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4-12-14

关于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11篇)

1.关于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2007年的工作安排,市政协“职业病防治工作”调研组一行25人,于2007年9月13日,就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到惠东县华江鞋业有限公司、惠州信利达鞋业有限公司、惠州市裕顺鞋业有限公司、博罗县惠州市力信电子有限公司、博罗县立泰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委员们听取了当地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对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既肯定了我市职业病预防工作取得的成效,也寻找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对今后如何加强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情况与成效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能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把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把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维护工人的健康权益当作大事来抓,各项职业病防治工作正在全市上下积极推进,并初见成效。2005年我市的职业病发病数9例,2006年8例,与2002年《职业病防治法》刚实施时的15例相比,职业病发病率有所下降。

我市职业病防治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注重、六个强化”:

(一)注重落实,强化领导。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去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意见》,成立了职业卫生安全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今年8月,市政府又召开了全市职业卫生安全工作会议,明确了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企业的责任。二是不断加强职业卫生监管队伍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队伍建设。三是周密部署防治工作并狠抓落实。

(二)注重联动,强化职责。各级政府将职业危害纳入安全生产管理范畴,建立了政府负总责,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协调联动的监管机制。安监部门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了安全生产的范畴,加大了对我市职业危害的治理力度。劳动保障部门加强对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定、工伤保险参保的监督管理,认真做好劳动仲裁,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待遇,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各级工会切实维护职工健康权益,促使企业落实安全生产,预防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三)注重宣传,强化培训。为了更好地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提高用人单位法人代表、管理人员和工人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全市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病防治宣传与培训,认真做到了“四个加强”。一是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在各种活动和培训中加强对《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二是加强《职业病防治法》在全社会的宣传,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大型的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三是加强对企业负责人及管理人员的培训。四是加强企业职工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

(四)注重监管,强化检查。各级卫生监督部门不断加强对存在职业危害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的监督检查力度,开展专项整治,狠抓了“七个落实”。一是落实职业病危害企业的申报工作,全市共进行职业病危害申报企业1432家。二是落实企业职业病防护设施,对企业不落实防护设施的要求限期进行整改。三是落实企业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四是落实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五是落实日常监督。六是落实专项整治,各级根据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及重点发病的季节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目前,全市职业卫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正在顺利进行,市政府已下发《2007年惠州市职业卫生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惠府办200750号),并在8月份召开的全市职业卫生安全工作会议上进行了部署。七是落实违法违规责任追究。

(五)注重规范,强化管理。《职业病防治法》实施以来,我市职业病防治机构积极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健康检查、生产场所的监测和职业病诊治工作,并在提高技术服务水平,规范服务行为上得到了有效的加强,重点进行了“四个规范”。一是规范职业病危害评价。二是规范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三是规范职业健康检查。四是规范职业病诊治。

(六)注重源头,强化审查。为加强从源头上控制职业病,根据市政府《惠州市建筑设计卫生监督预审办法》,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2002年8月起就参与了对涉及职业危害的大型建设项目的城市规划建设联审工作,去年正式启动了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工作。为使审查工作的有序进行,市卫生局制定并下发了《惠州市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程序》,目前,我市最大的外资项目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及其配套工程,日本普里司通轮胎,中海油等一批大中型建设项目中涉及职业病危害防护方面的预评价工作,已通过国家和省、市卫生部门的评估和审批。

二、存在问题与困难

自2002年5月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以来,我市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调研情况来看,防治任务依然繁重,存在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的基层政府对职业危害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职业病防治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前些年,有的基层政府片面追求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对工业发展中的职业危害重视不够,在引进工业企业过程中把关不严,致使一些职业危害大、规模小、技术和工艺落后的企业落户。个别基层政府在管理上忽视职业危害监管或认为职业危害监管工作只是卫生行政部门的事,未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政

府安全生产工作范畴。

(二)有的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存在职业危害隐患。一是大部分企业未落实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未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职业病。二是有的中小企业未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致使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隐患。三是有的企业不按要求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致使职业危害因素得不到有效的监督、监测。四是有的企业尤其是中小落后的企业职业防护设施不完善,不配发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不履行职业危害警示和告知义务,不开展职业健康教育,劳动者岗前没得到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也不落实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五是部分企业对职能部门的监管采取推诿和拒绝的态度,监督监测人员难以进门。

(三)有的工人对职业危害认识不足,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有待加强。目前工矿企业的工人多为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加上企业不依法履行对工人开展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和职业危害警示、告知义务,工人对职业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四)职业病防治监督、监测力量较为薄弱。我市现有工业企业约2.2万家,全市存在各类职业病危害项目的企业为6612户,其中涉及农药制药、宝石加工、制鞋箱包、化工、电子、电镀、电池、制衣等企业,涉及各类职业病危害项目作业工人约19万人。与这些职业危害企业数比起来,我市的职业病防治力量显然比较薄弱,大多数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尚未取得职业卫生预评价资质,还不能完全满足职业卫生监测、预评价和职业病诊治的需求。我市职业病防治院虽然已经成立,但还没有取得职业卫生预评价服务资质,在其工作用房、技术设备、人才引进等方面还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职业卫生监督队伍专业技术薄弱,真正懂得职业卫生的人才不多,影响了职业卫生监督工作的业务开展和水平提高。

三、建议与对策

职业病是严重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防治职业病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的重要基础工作。当前,我市职业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职业卫生安全不仅成为影响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突出问题,而且逐步演变成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此,委员们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

(一)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做好职业卫生安全工作,保护劳动者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一定要充分认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隐患,确保工人的健康权益。一是要把防治职业病提高到防治艾滋病、防治结核病的高度,列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绩效考核制度中去,实行“一票否决”制。二是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建立长效机制,确实有效地抓好职业病防治工作。三是要切实抓好职业卫生安全专项整治,确保全市职业卫生监督率达到100%,职业危害重点行业作业场所检测率达到100%,危害作业场所整改率达到90%以上,宝石加工和电池行业要完成建设项目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经验收合格。四是要切实抓好《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教育,对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要实施强制培训,通过培训教育,使企业负责人懂得企业是职业病防治第一责任人,从而增强企业守法意识,自觉履行法定义务,落实各项预防制度和措施,保障工人的健康与安全。五是要切实抓好职业危害的源头管理和控制。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在今后引进企业审批过程中,实行“谁引进,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各级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第49号令)和《惠州市建筑设计预防性卫生监督预审办法》(惠府〔2002〕72号)要求,对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职业危害建设项目,不论大小都要实行“三同时”审查制度。六是要切实抓好日常监督、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各级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对职业危害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进一步落实企业作为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促使用人单位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认真履行职业危害申报、检测、评价、告知和职业病防护、健康监护、安全培训等义务,改善工作环境,及早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对拒不整改,不履行规定义务的,依照《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七是要切实抓好职业病防治机构队伍建设,增加编制和资金投入,使我市的职业卫生监督和技术服务队伍真正能承担起职业病防治工作任务。

(二)企业要进一步增强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意识。企业作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主体,要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履行各项义务。一是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管理体系和相应的规章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二是严格落实职业卫生“三同时”审查,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职业病。三是严格按要求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对职业危害因素接受有效的监督、监测。四是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制度,为劳动者建立完善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五是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配发给工人符合要求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六是严格履行职业危害警示和告知义务,要在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七是严格落实职业健康教育制度,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对劳动者要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定期的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八是严格落实工伤保险制度,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九是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制度。

(三)工人要进一步增强职业病防护意识和维权意识。工人要自觉接受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组织的职业健康教育,自觉遵守

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自觉并正确使用各类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及时报告,确保自身的健康权益。各级工会组织要督促并协助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对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与用人单位就工人反映的有关职业病防治的问题进行协调并督促解决。

2.关于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二

一、固体废物的分类

按污染性质分, 有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固体废物;按来源分, 有城市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和工业固体废物。我们这里所说的工业固体废物一般都是危险废物, 是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 具有毒性、反应性、易燃性、爆炸性、腐蚀性、传染性、放射性, 并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潜在危害或巨大危害的废物。

二、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的特性

工业固体废物通过大气、水、土壤对环境产生污染, 与我们常见的工业废气、废水的污染方式有所不同。它具有种类多、数量大、成分杂、毒性强的特性, 对环境的危害是灾难性的, 潜在的、长期的。固态危险废物的呆滞性和不可稀释性, 导致一旦造成污染将难以弥补恢复, 特别是危险废物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严重性远远大于废水、废气造成的危害, 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逐年递增。

三、工业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

工业固体废物是生产处理过程的终态, 污染环境的源头。废水处理和废气治理的过程, 实际上都是将工业生产的污染物转化为比较难于扩散的形式, 将气态和液态污染物转变为固态污染物, 降低污染物质向环境扩散的速率。但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最终进入环境是在所难免的。在堆存、运输、处理、处置过程中, 工业固体废物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和浸出液, 若得不到妥善处理, 势必会对水、大气、土壤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被人体吸收, 将对人体健康产生无法衡量的伤害。

