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论文

2024-06-29

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论文(精选7篇)

1.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论文 篇一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苏妙云 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

摘要:信息素养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上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具备一致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认为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 任务驱动法 自主学习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认为,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信息技术课是提高学生信息技能的最主要途径,但信息技术课不能单纯地培养机器的操作者,而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其他方面培养。

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指出 “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课如何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上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具备一致性,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教给学生什么?难道就是教学生练练打字,制作网页、画画图吗?果真如此,那么只要参加电脑培训班好了,又何必从中小学开始就开设信息技术课呢?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法,上课时一再强调重点、难点,一再叮嘱学生哪些知识要记等等,却忽视学生信息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的培养。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要创设实践环境,让学习者自主在去探究、去发现,教师应该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和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和开放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的兴趣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作用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设置适当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此,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的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即任务是一个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的。任务驱动教学强调以活动为中心,因此,我们在课前要认真设计活动,老师的角色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要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教师应首先设置情景,提出一个主题,当学生探索欲望被激发后,老师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研究,然后围绕主题布置任务,对于任务目标的设计尤其重要,任务目标应该尽可能与日常学习生活或其他学科内容密切联系,那些仅仅是为了训练某项操作而设计的任务,学生的兴趣往往不大,只有任务设计合理了,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研究。提出任务后,再就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该任务展开思考,该任务主要讲的什么?完成该任务必须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自己准备从哪些途径来获得这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该怎样办?这样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学生弄清任务含义,并按照一条正确的思路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要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纠正错误的理解和思路,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坚持这样,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有很大的益处。

比如学习“Word 2003的综合应用”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每一位同学要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电子板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

1、Word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

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

3、视图、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

4、Word的图形功能。

5、Word的制作表格功能。把这5个知识点又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中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点。总之,真正的“任务驱动”,并不是死板的、照搬照抄式的,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完成任务是为了驱动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学习知识,进而活用知识、创新知识。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学习的主动性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钻研、自主学习,且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这样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老师也应该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资源方式进行学习。例如自学课本,阅读电子教材,观看CAI辅助教学软件,或访问相关网站等,让学生自己选,自己看,自己学,自己试。学生对于需要完成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主动阅读、认真思考,分析研究,初步理解和实践验证,从而形成知识表象和动作技能。

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在Word2003中如何改变改变字体和字号时,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两个字体字号和颜色不同,但文字内容相同的文件,让学生比较两个文件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然说出字的字体和字号及颜色不同,然后让学生在软件中进行实践操作,学生根据课本上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了任务,但他们的方法都一样,这时时侯老师适时引导,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自主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于是,学生们象寻宝一样在软件中找其它的方法,结果学生找到了很多种方法,甚至个别学生还会使用文字效果,做出了更精彩的文字。这时侯,我再让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们评价他们的操作各有什么优点,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失败,学生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创新,寻求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设计。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知识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之更加深刻,更加灵活。

3、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些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4、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能独立地思考、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件事情通常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

5、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在信息的海洋里,既有对社会进步有利的信息,也有大量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信息“垃圾”;既有真实有效的信息,也有虚假骗人的内容。所以,面对大海一样的信息,学习者必须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应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上强调:“同学们,你们在网上查寻资料的同时,不要因为贪玩和好奇进入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你们应该有一双‘火眼金星’来识别网上这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我还打电话到一些同学家里,告诉他们家长,让他们配合做好工作,如注意别让孩子进黄色、暴力网站,教育孩子不要通过QQ盲目与人交朋友等。除此,学校还经常召开大会,邀请有关人士来校作报告,通过一些逼真的画面和有声有色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提高他们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我平时还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或利用计算机进行非法活动是一种不道德、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

总之,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是新生事物,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11

2、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1.2

4、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2001.9

2.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论文 篇二

关键词:优化,教学,提升,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个人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他以后的社会生活。所以,新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学生综合实践课程中的重要学科而提出来。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不是学校的统考科目,一直没有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非常大,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因此,我们要优化信息技术教学, 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形象直观,培养兴趣

受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的影响,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知识的接受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完成,有意注意坚持时间不长,只有通过形象直观的实物或语言进行直接感知, 才能获取知识与技能。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兴趣,我们的教学就要采用形象法, 把一些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比喻成学生身边的一些事物,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不再感觉到信息技术的枯燥与高深。

比如,在教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时,学生对于什么是硬盘、什么是内存条、什么是优盘等都非常陌生。于是, 我把硬盘比作是粮食的仓库,内存条只是临时存储,是向仓库运送粮食的器械,而优盘则是装粮食的口袋,可以把粮食运送到任何一个仓库里,也可以把粮食从这一个仓库里搬到另一个仓库里。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了这几个存储器的用途与区别。

