果出口。香榧、山核桃等我省特有的珍稀干果品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栽培地域性强,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市场空间大。

但我省水果品种结构不尽合理,小水果占水果的比例偏低,柑桔中品质一般的中熟温州蜜柑比例较高,标准化生产水平低,采摘期和上市期集中,果品外观质量和专用性与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差距,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能力弱,产业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主攻方向:调整品种结构,巩固柑桔,积极发展杨梅、早熟梨、山核桃、香榧等特色干鲜果。柑桔中重点发展特早熟、早熟温州蜜柑等宽皮柑桔,玉环柚、苍南四季柚等柚类品种和胡柚、象山红等杂柑类品种,压缩中熟温州蜜柑,促进均衡上市。加快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提高柑桔良种供应能力,加大水果优化改造力度,推广高接换种技术,扩大优势品种种植面积;建设一批标准化、无公害、规模化的出口加工基地;研发山核桃、香榧等特色品种及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扩大栽培面积,促进提前挂果投产。推广合理留果、配方施肥、果实套袋、病虫综合防治等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加快建设区域性大型批发市场和以有实力的营销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大型果品分级包装中心,提高罐头加工能力和鲜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促进对外贸易。

优势区域:柑桔:建设浙东南温州蜜柑产区,重点在临海、黄岩、温岭、三门、象山、宁海、乐清、瓯海等8个县(市、区);浙西南椪柑产区,重点在柯城、衢江、龙游、莲都等4个县(区)。柚类和杂柑生产基地,主要在玉环、苍南、常山等3个县;

杨梅:主要布局在黄岩、临海、仙居、青田、余姚、慈溪、瓯海、永嘉、瑞安、定海等10个县(市、区);

梨:主要布局在慈溪、余姚、仙居、桐庐、义乌、东阳、松阳等7个县(市);

山核桃:重点建立以临安市昌化为中心,辐射淳安、安吉、桐庐等地的天目山脉山核桃主产区;

香榧:重点建立诸暨、东阳、嵊州等地的会嵇山脉香榧主产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新建与改造柑桔10万亩、杨梅3万亩、梨7万亩、山核桃和香榧5万亩;柑桔平均亩产由90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以上;优质果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60—70%。

6.蚕茧

我国丝绸以出口为主,茧丝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蚕丝产品75%用于出口,丝类和丝织品出口量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80%和45%,居世界第一位,是我国能主导国际市场的极少数优势产品。世界上蚕茧和生丝的主要生产国除中国外,还有印度、巴西、泰国等发展中国家,但这些国家在生产成本和质量上无法与我国相比。浙江气候、地理条件优越,历来重视种桑养蚕,素称“丝绸之府”。全省桑园面积基本稳定在120万亩,蚕茧产量1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桑蚕茧产区集中,嘉湖、杭绍四市桑园面积和产茧分别占全省的88%和92%;桑园产出率较高,亩桑产茧量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以上。近年来,积极调整养蚕布局和蚕品种结构,抗性强、茧质优的蚕品种饲养量已占全年饲养量的60%以上,解舒率达70%以上,茧级6级左右,居全国前茅。我省又是全国最大的丝绸加工出口基地,蚕茧深加工能力强,白厂丝年加工能力1.6万吨,占全国的30%,需原料茧15万吨。目前影响我省蚕桑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成本高,受国际丝绸行情变化和国内丝绸行业无序竞争等影响,生丝价格低位波动,蚕茧生产效益下降。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加快发展,我省嘉湖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我省原料茧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和竞争能力逐步削弱的趋势难以避免。但从近期看,蚕茧仍是我省一大特色产品,为与我省发达的丝绸工业相配套,应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逐步发展浙西新区,提高生产水平。

主攻方向: 以“提高茧质,省工节本,增进规模效益”为核心,加大蚕桑优化改造力度,推广优良桑、蚕新品种,建立规模较大、辐射全国的桑树新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具有引、育种能力的优质蚕种规模化生产企业;普及省力化养蚕技术、优质茧生产技术、以大棚养蚕为主的规模养蚕技术,发展集中连片的优质桑蚕茧生产基地,着力改善蚕茧质量。

优势区域:以嘉湖为核心、杭绍为辅的生产区域,包括桐乡、秀州、秀城、海宁、海盐、南浔、吴兴、德清等8个主产县(市、区),以及淳安、临安、嵊州、新昌等4个重点县(市)。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桑园面积稳定在80万亩,蚕茧产量7.5万吨,亩桑产茧量由目前的82公斤提高到100公斤,优质茧率由目前的40%提高到60%以上,养蚕效益明显提高。

7.花卉苗木

花卉苗木是我省的新兴优势产业,我省自1998年农业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以来,花卉苗木生产面积和销售额以年均近50%的速度递增。目前,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突破100万亩,年产值5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其中观赏苗木年产值和花卉出口额名列全国前茅,已成为我国花卉苗木的主要产区。我省花卉苗木消费市场主要是省内各主要城市和上海市、江苏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苗木的消费仍将不断增长。目前上海年需从外地调入鲜切花3亿支,盆花1500万盆,苗木2400万株,且仍有很大的消费潜力。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临近,以及全国各城镇绿化的蓬勃发展,为我省今后花卉苗木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浙江地处亚热带,是花卉苗木资源大省,已发现可利用的花木1000多种,开发利用潜力大。地方特色的乡土花木在全国具有很大比重,如绍兴的兰花,金华的茶花、佛手,杭州的桂花,宁波的五针松、红枫,普陀的水仙等。同时浙江又是我国南北花卉苗木的过渡地带,产自浙江的花木南移北种容易成活,在盆花、花坛花和园林绿化苗木等方面生产优势明显。目前,浙江花卉苗木的产业门类日益拓展,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花卉、苗木基地和专业市场,部分地方已经形成了集中的优势产区。影响我省花卉苗木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产量和质量不够稳定。

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驯化开发野生花卉苗木资源,选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重点开发和推广园林绿化苗木、盆花、花坛花和我省的传统名花、乡土树种,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加快引进和推广容器育苗和介质栽培技术,发展中高档木本切花、鲜切花和盆栽花卉,提高鲜花保鲜水平;大力弘扬花文化,扩大花卉消费量和应用范围;建立和完善花卉苗木标准化生产体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重点扶持发展萧山、绍兴、上虞、嵊州、新昌、奉化、北仑、慈溪、余姚、婺城、金东等县(市、区)为主的观赏和绿化苗木优势产区;杭州市区、海宁、海盐等县(市)为主的盆栽植物、鲜切花优势产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观赏和绿化苗木优势产区平均亩产值由目前0.5万元提高到0.8万元,盆栽植物、鲜切花优势产区平均亩产值由目前1万元提高到2万元,全省花卉苗木年出口额由目前的2000多万美元提高到6000多万美元,全省花卉苗木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

8.双低油菜

我省属长江流域冬油菜区,是我国油菜主产区之一。由于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国植物油和饲用饼粕的消费量大幅度增长,产需矛盾突出,市场需求潜力大。全国植物油每年产销缺口400万吨,饲用饼粕消费量每年增加16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7%,且今后一段时期,植物油消费量还将以年均50万吨左右的速度增长。我省植物油年消费量36万吨,产消缺口20万吨左右,植物蛋白饲料常年调入量300万吨。

油菜是我省冬种的主要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0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于浙北平原和金衢盆地,具有产区集中、单产水平高、品种和栽培技术好的优势。近年来,积极发展双低油菜,油菜品质改良取得成效,双低油菜的种植比例达7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我省油脂加工能力较强,全省油菜籽年加工量达200多万吨,其中浙江新市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量就在60万吨以上。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油脂加工企业迫切希望建立稳固的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以增强发展后劲。但我省油菜品质、含油率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且生产成本偏高,产后油脂深加工和菜饼综合利用程度也不高。根据国家建设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产业带的要求,我省要充分利用油脂加工能力强的优势,加快发展双低油菜,加大产业化开发力度,提高油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主攻方向:优化油菜品质,提高含油率;研究油菜省工节本技术,重点是油菜机播、机收技术;推广引进选育菜、油兼用型双低油菜品种,提高双低油菜附加值;扩大订单生产,发展精深加工,提高油脂精炼度;研究推广高蛋白低硫苷菜饼在畜禽、水产饲料中的技术应用。