1. 对水质的污染。

分为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将水体作为固体废物的接纳体, 向水体直接倾倒废物, 导致水体的直接污染;在堆积过程中, 固体废物经过自身分解和雨水渗透产生的滤液流入江河、湖泊和渗入地下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 造成间接污染。

2. 对大气的污染。

堆放的固体废物中的粉尘和细微颗粒等会随风飞扬, 从而增加空气中粉尘含量, 对大气造成破坏性污染。

3. 对土壤的污染。

固体废物在没有利用之前, 纯属废物, 自身的堆放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 逐年累积存放增多, 所需的面积也就越大, 造成大量的可用土地资源浪费;废弃物在堆放、储存和处置过程中, 会产生二氧化硫或释放大量可燃、有毒有害气体或有害成分容易污染土壤。

四、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

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土地填埋法、堆肥法、焚烧法。因我国对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低下, 导致了我国如今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污染事故屡屡发生, 污染日趋严重。

1. 土地填埋。

是最终处置危险废物的方法, 在国内外普遍得到应用。方法涉及场地选择, 填埋场涉及、施工填埋操作, 环境保护及监测等多个环节, 若废弃填埋场隔离不到位, 则可能造成滤液渗透, 对周围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污染。填埋后, 需要长达几十年的维护控制, 才能达到封场状态, 若维护不良, 还有可能发生爆炸, 并且封场后的土地利用也是一大问题。

2. 堆肥。

堆肥产生的“污水”也会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土壤环境甚至破坏土壤性质。

3. 焚烧。

其优点在于能迅速而大幅度地减少可燃性危险废物的容积。但据媒体报道, 焚烧产生的渣滓无法估计成分, 污染气体无法控制, 污染性非常严重, 致癌性非常强大。

五、固体废物管理的原则

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三化原则’和全过程管理原则。产生源控制优先, 没有生产就没有排放。只有从生产源头上加以控制, 实现了“零生产”, 才能达到“零排放”。

六、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建议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管理体质和方法, 取决于它的产生来源和所具备的固有特性。

1.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源分析

从工艺源头上改革, 为了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提高产品质量, 就得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 生产使用寿命长的产品, 从源头上控制固体废物的数量以减少污染。在采用先进工艺的同时, 还要采用精选原料, 减少废物排放;并发展物质循环利用工艺, 使生产的废物能反复多层循环利用, 使最后只剩下少量的废物排入环境。

2. 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的技术体系分析

结合固体废物管理的“三化”原则, 对于减量原则, 不仅要对已经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减量, 还要对产生源头的控制和管理加以延伸。把握好生产工艺、产品设计和销售过程中过量产废环节的控制, 从源头实施彻底的社会化固体废物减量原则。对于无害化原则, 尽管保留规范固体物处理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控制原则含义, 但也应将对有害的认识扩展到资源、社会、经济等方面。至于资源化, 更不是通过狭义的工程技术手段来实现过程控制的目标, 而应该从生产点开始进行, 贯穿整个固体废物管理体系的指导原则, 融入经济发展体系之中。

为了达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给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的目的, 我们迫切地呼吁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工业固体废弃立法, 大胆吸取欧洲发到国家在资源节约, 废物减量化处理和循环利用, 建立环境友好型处理方式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思想, 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关于我市扶贫开发调研情况的报告 篇三

为了推进市委关于掀起扶贫开发高潮决策部署的实施,促进我市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市政协把“推进扶贫开发”作为专题常委会议的主题,组成专题调研组,由市政协主席带队,采取市区县政协联动、市直相关部门参与的方式,深入到XX县、XX县、XX县开展调研,实地了解部分扶贫村项目建设情况,征求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分别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听取县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与县直有关单位、部分乡镇负责人及市县政协委员进行座谈交流。同时,还委托其它区县政协进行了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我市扶贫开发工作推进扎实,成效显著

十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不断完善扶贫战略、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移民搬迁为抓手,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市扶贫开发总体上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步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扶贫资金64145万元,农村贫困人口由2005年的7.56万人减至2010年的5.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05年的5.2%下降到2010年的3.6%;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693元提高到2010年的5564元,年均递增26.9%。

(一)项目扶贫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贯彻开发式扶贫方针,用发展的方式解决贫困问题,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造血”功能。近十年,全市新建、扩建县乡道路1860公里,桥梁49座,改善了293个行政村的交通条件,实现了“县乡公路硬化”、“村村通”的目标,特别是耗资巨大的休宁白际乡、璜尖乡和XX县狮石乡、新溪口乡四条公路的开通,不仅改善了深山区交通条件,也填补了全省空白。各地还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完成了41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实现了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电视的全覆盖,修建防洪堤坝70处196公里,新建维修农田水利设施208处,解决了贫困地区17.4万人的饮水困难,异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922户3023人。XX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强力实施整村推进工程,贫困村全部达到“8+1”标准。XX区配套100万元,加强重点贫困村基础设施和扶贫项目建设。各地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建立了以农村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社会福利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农村扶贫和社会保障体系。

(二)产业扶贫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以“解决温饱,巩固温饱,增加收入”为目标,加快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导扶持发展名优茶、毛竹林、经果林等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稳定脱贫致富。XX县十年间投入扶贫信贷资金8590万元,发放小额贴息贷款3000多万元,扶持了21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松萝、新安源、徽山油业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松萝公司跻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安源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增强辐射带动能力。XX县培育了富岱杨梅、长陔“三宝”、石门竹加工等特色产业,扶持了汪满田、大连生态农业等一批带动性强的农业龙头企业。XX县扶持特色产业企业12个,黄山电器公司、建兴竹木制品公司分别被省扶贫办和省财政厅授予省级扶贫龙头企业。XX区扶持庄里蔬菜基地、乌石吊瓜专业合作社等17个专业合作组织,XX县抓好红光村千亩毛竹、泗溪村千亩香榧等6个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三)智力扶贫提升了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把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安排专项资金资助在档在册就读专、本科或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子女,并有组织地推荐就业,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市财政每年安排10%的扶贫资金对贫困农民进行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懂科学务农的新型劳力,增强了农民工就业竞争力,贫困地区劳务输出收入占全年收入50%以上。

(四)社会扶贫汇聚了扶贫开发合力。坚持和完善省级领导联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级领导定点联系重点乡镇XX县(区)领导定点联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村,组织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定点扶贫,调动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贫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通过积极争取省以上国家机关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定点扶贫、建立市县区领导扶贫联系点制度、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扶贫和大学生“三支一扶”等扶贫方式,进一步营造了“大扶贫”的氛围。XX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为期五年的“1515”助残助学工程,已筹得善款291万元;XX县成立“安徽省陶行知慈善助学基金会”,筹集善款近300万元,开展扶贫济困等慈善活动。

二、当前我市扶贫开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查发现,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受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山区政策性缺陷、思想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一些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扶贫开发任务艰巨、工作难度更大。随着形势发展和新一轮扶贫政策调整,以及多年来扶贫基础工作所留欠账,目前扶贫对象多数处于深山区、小村庄,人口趋于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且体力弱、智力低,居住分散,加之自然条件不足,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按照国家扶贫新标准,我市三个重点县和七个重点乡退出省级重点贫困序列,贫困人口由原标准的5.4万人增加到1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2%,今后扶贫开发投入将主要依靠地方财力,新一轮扶贫工作压力更大。

(二)贫困地区分布偏僻、公共服务不足。贫困地区大都分布在边远深山区,集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革命老区、库区移民区、高山深山区为一体,区域边缘性特征明显,这些地方远离城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库区交通问题更为严重,山区资源不能有效转化;生产资料少,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区县贫困村人均耕地仅0.11亩,不到全省人均耕地的十分之一;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山体滑坡危害更大。同时,贫困地区卫生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薄弱,人才匮乏,公共服务严重滞后,因灾、因病、因教致贫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发展后劲不足。虽然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但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仍然不宽,发展后劲不足。全市绝大多数贫困村的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自身实力较弱,难以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受资源环境、技术装备、生产方式等条件的制约,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面临很大压力。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市场消费需求等因素制约,农产品价格上升空间有限,农产品价格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作用受到较多限制。

(四)脱贫致富意识不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贫困地区青年劳动力多数是初中文化,中老年大多是小学文化,还有11.28%的劳动力是文盲或半文盲,外出务工人员技能素质不高,就业稳定性差,就业创业渠道不多,就业竞争力不强,工资收入难以稳定增长;在家务农的与外界接触少,思想观念滞后,开拓创新精神不强,难以抵御市场经济风险,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山区林业政策不利,返贫现象比较普遍。山林作为山区农民最大的生产生活资源,国家政策强调生态保护,客观上损害了林农的切身利益,林业对林农增收致富的贡献率很低,林农靠山却难以“吃”山。我市边远山区公益林划分比重过大,一般占山场总面积70%左右,有的高达90%以上,林农能自主经营的山林很少,虽然国家有补偿,但标准太低,每亩公益林年补偿仅10元。同时,长期以来片面强调发展杉木用材林,致使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经果林比重很低。

