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学反思

2024-09-21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2篇)

1.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2.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3.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

三、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要求要读得正确。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文,思考:这一段中,“我”为什么惊异?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

2.汇报:

3.“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什么?

4.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第五段。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谈《水浒传》。

我是怎么读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说的?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较难懂的重点句子;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此方法自学。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谈“碰壁”)

2.鲁迅是怎么谈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明确:帮车夫。)

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找出相关表示动作的词。

你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样?(细心、周到、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2.读课文,体会鲁迅帮助车夫后的心情怎样?

3.师问:做了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什么?生思考后汇报。

师小结: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只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4.有感情地朗读四至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朗读第五段,思考:五段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思考: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有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的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段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试加小标题。

3.讨论交流: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谈“碰壁”、帮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从作者写的这几件具体事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

四、抄写本课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孩子

谈“碰壁” 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救 帮车夫 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学反思 篇二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以儿童的视角写了有关鲁迅先生的几件小事。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走近鲁迅真的不容易。回归作者的立场, 我们不妨先放下敬畏, 轻松地读读文字。因为在作者的眼里, 鲁迅首先是“伯父”, 然后才是“先生”。然后, 再从学习语言运用的角度去发现文本中的教学资源。

一、那些“空行”里的实践空间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 脉络清晰, 叙事清楚。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 “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 分别叙述了四件事:“教育读书”“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呼应开头, 点明主题。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们的爱戴, 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 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

文中的事例以自然分行成段的结构, 这在小学阶段是屈指可数的。根据这一行文特点, 就可以请学生自主浏览课文, 概括小标题, 并交流如何拟小标题。然后, 再设计一个概括小标题的实践环节:通过提供阅读材料《晏子使楚》等, 检测学生学拟小标题的应用情况以及浏览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

二、那些事例里的内在逻辑

文本中的事例以空行为标志, 自然分开。笔者自揣:之所以分行, 是因为这几件事例看起来似乎关联度并不大。文本在讲述每一件事情的时候, 从时间上看, 找不到必然联系, 从事件上看, 似乎也没有彼此间的“藕断丝连”。每件事都能说明鲁迅先生某一方面的品质, 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几件事都指向并反映着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格。

那么, 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是这几件事?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篇选文的中心句———“的确, 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确”, 说明前面的几个事例有着全面性、代表性。“就是这样”是进一步强化这样的观点。如此看来, 这几件事的叙述就一定不是随意拼加的, 而是有着其内在逻辑性。先从“别人”的角度来看, 有哪些“别人”:“教育读书”里自己的侄女;“笑谈碰壁”里隐含着的社会;“救助车夫”中的拉黄包车的;“阿三的回忆”中的女佣。这里的“别人”从自己的家人 (侄女) , 到身边的人 (阿三) , 再到周围的人 (陌生的拉车人, 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 , 乃至整个社会, 每一个“别人”都是这样的不可或缺。

再看, “教育读书”“笑谈碰壁”, 语调轻松, 气氛活跃, 人物的细节描写也和蔼可亲, 一个幽默、慈爱的伯父形象跃然纸上。而后面两个故事, 笔调就似乎变得沉重、压抑了许多。读罢, 一个满怀忧思的“先生”站立在面前。

从伯父慈祥、 愉快的“笑”, 到伯父严肃的“叹气”与难受的“咳嗽”;从和蔼可亲, 到肃然起敬, 作者对于伯父的认知也是这样从“伯父”走向“先生”, 逐渐深入。可见, 事例的选取与安排都有着其内在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三、那些需要关注的词句

无论是作品中具有隐喻指向的“哈哈, 还是我的记性好”以及“你想, 四周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 还是描写“救助车夫”中让作者感到深奥的两个“清清楚楚”的句子,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情怀, 都需要结合具体语言材料以及相关背景材料的“占有”, 才能对关键语句进行揣摩感悟。