二、操作实践,提升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信息技术课的操作性比较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大部分是在操作过程中形成的。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总是抱着想尝试的思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讲解多了,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而且在操作时也会被教师的讲解左右思路。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不能空头讲一些理论知识,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当操作遇到困难时,我们再给予帮助,就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与实践过程中提升能力。

比如,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9课《收发电子邮件》时,我把每一个学生申请的电子邮箱全部列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好朋友来发邮件,可以是祝福语,也可以是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说一些私密话。当学生看到别人给自己发来的邮件时,那种兴奋的样子就足以说明他们是非常乐意学习收发电子邮件的。这时,我再要求学生根据别人发给自己的邮件内容进行回复或者转发。这样,一来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技能, 二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的品质。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学生有什么想法或问题时,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来与好朋友交流了。

三、整合学科,相互促进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小学其他课程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其他学科的教学也经常会运用到信息技术。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时,我们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商议,把信息技术课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局面。

在教学语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课后在网上搜索一些与所学课文相关的知识来补充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把语文内容渗透进来,比如让学生在电脑上写作文、修改作文。在教学数学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搜索并解答一些相应的数学试题,而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可以让学生编制一些数学试题,这样还可以巩固一些公式等基本操作技能。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巩固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

3.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论文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4-0041-02

提升学生以培养信息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为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当前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刻不容缓的事情。学校教育应从记忆型教育转化为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教育,即在培养学生时,从记忆信息转向应用信息和创新信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信息素养,就是利用计算机等现代通讯设备或工具获取信息,通过整理、保存、鉴别、加工处理,对信息加以综合利用,从而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的能力或技能。

当前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以信息技术课程建构学生的信息素养内部结构,而且还要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渗透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使用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学生信息素养的外在发展环境,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生活实际整合起来,与社会实践活动整合起来,与信息文化整合起来,从而建构学生信息素养良性的、立体的生存发展环境。本文从五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转变师生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要转变观念,教师更要转变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绝对的师生关系,而变成学习交流者的身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借助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究的认知与情感激励工具。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下,教师的传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很多方面学生懂得的甚至比教师还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学生提出而教师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课下寻找答案。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已不只停留在课堂和教科书上,已能自觉主动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去解决问题。

二、注重各学科整合,在课程建构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加以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比如,利用中文输入法打字让学生加强巩固汉语拼音;利用益智CAI软件把学生做数学、英语、语文题目的过程游戏化,让他们学得更开心;在学习“画图”这一软件时,与美术课结合,让学生每人设计自己的作品;学习“Word文字处理”这一内容时,与语文课相结合,要求学生写电子日记、无纸作文;学习“Excel”与数学课的分析、统计相结合,培育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的整合,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信息技巧,更增强了各种能力,特别是信息素养的能力。实践表明,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的效率,从而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实际,在问题活动中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生活需要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也依托社会生活得以发展,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显出信息技术巨大的价值。

中学生具有超常敏感的时代性、社会性,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局限于课程、课本和学校的做法,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是不完整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生在参与课程(尤其是地方、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开发的活动中,与社区、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学生的社会生活面临着重新建构,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活动”将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些源于生活或贴近生活的“问题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信息的重组与统一。同时,通过信息搜集、比较、概括等方法扩展、增值信息,并在信息扩展与增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在交流交往中培养信息素养

人的学习最初都来自实践,来自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交流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同样离不开理论结合实践,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平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用电脑设计板报、设计教室布置、统计成绩等;用画笔、Photoshop等软件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等。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以电子报刊、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为主题内容的电子作品评选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作品,各显所能,各展其才。无论是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伙伴与团体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大大拓宽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把信息技术教育从单纯强调个体作为的活动中解放出来,融入到广阔的社会群(团)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实现社会化。

五、重视文化视野,在信息文化建构中培养信息素养

教育是一项文化活动,从广义上看,信息技术教育亦应是一项信息文化活动。一方面,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它们的生成和发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只强调技术能力而忽视人文观念,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必须提升到文化层面,站在文化视角,信息技术教育才有质的升华——从单纯的信息技能训练走向整体的信息文化素养积淀。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仅站在技术能力的角度,忽视与脱离了文化视野,影响了学生完整的信息素养的发展。曾有某校发生的“学生网上骂老师”事件,不能不令人遗憾万分,这也将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推到了难堪和被动的境地。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可塑时期,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有关的道德、法律、法规,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

总之,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只有教育者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探索,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有用的人才。

4.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论文 篇四

财经部 张明

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而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文化的重要职责,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尝试。

一、利用顺口溜、诗歌、短信记常识

1、巧记历史年代顺序

文史不分家,很多文学常识涉及到历史年代顺序,而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年代一片茫然,要么记不住,要么记混了,我把自己上中学时历史老师总结的顺口溜让学生抄下来,背过,这对学生学习古典诗歌,古文等非常有帮助。顺口溜是这样写的: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2、生肖拜年记生肖 鸡雄狗壮蛇吞象,兔静猪守牛气沉。猴精鼠慧三羊泰,虎跃龙腾马上春!