(六)各项保障措施不够,扶贫开发难以推进。由于市及区县两级财政收入总量不大,地方财政扶贫投入很难达到国家和省里要求。一是财政配套资金偏少。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扶贫资金主要依赖上级拨付和外部支援,财政预算安排配套资金较低。今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市财政安排了1000万元用于扶贫开发,比去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从摸底情况来看,要解决列入省“千村整推”的57个贫困村实际问题,每个村至少需要投入100万元以上,省财政仅投入30万元,尚有较大缺口。二是扶贫资金使用不当。在扶贫开发中,个别地方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产业开发,重项目实施、轻项目后续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持续发展后劲不足,民生工程后期管养成为严重的问题。三是扶贫机构设置不利于开展工作。市扶贫办为挂靠市政府办的副县级单位,单位人员偏少(仅有3人),办公条件简陋,一些重要会议活动不能参加,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和重要指示精神难以及时传达贯彻。个别区县扶贫办机构设置不够健全,人员不齐,力量不足。

三、对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

调研组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关键阶段,做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必须把尽快解决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培养特色优势产业作为重要支撑,把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把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作为主攻方向,强化认识,调整思路,大胆创新,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一)创新工作思路,以科学规划引领扶贫开发。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以更多精力、更大财力、更优政策、更好措施,强力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一要科学制定我市扶贫开发规划。深刻理解中央新十年扶贫开发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部署,紧密结合黄山实际,进一步明确扶贫开发的目标、重点和措施,特别要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的关系,整村推进开发和贫困户脱贫的关系,资金投入和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关系,政府扶贫和社会帮扶的关系。二要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思路。突破传统的扶贫模式,立足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长远发展,通过减少农民来富裕农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要进一步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引导贫困地区农业人口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要把扶贫开发与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地质灾害点治理等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抓好贫困山区移民并村工作,妥善解决搬迁后续发展问题,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二)突破制约瓶颈,以良好条件促进扶贫开发。加快重要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对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具有重要作用。一要加快阻碍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实施贫困地区公路建设,积极支持县乡公路升级改造项目,努力打通“断头路”,推动村级道路向自然村延伸,逐步提高村级道路网络化水平,为农民脱贫致富铺设“快车道”。尤其要重点解决库区群众交通不便问题,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力争到2015年实现库区村村通。二要改善贫困地区水利设施。突出中小河流治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努力建成更为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三要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后续管理。探索建立民办公助民生工程管护机制,确保民生工程更好、更长久地服务于民、惠及于民。

(三)强化产业支撑,以特色产业带动扶贫开发。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进贫困人口在脱贫基础上实现稳步致富、防止返贫的有力保障。一要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渠道。进一步优化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尤其要重点打造茶叶、高山蔬菜、蚕桑、林果、中药材、竹制品、花卉苗木、生态养殖等产业链,推进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二要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扶持一批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空间大、与基地农户衔接紧密、能拉动农民增收的农业龙头企业,切实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同时从目标、内容、措施和责任等方面建立帮扶机制,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循环发展能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帮助贫困乡村、贫困农户按照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合理开发当地资源,提高产业关联度,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三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结合全省即将启动实施的美好乡村建设,以及整村推进工程、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统筹推进农村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产品,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广开投资渠道,以多元投入提速扶贫开发。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动员企业、农民、社会其他力量千方百计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一要加强财政投入资金统筹。科学安排政府投资项目,分清轻重缓急,压缩一些可干、可不干、可以后干的项目,积极筹集扶贫开发资金。合理整合扶贫项目和资金,减少层级消耗,更好地发挥扶贫资源的叠加效应和共振效应。要改变重眼前、轻长远,重基础设施、轻生产发展的现象,把扶贫资金重点投向茶叶、高山蔬菜、林下养殖业、笋用竹和经果林等优势特色产业上。建议市、区县建立“农村扶贫基金”,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资金总量。同时建立健全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二要积极推进专项扶贫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全面运用财政贴息、项目补助、以奖代补等手段,动员和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扶贫开发事业,组织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建议市工商联联合市民营企业家协会等社会团体,向我市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发出倡议,与57个贫困村开展结对扶贫活动,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三要加大信贷扶贫力度。增加金融扶贫贷款资金、财政贴息,扶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三农”发展的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农保机构在贫困地区开展新型农业保险试点,积极推进“三权”抵押贷款,切实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发展生产筹资难的问题。

(五)强化服务管理,以政策配套助推扶贫开发。借鉴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成功经验,整合内容上有交叉的文件,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完善政策扶持机制。一要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经济救助、法律援助、教育援助等系列社会救助制度,减轻贫困群体的生存压力,保护社会弱者的合法权益,让贫困人口的子女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研究制定促进贫困地区人口转移的激励政策,鼓励和帮助农民下山进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对贫困地区、城市社区及失地农民因病因弱致贫者,从社会保障方面采取特殊优惠政策,以解后顾之忧。二要大力推进科技扶贫工作。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点抓好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支持贫困农民利用新技术增收,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造血”功能。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为贫困地区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贫队伍。三要着力提高转移就业能力。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和农民所盼,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切实办好各类职业技术院校,不断创新雨露计划培训方式和内容,培训更多满足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和致富能力。四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认真对照省委、省政府最近出台的促进扶贫开发25条政策意见,加强政策研究和项目对接,努力争取获得更多的支持;抢抓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抓好山洪灾害防治,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中央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贫困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偿力度提前谋划,积极争取将我市贫困地区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尤其要反映我市山区林农生态贡献大、经济收入低的情况,促进中央和省里进一步完善山区林业政策,解决好山区群众“靠山吃山”的问题。

4.关于我市依法行政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四

4月9日—18日,市人大《依法行政》课题调研组对我市依法行政的情况进行调研,课题组分别走访了市人民政府、沙县人民政府、市公安局、工商局等7个行政单位和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召开了六场座谈会,认真听取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调研组进行了认真的研讨,现提出调研报告

如下:

一、我市依法行政的基本情况

总的看,这几年,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人大关于依法治市的决定和决议,全面落实市政府制定的《依法行政的实施规划》,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行政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依法办事的机制基本形成,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促进了各项法律、法规得到全面和正确的实施。各级政府在依法行政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各部门都把建立健全制度做为依法行政的最主要措施。市工商局制定的行为规范就有七章94条,全面规定了行政执法的要求、责任、查处案件的公示办法及评议考核的监督体系等。公安部门将办理各种案件的程序规范化,共建立健全制度89项。在这些制度中,对依法行政行起到明显促进作用的主要是这几项:一是罚缴分离制度。即行政处罚与罚没收入相分离,实行“收支两条线”,有效地制止了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二是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各部门做出的重大行政处罚措施均必须报市政府备案。部门内部也规定:较的大处罚案件由局务领导集体研究决定,这样做,能有效避免发生错案。三是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把行政执法的依据、权限、程序、要求和结果向社会公开,增强政务、警务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四是错案的追究制度。对违法、失职和不当行政的责任人员,依照《国家赔偿法》、《行政监察法》和《公务员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追究责任或给以处分,有效促进了执法人员依法办案。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把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做为一项重要工作,经常性开展法律和业务知识的学习。通过定期辅导、集体轮训、闭卷考试等方式,使执法队伍的政治、法律、业务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的遵纪守法和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意识进一步得到增强。

自1999年起,全市开始实行执法主体资格认定和执法人员资格考试制度,目前已有49个行政执法主体和19个授权单位得到确认。已有9500多人通过资格考试,持证上岗。

3、不断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为了防止和纠正执法上的偏差,各级各部门都加强了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设立了法制、纪检、督察等监督机构,负责案件的法律审核、复议应诉和执法检查等。在对案件的复核审查中,能坚持以实事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把好事实、证据、程序、定性、适用法律等各道关口,不袒护、不包庇。对那些事实不清、处罚失当或证据不足的案件坚决予以纠正。

近年来,各执法机关都加强了对执法人员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通过开展执法检查、设立举报机制、建立监督员队伍等措施,有力地查处了执法队伍中的违法违纪行为,促进了依法行政工作的进行。

二、存在问题

1、执法主体的资格和人员构成仍有不合规定的情况,执法人员的素质仍有待提高。

执法主体必须合格,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目前全市虽已对各执法主体的资格进行了确认,对执法人员进行了考试,但仍有少数单位存在执法主体资格不合规定的情况。例如,市城管办是市政府进行城市管理的主要机构,在清理占道经营等方面,要经常与市民或单位发生行政管理行为,罚没和收费的数量都比较大,但这个机构是一个临时性的单位,进行执法的法律地位不明确,执法人员的构成也较复杂,是由多个单位抽调而来或临时雇佣组成的。城管办在城市管理中负有极为重要的责任,如果执法地位长期不能明确,对搞好城市管理是不利的。此外,还有一些部门的执法主体资格也不明确,例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隶属党委宣传部门,但经常要对出版、发行等事项进行行政管理,其执法主体的资格急需理顺。