但是, 这些关于语句揣摩理解的读书要求, 在每一篇文本中似乎都可以作为一项教学目标, 所以也要根据学情进行取舍。比如“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是这篇文章写的内容, 是“人人看得见的”, 因此可以不作为理解方面的重点去加深或延伸。从学情来看, “抓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四年级就已经开始重点训练。所以, 文中抓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品格, 就可以不作为本课的重点。而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 因此“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可作为一个训练点, 并在言语实践中落实“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这一目标。

四、那些容易忽视的细节

这篇课文还有一些易被忽视的细节, 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感悟人物, 走近鲁迅, 同时感受作者表达的用心。如:关于《表》和《小约翰》的提及:“那天临走的时候, 伯父送我两本书, 一本是《表》, 一本是 《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 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为什么是这两本书, 有何深意?

《小约翰》 是荷兰作家拂来特力克·望·蔼覃的长篇童话, 是鲁迅先生1926 年的译作。这篇童话用简单的语言, 描绘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大自然的天堂, 揭示的却是有关人生理想、意义、价值和责任的重大主题, 对启发孩子的心智、培养他们对生活和自身的思考来说, 的确是一本好书。《表》是前苏联L·班台莱耶夫的一篇童话, 鲁迅译于1935年。它生动地记述了有偷窃行为的流浪儿彼蒂加在教养院里转变为一个好孩子的故事。

从对这两本书内容的聚焦, 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儿童成长教育的信念与努力, 让我们不由得想起“救救孩子”的那一声“呐喊”。

【教学设计】

一、检查文本预习, 学习释疑存疑

1. 导入新课, 检查对文本中词语的理解。出示本课含有成语的句段, 如饱经风霜、恍然大悟、张冠李戴、囫囵吞枣, 指导学生先读一读, 然后联系上下句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2.学生交流自己画出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这些“存疑”, 在后面的课文学习中看能否自己有所发现和感悟。

二、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提炼归纳

1. 叩问伯父其人, 大体把握行文。作者说不知道鲁迅是谁, 以为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那么作者的伯父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阅读第1 自然段感悟, 然后联系全文交流:伯父不同之处在于受到人们的爱戴。作者后面用了几个事例来说明伯父为什么受到爱戴, 也回答了伯父是什么样的人。

根据学生交流, 总结文本结构。

2.学习把握文意, 提炼概括标题。引导学生把阅读的目光从开头、结尾移到课文事例中。课文写了几件事?给每件事拟小标题。每件事之间在写作格式上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体会空行的作用。

三、聚焦重点语句, 从“伯父”走向“先生”

把课始提出的不理解的句子拿出来, 看看现在理解了没有。

①伯父摸着胡子, 笑了笑, 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②“你想, 四周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

③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 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 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 半天没动, 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 然后在班上交流, 相机补充时代背景和有关资料给予指导。如关于《表》和《小约翰》这两本书的介绍, 关于鲁迅, 关于社会现状等, 并相机点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四、体会表达旨趣, 注重学习运用

1. 回归事例, 让学生从怎样写的角度, 去发现表达的秘密。如:为什么选择了这几个事例来写?故事中的“别人”都指谁?

通过阅读, 发现、交流、分享, 感悟、学习本文事例选择的全面性、典型性, 并通过作业将学到的方法进一步运用。

3.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学反思 篇三

一、思索寻觅

手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有越读越清楚的感觉,作者是饱含泪水在倾诉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颂扬鲁迅这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真实可感的光辉人生。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近鲁迅,在课堂情境中展现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使学生初步感受鲁迅那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从而在走近鲁迅,亲近鲁迅的同时,完成语言训练呢?