知道了十二生肖,再与十二地支配合记忆,记得牢,不容易遗漏。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3、短信拜年记年号

我代表大清皇室祝您工作顺治,身体康熙、品行雍正、财运乾隆、处处嘉庆、前途道光、业绩咸丰、德才同治、心情光绪、一切宣统、慈禧此喜,新春愉快!大清三百年,皇帝更换频繁,顺序易搞混,这个短信拜年编得独具匠心,方便了学生记忆。

二、在语文教学中传播传统文化“正能量”

1、孟子的“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即同情心,见到别人遭受灾祸不幸产生同情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有没有同情心,行不行仁爱,是人与禽兽的区别。在王蒙的《善良》一文中,我特别跟学生强调,善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个同学在漫长人生中都应该保持良善之心。

2、中国人的骨气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就是骨气。元末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拒绝投降,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一个是田园诗,另一个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对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最深的有两个精神,一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一是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的是一种傲骨,我们说知识分子清高,其实就是知识分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骨气,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3、盛唐气象,少年精神

唐代文学史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盛唐的诗歌充满乐观、昂扬、进取的精神,回荡着高亢激昂的旋律。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等等,这些诗句饱含为国征战,视死如归的豪迈之情,这就是盛唐精神,年轻人应该具备的精神气质。北大中文系教授林庚先生对唐诗做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的经典概括,李白是最能代表盛唐精神的,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这些千古名句大气磅礴,表现出李白的狂放自信。我在给学生讲唐诗的时候特别强调盛唐气象,少年精神,鼓励学生开朗自信,乐观进取。

三、警惕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学会独立思考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形象的阐明了要批判的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我们在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也不能全盘接收,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明辨是非,去恶扬善。我举两个例子,这也是我给学生讲过的,鼓励学生思考分辨的。

1、“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

郭巨埋儿公益广告,标题一行字“中华传统美德篇”(见课件图片)

孝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二十四孝故事至今广为流传,但是像“埋儿奉母”的故事与新时代价值观格格不入,甚至触犯了法律的红线,居然堂而皇之矗立在闹市街头,冠以“中华传统美德”,实属不该。其实,早在百十年前,鲁迅在他的《二十四孝图》一文中,就对这种违反人性的愚孝进行了批判。

2、关于“贞操”

所谓贞操,是男子单方面要求女子忠诚的观念,是封建伦理道德强加给女性的枷锁。贞操不是刀剑,贞操观念却能杀人于无形,这本来早就应该被扔到历史垃圾堆的陈腐思想,如今却被某些人视为珍宝,大肆宣扬,害人不浅(见课件图片)。其实,感情的忠贞,思想的纯洁,比所谓的“守贞”要干净、高尚的多。所以,只要有机会,我就会给学生强调,生命比贞操贵百倍,千倍,同学们一定要珍惜年轻的生命。

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5.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论文 篇五

为了加大诗词对学生的熏陶作用,扎实推进我校的内涵发展,沉淀学校文化底蕴,形成学校鲜明特色。商老庄乡中心小学打造“诗香校园”,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为了打造“诗香校园”我校主要作了以下工作:

编写教材

我校编写了经典诗词诵读课程——《诗歌之旅》。本书共收录古今中外经典诗歌(诗词)300首:中国古代诗词236首;中国近、现代诗歌,48首;外国诗歌,16首,共计300首。

营造诗香氛围,学校在教学楼、综合楼每个楼层都张贴了古今中外名诗名句,让学生徜徉诗海。真正做到了“抬头尽是诗海,俯身嗅到诗香”。

诗词两分钟:为让学生有饱满的精神状态,提高学生上课的学习兴趣,规定课前两分钟为学生集体背诵诗词的时间,学生可根据我校《诗歌之旅》中选定的轻柔诵读、激昂诵读、节奏诵读、抒情诵读等形式自由诵读。

诗词路队:为展现我校诗香校园的风采,提升我校诗香文化品位,各班级在路队行进过程中必须背诵本周学习的诗词。

诗词暮诵:为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诗词,诵读诗词。每周二课外活动时间为学生暮诵诗词时间。周二由语文教师讲解诗词,可播放网上收集的视频、图片,讲解诗词内容或集体背诵诗词。