执法主体的另一个问题是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目前执法人员还存在自身法律水平不高、业务不熟、不文明执法等问题,个别人员还存在循私枉法,营私舞弊等行为,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水平是当务之急。

2、规范性文件的管理仍不够有力,争权争利,政出多门的情况仍存在。

5.关于我市新社会阶层情况的调研 篇五

一、基本情况

我市的新社会阶层人员主要有非公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人员两部分。这个新的社会阶层,其人员主要来自于工人、农民、干部以及复员转业军人等,尽管他们的经济状况和劳动方式同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他们与工农基本群众始终保持着天然的联系。据调查,止××年底,我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已达到户,其中,私营企业户,个体工商户达到户,已登记的各类中介组织户,从业人员约人;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甘肃省经纪人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培训考核后签发《经纪人资格证书》的自由经纪人人。中介组织有人才服务中心个,律师事务所个,会计师事务所所,税务师事务所个(均由税务干部代办),再就业服务中心(中心劳动力市场)个,职业介绍所个,民办幼儿园所,民办中学个,从事婚姻介绍的户,专业从事房地产开发、商品房代理销售的专业经纪公司户,从事房屋二级市场中介服务的户,专业从事旅游中介服务的户,从事劳务介绍、房屋中介、家政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有户。自由文化人、个体行医者等专业人员约多人。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还有数量可观的高学历高职称科技管理人员。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中专以上学历,初级职称的有多人,中级职称的有多人,高级职称的有人。

二、基本特点

从总体上看,我市新的社会阶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市的新社会阶层大多是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后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自由择业。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逐步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他们整体素质好,具有很强的开拓创新精神,有很强的事业心。这支队伍平均年龄小,党外人士比例高,一部分代表人物懂法、懂经济、懂专业知识,是难得的综合型人才。其思想状况主流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爱党爱国,拥护改革,自强自立,开拓进取,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基本确立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一般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的参政议政的愿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参政议政等问题始终也是中介组织中专业人士比较关注的问题。作为市场运行监督机构中的一员,由于长期职业和熏陶,使得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同情心、正义感和民主意识,就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议政意识。这些新社会阶层,尽管在财产状况、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社会职业上有所区别,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他们都不属于过去人们常说的“公家人”。他们大多数接受党的领导,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以合法经营取得的财富,许多人都直接参与管理和劳动,有相当一部分财富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在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中,有的是下岗工人,有的原来是党员或者干部,构成的成分也是多样化的。

三、新社会阶层的积极影响

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一些优秀分子也因此赢得社会的尊重。他们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新的社会阶层运用自己的胆识和智慧,在国家富民政策的推动下,直接参与或服务于生产过程,是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增加了税收。据统计,截至××年底,全市私营企业共创产值亿元,占全市的,全年上缴税金万元,占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

第二,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新的社会阶层或者自主择业,或者以自己创办企业招工的方式,吸纳了很大一部分待业人员和公有制部门的富余人员,从而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据统计,××年,全市各类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达万人,私营企业共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万多人。新社会阶层已成为我市劳动者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三,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不少人,自己富了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积极参加“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据统计,近年来,新社会阶层全市参与光彩事业的企业家达到了多人,累计实施光彩事业项目多个,项目投入资金亿多元,其中万元以上项目个,培训人员多人次,安置就业人员万多人,光彩事业捐资达万元,使多万人走上

了脱贫致富的路子

第四、加速了知识的升值,引起了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更加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自由择业使许多党外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经济待遇、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全社会逐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党外知识分子通过自由择业,推动了现代化进程,为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他们日益受到各级党委特别是统战部门的关注和重视,也从另一角度为社会更好地认识知识分子的价值展示了一个窗口。

第五、推动了人们择业观念的更新。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以极大的勇气和胆识,突破了传统干部人事制度,摒弃了对工资、晋级、劳保、住房、户口等传统指标的满足,改变了过去单纯“靠分配、等安排”的就业模式,主动出击,走向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向讲实际、重实践、崇尚自我价值实现的择业观转变,适应了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这一新的择业观的社会影响正在日益扩大。

四、存在的问题

.观念滞后,认识不足。社会上许多人包括党政机关的一

些干部没有认识到新社会阶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往往用计划经济的眼光和旧的思维来认识和看待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更多地看到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的不足和问题,看不到他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许多人对自由择业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他们要么是在原工作单位表现不好,无法再混下去;要么是好高骛远,不安心本职工作,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要么是原单位改革分流出来的,工作经验不丰富,没有靠山和背景,等等。各级党政机关和传媒对此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对这个群体的工作相对滞后,因而社会没有形成对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心。

.组织管理松散和杂乱。这一问题在中介组织中尤为突出,对其执业人员的管理,层次不清、权责不明、机制不健全。要么放任自流,要么管得过严过死。调查中普遍反映,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目前基本处于转制单位不管、政府主管部门不管、党委相关部门不管的“三不管。”状态,档案寄放人才交流中心,党的组织关系没人接。政治上没人关心,职称无处申报,学习培训没人安排,遇到困难缺乏援助。工商、税务、环保、卫生、城管等管理部门对他们不按标准收费,随意性较大。对中介组织及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不科学、不规范的管理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容易使他们产生对政府的抵触情绪,不利于社会稳定。

.政策措施不配套。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中介机构的不断增多,自由择业者大量出现,与适应形势变化的政策配套工作滞后形成矛盾。关系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切身利益的人事管理制度、职称评定、医疗及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政策又没有跟上来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应有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执业环境不好。一是竞争环境不公平。转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土地评估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形式上与政府部门剥离,实质上仍然有利益关系,有些还没有真正脱钩,他们凭借与原主管部门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其为自己承揽业务,甚至为实行某些垄断提供便利条件。有些政府部门或司法机关存在的容许非法中介组织存在、不尊重中介组织执业人员的合法权益等问题,也妨碍了中介组织执业人员的公正执业和公平竞争。二是相关政府部门没有真正转变职能,对一些中介机构行政干预过多,应该放权的不能很好放权,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对其依赖性仍然很大。部分政府部门向中介组织转移的多为无利益、少利益或工作难做的一些职能,并且对这部分转移到中介组织的职能又加以限制、干预,从而引起中介组织及其执业人员的不满,使他们对政府体制改革能否真正适应市场经济心存疑虑。,思想政治工作不到位。社会中介组织工作的相对独立性与人员的频繁流动性造成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困难。近几年来,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关心时事政治,却没有一个组织安排他们参加必要的政治学习;他们希望反映意见和建议,但又找不到合适的渠道。他们中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也不乏其人,但不知道入党申请书向谁交。统战部门应成为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依托,但目前还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情况掌握不多,特别是对新社会阶层群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二是目前统战工作机制和方法,缺乏有效载体,而且由于统战部门自身条件的局限,协调工作难做,从而削弱了开展新社会阶层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三是非公经济阶层依托的经济既有需要“放手”发展的一面,又有需要“健康”发展的一面。党和政府一方面要对他们“尊重、鼓励、保护、表彰”,另一方面又要“团结、帮助、引导、教育”。

⒍新社会阶层特别是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自身的问题比较多。一是受旧的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对自由择业的认识水平不够,大多数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都愿意到财政拨款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去工作,怕担风险,思想不稳定。二新的社会阶层,特别是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由

于素质参差不齐,在一些人员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偷税漏税、制假贩假、克扣员工工资、腐蚀领导干部、败坏社会风气等丑恶现象。

五、措施和办法

一是党和政府要为新社会阶层制定良好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条款,为新社会阶层提供坚实的政策法律保护。二是全市各方面要加强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新社会阶层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宣传他们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使全社会都能关心、支持、帮助新社会阶层,为他们的产生、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统战部要逐步将新社会阶层的党外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士纳入统战工作范围,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四是鼓励和支持新社会阶层积极投身知识、科技和专业创新,为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良好的条件。五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自由择业者将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祖国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社会上发挥更大作用,为社会做应有的贡献。六是加快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门路,为自由择业者提供更宽更广的择业空间。七是加强联系,密切关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和社团组织,推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商会会员等形式,为自由择业者实现参政议政的愿望广开渠道,鼓励他们献计献策,服务社会。

六、工作对策

新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在理论、政策和工作上开拓创新。

一、工作思路要创新。一是要充分认识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对于进一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凝聚新力量的重要意义。二是加强理论政策研究和调查研究。三是积极推动对律师、注册会计师等专业人士的统战工作,以此作为开展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切入点。

二、政策思想要创新。一是要注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与市场经济联系非常紧密,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活动规律非常适应的特点,在发挥统一战线协调利益关系、团结社会力量的功能时,注重通过相关的程序和途径把政策转化为法律法规。二是要注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逐步提升政治参与要求的趋势,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扩大社会各界的政治参与。三是要注意新社会阶层成员构成的广泛性和利益要求多样性的特点。