1.从故事内容入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认识鲁迅的经典文章之一。阅读时,必须注重故事细节,在学生心中树立起鲁迅的光辉形象。这种做法,从了解鲁迅的个人魅力来说,是很有好处的。学生学习课文,首先是语文目标的达成,即“认真阅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所以,教师只能在语文意义下,进行故事细节的挖掘,这样,才会对深化教学主旨产生成效。

2.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入手。语文学习就是语言的学习。抓住课文描写鲁迅的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深入品味、咀嚼、积累、运用,这似乎是顺应大潮流的明智之举。但是,高质量的语文课留下的应该是“语言”“形象”和“情感”的。我们敬重鲁迅,不光是因为他的崇高,更因为他拥有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本真人性。此文是作者对自己9岁时触景生情的回忆,文章更多的是怀念生活化的、真实可感的伯父。所以,从语言入手时,要关注从字里行间中凸显出的人性光辉,只有让学生从具体语境与人性解读中体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到之处,才能有效地为写人作文提供更好的范例。

二、突发灵感

教学到底该从哪方面入手好呢?我再次捧起课本,品读这篇文章。突然想,我的小学老师是怎么教这篇课文的,自己早已记不清了,但是,每一次,当我思索《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时,脑海中总出现一个画面: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阴暗。一个身着长衫的先生半跪着,为黄包车夫洗伤口……要知道鲁迅先生当时是一个在国内外都很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教授,被他救扶的是一个陌生的、贫穷的车夫。两个人的地位、身份悬殊,又非亲非故,从不相识。可是,鲁迅在给车夫包扎伤口时,却是那样精心,没有一点架子,特别是在那样寒冷的环境里,怎么不会给人留下浓重而深刻的印记呢?想到这,我的心不禁一动,这经典的场面描写正是我从孩童直至今日久久不能忘怀的原因呀!我何不从这个场面的描写入手,以中心句为感知主线,链接那几个故事,让鲁迅的形象根植于学生的心田。这样,人物就可感又形象,还利于实现长文短教。

三、教学预设

1.整体感知。(1)课文写了几件事?请用最简单的几个字给这五件事概括个小标题。(2)初读课文后,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3)在这五件事中,哪一件事作者写得最详细,也最感人?(救助车夫)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主要完成对课文两个方面的整体感知,一是对文章结构的整体认知;二是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高度概括地从整体上来认识鲁迅,会减缓学生在精读课文,完成对课文多元解读时的坡度。

2.变序精读。(1)轻声朗读“救助车夫”这个故事,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同桌交流朗读描写鲁迅先生动作、神态的语段,并批注初步感受。(2)联系上下文和课文插图,圈出描写鲁迅“救助车夫”的动作词语。(扶上、蹲着、半跪着、夹出、洗、敷上、扎好),说一说从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中,你觉得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你的想法批注在课文空白处。这里准确的动作描写重点突出了鲁迅的什么精神?再次默读课文,画出课文直接表明这一看法的句子。(3)默读第22自然段,说说鲁迅先生的脸上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你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这里,鲁迅先生为什么叹息?(他在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叹息,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4)作者“清清楚楚看到”“清清楚楚记得”,永远清清楚楚不能忘怀的仅仅是先生那严肃的表情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课件出示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引导学生齐读。)(5)教师引导:鲁迅对黄包车车夫的帮助真是雪中送炭啊!刚才同学们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黄包车夫在当时的社会是受人鄙视的,而在鲁迅眼里的黄包车夫与他是一样的。他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待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在鲁迅心目中,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可是,现实让他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正在哭泣,正在流血。面对这些,一生寻求民族解放道路,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战斗,都在为民众呐喊、都在执着追求光明的鲁迅先生,此时,他的内心思潮起伏,多少忧虑,多少愤慨,他能不深深地叹息吗?(6)作者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还写了哪些事来明确说明鲁迅先生是如中心句说的那样一个人?(关心女佣、深切怀念)(7)“关心女佣”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人的心弦为之撼动?鲁迅先生拖着病体三更半夜地写文章,这是为了什么?引导齐读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想得多。”(8)课件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学生朗读并思考:这句话光光是小周晔失去伯父时的所想所感吗?设想,如果车夫和女佣到了吊唁现场,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再引导学生齐读中心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想得多。”(9)教师导读: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礼堂里,上海上万名各界人士,自发地前来吊唁,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的,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大家都想送送鲁迅先生最后一程!(10)引导读书并批注。以后我们读写人文章或自己写人时,都要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内心活动这些细节,这样写出的人物形象才深刻、可感。