优势区域:重点发展长兴、南浔、吴兴、德清、平湖、海宁、秀洲、海盐和兰溪、龙游、江山等11个县(市、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嘉湖平原、金衢盆地实现油菜双低化,芥酸、硫苷分别低于1%(油)和 30微摩尔/克(饼)以下,含油率比现有品种提高2—3个百分点;双低油菜种植面积250万亩,其中订单生产比例占80%以上;开发低芥酸保健色拉油、高蛋白低硫苷菜饼,提高产品档次和饼粕利用率。

9.食用菌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食用菌生产国,是世界香菇的发源地,香菇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加入WTO后,我国可享受各成员国稳定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这将给我国食用菌尤其是香菇出口创汇带来新的契机。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具有药用保健功效的食用菌将保持较高的消费增长速度,市场潜力较大。

我省是食用菌生产、出口大省,食用菌生产量和出口量均列全国前二位,其中香菇生产量约占全国的35%,鲜香菇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量的80%。2002年虽受市场影响栽培量虽有所减少,但仍达60万吨左右。经过近十几年来的发展,我省食用菌产业已初步形成以市场、加工企业为龙头,内外销相结合、区域相对集中的香菇、蘑菇、金针菇、黑木耳、灵芝、猴头菇生产区。食用菌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大,地位突出。但我省食用菌生产存在产业化程度低、专业化生产滞后,科技和生产发展后劲不足,木材资源消耗型菇类比例较高,草腐菌生产发展不快,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等问题,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

主攻方向:稳定木腐菌,发展草腐菌,开发珍稀菇;建设省级和区域性香菇、蘑菇和金针菇菌种繁育基地,研发新型菌种培育技术,推广节木型生产,促进食用菌生产从数量耗能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加快发展菇木林,培育配合培养料专业化生产,加强产后保鲜加工和珍稀菇生产基地建设。

优势区域:建设浙西南庆元、龙泉、景宁、松阳、云和、缙云、磐安、武义等8个县(市)的香菇、黑木耳产区;浙西江山、常山、开化等县(市)的金针菇产区;浙南(苍南、平阳等)和浙北(嘉善、平湖等)两大蘑菇产区。

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成为全国的中心产区,总产量达到55万吨,以蘑菇、金针菇为主的节木型食用菌逐步达到食用菌总产量35%左右,珍稀菇类达到10%,优质菌种的占有率由目前的50%提高到70%;食用菌初级加工率提高到40%,食用菌无公害率达到100%。

10.中药材

中药材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从国际市场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化学药品毒副作用、抗药性的不断认识,人类疾病谱和医疗模式的改变,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的热潮正在形成,全球中药需求增长较快。目前,世界中成药和中药制剂市场销售额达300亿美元,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从国内市场看,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对天然植物中药、中成药的需求将逐年增加。我国已将中药产业列入“十五”重点支柱产业,支持中药材研究和加工,促进中成药出口,提高我国在国际植物药中的市场份额。

浙江省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也是中药材资源大省,生产总量、资源总量均列全国前三位。2002年,种植面积33.8万亩,比1998年增长87%。“浙八味”和薏苡、山茱萸等道地药材由于其独特的疗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我省重要的地方特色产品。近几年,我省特别重视扶持壮大中药材加工企业,全省已拥有康恩贝、天目药业、青春宝、胡庆馀堂、仙居制药等一大批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医药骨干企业,部分中药制药企业已建立了自身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和研究所。但我省中药材产业存在投入少,企业生产规模小,资源开发不够,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品种纯度不高,缺乏标准和生产规程,质量检测技术落后,组织化程度低,采收加工技术更新慢等问题。

主攻方向:以提升道地中药材、开发珍稀中药材为目标,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培育有效成分高的中药种质资源,开发有市场前景的珍稀药材,制订和实施质量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加强业主型GAP生产基地建设,扶持一批较大规模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建设中药材市场交易平台,形成产、加、销产业链。在优势区域内建设以“浙八味”为主的道地中药和珍稀中药原料专业化产区。

优势区域:按照GAP要求,重点建立磐安浙贝母和白术、东阳元胡、桐乡杭白菊、仙居黄姜以及浙西南山茱萸、杜仲、厚朴等道地药材专业化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

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优势产区“浙八味”和珍稀中药材播种面积达到25万亩,产值10亿元。良种覆盖率由20%提高到50%,建立5个符合GAP要求的 “浙八味”和珍稀中药材现代化生产基地,企业订单率逐步达到30%以上。

11.畜产品

近年来,我省畜牧业发展速度加快,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2002年,全省肉类总产量147.8万吨,蜂产品产量和出口量继续保持全国首位,畜牧大产业的总产值达859亿元。但目前全省肉、蛋、奶的人均占有量偏低,只有全国人均占有量的64%、51%和55%,以目前全国人均肉类消费年增长10%、奶类增长30%左右计算,省内畜产品的市场需求潜力大。

我省活猪及肉食制品、动物肠衣、羽绒制品、蜂产品、兔毛及制品等五大类畜产品出口、外销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出口贸易额分别占全国出口贸易额的10.9%、15.8%、45.6%、20%和30.9%,出口遍及东南亚、欧洲、美国等世界五大洲8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蜂王浆出口贸易量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0%以上。瘦肉型猪在香港和上海等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金华火腿”誉满东南亚,年加工量达400万只,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鸭蛋及其制品多数由我省鸭农生产供应,优质鸡、湖羊肉及其制品也是销沪、销粤等大中城市的重要产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优质安全畜产品出口和国内消费量日趋增长,市场需求容量愈来愈大。且我省最大的销售市场上海,自产生猪、家禽数量将减少50%左右,奶牛限制发展,年外购生猪将达到750万头以上、肉禽近亿只,奶牛需“移地养殖”1.5万头,这为我省加快发展优质猪禽、奶牛、肉羊、蜂产品、鸭蛋及制品生产提供了极好机遇。

我省畜产品中优质猪禽羊肉、牛奶、鸭蛋、蜂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一是畜禽品种资源丰富,湖羊、绍鸭、金华猪等优质高产品种世界独一无二;二是我省畜禽养殖规模化、产品优质化程度居全国前茅,其中万头猪场达到97个,年出栏生猪占全省的近1/10,奶牛生产水平居各省区的第三位;三是我国主要活畜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主要肉类生产价格(除禽肉外)均低于国际市场,其中猪、牛、羊肉价格分别低57%、84%和54%。随着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我省的饲料成本将可能下降10%—15%,畜产品的成本劣势与江苏、山东、河南等畜产品大省相干比将逐步缩小,而我省畜牧业在科技、区位、市场开发和工商资本等方面的优势会进一步凸现。当前阻碍市场开拓的主要问题是养殖环境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还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畜产品加工业滞后,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尚有较大差距。

主攻方向:按照“饲养上规模、管理上水平、质量上档次、产品保安全”的要求,进一步实施畜禽种苗工程,加大优质猪、优质家禽、湖羊、良种奶牛的育种繁育和推广力度;加快建设动物防疫体系,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推广畜禽清洁养殖模式,加快大型牧场和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发展“桔园、竹园、桑园、茶园”等园地鸡,全面提高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广牧草栽培、青贮技术和疾病综合防制技术;主攻生猪屠宰及肉制品的加工外销,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名牌产品,大幅度增加在本省及上海等国内市场占有份额,积极开拓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市场,进一步扩大出口。

优势区域:优质猪:重点建设沪—杭—甬、杭—金—衢铁路沿线和东南沿海地区优质猪生产带。主要布局在秀城、平湖、海盐、德清、萧山、诸暨、上虞、鄞州、义乌、永康、东阳、磐安、浦江、衢江、龙游、临海、天台、永嘉等18个县(市、区)。

优质禽:重点建设浙东、浙西南的肉鹅带和“桔园、竹园、桑园、茶园”放养鸡标准化生产基地,肉鹅主要布局在江山、定海、象山、余姚、永康等5个县(市、区);放养鸡标准化生产基地主要要布局在仙居、温岭、宁海、余杭、临安、衢江、安吉、德清、常山、开化等10个县(市、区)。

湖羊:主要布局在嘉湖地区的桐乡、海宁、秀洲、吴兴、南浔等5个县(市、区)。

蛋鸭:主要布局在镇海、宁海、奉化、鄞洲、乐清、绍兴、诸暨、嘉善、桐乡等水网地带和浙中西部的缙云、兰溪等11个县(市、区)。

奶牛:重点建设杭、宁、温城郊型现代化奶源基地,高速公路沿线的婺城、金东、椒江、黄岩等4个经济发达县(市、区)的奶业产区,新建杭州湾海涂和长兴等浙西北奶业生产带。

蜂:主要建设江山、慈溪、兰溪、桐庐等县(市、区)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到2007年,优势产区年提供优质猪、优质鸡及肉鹅、湖羊、蛋鸭、奶牛分别达到1000万头、4000万羽、110万只、2000万羽和11万头,分别比2002年增长54%、50%、57%、100%和90%。建成标准化、生态化畜牧小区或集约化畜禽养殖场300个,畜禽粪污处理和综合利用率达到85%;鲜活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要求,供应超市的小包装冷鲜肉比例提高到50%左右;培育畜产品知名品牌,牧业组织化程度由目前的30%提高到80%,保持和扩大我省蜂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份额。