三、方式方法要创新。要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要加强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要加强工作网络和载体建设。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对新社会阶层中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领导。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和我国政治生活中非常活跃的一个群体,且规模呈扩大趋势。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他们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由择业者中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要把此项工作提到加强党与党外知识分子的联系、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高度来认识,尽快把它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科学分析党外知识分子自由择业的形势和特点,准确把握其整体发展动态和内在规律,了解他们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确保这支日益扩大的队伍不偏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了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领导,建议在党委统战部健全知识分子工作机构,并在政府设立社会工作机关,专门主管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各种协会和团体。

.加强和完善立法,为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法制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做好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基础。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实际,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又有行业特色的法律法规或管理条例,使党外知识分子自由择业和执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政府部门要增加依法办事的透明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通过构建良好的法治环境,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为自由择业的党外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择业和执业环境。要建立统一的、有序的与政府部门真正脱钩的中介机构行业管理组织,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取缔非法盈利性服务机构,打破部门行业垄断,鼓励公平竞争。要尽快建立起自由择业党外知识分子执业保障机制,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使他们在纳税、缴费、评职称、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

.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党外知识分子自由择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该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的事情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依法办理。事实上,只有将行业性、社会性事务尽可能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才能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缺陷、降低交易成本、协调利益冲突的作用。只要法制健全,政策对头,就可以由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由微观管理走向宏观调控,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更好地为中介组织及其从业人员服务。

6.关于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六

废旧铅酸电池、锂电池等随意丢弃担心污染环境,却不知道哪里可以回收;

淘汰掉的手机、 电脑等电子产品越积越多,成为不得不面对的“甜蜜负担”;

剩菜剩饭与生活垃圾分类存放后,却很难找到垃圾分类设施,到了垃圾回收点还是混成了一体;……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性保障,固体废物在回收利用和处理上面临着诸多难题。 尤其是电子废物、废铅酸电池、实验室废物、废矿物油等危险废物,一旦处置不当,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4 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陕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作为陕西省首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地方法规,它的颁布实施,对于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固废”立法:时代的呼唤

固体废物对环境污染,比“雾霾”严重得多。

它的潜在威胁有多大?一组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2014 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7 665.11万吨,较2005 年增长了192%;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109.45 万吨,较2010 年增长了23%;各级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2.57 万吨; 还有历史遗留尚未无害化处置的危险废物及废弃危险化学品数万吨。

目前,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率仅为75%左右,每年约25%左右的固体废物未做到无害化处置,暴露于环境中,工业固体废物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随降水渗流入土壤、地下水、附近河流或渗入地下,随着挥发进入大气,严重污染土壤、地下水、河流、大气。

同时非传统的包装废弃物、电子废物和污水处理厂污泥等固体废物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由固体废物引发的土壤、水质和大气污染事件呈逐年增加趋势, 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带来极大影响。 尤其是危险废物产生量快速增长。 比如,2013年全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 815.64 万吨,产生量居全国第10 位; 同年全省危险废物产生量为99.85 万吨,2014 年109.45 万吨, 增长速度远超全国平均值。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刻不容缓

为了将危险废物环境污染环境风险降到最低,近年来,陕西省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 全面开展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和台账管理制度。 重点是摸清底数,规范管理在控危废, 并建立了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依法监督,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处置企业执法检查,有效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严厉打击非法经营企业,及时堵住企业管理漏洞;全面部署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制订了一系列考核制度和标准,加强管理考核;重点针对陕北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进行整顿,解决好陕北地区石油、天然气开采产生的油泥、泥浆环境污染问题。

治理的形势愈严峻,愈呼唤相关法律的尽快出台。

从初稿到条例:五年“磨一剑”

为将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纳入法治轨道, 早在1995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通过施行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并在2004 年对该法修订过一次之后,2013 年、2015 年又分别两次对个别条款作了修正,确立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

然而, 总的来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大法,还须细化一些原则性的规定。 同时,《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已经出台10 年,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 新问题,还未能及时回应,需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补充,制定一部符合陕西实际,具有较强操作性、针对性和地方特色的法规。

在省委、省人大和省政府高度重视下,省人大法工委、 环资委和省法制办的协调指导下,2011年,省环保厅便成立了法规草案起草小组,开展调研和立法资料收集,着手《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

初稿形成后,首先广泛在全省环保、城建、卫生等系统征求意见和建议,对《条例》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 2014 年8 月至2015 年1 月,在省政府办公厅的指导协调下,又先后征求省党代表、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进行了3 次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条例(草案)》。

在草案起草过程中,张道宏副省长多次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并在第二稿形成后召开专题会议组织讨论研究。 省政府法制办对草案进行了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 在进一步修改的基础上报请省政府第7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

省人大多次组织立法专家进行调研论证,对条例内容进行修改完善。 安东副主任亲自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并多次召开座谈会修订具体条款。 最终由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23 次会议审议通过。 《条例》在明确政府和部门主体责任,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统筹规划编制、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规定和制度安排。

关乎生态保护:更关乎全面小康

《条例》共9 章69 条,主要包括总则、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一般规定、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农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城乡生活垃圾污染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 以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宗旨,坚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在制度设计上以规范、实用、简明为落脚点。 它的颁布实施,对于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条例 》的颁布实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日益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5 年4 月,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去年10 月中央五中全会又将“绿色发展”作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提出。 省委高度重视环境资源问题,提出了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发展战略。 贯彻执行好《条例》,对于推进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的落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

《条例 》的颁布实施是加快陕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协调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仅是推进改革、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推进文明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建成高标准的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将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

《条例 》的颁布实施是建设法治陕西的现实需要。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这方面立法是完善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条例》 在明确政府和部门主体责任,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统筹规划编制、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规定和制度安排。 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促进固体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实现依法治污,都将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7.关于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七

一、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呈加速发展态势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逐年加快。2001—2005年,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加快。从2003年起,县域经济一举扭转了长期发展滞后的被动局面,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005年,三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9.6亿元,是2001年的2.4倍,年均增长14.5%,人均GDP突破800美元;实现财政收入15.05亿元,是2001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8%,;农民人均纯收入2969元,比2001年增加1150元,年均增长10.4%。今年上半年,三县实现工业增加值28.83亿元、财政收入9.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26.4%,其中财政收入增长高于全市11.8个百分点,长丰、肥西工业增加值增长均快于全市。县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56元,同比增长26.8%,高于全市9.2个百分点。三县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的位次大幅上升。2005年县全省(市)综合指数,肥西居第7位,比2001年上升16位;肥东居第8位,比2001年上升10位;长丰居第11位,比2001年上升30位。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行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县域经济中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1年的44.4∶24.9∶30.7调整为25.8∶40.6∶33.6。5年时间,一产比重下降了将近20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15.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2.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

结构变动已越过一、二、三和二、一、三两个阶段,进入二、三、一阶段。县域产业结构趋向工业化、所有制结构趋向民营化、就业结构趋向非农化、人口结构趋向城镇化。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非农产业主导作用日益强化,县域经济效益不断改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在县域工业中,逐步形成了汽车及汽车配件、家电、能源、化工、新型建材、食品、机械、轻纺服装等一批优势产业。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养殖业占农业比重提升到55.7%,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主导作用日益显现。2005年,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5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1亿元、工业税收5.8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6倍、5.1倍和5.3倍,年均分别增长43%、38.5%、39.4%。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1年的78户发展到196户,增加了1.5倍。工业对县域GDP和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7.3%和38.5%,5年分别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县域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由2001年的5.7%提高到17.1%,上升了11.4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园区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有3个省级工业园区和16个经市批准的乡镇工业集中区。2005年,县域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均占县域60%以上,提供税收占三县财政收入50%以上。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种植业、养殖业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取得长足进展,市级标准化养殖小

区发展到5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60%,2005年家禽出栏量突破1亿只,比2001年增长65%;苗木、蔬果面积分别达到17万亩、72.4万亩,设施栽培达到10万亩;成片造林59万亩,相当于建国以来造林面积总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取得突破性进展,龙头企业规模壮大,带动力显著增强。2005年,三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至83家,年销售收入76.9亿元;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1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增至10家,其中10亿元以上2家。伊利乳业、光大木材、新希望集团、和威集团等一批国内大企业、大集团落户三县,使农业产业化跃上新台阶。

(五)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发展后劲显著增强。2001年以来,三县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加大,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75.3亿元,是2001年的4倍多,年均增长32.3%。5年累计实际利用省外资金50.3亿元,其中2005年达到18.6亿元,是2002年的2.1倍,年均增长20.4%。今年以来,三县固定资产投资和招商引资势头更加强劲。1-6月,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17亿元,同比增长134.9%,高于全市22.6个百分点;共引进省外项目48个,实际到位资金19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同比增长91.9%。县域投资加大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进一步增强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二、我市县域经济与经济强县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虽然取得快速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目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仅与全国百强县差距甚远,即使与外省经济强县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

差距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4年我市三县综合实力在全国2063个县(市)排名中,肥西、肥东居中等以上位次,长丰处于中等偏下位次。我市县域平均水平与全国百强县相比,GDP仅为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1.5%,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4.2%,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职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是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4.1%和60.8%。与百强县最后一名莱西市相比,GDP最高的肥东县不及它的30%,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肥西县仅有它44.4%,人均指标相差更多。