设计意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优化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打破课文顺序组织教学,不但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思维过程,还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效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达到长文短教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以中心句为主线,让学生在品析重点词句中,在感悟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情”与“泪”中,使鲁迅先生为黄包车夫“半跪着”处理伤口这一视像永远地镌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3.回归品悟。(1)从其他二件事的细节描写,也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请你从课文中找一找,并画出难理解的语句。(2)“评论水浒”有这样一句话:(课件出示)“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鲁迅先生真是在自夸自己记性好吗?这说明了什么,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鲁迅在这里实际上是婉转地批评了作者读书囫囵吞枣,借自嘲既达到教育目的,还能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他为孩子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教师导读补充: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儿童读物,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著,鲁迅翻译,是他自己拿钱出版的一本书;一本是《小约翰》,荷兰作家望·葛覃著,鲁迅与另一译者合译和印刷。鲁迅先生时刻想着“救救孩子,帮助孩子”,才翻译了这两本书的。(3)“谈论碰壁”中,你理解困难的是哪一句话?课件出示:“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请默读这句话,结合预习中你了解的社会背景和鲁迅的为人,谈谈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语言描写凸显了鲁迅什么样的个性?批注你的看法。(从表面上看,因为四周围黑洞洞的,走路就很容易碰墙壁。实际上鲁迅是在述说当时自己处处受到限制、受迫害。国民政府曾查封了他的书店,禁止报刊发表他的文章。还有一点,就是谁都不知道自己身边什么人会陷害自己,谁都不知道前面有什么突然灾难,在等待着自己去面对呢。)(4)教师导读:鲁迅先生曾经两次被国民政府通缉过。他的生活处处不顺利,但是这种不顺利在鲁迅看来并不可怕,当局可以根据他任何一句话,一个行为迫害他,可他却以此事和小孩子开玩笑。这样的人生态度和他的一首诗写的一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晔用这样一个例子,赞扬了伯父不向权贵低头,为了大众的利益敢说真话的品德。同时,这也反衬出鲁迅先生对生活的乐观与豁达,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出示中心句,引导齐读)“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四周围黑洞洞的”对鲁迅来说就无所畏惧了。

4.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学反思 篇四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板书课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你对鲁迅先生了解多少?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吗?或者如果你读过他的作品也可以读读你的感受?

2、上节课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大致理解了文章讲了几件事情?谁能说说文章讲了哪几件事情?

(悼念伯父谈《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

二、学文

1、学第一个故事:悼念伯父:

谁愿意给大家读第一个故事?读到“许多人都来追悼他”时,停下。

⑴ 上节课我们还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没有解决?“追悼”就是一个,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请你继续读,大家仔细听?(读到“整间屋子”。)谁听明白了“追悼”是什么意思?

师小结:

致敬,痛哭,送挽联,送花圈,这些都是追悼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⑵ 接着读:

(把这段读完。)

这里又出现一个词“吊唁”它和“追悼”有相同的意思,都是对死者表示纪念和怀念,你知道“吊唁”还有一层什么意思吗?

(对死者的.亲属进行安慰。)

师过渡:所有的人都是怀着沉痛的心情来悼念鲁迅先生的,作为鲁迅先生的侄女,想到再也看不到伯父了心里也很悲痛,你能体会到这种情感吗?

谁来体会读读这句话?

(投影出示句子。)

(点评:体会得不错,鲁迅先生的去世也引发了你的悲痛。)

2、学习第二个故事:

⑴ 鲁迅先生是怎样“爱抚”周晔的?相信同学们读了第二个故事以后一定会明白的。

⑵ 谁来读?

⑶ 这一段出现几个四字词语,你能把它挑出来,推荐给我们大家积累吗?