浙江茶叶发展概况

【产业现状】浙江是茶树最适生产区之一,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的优势产业。本省茶叶生产以绿茶为主,主要集中在浙西北、浙东、浙南三个茶区。2002年全省茶园面积202.3万亩,茶叶产量13.9万吨,产值33.7亿元。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产值分列全国第三、第二和第一位。茶叶是我省的重要出口产品,珠茶、眉茶、蒸青茶、名优茶等在国际贸易中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出口量占全国绿茶出口总量60%左右,占全球绿茶贸易量的近50%。特别是以龙井茶为龙头的名优茶,以蒸青茶和有机茶为主的新产品,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加入WTO后,世界市场对我国茶叶,特别是绿茶出口全面开放,关税减让,有利于我省进一步扩大绿茶出口。在国内市场,随着名优茶质量保证体系的逐步完善,茶文化的弘扬,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国内名优茶消费水平也将不断提高。

我省茶叶生产生态条件优越,茶农素质高,栽培技术高超,茶文化底蕴深厚,采制工艺精湛,名优茶品种丰富。近年来,通过无性系良种推广,加强茶园管理,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建设,全省已经拥有一批基础条件较好,集中成片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年精制拼配能力上万吨的茶叶加工基地,从茶园管理、采摘、初制、精制到拼配已初成体系。但我省茶园良种化率还不高,产品品牌多、名牌少,存在低价竞销和无序竞争的现象;部分茶叶的质量卫生状况还难以适应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茶叶出口受“技术壁垒”影响严重。

【发展目标】到2007年,三大优势产区茶园总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50%,高于全省平均5个百分点,茶叶产量9万吨,产值3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5万吨,产值29亿元;茶叶加工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无公害茶园面积达到95%以上,有机茶生产面积从目前的6万亩扩大到10万亩,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茶叶品牌。

【区域布局】重点建设浙西、浙东、浙南三个优势产区。浙西产区利用生态环境优越的优势,重点发展名优茶、有机茶和出口眉茶,主要分布在开化、淳安、桐庐、临安、建德、余杭、西湖、安吉等8个县(市、区)。浙东产区利用规模大、产业化程度高的优势,重点扶持和发展名优茶、珠茶和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新昌、嵊州、绍兴、诸暨、武义、余姚、宁海、天台、等8个县(市)。浙南产区利用气候回暖早和自然环境污染少的优势,重点扶持特早名优茶、有机茶和高山优质绿茶,主要分布在泰顺、遂昌、松阳、景宁、龙泉、庆元等6个县(市)。

关于浙江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协会工作

一、关于浙江省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浙江是产茶大省,茶叶是浙江传统优势农产品。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茶叶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到2003年底,全省茶园面积214.2万亩(占全国的12%),产茶13.27万吨(占全国的17%),产值36.5亿元(占全国的32%),出口茶叶13.56万吨(占全国的52.17%)。在全国名列前茅。

浙江省茶叶产业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实施茶叶“四大工程”进展顺利,收效显著。全省茶树良种化率已由1999年的8%提高到28.5%;名优茶产量大4.02万吨,占总产量的30%,名优茶销售收入29.7亿元,占总收入的81.3%,为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有机茶开发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茶叶深加工取得新成绩,茶多酚开发和茶多糖临床试验有新的进展。

二是茶叶出口走出低谷。我省是茶叶出口大省,前几年在茶叶产大于销的形势下,出口企业为眼前利益,无序竞争,竞相压价,少数企业甚至搀假使杂,严重影响了我国茶叶声誉。近两年,有关部门与省茶协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我省茶叶出口开始走出低谷,出口数量增加,质量明显提高,部分茶类价格有所回升。2003年,全省出口茶叶13.56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52.17%,创汇1.78亿美元。特别是去年春季,我们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茶叶生产和出口保持了发展的势头。

三是茶叶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四位一体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正在形成和壮大,有力地推进了我省茶叶产业化经营。到2003年底,我省茶叶行业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县级的则更多。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全省茶叶专业合作社近100家,其中新昌县已有乡村茶叶专业合作社32家。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浙江茶叶要进一步做强做大,建成“茶叶强省”,任务还十分艰巨。

首先,要加强品牌建设。我省是名茶大省,仅农业厅评比的名茶就有百来个,其他各类博览会、展销会、研究会评出的名茶或金银奖项更是名目繁多,数量难以统计。但是,真正知名的品牌却很少。除了西湖龙井,我是省还没有一个在国内外市场著名的茶叶品牌。出口茶叶也是一样,我省是绿茶出口大省,出口量占全国的60%左右,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40%,但出口绿茶多为外商定牌加工,用的是人家的品牌。最近,由省农业厅和省茶协主办的浙江省十大名茶评选活动,就是为了打造浙江茶叶品牌的一次尝试。

其次,要加快质量与安全卫生体系建设。茶叶作为食品,其质量与安全卫生状况越来越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和重视。近几年,围绕茶叶质量和安全卫生方面的**不断,如假冒龙井茶事件,有机茶检出农残事件,龙井茶铅含量超标事件等。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浙江茶叶的声誉和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其后果不能低估。在出口方面,欧盟、日本等国纷纷提高农残标准,构筑“绿色壁垒”,给我省茶叶出口增加了许多困难。

第三,要大力开拓市场,特别是在传统饮用花茶的华北、西北、东北地区开拓绿茶市场。这几年,我国南方各产茶省已纷纷加快茶叶生产和名茶开发。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劳动力成本等原因,对浙江茶叶构成一定威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当务之急,是要把浙江企业组织起来开拓北方市场。去年十月,我会组织全省30多家有机茶生产企业到北京举办“浙江有机茶推介周”活动,受到很好的效果。

第四,要做好上述工作,必须提高茶叶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进产业化经营。全省214万亩茶园有100万户茶农经营,平均每户2亩左右,生产规模小、布局散。栽培技术落后,茶园改造资金缺乏。在加工方面,据农业厅统计,全省茶叶初制厂8146家,大多规模很小,平均每个初制厂加工茶叶11.8吨,加工产值10万元以下的占70.4%;厂房多为村里的老房子、祠堂、大会堂等,机器设备陈旧,卫生状况堪忧,管理严重缺位,产业化程度很低。

二、关于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工作

浙江省茶叶茶叶产业协会是在省委领导同志倡议下于2000年5月8日成立的,至今已经整整四年了。不久前刚召开了第二届会员大会,回顾工作,总结经验,明确目标,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和领导班子。

省茶协成立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有关部门支持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初步摸索了一些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行业协会的经验。我会通过调研,最早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强农业行业协会的建议,提出行业协会四大职能(行业代表、服务、协调、自律)。目前,省茶协在行业内已有一定地位,影响力不断扩大,凝聚力不断提高。四年来,省茶协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行使行业代表职能,反映行业状况和会员要求,维护会员权益,较好地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

协会对关系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及时组织调研,已先后完成珠茶产销问题、有机茶开发、茶叶市场建设和管理、蒸青茶市场前景与发展对策以及茶叶加工厂改造等调研课题,并写出调研报告,向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去年春季我省突发非典疫情后,茶叶产销受到较大的冲击,我会及时深入产地调研,写出有关茶叶产销形势和非典影响分析的报告,得到省领导的重视。

在维护会员权益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如对龙井茶铅含量超标问题、北京马连道市场浙江省有机茶质量问题的处理,我会都发挥了行业代表的作用,促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维护了企业权益。受到产区政府、有关企业和职能部门的肯定和欢迎。

(二)以服务为宗旨,在开拓市场、提供信息、帮助会员排忧解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领导的肯定和会员的好评。

浙江是产茶大省,如何把生产出来的茶叶卖出去,卖个好价钱,不仅是加工经营企业、广大茶农关心的问题,也是各级领导关心的问题。省茶协把组织企业开拓市场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四年来,协会先后组织企业参加济南国际茶叶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和名特优新农产品上海展销会,在北京举办浙江有机茶推介周活动,对拓展浙茶市场、建立产销渠道和提高浙江茶叶知名度均起了积极作用。