差距之二,工业化水平低,产业层次不高。长期以来,我市三县是全国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一产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近年来三县加快推进工业化,县域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但与经济强县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4年,百强县非农产业比重为90.4%,而我市为64.3%,三县中非农产业比重最高的肥西县要比莱西市低21.9个百分点。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看,才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基础薄弱。2004年,我市三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151家,总数比莱西市还要少17家,三县实现工业总产值合计为115.5亿元,只及莱西市59.6%。从各县情况看,肥西、肥东和长丰县拥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仅是莱西市的14.9%、25%和18.5%,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也只及莱西市的31.3%、20.9%和7.4%。县域工业增加值增长主要靠江汽、二电厂等几个大企业拉动,县域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差距之三,县域投资不足,经济外向度低。我市县域经济内资不足、外资有限,投资能力较弱。2004年县域人均基建投资额为794元,只相当于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5.4%。长丰、肥东、肥西三县人均基建投资额分别为1129元、660元和592元,只有莱西的39%、23%和21%。县域贷款水平偏低,到2004年末,三县贷款余额总量为55.7亿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4.6%,人均贷款余额只及百强县的10%,人均贷款额较高的肥东也只有百强县的11.7%,只及莱西的36%。经济外向度也比较低,我市县均出口总额仅为百强县平均水平的1.6%,县均实际利用外资不到百强县平均水平的4%。县域外资依存度为2.2%,远远低于莱西13.4%的水平。

差距之四,资金、人才等要素大量外流,县域生产要素供给不足。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县域有限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县域大量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受县域环境、待遇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域企业工作更少,大量人才流向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目前三县规划建设、工业经济、财税金融、企业管理等方面人才严重短缺,不仅直接影响到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也影响到县域创新能力的提高。2004年,我市县域每万人年均申请专利数0.07件,远远低于百强县每万人均4.37件的水平。

差距之五,市场化程度不高,非公经济发展缓慢。我市县域市场化程度不高,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强。市场中介组织培育不足,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宽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三县民营企业多数规模小,档次低,产业分布不合理,大多集中在第三产业,大多仍然处于家族式管理为主的低级阶段,自身发展潜力有限。截至2006年5月底,三县个体工商户54842户,注册资金仅为7.28亿元,户均仅1.3万元;私营企业3854户,注册资金5.6亿元,户均仅14.6万元。实现的生产总值和税收占县域总量不足50%,远远低于发达地区70%以上的水平。

三、进一步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新的形势下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要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从以乡村为依托、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向以县域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县域经济跃升。

(一)完善发展思路,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当前实施县域突破,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需要资金、项目、技术、人才,但更需要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制度供给。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首要动力。从思想理念方面来说,县域突破首先是发展思路、发展观念的更新和突破,要努力破除一切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摈弃一切束缚发展的落后意识,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提高认识中统一认识,在转变观念中更新观念,在勇于探索中不断前进。要不断强化工业意识、市场意识、创业意识,善于把上级的政策和部署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以创造性的工作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从制度供给方面来说,要从多方面确立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民营经济的主体作用,构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性机制,政府的指导和调控要建立在充分发挥这“两个作用”的基础之上,并保护“两个作用”的有效发挥,而不能取代或限制“两个作用”的发挥。

(二)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说就是工业化过程,就是用现代工业改造传统农业和农村经济,从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经济强县发展实践所证明的基本规律。推进我市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要着眼于市场需求趋向,立足于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原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强化产业特色,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促进资源、资金、人才、技术等向特色产业或产品集聚,使其不断壮大规模,形成优势,在县域内形成若干个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二是大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的主攻点,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好县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洼地”效应,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向园区聚集,使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的主要增长极。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县域农业向经营规模

化、投资多元化、布局区域化方向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依存,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又可以进一步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快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进程,并使之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基点。要按照现代化滨湖城市和“141”城市总体框架,推进我市县域城镇化,重点抓好店埠、上派、双墩等中心城镇建设,加快形成城市副中心。要把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专业市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促进县域城镇建设发展。改革和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市场化经营,多渠道加大对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将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地向周边乡村延伸,对连接城乡和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筹资、统一建设,以改善县域内外联系条件,优化投资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掀起全民创业热潮,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不多,企业数量偏少,民营经济不强,是当前我市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尽快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要加大全民创业的宣传发动,积极引导群众打破小农经济意识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激活各类

创业资源,尽快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进一步消除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中放手、放开,放宽准入限制,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要把发展民营经济同县域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新上项目、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结合起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公有经济改革,参与新上项目投资入股,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

(五)扩大引资规模,加大县域发展投入。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靠项目带动。长期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主要是因为投资不足。因此,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招商引资放在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要紧紧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抢占“地利”先机,吸纳和承接更多的长三角地区转移出来的资本、产业和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积极“进京跑省”,极力争取国家投资和省里支持,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硬环境。要着眼新农村建设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大背景,结合本地“十一五”发展实际,认真谋划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项目,充实和完善县域项目库。每个县每年都要抓几个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对重大项目要加强协调服务,促进尽快开工、建设、投产,形成现实生产力。

8.关于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八

一、农村科普工作基本情况

几年来,在上级科协的正确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市科协紧紧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发挥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践行“三服务一加强”职责,全力组织我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科普工作。为助力我市新农村经济建设,我们以农村科普为重点,切实发挥科协科普主力军作用,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一)、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的科普宣传活动,科普宣传效果明显

进行科普宣传是科协工作的社会职责。为进一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市科协紧紧围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崇尚科学文明,摒弃生活陋习”等主题,充分利用各种科普资源,广泛开展各种科普宣传活动。连续多年在全市农村组织开展了“科技之冬”活动,为农民送技术、送项目、送信息。进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依靠科学、发展经济”等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为使“送科技下乡”活动扩大规模和影响,我们还多次邀请省科技专家边疆行服务团到我市农村为种养 殖专业户及农技协举办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和疑难咨询。几年来,共编印科普宣传资料和画册20万份,举办技术讲座70场次,受众人数达15万人次,增加了科普宣传力度和实效,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

(二)强化“农技协”科普生力军作用,增进农技协实力,促进农村科普和农技协稳步发展

开展农村科普活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农技协组织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方针政策,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科普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上连市场,下连农户,推广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架起农民通往市场的桥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化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以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性作用。为此我市科协始终把扶持发展农技协作为农村科普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进行组织管理和指导,提供市场导向信息,千方百计扶持其发展壮大。目前全市有各类“农技协”25个,会员总数4000余人,专业涉及人参、葡萄、养猪、养鸡、中药材、食用菌等,协会举行的各类培训、技术讲座、技术示范和推广活动由于符合群众需求,极大地调动了农村群众的积极性,已成为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有效载 体和带领农民群众闯市场、发展经济的一支生力军。

(三)加强科普示范基地(户)创建,为全面推动农村科普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科学普及目的在于应用。为使科普工作具体化、适用化和实效化,全面推进农村科学技术普及,市科协积极组织指导开展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各类科普示范基地(户)的创建工作。2005年以来,已创建省级“科普示范基地”两个,县级科普示范基地22个,科普示范户44个。通过这些科普示范基地(户)的创建、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大了农村科普工作力度,全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科技措施得到逐步推广应用,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科普工作的机制和协调制度不够完善。按照《科普法》规定,县(市)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普工作协调制度,但我市仍未建立科普工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少数单位和乡镇还存在对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一些单位对“科教兴市”和“科普惠农兴村”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把科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没有制定科普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二)农技协发展状大面临多重困难。一是扶持协会发 展的政策不多,协会或会员办理贷款难,无法解决项目资金问题;二是协会的产品市场销售没有保障,因为一些不合理的价格压制或产品运输成本过高等因素导致高投入、低效益;三是有些协会缺乏专业性实用技术人才,导致项目发展中出现的疑难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四、几点建议

(一)建立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充分发挥我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小组的决策指导作用,千方百计调动承担涉农任务的牵头部门与责任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议,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相关部门工作有规划,任务落实到位。

(二)稳定和扩大科普队伍,促进科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一是科普队伍必须坚持专、兼结合;二是加强科普人员培训,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普人才队伍;三是巩固扩大学(协)会队伍,使广大科技工作者能进入学会大家庭,加强学术交流,引导促进各类新型实用技术辐射农村基层,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9.关于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九

一当前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实验教学程序化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实验教学当中, 专业实验一般都是一些日常验证性实验, 每一次实验由教师提前安排好仪器、样品与试剂, 并由任课教师认真讲解具体的实验方案、应当注意的事项, 随后由学生依据实验指导书中的方案和实验步骤, 按部就班地逐项开展验证, 这种实验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和实验指导书为主体, 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无法达到实验教学之目标, 会出现流于表面形式之现象, 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无法真正提高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