(贴词卡。)

⑷ 你能根据上一段的读书方法,在这一段中找出解释这两个词语的句子。

(点评: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不理解的词,我们多读几遍就会弄明白其中意思。 )

⑸ 面对“我”的这种读书态度,伯父没有批评“我”,只是夸他自己记忆好,为什么我却“又羞愧,又悔恨”呢?

(表面夸自己记忆好,实际上是批评周晔读书不认真。)

⑹ 这种委婉的批评正体现了伯父对我的──爱抚。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也得不到这种爱抚了,让我们再来体会读这句话?

(点评:同学们比刚才体会得更深刻了。)

3、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故事:

同学们,还有三个感人的故事,老师教给你们自己去学习好吗?我们共同回忆一下,都有哪些学习方法?

汇报:

⑴ “谈碰壁”:

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① 小组同学谈体会。

② 全班同学互相补充。

③ 资料补充。

④ 师总结:

鲁迅先生经常受到敌人的迫害,为了登一些革命文章,鲁迅先生曾用一百多个假名字,可见当时社会的黑暗,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用笔杆子当武器,同敌人作斗争。可是,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听不到他那风趣,幽默的声音了。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周晔的情感。

⑵ “救护车夫”:

① 最后两段含义深刻,我想邀请你们组的一位成员和我一起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谈谈体会。

② 自由读这两段话,你们想说什么?

师小结:

鲁迅先生表情上严肃,沉默,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恨。如今,这样一位对劳动人民富有同情心的伯父去逝了,周晔再也见不到他慈祥的面容了,让我们和周晔一起体验这悲痛。

⑶ “关心女佣”:

① “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里的别人单单指的是“阿三”吗?

② 你有资料补充说明鲁迅对别人的关心吗?

③ 老师也从网上或得一个信息。课文前面提到鲁迅送给周晔的两本书:一本是《表》,它是苏联作家写的小说;另一本《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了这两本书,从这件事,你们想想他关心的只是周晔吗?──是全国的青少年。

三、总结

1、同学们,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这样“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的一生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五

和硕县第一小学 马桂芬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达了对伯父深切的敬爱之情。

在备课第一课时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词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鲁迅先生的品质。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领悟的方式,理解并感悟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之后通过美读表达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通过随后的课堂实践,我认为有两点比较成功:

一、通过过关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效地检查了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

二、抓住中心句,让学生通过反复品读,体会到伯父的人格魅力,还激发了他们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但是在三部分的讲解过于简单化,没有将内容讲透,没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会理解,表现为:教师的点拨过于直接,启发孩子的太少,甚至担心孩子回答不上来而直接引出答案,忽略了对“叹了一口气”的教学,这样一来,使学生的思维拘泥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因此,造成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许多孩子的思维没有得到激发而呆坐在那的情况出现。今后,我要在设计上多下功夫,拓宽学生多样化思维,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里去。

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六

课文所写的时代背景离我们的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上较为困难,特别是对于“碰壁”的理解上,学生不好理解。吕老师针对这一问题上,在备课时查阅和选取了大量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一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文本阅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课文以五个故事展开,讲解时侧重重难点。备课深入细致,这些都值得学习。另外我也提一点意见吧。我觉得在材料的选取上,可以增加一些鲁迅先生为革命,为社会,为人民所做的事情上增加一些,可以更好地帮学生理解先生为什么那么受人爱戴。另外,最后,吕老师选取了妻子、儿子等人对先生的评价,我觉得这些好像与主题无关。鲁迅先生的母亲从来不看他儿子的作品,而是特别喜欢张恨水的小说,那能说先生不是个伟大的作家吗。

崔老师备课独到,理解准确。先生在作者的眼中不但是一位伟人,还是一位慈祥、幽默的长辈。所以崔老师在板书时就加以区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另外,在讲课时,崔老师就像是在放风筝,看似游离在外,而又围绕主线。放开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主线则保证不偏离课文的主题。另外,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有趣的游戏,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我也提一点建议吧。崔老师说,会的我们不讲,我们就讲不会的。那你如何判断学生的会和不会,是不是要做调查和提问,针对大多数学生的疑问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自己的疑问提问题,再引导讨论,配合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是不是会更好点。