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是协会行业服务的重要内容。通过《茶叶信息》(半月刊)“浙江省茶协动态”专栏,《茶协简报》和《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工作通讯》,向会员提供产供销信息。

目前,即将开通的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网站,将为企业搭建功能齐全的服务平台,通过信息技术促进茶叶行业整体提升。

(三)做好行业协调和行业自律,规范行业行为,推进我省茶叶产业化经营健康有序的发展。

珠茶是我省传统大宗出口茶类,前几年在产大于销的形势下,出口企业竞相压价,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甚至掺假使杂,严重影响了顽固茶叶的声誉。2000年9月,我会支持珠茶加工企业成立珠茶商会,共同协商出口价格,制止压价竞争,进行加强行业自律的积极尝试。2003年,我会配合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举办质量培训班,向会员单位宣传提高质量的意义,倡导行业自律,加上省商检局采取相应措施,使生产企业的质量卫生意识明显提高,珠茶质量下滑的局面得到有效制止。2003年,我省出口珠茶全部合格,珠茶出口形势趋好。

蒸青茶是我省又一主要出口茶类,近几年发展迅猛,生产线已达百条左右。由于产大于销,出口形势严峻,如处置不当,将重蹈珠茶的复辙。我会通过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生产出口企业意见,支持企业要求成立蒸青茶行业组织的要求。经过酝酿筹备,省茶叶产业协会蒸青茶分会已于2003年9月成立,并制订了工作规则和自律公约,以期通过行业自律,促使我省蒸青茶稳定健康发展。目前,协会以蒸青茶分会作为行业自律的试点。

我会还积极参与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工作,总结推广绍兴县以会稽龙井专业合作社为载体落实原产地域保护的做法。教育会员加强自律,落实管理措施。这项工作,得到了来浙江调研原产地域保护工作的全国人大农委调研组的肯定。

(四)认真完成省政府交办和授权的工作,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工作和有机茶开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茶协成立不久即受省政府委托,完成龙井茶原产地域划分方案的专家论证工作。在我会组织的论证会上,专家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在“尊重科学,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原则上达成共识,并在划分产区、照顾西湖龙井等方面为我国产品原产地域保护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做法,受到国家质检总局的好评。省政府根据专家论证意见和协会建议确定的划分方案,得到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的认同,如期获得批准公布,使拖延已久的龙井茶原产地域申报工作得以圆满解决。这对我省龙井茶的发展和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实践证明,这个方案对保护龙井茶和促进茶农增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协调管理全省有机茶产业开发是省政府授权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几年,协会一直把这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专门成立了有机茶专业委员会和认证委员会,制订了有机茶认证规则和管理办法。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中心等单位的支持配合丁,工作进展顺利,保证了我省有机茶健康有序发展。我省有机茶面积和产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五)适应新形势,不断改革协会工作,加强协会自身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业协会工作是一项新的工作,缺乏现成的经验,主要靠在实践中探索,在改革中发展。四年来我会在改革协会工作、加强自身建设方面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一是重视发展会员,扩大协会的行业代表性和工作覆盖面,打好协会工作的基础。目前协会会员已从成立时134家(团体67家,个人67个)发展到212家(团体142家,个人70个)。我们特别注意吸收企业入会,像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娃哈哈集团公司、绍兴御茶村茶业公司、浙江三明茶业公司、华发出口茶厂、诸暨绿剑茶业合作社、绍兴会稽龙井专业合作社等龙头骨干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都被吸收到协会,进一步扩大了协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二是逐步增加企业家在协会理事会里的比重,为把协会办成行业性民办组织打好基础。在刚刚结束的二届一次理事会上,省茶叶公司总经理施建强当选会长,有4个企业家当选副会长。在理事会中,企业家占50%以上。

三是加强秘书处建设。秘书处是协会的工作班子,协会的各项职能主要通过秘书处去实施和落实。四年来,秘书处克服了人手少、任务重的困难,保证了协会工作正常开展。力戒“衙门”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受到会员的欢迎。同时,坚持“勤俭办会”的方针,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管好用好协会经费,并每年向理事会报告经费收支情况,接受监督。

四是加强与有关部门和社团的合作与交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协会十分注意向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及时汇报工作,争取支持。同时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兄弟省市区茶叶协会等社团建立联系和合作,共同为弘扬茶文化、振兴茶产业而努力。今年4月底我会承办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宁波召开的全国省级茶协工作交流会,进一步加强了浙江与各兄弟省区茶协的联系与合作。与此同时,省茶协还十分重视与市、县茶协加强联系与交流。目前,全省已成立市级茶协6个、县级茶协25个,主要产茶区已基本成立了茶协,初步构建起省、市、县茶协工作网络。

回顾过去的四年,我们清醒地看到,我们所做的工作仅仅开了一个头,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与领导的要求,建立茶叶强省的目标和会员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

1、发挥协会作用、健全完善协会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2、协会自身存在着协调能力不强,功能不健全,为会员服务面窄力弱,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要在今后工作中引起重视,加以克服,更好地做好协会工作。

今后打算,分三个方面:一是继续探索、实践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建设,重点是探索行业协会在“四位一体”体制中的作用和行业自律问题,拟在蒸青茶分会中试点;二是组织会员打造浙江茶叶品牌,与省农业厅合作举办十大名茶评比拓展浙茶市场;三是积极参与茶叶质量与卫生安全体系的建设,如有机茶、龙井茶等。

三、关于加强农口行业协会建设的几点建议 由于省领导重视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以及协会自身的努力,我省农口行业协会建设和工作均走在全国前列。根据省茶协四年的实践,对加强我省农口行业协会建设提出几点建议,供领导参考。

1、根据形势发展,有必要尽早制定行业协会管理办法或条例,以法律或行政规章的形式明确行业协会的地位和职能,界定协会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分工,以拓展协会工作空间,协调职能部门与协会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如一时实施有困难,可以借鉴福建的做法,以省政府文件的形式,明确农口行业协会的地位和职能。

2、健全和完善现行的农口行业协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联席会议秘书处建设,赋予秘书处更多的协调职能,以更好地为各行业协会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实施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种形式和组织比较符合目前农口行业协会实际,对促进农口行业协会建设,开展合作交流和提供服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应该巩固和加强。

3、建立和规范行业协会的劳动人事制度和工资福利制度,走市场化招聘人员的路子,为实现协会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和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创造条件。通过引进年轻人员形成合理的年龄结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于政企合并的协会,要求尤为迫切。

4、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协会经费筹措办法。经费不足是困扰行业协会的难题之一。由于省领导的重视,浙江省近几年对农口行业协会在经费上给予较大的支持,很好地体现了“民办、官助”的原则,希望能继续坚持下去。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协会经费筹措办法进行探索和实践。例如,改革协会会费收取办法,逐步增加会费在协会经费里的比例;政府扶持协会增强服务功能,通过服务性收费增加协会经费;建立政府委托工作收费制度等。

浙江概况

地理位置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介于北纬27°12′—31°31′和东经118°00′—123°00′之间,东濒东海,南界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以及江苏相邻,背依内陆广阔的腹地。

浙江有雁荡山、雪窦山、天目山、天台山、仙都山等名山,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海盐南北湖等名湖,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湖—杭州千岛湖,有钱塘江、瓯江、楠溪江等名江。京杭大运河穿越浙江北部,在杭州与钱塘江汇合。气候条件

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旅游之地、文物之邦”之称。年平均气温15.3-17.9℃,无霜期达230—270天,年平均降水量1000—1900毫米。河流水源充足,地表水平均年流总量900多亿立方米。面积人口

全省陆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岛屿面积1670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3061个, 是中国岛屿最多的一个省份,其中舟山群岛是全国最大的群岛。海洋面积2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6486公里。港湾众多,共有大小天然港口60余处,形成了以宁波、温州、舟山、嘉兴和台州五大港为主的港口群。200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719.57万人,比上年增长0.86%。行政区划

分为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 11 个省辖市,下设 36 个县、22 个县级市和 30 个市辖区。省会城市杭州,宁波市为国家计划单列市。

自然资源

浙江省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937 亿立方米,按单位面积计算的水资源量居全国第四位。森林覆盖率达 59.4%,经济林、竹林资源丰富,名优特产多。茶、桑、柑橘等中外著名,山核桃、香榧等干果占全国产量的 70% 以上,乌桕、厚朴、山茱萸等为全国重点产区,毛竹产量居全国前列。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中国“东南植物宝库”之称,“活化石”银杏等 50 多种野生植物列入国家珍稀保护名录。已知野生动物 1900 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 120 多种,占全国野生保护动物的 1 / 3。浙江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有 12 种矿产储量位于全国前三位,其中,在探明储量的矿产中,石煤、明矾石、叶蜡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筑用凝灰岩居全国第一位,萤石居全国第二位。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浙江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