2. 实验教学内容陈旧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 实验教学的内容往往跟不上学科发展的要求, 存在滞后性和陈旧性。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实验一般没有单独作为一门课程, 学时有限, 实验内容简单, 实验只涉及“固体废物的破碎及筛分实验”、“垃圾的热值测定”、“危险废物的毒性浸出实验”等, 存在实验方法单一, 实验手段缺乏创新性等缺点, 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3. 实验场地有限

专门用于实验教学的场地十分有限, 很多其他实验室和仪器分析中心为了便于管理, 往往只用于研究生和教师从事科学研究, 对本科生不开放。因此由于场地、仪器、设备的限制, 教学实验只能安排几人一组合做实验, 导致学生难以在实验过中独立思考、独立操作, 很难保证每个学生的参与度。

鉴于以上几点, 如何对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能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实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结合实验教学研究成果以及教学经验, 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专业人才的策略

1. 在验证性实验教学中培养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专业人才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在开展验证性实验时可采取以下措施:认真安排好实验的顺序, 选用危险废物浸出毒性测试实验, 把几个验证性实验实施有机统一。教学过程中, 可选用一种含重金属浸出毒性超标的废渣, 先对废渣进行预处理, 开展固体废物的破碎筛分实验, 然后利用预处理后的样品进行危险废物固化处理实验, 最后测试固化前后固体废物的浸出毒性。通过验证性实验, 学生可以掌握固体废物破碎、筛分等预处理的原理、意义, 以及危险废物中重金属含量、浸出毒性的测定方法, 掌握固化原理及方法, 让学生深刻体会固体废物处理的无害化原则。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讲授实验的基本技能, 使实验操作过程具体化、实际化, 方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较好地掌握实验基本技能。这种验证性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大学生们的实验意识, 培养其创新能力, 有助于其养成较好的专业研究习惯。

2. 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培养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专业人才

开展综合性实验是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实验课程中的诸多理论知识相互结合起来的大实验, 其主要特征是具备了技能上的综合性、操作上的独立性以及可思考性等等。依据专业特色和课题组研究背景, 可以把“铬渣的细菌解毒实验”改进为综合性的实验教学。该试验是从本课题组教师的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而成的学生实验项目, 铬渣中的水溶性六价铬被列为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八种化学物质之一, 是国际公认的三种致癌金属物之一。铬渣的治理问题一直是困扰和阻碍我国铬盐工业发展的重大难题之一, 也是国际性环保科技难题, 技术上缺乏可以彻底根治的良方。因此该实验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和科技前沿性。在实验过程中, 可以按照科研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要求学生, 设计细菌培养、铬渣预处理、铬渣细菌解毒、铬渣解毒前后的浸出毒性测试、解毒后铬渣制备建筑材料等一系列的实验, 通过实验, 让学生亲自见证铬渣从危险废物转变成可用的建筑材料, “变废为宝”, 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固体废物的特性及“三化”原则。此外, 在实验设计阶段, 指导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案, 此外, 强化实验报告的撰写, 强调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 而不是仅以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验结果, 缺乏自己主动思考的内容, 特别是对与预期结果或理论不符的实验结果, 应当认真分析其异常的可能原因, 培养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通过综合性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在开放性实验教学中培养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专业人才

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教师研究课题, 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团队的方式, 在导师的指导下, 自主选题设计、自主设计实施方案, 自行确定实验方法、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等。学生在开放性实验中具有非常大的活动空间。比如, 学生可以结合本校环境环境工程专业特色以及研究前沿, 实施“重金属废渣硫化浮选技术”这一开放性实验。该技术是利用重金属硫化物易于浮选回收的特点, 对重金属废渣进行硫化处理, 促使废渣中各重金属生成金属硫化物, 从而得以浮选回收, 同时利用金属硫化物化学性质稳定的特点对重金属废渣进行解毒处理, 残渣进一步制备高性能的硫磺建材。在实验过程中, 学生可以针对不同重金属废渣的特性, 研究不同的硫化剂、硫化条件、浮选对重金属回收率的影响, 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 实现重金属废渣的有价回收和梯级利用, 从而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 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而且开放性实验可以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在设计型实验教学中培养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专业人才

综合设计型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 结合本课程的综合知识以及本校环境工程的专业特色,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选题往往来源于学科理论研究前沿和工程实际, 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如针对某种元素的有色冶金废渣, 设计从该废渣中回收有价金属的工艺流程并加以实施。有色冶金废渣是我国重要的二次矿产资源, 有色冶金废渣中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是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是目前实现冶金废渣资源化的最重要途径。在设计工艺方案过程中, 学生需要掌握固体废物化学浸出基本原理、浸出液中目的组分的提取与分离原理以及固体废物生物处理基本原理、冶金工程原理等, 综合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设计出合理、经济、有效的方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 学生进行自由地组合, 多人共同来设计方案与研究问题, 教师可参与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方案的比选。在进行实验论证方案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在方案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一些问题或是设计中存在的缺陷,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 不断改进设计方案,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因此通过综合设计型实验,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活学活用, 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其创新能力, 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在实施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运用更加灵活的实验教学方法, 使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和体现。学生通过亲手进行验证性、综合性、开放性及设计性等实验, 使其在查找文献、设计实验、开展实验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对于培养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专业人才具有很好的支持与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晓菲、白向玉、刘汉湖.《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新课程研究 (中旬) , 2014 (7)

[2]李玉梅、陈莉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

10.关于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资料档案,并按年度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申报登记内容发生重大改变的,应当在发生改变之日起十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报。

第十条 生产、销售列入国家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应当在产品报废和包装物使用后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回收。

企事业单位应当对其产生的可以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加以利用。无条件自行利用的,可以由有条件的单位加以利用;对暂时不利用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设贮存设施,安全分类存放;对不能利用的,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自行处置或者委托依法设立的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

第十一条 禁止进口列入国家禁止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目录及自动许可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进口固体废物利用活动的监督检查。

利用进口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对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向所在地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不能利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后未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拆解和利用的,不得买卖或者转让。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鼓励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规划,并对农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

第十三条 从事畜禽规模养殖,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防止污染环境。

畜禽养殖相对集中地区,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畜禽粪便污染环境防治规划,指导从事畜禽规模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利用沼气、制造有机复合肥等技术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

畜禽规模养殖标准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病死畜禽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组织建设病死畜禽集中处置设施。病死畜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处置。

染疫畜禽和为防止疫病传播在一定区域内捕杀的畜禽处理费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

第十五条 对工业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泥以及河道淤泥,产生者或者依法负有管理责任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依法进行功能调整。

工业企业、垃圾填埋场所、农业生产单位等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土壤。

第十七条 污染土壤实行环境风险评估和修复制度。

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和其他可能受污染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土地的开发利用者应当事先委托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对该地块土壤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被污染土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清理和处置,达到环境保护要求后方可开发、利用。

被污染土壤的清理和处置费用,由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承担;无明确责任人或者责任人丧失责任能力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

可能受污染并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土地的范围以及认定污染土壤的标准,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国土资源、农业、建设部门确定。

第十八条 填埋过危险废物的场地不得随意开发利用,确需开发利用的,应当通过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规划等部门组织的论证后,方可进行适宜的非农业开发和利用。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研究和开发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餐具和包装物。

禁止生产、销售和经营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以及省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其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及其复合制品。

从事废塑料、废布料回收利用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在回收利用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第二十条 固体废物处置实行污染者付费原则。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和技术规范处置固体废物,无能力自行处置的,应当委托依法设立的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并支付处置费用;无能力自行处置又不依法委托处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关单位代为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承担。

处置费用的标准,由设区的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制定;其中生活垃圾处置费用的标准,可以由县(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法律、法规对处置费用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固体废物的处置设施,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单位自行处置固体废物的,其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委托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的,应当自行建设贮存设施。

第二十二条 发展和改革、经济贸易、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和处置设施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布点、立项审批、项目用地等保障工作。

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规定。已建成的固体废物处置设施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标准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二十三条 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需要销毁的,应当采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方式进行处理,禁止露天焚烧、擅自填埋;其中属于危险废物和有害废物的,应当交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统一集中处置。

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的处置费用由有关责任人承担;责任人不明确或者丧失责任能力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承担。

第三章 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规划,增加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统筹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共建共享。

禁止建设工艺落后、设备简陋、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第二十五条 对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分类收集和运输,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实施无害化处置。

第二十六条 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实行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市、区)处置的原则。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并组织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集中存放点和垃圾中转站。

不具备集中处置条件的偏远山区、海岛的农村,经县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就地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费用给予财政补助和支持。

第二十八条 从事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建和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的单位,以及机场、码头、车站、港口、公园、商场等公共设施、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卫生的规定,配套建设或者配备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11.关于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十一