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七

课后,四名主任分别对我和刘佳老师的课堂表现进行了耐心,细致的点评和指导。我也认真地对今天的课堂表现进行了反思。

今天我的课堂表现不尽如人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失误:首先,自己心里发怵,因为小学生如果想真正理解鲁迅的文章,必须要充分地了解这个人,而要想充分了解鲁迅,又必须先去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对于介绍这段历史,我是没有作好充分准备的,因为自己本身就不够了解那个时代,况且就算略知一二,让学生充分理解也是很困难的。由于自己对于讲清鲁迅并没有把握,加之没有对自己准备的多媒体材料作充分的了解,造成了课堂短暂冷场。其次,过渡不够自然。从字词讲解过渡到课文讲解时,我忘了对上一环节作总结,造成了过渡突兀,学生一时难以接受老师布置的新任务。最后,我想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作出反思。作为一名非专业语文老师,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欠缺在所难免,但如果不认清自己的不足并提前作好充分准备就是自己的失责了,毕竟作为一名老师,表达能力方面的自我训练和提升是我们教学职责的重要部分,如何让自己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是我们每名老师需要训练的重要教学能力。

8.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学反思 篇八

我们常说把学习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做主人,那首先就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当他们兴致勃勃时才能投入学习。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我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时,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如学生在学习“笑谈‘碰壁’”这一部分内容时,发现很多学生只画出“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却不知该如何写批注。

于是,我先让学生说说“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是真的吗?告诉学生若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必须读出文字背后深层的意思,看看“四周黑洞洞的”是指什么?学生立刻说出是指黑暗的旧社会。然后,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说说,“碰壁”是指什么?鲁迅当时黑暗的旧社会中为什么会“碰壁”?从而让学生体会鲁迅不怕挫折与迫害,顽强斗争的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在“救助车夫”这一部分当中,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动词。教学时我特别抓住了其中的“跪”字。这个字能否理解得透,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鲁迅先生的关心劳苦大众的品质。

课上我让学生先读本部分,然后找出怦然心动的语句,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一个词。究竟为何怦然心动,学生先对“跪”的意思进行了诠释,这是一种小辈对长辈礼貌的作法;然后,又对车夫与鲁迅先生的身份进行了比较,结果显而易见。这种不计较身份的作法,的确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是的,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怦然心动,是那么的重要,谈出自己的感受,也是那么的轻而易举。

9.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学反思 篇九

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

理解课文时,可先引导学生根据“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中心句,然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就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后,直接学习下文。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的是果,后面几个部分写的是因。

10.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学反思 篇十

叶圣陶说:“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持,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这也是我在教学中追求的一种境界,于是,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中做到了这样的尝试,我本着以情感为主线,充分挖掘句子的内涵,以读培情,让学生在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回复中体会强烈的情感反差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两个目标:一是结合有关资料和联系上下文,认真品读伯父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来体会伯父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二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受对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一、充分准备,奠定基础—自读

由于时代距学生较远,他们对鲁迅和当时的社会都不甚了解,于是课前我让学生搜集鲁迅的`资料及他的作品,并进行阅读,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便加深对鲁迅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奠定了情感基础。另外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文,自主感悟,以便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二、语言渲染,激发情感—多读

教学时抓住情感主线,反复阅读,激发学生对鲁迅的怀念之情。

如学完第一个小故事,教师就饱含激情地导读:“亲切的话语还在耳边回想,可是今天,伯父都躺在了国家殡仪馆的礼堂里,回忆往昔,周晔更加悲痛,那么怎样读这句话呢?”(课件出示:“我呆呆地看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面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而在学完“救助车夫”这一部分时,教师用低沉的声音与学生交流:“同学们,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伯父去世时,这是多么令人悲痛啊!你能把这样感受读出来吗?”再读这一段。就是这样,把伯父的爱戴和怀念之情作为一条情感之线,通过反复朗读来体现,在角色转换中体验情感,在反复品读中流露真情。