人文历史

7000 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同时,河姆渡还是世界水稻栽培的发祥地。距今约 5300 ~ 4200 年,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和钱塘江两岸的良渚文化,则是继河姆渡文化以后在浙江出现的又一远古文明高潮,丝的发明和玉器雕刻是良渚先民对人类的最主要贡献。传说中上古时期的治水英雄大禹,死后葬在绍兴。大禹陵、禹王庙,成为人们的景仰之地。在佛教史上 , 浙江也享有盛名。公元四世纪,新昌大佛寺、宁波阿育王寺和天童寺、天台国清寺、杭州灵隐寺都是当时的名刹。其中国清寺是日本天台宗的发祥地,天童寺是日本曹洞宗的发祥地。1000 多年后的今天,它们依然是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是瓷器的国度 , 浙江更是青瓷的故乡。公元 11、12 世纪,中国有五大名窑 , 浙江就占了两窑 ,--龙泉窑和杭州官窑。浙江的丝绸、茶叶和造纸业也很发达,其中所蕴藏的文化气息和独特的东方美学意蕴丰富而神秘。浙江山川秀丽,人文荟萃 , 英杰辈出,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事业一直颇为发达,文学、戏剧、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等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全省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5 个:杭州、宁波、绍兴、衢州、临海,其中省会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得浙江无愧于自古以来最美丽的词汇与赞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 文化艺术

越剧是中国的主要剧种之一,20 世纪初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市)。曲调优美婉转,细腻抒情。较有影响的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西厢记》、《五女拜寿》等优秀剧目。浙江的戏剧艺术底蕴丰厚。除越剧外,浙江还是中国古老南戏的诞生地,并拥有婺、绍、瓯、甬、姚、湖等多种剧种。

浙江的书画艺术流派纷呈,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2 世纪,浙江曾是全国美术活动中心之一。19 世纪以来,浙江书画更是独放异彩,对中国画坛产生重大影响。历史上浙江曾出现王羲之、俞世南、楮遂良、吴镇、赵孟頫、赵之谦、任博年、吴昌硕等书画大家,现当代有出现了黄宾虹、潘天寿、马一浮、张宗祥、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知名书画家。

浙江浓郁的乡土风情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龙舞、狮舞、竹马、高跷、灯会遍及城乡,山歌、田歌、渔歌、民间器乐种类繁多。“三雕一塑”—东阳木雕、青田石雕、温州黄杨木雕和“瓯塑”蜚声中外。东阳木雕兴盛于明(1368-1644 年)、清(1644-1911 年)两代,在雕刻技法上以高浮雕、多层次、构图饱满、繁而不乱、富有立体感而著称。温州乐清一带的黄杨木雕是一种圆雕艺术,因取材于黄杨木而得名。青田石雕以当地得天独厚的石材—叶蜡石为材质,石色五彩缤纷。石雕艺人根据石料的天然色彩、质地、纹理、形态进行精心设计,使作品的物象与石料天然妙合。温州“瓯塑”又称“油泥塑”,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民间艺人用油泥在平板、墙壁等物体上堆塑人物,再现景物,形式酷似浮雕、油画。此外,浙江的剪纸、刺绣、染织、编织和灯彩享有盛誉。以嘉兴秀洲、宁波慈溪和舟山代表的农民画和渔民画更具影响。浙江民间的舞蹈、音乐、器乐、戏曲、曲艺独具特色,群众文化的众多领域在全国颇有影响。全省涌现了一批“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模范地区”、“中国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浙江4815种农副产品有了品牌

东方网10月9日消息:普通早桃两毛一斤尚难“贱卖”,可注册了“源东”商标的金华白桃在上海的超市每公斤5元还供不应求;一般西瓜时下的零售价只有六七毛,而贴有“凯宇”标签的平湖西瓜,还在秧上时,就以4元1公斤的批发价被预购一空„„据统计,目前浙江全省己经注册的农产品商标达4815个。

“九五”期间,我国出现部分农副产品相对过剩、农民增产不增收现象。而浙江农民依托“品牌”战略,杀出“卖难”重围,走上追求效益农业、发展现代化农业之路。长期在市场经济氛围中耳濡目染的浙江农民十分清楚,农产品没有牌子就等于没有市场的“入场券”。于是,在一种农产品推向市场之前,首先取个好听、好看、好记的“名字”并到省里甚至国家工商局登记注册,成为浙江各地政府、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效益农业的一大共识。

一次次“卖果难”、“卖菜难”、“卖粮难”的惨痛教训也使浙江的干部认识到:农副产品要出高效,在一片“卖难”声中杀出一条市场“血路”,只有同工业品一样走优质创名牌的路子。许多地方党委、政府把实施农业名牌战略摆上一事日程,明确提出要以名牌产品为导向,发挥名牌效应,培育一批竞争力强、潜力大的农产品著名商标。长在浙江田间山头、原先并不起眼的柑桔、草莓、茶叶等农副产品,如今竞相亮出各具特色的“名片”:天子、一品红、绿牡丹„„在市场竞争中占尽风头。浙江农民用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名字”,把他们的农副产品从田野、山林、滩涂送到都市和境外。农产品有牌子并能打响牌子,背后必须要有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的“绝活”。因此,浙江各地在争创农业名牌时纷纷采取各种办法赋予农字号商标“名、优、特、新”的内涵。

浙江气候、地理、土壤等自然条件丰富多样,全省不少地方在历史上形成了一批具有区位优势的农产品,如西湖龙井、黄岩蜜橘、楚门文旦、新昌小京生花生等等。给这些传统名产注册商标,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作,使之发扬光大,是浙江省农业品牌建设的一条捷径。据了解,浙江省这些传统农产品字号近年来几乎全部都被正式注册,有的还出现了几个相邻地区竞相抢注的局面。

在创品牌过程中,浙江省依靠科技走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之路,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制订了细致而科学的品牌生产、栽培、饲养加工标准和质量标准。一县一名品、一镇一优品处处涌现,这些农副产品品牌天地在浙江被逐渐撑起。衢县30万亩的柑橘基地、临安万吨山核桃生产能力、江山300多万羽白鹅、全国最大的庆元香菇市场、慈溪30多万亩蔬菜种植面积、沿海数百万亩滩涂养殖„„一片片名牌农产品基地所展示的是浙江农业未来的希望。

农副产品注册商标,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作用。新昌县为解决传统农业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积极引导生产经营者注册农副产品商标。近几年来,这个县依托长毛兔、茶叶等一批特色产品,投资兴建市场,组建行业协会,申请注册了“白雪公主”、大佛龙井”等兔毛茶叶商标,坚持“科技先导、股份合作、系列服务、利益共享”等原则,为农民提供产前、产后等一系列服务,带动全县效益农业的发展。全县3.8万户兔农饲养70多万只兔子,兔毛年销售额超过14亿元。

品牌战略使浙江广大农民尝到了甜头。衢县“一品红”柑橘的一级果率平均已达80%以上,每公斤售价比普通的要高出3至4倍;往年开化龙顶茶叶的“卖茶难”现象再也没有出现,今年各地客商云集开化名茶市场,95%的“春龙顶”当季销售完毕;江山白鹅的饲养量已达370万羽,产值可达1亿多元,鹅农可获利1920万元。嘉兴的干窑大米在一次6天的展销会期间销出了46吨,这在多省大米云集的浙江市场实属罕见。

效益杨梅的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分析

梁森苗 教授

农业部中国杨梅科研生产协作组 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效益林业,是新世纪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山区经济繁荣、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需要。杨梅是我国南方良好的经济林、生态林树种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不仅树姿优美,四季常绿,栽培容易,是绿化山地、治理水土流失的先锋树种,而且果实初夏成熟,色泽艳丽,风味特佳,因而,杨梅林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效益杨梅的生产现状 1.1地理分布

杨梅原产我国温带、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与柑桔、枇杷、茶树、毛竹等分布相仿。目前分布的省份有云南、贵州、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湖南、广西、江西、四川、安徽、台湾等,其中以浙江的栽培面积最大,共有70万亩左右,品种质量最优,产量也最高;其次是江苏、福建与广东。国外,如日本与韩国有少量栽培;东南亚各国也有分布,但其果形小、味酸,多种植在庭院供作观赏。1.2主要用途