诗词考核

(1)为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诗词、表现诗词,培养学生的表现力、表演力,检查学生学习诗词的成果,学校规定每四周左右举行一次抽查诗词背诵的活动,在各班级中按学号随机抽取部分同学,检查背诵诗词情况,由学校组织评委打分,成绩计入教师量化考核成绩。

(2)每四周举行一次“诗词表演”活动,表演内容为每年级组四周来学习背诵的诗词,节目形式不拘一格,可配乐朗诵、配乐歌唱、舞蹈等。

6.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下信息技术论文 篇六

现如今,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下信息技术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学生信息素

养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知识的一个主要阵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素养养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以及相关概念,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熟练地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重视对信息的查找、分析以及评价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初中学生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中生来说,其信息素养应该包括信息常识、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以及信息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所学信息技术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技能,而且能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对信息的理解、筛选、获取以及辨别等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道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使其自觉遵循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初中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信息

素养的教学实践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它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含义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围绕教师指定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通过积极主动地应用学习资源,并结合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来完成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其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探究、好奇心理的利用,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任务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以较高的兴趣带着任务或者问题进行学习活动,并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和讨论对其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将其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从而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1以目标为依据,创设情境,设计任务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整个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而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使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的状态,以便教与学的有效开展,这是实现任务驱动教学的必要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常见的生活情境对任务进行设计,自然而真实地引出任务,进而唤起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并对任务有更深的理解。在任务的.设计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任务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在设计中要将任务分为基本任务、提高任务和创作任务三个阶段,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二是任务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任务应该同时涉及到新知识和旧知识,这有利于完善知识系统的构建以及知识的灵活运用;三是要充分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以及重点和难点的分散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

2、2组织课堂,完成任务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引出任务之后,为了减少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盲目性,教师可对任务进行适当的分析。通过任务的提出,学生开始思考,并用所学的知识对任务进行处理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情况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倡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这有利于学生之间不同观点的补充、修正和交流,激发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2、3效果评价和总结效果评价和总结是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信心与成就感的大好时机。首先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案、过程以及结果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或者相互评价,并结合别人的发言,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其次教师也应适当做出总结性评价,帮助学生作归纳与总结,指出这些作品的长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加深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各种见解的合理性给予充分的肯定,尊重学生的意见和个性发展,并适当地给予启发和引导,善于抓住学生中的创新点,着重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

3、结语

7.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论文 篇七

一、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 笔者认为, 在实际教学中, 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却并非如人所愿, 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与其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却缺少相应的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修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 既可能是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所涵盖的信息技术教育, 也包括非学校教学计划中的、学校信息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蕴含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多方面提升信息素养的环境和手段, 能让学生将信息技术显性课程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 中学到的知识得到综合运用、创新运用, 从而提高信息素养。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由于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为学生营造了优良的信息化环境, 创造了浓郁的信息文化氛围,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交流等融为一体, 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提高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

2、有利于学生增强信息意识、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为学生营造了开放的信息化环境, 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 从书本走向实践, 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 形成主动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态度。

3、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活动能力 (信息识别与获取、信息存储与管理、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发布与交流) , 在这一系列信息活动中, 学生可以主动地、富有创造性地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价值观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 (如学校的信息化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氛围等)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分析与评价能力, 使学生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实施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教育的多种途径

1、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

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本身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隐性课程。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突出信息意识、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二是课程整合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实施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开展信息活动, 使信息技术成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既改进了教师的教, 又促进了学生的学, 即完成了学科教学任务, 有提升了学生信息素养, 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2、学习活动中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

校园网络、软件工具、网络资源、信息平台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 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网络协作学习。学生通过上网浏览、查询、筛选资料, 应用BBS发帖子, 应用聊天室或QQ与他人交流、应用office办公软件撰写调查报告, 应用Front Page制作网页。在这一系列信息活动中, 学生增强了信息意识, 提高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水平, 形成了使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态度, 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造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素养。

3、校园环境中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

信息化校园环境是另一种重要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校园网上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交流平台可以方便地支持学生个性化的自主探究学习, 学习过程中的系列信息活动,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 培育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 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一般校园网中设有论坛等信息交流工具, 有利于开展专题讨论, 有利于促进交流与会话, 是提升学生信息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渠道

4、社会活动中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

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层面, 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休闲娱乐、交流对话。学生的社会活动无形中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影响, 或是应用信息技术, 或是接受信息技术教育。

四、对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教育的评价

对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教育的评价其目的不是为了考核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而是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提高信息素养, 开发和释放学生的创造力、技能、智力、意识和自律精神。评价不能只看结果, 而更应注重过程。评价的方式不是单一的, 而应是多元的, 可以采用观察、记录、问卷、访谈、学生作品等方式。

上一篇:恐龙的灭绝课件设计下一篇: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