三、巧设问题,激活思维—研读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预设问题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维信息的思维空间。

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伯父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你认为这样的对话应该怎样读?”在品读伯父救助车夫时,这样来说:“读这些句子时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到伯父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问题很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感悟。

11.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优秀教学反思 篇十一

今天我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我上的是第二课时。这节课,我把教学重点定位,通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促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鲁迅的幽默、乐观和关心大众疾苦的品质。

上完这节课,反思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情况,我觉得自己上课重点抓住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教学,以文中重点词语为主线,并结合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这一教学目标落实的还比较到位。从理解词语,到理解句子,到理解课文,到感受人物形象,循序渐进,让学生知道了词语除了本意之外,在具体语境之中,又蕴含着深层意思,比如,有语境意思、深刻含义、象征意思、引申意思等等。但是上了课之后,我觉得,这节课将单元进行整合形式的教学,容量比较大,学生接受的信息量相对就较多。每个教学片断抓重点词语,为中心句展开教学,有整体感,为了突破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在学生谈体会抓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深入体会时,学生们各抒己见,谈出了自己的自学所得以及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为人,简介时代背景,学习其他人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片断,进行拓展阅读,进一步体会其高尚的品质,学生们积极思维,水到渠成,突破了难点。

12.《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篇十二

一、补充课外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在教学中,我将课外的巴金先生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穿插在其中,讲完了一个故事,就出示一段相应的段落让学生读一读,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降低了难度,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二、抓住重点句子深度解读文本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带领学生品读“救助车夫”这个故事,而在这个故事中,我又着重让学生品读着重描写伯父救助车夫动作的句子,抓住一个“跪”字,我先让学生来做一做跪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谈谈这样跪着的感觉,当学生谈到这样半跪着脚酸酸的、麻麻的时候,我再进行引申:伯父就这样跪在车夫面前,跪了很长一段时间。接着让学生从文本中找一找,从文本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父跪了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们都能认真阅读文本,从时间的变化、周晔的感觉、伯父的动作细致等不同的方面说明伯父跪了很长一段时间。通过这样层层深入地挖掘,孩子们就从一个跪的动作,看出了伯父关心劳苦大众。接着,我再让学生谈:“你觉得伯父这一跪,跪出了什么呢?”由于前面的铺垫,在这一个环节上,学生都能从不同的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说:“跪出了伯父的慈爱!”有的说:“跪出了伯父对劳苦大众的关心。”还有的说跪:“跪出了伯父与劳动人民平等的关系。”……本句中,我从一个跪字入手,使得整个流程自然,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读写结合,拓展文本

这一段中,还有个重要的句子,就是小周晔看到伯父叹息的一句话。在这句话的处理上,我着重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走进伯父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来写一写当时的内心活动。通过前几个故事的学习,以及教学中我穿插的伯父的资料的补充,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鲁迅先生的爱憎分明的个性,忧国忧民的情怀,因此,很自然地就能将先生此时此刻的无奈、担忧、憎恶之情表达出来,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将情感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我没有忘记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因此在学完了这个故事之后,在音乐的伴奏下和孩子们进行了激情地跳读,而这个跳读的环节为这节课营造了一个很好的课堂氛围,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文本之中,沉浸在伯父对敬佩与怀念之中。

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存在这样的不足:在教学中我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朗读的指导上没有真正的体现层次性,学生的朗读并没有因为我的指导而提升;同时,虽然我深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但是在教学中我还是没有大胆地放手,生怕学生不能体会文中的情感,牵引的太多,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太少了。而且,小组合作的讨论有点流于形式。如果我在设计中能将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充分地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我再针对学生的交流来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可能更加合适。总之,通过这一次的赛课,我觉得自己受益匪浅,今后在教材的把握上,我会有所取舍,充分考虑课堂的重难点,训练也要有针对性,大胆放手,保证一课一得。

上一篇:电气工程考研难度排名下一篇:可视对讲防盗系统故障分析及排除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