杨梅营养价值高,其果肉的含糖量为12%-13%,含酸量0.5%-1.1%,富含维生素C和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果胶与8种对人体有益的氨基酸;杨梅可制作糖水罐头、果酱、蜜饯、果汁、果干和果酒等食品;杨梅具有消食、除湿、解暑、御寒、止泻、利尿、防治霍乱等多种功能。1.3生产现状

浙江省1959年的杨梅栽培面积为6.6万亩,年总产量为2.65万吨;1985年迅速发展,面积达26万亩,年总产量为4.62万吨;到1999年底,面积达到49.5万亩,年总产量为15.6万吨,其面积是1959年的7.5倍和1985年的1.9倍,年总产量是1959年的5.89倍和1985年的3.38倍,增长势头非常明显,杨梅现已成为浙江省的第二大水果。目前,全国杨梅栽培总面积约270万亩,品种305个,单系120个,共425个。其中熟期配套的优良推广品种有11个,特别是适应性广泛,果形特大,品质优异的东魁杨梅的选出,是杨梅发展史上的奇迹,东魁杨梅已成为全国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品种。云南、贵州、广东、江西、湖南、福建、四川等省,80年代开始相继从浙江引进荸荠种与东魁等优良品种,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云南与贵州,由于当地春季雨量偏少,而夏季雨量较多的自然条件,更加适应杨梅的生长和结果,表现在熟期提早、品质变优。云南的富民县和石屏县,最近引进种植的10万亩杨梅,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优质杨梅果实的销售大部分仍以鲜销为主。通过杨梅保鲜技术,不但延长了本地销售期,还远销到我国北方以及出口到俄罗斯等地。少部分用于加工,如杨梅干、杨梅果汁、杨梅蜜饯、杨梅果酒等。

2、杨梅的适宜生态条件

杨梅要求年平均温度为15-21℃,极端最低气温-12--13℃,年降雨量不少于1000毫米,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5月份的干燥度小于1.0,海拔高度500米以下,PH值5.5-6.0,山地坡度在30度以下,排水良好,处于“半野生”栽培状态。一般以杜鹃、橡子等阔叶树与蕨类植物生长占优势的土壤,种植的杨梅开始结果早,产量也高。杨梅是雌雄异株的果树,通过授粉才能结实,因此在新区建立杨梅园,应考虑种植1-2%的雄树,才能确保丰产稳产。

3、杨梅栽培关键技术措施 3.1选择优良品种

不管是经济栽培,还是绿化荒山或水土保持,都应选择优良品种种植。全国杨梅科研生产协作组通过统一评比,发掘出14个最具开发价值的优良品种与代表品种,它们是早荠蜜梅、早色、二都白杨梅、丁岙梅、西山乌梅、光叶杨梅、荸荠种、细蒂、松山大早梅、乌酥核、大炭梅、晚荠蜜梅、东魁与晚稻杨梅。荸荠种杨梅是全国发展面积最大的品种,东魁杨梅是目前发展势头最强劲的品种。在一地区栽培,应选择一个能创名牌、高效益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再选1至2个品种配合,以延长供应期。3.2栽培关键技术

首先,应选择好园地,并适时定植。如浙江省应在春季的2-3月份,冰冻期过后,杨梅开始萌芽前种植。再选择壮苗并打泥浆远运,起苗至定植时间最长不要超过10天。其次,挖好定植穴。在等高线上挖成鱼鳞坑。大小1米见方,深0.8米。施足基肥,每穴施厩肥25千克(或菜饼3千克)和焦泥灰10-15千克,再加过磷酸钙1千克,于种植时和土拌匀施入。鱼鳞坑周围的杂草和树木不宜立即去掉,待苗成活后再把高大的树砍去。第三,及时种植。为提高成活率,种植时宜深不宜浅,特别是秋旱比较重的地方。应把砧木上的老接穗全部埋入地下,接穗上新长出的枝叶也至少有3-5片叶埋入土中,以使接穗部分发根。种植前,应剪去全部叶子,留下叶柄,并去掉接穗上的尼龙薄膜。3.3管理关键措施

定植后的第一年的7-8月份,应进行防旱抗旱,以后每年至少施肥2次,定植后3-4年逐年扩穴,并加强夏季修剪,促使杨梅在1-3年形成树冠,4-5年即可少量挂果。一年二次施肥:第一次是10月份结合扩穴施基肥,每树用菜饼2千克或硫酸钾1千克或厩肥20千克;第二次是6-7月份,每树施草木灰5千克、尿素0.5千克和过磷酸钙少量。

幼龄树的整形修剪,应在疏散分层形的基础上,5~8月份进行夏季修剪,即拉大主枝与辅养枝的角度,在树冠内部阴蔽部位剪去1/3强枝,留中等强度或较弱的枝条;第4年,在粗度为4百米以上的直立领导干上进行倒贴皮处理,抑制春梢生长,促进开花、坐果。

4、效益杨梅的发展前景

杨梅栽培容易,管理粗放,因而成本低。一般杨梅的平均经济寿命30年以上,大树株产高的达300公斤,最高达到900公斤。连片种植平均亩产1000公斤,高的可达2000公斤。东魁杨梅在浙江黄岩连续5年售价均稳定在每公斤20元,在云南石屏售价高达每公斤40元,在美国超级市场上每只售价为1美元,商品价值很高。

此外,杨梅生长在远离城市的山区,病虫为害较少,污染少,具有“绿色无公害水果”之美誉;杨梅树姿优美,枝叶繁茂常绿,适应于山地生长,是山区旅游风景、绿化造林的良好树种;杨梅幼苗定植不需要全垦荒山,其生长旺盛,善于覆盖地面,是治理山地水土流失的先锋树种;如福建省南安市用杨梅代替马尾松大面积绿化荒山,从种植后第6年开始,使本来水土流失严重到1900-2000吨/平方公里·年,下降到约50-60吨/平方公里·年,远远低于水土流失的允许界线500吨/平方公里·年;同时,绿化区农民杨梅收入年户均达2000多元。杨梅的新鲜枝叶不易燃烧,可作为森林防火带种植,防止森林火灾。

效益杨梅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浙江葡萄发展策略从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浙江葡萄在20多年中得到快速发展,1978年仅400亩,到2003年种植面积达13万多亩,亩产量1400多公斤,年总产量18万多吨。葡萄亩产量已连续10年保持全国首位。浙江葡萄已形成了一个产业。

 与此同时,浙江省葡萄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不少隐忧。在近日召开的优质高效葡萄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了浙江葡萄发展策略:从产量型向质量型战略转变。

一、调整品种布局,逐步发展早熟、高糖、优质品质

 据统计,我省藤稔、巨峰面积9万多亩,约占75%,2004年产量1.5亿多公斤,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40天销售,导致上市集中价格下跌,使不少果农增产增收。

 因此在稳定藤稔、巨峰当家品种的同时,要尽快增加早熟品种比例,改变品种单一的局面。新品种先引种,认为综合性状好,经市场检验后方可逐步推广,不能轻信广告,不能盲目求新求奇,不能盲目推广。

二、调整栽培思路,从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 丰产型栽培已不适应市场对质量的需求。要提高果品质量,实行优质栽培,从浙江实际出发,栽培上要进行四大调整:一是控产栽培,丰产型品种及高产地区亩产量调整至1500公斤左右;二是控氮栽培,肥料上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减氮稳磷增钾,氮磷钾比例要努力达到1:1:1.2-1.4,三是保叶栽培,改变重果轻叶的观念。要种出优质果,首先要培养好叶片,只有光合产物积累多,才能提高果品质量;四是因种栽培,根据各品种特性,采用相应的栽培技术,充分发挥其优良性状,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调整防病理念,全面实行无公害化栽培

 在浙江实行无公害化栽培,要加大设施栽培推广力度。全省葡萄设施栽培近几年发展较快,已占全省葡萄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要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推广设施栽培,采用保健栽培、套袋栽培,结合使用无公害栽培允许使用的农药,力减用药次数,生产出符合无公害质量标准的优质果。

浙江柑橘业发展前景

浙江省是我国最主要的柑橘产地,年产柑橘200万吨左右,柑橘是浙江省种植业的一个优势产业,年直接销售产值达20亿多元,为150多万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带动了加工、市场、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柑橘作为我国的大宗农产品,竞争势必变得更为激烈。以品种多样、栽培精细著称的浙江省柑橘业原先所拥有的一些优势已经弱化或正在逐步丧失之中,正面临国际、国内市场的严峻挑战,而产业发展对策的探讨更显得意义重要。本文兹就浙江柑橘业的现状、特点入手进行分析,探讨我省柑橘产业发展对策,以求积极的姿态迎接挑战,实现我省柑橘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柑橘发展现状及浙江柑橘产业的现状与特点