一、工业园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市工业园区发展起步于1990年,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标志着我市工业园区(开发区)建设的起点跨入国家级水平。2001年市政府启动区旗县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使全市工业园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的要求,对我市36个开发区(园区)进行了调整和整顿。目前,国家已经认定和公告保留的国家级工业园区为: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有:内蒙古包头铝业产业园区、内蒙古包头九原工业园区,内蒙古包头石拐工业园区和内蒙古包头兴胜经济开发区。还有部分园区正在报批认定过程中。各旗县区立足自身产业实际,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在调整中也积极规范了一些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工业园区,比如:昆区依托小包钢破产重组规划建设的包头市不锈钢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青山区围绕一机集团、北方重工等龙头企业,开发建设了包头装备制造业项目区等。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特别是“十五”期间的发展、整顿和提高,列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五个工业园区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加速发展的基础条件,对全市工业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2006年末,工业园区累计入区企业达902户,投资总额483.48亿元,销售收入579.7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91.2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7.5%,园区工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管理委员会建制为副地级,编制为200人。位于市区南部,现共管理3片地区:一是规划区,面积15.53平方公里;二是希望工业园区,面积12平方公里;三是万水泉镇,辖区面积66平方公里。近几年,稀土高新区管理委员会,紧紧围绕稀土及其深加工、装备制造、铝铜及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主导产业,大力构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壮大经济实力。2006年开发区引进南京联强集团投资20亿元的特种精密板带等15个项目,投资额达33.44亿元,建成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90亿元。2006年,按在地的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22.7亿元,同比增长35.0%;工业增加值40.5亿元,同比增长23.0%;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17.5亿元,同比增长33.9%;实现利税14.1亿元,同比增长111.3%;2006年,财政收入13.38亿元,支出6.19亿元。

包头铝业生态工业园区于2002年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立,其管理委员会建制为副县级,编制13人。位于东河区东部,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2005年通过国土资源部对园区规划用地的审核,核定园区面积为2000公顷,园区四至范围为“东至毛其来村,南到黄河二道坝,西至河北村,北至丹拉高速公路”。2006年,成立了包头铝业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园区开发公司,进一步加快了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步伐。先后完成了核心区2.35公里东西主干道工程,开工建设了包铝三期南北道路和园区污水处理厂,完善了园区供暖配套设施。加速推进11OKV变电站建设,并已开始为园区供电。2006年,园区成功引进了凯普松电子科技(包头)有限公司等6户铝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延伸了铝产业链,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18亿元。截止2006年底,园区累计投资97亿元。园区共有企业35家,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工业增加值19.36亿元,上缴税金2.7亿元。

内蒙古包头九原工业园区成立于2001年,规划面积为14.63平方公里,于2006年正式通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园区位于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镇境内l1O国道753公里处,东起稀土高科,南临包钢尾矿库,西至南绕城公路,北接丹拉高速公路。园区管理结构的副县级建制正在报批中。目前已累计投资1亿元,初步具备了“七通一平”的投资环境。主要基础设施有:17公里长的园区道路,7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占地600亩的货场和110KV变电站一座,投资258万元的电缆沟工程,同时计划兴建日供水能力达3万吨的供水工程,日处理5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一座,并为企业免费接入宽带,提供各项通讯服务。钢铁、稀土是园区两大主导产业,钢铁产业产值占园区全部产业的50%,稀土产业产值占开发区全部产业的30%。2006年底,园区共有企业92家,实现销售收入41.85亿元,工业增加值1.22亿元。

内蒙古包头石拐工业园区成立于2001年5月,其管理委员会建制为正科级,编制为7人。园区分两个区域:一园区位于石拐区杨窑沟内,二园区位于福永居后坝村。2006年7月,石拐工业园区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并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正式成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经国土资源部核准园区总体规划面积233公顷,已开发面积184公顷。近几年来,园区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亿多元,建设了11OKV、220KV变电站2座,总容量达70万千伏安;铺设园区公路5.7公里,供水管网4.5公里,实现了“七通一平”。目前,工业园区先后引进47户企业,拥有8000KVA以上的矿热炉58台。通过近两年的整合、重组,现有企业30户,电力总负荷达到46万千伏安,具备了年生产硅铁、硅锰、工业硅等产品30万吨、电石15万吨、粗铜3万吨、金属镁0.5万吨的生产能力。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5亿元,工业增加值12亿元,完成税金0.7亿元。

内蒙古包头兴胜经济开发区筹建于2001年6月,2006年经国土资源部、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工业开发区。其管理结构的副县级建制正在报批中。开发区位于110国道南侧724—726公里处,总规划面积232.44公顷。开发区机构由管委会和开发有限公司组成。截至2006年底,开发区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建成三横三纵水泥路面,并与210国道、110国道及建设路相连。通过中心动力站实现了集中供气和供暖,全面实现了“七通一平”。兴胜经济开发区以生物制药业、现代制造业、机械加工业、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2006年,兴胜经济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4.3亿元,同比增长1.3倍,实现工业增加值7.7亿元,同比增长1.3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5亿元,同比增长37.3%,完成税收0.8亿元,同比增长92.3%。

包头不锈钢产业基地于2005年11月经昆区政府批准成立,规划范围为:东至昆都仑河、西至包钢厂前路,南至团结大街、北至包白铁路,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以华业特钢2300亩土地为核心区,资金投入1000万元。主要是绿化、美化、亮化、道路硬化等基础建设。包头不锈钢产业园区是以华业特钢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利用包钢、二冶的存量资产进行优化整合,拓展不锈钢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现引入华业公司年产60万吨不锈钢项目、华禹铬业公司年产3万吨铬铁项目、华灵公司年产lO万吨不锈钢冷轧中宽带项目、华盛公司年产12万吨不锈钢流体管材项目、二冶昕隆钢材市场项目、包头北方创业钢结构有限公司项目。2006年底,园区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创利税3亿元。

包头装备制造业项目区总规划面积26平方公里,位于包头市青山区厂前路以北、建华路以西、丹拉高速公路以南、民族东路以东。具体包括三部分:一是已建成区,二是规划区,三是核心区。自2004年以来,已累计投入资金近1亿元用于项目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核心区已征用的1400亩土地实现了“七通一平”。主导产业重点是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重型装备和专用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体系。以一机集团、北方重工集团为主,共有涉及北方奔驰公司、北方创业公司、北方实业公司、一机集团综企路通弹簧公司、一机林峰特铸厂、一机大地石油机械公司、北方创业专用汽车公司、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方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北方铸钢公司等重点装备制造企业60余户入驻,全年可实现总产值近120亿元。核心区项目进展情况:目前,项目核心区共有7家企业入驻,总占地面积400余亩,总投资额达3.71亿元。全部建成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达到12.1亿元,年税收达到1.5亿元。这7家企业中,已竣工投入使用的有1家,为包头市冠工贸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设的阿特拉斯工程机械项目,其余6家正在加紧建设,预计2007年上半年将全部投产。规划区项目进展情况:以汽车整车制造、风力发电设备为主导产业,目前,在谈项目有晶牛集团投资20亿元建设的微晶研发基地项目,其项目选址已初步确定。

土右旗新型工业园区其管理委员会建制为正科级。现有正科级领导2人,副科级领导4人,工作人员11人。内设3 个职能股室,下设2个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园区位于国家物资储备局137处铁路专用线以东、美岱桥村以西、110国道以南、京包铁路以北,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2.7公里,分为近期规划18平方公里,中期规划30平方公里,远期规划50平方公里;按功能区分为:电力能源循环经济区、冶化工业区、农牧业产业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综合服务区。园区内现有工业企业26个,已建成旺旺食品、明旺乳业、天喔食品、生技铜业、海亮塑胶管材、低温煤焦油分类提纯项目;在建项目有:山晟煤焦、山晟煤气掺烧煤矸石2×5万千瓦发电机组工程、玉米深加工、铜治炼、多晶硅循环经济、华电土右电厂一期2×60万千瓦发电机组工程;即将兴建的有:京科新材。园区内已初步形成了冶金、化工、食品、煤矿、农畜产品深加工、电力、制药等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亿元,固定资产累计完成12亿元,园区基本实现“四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通迅、土地平整)。2006年,园区企业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6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44万元,工业销售收入2.48亿元,企业利润746.46万元,工业企业税金1900万元,就业人数达2500人。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业园区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是报批难。受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从严从紧的影响,自治区级以上工业园区的审批还没有解冻。二是入园项目不够大。如多数入园项目规模小,投资力度不大,产业关联度小、链条不够长,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不够明显。三是技术改造力度不大。个别园区内的有些企业仍然延用陈旧设备和落后的生产工艺组织生产,生产效率较低,产品结构单

一、质量难以保证。

(二)园区内科技创新型产业较少,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

一是优势项目少。多数入园项目技术附加值小,产品性价比较低。二是研发能力较低。多数入园项目在核心技术的开发研究上投入不足。三是人才较少。多数入园项目具有一流管理水平的高层管理者不多,现有的高技术、高技能人才不能满足园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工业园区规范化水平还不够高

一是特色不鲜明。一些重点园区尚未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低水平竞争、争抢项目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定位不明确。园区建设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相适应;园区建设的规划定位、区位指向与城市规划功能布局相脱节。三是集约化程度低。一些高耗能低效益项目的引进,不但与园区现有产业集群和总体规划背道而弛,而且也没有经过环保评价。

上一篇:2010-2011学年下期郑东新区中学英语教研总结下一篇:中班优秀体育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