1.1 我国柑橘发展现状

从国内柑橘业的总体情况看,柑橘栽培面积和产量数十年来持续增长,其中1980年代以后增长最为迅速。1980年代世界柑橘年增长率为2.2%,我国则以16.1%的年增长率迅速发展,到1990年,全国柑橘栽培达到114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1999年生产量首次超过1000万吨,仅次于巴西、美国而居第三位,2002年生产量达到1199万吨。柑橘是我国水果消费的主要品种,鲜柑橘消费的迅速增长与产量增长相一致。人均柑橘果品占有量也由1952年、1978年和1985年的0.36千克、0.40千克和1.71千克增长到2002年的10.29千克。

1.2 浙江柑橘产业的现状与特点

浙江省柑橘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类型多样,栽培技术精细。2002年,全省橘园面积为12.3万公顷(约占全国比重9%,居各省第五位),总产量165万吨(占全国比重13%,居各省第二位)(图1)。目前,我省的柑橘生产处于果品质量的全面提升阶段,栽培技术的集成度有了明显提高,优质高效新技术推广步伐加快,水果的外观与内在质量提高明显,柑橘贮藏保鲜及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提高,开始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此外,我省柑橘业还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经营规模小,兼业农家为主。根据个点调查和有关资料推算,我省柑橘栽培农家户均0.2公顷以下的占到70%,专业橘农(农产品总收入中柑橘的销售收入占到80%以上的农户)比例不高,仅在20%~30%左右。虽然我省农业与非农产业的结构变化已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但还不足以转移足够多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使柑橘产区形成规模经营。因此,这种以兼业农家为主的格局还将延续下去,但其比例会随着橘果生产商品化、高附加值化水平的提高而有所下降。

(2)以宽皮柑橘为主栽品种类型,品种选择的宽容度低。柑橘类果树虽然是种类多样,类型丰富的最大宗水果,但作为柑橘北缘栽培的浙江产区,其所能选择的品种宽容度仅限于那些较耐寒的种类。宽皮柑橘历来是我省最重要的栽培种类,目前主栽的早熟温州蜜柑、椪柑、本地早蜜橘等均为全国性的柑橘良种。在全省柑橘栽培总面积中,宽皮柑橘类仍占到83%。浙江省生产的一些橙类品种如脐橙、普通甜橙等,在品质上不如浙江以南省份暖地所产,以及存在着因气候原因所引起的裂果、溃疡病、冻害等生产制约因子,作为世界上主要汁用品种的甜橙在浙江适应区域窄小,在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未能得到根本转移的情况下尚不具备规模经营,生产成本难以下降。因此,今后仍将以宽皮柑橘及其近缘的橘橙、橘柚类为主要的栽培更新品种。

(3)先进、适用栽培技术的集成度较高。栽培技术精细一直是我省柑橘栽培的特点之一,全省柑橘结果园的每公顷产量达到11.6吨,为全国平均单产7.7吨的1.6倍,为世界平均单产14.5吨的80%,美国平均单产达到36.9吨,单位面积产量低是我省柑橘提高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之一(图2)。我省是国内柑橘高品质化栽培起步较早,采用先进、实用技术较全面,推广应用较快的区域之一。随着优质高效新技术的采用,橘果的外观与内在质量均有明显的提高,柑橘贮藏保鲜及采后商品化处理程度改善明显,追求高附加值橘果生产高收入的农家也有增加,出现了一批注册商标品牌,其中黄岩的“九峰”牌本地早蜜橘,临海的“圆梦”牌蜜橘,玉环的“楚门文旦”牌玉环柚,衢江的“一品红”牌椪柑,常山的“天子”、“天宝”牌胡柚,均在全国农博会上获得农业名牌产品称号,在全国的消费市场上崭露头角。

(4)鲜食为主,加工比例低。橘果除供应本省消费外,还运销到上海、江苏、山东、河北、黑龙江诸省市,外销出口国有加拿大、俄罗斯等,是日本糖水橘片罐头的主要进口产地。我省以柑橘、笋、蘑菇等为主的罐头生产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7.50%,其中出口的柑橘罐头占全国的80%,2002年出口橘片罐头23.5万吨。90年代下半叶以来,特别是连续低温杀菌机的引进,产品品质明显提高。现有出口橘罐工厂55家,其中30%为中外合资企业。除温州蜜柑每年有30余万吨用于加工橘片罐头,其中2/3用于出口外销,比全国平均的橘果加工比例6%增加了14个百分点,加工产值约9亿多元,比鲜销增值3倍。除了更新设备,积极的引入iso、haccp的认证。近年来,用于柑橘罐头加工的品种类型有了拓展。槾橘、胡柚加工橘片罐头的产品,略带苦味在欧美市场受到欢迎,其中槾橘的年加工量已达到1万吨。

浙江柑橘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加入wto就意味着要融入全球化的经济浪潮,挑战与机遇并存。入世使我省柑橘产业面临国际化竞争,进口增加,影响橘农收入的增加,卖难问题更趋突出,小规模经营与产业化滞后的问题将更为明显,对市场竞争力弱的产地产区冲击较大。

除了果树农业本身是一个弱质产业,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繁忙季节长时间劳动强度大等原因外,我省柑橘业和其他种植业一样,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同时并进,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换阶段,同时柑橘生产的产业体制仍然带有不少计划经济时期的痕迹,无论从生产方式、社会服务形式到技术支撑体系,存在着不少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不适应柑橘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我省柑橘生产出现效益滑坡,经营困难的原因,从市场流通角度来说,主要是市场竞争力弱,分散种植模式,规模经济不足,经营分散性大;加工业缺乏自有品牌,国外的“绿色壁垒”趋严和反倾销障碍;社会化服务程度低,流通领域尚不完善,产业化起步迟,不利于开拓市场,产品在国内市场无比较优势。

浙江柑橘产业的发展对策探讨

鉴于我省柑橘业的特点,入世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针对当前果品质量差、优质果率少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省水果生产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目前,我省橘果生产已转入巩固提高的新阶段,应当以加强宏观研究与预测、优化调整品种结构、改进高品质化农艺技术、延长产业链、完善社会化服务等对策,以增强我省柑橘业的体质,加速向现代农业的转化。

3.1 加强宏观研究与预测

随着我省及主产区各级柑橘产业协会的成立,应当加强对柑橘生产的宏观研究与预测,不但要掌握全省和国内的柑橘生产、流通信息,还要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准入条件和市场的动态变化,借助互联网等途径向生产者发布产销信息,提高生产的预见性与科学性。加快实施省农业厅出台的包括柑橘的《浙江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增强我省柑橘业体质,实施柑橘健康栽培技术。

3.2优化调整品种结构

良种是世界农产品质量竞争的核心。国内橘果市场优质果供不应求,低质果渐受冷落的态势已经形成。而我省目前优质柑橘大约只占总产量1/4,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可以通过高接换种增加优良品种面积,对密植园进行间伐,对不适宜的橘园以及低产园,劣质品种栽培园进行淘汰改植。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在充分考虑适地适作的前提下,继续以温州蜜柑和椪柑为主栽品种,增加优质早熟温州蜜柑比例,适当发展特早熟温州蜜柑,积极发展具个性化的地域性特色品种,生产具有竞争力的适销对路产品,产地良种化率和产品优质果率只有提高到70%以上,才能形成优势。

3.3改进高品质化农艺技术和健康栽培 按照高标准、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原则,推广应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大力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施,实施柑橘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标准,为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创造条件。要将良种苗木、高接换种、整形修剪、疏花疏果、配方施肥、果园覆盖(生草栽培)、综合防治等提高果品质量的技术措施组装配套。建立整套的病虫测报防治指导体系,实行病虫害优化综合防治、配方施肥,严格按照柑橘无公害生产标准,积极开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柑橘的生产试验与推广,科学施肥用药,增加生物农药、有机肥、生物肥的使用比例,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针对我省面临的一些严重危害病虫害的传入,应当正确评估,应当做好我省柑橘业与黄龙病长期共存的防治对策,对确诊为柑橘黄龙病侵染的发病单株,要坚决挖除,对株发病率较低的柑橘园,挖除病株后,可以在当年或次年再植。加强对农民及农技推广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之成为其自觉行动。各级政府在提供财政支持挖除发病株的同时,也要鼓励在集中优势产区的发展,加强对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工作的支持,加快建立柑橘黄龙病的快速检测体系的建设。

3.4 延长产业链、完善社会化服务

7.产品的优势分析报告 篇七

1黑龙江省畜牧业区域发展现状

结合《黑龙江省统计年鉴》的生猪、肉牛、羊、奶牛和家禽养殖数据,对黑龙江省14个区域5类主要畜禽养殖的分布情况进行汇总,黑龙江省现已初步形成了以绥化、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农垦总局为中心的生猪养殖带,占全省的68%; 以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和农垦总局为中心的肉牛养殖带, 占全省的81%; 以齐齐哈尔、绥化、大庆和农垦总局为中心的肉羊产业带,占全省的62%; 以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为中心的蛋鸡、肉鸡产业带,占全省的63% ; 以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和农垦总局为中心的奶牛养殖带,占全省的91%,奶牛养殖业分布最为集中。

2黑龙江省主要畜产品比较优势的测定

2. 1综合比较优势指标

目前对农畜产品比较优势区域的差异测定和比较主要依据国内资源成本指标,包括国内资源成本系数( DRCC) 和社会净收益( NSP)[1],同时辅之以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CCA) ,包括生产效率优势指标( EAI) 、生产规模优势指标( SAI) 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标( AAI)[2]。但是,在测定各省市DRCC值时,大部分宏观经济参数都使用了全国平均或综合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地区之间的部分差异。CCA弥补了DRCC的缺陷。CCA源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RCA通过比较一国某种商品出口的相对份额与世界该种商品出口的相对份额,间接反映了该国在这种商品贸易方面的比较优势状况[3]。考虑到在一国( 或省域) 范围内往往缺少地区间畜产品贸易的数据,特别是笔者对地区畜产品生产的关注,将原RCA改造如下: CAIij= ( Qij/ Qit) / ( Qj/ Qt) 。式中: Qij 代表i区第j种饲养业产品的产量; Qit代表i区所有饲养业产品的产量; Qj代表全省第j种饲养业产品的产量; Qt代表全省所有饲养业产品的产量; CAIij代表第i个地区第j种畜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指数[4]。 CAI越大则比较优势越显著; 0 < CAI < 1,表明与全省水平相比,i地区j畜产品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指数越接近0则比较优势越不显著,比较劣势越突出。与RCA的涵义相似,CAI是通过1个地区某种产品生产的相对份额与全省该种产品生产的相对份额的比较, 间接反映该地区这种产品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状况[5 -10]。此指数是由该地区的资源禀赋、技术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多因素决定,此法更适合于在本国( 省) 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相同农牧产品、 作物之间比较优势的比较。

2. 2数据计算及分析

结合《黑龙江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标计算而得的黑龙江省各区域畜禽的综合优势指数均值及排名见表1。

2000—2011年间,生猪在佳木斯、牡丹江、双鸭山、七台河、大兴安岭、鸡西、鹤岗、伊春和绥化等9地具有比较优势; 肉牛在牡丹江、七台河、佳木斯、双鸭山、鸡西、大兴安岭、黑河、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等9地具有比较优势; 肉羊在大兴安岭、双鸭山、牡丹江、黑河、七台河、鸡西、伊春、佳木斯、齐齐哈尔、鹤岗和农垦总局等11地具有比较优势; 家禽在七台河、伊春、 双鸭山、牡丹江、哈尔滨、佳木斯、大兴安岭、鹤岗和鸡西等9地具有比较优势; 奶牛在大庆、农垦总局、黑河、齐齐哈尔和哈尔滨等5地具有比较优势,奶牛业的优势产区比较集中。

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的黑龙江省生猪比较优势显著区域动态图见图1。CAI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总体来看,近年来牡丹江、双鸭山、鹤岗、 大兴安岭、鸡西、佳木斯、伊春和七台河等8地的比较优势呈现上升趋势; 绥化比较优势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伊春仅在2008年CAI为0. 96,其他时期CAI均大于1,具有比较优势。

黑龙江省肉牛比较优势显著区域动态见图2。

总体来看,哈尔滨和齐齐哈尔的CAI在0. 8 ~ 1. 2之间,鸡西在1. 0 ~ 2. 0之间,双鸭山在0. 8 ~ 2. 3之间,佳木斯在1. 4 ~ 2. 3之间,七台河在0. 8 ~ 5. 0之间,牡丹江在2. 1 ~ 3. 4之间,黑河在0. 8 ~ 1. 7之间,大兴安岭在1. 3 ~2. 1之间。其中,七台河的CAI波动较大,其他区域自2008年后波动幅度较小。

黑龙江省羊比较优势显著区域动态见表2。CAI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总体来看,齐齐哈尔的CAI在1. 0 ~ 1. 7之间,鸡西在1. 4 ~ 2. 5之间,鹤岗在0. 8 ~2. 0之间,双鸭山在1. 7 ~ 3. 5之间,伊春在1. 0 ~ 3. 5之间,佳木斯在1. 0 ~ 2. 1之间,七台河在1. 7 ~ 2. 8之间,牡丹江在2. 0 ~ 3. 1之间,黑河在1. 6 ~ 2. 8之间,大兴安岭在2. 4 ~ 9. 4之间,农垦总局在0. 7 ~1. 5之间。其中,大兴安岭的CAI波动幅度最大,其他地区波动幅度较小。

黑龙江省家禽比较优势显著区域动态见表3。 CAI指数波动较规律,哈尔滨的CAI在1. 2 ~ 1. 5之间,鸡西在0. 9 ~1. 7之间,双鸭山在1. 3 ~1. 8之间, 伊春在2. 4 ~4. 0之间,佳木斯在1. 0 ~ 1. 7之间,七台河在2. 0 ~7. 4之间,牡丹江在1. 0 ~ 2. 1之间,大兴安岭在0. 7 ~1. 8之间,鹤岗在0. 7 ~1. 6之间。总体来看,鹤岗家禽自2008年开始不再具备比较优势, 且CAI指数逐年递减; 除伊春和七台河外,伊春、双鸭山、牡丹江、哈尔滨、佳木斯、大兴安岭、鹤岗和鸡西自2007年后,家禽比较优势出现小幅度下降,均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

黑龙江省奶牛比较优势显著区域动态图见图3。 CAI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总体来看,近年来,齐齐哈尔地区比较优势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黑河地区比较优势呈现缓慢下降趋势; 其他区域比较优势较平稳,波动较小。

3建议

8.产品的优势分析报告 篇八

“呈指数性增长的数据大幅提升了人们对存储产品以及解决方案的需求。希捷一直致力于为全世界提供最卓越的存储产品、解决方案以及最佳使用体验”,希捷全球产品营销高级总监Jeff Fochtman称,“今天在中国发布的新品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对存储容量、可靠性、性能以及外观设计等各方面的需求。无论在家里还是户外,消费者都有机会实现最便捷、最安全和最IN的存储,通过不同的设备乐享存储内容。”

Fochtman先生和法国设计师Baptiste Bohu先生分别在发布会上带来精彩演讲。

“我觉得,这个产品不仅仅是一个存储产品,同时还是一个非常亲密的伙伴,忠实记录着我所有的想法和独特的设计理念”,Bohu先生在评价LaCie Mirror的时候说。LaCie Mirror拥有1TB的存储空间,孟加锡密纹黑檀木雕琢的底座以及银色的高度防划康宁强化玻璃镜面。

希捷在消费存储产品设计方面的努力也屡获奖项。拥有7毫米盘身的希捷Seven是承载500GB空间的最纤薄的硬盘,在近期斩获久负盛名的iF设计奖,并在3月14日被红点(RED DOT)授予计算机及信息科技类产品设计奖。

希捷无线硬盘是移动设备的时尚伴侣,拥有500GB容量,允许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在内的多台设备同时连接并流畅分享数据。而LaCie Rugged RAID拥有4TB的容量以及Thunderbolt或者USB 3.0接口,其卓越的抗震、防尘和防水等数据保护功能成为户外工作的用户和专业人员的最佳选择。希捷个人云能够创建一个最高6TB的便捷的家庭数据中心,使用户随时随地畅享所有设备商的视频、图片以及数据等。

Bohu先生是在艺术装饰、法国古典及现代设计方面享有盛誉的设计师。其作品将不同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独特而优雅的空间。Bohu先生在中国和法国都设有工作室,为客户提供从设计理念、装饰、家居设计到施工的全线服务。

上一篇:银监会专业考试考题整理下一篇:上半年普法依法治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